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看法和孩子来说游戏都同等重要吗

亲子游戏,周末动起来!分分让宝宝嗨翻游乐场!
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亲子游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通过亲子游戏,家长不仅可以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但如果亲子游戏中缺少了双方的互动,那就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游戏了。
亲子游戏中的互动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游戏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有多么多的益处(促进儿童思维、 语言、 运动能力的发展,塑造大脑结构等),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益处并不是由游戏本身直接作用于孩子的,这些益处建立在孩子的自我探索或者与伙伴游戏的基础之上。
但无论是独自游戏还是伙伴游戏,都比不上亲子游戏带给孩子在知识,经验和技能上的发展丰富。因为在亲子游戏的互动中,通过成人的引导与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承担游戏合作者的角色,因而社会性交往水平要比伙伴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亲子游戏中的大量言语交往,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亲子游戏有助于亲子间安全依恋的形成等。
“家长带孩子来玩游”与“孩子带家长来玩游戏”大不同!
虽然很多家长在意识到亲子游戏的重要性后积极且主动地投入到这项亲子活动中,但由于身份认同或很多其他原因,往往造成家长习惯性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亲子游戏中,这就由我们一开始所说的“家长带着孩子去玩游戏”变成了“家长带着孩子来玩游戏”,家长确实参与到游戏之中并与孩子产生互动,但这种游戏模式往往带着成人的主观意志。
从“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孩子带着家长来玩”,这种变化过渡是父母从家长身份走向与孩子同等地位的过程,是将孩子始终放在亲子游戏中作为主导地位的游戏方式。
向家长灌输教育中需要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关系这一点并不完全现实,因为但凡是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于是从上往下的经验输送也就带着那么点无可避免的家长姿态,也就是孩子眼中的被教育。
但就亲子游戏而言,我们需要在心里思考几个问题:
1.游戏的性质是什么?
2.游戏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游戏的性质与目的不是一致的,那么游戏可以被其他活动所取代吗?
我的回答是:游戏的性质是与快乐(happiness)相关的。游戏的首要目的是享受乐趣,当然也可以有延伸的目的。游戏本身是无法被取代的。
只有当大人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时,游戏才能以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进行下去,才能够了解到孩子最真实的一面,无拘束的,没有责备的,自主的。在这种平等关系中,孩子不会觉得家长是为了教育而游戏,也更有利于孩子与父母在情感,在表达上的亲近。
让孩子和父母在游戏中各有所获,我们需要:
1让孩子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无拘无束的玩
孩子对游戏有自己的玩法,他们的游戏并不讲究技巧,规范,方式,也不会在意玩的地方要有多干净舒适,地面是否平坦,规则应当如何制定,他们对于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理解,感受以及领悟。但往往家长不经意的话语或动作就将孩子限定在了一条条的框架内,孩子也就无法玩得无拘无束了。
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在一些运动活动中弄得脏兮兮而对孩子表示不悦,或在游戏过程中时刻提醒孩子要注意卫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变相的警告,会因为种种的顾虑而没法好好享受游戏的乐趣。
家长不妨在体育游戏后与孩子共同家务(洗衣服),一方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事实上,在很多竞技游戏中,家长更应该注意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请愉快地和孩子一起玩泥巴吧!
2在游戏中,拒绝直接对孩子做出价值判断
很多孩子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其实满足孩子喜欢模仿的天性之外,这类活动页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认知有所了解。例如:家长与孩子玩老师与学生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老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从游戏中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孩子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孩子巩固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
角色扮演中家长不要将自己对某种角色的固有认识直接表现出来,多听孩子所说的,多观察孩子所表现的,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会认知。
在角色游戏中,就算孩子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例如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中,孩子所扮演的老师要对孩子进行打手掌这类的惩罚时,家长不要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教训孩子,而应该多观察孩子这种行为的习得的来源是什么,是通过电视节目,还是孩子在学校真实的经历等,后续再调整。
3引导为主,不要灌输直观知识经验
亲子游戏中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并多采取提问的方式刺激孩子思考,适当的时候做出必要的提示与引导,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例如:拼图游戏中可以与孩子就某块拼图的颜色,从边缘轮廓形状着手等方式启发孩子的拼图策略,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拼图应该拼在哪里。采用提示,启发,问问题这些方法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与孩子在进行智力游戏时建议以孩子式的语言进行对话,不要将自己的方法思维直接灌输给孩子,就比如,如果孩子在拼图游戏中坚持要一块一块的尝试拼图,家长也不要直接将自己的方法灌输给孩子,耐心的与孩子一起玩耍,在不断试错的拼图过程中慢慢引导,引导一次不行就多引导几次。
我们可以和孩子玩的游戏很多,无所谓好坏。但需要明确的是,虽然亲子游戏强调孩子和父母的共同参与与互动,但亲子游戏的主角仍然是孩子。所以在开展亲子活动的时候,要以孩子为主体,不要让孩子处于被动的边缘地位,也就是说,要以孩子的意志来开展亲子游戏。
我们作为家长可以引导游戏的类型,游戏的过程,但不要控制游戏,也不要限制孩子。
站在与孩子平等的地方,让孩子带着家长来玩游戏,实现游戏本身与延伸的意义。
推荐——亲子互动必去之地
嘉美儿童主题乐园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小红门路39号地下一层,专为0-15岁儿童家庭提供亲子活动,寓教于乐。
职业体验馆
让孩子真正的去感受乐园的趣味
园内另设:亲子课程、声乐培训、创意绘画、舞蹈、跆拳道、低幼健身操、泥塑、陶泥培训课程,免费试课,欢迎预约!
