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人物 2.河北大将

您的位置: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发贴人:221.201.0.*发贴时间:【】[]
&& ()&& ()&& ()&& ()&& ()&& ()&& ()&& ()&& ()&& ()&& ()&& ()&& ()&& ()&& () 我很喜欢三国 对里面的情节也很清楚 而且我对三国志也略懂一二 我在这里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1 2 3典韦 4  5马超 6张飞 注意!7许储8庞德 9魏延 10黄忠 11张辽  12张合  13徐晃 14夏侯墩 15夏侯渊 &   &   我再细细的解释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先说1吕奉先 恐怕大家对他的争议只在于他应该是第一还是第二!我就说说他是第一的理由!首先表现的是他的勇 而更突出他的德! 是割据一方的军阀 却一直寄人篱下 即使在蜀汉 其名声 地位也不及 张飞!刘关张三人才打败吕 却拿不下的人头 我还记得三国演义里还有一段说 曹操手下12员战将一起上阵应对 虽然吕败逃 但是这12员战将里别人不说 就说典韦和许楮就够吓人的了 (大家可仔细翻看 一定有此情节)当时的那句话”人中 马中赤兔”也是很好的说明!&   再说2赵子龙 把他排第2恐怕也不会有更多的疑义吧 长坂斩杀曹操52员战将可谓奇谈!还有救黄忠的一幕!张合见是 也吓的拨马而逃 再有就是当年马超刚刚归降刘备之时 刘正在宴席上款待马超 正好有人叛乱 这时请战 还未等宴结束 就提2位叛乱将领人头来见刘备 当时名噪一时的马超也大为吃惊!足见其武艺!&   3典韦 有人说了 典韦也没什么故事情节啊 他怎么能排第3啊!我说他完全配得上这个名次  典韦在和黄巾做战时 在自己只有几十骑 后有追兵的紧要关头 典韦的镖无须发 射杀黄巾的一幕 让人汗颜!还有他死守大门的情节 惊人心魄 最后用自己的性命保住了曹操 自己在没有武器 面对张绣众叛军长枪 弓箭的情况下 仍然拼死力敌众军 典韦死后多时 叛军竟不感从其身旁过!此宁死不屈 宁死不降之勇 恐这可是关二爷都做不到的吧!&   4 关云长的故事可谓神乎其神!但是我们还是要给他个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这么神奇 但是其确实是”***敌”!斩杀颜良确有其事 即使三国演义写的也不夸张!陈寿赞其有”国士之风”!大家可要知道 陈寿可是以曹魏为正史的 要他夸一个非正史人物可不是那么太容易的!再有曹操也曾说过”纵横华夏20余年 未逢敌手” 这都是当时人对的评价 足可信!也正是有这样的武力做资本 才敢藐视天下人 刚愎自用 最后败走麦城 给自己制造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   5马超 马孟起出现在三国演义里的时候可谓风光一时 杀得曹操割须弃袍 当时曹操赞其”不减当年之勇” 马超刚投靠刘备时 正赶上刘备攻成都不下 结果刘备只是让马超驻扎在城外 就把城里人吓得人心惶惶 当时马超的名声绝对可比拟 否则也不至于气得要从荆州回西川和马超比试武艺 这名义是要切磋 实为争夺这天下第一的名号啊!&   6张飞 陈寿说他和皆是”***敌”但是又说他武功”亚于”.所以他排在之后 张翼德排第6的资本是长坂一战喝退曹操百万雄兵!以及义释严颜 巴中败张合 截江救阿斗(再有刺伤许储 但是许是在醉酒的情况下) 还有就是三国演义里还说过 张飞因趁他醉酒而夺了徐州而和吕结怨 最后终于打在一处 结果2人战了100多合不分胜负!结果被刘备劝开.虽不敢说再打下去的结果 但大家想这和单挑能过100合的有谁啊?就这一个张飞!顺便再说些话外的 历史上的张飞还是一个书法家 画家! 尤擅画美女.&    7许储 我没把黄忠 魏延等人排在这个位置是想给”虎痴”许仲康正名 许储之勇绝对配得上这个名次 当年曹操未招降他的时候 许曾和典韦大战了几次100合未分胜负!典韦拿他也没办法 而后来许储又赤膊上阵大战马超300合 结果当时所向披靡的马超战后也不禁惊叹其武艺!而也正是这个在三国演义里不怎么出现的人物 留下了这样一个成语”赤膊上阵”&
&&&&&&&&8庞德 以庞令明的武艺完全有能力进前八 庞德樊城一战名垂青史 当时连在和他被用弓箭”中其额” 当时人们称庞德为白马将军 手下人都很惧怕他 只可惜被于禁连累了性命!&    9魏延 历史上的魏文长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是刘备设置在汉中抵御曹操的重要保障 魏延之所以没有太高的名次 因为在蜀汉没能排上”五虎上将”.这可不是刘备不重用他故意不排他进去的!刘备让他在汉中防曹操足见其被重视程度 只能说魏延的武力不及那五人罢了 而许储 庞德都有大战猛将的经历 大将魏延只好排第9了!&    &    10黄忠 黄汉升和关公战长沙真是精彩 只可惜是杜撰的!但是黄老先生定军山斩夏侯渊可是千真万确 大家可要知道 曹操在三足鼎立的情况下 在外依仗的两员大将一个是张辽(镇守合肥 抵御孙权)另一个就是夏侯渊 夏侯渊智勇双全 和曹操沛县起兵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黄老先生斩后曹操也是痛苦好久 再有黄忠在攻取西川时也立了大功 要不刘备也不能楞看上他这样一个老头子 把他封了”五虎上将”&    11张辽 张文远原是手下第一大将 后归顺曹操 张辽也是三国时一员勇将 张辽八千人勇守合肥一战差点要了孙权的命 据说当时将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啼!张辽还在另一场战役里射杀了孙吴大将太史慈 足见其勇为此孙权对他心有余悸 即便在称赞大将甘宁的时候也不忘带上张辽”老贼(曹操)有张辽 吾有甘兴霸(甘宁)足相敌也”!张辽名次不高主要因为曾在官渡与张合大战了50合未分胜负 甚至和三国的二流战将绫统交战了50多合 也没能拿下对方 但是即便这样 张辽仍不失11的位置&    12张合 张携义是河北名将 特别是在三国末期可谓无人能敌 最后被诸葛亮绞尽脑汁设计害死 张的一生最光辉的地方是街亭一战 致使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张立下大功 只是曾经在长坂和只交手20余合便败走 和张辽官渡战了50合不分胜负 可见其武功只是和张辽同一档次罢了&    13徐晃 徐公明是员勇将 可惜他和众多大将的武斗中都不见其占上风 如官渡被颜良刺伤 之后追击文丑又被文丑射杀了做骑 从马上摔落 不过这只能说明徐不是一流战将 后来徐晃在解樊城之围时力敌80合 终于证明了自己 后来曹操亲自来慰劳徐晃 来到徐治理严谨的军营不禁惊叹其有”周亚夫只风” &    14夏侯墩 夏侯元让在三国里除了”吞睛”一事外 别无其他出彩的地方 但是具我所知 夏侯墩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 相当于蜀汉的”五虎上将”曹操善用人 如果夏侯墩没这么大本事曹操也不可能让他做这”老大”位置吧&    15夏侯渊 夏侯妙才曹魏里和张辽齐名的有勇有谋的大将 从曹操沛县起兵之时就开始跟随曹操 里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曹操才让他镇守汉中 却不想大意死在黄忠刀下 这样倒是成全了黄忠的名声&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地址: .cn/Article/200607/showp1.html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赵云不应排在前列,三国志好像没有关于他武艺高强的记载
作者:13&&&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我认为;1吕布 2赵云 3关羽 4典韦 5张飞 6马超 7许褚 8甘宁 9太史慈 10黄忠 11庞德 12文丑 13颜良 14华雄 15夏侯渊 16周泰 17...
作者:瞎说&&&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只能说楼书是历史文盲,只看演义,不看正史
作者:踢爆你的蛋&&&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三国千名大将,百位名将,十六位神将,哪有我说一下十六位神将的排名。第一武圣关羽,字云长,为何说他第一那。因为关羽强袭 ...
作者:你那格调‖我学不来&&&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作者:aaz&&&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看来都不喜欢东吴的如果只靠地利就完了凌统还能和张辽大战50回了 关羽对张飞也说过张辽武力不在他们之下呀
作者:00&&&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关羽不敌张飞?他跟曹操夸自己弟弟这怎么说?
