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没有漫威电影漫威漫画改编的电影游戏

当前位置:
为什么说游戏改编电影永远拿不到奥斯卡?
14:42&&&作者:&&&来源:&&&编辑:罗兰&&&分享到:
也许我们早该意识到,就连鲍勃&霍斯金斯(金球奖戏剧类电影男主角)参演也没办法让一部游戏变成一部好电影,其他人哪里还有机会成功?就好比让一位获得过奥斯卡提名的男星帮英国电话公司拍摄一部可入围金棕榈奖的社会现实主义的温馨短片,用于商业广告,荒谬?知名水管工战胜一大群着魔的大蜥蜴,最终拯救了一位公主,这个题材确实不易做。
图片来源:《像素大战》
霍斯金斯在1993年主演了《超级马里奥兄弟》的马里奥,当然那是好莱坞史上第一部电子游戏改编的电影,一部糟糕的电影,但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为此后种种定下了基调,几乎没有例外:每部游戏改编电影都无一例外地糟糕,甚至包括去年推出的影片《刺客信条》。
不仅仅是运气不好。自从霍斯金斯勇敢担纲扮演马里奥,电子游戏界已经沧桑巨变,情节不同,内容更深刻了,而且为数庞大的玩家也边玩边长大了。然而,谈到好莱坞在游戏改编电影方面的诸多努力,最好的褒扬也就是&还不算太糟糕&。然而,这也无法阻止他们继续尝试。最近,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高层正筹划漫威游戏题材的有关改编,与此同时,好几部游戏改编影片目前已进入拍摄或前期制作阶段,包括《神秘海域》、《最后生还者》和《古墓丽影》。显然,他们的脚步不会停,估计暂时也不大有机会危害到奥斯卡奖。那么,游戏改编为啥都这么烂?怎么改才能好起来?
下面五个方面解释了游戏改编电影失败的原因。
1. 改编目的不明确
制作一部影片耗资巨大,而市场为王。因此好莱坞才会充斥着续集病、翻拍病和电影书籍出版。他们用了一个词汇&&&畅销前例&,意指观众对题材或甚至片名越有熟悉感,影片越有可能成功吸引观众。所以,《速激》连出了8部,《变形金刚》一到夏季就回归,《超级战舰》出了改编版,而它的原型连游戏都算不上,只是一些战舰对战的桌游而已,反正改编的电影里有战舰,有战斗,算数。
游戏代表着文化潮流的方向。大型游戏就属于&畅销前例&一类。但游戏改编电影的毛病在于,与电影院产生的独特关系,评价反馈的连环影响、观众对影评的接受等都使得游戏不同于玩具、漫画书、电视剧。导演保罗&安德森告诉作者,当他谢绝一位制片人邀约他执导《死亡空间》电影版时说,&你看过《撕裂地平线》(又名《黑洞表面》)吗?我看过了。&应该学学保罗的态度。如果你有意将游戏改编为值得一看的影片,先问问自己,是否那部游戏当中有什么独特的东西是你希望表现的?如果答案为否,那么你拍出的电影很可能会淹没在一大堆中性评价的海洋中而不被关注。
就说说2014年改编的影片《极品飞车》吧。据推测,该片的投拍的动因为,街头赛车系列主题是EA最热销的产品,而且影片《速激》的大卖证明,一帮酷哥驾车疾驰的电影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但是,在影片《极品飞车》中,哪些是最新《速激》系列片所不具备的呢?很难列举。游戏的独到之处有哪些被改编电影展现出来了?也没有。那么《极品飞车》是否难免沦为90分钟引擎轰鸣加上装傻扮痴的平庸之作?看过的人们知道该怎样回答上面问题,不乐观。
