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tara玩游戏时候的视频我不在时候总跟一个男的玩他会问我经过我同意才去那个男的知道我们关系我还担心有必要吗

本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85后杨太太的成长日记-我们家为什么还没有移民
十年之后,重新期待伦敦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申请了一个英国大律师公会的项目。项目是人家推荐给我的,最让我心动的一点,是这个项目可以去伦敦,跟着英国大律师(Barrister)工作两个月。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或许在英国学习旅游的机会都很多,但看看英国大律师是怎么工作的机会真很少。我有很多问题想要向他们请教,也有很多期待和憧憬。
但知道自己怀孕了以后,我就开始无比纠结。一来是怀孕初期我实在身体太难受了;二来我觉得有三个囡以后陪姐弟俩的时间更少,我很想多和他们在一起。于是我和上帝做了一个祷告:若是神让我去,我就去;若不是神的心意,那就让人家拒绝我吧。
3月收到了通知,算是通过了初选,随后就是去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在周间有几位英国大律师给我进行面试。在面试的时候,我也向他们说了我怀孕的事情,他们吓了一跳,随即就感谢我对他们的坦诚。
通过初选的律师都很优秀,竞争很是激烈,所以一直到结果出来以前,我都没什么把握。结果,4月,我竟然也在中选名单里。
因为得来不易,收到通知的当天我非常非常开心的。这一刻如此熟悉。我想起了2007年,我收到了伦敦政经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晃竟然10年过去了。
我在伦敦有很多很多回忆。
我初到伦敦是一个周六,我当时就被伦敦的物价惊呆了。因为是大学一毕业就过去读书,我当时的消费水平还停留在大学时代一个月500块的伙食费。我记得第一天,我逛了逛超市,感觉什么都舍不得买,最后选了0.8镑的一根长法棍粗粮面包,和一盒1镑的牛奶。
回到宿舍,我感觉五味杂陈。那个面包硬得,咬着牙齿都觉得疼。我当时心里就想,这要是在家里,扔给我家的狗,它都不会喜欢吃。
后来宿舍门口的TESCO超市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每天我和很多穷人一起,在下午5点的时候抢门口冰柜的食物。那个冰柜里都是马上就要过期的食品,但是价格就极其便宜。偶尔就可以抢到1镑的三明治和4镑的牛排。
那时候读书感觉也很费劲。全英文的课我不是每句话都能听懂,全英文的书我看起来也特别慢。我看到在其他大学读书的同学有30%甚至70%的平时论文分就觉得很羡慕,因为平时的论文可以慢慢写,可以拉成绩,哪怕最后考试发挥不好,也不要紧,至少及格无忧。
但是我们学校所有的科目都是100%闭卷考试,一点不夸张,整整一年我都担心我毕不了业,所以整整一年我都没有出去玩。法国巴黎近在咫尺,可我到现在也没去过。甚至爱丁堡我也没去过。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英国最大的社会科学图书馆,有很多时间我就呆在里面看书,但是看着看着就很想哭,因为觉得自己看得实在是太慢了。
等所有的考试都考完了以后,我进入了人生“最虔诚”的祷告期。我几乎每天都祷告,日日都祷告,写信给所有认识的弟兄姐妹让他们为我能顺利毕业祷告。
后来我就毕业了。原本毕业以后是打算在BPP LAW SCHOOL继续念书的,录取都拿到了。但是认识了杨先生以后,我就决定留在上海,稀里糊涂的伦敦时光就这样结束了。
最初回国找工作的时候,遇见金融危机,很不顺利,伦敦政经的招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有很多年,我都羞于说自己是伦敦政经毕业的。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高中好好读书就好了,这样就可以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然后也许还是可以去英国读书,但是我心态也就不同了,不会像那时候那么焦虑和不自信。
但是生活如长河,时间流走就流走了,好多事情没有办法重来,于是就有各种遗憾坑坑洼洼地躺在我心里。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也许什么原因都有,10年里,我也出国旅游过,但我都没有再回英国。
要同去伦敦的小伙伴们问我,去伦敦打算住哪里。我说我要住Holborn,是很贵,但是我要住那里。
我已经有多久没有看伦敦地图,但是从Holborn到Covent Garden再到SOHO的每条街,我几乎都能回忆起来它长什么样,甚至是我最爱的一家叫Masala Zone的印度餐厅,它也仍然还在那里。
而且这么巧的是,这个项目在伦敦的第一周,就是去参加BPP LAW SCHOOL的培训。
我忽然意识到,这个英国大律师公会的项目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去和英国大律师学习各种技巧,增长见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就仿佛是我的时光机,让我可以正视我过去在伦敦的一年里,或多或少留下的遗憾。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这次去伦敦会发生什么。我还是有些许茫然,担心自己无法跟上大律师的工作进度,担心自己到了伦敦会不会又各种焦虑病发作。但是我知道现在我和10年前的我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很感恩上帝在10年后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重返伦敦,以这样一个奇妙的方式,还是可以住一段时间,还是可以住在Holborn。我的那些小遗憾,虽然我从来没有在祷告里说过,但是祂也知道,祂也替我留意着。
虽然行李都还没打包,但下周一我就要飞啦。嗯,就以本文作为引子,看看后面两个月在伦敦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惊喜。
杨先生的读后感
杨先生:“祝你在伦敦开心。家里你不用担心。”
我:“谢谢你。为什么你会支持我去伦敦呢?”
杨先生:“因为你想去啊。”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把老公当儿子,把儿子当老公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这是一种病。
上个星期,我忽然意识到,我其实也有这个病。病得不轻。
先从我儿子说起。
我儿子有一些很古怪的习惯,比如他喜欢穿袜子睡觉,就算睡得满身大汗,他也要穿袜子。我也会烦恼,啊呀呀,这么热可怎么好,但是另一方面,我每次说到这件事的时候,都会觉得他萌得不行,我都要忍不住笑。
我儿子的强迫症还不止于此,他对拖鞋也特别迷恋,有时候晚上坚持一定要穿着塑料拖鞋睡觉,半夜里去看他的时候,拖鞋还套脚上呢。还有一些时候,他一定要把拖鞋放在枕头边睡觉。虽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但是我觉得这也都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儿,也就由着他——还是一样,我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笑,我就觉得他特别可爱。
我儿子还特别喜欢小动物,于是我给他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模型,每个月带他去一次动物园,把一本只有8页的小动物的书来回说上100遍。可我不觉得烦,我觉得我儿子真的特别有爱心,他看小动物专注的样子把我的心都萌化了——虽然那时候我喊他叫他,他都不会理我。
对了,我儿子还特喜欢烹饪。这点和他爸爸像。我有时候做饭的时候,我会让他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离我远一点,我怕他溅到油,但是他就伸长了脖子,看得很起劲。他虽然什么也帮不上,但是看到他喜欢,我就很高兴。
上述这些其实也不算是什么病,这些都是做妈妈对儿子的爱的正常表现。
——因为我爱儿子,所以自然接纳他,所以愿意顺服他,所以可以体恤他,所以热爱亲近他。
爱得深,就自然会有这些表现。
同理么,家里我应该是和我老公最相爱的了,但是我对我老公,嘿嘿,这味道就有点变了。
我老公也有一些很古怪的习惯,具体的就不说了,反正杨先生的卫生习惯不太好。有时候我甚至会郁闷到和他咆哮,然而就算和人家说起这些事,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
我不觉得杨先生的习惯比我儿子爱穿拖鞋睡觉的习惯更古怪,更不卫生——拖鞋放在被子里和枕头边,那才是真的不卫生——但是我一想到儿子的习惯,我就好想笑,可一想到杨先生那些习惯,我就真的就笑不出来,我觉得这事很严肃的呀,你不改变习惯,对你自己身体也不好的呀!
我知道杨先生爱看手机小说和日剧,但是我觉得这好无聊啊,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地陪杨先生看一集日剧。杨先生平时看这些,我也不觉得怎样,但是如果我和他说话他竟然听不到或者不把他的手机放下,哼哼哼,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多数要对他教育一番,可能不是用言语,而是用我义薄云天的脸色
每次一忙,我还会暗暗嫌我老公不够“JIA”,这个上海话的意思就是“能干”。就是我老觉得他做这个也做不好,做那个也做不好,害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做,然后我就忙坏了。虽然杨先生也帮我分担了不少事,但是我仍然不满足。
上面这些,就属于有点病了。
我对儿子就是各种亲近、各种接纳、各种顺服——这确实完全可以理解,可是这原来更应该是对待老公的方式啊。
可对老公呢,我总感觉老公好像长不大的孩子,也不知道要怎么管、怎么教、怎么让他改变——这不原来是应该对待儿子的做法吗?”
首先,为什么我们基督徒会把老公当老公,儿子当儿子呢?
因为上帝给我们的家庭设立了很明确的次序:老公是头,我是先生的帮助者,上帝让我凡事顺服。我们家里最核心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而不是我们有了孩子以后,就“人生一切为了孩子”。
(这里省略基督徒家庭要以夫妻关系为重心的教导一千字,巴拉巴拉巴拉)
其次,这样的错爱有什么坏处呢?
当然有坏处啦。又破坏夫妻关系,家庭根基不稳。并且父母相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也是孩子学习如何爱人如己最好的榜样。对了,把孩子当重心的家庭,孩子还容易被溺爱。
(这里省略太太把儿子看得比丈夫更重要的坏处的教导一千字,巴拉巴拉巴拉。)
最后,为什么大家会产生这样的错爱呢?
我觉得是世界的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啰。好像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把老公当儿子好像没什么不对嘛。好像不去管老公,老公就不会改变嘛。
嗯,但是既然耶和华才是家庭的头,神岂不管教老公呢?
(这里省略要对世界的价值观警醒的教导一千字,巴拉巴拉巴拉)
……好了,教导的事儿就留给牧师吧……
道理么我是都懂的,但是我暂时还没找到啥特别好的办法走出来。尤其是每次发病把老公当儿子的时候。
不过我这周在尝试换个角度思考。
在难以接纳老公的时候,就想想,如果这事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会怎么待他。每次想到我竟然都会笑……于是就觉得,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了。我是可以接纳我老公的。
而对待儿子的时候,很多时候因为特别喜爱,我就舍不得管教,甚至连一个脸色也舍不得给孩子——杨先生一直说我“慈母多败儿”——那就想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杨先生身上,或者这件事就是造成杨先生现在某种品性的原因……好了,想到一半,我管教的热情就全出来了。
杨先生的读后感
杨先生:“所以你的重点就是最后这么两小段吗?”