作者:00&&&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说的是演艺吧吕布真不怎么样都不敢跟张飞干一开始吕布是名将关羽张飞当然防着他怕他有杀招后来张飞不还是屡次挑衅就拿他当个屁
作者:00&&&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颜良文丑比张合徐晃强多了
作者:工&&&
& Re: 我所认为的三国武将排名 图
1.关羽.2张飞.3吕布.4.马超.五赵云6.黄忠
3楼二楼的去死吧,关羽是怎么说的?关羽是说:吾弟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一上将首级如探...
作者:大牛&&&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三国武将兵器
导读:青龙偃月刀 --关羽(关兴)
因刀背如锯齿,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一种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上铸刻有龙的大刀。偃月,半弦月。《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张飞(张苞)
长一丈八(约4.14米)的长矛,名为蛇矛并不是矛头象蛇形,而是指其长度似蛇不要以为象金蛇剑那样)。 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汉刘熙《释名·释兵》)
铁脊蛇矛--程普
--关羽(关兴)因刀背如锯齿,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一种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上铸刻有龙的大刀。偃月,半弦月。《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丈八蛇矛
--张飞(张苞)长一丈八(约4.14米)的长矛,名为蛇矛并不是矛头象蛇形,而是指其长度似蛇不要以为象金蛇剑那样)。 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汉刘熙《释名·释兵》)铁脊蛇矛--程普程普用的长矛,其矛杆为铁铸,曾用它于汜水关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轸。 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涯角枪--赵云赵云的枪,意思是“海角天涯无对”,出于《》前身《三国志平话》。诸葛枪诸葛亮曾制造过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二丈五尺长的竹柄枪,都加上铁制枪头。出于《事物纪原》。这大概是三国时期最长的兵器了。--吕布(宋谦、贾华、鄂涣)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据《荡寇志》记载,吕布的画戟重四十斤。在《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里面这四人都用戟,可惜的是宋谦、贾华手中的被乐进砍成两段。月牙戟--甘宁甘宁独特兵器,曾有此戟也凌统对垒,用于对战张辽。长柄铁锤--越吉、武安国西羌国元帅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为是长柄,所以打击力比普通锤强的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当的技巧和力量,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越吉曾用它杀得关兴胆寒,并将其打落断涧,但随后就被关羽(鬼魂)打跑。武安国也用长柄铁锤,可只重五十斤。铁蒺藜骨朵-沙摩柯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古代两种兵器的混称。蒺藜,即蒺藜棒,棒头附以铁刺、铁丁,如刺猬毛,因其壮如蒺藜,故名。双刃斧 -徐晃(潘凤、韩德、邢道荣、徐质)徐晃的兵器,通常用斧的武将都是猛将型的,如河北名将潘凤、西凉大将韩德,零陵邢道荣、徐晃的晚辈徐质。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在2中该斧也被翻译为薄刃斧,是最强斧之一。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名·释用器》)落雷斧-?此斧来源于2,是该中最强之斧,在五丈原战役中获得。蘸金斧-李异东吴孙桓部将李异的兵器,是在斧头上镀金的大斧。三尖刀-纪灵(晏明)纪灵的兵器,重五十斤,又称三尖两刃刀。刀尖分为三支,"山"字形,中支形似剑状略高,两翼支稍低,两面开刃,锋利无比。刀柄后端有一三棱形铁鐏,其用法以扎、绞为主。纪灵曾用它两度与关羽交战。其主要打法为支、拿、架、别、削、刺。截头刀-庞德(忙牙长)庞德的兵器,其刀头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却要厚不少。另南蛮孟获的部下忙牙长也用这家伙(是个菜鸟)。马岱宝刀-马岱马岱和钟繇交战时用的刀,其实对付钟繇这号书法家根本是杀鸡用牛刀。古锭刀-孙坚(孙策)孙坚在汜水关时用的兵器,后来此刀传给孙策。衠钢槊-周泰周泰在时用的兵器,是纯钢的长槊。 奇怪的是彝陵战役中周泰用刀斩杀的沙摩柯。丈八长标-祝融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兵器,是南蛮的特有武器。眉尖刀-魏国第一名将所特有的宝刀胜宗刀-?此刀来源于2,是该中最强的刀,在击败张辽等之后获得此刀,奇怪的是张辽自己是不用这刀的。火云刀-许褚许褚所有的长柄巨刀,许褚凭此刀斩杀无数名将。大刀-王双、韩当、魏延、颜良、华雄、关平、严颜、凌统、曹洪河北颜良、西凉华雄都是用大刀的名将,此外韩当、魏延等也都用大刀。王双用的大刀,重六十斤。 关平、严颜、凌统也都用刀。 曹洪也是用刀的名将,斩杀过吴兰、何曼。黑龙枪-?此明枪来自于吞食天地2,是一种终极宝枪。该宝枪在鲁城获得。铁枪-文丑明确记载文丑用的是铁枪,而不是长刀。大枪-张合、高览、、太史慈、孙策、曹仁河北名将张合、高览都是用枪,曹操手下猛将、曹仁也用的是大枪。江东二猛将的孙策、太史慈也都用枪。凤嘴刀-黄忠这是老将的独门兵器,黄忠的宝刀未老,指的就是此刀。龙骑枪-马超三国里面马超是使用龙骑枪的绝世名将,曾经用此枪三合击败张合。双铁戟-典韦典韦的兵器,重八十斤,于长刀等,后于宛城之战被胡车儿盗走,致使典韦战死。军中有语: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破天戈-张辽传说中是白起所留兵刃,后来张辽用此戈在逍遥津指挥戟兵大破孙权军。弧月刀-乐进乐进的宝刀,在合肥战役中一举斩断宋谦、贾华的,大破孙权。魏武槊-曹操曹操评此槊平定北方,并在赤壁横槊题诗,写下短歌行。正气戟-刘备该戟来源于吞食天地,是吞食天地中攻击力最强的武器。刘备把此戟掷过去,说:「赵云绝对不会抛弃我。」不久,赵云抱着刘禅归来。三丈槊-公孙瓒公孙瓒出塞遇鲜卑骑兵,乃自持槊,两头施刃,持出刺敌杀伤数十人。后来在虎牢关用此槊迎战吕布,败的很惨。三公刀-吕虏晋书记载:吕虔有一口宝刀,听人说,要位登三公,才可佩带,便把它送给了别人。龙泉剑-程普程普于时用的宝剑。倚天剑-马超曹操所有,取宋玉的《大言赋》中“拔长剑兮倚长天”的话命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称曹操用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 后在潼关战役中曹操被马超杀的割须弃袍,此剑也被马超所得。青釭剑-赵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的宝剑。曹操交于夏侯恩佩之,后在长坂坡被赵云杀其夺之。英雄剑-关羽传说中只有最强的英雄才能佩戴的宝剑,英杰传里面超级兵器之一,是关羽的佩剑,在长沙战役中获得。霸王剑-张飞传说中霸王的佩剑,来自英杰传的超级兵器之一,是张飞的佩剑,在中获得。七星刀-王允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曹操曾向王允借刀,用以谋刺董卓。双股剑-刘备又称雌雄剑,刘备起兵时请良匠用镔铁打造的。一鞘双剑,据说两剑可和为一把宝剑使用。松纹厢宝剑-孟获共两口,南蛮王孟获和诸葛亮第一次对阵时的兵器。其剑身上镶有如松纹一样的剑纹。孟德剑-曹操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思召剑-袁绍袁绍所有,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日月刀-韩琪(祖茂)西凉大将韩德的四子韩琪的兵器,共分日刀、月刀两口。另外,孙坚的大将祖茂用的也是双刀。百辟宝刀、龙鳞刀-曹丕曹丕为魏太子时所造。 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锋似霜。刀身剑挟,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曹丕集,剑铭》)铁鞭-黄盖黄盖使用的武器,为六角形,曾用他打中蔡瑁的护心镜。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钢鞭-文鸯文鸯的兵器,在乐嘉桥边文鸯曾用它两次杀入魏将丛中,打死不少魏将,看来很适合近身战。四楞铁简-傅佥蜀将傅佥的兵器,简,当为“锏”,类似鞭,四棱形,铁制。曾用它打得魏将李鹏眼珠迸出。 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元戎连弩-诸葛亮诸葛亮在蜀时制造,称为诸葛连弩,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 相当于后世的,缺点就是太费箭和时间。魏国名将张合在木门道被此弩射死。宝雕弓-许田围猎时用的弓。弓身雕有花纹,镶有宝石、玉器为装饰,故名宝雕弓。鹊画弓-孙坚孙坚在汜水关所用的弓。弓身上绘有喜鹊图案以求吉祥。呵呵!可只放两箭就断了,和他儿子孙策那把一挥就剩把的剑都系伪劣产品。虎筋弓-吕布吕布辕门射戟时的弓。因为是用老虎的筋作为弓弦的,所以能轻易的射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把个纪灵看得两眼发直,人都傻了。射日弓-黄忠黄忠独用的巨弓,射程在300步,是传说中后羿所传用来射日的神弓。李广弓-太史慈太史慈号称弓马雄狮,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雪夜射石虎的奇弓。养由基弓-?春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所传的弓箭,在三国志、吞食天地历代游戏中皆出现。手戟-太史慈、孙策、董卓、刘备太史慈所用之物,《释名·释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即投掷。可见手戟是一种供手持投掷击政的戟。与“卜”字形铁戟的头部相似,在直刺的旁侧有一个横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细绳缠绕,以供握执,用时单手操持,遥掷击敌。 董卓曾“拔手戟掷布”。而孙策也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严舆,当即将他杀死。 晋张协《手戟铭》:锬锬雄戟,清金练钢。名配越棘.用遇干将。严锋劲技,擒锷耀芒。短戟-典韦典韦在濮阳救曹操时所用的暗器,比手戟略短,虽没手戟精致,但很实用。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飞石-许褚又称没羽箭。许褚善用的暗器。向遭寇乱,聚宗族数百人,筑坚壁于坞中以御之。一日寇至,他令众人多取石子准备,亲自他用飞石击之,无不中者,寇乃退去。但后来在战场上从未见其再用。流星锤-王双王双所用的武器。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锤者量力而定。锤头末端有象鼻孔,以贯铁环,下以绳索扣环,软索有以蚕丝夹头发混合编制,也有纱线编制而成。软索粗如手指,长一丈五尺至二丈。飞刀-祝融南蛮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暗器,曾用他射中蜀将张嶷左臂,令其翻身落马被擒。铜挝-马超马超战张飞时曾用它投向张飞(毛本是铜锤)。也称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马超所用应为短挝,挝头似斧脑可宕击。巡江铁锁-甘宁这是锦帆甘宁在水战时使用的独门兵器。吞食五剑-?????在吞食天地当中,刘备托松石老人用玄铁铸造了5把神剑,后被人偷走,藏于各处的迷宫山洞,刘备率领手下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回这5柄神剑,然后与司马懿决战,彻底击败晋国。这5柄宝剑分别是士龙剑、星龙剑、青光剑、干将剑、莫邪剑。欢迎大家补充三国武将的武器,游戏中的有代表性的终极武器也可。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上传时间: 来源:
第一篇:三国演义人物评价《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 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 “揽申、 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 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 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 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 疑的人物典型。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 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 热爱他。可以说,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 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 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而是历史小说人物。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 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 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 “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 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 但心系刘备, 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 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 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 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 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 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 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 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 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 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 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 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 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 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 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 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 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 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 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 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
三国 32 位人物的顺口溜
皇叔是仁德的; 爱民是如子的; 特长是会哭的; 眼泪是充足的。孔 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 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 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 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 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 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 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 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 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 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 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
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 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 都可以抗拒的。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父仪天下。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 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 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论了。在中国历史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 《蒿 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 、 、 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作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 我们却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 是驷(司)马分槽(曹) ,为他人做嫁衣裳。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辉早已映射不出当年 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的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 万马震动天地的呐喊声;也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肖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一统的梦想,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 之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湮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 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弄子玩孙。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那个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谈中的曹操已 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那“江 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了。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尝?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设,一切的假设也都只是为这个 枭雄唏嘘长叹的徒劳。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是否你,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 历史?
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 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 他并没有显贵的身世,处在阶级下层的他深谙被压迫的痛苦,而疾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要走的路,杀 乡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颠沛流离更让他深感在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乱世混一把稻粮的艰辛。每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 忘记自己是脚踏着汉室江山的土地,背负着苍生的期望,也许是上苍对他的垂怜,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这个被后世尊为 武圣的关云长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军杀贼。知识的有限性让他无法成为一方霸主,但思维的简单性又让他对忠孝仁义的古训不改初衷。读书的时候曾去过离学 校很近的春秋楼,也就是当年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现代文明的都市里,里面武圣的塑像威 严自不必言说。门口石碑上漫灭的碑文正是当年告辞曹操的留书: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站在碑前,一 字字的默背下去,那忠孝仁义的穿透力可以带着思绪飞驰到千年前。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对灯烬念金兰。赤兔终携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面对曹孟德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 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今日主客离别,明朝战场厮杀,在名利和忠义之间,关羽的这 一选择又该是让多少人汗颜呢?那些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来为自己追求功利找寻借口的屑小之徒,他们 又怎么会明白义之大者。尘土飞扬,骏马急驰,赤兔宝马在远天扬蹄嘶鸣的姿态,定是一种昂然的风景,青龙偃月刀映 出的光芒,一定是反射出的那冷冷的月华,也会刺得我们的眼睛流下怀念的眼泪。记得有人说过“古人与我们现代人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危难之时,壮士断腕,性命相赠,可以没有 半点的疑虑!,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 ” 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 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大丈夫马革裹尸的豪气成 了千古绝唱。不可否认关羽义举的表现在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现今许多神龛里供奉着他的神像便是超越时空最有力的 证明。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殉主,执着得让人感动,这匹可以追风的宝马和一千多年后在黄海海面随“致远”号巡洋 舰一起沉没的“太阳” (邓世昌的爱犬据说名为太阳)有着惊人的相似。自然,动物们那灰色的脑细胞中生存的法则的确 简单,但在我看来,有些人却不如它们,真的。知道自己是什么,该做些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在现今的社会里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从这个世人景仰的汉子身上 我们应该看到些什么、学到些什么,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一味的烧香叩拜也只是虚假的徒劳。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
3.诸 葛 亮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叫雅典娜的智慧女神,虽然她完美,但她毕竟只是古希腊人民一厢情愿的幻想构思。而在中国 历史上,却有着一个这样的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他也许没有雅典娜那么神奇,但在历代人民的心中,他却 有着同样让人景仰的地位。小时候在田野间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也曾不厌其烦地听老人们重复着他一遍又 一遍的故事。长大后,学了历史,读了《三国》 ,有了与他近距离的接触,才发现,诸葛亮的一生是个悲剧。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结孙权,修政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登上舞台, 《三国演义》 便围绕着他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剧。尽管他的辉煌表现足以照亮青史,但这也加重了他的负载,为他的悲剧人生 埋下了伏笔。先主刘备驾鹤西去,蜀国千万人唯武乡侯诸葛亮马首是瞻,以他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嗣子刘禅是扶不起的无能君 主,他更不会不知道刘姓江山的气数,但三纲五常让作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如果他此时退去,只 会加快蜀国灭亡的速度,他自身留下的将是千古骂名。明知无力回天,明知不可力挽狂澜,但他还是做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覆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 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中,他希望用一个臣子的忠心唤起嗣子平天下的雄心,但扶不起 的刘阿斗眼中看到的,不是锦绣江山而是笙歌燕舞。他也只好把所有的责任背负在肩膀上,顶着艰难,踏上这条不归的 路。七年北伐,犹未踏入中原半步,饮马黄河也只是南柯一梦,徒增后人一声长叹! 但是谁看得见他轻摇鹅毛扇背后的无奈,谁又听得到他遥望蜀道寒云那声辛酸的叹息呢?当五丈原的秋风吹落满树 枯叶时,他带着遗憾走了,带着对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锦官城的片片降幡也宣告着他苦心经营的大蜀帝国瓦解了,如 果先生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在 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男蓝把所有保级的期望寄托在姚明的身上,过后姚明曾对媒体说 过这样一句话“打球靠一个人,只会把人累死。”打一场球尚且如此,哪打一个江山呢?
