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洳波的心意拳正宗吗开始要练内功吗?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从心意拳是回师炉说起
查看: 2481|
摘要: 在学习心意六合拳的第一天,马胜利就告诉过我,心意拳是“回师炉”。其含义,就是指一般人在练习其他类型拳法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往往通过练习心意六合拳,可以对自己的以前所学融会贯通,得到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如 ...
在学习心意六合拳的第一天,马胜利就告诉过我,心意拳是“回师炉”。其含义,就是指一般人在练习其他类型拳法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往往通过练习心意六合拳,可以对自己的以前所学融会贯通,得到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如同回炉加工的半成品一样,最终在心意六合拳的体系中被塑造成器。
而在我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这个“回师炉”的称谓绝非虚言。通过对心意六合拳的学习,不但对之前习武过程中未能深入领会的东西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就是以后新接触的武术流派,也能有比较迅速和准确的领悟。那么,心意六合拳为什么能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思考,我认为要从心意六合拳一脉的拳术诉求来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拳术的外在技术动作,只是起表现和训练的形式,而真正使人获得拳术价值的,是这些形式背后所想要追求的内涵本质。追求不同的内涵,就形成了不同拳术的诉求。这就好象中国的书法,无论是横平竖直还是龙飞凤舞,其实都在表现书法家在文字背后要表现出来的艺术内容。如果不能领会到这些艺术内容,而单单是去模仿前人留下的一撇一捺,那就成了小学生描红模子,是无法踏入真正书法的殿堂的。
而心意六合拳,是中华武学的一门大拳,其中蕴涵着很多武学发展的逻辑脉络的源头。我们只有了解了心意六合拳的诉求和发展演变,才能真正明白这“回师炉”里面的奥秘,并慨叹于相伴心意六合脉络发展的中华武学的精妙和恢弘。
以我个人有限的学习和接触经验来看,我认为心意六合拳的内涵上,比较原始的体现了《易筋经》对人体内在机制改造的原理和大枪原理在拳学方面的延伸;心意六合拳既是心意—形意—意拳这一拳术演变主脉的源头,也是少林拳体系里各拳种的最好注解。
说道这里,想简单聊一聊对“内功”的个人见解。我想在任何神乎其神的功效性和玄理性描述的外衣下,内功的本质,就是对人体各种内在因素的按照一定思路的组合。其所涉及到的内在因素,包括筋骨、皮肉、气血、神经、反射形式、微循环等等,有可能包括我们现代医学还未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身体因素,对这些东西,一旦锻炼形成了精妙的可以用于武术实践的内在机制,就形成了“内功”的效用。对此,我们既不用神奇说之,也不应视之为奇谈怪论。其实,中国文化的神妙之处,往往来源于对这些看似平常的基础因素的极其精微的组合上。还拿我们熟悉的书法来举例,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大宗师,还是刚拿毛笔的小学生,写的无外乎这几个横竖笔划。而这些大师写起来,一笔笔之间或急或缓、或重或轻、或连或断、或刚或柔,这就是字之间蕴藏了杰出的内在机制;所有的对书法功力的形容,比如“铁勾银划”、“力透纸背”,都是这种内在机制形成的具体效果。
心意六合拳,其内在机制的建立,应该是贯穿了《易筋经》的核心思想,在人体特定骨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筋膜的整体收张,不断对人体进行抻拔、拉伸、拧裹;通过这种运动,形成在不行成局部肌肉僵紧和呼吸憋气的状况下的整体劲力的爆发和流变。(这种整体收张的筋骨状态,还是孙门寿关顺先生的一个说法让我觉得适合在网络上进行描述。寿先生说,行拳练功要用“伸懒腰”的劲。大家体会一下,伸懒腰是不是深长呼吸、整体抻拔、紧而不僵的拳学理想状态,所谓“先天力”是也。)
心意六合拳作为最原始的体现这一内功机理的拳法,充分的在拳术动作上体现了抻筋拔膜、筋力鼓荡、整体爆发的诉求思路。我们看到今天传下的心意六合拳动作,无论何种名称,其风格都是大开大合、大拧大裹,明明白白的把对身体的锻造在外形上表现出来。
