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dnf85加点模拟器字赤着脚,锋利

科目:高中语文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 )
A.木直中绳(合于)&&&&&&&&&&&&&&&&&&&&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
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到则披草而坐(分开)
B.知不可乎骤得(骤然、突然)&&&&&&&&&&
假舆马者(凭借、利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就)&&&&&&&&&&&&&&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往、赴)
C.驽马十驾(驾车)&&&&&&&&&&&&&&&&&&&&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拿起)&&&&&&&&&&
山川相缪(连结,盘绕)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居是州,恒惴栗(忧惧不安)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6届江苏泰兴第三高级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

A.木直中绳(合于)&&&&&&&&&&&&&&&&&&&&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
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到则披草而坐(分开)
B.知不可乎骤得(骤然、突然)&&&&&&&&&&
假舆马者(凭借、利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就)&&&&&&&&&&&&&&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往、赴)
C.驽马十驾(驾车)&&&&&&&&&&&&&&&&&&&&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拿起)&&&&&&&&&& 山川相缪(连结,盘绕)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居是州,恒惴栗(忧惧不安)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单选题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A.木直中绳(合于)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圣人无常师(固定的)到则披草而坐(分开)B.知不可乎骤得(骤然、突然)假舆马者(凭借、利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就)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往、赴)C.驽马十驾(驾车)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拿起)山川相缪(连结,盘绕)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居是州,恒惴栗(忧惧不安)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A.木直中绳(合于)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圣人无常师(固定的)到则披草而坐(分开)B.知不可乎骤得(骤然、突然)假舆马者(凭借、利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就)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往、赴)C.驽马十驾(驾车)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拿起)山川相缪(连结,盘绕)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居是州,恒惴栗(忧惧不安)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请选出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擅长)&&&&& &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交会)&&&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贯)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主宰)& & 居是州,恒惴栗(常常)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符合)&&&&&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经过)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 术业有专攻(研究)
D.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公务之暇)&&&&故为之文以志(表达志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单选题
请选出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擅长)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交会)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贯) 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主宰)居是州,恒惴栗(常常)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符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经过)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术业有专攻(研究) D.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公务之暇)故为之文以志(表达志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请选出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擅长)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交会)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贯)B.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主宰)居是州,恒惴栗(常常)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符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经过)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术业有专攻(研究)D.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公务之暇)故为之文以志(表达志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单选题
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一也(因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B.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则耻师焉,惑矣(糊涂)C.而绝江河(断绝)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枯)郯子之徒(徒弟)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一也(因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没有)B.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则耻师焉,惑矣(糊涂)C.而绝江河(断绝)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枯)郯子之徒(徒弟)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备考精编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备考精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字词注释】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国恒亡&&&&
&&&&&&&&&&&&&&&&&&&&&行拂乱其所为
C.              D.
马无故亡而人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文:&&&&&&&&&&&&&&&&
&&&&&&&&&&&&&&&&&&&&&&&&&
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4、.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5、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6、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④与百姓同其劳(&&&&&&&&&&
