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上客户备注显示名字过长?

内部员工推荐新人入职CG集团即可享受内推福利。

分为两种:普通内推奖、特殊人才奖

1. 内推【推广岗位】享受10000元人民币奖金;

2. 内推【职能岗位】享受6000元人民币奖金;

3. 内推【菲律宾国籍员工】享受1000元人民币奖金。

普通内推奖励发放方式如下:

分两次发放。被内推人入职满月,次月5日发放奖金的一半。被内推人入职满2个月,次月5日再发放奖金的一半。注:菲籍员工内推奖励1次全额发放。

例:小A有一位内推朋友职位为【推广岗位】,小B入职4月8日入职,小B满一个月后,6月5日小A获得了奖金为5000元。在小B入职满两个月,7月5日再获得了奖金为5000元。

是指技术人员、组长及以上岗位

被内荐人为(特殊人才)时,你将获得与他一个月的薪资全额相同的奖金,作为内荐奖励金额。

特殊人才奖金发放方式如下:

被内荐人入职满月,内荐人可领取奖金总额的 30%。被内荐人入职满两个月,内荐人可领取奖金总额的 30%。被内荐人满三个月,内荐人可领取奖金总额的 40%。

例:小A有一位内推朋友职位为【技术人员】,而小B的薪资为50000元。那么小B入职4月8日入职,小B满一个月后,6月5日小A获得了奖金30%为15000元。在小B入职满两个月后,7月5日小A再获得了奖金30%为15000元。小B入职三个月后,8月5日小A获得了剩余40%为20000元。

1. 领取条件是推荐人和被推荐人需同时在职。内荐的名额不能转让。

2. 中途被推荐人离职,推荐人所领取的奖金也不需要退还公司。

3.内推二次入职员工(离职与入职时间小于三个月),不享受内推奖励。

4. 特殊人才内推需保密奖励金额,请严格遵守公司保密薪资的条例。

  • (1)录入资料:将想内推的人员名单全部录入,确定内推目标。
  • (2)了解需求:通过聊天了解近况,根据实际情况沟通。
  • (3)发送简章:发送公司简章及匹配的岗位待遇、岗位福利。
  • (4)公司优势:公司福利,高薪资,工作环境,工作保障等等。
  • (5)公司协助:公司人事协助面试及行程安排,顺利内推成功。

如果您有朋友想来公司上班或想了解下公司,请您将您朋友的资料在下列问卷中录入,并提前告知“我们公司有人资专员联系你,你想问什么岗位、了解公司等都可以咨询她。”

  • (1)直接打开下列问卷录入
  • (2)用手机登录考生系统录入

第一步:用手机登录考生系统

第二步:在底端栏位找到“内推”

第三步:录入内推相关信息

注:在录入信息时,请详细看填写提示,准确填写。再次强调如果是Facebook(脸书)一定要复制好友链接填写。

在telegram(飞机)上搜索公司招聘频道,里面含公司在招岗位简章及公司各项福利简介。有内推意向可以多多关注。

如在内推过程中有疑问请及时联系内推专员协助您。

  • (1)内推专员:贝壳(如被内推人会中、英语言,联系贝壳)
  • (2)内推专员:洁玲(如被推荐人只会越南语言,联系洁玲)

如果主动引导被推荐人加内推专员时,一定要让求职者备注好相关资料。并告知他面试岗位的基本内容概述,剩下的一切事项,交给内推专员处理即可。

  • (3)岗位基本内容概述

主要负责将公司的产品推送给你客户,得到客户的认可并成为您的会员,每天通过聊天维护好会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会员可长期与你合作。

内推其实很简单,只要每天下班后用一个小时去聊内推,肯定会有结果,内推政策长期生效。内推做的好,完全可以拿钱拿到手软,数钱数到手抽筋。

市场部有同事,一个月内推了62名推广岗位员工入职,光内推费就有620000元人民币。让人好生羡慕....