地址:旧宫永辉超市嘉美国际影城右侧。
咨询电话:010-
停车信息:免费。
关注微信公众号:旧宫嘉美儿童主题乐园
获取最新活动信息
拼命提交中...玩游戏,并跟家长“斗智斗勇”从来都是中国玩家所面临的核心命题。远在小霸王学习机时代,家长就会想尽各种办法避免自己的孩子过度游戏:拔电闸,收游戏卡,用手测量电视机的温度……这些玩家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传奇最经典网页版,多人团战跨服竞技玩法冰火战场,十年最经典游戏,英雄合击,3D特效绚丽,赶紧注册试玩一下,
&&==&&而接下来介绍的这些游戏可能都是家长们的“重点防御区“。即使是最开明的家长,他们也不会愿意自己孩子玩哪怕一分钟。&&&&如果你去电玩店或者游戏论坛问一下资深玩家对任天堂主机Wii的印象,他们的回答很可能是“跳舞毯专用机”或者其他满怀着对LU(Light User,轻度用户)嘲讽的答案。不过,就是在这样一款主机上,有一款非常奇异的动作游戏《疯狂世界》。如果你看过昆汀经典电影《杀死比尔》,那你应当会对女主角在一个黑白镜头之下对涌来的敌人大开杀戒的画面有所印象。《疯狂世界》这个游戏的整体风格就与这段场景类似:画面只有黑白红3个颜色,黑色和白色构成了画面的基调,而红色则是杀戮的流下的血液。具有魄力的美术让玩家大呼过瘾——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就是噩梦的开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游戏的剧本是著名制作人松野泰己担纲完成的,换句话说,一般人很难在第一次游戏的过程中搞清楚这个游戏到底想讲个什么故事。晦涩的故事与这个充斥着B级片特质的游戏相得益彰,但玩起来却又有点费脑子。&&&&看到这个名字,相信读者诸君都要问了,《使命召唤》这种游戏能算未成年人不宜吗?传言说小学生可都喜欢玩《穿越火线》,还玩得不亦乐乎。《使命召唤》这样制作精良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何罪之有?
首先是这个游戏系列的核心基调,是浓重的冷战主义色彩,美俄对抗虽然是小说家言,但这种气氛对于培养人的价值观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另一方面,《使命召唤》系列在塑造战场的残酷上用力可不少。在《使命召唤4》里,玩家就要亲眼目睹一场核爆,而前一秒钟还在自己控制之下的主角对此无能为力的身影同样令人感慨万千。还有一个原因当然是臭名昭著的“不许说俄语”。这个《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的关卡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中最令人五味杂陈的关卡,不带之一。人家在这段剧情中扮演潜伏在恐怖分子里的CIA特工并参与一场机场袭击,你的“队友”正在对无辜的民众大开杀戒,而你本人在这关里面枪杀平民近乎毫无惩罚。将邪恶遮遮掩掩的外表撕碎,把赤裸裸的黑暗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方式令所有人绝望。&&&&喋血街头 2 》是Running With Scissors公司于2003年发售的FPS游戏。“游戏的唯一乐趣就在于尽可能地去伤害每一个人”Running With Scissors的CEO 文斯o德斯迪尔洛(Vince Desidiero)这样说。虽然这位CEO的话听上去有些残酷,但是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很好地体现了《喋血街头2》的精髓,你可以把由于生活过渡幽闭而产生的烦躁情绪全部发泄在游戏中那些无辜的人们身上。1997年发售的《喋血街头1》被认为含有过多的暴力成分,以致通过了一条法案来禁止此款游戏的发行。虽然游戏最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前作引起的法律争论使得续作的开发被拖延了好几年。《然而,不要以为《喋血街头2》除了不动脑子的暴力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内容了。德斯迪尔说:“这款游戏不仅仅意味着暴力。暴力本身并不有趣,粗俗本身也不有趣。我们需要在这些原素和其他可以产生有趣的黑色幽默的元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游戏里充斥着大量黑色幽默、种族主义玩笑和血腥暴力,和《南方公园》中的一些典型情节非常的相似。不同于大多数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采用的传统线性结构,《喋血街头 2 》采用了一个更开放的结构,类似于《侠盗猎车手》中的回忆式的蒙太奇手法,可以在多个时间段和地理段上来回切换。作为主角,你在工作日的期间得完成一系列的日常工作。例如周一你要去领取你的薪水支票,然后买一个装牛奶的纸板箱……但是区别在于你得使用暴力的打砸抢烧来完成。游戏中的模式有死亡模式、组队模式和被称为 snatch 的夺旗模式,不同的是争夺的“旗帜”换成了一个可以和你嘿嘿嘿的妓女。?&&&&?好了,《恶霸鲁尼》这个游戏绝对是本次列表中最切题的一个。