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呱呱房间间17092怎么进了

相关文章:
上一条:下一条:&從青年社會化看當代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現象----以部分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爲例宋欽年&書法欣賞[內容摘要]大學生宗教信仰是目前我國高校管理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當今北京、上海和武漢等地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情況的調查,分析了高校大學生信仰宗教的特點,並對其影響因素和未來發展作了一定的評價。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現象近年來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調查表明,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數增長很快,1998年,北京市教委對高校大學生信仰調查顯示,在北京地區大學生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占13.4%,其中信仰基督教最多,占5.2%,[1]2003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調查顯示,明確表示信仰基督教占3.6%,同時61.5%的大學生表示“對基督教感興趣”。2008年,對上海6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調查顯示,基督教信仰人群的調查表明,大學生信仰基督教人數比例爲4.7%,遠遠高于上海基督教徒1.07%的比例[2]。本文試圖從青年社會化的角度,即青年大學生接受社會教化的過程,探討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特點。
一、當前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狀況
我國大學生基督教信仰人數的增加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隨著國家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發展,中西文化、經濟和社會政治交往日益頻繁,國家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社會上宗教信仰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數據表明,我國的宗教信仰人數在改革開放後增加很快。以基督教爲例,1949年我國僅僅有基督教徒約100萬人,建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宗教活動不斷減少,宗教場所挪作它用,宗教信仰人數大幅下降。改革開放以後,國家落實宗教自由政策,宗教活動得以恢複,原有的宗教活動場所開始重新利用起來,隨著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宗教作爲我國對外開放和開展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渠道受到人們的重視,宗教活動的開展和中西交流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基督教的形象,信仰人數逐年增加。至2006年,據《聯合早報》報道,我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統計表明,在教堂登記的基督教徒已經有1600萬人,比建國初期增加16倍。[3]如果考慮到一些信徒沒有登記,實際的信仰人數會更多,如果以改革開放以來教堂售出的《聖經》來估計基督教信仰人數,則改革開放以來共售出《聖經》4000多萬本,保守估計我國基督教徒已達4000多萬人。基督教信仰人數的增加在大學校園裏也得到了反映,據上海、北京、武漢的抽樣調查,大學校園基督教信仰人數均呈現增加的趨勢。
根據調查數據,近年大學生的基督教信仰狀況雖然各地高校有所不同,但是也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大學生對基督教的認同較其他宗教高。
在2008年上海高校進行的調查表明,以對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以及所有宗教都不感興趣或感興趣爲調查問卷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宗教選擇認同程度上,表示都不感興趣的人數占20.9%,遠遠低于對基督教(指新教)和天主教、佛教感興趣的人數比例,其中對基督教(新教)感興趣者占36%,對天主教感興趣者占13.6%,兩者相加基督教占比近半數,即使是對新教感興趣的人數遠遠高于對宗教不感興趣的人群。[4]佛教作爲中國傳統信仰也有很大的認同,可見當前大學生對于宗教選擇的態度上已經較爲寬容,而基督教在各種宗教中的認同程度較高,了解較多。從一般的意義上說,了解程度越高,則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也應該越大,因此,高校中大學生選擇基督教信仰占比例最多,發展最快也就不難理解了。
2.在信仰年齡和學曆層次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也呈現出與高校學生構成有所區別的特點。
當前由于我國高校連年擴招,在校學生一般是本科占多數,研究生與博士占少數,在本科中,大一略大于大四人數,呈現小幅階梯趨勢,即從人數結構上爲下闊上窄的三角形,但是在調查中,學生基督教信仰以本科生占多數,這與學曆層次結構吻合。但是在年齡層次上,本科生信仰人群則以大二、大三學生爲主,年齡20歲以下占多數,以年級而論,呈現與學曆層次(本科-碩士生-博士)完全不同的結構,即在本科層次上呈現倒三角形的結構,這說明大學生對信仰的選擇是在大學期間主動選擇的過程,因此這是一個主動的過程。
3.農村和小城鎮學生占多數,而且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較爲優越。
調查表明,大學生信教並非出于經濟原因,大部分信教者家庭條件相當不錯,均處于中等或以上收入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學生較有機會接觸更多的社會資訊,又具有相對開闊的心胸,因此對于基督教作爲新的事物由好奇而進一步了解,由了解而發生興趣,並進而參加活動,接受基督教信仰。一份調查報告關注了信仰者的家庭狀況,從調查的結果看,大部分家庭狀況在中等或一般以上,家庭富有或非常富者占到了29.4%(其中5.9%家庭非常富有)。而家庭貧困者則沒有。這也許說明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交往面較窄,接受外部文化的機會也相對範圍有限,在行爲上也相對保守,接觸基督教文化並接受的可能性相對較低。[5]
4.接受基督教信息渠道多,受家庭影響較少。
