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建筑能耗展开锅盖头3 绝地反击击

建筑应当如何与大数据结合?
【chaoonce的回答(8票)】:
如果题主对的定义是如某百科所言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话,其实在生产的三个大环节“设计—建造—运营”都是能得到比较好的运用的,运营方面楼上给出的栗子我觉得跟建筑物本身关系已经不大了,而是业主通过大数据来指导其商业运作并最终盈利,是比较纯粹的commercial。建筑范畴内的运营主要是指类似物业公司、管理制度的介入以及设计方的“售后服务”等,学生一枚没有介入只是耳闻没有能力做回答。建造层面目前已有应用,主要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系统在起作用,举个栗子,假如一个建筑物在建造之初确定了诸如每颗螺丝钉的位置、安装时间、相应责任人、供应厂家、价格等等因素,在施工开始后(以下是未来图景),若原有螺丝钉的供应厂家提价,数据系统自动核算后自动在市场上寻求新的供应商,进而更改整个材料运输路线以及相应的运输承包商等相关因素。或是由于现场天降暴雨难以施工,系统自动采集气象数据库相关数据拟定未来施工计划...不要小看这个,业主大部分的资金都是损耗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面的。
主要讲讲建筑设计角度的大数据,我不知道题主对参数化建筑了解多少,目前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和数据结合的比较好的方向是生态节能建筑(不是报纸杂志上吹的那种,而是实打实的根据每一天的不同气候数据进行实时调整的建筑),其他方面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似乎没有很好地结合案例。目前相关数据难以进入建筑参数化设计领域的原因如下:建筑学界尚将参数化停留在做炫酷外表的阶段、建筑学界尚没有一套有效地替代human intelligence的系统来整合设计阶段所有的相关因素(经济、安全、功能、城市关系、美观、社会、制度等)。但这方面的探索不是没有,日本前几年有一个小组用算法算出了一个房间(找了半天没找到图,有知道的知友请补充),东南去年的一个毕业设计“赋值际村”也有这个方向的苗头(但还是浅了一点,包括模型本身都不是特别能说服人,但思想及过程很值得思考)未来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有人想设计栋房子,找上了事务所,事务所的建筑师拿过那个人的ID在机器上刷了一下,这个人的所有信息都跃然屏上,事务所的电脑不眠不休地跑了七天七夜给出了最优设计组合(容积率 建筑高度 建筑风格 等),然后业主确认后开始模拟功能、业态组合,业主再次确认后模拟造型及结构组合,然后自动整合所有关系生成几套方案供建筑师及业主选择(建筑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作为系统决策的存在,并不是说有了这套系统建筑师就可以消失了),业主确认后自动生成施工图纸,施工细节处由业主逐步确认(设计院里的绘图员可以消失倒是真的),然后拟出建筑施工scheme,打印每个参与人员每一天的工作。完工后建筑中所有系统(强弱电给排水暖通...)数据上传云端,系统实时监控,出现问题马上派相应专员维护,并且系统对实时的建筑内外部印象因素(冷热负荷、当前工作人数等)作出迅速调整。
任重而道远啊筒子们!
【StevenLee的回答(27票)】:
9月29日更新一段刚刚在网上看到的趣段子
尊敬的万达用户您好,您于日09时时购买了一张万达影院的《黄金时代》电影票。我们于刚刚售出您邻座的票,是一个女生。她的电话号码是:185xxxxxxxx,根据她的购票纪录来看,她近半年都是单身,她观看的电影类型和您的匹配度为85%。她表示愿意和您交个朋友,请及时联系她!@王思聪 申请开通
——原答案的分割线——
万达腾讯百度的合作很可能发展为大数据与商业建筑结合的典型案例。
像万达的商业广场、院线、百货甚至是停车场都可以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引用大数据话题下某个精华回答里一段描述大数据挖掘商业价值的主要方式:
“ 1、客户群体细分,然后为每个群体量定制特别的服务。
2、模拟现实环境,发掘新的需求同时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3、加强部门联系,提高整条管理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效率。
4、降低服务成本,发现隐藏线索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
王健林说不久后当你开车进入万达的停车场不必停车取卡,手机可查看空车位,不用兜圈子找,离开万达时也不用排长队付钱通行,可以空中缴费。
这就是个最简单的例子,为停车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同时提高了停车场的运营效率。