它的主旨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在学校里面为非作歹。你在游戏里面扮演的是一位长相酷似年轻时候韦恩o鲁尼的转校生,准备用自己的拳头在学校里打出一片天来,情节与内容都与著名漫画《热血高校》有点相似。不过,与漫画里面那些讲义气的混混不同,你如果想在游戏里玩得开心打得舒服,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小伎俩了。另外,为了解锁更高级的装备或者其他东西,你还得好好上课学习各种各样知识,方便应对其他人对你的围追堵截。基本上来说,这样的游戏让成年人玩一玩自然无可厚非,但要是你正青春年少,荷尔蒙旺盛,看到《恶霸鲁尼》里面雄赳赳气昂昂的主角,难免不会动点什么心思对吧?朋友,人是需要成长的。
&&&&如果在主机平台上找一个又黄又暴力的代表,《战神》系列总是位于候选列表的前列。而这也是我自己对于这个优秀的游戏系列并不感冒的原因,它过于强调游戏的“快感”了。基本上来说,《战神》就是一个讲述主角奎托斯如何跟希腊神话中各路人物不对付,愤而将对方杀之的故事。而剧情里面呈现的“正当”理由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无厘头,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战神》的话,这句恐怕就不错:奎托斯总是愤怒,永远愤怒,然后他赢了。平心而论,《战神》系列在游戏性方面无可挑剔,动作场景流畅爽快——但是同样血肉飞溅,终结动作残忍得让人无法直视,把Boss处决的QTE的血腥程度更是堪比恐怖片。另一方面,每一代《战神》里面都会被制作组塞一些奇怪的“福利”,你遇到一群女性,画面上浮现QTE指南,照做即可获得大量红魂……嗯,我中学时代在打机室看到这样画面的时候,面红耳赤,只好转过身去。&&&&《侠盗猎魔》是R星开发的一款惊悚动作游戏。这个翻译着实害到了不少想要玩一款“侠盗”并且“猎魔”的游戏的玩家。英文名的意思要言简意赅的多,“猎杀人类”。在2003年,R星不知道抽什么风搞出来了这样一个游戏,游戏的剧情有点像是《大逃杀》或者《饥饿游戏》,不同的人通过在游戏中搏杀争取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侠盗猎魔》的游戏方式则与《合金装备》有着些许相似之处,玩家控制的主角几乎没有与其他敌人正面抗衡的能力,只有通过暗杀才能逃出生天。不过真正在游戏过程中,这些背景并不是那么重要,这是一款纯粹释放玩家心中“杀意”的游戏,你在游戏里为了杀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从普通的枪械刀具,到恶意满满的塑料袋,都成为了制造主角手下冤魂的帮凶。另一方面,R星特意把这个游戏的氛围做得阴暗沉郁,若是承受能力不够的话,玩上10分钟可能就会恶心想吐。《侠盗猎魔》一共出了两代作品,最新一代作品是2007年发行的《侠盗猎魔2》。这代作品的剧情更加诡异,被多个国家禁止发行。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游戏系列不再有续集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能是玩家们的幸运。
&&&&《真人快打》的争议性从来不需要用言语来多说。自从系列第一代作品以来,《真人快打》最大的卖点就是硬派的手感以及血腥暴力的终结技。不过,制作方Midway对于这个IP不可谓不投入,游戏的用心程度也堪称格斗游戏界前列。最近,《真人快打X》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电子竞技比赛(参见:华纳兄弟将举办《真人快打X》电竞比赛 奖池50万美元),考虑到它并不是少儿皆宜的画面表现,这点真的挺难得。&&&&终于到了人人都知道的《侠盗猎车手》。老实说,《侠盗猎车手》系列绝对算得上是游戏史上最伟大的游戏系列之一,但同样,《侠盗猎车手》可能是游戏史上最为少儿不宜的游戏系列,不带之一。粗口,暴力,色情,政治……这些敏感的话题在《侠盗猎车手》系列中百无禁忌,从《侠盗猎车手3》开始的任意一代作品,R星都非常乐意在游戏的过程中塞满属于他们自己的私货。我们可以在《侠盗猎车手:罪恶都市》里看到满满一海滩的比基尼女郎;在《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里,黑人街区中流行的粗口让人印象深刻;《侠盗猎车手4》里,警察与黑帮同流合污,贪赃枉法;而最新的《侠盗猎车手5》中,我们可以看到麦克愤世嫉俗地嘲讽一切。与上述的所有游戏不同,《侠盗猎车手》里这些少儿不宜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优雅的,它与游戏世界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隔阂,从四代风格趋于写实之后更是如此。我毫不忌讳把种种溢美都加在《侠盗猎车手》这个游戏系列上。小孩子或许喜欢在游戏里开车横行霸道,或是用枪械射击路人,但说真的,这个游戏确实是为成年人打造的:小孩子怎么能懂《罪恶都市》最后Tommy与律师坐在楼梯上看一地狼藉的无奈,或是《侠盗猎车手5》最后三人在山麓上看整个洛圣都之时的那一缕晚霞呢?
