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战术里的「跑轰战术视频」和「小球」有什么不同?

篮球“跑轰战术”思想体系的发展与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08期
篮球“跑轰战术”思想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战术打法如雨后春笋般开始萌芽,在美国,"跑轰战术"的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50年代。那时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是最早使用快速进攻的球队之一,他们最典型的比赛特征就是进攻节奏快、投篮多,而当时与之称雄的洛杉矶湖人队则是以著名的"三角进攻战术"与之相抗衡。伴随着不同技、战术打法的兴起和发展,在NBA也出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球队,该文就以NBA个别球队为例,对"跑轰战术"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841【正文快照】: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性的球类竞技项目,具有强烈的竞联赛上,也有球队以主打跑轰战术为主,如赛季的上海争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它所展现的不仅仅只是全面的技术和良好东方大鲨鱼队、北京金隅队和辽宁盼盼队等,但无论是在NBA还是身体素质的个人魅力,还有出色的个人能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舰;刘建民;;[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年02期
孙义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阮永福;郭永波;李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琛博;;[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张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袁国伟;[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宋鑫;王世杰;;[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12期
彭辉;;[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王造极;周岱;;[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10期
张徐刚;蒋琴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李彦龙;常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罗艳;;[J];科技视界;2013年29期
于扬;;[J];青年文学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法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胡法信;;[A];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考——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法信;[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李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闫子龙;[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彭延春;[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张凡涛;[D];苏州大学;2008年