我:“对啊。前面都是凑字数的。啊哈哈哈。”
小暮姐妹的读后感
感觉刚开始说的有点谱就结束了……
你说的最后两段,是一个小技巧,可能是有效的,但还不是基督徒的生活,不信的人也可以用这个小技巧,不用倚靠神敬畏神。
把老公当老公顺服,把儿子当儿子管教的动力,是因为敬畏神,敬畏神所设定的次序。
从肉身来说,爱儿子超过爱老公太正常啦!儿子是妈妈亲生的,长得又萌,又对妈妈迷恋依赖崇拜。
但是基督徒过的就是脱俗的生活,或者说分别为圣,因为敬畏神而有不同的生活次序。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初到英国的第一天 2007 & 2017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我22岁。大学刚毕业,第一次到伦敦,准确地说,第一次出国。
那时候的我在干嘛呢……大概因为刚和男朋友分手,觉得干嘛都没精神。好不容易弄好签证了,学校的住宿办公室和我邮件说,没有空余的房间给我,住宿的事情我也就让它去了。
那时候的我很天真,我以为伦敦和上海一样,满大街的旅店,满大街的房产中介,我好像根本就没有把住宿这件事放在心上。
到了飞机上,边上有个小哥,大家自我介绍了一下,我22,他25,都是学生。他在SURREY读书,是伦敦边上的一个小城,类似上海和苏州的关系。然后大家就开始闲聊。
他问我:第一次到伦敦吗?
我说:是的。
他问:你在伦敦住哪里啊?
我说:还不知道。
他问:你有多少公斤行李?
我说:40公斤。
他问:有没有人来接你啊?
我说:没有。
他瞬间沉默了。而我瞬间觉得自己好愚蠢。
40公斤行李,两个大箱子,我一个人连拿都几乎没法拿的,我要怎么带着这两大箱子去找住宿的地方啊?我忽然就很自责为什么我出国前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就这样沉默了一分钟。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我问小哥:你下飞机有人接你嘛?
他说:有的。我朋友开车来接我。
我问:要不我下飞机住你家吧。
小哥看看我,说:行。
于是我和他一起下了飞机,我看到了巨大的希斯罗机场和HSBC的广告。我还记得我打电话和给我妈妈告诉她我已经平安抵达,我说这个希斯罗机场真的大得不得了,比浦东国际机场还要大好多好多。我妈妈很好奇,因为在中国,好像没有哪个机场比浦东国际机场明显更大,她问我:“有多大?”
我看着满眼的飞机和她说:“这个机场就像一个停车场,但是停着的不是车,是飞机。”
很快,我就感觉自己认识了小哥简直幸运到不行。
那时候我都不知道进英国的时候,要通关的,有个官员要咕噜咕噜问个不停的。
因为语言环境忽然转换,我在通关的时候,整个人都好像痴呆了。又紧张,又局促,他问我的我都听懂,但是我想说什么英文都说不出口。小哥就陪着我,帮我回答了很多问题,然后我顺利通关,他带我顺利拿到行李,帮我一路提着箱子,走到了门口,遇见了他朋友。
他朋友看到我,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他连忙解释,他是在飞机上把我“捡到”的。
小哥和他朋友,和他们的女朋友,两对儿一起租了一个小别墅住。小哥的女朋友那天不在家。他朋友的女朋友给我们做了一桌好菜,晚上我们还打了一会牌。有说有笑我完全就轻松下来了。
一觉睡醒,人觉得舒服得不得了。小哥开着他的小宝马带我去伦敦找住宿的地方,进城还要进城费。一路又靠着小哥多多帮衬,最后,住宿办公室竟然忽然改口了,他们说,如果我当天就可以付定金,他们可以给我一间房间。
小哥帮我把行李搬到房间里安顿好,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匆匆走了。我好像硬是塞了点钱给他,我说,这还有进城费呢,总不能让他当雷锋还亏钱。——小哥其实是不想要这点钱的,但是赶着回SURREY和导师见面,大概实在没时间和我纠缠了,拿了就闪了。
(我们当时互相加了MSN,好像还聊过几次。但是因为MSN后来没了,我和小哥就此失联了……如今我连小哥叫什么名字都不记得了……就记得是一个大连人……额……在此再次感谢。)
后来有人问我,怎么胆敢和一个陌生人回家呢?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就是直觉觉得小哥不是坏人……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和我学,这真是一个很不安全的举动。
到达的第二天,是周日,我想去路上逛逛,找找教堂吧。那时候也没有地图,也没有手机导航,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我就随便问了一个人,怎么去伦敦中国城呢,人家给我指了路,我就走过去了。
在中国城,我遇见了一个唱诗班,他们当时在唱的赞美诗我到现在还记得。于是我就问他们,他们的教会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他们说,是基督教。我说,那就带我去你们教会吧。
后来,他们告诉我,他们一个月只出来唱一次,一次只唱一个小时,就捡到我了。
其实还有很多很感恩的事,当时就感觉上帝一直都在保守,后来想起来这些事情,更觉得不可思议,好像每一步都有上帝为我计划,几乎到了神迹的地步。
我32岁。已经做了律师好几年,有很多旅行经验,去过十几个国家。这次我有很周密的计划。去之前就已经吸取10年前的教训,把伦敦的住宿定好。
到了希斯罗机场,还是这么大。一下飞机还是HSBC的广告,天哪,HSBC广告语10年不变啊。随后通关的时候还是被英国海关问了很多问题——但是这次,我已经从容不迫了。
虽然如此,意外还是有的。
首先,这次出发前,每天都太忙太忙了,光5月我就开了3天庭,会见了当事人十几次,实在是没时间来整出国这些事。最后一天主日结束,晚上整理行李一整就是通宵。整理的时候还想起来家里的空气净化器滤网要换了,又把全家的滤网换了一遍。
走的时候,人其实累得不行。结果又没想到,维珍航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像10年前那样,还能找几个位子睡一觉了。现在的椅子也比以前狭窄,我又怀孕,一点没睡好,感觉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以后,整个尾椎骨都要断了。
还好,出国前朋友介绍了一位他住在伦敦的朋友来接应我。我叫她杨姐吧。原本完全没有指望能遇见这样好的人,真是感谢神。
杨姐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她告诉我,可以定个车,直接从希斯罗开到她家,这样我就不用拿着行李坐地铁了。下飞机我才觉得,她的建议真是明智。到她家,她又烧了满满一桌晚饭,我感动极了。
更巧的是,他先生原来在国内是检察院做的,也做过公诉,也做过反贪,现在在英国做律师,啊哟哟,简直是聊不完的话题,我听他说了很多很多感想,感觉非常有收获。
他们其实是想让我在他们家住一晚上,我说怎么好意思打扰。就是为了不打扰,我定了从伦敦到爱丁堡的火车夜车票,打算在项目开始前,去苏格兰逛逛。于是杨姐又给我准备了很多水果带在路上吃——我的感觉就好像受到了天使接待那样。
到了火车站,从机器拿了火车票,我就上了火车。但是在车厢钱,我再次拿出火车票的时候,我浑身一哆嗦:奇怪,怎么两张火车票,一张是22号,一张是26号,都是从伦敦到爱丁堡?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觉得我匆匆忙忙之间,肯定把票给定错了。天哪,我怎么这么傻,现在还有20分钟火车就要开了,这深更半夜的,我该怎么办呢?
我马上找到了站台的工作人员,他看了我的票,他也确定我就是定错了。他对我的错误他深表同情,然后让我不要担心,他觉得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随后,他找来另外一个工作人员,那位女乘务员看了我的票,也确认了我的情况,她就照着我的票上的信息,直接给我在这列火车上找了一个卧铺房间睡。
原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我睡到卧铺上以后,就开始惴惴不安了。
因为订票订得太晚,我记得卧铺太贵了,所以22号我定的是软座,而不是软卧。但是现在明明就是一个软卧房间啊。
但是这个女乘务员明明又是按照我票子上的信息来给我房间的,怎么会这样呢?我把我的手机翻出来,从邮箱里找到了当时的订票信息。——原来我根本就没定错啊。
随后我又在包里翻出了当天的正确的火车票。我瞬间明白了。
当天软座火车票是一张,而26号我定的卧铺票有两张票。其中一张上面写的不是Date of Valid而是Date of Issue。因为太过于迷惑,所以连英国人自己也搞错了。
其实我这时候很确定,能睡这张床绝对是上帝的恩典,因为我整理行李那天没有睡觉,随后在飞机上没有睡好,离我上一次睡床,已经是40多个小时了,我是很需要好好睡一觉——我觉得上帝是用这样奇妙的方式给我供应了一张床,不然让我再睡软座一晚上,我估计我的尾椎骨真的要断掉了。
但是就算是上帝给的,这也有点不诚实啊……我内心感觉很不安。
我是可以继续睡着,反正也没人知道。但是我觉得如果杨先生在,他绝对不会让我这样做。但是叫我现在再去我正确的那个软座位子,我也没体力了。
我陷入了纠结。
然后我想,我明天可以诚实告诉那个女乘务员,差价补票。但是一想到,差价补票大概要补100镑,不是小数目啊……我其实一晚上也没下好决心。
但是第二天,女乘务员来给我送早饭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了她实情。她大概也不相信她会搞错,完全没听懂我在说什么,然后我拿出了所有的票,和她解释了好多遍,最后她终于明白了。
我说:我按照正常程序补票。
她说:不用了。
我说:真的,我想补票,不然我感觉很糟糕。
她说:真的不用了,你也不是故意的。这只是一个错误。
哎,感谢神。这下我确确实实知道这张床真是祂给我的了。
其实到了英国的当天,曼彻斯特就爆炸了。但是感谢神,我这里一切都还好。唯一的区别是今天去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和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时候,门口要求安检了。
也向大家报个平安。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我在青年旅社认识的那些好玩儿的人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题图摄于2017年5月爱丁堡BAXTER HOSTEL
独自出门的时候,我特爱住青年旅社。
我爱住青年旅社,喜爱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去南京出差,我住青年旅社,回来报销了住宿费50元,老板都震惊了。
青年旅社便宜是因为要与很多人同住一间上下铺的房间。但价格优越并不是我爱住青年旅社的最重要的理由,重要的理由有以下:
青年旅社大多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去哪儿都可以靠走的。
青年旅社一般4-6人住一间,人多就很安全。
青年旅社有很多旅游信息,还能认识很多好玩儿的人。
很多人对青年旅社混合宿舍有心理阴影。其实一般旅社不会安排一个女生单独和几个男生同住,如果有要求,也可以特别提出,或者干脆住单性别的宿舍就好了。
我自己是觉得无所谓,因为住青年旅社的,大部分的时候都在公共的休息室,回房间就是睡个觉。至于厕所,国外的宿舍大多也是混用的,用的时候锁好门,其实就没问题了。
还有人会不喜欢和人同住一间。但是我难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旅行一周甚至几周,白天一个人玩,晚上也没人说话的感觉……
好了,介绍完毕,言归正传,说说我在青年旅社认识的那些好玩的人。
在维也纳旅行的时候,宿舍里住了一个美国大帅哥,就是完全好像从电影海报里走出来的那样,肌肉发达,友好微笑。我记得我走进房间的时候,他还在睡觉,光着膀子和我说HI的时候我虽然见识多广,也被吓了一跳。
后来他起床了,我们就聊了起来。他是在美国造原子弹的,他不是科研人员,而是那种要爬到原子弹里面安装部件的。因为工作有危险,所以工资奇高。他来维也纳是来见他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是东欧某国人,但是现在正在维也纳教跳舞。
他在美国还有一个孩子(WHAT?),是他和他的前女友生的。两个人和平分手,他现在每个月会贴他前女友一些钱。他现任女友也见过他的女儿也不介意这件事。
这宿舍的另外一个人是一个俄罗斯男生,他是独生子,他在俄罗斯学医,博士毕业,从小一直和爸爸妈妈一起住。这是他第一次出门独自旅行。
他每天晚上都要和他妈妈视频汇报他一天的进程——独生子女果然放在哪国都差不多。
在布拉迪斯拉法,三人间,我住一个床,另外两个床位是一对俄罗斯情侣。
我也是醉了,亲,你们是情侣,住啥青年旅社啊。搞得我像电灯泡一样。我半开玩笑地和那个女生说,算了,这样省钱的男朋友你还是甩掉吧。那个女生开心地哈哈大笑。
后来才知道,这个女生是23岁,而这个“男生”已经37岁了。晚上我和这对情侣聊得很开心很开心。申根给了这个男生1年的签证,但是只给了他女朋友三个星期,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他女朋友明天就要回俄罗斯了,但是他还会继续玩。
什么什么,你女朋友都回去了,你还在这里继续玩干嘛?你不跟着一起回去吗?——他女朋友又是哈哈大笑。他女朋友英语不太好,全靠他翻译。
然后我们还聊到了一些俄罗斯的特权啊制度啊,让我感觉大开眼界。
捷克的时候,青年旅社里有一个很特别的韩国女生,通常人家都是小小的一个箱子,但是她拿了一个大箱子。一到宿舍,就哗哗哗一下子把她的东西铺开,一桌子全是她满满的化妆品,还有四五双鞋子。我细细看她的化妆品,从护肤,到彩妆,还有珍珠粉!