其实,心意六合拳的各个拳式的衔接,是一个有逻辑的训练体系。从最基础的鸡腿开始,是针对人体最大也最难开动的关节——腰胯为核心的拧裹抻拔,在此基础上调出三关九节劲,把人体构造成一个“弹簧架子”一样的整体运作机制。在此之后,通过从紧凑到开展的一个个拳式动作的练习,如“摇闪把”、“单把”、“虎摆尾”等,通过每个关节近乎极限的拧裹翻转,使旋拧出来的劲力依次向肢体上再延伸一点点,逐步把原本收束身形体会到的紧凑饱满的劲力一步步抻到梢节上去,达到最后无论身体怎样运动都有固定内在机制的目的。心意六合拳所谓的拳功一体,也就是指这个在修习拳术技术动作的同时使内劲上身、人体改造的过程。(顺便在这里提一句,鸡步,又有一个名称为“双趋步”,而相应的“单趋步”,就是侧身弓牮步。至于心意六合的入手训练是以鸡步开始还是以弓步开始,个人认为其区别就象繁体字和简体字一样,前者更精密更吃功夫,而后者更简单易学见效更快,但其内涵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拳术发展的一支主脉,从原传的心意六合到中兴的形意拳再到近代的意拳,有其传承演变的关系。我们从这些拳术的动作特点上可以看出同一拳术诉求的发展逻辑。在同一的拳术诉求下,形意拳开始把架子放高,枝端舒展,关节的拧裹形成内紧外松的适度形式,风格上显得更加内敛中和。到了意拳,尤其是王芗斋晚年的拳学内容,在外形上已经看不出更多的拧裹抻拔的动作,桩架和动作简洁舒展,然而无时不强调习拳者领略身体内在的“对撑”、“抻拔”甚至“神光旋绕”,追求在不动的外在形体上感悟出肢体的先天力收张拧裹效果。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拳术从单纯的战场走向文化、学术场合,心意-形意这一脉的拳学在原有的“先天力”易筋换骨的主体诉求的下,逐渐由外在向内在、由张扬向含蓄转变。其实,与此类似的各类类似少林拳法体系的武术,那些以筋膜骨架作为启始思路拳种,大都或多或少的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这个逻辑演变,也正是心意六合拳具有“回师炉”效果的原因。当一个初学者在练习那些演变的较为“文明”、“内敛”的拳术不得要领的时候,回过头来体验一下肢体上最为直白原始的折叠、开合、拧裹,往往就能迅速体会到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功要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意拳在直立站桩时候要追求的“神光旋绕”效果,恐怕初学者想破脑袋也凭空体验不出其真实的效果;而这时如果用身体实实在在的拧出心意六合拳的各种“弹簧架子”,在拧裹到极限疲劳的时候突然放松,恢复到站立的姿势,就不难真实的领会到平静肢体下汹涌旋绕着的劲力作用。通过练习心意六合拳,实际就是重新演练了这一体系拳种的创建和演变过程,从头领会了每一个拳术动作和功法要领的实质意义,又焉能不入“回师炉”呢?
那么,有没有与心意-形意一脉拳术诉求不同的拳学呢?是有的。为了举例子,我这里介绍一个在下从未在网上公开过的师承——蛾眉拳,这门创于道姑、在出家女子中暗自流传的神秘拳法。(古称女子描过的眉毛为“蛾眉”)
心意六合拳秉承少林“一片射入”的宗法,讲求进身打法、中线切入、催动对手重心,讲求整起整入、“打人如亲嘴”,其刻意建立的内在机制也与之契合,强调根节涨发、三关九节、翻浪闪炸。
而蛾眉拳基于女性出家人的特点,打法上讲求“不接手”,尽量避免交手双方的肢体接触和力量较量,不听劲、不冲撞重心,形成走位飘忽、不即不离的打法。与此相应,蛾眉拳的内在运做机制也与心意-形意一系的要求大相径庭;因为女性的身体条件,如果以同样的道路追求心意拳功夫的“份儿”,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在男性对手面前占到便宜。蛾眉拳要求“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然;”肢体不蓄力,筋骨不强催,隔软打硬、穿针透骨,其中自有一番独到的奥妙。蛾眉拳的心态上,也别有一番妙趣,其“神淡淡而对敌”,没有争胜称霸的心理。甚至听老师说,在过去的道姑与对手较量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手被对方碰上了,当时脸一红就会拱手认输,飘然而去。但是这时候如果你惩强霸道想拦住人家,恐怕就有的苦头吃,甚至比正面交锋时还更加凶险。这是由于蛾眉拳特有的拳术诉求所决定的。