8、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9、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举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___________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
恒___________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1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1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16、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画线句子得到的启发。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1分)
18、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4分)
19、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行拂乱其所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B.1曾益其所不能&&&&&&&&&&&&&&&
2曾不吝去留
C.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发于声D.1百里奚举于市&&&&&&&&&&&&&&&
2见山上人烟市肆
20、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1所以动心忍性&&&&&&&&&&&&&&&
2忍能对面为盗贼B.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任重而道远
C.1人恒过&&&&&&&&&&&&&&&&&&&&&
2国恒亡D.1管夷吾举于士&&&&&&&&&&&&&&&
2百里奚举于市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 饿:____________&
空乏:______________
2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磨难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答
23、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5、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6、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27、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1分)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衡于虑&&&&&&&&&&&&&&&&&&&&&&&&&&
29、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30、〈〈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31、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答:&&&&&&&&&&&&&&&&&&&&&&&&&&&&&&&&&&&&&&&&&&&&&&&&&&&&&&&&&&&&&
32、填空:文章开头列举人物属于&&&&&&&&&&
论据。作者从个人&&&&&&&&&&&
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
的方略,最终提出了“&&&&&&&&&&&&&&
”的中心论点。
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
邦:国家。
33、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答:&&&&&&&&&&&&&&&&&&&&&&&&&&&&&&&&&&&&&&&&&&&&&&&&&&&&&&&&&&&&&&&&&&&&&&&&&&&&&&&&&&&&&&&&&&&&&&&&&&&
&&&&&&&&&&&&&&&&&&&&&&&&&&&&&&&&&&&&&&&&&
3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
38、【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
39、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4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答:&&&&&&&&&&&&&&&&&&&&&&&&&&&&&&&&&&&&&&&&&&&&&&&&&&&&&&&
&&&4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答:&&&&&&&&&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2、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
②而后喻(&&&&&
③以光(&&
&&&)先帝遗德
4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44、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天将降大任&&
故:&&&&&&&&&
&&&&②降大任是人也&&&
是:&&&&&&&&&&&&
4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分)
4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9、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0、.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5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55、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5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57、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2分)
58、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
&&&&&(2)衡:&&&&&&&&&&
60、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6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62、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63、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
&1、B(2分)&&&&&&&&&
2、.B(2分)
3、①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错一处扣0.5分)
②(2分)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错一处扣0.5分
③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④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⑤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⑥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举例论证(摆事实)&&&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亦可)(评分:2分。每空1分)
5、参考答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评分:2分。大意&&&
对即可,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
6、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8、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10、①被选拔& ②此,这&
③经常,常常
11.D(过:犯错误)
12.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13.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15.(3分)不同意。(1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16、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儒(1分)
18、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4分)
21、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
22、由他们经受艰苦磨练而成就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23、(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
(3)“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4)奋起,指有所作为&&
24、D(2分)&&&&&&&&&&&&
&25、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
26、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28、(1)田间、田地(3)通“横”,梗塞,不顺