顾季青;[D];苏州大学;2007年
高瞻;[D];苏州大学;2013年
崔德刚;[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禹;[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朱坤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王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郭志光;[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郭鹏飞;[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赵朋霞;[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杨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王鹏;[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崔鑫;[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李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艳芳;李长春;刘小明;;[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裘六段;;[J];篮球;2006年12期
曾仪;;[J];NBA特刊;2009年02期
王贵民;;[J];NBA特刊;2010年02期
江舰;刘建民;;[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年02期
孙义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彭三鹰,朱越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刘晓;谭鹏;于少勇;;[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NBA特刊;2011年02期
;[J];体育世界(扣篮);2009年21期
耕夫;张国兴;;[J];辽宁体育;1993年06期
;[J];篮球;2000年06期
;[J];体育世界(扣篮);2010年21期
C;[J];NBA特刊;2009年12期
;[J];当代体育;2008年30期
East 14;小明;;[J];体育世界(扣篮);2011年21期
曲自立;[J];篮球;2002年10期
V;[J];NBA特刊;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单磊;[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顶级中锋的缺失和小球盛行,谁「成就」了谁?
【张毅的回答(164票)】:
一、提速,久远的试验
如果把小球宽泛地定义为提速,那么,其实从60年代就已经有球队探索小球的打法。
BBR数据显示,从1974年到1986年,NBA常规赛场均pace一直在100以上。而在ABA的赛季,场均pace达到史无前例的111.1。直到1987年,NBA的场均pace才降到100以下。那时候比赛节奏有多快?作为对比,本赛季NBA场均pace是95.5。
远古时代比赛节奏飞快,一方面在于防守相对现代松散。到90年代中期,NBA才进入所谓铁血防守时代。在此之前,NBA大多数球队都未形成整体性的防守体系。落入阵地后得分速度都较快,攻防回合自然增多。
但另一方面,NBA确实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小球的雏形。1959-60赛季,凯尔特人场均投篮119次。那时候,拉塞尔发动长传是凯尔特人一大杀手锏。哈弗里切克说,他新秀季场均14分,都是跑快攻接库西传球偷的分。80年代,帕特·莱利麾下的湖人引领了show time时代。彼时莱利缓慢将进攻控制权从贾巴尔转移到魔术师手上。湖人场均回合数也超过100回合。
提到当时湖人的进攻风格,魔术师说:“第一节发生什么不重要,第二节怎么样也不重要,但是到了第三节,对方一定会感到疲倦,因为我们一直在玩命狂跑。”
