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版经验池怎么做

热门排序 |
&p&明明是三国第一女主角,千百年来她的形象却异常模糊。&/p&&br&&p&《三国演义》里她只走了个过场,众多的三国题材游戏也对她视而不见。&/p&&br&&p&当人们列举三国红颜时,即使写出十几个名字也不见得能想到她。&/p&&br&&p&这是她的不幸,却是笔者的大幸。&/p&&br&&p&谁说,&/p&&br&&p&三国,&/p&&br&&p&已经说无可说?&/p&&br&&br&&br&请允许我将甄姬拉进来和她婆婆做一下比对。&br&&br&&p&
公元159年,卞姑娘(159-230年)出生在琅琊郡的开阳县(今山东省临沂市)。&/p&&br&&p&鉴于她要到20年后才会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盖世英雄,我们暂时还不能称他为卞夫人。在笔者查到的有关卞姑娘的资料中,似乎只有一位日本漫画家对她情有独钟,给她取名为“卞玲珑”,取的是八面玲珑之意。虽然笔者觉得这个名字起得相当不错,但有关中国历史人物的事儿还是应该由咱们中国人自己想办法。&/p&&br&&p&既然先贤们留下了空白,笔者根据卞姑娘一生秀外慧中、脱颖而出的表现,打算称她为卞慧颖。然而由于一位十分重要万万冒犯不得的女性已经叫了这个名字的缘故,索性就叫卞姑娘为“卞萌萌”吧。&/p&&br&&p&萌萌的娘家是一个歌舞表演世家,古时称之为倡家。千万不要把“倡家”的“倡”与“娼妓”的“娼”混同,虽然两者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但萌萌是只卖艺不卖身的。对于这个容易使人误会的职业称谓,笔者认为将其翻译成“女优”是最为传神的。&/p&&br&&p&从小学习歌舞的萌萌,注定要成为一名女优。在萌萌之前,这一行当最成功的人物是汉武大帝的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说的就是她老人家。不知道萌萌是否知道这位前辈的事迹,但她一定想不到自己将超越这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成为女优界新的传奇和典范。&/p&&br&&p&父母双亡的萌萌与弟弟卞秉相依为命四处飘零,谋生的方法只能是到富贵人家演出。当时人们看歌舞多半是要喝酒的,一旦遇到借酒揩油、动手动脚的猥琐大叔,做弟弟的要舍命相护,做姐姐的为了拿到出场费自然也免不了周旋和逢迎。多年跑江湖卖艺的生活锻炼了姐弟二人生存能力的同时也铸就了他们深厚的感情。&/p&&br&&p&公元178年,那个人还在做县官或者在老爹的府上吐槽官场的荒唐。&/p&&br&&p&公元180年,那个人在老爹的四方奔走下被重新启用为议郎,回到了京师洛阳。&/p&&br&&p&萌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在公元179年走穴到了谯县(今安徽亳州),遇到了因为堂妹夫的妹妹宋皇后被废而遭到牵连,在京师无所事事而回到老家读书打猎的待业青年曹操。当时曹操已经有了正妻丁夫人和庶妻刘夫人,又在官场上树敌无算,按说正是需要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一来让老爹为他运作时少一些被政敌刁难的口实,二来也让老婆少数落自己两句。可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曹操一眼就相中了才色过人的萌萌,萌萌也欣然从命,一对绝世的夫妻就此结成。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告别胡乱起名的恶趣味,称她为卞夫人了。&/p&&br&&p&婚后,曹操的事业虽然起起伏伏但总的来说还是呈上升趋势,他一会儿剿黄巾贼,一会儿讨董卓,端的是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卞夫人可就惨了,在丁夫人眼里,女优出身的她就是个贱货,整天是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更糟心的是,侍奉夫君多年,卞夫人始终怀不上孩子,而曹操早已经有了长子曹昂。显然,问题出在她的身上。&/p&&br&&p&史书上对卞夫人的艰难岁月只是一笔带过,但实际上她受丁夫人的欺凌长达17年之久。&/p&&br&&p&公元183年,此时的卞夫人还不知道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一个与她命运截然相反的绝代佳人于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的一个官宦人家诞生了。女孩儿姓甄,世称甄姬(183-221年)。因为卞夫人的一个儿子,她被称之为甄夫人。因为卞夫人的另一个儿子,她被称之为甄洛、甄宓。因为卞夫人的一个孙子,她被封为文昭甄皇后。&/p&&br&&p&公元187年,卞夫人终于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曹丕。之后的几年,他又生下了曹彰、曹植和曹熊。&/p&&br&&p&在关于三国人物优生优育的大讨论中,有的人说曹操成才的儿子最多,也有人说曹操没成才的儿子也是最多。因此曹操只是生育能力强大,他的基因也不见得就比其他人强。可一旦我们将讨论的对象从男方转移到女方就会惊奇地发现,卞夫人的基因真是太强大了,曹丕虽然是二流的皇帝,但却是一流的文人,曹彰是威震塞北的名将,曹植就更不必说了。这位英雄母亲优生优育的水准不只是三国第一,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很难找到一个母亲能生下三个牛人的。&/p&&br&&p&公元189年,曹操不肯接受董卓的重用,带着几个亲信逃出京城。丁夫人在谯县老家,洛阳曹府的内外事务全靠卞夫人主持。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此时也没有太把这个小妾当回事儿。没多久,袁术不知道安的什么心,给曹家带来了曹操已经身亡的小道儿消息。曹府上下一片混乱,30岁的卞夫人挺身而出,不顾女眷不能见外人的规矩,按捺着不安的情绪,亲自来对准备收拾行李各回各家的部下们进行劝说:“曹君是生是死不能只听小道儿消息。如果是人家编造出来的假话,你们今天辞归乡里,明天曹君平安归来,诸位还有什么面目来见主人?为了躲避未知的祸患就把一生的名节声誉都丢掉了,值吗?”这番话的精妙之处在于以节操为落脚点,如果是丁夫人说这番话大家也许不觉得有什么,可卞夫人一个女优出身的侍妾都这么大义凌然,哪个男子汉大丈夫要是再跑路今后还怎么在江湖上立足?