1993年《超级马里奥兄弟》 图片来源:网络
几十年来,游戏一直从影院吸取灵感,体裁、叙述风格、动作造型,这些围绕游戏互动机制而建立起来的讲故事基本元素,原本都是从好莱坞的后院偷来的。当你去掉互动媒介将游戏搬回影院,你需要确认,在游戏中存在着某些即使剥去游戏体验仍然值得保存的东西,因为电影首先失去的就是游戏体验。
还有,别以为电影能摆脱&游戏改编&的标签。游戏一直以来从电影中获得启发,现在电影要反向索取。反馈是相互的,对于游戏回归电影既有规则可循也有隐藏的陷阱,有的时候会比较明显,例如《歪小子斯科特》以及《无敌破坏王》。在《源代码》和《明日边缘》中则更为不易察觉。再次例举《速激》,它当中包含一种十分方便,易于略作改动再重复运用的写实风格,这种投粉丝所好的流畅逻辑肯定也存在于游戏。比如,你喜欢上反派的&岩石强森&吗?他现在变好了。你喜欢蜜雪儿&罗德里格斯的角色?她永远不会死。你喜欢保罗&沃克?他其实也不会就此消亡。
最后归结为:从模糊的游戏美学出发制作的电影没有意义。一部游戏的特质若遇到其他媒介就瓦解,改编电影就没有意义。游戏改编要有充分的理由。
2.过于忠实原作
这方面涉及是品质的把控。若你认为一款游戏具有独特性,那很好。这一独特性会不会让熟知奥妙的人们感到羞于当众观赏,从而成为一个弱点?都必须好好推敲。
是的,上面指的是《刺客信条》,即将登上大银幕的最新游戏电影。《刺客信条》在许多方面代表了游戏改编的新血统。演员阵容强大,知名度高,迈克尔&法斯宾德担纲男一号,令人赞叹地说着连篇废话,三角形logo和装饰富有高度简约主义的视觉设计,这在具有出色创造力的游戏行业中有助于游戏创意的推广。但是,这款游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建立在遗传学时间旅行和游戏中的&阿尼姆斯&(以阅读其使用者的基因记忆且将其投影成一个三维世界的虚拟现实机器)关于阴谋理论的科幻故事。
事实上,大银幕上的&阿尼姆斯&呈现的非常好,牙医式魔椅改为适合电影院的超级VR模拟器。但是,在其他方面影片被教条化的忠实原著所损害。众所周知,《刺客信条》游戏的现代部分自身没什么意义,只是起到一个填充时间的作用,将历史流血故事前后加上隔断。然而,影片却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结构,模糊的白屋子场景,只偶尔呈现有力的刺入情景。更糟的是,当电影中法鲨扮演的通过遗传学时间穿越的现代小人物从高处跳下来时,人们从白屋子内观看到这一幕,惊呼 &信仰之跃&!这本是游戏的标志性概念,但在电影中此刻概念尚未形成,显然,编导此举是为了取悦游戏的粉丝,仿佛他们只想通过大银幕看到一个具体机械、显而易见的征象,却不关心情节或动机。实在的败笔。
《刺客》电影没能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它对原作中那种游戏固有的古怪特质和风格表现出&愚忠&。图片来源:育碧
这一错误来源于改编者从根本上误读了电子游戏所展现出的现实感。游戏常常利用隐喻体现经历和行动,游戏的一个情景常常带来多维度的参与感。不止电子游戏如此,在我玩星球大战棋盘游戏&帝国狙击&时,当任务机制展开,冒险和汇报比率变得清晰,我意识到这些机制十分精彩,令玩家参与诠释一个比喻或场景。英雄能命令其朋友发起最后一击的特殊能力,是通过游戏规则对大银幕故事进行重新叙述。