提速历史悠久的道理很简单。主教练每日浸淫篮球,不可能不知道提速的威力。人们常说离篮筐越近得分越容易,这其实是一种囵于传统的误解。篮球场上,大部分战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1vs0的无人防守局面。而提速无疑是抢占空间的最好方法。美国NBA篮球技术总监隆·埃尔克以246场季后赛91场常规赛为样本进行统计,得出了下面表格的数据:
(注:正性球权为守方抢到篮板或抢断成功后的球权;负性球权为对手投篮、罚中、失误出界后守方获得的球权)(注:正性球权为守方抢到篮板或抢断成功后的球权;负性球权为对手投篮、罚中、失误出界后守方获得的球权)
表上显示,正性球权可以形成更多的无干扰投篮,并大幅度提升命中率。对正性球权的重视无疑是小球战术思想的精髓之一。当前,大多数提速球队都会把抢下篮板及逼对手失误后的进攻作为重点。
然而,90年代之前NBA速度飞快,但并未影响中锋的统治地位。六七十年代,拉塞尔、张伯伦等巨人是时代的统领者。80年代,魔术师和大鸟双星闪耀,但贾巴尔直到1985-86赛季,依旧有场均23.4分的表现。90年代的四大中锋就更无须多提。直到奥尼尔倒下之前,你都可以说NBA是巨人的时代。
中锋统治地位难以动摇,大致是因为以下几点的缺位:
1、三分:在90年代之前,三分球一直未受重视。在1994-95赛季之前,NBA场均出手三分次数都不超过10次。这个我在里有阐述过。因此,那时候的小球多是单纯的快攻,并没有用三分球拉空间的意思。如此,球场上便少了一种通过提高1.5倍得分率抵消跳投不稳定性及命中率下降的得分方式。而没有三分球,进攻的空间也比现在要逼仄。
2、挡拆:从数据统计得知,挡拆其实是比背打更高效的得分方式(这个后面会详细阐述)。然而,挡拆在90年代中期以前只是出现雏形。在那以后,挡拆战术才逐步成熟。而以加内特、诺维斯基为首的新派大前锋出现,挡拆战术发展更为迅速。
3、规则:90年代伊始,一系列解放后卫,限制大个的规则接连出台。诸如防守三秒、背身5秒、三分犯规罚球三次、handcheck等。在此之前,小个子受到限制相对较大,攻坚能力上相对于大个子并无太大优势。
4、防守:大多数时候,提速的反面避免不了是高度的降低。此时,如果对手降速与你磨阵地,你高度上的劣势就会成为防守的痛点。道格·莫、老尼尔森的球队,防守都非常差。道格·莫的掘金场均失分超过120分是家常便饭。老尼尔森大伙就更为了解了。
综上所述,由于三分未被重视,挡拆战术未成熟及对内线的限制规则未完善,顶级内线杀器的作用依旧巨大。因为,从上表可以看出,一场比赛依旧有59.6%的球权为负性球权。负性球权未必全为阵地战,正性球权也未必全为early offense或快攻。但从比例来讲,负性球权下,对手防守完整落位的概率更高。
所以,90年代以前,教练在探索提速时依旧小心翼翼地使用者中锋,并不敢太激进地进行阵容改革。中锋如同正房一般。宠幸二房时,你依旧要小心翼翼地捍卫正房的地位。那时候的所谓提速,无非是在超级中锋的博弈之间取得一个最佳平衡点。
二、中锋衰落三部曲:挡拆+三分+规则
而从90年代开始,瓦解顶级内线战术地位的,便是随着以上几点要素逐步成熟完善而推进的。
第一个大规模运用三分球的,也许是里克-皮蒂诺。在1988-89赛季担任尼克斯教练时,皮蒂诺让尼克斯单赛季投出1147个三分球,高于联盟平均值一倍以上,超出NBA历史记录400多个。此后,NBA场均三分球出手次数不断提升。1995-96赛季,三分球场均出手次数首次突破10次,达到15.6次;2012-13赛季,三分球首次达到了场均20次。
三分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得分率为两分球的1.5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拉开空间的重要武器。这也吻合抢空间的终极目的。正因如此,2004-05赛季,丹东尼干脆让太阳打一大四小,球场上除了斯塔德迈尔以外全部能投三分。
当然了,小阵容并非丹东尼首创。80年代末,老尼尔森甚至让他麾下的勇士打五小阵容。他经常在RUN-TMC——哈达威、穆林、里奇蒙德——身边再放一个小前锋(希金斯)+一个后卫(马修利奥尼斯)打五小阵容。在季后赛里,老尼尔森还让穆林去防过220cm的马克·伊顿。这一如他20年后让马盖蒂、哈灵顿顶上五号位。哪怕在今天,五小阵容都显得离经叛道。80年代末巨人横行的时代推无效阵容,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了,小阵容的软肋就在于上文提到的内线高度带来的防守问题。这个问题要到2012年才由迈阿密热火解决。而勇士则将它玩到登峰造极,甚至比其他球队领先两步玩五小阵容。
在90年代中期,加内特领衔的新派大前锋的出现,也是瓦解传统中锋战术地位的重要因素。但这个因素没有三分球那般众所熟知。