一个人可以谋定天下,却不可以成就天下。帝王之业也不是一个人可以确立的,他需要无数人的共谋、无数次的浴 血纷争,才能成就寸土江山,但遗憾的是刘氏一家把一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这也就注定了他“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而他骨子里那种愚忠的思想也让他把自己的一生缚在了刘氏天下的铸造上,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站在蜀庙前,望着先生那凝重的的面容,默诵着那篇永垂不朽的《出师表》 ,眼泪会忍不住滑落脸庞。
问起三国中谁是最让人惋惜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会答出同一个人――周瑜。虽然他统帅三军,却没有战死沙场, 倒是被人活活气死,留下千古笑柄。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龙凤,有“王佐之才” ,在江东的三分天下,羽扇纶巾 的他领袖群伦,定格了儒将神化的形象。及至后来,那份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潇洒神姿,不知成为多少女子“春闺梦里人” 的思念形象。千古寻常江色,一时间多少风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终极点。娶得小乔,与东吴霸 主孙权成为连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 是上帝的宠幸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苍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也许在他眼中,所有的 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冥冥中自有安排。于是一切的尊荣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看待别人的时候难免会养成“俯视”的习 惯。火烧赤壁之后,把孙夫人许配给刘玄德,不与任何人商议便私自决定,便可足见一斑。虽然只是一个为其主谋定天 下的计策,然而历史这次却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最终搞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想必他应该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韩信的十之一二,又怎么会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 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 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方必将除之而后快。心胸狭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点,只为一句气话,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却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让后人笑 话。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气量的人却是多之又多。君不见,一语不和拳脚相向者, 有之;一事不和大动干戈者,亦有之。一个人的容人气量大部分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 修身养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人成材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于是也便有了 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如果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自己,反倒会失去生活的真义,只是在你生气的时候,想想周郎,想 想自己生气的价值意义,这也就够了! 江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卷走了历史的岁月,那段勾心斗角的往事也早已成为封尘的记忆,想一想,笑笑,也便罢 了吧!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无辜的树叶被无情的秋风扫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纤指弹断;也有一个人望着苍穹 惨然的发出了“夫复无罪,怀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愤慨,继而他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吟唱里 踏上了黄泉路。奈何桥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过客。奏一曲哀惋的琴瑟为他送行,换来的却是催泪滂沱;谱一篇悼念的词章为他留世鸣冤,却又写不出只言片语。也只 好由那南归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划痛我的眼睛。他就是杨修,那个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觑的狂客;那个经常在眉宇间流露出孤傲气势,曹操麾下的谋士。他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来,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亲眼中的地位,更是让这个谋士以为自己认对 了对象,以为曹操之后,曹植必为魏主,那么他们所推行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便可一举实现。然而他错了,错 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错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单纯。以仁义治理天下或许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个诸多霸主都想对中原分一杯羹的乱世,却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时对众人遗言“??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惟长子曹丕,笃厚恭 谨,可继我业。??”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业,而如果要让他把曹植立为嗣子,必是一万个不愿意, 因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样做无疑是给蜀、吴两国创造进军中原的良机,必将导致曹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天下
划上饮恨的句号。至此,我们也只能用杨修生不逢时来给他个人做个牵强的定论。自以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双眼,对花园门上的“活”字知晓其意,让曹操面喜心忌;对“一盒酥”的张扬更 让曹操对他深恶痛绝;而用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说出曹操对关西的态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让他死 上十次了。虽然在今天, “持才傲物”的态度还有待争议,但回到那个政治局势混乱、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个政治统治 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属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义,而立天下靠的却是威严。加上他小觑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为同僚所不容,这无疑也确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国未报而身先死,业未立而 命已亡,三十四岁的杨德祖,就像那片过早飘落的黄叶,就像那根被无奈而拨断的琴弦,生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也终结 了,一腔热血因为不合时宜的政治,洒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天边一只落单的归鸿,在苍穹下沿着祖先翅膀划过的痕迹,飞过这片浸润过他热血的土地,那声声啼血的哀鸣似乎 在讲述着那个曾经无奈的故事。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范蠡奉恭西施于夫差,得越国休养生息二十载;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兵临 城下,生灵涂炭??一个女子的魅力和杀伤力如此之大,足以让千军万马弗叹自如。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三笑倾天下。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她的确有点夸张,但貂禅是个美女,这一点却是毋宁置疑的, 而且美的程度也让她成为历来形容女子容貌的标志。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这个歌伶出身的女子红颜一笑,便笑成了大司 徒王允的“红裙计” ,也笑去了贼臣董卓的卿卿性命。其实在我看来,貂禅的笑里却含着一种情感的凄凉。在被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时代,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专 制性定论,让一个女子很难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幸福,尤其是美丽的女子。貂禅的容貌注定了她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牺牲 品。也许她有梦,也许她怨天,但男尊女卑的畸形社会意识又让她无可奈何。四美女中(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 ,历来以王昭君地位最高,汉胡和亲,她的出塞,换得边疆数十年的相安 无事,尝尽胡风之凉而倍受尊敬,歌颂词章也历代不绝;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扬帆而去,陶阿公终 不负佳人;杨贵妃虽马崽坡香消玉损,但终究是得到了九五至尊至死不渝的真爱;却独独她一个貂禅,成了寂寞秋风里 的那朵菊花,飘零了青春。我们只是看到了在历史的亭台轩榭中,她曼妙的舞姿,却忘了注意她眼神中的那一丝哀怨,更忘了注意她转过身去, 那声眼泪落地的声音。无数个清冷的夜晚,她对月叹息,哀叹命运的不公。她也许恨过自己为什么有一张绝世的面孔, 如果她没有闭月羞花之容,没有沉鱼落雁之貌,或许她可以嫁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桃花源般的日子;抑或 伴一书生,为他子夜读书红袖添香??。然而这一切都因她的美貌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也许于别人可以,于她却是万万不可。《三国演义》中自吕布被斩之后就再没有提及她,红颜祸水的谬论,让她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在稗官野史中 貂禅曾钟情于关羽,此说虽无史据可考,但是我敢肯定,在貂禅内心深处,一定存在着一个不一般的男子。谁没有刻骨 铭心的爱人,谁没有山盟海誓的恋情。只因那个时代的政治,让她别无选择。“愁损翠黛双娥,日日画阑独凭” ,在狼烟四起、群雄纷争的角落,却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愁绪,而那滴相思的眼泪,也只有她自己知道,是为谁而落了。