&/p&&br&&p&史书上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卞夫人在董卓之乱时的出色表现,但笔者注意到一个问题——反董联军组成之后,董卓杀死了袁绍在京城的所有亲属,为何曹操的家眷安然无恙?如果说卞夫人带着大伙儿逃出生天,当时人家司马防可是乖乖地跟着董卓,司马朗要出逃都要通过运气+拍马屁+行贿,卞夫人是怎么做到的?&/p&&br&&p&史书对此不作记载无非是两种可能:要么是董卓因为太过欣赏曹操,对他的家属网开一面。要么是卞夫人太八面玲珑了,她的公关能力远远超过了一代神童司马朗。&/p&&br&&p&公元192年,绝世才子曹植诞生。那位后来在人们口中与曹植纠缠不清的未来嫂子这一年已经九岁,并且养成了用哥哥的笔墨纸砚练习书法的习惯。甄姬娘家人的大男子主义不是一般的严重,万贯家财却不舍得给女儿买文具也就罢了,当哥哥的还跟妹妹说“你应该去练练针线活儿,读书识字干什么?你还想当女博士怎么着?”当时的“博士”是饱读诗书的人才能充任的官职而并非学位,但甄姬的这个哥哥也算是成了我国最早调侃女博士的人物。甄姬十分早慧地答道:“我听说古时贤惠的女子都学习前人的经验,不读书,拿什么借鉴呢?”从笔者的本心出发,特别希望女孩子们能够多读历史,但仅就甄姬个人的案例来说,读书的利弊真是很难说……&/p&&br&&p&公元196年,曹操在宛城非礼了小军阀张绣年轻貌美的婶娘引发兵变,曹昂为了掩护老爹撤退而战死。曹昂的战死又导致曹操和丁夫人离婚。不久卞夫人上位成为第一夫人,年仅九岁却从宛城顺利脱险的曹丕成为曹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由于这一连串变故使卞夫人母子获利太过巨大,以马伯庸先生为代表,不少人怀疑是卞夫人对此进行了谋划。卞夫人的确有足够的动机,但这一猜想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如若果真如此,卞夫人的心机就和她优生优育的基因一样雌霸天下了。&/p&&br&&p&几乎在同一时间,甄姬已经展现出了了她酷爱读书的成果,十几岁的她成功说服了全家开仓赈济灾民,又对母亲苛刻对待寡嫂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使母亲惭愧得泪流满面,痛改前非。甄姬的才德传到了北方霸主袁绍的耳中。袁绍的长子和三子都有希望继承家业,唯有次子袁熙既不年长又不得宠,也许是出于做父亲的一种补偿心理,袁绍为袁熙迎娶了甄姬。&/p&&br&&p&公元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姬留在冀州侍奉婆婆刘夫人。&/p&&p&做袁家的女人太不容易,南有袁术的爱妾冯氏被“姐妹们”合谋暗害,北有刘夫人在袁绍尸骨未寒时就虐杀丈夫的五个爱妾。甄姬能够与这个心狠手辣的刘夫人相处融洽足见她处理婆媳关系的水平。&/p&&p&公元204年,曹家军攻陷邺城,17岁的曹丕率先慰问了袁家的妇女。在慰问工作中,甄姬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似的娇羞拨动了曹丕年轻躁动的心弦。刘夫人无耻地卖媳求荣,完全不考虑儿子和儿媳的感受,只顾着庆祝自己免于被杀的命运。(就冲袁绍这个媳妇儿,袁家也活该败亡。)&/p&&p&曹操大笔一挥让曹丕得偿所愿。著名知识分子孔融对此评论道:“武王伐纣之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旦”。曹操以为孔融读书多不会骗他,兴冲冲地讨教这事儿是哪本儿书里写的。孔融如果信口胡诌一本书的名字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可是不说怪话不是孔北海的风格,他戏谑地说:“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让曹操闹了个大红脸。&/p&&br&&p&曹丕能够感受到父亲对自己有了意见,于是在她抱得美人归之后,夺嫡成功搂着辛毗的脖子欢呼之前足足有十三年,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有什么真性情的表现。得到北中国第一美人却失去了自我,笔者认为这是曹丕后来对甄姬恩断义绝的重要原因。&/p&&br&&p&甄姬知道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一直注意广结善缘。她总是主动劝曹丕多纳姬妾,让曹丕很是高兴。当曹丕要休掉任夫人时,甄姬竟然哭着为情敌说情,她说“任妹妹论品德论颜值都比我强,你要是休了她,公婆会觉得是我自私,姐妹们会以为是我在背后使坏,你再考虑考虑好不好嘛?”甄姬的这种表现可以理解为读女性行为规范读得太多,也可以理解为她压根儿就对曹丕没什么感情。好在她毕竟风姿绰约且特别擅长设计发型,又给曹丕生下了一双儿女,地位一时之间还算稳固。&/p&&br&&p&同样是为了稳固地位,卞夫人做的工作可比儿媳妇多得多了。曹操那一大堆孩子,很多都没了娘,她得照顾抚养。曹操那一大堆女人,她既要拉拢又要提防。比方说环夫人,能生出曹冲这样的儿子可见她的智商至少不在卞夫人之下。还比方说杜夫人,当年她还是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而且老公还活着,关羽就公开表示要定了她,曹操见了她之后连关羽的感受都不顾就与她结合了。简直难以想象这个杜夫人是多么有气质。最麻烦的是,曹操还是忘不了前妻丁夫人,自己放不下脸来,就总以卞夫人的名义请丁夫人赴宴。这种事儿搁谁谁能忍?卞夫人还真就忍了,而且做戏做到十足真。每次丁夫人来,卞夫人都让出正座,自己还像从前那样伺候着,搞得虐待了她十几年的丁夫人都无地自容了。&/p&&br&&p&另外还有这样一段佳话,说的是曹操有一次得到了几对精美的耳环,让卞夫人先挑。卞夫人挑了中等的一对儿。曹操很奇怪,问她问什么?卞夫人说:“拿最好的是贪心,拿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拿中等的。”如此一件小事都要考虑这么多,可见卞夫人这么多年的日子都是怎么过的。&/p&&br&&p&最让笔者感佩的是卞夫人对弟弟卞秉的照顾。卞夫人伤感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每每见到穷苦的老人都要赠与财物,而这些钱都是她平时勤俭节约积攒下的。对陌生人的移情效应尚且如此,对唯一的弟弟自然是更加疼爱。然而时代不允许,当时人们普遍对东汉的外戚干政深恶痛绝深以为戒,以至于卞秉虽然多次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官职和财产却还不如那些军功比不上他的外人。