在加内特出现以前,中锋是内线的战术核心,大前锋则是打手角色,负责卡位、抢板、防守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内特的出现无疑惊为天人。他有着中锋的身高,却能像小前锋一样运球、跑动、投篮。在森林狼时期,他有时甚至会运球到前场,如勒布朗一般站弧顶梳理进攻。这让加内特解放了球场的空间,也使得挡拆的战术地位不断提升。
当然,加内特并不以挡拆最为闻名,但他无疑有着成为挡拆利器的一切条件。而在他之前,马龙、坎普就已经成为挡拆战术的经典人物。此后进入21世纪,挡拆的运用登峰造极。斯塔德迈尔、安东尼·戴维斯、邓肯等都是挡拆的好手。
数据分析日趋完善后,我们可以发现,挡拆其实是比内线背身更为高效的进攻手段。
(数据来源:Synergy)
上表为2014-15赛季,NBA各种得分方式的得分率统计。切入的得分效率最高,而挡拆则超越了定点、off screen排名第二。最后,背身和单打是效率最为低下的进攻方式。此外,挡拆在进攻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当赛季,NBA各队用了58187次挡拆战术。定点投篮49127次,排名第二。与此同时,背身进攻次数还不到两者的一半——只有22547次。
离篮筐越近得分越容易并非永恒不变的定律。离篮筐越近,对手防守也更为密集。而随着NBA防守战术日趋成熟,很多球队都有对付中锋背身的策略,诸如绕前、半包夹等等。而这些战术哪怕不能完全限制对手的背身得分,也足以遏制对手球的运转。当你的后卫在外线瞄了五六秒依旧无法把球交给篮下被包围的大个子队友,球队进攻节奏就严重下降。此时,当你落后七八分以上,追分就明显困难。
相比之下,挡拆则有着很强的战术适应性。一方面,挡拆是early offense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看勇士及太阳的比赛,就会发现纳什或库里经常运球推进到前场,阵型未落稳就找斯塔德迈尔或格林挡拆。此时,对手本来凌乱的阵型会进一步被打乱,失分的概率大为提升。而当快攻不成落入阵地后,挡拆也足以成为阵地战的根基,而无需再依赖实质上并不高效的背打及单打。另一方面,挡拆是真正的通过移动去调动的阵型。相比之下,把球交给篮下的大个子让他单打,只是“外线巨星一人打八个人看”的近距离版本。上表数据也表明,移动才是调动对手防守最好的进攻方式。相比之下,背身及外线单打其实是相对静态的得分手段。
而挡拆的盛行不仅瓦解了中锋在进攻端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锋在防守端的劣势暴露无遗。由于挡拆数量急剧提升,中锋便经常要到三分线延阻小个子。此时,移动范围小的大个子就会成为防守中的一大软肋——鲨鱼、姚明都曾无数次吃亏。
而围绕着新派大前锋的移动能力,不少教练在防守上做出了新的变化。比如,加内特、格林等均是可以换防对手小个子的存在。另外,他们还可以在挡拆中局部包夹对手后,立刻回位防守自己对位的大前锋。
所以,中锋地位的衰弱,实际上从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彼时,加内特、邓肯、诺维斯基、韦伯、华莱士等接连进入联盟。实质上是鲨鱼过于逆天,掩盖了中锋地位衰弱的事实。但进入21世纪,大前锋已经取代中锋成为内线真正的核心。鲨鱼之后,姚明、阿尔·杰弗森可以说是最后的恐龙。而21世纪后进入NBA的斯塔德迈尔、霍华德等人打的是中锋,但打法实则偏向大前锋,已经属于现代风格。
当然,你会说,邓肯还是比较传统的大个子嘛?没错,邓肯实际上是一个连接古典与现代桥梁的内线。他的背身技术在古典时代也是数一数二。但是,他早年时跟加内特一样飞走如风,某些视频甚至显示他在比赛中有双胯下突破。远远望去,他有一些回合会让你想起现在的杜兰特。这让邓肯足以适应任何风格的比赛。在05年NBA进入小球时代以前,邓肯是马刺慢节奏阵地战的核心。但05年以后,邓肯慢慢转型,与帕克、吉诺比利的挡拆成为进攻一绝。并且,他足以镇守禁区,也可以像加内特一样,到三分线外一步延阻——想当年麦迪和纳什对此就很头疼。
这就是邓肯的伟大之处了。只不过,ESPN只是将他排到历史第八,比勒布朗低了5个身位。这说明他还是还是不够全面已被时代所抛弃了嘛,毕竟他没法从一号位打到五号位每场刷7篮板+7助攻呀╮(╯▽╰)╭
当这种新派大前锋出现后,背身就不再是进攻中的第一选项,挡拆才是大多数球队战术的根基。另一方面,中锋逐步蓝领化,转型为内线保护神,做着篮板、卡位、保护篮筐的工作,比如钱德勒、博古特、乔丹等。