还记得他吗?那个七十岁仍跨马征战的赵子龙,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大将威风犹不减当年。想来知道那段历史 的人都会记得,又怎么能忘得了呢。自古以来,大丈夫精忠报国,纵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也没有一个热血男儿有半句的怨言。从他踏上征程的那 一天起,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战场也成了他挥洒将士才情的天地。历来战场上的厮杀是人为因素最悲壮的情节,其实有很多名将灵魂深处最大的空虚并不是无休止的征战,而是空执 宝剑向斜阳的那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将军空老玉门关”才是这些人最大的悲哀。廉颇老亦,尚能饭否?与那个赵国大 将相比,赵子龙的确比廉颇要幸运得多,长平之战,胜负未分,主将已换,可怜四十万忠魂埋骨他乡,成了赵括纸上谈 兵的祭品。翻开那页硝烟弥漫的历史篇章,我们会清楚的看到三国鼎立,魏、蜀、吴名将辈出,其中尤为蜀国最多,关羽、张 飞、赵云、黄忠、魏延等诸多大将更是刘备称帝西蜀的臂膀所依。但在我看来,几人中惟有赵云才是最为完美的。败走 麦城成为武圣一生戎马不可抹去的灰暗;没有刘备,张飞也不只不过是军中莽夫;黄忠的将才光芒却也只是迟暮夕阳;
而那魏延,更想学韩信登坛拜将,另辟天地。也只有他赵子龙,在三国将才史上闪耀的光芒最长久,也最可敬。于千军万马中单骑救主,明知是不可为的事情,明知能否回来还是一个未知的答案,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去了,去尽 一个臣子的职责,尽一个朋友的义务。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青虹剑把杀戮演绎成了一首悲壮的词曲,却听不到 生命在剑下哭泣的哀号。“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那种漠然生死、决意前行的干云豪气,较之泰坦尼克号上男女主角的情 意缠绵来讲,更惨烈,更悲壮,也更具男儿血性。也许,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会给他下一个“太不值得”的结论。的确,赵云随主南征北战,几十年如一日, 不求功名,不计利禄,他到底所图为何?不为什么,只为朋友间彼此的信任,只为先主当年的知遇,生命便可以毫不吝 惜的馈赠。赵子龙这种不能用世俗价值来衡量的举措,让多少王者慨叹:得将如斯,夫复何求! 狼烟起,回首眺望,一个人,一匹马,身上磷磷的铠甲在远天的夕阳下发出灼眼的光芒,那白色的战袍在风中扬成 了一面骄傲的旗帜。模糊的视线,已辨认不出他真切的年龄。历史的岁月也忍不住想要回过头,再看一眼他那矗立成碑 石的姿态。注:青虹剑――曹操有宝剑二口,一为“倚天” ,一为“青虹” ,倚天剑自佩之,青虹剑为夏侯恩所佩,后赵云于乱军中 杀夏侯恩而得。(另注:那把剑的名字不是“青虹剑”“虹”字应是读“gang” , ,字为左“金”右“工” ,电脑里内存的字,无论是用拼 音还是五笔都无法打出,只好用“虹”字代替,恕罪! )
本可以成为乱世的英雄,本可以雄据城郭揽天下,就连上天也给了他成就帝王之业的机会,只可惜他有勇无谋,被 困之时,不问谋士问妻妾,这一荒谬的举措也直接导致了他“白门楼三尺白凌”的悲惨结局。有时一直在想,如果他不用陈登父子,不听妇人之言,从谋士陈宫之计,断曹军运送粮草之道,是否就不会饮恨白 门楼。若他逃过此劫,再以徐州为根据地灭袁术、吞刘表,占据荆襄,所创基业未必不能与魏、蜀、吴同争日月,而指 点江山之人也恐怕又要多他吕布一个了。但是历史拒绝如果和假设,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掺入个人的喜好因素,任意更改那个时代的统治者,甚至可以创建一 个和三国毫不相干的人物来完成我们自己虚设的霸业,但我们终究改变不了历史,毕竟她是以天下苍生为笔,万民血泪 为墨,在万里山河的帛卷上所撰写的永恒。四国演义也只是我们大胆的推测。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在各路诸侯声讨贼臣董卓之时,他一人独战刘、关、张三英,尚未言败,就足以说明当 时三国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武力上可以单独征服他。请原谅我在这里做一个武断的比喻,那时吕布之于董卓,就像李牧 之于赵国。李牧被谗害后,赵国的防御也随之变得不堪一击;大司徒王允用貂禅离间董、吕“父子”成功后,董卓的生 命之路也走到了尽头。辕门外一箭射中画戟,难道真的是冥冥中注定“大耳儿” (刘备的戏称)命不该绝吗?当然不是,知道历史的人都明 白此说法是荒谬之言,那时袁术占据玉玺,称帝之心促使他想尽快用武力征服天下群雄,而屯军小沛的刘备羽翼尚未丰 满,自然成为袁术讨伐的上佳对象。只要成功,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他吕布, “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 我不能安枕矣” ,个中利害,爱身的吕布自然知晓,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会去赌。开弓射出那一箭后,吕奉先得意的 笑了, “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遗憾的是他人性中那贪婪荣华和沉溺酒色的缺陷,让他无法在乱世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空负了一身将才。他虽 然是难得的猛将,而他那见异思迁的秉性,又让每一个图天下者担忧,留与不留于他自身成了一个很矛盾的选择。曹孟 德固然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刘备那“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的暗喻又让他罢去 了欲留的念头,可怜温侯将燃的生命之火也被这个自己曾经救下的人吹灭了。在三国的历史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他便匆匆退场了,如昙花一现,又如流星那般迅捷,消失在岁月的深邃里。
历史如梦,神秘的面孔若清晰却模糊;江山如画,浓墨重彩的背后,隐藏着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乱世中的大地,动荡而彷徨,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时起兮何处终。乱世中的仲达,大智而若愚,隐忍慎微的谋略,让历史为之惊梦。如果三国争霸是一场赌局,那他司马氏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韬光养晦三代人,以晋代魏,独吞三国。可怜曹、刘、 孙三家,为谁辛苦为谁忙,打了一辈子的仗,斗了一辈子的心计,到头来却是一场自恋自欢的梦。论谋略,他逊于郭、荀;论才能,他不及瑜、亮,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他以默然冷观的姿态隐藏
在东汉末年的舞台角落里,看着那群英雄豪杰、智士谋臣挥洒着才情,表演着历史。然而他知道,自己才是未来真正的 主角。当天下姓司马后,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心中想要的,是一个江山,一个天下。数不清他与孔明有过多少次的交锋,但似乎他都是折于对手,历史却又让他坚持到了最后,笑在了终点。城下,他骑着马,身后是跟随的千万铁骑,城门大开,没有丝毫的阻拦;城上,他的对手焚香抚琴,琴音流畅。进 还是退?在他脑海中一定思索了很久。其实在我看来他当时是肯定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座空城,凭他多年与蜀征战的经 验,他不会不知道蜀国的作战兵力,然而他更明白失去一个诸葛亮对蜀国意味着什么,进,则三国互相钳制的局面就会 被打破,那么他处心积虑要司马氏一统天下也将会成为泡影。因为在他内心里,他要的是霸业而不是要功业。量和质都 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仰首看了一眼城上的诸葛孔明,嘴角露出了难以觉察的诡笑,回过头,毅然的选择了后者。他成全了空城计,也 成全了诸葛孔明智慧的神话形象,但他却得到了他想要的。智慧,让人感到可怕的时候就成了阴谋,曹氏军团雄厚的兵力成了他任意挥霍的资本,一个王者的雏形在中原大地 形成了。江山沉睡了四百年,各诸侯为争一日长短而厮杀的喧嚣声惊醒了她。她揉了揉眼睛,睡眼惺忪看了一眼司马懿,又 沉沉的睡去了。已习惯了厮杀,习惯了流血,也习惯了接受她的每一个主人。他是上天的选择,苍天总是这样愚弄我们的感情。上方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再一次死里逃生。在雨中,他 纵声大笑,笑声中,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骠骑兵在辽阔富庶的江南土地上四处驰骋,也要让他的重装步兵在中 原大地上纵横百世。他成功了,虽然他没有等到这一天,但他自己心里知道,这一天终究是会来的,迟早只是时间的概念。不知道那些用热血浇注这个时代的人会在地下有什么样的想法,却知道当司马炎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时候,他在九 泉下对着那群操劳一生的人们,得意的笑了。
有人说三国的第一谋士不是诸葛孔明,也不是司马仲达,而是他荀。此说法虽然带有个人强制性的臆断,但在我 看来,却还是很中肯的,至少,在三国的前期里,还没有哪一个谋士能够出其右。自然,这里强调的是谋士,不是将才, 也不是帅才。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智者的梦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走的是一条辅佐君王之 路,做的是名垂青史之事。儒家思想在文化上的统治,让他们往往在功成名就之后就会忘了急流勇退,而他们自身所拥 有的智慧也会让那些指点江山之人寝食难安,每一个开国之主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地位的得来,为了自己子孙世袭基业 的坚定, “鸟兽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便免不了在这些人身上发生。他荀文若之前有文仲、韩信,之后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明太祖的“庆功宴” 。每一个王侯的相随者都是一样 的竭尽全力,一样的呕心沥血,哪料到换来的却是命丧九泉的结局,这,又该让多少读书人为历史的无奈掩卷长叹。仔细想来,自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不会不明白这个枭雄所包藏吞汉立魏的祸心,然而曹操平日以伊尹、周公 为模范的口头虚言,又让他看到了曹操对史书记载的忌讳,这一点就让他存在了某种侥幸的心理。这种单以文化来作为 判断人性的错误,却没有让他的生命得以侥幸。在曹操要受魏公称号的时候,这个曾经出谋划策的荀文若却钻进了愚忠的牛角尖, “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应秉 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言由心发,的确是对汉室很忠心的话语,但是在当时的时局中却起 不到丝毫的作用,而这一番无力的言辞,让他再也没有过上来年的重阳日(据载荀生辰为重阳日) 。下雪了,很冷,似乎今年冬天的雪来的特别早。他站在自家的门前望着那片苍茫的天空,一语不发听着雪落的声音。身后的案几上放着笔墨纸砚,他回过身,提起笔,凝神看了一下那如雪的宣纸,叹了口气,又放下了。双手挪过旁边多 年来共生死的主人送来的食盒,很轻,不用打开,他早已知道了,是空的。到今天他才明白,自己的追随是错误的,自 己的判断也是可笑的,空食盒的寓意他再明白不过了。望着空空的食盒,他笑了,笑容却有点无奈,有点凄凉。建安十七年的那年冬天,有一个智者走了。建安十七年的那一场大雪,又掩盖了一条让历史心痛的生命。
