假设阿长还健在你聘请保姆,你会不会聘请阿长

[转载](原)阅读教学,有多少误区亟需矫正
阅读教学,有多少误区亟需矫正
山东莱芜市实验中学& 271100
&“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他的教学素养与新课改的实施究竟有多大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按理说,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应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不断提升。仔细审视这个问题,令人无法否认的是,未实施新课改之前,拥有出色的教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能力的“老”教师的课是高质量的“新”课;新课改实施到今天,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都不出众的“新”教师的课却是低效的“老”课。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种现象的产生?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此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从一线教师的困惑中能够窥出一些端倪。教师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体意识的丧失及思辨能力的缺失,使得在面对各种教学流派的各种教学技艺时,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在形形色色的理论面前时而邯郸学步,时而东西效颦。课堂教学一时迷失了自我,种种瑕疵亟待杜绝。这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一是贪多嚼不烂;二是轻视规范,重视技术;三是对语文知识讳莫如深;四是文本解读定位不准;五是教学语言做不到抑扬顿挫;六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等等一些违背课改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的弊端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和审视。
一是教学内容过于浮漂。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学常识需要介绍、生字词需要掌握、课文需要诵读、语言需要品味、情感需要感悟、课文需要拓展、训练需要达标等一系列的常规教学内容,似乎缺了哪一个环节课堂教学就不完整了似的。也就是说,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维度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似乎缺了哪一个板块课堂教学就不完美了似的。总之,一堂短短的45分钟的课,三维目标哪一维都得关涉到,可区区45分钟的课实在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因种种“框子”的问题,为了教学既高效又合规,不得不不余遗力地展示。此种心态下的教师,因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而使课堂急切、浮躁,教学过程像推土机一样卯足了劲机械地往前拱,教学效果因其贪多自然未嚼烂。
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炫目。当前,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动动手,“百度”一下,各种教学资料扑面而来,要原文有原文、要分析有分析、要背景有背景、要作者简介有作者简介、要教案有教案、要实录有实录、要检测有检测、要课件有课件……可以说,教师不论需要什么资料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方便快捷。教师一搜索,那些凝结着原创者思虑、心血的教学资源就通过复制、粘贴、嫁接、组合等简单的操作,就“组装”成了一个超炫的教案。一教师在讲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谓费尽心机,挪用了网络资源中那些成功案例。时而心灵对话——假如你是鲁迅,你会不会聘阿长为保姆?时而演绎情境——二人一组,一个是阿长,一个是店员,模拟阿长买《三字经》的过程。时而添加感叹词——让学生在“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个句子里添加感叹词,然后有感情地朗诵。时而撰写挽联——“无名无姓无家庭;有情有义有爱心”……以上种种教学设计不可谓不精彩,不艺术。可教师不明白的是,再精彩的东西如果非经自己冥思苦想得来,而是舶来品,倘若又不仔细咀嚼,一个个消化掉,就企图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是行不通的。这些形式的东西,只不过是美丽的烟花而已,绚烂一瞬后,剩下的只是一个烧焦的万花筒,很快就被清洁工人扫进了垃圾桶。可以明确的是,教学作为一种技艺,技术在先艺术在后,教师在发展也必然经历一个从技术掌握到艺术提升的过程。当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还未达到艺术时,课堂教学就不能抛弃具有常规教学性质的技术,急于求成,一上课就追求艺术化的境界。这样不仅达不到艺术的境界,还丧失了基本的教学规范,得不偿失。
三是教学过程过于凝滞。对课堂教学而言,要不要教学模式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事实上,不管是有模式的课还是没有模式的课,一堂课上下来,客观上就存在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不等同于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流程。虽然过程和流程二者都讲究个启承转合的问题,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卡壳现象阻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使得教学过程不够流畅,这种凝滞的教学过程就不能称之为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出现卡壳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次序违背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一位教师在讲杨绛的《老王》一文时,设计了三个目标:一是分析人物形象;二是体会情感;三是品味遣词造句的妙用。这样的教学目标违背了三维目标内在的梯度性及统一性。对于《老王》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在品味遣词造句的基础上感知、分析人物形象,当人物形象树立起来的时候,情感体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避免教学时出现凝滞现象,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层次;一是问题设计有梯度;一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四是教学用语过于平淡。语言是一门艺术。同样内容的话,不同的人说,其表达效果有明鲜的差异。这充分说明了说话技巧在交流沟通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内容所能替代的。说话技巧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课堂用语在停顿、语气、语调、情感等表达上的综合调控。不会调控或调控不好的课堂用语味同嚼蜡。