如果站在蛾眉拳的拳术诉求的立场上,心意六合拳的训练模式与交手方法,恐怕就远不入各位师尊的法眼了。反过来也一样,在旧社会上海滩十里洋场抡着大两节棍打出天下的心意拳宗师们,当第一次听说有不接手不接劲、翘着兰花指打人的拳术,恐怕连大牙都会笑掉。这个极端的对比就是想说明,在不同的拳术诉求下,不同的习武者在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上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某些情况下视若珍宝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许就会被弃如鄙履。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在下接触的杨氏太极拳晚期所发展形成的内容。在下接触杨氏太极拳方面的老师,一位久违武术圈子的汪永泉一脉的弟子;后来,有幸由这位老师带领着拜望了汪家弟子朱怀元先生的公子,朱春煊先生。通过对这一脉修炼的杨家晚年传授的太极功夫的学习和了解,我个人认为,这一学派的功夫就和心意-形意流派的主体思路颇为不同。这一类的训练体系,不同于在地面建立骨架支撑——筋骨缠拧鼓荡——惊炸爆发——整体中线切入的内在机制,完全在肌体的自然松弛情况下,追求形神的气血空灵顺畅的状态,追求时空与对手之间的关系变化。其中的妙手,交手时能够在身形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随手拨搭碰触而瞬间制人,在下也曾有幸体会过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功法体系在人体上产生的惊人威力。
类似的拳种诉求上的区别差异还有很多,那么,对于这些根本诉求上存在差异的功夫流派,心意六合拳是否存在“回师炉”的效果呢?我个人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因为武学内在机制方面,心意六合拳建立的诉求体系,应该是最符合原始战斗状态、最直白简明也最善于引人步步深入的体系之一,应该代表了冷兵器时代从单纯的战争技巧到内向深化的学术研究的关键性发展阶段。(个人认为,从《手臂录》的空中鸟迹图开始,把大枪的外在技法如拨、拦、扎,解读为枪劲的内在圆周运动,把内在机制与外在运动形式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独特武学发展的关键性开端之一,心意六合拳体系的完成,在学术延续上应该与此相衔接。——这一点没有严密考证,就是个人的一点推测,随口说说。)所以,在其他学派体系的练习中出现困惑的时候,重新体味一下在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建立起的最直白的拳学体系,将对另一种思路起到参考佐证的作用。并且以我的个人体验来说,在真正对心意六合拳的体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很容易跳出具体招数的羁绊,轻松领略其他类型的拳术诉求。
由此可见,真正领悟一门拳学,是必须透过拳学的表象形式,深入把握拳学所蕴涵的诉求内容;也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拳学的诉求实质,才有可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客观全面的评价与研习中国的传统拳学。同时,也只有能够直指人心,引导从学者领悟其内涵追求的拳学,才是真正高明的拳学。舍此以外,捡着武学中人的只言片语,无限上纲穿凿附会,不单在学术本身上毫无进益可言,并且只能因此生出是非,从前武术界很多陋事都是由此而起,令人可叹。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武学,不但称不上小学水平,并且连小学没毕业的资格也谈不上,根本就是小学门前还等待入内的学前班儿童;仗着自己也许多摸多看了一些东西,勉强能说出一点小学水平的内容,也就是有的没的瞎说。真正能够在激烈的对抗较量中,身体力行的体现出上面这些学术内容的,也许才刚刚够得上是一名传统武学的规规矩矩的小学生的资格。在此之上能够发挥创造的,才有可能向高手和大家的层次上尝试着发展。然而,在当今中国的武术爱好者中,有多少人自问能够理解到足够多的小学内容?多少人真正理解和把握自己所练习拳术的真实内涵?若非如此,盲目的绕着拳学殿堂的万仞高墙白费光阴,怎能在掺不得半点虚假的战斗对抗中获得胜利?就拿一贯令绝大部分传统武术爱好者头痛不已的现代竞技格斗技术来说,例如拳击,其技术也许简单、层次也许低俗,但是其练习者自开始练习之日起,就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追求的是什么;他们每练习一次,就向自己要追求的目标前进一步;日积月累产生的效果,怎可能不超过盲目徘徊的绝大多数传统武术爱好者呢?
