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阿玛拉王国 惩罚武器是靠什么武器强盛起来的

经典历史话题
吐蕃王国与大唐王朝同时期崛起,东北对抗大唐,西方对抗崛起的阿拉伯,南方横扫印度
不起诉661人,判处徒刑的208人,宣告无罪的283人,经中华民国国防部核定判处死刑的日本战犯有110人
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美援朝,究竟对中国来说该不该去支援朝鲜,打这场战争?
以前一直不知道孙还有个躲妓院的故事,经过一番寻找,也终于明白了原因在哪里。
吐蕃强盛时期,东下长安,北踏巴尔喀什湖,西与大食逐鹿大雪山。南下天竺臣服。持续近300年,确实是了不起...
杨振宁曾发表演说,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西方,正是因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周易》所产...
日本鬼子在平原上建立了多个碉堡,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这就怪了,为啥不绝了鬼子的粮食和水,困死这些鬼...
诸葛亮虽然大搞蜀中建设,却是以战争为前提。他六出祁山而无功,传衣钵于姜维时,更嘱姜维不忘北伐,穷兵...
如果日本宣布和国民党停战,专打日占区内的共产党,请问国民党会不会帮助共产党打游击?会不会反攻日军?
法国虽然也曾成为欧洲霸主,但即使最辉煌的路易十四时代和拿破仑时代,在世界上争霸总失败与英国。原因是...
王猛生逢乱世,乱于三国,辅佐苻坚内主政,外修军。用人以贤。促北方民族融合,促使前秦一统北方。
可以说东南亚反攻胜利是以牲牺中国战区利益,20多万平方国土几十万将土生命
历史话题当天排行
历史话题本周排行
历史话题本月排行昨晚看了《吐蕃史稿》,以前也看过安西北庭方面的资料。    发现唐朝在吐蕃手里基本上很少讨得了好啊!    从吐蕃崛起高原后,进击吐谷浑,与唐朝的第一次接触开始,除了候君集奉命远征的那一次,牛进达偷袭松赞干布大军,占了点小便宜开始,随后唐朝漠视吐蕃吞并整个吐谷浑的地盘。    吐蕃虽然内部也有矛盾,但是代代人才辈出啊,松赞干布之后,禄东赞的5个儿子,个个都是强悍的不成比例的人才啊!尤其是钦陵,大唐历代名将,没有一个人在钦陵手底下走过一个回合,什么薛仁贵之类的,大多都是一战全军皆没。    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也是吐蕃国内闹矛盾,无暇顾及的政治因素。    终唐朝290年寿命里,吐蕃与唐朝死磕,几乎没见过唐朝对吐蕃的大规模胜利,这其中,从高宗,武则天,到玄宗朝。前后一百年里。唐朝的名将,从薛仁贵到王忠嗣,哥舒翰,郭元振等人。对上吐蕃,屡屡吃鳖,大概只有哥舒翰和黑齿常之占了点小便宜,于大局势没有多少影响。    而与此同时,吐蕃接替安西北庭,在中亚内陆,与阿拉伯帝国抗衡百余年,阿拉伯人东征西讨,灭国无数。与吐蕃的死磕一样没占到什么便宜。    我曾到过拉萨,据说高原上氧气稀薄,藏人因为大脑确氧,大多智商偏低,脑子一根筋,连自家的羊有多少头都数不清。当然了,这肯定是夸张的,但是高原上物产相对稀少,冻土地带较多。无论如何,很难支持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是可以确定的吧?    在拉萨的博物馆,也可以见到藏人历代的生产工具,包括武器等,都比较粗陋,可是史书上却说,吐蕃兵马的兵器护具装备,都不弱于唐军。这就很难理解了,吐蕃的兵器制造业,能否提供40万大军的装备数量都是个问题(见大非川之战,钦陵带甲40万,40万这个数字可能有水分,但是薛仁贵18万大军被敌方优势兵力包围,那么钦陵的兵马恐怕很难少于20万,何况松洲之战,松赞干布就一次带20万人马)    同时,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放马的环境好过青藏高原,但是游牧民族想动则武装20万以上的军队都很困难,而且兵器铁锅啥的,都还是和汉人交易而来。    高宗时期,为了出征吐蕃,朝廷发布猛士召,全国范围内选拔一切身体强壮,有一技之长的人。这种行动第一次是对高丽作战,选拔出了薛仁贵,第二次对吐蕃,选出了后来收复安西四镇的王孝杰。可是唐朝是什么样的人口基数啊,恐怕是亚洲大陆第一的国力了吧。    但是对着吐蕃,总是全国海选的“猛士”,往往一战就被全歼。薛仁贵的大非川之战,你还可以把责任推给郭待封,可是后面好多次,包括高宗问计于名将苏定方的弟子,大唐兵部尚书裴行俭。连裴行俭都说,有钦陵在。吐蕃不可图。。。。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唐军不擅长于高原的稀薄氧气环境作战,吐蕃兵马环境恶劣,所以比唐军更能适应恶劣气候。