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13中文版中敦嘉和华伦谁更好

帖子主题:[历史推荐]四星上将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
共&2524&个阅读者&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历史推荐]四星上将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
文章提交者:徐州小王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6-0-1.html
·华伦·(Joseph ren Stilwell,日-日),,四星,曾经在二次大战期间驻中国接近三年,任,盟军中国。后因与关系破裂而离任。本文内容于 8/7/:28 AM 被qq03编辑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历史推荐]四星上将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7806 工分:6491
左箭头-小图标
从孙立人和廖耀湘在接受史迪威授勋是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新一军会得到更多更好的美式装备。士兵们都喜欢史迪威。称呼他为“我们的老头”他自己开着吉普车在战场到处转,只穿着一件普通的夹克衫,只有衬衣领子上别着几颗小星星。顶着一顶钢盔,驾驶座旁放着一只卡宾枪。最多再带上一名翻译。在撤出缅甸最艰苦的时候,有一支几十人的小队穿插在丛林里,操着多国语言,走在最前面的永远是一个高瘦的老兵,他就是史迪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06540 工分:7959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辛苦了,这是我目前看到有关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最全的资料!谢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81791 头衔:中国少年先锋队员! 工分:568919
/ 排名:62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看好共产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6275 工分:50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重庆《新华日报》的开天窗,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次便是周恩来手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四周大片留白,捅出了皖南事变这惊世真相。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于1938年创刊后就屡屡被新闻检查机构利用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对送审的稿件进行删改,日因社论两度送审两度被删除,作为回击,首开天窗,旁注:奉命免登。日的2版上也赫然通栏皆空,有一留白,自是奉旨免登,唯有三个字孤零零地留在纸面上:史迪威。这个名字似乎在这一年的9月开始印留在中国的历史上,仿佛从未出现过在这里似的。预告片在2月就已经上映,“罗斯福将派陆军少将史蒂威尔来华服务”。3月,“史蒂威尔任中国战区参谋长”。这个1939年9月才离开中国返美的中年武官华丽转身为“战略家”史迪威,这一切都归功于两点,新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提拔和史迪威本人在中国的经历。塔奇曼的叙述即从史迪威初次踏上中国土地的1911年的11月开始,她在史迪威的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史迪威在塔奇曼的笔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军人,而是美中关系,甚至是美亚关系的一个具象。史迪威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度过,他见证了辛亥革命和军阀混战,也曾主导了抗战的许多重要决策,塔奇曼择取他来诠释如此重大的主题固然不错,但力透纸背过犹不及,更带有一种新闻记者的狡黠,使得笔底的叙述过于戏剧化。这导致了方德万在《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中对她的反驳。而我们却不妨从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的报道中看出些端倪。飞向重庆的航路下是密支那的穷山苦岭,史迪威迫不及待地给小日本“一顿狠揍”,迫不及待地回到缅甸去开战,开不完的会让他晕头转向,还需要靠别人的提醒才能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中国的第二号人物”。终于散会,“史蒂威将军受命指挥缅境我军,史氏昨招待新闻界谈话”。蜜月期是不存在的,面前是缅甸的泥沼,史迪威信心十足地“夺回缅甸”在日军包围圈步步紧缩面前只能化为一声叹息,尤其是5月1日当史迪威从睡梦中醒来,却得知总司令罗卓英将军已逃往密支那机场。“乔,我们回家吧”这样的声音不断地搅扰着他的耳膜。5月20日,当他们衣衫褴褛地逃到印度的英帕尔,美国的报社编辑们却都以为史迪威指挥着全中国的军队正实践着开始时的壮志豪言,他们配发了洋溢着爱国热情和富于煽动性的标题:史迪威中国军包围日军,入侵者全线溃退!《新华日报》则不动声色地于5月下旬刊登了两篇报道《史蒂威尔抵印,将与魏菲尔晤谈,美中缅三国军官同行》、《史蒂威尔谈话,英方表欣慰》。反观塔奇曼,与她的美国同胞一样,塔奇曼对于这一年的描述活像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初出茅庐的将军在首遭受挫后“过河入林”潜忍度日,完全在为日后的悲剧英雄形象做铺垫。他需要一支精悍高效的部队,史迪威相信蒋介石不会愿意错过这样的良机,尤其他的手上还控制着美国援华物资。可分歧很快出现了,史迪威很不巧地总是扮演传达坏消息的信使,蒋介石自然暴怒得如同花拉子模的国王,对援华物资的削减甚为不满。蒋夫人则怀柔,“我们希望看着你成为四星上将”。史迪威虽然乐意借助蒋委员长的怒火来得到丰沛的物资供给,但还是不小心撸到了老虎的胡须,蒋介石更希望由自己来掌控租借物资,甚至期望美国调回史迪威。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名字被第一次大概也是仅有的一次奉旨免登。史迪威对勾心斗角感到厌倦,他轻蔑地称蒋介石为“花生米”。塔奇曼也毫不吝啬笔墨,把蒋介石玩弄权术的形象皴染得淋漓尽致:派夫人宋美龄访美,为援华物资讨价还价。身为“美国陆军最佳三星连级指挥官”,44年史迪威重返缅甸的努力由亲自指挥开始。这回他的运气来了,他的形象愈见高大,报刊连篇累牍地刊载关于他的消息:“史迪威回到缅境,曾观察我军前线阵地”、“史迪威将军临危不惊,视察前线几中敌炮流弹”、“我军攻下杰布山,史迪威说:这是送他生日的好礼物。孟道和巴第砀公路五天来也有大战”、“密支那战绩辉煌,蒙巴顿祝贺史迪威”。甚至在全是腥风血雨的战事版登出了“史迪威将军全家都热烈爱恋中国,美国卡麦尔城的报纸广播,每天都报道中国消息”之类的报道。7月6日一封电报的送达撕开了最后的宁静,罗斯福措辞严厉,要求由史迪威统辖全部中美部队,这势必激起蒋介石的强烈应激,因为李济深正策划要求蒋介石下野的举动。但至少在市民看来,什么也没有在报端显露,依旧是“史迪威将军擢升上将,蒋介石打电祝贺”一类的平和,但值得注意的是8月3日《新华日报》刊出了题为“贺史迪威将军”的短评,这是史迪威在中国期间,中共报刊给予他的最大关注。在两人矛盾日益公开化的关键时刻,对于史迪威的晋升进行评论,显然中共的态度非常微妙。为了调合两人间的矛盾,赫尔利被派来中国,9月“蒋介石和赫尔利、史迪威连日开军事会议”,又一封要命的电文在未听赫尔利劝阻对其中措词进行弱化的情况下被呈给了蒋介石,史迪威以为这会是压弯蒋介石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始料未及的是,蒋介石正式要求撤回史迪威。中共原本期望着的合作落空,11月2日的版面上是一篇充满了怨气的文字“关于史迪威奉召回国,罗斯福对记者发表谈话: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意见不合,蒋介石要求撤换,美政府不能不答应”,同时也把气撒在了美国佬身上。蒋介石洋洋得意地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把对付外国记者的苦差事一股脑儿丢给了素来与史迪威不合的宋子文。史迪威于11月5日回到华盛顿,不愿发表任何公开声明。中美官方都竭力澄清自己和史迪威去职事件的干系,即使罗斯福刚靠撇开腐败的中国形象与傅满洲般促狭的蒋委员长才赢得了选举。12月,史迪威之子授勋奖。翌年1月,史迪威任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即将通车的滇缅公路改称史迪威公路。Stilwell is still well,报刊上仍不断地刊登关于他的消息,“出任新职后首次招待记者,史迪威畅谈对日作战”、“意志坚定打开中国交通,史迪威得两勋章”、“史迪威谈练兵”、“史迪威任美第十军军长,美民族周刊极表赞扬”。偶尔也有着“醋乔”的硬气,日《新华日报》“他不受外国勋章”,也许是他最后一次对蒋介石的抗争,两个月后,“史迪威公路将成陈迹,存印援华物资另由水路运华”,另一场战争的大幕正徐徐拉开,显然其中没有他的位置。二战结束,鸟尽弓藏走狗烹,翌年10月12日史迪威逝世,这口总不平静的深邃之井终于收敛了涟漪,被风沙掩埋。看着自己塑造出来的悲剧英雄颓然倒下,塔奇曼甚至可以称作兔死狐悲地表示中国人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史迪威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1935年7月,以上校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任内曾实地考察并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8月离任回国,后被任命为第3军军长。1942年1月,晋升中将,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并根据中美协议兼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帮助改编、装备、训练中国军队;监督援华租借物资的使用;保证滇缅公路畅通。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总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1944年8月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后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于1944年奉调回国。