  1. 提交纸质材料符合规范格式,封面统一。

文章题目(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正文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段首空2格)

  1. 不允许抄袭,一经发现以不及格处理。

课程名称: 《准职业人导向训练1

题目: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被访谈人物: 赵老师 从事职业:大学老师

访谈日期: 工作年限:16

任教于嘉兴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在多年执教数学的经历中,赵老师认为,首先课堂效率是保证学习效果的第一要素,其次是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至于课外的习题只是一些锦上添花的事,并且因人而异。对于一般的同学,我们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把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吃透,其次再是自己课后的巩固复习。不论对于哪一门科目而言,课前预习都是相对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同学们希望提高上课的效率,那就请课前预习吧。然后把自己预习遇到的问题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这样学起来会有事半功倍地效果。

当被问及教学上的经验时,赵老师提到,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智能手机听音乐、玩游戏,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甚至将上课变成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其实上课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互动,老师上课时会更有自信,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将知识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与老师的互动可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从而使上课效率得到保障。因此对于向高数这样一门抽象并且十分难理解的课而言,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是保证上课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然而仅仅有上课时的效率也是远远不够的。”赵老师跟我们说道,“我并不希望我的学生每个都是天才,并不是我上课所讲的内容对于他们每个人而言都能够完完全全地理解,这样,课后回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老师上课是用一种“自以为”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解题的思路教授给学生。或许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一堂课接收到知识的人有百分之九十,那么这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但对于另外的百分至十呢?我们可以直接忽略不计吗?但那都是可以精确到每个人的,人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对于这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而言,老师是不可能因为你们而改变上课思路,因为不论如何改变传授知识的方式,总有百分之十的人理解不了,那么这百分之十的同学如果都是十分好学,渴望弄懂这堂课的内容的。那么我们还有一个增进同学对知识点理解的方式就是习题。书本上每章内容后都有相应的课后习题,在习题中用知识点的内容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无疑是学习这个知识点另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1. 访谈内容:(5个问题以上)
  • 问:你觉得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吧,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自己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不然拿什么去教给别人,而且在跟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如果被问及一个自己也不会的问题那也会是很尴尬的一件事,当然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个知识盲区,但那个区域的范围当然越小越好,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言。当然了,教学生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能否迅速理解并吸收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同样的,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同样教授的方式也可能会收获不同的效果,所以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分辨。对于什么样的学生就用什么便于他们理解的方法。

  • 问:你在教书这十几年中有没有令你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件事?

:有啊,在09年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家里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但也想通过好好读书来改变命运吧,高考的时候分数不是很高,然后选择了来到我们江浙一带的大学,在那时候他就一开始就有要认真读书的概念了,也算不上天资聪颖吧,总是能够看到他在我们二楼的桌上自习,那时候我也是教他们高数,他也经常来我办公室找我问题目,后来考研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现在工作好像挺不错的。

  • 问:请问你对我们这些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有什么建议吗?

:对于大部分人,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重视你们在学校的学业,尽管嘉兴学院也许不是名牌大学,但作为嘉兴学院的学生,你要想的不是为什么嘉兴学院不是名牌大学,也不是你为什么会来嘉兴学院读书。应该是,你今后想到哪里去,我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今后的人生都还没有一个好的安排吧。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今后的画卷还是由要你们自己来书写的,嘉兴学院或许不能给你一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但至少他还能给你一个学习的角落,至少可以在你追求优秀的路上推你一把。

  • 问:你觉得对于一个想要成为老师的人而言,他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现在你们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的话,必须要考教师资格证的,而对于像你们不是师范专业的话,教师资格证也是比较难考的。当然这些都是成为老师必备的条件了,你们可以多去参加那些寒暑假组织支教的活动,一方面也能锻炼你们在讲台上的胆量,事先体验一下在上课时的压力。不论今后是否想从事教师这个行业,这些经历我相信对于你个人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 问:你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这份职业对于我而言十分自由,因为我只有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到教室,其他时间我是自由的,可以做自己的事。当然了,当老师工作的环境也相对好一点,基本上我的一天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工作量也不会很大,可以说老师的各方面福利还是很不错的。抛开这些现实条件,老师作为一个传授知识的人,对吧,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也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

四、访谈心得与反思:(500字以上)

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活着不是生活的目的,生活才是。

其实对于选择什么职业或者说对今后人生的一个规划,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在脑海里有过模糊的想法,但那就好像脱离现实而存在,但现在我似乎正一步一步把他变成现实,那幅美丽的蓝图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我希望自己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或许这很难。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应该会相对简单吧,所以我现在的目标便是先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因为那是或许会是今后谋生的工具,同时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人不应该是一个只会加减乘除的机器,还应该体验那些从未有过的感动的瞬间,还应该有能够看看蓝天和大海的勇气。