他本是吴国栖息的凤凰,本是江南沃野千里的百鸟之王,却因周郎的英年早逝,孙仲谋的以貌取人,让这只原本属 于东吴的凤凰飞向了西蜀。于是,那飘逸的春雨中有了他一丝难言的离愁,那淡淡的杏花香里也有了他一抹留恋的别绪。他就是庞统,那个和诸葛孔明齐名的庞士元,那个被水镜先生推崇的“得一人,便可以得天下”的凤雏先生。然而 离开了江南,他也就成了漂泊的浮萍,成了无“梧”可栖的凤凰。“凤栖梧” ,应该是“凤栖吴”啊! 多年的怀才不遇更加坚定了他那“士为知己者死”的信仰,满腹的经纶和胸中的大略是他挥斥的资本,他要让自己 成为乱世中的来仪之凤,为欲图天下的君王带去那片祥和的七色云彩,他也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耒阳县理事之后,他登上了刘备麾下军师之职,前途也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一声嘹亮的凤鸣响彻天宇,他要把凤凰 来仪的辉煌证明给天下人看,更要推翻以貌取人的荒谬理论。人,一旦压抑太久,便会产生一种畸形的心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改变了他,离开江南时的那种郁闷在他意气风发 的面孔上再也找不到一丝痕迹,如今的庞统也不再是当年那个避乱寓居江东的庞士元了,这只骄傲的凤凰也开始在凯旋 后引吭高歌。当一个人不再谦虚的时候,他将比任何人都狂傲。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指着江上千帆问高僧“舟中几人?”高僧曰“两人。”问者笑而不信,高僧释曰“一 为名,一为利。”问者哑然。问世间,能有几人能够放得下这名利二字?他终究还是没有摆脱“名”的束缚,龙凤,龙凤, 为什么龙在前,而凤在后?当他内心的骄傲膨胀到极限的时候,他用凤凰般嘹亮的声音质问上苍,得到的结果却是苍天 的沉默。于是他愤怒了,人性中那种本能的愤怒,他要与天斗。置刘备理性的劝告于不顾,决意取西川,便是他盲目付诸的行动。无论任何人,往往都会在行事的草率上付出惨重 的代价,虽然他是上天宠幸的凤凰,但是历史终究是无情的,这个原则也不会因为他而改变。落凤坡,成了他生命最终 的归宿。如果他不离开东吴,抑或是多一点耐性,用时间去证明自己的实力,也许他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他的生命, 也不会在三十六岁的年头上消逝,那灌木丛生的落凤坡更不会成为他的望乡台,可惜只是一个如果。这只还没有飞到天府之国的凤凰最终也没有给我们带来那壮观的凤舞九天,历史也只是把这一虚拟的情节留在了后 人的猜测里。很多次走在荒烟蔓草间的落凤坡上,寻觅着上一代人口中讲述的故事,也希望着有一天可以找到一枝彩色 的凤翎,来吻合无数次在梦中听到的那声凤鸣。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一个十七岁的他能不屈豪强,籍父兄基业,用柔弱的肩膀顶起江东的三分天下,造福苍生。用 辛弃疾词里的一句话来评价他是再恰当不过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于国于民,他都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自古以来,史书对帝王的评判都是以天下百姓的祸福来做为衡量的标准。而在三国时期里,也只有他把一个太平世界给 了绿映红的江南。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天下普通百姓对战争的无奈和辛酸。要流 多少血才可以终止战争,要流多少泪才可以结束痛苦,又有哪一个帝王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桃花源只是一个梦境,他们所求的只不过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居乐业。毕竟,他们不希望战争,他们也厌恶血 腥的杀戮。曹操荡平中原,虽然在政治上有积极的意义,但不管怎么说那连年的征战给无数的百姓带去的痛苦是无法泯灭的; 刘皇叔虽怀仁天下,却也经常发动战争,祸及苍生,百姓苦不堪言;唯有他孙仲谋,身为王者,坐镇江东,以长江之险 要,拒各诸侯于彼岸,及至三国鼎立,曹孟德数次南征,也只是止步于长江,望水兴叹,极少让战火燃进江南。他用自 己的军团在江畔筑就了一道天下诸侯无法攻克的屏障,阻住了无数想要逾越的势力,保障了江岸这边的和平。历史闻名的赤壁之战便是他英明的决策。面对数倍于自己兵力的曹氏军团,他并不是没有踌躇过,战,如果战败, 长江的门户就会被打开,必将导致无数的生灵涂炭;不战,走那条明哲保身的投降之路,他骨子里那种至善至孝的良知 就不会原谅自己,更无法给在天父兄的亡灵一个合理的交代,而他的子民也将成为亡国之民。权衡之后,他决定了,他用万民百姓的幸福来赌这场敌众我寡的战争,他相信上天一定会垂青于他身后的苍生,不 会让他的子民流血漂栌,浮尸百万。他赢了,赢了这场战争,赢了三分天下,也赢得了千古英名。只是一味的想着一统,却不顾及天下百姓的生死祸福,纵使拥兵天下,也已枉然,那大好的江山又如何?只要天下 黎民百姓有一位治世的明君,造福苍生,那又是谁又如何呢?感谢孙权,给了那些平凡的人们想要的和平。及至今天,行舟于江上,思绪便会跨越这青山绿水的阻挡飞驰到千年前,想象着他给江岸对面的世界带去的那片歌 舞升平的祥和。
怀念他指点江山的那段岁月,怀念他们兄弟那高山流水般的情谊。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是西蜀帝国的开国之主。他 既没有曹操那般的家族势力,也没有孙权父兄遗留的基业,但他却凭着自己的宽厚和耐性,白手起家,争得三分天下, 在江山姓氏的帛卷上写下他刘备二字,成就了一段永恒的历史。如果把他麾下所有的人才都比做千里马,那他无疑就是相马的伯乐。桃园结义,同甘苦共富贵的承诺,让他为后世 做了一个大哥的典范;长坂坡为惜赵子龙摔亲子,成为千古帝王第一人;三顾茅庐求卧龙,比周文王渭水访贤的真诚更 上一层楼。据此看来,三国志中评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也不是没有来由。有很多人看不贯他的哭相,认为他的天下是用眼泪换得的。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也就会明白了。一个王者如果对 臣子流下仁爱的眼泪,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唤起的将是那些忠贞之士血液中纵横稗阕的英雄气概,他们也会用死不足 惜的热情去报效这种知遇。“君之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嗣子不可,君可自立。千古留传的那白帝城托 ” 孤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颂,在世袭制的时代,一个君王敢把江山交托于外姓之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他了。华容道二弟关羽放走曹操,军令状的死罪也不予处罚,由此看来,他对待自己的臣子和兄弟,的确是无可厚非。但 是这种至性至情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注定了他只能得三分天下。感情用事,为报弟仇,七十万大军挥戈南下, 劳民伤财却无功而返,致使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一落千丈,为此后诸葛孔明七年北伐终未捷埋下了隐患。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每一个长者都会用一生的勤劳去为子孙置办一切,然后在 安详中满意离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刘皇叔驾鹤西去,走的却 是那么的牵挂,那么的不安心。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蜀汉人才相继凋零,五虎上将剩下的人已是迟暮夕阳,辅君之才 也只剩下一个诸葛孔明,他给嗣子刘禅留下不是如日中天的基业,而是盛况不再的烂摊子,如此情况,叫他为人父者怎 么能不牵挂,为国君者又怎么能不凄然。真个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白帝城,一轮红日(1)永远落下了,他匡扶汉室的大志,也随着帝王之星的隐逝泯灭了。只剩下桃园那依旧笑东风的 桃花,还在不厌其烦为我们讲述着那段亘古的故事。(1) 注:一轮红日,曹操曾于梦中见天空三日同现,此说法虽然带有玄幻色彩,却喻示着三国并立,曹操、刘备、孙 权各代表一轮红日。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笔者是古典名著的酷爱者,二十岁之前已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即《西游记》、《水浒传》、《红 楼梦》、《三国演义》)通读完毕,其中《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笔者最迟阅读的,也是 笔者至今为止最为喜爱的古典名著,尤其对其中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及写作方法尤其感兴趣,至今已 通读不下二十遍,依然兴致盎然。在阅读之余,常与他人讨论,并对书报上对此书的有关评论倍加关注, 这更使笔者受益匪浅。阅读之余,笔者也对这部名著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并决定将这些观点以文 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将分《王者篇》、《谋士篇》、《统帅篇》和《武将篇》对《三国》中的主要 人物予以分别点评。当然,由于笔者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在文学修养及功底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 对书中人物之评价必定存在不足和谬误之处,而写这篇文章的实际目的是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 补充,如能达到此目的,笔者则甚感欣慰。
一、王者篇
本篇仅点评《三国》中三位主要领导人,即曹操、刘备和孙权。而在点评过程中会采取相互对比 的方式进行论述,以下的《谋士篇》和《武将篇》也会采用同样的方法。
在《三国》这部小说中,孙权是出场最晚的领导人,直到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 领江东”时,才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这个人物也是三位主要领导人中被作者着笔最少的一位。笔者认为, 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首先,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所经历的风浪要少,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江山都是亲手打 下的:其中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几经风浪终成大器;而曹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成就霸业也是靠其
多年的东征西讨获得的。而孙权占据江东基本上属于坐享其成,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获得,多年来他 的疆土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扩展,只是到了后来才从刘备(严格说是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再未发 展。有的文章认为孙权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中肯。众所周知,《三国》中这 三位主要领导人三分天下,依靠的是不同的条件:其中曹操依仗天时,刘备依仗人和,孙权依仗地利。而地利这一优势利在坚守,对于进攻的作用就不甚明显了,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进攻,就必须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放弃固有的地利这一优势。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东吴方面占据长江天 堑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仗完全是水战,因此熟悉水战的东吴战胜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就不足为奇了。但 要看到,争夺天下过程中的大部分战争都是陆战的,也就是说,要争夺天下就要从家门口走出去,就不 能长期依赖长江天堑这一优势,但久居江东的孙权早已对长江天堑这一优势有了相当重的依赖感,不仅 孙权本人如此,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如此,纵观东吴取胜的战争,无不是在家门口获得的。因此, 不夸张的说,东吴方面的将帅都是水战内行、陆战外行之辈。