同年晋升为陆军上将。史迪威将军这位传奇人物的名字在中国为许多人所熟悉。他在二战中被美国总统派往中国,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他帮助收复了中国云南到缅甸和印度的公路,那是当时世界援华的唯一通道,后来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他与中国的抗战,与二战期间的中美关系密不可分。他在日去世,周恩来在唁电中说,“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他是最优秀的战士。”“中国人民将永远把史迪威将军的名字铭记心中。”美国邮政总局5月30日宣布,将于今年8月24日发行纪念史迪威将军的邮票,邮票面值10美分。它与起源于八十年代、并持续了20年之久的《美国伟人》系列普票有许多不同,例如第一次采用双色印刷,邮票上的字体不同,采用雕刻版和胶版混印,头部周围多出由3条线组成的方框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的长孙与外孙曾孙女杰奎琳 史迪威与曾外孙女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公路(利多公路)“零”公里处当年的利多小镇利多是印度小镇 。是为中国运送美国援华物资的史迪威公路的起点。十多万美国和中国工兵、印度和缅甸民工组成的劳动大军从这里披荆斩棘,在疾病肆虐、野兽出没和地质气候条件最困难的条件下开辟了一条现代公路,代替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把中国匮乏的抗战物资送到了中国的最前线利多公路工兵标志蒋介石命名“史迪威公路”“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连接昆明,西至缅甸腊戍。从昆明至畹町,须赶修下关至畹町547.8公里公路,途经地形地质极为复杂的滇西横断山脉末支,穿越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澜沧江等5条深谷急流,穿越悬岩峭壁8处。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差,时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下令征调云南民工20万人“须最速完成”,总工程处设在保山,分设关漾、漾云、云保、保龙、龙潞、潞畹6个工程处。
据载,时有龙陵县长接到云南省政府“鸡毛信”紧急命令,同时收到一副手铐,命令:该县工程土石方限期完成,否则县长自戴手铐来昆明听候处分。这位县长来到潞江如法炮制,拿出省政府的紧急命令和手铐对土司兼区长说: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司,潞江修路若是完成不了,我只好拉着你一起跳怒江了。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两三千人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罗斯福特派驻华大使詹森视察后说:“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精神与毅力,实在令人钦佩……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史迪威公路
有了车辆、修了公路,还奇缺司机和修车工人,于是向海外招募机工。以爱国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了祖国的召唤,立即从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批赶回了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与国内的约6000名机工并肩作战。
到1945年1月“中印公路”胜利打通——从印度的利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到滇缅公路。1月25日,滇缅公路或许应当是“中印公路”正式通车。据载: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可是,史迪威早在3个月前去了冲绳,从中国去职,因为太过傲慢,惹得蒋介石不悦。滇缅公路变成“史迪威公路”,蒋总裁打了史迪威一巴掌,又补偿了其一点面子世界闻名的“24拐”,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二战时期国际援华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战略物资经由这里运往陪都重庆。50多年以来,海内外学界都认为“24拐”在中国境外的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戈叔亚先生于2002年实地考证,“24拐”位于中国贵州晴隆县。史迪威公路“24道拐”无须炒作的“24拐”之谜
一支车队正在缓慢地艰难攀爬着曲曲拐拐的史迪威高山公路,20多个180度的拐弯叠加着升到山顶,构成了一个世界公路奇观;这幅照片拍摄得非常成功,还在于全景般地展现了这条抗日战争的国际大通道,很早就被中外报刊刊登,使“24拐”成了著名的“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或“利多公路”的标志。所谓“拐”指的是道路的拐弯,照片中明明可以数出21拐,不知何故日本人却只数了“20拐”——当然,多数几拐少算一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只有一个,它在中国,这个事实无可置疑!
时至2004年,一个认真细心执着的中国二战历史研究者发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声称多方寻找“24拐”照片的地点,竟然遍寻不得。过程很曲折,寻找很艰难,结果却在贵州省晴隆县近郊找到了——原来“24拐”不在云南,而是在贵州,从而纠正了五十七年来“24拐”在滇缅路上的谬误。
可是,对“24拐之谜”的解读后来不能完全按照良好的初衷继续,有些人转而炒作“24拐”的“省属”之争,争抢这个贴金标志。好在有严肃的学者根据这条抗战公路的修建历史详加考证,指出了英语与汉语、中方与美军、名称、时间与空间的演变,说明不管这条公路与“24拐”现属何处,都是中美联合抗击日军的艰苦卓绝的象征,这个历史不会改变。当年美国发行的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的邮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公路的历史照片提到史迪威公路,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1942年4月,日本军队占领缅甸,切断了盟军向中国运送物资的滇缅公路。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时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美国将军史迪威,主持修建了一条连接印度和中国的公路。这条公路始建于1942年12月,经过两年多披荆斩棘的努力,终于在1945年初正式通车。据记载,中美运输队利用这条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吨物资,是名副其实的“抗日生命线”。当年,浩浩荡荡的车队日,从印度利多开来的第一车队在昆明,昆明人已经打出了史迪威公路的标语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修建公路的消耗是巨大的1942年,为了增援在缅甸被日军围困的英国军队、避免中国西南通道被掐断,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后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中国西南的陆路生命线被切断。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组织者陈纳德建议开通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这条航线山峰连绵起伏,有如驼峰,因此被称为“驼峰航线”。然而“驼峰航线”运力有限,而且要飞越喜马拉雅山区,运输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谋划修建了一条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经过缅甸北部到达中国云南的公路,史称“史迪威公路”,重新建立起陆上运输线。这条从印度源源不断向中国运送军需物资的通道成了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生命线。图为美军的一支后勤供应部队在“史迪威公路”上行军。这个是当年修建公路的一些照片,大家可以看到是这样的修建,当时史迪威公路中路是有两条……瑞丽、畹町到八莫。第一座钢架桥横跨在槟榔江上的猴桥,结束了人像猴子一样攀附着藤索桥过江的历史工兵团在原始森林中伐树开路一边战斗一边修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日军于当年9月占领了印度支那北部,切断了从这里到云南省的滇越铁路;次年5月,当史迪威将军带领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中国远征军残部回到云南之后,日军又切断了滇缅公路。自此,外界援助中国的两条重要交通线均已无法使用,中国用以和日军作战的外援物资只能通过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来得到补充。列多公路然而“驼峰航线”是空运航线,不但运输物资有限,运行成本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将军别无选择,只能谋划从印度经过缅甸北部修建一条到达中国的公路,重新建立起陆上运输线。早在1941年日军开始威胁滇缅公路的时候,美国陆军就曾派遣一位工程师约翰.奥斯兰前来研究修建从印度经缅北到达中国的公路的可能性。奥斯兰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这条路的工程难度非常大,现在史迪威将军不得不着手修建这条穿越原始丛林的公路。史迪威面临的困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条路将穿越世界上地形最为复杂的地区。缅北地区处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余脉,不但高山峡谷众多,而且大多数地区覆盖着热带雨林。该地区气候多变,疟疾横行,蚂蟥、伤寒病菌随处都是,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是雨季,人的生活条件尚且不能保证,工程条件就更差。