规则方面的作用同样巨大,2004-05赛季禁止handcheck规则的出台,可以说对小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大前锋的挡拆需要小个子来当提线木偶。而handcheck新规则的出台,无疑为这种战术打开了一条阳光大道。
而在此之前,区域联防合法化、防守三秒的引进,对于中锋的攻防能力都是巨大的削弱。实行区域联防后,有人形容外线给篮下喂球比穿针还难。而防守三秒对内线的攻防落差是一种明显的此消彼长。因为守方球员不允许在无顶防的情况下在油漆区站三秒,使得三秒区经常门户洞开,外线突破自然更为容易。
谈到区域联防的实行时,奥尼尔直言“这很恶心”。所以,传统中锋的衰落,除了新派大前锋的涌现以外,规则也是巨大的因素。
几项规则都完善后,丹东尼在2004-05赛季掀起了小球旋风,可谓瓜熟蒂落。尽管太阳一直没有夺冠,但已被公认为现代小球的标志性元年。
当然,背身也不是完全可有可无。当火箭用特里防德雷蒙德·格林时,如果格林一点背身都没有,场面就会很尴尬。而一些球队也宁愿让诺阿、斯普利特去背打他们的侧翼球员,也不让帕克、詹姆斯们打败他们。背身和中投一样,成了一种惩罚性的武器。
正因如此,内线高度在小球时代依旧是重要的。
三、身高依旧重要,大个子面临转型
本赛季,NBA球员平均身高为6.7英尺,已经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季。此外,过去十年,前锋球员的平均身高一直都是6尺9寸,而中锋球员的平均身高在这十年中有五次是6尺11寸,还有五次是7尺。1979年,有18%的球员身高达到6尺10寸,上赛季这一数据达到了27.7%。
大个子并未过时,只是转型了而已。
事实上,当前勇士打着一大四小,某些时段甚至打着五小,但当前大多数球队的内线还是双高配置——快船、雷霆等。只不过,他们对四号位的机动性、射程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他们更为精通挡拆战术,而非内线背打。此外,部分内线还像格里芬一样,能够运球快攻一条龙。
也正因为进攻的控制权转移到外线,掩护质量高的大个子才日益重要。因为,当前NBA的进攻充斥着各种挡拆、掩护接球,没有好的掩护质量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再次说明,像加内特、格林这种有小前锋的速度,还能高质量掩护的内线是多么难能可贵。
勇士总经理鲍勃·迈尔斯在几年前就提出,传统的位置划分已过时,球员的全面性越来越重要,但中锋的作用依旧不可估量。正因如此,勇士才会给博古特一份3年3600万的大合同。而埃泽利也有资本在续约谈判中叫板。
对很多球队来说,一大四小只是在比赛衔接段或者末端使用的特定战术,并非最常规的配置。
毕竟,你并不需要全场比赛都开足马力,如果能够用稳妥的节奏战胜对手,为何一定要频频放大招呢?只有到了总决赛被逼上梁山,勇士才会开场就摆出五小。当前,大多数球队也是这样的。如果亚当斯+伊巴卡的配置就足矣拿下一场比赛,我就没必要把杜兰特提到四号位。而邓肯+迪奥的内线配置,也是马刺衔接段才使用的。此时此刻,有资本将所有战术都放进一个篮子的球队并不多。
打一大四小依旧需要解决四号位的内线防守问题。但是,全联盟也只有一个德雷蒙德·格林。虽然背身已不是进攻的主要武器,但你用轻一级的球员去篮下顶防,对手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惩罚你。
另外,三分球虽好,但如果你没法像勇士一样,三分命中率超过42%,投太多三分球便会给对手太多的正性球权,从而让自己防守疲于奔命。这时,你还是要更多地打挡拆、突分及掩护而非一味投三分。
本赛季,pace前十的球队中,胜率超过50%的球队只有四支——勇士、凯尔特人、雷霆、步行者。其余胜场靠前的,诸如骑士、猛龙、快船、马刺的pace都没有进前十。这说明大个子虽然转型了,但比赛的平衡点依旧是要取的。NBA整体速率每年都在提升,但并非最快的就是最犀利的。
所谓战术思想,其实是根据球员的能力制定的。帕特·莱利老人家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未来场上五个魔术师”的构想。但是,他在湖人时期依旧要仰仗贾巴尔,在尼克斯时期依旧要依赖尤因。这道理很简单:你并没有那么多魔术师可以用。正因如此,波波维奇得到阿尔德里奇以后,甚至开始采用复古的降速打法。毕竟,你不可能为了提速,让阿尔德里奇跑去三分线外当炮台。王健林不说了吗?电商再厉害,但像洗澡、捏脚、修耳朵这些业务,也不会被电商取代。
所以,当前的战术革新不会是终点。因为,球员的能力是日新月异的。现在,像唐斯这样移动速度和射程都超越大多数四号位内线,已经成为专职五号位。他既能保护内线,也可以像加内特一样到三分线外防小个子。哪天他真的开发出三分球,你都不知道他会引领什么样的战术潮流。