换言之,如果透过一般的现实眼光看游戏,往往显得生硬做作甚至荒诞不经。玩家可以让角色任意倒行、跳舞,&空气墙&可以挡住道路、即使人物身中数弹,也可以瞬间愈合等等,这些特征成为一种&游戏逻辑&,但玩家也是宽容感性的,理解并接受重复出现的机制,并仍然能够享受游戏快乐。
所以你改编的游戏可能是玩家钟爱的一系列荒谬和做作,但这些不应该被照搬进电影。让&信仰之跃&留在游戏机上吧。精心调制属于你的一个电影现实,只在逻辑合理的前提下才去忠实于原作,要更加可靠。
3. 从漫威学不到啥
这一点显而易见。
漫威系列在许多方面是个捷径。漫画书籍比游戏离电影更远。他们不能实时地动起来,没音乐没视觉特效没表演,所以与改变电影完全无法比。实际上漫画更像电影的情节串连图板,好比电影的蓝图或素材。
但是,简单比较一下DC和漫威,后者仍是改编类电影的标杆。主要因为他们构建起来一个可信的现实感,能大幅度包容承载作品的力量和人设。游戏改编电影,从言语尖刻傲、傲慢自大的《马克思&佩恩》到故事厚重的《魔兽》无一例外都太严肃太自说自话,他们需要好好跟漫威学学,让影片格调变得更轻松灵活些。
幽默感将漫威影片串连在一起。在影片《复联》中,乔斯&韦登一句台词就把现代间谍和刚解冻的美国队长和北欧神族三者的世界巧妙地连结起来:&世上只有一个上帝,女士,我敢肯定他不会穿这样的服装。&被搬上大银幕的电游要的正是这种机智、活泼的风格,轻松诙谐的小冒犯,可以提醒观众,电影并不只是把游戏角色的世界展现出来,它是另外一个同样有乐子的版本。
4. 你还没能了解改编电影的落差
电子游戏已是一类成熟的媒介,具有形式多样、技术深邃的特点,能够能承载从震撼惊悚到两性隐私抽象解密等各类题材。可是,一旦进入电影通道,这些差异都消失了,在大银幕上,不论游戏属于哪个类别,都会被重新分配&&军事动作片、科幻片还有诸如此类,它们基本被视为垃圾片。
咱们找几个替罪羊吧。可爱的鲍勃&霍斯金斯要负有一定责任,因为《超级马里奥兄弟》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此后轨迹一直没变。还有德国导演乌维&鲍尔,将好游戏改编成勉强及格的凶杀惊悚片,获得反响平淡,他该被吐槽,因为他无情地将电子游戏与丑恶形象和低成本DVD联系起来。我们也不会原谅他造成了无中生有的假设,即认为游戏都是些暴力动作、噪音刺耳的东西,没有宁静的领悟和富有意义的内容。
电影《真人快打》是少数获得佳评的游戏改编影片 图片来源:华纳
这仅仅是一部分游戏的问题。我们看看基于顽皮狗工作室两部游戏的改编计划:《神秘海域》和《最后生还者》。这两部都是制作周期较长,说不定拍不出来,如果真的投拍的话,《神秘海域》的结构比较简单,内容上不忌鬼神,动作戏份重,它的风格可以归为《夺宝奇兵》所开创的周末大片。但《最后生还者》则不同,如果按优秀游戏的水准来谨慎制作,才有可能成功。《最后生还者》的开发者顽皮狗工作室在游戏界相当于米拉麦克斯影业或科恩兄弟的地位和风格,而影片《最后生还者》由山姆&雷米执导,索尼影业出品。
实话实说,《最后生还者》的改编在探索高手雷米监管下进行,背后还有拍摄制作《生化危机》系列、《地下世界》以及《傲慢与偏见》、《僵尸》的大公司。如果按某位评论者的说法将《最后生还者》夸张而简单地誉为游戏界的《公民凯恩》,当它最后被拍成《生化2》式的改编电影,谁又能弥补跨越媒介的改编所造成的巨大声望落差?