另一方面,缅北地区仍然为日军所占领,公路的修筑将不断受到日军的骚扰。面对这些困难,史迪威将军制定了如下的战略:展开缅北战役,与此同时从印度开始修建公路,争取早日控制缅北地区的主动权,保证中印公路的贯通。中印公路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列多镇开始,向南穿越缅北的派凯山脉和胡康谷地、孟供谷地,最后在巴莫东边与滇缅公路相连。从列多到昆明,总里程1079英里。日,第一车队到达中国边境。滇缅公路与列多公路路口1942年底,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北部改编为驻印军,接受美军训练与大批美式装备,兵员素质和士气大幅提高,至1943年,兵力已达两个军。为再次入缅作战,卫立煌将军奉命在云南境内重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以第十一、二十两个集团军十六万人组成第二期远征军,拟由印度东北部和滇西两个方向对进,在英美陆空军协助下,重新打通中印缅公路。1943年8月,魁北克国际会议决定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军事行动由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承担。中国驻印军总指挥是史迪威,副总指挥是郑洞国。9月,中国驻印军由印度北部出发,向缅北孟供推进,连战连捷。云南方面的中国远征军由滇西进击,强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攻克日军设防坚固的滕冲、龙陵。10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向缅北进行反攻。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由云南向怒江以西日军反攻。8月,中国驻印军攻占缅北重镇密支那。就在第二次入缅作战进行的同时,列多公路的修建也在抓紧进行,与公路的修建同时进行的还有一条输油管路。美方对工程总负责的是陆军准将刘易斯.皮克,参与施工的主要是美国陆军209、236工兵营,中国方面则有10、12两个工兵独立团参与施工。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的工程人员主要由黑人组成,他们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军战后废除有色人种单独编制的制度。在丛林中施工的中美士兵施工的过程异常艰苦,一般来说,先由中国工兵在在丛林中开路,美军紧跟其后,探索出一段道路后由空中力量至少开拓出30米宽的道路,然后再由工兵们将道路延长10-15英里。另外还有专门的部队负责修建桥梁。根据后来的统计,整个修路过程中,工兵们共搬运了立方码的土方、1383000立方码的沙子,修建了700座桥梁,包括战争中修建的最长的浮桥(1180英尺)。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与此同时,美国工兵236营B连也完成了列多公路与滇缅公路的连接,自此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此前不久的1月12日,皮克准将带领一支由113辆车辆组成的车队,从列多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中国云南进发,途中因中日两军的最后交战而耽搁了数日,最终于1月28日到达中国昆明,这标志着列多公路已经正式投入运营了。此后不久,蒋介石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的贡献,建议将滇缅公路和列多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不过战争的进程和大多数人在1942年所预料的不同,几个月后美军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比意料中更早的结束了,因此列多公路的战争使命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告一段落,在战争结束前,共有26000辆卡车和129000吨物资经由列多公路运往中国。现在这条公路依然存在,大多数路段仍然畅通无阻,当然,它现在已经不是作为战争物资运输线而存在了。整个列多公路修建耗资148,910,000美元,有2000余名军人牺牲在这条公路上。公路修成后升任少将的刘易斯.皮克说:“这是美军自战争以来所尝试的最为艰苦的一项工程。”骡马也是重要的辎重工具很多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C-47运输机为工兵空运物资修建公路的同时仍要准备作战,图为中国士兵在美国M4坦克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事件42年1月2日蒋介石允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后,为尽快实现罗斯福总统所倡议的设立中美英三国政府代表组织——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的建议,俾加强中美英三国问的进一步合作,于1月4日致电在美国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嘱其请求罗斯福总统遴选其亲信的高级将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联军司令部所属参谋部之参谋长职务;而美国政府也正拟物色一高级将领赴中国协助作战。双方为此一拍即合,后经反复磋商,选定“想象力丰富,灵活多变,自信心强”的美国陆军第三军军长史迪威少将担任此职。日,美国陆军部正式发布史迪威职务的新命令,2月11日,史迪威以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美国援华物资监督、美国政府出席重庆军事会议代表、中国战区与南太平洋战区间联络员的多重身份,偕其参谋人员及部分警卫人员从美国纽约启程赴任,3月4日抵达重庆,开始了在另一国度长达二年零八个月的生涯。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授命其指挥入缅的中国军队第五军、第六军。但就在史、蒋开始合作的同时,双方在指挥权、隶属关系以及战略战术上开始出现分歧和矛盾,这种矛盾随着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发生、失败更加突出和加深,以致出现蒋介石每提出一个观点,都遭到史迪威的反驳;史迪威也萌发出“要么任事态自由发展,不闻不问也不干涉,要么辞职不干,离开这里”的想法。1942年6月,美国政府决定将原属中国战区、驻守印度的美国第十航空队及美国派遣来华的A一29轻型轰炸机一队调往埃及,这对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失去西南国际通道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更加加深了史蒋之间的矛盾,双方已从战略战术上的不同与争论,发展到对个人品行的相互诋毁与人身的恶毒攻击。蒋介石不仅第一次表示了对史迪威来华工作的不满,指出美国政府之所以援华物资不多、不及时,完全是史迪威不能及时向美国政府和军方报告与建议所造成,并称史迪威“言行无常,似有精神病状态”;史迪威则指责蒋介石是一个“顽固、无知、满脑子偏见和自负的暴君”。在此情况下,蒋介石第一次萌发出“撤换史迪威”的念头,并命令在美国的宋子文,与美国政府“重新协商参谋长的职权”,同时希望美国方面“最好能主动召回史迪威”。史蒋之间的矛盾,经中美双方的种种斡旋特别是罗斯福总统行政助理居里的亲自到重庆调解,以及美国对华援助的增加、中美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暂时得到缓和。这以后,史迪威倾其主要精力,于印度和中国云南训练中国军队,并提出了整编军队、清除无能高官、澄清指挥系统等种种建议;与此同时,史迪威还超出意识形态的差异,坚持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方针,主张予国共双方军队以平行援助,同时建议将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数十万嫡系部队用于抗日前线;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史迪威还冲破层层阻力,向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代号叫“迪克西使团”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从而开启了美国政府、军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先河。史迪威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传统政策,更与国民党所坚持的“溶共反共”政策水火不容,从而孕育着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加深和激化。到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大溃败,美国政府要求蒋介石赋予史迪威以指挥中国军队全权的时候,这种矛盾得到总爆发,双方为此反复磋商、争论甚至摊牌,最终美国政府在蒋介石不撤换史迪威中美两国即无法合作的要挟下,从维护美国本身及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出发,于日致电蒋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另委魏德迈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蒋矛盾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结束。10月21日下午,史迪威离开重庆飞昆明,转道缅甸、印度回国,先后就任美国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太平洋战场美国第十集团军司令等职,日病逝于美国。史迪威来华与史迪威的被召回,不仅是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毫无疑问,史迪威将军作为一名正直、坦率、公正的美国军人,在华期间“曾对中国之抗战事业与中美两国人民真正友谊的建立,有过很大的功绩”,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蒙巴顿与蒋介石夫妇合影。最右侧为史迪威将军蒙巴顿与史迪威交谈蒙巴顿爵士(右)与美国史迪威将军史迪威与索摩维尔交谈庆龄在重庆会见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史迪威统一用美国军用飞机帮助保卫中国同盟将药品急救济物资运往延安等解放区。史迪威临行前在写给朱德的信中说道:“对不能与您和您所发展的优良部队在一起作战而深感失望!”同时在向宋庆龄女士辞行时也感慨万千:“我在中国前后十多年,我的事业都是从中国开始的,我不忍心看着这个伟大的民族再这样长期被黑暗笼罩着,我的良心要求我干我应该干的事,可是,我无法完成我的使命。我相信,孙夫人你和再过几十年后的中国人都是能够理解我的。”1944年生活杂志,1944年9月唐纳德·尼尔森,史迪威,帕特里克·赫尔利在重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1942年4月,蒋介石夫妇和史迪威在缅甸留影。与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冲突史迪威以中国远征军指挥官身份抵缅甸后,立即准备将其在缅甸发动全线反攻的计划付诸实施。