卞夫人难得地向曹操开口为娘家人争取利益,曹操只让她私下里接济卞秉一些财物,坚决不肯给小舅子升官。卞夫人选择了点到为止,再也没有提起此事。终曹操一生,卞秉都只能这么委屈地过活。&/p&&br&&p&笔者愿意浓墨重彩的描绘卞夫人的形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智慧或者说心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既精明无比又富有人情味儿,他始终维持着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善于拿捏自身利益与他人感受之间的尺度。&/p&&br&&p&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卞夫人随军途中患病,病情严重得连洛阳城都不能回,只好留在了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曹操的这次西征异常凶险(详见拙作《关张马黄赵列传》),52岁的卞夫人担心56岁的老伴儿又无能为力,茶饭不思,辗转反侧,夜夜流泪。&/p&&br&&p&笔者认为,自从曹冲在公元208年去世,卞夫人的地位就已经无可撼动了,这把年纪有这样的表现只能是出于真情流露。甄姬听说婆婆病重马上表示要前去照料。曹丕不让她去并让下人骗她说卞夫人的病已经好了。甄姬不信,说:“夫人在家,老毛病常犯,现在怎么好的这么快?你一定是在安慰我!”于是更加担心。之后卞夫人回信说身体已经恢复,甄姬才开心起来。&/p&&br&&p&鉴于甄姬命中的克星郭女王此时还没有来到曹丕的身边,甄姬又处在28岁的颜值巅峰。曹丕不让老婆去照顾老娘的原因,姑且认为他是一天都离不开这个漂亮媳妇儿吧。&/p&&br&&p&公元212年正月,曹家大军回到邺城。甄姬前去迎接,见到婆婆悲喜交加,周围的人都备受感动。卞夫人见甄姬这么关心自己,也忍不住流泪。称赞她真是孝顺的儿媳妇儿。&/p&&br&&p&笔者无从判断甄姬的这次表现是按照儿媳妇行为规范的做作还是出于前后两任婆婆的对比而对卞夫人确实有着深厚的感情。史官记录此事是为了歌颂这对婆媳关系的融洽,笔者则发现了一处蹊跷——既然婆媳关系好成这样,八年之后曹丕称帝,甄姬没有当上皇后,卞夫人为什么不说话?九年之后,甄姬被曹丕赐死,卞夫人又为什么不说话?要知道曹洪下狱论死时,卞夫人可是既强势又迂回地挽救了曹洪的。她如果想救,一定有她的办法。这对婆媳之间的关系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了裂痕呢?&/p&&br&&p&这就要说到那段著名的叔嫂绯闻了。&/p&&br&&p&关于曹植与甄姬之间的绯闻,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李善为《昭明文选》所做的注解当中。一个唐朝人揭露的三国八卦确实也没啥公信力,但《魏书》里的一段记载却为这段八卦留下了想象的空间。&/p&&p&公元216年,曹操征孙权。卞夫人、曹丕以及甄姬的一双儿女都随军出征。甄姬因病留在邺城,在邺城主持工作的人正是曹植。&/p&&br&&p&公元217年九月,大军返回。卞夫人见甄姬气色特别好(史书原文是“颜色丰盈”),奇怪地问道:“你跟两个孩子分离这么久,难道不挂念吗?为什么气色会这么好呢?”甄姬笑着回答说:“孩子们跟着您,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p&&br&&p&从表面上看,这是婆媳关系融洽的又一证明。但稍微仔细一想,儿行千里母担忧,就算再信赖婆婆,不担心也就罢了,怎么还能容光焕发?再看看《三国志》记载的这两年都发生了什么。&/p&&br&&p&第一、曹植酒后飙车,在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行走的禁道上驰骋游乐,曹操震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曹植日渐失去父亲的信任和宠爱。&/p&&br&&p&第二、曹操晋封魏王,经过一番考量决定立曹丕为魏王世子。众人向卞夫人祝贺,请她发红包,卞夫人说:“曹丕被立为继承人是因为居长的缘故,我作为母亲,在教育儿子方面不犯错误就不错了,我们母子没有什么功劳,有什么值得发红包的呢?”曹操听说后相当满意,他高度赞扬自己的老婆:“愤怒时不改变仪态,喜悦时不丧失礼节,真是太难得了。”表扬归表扬,卞夫人被封为魏王王后却要等到公元219年。仔细咀嚼一下,总觉得这对夫妻的话都有那么点儿不对味儿。&/p&&br&&p&第三、郭女王来到了曹丕的身边,她年轻漂亮又有谋略,在曹丕夺嫡的过程中出力不少,地位一路飙升,甄姬则一天比一天失宠。&/p&&br&&p&笔者并不认为曹植与甄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但重要的不是他们俩有什么,而是别人很容易认为他们俩有什么。&/p&&br&&p&曹植为什么酒后飙车得那么开心?甄姬为什么离开了儿女和丈夫反倒更加漂亮?为什么叔嫂二人这次留守邺城的结果是双双失宠?&/p&&br&&p&当人们既可以做出纯洁的解释也可以做出不堪的解释时,流言的威力就开始展现了。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人们在流言的魔爪面前是束手无策的,因为一切都在暗处,你无法解释,也无处发力。&/p&&p&甄姬也许是女性行为规范读得太多了,面对婆婆的质疑,她想都没想就说出了那个貌似完美实则完全不符合人性的答案。换一个俗气一点的女人,直接说找到一种新的护肤品不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吗?&/p&&br&&p&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卞王后升格为王太后。不久曹丕篡汉,魏王太后升格为大魏皇太后。&/p&&br&&p&甄姬没有得到本应属于她的王后和皇后封号。&/p&&br&&p&曹植在卞太后的保护和七步成诗的机智下死里逃生。