我不清楚顽皮狗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一点。当改编的消息被公布,我曾采访他们的联合主席埃文&威尔斯,问他为何要把《最》改编电影,他提了两点。第一,游戏目前仅在PlayStation独占,登上电影则可以让更多观众接触到它。第二,YouTube上观看游戏视频的数据证明,存在着未发掘的市场。这两条可谓充分的商业理由,但不能说明改编它会成为一部好看的电影。那么我们就要谈下面的第五点。
5. 改编电影你可不行
好莱坞也许正在缓慢地得出决定性的证明:任何游戏都能被拍成烂片。很清楚任何游戏都没有可以改编成好影片的遗传基因。所以,也许还是放弃吧。如果执意拍电影,那么结果好坏与选择什么素材无关,一切都与你自身有关,与你拍电影的能力有关。
天龙八部手游
不限号测试
天龙八部手游
不限号测试
魔法与冒险
魔法与冒险
不删档内测
不删档内测
雪鹰领主Ⅱ
不删档内测
雪鹰领主Ⅱ
不删档内测
梦想世界3D
梦想世界3D
资料片上线
资料片上线
Copyright: 2005 - 2014 shu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顺网公司 版权所有  最近漫威世界观电影《蚁人》红火热映,几乎每一天都占据了票房的半壁江山,事实上《蚁人》虽然作为早期漫威漫画中老前辈,但明显不属于一线明星地位…这时候你就应该明白漫威挖坑的功力有多深厚,初代蚁人、钢铁侠的老爹等等都被挖出来了,小编现在都能预想到自己小孩长大后还被坑进电影院的场景了。
可惜《蚁人》还没有改编游戏,不过想想跟一堆蚂蚁玩也是够渗人的
为他人做嫁衣
  说回正题,其实漫威76年历史并不都是顺风顺水,咱们就从1999年开始吹起。但当年漫威真可谓山穷水尽(98年刚刚破产重组),这时候索尼笑嘻嘻地送上七百万美金打包买下了“蜘蛛侠”的版权,于是乎依靠索尼强大的发行渠道,超级英雄类型电影便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动辄八九亿的电影票房,强大的号召力自然少不了衍生的游戏大作,事实上《蜘蛛侠》同名游戏多达数十款,其中小编推荐动视制作的《蜘蛛侠暗影之网》和《蜘蛛侠:破碎维度》。
名称:蜘蛛侠:破碎维度
大小:6.54G
平台:全平台
  前作是沙盒类玩法、再配合《蜘蛛侠3》电影的联动也是颇为有趣。而后者爽快的打击感和Boss战,平行宇宙的众多蜘蛛齐登场也是创意十足。
  而另一个风靡全球的系列就是《X战警》了,自成体系的变种人世界观、各个英雄性格鲜明、还有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摇钱树。福克斯当年也是在漫威揭不开锅的时候用几百万捞走了这个至今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版权。对于福克斯死不放手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现在漫威也狠心地在原著漫画中尽情肆虐剧情了。这也是为何福克斯拍前传、拍外番、续集把世界观撕裂重组的原因了。
  《X战警》天生就是一个值得改编游戏的IP,尤其是动作游戏,说实话从红白机时代就已经有《X战警》的改编游戏了(数量还不少),但是大多都是水作。
通常改编游戏都会陷入剧情弱智、玩法单一、迷之设计等怪坑中
  其中比较出色的一款游戏是由动视制作的《X战警前传:金刚狼》,本游戏改写了电影改编游戏等于垃圾的耻辱史,动作流畅、配音到位,虽然剧情简单,但游戏本身制作很精良,尤其是出色动作连续技,让玩家在纯粹的打斗中得到乐趣。
名称:X战警前传:金刚狼
大小:4.66G
平台:全平台
不甘人后一举成功
  在过去,好莱坞对待亚文化有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去原作化”,制片人往往都是精明的犹太高富帅,他们才不会去研究粉丝们的观影意愿,漫画改编电影和游戏改编电影已经深受其害多年。
