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化柔摧僵指的是什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2:56: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官方公共微信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查看: 862|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 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绷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拳谱规定: &&&&& (1)“运劲如抽丝”; &&&&& (2)“运劲如缠丝”; &&&&& (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 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 &&&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动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规定: &&&&&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 [page] 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规定: &&&&&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 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 &&&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 (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 (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 (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 &&&&&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运动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 &&&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 (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 &&&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 *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 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结 语: &&&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 另外应该指出,特点随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的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 &&&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 &&&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管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时,切不可对它等闲视之。 &&
注: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个太极拳流派,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吴、武、孙式太极拳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我们一旦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就很容易把握其它太极拳的特点。 &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极网微信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123456789101112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Powered by大道太极拳理论和实践问答
大道太极拳理论和实践问答
时间: 13:02:16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吴子玉(以下简称吴):黄先生曾师从田兆麟、吴图南、石明三位大师,能否谈谈他们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黄震寰(以下简称黄):我因体弱,1947年开始随父在上海投师田兆麟大师学习。他是杨澄浦先生的弟子,武功功底深厚,具有神奇的推手。我亲眼见过田老师同当时上海颇负名望的一位拳名家推手时,一搭手就将对方发出丈外。更妙的是田老师无数次在不与对手肢体接触的情况下,将我或别人轻易发出去。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这就叫做“凌空劲”。从师田先生学拳不但使我身体由弱变强,而且使我爱上了太极拳。
  20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航空学院任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环境里,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研究太极拳。当得知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在北京紫竹院(后移至北京天文馆)教太极拳,我即前去求教。吴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太极拳大师,知识渊博,说话风趣,乐观豁达,和蔼可亲。当时虽已80多岁高龄,但思想敏捷,身体轻灵,银须白发,一派仙风道骨,令无数太极拳爱好者崇敬不已。他的高超拳艺令人叫绝:行拳潇洒自如,推手出神入化。推手时处处能发人,但又看不出发人;发人时能将对方击出很远,但又不伤及对方身体。吴老的凌空劲同田兆麟先生如出一辙,使大家惊叹不已。20世纪60年代末我正式从师吴老习拳,在吴老身边最大的体会是习练太极拳应以练功为主,而技艺只是余事。
  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又向北京如意太极拳大师石明先生学习杨氏老六路太极拳。石先生尽得杨式太极拳名家朱怀元、汪涌泉先生所传杨家虚空运动的真谛,也得到当时人称“大力恒”的恒寿山先生武式太极拳的真传,自成一体,后发展成“如意太极拳”。石先生授拳首重站桩功,要跟他学拳先要学八个月站桩,然后再谈其他。石先生传授的静站功、单操功、如意太极拳、推手等功夫都有非常独到之处。
  吴:能否请黄先生谈谈为什么将您所教授的太极拳叫做“大道太极拳”?
  黄;太极拳先师张三丰早就对练拳者说过:“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十三势行功诀》有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应以养生长寿为主,并兼有技击、防身的作用,这是历代太极拳家们的共识。吴图南大师在太极拳修炼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他生前曾反复强调:“太极拳修炼是大道,技击乃太极拳的余事。”吴老活到105岁辞世,这个结果同他平时修炼的主张是完全相吻合的。
我传授的太极拳各种是受先辈们的启发,依据“太极”和“大道”原理,吸取各家太极拳之长,总结自己修炼和教学实践经验而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倡导大道太极拳的理念。
  吴:怎样理解“太极”?
  黄: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道家以太极之理修道,仙学家以太极之理炼丹,太极拳以太极之理修道练拳,故有“拳道合一”、“拳仙同源”之说。
  “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即是“静之始,动之极”或“动之始,静之极。”说明动极而将静,或静极而将动的一瞬是太极。静不是太极,动不是太极,静极不是太极,动极不是太极,非动非静、非阴非阳、超乎动静的、动静阴阳混合的统一体才是太极。当太极归无时就是无极。“无极”者,无之极。无者无可说、无可形、无可指;极者无限量。无形无象即大道,因为大道无形,大道虚空,大道归无,无中孕有太极,太极即一气。所以太极拳的行拳要“一动一定”或“一式一定”,其目的就是要回到太极和无极,称修无。
  吴:何谓“道”?