&&&&嗯,我相信你们在看到题图的时候想看的就这个来着,最近这个游戏的衍生产品嗯,我相信你们在看到题图的时候想看的就这个来着,最近这个游戏的衍生产品《死或生:沙滩排球3》引发了中文互联网的讨论热潮。说真的,《文明观球3》并不是很好玩,不过这不妨碍大家开心地进行购买活动。观察最近几年来游戏市场的风潮即可一探究竟:类似于《死或生:沙滩排球》这样完全的“福利”游戏越来越少了,在游戏界越来越崇尚平权的今天,开发一款完全“直男癌”的游戏对于游戏厂家来说算不上什么好策略——《文明观球3》在西方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抨击。但不管你是姑娘还是汉子,美女人人都爱,对吧。当然,就事论事,《死或生》是很不错的格斗游戏。
李达康书记表情包大全为大家带来李达康各类表情图片下载,各种搞笑、嘲讽表情因有尽有。达康书记的表情包今天你用了吗?不用你就out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达康书记表情包完整版下载,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目前全球泛娱乐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产业风向标意义的年度盛会,ChinaJoy聚焦着海内外近千家展商及全世界游戏玩家的热切目光。十五年来,ChinaJoy携手近千家国内外厂商为广大玩家带来一年一度的泛娱乐盛宴,成为享誉全球的顶级展会品牌,无疑也成为各大展商产品宣传展示的最佳舞台。2016ChinaJoy于7月28日——7月3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展会不负众望,各项展会数据,再创历史新高!可以说,ChinaJoy今日所取得的成绩与荣誉,离不开广大展商们的精彩表现与大力支持。在往届ChinaJoy展会现场,众多知名展商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产品与体验。而在2017ChinaJoy十五周年盛宴上,他们又将为大家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
扫描二维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家长请走出四个误区_游戏玩具_智力开发_游戏开发智力___亲贝网
旗下网站:
& 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家长请走出四个误区
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家长请走出四个误区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早期教育研究者玛斯博士指出:早期教育是21世纪儿童要在早期教育中获得影响未来的能量,不是通过灌输而是通过游戏。婴教育应该讲究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内心就渴望学习。对整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心,想触摸、探索整个世界,而对于孩子来说,游戏也是最为自然的学习方式。
似在游戏实在学习
孩子天生内心就渴望学习,对整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想触摸、探索整个世界,而对于孩子来说,游戏也是最为自然的学习方式。只是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的娱乐只是打发时间的事,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其实,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充分展示爱玩的天性。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他们应该通过游戏来学习技能。0-6月,宝宝在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通过看、听、摸、闻探索一个充满惊奇的物质和感官世界。这几个月他们逐渐熟悉自己的身体,有了自我意识,并开始建立与父母之间永久的情感联系。6-12个月的宝宝飞速成长,他们很快就将迈出人生第一步,10-18个月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行走,这时的游戏将使他们学会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14-28个月的孩子已经强壮起来,运用他们想象力玩各种假扮游戏,可以使他们对个人和团体产生更大的兴趣,并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上,游戏也会为孩子的情感、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大部分时间,孩子好像是在玩,但孩子们正是在游戏中学习很多重要的技能。比如与人沟通、算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个性,同时游戏还为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孩子是在0-3岁期间,更应该对孩子进行的是一种亲人和家庭感觉的培养。游戏还可以为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提供宝贵的机会。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老师,与孩子快乐的互动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认知、社交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许多实际案例表明,接受过快乐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往往比其他的孩子表现更好。当然,父母首先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游戏需要花许多时间
首先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父母往往由于工作比较繁忙,感觉自己腾不出很多时间来照顾孩子,与孩子游戏、互动。实际上,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与孩子的互动游戏,为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每周除了可以定期在专业的早教中心和孩子一起参加互动而娱乐互动不一定是要在专门的娱乐时间,在日常中,如每天给孩子着装、喂食、洗澡等的过程中,做一些有趣的互动,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厨房中的一些锅盆或者纸箱,这些也许比昂贵的更有效,它们所发出的不同响声会激发孩子们创作音乐的渴望。
误区二:任何游戏都是对儿童有利的
有家长认为任何游戏都是对儿童有用的,因此各种游戏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尝试。其实早教专家指出并非所有的游戏都是平等的,对孩子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一些难度较大的游戏,可能会让孩子们觉得太多东西无法接受,从而失去对学习的渴望。
误区三:母亲角色更重要
在孩子的早教过程中,父亲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但对于孩子来说是同等重要的,父亲更注重与孩子之间进行一些有挑战性的体能方面的游戏,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所要做的事情是允许和鼓励父亲参与孩子进行的游戏和互动。
误区四:&功利性&的传统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很注重的灌输,家长对早教的看法比较&功利性&,专业的早教学家指出早教不应该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大强度的灌输只会导致孩子最终放弃努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教育是早教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中国家长工作繁忙的状况,家长应当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正面的积极的关系,如果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进行亲子接触,也可以在替孩子穿衣洗澡、喂食喂奶的简单过程中运用游戏式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家长还要注重孩子的社交和制造他们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而对于没有兄妹的独生子女,高质量的早教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您有与“游戏玩具智力开发游戏开发智力亲子游戏误区儿童游戏”的相关问题,请向提问
看了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家长请走出四个误区的网友还看了
>> 更多关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使用电子游戏?