有一天刚好宿舍就我们两个人,我一边看着她化妆(其实是易容),一边我们就聊开了。
她的爸爸有两个孩子,她和她的弟弟。她爸爸重男轻女,但是她爷爷特别喜欢她。于是她爷爷在首尔送了一幢楼给她。在这里,她补充了一下,不是那种住的小别墅哦,是那种很高很大的办公楼哦。
但是她爷爷死后,她爸爸有一天问她要了房产证和身份证,她莫名其妙地就配合着把产权变更了。因为她爸爸觉得她是女生,财产拿着也没啥用。她说她这件事上是有点郁闷,但是总体来说她还是很感谢她爸爸,因为她是学声乐的,从小就花了她爸爸很多钱。
然后她这次来欧洲是来相亲的。她爸爸给她安排的相亲对象在德国,去德国前,她先旅游一下。
这次在爱丁堡,认识了一个湖南来的男生。
很神奇的事情是,他完全不会说英语。天哪,那你是怎么一个人旅游的。他说他就是每天找不同的人搭讪,找中国人翻译——我很欣赏他的生活态度啊,虽然听起来不可能,他也已经在英国旅游了一周了。
但我以为适应能力特别强的他,随后竟然从箱子里拿出了从湖南带来的面条和鱼干……我说这是什么?他说,因为吃不惯这里的东西,每次吃东西他都要加一点鱼干。有辣的感觉就好多了。
我这次在爱丁堡的宿舍,是一个六人的女生宿舍。唯一的缺点是坐床上坐不直。不然就更完美了。
我住了3天,来来去去不少人,有台湾人,有美国人但是妈妈是新加坡人,有个加拿大人但是常年住爱尔兰,还有一个广东女生从小在英国长大,不会说普通话,和她要么就说广东话要么就说英语。
那个常年住爱尔兰的其实也不是女生,她已经50多岁了。她的丈夫生了癌症刚去世。因为她的丈夫不能生育,所以他们领养了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但现在都住西班牙。她说他们以前四个人一起出门,四个人谁都长得不像谁。
虽然是多好玩的一家子,但其实我听她的故事,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可是她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平静。她的枕边还放了几本书,每天晚上睡前看看书,就是很热爱生活的一个人。
后来我们聊到了川普,她问我对川普的看法。我说如果我是美国人,比起希拉里,我会选川普啦。因为我是基督徒嘛,我对同性恋的看法肯定和希拉里不一样。
然后就聊到了她也是基督徒,每周去教会,周间还参加一次查经组。
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分享水果。她给我分享了她买的草莓,我分享了我买的石榴。她看到石榴的时候,说,她很爱吃石榴,然后她说了一句圣经经文:
那地有小麦、大麦、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和蜜。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无所缺。
——申命记8:8-9
杨先生的读后感
杨先生:“一无所缺很好。&
我:“读后感要不要这么简单啊?”
杨先生:“前面的读起来也是充足的满足感。”
我:“是不是说前面的文章你读起来也感觉很爽,但是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位?”
杨先生:“不是的。我说的就是最后这个经文。因为神给了我们石榴、无花果、大麦、小麦……所以我们就不用贪恋苹果、西瓜、香蕉……因为我们已经一无所缺。旅行也是一样。”
我:“啊,懂了。感谢你有意思的分享。”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我家的经济史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题图摄于2017年5月爱丁堡荷里路德宫
一、婚前的小算盘
二、AA制后的矛盾
三、积攒的苦毒
四、钱也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五、火灾后的柳暗花明
六、艰难的预算设立
七、同心合一带来的财务改变
八、财务改变带出的更奇妙的事
九、我们仍然在成长中
一、婚前的小算盘
因为知道和钱有关的事情比较容易起争执,所以我和杨先生在结婚前,就很认真地讨论过财务问题。
我当时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们在财务方面有很多共识。
首先,上海一些家庭有一种习俗,就是儿子会把工资给妈妈存起来,作为结婚的“老婆本”,可是问题是结婚以后这个习惯也还没改掉,还是会继续给妈妈存,潜意识里,也许这些先生觉得太太是可能会乱花钱,而且把钱给了太太,回头要用钱了太太也不一定批准。但是老妈是绝对不会乱花自己的钱的,而且妈妈还可以随存随取,所以给妈妈存着比较放心。——我对这样的习俗当然不能忍受,但杨先生和他的爸妈都没有这个习俗。
除此之外,我还对他的家庭财务观作了一番考察,因为上海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一些男的特别讲义气,会把家里的钱拿出去借给兄弟,然而也不和老婆商量的,这件事我觉得我也不能忍。杨先生表示他如果借钱给人家就不打算要人家还了,但是他如果要借钱给别人,会事先和我商量的。我对他的回复也挺满意,觉得他这个人不但有分寸,人品也不错。
所以我们最主要讨论的主题就是:婚后我们俩的钱怎么花,家里的开销谁负责。
杨先生在结婚前是这么和我说的:“家里的开销我会负责,水电煤吃喝我都会付掉。你赚的工资你就自己买衣服或者存着我们一起旅游。”
我当时心里有个小算盘,我觉得这样的模式很好嘛,好像是AA,但是其实是我占便宜啊,我还可以继续好吃好喝过着我的日子。于是我也很满意。
殊不知,就是我当时这个小算盘,后来成了我们吵了几年的导火索。
二、AA制后的矛盾
AA制带来了几个很显著的矛盾:
1、杨先生不愿透露收入
杨先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和我透露他的实际收入到底是多少。有时候我问得紧了,他就说他的工资就是3000。——可是我根本就不相信啊。
我是从律所辞职和杨先生结婚的,结婚后的一段时间准备婚礼、签证、蜜月、备考司法考试……除了兼职翻译和教人钢琴,没有特别稳定的收入。
虽然我不管账对钱也没啥概念,可是我看着家里花钱如流水,实在不能相信他只有3000啊。加上很多人和我说,证券公司的员工工资很高的,我就觉得特别伤心,感觉杨先生在这个问题上对我不诚实,感觉他好像防着我似的,我们两个人的关系缺乏基本信任。
2、对于公婆贴钱这件事我们分歧巨大
结婚以后,我发现公婆每个月都会秘密地贴一点钱给杨先生,这让我很不爽。我就这个问题问过杨先生很多次。他是这样解释的:“我爸爸有一点小生意需要帮忙跑腿,他请别人也是请,我既然帮他很多,他补贴我一点就当是我的工资了。”
这个说法看着说得过去,其实细想是站不住脚的。这点跑腿打杂真的请个人也花不了多少钱啊,请杨先生要付的代价可不小呢。
杨先生对他父母补贴钱这件事感觉理所当然,堂而皇之,但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其实是很纠结的。
我的内心真的是很不喜欢公婆贴钱的。我知道公婆是好心,他们也和我提过,他们觉得他们补贴我们钱,是为了让我们小夫妻不要吃苦,日子过得可以好一点。但是越收他们的钱,我们离经济独立就越遥远,更不要谈什么圣经上说的“结婚以后与父母分离”的事情了。杨先生好像对未来也没有计划,他对和父母分离是一点信心也没有,看着就打算靠着他父母一辈子了,这也让我觉得很绝望。
但是另一方面,我当时又不愿意细想这件事,说到底,还是贪图物质生活。我喜欢过想买就买的日子。虽然我不知道杨先生收入多少,但是我知道肯定是不够我们家开销的。虽然我也不知道公婆贴我们的钱到底是多少,但是我知道可以帮我们把我们买买买的账轧平——所以我就常常在这种矛盾间,时不时和杨先生爆发一下小情绪。
3、我们两个花钱都全无计划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和杨先生都是吃货,当时又缺乏自己烧饭的能力,经常在外面吃饭。
每次杨先生提议说:“不如我们今天吃顿好的吧”,我都是特别高兴的,吃的时候我也很开心。可是临到要还我的信用卡的日子,我问杨先生要钱,他就说,这个月外面吃得太多了,没有多余的钱给我还信用卡了。我就很崩溃,他也会很生气,他会说:“吃好的难道你没吃吗?不也是给你吃的吗?”可是我就觉得,早知道当时要面对现在这个状况,我情愿不吃。
我们就会开启互相指责模式,他就说:“难道家里多少钱开销你心里没谱吗?”我就反驳他:“你一个月多少钱你又不告诉我我还以为你发财了呀,没钱你充什么大款呢?”——当然我这样说,他就更受伤了。
4、我们对把钱花在哪儿完全不合一
杨先生对我乱花钱这件事也特别有意见。我就觉得,结婚前不是说好的吗?我自己赚的钱不是我自己的零用钱吗?我想要怎么花就怎么花的呀,你为什么要像我爸妈一样管我呢?家里的开销不是你来的吗,我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就是买买宜家添置大件呀,我不觉得是乱花钱呀,也是大家一起用的呀——这应该也属于家里的开销呀。
但是杨先生就会质疑,他觉得这些东西他觉得根本没必要,纯粹是因为我自己开心才买的。我每个月的信用卡都比我的收入要高很多,这高出来的部分也成为他很大的压力。有时候他就直接和我说,他也没钱,甚至家里连公婆贴的钱也开销掉了,我的信用卡要我自己想办法了——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要么就是分期,要么就是问自己父母要,这也让我感觉很不爽。
三、积攒的苦毒
时间长了以后,我和杨先生都各自积攒了很多苦毒。
我的苦毒是,我觉得他从经济到心理,完全都没有和他父母分离。我结婚以后的日子,各种拮据,还不如我结婚前跟着爹妈混吃混喝来得好过。家里钱明明不够,可他对工作也不上进。以前他还喜欢我有点生活小情趣,可是柴米油盐一来,我这些小浪漫在他眼里就全都成乱花钱了。——总之,这结婚以后的日子和我想象中的实在是太不同了,我本来是希望结婚是可以成为我的一个新的人生开端的,可敢情我结婚就是来各种吃苦的。
杨先生的苦毒就更多了。他觉得他没有办法和我沟通,因为他一想要和我说什么事情我就会发脾气。家里的钱完全不够花,娶我这个老婆就是找罪受,日子太苦了也不知道和谁说。他结婚前会买几千块的衣服,但是结婚后他甚至都没怎么添置新衣服,全给我花完了。他觉得他自己工作挺努力的,按时上班,也不缺勤,但是我总是对他不满意。他觉得我不像过日子的样子,想到什么买什么,还听不进,还讲不得。
上述这些还单单只是我们在经济财务上的一些分歧,我们之间还有很多其他分歧。我们有时候还忍不住在亲朋好友面前吵架,当时很多人大概都觉得我们是要走离婚路线的,很多人像我们这样价值观差距这么大估计早就离婚了。
四、钱也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原来我们都暗暗觉得,我们两个人就是赚得不够多。等我找了工作,有稳定收入了;等杨先生收入再高一点,我们可以不用公婆贴钱了,我们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解决了。
所以我们总觉得我们的问题的根源就是“没钱”。但是现实打破了我们的这种幻想。
首先,我找了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稳定收入有了。按照我当时的资历,每天准时上下班,不用加班不用出差,这个工资已经挺好了。随后,我怀孕了。双方父母又给了我们很多钱让我们去给宝宝添置各种东西。再者,那年杨先生还发了万把块的年终奖。
总之,我们那年应该是一点都不缺钱的。可是我们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更激化了。
我们还是常常为经济问题各种争执。有了孩子以后就更复杂了,孩子的尿布啊,用品啊,都是我的信用卡刷的,可是杨先生开始经常说他没有钱,于是我就要各种想办法,但我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让我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杨先生去讨钱,让我感觉自己就是个低三下四的主妇,而且一时半刻还没法改变。