  黄:“道”是“自然之则”、“万物之理”、“一切的本源(本根,本始)”,是《道德经》中的大道。《道德经》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无声、无形无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大曰逝(运动),逝曰远(不息),远则反(归本源)。”这是说“道”无形无象,不可说、不可见、不可听,但可体感、体悟、体证。可见在修炼过程中,凡可见、可听、可摸的非道也。太极拳只落在“劲、招、术、形”的有形有象的锻炼上,只能是初步的功夫。修炼还回本源,即“还虚、归无、返空”是道的性质,是逆修的依据。道家的颠倒术,仙家的丹道用逆是修炼的不二法门。太极拳实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逆修法才能与道合真。
&  吴:何谓大道?
  黄:《韩非子•解老》中说:“所谓大道者,端道也”。指大道即正道,不是邪道,是金光大道,不是小道、中道,又指“道”广大无限而又博大精深,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大道之修愈修愈光明,生命无限;小道愈走愈窄,生命有限。可知大道之修是性命之学。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金仙证论》中说:“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气而已。”《韩湘宝书》中说:“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得”。告诉我们太极拳运动不能着在“肉团子”的锻炼上和形体的对抗上,要修心炼性,放松入静,求得解脱,通过神气转换和修炼内丹实现性命双修、却病延年,同时又能储存内能,增强内功。正如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所说:“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认为技击乃余事耳,就是说太极拳修的是大道,技击乃太极拳的余事。为什么这么讲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技击技术无论多么高超,当你人死了就没有用了,故还是应该以养生长寿为主,以技击为辅,这是创造太极拳的先哲的本意,也是历代太极拳先贤们的一贯主张”。又说:“你是想推手赢人,还是想活得长一些。讲发放,伤人、伤已;讲柔化,得养”。
  由上述可知,道,即大道,自然大道,性命大道,金光大道。大道,即道。
  吴:什么是大道太极拳?大道太极拳修炼有何特点?
  黄:大道太极拳不是新创的太极拳拳种,它是太极拳修炼入道的上乘功夫,是太极拳修炼的必由之路。大道太极拳以太极之理修大道,以太极之理练拳技,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悟道,是体、是本。练拳技为了强身、防身,是用、是末。道为本,技为末,道自含技,技自道出。
  由外形形体之动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非修炼,其结果是双重的,练法是后天的。由神和内气作主导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修炼,其特点是:神主明(行),气主动,腰(轴)主形”。这种形不妄动,心无妄象,由神主导,由内气发动的动,动而静,静返无的过程称为修炼,而将太极拳由一般“锻炼”进为“修炼”,由练“形”练“术”进为“修道”,通过“放松入静”、“修心炼性”、“神气转换”、“有无相生”、“动静相应”实现性命双修,内外兼修,养炼结合,有体有用之修为大道之修,太极之炼。故大道太极拳可定义为:将太极拳由“形”和“术”的锻炼而进为“大道”的修炼称之为“大道太极拳”。
  吴:黄先生为什么提出大道太极拳修炼的思想?
  黄:我在长期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的过程中,了解和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有的太极拳家功夫很好,但去世得很早,为英年早逝,实在可惜;有的太极拳家年轻时下大力练成功夫,但一上年纪就病魔缠身:可有的太极拳家寿命很长,功夫也很好。为什么同是练太极拳结果却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价值取向不同。有的人在锻炼中偏向竞技,练得多养得少,能量消耗过大,长年如此,必然落下病根,甚至有的英年早逝。有的人在锻炼中偏向养生,注重养炼结合,以养带炼,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既能长寿,又能练出好的功夫.
  第二.品德的修养不同。有的人在推手时以输赢为目标,气势过盛,日积月累,影响健康。有的人则相反,无论是练功或是练推手都量力而行,或点到为止,不计成败,宽容厚道,有利于健康。
  第三.道的修炼层次不同。“太极”是大道,修道为了养寿。拳“术”是末技,属小道。太极拳运动分大道的修炼和术的锻炼,大家都在练太极拳,有的是在修道,为了养寿;有的是在练术,为了技艺。结果大不相同。
  吴:大道太极拳的修炼同一般的太极拳锻炼有何质的不同?