发随时随处都电脑们发现,对电戏瘾杂报
3034个儿童与青年,对他们玩电戏进行调查,
电戏时间时
72% 美国家庭玩电子游戏
9% 的3034人里有上瘾现象
4% 的人被归类为极端上瘾者,平均一周玩50小时
1.&1.&家长应该让孩子玩多少游戏?这不是一个每个人都有多少固定量的问题,而是孩子自己本身有多少自制能力的问题。我来做个比喻:最近我们夫妻刚教完一门理财课程。我们非常惊讶的发现,有很多年轻人都背着沉重的信用卡债务。这等于高利贷的债务,让他们成为了信用卡公司的债奴。然后这些年轻人会陷入恶性循环,开一张新信用卡来借钱还另外一张信用卡的债务,等到债务超越了卡的限制时,他们会又开一张。面对这些缺乏自制的青年人,我们的建议是,剪掉所有的信用卡,使用现金。这代表我们反对使用信用卡吗?不!信用卡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要是我们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每个月把所有余额付清,它是一个很好的购物和金钱周转工具。但是对于缺乏自制而滥用信用卡的人,它等于是一种毒品,给他信用卡只会害他。同样,对于一个无法自制的孩子,一开始玩游戏以后就无法自拔的孩子,让他玩游戏就是等于给他毒品。游戏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娱乐工具,一个人应该可以拿得起、放得下。要是孩子放不下,就开始走向了上瘾的路,这个时候就不能让他玩。等到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玩的时间与量以后,再渐渐扩大他的游戏范围。
2.我很喜欢的一个原则就是:“处论总辖”&
在这里,家长需要问孩子的问题是:谁是主人?是游戏,还是孩子?
要是孩子离开游戏,他会感觉焦虑或难受吗?还是可有可无?孩子是一个拥有自由的人吗?还是他的心思意念已经成为游戏的俘虏了?
3.&谁是孩子的英雄?孩子看重什么(什么对孩子有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孩子嘴巴说的,而是他的行动和时间分配所展现出的。
孩子崇拜什么样的人? 乔布斯?
朋友圈里面一个很酷的人?一个大哥哥或大姐姐?为什么他这么崇拜和欣赏这个人?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能够从孩子所崇拜的英雄身上看到他的价值观,以及他所看重的事情。在孩子的生命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给他,让他内心看重的品质来给他动力,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一个有价值观的孩子的生命就会有方向,也会有控制自己的动力,因为每个“
NO” 后面需要一个更大的“YES” 才有动力。
4.&4.有一句话说:&“为财”&现代的财宝不只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时间。谁拥有孩子的心
(affection)?家人有没有在这个“游戏的心”里面,还是只是一个从外面约束和干涉的“第三者”?
5.&5.&家长:除了作业家务这些
“义务、责任”以外,我们每天用心专心陪伴孩子玩的时间与精力有多少?我们如何进入他们的世界?他们认为我们好玩吗?我们跟他们有什么共同乐趣?有什么家庭使命感?我们正在跟游戏竞争要获得他们的心。我们需要成为更有趣和更好玩的人。
6.&6.&我们需要了解游戏的吸引力在哪里,解决孩子哪方面的需要,然后根据需要,用正当与正面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需要:
无聊的根本是“时间太多,挑战不够”;
孩子对于刺激和兴奋感的需要能够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旅游,阅读,还有生活中不同的冒险来供应。这些健康的渠道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不是上瘾(其实有些人对高尔夫、篮球、购物的爱好不是也能升级成为“上瘾”程度吗?这里的原则还是:“处论总辖”)。
社交可以通过邀请朋友过来一起玩,提供更有趣的玩法。要玩游戏可以用桌面游戏或者一群人一起上网玩
Playing Game) 游戏,关键是社交是主角,游戏只是社交的工具选择之一。
压力太大可以用运动、音乐、或美术这些也能够同样产生多巴胺
(dopamine,一种跟快乐感受有关的荷尔蒙)
的正面活动来解决;
错失恐惧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定义在这个微博的第一个图片:
): 需要直面恐惧,让自己体会到真的面对我们的恐惧会是怎么样?我们有能力承担吗?我们会发现直面我们的恐惧
(facing our fears) 能够让我们强大,发现其实我们缺席了以后并没有失去什么,也可以随时重新接轨 &
就像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所说的,先把大石头放进去,才能完成最重要的任务,不然生活容易被琐碎事情占满了所有空间。凯文在高三申请大学的那一学期,功课活动繁忙,而社交媒体的交流不断打断他的时间,所以他就取消了脸书
(FaceBook)
的账号,能让自己不被打断的用心做完每天需要做的多样事情。下学期他回来社交媒体以后,他发现自己没有失去什么,反而轻松了,因为他已经被大学提早录取,可以安心上网交流了。而且通过这次取消
账号的经验,他不再害怕离开会错掉什么重要信息,所以现在他在忙碌的季节能够自己停止上社交媒体。电脑游戏对他没有很大吸引力,所以对他挑战比较大的是社交媒体。