2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0、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31、.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32、事实&&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4分)
33、、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分)
34、(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35、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36、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37、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38、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39、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40、&&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回答
41、围绕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有忧患意识来答题&&&&&&&&&&&
&&&&&&&&&&&&&&&&&&&&&&&&&&&&
42、阻塞,梗塞&&&
(被人)了解,明白&&&
发扬光大&&&&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志士&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44、①所以&&&
②这种人& (每个1分)
45、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46、(4分)(1)选拔&
(2)这& (3)通“横”,堵塞& (4)指在国外
(各1分)&
47、(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9、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
50、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5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2、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53、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54、B&&&&&&&&&&&&&&
55、.B&&&&&&&&&&&&&&
57、.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58、(3分)不同意。(1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59、(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60、(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6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62、【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63、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pi&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句读停顿】
1、可 / 以一战。战 / 则请从。
2、夫 / 战,勇气也。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3、夫 / 大国,难测 / 也,惧 / 有伏焉。吾 / 视其辙乱,望
/ 其旗靡,故 / 逐之。
4、小大/ 之狱,虽 / 不能察,必 /
【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①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②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
③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④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⑤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⑥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
⑦以& 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根据,按照)&&&
⑧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
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
公与之乘&&
(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⑨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 /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古今异义】
①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②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③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今义:砍伐
④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⑤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⑥弗敢加也:虚报,以少报多(古);今义:增加(今)
⑦虽不能察:即使(古);今义:虽然(今)
⑧再而衰:第二次(古);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⑨必以信:实情(古);今义:书信(今)&
⑩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今义:忠诚(今)
【翻译课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 公将战。曹刿请见。
& 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给你的。”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 曹刿说:“不可以。”在齐军击过了三次鼓之后。
&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 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
&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登上战车,手扶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问(他)胜利的原因。
&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师。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他们的军事行动),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我观察他们车轮的印子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
【内容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3、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6、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8、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9、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1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 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曹 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1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5、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人物形象】
1、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富有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不是,鲁庄公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并且亲临前线担任统帅。
【课外拓展】
1、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①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①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
②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