  黄:大道太极拳的修炼同一般的太极拳锻炼有质的不同。
  第一、大道太极拳修炼要求明理悟道。修炼的重点是悟道,目标是养生长寿。因此要精选《道德经》和《易经》学习,以指导修炼,才能事半功倍。老子《道德经》要精读,开头比较难懂,坚持读下去就会有所悟。
  一般太极拳锻炼有的人只是炼拳术,属小道。经过锻炼可强身,也可得到相当武功,但终难得大道,难悟养生长寿之理。
  第二、大道太极拳修炼要求先炼筑基炼己功一一无极桩、松功,然后炼太极拳和推手,也可以同日都炼。
  一般太极拳锻炼有的人难以找到明师,很难找到入门之路和受此严格训练。
  第三、大道太极拳修炼要求炼松功、修太极拳,要以神和内气带动形体动作,体不妄动。特点是:“神主明,气主动,腰主形”。
  一般太极拳锻炼,有的人内力和内贯劲不愿丢或很难丢,内气难以发动和松通,身体是板,四肢是棍。特点是:以形体之动带动拳式运行。
  第四、大道太极拳修炼要求养生推手,以内气发动形体去拿发对方。一则可检验自己平时所炼是否正确,二则可相互疏通经络,轻松愉快。
  一般太极拳推手锻炼重输赢,有的人推手不是以内气而是以形体拿发对方,经常双方以拙力或内劲相抵抗,气喘吁吁,长此以往,身体消耗过大,易出毛病。
  第五、大道太极拳修炼要求修炼内丹功,得涌泉丹,自然反射到上丹田 (泥丸),内气运行走周天。
  一般太极拳锻炼,讲气沉中丹田(脐腹部),有的人可能气沉不到中丹田,不注重周天功修炼。
  第六、大道太极拳修炼要求“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一般太极拳锻炼,着于有形有象,不注重身心“虚空”修炼。太极拳的一般练法也即初级练法只要把套路练熟,招法练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进而达到拳盘得圆活,轻灵流畅,经过几年的锻炼,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一定的功夫。很多练太极拳的人常说:“我练太极拳的目的是活动筋骨,惯勤肢体”。所以这一阶段只能称为养身壮精阶段,是属于形的锻炼。这时的推手表现为力与力、劲与劲的对抗状态。很多人又着于练劲、练技和练术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有形有象的,拳谚曰:“有形有象都是假,无形无象方始真”。
  第七、大道太极拳修炼要求炼内丹功,产生丹元能,形成丹元场,以丹元场吞吐功用于推手中。
  一般太极拳锻炼只注重形体和术的运动,不理解“内丹能”的修炼。
  吴:大道太极拳的“造化一还原”之修的含义是什么?
  黄:吴图南先生说过:“太极拳是练后天而返先天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道生一,是无生有,也可说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是由太极生阴阳。二生三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交即可生第三者,则所有阴阳二性相交都生第三者,似此则阴阳物类生生不息,就有万物”。这里说的是宇宙万物造化(演化)过程,即后天由先天而来,要返先天就要逆造化(归化)过程修炼。
  大道太极拳修炼注重逆造化过程,称为“还原”之修,它的修炼依次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即通大小周天,炼神还虚即变成太极之体,炼虚合道即变成无极之体。这个目标是历来丹道家们所梦寐以求的。从现实来说,能炼通大小周天即实现前两步修炼就已很难得了。得到这层功夫的人身体变得外形松、柔、软,体内松、空、通,全体虚、空、无。身体的功能向返老还童转化,其发展方向犹如婴儿那样。正像老子所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人能修炼到如此境界就能祛除宿疾,不受疾病的折磨,延年益寿而长生,这是修炼的向往,可能一辈子也修不完。人总是要死的,这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关于“造化一还原”修炼原理在周敦颐《太极(演化)图》和陈抟的《无极(归化)图》中表达得很清楚。所以只要坚持修炼就能:“命不由天而由人”。
  吴:大道太极拳修炼包含哪些内容?
  黄:大道太极拳修炼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无极静桩功,太极松功,太极调息动,太极丹摆功,大道太极拳,太极推手等。其中无极静桩、松功,是筑基炼已功。无极静桩功是大道太极拳入门的无上妙法。而大道太极拳功架内涵深妙,出神入化。
  吴:无极静桩功修炼如何进行?