&/p&&br&&p&公元221年,甄姬写下闺怨诗《塘上行》,全文如下:&/p&&p&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p&&p&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p&&p&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p&&p&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p&&p&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p&&p&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p&&br&&p&笔者水平有限,冒昧地翻译一下:&/p&&br&&p&蒲草啊长满了水池,叶子啊隐约相间。正如你的宽厚正直,谁也不如我熟知。&/p&&p&流言啊能融化金子,你也就离我而去。回想你离去的样子,独自品尝苦与悲。&/p&&p&想起夫君你的神情,心脾如同打了结。想起你糟糕的心情,我夜夜不能入睡。&/p&&p&不要有了身份地位,就抛下糟糠之妻。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弃置大葱和薤。&/p&&p&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撇下菅草蒯草。出去为什么又回来,回来了又想出去。&/p&&p&边疆的风让人伤感,吹在树上好凄凉!以后要让自己快乐,好好地活下去啊。&/p&&br&&p&请读者朋友不要因为笔者粗俗的翻译而小看了甄姬的文采,汉末三国有诗篇传世的女性除了蔡文姬也就是甄姬了。当年陈阿娇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没能挽回汉武大帝的心,甄姬的这首诗则直接要了她的命。甄姬不明白,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绝不是靠文采就能挽回的。何况曹丕对诗歌的兴趣主要是为了迎合老爹的口味,曹植对诗歌才是真爱。甄姬写诗的举动至少证明了,她和小叔子之间如果深入交流过,确实是能找到很多共同语言的。&/p&&br&&p&“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宓机械地学习书本,不懂得结合实际揣摩人心的结果是在38岁这一年被赐死,并且以糠塞口,披发覆面。她在后世的巨大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曹植《洛神赋》中所描绘的那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女神的猜想。&/p&&br&&p&公元223年,一代名将曹彰在拜见皇兄之后暴亡,卞太后的小儿子曹熊很早就夭亡,如今再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够不幸。何况曹彰的突然死亡,曹丕有重大嫌疑。卞太后无疑是三国最为尊贵的女人,也无疑是是三国最悲哀的母亲。&/p&&br&&p&公元226年,曹丕驾崩。甄姬被她的儿子追封为皇后。卞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要说太皇太后对曹丕之死一点也不难过倒也不至于,可从史书上我们真的很难发现曹丕干过什么让她母亲欣慰的事情。就连约定俗成的的给外祖父外祖母追封爵位的事情,曹丕竟然因为陈群几句轻飘飘的反对意见就作罢了。卞秉一直坚定地支持曹丕这个大外甥,可曹丕却直到舅舅不久于人世时才给他加官进爵……&/p&&br&&p&公元230年,太皇太后卞氏病重期间总算看到了自己的父母被追封爵位的一天,最终以71岁高龄含笑九泉。她硕果仅存的儿子曹植为她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文采的悼词。在她身后卞氏一族又出现了两位皇后,成为三国出产皇后最多的家族。&/p&&br&&p&她经历了大半部汉末三国的历史,征服并留住了天底下最雄伟也最多情的男人的心,生下并保护了天底下最有才华也最遭猜忌的才子,她让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娘家一步登天,她几近完美地找到了婆家与娘家利益的黄金分割点。&/p&&br&&p&这个女人的精彩,比起貂蝉、二乔、月英、尚香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如何?&/p&&br&&p&这个女人的智慧,比起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贾诩这样天下闻名的智士如何?&/p&&br&&b&真实的历史其实比虚构的情节更有看头儿,只是很多时候,书写历史的人不能把话说得太直白,只能留下线索让我们去猜。&/b&
明明是三国第一女主角,千百年来她的形象却异常模糊。 《三国演义》里她只走了个过场,众多的三国题材游戏也对她视而不见。 当人们列举三国红颜时,即使写出十几个名字也不见得能想到她。 这是她的不幸,却是笔者的大幸。 谁说, 三国, 已经说无可说? 请…
诸葛亮立在桥中间,雾气茫茫,不见水面也不见两岸。&br&有鱼跃水而出,长数丈。&br&&br&诸葛亮皱眉看着这座桥,心道:“有如此大鱼,桥下水一定很深。但愿对岸没有敌军把守…”&br&&br&这时有一人穿过雾气,来到诸葛亮面前。此人一身布袍,神仙气概:“这鱼从容戏水,想来应该很快乐——在下庄周,见过武侯”&br&&br&诸葛亮有些恍惚,仍然不失礼节。行礼过后,问道:“先生自对岸来,可知对岸虚实,是否有人驻军?”&br&&br&“我只是跟着这条鱼来到这里而已,”庄子说着,看向那条巨鱼。那鱼似乎又大了许多,雾气之中,隐约看到鱼的背鳍,有一人高:“鱼乐乎?”&br&&br&诸葛亮道:“鱼得水,自然快乐。”说着话间眉头依旧紧锁,似乎觉得忘了什么事情。&br&&br&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有水而乐?”&br&&br&“”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诸葛亮脑海里忽然出现这句话,他悚然一惊,嘴里无意识地反问:“如何不乐?”&br&&br&“你看,”庄子手一指,那条鱼已经游远,雾气茫茫看不到江面的地方,变得更巨大的鱼似乎凭空在雾中巡游:“这条鱼名为鲲,一日化为大鹏,便要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那时它还得水而乐吗?”&br&&br&诸葛亮却伸手打断了庄子的话道:“不是图南,是要往北。”&br&说着诸葛亮就要转身往回走:“待我完成先帝所托,还于旧都,再来与先生论鱼。如今我军驻扎五丈原,北伐大业,一刻离不得我…我…”&br&“我记不得来的路了,先生可愿与我指路?”&br&&br&&br&&br&庄子叹了一口气:&br&“诸葛孔明,你既饮了孟婆汤,奈何桥上,如何念念不忘?”