不论是什么职业都应该有存在他的价值,因为职业里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人,人在这里是起着决定性因素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没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它的优缺点,正如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但是当你爱他的优点时,他的缺点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当你足够热爱一个职业,那么他的种种缺点你就都可以忍受了,我不希望今后我的职业仅仅变成我谋生的手段,所以,在大学时期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但是,如果你不用努力学习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不仅仅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时刻,大学也是,甚至每时每刻都是。你现在用一个小时来打游戏,或许一个星期没什么差别,但一个月呢,一年呢。

任课老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微信小程序终于发布了,我一直对这个东西很有兴趣,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流量红利”,而是从技术上看,它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尝试。我没有参加内测的资格,也没有去和官方或者熟悉官方的人打探过消息。我始终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一个动作不需要看作者如何说,你只要对历史和行业足够熟悉,那么只要自己去看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了。离得越近,受的影响越多,反而难以看得客观。所以,以下就是我做为一个完全圈外人对微信小程序的看法。

先说应用场景。一句话概括,我认为微信小程序的场景应该是增强现实,也就是所谓AR

这几年视频相关的增强现实和VR技术热度太高,一说起来AR就容易让人联想到视觉增强。实际上按照所谓“现实-虚拟连续域”的分类法,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间任何链接物,都可以叫做AR,微信对二维码的应用就是这样一种技术。通过二维码从现实世界获取信息,这就是对现实场景的增强。

无论是车站站牌、公司名片、商场货架……任何现实中的东西,通过扫一个二维码进入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就是对那个现实场景的增强,二维码链接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就是链接了线上和线下,咦,这不就是O2O吗?是的,我一直认为O2O曾经的高速发展同样是基于“数字世界如何增强现实”这个理由。不仅仅是微信对这个东西有兴趣,很多年来,这个方向都是各大公司的实验场。

先来看一个相当原始的例子。如图可见,这是我们这里的公交车站使用的系统,在公交公司网站上,输入这个站上的数字编号7951,就能知道公交车发车班次和最近的公交车位置。这套系统正常工作是没问题的,但是用户自己输入网址和站牌数字编号,很麻烦。建设更晚的上海智能公交系统就先进多了,他们把二维码放上了站牌,扫一下就可以了。

二维码仍然需要打开一个扫码工具,拿摄像头对准它,仍然有点麻烦。在我们这样寒冷地区,冬天在室外完成这个动作更有挑战。比二维码更简单的方式就是NFC了。NFC本来是相关技术里面最平衡的一个,有很多成功应用案例,成本也不算高。可惜苹果多年来就是对它没兴趣,虽然Apple Pay也是通过NFC,但苹果就是不让第三方app用,只给自己用于支付这一个功能。缺少了苹果的推动,尽管Android手机早已标配了NFC芯片,这东西还是火不起来。苹果自己推的另外一个东西iBeacon受制于各种限制和成本,也一样火不起来。

这样几个方案都有设备支持问题,二维码就成了现在最好的方案。尤其在中国,几乎所有手机都安装的微信,微信主推的二维码自然也就普及了。实际上很多场景NFC有更好的优势,比如,摩拜单车,他们印在车上的解锁二维码经常被人涂改损坏,如果使用的是车身内置NFC的方案,就不这么容易被人损坏了,维护成本会低很多。

伦敦公交使用的方案很好玩,它既使用NFC,同时也用二维码。我猜这就是目前尴尬状况的表现,NFC维护成本低,稳定性高,适合常常下雨、湿冷的伦敦,对于公交车站这种场合非常适用,但为了iPhone用户,二维码也要同时存在。

无论是NFC还是二维码,它完成的工作是一样的,都是提供一个链接,让用户的设备可以打开它,无论最终展现为浏览器的一个网页/某个app中的一个条目/小程序中的一页,都是通过一个链接唤醒的。