③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④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⑤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试题精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间:参与。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4、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②军事方面:答: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 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8、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
&&&&&&&&&&&&&&(2)败绩:&&&&&&&&&
(3)不私:&&&&&&&&&
&&&&&&&&&&&&&&(4)恂恂:&&&&&&&&
(5)立斩以徇:&&&&&&&&&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
10、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11、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
1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1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4、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
(4)既克,公问其故&
&&&&&&&&&&&&&&&&&&。
16、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7、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8、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9、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十年春,齐师伐我&&&
&&&&&&&&&&&&&&&&
(2)肉食者鄙&&&&&&&&&
鄙:&&&&&&&&&&&&&&&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既克,公问其故&&&&
克:&&&&&&&
21、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
B.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
23、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2分)
&&&&&&&&&&&&&&
文中:&&&&&&&&&&&&&
&&&&&&&&&&&&&&&&&&&&&&&&&&&&&&&&&&&&&&&&&&&&&&&&&&&&&&&&&&&&&&&&&&&&&&&&&&&&&&&&&&&&&&&&&&&&&&&&&&&&&&&&&&&&&&&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
24、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25、翻译句子。(6分)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又何间焉&&&&&
间:&&&&&&&&&&&&&&&&&&&&&&&&
。&&&&&&&&
神弗福也&&&
福:&&&&&&&&&&&&&&&&&&&&&
2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4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
&&&&&&&&&&&&&&&&&&&&&&&&&&&&&&&&&&&&&&&&&&&&&&&&&&&&&&&&&&&&&&&&&&&&&&&&&&&&&&&&&&&&&&&&&&&&&&&&&&&&
&&&&&&&&&&&&&&&&&&&&&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分)
&&&&&&&&&&&&&&&&&&&&&&&&&&&&&&&&&&&&&&&&&&&&&&&&&&&&&&&&&&&&&&&&&&&&&&&&&&&&&&&&&&&&&&&&&&&&&&&&&&&&&&
&&&&&&&&&&&&&&&&&&&&&
30、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2分)
&&&&&&&&&&&&&&&&&&&&&&&&&&&&&&&&&&&&&&&&&&&&&&&&&&&&&&&&&&&&&&&&&&&&&&&&&&&&&&&&&&&&&&&&&&&&&&&&&&&&&&
&&&&&&&&&&&&&&&&&&&&&&&&&&&&&&&&&&&&&&&&&&&&&&&&&&&&&&&&&&&&&&&&&&&&&&&&&&&&&&&&&&&&&&&&&&&&&&&&&&&&&&
&&&&&&&&&&&&&&&&&&&&&&&&&&&&&&&&&&&&&&&&&&&&&&&&&&&&&&&&&&&&&&&&&&&&&&&&&&&&&&&&&&&&&&&&&&&&&&&&&&&&&&
&&&&&&&&&&&&&&&&&&&&&&&&&&&&&&&&&&&&&&&&&&&&&&&&&&&&&&&&&&&&&&&&&&&&&&&&&&&&&&&&&&&&&&&&&&&&&&&&&&&&&&
&&&&&&&&&&&&
31、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2分)
&&&&&&&&&&&&&&&&&&&&&&&&&&&&&&&&&&&&&&&&&&&&&&&&&&&&&&&&&&&&&&&&&&&&&&&&&&&&&&&&&&&&&&&&&&&&&&&&&&&&&&
&&&&&&&&&&&&&&&&&&&&&&&&&&&&&&&&&&&&&&&&&&&&&&&&&&&&&&&&&&&&&&&&&&&&&&&&&&&&&&&&&&&&&&&&&&&&&&&&&&&&&&
&&&&&&&&&&&&&&&&&&&&&&&&&&&&&&&&&&&&&&&&&&&&&&&&&&&&&&&&&&&&&&&&&&&&&&&&&&&&&&&&&&&&&&&&&&&&&&&&&&&&&&
&&&&&&&&&&&&&&&&&&&&&&&&&&&&&&&&&&&&&&&&&&&&&&&&&&&&&&&&&&&&&&&&&&&&&&&&&&&&&&&&&&&&&&&&&&&&&&&&&&&&&&
&&&&&&&&&&&&
32、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
&&&&&&&&&&&&&&&&&&&&&&&&&&&&&&&&&&&&&&&&&&&&&&&&&&&&&&&&&&&&&&&&&&&&&&&&&&&&&
&&&&&&&&&&&&&&&&&&&&&&&&&&&&&&&&&&&&&&&&&&&&&&&&&&&&&&&&&&&&&&&&&&&
3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
3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37、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答:&&&&&&&&&&&&&&&&&
&&&&&&&&&&&&&&&&&&&&&&&&&&&&&
38、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40、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每题3分,共6分)
(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均用原句答)
4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43、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答:&&&&&&&&&&&&&&&&&&&&&&&&&&&&&&&&&&&
44、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45、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答:&&&&&&&&&&&&&&&&&&&&&&&&&&&&&&&&
46、《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分)&&&&&&&&&&&&&&&&&&&&&&&&&&&&&&
47、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
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3分)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答:&&&&&&&&&&&&&&&&&&&&&&&&&&&&&&&&&&&&&&&&&&&&&&&&&&&&&&&&&&&&&&&&&&&&&&&&&&&&&&&
5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52、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答:&&&&&&&&&&&&&&&&&&&&&&&&&&&&&&&&&&&&&&&&&&&&&&&&&&&&&&&&&&&&&&&&&&&&&&&&&
5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5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5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试卷精编答案
6、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8、(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9、(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0、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11、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12、C;(2分)