须知传统武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别的论坛上有人根据史料分析过,即便是岳飞,从弱冠习武起到上阵杀敌,也不过是短短数年,而以武勇垂名千古!相比之下,今天相当多的传统爱好者们,看见武术历史的神奇传说,开始追求绝技、神功;单纯化的理解拳学的含义,又闭门苦苦追求单操、发力;竞技对抗中吃了亏后,又开始追求身体素质,力量、耐力乃至抗打能力;直到耗过了自己运动能力的成长时光,又开始臆想养生健康;乃至有最终连养生都养不了的,到头还幻想自己再过一段时间能成就自己也描述不清的神妙功夫……
如此武学追求,实在难以梦见达到真实学术修养的地步,岂不悲哉惜哉?作为一个同样的传统武学的爱好者,言尽于此,分两次在加班时间写成,多有不当,大家各取所需吧。
昨天晚上加班归来,看到论坛上有些人的言论,发了一点感慨。这点感慨,其实不是源于什么所谓“激动”,而是真实的“痛心”,对武术界的痛心。
想我幼年开始喜欢武术的时候,武术本身的魅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武术界内部英才济济、堪为人楷模,也使人留恋这个圈子。且不说那些名家大师,就说那时从事武术的工作者,如《武魂》的前主编魏岷先生,古文精湛的吴文翰先生,画笔传神的苦师先生,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热心推动武术工作的田克先生、马胜利先生……可以说,在全社会层次上,这些武术人也可以说是有素质、有修养、有水准的人才。
回想前些年去上海游访的时候,也曾在马胜利老师的引导下拜会了心意六合拳的井森金先生、季新良先生、苏星海先生,也承蒙他们的照顾和教诲,至今仍心存惦念。而今天的武术圈,竟然越来越多的出现着那些喜欢挑拨是非、抬杠起哄、装神弄怪的“爱好者”,文不能文、武不能武,日日混迹其中,除了能给真正热爱传统武学的人们带来伤害之外究竟图什么许的?
如此现状,怎能不让人痛心、感慨?以前就是因为这种痛心的感觉逐渐远离这个圈子,这次偶尔碰回来,却是再次的痛心。这种话多说无益,就此打住,希望大家多上些知识性、文化性网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0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心意拳练功窍要_实战教学_心意拳吧_十大形_动作教程 第1页
欢迎你的访问|||
1&&&&&&&&1/20页 20条/每页 请选择页码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6页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
心意拳排行榜
自学乐器教程大全
自学语言教程大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心意拳武术文化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心意六合拳又名“六合捶”、“心意拳”、“十大真形”。对内则称“守洞尘技”。为使更多的读者能对心意六合拳和“守洞尘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探讨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为了弘扬古老的心意拳文化,下面是笔者对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作的一些探讨和研究。 中国论文网 /6/view-2931354.htm     一、为什么心意六合拳又名“守洞尘技”?      在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武术种类中,每门或者每种武术都具有技击和养生的功能,而且差不多每门、每派拳种都有自己的《拳谱》,这些《拳谱》就是武术文化的表现,而且《拳谱》中也都融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蕴,古老的心意六合拳是对外称呼,而对内也有人把它叫作“守洞尘技艺”,这是从这门拳术的技击和修炼内功而言的。心意六合拳其技击要求每手每式都含有鹰熊二意在内,这就是鹰在天,从上视下;熊在地,从下视上。鹰为进,熊为退;鹰为攻,熊为守;鹰为打,熊为顾。而心意拳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则每形每式每手每招都含有阴阳在内。同样,鹰为阳,熊为阴;攻为阳,守为阴;打为阳,顾为阴。总之,这是心意六合拳的“鹰熊斗智”而形成的俗定称呼!所以我们又把心意六合拳俗称为“守洞尘技”。这种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进与退、顾与打、攻与守就是心意拳的阴阳两仪理论在指导我们,不然,没有这种理论对我们进行指导,要想练好心意拳是不可能的,心意拳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二、拳名再释义      1、心意六合拳“守洞”的技击和修炼含义。   《心意拳六合谱》内的所谓“守洞”,从心意拳的技击角度来说,“守洞尘技”是“鹰熊竞技”而引发出此名称,所以一般人会单纯地认为“守洞”即为“熊守洞”或者“虎守洞”。因为心意拳的形法是“鹰熊斗智”,或者说是从“鹰熊竞技”而创造出来的拳术,当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故《拳谱》中有:“山麓精灵熊守洞,两掌且防鹰熊争”、“为要提防不胜心,好似猩猩出洞门”、“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劲随身”等,这就是从心意拳的技击上来说的。上面已经说过,心意拳术里熊为顾、为守、为退;鹰为打、为攻、为进,这是心意拳的一般攻守之道和拳义,是心意拳术内涵的一个方面。而心意拳术的另一个方面,或者是说从心意拳术修炼的角度来说,“守洞”则是“闭口扣齿,舌顶上颚”。而实际上,“守洞尘技”是从道家的理、义、法、功、术等修炼方面借鉴过来的,我们不能平淡的、浅显的去理解心意六合拳“守洞尘技”的高深和玄奥内涵。