杨先生也很不爽,他说他发年终奖,还有父母贴的钱,一共放了两万块在抽屉里,一个过年完了,抽屉里的钱就都被我花完了,然后我还要和他说我的信用卡不够还!他觉得我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满足我给我买了这个,可是我就开心了两天,然后又要买那个。所以到后面,我如果问他:“我们买什么好不好?”他一律回答:不好。我问为什么?他就说因为我们没钱。
这就让我更郁闷了,没钱也就算了,那你说几句好听的呗,你没钱还好像我欠你的似的。
五、火灾后的柳暗花明
因为谈到上面这些问题就要大吵一架。后来,我们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就是避免来谈这些问题。所以表面上,我们的日子好像还行,但是实际上,我们彼此内心都有很多苦毒,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
就在我们矛盾快要到最高峰的时候,姐姐囡一岁半,家里火灾了。什么都烧没了。我们全家就只剩两双鞋,一条毛巾,其他什么也没有了。那时候我的律所、老板、师兄、教会、弟兄姐妹们第一时间给我们送来了救急的钱,总共大概两万吧。我们花哪了呢?我们两个人第一时间买了两个很好的手机,一万就没了。剩下的一万去买了一点衣服,钱又没了。
由奢入俭难,后面的日子我们开始各种崩溃。最终我们因为终日吵架,杨先生离家出走,打算和我离婚。我们经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日子,详见《和杨先生一起走过的那些年》一文,此处暂表不提。
最终,杨先生回来了。
然后我们就开始婚姻辅导了,我们辅导了十几次,可几乎一点效果也没有,每次回来可以感动个一周,然后第二周又一切恢复原状,以至于杨先生对婚姻辅导也很失望,他觉得我也不会改变,这个辅导一点用都没有。
但是后来有一个很关键的节点,就是我们的婚姻辅导终于向我们的经济状况开刀了。最初的切入点是,长老夫妇建议我们要把钱存在一起,要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记账,要把我们的钱进行规划做预算。
面对这个好建议,我们开始都是反对的:
杨先生反对把钱存在一起,我反对记账。
杨先生反对的理由是,他试过给我钱来管理,但是我最后都是花完,而且也不知道花去了哪里。我反对记账的理由是,我觉得家里的账很琐碎,我自己也试过记账可是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坚持。
除了上面这些,我觉得杨先生还有一个没说出来的理由是:“不想让太太知道自己一个月赚多少,这样比较有自由感和安全感”。
而我也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理由是:“我不想面对家里的财政状况这个问题,反正杨先生也不会改变,我还不如像现在这样稀里糊涂过日子过得好。”
长老夫妇对我们循循善诱,最后最打动我的一点,就是我们是夫妻,我们要同心合一。原来的模式,我的钱是我的,你的钱是你的,我要这样花钱,你要那样花钱——我们原来不是同心合一的。
我们知道同心合一是正确的教导,而且我们大概也已经是走投无路了。最终,我们竟然踏出了这一步。
有了这个决定以后,我们在各自在很多问题上作了让步。我同意暂时不管杨先生有没有从公婆那里拿钱的事,我就专注在“我们赚的钱和实际上的花销到底差了多少钱”的问题。杨先生也同意每个月把钱存在一起,向我完全披露家庭的收入状况,同时共同一个预算,然后我们试试看按照这个预算来过日子。
六、艰难的预算设立
我们回家以后,坐在一起,花了好几个小时讨论这个预算的问题,讨论的时候又差点吵起来。
比如说我觉得家居改善、给小朋友买书买玩具啊之类的一些事对我是很重要的,但杨先生就表示非常不能忍。
又比如杨先生老是觉得预算有没有无所谓,关键是看看我们钱去哪里就好了,我而就觉得他会这样想完全是因为他父母一直贴钱给他。既然我们是要好好过日子,那就该有多少钱花多少钱,我们不能走老路了。
最终我们作了一个预算,现在很多细节我都不记得了,但是肯定我们各自都为各自的坚持又作了很多让步。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俩每个月衣服都只能买500块,每个月零花钱也只有500块。如果要买大件的衣服,就只能攒几个月的钱一起买。后来就变成每年只有双十一的时候才会稍微买一些衣服。
除了预算,我们决定重新设立我们家的财务机制,结婚前说的那套都作废了。我们要把钱存在一起,我们要同心合一,我们两个人一起来负担这个家庭的运转。
看起来比起结婚前的那个小算盘,现在的做法好像是我吃亏了——但是我当时真的与一种焕然一新、充满希望的感觉。
后来,在推行预算的过程中,我们两个人的关系真的有很多改善。倒也不是说因为钱的事情厘清了所以我们关系就变好了,但是这两件事确实也是相辅相成,螺旋形上升的。
因为钱的事情厘清了,我们两个人交流起来少了很多障碍;又因为当我们两个人把自己的偏见放在了一边以后,钱的事情就更清楚了。
七、同心合一带来的财务改变
我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们改变的起点,还是我们终于愿意同心合一过日子,这是重点。
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都有很多改变。
我乱买东西的频率大大降低了,以前都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现在如果要买大件,都要考虑好几个月。我对买衣服买化妆品买包包的想法都降低了。包包已经好久不买了,化妆品要用干净了再囤,衣服就觉得舒服就好了,某宝有很多卖棉质经典款衣服的小店,又便宜又好穿,穿坏了也不心疼。
我也看到杨先生其实一直致力于我们小家庭的经济独立,有时候他父母给我们钱,他也会告诉缘由,其实公婆贴的钱也不如我原来想象得这么多。想到这么多年可能都在冤枉他,我心里也很惭愧。
当时我们用了一个叫“随手记”的APP,可以共用一个账本,我们两个人互相记账对方都看得到。但是后来用了半年以后很快就不用了,因为我们建立了相互信任,也看到大家都在改变,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不需要记账就知道家里的资金流向了——全都是在外面吃饭给吃掉了。所以后来我们又在在家吃饭的问题上下了大功夫,详见《聊聊在家吃饭这件事》一文。
在这个过程里,我还看到了我们两个人在经济理念上的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我们都同意给我们小朋友上一些学校的延时班,但是又都觉得双休日继续出去上早教就不需要;我们都觉得衣服可以朴素一点,但是对穿的鞋子都挺讲究;我们都觉得给小朋友不用买太多衣服,但是偶尔买一些好看的也完全值得……
现在,我们对家里的开销基本上有了一些概念,虽然存款几乎为零,但是总算是能够达到收支平衡了。小孩子生日什么父母会给我们一点红包,我们也很高兴。偶尔也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但是因为平时还算计划着花钱,缺口都不算太大,稍微用下信用卡就可以过度到下个月。
八、财务改变带出的更奇妙的事
上述这些改变不只是财务上的,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其他改变。
1、深入交流
原来杨先生是说什么就怕我生气的,而现在我们什么都可以商量。我原来和杨先生说什么他都是不同意买的,现在甚至我不说,他都会主动帮我买买买。
我觉得这种“什么都可以聊,什么都可以讲”的感觉真是好。这种同心合一的奇妙关系,是我过去从来都没有体验过的。
2、彼此接纳
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比如杨先生会想要买一台新电脑,我会想要买一台照相机等等。因为大家的关系改善了,家里的钱也可以补补凑凑,我们通常都会鼓励对方去买很喜欢的东西,都会愿意从自己的零花钱那部分里来补贴对方。
所以财务改变,实际上,也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对方展示“接纳”的机会。
3、与父母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杨先生和他父母的关系也产生了很巨大的变化。他和我说,以前他问父母要钱,其实他压力是很大的。现在可以不再问父母要钱,给他的感觉是很释放的。我也能够感觉到杨先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微妙,但是就是很能够感受到:“他和我是站在一边的。”
九、我们仍然在成长中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太好,我还是有点大手大脚,杨先生还是有点没计划。我们家里马上要五口人了,竟然还没有积蓄,这件事也真够吓人的。
但是每每看到我们心里的变化,就觉得这日子很有盼头。我知道这种变化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所以这种盼头,也是过去几年从来没有的。
杨先生的读后感
经济问题是矛盾的导火索,因为花钱是最敏感的点。但内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对方要求太多,而且是从满足自己的需求出发来要求对方,因为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个人总有很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子。
所以我们最终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并不是说把钱存一起了,而是我们真正开始学习彼此接纳。
小暮姐妹的读后感
我觉得你这篇其实是从经济反映了你们的关系成长史。钱是最直接最敏感的。一开始杨先生是不跟你敞开的,而你是不敢面对真情的。
我想到一句经文,我觉得和你这篇文章很搭:
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箴言15:17
你们现在花钱没以前爽了,但关系亲近了。以前花钱买买买,但大家都不开心,说穿了最重要的不是钱,是关系。
我个人的感觉,不一定对,在关系里的满足会减少很多购物的需求。其实有些东西买了也只是开心一阵子,但彼此相爱能开心一辈子。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17:10 编辑 ]
在伦敦苏豪堂的礼拜天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题图摄于2017年5月伦敦苏豪堂
10年前我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去的是SOHO的苏豪堂。《初到英国的第一天 2007 & 2017》一文中说到的,2007年我是在唐人街被教会“捡”回去的,说的就是这个教会了。
今天是到英国以后的第一个主日,我信心满满地带着两个小伙伴一起去苏豪堂,不料走到莱斯特广场的时候,竟然迷路了。不禁感慨,到底是10年过去了。
今天有很多感动我的事。
第一件事,是苏豪堂的敬拜在周日上午分成了两场,分别是粤语和国语。原来只有一场,牧师讲粤语,有人翻译成国语,那个也很好。但是现在人多了,就直接分成了两场。
——要知道,在英国这个地方,敬拜的人越来越多的教会,是不多见的。我在苏格兰的时候,看到很多美好的教堂变成了戏院,神学院变成了语言学校,最后空留了一个建筑在那里,可教会却不翼而飞了。
所以真是很为神在伦敦华人中所行的而感恩。