有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吕蒙取荆州 及彝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寨不都是陆战取胜吗?不错,这确实是陆战取胜,但要看到,这些战役 的取胜,无不存在着一定的侥幸成分:甘宁劫营成功的前提是曹军未加防范;吕蒙取荆州在于关羽轻敌 大意而偷袭得手;而陆逊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更是因为刘备在排兵布阵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就连陆逊 本人也说:“若孔明在此,他定能识破我计……”并心悦诚服地感慨道:“孔明真卧龙,我不能及也。” 也就是说,就连陆逊本人都认为此战的胜利有着相当侥幸的成分。更何况这几战的胜利正象笔者前面所 提到的,都是在家门口获得的,换句话说,这几战的胜利同样仰仗于地利。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走 出去,决不能只依靠地利这一优势,更不能只靠偷袭的手段取胜,因为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不是泛 泛之辈,这两方无论哪一方,只要在作战中谨慎小心并且严加防范,都不会轻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的, 这样以东吴将帅之能力是很难取胜的。从三方的领导上看,曹操和刘备,无论是在雄心壮志方面还是在 能力韬略方面,均胜于孙权。而孙权所倚仗之人也是孙策临终前所嘱托之人,即“内事不决问张昭,外 事不决问周瑜”,后来虽然又出现了吕蒙陆逊等人,但这些人的智谋还不及张昭和周瑜;而曹操手下则谋 士众多,如郭嘉、荀等,更何况曹操本人就是足智多谋之人;而刘备手下仅诸葛亮一人之智慧就足以 胜过东吴所有谋士,更不用说刘备还曾得过庞统及后来的法正等人的协助。在武将方面,孙权手下能征 善战之人更是少得可怜,仅有太史慈、甘宁等有限几人,甘宁百骑袭曹营后,孙权曾言道:“孟德有张 辽,孤有甘兴霸,足以匹敌也。”但要看到,曹操手下决非只有张辽一员大将:论武艺,典韦、许褚及后 来的庞德,都在张辽之上;而夏候⑾暮蛟ā⑿旎巍⒄膨⒉苋省⒉芎榈热耍蘼凼峭乘Р拍芑故俏 艺,均不在张辽之下,而李典、文聘、于禁等人,也决非等闲之辈,而甘宁可以说是孙权手下顶尖的武 将,其能力也仅仅是刚可以与张辽一人相抗衡,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在武力方面, 对比曹操而言,孙权无疑就处于劣势了;与刘备相比,也可以看到孙权的劣势:刘备手下的战将虽然不 如曹操多,但其勇猛程度却在众曹将之上:其中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龙、马超 马孟起、黄忠黄汉升个个有万夫不挡之勇,其武艺在当时仅次于吕布,曹操手下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许褚 及很早就在宛城之战中战死的典韦;更何况刘备手下的魏延、周仓、廖化、关平等将,也都是一等一的 上将,其整体实力决不在曹操之下,更不用说孙权了。曹操虽曾有过“生子当如仲谋”及“东吴决非甘于 久居人下之辈”的言论,但那也仅是看到一个方面而已。总体而言,孙权在宽厚方面莫如刘备,在机谋方 面又在曹操之下,因此,即使孙权有争夺天下之心,也无有与曹操刘备抗衡之力,这一点是勿庸Z疑的。以上部分是笔者对孙权及东吴方面的分析, 那是不是说孙权就毫无可取之处呢?当然不是。客观的 说,孙权决不是一个无道的昏君,更不是一个凶残的暴君。在他统治东吴期间,广施仁政于江东百姓, 使江东一带国富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孙权是居功至伟的。再者,孙权也不完全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 的人,虽然孙权占据地利的优势,但要保住这片疆土,没有一定的胆识和韬略也是办不到的。在赤壁之 战前东吴的形势危如累卵, 双方不仅兵力悬殊, 而且荆州也由于刘琮的不战而降被曹操兵不血刃的得到, 要知道,长江天堑是东吴唯一的资本,而得到荆州的曹军,意味着已经与东吴共同拥有地利这个优势, 起码表面上如此。众文臣皆劝孙权投降,而孙权最初的反应是反感,后来听了鲁肃和诸葛亮及众武将尤 其是周瑜的分析后,下定决心与曹操战斗到底,这一点就远胜于荆州群臣。他先调集了三万精兵供周瑜
调遣,并陆续为周瑜发援兵、补充粮草,使周瑜无后顾之忧,还嘱咐周瑜:“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 孤。孤当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最后终于取得了赤壁这战的胜利。这些事实,说明孙权还是具备一 定的领导能力的。
总而言之,笔者对孙权的评价是:太平时期可为造福一方之父母官,战乱时期可为割据一方之诸候,但其不具 备统一天下之能力。
(二) 刘备
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应该说, 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 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 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 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 垒,的确有其独到之处。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果。首先, 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 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的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 纷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 扭转乾坤的作用。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 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 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 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 到肯定的。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 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 仅靠以上 优点显然是不够的。首先, 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 景皇帝玄孙, 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 要知道, 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有一位研究 《三 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此言可以 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 下者皆为乱臣贼子。而整部《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其次,刘备非常会 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 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须知“兵贵神速”, 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去逃难的,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的依据是曹 操此行的目的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离危险。笔者认为此 言差矣:首先,曹操曾杀掉吕伯奢一家,不久后又因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了其父而兴兵攻打徐州,在此 过程中大肆屠杀百姓以泄私愤,在百姓心目中已留下了残暴的印象。更何况即使曹操并非是为杀老百姓 而来,在进军过程中也难保不伤及百姓。而且从老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一点也说明,刘备确实和老百 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刘备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人和,因为天时和地利已分别被曹操和孙 权所占据,而人和则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唯一资本,一旦失去人和,灭亡便是刘备唯一的结果了。因此, 刘备此举虽然使行军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换回的却是更为重要的人心。而当时诸葛亮就在刘备身 边,也是他出主意让刘备张贴告示号召老百姓随军同行的,而其手下的关羽、张飞等人也没有太多异议, 可见这是一种长远之见。诚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文中还有一个片段令笔者倍受感动:长坂坡一战,赵云为救刘备家眷杀奔曹营,有人误认为赵云是 去投降曹操了,连张飞都信以为真,只有刘备坚信赵云不会降曹。事实果然未出刘备所料,赵云非但没 有降曹,还救回了甘夫人、简雍和阿斗,刘备倍受感动,感激之情一时无以言表,将儿子阿斗掷于地上, 言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感动得赵云这样一位万夫难当的英雄泪流满面:“云虽肝脑
涂地,不能报也!”此段文字被有的人认为是刘备收买人心之举,不过是作作样子而已,对此笔者不敢 苟同,笔者倒宁肯相信这是刘备当时一种真情的表露,试想一下,有谁会为了一个手下人而将自己的亲 生骨肉掷于地上?而当时刘备除此之外又能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赵云的感激之情?正如文中有诗 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此外,客观的说,刘备还是一个聪明的领导人,他清醒的认识到,论个人能力,他是不如曹操的, 于是他理贤下士,到处求教于高人,并充分利用和挖掘手下人的才能:先是重用毛遂自荐的单福(即徐 庶),委以军师重任,单福果然不负刘备所望,几次击败曹兵;尤其是其三顾毛庐求见并聘请诸葛亮一 段,更是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本不愿出山的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真诚,终于同意 辅佐刘备,并助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异:当时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的庞统投奔刘备,一开始并未受到重用,这 又如何说明刘备的礼贤下士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刘备当时并不了解庞统的才能,虽然庞统手 中握有诸葛亮的亲笔举荐信,但庞统更想通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得到刘备的认可,因此并未向刘备出示这 封信。即使是当初聘请诸葛亮,也是先通过徐庶的推荐,而后又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一番分析,认 为诸葛亮的见解确实高明,才决定聘请诸葛亮的。更何况当刘备对庞统的才能有所了解后,立即对庞也 委以军师的重任。可见刘备也是有相当的主见的。有人认为刘备爱哭是软弱的表现, 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偏颇。试想, 刘备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 白手起家,通过多年的作战成就一番伟业,没有刚强的性格能做到吗?