  对于漫威而然,看着自家当年卖出的《超胆侠》,《神奇四侠》,《恶灵骑士》等角色被制片商改的面目全非遗臭万年,《蜘蛛侠》和《X战警》的世界观也偏离自己的设想越来越远。再者是上百亿票房的市场,却只能得到区区一个亿版权费,漫威不再甘于人后,而这一次出手,一举改变了好莱坞的格局。
  2008年,漫威以旗下四位漫画角色为抵押,赌下全副身家将《钢铁侠》搬上了银幕,这个豪赌一般的决策最终大获成功,《钢铁侠》有多火?你看因几度吸毒颓废得跌入人生谷底的小罗伯特唐尼都能靠着《钢铁侠》逆袭成功;漫画中二线存在的角色,至今依然有众多影迷认为是漫威漫画中最牛逼存在。
单单《钢铁侠3》的票房已经能够排进影史前十
  而《钢铁侠》的改编游戏则是由SEGA操刀,SEGA是一家从街机时代过来的游戏厂商,大作种类繁多颇具质量,可以后来因为集团的经营策略改编,所以只改编了前两部电影作为全平台同名游戏,第三部只有手游。
名称:钢铁侠
类型:动作冒险
大小:1.42G
  游戏的质量属于平均水准,激烈的战斗场面、广阔的地图让玩家不会沉闷,对硬件的优化也很给力,虽然游戏难度和玩法创意稍显不足,但已经足够了。
巨头收购走上巅峰
  2008年大获全胜的Marvel在2009年迎来了全新的时代,而财大气粗的Disney更是用1.15亿美元助力漫威回收版权,借助迪斯尼强大的营销渠道和公关手段(试问世界上有谁不知道迪斯尼),力求下更大的棋——复仇者联盟。
  随着《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的陆续上映(但却没有大获成功,《绿巨人》甚至仅仅回收成本),但是共用世界观、使用彩蛋大法、大家来找茬的小元素串联,最终隆重推出了史上最卖座的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
  要问我为何这么卖座?我想说买一张电影票看那么多英雄,总觉得是件很划算的主意,于是我通常都会情不自禁地掏出了钱包了。虽然剧情简单、人物关系也粗暴有力,但人气汇集于一部、好莱坞的特效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火还真对不起上帝了。
  而游戏改编中就不得不提销量口碑双丰收的《乐高漫威超级英雄》,虽然国内玩家中乐高系列一直属于冷门题材,但是却在国外范围得到了疯狂的追捧。看似幼稚却精致无比的画面,独特的幽默气氛,摸清套路后非常简单的解谜以及在全道具隐藏要素收集后的那份成就感,都让这款游戏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乐高文化代表着创意、创造和分享
  《乐高漫威超级英雄》将采用原创剧情,由《蜘蛛侠》95年版作者Mark Hoffmeier为本作撰写剧情,游戏讲述尼克弗瑞集结超级英雄,包括钢铁侠,绿巨人,蜘蛛侠,雷神,金刚狼还有其他来自漫威宇宙的角色,例如洛基,行星吞噬者,玩家可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玩家可解锁100多名角色,诸如黑寡妇,鹰眼,死侍等,包含超帅的角色技能,史诗般的打斗场景,解谜元素,当然还有乐高惯有的幽默,现在已有汉化版,更加方便玩家体会这种独特幽默。
全面拓展 题材多元化发展
  如果说《复仇者联盟》之前的那些系列都是狂拽酷炫吊炸天,那么后面漫威的题材发展方向就更加多元化,力求拜托无脑剧情+滥用爆炸的固定模式,实现全类型影迷覆盖,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银河护卫队》。
  《银河护卫队》走的则是逗比的路线。星爵的痞气,毁灭者的书卷气,格鲁特的呆萌,火箭浣熊的暴躁,卡魔拉的憋屈,这样的一支由Losers组成的“废柴联盟”从定位上就开了历史先河。成员之间互为映衬贡献出了不少笑点,美国流行文化的无孔不入使得一部太空冒险电影接足了地气,尤其是七八十年代怀旧金曲的大量使用完美融合了复古与科幻两大视听元素。《银河护卫队》大胆将年代电影的怀旧质感与科幻电影的流光溢彩混搭融合,让本片的影像风格与故事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后现代电影”气质。