万达广场中的商娱内容丰富,根据你的个人信息,甚至是同行的伙伴数量、关系,可以有多种组合推荐给你,譬如培养手机预订——即时消费的这类消费群体,有了明确需求的消费者,商家能更好地协调资源与提高效率,并节约双方的时间、费用成本。
我再举个脑洞小开的栗子
某天进入万达,万达发现我与一位异性伙伴同行,分析我的微信数据发现我是已婚人士,同伴并非法定伴侣,而是通过微信摇一摇认识,而且在聊天记录中有诸多敏感词和图片,判断出我是在yp,于是推送相关购物用餐看电影开房服务,同时万达实时提醒我避让附近亲属、夫妻共同好友。万达通过分析所有聊天记录、贴吧记录、百度地图住址、百度知道回答记录,给我贴上逗逼、器大活好、前戏60分钟、喜爱对象为aoi这样的童颜x乳、职业为给中小学生做假期作业的各种隐形标签,满足这方面需求的软妹下次在摇一摇或者搜索附近的人里可以优先看到我。同时万达友情提醒本周yp次数过多,推荐我用餐到某某海鲜自助吃生蚝,酒店可预订万哎可放在床头,付费可提供扫黄提前通知服务……当然这一连串服务的前提是你得成为万达x钻用户,包年n软妹币,如果你愿意升级成更高等级的y钻,还有“即时预约-即时消费”的摇一摇服务,附赠著名的万达爆米花,如果你愿意升级成更牛X等级的z钻,还可以查看附近软妹的特征、好评度——“有n个人与ta交配过,其中有您的好友a,b,c,好评度4.8分,最近一个月的成交记录有……主要标签有 童颜、x乳、八分、OL……是否收藏?”
毫无疑问,有了大数据的结合,在改善用户体验、增加用户忠诚度、提高用户活跃度、降低商业建筑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万达腾讯百度可以做得更好。
另,看到有答案提及BIM,私以为,大数据与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的结合更值得探讨。
如有不妥,折叠我吧
【郁大欢的回答(52票)】:
谢邀,这问题好。让我们先从大处着眼。
1 其实大数据古来已有。
广义的建筑行业,包括国土、城市、乡村、风景区、建筑、结构水暖电,各国家和很多行业早就在搞大数据,只不过很多人不觉得这是大数据的地基部分而已,并且这不是商业互联网的大数据。
如果目前www网站、社交网络、可穿戴的那些数据算大数据的话,那么支撑现代人类社会运行的真正巨大的系统,那就是 巨数据 了
互联网是近几十年发明、近年来走入日常生活的东西,物联网还是未来计划中的东西,但这些东西背后的数据和对数据的利用,并不是在商业互联网热潮之后的才产生的。
打个比方,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互联网为载体的it行业是新行业,但人类从岩画开始、通过石刻、竹简、活字印刷、打字机为手段的IT信息技术已经有几千年了,其规模和深度绝对不是冰山一角所能代表的。
很多大数据领域其实存在已久,比如亚历山大图书馆、各种神秘的档案馆乃至这种存在,都是非电子化的大数据常识。到了现代,其实电子化的传统大数据也不少,只不过普通人不会知道而已。
我们一般说建筑学会包括 规划、建筑和景观,而说普通建筑的时候会专门说“单体建筑”。因为建筑行业天然是相互联系、观照全局的,因而无法局限于目前这一小部分大数据的,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基础建设,必然要涉及更大的那部分大数据。
题主说的大数据,应该是以民用互联网为主、商业公司可以涉足的部分大数据。
2 我所知道的,目前最大的数据是GIS
人家GIS行业这样介绍自己的起源:
15,000年前,在拉斯考克(Lascaux)附近的洞穴墙壁上,法国的Cro Magnon猎人画下了他们所捕猎动物的图案。与这些动物图画相关的是一些描述迁移路线和轨迹线条和符号。这些早期记录符合了现代地理资讯系统的二元素结构:一个图形文件对应一个属性。
怒,掀桌。。。但也说明,人类自古对全局性的数据有强烈的需求,当然首先包括(天文+地理+人类活动)x历史=宇宙中一切的信息的数据,然后加以分析和利用。
但这一切,确实到了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才算是具备全盘电子化可能性了。
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所身处的宇宙其实是一幅全息影像
超好看的文奇的科幻小说《天渊》也把高层次生命放在数据库里。这样的话,其实宇宙本身就是最大的数据,我们只是要找到数据库的接口而已。。。。呵呵
简单的说,GIS的目标是要把整个地球的空间信息都放进去,包括土地的状况、地形、植被、水文、气候,然后就是城市、道路、建筑、设施、人口等等。理论上一切地球上的物体包括它们的信息,都应该被记录在GIS里,并且可以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利用。所以谷歌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因为他们的路数就是把地球整个数字化、存储起来,这是非常大的格局,而且他们也弄到了大量的活人本身的信息,这是传统GIS不包括的细致内容。甚至火星和月球他们都插手,顺便卖卖数据可广告挣点钱那都是小意思。
我最喜爱的程序:谷歌地球
注意看,人家的背景是银河系哦。。。谷歌地球可以看气候、星空、月球、火星、还有历史图像!还有开放式的地图信息库! 注意看,人家的背景是银河系哦。。。谷歌地球可以看气候、星空、月球、火星、还有历史图像!还有开放式的地图信息库!