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受初期道家思想影响很大,这可从孔子学道于老子,学成后出山创立儒家学派,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出自道家思想的由来。而我们所练的心意拳又是姬隆丰在道家基地之一的终南山所研创,并且在创拳的过程中,道士郑师又给姬隆丰以很大的帮助,所以,心意拳文化内涵中一些道家思想难免要渗透到心意拳术中来。   另外,我们还是要从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天地玄皇,宇宙洪荒”和道家“天人合一”的道义中去寻找、去领悟。心意六合拳术的“守洞尘技”中的洞,非山洞、地洞、虎洞、熊洞,在这里,作为修炼者的所谓“洞”,乃是指修炼者的“口”为洞。心意六合拳统称为“终南派”,并不是指此拳为终南山的道人所创,也不是说是姬隆丰在终南山得拳谱而命名的,从文化的渊源和意义来看而是指山为派。姬隆丰在创拳的过程中曾受到终南山的道士郑师的启发,创拳后又得到他的首肯和赞赏,郑师的道家思想不可能不对心意六合拳理论进行渗透。这就说明了心意六合拳中含有的道家思想,并在此拳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练心意拳的人,从平常武林中经常用到门内的行话就可以得知。中国的拳术是有共性的,所以,心意六合拳术则讲究“绿叶红花白莲藕,天下武术是一家”。如果练武之人在江湖上行走,同行们往往一见面相互拭探时就会发问:“拳从何出”?一般非入室递帖的心意拳人不知此句门内话,无所适从,可能答非所问,但有师承的心意拳家,自然不加思索地张口就能答出,回话说:“拳(泉)从口(洞)出”。所以,我们练心意六合拳的人都知道,所谓《守洞尘技》的“洞”即是指修炼者的“口”。心意拳谱又称“守洞尘技”,也就是说心意六合拳要内外双修;外练形体,形体要符合内外六合;而内修精、气、神,要守“洞口”,即闭口扣齿,舌顶上腭,气沉丹田。所有道家的修炼都如此,我们练心意拳术的也是如此。另外,口在人的上节,按照人的修炼程序,也必须要从“天、地、人”的天盘开始。做为心意拳的技法修炼也要从人体的上、中、下三盘的上盘开始修炼。   心意拳到了马学礼时代,心意拳术又从汉人的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引入到穆斯林,所以,心意拳从汉文化又融进了回教的穆斯林文化,这就是现在心意拳中为什么又有“汤瓶式”的印记的原因。一种拳术,本来没有什么特别属性的,可是它要受到传承者的民族文化、民俗习惯以及学识、修养、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就使心意拳的内涵中有了诸多文化渊源。   2、心意六合拳的“盘根”:   心意拳的所谓盘根是指盘炼根本,修养灵性。心意拳在技击上是“欺根拔节”的,修养灵根,是指心意拳的“内修外练”。道家的所谓“灵根”,其内是“坚髓骨、炼灵根,片片桃花洞里春”。我们认为不论是对道家还是心意拳武术修炼家,这里所指的“灵根”均是指人类本来的良知良能,是人类的一点轻灵中和之气。练心意拳术的人对灵根的修炼,是指要从拳术的动作中体悟出每形每式的灵魂所在。灵根得到锻炼,愈炼愈明,可以光辉倍增,自然就有“片片桃花洞里春”了。心意拳武术家更有其外的“根”,这个根就是从技击的角度来说,久练可以站立如树,不动如山,也就是功力,也就是“根”。我击敌,要欺敌根,拔敌节,这也就是心意拳的“欺根拔节”。心意拳的“盘根”也就是击敌时像拔一根草一样,轻轻地就将对方这颗草连根拔掉。所以,心意拳不管是练“守洞”还是练“盘根”,这些都是心意拳修炼家必修的根本和关要,也同样是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之一。      三、心意六合拳的思想体系      1、道家思想对心意六合拳文化的影响   前面我已说过,道家思想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道家思想从春秋时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其它文化及其流派的形成,心意拳也必然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心意六合拳谱》内有诗曰:“盘根三步岂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炼精神”。大家从此诗一眼就看出,心意拳的理论和道家的思想是一体的,诗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前面我已说过,道家修炼是讲究“天人合一”的,道家的生命观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并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而心意拳正好又是道家思想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所以,《拳谱》中有“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心意拳的三才(也有人说是三皇)的修炼者也是从人体的上、中、下三盘齐修的,这就是心意拳的天、地、人的“天人合一”。而修炼者的“人根在上,树根在下”,人根在上,所以守洞就要守上面的咀。《拳谱》中告诉我们“盘根三步”,所以,心意拳的修炼理应从“洞”(即口)上先修起。心意拳的修炼先从洞口“守洞”开始,要:“闭口扣齿,舌顶上腭”,扣齿就像我们居家要关门一样,舌顶上腭就是关门以后又把门栓插上一样,这就是心意拳的上部修炼方法。而中部的修炼则是要意守丹田或者气贯丹田,这里也有一个洞口即门一命门,也就是人的生命之门。下部的修炼则要守住另一个“洞口”,这就是人的肛门,心意拳的下部守洞则要“提肛合谷”。《心意六合拳谱》在“周天法”中说到:“紧撮谷道内要提,尾闾上起夹骨齐;玉枕难过目视顶,要下海底丹田基”。心意拳上部的“闭口扣齿”,中部的“气贯丹田”,下部的“谷道上提”都是练功者打通前任后督二脉紧要关口,任督二脉打通以后则全身气血可通,舒经活络。舒经活络气血才能通畅,全身气血流畅,人体精、气、神才能充足。心意拳的“尘技”,尘是地,是红尘的大千世界;而技是身法,是技术,是心意拳的实战搏击术。