第二件事,是很为苏豪堂的国语团契“爱是团契”感恩。10年前我在苏豪堂聚会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参加粤语的“SO福团契”,因为那里更多年轻的学生。我记得那时候说国语的“爱是团契”人很少很少,会固定前来的也就五六个人。
但是今天再去,哇,有三排椅子。小组可以分成四个。而且比起团契人数增加,我更感动的是同工对这个团契内容的认真准备。
今天的团契内容是回应早晨牧师关于“修复破碎关系”的讲道。团契活动有敬拜赞美、有推荐阅读书籍,有一段小视频作引子,有一个小游戏活跃气氛,有问题引导,有讨论分享,有总结,有分组祷告……每个人的参与度都很高,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参加过准备得最好的一次团契活动了,简直没有之一。
谁能想到10年前稀稀落落无人参加的国语团契,如今竟有这样的豪华阵容。
第三件事,是和姐妹聊天的时候,聊着聊着,人家竟然迟疑地问我:“……你的先生是不是姓杨?你是不是就是那个写文章的杨太太?”天哪!我简直受宠若惊啊!在苏豪堂竟然也有人在读我的文章。
随后在团契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起了我10年前是学生,这次出差,又有另外的姐妹问我:“啊,你是不是就是杨太太?”随后一片惊讶声,有好几个人和我说:“啊,我有看过你写的文章。”
……感觉世界好小……然后忽然就有了压力。也请大家为我祷告,希望我以后真的可以严肃对待写作这件事……
但是最最让我感动的,是另外一件事。
我今天在苏豪堂遇见了十年前就认识的H姐妹和W弟兄。10年前我认识他们的时候,H姐妹已经信主了,但是她没有和她当时还不信主的男朋友W弟兄分手。H姐妹是那种很温柔的姐妹,和你聊天会浅浅地笑。W弟兄则有一点点内向,还有一个不错的发型。他会和H姐妹一起来参加各种活动,但是他很少说话,他就是很安静地坐在旁边。
记得那时候很多人想要给他传福音,各种人会问他,为什么不信主啊什么的——也包括我。但是W弟兄本身性格就不算外向,感觉这样的聊天在当时其实是给他很大压力的。有一个传道人和我说,可以就为W弟兄信主祷告,让神亲自去感动他。
直到我回国的时候,W也还没有信主,而且看着就是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信主的。
今天去,我一眼就认出了W弟兄,他和H姐妹完全都没有改变,简直是像吃了不老药水一样。我和他说我是10年前来的Ariel啊,他说这个名字他有印象,因为是洗衣粉嘛。随后我又把我10年前在FACEBOOK上的照片挖出来给H姐妹看,随后她也想起来我是谁了。
她说:“我记得你了,那时候你很瘦的”……可不是……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啊……
然后我才知道,我走了以后第二年,W弟兄就信主了!和我和杨先生很像,在快要和H姐妹结婚的时候,他忽然就想通了,然后就信主了。
但是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他最终终于信主,而是他在信主以后整个人的改变。
怎么能够想到,10年前就是坐在团契边上几乎一声不吭的一个人,现在竟然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同工!竟然有在带敬拜!竟然可以这样敞开!他的样子完全没变,可是他里面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他还是保留了他很沉静的特质,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很坦然地很敞开地和大家分享他自己的事情。
我听着他的分享,看着他的变化,眼泪差点要掉下来。
我感谢神让我认识H和W,因为看到W弟兄10年间的变化,我知道我所信的神是真的——在他身上的改变,不是出于人能做到的。
随后又想起来我家的杨先生,不管别人怎么想,但我是真的相信我家的杨先生有一天是会成为教会的领袖的。他有太多美好的特质,是我所知道,可别人却还没有看到的。愿神有一天能大大地使用他,也让他成为更多人的祝福。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在英国大律师行工作第一天有感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题图摄于2007年6月英国牛津
众所周知,英国律师分成Barrister和Solicitor两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从事出庭工作,后者主要负责事务工作。香港人把后者翻译成“律师”,而把前者叫“大律师”。事务律师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和国内挺像的,出庭的大律师则在Chambers工作。Chambers不是常用词,也没有标准翻译,姑且就叫它“大律师行”吧。
我有幸入选了英国大律师公会的一个针对中国律师的培训项目。5月底到的英国,前几天都在进行一些关于英国法和英国律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从今天开始,我会跟着大律师在大律师行进行为期数周的见习。
今天是第一天。
这个项目是导师制的。在面试的时候,大律师公会的面试官问我,如果他们找不到做刑事的大律师给我做导师,我还要不要来。我果断说:“不要。”因为我就是想看看英国的刑事律师是怎么工作的,而且我对其他领域一点不在行。
结果他们真的帮我找到了做刑事的导师,还是女的,还是个QC!
QC是Queen’s Counsel的简称,通译“御用大律师”,但是实际上不是真的皇室御用,这是一个类似“高级职称”的称呼。一个出庭大律师拿到QC基本上就是攀上职业最顶端了。
QC也叫“Silk”,因为他们可以穿丝袍上庭。有一部著名英剧就叫“Silk”,那么巧,说的也是刑事律师。剧中女主人公第一季结束的时候才当上QC,而且在剧中也侧面反映了,QC本身就很难,而一个女性在英国要当上QC是件更难的事。
导师是一个很直爽的人。还没正式开始见习的时候,她已经发了几个案卷材料文件给我看。
今天第一天上班,我原本以为在大律师行,至少大家要介绍介绍,寒暄寒暄,但是没有。连Clerk(姑且理解成行政吧,但是其实是大律师行的经理人)见到我的第一句,也是:“她发给你的案卷材料看完了吗?”——在花了1分钟介绍我哪里是厕所,哪里是茶水间以后,大家就开始撸起袖子干活了。
QC把我和她安排在一个办公室里,我就坐她对面。我问了她关于案卷材料里的几个问题,因为她上周发给我的材料内容不算多,有很多细节我还是有疑问。她说我的问题挺好,然后我每问一个问题,她就发了更多几个文件给我进一步研究。大概发了快20个文件以后,我的问题终于提完了——其实我也不敢再多问了,我觉得这20个文件已经够我受的了,尤其第一个PDF打开就有150页。
她一直在专心工作,所以我们几乎没有寒暄。但是看到我怀孕,她说到她也有三个孩子,也是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天哪……我一直以为她还是单身,结果人家其实啥都没耽误。她的老大和老三相差5岁,我算了算,她生孩子的年纪和我也差不多。
于是就很自然地继续问她,她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她直言:很难。她说她年轻的时候也是不停接案子,每天都要上庭,很多时候双休日白天陪完孩子,晚上也要看案卷到深夜。
她说女性的职业发展就是会比男性慢一点,但是她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因为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其实她的职业发展也真的没有很慢。她45岁的时候荣获QC头衔。在英国40岁前做QC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很多律师直到做到法官也没有拿到QC头衔——所以要说慢,那也就最多慢了这5年了。
说完这些,她和我说,我们一会去吃中饭,现在她要看文件了。然后我们就停止了聊天。
今天一整天,我就这样坐在她对面,看着她几乎连厕所都没上,就坐在办公桌前,不停不停地看案卷。
我原以为在英国大律师行工作,给我的收获大概是这里律师的执业技巧、处理案件的精妙模式等等……但是实际上,第一天,颠覆我三观的,不是别的,单单就是这位QC的工作态度。
我号称自己是要做“技术派”的刑事律师的,因为我做案子不走关系啊。但是今天遇见这位QC才算是遇见真的技术派了。她给我的所有材料里,我最喜欢看她写的材料,简明易懂,她说她尝试用简单的话说复杂的问题——她几乎把她所有的工作时间,就花在研究案子上。
想想,做案子不走关系算什么技术派啊?这是律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不是吗?不能因为很多律师道德沦丧,这就好像成为我可夸耀的事了。所谓技术派的技术,还是要一个个案子踏踏实实把技术练出来的。
我想起我师兄和我说:“你不是不聪明,你是太聪明,就不肯下笨功夫。”
在中国,很多人会提到已育女性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平衡的问题。我自己的个人感受是觉得中国职场对已育女性其实还是挺友好的:我们的社会通识好像就是,一个女的如果有了孩子以后,工作上放松一点也可以理解。——我常常也就这样放过自己了。
还有一些时候,我会觉得:我已经对我的收入满意了呀,我又没什么事业追求的,我多花一点时间在家庭呀……这些观点本身谈不上对错,但是如果把这些观点作为“懈怠工作”的借口,那就真的是有问题了。
我过去从来没发现我其实在工作上是很“懈怠”的,直到今天我看到了这位QC的工作状态。她就这样在看案卷,同事进来说几句案件的事情,然后她继续看案卷。全程她没有开小差,没有刷朋友圈——甚至我出去倒水,她就让我顺便倒一下,这样她就可以不用挪那么几步路了。
我就联想到自己。坦白说,我从工作的第一天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像她这样认真过,哪怕只有一天。我每天白天工作的时候,都难免要刷刷朋友圈,开开小差,和同事聊个小天……结婚有了孩子以后,白天还要顺手上个淘宝,给家里添置点必需品。甚至以前没在律所工作的时候,在公司工作的节奏慢,我中午还要逛个商店或者睡个午觉啥的。
我想要每天多陪孩子,这是没错的,但是上班刷朋友圈、开小差、和同事聊个小天、上个淘宝,这算是什么陪孩子呢?——这位QC努力工作,可人家也陪孩子啊,人家上班时候认真上班,回家就认真陪孩子。他们全家还去印度的沙漠上野营,人家也没少陪孩子啊。
还有人和我说:“女的工作太拼命,不注意身体,50岁以后很容易得癌。”且不说得癌这件事的随机性。但是工作“太拼命”是个什么概念呢?是说加班吗?如果是拼命加班,那我也不赞同,这是没搞清楚主次。——但是,如果是工作的时候拼命,那我觉得这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且是一件周围人看见,就可以把荣耀归给神的事。
我是一直得到很多肯定,以至于过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对我说,我是有多么多么厉害,将有三宝,还在工作,还是做刑事辩护的——好像这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似的,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我在律所工作,周围有很多努力工作的好榜样,但是我好像一直就有很多借口:人家单身呀,人家没有结婚呀,人家不用花很多时间照顾孩子呀……直到今天,遇见这位也有三个孩子的女QC,我才一下子被打醒。
我确实是结婚了,还将有三宝,但既然我选择出来工作,尽心尽力工作岂不应该是常态吗?