最喜爱的将古代史空间化的工作不但可以在这里做,还可以发布呢!只不过因为某些脑子被夹的人,你得科学上网才能看到,草。
一般的大数据往往只是单纯的文字或者二维的图像,但是GIS所代表的的是建筑学所关注的空间的信息,当数据被放置在三维空间+时间的格式里,其效果是非常不同的。
我认为既然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里,那一切大数据都应跟空间结合。
3 GIS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国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国家非常巨大,宏观规划工作必然依赖宏观的技术手段,一般居住区规划跑跑现场,丈量土地这种方式是没办法用的。
因此,对GIS形成支撑的,首先就有GPS和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与(GPS)、(RS)合称系统。
题主肯定不是做规划的,不然不会问怎么用,规划行业天天都在谈大数据。
实际上现在每天大家看的天气预报,那也是来自于一个大数据系统,气象卫星系统,而且是全球联网信息共享的,我也是有一次做气象台的项目,才知道原来人家的大数据真是走在前面。气象系统是可以整合进GIS的,如果他们愿意。
对于政府层面,土地执法、农业林业灾害遥感、规划建设控制、房屋产权管理、宏观经济数据统计监测,这些都是很常规的应用了。
对于单体建筑这边,肯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GIS衍生出来的定位服务(LBS)很热火,包括导航和地图服务这些,这些都是跟建筑行业关系很密切的。起码室内导航那是需要建筑弱电专业布置相应设备的,以后建筑电气肯定要大幅强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这些内容,所谓只不过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应用,因为只是数据而非大数据。
4 至于物联网,未来应该是大数据的一个大块,其实以前也有类似的工作,就是铺设传感器和控制器体系嘛,各种摄像头监控、各行业的自动控制,比如铁路调度系统就是非常成熟的物联网的一种。更重要的其实是股市和期货系统,也是全球联网的重要经济大数据,恐怕很多人不认为是物联网,但实际上企业通过审计进入股市信息,大宗商品通过期货信息进入交易系统,这都是大规模经济物品和数据库的映射,只不过中间经过了人工的录入和整理。以后或许可以直接通过电子条码自动生成相关数据呢,审计人员不用去盘点,股市自动告知库存、销量,多牛x。
物联网信息也很巨大,与Gis的区别主要是侧重运动和生产消耗的类的物体。这些数据已经在发挥作用,但是要把普通人和普通物品联网这还比较远。
5 应该说当前的大数据真正革命性的、过去没有的,应该是移动互联网,也就是手机啦,以及各种可穿戴,所有人员的运动、状态、身体参数这些全都容纳进数据库,这是手机普及前所不能想象的部分。目前我们说大数据,特别是商业互联网说的大数据,主要是指这一部分个人信息吧。
现在大量的移动数据掌握在三家公司手里,然后互联网上的数据也在这三家以及几家互联网巨头手里,另外一些大行业比如银行、社保、医疗、教育、航空铁路也有比较完善的人的数据。这些大数据要怎么用,蛮难的,因为历史上都是纸质档案。这几年光数字化就累死人了,海量数据要使用还得慢慢探索。
但建筑主要操作的还是实体建筑物,所以其实更热衷于前面说的那些GIS、物联网这些大数据,而人的大数据还很新鲜,不知道怎么挖掘利用。
6 基本上,以上这些都是早已开始、正在火热建设、前景巨大的大数据系统,并且都是国家机器和国际联合组织层面的工作,跟行业息息相关。但是对于普通民众和商业公司以及从业人员个人,才算是刚刚开始敞开应用。具体能做什么,其实要看老大哥愿意开放什么给你。
--------------------------回到个人臆测--------------------------
题主问建筑应当如何用大数据,我想,大数据能做什么,关键看你想做什么,然后看你能拿到什么数据。
一、这里说的是大数据,不是小数据,那首先是宏观的利用。
1 对于规划行业,利用GIs和人口、交通、产业供求、这些大数据做规划,已经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产业规划。这里不多说。
2 对于单体建筑行业,首先是房地产,比较迫切的是拿到市场需求、户型类型这些核心数据,目前行业里依靠专业咨询公司去搞数据、搞调查、搞分析,以后应该也需要通过大数据来解决,比如城市的各种人口构成、位置流动、收入支出、家庭需求等等,可以保证楼盘的选点、户型切合市场需求。只不过目前搞数据很贵很难。