中國礦業大學調查,在校生中父母不信教占84.2%,以此對比則大學生的信教情況比之父母輩要低。也就是大學生家庭信教者占15.8%,而大學生信教比例僅僅在5%左右,低于大學生家庭信教比例。以上海的基督教徒占人口比例來看,以家庭爲單位的大學生家庭信教比例大于信教的人口比例。考慮到信教家庭中並非是全家都是基督教徒,按84.2%的家庭不信仰教估算,信教家庭占15.8%,如果家庭內部信教者占三分之一(現在大學生家庭以獨生子女占多數,因此估算以三口之家,則家庭信教者以父母中有一方信教作爲估算標准),則調整後的大學生家庭中信教人數比例大約爲94%,這一結果與目前上海大學校園中的大學生信教人數比例大略相似,但與上海地區教會正式統計的信教比例存在較大的差距(教會的統計爲信教人數比例1.07%),但是考慮到我國信教者很大一部分並不登記,也不一定參加教堂的禮拜,從大學生家庭中推算的信教人數也許更能反映實際的社會宗教信仰人口比例。在其他影響大學生信仰的渠道中,武漢的調查表明,66%的大學生選擇新聞媒體(包括互聯網、電視、廣播電台等),而上海的調查表明,信教的原因52%是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其次是家庭占20%,第三是書籍占11%,[6]中國礦業大學調查表明,影響最大的是朋友和家庭,占24.8%,其次是書籍,占2.3%.
二、從青年社會化途徑看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現象
大學生宗教信仰呈現的特點和趨勢,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思考,就其原因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議。一些研究者認爲,大學生信教源于我國傳統宗教思想的影響和在文化交流中異國文化在高校爭取發展空間,家庭和地域因素(如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思想較深厚),大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7]或是歸結爲敵對勢力的誘導、就業經濟和精神方面的壓力,[8]或歸結爲身份危機、歸屬感缺失、傳統信仰斷裂、大學教育功能弱化所致。[9]我們認爲,大學生信仰宗教的調查表明了我國青年社會化上的新趨勢,是當代社會青年社會化過程中青年人格塑造機制多元化的結果。
社會化是亦稱爲社會教化,指人們接受社會規範和社會文化,從而適應社會的角色期望的過程。人從呱呱墜地起,就開始了社會化的過程,只有通過社會化,人才能適應社會,成長爲“社會人”。因爲人與其他生物不同,動物一出生,就具備生存的本領,而人的成長需要長期的過程,沒有社會化,人連正常的吃飯穿衣行走都不可能,人在社會上的生存技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一般來說,人的社會化分爲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等不同的時期,從廣義的觀點看,社會化貫徹于人的一生之中,即使成年人仍然需要不斷學習社會知識與技能,這是成年人的“再社會化”。而大學生下處于青少年社會化時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是,青年開始擴大社會交往,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通過社會化的角色扮演,把社會期望和社會規範內化,掌握職業技能、知識和社會期望,並通過調整和完善自我,適應社會,爲進入社會做准備。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從接觸到信仰基督教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的一個方面,從當前大學生社會化的特點看,它反映了當前青年社會化的新特點,這些特點正是基督教在青年大學生中影響日漸擴大的原因。這些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等大衆傳媒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正在增強。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個體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離開的社會,人不能獨立生存。大學生處于社會化的一個特殊階段,對于接受社會化的需要尤甚強烈。
社會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人既要接受社會化,在社會化中也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他既是社會化的客體,也是社會化的主體。作爲客體,接受社會教化是一個過程,這就要求大學生獲取和接受信息,了解社會,規範自己;作爲主體,接受什麽樣的社會教化,對于社會信息的獲取也有自己的選擇性。一般來說,社會化的渠道有家庭、學校、社會組織、大衆傳媒、同輩群體等,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化主體對社會化對象的作用是不同的。兒童期的社會化以家庭爲主,學校占相當大的地位,而同輩群體的影響較不重要,社會組織和大衆傳媒的影響更爲有限。傳統上,青少年時期社會化以學校爲主,同輩群體的影響很大,家庭等因素則影響很小,到成人期則以社會組織和大衆傳媒影響較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網絡興起和大衆傳媒網絡化,網絡傳媒在青年大學生社會化中的影響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雖然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高校在塑造青年人格,培養青年價值觀和職業技能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具有主客體雙重屬性的特征,他們既接受社會化,也具有主動選擇性,而網絡的發展則提供了這樣一個便捷的平台,使得他們可以通過網絡按照自己的興趣了解評估社會化信息,塑造自己。正因如此,在大學生信仰基督教上,網絡等大衆傳媒發揮了很大的影響作用。與以往相比,前網絡時代的傳媒受衆是固定的,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媒體選擇,群體的界限明確,媒體的對象也較爲穩定,但是網絡打破了年齡、職業、階層等傳播界限,全面地影響社會,當然也影響到大學生的社會化選擇。調查表明,當今社會對于宗教的評價較爲正面,尤甚是基督教文化更因爲適應對外交流增加趨勢中外企、外國駐華機構和對外交流的需要,使青年接受社會文化上增加了選擇,並通過網絡傳達到青年個體,從而擴大了基督教的社會影響,進面影響了青年的社會化選擇。網絡信息越發達,國際化程度越高,這種趨勢也越明顯,例如,上海青年大學生受到網絡影響而選擇基督教在信仰者中占66%,而武漢等地高校則較低,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11]而且無論網絡傳媒的比例如何,網絡在影響青年大學生信仰基督教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大學生信教受同輩人群的影響很大。