这尽心尽力不是为了“赚更多钱”,不是为了“事业更好发展”,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成就感”——我是基督徒,这些对于我来说其实都不重要,也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但既然选择出来工作,在上班的时候努力工作岂不是我的本份呢?
就在刚才,我和神祷告,认罪悔改。愿我自己今后努力工作,不为其他,就是尽我在职场上的本份。
KITTY姐妹的读后感
要向你的导师学习!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的时候想着家里的事;在家的时候惦记着工作;陪家人的时候人在心不在,美其名曰陪孩子,其实还是看手机的时间更多。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说实在的,现在反思我自己工作时的状况,真的没有做到尽心竭力。至少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工作的。早上9点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泡杯咖啡,跟同事聊聊天,刷刷手机,上上网,一晃半上午就过去了。再看看邮件,午饭点就到了。跟同事吃吃午饭逛逛街,回来再开个会,转眼就到了下午三四点了。这时才正式进入工作状态,可已经接近下班时间了。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不愿意停下来了,于是就加班。看似工作很卖力,其实占用下班时间,也是让家人为我的效率买单。还很悲壮地认为自己工作很卖力,都是为了家人打拼。其实有时候就是不愿意回家,因为回到家还有一大堆家务在等着。敢问如今有多少人,晚间的加班和应酬是真正100%必要的呢?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杨太太,你的时间从哪里来?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题图摄于2017年5月英国圣安德鲁
常常有人问我:“将有三宝,还要工作,你怎么还会有时间写公众号,你的时间从哪里来?”
其实在我的公众号里有很多文章描述我们的生活状态,但想想可能我没有把这些文章归类总结。所以特撰此文。
最重要的前言
一、关于工作
关于我找工作的标准
怎么找到这样的工作
为什么要找这样的工作
二、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睡眠习惯
三、关于不折腾地生活
选择一些省时省力的生活方式
接纳自己就是做不到“最好”
认清没什么具体做法是“最好”的
如何摆脱“最好”的焦虑
最重要的前言
首先,各位弟兄姐妹千万不要觉得我是八面玲珑什么都能HOLD住。绝对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如果又想要有很多时间工作,又想要有很多时间能够陪伴孩子长大,又想要和老公有很多亲密的时间,又想自己可以有很多时间可以学习提高,又想有很多时间可以出去旅游……那这是贪心。
我是基督徒,每每有这样看见的时候,我是会去和上帝认罪的。过日子一天就24小时,总是要有所取舍,我也接纳自己没有办法在什么事情上都花时间做得尽善尽美。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旨绝对不是介绍“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事实上,如果我靠我自己,顾一个都不一定顾得上,所以所谓“兼顾”真不知从何谈起。对于一个要上班的妈妈来说,我能做的只是在各样事上尽本分而已。我也觉得真的是很难的,但我也相信上帝是让我在这些事情上学习如何倚靠他。
但在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杨先生和我确实是有一些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我也在朋友圈看过很多类似的鸡汤文,我自己以前也写过类似的,大致内容都是如何利用碎片时间使自己高效运,以转达到工作家庭平衡;或者如何利用高科技的家电,来达到家务省时省力的目的。
我觉得这些技巧是有用的,可能我在下面也会提及,但是这些却不是使我能够真正获得内心安息和平安的原因。
一、关于工作
首先,关于工作,我早晨送完孩子上班,下午4、5点接完孩子到家,肯定时间相对一般上班族妈妈要多一点。
1、关于我找工作的标准
关于当时找工作的经历,我在《关于“全职妈妈还是在职妈妈”的一些分享》一文里有更详细的记录。
简单来说,我出去工作,是杨先生和我的一个共同的决定。我们在做这个决定以前,也祷告了很长时间,也经历了很多事情。
虽然决定出来工作,但做了妈妈以后,我觉得因为身份转变,我对工作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转变。过去我找工作,可能觉得“工资”或者“前途”是最重要的,但在有了第一个孩子以后,我找工作就不再以此为先,而是有几条特别的要求:
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让我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如果有急事,比如孩子生病,我是不是能够请假。
加班多不多,出差多不多。
2、怎么找到这样的工作?
很多人会觉得,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能够找到“能够允许每天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工作呢?还不因为你是做律师的,你的行业很特殊嘛。
但事实上,律师行业是很辛苦的行业。我把工作时间压缩到能够每天接送孩子,是需要付出很多代价的:我可能N年里都做不到合伙人,可能N年里收入提高都很缓慢,可能同事看我也会对我这个人有论断,或者觉得我挺傻的。甚至比这个更糟糕的是,搞不好我不进则退,再过几年就要被年轻人所取代了。
——但是这就是我的价值观,我还是选择先把必要的时间空出来,照顾我的孩子。
因为在找工作前已经祷告了一年的时间,我当时是很有信心的,我觉得上述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在职妈妈的需要。我的需要神是知道的。我甚至想过,如果律师职业实在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我也愿意去家门口的超市做收营员,工作嘛,其实做什么岗位都没关系。所以,我自己个人的经验是,当我把“工资”、“前途”放在一边,能接送孩子的工作还是能够找到的。
但必须要说一句,我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有所取舍,并不表示,我在工作的时候就敷衍(前几天刚写了一篇《在英国大律师行工作第一天有感》,也反省我的工作状态)。哪怕是做超市营业员,敬业的和不敬业的,给顾客的感觉也完全两样,我相信一个敬畏神的人在每个岗位上都可以尽本份,都可以活出见证的。
3、为什么要找这样的工作?