成就感能够通过其它正面活动来获得。
电脑游戏的吸引点之一就是可以轻易获胜。这种获胜能够带来快乐的感受,也是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的胜利感。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帮助孩子们获得这种成就感。他们可以跟我们玩游戏的时候赢过我们。他们可以收集石头,可汗学院的
不同活动的奖励或奖杯等等。
孩子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能够通过家人的用心陪伴来满足。只有一个真实的、爱孩子本身的人,才有能力满足这个需要,而不是游戏。一个接纳孩子本来样子的家庭是一个安全的港湾,能给予孩子表达真实、自我的自由。
要是孩子需要逃避,需要解决哪些是让他想逃避的根本问题,而不是给他逃避的渠道。
要是我们了解与消化了这些原则,就能够在家里应用这些原则,从而引导孩子如何使用电子用品。
一些我的相关文章:
《电子用品的界线与使用原则》:
《我们的孩子不听管教,问题出在了哪里?》:
《爸爸是电脑游戏的抗战者》:
《上瘾与家庭的遗弃》:
《玩出来的创造力》:
《良性网络游戏和资源》:
《别再当“鸭梨山大”!》:
给家长评价不同游戏的英语网站:
the Family (爱家协会):
(给基督徒家庭的)
Source 4 Parents:
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 (行业官方网):
爱家协会给家长的网站很好,里面解释不同游戏的分类,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和评估游戏,等等。我们不会随便让孩子看
级别的电影,我们也不会随便让孩子阅读有色情情景的小说,那我们当然也不会随便让孩子因为流行或热门就随便玩有问题内容或错误价值观的游戏(比如贬低或虐待女性)。我觉得以至于禁止孩子完全不去接触游戏(这是不可能的,也会让孩子反感或更加叛逆),不如去做我们应该做的功课,从一个“局内人”的角色来引导孩子度过选择的过程,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某类游戏,然后根据他的爱好来引导他选择这一类里面良性或者比较有教育性的同类游戏。这样我们不是盲目排斥,而是积极的在引导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让孩子觉得他也有参与权和决定权。因为爱家的中文网站没有这方面的系统内容,我在这里顺便翻译了内容供大家参考(网址在网站清单的第一站)。
我建议孩子开始玩一个游戏以前,先参考一下游戏的教育价值(learning
value),里面的暴力情景,色情,言语方面的评估,看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另外, The
Source 4 Parents&
也会评估这个游戏多么容易上瘾(addictive),每一次玩一场需要大约多少时间,等等。
以下是我从爱家学会的英文网站总结和翻译的内容,因为爱家协会的中文网站没有这些信息:
5个家长普片的会让孩子上瘾电子游戏的错误:
太早开始:大部分童年开始吃垃圾食物的孩子不能懂得欣赏食物的自然美味,因为天然的食物需要慢慢的品味才能悟出比较微妙的美味。相反的,有加工过的食物味道一开始就比较重,所以孩子马上就失去品尝味道比较淡的,但是营养价值却更加高的自然食物。同样的道理也能应用在任何加工的东西上比如:
过早上瘾色情图片的人会失去能力被自然的性爱吸引,
一个在神秘又更有刺激或探险价值的虚幻屏幕世界里面成长的孩子会失去对于平凡的普通世界的探险欲望或好奇心。
一个在电子世界里面供应强烈兴奋和刺激价值的游戏里的孩子不会对普通的比较慢速度进展的游戏又兴趣。
太容易获得游戏机会:要是电子游戏机放在家里,孩子很轻易的能够进入,家长会比较难建立和维持界线,家人也会经常为了超越界线,“再玩一级”的争论而闹得家庭气氛常被破坏。我们孩子小的时候,游戏机放在外公外婆家,要等到周六的时间才能去他们家玩。这样在家里就没有机会玩。
用游戏作为奖励:用获得游戏的权利来搓成孩子积极的完成作业、家务、还有其它他应该又义务去完成的事情能够让家长更加省事,让孩子更能主动的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长期的代价却远远比眼前的益处要大。当我们用游戏为奖赏,完成作业本身得来的满足感/成就感或者阅读带来的喜悦被这样的奖赏转变成为了必要之恶。其它的奖赏,比如周末跟爸爸约会去吃冰,或者跟妈妈去看电影,也是奖赏,但是没有太大上瘾的可能。
让孩子“再玩一级”:当孩子被要求要关闭游戏机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会要求家长让他们延续“再玩一级”或者“让我吧这个坏人打死以后就结束”。为了不引起更多的冲突或负面情绪,家长往往对全家一起设定的界线做了妥协。一个治愈的游戏迷跟家长说:“要是你说你会限制孩子在屏幕前的时间,你需要问问自己你是否有能力执行这个限制,因为孩子们很会推你,让你给他更多时间。”
&忽视你的直觉:很多家长挺内疚自己给孩子那么多的电子用品时间。他们觉得长期以后会有负面后果或后遗症。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往往会说服自己,说自己是太严厉了,孩子学习压力大,让他们放松也没什么。同时,他们也更愿意回避约束孩子或者执行约定难免会带来的不愉快与冲突。
北美游戏级别
北美编辑的电子游戏在法律上需要分成级别,好让消费者决定产品是否适合不同年龄段和成熟度的人使用。以下是级别:
CHILDHOOD. 早童年。适合3岁以上儿童使用。没有任何不妥的内容。
&EVERYONE.