  黄:无极静桩功指以静的方式,通过内炼来获得丹元能的功法,是修炼“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功夫。无极桩修炼总的要求是:身正、体静、气顺。无我、无他、无心、无物,与天地合一。说详细点:立身中正安舒,两脚平行与肩中心同宽,身体重心线和中线要重合,两会(百会、会阴)一点(涌泉联线中点)在一条垂直线上。根据庄子《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原则,把身体放松入静,四肢尤其两手膊自然向下堕落(决不能摆三体桩、混元桩等举手桩步),达到没有肢体感觉,废黜脑子妄想杂念,达到全身透空,内观其心无心,外观其身无身,与太虚大通浑然一体的状态。
  吴:无极静桩功修炼,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黄:第一、身体位置要正确,两会一点一垂线,即身体重心线同中心线要重合,这是通过全身放松,尤其是敛脐鼓命门后达到和保持在这个位置,而不是直接用转移体重去找。全身心的放松入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修炼,且是一个渐进过程,只要长期耐心坚持,必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第二、要防止最易出现的“站死桩,死站桩”,就是一动不动地呆滞站在那里,陷入“顽空”状态。要注意放松身体各部位,尤其要调整肩胯、肘膝、腕踝和整个脊柱和大脑的放松。
  第三、要注意胯以下各部位,尤其是涌泉的放松。涌泉与大地合,百会虚灵与天合,全身放松与周围虚空合,但是意念不可重,做到若有若无,勿忘勿助。
  通过相当长时间无极桩修炼,全身松开了,涌泉能呼吸能分虚实,底气反射自然产生,全身气机通畅,由任脉通到督脉通。全身有松、柔、软、圆、虚、空的感觉,然后产生缥空腾虚的功夫,这时身体宿疾开始好转直至消除。同别人搭手时可将对方浮气拔根,失去平衡,这就叫“文发”。
  吴:什么是太极松功?
  黄:“松”指放松,放松有静中松和动中松之分。“松功”指以动的方式进行放松得功,是修炼“动中求静静触动”的功夫。“太极松功”指以符合太极原理的,用动的方式进行“练松、练气”的功行“松”,是一种不紧张状态,“放松”是消除紧张状态,“放松运动”是用来消除紧张状态的运动。要松先要静,入静有助于放松,放松有利于入静。“练松”指在放松的状态中,以动的方式练“松柔、松通”的功夫,有助于增强内功。“炼气”指在放松的状态中,以动的方式修炼内气来积贮内能并以气助松。大道太极拳修炼过程中始终要求以“松静为本”,松静的愈纯净,“练松、练气”的效率愈高,愈能使肢体松柔软,体内松空通,全体虚空无”。同时,也愈有利于打通大小周天,获得内丹功,产生丹元场,得到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太极拳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松静是太极拳的灵魂。
  吴:大道太极拳的“松”内涵很丰富,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黄:“松”的定义为宽松(环境),轻松(心情),蓬松(肌肤),舒松(肢体),灵松(关节)和空松(全身心),称“神形六松”。
  “松”的顺序是要先心(意)松、神松、气松,而后形松。
  心(意)松,指思想意识松,意松心自宁。
  神松,指精神松,神松体自安。
  气松,指外气呼吸松和内气运行松,气松体自和。
  形松包括外松与内松,形松气自顺。形松需由外透里入内,外松筋骨皮,内松精气神。
外松使形体放长柔软,内松使五脏六腑归位而五气归元。全身松九大关节,达到行气如九曲珠,即节节松开又节节贯穿,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形松要特别重视头部、眉头和颈项的放松。躯干的胸、背(脊柱)松、尾闾松和会阴松。
“松”的意义是要松净、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长、松空、松通、松灵、松无。根据《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原理,松功修炼要“一松到底,一静到底”,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称五大)。只要全过程神虚灵(领)不丢,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吴:松功修炼要祛除人身上存在的哪些结症?