所有这些修炼都是要从“盘根”开始,一句话,也就是从踩腿的训练开始,要做到“刚柔相济”才行。   从以上可以说明,虽然心意拳文化中有道家思想因素在内,但并不表示道家思想占主导,心意拳传播和实践是武术的实战和养生、防病健身以达到延年益寿这样的一个目的,可以说它是具有自然的属性的,是唯物的,辨证的,科学的。在这方面的理论是源于道家而又高于道家的。心意拳之所以长久不衰地被本国人和外国人所喜爱,所接受,正是源于此。   2、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组成离不开道家思想和儒家的学说,所以,儒家的思想也必然要影响中华武术,特别是心意拳武术。这在《心意拳谱》中可以找到:“闻孔子不语力者,盖尚德不尚力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武门有由,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也。于是顾其身家,顾其性命,为拳尚也”。我们知道孔子学自老子而创造了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心意拳也特别讲究“中和”之气的修炼,这就是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据说孔子从老子学道毕业时,老子要考一考孔子,可他张着嘴就是不讲话,要是平常人肯定不知所措,可是聪明的孔子马上明白了,说:“啊!老师,您老这么一大把年龄了,舌头(柔)依然存在,可是牙齿(刚)早已掉完了。这说明世间纯刚不行,但如果太柔当然也不行,必须要刚柔相济才行”。老子点头,承认孔子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的道理。所以,孔子按照道家学说和老子的暗示,总结了“执其两端用其中”的思想,创造了“中庸之道”的儒家学说。心意拳武术文化也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所以,心意拳特别讲究“刚柔相济,阴阳互补”。这也就是心意拳的内外兼修。所以,心意六合拳的修炼要“闭口扣齿”(刚),“舌顶上颚”(柔);二者相合就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的“刚柔相济”的修炼理论。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充满了道家思想和修炼方法,其中还多处借鉴和引进了儒家思想和修身养性的修炼方法,其最主要表现在儒家的“中和”上。我在“练功习武,中和为的”一文中指出,“中和”之道的修炼是心意拳的最高境界。“中和”是我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范畴之一,它是具有中华民族的强烈色彩的,孔子对“和”有很高的指示,是他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在其后的传统养生学上,西汉的儒家董仲舒就提出过“中和养身”的理论,他曾说:“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从以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心意拳对于养气的原则是“有气则有力,无气则无力”。所以《拳谱》中有“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而管子也说过:“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而孟子的名言:“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这些名言更明明白白地引用在《心意六合拳》谱中,说明心意拳理论和儒家学说的统一性。   3、兵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有道家和儒家思想在内,而且还多处引用了兵家学说,这其中特别是孙子、诸葛亮等人的军事思想。如“天人合一”,不管道家、儒家皆如此。心意拳也是如此,所以《拳谱》中说:“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而军事家诸葛亮曾说:“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他在“兵势”一篇中曾经说道:“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可见兵家思想和心意拳文化是一致的。   心意拳讲究刚柔相济,而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如此。如他在《将刚》中说:“养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他还说:“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这和心意拳的“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战,蔽住五行”的道理是一致的。可见心意拳文化从诸葛亮军事思想中借鉴许多。心意拳术讲究动静,而诸葛亮在《将诫》篇中说:“静如潜鱼,动若奔獭,击崩若摧,合战如虎”。练兵用武道理一样。   《心意六合拳谱》在引用古人的军事思想时,是古为今用的,尤为习武练武者必然要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我们说练习心意拳,从小的作用来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从大的意义来说学好心意拳则可以强国强种。一个上乘武术家也就是能领兵打仗而成“万人敌”的将军。所谓“万人敌”,就是《拳谱》内说的“智”与“勇”也。谱内说“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合”。一人敌则是自身之武艺也,万人敌则是领兵为将之道也。所以,《心意六合拳》谱内的“将才”篇则是完全引用了诸葛亮的“论将”篇。