史迪威的权限,是缅甸战役初期一个颇引起注意的问题,蒋介石通常被指责为对史迪威放权不够并实行遥控,史迪威本人事后也一再抱怨自己权限不足,并将失败主要责任归之于此。对这一问题,首先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缅甸战场言,史的身份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及中国军队在缅指挥官,因此,史有执行、贯彻中国战区统帅基本作战意旨的义务与责任,这一点,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曾明确加以指出,而史也以此为当然。其次,史迪威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有权在中国统帅部指挥下,行使前线的具体指挥权。
在具体指挥权上,应该说,这一时期,蒋是准备予史迪威充分权利的。3月4日,蒋在腊戍接见杜聿明时,面示其归史迪威指挥,并令其对史绝对服从。虽然当杜反问如史迪威命令不符合蒋本人决策应如何对待时,蒋没有明确答复,但回重庆后蒋又特给杜一封亲笔信,说明必须绝对服从史迪威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要在总体战略以外,蒋希望并明确史迪威应真正行使权力。实际上,3月15日,当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致电蒋介石报告有关情况后,蒋迟至25日才复电,并明确指示:“嗣后凡有请求应迳呈军部,因此间无法遥制也。”20日,又指示远征军全体官长“对史参谋长之命令应绝对遵守”。可见,不管蒋介石内心是否情愿,抑或此前他如何进行指挥,在美国派遣的参谋长史迪威面前,他的行动是谨慎的。其实,当时史迪威本人也为此感到庆幸,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接受了我的地位,这近乎奇迹。”当然,由于中、美两种文化的不同,施予者和接受者可能在权力的理解上出现了差异,在蒋看来,指挥权只意味着在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的具体实施权,而在史迪威看来,指挥权即意味着他应该有驾驭整个战场的权力,其中当然包括对战略指导的变更,这又是蒋介石当时尚不愿接受的,史迪威感到的权力不足,更重要的可能就在于此。
由于史迪威在战略思想上与蒋有着根本的分歧,而史又并不想放弃自己的见解,远征军的整体战略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史迪威到前线后,力主中国远征军应在缅甸发动反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仰光,提出“同古会战,收复仰光”计划。21日,史迪威签发作战命令,规定:“我军决在同古附近拒止由培古方面北进之敌,并与英军协同作战”。为此,“以第二百师及第五军直属部队及第六军之第(暂)五十五师主力,归杜军长指挥,担任同古方面之作战”;“第五军之新二十二师即由曼德勒开唐得文伊附近,……准备支援普罗美方面英军之作战”;“第六军方面,就现在部署,准备拒止由泰国方面来攻之敌。”这样,中国远征军主力将投入同古方向,蒋强调的步步为营、重点设防计划只能徒托空言。
在决定中国远征军命运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并不情愿地对史迪威作出了让步。放弃其在曼德勒实行主力决战的计划,同意将中国远征军重心大幅度南移,在同古一线准备投入3个师加上兵力约1个师的第5军军直属部队,由此,远征军大部分兵力将越过曼德勒,蒋以曼德勒为中心,在腊戍、密支那等地步步为营的战略计划实际已告放弃。这一变化,按蒋本人对史的说法,“将军既为予之参谋长,又负指挥我军在缅作战之责,自当参酌尊意”。史迪威也满意地承认:“这是一个相当大度的让步”。固执的蒋介石之所以会作出这一让步,当然不是如史迪威自己认为的他的计划有多大的说服力,关键是因为其有美国这一实力国家作后盾。
但是,衡量当时缅甸战场的实况,这一让史迪威满意的决策,在战略上却并不明智。在同古展开会战的出发点,旨在迅速向日军发动反攻,夺回已被日军占据的仰光地区,但是,从当时战场总体形势衡量,这种思路其实并不现实。首先,从盟国和日本对垒形势看,由于日军已控制泰国,日军在缅泰长达千里的交界地区对缅甸形成巨大压力,缅甸狭长的地理特征使缅甸尤其是位于南端的仰光防御需要从南到北投入极大的兵力,在英方并无防御缅甸决心情况下,中国要独力担任这样狭长的防御地带,事实上难以做到,因此,即使中国远征军夺回仰光,长期固守也相当困难,何况此时仰光出海口已受日本海军威胁,难以充分利用。
其次,史迪威包括蒋介石对日军进攻缅甸的决心其实都估计不足。3月上旬,根据缅甸方面英军抵抗软弱、中国远征军开始出动的新形势,日本南方军决定“捕捉战机,果断作战,迫使曼德勒附近之敌尤其中国军队进行决战,尽量于短期内歼灭之”。预定在5月底前基本完成作战。为此,该军决定除以原第15军继续担任进攻作战外,再将第18、56师团及第三飞行集团等部增派到缅甸战场,预定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到达。同时以第38师团及近卫师团各一部为预备队。这样,日军实际准备投入作战的部队已达四个多师团,大大超过中国估计的二三个师团之数,而中国到日军预定完成增兵计划的4月上旬实际可投入曼德勒及以南地区作战的部队只有5个师,考虑到日军的空中及火力优势,以及其在包括与英、美军队作战中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这样的兵力对比对远征军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林蔚在事后的总结中认为,同古决战目的如为击破敌人,兵力“嫌过小”。
再次,中国将主力投入同古地区,在军队的进退中都将受到友军协同、交通、后方运输和部分缅人蓄意破坏的更大压力。远征军要实施同古会战,关键是必须迅速集结数个师的部队,在日军援军到达前,一举击敌取得成功。但按原定计划,远征军除第200师外,其余部队需在3月23日以后方能到达曼德勒东北地区,而曼德勒到同古还超过由国内出动至曼德勒的距离,并且由曼德勒输送至同古较之前一段运输更为艰难。虽然后来由于各方努力,运送速度有所加快,但要抢在敌人援军到达前集中同古,事实上仍无可能。3月中旬,马格威机场被炸,盟军在缅甸的空中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日军取得在缅作战制空权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当时,史迪威对之未予足够重视,如当蒋反复向其说明应防止第五纵队之活动时,史迪威表示“迄今尚未发现彼等有何不利我人行动之举”,对之轻描淡写。但当战争大规模展开后,上述问题即一一暴露。史迪威日记载,26日,远离战场的仁安羌“英国士兵之间发生了骚乱,英国人正在摧毁油田”。同时,铁路运输“因缅人发生工潮,曾停止数次”,整个交通状况 “糟糕透顶,职员们都已跑掉”,中国军队的运输计划无法正常进行,不得不临时从国内紧急抽调铁路员工到缅投入运输。这些本应事先通盘考虑的问题遭忽视,其后果是恶劣的。
复次,在同古展开会战还牵涉到一个微妙的战斗心理问题。由于蒋的让步是在史迪威压力下作出的,蒋对进攻作战大有保留,这种态度通过各种途径必然影响到前线将领。本来,远征军将领对史迪威就抱怀疑态度,如史迪威本人所说:“考虑到他们的历史以及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让他们在这关键地区把两个军交给一名该死的外国人,而对此人又知之甚少,难以过多信任,未免期望过高。”尤其是这一外国人贯彻的又是为他们并不熟悉且和蒋介石意志不尽相同的进攻战,前线将领的犹豫和观望实可想象。缅甸战役失败的连环扣,很可能就由此拉开。
事实上,从双方力量对比看,欲在同古地区阻击日军并发动反攻的设想也不现实。日后的实际战局进程显示,中国装备最精良的戴安澜第200师加上庞大的第5军直属队在同古抵挡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即显得十分勉强,虽然后来有增援部队加入,仍无法遏阻敌人的进攻,随着日军增援部队的到来,不得不最后撤出阵地。因此,即使按照史迪威的计划,再出动一个师兵力投入战斗,也很难实现击垮敌人的目的。在这一点上,长期指挥中国军队作战的蒋介石当然更有发言权,他对史迪威直言:“中国军队由于武器、装备和运输方面的缺陷,须三个师才能抵挡日本一个师,在这种基础上发动进攻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提醒史,己方军队“一经后撤,倘无生力军在其后方完成防御阵地,欲其中止退却,至感困难”。这些,虽然让人不无泄气之感,但又确是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实况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当时中国军队3个师和日军1个师团兵力上也只是相差无几。