诸葛亮立在桥中间,雾气茫茫,不见水面也不见两岸。 有鱼跃水而出,长数丈。 诸葛亮皱眉看着这座桥,心道:“有如此大鱼,桥下水一定很深。但愿对岸没有敌军把守…” 这时有一人穿过雾气,来到诸葛亮面前。此人一身布袍,神仙气概:“这鱼从容戏水,想来应…
刘禅投降后发生了“钟会之乱”,成都一片狼藉。现在的问题是,&b&谁最应该为这场悲剧负责呢?&/b&&br&&br&题目中原文作者显然认为刘禅应该负主要责任。面对侵略者,我们应该抵抗到底,用投降来免除生灵涂炭,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投降后生灵一样会涂炭的。&b&我认为刘禅不该背这个黑锅,因为投降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b&&br&&br&我们总认为君主、皇帝大权在握,乾纲独断,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有兴趣可以参看这个答案:&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曹睿究竟是英明的君主还是庸弱的君主? - 颇牧卫霍的回答&/a&&br&&br&当年赤壁之战前,江东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气焰嚣张,最后孙权拿剑砍桌角,谁再提投降杀无赦。我们总认为,孙权一个人的意志决定了东吴联刘抗曹,他要是早能拿剑砍桌角,张昭等人早就闭嘴了。其实这是个大误区啊!孙权压根不想投降,只是一开始投降派猖狂,孙权不敢吭气而已。&br&&blockquote&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b&,执肃手曰:&卿欲何言?&……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b&正与孤同&/b&,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blockquote&可见,&b&君主想干什么,是需要手下的实力派力挺的。&/b&一开始张昭等实力派要投降,孙权鲁肃在公开场合连个屁都不敢放,只能尿遁,私底下讨论。后来周瑜这个大实力派来了,力挺孙权,孙权终于腰板直了,敢拔剑砍桌角了。&br&&br&回到刘禅这里来,他是想抵抗就能抵抗的吗?诸葛瞻战死绵竹的消息传来,刘禅马上开会讨论该怎么办,得到的方案有4条:&br&1. 投降东吴;&br&2. 退守南中;&br&3. 投降邓艾;&br&4. 坚决抵抗。&br&&br&在谯周传里,我们发现谯周主要反驳的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坚决抵抗”他提也没提。由此可见,当时的抗战派非常弱小,似乎只有刘禅的儿子刘谌,大部分人都认为没得打。甚至还有人认为,邓艾占了绝对优势,你投降都不一定有用,人家照打你。&br&&blockquote&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三国志.蜀书.谯周传》&/blockquote&&br&我当初读到这里,简直感觉奇怪极了。邓艾能有多少兵呢?司马昭一开始给他三万,奇袭阴平前邓艾精简了一部分,打败诸葛瞻怎么也得损失一部分,最后兵临城下有二万就了不起了。为啥把蜀汉的官员吓成这个德行呢?&br&&blockquote&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b&带甲将士十万二千&/b&,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blockquote&按照这个记载,当时刘禅还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啊!远远超过邓艾啊!如果只是刘禅昏庸、胆小怕事,那刘禅手下的官员呢?难道不是一样昏庸、一样胆小?后来回顾刘备打刘璋的过程,才慢慢明白了。&b&这十万二千兵,估计只有少量是绝对效忠刘禅的,大部分是谯周等蜀地大族的。&/b&这帮大族如果不想抵抗,刘禅就无法依靠这些士兵抵抗。&br&&br&刘备和刘璋翻了脸,刘璋派吴懿去涪城怼刘备,结果吴懿投降了;刘璋又派李严、费观去绵竹怼刘备,结果这俩也投降了,同时绵竹令费诗也降了。由此可以想象,&b&刘禅如果非要抵抗,他派出去的将领们会不会学习吴懿、李严、费观、费诗呢?&/b&刘禅显然一点儿信心也没有,甚至刘禅手下不想投降邓艾的官员们也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他们只能劝刘禅投降东吴或者跑路到南中。&br&&br&投降东吴显然有点无厘头,和投降邓艾(曹魏)能有多大区别。退守南中,继续割据,当土霸王才是较为合理的一条选择。刘禅一度非常纠结,想走这条路。&br&&blockquote&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 …………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b&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b&。’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覆信于今,四也。《三国志.蜀书.谯周传》&/blockquote&这里,谯周又说了4点来反驳“退守南中”的战略。我们专门来看第四点。谯周举了个例子,当年刘秀面对王朗的威胁,想离开信都,撤退到关中。结果邳肜劝他说,你要是撤退,这里的人民是不会跟着你撤的,他们要么会逃亡,要么会叛变。刘秀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没有撤。&br&&br&谯周这个例子举得非常诡异,刘秀虽然没撤,但他选择了坚决抵抗啊!而谯周劝刘禅不撤,显然不是为了抵抗,而是要投降。这再次说明“抵抗论”毫无市场。“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覆信于今”。这段话在我看来,已经有摊牌的意思了。&b&谯周明摆着告诉刘禅,要撤你自个儿撤,我们蜀中老百姓是不会跟着你的,到时候你去了南中,也是势单力薄,吃枣药丸。&/b&&br&&br&侵略者来了,站在君主、皇帝的立场上,大都想抵抗到底的。