一是语调达不到抑扬顿挫的境界。每个教师的课堂用语各具特色,有的娓娓而道、有的激情洋溢、有的声情并茂、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平铺直取……就某一方面来看,这些语言技巧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单一的、缺乏变化的课堂用语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很容易引起学生听觉疲劳,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不高。所以,抑扬顿挫的课堂语言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弹性资源,教师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调味品、推动器,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氛围、调控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一是评价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教师课堂用语要以引导为主。“好!很好!完全正确!”这样的课堂评价话语有用吗?有用!但作用不是很大,只是起到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其实有时还起副作用,个别学生会误以为自己的确很棒。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总会碰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甚至离题甚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缺乏应对的智慧,导致课堂教学梗塞,出现冷场现象。教师能否运用巧妙的课堂用语,引领课堂教学不偏离主航道,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有一次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他让学生用图画表达“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一位学生把春风画成黄的,于老师课堂用语就充满了智慧,他说:“当春风裹着黄沙来的时候,春风就是黄色的!”而另一位学生却把春风画成绿色的,于老师又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的,不然王安石怎么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还有一个学生认为春风是看不见的,于是他把春风画成倒向一边的绿草。于老师又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把草都吹弯了呢。”于老师这种巧解学生答案,在稚气中发现灵气,发掘合乎情理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赞赏的喜悦,让每个孩子的生命都得到洗礼。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用语的最高境界吗?
五是教学策略过于机械。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学生课堂上热烈的讨论,精妙绝伦的发言,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但小组讨论随意性较大,当教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时,就忙着让学生讨论;当课堂教学表现过于沉静时,就急着来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热闹”起来。许多教师对“为什么合作、合作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有必要合作、何时合作最有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心中无数。有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能解决,教师不必花很长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这样无形中就浪费了时间。一位老师在教《化石吟》时,对于诗歌开头和结尾关系,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其实这一问题并不难,学生只要读完课文就可以自得出“前后照应”的结论。这样做,讨论成了追求时髦的摆设,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讨论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杏林子《生命生命》一文时,一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作者得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却借来医生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在学沈复《童趣》一问时,一生把“夏蚊成雷”的含义解释为:“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可另一个学生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站起来说:“老师,不能说是叫声,应该是蚊子飞时翅膀的摩擦声。”对于这些模糊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就应抓住不放,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六是教学技艺过于呆板。其实,只要抓住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怎么教都可以。课绝大部分教师总是迷信教学技艺,忽视教学规律。这种舍本逐末的思想导致教师的教学技艺总是显得那么青涩,可以说脱离了规律的技艺是难以登堂入室的。
一是灵活处理知识点的意识不足,做不到“随文而教”。文学常识不能适时引入,还只是停留在为积累而讲解的层面上。对于文学常识的教学不一定在课之始,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而积累,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的。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关于作者被贬的背景就可以在理解“闲人”时适时引入。再如生字词的教学也不一定非要做成课件让学生读读写写,完全可以随文而教。在品味语言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适时指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评一评的方式来品味包含着生字词在内的关键词语。这样在语言品味的同时完成了对生字词的掌握。可谓一举两得,省时高效。
一是夯实知识点的认识不到位,做不到“当堂书写”。语文教学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的要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不仅仅是给汉字标注音节、当堂书写生字词,勾画佳词妙句、记录听课要点,还包括文本的续写、缩写、改写、补写等片段训练。这些片段训练和阅读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对阅读教学的深化和升华。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把读和写割裂开来,重视读忽视写,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建筑在沙滩上的高楼,是不牢固的。