13、.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
14、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共2分。解题和分析文章内容各1分)
15.(2分)
(1)徧:通“遍”,普及,普遍。
(2)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祭品。
(3)再:第二次。
(4)故:原因,缘故。
16.(4分)
(1)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17.(2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8、(2分)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2分)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20.(4分)(1)军队
(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3)虚报&
(4)战胜,攻取
21.(2分)C
22.(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按实情判断。(2分,准确译出“狱”、“虽”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完全消失了。(2分,准确译出“鼓”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3.(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4(3分)C
25、(6分)①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孚”、“福”各0.5分)
26、(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1分)
27、(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28、(2分)
间:参与(1分)。&&&&&&&
福:保佑、赐福(1分)
29、(4分)
①(2分)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2分)答案: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
30、(2分)答案:(2分)此题为开放题,赞同理由只要联系到“取信于民”即可。如: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
31、(2分)答案:(2分)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分析略。答出可贵之处1分,分析1分)
32、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33、答案:A
34、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35、(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36、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38、.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39、D(A:前一个“师”为”军队”,后一个“师”为“老师”;B:前一个“属”为“一类”,后一个“属”为“连接”;C:前一个“安”为“养生的东西”,后一个“安”为“怎么”。)(2分)
40、、( 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取信于民(l
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答出一点即给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22、(l)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2 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2 分)
4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42、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43、语言描写&
44、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45、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取信于民是先决条件。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46、《左传》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47、一鼓作气&&&&&&&
48、记叙&&&
语言、动作& 49、
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5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2、答: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53、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4、.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2分。每点1分)24.起了决定胜败的关键作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55、(2分)惧有伏焉
56、(2分)(1)(1分)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1)(1分)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干将莫邪》
  【发& 音】:gān jiāng m&
义】:干将、莫邪:古代宝剑名。锋利的宝剑的代称。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很生气,想杀他。剑有雌雄二柄。妻子怀孕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王怒,我去一定被杀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王大怒,叫他合套。剑本是两柄,一雄一雌,雌剑来雄剑不来。楚王发怒了,把干将给杀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房,往南看没有山,只见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剑石,就用斧头砸开它的背后,得到雄剑,早晚都想找楚王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男子,眉间广阔,约一尺宽,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赤听说了这件事了,便逃走,跑进山里悲歌。碰到一位陌生人,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以千金重赏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自刎,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立。侠客说:“我决不会辜负你!”这样,尸才仆倒。
  陌生人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很高兴。陌生人说:“这是勇士头,应当用汤锅煮”楚王照办煮头。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跳出汤锅,张着眼睛一副很生气的样子。陌生人说:“这小孩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锅边一看,就一定烂了。”楚王立刻走近去看,陌生人用剑比划了一下楚王,王的脑袋就掉进汤里;陌生人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汤里。三个脑袋都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了,笼统称为“三王墓”。如今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县境内。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干将(g&n
jiāng)&
莫邪(y&)&&&&&&&
B.重身(zh&ng)自刎(wěn)
C.汤镬(hu&)&
踬目(zh&)&&&&&&&&&&&&&
D.乃仆(p&)& 捧头(pěng)
二、给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A.于是,就&&&&&&
B.才&&&&&&&&
C.终于&&&&&
②王即购之千金。(&&&
A.立刻&&&&
B.将要&&&&&
C.即使&&&&
③客曰:“不负子也。”(&&&
A.耽误&&&&
B.负担&&&&&
C.辜负&&&&
④愿王自往临视之。(&&&
A.愿意&&&&
B.希望&&&&&
C.恭谨&&&&
⑤客以剑拟王。(&&&
A.制订&&&&
B.杀人&&&&
C.比划&&&&
三、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即购之千金
A.吾干将莫邪子也&&&&&&&&&&&&&&&&&&&&&&&&&&&&&&&
B.何哭之甚悲耶
C.为子报之&&&&&&&&&&&&&&&&&&&&&&&&&&&&&&&&&&&&&&&&&
D.夫战,勇气也
四、对“愿王自往临视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楚王您亲自过去看一看这个勇士。
B.楚正愿意自己亲自去靠近看一看勇士。
C.恭谨楚王您自己去靠近看一看勇士的头。