还有《六合拳序》中“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浩渺如沧海,元耀如三光”。这段文字基本是引自诸葛亮的“治军第九”(见《诸葛亮文集》)。另外,《拳谱》中有“将才论”一节,可以说基本上整段文字都是录自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此处不赘引了。以上可说是心意拳文化中的兵家思想的体现。   4、祖国医学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心意拳是综合诸家之长的优秀的内家上乘拳法,其内涵不可能不受到祖国医学理论的影响。从我们心意拳谱内容来看,心意拳的拳理与医学理论是相通的。祖国医学提倡“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上古天真论)《素问》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心意拳谱则说:“天有阴阳能下雨,拳有阴阳则能克敌制胜”。可见这些医学理论与心意拳理论是一体的。所以,《黄帝内经》里称“人与天地相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医家的理论是“阴平阳秘”而精神乃治,这和心意拳的“三分练,七分养”的道理同。历史上,有很多道家也是医家,如彭祖,是有名的道家长寿者,也是一位医家(传说他活到767岁,一说800岁),他曾说过:“以和为贵”。而练我们心意拳术的心意拳武术家马梅虎也活到119岁,可算是长寿之佼佼者了,他的长寿与他长期修炼心意拳的得益是分不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意拳讲究“中和之道”的“守洞”的重要。所谓“和”,“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亲清”,通过“静身存神”使元神变盛,使真气充盈,精神专注,意念集中,就有可能激发人体内的特异功能。而医家也是非常重视“中和之道”的,医家的“守洞”就更重要了,祖国医学所注重的病从口入,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医学还是非常重视的。故心意拳既体现了祖国的医学思想,反过来更充实和发展了祖国的医学理论。   5、融会贯通,独立成一家   心意六合拳秉承了我国道家“天人合一”和儒家的“中和之道”的思想,兵家的“兵行诡道”思想,医学家的“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所以,心意拳讲究“阴与阳,刚与柔,进与退”等中和之道的修炼。而《拳谱》说:“武势者,其实贵和也,而和之中智与勇备也”。“武者,非与人争,扫平之事也”。也就是说大到战争,小到人与人斗,最终的结局是把事情摆平,也就是说战争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和,这就是人类的和平;而两人相斗,最后也还是要和的,这就是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心意六合拳的宗旨是“得中和之理,会中和之精”。用武力最后解决最终还要“以和为始,以和为终”的。心意拳文化正是融进了我国道家、儒家、兵家、医家等诸多家学说,所以它的包容量很大,因此它可以称为中华武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心意拳也成为我国武学宝库中难得的一门上乘拳法,心意拳文化也就不愧为中华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门好的武学和拳种,一个绝好的心意武术家,它不光有绝顶的武技(勇也),还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智也)。二人相较技时则心意拳家对敌方要首先“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这就是心意拳观察敌人时的“心意”。将要对敌人动手时则要表现出“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首”的样子,这就是心意拳的“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中有真意”的智者形态。这样让敌人看不出自己的内意,这就是“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的诱敌斗志。“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盖乾坤并无反意”,这样“兵战杀气,无不取胜”。   所有这些,也都是心意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起着巨大作用的结果。      四、心意六合拳的渊源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三皇五帝,而后到春秋战国,一直沿汉、魏、唐、五代,均有记载,到明、清时已经达到全盛。   心意拳虽然是明末清初的姬隆丰在终南山“以枪化捶”所创,而《心意六合拳谱》也是姬隆丰得自道家,把道家思想引入融合进心意六合拳术中,这是有目共睹的。经考证,笔者认为,心意六合拳虽创自明朝晚期到清朝初,但“心意”一词的出现和拳法的渊源和存在却应是从很遥远的时代开始。   中华武术是我们祖先对自然界没有正确的认识时就有的,但那是初级阶段,而心意拳的出现却是人类最早对自然界有意识的认识过程。   人类在没有姓氏时,是把动物当作“神灵”图腾来崇拜的,如黄帝相传是“人首蛇身”,在他和炎帝作战时就驱使熊、罴、貔、貅、虎参加战斗,这就是最早的“仿生”雏型,而黄帝也就以有熊氏为姓。后来的历史上,先祖们均以动物作为氏族的偶像是不难理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成熟和提高,人类对熊、虎的威猛,鹤、雁的凌空翱翔有了新的观察,因而对这些动物的体态和行为加以模仿,希望自己的身体也像这些动物一样健壮和灵巧。