  黄:松功修炼的任务是要修去神、意、气、形存在的或残存的:僵、硬、刚、棍、板、紧、滞、呆,浊、浮、拘、牵、笨、拙、木、闭、迟、淤、塞、凝等症结。通过修炼要达到:松、柔、软、静、活、沉、稳、绵、弹、韧、轻、巧、灵、疾、长、圆、通、虚、空、无等要求。
  吴:松功修炼的目的是什么?
  黄:松功修炼的目的,是要排除身上的刚气、躁气、浮气、僵气、病气,而养气壮精、积气、贮气,以培补真气、元气、中气和炼气、使气,进而卸僵、弃木、化柔、去浊、转活而“轻灵、通空、圆融、虚灵”。通过这样的用功,就可心定气和,通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无不圆融。正如吴图南先生所说的到此时“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这时就可以进一步修炼虚灵之体,虚无之气和灵感之神。
  通过松功修炼,就可感到头脑虚灵,思维清新,精神清爽,心平气和,心旷神怡而周身舒畅。“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气机畅达,血脉流通,脏腑安宁,肌体松弛,筋骨柔和,神态安舒,飘然若腾,从而达到却病延年、养生长寿的目标。同时由于内气增强,产生丹元场而得到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吴:松功功法要点是什么?
  黄:松功功法要点为:①平行步或川字步:②形正脊竖;③两会一点一垂线;④神虚灵;⑤气沉涌泉;⑥五大: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⑦五无:无形,无象,无根,无源,无点;⑧神主行,气主动,腰(轴)主形;⑨有无相生,动静相间,吞吐相换,开合相致,虚实相分,空满相转,阴阳相济;⑩内气运行走任脉--涌泉、涌泉--督脉小周天和大周天。
  吴:松功功法有哪些内容?
  黄:太极松功功法内容:①太极基础松功十法;②太极九珠松功;③太极功能松功。
  吴:太极松功十法修炼的内容?
  黄:太极松功十法内容有:
  ①太极松肩松腕功――起于涌泉,气贴背;
  ②太极抓闭握固功――抓闭握固炼精气;
  ③太极提举擎指功――提举理脾胃,擎指理三焦;
  ④太极腰圈功(平圈功,立圈功)――肩转转气圈(肩圈);
  ⑤太极腰圈功(立圈,平圈)――练腰补肾转气圈(腰圈);
  ⑥太极阴阳胯圈功――松胯带膝转气圈(胯圈);
  ⑦太极松膝升降功――弯腿摩膝升降通内气;
  ⑧太极弯腰补肾功――拇指脚趾相接补肾气;
  ⑨太极蹲下开窍功――蹲下圆转周身开窍穴;
  ⑩太极丹田内转功――丹田圆转手抱脐。
  吴:大道太极拳架修炼如何进行?
  黄:为了符合大道之修和太极之炼,我以吴图南老师的“定式太极拳”为例来说明。所谓定式太极拳即一招一定或一式一定。一动一定更符合太极动静之理及归无之理。大道太极拳功架共有37式定式。根据《道德经》的理论,修炼时必须遵循“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又归于无”。有归无是还原之修,无生有是造化之机,从无中要观其妙有,此乃是大道之修。还有一个是要“动静相因”。动静相因是乃太极静而生动,动而生阳得阳气。太极动而生静,静而生阴,锻炼阴精(气),这是太极之修。原理弄清之后,在练习实践中要贯彻进去。现在简术如下:
  在行拳之前先要静定,我们称为“五大”,即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大静指心静、身静、心定、身定,到能心虚、身虚为最佳,但这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也就是说,第一步要身不动,第二步要心不动,第三步要忘了一切。行拳时先进入太极态,功夫好的能很快进入无极态。此时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为锻炼阴精以炼精化气。这时在涌泉开始感到发热,此时静极由涌泉之气发动,是谓太极之动,太极动而产生真阳之气,真阳之气触发和导引第一个动作。这是由内气发动而动作的是修炼之动,此时要明白“神主行”、“气主动”、“腰主形”的要领。当这一动作达到极点时,便进入第一个动作的定式。此时静定而形不动,心归无,又称为“有归无”。这个状态为动极而静,阳极而阴,又进入新的太极态。
  静定片刻之后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这个真阴之气,比练功前的真阴层次高,其太极层次也要高。这个真阴层次愈高所能招摄的外部虚无之阳气的层次也愈高,这在道家称为“回风和合”。这样,再一次的静极而动,太极动,动而生阳,所生阳气又触发和导引第二个动作,这一真阳之气又将比第一动所产生的阳气层次要高,其太极层次也要高。当这一达到极点时进入第二个动作的定式。此时又静定而进入新的太极态。这一太极静而生阴,其真阴之气又新的增长而超过第一次静定时的层次,同样将会招摄的真阳之气层次也将提高,这样不断地修炼,内气发动,动之定、定之动,称为“动静相因”。而“无生有”、“有归无”称为“有无相生”。这样体内的阳气将会不断提高,不断充盈,不仅纯阳提高了,身体强壮了,而且由于内气增长了使内功增强,人的生命力将旺盛而延年益寿。这就是“一动一静修太极”、“太极内功步步升”、“一有一无悟大道”、“大道之修长生路”。
  吴:大道修炼中应该注意什么?