片中老摇滚音乐和慢镜头动作场面让人印象深刻
  基于这种风格设定,所以同名游戏中也充满了复古的元素,国外游戏团队用8位机般的像素世界还原了电影的主要剧情。
  视频是由CineFix团队的「8 Bit Cinema」制作,正如其名是一支专门制作各种电影8bit风格版本的团队,擅长以旧时代的游戏画面来呈现好莱坞电影,曾经制作过《杀死比尔》、《魔戒》等作品的相关影片。还是挺带感的。
  最后的最后,咱们还是把话题回归到《蚁人》,从国内历来苛刻的豆瓣评分来看,此片是漫威系列中的最高分,主要的原因也少不了逗逼的插科打诨、极具冲击力的伸缩场景变换、富有趣味的配角卡司,当然少不了大家印象深刻的口型匹配效果。这些都是在以往的漫威电影中看不到的。而一向最能发挥创意的游戏领域中,也正在逐渐撕掉无脑玩法、纯宣传的垃圾作品的标签,实现影游联动,平台配合的效果(就像迪斯尼:无限),把乐趣扩散,何等欢乐~
往期回顾/ To review当前位置:
游戏改编电影失败的五大原因:太忠实原作
  这几年,游戏改变电影是层出不穷,但是貌似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扑街”,不管是不是热门IP,最终的结果就是得罪了粉丝又讨好不了影迷。或许我们应该早意识到,就连鲍勃&霍斯金斯(金球奖戏剧类电影男主角)参演也没办法让一部游戏变成一部好电影,其他人哪里还有机会成功?就好比让一位获得过奥斯卡提名的男星帮英国电话公司拍摄一部可入围金棕榈奖的社会现实主义的温馨短片,用于商业广告,荒谬?知名水管工战胜一大群着魔的大蜥蜴,最终拯救了一位公主,这个题材确实不易做。
  霍斯金斯在1993年主演了《超级马里奥兄弟》的马里奥,当然那是好莱坞史上第一部电子游戏改编的电影,一部糟糕的电影,但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为此后种种定下了基调,几乎没有例外:每部游戏改编电影都无一例外地糟糕,甚至包括去年推出的影片《刺客信条》。
  不仅仅是运气不好。自从霍斯金斯勇敢担纲扮演马里奥,电子游戏界已经沧桑巨变,情节不同,内容更深刻了,而且为数庞大的玩家也边玩边长大了。然而,谈到好莱坞在游戏改编电影方面的诸多努力,最好的褒扬也就是“还不算太糟糕”。然而,这也无法阻止他们继续尝试。最近,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高层正筹划漫威游戏题材的有关改编,与此同时,好几部游戏改编影片目前已进入拍摄或前期制作阶段,包括《神秘海域》、《最后生还者》和《古墓丽影》。显然,他们的脚步不会停,估计暂时也不大有机会危害到奥斯卡奖。那么,游戏改编为啥都这么烂?怎么改才能好起来?
  下面五个方面解释了游戏改编电影失败的原因。
  1. 改编目的不明确
  制作一部影片耗资巨大,而市场为王。因此好莱坞才会充斥着续集病、翻拍病和电影书籍出版。他们用了一个词汇——“畅销前例”,意指观众对题材或甚至片名越有熟悉感,影片越有可能成功吸引观众。所以,《速激》连出了8部,《变形金刚》一到夏季就回归,《超级战舰》出了改编版,而它的原型连游戏都算不上,只是一些战舰对战的桌游而已,反正改编的电影里有战舰,有战斗,算数。
  游戏代表着文化潮流的方向。大型游戏就属于“畅销前例”一类。但游戏改编电影的毛病在于,与电影院产生的独特关系,评价反馈的连环影响、观众对影评的接受等都使得游戏不同于玩具、漫画书、电视剧。导演保罗&安德森告诉作者,当他谢绝一位制片人邀约他执导《死亡空间》电影版时说,“你看过《撕裂地平线》(又名《黑洞表面》)吗?我看过了。”应该学学保罗的态度。如果你有意将游戏改编为值得一看的影片,先问问自己,是否那部游戏当中有什么独特的东西是你希望表现的?如果答案为否,那么你拍出的电影很可能会淹没在一大堆中性评价的海洋中而不被关注。