D.楚王希望能到锅边去观看勇士的头。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选择下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汤镬(hu&)&&&&&&&&&&&&&&&&&&&&&&&&&&&&&&&&&&&&&&&
B.踔出(chuō)
C.踬目(zh&)&&&&&&&&&&&&&&&&&&&&&&&&&&&&&&&&&&&&&&&
D.堕汤(zhu&)
2.下面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乃勇士头也(是)&&&&&&&&&&&&&&&&&&&&&&&&
B.王如其言(按照)
C.是必烂也(这)&&&&&&&&&&&&&&&&&&&&&&&&&&&&&&&
D.客以剑拟王(用)
3.对“当于汤镬煮之”的“于”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
B.被……&&&&&&&&&&&
C.在……&&&&&&&&&&&
4.对“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客”这个人?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xī)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懼。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B.并共患之(&&&
C.累年如此(&&&
2.翻译“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3.上述文段,写出了大蛇的凶狠,同时也写出当时的官吏们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同步达纲练习】
二、①B& ②A&
③C& ④C& ⑤C
(一)1.D&&
2.A&& 3.C
4.“客”即“侠客”侠肝义胆,是一个重诺言,讲义气的人。
(二)1.A.用,依然、仍旧&
B.担心、担忧& C.这样
2.(巨蛇)有时托梦给人,有时指示巫祝,想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
3.写出了当时官吏的昏庸、怯弱和残忍。
《劳山道士》
本县有个姓王的读书人,排行老七,是世代官家子弟。年轻的时候爱慕道术,听说劳山上有很多仙人,就背着书箱前去学习。他登上一个山顶,山顶上有一座道观,里面很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仪态清爽高迈。王生询问并和道士交谈起来,道士说的道理很深远奥妙。王生请求拜道士为师,道士说:“担心你娇气懒惰不能干苦活。”王生回答说:“能吃苦。”道士的弟子很多,傍晚的时候全聚集在一起,王生向他们一一磕头行见面礼,这样王生就留在了道观中。
凌晨,道士把王生叫出去,交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着众弟子上山砍柴。王生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过了一个多月,手和脚上都长了厚厚的茧子,王生不能忍受这种苦楚,暗地里有了回家的想法。
一天傍晚回到道观,王生看见两人和师父在一起饮酒。太阳已经下山,还没有点灯,师父就剪了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贴在墙壁上。一会儿,明亮的月光照耀房间,月光明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众弟子环绕着他,听他差遣,给他办事。一个客人说:“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和大家一起享受。”就从几案上取一壶酒,分着赏赐给众弟子,并且嘱咐他们尽管喝。王生自己寻思: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能供应所有的人?众弟子各自找来很大的酒杯,争着饮尽杯中的酒,惟恐酒樽中的酒被别人喝尽了。但是反复从壶中倒出灌入杯中,酒最终也没减少。王生心里觉得很奇怪。一会儿,一个客人说:“承蒙赐给月光一样明亮的亮光,却这样冷冷清清地喝酒!为什么不把嫦娥叫来,就把筷子投到月亮中,只见一个美女从月光中走出,起初的时候身高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和人一样高了,纤细的腰肢,俊秀的脖颈,翩翩而动,跳起霓裳羽衣舞。过了一会儿唱道:“仙哪!仙哪!还会回去吗?还会把我禁闭在广寒宫里吗?”歌声清澈高扬,就像吹箫一样响亮。唱完后,打着旋往上升,跳着登到几案上,(众人)惊得回头看的间隙,(嫦娥)又变成了筷子。三个人大笑。又有一个客人说:“今天晚上最高兴了,但是不胜酒力了,希望在月宫中给我饯行,可以吗?”三个人离开坐席,慢慢地进到月亮中。众弟子看着三个人坐在月亮中饮酒,胡须眉毛全显现出来,就像影子在镜子中一样。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渐暗了下去,(等)弟子点燃蜡烛走过来,只剩道士一个人坐着,而客人都不见踪影了。几案上的鱼肉瓜果还在,墙壁上的月亮,只是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罢了。道士问众弟子:“喝够了吗?”(弟子们)说:“够了!”(道士)说:“喝够了,就应该早睡觉,不要耽误打柴割草。”众弟子答应并退了下去。王生暗地里很羡慕,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十分劳苦,(觉得)不能忍受了,但道上并没传授一门道术。(王生)心里不能等了,(向师父)告辞说:“弟子从几百里外的地方来这里从师学习,纵然不能学得长生不死之术,要是略微给我传授一点(法术),也可以抚慰我求教的心情。现在已经过了两三个月,不过是早上去打柴,傍晚回来,弟子我在家的时候,从来没经受过这样的苦楚。”道士笑着说:“我本来就说你不能吃苦,(今天看来)确实这样。明天早上一定打发你走。”王生说:“弟子我操劳了(这么)多天,师父稍微传授一点小法术,这次才算是没白来。”道士问道:“求取什么法术?”王生说:“每每见到师父所行之处,墙壁不能阻隔,只要学到这个法术就足够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于是就把咒语传授给他,并让他自己念咒语,(念)完了,叫道:“进去!”王生面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又说:“试着进去!”王生真的从容地往里冲,到了墙那里就被阻住了。道士说:“低下头猛地进去,不要迟疑!”王生真的离墙几步远,奔跑着进去。到了墙那里,空空的就像没有东西,回头一看果然到了墙外。王生十分高兴,进去感谢师父。道士说:“回家后,应当洁身自守,否则就不灵验。”接着资助了旅费,打发他回去了。
王生回到家,自己夸耀说遇到了仙人,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自己。他的妻子不相信。王生仿效从前做过的,离开墙壁几尺远,奔跑着往里冲,脑袋碰到坚硬的墙壁,猛地跌倒在地。他妻子扶起他一看,额头鼓起了个大包,就像个大鸡蛋。他妻子取笑他。王生又惭愧又生气,(也只能)骂老道士不是个好东西。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故家:世代做官的人家。
慕道:爱慕道术。道,这里指道教的修行和法术。
负笈j&:背着书箱。
素发垂领:白头发垂到衣领上。
神观爽迈:神情仪态清爽高迈。
玄妙:深远奥妙,难以捉摸。
师:拜……为师。
薄暮:傍晚。薄,迫近。
光鉴毫芒:月光明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鉴,镜子,这里是照的意思。毫,毫毛。芒,草谷上的细毛。
良宵胜乐,不可不同: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和大家一同享受。
王窃欣慕:王生私心里羡慕。窃,偷偷地,暗中。欣,喜欢。
小有传习:略微给我传授一点(法术)。
何术之求:求取什么法术。
自诩:自己夸耀。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王生),来到劳山拜师学道家法术的故事。师傅让他每天上山打柴,他不堪忍受其中的辛苦,打算回家……从故事中得出这样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5段,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端:王生求师学法。
第二部分(2~4),发展:写王生看师傅表演法术以及师傅教王生学法术。
第三部分(5),**、结局:王生演法失灵。
二、写作方法
三、⑴语言描写精彩生动。
⑵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⑶人物形象鲜明。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
(1)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⑵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2.课文情节较曲折。当王生“不堪其苦”,“阴有归志”时,发生了一件
的事情使他打消了归念。
3.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请你用精练的语言写在下面。
4.本文的题目为《崂山道士》,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道士吗?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1)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头发一直垂到衣领上可是神情仪态清爽高迈。
(2)王生又羞愧又生气,大骂老道士缺德。
2.师傅和两位客人表演法术
39.明线: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傅教法、演法失灵。暗线:王生不愿意吃苦
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王生。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人们,不可一做心术不正的投机取巧者,只有不畏艰险,洁身持正,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剑豪加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