正是有着上述的诸多考虑及对本身军队的了解,蒋介石一开始就倾向于在曼德勒进行防守反击战,客观看,这一计划不应视为单纯的消极避战。如其计划得以实施,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持续阻击,日军到达曼德勒的时间应在4月中旬以后,届时,中国可在该地区集结5-6个师兵力,加上英军,在数量上可形成较大优势,而日军长途进击,又占据许多地区,需分兵把守,此长彼消,形势有可能向有利于盟军方面方向转化。加之曼德勒靠近中国西南地区,“增援与给养之供给,尚占优势”,在此作战,军队运输、后方威胁及第五纵队的消极影响都要比缅南小得多。这些条件利用得好,相持乃至取胜的机会并非没有。退一步说,只要能够相持,到6月进入雨季,日军大规模进攻就难以实施,这样中国利用半年的时间就近准备,缅甸战场形势向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将更大。所以蒋介石在与史迪威谈话中对雨季的来临表示出相当期望,将此作为其防御反击计划成功的重要一环。可惜当时史迪威信心满怀,不能接受这种稳妥战法,而蒋介石又出于种种考虑,不敢过分拂逆史迪威,以致部队倾力南下,选择了成功希望很小的缅南地区决战。结果在同古既难以集结优势兵力,对敌实施迅速打击,防御战又未能抵御日军增兵后的强大进攻,战至3月30日被迫撤出同古。此后,远征军进退两难,一步步酿成日后难以收拾之局。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史迪威是支持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的,他在中国期间制定的东方战略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区战略计划构想的基础,史迪威制定了分五路作战计划,包括一路从印度东进、两路从中国南下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收复东南亚的部署,从中太平洋方向攻击、从澳大利亚方向攻击的计划,与美国政府总体战略思想相符,除了从中国向越南方向攻击的计划没有实施,其他四路都被美国和中国实施了,这个战略部署是有远见的。而对同期蒋所崇尚的五百架战机和一百架运输机赢得抗战嗤之以鼻。对日本人非常鄙视,史迪威曾罗列日本人的长处和短处,认为日本人有六个长处:勤劳、勇敢、有毅力、有组织、有纪律、热爱祖国,短处多达二十六个:傲慢、玩世不恭、野蛮、残忍、没有人性、愚蠢、不讲信用、说谎、寡廉鲜耻、没有道德、精神不正常、歇斯底里等等。但对中国军队的士兵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有适当的人来引路,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军队相媲美,对大多数军官们评价却很低(但对商震等他认同的评价较好。他制定了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军队的计划,第一期训练、装备十七个师,第二期训练装备三十个师的计划,可是实际完全由他负责训练、装备的只有三个师的驻印军,后来成为国民党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另外十多个师的部队组成了滇西远征军,也由他的副职部分训练和装备了,而随着抗战胜利和史迪威回国第二期三十个师的计划没有进行。中国内战爆发后,美国帮助装备了比三个师更多的国民党军队,但是战斗力都比不上史迪威训练的驻印军,可见武器不是制胜的关键。他领导取得了缅北战役的胜利,是美国优秀的战略家、军事家,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
尽管宋子文在华盛顿努力积极游说,然而史迪威事件却对中美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产生了极不良的影响。许多著作将此说成蒋史之争。最近解密的宋子文档案不仅记载了许多这一事件的细节,而且揭露出一个过去其他人都未曾提及的历史景观。
1942年初,为了能有效地协调作战力量,盟军最高领袖们达成了一个联合指挥的方案,其中英国将军威斐尔(Archibald Wavell)将成为远东的“美英荷澳联合海上力量”(简称ABDA)成员国在远东前线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将是盟军在独立的中国战区里的最高指挥官,以对盟军“目前和将来有可能在中国战场运作”的陆、空军力量,行使最高指挥权。
宋子文当时已看到了这个新的指挥系统将是如何演变的。美国当时的决定,是任命史迪威将军为中国战场上蒋的新伙伴。根据宋所取得的讯息,史迪威将监督并控制所有美国派往中国的军事力量,同时成为蒋的参谋长。此外,史迪威还将在中国境内任何军事会议上代表美国发言,并且控制和主持滇缅公路的物资运送。
史迪威在1942年3月首次抵达重庆,受到蒋介石夫妇的热情欢迎。宋的档案显示,就在1942年6月,也就是在缅甸战败的一个月后,蒋宋两人即已开始讨论是否要以一位更乐意支持国民政府战略、更积极领导盟军在东南亚和中国战场抵抗日军的美方人士,来取代史迪威。
蒋当时把他手中最精锐的两个师拨给史迪威用来保卫缅甸,结果却是一场灾难。1942年5月缅甸的陷落,意味着中国成了孤岛,与外界阻绝。蒋和他的军事顾问们都认定缅甸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史迪威太傲慢,无视蒋的建议,从而白白牺牲了蒋的两个师。
1942年6月和1943年10月之间,蒋和宋数次考虑撤换史迪威。起初,宋敦促蒋表现出他不喜欢史迪威但仍然试图同他合作的态度,但是当宋后来坚持撤换史迪威的时候,蒋却拒绝了。为什么即使极度不喜欢他,蒋和宋对于撤换史迪威仍感到如此犹豫?日、4月13日和4月30 日,蒋介石先后在日记里大骂美国总统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蒋介石和罗斯福的积怨,最早始于“史迪威危机”。史迪威是罗斯福在二战期间派往重庆的最高军事代表,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并指挥盟军在印度、缅甸战场的作战。由于史迪威一派 “太上总督”的大国主义作风,蒋介石很快与他失和。日,史迪威不征求蒋介石意见,独自指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作战,蒋介石在日记里骂道:“史迪威对我在缅甸军队亦掉头不顾,对余无一请示,亦无一报告,独自径避印度,此实出于人情之外。”日,史迪威又拒绝将罗斯福的海军兵力表交给蒋介石,蒋介石在日记里痛骂:“此人无常识、无人格,实难令人想象者,阅之痛恨。余令商(编者注:指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前往斥责,彼方将此件随函送来,但仍未完全。史之愚顽、卑陋,实世所罕见;美国有此军官……岂不怪哉!”根据解密的历史档案,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反法西斯同盟会议。史迪威向罗斯福打了蒋介石的“小报告”:“总统阁下,你一定想不到蒋介石这人有多糟糕。他巴不得你调几十万美军到中国战场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他好保持自己的军力,用以对付中共及其武装。”罗斯福回答道:“蒋介石先生太固执、太自私,一点儿不顾大局……跟这样的人很难有效合作下去。我理解你的处境。你如果无法与蒋介石相处,又无法换掉他,那就在3个月内一劳永逸地把他干掉算了。3个月后,这个指令自动失效。”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正式提出“反攻缅甸计划”。其要点是:“英军3个师、美军1个师、华军2个师由印度阿萨姆渡亲敦江入缅,向瑞波、曼德勒出击;再令中国12个师由滇西出击腊戍后与由印入缅之中美英联军会师,再挥师南下仰光;陆上部队开始进攻后,英海空军应进攻安达曼群岛并在仰光登陆。7月29日,史迪威进一步提出“太平洋前线计划”。这个计划要求在云南完成30个师的装备训练后,于今年11月15日至次年4月间发动进攻,由英国3个师、美国1个师、中国2个师从印度的曼尼坡出发,分经卡里瓦、达木、霍马林进攻曼德勒,同时由滇西出动12个师进攻腊戍、八莫,与由印入缅的中美英联军在曼德勒会师,然后成扇形展开进攻缅甸南部,此时英军空降及两栖部队应夺取仰光,再集结以上各军全力向东夺取泰国和越南,达到沿海。与此同时,滇越边境的9个师应即进占河内、海防,尔后再夺取香港、广州、海南岛或最终在该地发动进攻。另由美军分两路向新几内亚、帝汶、新不列颠岛以及西南太平洋其他岛屿进攻,阻断日军增援,摧毁台湾、菲律宾日海空军。此即“五路进攻计划”。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与部属在一起谈话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在前方慰问中国伤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戴着臂章的史迪威史迪威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缅印战区美军肩章臂章呈盾牌形状,上面有一颗白色的五星,还有我们熟悉的“青天白日”图形以及红白相间的条形。“青天白日”当然是代表中国;红白相间的条形代表美国,白色的大星代表印度。中缅印战区 (CBI)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对其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称谓。在这一战区知名的部队包括飞虎队,驼峰航线上的运输和轰炸部队, 建造中印公路的工程兵部队,以及麦瑞尔突击队。戴着臂章的史迪威,多恩(后排右一)在云南,龙云(前排右)还有何应钦(前排左),杜聿明(后排左),杜的左后是郑洞国。佩戴着臂章的陈纳德将军皮克来到昆明也戴着臂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史迪威。从他来中国的表现来看,的确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战绩,中方对其评价很差,国民党方面把三期抗战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史迪威的瞎指挥和偏见。不过应为他和老蒋搞,所以后来共产党方面对他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史迪威与中方人员的一顿战地餐史迪威将军(前左)乘吉普车前往缅甸北部巡视在那里作战的中国军队(约摄于1944年)。史迪威与陈纳德战时的蒋介石与美国史迪威将军廖耀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蓝姆迦训练中心的徽符这是在印度蓝姆迦中美军队训练战斗指挥的故事。蓝姆迦训练中心的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被遗忘的战区——中缅印战区中一个没有被人说出来的历史。蓝姆迦是印度的比哈尔(Bihar)邦(特别说明,现在这里已经不是比哈尔邦了。但是比哈尔邦至少还有一个和我们的驻印军完全没有关系的蓝姆迦(Ramgarh),有兴趣到印度探访的朋友千万要注意。戈叔亚注)一个地方的名字,在地图上位于一连串裸露的山脉和贫瘠的平原之间。蓝姆迦是一个概念。这个观念对于西方战争理论是没有秘密的,但是中国人却还没有掌握。1942年五月,缅甸战役于以悲惨的失败结束时,疲惫的中国和英国的军队被迫撤退,沿着世界上有名的滇缅公路,这条公路大部分在缅北。许多军队穿越缅甸丛林进入中国。但是还有中国第五军的相当一部分,被赶到了缅甸,穿越河流山脉来到印度。在连续三个月不停的战斗后,跟随着就是在没有足够的食物,饮水或者医药的200英里的行军,部队的确太需要休息了,人员装备也要补充。但是这些物资都在印度等待着他们,这样一支新的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开始复活了。兰姆迦一度是一个巨大的战俘营地,现在成为了接收这些需要训练的部队的地方。这里有铁路、货箱把物资运到这里,装备按照过去的战斗经验,再更多地加上一些来分配给一个新的战斗部队。英国人把蓝姆迦移交过来了,这里有步兵、炮兵和装甲兵的训练场地,同时,供应部队的食物折算的银卢比也付给了部队。美国人带来了无线电、通讯设备、来福枪、场地器材、坦克、卡车和所有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教官。数以千计的中国士兵经过驼峰从中国被空运过来接受这样方式的训练。蓝姆迦所有工作的目标就是一个:创造一支可以和日军面对面较量,并最终可以获得胜利的现代战斗部队。