作为一个基督徒,在我的小家庭里,我愿意遵循圣经所教导的次序:
首先,我把和丈夫的关系看得非常重要。我和我的丈夫是一体的,并且我我愿意顺服我的丈夫。
其次,才是我的孩子。我和丈夫并不是围着孩子转的,我们生活的重心不在孩子,这与很多不信上帝的夫妻是不一样的。
再然后,才是我的工作。
也就是说,如果杨先生某一天决定让我不要出去工作,我是愿意回家的,因为我更看重和丈夫的关系。
也就是说,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我的陪伴,所以我在工作时间上,是愿意有取舍的;和我的事业前程相比,我更看重自己尽一个母亲的责任。
综上,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我工作,还是有时间可以接送孩子、陪伴孩子的原因。
二、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睡眠习惯
我们家孩子们晚上8、9点就睡觉了。睡觉前不需要我们哄睡。我们会让他们洗澡刷牙,喝水,挑一个陪他们睡觉的书本或者玩具,然后和他们一起祷告,然后他们和我们说晚安,就自己睡觉了。
我们老大是4个月开始自己睡一个房间,老二是2个月开始自己睡一个房间。大概在老二两岁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开始睡一间房间,一直到现在。
另外,姐姐五岁前,中午也是睡午觉的。现在她六岁了,在双休日中午弟弟睡午觉的时候,她会安静玩一会。她知道这个时间是她作为大孩子的特权,也知道爸爸妈妈在这个时间也需要休息一下。
我们两个孩子也都是纯母乳喂养到将近一岁,我们支持母乳喂养,但是我们不支持晚上喂夜奶。我个人经验是很多不好的睡眠习惯都是从喂夜奶开始的,而且这些习惯会持续很多年,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家庭。
具体关于我们对母乳喂养和孩子睡眠训练的一些经验,请移步:
《关于母乳喂养的那些事》
《我们关于宝宝睡眠训练的经验汇总》
这两篇文章有非常非常详细的记录,几乎是我们所有的经验了。
很多妈妈说自己没有时间,其实是因为孩子睡觉习惯不好,要10、11点睡觉,或者是孩子要哄睡。我自己也曾经哄睡过孩子,但实在是让人感觉很痛苦,而且哄完她我就累得什么都不想做了。
我自己觉得这也是一个挺好的见证。有不少年轻夫妻来我们家玩,和我们热热闹闹一起吃完晚饭,他们看着我们给孩子洗澡,看到孩子欢欢喜喜地和他们说晚安,然后回他们的房间休息,而我们就继续围着桌子聊天——他们会说:“来到你们家,就发现有个孩子的生活其实也没有想象得这么恐怖,你看你们,也还是可以过正常日子的。”
因为孩子们8-9点就睡了,所以在我11点上床睡觉前,我就有2-3个小时自己的时间。有时候杨先生和我会一起看一个电影,有时候我会自己看看书,有时候我会写写公众号的文章。
三、关于不折腾地生活
1、选择一些省时省力的生活方式
我们有很多生活习惯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够好”的,但却让我们省时省力。
以洗衣服为例。
我洗衣服就用洗衣机,如果是需要手洗的衣服,我要么放在洗衣袋里洗,要么就把洗衣机调到30度800转来洗。
我们的内衣外衣是一起洗的,我会倒一点消毒液。
小朋友的衣服有很多污渍是很难洗的,但是我还是选择用洗衣机洗,因为不管怎样孩子的衣服也穿不了多少时间。
我们的衣服几乎是不晒的,就是烘烘干。
可能衣服是不如手洗的干净,但是我只有这点时间。如果小孩的衣服要手洗,我可能就需要减少其他事上的时间,或者要请父母来帮忙,家中的人际关系又多了几层,孩子对权柄的认知也容易混淆,这些新的问题也会耗费我的时间。所以请父母来帮忙,并不能真的“创造”出空闲时间。
关于我们家处理家务的一些细节,在《太太的技能》文章里有很详细的记录。
2、接纳自己就是做不到“最好”
我过去很多时候都会陷在一种“折腾”的怪圈里,我举个例子:
我觉得我陪孩子的时间少,刚好孩子很喜欢游泳,我就想要让孩子多游泳,我的计划是一个月至少要让孩子游一次。但是孩子太小了,游泳需要大人陪着,因为要陪她,于是我自己的时间就更少了。然后因为我还要付两份游泳池的入场费,我就觉得不划算,我又办了一张游泳池的卡,一下子花了好多钱,这下我又觉得这个月经济压力忽然大了,然后我又要花更多时间去接新案子赚钱,然后我觉得我陪孩子的时间更少了。我内疚啊,我就要我老公陪孩子去,但是杨先生觉得麻烦,不想要陪,我又要怪罪他不尽父亲的责任……
现在我的处理方式就简单多了。孩子很喜欢游泳,但是我时间又不多,那我们就偶尔去游一次啰,为什么非要一个月至少游一次呢?也许以后孩子长大一些,条件成熟,事情变化,我们也会改变,但是暂时就不用办卡也不用想太多。哪怕我就是忙到一点也没时间去陪孩子游泳,杨先生也不愿意去,孩子就去不成了,那也没关系,也不是孩子喜欢游泳就非要去游的。万一她要喜欢骑马呢?帆船呢?滑翔呢?是都可以尝试啦,但是没试也不是什么大事。
3、认清没什么具体做法是“最好”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最好”这样、“最好”那样的观念。
从怀孕的时候,我就被灌输了很多“最好”的事:“怀孕最好不要吃冰的东西”、“怀孕最好就不要外出旅行”、“怀孕最好不要吃蟹,也不要吃西瓜”……
等孩子生下来,大家又说:“孩子吃的辅食最好是自己做的”、“妈妈最好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就带在身边”。
等孩子再大一些,这种“最好”的观念就更多了。“孩子最好还是上一些辅导班”、“孩子最好能考进XX学校”、“父母最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先买个学区房”、“妈妈有时间最好还是亲自陪孩子学习”……
这些“最好”的观念看起来并不强迫,人家会说:“你有条件就这么做,这么做最好。没条件那也没办法。”但事实上,如果真要凡事都做到最好,对人真是很大的压力,而且那个“没条件也没办法”的无奈,也深深压迫着我。
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我已经知道有一个“最好的选择”,然而我却没有能力做到,结果就是“孩子没法得到最好的”——对父母来说,这是何等大的否定,何等大的丧气,甚至会觉得因为自己的“不努力”,就对自己孩子造成了伤害。
事实上,我见过很多真的努力做到“最好”的妈妈,给孩子吃的那是百般小心,对孩子的卫生千般注意,给孩子的早期教育启蒙各种精心……但这样的妈妈最后得出的最终结的结论则是:“最好不要有二胎,因为我一个都忙不过来”;甚至是:“最好不要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生活多自在。”像我们这样有三胎,对于这些“最好妈妈”来说,大概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吧。
哎,所以说穿了,哪有什么最好的事——在追求“最好”的过程中筋疲力尽,就已经把“最好”变成“最不好”了。
4、如何摆脱“最好”的焦虑
如果我不是基督徒,上述这些道理我就算知道,我也做不到。
因为那些做不到“最好”的后果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不送孩子去培训班,孩子就不会拼音,可能就进不了;如果不陪孩子学习,孩子就会跟不上等等。
但是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现在和将来都在神手里,我又要引用纪伯伦的诗了: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知道我只是弓,有神这位弓箭手,我才能真的从这种焦虑中解脱出来。
综上,因为我们的家务方式简简单单,因为孩子双休日也不用上培训班,因为我们没有非要这样非要那样,因为我们没有很多讲究也不折腾,于是我们就多出来很多时间了。
想来想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让孩子有好的生活习惯,不折腾地生活,这三点,大概是我可以有时间的最大的“秘诀”了。
但是如果不是神,这些我也都做不到。
所以若有人问我:杨太太,你的时间从哪里来?
我或许会回答:我的时间从上帝而来呀。
杨先生的读后感
我觉得一个人的选择不可能各种利弊都面面俱到。
比如你在文章里写的,你为了多陪孩子,就压缩工作时间,其实你的工作时间真的少得近乎对自己苛刻了。那后果就是你事业发展很慢,还可能会少赚很多钱。但是因为你的主要需求,就是陪孩子,已经被满足了,那你就好好享受这个选择带来的好处,这就很好。
还比如一些全职妈妈也是一样,如果是为了陪伴孩子所以就没有上班,那就好好享受陪伴孩子的时候,也不要总是患得患失,也不要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要觉得没有工作有什么可惜——就像你文章里说的,没什么“最好”的,所有的选择都是有得有失的。
就好好享受自己选择的生活吧——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KITTY姐妹的读后感
我对这篇文章的观察总结是:
丈夫在家里的权威、带领和责任;妻子对丈夫的顺服;孩子们对父母的顺服。如此才有执行自家认定的理念的前提,以及建立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前提。
知道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需要投入精力时间的。宁愿花时间和老公约会、陪孩子阅读玩游戏,还是宁愿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优先顺序,孰轻孰重,心中有数。
搞清楚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做不到什么,这个人生的阶段我的重点是什么。这些搞清楚了,就不会被同侪压力牵着鼻子走。什么时候日子不再过给别人看,什么时候重担就卸下了。
知道上帝在掌管明天,知道祂顾念我们的一切,知道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没有了焦虑,就没有了掌控,用来忧虑和抱怨的时间,自然就可以用来享受。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也在父亲节聊“爸爸的缺席”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题图摄于2017年5月爱丁堡
朋友圈里有很多是关于“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道理说得一点都不错,就是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重要,爸爸有这个作用,有那个作用,爸爸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也有教育爸爸注重夫妻关系的,比如“爸爸要给妈妈放假”、“爸爸要更关心妈妈”之类的。
读到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一般会拉到最上面,看看作者是谁,哦,是“XX妈妈”写的,然后我就果断地关掉这篇文章。因为不然一定就会看到在文章下面的留言有一堆妈妈在自怨自艾自己的老公一点不懂事,完全不肯改变。
不是说这些妈妈们写的道理不对,这些道理都是对的,只是作为一个妻子,写文章和自己丈夫,和别人丈夫说这些道理,意义真不大。在真实生活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爸爸会因为老婆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目的是教育自己的文章,然后就特别感动,从此改变的。
(但若是一个弟兄写的文章,那就完全不一样,比如我昨天在“境界”公众号里看到的一篇《我终于知道怎么当丈夫和父亲了》的见证,就特别让我感动。但是弟兄很少写文章的。很多人给我留言说:“杨先生也写吧。”——我认识杨先生快十年,10年里他总共就写过一篇日记——所以若要等着弟兄写文章去教育弟兄,那基本也没指望了。)
我其实特别理解这些妈妈的感受,因为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看待杨先生的。我觉得杨先生特幼稚,对家庭没担当,一回家就玩游戏看小说,手机拿起几个小时也不放,也不和我交流,和孩子也缺乏交流,让他干嘛他都慢三拍还不情愿,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也不上进,也不想改变……
我在这种感受里挣扎了好几年,然后终于走了出来。
现在,作为一个基督徒妈妈,我想我自己和这些妈妈有一个最本质不同的立场,就是:
我认同你的道理,同意你说的爸爸最好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但是我并不打算去改变我的先生去成为这样的爸爸。
至于为什么,我写过一大堆文章:
《和杨先生一起走过的那些年》
《关于顺服先生的操练日记》
《关于&接纳先生&的学习日记》
《先生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改变?》
每篇都可以直接点击进去看,我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我自己现在在“爸爸的缺席”这个问题上特别得释放。
首先,现在每次在我打算抱怨杨先生在孩子的问题上不上心的时候,圣灵总是会提醒我,看到我自己的很多问题:我在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打算让杨先生发挥父亲的作用,我只是希望他按照我的思路去做事而已。
一个好爸爸,是很自发性的。我催逼他,对他发挥他的自发性一点好处也没有。在过去很多时候,他因为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教育孩子,就干脆什么也不做,省得和我吵架了——所以凡~事~顺~服~丈夫真的是很重要的,是真正能够帮助丈夫学习如何做家庭的头,让他有机会自己去思考,如何做一个好爸爸的。
其次,有一个最大的安慰,是我清楚认识到,管教先生不是我的事儿,而是上帝的事情。我若自己去驯服先生,我还会忘记,还会搞不清楚,还会失误,但是上帝不会。祂是知道杨先生的各种毛病的,祂那么爱他也那么爱我,祂肯定也不会置之不理——所以我不要成为上帝管教我先生的阻拦。我管我顺服丈夫就好了。
最后,我现在认识到,爸爸就是爸爸,不是说非要做这样那样才能发挥爸爸的作用。爸爸哪怕什么都不做,他还是爸爸。这时候的爸爸就好像冬天的太阳,其实晒在身上就像没有晒一样,一点都感觉不到他的温暖——但是尽管如此,在冬天的白天,太阳升起来了,哪怕太阳只是就在那里,人也会感觉好很多。
若说:这太阳一点作用也没有,这是在瞎说。
太阳在,爸爸也在,这就已经很值得感恩了。
顺祝杨先生父亲节快乐。
KITTY姐妹的读后感
男人怕过父亲节,因为说着“父爱如山”,其实是给他们的“好男人”身上又加了一道砝码。所以我要在父亲节,呼吁给父亲减压。
男人不易,信主的男人更不易!我们基督徒姐妹们,在圣经里看到了耶稣完美的男人形象;在各种婚姻讲座中了解了好丈夫应该的样式。在世人的眼中,一个男人能够养家,不吃喝嫖赌抽就是好男人了吧!可这离基督徒姐妹们心目中的好丈夫形象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咱们心目中的好男人应该是啥样的?