这点在鲁肃劝孙权里面表现得很明白了,其他人投降,可以期待官照做、舞照跳,而孙权、刘禅这样的一把手投降,就不可能幻想再有土霸王的待遇了,最好的情况就是当个富翁,失去一切政治权力(安乐公、归命侯)。所以,面对侵略者,君主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有鲁肃、周瑜这样坚决主战的实力派,站在自己身后。而刘禅没有孙权这么幸运,主战派代表诸葛瞻、张遵、黄崇等,全部在绵竹殉国,姜维被困在剑阁,成都已经被谯周为首的投降派占领了。这种背景下,刘禅除了顺应“民意”投降邓艾,就没有其他出路了。&br&&br&投降之后,成都官员、平民的命运,就要看侵略者的脸色了。这点我和题中文章的作者看法差不多,&b&侵略者就是再会粉饰自己,也改变不了侵略的本质&/b&。邓艾觉得自己比吴汉好多了,成都人民应该感激他,然而他把刘禅后宫的花姑娘都赏给得力下属们了。一位李昭仪很贞烈,直接自杀了。后来的钟会之乱,再次证明,投降保平安就是一场梦。&br&&br&但是投降的锅不该刘禅背,以他的立场是最不愿意投降的。而谯周这些大族,习惯性坐看风云,效力哪个主子都无所谓,哪个主子来了都得重用他们。这些人才是投降派的中坚力量。
刘禅投降后发生了“钟会之乱”,成都一片狼藉。现在的问题是,谁最应该为这场悲剧负责呢? 题目中原文作者显然认为刘禅应该负主要责任。面对侵略者,我们应该抵抗到底,用投降来免除生灵涂炭,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投降后生灵一样会涂炭的。我认为刘禅不该背…
简单说,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其实就是逃出许昌的汉献帝——换而言之,有一刻开始,曹操手里的献帝是假的。&br&&br&试想:刘备是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为什么要沐浴更衣去草庐拜访一个村夫?为什么刘备绝不能让张飞动粗,要三个人一起毕恭毕敬地候着?真相只有一个:他们要见的是真的大汉天子,他们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礼仪。再试想:为什么诸葛亮的门童为什么要对刘备说,自己记不得这么多头衔?显然,这位是天子近侍,他必须要先折煞一下外臣、军将的气焰——而这里的童子,说的更多的是声音而不是年龄。&br&&br&于是很多事情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为什么在草庐时,诸葛亮足不出户就可以有《隆中对》的视野?因为这许多年来,他坐天下之中,观英雄成败,他看得太清楚了。为什么诸葛亮平居敢自称“卧龙”?为什么刘备临终前会对诸葛亮说,“汝可取而代之”?因为这位就是大汉天子,终究还是汉室天下……&br&&br&关键在于献帝是如何成功脱身的?脱身之后的他为什么不即刻起兵讨曹?&br&&br&显然,衣带诏是成功的。献帝——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从一开始就是杰出的策划师,他的每一滴血都没有白流。刘备接到衣带诏以后,不可能潜逃,他之所以走了,就是因为营救汉帝的计划成功了。曹操毕竟也是高手。他发现真的皇帝不见了,即刻把董承一干人等处决。这样,在许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没有人知道献帝长什么样,曹操说是谁就是谁。这步棋,曹操一直很得意——只要假的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不敢贸然出击。他后来回忆道:“外头要是知道皇帝失踪了,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br&&br&献帝离开了许昌。他固然很想即刻召集诸侯,以天子的名义讨曹,但这太危险了。假作真时真亦假——“天子”,某种意义上就在许昌,一个外人突然宣称某人是天子,很可能就是袁术或者艾德·史塔克的下场。是的,在他没有实足的证据或相当的实力之前,各路诸侯都可以宣称他是冒充的,以讨伐叛贼的名义讨伐他。他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也是“卧龙”的喻意。而献帝从来是谨慎的——这就是后世说的,“诸葛从来不用险……” 现在,当务之急,他需要投奔一个可靠的人隐居起来。&br&&br&这个人当然就是刘表。&br&&br&一则他也是汉室宗亲,再则襄阳毕竟离许昌很近,免去许多周折——事实上,他随时准备着杀回许昌。当然,这件事应该只有刘表、刘备、水镜先生、徐庶、黄承彦等很少人知道。于是,黄承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献帝,从而巩固荆州集团与献帝之间的合作。而刘备也不惜千山万水,来投奔刘表。一个以南阳为中心的集团就形成了。从这一天起,刘协字伯和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诸葛亮字孔明,他的荆州团队精心为他打造的身份。&br&&br&刘备劝刘表偷袭许。事实上,这是汉献帝的战略安排。&br&&br&献帝回到了许都就可以恢复自己的真正身份,召集天下诸侯。以刘关张之勇,统刘荆州之兵,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不幸的是,刘表有他自己的算盘。献帝一旦起兵攻许,最后还是他的荆州军与曹操血拼。而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的曹操也会把他当做头号敌人。无论最终胜负如何,刘表只是鹬蚌中的一个,而得利的恐怕是刘备或其他诸侯。刘表不愿意冒险,他决定观望。天子是他手中的奇货,他希望在对他更有利的时候撒出去。&br&&br&刘表的举动让汉献帝大失所望。这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只是南阳一届隐士,他必须更进一步,获得一个真正的决策者的身份,投身到这个权力的世界中。&br&&br&三顾茅庐其实是汉献帝和刘备之间的往返磋商。&br&&br&经过三轮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刘备给汉献帝军师的身份,汉献帝从此掌握刘备集团的决策权——甚至刘备很多时候都要服从他的指挥——显然,这会让不了解内情的关张很不满。但汉献帝为此做出了重大让步:他将放弃刘协字伯和的身份,从此诸葛亮字孔明就是他唯一的身份!