最后再多说一句,加内特作为先驱者,多少有点栽了树让后人乘凉的意思。如果真的有空间型五号位这种东西。加内特会是最完美的选项。因为,他在防守端的唯一弱点,可能便是低位单防——但劣势并不明显。最重要的是,现在并没有太多这种背身杀器。
可惜的是,加内特据说有着7.1英尺以上的身高,却非常抗拒打中锋。直到2010-11赛季,里弗斯才将他顶到五号位,并创造了BIG3时代凯尔特人最后一抹余晖。可是,那时候加内特已是职业生涯末期。
本人公众号:不才在别处(zengbucai1985)
【王太白的回答(3票)】:
规则成就了一切。
自从没了老流氓,NBA为了挽救收视率也是操碎了心,所以联防、3秒,尤其是被狗刺和活塞恶心出的handcheck大大提升了外线地位,最终一步一步由太阳而热火而勇士。
大胆预测当前这种三分盛世持续不了太久,联盟一定会再度修改规则,今年这全明星已经初步彰显当前规则的恶果,真特么没意思。。。。。
【夏远凯的回答(2票)】:
互相成就,非要分出个先后,我认为是缺失先成就小球,而后小球再影响现今中锋的打球方式。
沙克当年太强打的联盟改了规则扩大三秒区云云…
但问题是联盟并不止沙克一个中锋,规则更改后,内线整体实力打了一些折扣,内线进攻开始走下坡路,比重开始下降,外线突破变多。
取消hand-check,取消了以后那年各种外线巨星场均得分几乎都有提升,但是对内线其实好处并不大。
还有联防,背身五秒等等…现今很多规则比起之前是对内线要求高了很多,而外线的要求则轻了很多。
不过可以理解的是,外线曾经有乔老爷,所以乔老爷退役后适当放宽要求是正常的。
再加上那时候四大中锋时代刚刚过去,联盟里算得上强的纯中锋最多只有奥胖姚明霍华德,同时那时候防守至上,一场比赛打完七十多比六十多都很正常,很多马刺的比赛都是邓肯一直在内线凿啊凿啊,空间打的很小。
所以联盟很多队伍开始另辟蹊径,大概纳什那时候的太阳是新世纪第一个开始把炮轰打的风生水起的球队,以及当年的勇士从戴维斯到杰克逊进攻打起来都毫不含糊,这些都崇尚快速干净利落,用卫平布莱恩特的话说就是spacing。
直到太阳被马刺和邓肯实在打的受不了了才决定放弃炮轰换来奥胖选择回归传统。
到了07年往后杜少出现,前两年还算正常,两米零六的身高。后来长高接近两米一,两米一打小前锋,就像是魔术师打控卫一样都算是跨时代的标志,从雷霆三少成型开始,进攻至上的套路就开始了,虽然被当年防守好的多的热火教做人了。
09年进总决赛的魔术,在大范甘迪的手下是标准的一大四小,那是建立在最后一个超级中锋霍华德巅峰,以及四个顶级定点射手的前提下,刘易斯和特格格鲁虽然都有2.07左右,但都是现在最流行的空间型四号位。
这几年有一些优质内线,比如15年前四顺位的三个中锋,比如12年状元安东尼戴维斯,但是通常有个特点都是:他们在高中打过控卫,个人技术和射程本身都比一般蓝领中锋强的多,后来因为长得太高才去打了中锋。今年唐斯还拿了技巧赛冠军,中锋投三分,从拜纳姆开始,就愈演愈烈了
【拜皇生错了年代啊】。
到10年库里崭露头角,勇士下决心送走了爱丽丝以后,还坚持了主打博古特大卫李的套路,但是这几年由于库里汤普森的崛起导致博古特的首发只是个形式,大卫李早已被送走,估计三年以后三分榜上挂着的全是库里的名字了。
总有詹蜜不承认库里的厉害,拿三分命中率说话,认为还不如他的主教练科尔,但是库里是目前三分投篮时人球结合最好的,自己运球投篮三分命中率的效果是前无古人的,并且从去年开赛开始勇士
【以及火箭】打出各种高战绩开始,联盟里都开始加重三分球的比例,既然得不到优质内线,为什么不在三分上下功夫呢。
目前来看三分的年代还要维持三年以上,也很有可能一直维持下去,除非出现第二个乔丹或奥胖一样的人物:任你三分有多准,都能生生凿穿对面的家伙出现。
而且库里再这么准下去,联盟不会袖手旁观的,这影响整个联盟竞争性,会稍微改动规则的
【不过只至少要等今年连冠才会】
你看今年不是取消了投篮之星限制波什不让他四连冠了嘛( ̄▽ ̄)
【彭欣舟的回答(18票)】:
我一直觉得是“英雄造时势”
顶级中锋,顶级射手,顶级外线·····这都不会是可以一两年出一个的量产型人才,不公平说一句,有些人就是上天眷顾的宠儿,天赋的差距是很难用勤奋去抹平(关键这些天才也勤奋)。
当一个顶级中锋出现,篮底下横扫防守,联盟发现围绕着中锋的战术是那么所向披靡,于是大量的球队以中锋做建队基础,中锋球员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出现中锋盛世;