像住宅区的停车位配比,绝对是适宜大数据决策的。要知道现在开发商跟规划局战停车率,真是死去活来啊。。。动则上亿的投资呢。。
3 至于公共类建筑,也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取决策信息,比如机场车站、酒店商业、文化博览建筑,到底有多少需求,放在哪里合适,都可以参照人们流动规律、消费规律觉得。但根据我的经验,其实不是老大哥不给你用,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用。比如铁路算是比较数据化的,车站建设基本上就是估算xx万客流,大概定个等级,然后放大xx倍直接干,面积精度是万平方米,地方政府还会要求尽量大!尽量大!好吧。。。于是有的车站空荡荡,有的挤得要死。学校建设也是类似。至于商业区、酒店区规划,那基本是按有多少地卖,尽量多卖。而工业地产的瓶颈则在于你能不能招来企业,而不是你怎么配置建筑。
过去我们的建筑设计,其实是有数据控制的,这就是规范指标,主要包括建筑行业规范,和发改委的经济指标规定。这些指标来自于过去的数据统计,可以说也是一种大数据,而且是典型的统计上的大数据。这就是我前面为什么要追述历史上的大数据的原因。
现在有新的数据,但数据如何控制设计,其实是一直以来有稳定逻辑的。这个层面只是需要更新数据来源和准确性,利用方式不变。
目前的建筑物设计,对数据利用还比较粗糙,各方面也还没有想好怎么发掘和利用数据,但未来的话,起码医疗、交通、教育这些大项目行业是可以用大数据决策选点、容量控制、服务类型控制的,但需要有关方面数据开放,并且寻找比较成熟可靠的算法。
二、然后说说更不靠谱的微观建筑设计。
大数据和过去的统计数据的区别,在于其全样本、动态更新,而不是过去只有总数和平均数。这样使得所谓的私人订制成为可能。
1 首先是外观,如果我们能够拿到每个人对不同建筑的互动信息,也许我们有可能判断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更受欢迎,更吸引买房者或者逛街购物者,建筑风格选型就从拍脑袋到了有依据。我想zara这样的服装企业应该已经做到了,传统数据无法确定的审美问题,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判定,提高受欢迎程度。风景区、旅游度假产品也会依赖这种数据,利用旅游社交舆情、交通、收入、放假信息,决定做何种外观的景点。
2 建筑性能。如果有大量的传感器追踪数据,外墙的保温、通风、节能这些设计能够有很好的改善。目前节能计算方法还是比较粗糙的,如果能掌握大量已有建筑的能耗和物理量信息,再做好新建筑的感应控制,起码在暖通空调设计上会有很大改善。现在按城市的气候指标可以精细到按微环境控制设计,并且可以改善运营。这在商业建筑里能节省很大一块能耗。
类似的,雨水污水的排水设计,也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改善。目前城市防雨指标明显偏低,按几年一遇几年一遇这样的指标算法也是在是比较落后,当然会造成各种水漫金山,立交桥下面还淹死人。应当用雨水检测系统配合城市管网信息,准确控制各建筑、道路、区域的排水设施。
还有就是音乐厅的设计,如果做个可控墙顶面,就可以像播放器调整音效一样,根据观众口味和音乐特点,调整音乐厅的声学效果,那还是很有趣的。
3 建筑功能和运营。 应该说运营上可依靠大数据的地方也很多,除了水电暖这些自动化调控,公共商业建筑对人流的监控和预测也很重要。购物、电影、餐饮、旅馆这些行业都可以大数据提出对建筑的要求,建筑师相应的提出解决方案。要知道人流对走道宽度、消防疏散、厕所配置影响很大,进而极大影响成本。过去按死规范,有时候不够有时候偏多,特别是商场的女厕所排队问题。。。
4 总之,建筑里大量涉及尺寸、大小、高度、面积,这些都可以利用大数据决策,比如厕所蹲位、休息室大小,座椅数量、开窗大小、灯光强弱、吸音降噪、电梯运行、几乎所有这些,我们过去用规范指标,现在可以用大数据了,欧耶。
三 不可预测和适应性。
最后,建筑物一经建成,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城市格局也是一旦定型,改变很难,你看北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交通结构。。。正是数据决策失败的一个典型反例。新规划没几年,人口早就突破了规划预计,整个规划又得重新修改,但城市建设根本改不过来,又不能推到重来,纠结啊。。。
大数据是动态的,建筑是静态的,即使是根据目前的大数据及其取势正确决策了,几年以后情况变化,又不适应了。这跟普通商品供给可以调整产能是不一样的。
这不但要求数据决策能够实用动态发展、有预见性,不能盲目依赖现有数据,
否则不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了么。人的命运是不可预测的!