这意味着,最终继承大汉天子的,将是刘备的后裔,而他,终究是要向刘备下跪的。献帝的内心是痛苦的——但为了大汉天下, 这又算得了什么!&br&&br&这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徐庶的母亲是颍川人,一开始就是汉献帝身边的人,从许昌一直护送献帝到南阳。但曹操的特工抓住了她,掌握了关键线索,开始严刑逼供。这个时候徐庶就只能离开刘备,去许昌处理这次危机。所以徐庶临别的时候说得很隐晦,他说他现在方寸乱了——是的,不止他,整个计划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喉咙口。好在,徐庶出色地处理了这件事。徐母自尽。曹操失去了关键证人,只能设法控制住徐庶。这个过程中,挫败让曹操动了杀心,于是他打算大军南下,擒住诸葛——一切自然水落石出。&br&&br&于是,改变身份之后的汉献帝终于可以於曹操对决了。他首先火烧博望新野,出了一口恶气,然后,依据他的战略规划,就要联络东吴。这时,他真正担心的事终于被摆到了他的面前:他其实没见过诸葛瑾!虽然他和他的团队早有准备,当一旦当面对质,难免尴尬。所以《三国演义》说:&br&&br&&blockquote&瑾曰:“贤弟既到江东, 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blockquote&&br&这都是面上的话。诸葛瑾其实说的是:“你谁呀!”献帝说:“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先兜着……我们慢点聊。”现在,整过过程中牵线搭桥的就是鲁肃。在鲁肃等人的牵线搭桥下,孙刘联盟,大破曹军。而诸葛瑾和诸葛亮这对假兄弟,也必须演下去。其实,从名字中还是可以看出破绽的:诸葛“瑾”、诸葛“均”都是斜玉旁——均字少掉的那一横是后世的传抄的遗漏,好比华雄很有可能叫叶雄,就是因为繁体字華和葉相近。显然,诸葛亮与他们不同。亮,字孔明。“孔”其实就是“非常”、“很”的意思,亮、孔明就好比后世所谓的正大光明。孔明也好,卧龙也好,这都是献帝一开始设计好的、标记自己帝王身份的线索。&br&&br&说来,鲁肃真是一个好人。他也知道,刘备势力太弱了,这个盟友没有什么价值;他也知道,周瑜有很多机会可以干掉诸葛亮,进而瓦解刘备势力。甚至,在他本来的战略规划中,东吴就是要取西川的,孙权就是要称帝的——这里根本就没有刘备的位置。但无奈他知道了内情。天性忠厚的他决定为大汉尽最后一份忠诚,他要保护诸葛亮。而周瑜,当然是斗不过卧龙的。后者是真命天子,他的血可以召唤“神龙”——无论是大雾还是东风……周郎选错了对手。很多年后,当事人都死了,孙权后来知道了其中原委,他感慨周瑜的际遇,又觉得鲁肃这家伙当时背叛了他——说的就是这件事。&br&&br&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刘备每在外作战,诸葛亮总是坐镇中军,这都是一开始约定好的。诸葛亮——也就是大汉真正的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重振祖宗的基业!&br&&br&曹操这边就比较苦闷,他眼巴巴地看着天子溜走了。对于他手里的假“天子”,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不敬——是的,他无须敬畏,这是他找来的冒牌货——终于荀彧都察觉出了曹操的变化。曹操也是无奈。醉了的时候,他吟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南飞的乌雀或许就是溜走的天子吧。“他终究可以依靠谁呢?”曹操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是回我这里吧。&br&&br&然而,渐渐,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是汉献帝)之间产生了裂痕。&br&&br&一个导火索是刘封事件。刘备处死了这位养子。这不能不让诸葛亮(汉献帝)担心自己的处境。如果刘备开始铲除刘氏成员,以巩固刘禅地位,那么下一个遭殃的职能是诸葛亮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处境相当尴尬。但随着刘备自作主张,夷陵惨败,白帝托孤,一切又回到了一开始的草庐协议下。大败之后的刘备,或许明白了过来:“皇上啊,你的天下,你放开手去取吧。”于是诸葛亮挥师北伐,光复本属于自己的汉室……&br&&br&他内心的苦闷只有自己知道。《出师表》中,他说了那么许多,最后却说:&br&&br&&blockquote&临表涕泣,不知所云。&/blockquote&&br&他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他说的那些,什么布衣,什么躬耕,其实都不是真的!他也许想说,“真正懂我的人应该知道,我之前讲的那些都毫无意义——你们要像扔掉梯子一样扔掉他们。”但他连这都不能说。一切有意义的,他只有保持沉默。只有他的泪水,这是真的。&br&&br&眼看着白痴的刘禅,他固然想过恢复自己的身份。但想到当年草庐的约定,想到与刘备之间多年的羁绊,他又有所犹豫。这么多年来,他早已习惯了汉臣的身份。他多么希望自己真的是大汉的丞相啊。九泉之下,背对飘零的汉室,他可以对大汉二十三朝列祖列宗说一声:“臣尽力了!”然而,他不能够。他不只是汉臣,他是大汉第二十四位天子。“为什么偏偏是我,要肩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许多许多年后,一位异国的诗人这样唱道。&br&&br&现在,他只能步步为营。打算先攻入长安,再加十锡。等出现了五星汇聚、高祖再世的异相,再见机行事——或可以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真正复兴汉室?然而,北伐大军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刘禅却把他召了回来。余下的只有无奈……&br&&br&与诸葛亮真实身份息息相关的还有两个人:王朗,和司马懿。&br&&br&作为文武全才,王朗当然有自信拿下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但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汉天子!