适合6岁以上儿童。内容或许会有卡通,幻想,轻暴力或轻不妥言语。
10+. 适合10岁以上儿童。内容或许会有卡通,轻暴力,轻不妥言语和
或轻暗示性主题。
&
TEEN. 适合13岁以上。内容或许会有暴力,暗示性主题,粗鲁幽默,少数血迹,模拟赌博,和
/ 或偶尔的粗话。
&MATURE. 只适合17岁以上成人。内容可能有强烈暴力,极度血腥,色情和
/ 或粗话。
ONLY. 唯给成人。只适合18岁以上的成人。内容有持续的强烈暴力情景和
/ 或图形色情和裸体内容。
PENDING. 还没获得级别。这不一定是内容不宜,说不定游戏还没有批准或上市。
审查游戏的级别。
阅读评论和游戏专家的评价。下面有供应英文的网站。我不知道中文的网站是否有存在。
要是可能先借或组游戏来玩一次。
陪伴你的孩子玩,或者观看孩子玩。
8个孩子已经上瘾的现象
每天玩超过3-4小时(心理学医疗人员对上瘾现象的时间定义)
为了刺激而玩
要是不能玩,会烦躁不安或易怒
为了玩愿意牺牲社交和运动时间
不愿或不能完成作业
无法控制游戏时间
对于日常生活活动失去兴趣
电子游戏的保护设施
玩以前需要完成家务和作业
陪伴,跟紧孩子一起选择游戏
请记得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养成健康的网络和屏幕习惯,做好榜样
要是孩子有自制的困难,停止游戏
当孩子跟朋友或同辈伙伴玩的时候,观察与监督他的行为,看是否有被游戏内容影响
检验孩子是否有这些上瘾的现象。要是有出现,及时调整。
以下是我对家长提问的回答:
1.应给孩子带手机到学校吗?
可以,但是不建议给孩子最新款式的手机,而是最简单使用,丢掉不会心疼,功能不多的沟通工具。
孩子说如果作业做完,成绩很好,weekday为什么不能玩游戏?
我会这样和孩子解释:在
除了跟家人分担作业和家务以外,家庭也需要你跟大家互动。我们会有游戏时间,但这是需要全家都参与的游戏时间。有很多很有趣的桌面游戏,card
games,或者拼图类的游戏需要你的参与。我们也可以玩乐器,准备一起带敬拜或者在周末开放家庭的时候准备一些游戏。
3.一周最好限制几个时候的电脑游戏?
这要看孩子自己的节制能力和着迷游戏的程度。要是着迷越深,建议越少让孩子玩。要是不怎么着迷,也就拿得起放得下。请参考我的文章的第一、二、点。
如果家長用網路作為親子工具,小孩已無法自拔。怎麼辦?
建议家长停止使用网络,开始用其它创意的方式作为亲子工具。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下来都没有网络还是很好的发展了,现在也有很多优秀的孩子的家庭不依赖网络。你的家庭也不例外。
怎么把握小朋友玩游戏的适度?
游戏是生活中的副产品,不是必需品。所以关键词是“拿得起放得下”,而不是要花费时间把握度。这要看孩子自己的节制能力和着迷游戏的程度。要是着迷越深,建议越少让孩子玩。要是不怎么着迷,也就拿得起放得下。请参考我的文章的第一、二、点。
學校用Google
classroom , 小孩子一邊打電玩,一邊做功課
要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一个时间的制定和功课品质的底线,孩子能够每天在家长的审查下通过这个底线,就可以一同做。要是不能,就会失去隔天打电玩的权利。
十五岁的孩子,比大人狡猾多了,怎么心平气和地让孩子多交流少玩电脑?