这也要求建筑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有宽容度,或者干脆是可变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说。
【张昊的回答(2票)】:
智能化建筑,也算不上大数据吧。。
有可能根据数据分析房地产走向。
有可能根据数据分析好没有研究明白的受力。
唉。。。。。
建筑业这么老掉牙的专业,不好用大数据啊。 别说“已经用到”,以后用到的都不多吧。
就连个bim都要推广半天,新鲜半天。
建筑行业得猴年马月用上大数据啊。
这个行业缺得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倒是“机器人盖楼”挺有前景的。。。。。
唉,其实只要提到建筑智能化,不能实现的原因,主要是,没钱。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大数据时代下的建筑节能新思路 _ 南度度节能服务网
> 大数据时代下的建筑节能新思路
大数据时代下的建筑节能新思路
来源:能源基金会中国 莫争春
本文阐述了在数字宇宙爆炸时代建筑节能如何与大数据相结合,并通过美国纽约、芝加哥案例以及我国高校能耗数据分析,指出建筑行业若实现数据公开与共享,将会产生建筑节能新爆点。
近期,各种新潮概念层出不穷,如智慧城市、工业4.0、智能家居、Web2.0、&互联网+&、智慧能源等,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核心离不开大数据。
发达国家一直以互联网等高科技为依托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世界排名前10的互联网巨头,中国占4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仅阿里巴巴一家的市值就已经超过中石油。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各行各业都在思考&互联网+&与本行业如何结合以实现转型。建筑节能事业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1、数字宇宙爆炸
如果把数据组成的信息看作一个宇宙,该数字宇宙是不断膨胀的,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数字宇宙爆炸的概念。何谓数字宇宙爆炸?举例来说,2000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建造了一个天文望远镜,几周内收集的天文数据超过以往。百度每日处理60亿次搜索,视频网站Youtube每秒上传一小时时长以上的视频,意味着你永远也看不完所有的视频,这就是数字宇宙爆炸的概念。面对如此大量的数据,如何处理?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当前,大量的数据其实未被充分利用,且大量浪费。如能耗监测平台,虽然投资巨大,收集了不少数据,但实际上我们仍然无法确认建筑能耗的具体数据,研究结果为25%~50%,每个专家给出的能耗数据都不同,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建筑节能的政策与标准?
纵观其他行业,一辆新车若没有百公里油耗数值,肯定被消费者追问;空调等家用电器都由国家强制贴上能效标识,为什么建筑能耗数据却依旧那么神秘?美国能源部将每年的建筑能耗数据作为官方数据公之于众,过去、当下甚至未来的预测都有明确的数据支撑。为何我国的建筑能耗数据却有25%~50%这么大的差距?
以美国纽约为例,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任时曾设城市减排目标&&要求纽约市在2030年必须把碳排放降低30%。但当时面临一个难题,纽约的建筑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80%,且当时全市没有全面的建筑能耗信息,怎么办?议会为此讨论了两年,最终确定必须强制公布建筑能耗信息,并对违规业主制定了惩罚措施。此后,纽约市长根据全市数据信息,针对能耗大的区域制定相应政策,统筹管理。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明确说明自己城市的所有住宅和公建数量以及不同年代的建筑数量、总面积、能耗各是多少。
美国芝加哥首席信息官每天需处理大量信息,但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无法全部完成,因此他将所有信息上传至网络,让芝加哥所有民众都可以接触到这些数据,让整个社会去处理。他的举措由此催生了芝加哥的一个新型行业&&数据分析与服务。实际上,基于公共信息分析所产生的公共管理策略才是真正智慧城市的资源,公共信息实际上是智慧城市的&血液&。中央几部委都从不同角度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但不少项目都重视硬件投资,较少关注如何让公共信息在城市管理的&血管&中流动起来,产生新的城市管理智慧。一个城市没有公共大数据信息流,只有硬件设施的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只能是徒有其表。
信息公开能产生城市公共管理智慧吗?以芝加哥为例,气象局和交通局两家市政府机构的数据信息通常各安其位,没有交集。交通局把每天发生的交通事故等数据存在自己的数据库中,气象局则把每天天气情况的数据自行存储。当两个数据库都公开上传到网络,聪明的数据分析师进行交叉分析,得出惊人的结论:某个路口雨天时交通事故频发,而另外的路口则雪天容易出事故。据此,交通部门根据天气不同,在警力安排上各有侧重。如果没有这两个数据库的公开与融合分析,怎能产生这样的城市公共管理智慧?