在社會化過程中,同輩群體的影響一直是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們通過在同輩群體中定位自己,了解差距,適應社會。孔子就把“敬業樂群”作爲社會塑造的一個重要目標。行爲科學也告訴我們,同輩人群是人們社會行爲的“參考群體”。在人的社會化的不同階段,同輩群體的影響力不同,少年時期以家庭和學校爲主,同輩群體影響有限,成年人由于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獨立的人格,也不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只有青年人處于人格的形成期,又正在擴大社會交往,因此同輩人群的參考群體影響最大。在大學生中進行的調查也說明,大學生中同學中基督教信仰者的影響是基督宗教在高校中傳播的重要因素,一些學校信教出現一人信教,衆人跟隨,形成一個寢室同學全部信仰宗教的從衆現象。
3.青年社會化的主體多元化,宗教文化在社會化中的影響正在增強。
宗教文化傳統一直在擔負社會化的作用,帕森斯曾經指出,宗教信仰是社會的文化系統之一,在青年的社會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將社會價值觀通過內化從而成爲社會成員的價值觀,最後形成社會的共同價值觀,成爲維持社會控制和社會團結的強大力量。[12]但是曾經有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忽視了宗教和傳統文化在養成良風民俗的作用在社會的轉型期造成了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的現象。而宗教一直是維系傳統道德的強大力量,大學生信仰宗教特別上基督教說明說明了宗教在社會化中作用的重新定位,是我國在社會轉型時期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化主體多元化的表現,它也說明作爲適應資本主義發展而興起的新教在促進青年適應現代商業社會方面對于形成和塑造青年人格方面的積極作用。而隨著我國改革與對外開放,與西方社會的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交往增多,認識和交流必然會接受一定的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從經濟活動上看就更加明顯,跨國企業在華機構日益增加,它們在企業內盛行和與基督教緊密相關的企業文化在青年的職業選擇、職業社會化過程也必然會通過各種途徑對高校中的大學生産生影響。隨著我國高校後勤産業化、職業選擇自由化、校園管理面向社會,青年的社會化必然更加多樣化,在宗教文化對人的社會化過程影響不斷增加,西方文化在社會政治經濟交往中影響不斷增強的情況下,青年大學生信仰基督教增加將是一個仍然不斷發展的趨勢。
——————————
[1]李素菊、劉绮菲:《青年與“宗教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2]華桦:《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爲例》,載《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3]《中國基督教會在美辦“聖經展”》,引自新加坡《聯合早報》日,。
[4]華桦:《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爲例》,載《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5]華桦:《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爲例》,載《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6]華桦:《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爲例》,載《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7]張愛淑、李來成、王曉燕:《高校宗教問題研究——以中國礦業大學爲例》,載《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8]劉漢民、麻傑、劉進英:《武漢地區重點高校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現狀調查報告》,載《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8月(第4期).
[9]華桦:《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爲例》,載《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10]引自《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頁。
[11]華桦:《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爲例》,載《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12]魯思·華萊士、艾利森·沃爾夫著:《當代社會學理論》,劉少傑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參考文獻:
1.魯思·華萊士、艾利森·沃爾夫著:《當代社會學理論》,劉少傑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2.祝小甯、張曉舟、宋小平編著:《青年社會心理學》,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年。
3.華桦:《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爲例》,載《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4.張愛淑、李來成、王曉燕:《高校宗教問題研究——以中國礦業大學爲例》,載《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5.劉漢民、麻傑、劉進英:《武漢地區重點高校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現狀調查報告》,載《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6.左鵬:《大學校園中的基督教聚會點——來自北京某高校的調查》,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發布時間: 21:33:0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框架,无法发表评论。
&工作回顾展
&|&&|&&|&&|&&|&&|&
崇尚科學 反對邪教 端正信仰 弘揚法治 天津市反邪教協會版權所有
推薦使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9.0以上版本。
Copyright &
Tianjin Anti-cult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呱呱怎么创建房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