只是到目前为止,NFC可以从手机的系统级别唤起,但二维码还只能从软件开始。去年Apple Pay 和 微信支付哪个更好用的争论就是这种区别的表现。体验上说,如果银行支持,Apple Pay的接触就完成支付的系统级支持,显然优势更大,但实际情况看,微信扫二维码支付更普及,适用范围更广,适用门槛也低很多。微信小程序同样走的是这条路,它不是最方便的增强现实方案,但是是更普及、成本更低、应用门槛更低的方案。

从这个角度考虑,微信小程序过去说过的“没有入口,不能转发到朋友圈,没有应用商店”是合理的,它增强的就是现实,你不在那个现实环境中,就不需要它,为什么需要入口呢?虽然从今天发布的情况看,这个思路略微有了一点点变化,更多的非常现实场景应用也出现了,这算一种妥协或者野心吧。不过必须要扫二维码,而不是长按识别二维码才能使用小程序这个限制,仍然暗示了小程序在当前阶段是倾向现实场景的。

前面说了,无论是扫码还是NFC,最终都是通过一个URL,定位到需要的信息,这符合URL真正的含义,我们通常把URL翻译为网址,但它真正的字面意义是“统一资源定位符”。在制订万维网WWW这个协议的时候,URL的意义就是明确的,一个URL指向一份特定的资源。到了移动互联网的APP时代,新问题来了,一个URL到底应该展现在浏览器里面,还是通过浏览器再唤醒一个APP,进入APP的对应条目呢?这个资源定位的链条突然变长了,不确定性也增加了。

对于开发者,不同设备和不同浏览器最终展现出来的结果差距甚远。从这个角度看,微信试图提供一套统一的开发库和运行环境,让信息以小程序这种方式展现出来,这是一件好事。开发者可以避免更多的不确定性,用户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靠性也更强。我相信这是微信以小程序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初衷,其他的各种限制和规则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安全实现它而产生的。当然,这样如果做成功了,就顺便控制了一批新的数据的入口,战略意义重大。

至于有多少应用会使用这种形式,这是另外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HTML应用 vs App。在iPhone刚刚出现的年代,就有很多公司试图通过html5的一些特性提供更好的网页浏览体验,避免开发App的高成本。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iOS还是Android,从一开始就有把一个URL对面的页面,变成主屏幕上一个图标的功能,这并不是微信小程序的发明。

今天回头来看,历史证明了,所有试图用HTML取代APP的公司,最终都还是提供了原生APP。后来还流行过一段时间混合应用,即在一个APP外壳里面装入HTML5的内容。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也失败了,其中最悲惨的失败者是Facebook,直到2012年Facebook终于醒悟了不能这么做,回到了原生APP奋起直追,又收购了Instagram和WhatsApp两个最红的App,终于没错过移动互联网这一波浪潮。

2012的问题在于HTML糟糕的性能,对硬件支持不够等等造成的用户体验不好,使用感受非常不流畅,今天这些问题差不多解决了。Facebook也并没放弃过HTML APP这条路,现在份额最大的JavaScript界面库React仍然是Facebook出品,它已经几乎成了事实上的标准。

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Facebook自己实际上就是一个Web App Store,里面塞满了无数基于HTML开发的应用。今天微信做的颇似Web时代的Facebook,有趣的是Facebook自己反而走了另外一条路,后面我会再提到这条新路。

从目前实现的情况看,因为HTML本身的限制以及微信自身增加的限制,多数情况下,微信小程序仍然没法替代原生APP,它更像原生APP的一个快捷应用,或者叫Widget也许更准确。在用户没有安装或者没有打开APP的情况下,先快速获得信息。

也许一部分小型应用会停留在小程序中,但大公司的目标一定不止于此,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小程序对于他们仍然只是一个快捷的接触客户导流入口,最终仍然要回到自己的APP才安全。至于所谓低频APP,它们本来也就是无所谓形式的,这些APP存在什么平台并不重要,本来也没法靠它们构成一个平台的主要支撑应用。

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情况。最早的时候,公众号是为商家开发的应用。虽然也有不少商家使用它,不过一直不成气候。直到大量的个人用户进入公众平台,把它做为单纯的内容发布渠道,终于通过内容引爆了这一波公众号的浪潮,进而影响到商业应用。