训练了很长时间后,人们并不知道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因为必须等到在战场上结果考验才能回答。到了1944年的春天和夏天,这个疑问得到了回答,那时约瑟夫·W·史迪威将军带领着他的经过专业训练的中国部队进入的缅北和日军较量。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胡康谷地和孟拱谷地战役,最后是令人惊奇的密支那攻防战,蓝姆迦训练的中国师成为了钢铁拳头,迫使绝望的敌人从他们的丛林阵地撤退。中缅印战区蓝姆迦蓝姆迦训练中心最初的目的是为1942年5月从缅甸撤退过来的中国残余部队解决住房、部队的恢复、服装、医药和治疗、重新配备装备和训练而准备的。以后当更多的中国部队通过驼峰空运过来接受训练时,蓝姆迦的功能和任务扩大了。训练由美国参谋人员管理,包括对中国军用语言的指导。蓝姆迦被选择成为一个训练中心是在1942年6月。这里有有利于健康的气候,良好的铁路交通系统和训练设备以及很好的供数量庞大的军队住宿的营房。建筑都是临时性的砖房结构,但是相当坚固。英国人一直把蓝姆迦作为一个战俘营地使用,这里关押着数千德国和意大利的俘虏。后来英国人把这里的管理权交了出来,俘虏迁移到了其他地方。月,美国参谋人员开始到蓝姆迦集中。日第一批两名美国军官来到这里,随后是6月30日Frederick McCabe准将的到来,他是刚刚被任命的训练营司令官。7月,英国人授权使用这里的命令下达,其他的美军人员来到这里开始计划和安装各种设备。这个月初期,物资大量运到这里。蓝姆迦训练中心 对于美国人来说,蓝姆迦如同西伯利亚,仅仅就是为了完成丛林的任务而设立的一个临时场所。蓝姆迦很炎热,满是灰尘,使人浑身发痒,而且距离绿地或者让人感觉愉悦的地方都很遥远。食物也很糟糕,营房都是千篇一律的,很难辨认。电影也都是老掉牙的,红十字会的汉堡包餐厅和娱乐室也成了孤寂和疲倦的美国大兵嘲笑的对象。给接受训练的中国士兵解说如何操作美国机械的工作一点也不比用把人气死的牛耕地容易一些,这对大部分的美国人来说苦不堪言,他们一点也不感觉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而是感觉太琐碎无味了。第一批来到蓝姆迦的中国部队是遭到严重损失的缅甸战役的残余,他们在疟疾、营养不良、缺医少药中倍受煎熬,而且在被日本人追杀的情况下经过可怕的长途行军穿越缅甸和阿萨姆邦的热带丛林逃出来的。日,第一批载运中国军队的火车到达蓝姆迦。他们是从缅甸撤退到印度的英帕尔的中国第66军的新38师的部队。他们由孙立人将军率领。随后到达的是由廖耀湘将军率领的第5军新22师的残余部队。这支部队是沿着到达利多的路线逃出缅甸的。中国部队陆陆续续来到蓝姆迦一直从1942年的7月延续到了9月。对于中国士兵来说,蓝姆迦就简直是人间天堂了。他们在来到这里的第一时间就被大量的食物和肉类填充进了他们饥饿的肚子里。每人平均增加了20磅的重量。他们接受的是真枪实弹的训练。医院从疟疾到腐烂的食物的每一件事情都对他们进行检查。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得到了薪饷。军队的薪饷由他们的指挥官亲自交给他们,原来这些军官按照部队的薪水册接收薪水,然后都要被军官克扣一些,而现在军官们是把每一个人的薪水直接交给列队接收薪水的每一个士兵的手里。在年之间,四个中国师在蓝姆迦被重新创造被得到了装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在蓝姆迦训练中心,纪律和行政管理由中国军官负责,但是技术和训练由美国军官负责。数百名中国学生译员和美国教官配对来教授中国士兵所有的事情,从如何装卸漏气的轮胎到如何把野炮抬到骡马身上。从不同的枪械在不同距离上的弹道的运行到武器各个部件的名称,再到枪械的基本原理——无论是美国的叫法还是中国的叫法都要掌握。学校组织的计划开始生效首先是两个独立的学校,一个是步兵学校,一个是炮兵学校。这两个并列的学校由统一归一个总的指挥。计划打破了师的编制而是编成了一个炮兵大队和一个步兵大队。史迪威将军和其他高级军官视察训练蓝姆迦训练中心的指导有两个基本的课程:单位训练和学校训练。单位训练由学校训练出来的军官和士兵以及训练中心的课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单位训练由学校的教官和训练部门的首长直接指导的联络军官来指导和监督的。学校训练在训练首长的直接监督下的学校教官来讲授正式的课程组成。由步兵部门负责管理讲授的课程是:步兵武器、基本射击和技术、埃菲尔德式步枪(Enfield Rifle)、布伦式轻机枪(Bren Gun)、汤普森冲锋枪(Thompson Sub-machine Gun)、重机枪、37毫米反坦克炮、60毫米迫击炮、81毫米迫击炮、单兵反坦克枪(Boy’s Anti-tank rifle)、火箭筒、手榴弹、刺刀和白刃格斗。三个类型的战术课程的讲授,每一个战术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课程组成,场地讲授,然后是战术形式示范和实际操练。基本课程:单个士兵两个星期的战术教育,步枪班、步枪排、机枪排和迫击炮排。这个课程由连级军官传授。高级课程:两个星期的课程包括一些主要的基本课程加上步兵连和步兵营的战术。这些课程由场地军官(Officers of field grade)担任。特别课程:由从中国派遣过来的经过筛选的高级军官讲授的6个星期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初级和高级课程的运用加上步兵团、战斗队和师级指挥的课程。还有战术的训练,这个课程又包括所有步兵武器的射击等等。中国军队丛林战术的标准课程是8天,包括5天的丛林的生存和战斗以及3天的野外训练。随后科目还有:士兵的服装和装备;医学课程和急救示范,卫生设备和疟疾的控制;指南针和地图的使用;巡逻队的构成;荫蔽地的出击-穿越开阔地的方法;野外生活;声响测试、射击和武器类型;丛林的运动,trail blazing、无声运动;伪装和隐蔽;战斗巡逻示范;事先精心安排的突击的重要性;休息的安排-休息的队列;伏兵-四种类型的示范:丛林;狙击兵;建筑物的防御;渗透;陷阱-尖桩和特别陷阱;村庄的进攻;战术行军-露营的选择,前哨、野外的火力配置包括完善防御的思考;陷阱包括特别的类型制作和破坏;攻击-前沿和外围;丛林使用包括竹子的使用;穿越河流示范包括单兵、漂浮物、救生艇和小船,还是竹子的使用,被单和防水油布;夜间罗盘课程(丛林野外的6英里罗盘运动)。炮兵课程包括伪装和伪装的原则;野外训练强调为了白天开火的夜间占领和构筑阵地;野外的防御阵地;原料的原则,特征,术语和维护。装甲部队的训练包括:自行火炮、坦克驾驶、坦克的维护,起吊和绞盘,转载和卸载,事故处理和车队的指导。通讯课程:情报中心的程序,无线电的操作和无线电的维修。工兵课程:开辟,地雷、陷阱,伪装和战场防御。战术课程:地图使用和罗盘使用。史迪威和教官在视察中国的机枪组合人员。蓝姆迦训练中心(英文缩写“RTC”)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的使用给予了原来的土地所有者一些补偿。得到特别权利用来打靶和训练的场地大约有360平方英里。课程都是在巨大的户外进行。这里的气温在一年的大部分都是很适合训练的。大量的简易营房被改装成为了教室,这样就可以在恶劣的气候情况下在这里教学。告别了户外教学的有顶棚的大厅无论什么季节也很阴凉。永久性的营地可以容纳12,000士兵,另外还有容纳15,000人可以居住在两个帐篷营地里面。在蓝姆迦开始的课程是日开始的炮兵课程。班级由新38师的人员组成。然后第二天就开始了步兵的课程,是由一系列枪械的射击法组成,这时的训练其目的在旱季来临时这些部队可以投入战斗。因此特别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完成训练。但是随后就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成熟的方法才能投入实效。日,总的第一号令发布,正式组建蓝姆迦训练中心。组建中国驻印军(CAI -Chinese Army in India)由史迪威将军领导的Chih Hui Pu(指挥部)为司令官,罗卓英将军(General Lo Cho Ying)为副司令部,Hayden L. Boatner为参谋长。指挥部负责管理、纪律和物资供应,但是训练是在训练中心的司令官的直接指挥下。1943年1月,罗长官回中国了。1942年9月中旬,进入缅甸的中国军队来到印度的撤退完成了。这个时候大约有总数9,000人来到印度,其中5,000人是新38师的,2,500人来自新22师,还有1,200人师第五军的其他单位的人,如少数来自96师、200师和28师的幸存者。重机枪射击指导高级阶层作出决定,从中国通过空运增加新的人员来补充伤亡的人员,并组建另外的部队。后来这个计划按照美军组织扩大成为一个军的建制(就是新一军)。新的这个军包括新38师和新22师,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配属部队和服务型的后勤单位。和这个新的计划配套的是学校也要相适应。日总的第四号令发布,蓝姆迦训练中心建立一个司令官和司令部直属队,有一个步兵科、一个炮兵科和一个语言科。日,一个新的单位——特种部队科也建立了,负责所有的特种部队的训练。中国的语言科变成了这个特种部队科的一部分了。到了9-10月,供给服务部(SOS)为逐步建立起来的营地的人员和物资提供和组建供给项目和代理工作了几个月。他们勘察这些露营地和制定准备接收前来这里的部队的巨大组织计划到10月完成。11月1日,第一个帐篷在所谓的“帐篷城”建立了,马上又在营地的西部建立了永久性的营地。11月23日,另外一个帐篷营地也在河畔建立起来,这个地方距离营地西部有5英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存栏4,700牲畜的窝棚建筑也开始建设。过去战俘营的永久性建筑也改造成了仓库和军火库,为的是给中国军队提供物资。同时,在1942年8月,训练中心的工作也开始了,SOS的任务就是为中国部队提供给养和装备。训练的内容就是需要靶子、办公桌、椅子、黑板和其他训练所需要的设备。营地的公路鸭需要建设和维持。建筑必须改进和重建。在1942年的最后两个月里,训练学校的活动是逐步开展了,包括各个部门的训练,如:机械运输、工程、通讯、军火、医疗、兽医和化学武器。中国各个师不同的单位也开始组建兽驮单位和为兽驮单位设计的特别装备,这些都需要和SOS协和和设计。史迪威将军由孙立人将军和罗卓英将军陪同视察中国部队1943年4月,中国新编38师开始准备进入阿萨姆的利多的战斗地区。9月,中国新编22师将随其后。这些部队陆续进入战斗地区的一直持续到了1943年下半年。为了便于利多地区部队的指挥,Chih Hui Pu(指挥部)组建了一个机构,来照顾在这个战区指挥部队的Boatner将军。William E. Bergin准将代替指挥部的参谋长的地位,而原来的指挥部在蓝姆迦。日,Boatner将军也回到了蓝姆迦。除了训练之外,还有重新装备的中国部队,蓝姆迦的完成工作包括一些多多少少不起眼的事情比如:有关帮助训练的器械的发展、小尺寸的设备和靶子原料等一切都要利用本地方法来改进和建造。一些为了这个目的的小型木工厂和家属车间也建立起来了。更多的试验性的工作也完成了,结果使得中国部队具有了更好的装备。这些重要的项目之一就是改造了埃菲尔德式步枪。1,800支埃菲尔德式步枪经过改造缩短了4英寸,重新安装了前准星和去掉了粗大的部分。经过试验后,通过SOS和地方的工厂签订合同完成了改造。另外一个主要的项目是改造英国的牲畜运输大车。车身变得更加狭窄便于在小道上行走。