  就说说2014年改编的影片《极品飞车》吧。据推测,该片的投拍的动因为,街头赛车系列主题是EA最热销的产品,而且影片《速激》的大卖证明,一帮酷哥驾车疾驰的电影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但是,在影片《极品飞车》中,哪些是最新《速激》系列片所不具备的呢?很难列举。游戏的独到之处有哪些被改编电影展现出来了?也没有。那么《极品飞车》是否难免沦为90分钟引擎轰鸣加上装傻扮痴的平庸之作?看过的人们知道该怎样回答上面问题,不乐观。
  几十年来,游戏一直从影院吸取灵感,体裁、叙述风格、动作造型,这些围绕游戏互动机制而建立起来的讲故事基本元素,原本都是从好莱坞的后院偷来的。当你去掉互动媒介将游戏搬回影院,你需要确认,在游戏中存在着某些即使剥去游戏体验仍然值得保存的东西,因为电影首先失去的就是游戏体验。
  还有,别以为电影能摆脱“游戏改编”的标签。游戏一直以来从电影中获得启发,现在电影要反向索取。反馈是相互的,对于游戏回归电影既有规则可循也有隐藏的陷阱,有的时候会比较明显,例如《歪小子斯科特》以及《无敌破坏王》。在《源代码》和《明日边缘》中则更为不易察觉。再次例举《速激》,它当中包含一种十分方便,易于略作改动再重复运用的写实风格,这种投粉丝所好的流畅逻辑肯定也存在于游戏。比如,你喜欢上反派的“岩石强森”吗?他现在变好了。你喜欢蜜雪儿&罗德里格斯的角色?她永远不会死。你喜欢保罗&沃克?他其实也不会就此消亡。
  最后归结为:从模糊的游戏美学出发制作的电影没有意义。一部游戏的特质若遇到其他媒介就瓦解,改编电影就没有意义。游戏改编要有充分的理由。
  2.过于忠实原作
  这方面涉及是品质的把控。若你认为一款游戏具有独特性,那很好。这一独特性会不会让熟知奥妙的人们感到羞于当众观赏,从而成为一个弱点?都必须好好推敲。
  是的,上面指的是《刺客信条》,即将登上大银幕的最新游戏电影。《刺客信条》在许多方面代表了游戏改编的新血统。演员阵容强大,知名度高,迈克尔&法斯宾德担纲男一号,令人赞叹地说着连篇废话,三角形logo和装饰富有高度简约主义的视觉设计,这在具有出色创造力的游戏行业中有助于游戏创意的推广。但是,这款游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建立在遗传学时间旅行和游戏中的“阿尼姆斯”(以阅读其使用者的基因记忆且将其投影成一个三维世界的虚拟现实机器)关于阴谋理论的科幻故事。
  事实上,大银幕上的“阿尼姆斯”呈现的非常好,牙医式魔椅改为适合电影院的超级VR模拟器。但是,在其他方面影片被教条化的忠实原著所损害。众所周知,《刺客信条》游戏的现代部分自身没什么意义,只是起到一个填充时间的作用,将历史流血故事前后加上隔断。然而,影片却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结构,模糊的白屋子场景,只偶尔呈现有力的刺入情景。更糟的是,当电影中法鲨扮演的通过遗传学时间穿越的现代小人物从高处跳下来时,人们从白屋子内观看到这一幕,惊呼 “信仰之跃”!这本是游戏的标志性概念,但在电影中此刻概念尚未形成,显然,编导此举是为了取悦游戏的粉丝,仿佛他们只想通过大银幕看到一个具体机械、显而易见的征象,却不关心情节或动机。实在的败笔。
  《刺客》电影没能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它对原作中那种游戏固有的古怪特质和风格表现出“愚忠”。
  这一错误来源于改编者从根本上误读了电子游戏所展现出的现实感。游戏常常利用隐喻体现经历和行动,游戏的一个情景常常带来多维度的参与感。不止电子游戏如此,在我玩星球大战棋盘游戏“帝国狙击”时,当任务机制展开,冒险和汇报比率变得清晰,我意识到这些机制十分精彩,令玩家参与诠释一个比喻或场景。英雄能命令其朋友发起最后一击的特殊能力,是通过游戏规则对大银幕故事进行重新叙述。
  换言之,如果透过一般的现实眼光看游戏,往往显得生硬做作甚至荒诞不经。玩家可以让角色任意倒行、跳舞,“空气墙”可以挡住道路、即使人物身中数弹,也可以瞬间愈合等等,这些特征成为一种“游戏逻辑”,但玩家也是宽容感性的,理解并接受重复出现的机制,并仍然能够享受游戏快乐。
  所以你改编的游戏可能是玩家钟爱的一系列荒谬和做作,但这些不应该被照搬进电影。让“信仰之跃”留在游戏机上吧。精心调制属于你的一个电影现实,只在逻辑合理的前提下才去忠实于原作,要更加可靠。