由此看出,当数据与世隔绝,那只能是信息孤岛,无法形成大数据。只有将尽可能多的数据汇集在一起,才可能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分析,产生新的发现。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要求联邦政府尽可能公开所有信息,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等国也相继出台政策,要求政府公开公共信息。在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公开网站DATA.gov上能查到诸如气候变化、能源、农业、教育、建筑能耗等各行业数据,能源部还开展竞赛,鼓励民众开发数据分析软件,对政府公开的信息进行充分分析与利用。
反观我国,以太阳能光伏工程为例,曾经推出的光伏屋顶激励计划,至今完成了多少项目,每个项目有多少发电量,以及这些电量都用在何处,恐怕没有人说得清。而在美国的信息公开网站上,你只要输入邮政编码,当地有多少块光伏发电板、平均效率、何时安装、费用、运行状态如何等信息一应俱全。
事实上,DATA.gov网站并非只有美国人使用,国际访问排名第一位的是中国,这说明我们对数据的需求量很大。不少研究在国内拿不到数据,只能到国外网站去搜索。在大数据时代,竞争力从何而来?
2、建筑大数据
互联网+建筑=?建筑领域如何应用大数据?美国一些创新公司,对每一栋建筑都绘制了一个能耗图谱,纵轴表示365天,横轴表示24小时,每一个时间点的能耗数据都有明确显示。根据这张能耗基因图谱,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节能改造。还有不少建筑能耗分析公司利用大数据优势进行能耗数据远程分析,技术人员不需要亲临现场,通过网络即可对建筑能耗基因图谱进行远程诊断,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第一个不仅公开建筑能耗,而且将市政府所有办公楼、医院、监狱、学校等建筑的运行信息实时公布在网站上的城市。笔者曾问市政府负责人,公众监督市政府建筑能耗信息会不会有压力?该主管官员表示,有压力,但可以让更多社会人士来分析数据,帮我们诊断和发现问题,最终将对政府和纳税人都有益。反观我国已被认证的上千栋绿色建筑,大都是设计阶段,真正在运营阶段的能耗却没有结论。
以我国高校为例,每年的能耗和水耗十分惊人,财政部投入十几亿元打造节约型高校。根据粗略统计,高校在校生年均水耗+能耗费用达1484元/人,当前大约有2591万名在校大学生,那么每年的水耗+能耗费用高达384亿元。这一数字是什么概念?2013年,我国高校年科研经费排名中,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位列前三,年科研经费均超过30亿,超过20亿的有6所高校,超过10亿的有20所高校。384亿元相当于我国高校年科研经费排名前17位的高校年研究经费之和。如果我国高校都采取措施真正实现运营阶段的节能与节水,这384亿元的&蛋糕&将有多么香甜。
我国是否没有信息公开的依据?其实不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就要求公开建筑能耗数据。2014年4月,国务院又颁布了相关信息公开的文件,要求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李克强总理与山东省代表团会面时也提及政府信息只要不涉及保密的应尽量公开。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渗透融合,将产生建筑节能创新模式。建筑行业如果通过数据公开与共享,融合成互联网大数据,让信息数据在市场中流动起来,一定会产生爆点。
总之,&互联网+&时代没有能源大数据是不可能做到创新的。同时,能耗数据共享是构成能源大数据的关键,必须打破封闭的信息孤岛。要实现能源大数据,需要两个关键,一是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和决策意志;二是行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建立能耗信息共享平台,开发能源大数据分析工具。
&互联网+&时代来临时,你其实别无选择,要么拥抱它,要么被它颠覆。
转载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度度或南度度节能服务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南度度节能服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球大战6 绝地大反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