人类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幻想能变成一只小鸟,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就想像鱼儿一样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动,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由的向往。于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像“熊经鸟升,鸱识虎顾”这样的养生和拳术的发展。   到了东汉年间,安徽毫县人华佗把前人的多种“导引术”归纳总结为《五禽戏》,这就是后来少林寺少林拳龙、虎、豹、蛇、鹤五拳的借鉴和雏形。三国时期曹操就曾经作过《龟虽寿》的诗,其中:“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等与人练功有关的动物诗,充分喻义了要想长寿,须要向龟学习,学习它们的不争不怒,善于调息的修炼方法。   到了晋代,导引术和武术出现了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曲、鸟伸、天挽、地仰、猿据、兔惊等十来种练功方法,已初步具备了龙行气、蛇行气、龟行气、鹜行气、雁行气、哈蟆行气等有关气功和武术雏型,所有这些,也可以说是心意拳雏形。   到了隋唐,有了太极拳、八段锦等,于是导引术和武术就有了大鹏展翅、孔雀开屏、白鹤亮翅、大象活腰、金龙探爪等具备心意拳雏形的基本形法。   另外,我们也可从我国的兵法上探出心意拳的雏形和发展。姜子牙的兵书《六韬》就用文、武、虎、豹、龙、犬作命名,其中就有四种以动物命名的篇章,可知古人对自然界的动物感兴趣,并加以研究,引用。   作为心意拳术,虽然到了明末清初才出现,但作为“心意”一词的词汇在我国文献中却出现的很早。如《太平经》中:“心意,天机枢纽之机也,不可妄动也”。就出现了“心意”一词。我在怀远禹王宫中查阅《道藏》中得知,《太平经》成书于后汉,是我国道教初期的经典著作。可见心意拳渊源还是很早的。   历代的战将或者民间武术高手们,在他们年高时必将自己的高超武功传留给后人,在教授时总是从基本功开始,尔后也逐步择其“绝活”传给徒弟,这样一代一代就形成上乘心意拳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练的古典心意拳。我们心意拳术不去追求所谓的鬼神迷信,拳术注重对自然界的动物行为进行模仿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现代科学注意到某些动物具有超过人类的特异功能,成为仿生学的研究对象,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鹰的眼睛能在3000米的高空看清几十平方公里以内的猎物,这就是我们心意拳要学习鹰形的原因。   历史上历代心意拳武术家给后人留下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心意六合拳》拳谱,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对我们今天的广大心意武术爱好者,对丰富我们的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强国强种,健康人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五、学习心意拳,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1、从心意拳中学习什么?   我们知道心意拳中主要是“十大真形”和它们的“十大灵法”。在心意拳形架中有动物爬行类:龙、蛇;有禽鸟飞行类:鹰、鹞、鸡、燕;有走兽类:虎、马、熊、猴。这些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虽为动物,其特长是人类不能比拟的。动物在自然界都有各自的真灵和真性,人善走不如熊、虎、马;善飞不如鹰、鹞、燕、鸡;爬不如猴、蛇类。如虎的登山勇猛,熊的力大无穷,马的俊美飘逸,猴的灵活多变,所有这些都是人类要学习的。它们的一些本领比人类大,与我们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一面要学习它们的优点和长处,一面还要和他们交朋友。人类由于受到红尘世界的污染,人的本能灵性在逐渐地泯灭,人的灵活不如猴类,勇猛不如虎、豹,力大不如熊类,疾快不如骏马,人类没有翅膀不能像鸟儿那样飞翔,不如鱼儿那样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人类需要向动物学习的。我们练心意拳的人有一句口头禅说“学习动物拳,打挑领,放丹田;一去天朝前,再去地朝前”。所以我们在学习心意拳时,要学好拳术中动物的灵性和捕食技巧,还要研究动物,既要学习这些动物的长处和灵性,也要学会和动物相处,并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2、学习心意拳,爱护动物,保护好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赖以存活的土地和空间对我们人类和动物来说是越来越少,动物被人类捕杀和吃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这是动物的悲哀,也是人类的不幸。当前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自己和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间,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头等大事。我们在学习心意拳的同时,也一定要学会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也是我们学习心意拳的目的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意拳练功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