家庭中,要黎明即起、读经祷告、做完早饭、唤醒妻儿、送娃上学、为妻舍己、分担家务、孝敬老人、陪娃玩耍。要作全家人属灵的遮盖,要带领家庭祭坛;教会里,属灵生命要成熟、要当执事、同工,带领查经小组祷告会;事业上,也要为主作见证,职场上要做出成绩,要担负起养家的责任,要有上进心。
回家累了,想躲进电视电脑手机的“山洞”里,让整天飞速运转的大脑休息一下,就要被诟病。
他们时刻在事业、家庭、教会中努力扮演着好员工、好男人、好弟兄的角色,一直被要求着,只能站着,不能坐下,不能懈怠,更不能趴下。何处才是他们真正的灵魂安歇之所?身体安息之处?
就像私塾夫人马睿欣老师说的,今天,就在今天,父亲节,我们能不能把“爸爸应该”的清单撕掉?让家,真正成为男人休息的港湾?让他们在家,能真真实实地当一回自己?不必站着,不必硬挺着,让他们灵魂的脚步,停下歇一歇?
我们姐妹们能给丈夫真正的爱,不是高处的喝彩,而是低谷的守候和陪伴。
有人问我KITTY姐妹是谁,为什么几乎每次都有她的读后感?
——其实我也没见过她本人,她不是我们教会的,是一位人在美国的师母,也有三个孩子。我特别喜欢让她先看看我的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她的读后感比我的文章更高明。我就好像是找到了好老师改作文的小学生,但是她改的不是我的日记,是我的脑子。
我在读了她的读后感以后,有了进一步的反省。
我忽然发现我过去纠结于“爸爸的缺席”,我真正难过的的原因其实不是杨先生不够好,或者没达到某个标准——因为事实上,杨先生就算今天达到了A标准,我也会觉得理所当然,明天我又给他进一步设置了B标准。
我真正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我在“要求”杨先生。对别人有要求,觉得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那别人做不到的时候,自己就会有失望。我越觉得这个要求理所当然,我的失望就越大。
——从这个角度说,朋友圈那些妈妈们写的觉得“爸爸应该要这样”的文章,看似正确,其实是满满的负能量。
圣经上神的话都是对我自己说的,不是让我去拿着当小尺子量别人的。将来审判的时候,我是自己到神面前交账的。至于别人,包括杨先生,他好,他坏,自有神去管教。至于我的孩子,神也爱他们,知道他们的需要,我又有什么可以多担心的呢,何况我的担心也不是出于神。
今天是父亲节,杨先生还在睡觉,就给他放个假吧。哈哈哈。如果杨先生之后有读后感,我就加在留言里~~
基督徒,结婚七年,将有三宝,在职妈妈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
愿给经历流产的爸爸妈妈一点安慰
杨太太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题图摄于2017年6月英国巴斯
我有两个很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第三个在肚子里。但就如杨先生说的,我们的“成功率”只有50%。在我自己在这三个孩子出生之间,经历过3次流产,且后两次还是宫外孕。
我最难过最痛苦的一次流产经历,是我第一次宫外孕的时候。我的宝宝没有找到从卵巢回子宫的路,误以为输卵管就是可以扎根的地方,然后宝宝就在输卵管里渐渐长大了。因为他/她还在长大,所以我的输卵管就破了,所以我的腹腔里就大出血了。
我看病的时候,医生告诉我,我多数是宫外孕,我当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我是不是需要马上接受手术,或者我是不是现在有生命危险,而是“你们不能把这个宝宝放回子宫里吗?”——他/她只是迷路了啊,不表示他/她是一个不健康的宝宝啊。
但是医生很遗憾地摇了摇头——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宝宝若是没有在子宫里扎根,医生就没有办法了。
然后我就哭了。我心里感觉特别对不起这个宝宝。因为他/她还在长大,但是我却要在他/她的生命和我的生命之间作一个抉择,我作为妈妈实在是没有办法留住他/她。
那一次,我接受了紧急的剖腹手术,医生把这边输卵管全部切除了。医生觉得如果留着这一根破输卵管,那就是留着下次再发生宫外孕的祸根。我那时候很遗憾自己只有一边输卵管了,为什么不能做微创手术,但是我也知道,其实再晚一点,搞不好我自己的小命都没了。因为手术的时候我醒着,医生说我的肚子里全是血,他们拿了一个吸尘器在我肚子里不停地吸了好久。
最后医生端了一个血淋淋的盘子给我看了一眼,说这就是从我肚子里切下的东西。现在想想其实蛮不可思议的,为啥要给我看这个。想想大概是为了避免医患矛盾吧。可这个看起来,好像和生命完全没有关系的一大团,其实是我的孩子啊。
那时候有很多人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你们已经有一个宝宝了,说明你们精子卵子都是好的。你还有另外一边输卵管,你还是会再有宝宝的。”
但是这话在当时就没有安慰到我。因为就算再有宝宝,我这个流掉的孩子,也回不来了。
后来,我又第二次宫外孕了,我仅剩的一根输卵管也堵塞了。这时候很多试图安慰我的人又说:“你已经有一个宝宝了,总好过人家没宝宝的。说不定这就是上帝的意思,就觉得你们有一个宝宝就够了。为什么你还要冒着宫外孕的风险,拼命要第二个宝宝呢?”
我知道他们的心意是为了安慰我,但是这话在当时我的听来,让我感觉很愤怒:
你有为我持续祷告吗?若没有,你怎么知道上帝的意思就是我们有一个宝宝就够了?你这是在咒我再也生不出孩子了吗?我现在孩子刚流产很难过,和我有没有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有一个孩子,所以流产就没什么了?而且什么叫我“拼命”要第二个宝宝?讲得好像我们要孩子就功利心很重一样。我们也是顺其自然啊!若不是神放在我肚子里,我就是自己拼,也没有用啊……
总之,那时候,我觉得安慰我的人真是讽刺,他们试图让我看上帝,然而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看的却是环境。(这个经历其实对我自己后来也是一个警醒,有时候试图安慰别人,反而成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希望这篇文章不要这样……)
后来真正给我安慰的是我偶尔看了一本书,叫《天堂真的存在》(英文原名叫:Heaven is for Real)。说的是美国一位男童自称3岁时因盲肠破裂动手术,濒危之际,灵魂出窍上天堂,不但坐在耶稣腿上,还见到了因妈妈流产、来不及出世的姐姐。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父母亲从未告诉过他这段往事。他的牧师父亲相信这是神迹,就将儿子7年前的经历写成书。
我当时看得热泪盈眶。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就特别朴素地相信,我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在天堂里,因为他们实在是没什么错,我觉得神是会接收他们的(如果我的这个观点您不能接受,也请不要在这时候和我大谈神学问题。谢谢)。
也是因着这个信心,我有给我的每个没有出生的孩子起名字。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但是当时我还没有什么很特别很具体的概念,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知道我的孩子在天堂里是活生生的一个孩子。我将来看到他们的时候,也许是会惊讶:“天哪,你竟然长得和你姐姐这么像!”之类之类的。
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的内心已经完全被安慰到了。
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不是白白经历的,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这些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就是我和杨先生的,将来我们要在天上和他们相聚的。想想以后我回天家的时候,耶稣带着我的另外三个孩子一起来接我,这是何等美好的景象。
我还是想和他们说对不起,但是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说没必要——因为他们若跟着我在地上过一生,这日子未必有他们在天家里,亲自受神照顾过的日子好。——上帝亲自替我来带这些孩子,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再后来,姐姐囡从别人那里听说了我宫外孕的事情。
她问我:“弟弟妹妹为什么没生出来?”
我和她说:“弟弟妹妹在妈妈肚子里没有找到给他们睡觉的床,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睡错地方了。”
姐姐囡:“他们睡哪里了?”
我:“可能是小马桶里啊,洗衣机里啊之类的地方吧。反正就是会让他们自己也很不舒服的地方。但是上帝爸爸看到他们睡错地方以后,就把他们接走了。”
姐姐囡笑得不行:“那我们以后还会再见到他们吗?”
我:“会啊。我们以后也会去上帝爸爸那里的,那时候就见到他们了。”
姐姐囡:“那我和弟弟呢?”
我:“你和弟弟都是特别聪明,在妈妈肚子里就找对地方了。”
——后来姐姐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和人家说:“我妈妈之前还有其他宝宝,但是他们在妈妈肚子里找错地方了,上帝爸爸就把他们接走了。”
最后,特别有趣的事情是,在经历了两次宫外孕以后,我又奇迹般地生了老二,这次又奇迹般地再次怀孕要有老三(好奇的人可以参考《得知怀上了三胎以后……》和《生三胎违法了吗?》两篇文章)。
嗯,谁说上帝觉得我们有一个宝宝就够了。我自己是很高兴我现在可以指着上帝夸口:我们的难过上帝都知道,祂就是要赐福我们更多!
KITTY姐妹的读后感
& && && && && && && && && && && && && && &
我自己没有流产过,很难说出感受。如果你能在文章中引出,作为有流产经历的妈妈,旁人怎么做能够安慰到她们,这样我们今后就知道该怎么实际地安慰到身边这样的姐妹。
另外我想到的是,神给每个人的功课都不一样。我在怀老三的时候先兆流产,在床上躺了两个月。期间我学到的功课就是要赞美神,不是因为祂所做,而是因为祂所是。我们一般会因为神行了美事而赞美祂,但先兆流产保胎期间,我向神降服,仅仅因为祂是生命的主宰而赞美祂。单单就生命在祂手中这一件事,就值得我终生去赞美祂。
后来到了美国怎么怀都怀不上,也让我完全地谦卑下来,我作为一个想怀上,放开一次就肯定怀上的人来说,神真的让我认识到:生孩子这件事,主权真的不在我自己手里。不是我想要就能要的,完全是神的赏赐。而且神也知道我能handle多少个。祂知道我的“带宽”有多少。像馨悦家的五个,其实后面的三个完全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怀上的。说明这种事,实在是神的主权,也是呼召。
(杨太太注:关于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婆不让玩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