  黄:在修炼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每一动之吞(吸)必升乾(乾宫),每一动之吐(呼)必降坤(坤地)。即打拳过程中内气的走向是小周天和大周天:吞,由涌泉、督脉至百会;吐,由百会、任脉至涌泉。如果功夫纯熟层次更高时,静得快,静得深,还“虚”:入“空”、归“无”来得快,由“无”生“有”触发快,由“有”归“无”归得快。可以看出整个修炼过程是贯彻了“静”修性,“动”炼命,“无”修道,“有”悟功,“动”练拳,“定”练功。“阳”升督,“阴”降任。所以这种后升又前降,左转又右旋,大小周天百脉都能打通。由于后天返先天,所以太极内功来自先天,先天之功其能无限。
&&& 吴:大道太极拳推手修炼的意义是什么?
&&& 黄: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说:“如果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内气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架,内气得不到补养”。所以太极推手在双方沾粘连随,互相推挽的过程中达到“外练身手腰腿步,内炼精气神意功。”如果将内气渗透到对方体内时,就可以起到内按摩的作用,同时可以疏通经脉血液。而体内将会感到温暖舒适和惬意,这就是养生推手的效果。还有如果推手时会用内气,就不会有“顶”和“抗”的感觉。吴老在《太极拳打手论》一文中说:“打手(推手)者,研究懂劲之法也。”要懂劲,首先要会听劲。要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再进一步要做到“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之所至,无不知之。”斯时“敌欲攻而不得其逞;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逃而不得其脱”。同样太极推手的修炼也要达到无形无象的层次。如果太极拳推手以外形的形体变化来操作或靠形动来发动者,任一操作皆非修炼。如果太极拳推手的操作不以形动而以内气发动者,任一操作皆修炼,所以称养生推手。如果你的推手是用力或用劲来实现的,那么,最后只能落为一介武夫。杨澄甫先生的推手约言:“动之至微,化之至顺,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就是上层的推手功夫。当太极推手能无形无象时,就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而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而可以“阶及神明”。
&&& 吴:大道太极拳推手修炼特点如何?
&&& 黄: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说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的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太极推手的无形无象表现为,其身不妄动,手不妄动,静定而舍己从人,无过不及。功夫有素者可以不式不招。例如,当你伸手接他的手,想试他或问他的劲时,他的手不伸不曲,不转不弯,腿脚不蹬不伸,似乎静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此时只要你使劲,你就会感到有“场能”(注:太极拳修炼中产生的体内丹元场能量,下同)过来了,不仅如此,他的内功通过你的手的接点源源不断地传过来,更奇怪的是它一定反映到你的脚底,使你感到浮气拔根而整身被弹击出去,真如“如球碰壁回”。这种功夫既不是用平送腰胯的方法把你推出,又不是用蹬腿蹬足的方法发力,更不是用肩手抖动或用腰劲发力。
  其实这是静定之后,由无生有的一种内气外放的场能作用,这是通过刻苦修炼而得的。同样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能很轻松的把体重一百多斤的大汉平移出原站的地方,而对方在接触点并未感到是力推他,只是感到浮气拔根而被一种很整的“场能”移过去,这会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还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将对方捋虚落空,使对方“一揪就起”,“一摸就空”,“一点就虚”,“一碰就出”。到此时阶入神明而趣味无穷。
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