笔者举几个例子来表现刘备的英 勇刚强之处:一、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张飞和关羽合力也仅与吕布战了个平手,这时刘备出马,兄弟三 人合力终于战胜了吕布,作者在描述此战的长诗中有:“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这样一句; 而在京剧《小宴》中吕布的唱腔中也有:“刘玄德舞双剑浑如天神降”这样的评价,这都体现了刘备英 雄的一面;二、赤壁之战时,周瑜言道:“刘备乃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可见周瑜将刘备与曹操并列 为东吴的两大威胁,而眼前的是曹操,长远的则为刘备,因此想假借刘备过江议事之机欲加害刘备。而 刘备明知此行有险,但出于全局考虑,依然应邀赴约,但同时他带上关羽同往,做了较为周密的安排。当诸葛亮听说刘备过江时都吃了一惊,慌忙前去察看,发现关羽在旁护驾时,方才长出一口气。在关羽 的威慑下,周瑜始终未敢轻动。这段文字表现了刘备的胆识及处事的周密。而最能体现刘备雄才大略的 描写莫过于“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段了:曹操见树上结满青梅,便请刘备来到小亭来品梅饮酒,借机 试探刘备,在席间曹操请刘备试举天下英雄,刘备举出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等人,皆被曹操一一 否定,最后曹操认为:“今天下英雄,惟刘使君与操耳。”要知道曹操是非常善于识人的,以曹操当时 的地位、能力,尚把刘备与自己并列,可见刘备确非等闲之辈。当时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的匙箸不 禁落地,此时恰巧天空打了一个惊雷,刘备从容地拾起匙箸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言“丈 夫亦畏雷乎?”刘备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巧妙地把自己惊慌的神情掩视过去了。同时 给了曹操一个假象,使曹操认为刘备是一个胆怯懦弱的人,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为自己以后逃离虎穴 创造了先决条件。这段文字不仅通过曹操之口表现了刘备的雄心壮志,更直接地表现了刘备的机敏。而 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正应验了曹操的预言,刘备果真成了曹操欲统一天下的最强劲的对手。写到这,有人不禁要问:“刘备本身有这么多优点,而且论谋士,得一而安天下的卧龙凤雏(即诸 葛亮和庞统)都在其帐下为其出谋划策;论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及魏延等,皆有万夫 不当之勇;论兵力,占据西川时的刘备要强过孙权,而与曹操不相上下,为什么他没有统一天下呢?” 这正是笔者下面将要提到的刘备的缺点:笔者前面曾言,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但成语“过犹不及” 正是刘备致命的弱点。作为一个普通人,重情重义是优点;但作为一个领导人,过分的看重情义就显得 有些不合时宜了。且看以下几个片段:片段一:刘备帮助陶谦保住了徐州,于是陶谦想将徐州交付与刘 备,但刘备却坚辞不受,直到第三次陶谦临终前再次托付,刘备方才领受。其实前两次陶谦的托付也是 十分挚诚的,如果刘备在陶谦第一次托付时就接受,以徐州为自己的根据地来发展,想来会在以后的斗 争中主动得多。虽然最终刘备接受了徐州,但也错过了治理的最佳时期。他之所以迟迟不受,无碍乎一 个“义”字,其实,他这是对“义”字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为争夺天下之人,应该妥善处理好义与利的
关系,必要时就应该舍小义而取大利,刘备显然忽略了这一点;片段二:刘备暂居刘表处,刘表欲将荆 州托付于刘备,诸葛亮以眼神示意刘备接受,而刘备出于感情用事未与答应。后来蔡氏姐弟违背刘表临 终前欲将荆州传于长子刘琦之意,私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并欲将荆州献与曹操,刘琦派伊籍去找刘 备商量对策,伊籍建议刘备以吊丧为名智取荆州,诸葛亮也认为此计甚妙,而刘备认为此乃不义之举, 不肯听从。这再次表现了刘备对“义”字理解的狭隘性:首先,蔡氏姐弟私改刘表遗嘱,并欲将荆州献 与曹操,此为不忠,刘备伐之此乃代兄讨逆,这才是大义之举;何况,刘备夺取荆州之后,完全可以把 荆州交与长子刘琦,要知道,刘琦是与刘备同心的,而且刘琦自身又缺乏主见,必会对刘备言听计从, 从而使刘备掌握荆州的实权,这既不违背忠义之道,又得以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而刘备偏偏目光短 浅,放弃了这一良机。要知道,当时荆襄九郡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兵精粮足,拥有“马军五万、步军十 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大小战船七千余只”(蔡瑁语),如此雄厚之实力,已大大超过了只有三 万水军的东吴。而在赤壁之战时,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这其中荆州的降兵就超过了三分之一,而这部 分军队又是占据地利,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如果刘备当时掌握了荆州,甚至不与东吴联合,就有击败 曹操的可能,而且也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一大好良机被其放弃,造成了后来处处被 动的形势。若非后来孙刘联盟,集周瑜、诸葛亮及庞统等数位高人之合力,加之曹操自身用兵出现失误, 恐怕当时天下就被曹操统一了。由此足见感情用事这弊端。写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及刘备最重大的失误,即为给关羽报仇而兴兵东吴,引发历史上著名的彝陵 之战。其实,刘备在此之前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庞统命丧西川后,他派关平送信给荆州的诸葛亮, 请诸葛亮前来救援。信中虽未明言让谁驻守荆州,但由于是派关平送信,其实是在暗示诸葛亮让关羽来 守荆州。按诸葛亮的本意是想派赵云来把守荆州,因为赵云能屈能伸,他能充分实施诸葛亮“南联孙吴, 北拒曹魏”的战略思想。而关羽虽有帅才,但他性骄气傲的性格使其不屑于与东吴联盟。最终诸葛亮顺从 了刘备的意愿,留关羽把守荆州,但他始终不放心。果不出诸葛亮所料,荆州落入东吴之手。此举打乱 了诸葛亮先前之计划,诸葛亮的战略是:占据西川,以西川为根据地北拒曹魏,而荆州作为西川的门户 有两个作用:一是防备牵制东吴,更重要的是将来北伐曹魏时与西川两路同时进兵,使曹魏首尾难顾。而荆州一失,诸葛亮的这一计划便无法实施,但这时如果不攻打东吴,尚有补救的措施。但刘备一意孤 行,不听他人良言相劝,执意挥兵南下,先是张飞、黄忠丧命,后又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致使七十 万大军化为乌有,全系刘备一人之过。这一战使蜀国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天下了,只能 居于西川这弹丸之地苟延残喘。孙子兵法中指出,在作战中只要遵循五点即可百战百胜,为“知可以战 与不可以战者;识众寡之道者;以虞待不虞者;上下同欲者;将能而君不能御者。”而这五条刘备可以说 一条都没有做到,因此他的失败也就是注定的了。有人通过这件事认为刘备并不充分信任诸葛亮, 笔者认为此言有些偏颇。要看到, 在大多数情况下, 刘备对诸葛亮还是言听计从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只是人都有弱点,刘备的弱点便 是感情用事,一旦涉及到这方面,他往往不能用理智加以克服。彝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表现 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同时向诸葛亮深深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其情其景感人至深,正所谓“人这将 死,其言也善。”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备的确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仁人君子,但缺乏一个政治家所必须的理智和冷 静。
第一篇:三国演义人物评价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董卓――残暴、不顾他人性命 董卓――残暴、不顾他人性命 ―― 人物简介性别:男 籍贯:[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 籍贯:[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太师 d侯 家族资料:父亲 董雅 母亲:未知 配偶:未知 兄弟姐妹:董擢 董F 子女: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牛辅 吕布 王允 人物特点其一残暴 原文:坚大怒,叱曰:“ 原文: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 以谢天下, 安肯与逆贼结亲耶! 吾不斩汝, 汝当速去, 早早献关, 族, 倘若迟误, 粉骨碎身!(P29 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 饶你性命!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 来,殆未之有也。人物特点其二不顾他人性命
卓临行, 教诸门放火, 焚烧居民房屋, 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原文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 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 物数千余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事件点击董卓为什么可以当上官呢,因为在阅读同时了解到了,因为董卓 在一个故事中主要写董卓收买了朝中很多人, 拿大笔的钱来贿赂官员, 欺负无辜,非常残暴。糊涂的吕布认董卓做义父。语言评析:董卓恼羞成怒,恶狠狠地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语言评析:董卓恼羞成怒,恶狠狠地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总体评价(1~15 回)董卓是一个十分奸诈、残暴和好色的一个 阶段评价1~15 回)董卓是一个十分奸诈、残暴和好色的一个 ( 人,在他的眼中,官职、金钱和地位是最重要的,因为王允利用了董 卓和吕布是好色的人,而让他们两个打斗,最后把董卓除掉了。
曹操――报复心强、奸诈 曹操――报复心强、奸诈 ―― 人物简介中文名曹操 别名曹孟德,阿瞒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155 年 7 月 18 日
逝世日期220 年 3 月 15 日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实行屯田制,统一北方, 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统一北方,开创建安文学 、 代表作:诗《观沧海》《龟虽寿》等 谥号武王、武皇帝 庙号太祖 陵墓高陵 人物特点其一奸诈 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 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 曹操听说 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 “跣足而出” 。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 。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人物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