安装了更快速的车轴和汽车的车轮,安装车轴杆的固定处也改良了,马拉的杆和绳索也改变了使得马车由一前一后的两匹马来驱动。训练中心试验后,经过SOS也完成了1,200辆马车的改造。另外一个大的项目是运输工具(Marine Hitch)。其中就是改造75毫米榴弹炮使得可以用卡车拉或者是牲口拉。给马车也安装了高速的车轮。160辆运输工具产生出来了。物资供应部门有三个大的仓库,由美国、英国的租借法案给中国的,还有中国防务供应部(CDS)的仓库。这些物资从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给英国的,然后又给了中国驻印军,中国和中国防务供应部的仓库,最后的仓库的物资是中国军队T/E的装备,在这里美国的仓库也为中国军队提供物资。除了在上述仓库保持完整和前面的记录外,也需要阶段性地为司令部报告每一个仓库的情况,做到用工程术语一致的称呼。史迪威将军在蓝姆迦传授射击术日的物资供应的第628号报告通过司令部、SOS、蓝姆迦训练中心(RTC)送到了总司令、SOS、美国陆军、IBT:工程部第885号,新德里。工程设备、物资和材料的美国政府的租借法案的东西移交给了中国政府的月度报告也递交出来了。首先交的报告要签署清单的证明,这些物资相当于美元的价值交给了CAI(中国驻印军)的代表。证明的复印件也要编入报告的文件汇编中。另外一个中国部队30师的人员,在日也开始来到了蓝姆迦。他们到达以后马上投入训练。第30师88团和90团的2,500人在这里接受的训练。日,一个重迫击炮团的人员也从中国来到这里。最初计划中还有一个化学团,但是修改了变化了。大约1,400名官兵在他们到达后马上投入训练。1943年6月,训练中心接到命令,组建了一个装甲部队学校。装甲兵的训练马上开始,由特种兵部管理。日,坦克部队的人员开始到达。在1943年12月,蓝姆迦训练中心已经训练了中国驻印军的5,368名军官和48,124名士兵。在1944年,许多美国的分遣队也通过这个训练中心得到整训,包括Z部队、野战补充仓库和5307混合团(临时)以及战神特别部队的人员。另外,在蓝姆迦接受训练的美军单位还有第280信鸽连、9092军犬队、第18兽医院、124骑兵、612野炮营、49野战外科医院、第5炮兵声响推测排和一个Niser(第二代日裔美国人)特遣队。蓝姆迦的教官就是经过具体的科目精选的,所以他们在各个具体的行业都是最拔尖的。在珍珠港之后他们被选派过了,最遥远的是阿拉斯加州和巴拿马,然后分配到了8925-B临时特遣队。他们找到是要来训练部队,但是不到在哪里,1942年3月他们从南加州的查尔斯顿(Charleston)出发,5月16日到达卡拉起。蓝姆迦个人臂章蓝姆迦训练中心是最高机密,它的存在直到战后才透露出来。在类似的中心在战争后半期的中国昆明建立前,它是美军唯一在国外的一个训练中心。训练工作在沉闷、三个月的雨季和各种各样总多的疾病和其他热带病的无休止的循环中进行着。在蓝姆迦经过训练装备的中国军队奔赴前线蓝姆迦训练中心的大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在缅北丛林是像士兵一样行进的史迪威将军史迪威将军在于邦我阵地前线检视缴获之日军旗史迪威在缅北1942年6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史迪威带领一支小分队史迪威在缅甸前线史迪威与中国远征军将领在研究作战方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西点军校校徽22条军规1、无条件执行;
2、工作无借口;
3、细节决定成败;
4、以上司为榜样;
5、荣誉原则;
6、受人欢迎;
7、善于合作;
8、团队精神;
9、只有第一;
10、敢于冒险;
11、火一般的精神;
12、不断提升自己;
13、勇敢者的游戏;
14、全力以赴;
15、尽职尽责;
16、没有不可能;
17、永不放弃;
18、敬业为魂;
19、为自己奋斗;
20、理念至上;
21、自动自发;
22、立即行动。西点毕业生史迪威将军,四十年代被派到中国,和蒋介石闹得水火不容。1930年代,史迪威与本宁堡步兵同学合影,并排左为史迪威,前排中为马歇尔,后排中为布莱德雷。居家史迪威日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后随家人定居纽约州扬克斯市。
1900年7月 考入西点军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之一。
1904年6月 从西点军校毕业,授予少尉军衔;随后赴菲律宾在步兵第12团服役。
1906年2月 调回西点军校,在现代语言系任教官,先后教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历史、战术等课程。
1910年10月 与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结为伉俪,相爱终生。
1911年1月 再次赴菲律宾步兵第12团服役,3月晋升为中尉。
1911年11月 第一次来华,游历上海、厦门、广州、梧州、香港等地。
1913年9月 重返西点军校任教。
1916年夏 在纽约州普拉茨堡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任教官,9月晋升上尉。
1917年8月 在弗吉尼亚州李营第80师任旅长副官,晋升临时少校。
1918年1月 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和第4军担任情报工作,先后晋升为临时中校、上校,并荣获优秀服役勋章。翌年7月回到美国后,临时军衔全部取消,重新成为上尉。
1919年8月 被任命为首任驻华语言军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
1920年8月 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语言军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继续学习汉语。
1921年至1922年 被国际赈灾委员会借用,先后担任修筑山西汾阳至军渡、陕西潼关至西安公路的总工程师,接触了各种社会情况,结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 作为美国驻华武官处工作人员,视察和游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
1923年7月 回美国赴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翌年毕业任校长韦尔斯将军的助理执行官。
1925年9月 入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9月 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
1927年5月 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尔后所写的报告受到嘉奖。
1928年1月 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5月晋升中校。
1929年6月 回到美国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在此获得“醋性子乔”(亦称“尖刻的乔”)这一使他引为骄傲的绰号。
1935年7月 第四次来华,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已晋升上校。
1936年 先后考察广州、桂林、梧州、南宁、汉口、徐州、开封、洛阳等地。
1937年7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等地考察战况。
1939年8月 回到美国出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1940年7月 出任第7师师长兼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9月晋升少将。
1941年6月 出任第3军军长。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
1942年3月 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1942年6月 向蒋介石递交关于中**事制度改革的建议:(1)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2)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3)授予前线指挥官全权。
1942年7月 向蒋介石递交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蒋介石借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劳克林·柯里来华之机,第一次要求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 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在印度兰姆加尔整训和装备中**队。
1943年1月 因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亲临东枝前线指挥作战,荣获优秀服役十字勋章。
1943年3月 在云南组建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1943年5月 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
1943年8月 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东南亚战区,史迪威任该战区副最高统帅。
1943年9月 向蒋介石建议使用共产党第18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并建议给西北部队以充分的供应。
1943年10月 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 出席中美英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 指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北;翌年8月占领密支那,取得战役基本胜利,给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1944年1月 同意政治顾问戴维斯关于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报告;7、8月间,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
1944年7月 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中国战区所有军队的全权;蒋介石复电表示“原则同意”。
1944年8月 晋升四星上将。