他正义凛然的一刹那,老臣王朗全都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一场舌战,是大汉天子在三军阵前训斥自己!顿时,又是惊,又是喜,又是惧,又是羞愧,又是无措,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落马死了,死在他曾经发誓要侍奉的天子面前,死得明白。&br&&br&还有司马懿。他追到了城楼上,诸葛亮弹了一首只有宫中才有的曲子——是出于震慑?还是要唤起世为汉臣的司马懿的良知?自幼熟悉宫廷乐律的司马懿,瞬间就明白了坊间谣传是真的!他选择退兵。也不知道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身为汉臣的悸动,还是因为他开始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后来西晋篡魏之前,首先选择灭蜀,就是想获得诸葛后人,汉室正统,作为可能的一张牌来打。所以,邓艾在杀害诸葛瞻父子之后立刻被做掉了——他哪里知道水有多深;而钟会从姜维那里得知真相之后,也打算自己动手,不幸变成了一出闹剧。这些都是后话了。当然,最后司马氏放弃了诸葛身份的手牌,选择让这件事消失在历史之中。&br&&br&当然,早先获得了徐庶的曹魏渐渐地也了解了其中隐情,只是将计就计而已。他们并不需要真的献帝,只需要一个人来表演献帝,来完成各种仪式,尤其是最后的禅让。曹操一开始就安排好了。诸葛亮死了以后,假献帝也没有了价值,自然被做掉了。史学家非常隐晦地记载了其中的关系:所以献帝的出身年和诸葛亮也是一样的——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生卒年是一样的。&br&&br&说到这里,似乎还有一丝悬念:&br&&br&诸葛瑾的亲弟弟,诸葛均的亲哥哥,这个人真实存在么?献帝使用了他的身份以后,他到哪里去了?他本来叫什么名字呢?我想,这恐怕就文献不足征了。我倾向于这种理解:这个人原先是存在的。他之后使用了一个化名,叫朱士行。朱士,就是诸葛家族之士的意思;行,就是走了。文献中的朱士行极有可能是真正的诸葛瑾之弟,诸葛均之兄。他去哪里了呢?他出家了。所以,名字里的“行”,也许就是对梵文Tathāgata的一种解读,那样得去了(tathā-gata)——虽然后世习惯理解成那样来了(tathā-āgata),也即如来。无论如何,朱士行是有记载的汉地第一位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想来他的内心也有许多的凄苦,或许他早已找到了解脱?他的事迹也成为汉地佛教的一个新的开始。&br&&br&当然,这只是猜测了。&br&&br&整个蜀汉,为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史官制度。太多往事随风散去,幸而,终有一些蛛丝马迹,长存在史料之中,穿梭在评话与戏剧之间,最终通过罗贯中的笔,汇聚到了《三国演义》之中。有一天,一定有人会找到这些真相。不!自始至终,都有人坚守着真相,坚守着这大汉的秘密。他们,是汉的意志的继承者——譬如,他们中的一个人,我们在电视上早就见过了。&br&&br&而我,真的遇到过一位。十年前,我流落交州,招贤馆里就有一位和我投缘的在野武将。他自云姓胡,名说之(读为“悦之”,博君一笑的意思),号八道山人,大汉宿将胡车儿之后。有一天深夜,说起献帝在许昌的际遇,我痛哭流涕,不能自持。他有所不忍,就把这个故事交给了我。他说,本来,这事只有在“乙未”之年才能讲与人听——“以”(“乙”)成大汉“未”竟之事业。他还对我说,这个故事认真想下去是很恐怖的,因为他时刻提醒我们这样一件事:“许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读了许多史料,勾稽系联了许多史实,解释了一些前人不能解释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是错的——完完全全就是错的。明白通达的人,见之放声大笑;但陷入其中的人,终其一生或许都不能自拔——转眼间,书册已黄,鬓发已白,他的一生就这样毁了。这是读历史的可怕之处。少年,你细细体会吧。”&br&&br&&br&&ul&&li&&b&个人转载请分享知乎日报链接。&/b&&/li&&li&&b&商业转载请私信我。&/b&&/li&&li&&b&哪位有视频化意愿,随时与我联络!&/b&&/li&&/ul&
简单说,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其实就是逃出许昌的汉献帝——换而言之,有一刻开始,曹操手里的献帝是假的。 试想:刘备是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为什么要沐浴更衣去草庐拜访一个村夫?为什么刘备绝不能让张飞动粗,要三个人一起毕恭毕敬地候着?真…
相对于他人,刘备最大问题在于能崛起却不能保持。&br&&br&所以曹操他们稳健发展时,刘备却还在神奇崛起+神速败逃。&br&&br&兖州之乱,曹操一度沦陷到仅剩三城,同时期刘备却近乎神奇获得徐州大部的馈赠。&br&&br&但是接下来呢?曹操荡平张邈之乱,逐步构筑起称雄中原的强大底蕴。刘备却兵败如山倒,困顿广陵,军吏互相杀戮为食。更甚至于反过来乞命于曹操。&br&&br&等曹操一统中原、河北后,刘备即便再百折不挠,无限的重新崛起,又能如何?&br&&br&曹操能击破袁绍,在于袁绍麾下是标准的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br&&br&而刘备凭什么反过来击破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精明强悍更兼人才何其之多的曹操?&br&&br&能在曹操和孙权全面对抗的间隙,趁机发展出割据巴蜀的一方基业,已经是极限了,反杀天下?洗洗睡吧。&br&&br&PS:这也是万幸有诸葛亮收拾烂摊子,不然就刘备强行伐吴导致猇亭惨败后的局势,益州能比当初的徐州好看几分?
相对于他人,刘备最大问题在于能崛起却不能保持。 所以曹操他们稳健发展时,刘备却还在神奇崛起+神速败逃。 兖州之乱,曹操一度沦陷到仅剩三城,同时期刘备却近乎神奇获得徐州大部的馈赠。 但是接下来呢?曹操荡平张邈之乱,逐步构筑起称雄中原的强大底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0威力加强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