不过奇怪的是,微信官方的态度始终是重视企业应用,压抑个人应用。似乎个人总是更容易伤害用户利益,必须要时刻提防着,公众号各种权限都是对企业认证用户开发,对个人订阅号不开放。微信似乎认为公司更可靠,不过现实情况恰好相反,要做坏事的人花几百块钱就能注册一个公司壳,但个人总不能换名字换身份证。何况商业应用利润和KPI考核总是带来更大的作恶动机。

从整个软件和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看,最终获得最大利润的是公司,但每个平台最早拓荒的第一批人总是个人开发者。张小龙自己当年不也是以个人开发者身份开发的邮件软件Foxmail吗?到了微信小程序时代,个人开发者如果不去注册一个公司壳,竟然都不能参与开发了……这显然是一种倒退。

另外一个问题,HTML5本来是自由的,人们当年希望HTML5胜过APP,是因为它不用审核,更灵活。微信把小程序增加了一道审核机制,等于消灭了HTML APP最好的特性之一。存在了审核机制之后还不允许个人开发者参与就更匪夷所思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苹果比Android更好的原因是因为苹果封闭审核APP,让应用质量更高。在2012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今年是2017年了。Google Play Store审核是自动的,比苹果快速的多,修改立刻就可以发布。的确,Play Store曾经存在各种问题,盗版、侵权、有危险的应用……过去都出现过,但在今天,Play Store的APP质量和AppStore已经达到了一致水平。考虑到多样性和更新频率更高,修改Bug更及时,Play Store 往往能提供更好,多样性更强的APP。

审核上架和拒绝个人用户这两个限制同时存在,我很难看好小程序的发展。什么时候这两个条件去掉一个,我会更好看一点。等到和公众号一样,无条件允许个人参与了,那时候我会比较看好它。

除了微信,Google也一直在推广PWA标准,同样是基于浏览器的APP。微信小程序接近于PWA去掉一些功能再加上一些微信自己的特有功能。PWA和网页一样自由,同时又享有了APP的一些优势,是不错的技术。更重要的一点是,它是真实的网页,Google可以索引它,从而通过搜索继续带来流量。

一套生态系统是否能存活,流量分配机制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只靠开发者自己从其他渠道才能获得流量,这个生态系统是有风险的。开发者自己弄到了流量,那就总需要把这个流量想办法再倒回给自己,回到更自由,更稳定掌控的地方。这是任何团队必然存在的趋利避害心理,无论用什么方式,也不可能压抑住这种冲动。

现在用了个小程序就删除原生APP的时髦用户,我猜他们早晚会被各种哄骗利诱重新装回APP的。在这些年里面,试图控制HTML和URL的,都是有巨大野心的玩家们,一家冲进来,另外一家也不会落后,所以,我们且等着看下一个杀入这个战场的是谁。

前面说到Facebook在Web时代是做HTML应用商店的路子,但移动时代它不这么做了。那么新的思路是什么呢?如果你前几天被扎克伯格业余时间自己开发的家用人工智能助理Jarvis刷了屏,也许会注意到除了语音识别的酷炫,它下面实现的基础是基于聊天的Bot。

对于Facebook/Google/Amazon,以及Telegram,聊天机器人正在成为新的APP平台。结合已经非常成熟的语义分析,几乎一切操作都可以通过聊天界面完成,这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各种语言,各个国家,不同的聊天类应用都是前几大份额的应用之一,通过聊天机器人控制具体应用直观又简单,适应的场景也很多,逐渐成为新的热点是正常的。

除了聊天工具和互联网公司们,苹果的siri也是盯着这个方向的。但奇怪的是在聊天App这个战争中胜利者之一的微信,竟然没有走向这条路,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相信语音或者文字的聊天机器人应用会是将来重要的入口,也许是最重要的入口。做为开发者,无论你看好什么都无所谓,但现在应该考虑到足够的弹性,做好抽象,设计好后端API和前端展现分离的结构。这样无论是继续做APP或者等BAT中另外两家推广PWA,或者跟上微信的小程序,以及未来通过聊天机器人接入什么新的系统,你都有足够的灵活性。这些接入方式都是表现层,重要的部分是后端的数据和数据处理能力,或者提供信息的能力。所以只要设计好架构,表现层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叠加上去。

我想,现在最值钱的工种不应该是开发小程序或者开发APP的程序员,而是资深的架构师。他们才能帮你立于不败之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hatsapp好友上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