我怎么觉得要是我是你的孩子,我不会很喜欢你用“狡猾”来形容我,因为这个形容词意味着你已经不信任我,认为我不怀好意,甚至防卫我了呢?在这个基础下,已经没有心平气和的交流了,因为已经不存在互相尊重还有
benefit of the doubt
了。要是家长能够努力来赢得孩子的心,获得他的信任,一起像朋友一样的平等交流,电脑游戏的多少就是一个比较好商量的事情了。要是没有尊重,只有父母凭自己地位要孩子做出的顺从,他可以像我孩子说的:“外面坐下心里还是站着”。孩子这个年龄了,我们要的是他从内心为自己的好处做出的主动选择,不是为了不破坏气氛制造难堪而做给你看的表面行为。但是要获得他的心意味着你需要走入他的世界和爱好,停止论断,向他学习。当孩子感受到了你对他真正的尊重和肯定,他就能对你敞开他的心灵了。
我儿子9年级,他是只要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或是拿手机开始玩游戏,有时睡到半夜还起来玩,我现在规定晚上10:30后电脑手机都要放到厨房的桌子上,但他总是不按时,我们几乎天天吵。周末更是从早到晚的不离电脑。这孩子总玩游戏既影响家庭和睦也影响大人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我就因他太爱玩游戏常常整夜的睡不着
我觉得其实这个形容好像是你们的亲子关系产生了一个“第三者”的侵略。有了这个第三者夺了你孩子的心,他的心已经属于“别人”了。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拿棒子出来斥责孩子或者赶走第三者,而是想办法作为更好的竞争者,迎接挑战,让家里成为一个更有趣的地方,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玩的家长。当孩子的心能够收回来到家里的时候,游戏的魅力也就能渐渐的降低了。要是孩子还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你就要当坏人先帮助他,让他停止游戏,等到这个“瘾”过了,孩子找到其它的乐趣以后,才能重新让这个“第三者”回到他的怀抱里。很多时候,上了一次瘾就有可能未来会再上瘾,所以最好就是隄防自己,不给自己机会重新被捕捉。
游戏上瘾是不是和心理上的问题有关?比如说自闭孤独之类的。多动症的药物是不是会让小孩更容易上瘾?
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游戏上瘾的确是跟心理问题有关。你可以参考第二个链接的文章内容。
有否游戏上瘾的书和网站可推荐
网站和书都是英文的,因为我不知道中文的资源,说不定其它专家能够帮忙。
科技与品德:
有没有防止网瘾有效的方法?是不是完全不让玩游戏?
我在此使用爱家协会的建议:电子游戏的保护设施
玩以前需要完成家务和作业
陪伴,跟紧孩子一起选择游戏
请记得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养成健康的网络和屏幕习惯,做好榜样
要是孩子有自制的困难,停止游戏
当孩子跟朋友或同辈伙伴玩的时候,观察与监督他的行为,看是否有被游戏内容影响
检验孩子是否有这些上瘾的现象。要是有出现,及时调整。
我儿子七年级,平时作业按时完成,考试成绩很好。除学习之外的时间就要上网。对其他事情都缺乏兴趣。连和朋友玩都没有兴趣。我很担心他的性格发展。请问我的担心必要吗?
可以看看以下从爱家协会网站列出的8个现象,他符合了多少?要是符合大部分,就是有上瘾的现象了,需要寻找帮助。要是没有,可能就是性格问题而已。
8个孩子已经上瘾的现象
每天玩超过3-4小时(心理学医疗人员对上瘾现象的时间定义)
为了刺激而玩
要是不能玩,会烦躁不安或易怒
为了玩愿意牺牲社交和运动时间
不愿或不能完成作业
无法控制游戏时间
对于日常生活活动失去兴趣
8岁孩子每天玩儿minecraft半小时算不算多?
应该是一种电子乐高一样的游戏,上瘾可能不大,但是也不要让他过早接触时间太多。专家建议8岁以前不要让孩子接触。
为阻止孩子玩游戏,整天对着干也不是办法。有没有可能组织游戏兴趣小组,有引导地有引没有可能ft
当然有可能!这要看家长的想像力和行动了!可以参考我的文章《玩出来的创造力》:
请推荐几个好用的限制上网的控制办法。
请参考我的文章《电子用品的界线与使用原则》:
multitasking and coordination 最好 training. ,如何让孩子玩游戏不上瘾?
运动或做家务也是更好的
multitasking
and coordination training。有什么研究结果能够证明电子游戏是最好的 training
呢?承担上瘾的风险和代价值得吗?有关如何让孩子不上瘾,我在此使用爱家协会的建议:电子游戏的保护设施
玩以前需要完成家务和作业
陪伴,跟紧孩子一起选择游戏
请记得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养成健康的网络和屏幕习惯,做好榜样
要是孩子有自制的困难,停止游戏
当孩子跟朋友或同辈伙伴玩的时候,观察与监督他的行为,看是否有被游戏内容影响
检验孩子是否有这些上瘾的现象。要是有出现,及时调整。
如何让孩子學会自己控制玩的欲望和時間?
请参考我这个讲座内容的第三点:谁是孩子的英雄?孩子看重什么(什么对孩子有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孩子嘴巴说的,而是他的行动和时间分配所展现出的。
孩子崇拜什么样的人?&乔波斯?林书豪?
朋友圈里面一个很酷的人?一个大哥哥或大姐姐?为什么他这么崇拜和欣赏这个人?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能够从孩子的英雄身上能够看到他的价值观,看重什么。在孩子的生命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给他,让他从内心看重的品质来给他动力来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一个有价值观的孩子的生命就会有方向,也会有控制自己的动力,因为每个
NO 后面需要一个更大的YES 才有动力。
孩子稍微玩一下,就会半夜偷玩。
所以现在彻底不给玩了。这样做对吗?
很好!但是需要有心理准备孩子以后还会要求玩的。到那个时候,需要有准备跟他协商约束和界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孩子互动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