1944年9月 蒋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国总统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 罗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21日离开重庆回国;31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极地支持了一个在中国日益不得人心和不为人民所信任的政权”。
1945年1月 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 荣获荣誉军团勋章和橡叶勋章。
1945年6月 出任第10集团军司令,参加冲绳战役。
1945年9出席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并主持琉球岛的受降仪式;回国前通过马歇尔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10月 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 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并负责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
日 因患胃癌并转移到肝部,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终年63岁。去世前一天,根据他的请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战斗纪念章。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奖章,但只有在第一线战斗的步兵才能获得。中的史迪威看上去是满脸自信,甚至有些目空一切的,但他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身上的中美联军臂章和中将肩章,显示着他在中印缅战场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更具诱惑力的是他手里有大量中国抗战需要的援华物资和当时最先进的美式军用装备,就连蒋介石也让他三分。然而,他对尔虞我诈、人情练达难以理解,直接后果是1942年中缅战场上那些中国将军们很少能听得进他的意见,特别是那些蒋介石的嫡系们他更是指挥不动。他就象一位独行侠四处碰壁。在中国人眼里坦率、耿直,甚至天真,在官场上有些不谙 世事的他,也许根本不知道蒋介石对他早有不满。但他倔强和坚毅的性格帮了他的忙,使他在两年后的大反攻中率中美联军大获全胜,并使他名垂青史。反攻缅甸期间孙立人与史迪威图为史迪威(中)孙立人(左)李鸿(右)在于邦我军阵地研究攻击计划孙立人与史迪威建军在缅北丛林史迪威,孙立人(左)廖耀湘讨论作战计划中印缅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给孙将军授勋!原新38师师长,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孙立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在美国留学,仁安羌一战赢得了国际声誉,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中声誉鹊起,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孙立人将军不但军事才能极高,而且重视教育。另外当代有同名画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1900年,史迪威考入西点军校,接受军事基本训练和理论教育。史迪威当过校越野长跑队队长,还是校篮球队和橄榄球队队员。史迪威有学好外语的特长,也喜欢阅读惊险小说。1904年从西点毕业,以少尉军衔赴菲律宾服役。两年以后调任西点军校教官。先在现代语言系从事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教学三年,三次以学习外语为由去欧洲做考察旅行,后在战术系和历史系从事战术和历史教学一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军事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常被称为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位于纽约州西点(哈德逊河西岸),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学校占地1万6千英亩(约6千5百公亩)。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该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它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佛罗里达州 州徽史迪威于日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的绅士家庭。其父拥有法学和医学学位,学识渊博,兴趣广泛。1899年,史迪威从扬克斯公立中学毕业。其父认为16岁就进大学年纪太小,故而让他继续留校学习。然而,这个“模范学生”竟在此期间学会调皮捣蛋,从而改变了后来的发展方向却是其父始料未及的。其父决定把他送入西点军校,史迪威亦乐于从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佛罗里达州(英文: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南部的一个州,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中文简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包括佛罗里达半岛、西北部濒墨西哥湾狭长地带及南部近海珊瑚岛礁。别称阳光州。面积15.2万平方千米。人口1300.34万(1990)。 城市人口约占84.3%。首府塔拉哈西。
海岸线长1.35万千米(墨西哥湾沿岸8200千米,大西洋岸5300千米),仅次于阿拉斯加州,居全美第二。地势低平,大部地区属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不到35米,最高点位于西北部的沃尔顿县,仅105米。岩溶地貌发育,多溶蚀湖泊。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均温15℃,7月均温27℃,年均降水量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7%。
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13 年西班牙人来此,1565年在现圣奥古斯丁附近,建立了美国境内第一个永久性白人定居地。19世纪以前,被西班牙、法国、英国占领。1819年归属美国。1845年加入联邦为美国第27个州。早期以农业活动为主。1880年铁路通达,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后,旅游业及制造业跃居经济主导地位。
旅游业、制造业和农业为经济三大支柱。旅游业为经济第一支柱。大西洋岸迈阿密附近有黄金海岸之称,其沙滩豪华、宾馆林立,为游客云集之处。奥兰多附近的迪斯尼世界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游乐场。制造业中最大的部门是食品加工,其次电子、仪表、木材加工、化学、造纸、金属制品等也颇具规模。制造业中心有杰克逊维尔、奥兰多及迈阿密等。矿业以磷酸盐开采为主,年产量占全国75%,此外还有钛、铁、石油、泥炭、石灰石等开采部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是主要果园及园艺州之一。柑橘产量占全国75%,蔬菜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州,甘蔗产量为各州之冠。畜牧业以饲养良种马著称。沿海和内河渔业发达 ,鱼、贝类达700余种,林产品以松木、柏木和松脂为主。
陆海空交通发达,基韦斯特跨海公路长250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公路。杰克逊维尔为州内铁路交通中心。迈阿密国际机场素有美洲空中枢纽之称。西部墨西哥湾沿岸多深水良港,是美国通向中、南美洲的战略要地。州内设有联邦政府的海、空军基地及海军训练中心。大西洋沿岸的卡纳维拉尔角(又名肯尼迪角)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中心,是世界上唯一的登月航天港,第一艘登月飞船在此发射。设有多所著名高等学府。
著名的迪士尼世界位于本州的奥兰多市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历史上曾是宋子文的公馆,二战期间,“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后,史迪威将军作为该统帅部的参谋长,于1942年到1944年在这里居住。市政府1991年在这里成立“史迪威将军旧居陈列馆”,2000年改名为“史迪威将军博物馆”。该馆现是许多美国客人到重庆必游的历史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万多人。占地面积到7.2亩,史迪威将军的卧室、办公室、副官室、大小会议室和地下室等都恢复如初。史迪威将军昔日的生活用品、手稿、军装等100余件物品也已陈列在旧居中 。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在重庆旧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在缅北丛林,士兵喜欢这个“老头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15752 工分:27645
左箭头-小图标
史迪威将军漫画像姓名:Joseph Warren Stilwell
译名:约瑟夫·华伦·史迪威
绰号:醋性子乔[1]
出身:绅士
学历:大学(西点军校)
职务:第3军军长、中印缅战区司令兼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第10集团军司令等。
军衔:四星上将
夫人:弗雷德·史密斯
参战经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月,在缅甸曼德勒以东地区指挥中国军队聚集日军:1943年10月指挥中美联军和云南远征军进行缅北战役:1944年8月指挥部队攻占北缅重镇密支那。
著作:《史迪威文件》;《中缅印战区史》
名言: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1条记录]&分页:
&对[历史推荐]四星上将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