当一个顶级外线出现,突破中投皆无敌,联盟又发现原来围绕着外线的战术是那么所向披靡,于是大量的球队找外线球员做建队基础,越来越多的小孩学习外线技术毕竟外线不像中锋那么需要身高门槛,于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外线出现,联盟又出现了外线盛世;
到现在,一个顶级射手出现,在球场上几乎任何区域都能进行攻击,联盟又发现原来围绕射手打小球的战术是那么所向披靡,于是大量的球队又开始改变打法去打小球战术,越来越多的小孩学习远距离投射毕竟投射相对起锋线需要更少的身体质素,瘦弱的小孩都能做,进一步抹平参与这运动身体素质方面的门槛,于是越来越多·····
所有这些盛世,实际上只是这些天才横空出世带来的效应。曾经不是没有小球,不是没有跳投队,他们没造出盛世只是没有让小球和跳投看起来如此无敌的球员出现。如果顶级中锋和顶级射手出现的次序换过来,现在题主问的问题可能就是:
顶级射手的缺失和中锋战术盛行,谁“成就”了谁?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篮球战术是篮球比赛中队员所运用的攻守方法的总称,是队员个人技术的合理运用和队员之间相互协同配合的组织形式。篮球战术是篮球比赛中队员之间相互协同行动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方队员的技术与特长,制约对方,力争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篮球防守战术:
主要分为区域联防和盯人防守两大类。每个队员防守的区域,及快速合理的轮转是防守战术的关键。区域联防2-3联防&&2-3联防&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区域防守。这种防守的优势是保护内线,也就是&油漆区&,而且让你的大个子们一直保持在内线待着。它的弱点是能够被外线优秀的投射打败,因为这种防守会让侧翼、高位和底角经常出于空位状态。盯人防守是每个防守队员守住一个进攻队员,在防住自己对手的基础上相互协作的全队防守战术。
篮球进攻战术:
1、三角进攻战术(Triangle offense)UCLA cut
是由一侧的组成一个三角的三名队员和另一侧的&两人游戏&所组成的。它不像那些固定的套路,在进攻中充满着自由的移动。根据不同的防守,三角进攻会有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按照老温特的话就是&read and react(解读并反应)&。
2、普林斯战术(Princeton offense)
是由皮特&卡瑞尔发明,他曾用这种打法率领普林斯顿大学这样一所没有一名学生享受体育奖学金的学校在NCAA获得500胜,并创造了14次失分最低纪录。&普林斯顿打法&的格言就是&强壮能占弱小的便宜,而聪明能占强壮的便宜。&这种打法的精髓是&人动,球动,协调一致。&人动就是指无球移动、空切和反跑,球动指不断地传球,分享球。其中反跑是普林斯顿打法的招牌。
3、跑轰战术( run and gun )
指的是以高速流畅的轮转运动为主要战术特点、强调攻防转换的速度而部分牺牲半场阵地攻防能力的一种篮球战术思想。NBA中,炮轰战术以05-06赛季的太阳队最为突出,目前的火箭队也略有这个特色。在漫长的一个赛季以来,&跑轰&的概念经过某些人一再的强调和推崇,至今似乎已经隐隐发展成了一种舆论趋势和潮流,不少网友十分热衷于谈起此事,甚至有个别人士言必谈&跑轰&。
4、砍鲨战术(Hack-a-Shaq)
5、接续性进攻(continuity offense)
6、带球运球突破进攻战术(Dribble drive motion-DDM)
7、伸缩进攻/折区进攻(flex offense)
8、挡切战术(motion offense)
9、挡拆战术(Pick and roll) 是多种掩护配合的总称,即队员在相互掩护的过程中创造接球投篮或二次进攻机会的一种配合方法。挡拆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篮球战术,其含义为挡和拆。出色的挡拆战术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马龙与斯托克顿的挡拆配合被人们称为经典,因为挡拆是仅仅需要有一定的战术素养及大局观,还需要球员之间需要很高的默契程度。
专题推荐:篮球战术 挡拆 三角进攻 2-3联防 普林斯战术 跑轰
相关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篮球跑轰战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