一是纵深挖掘文本的能力不够,做不到“文本细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教师教学时创设了教学情境,以老奶奶的身份,惟妙惟肖地给孙女叙述。教师叙述完后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有何感受?”一个学生回答太可怕了,另一个学生回答太神秘了。教师说“这么神秘,这么可怕,多有趣啊”,至此这个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或许从道理上明白了事物因神秘、可怕而令人感到莫名的兴奋,但由于缺乏心理体验,学生的内心其实是感觉不到因神秘、可怕而带来的快乐。这里就应从心理的角度再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的体验会让人难忘,会让人感到心灵的悸动。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去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去挖掘文本深处所隐含的信息。
一是引导情感升华的方法匮乏,做不到“情感熏陶”。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作者患了眼翳,母亲半夜里给作者舔眼。教师让学生首先找到这个感人的情节,然后找到关键词“舔”,接着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最后问学生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说,读出了感动,读出了母爱的伟大。可以看出这个环节情感教育还不到位,文中的情感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眼里和嘴里,还没到学生的血液里和骨髓里,还应继续拓展延伸,问问学生为何感动?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想对自己的母亲说点啥?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一起共振,感同身受。
这些课堂教学暴露出来的新问题,需要从根子入手,通过提升教师素养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一要读书。从本质上讲,教师不读书就没有后劲。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博览群书文化底蕴厚的教师,即使教学实践不长,也会很快脱颖而出。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只靠观摩花里胡哨的表演课;只靠走马观花地外出取经;只靠教育部门组织的几次新课改的集中培训是不能够消除课堂教学中的弊端的。教师应自主强化大阅读的观念,将集中阅读与分散阅读结合起来;渗透阅读与选择阅读结合起来,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结合起来,专业阅读与跨学科阅读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迎接新课堂的挑战。
二要反思。能否把“研”、“训”、“教”、“思”、“写”融为一体是一个教师是否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标志。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不愿反思,那他就是一个“狂妄”型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不会反思,那他就是一个“平庸”型的教师,不管是不会反思还是不愿反思的教师,他们在名师成长道路上都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正如波斯纳所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不会反思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教育反思,就没有教育进步。
三要写作。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但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让那些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也为了让自己的大脑不致于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读书、反思的基础上,学会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会整理自己的所思,学会提升自己的素养,甚至学会推翻自己的惯有的主张。这就必然借助写作。借助写作,意味着教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原)阅读教学,有多少误区亟需矫正
阅读教学,有多少误区亟需矫正
山东莱芜市实验中学& 271100
&“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他的教学素养与新课改的实施究竟有多大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按理说,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应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不断提升。仔细审视这个问题,令人无法否认的是,未实施新课改之前,拥有出色的教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能力的“老”教师的课是高质量的“新”课;新课改实施到今天,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都不出众的“新”教师的课却是低效的“老”课。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种现象的产生?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此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从一线教师的困惑中能够窥出一些端倪。教师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体意识的丧失及思辨能力的缺失,使得在面对各种教学流派的各种教学技艺时,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在形形色色的理论面前时而邯郸学步,时而东西效颦。课堂教学一时迷失了自我,种种瑕疵亟待杜绝。这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一是贪多嚼不烂;二是轻视规范,重视技术;三是对语文知识讳莫如深;四是文本解读定位不准;五是教学语言做不到抑扬顿挫;六是把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等等一些违背课改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的弊端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和审视。
一是教学内容过于浮漂。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学常识需要介绍、生字词需要掌握、课文需要诵读、语言需要品味、情感需要感悟、课文需要拓展、训练需要达标等一系列的常规教学内容,似乎缺了哪一个环节课堂教学就不完整了似的。也就是说,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维度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似乎缺了哪一个板块课堂教学就不完美了似的。总之,一堂短短的45分钟的课,三维目标哪一维都得关涉到,可区区45分钟的课实在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因种种“框子”的问题,为了教学既高效又合规,不得不不余遗力地展示。此种心态下的教师,因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而使课堂急切、浮躁,教学过程像推土机一样卯足了劲机械地往前拱,教学效果因其贪多自然未嚼烂。