  3. 从漫威学不到啥
  这一点显而易见。
  漫威系列在许多方面是个捷径。漫画书籍比游戏离电影更远。他们不能实时地动起来,没音乐没视觉特效没表演,所以与改变电影完全无法比。实际上漫画更像电影的情节串连图板,好比电影的蓝图或素材。
  但是,简单比较一下DC和漫威,后者仍是改编类电影的标杆。主要因为他们构建起来一个可信的现实感,能大幅度包容承载作品的力量和人设。游戏改编电影,从言语尖刻傲、傲慢自大的《马克思&佩恩》到故事厚重的《魔兽》无一例外都太严肃太自说自话,他们需要好好跟漫威学学,让影片格调变得更轻松灵活些。
  幽默感将漫威影片串连在一起。在影片《复联》中,乔斯&韦登一句台词就把现代间谍和刚解冻的美国队长和北欧神族三者的世界巧妙地连结起来:“世上只有一个上帝,女士,我敢肯定他不会穿这样的服装。”被搬上大银幕的电游要的正是这种机智、活泼的风格,轻松诙谐的小冒犯,可以提醒观众,电影并不只是把游戏角色的世界展现出来,它是另外一个同样有乐子的版本。
  4. 你还没能了解改编电影的落差
  电子游戏已是一类成熟的媒介,具有形式多样、技术深邃的特点,能够能承载从震撼惊悚到两性隐私抽象解密等各类题材。可是,一旦进入电影通道,这些差异都消失了,在大银幕上,不论游戏属于哪个类别,都会被重新分配——军事动作片、科幻片还有诸如此类,它们基本被视为垃圾片。
  咱们找几个替罪羊吧。可爱的鲍勃&霍斯金斯要负有一定责任,因为《超级马里奥兄弟》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此后轨迹一直没变。还有德国导演乌维&鲍尔,将好游戏改编成勉强及格的凶杀惊悚片,获得反响平淡,他该被吐槽,因为他无情地将电子游戏与丑恶形象和低成本DVD联系起来。我们也不会原谅他造成了无中生有的假设,即认为游戏都是些暴力动作、噪音刺耳的东西,没有宁静的领悟和富有意义的内容。
  这仅仅是一部分游戏的问题。我们看看基于顽皮狗工作室两部游戏的改编计划:《神秘海域》和《最后生还者》。这两部都是制作周期较长,说不定拍不出来,如果真的投拍的话,《神秘海域》的结构比较简单,内容上不忌鬼神,动作戏份重,它的风格可以归为《夺宝奇兵》所开创的周末大片。但《最后生还者》则不同,如果按优秀游戏的水准来谨慎制作,才有可能成功。《最后生还者》的开发者顽皮狗工作室在游戏界相当于米拉麦克斯影业或科恩兄弟的地位和风格,而影片《最后生还者》由山姆&雷米执导,索尼影业出品。
  实话实说,《最后生还者》的改编在探索高手雷米监管下进行,背后还有拍摄制作《生化危机》系列、《地下世界》以及《傲慢与偏见》、《僵尸》的大公司。如果按某位评论者的说法将《最后生还者》夸张而简单地誉为游戏界的《公民凯恩》,当它最后被拍成《生化2》式的改编电影,谁又能弥补跨越媒介的改编所造成的巨大声望落差?
  我不清楚顽皮狗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一点。当改编的消息被公布,我曾采访他们的联合主席埃文&威尔斯,问他为何要把《最》改编电影,他提了两点。第一,游戏目前仅在PlayStation独占,登上电影则可以让更多观众接触到它。第二,YouTube上观看游戏视频的数据证明,存在着未发掘的市场。这两条可谓充分的商业理由,但不能说明改编它会成为一部好看的电影。那么我们就要谈下面的第五点。
  5. 改编电影你可不行
  好莱坞也许正在缓慢地得出决定性的证明:任何游戏都能被拍成烂片。很清楚任何游戏都没有可以改编成好影片的遗传基因。所以,也许还是放弃吧。如果执意拍电影,那么结果好坏与选择什么素材无关,一切都与你自身有关,与你拍电影的能力有关。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2号
邮政编码:100866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使命召唤游戏改编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