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炫目。当前,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动动手,“百度”一下,各种教学资料扑面而来,要原文有原文、要分析有分析、要背景有背景、要作者简介有作者简介、要教案有教案、要实录有实录、要检测有检测、要课件有课件……可以说,教师不论需要什么资料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方便快捷。教师一搜索,那些凝结着原创者思虑、心血的教学资源就通过复制、粘贴、嫁接、组合等简单的操作,就“组装”成了一个超炫的教案。一教师在讲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谓费尽心机,挪用了网络资源中那些成功案例。时而心灵对话——假如你是鲁迅,你会不会聘阿长为保姆?时而演绎情境——二人一组,一个是阿长,一个是店员,模拟阿长买《三字经》的过程。时而添加感叹词——让学生在“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个句子里添加感叹词,然后有感情地朗诵。时而撰写挽联——“无名无姓无家庭;有情有义有爱心”……以上种种教学设计不可谓不精彩,不艺术。可教师不明白的是,再精彩的东西如果非经自己冥思苦想得来,而是舶来品,倘若又不仔细咀嚼,一个个消化掉,就企图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是行不通的。这些形式的东西,只不过是美丽的烟花而已,绚烂一瞬后,剩下的只是一个烧焦的万花筒,很快就被清洁工人扫进了垃圾桶。可以明确的是,教学作为一种技艺,技术在先艺术在后,教师在发展也必然经历一个从技术掌握到艺术提升的过程。当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还未达到艺术时,课堂教学就不能抛弃具有常规教学性质的技术,急于求成,一上课就追求艺术化的境界。这样不仅达不到艺术的境界,还丧失了基本的教学规范,得不偿失。
三是教学过程过于凝滞。对课堂教学而言,要不要教学模式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事实上,不管是有模式的课还是没有模式的课,一堂课上下来,客观上就存在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不等同于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也就是说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流程。虽然过程和流程二者都讲究个启承转合的问题,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卡壳现象阻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使得教学过程不够流畅,这种凝滞的教学过程就不能称之为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出现卡壳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次序违背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一位教师在讲杨绛的《老王》一文时,设计了三个目标:一是分析人物形象;二是体会情感;三是品味遣词造句的妙用。这样的教学目标违背了三维目标内在的梯度性及统一性。对于《老王》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在品味遣词造句的基础上感知、分析人物形象,当人物形象树立起来的时候,情感体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避免教学时出现凝滞现象,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层次;一是问题设计有梯度;一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四是教学用语过于平淡。语言是一门艺术。同样内容的话,不同的人说,其表达效果有明鲜的差异。这充分说明了说话技巧在交流沟通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内容所能替代的。说话技巧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课堂用语在停顿、语气、语调、情感等表达上的综合调控。不会调控或调控不好的课堂用语味同嚼蜡。
一是语调达不到抑扬顿挫的境界。每个教师的课堂用语各具特色,有的娓娓而道、有的激情洋溢、有的声情并茂、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平铺直取……就某一方面来看,这些语言技巧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单一的、缺乏变化的课堂用语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很容易引起学生听觉疲劳,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不高。所以,抑扬顿挫的课堂语言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弹性资源,教师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调味品、推动器,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氛围、调控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一是评价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教师课堂用语要以引导为主。“好!很好!完全正确!”这样的课堂评价话语有用吗?有用!但作用不是很大,只是起到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其实有时还起副作用,个别学生会误以为自己的确很棒。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总会碰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甚至离题甚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缺乏应对的智慧,导致课堂教学梗塞,出现冷场现象。教师能否运用巧妙的课堂用语,引领课堂教学不偏离主航道,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有一次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他让学生用图画表达“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意思。一位学生把春风画成黄的,于老师课堂用语就充满了智慧,他说:“当春风裹着黄沙来的时候,春风就是黄色的!”而另一位学生却把春风画成绿色的,于老师又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的,不然王安石怎么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还有一个学生认为春风是看不见的,于是他把春风画成倒向一边的绿草。于老师又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把草都吹弯了呢。”于老师这种巧解学生答案,在稚气中发现灵气,发掘合乎情理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赞赏的喜悦,让每个孩子的生命都得到洗礼。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用语的最高境界吗?
五是教学策略过于机械。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学生课堂上热烈的讨论,精妙绝伦的发言,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但小组讨论随意性较大,当教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时,就忙着让学生讨论;当课堂教学表现过于沉静时,就急着来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热闹”起来。许多教师对“为什么合作、合作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有必要合作、何时合作最有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心中无数。有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能解决,教师不必花很长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这样无形中就浪费了时间。一位老师在教《化石吟》时,对于诗歌开头和结尾关系,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其实这一问题并不难,学生只要读完课文就可以自得出“前后照应”的结论。这样做,讨论成了追求时髦的摆设,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讨论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杏林子《生命生命》一文时,一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作者得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却借来医生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在学沈复《童趣》一问时,一生把“夏蚊成雷”的含义解释为:“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可另一个学生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站起来说:“老师,不能说是叫声,应该是蚊子飞时翅膀的摩擦声。”对于这些模糊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就应抓住不放,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六是教学技艺过于呆板。其实,只要抓住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怎么教都可以。课绝大部分教师总是迷信教学技艺,忽视教学规律。这种舍本逐末的思想导致教师的教学技艺总是显得那么青涩,可以说脱离了规律的技艺是难以登堂入室的。
一是灵活处理知识点的意识不足,做不到“随文而教”。文学常识不能适时引入,还只是停留在为积累而讲解的层面上。对于文学常识的教学不一定在课之始,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而积累,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的。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关于作者被贬的背景就可以在理解“闲人”时适时引入。再如生字词的教学也不一定非要做成课件让学生读读写写,完全可以随文而教。在品味语言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适时指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评一评的方式来品味包含着生字词在内的关键词语。这样在语言品味的同时完成了对生字词的掌握。可谓一举两得,省时高效。
一是夯实知识点的认识不到位,做不到“当堂书写”。语文教学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的要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不仅仅是给汉字标注音节、当堂书写生字词,勾画佳词妙句、记录听课要点,还包括文本的续写、缩写、改写、补写等片段训练。这些片段训练和阅读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对阅读教学的深化和升华。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把读和写割裂开来,重视读忽视写,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建筑在沙滩上的高楼,是不牢固的。
一是纵深挖掘文本的能力不够,做不到“文本细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教师教学时创设了教学情境,以老奶奶的身份,惟妙惟肖地给孙女叙述。教师叙述完后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有何感受?”一个学生回答太可怕了,另一个学生回答太神秘了。教师说“这么神秘,这么可怕,多有趣啊”,至此这个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或许从道理上明白了事物因神秘、可怕而令人感到莫名的兴奋,但由于缺乏心理体验,学生的内心其实是感觉不到因神秘、可怕而带来的快乐。这里就应从心理的角度再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的体验会让人难忘,会让人感到心灵的悸动。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去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去挖掘文本深处所隐含的信息。
一是引导情感升华的方法匮乏,做不到“情感熏陶”。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作者患了眼翳,母亲半夜里给作者舔眼。教师让学生首先找到这个感人的情节,然后找到关键词“舔”,接着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最后问学生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说,读出了感动,读出了母爱的伟大。可以看出这个环节情感教育还不到位,文中的情感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眼里和嘴里,还没到学生的血液里和骨髓里,还应继续拓展延伸,问问学生为何感动?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想对自己的母亲说点啥?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一起共振,感同身受。
这些课堂教学暴露出来的新问题,需要从根子入手,通过提升教师素养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一要读书。从本质上讲,教师不读书就没有后劲。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博览群书文化底蕴厚的教师,即使教学实践不长,也会很快脱颖而出。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只靠观摩花里胡哨的表演课;只靠走马观花地外出取经;只靠教育部门组织的几次新课改的集中培训是不能够消除课堂教学中的弊端的。教师应自主强化大阅读的观念,将集中阅读与分散阅读结合起来;渗透阅读与选择阅读结合起来,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结合起来,专业阅读与跨学科阅读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迎接新课堂的挑战。
二要反思。能否把“研”、“训”、“教”、“思”、“写”融为一体是一个教师是否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标志。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不愿反思,那他就是一个“狂妄”型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不会反思,那他就是一个“平庸”型的教师,不管是不会反思还是不愿反思的教师,他们在名师成长道路上都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正如波斯纳所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不会反思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教育反思,就没有教育进步。
三要写作。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但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让那些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也为了让自己的大脑不致于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读书、反思的基础上,学会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会整理自己的所思,学会提升自己的素养,甚至学会推翻自己的惯有的主张。这就必然借助写作。借助写作,意味着教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的第一次会不会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