可是钦陵带兵横行安西陇右,也是逮谁拍谁。这回不是主场作战了吧?可是唐军没有谁赢过。。。    唐朝的军事力量被严重高估,这就是我一直所怀疑的事情。    在河中地区,唐朝的传统势力范围被阿拉伯人蚕食一百余年,唐朝对于昭武九姓的泣血求救书信一直不闻不问,坐视河中地区被绿化。如果说河中地区遥远,但我看了看地图,从安西到河中,与从呼罗珊到河中,距离差不多啊。从巴格达到河中,从长安到河中,也差不了多少啊。何况蒙古人后来的远征距离拉的有多大?    就经济角度的综合国力而言,盛唐不会弱于第一次西征前的蒙古吧?何况同一时期,突厥分裂之前,突厥可汗从东边的大海到西边的波斯,一样是骑着马就从大兴安岭跑到木鹿城啊!    距离远,恐怕不是真正的原因。我宁愿相信是吐蕃在陇右牵制了唐朝的绝大多数军力!    可是问题就回到我的标题上了。与唐朝这样亚洲大陆第一雄厚的人口基数上的农耕国家而言,我们很难想象吐蕃能在国力上拼的过唐朝,有1/3就不错了。但它还同时和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两面开弓。还能顶住长达百余年。。。    在吐蕃的角度,强盛时期,东下长安,北踏巴尔喀什湖,西与大食逐鹿大雪山。南下天竺臣服。还能持续近300年,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唐朝的军事力量被严重高估是一方面因素,但我很难想象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何以支撑吐蕃帝国如此强大的军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那时候气温高,环境远比现在要好
  是吐蕃帝国占据了地理的运气。在人力为动力的经济时代,地理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和种族的兴衰。    吐蕃占据一般人无法适应的高原。    他往平原地区扩张,打赢了可以继续打;打不赢,退守到高原,基本没啥损失,反正敌人也追不上来,追上来也适应不了。    他们打的是容易仗。    但是,一旦到了机器动力时代,这样的民族除了被蹂躏还是被蹂躏。    这就是历史。
  3.3333
  看看唐朝军队获胜的几次,都无法进行长驱直入的追击,无法灭绝这个种族。    而中原军队能长驱直入的地方,那些曾经的入侵势力基本已经被灭族,或者在今天已经衰弱到快要灭绝的地步了,比如蒙古,比如满洲。
  古代中国和几个少数民族的根源性战争,凡是对方不占地利的最终的命运都很悲惨。
  看一下北欧的自然环境,就知道高原地形有时也不差,符合气候决定论(当然这个气候决定论也往往是事后诸葛亮型的)。  文中说吐蕃脑子简单等等,其实反而有利于组建一支强大军队,只要有一部分聪明人领导就行了。  何况人类智商等东西本就没有多大差别,吐蕃能制造精良的武器,说明只要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能力是差不多的。  再者特殊的地形,使吐蕃几乎可以只攻不守,想一下当年的沙漠对于阿拉伯,海洋对于西葡,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那么吐蕃为什么会衰落呢?为什么会长久的衰落呢?  答案是FO教的作用。  FO教,本身就是求死的宗教,它的教义就是消极避世,它的宗教哲学就是诡辩论,它的宗教形式就是耗费资源、毫无意义。看看历史上接受佛教的国家地区:蒙古,完了,永远远离成吉思汗时代的精神状态;西藏,不说了;中亚,被取代,南亚,被取代;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差点亡国灭种。  在吐蕃,郎达玛曾试图挽救国家,但失败了。结果造成永久性的衰落。  印度那个大和尚如此不服王化,但一直闹不出什么大动静,就是因为ZANGCHANFOJIAO本质上就是元明清三朝的一个套儿,就像清朝对蒙古那样,因此大和尚注定只能自相矛盾,搞不出啥名堂。  倒是那些受FOjiao影响较小的如“ZANG青会”之类值得注意。  大胆的想一下,如果吐蕃当年选的是YSL或JDJ之类,也不会衰落至斯。
  ....好象以前四川康巴那些地方也是土蕃国的天下吧...而且那里的人都是习惯高原气候的人,打起战来,唐军很容易水土不服
  再一个从对社会的作用上讲,FOjiao的特点就是不闻不问,维持现状,用“众生平等”回避“人人平等”。在中亚,连逃命中的明教、祆教都可以部分取代FOjiao。至于YSL到来的时候,各个小国上层还是原来的信仰,而下层已经渴望着YSL“解放军”来了(这种情况在埃及、叙利亚、巴尔干等地都出现过)。因此就出现了许多贵族对唐朝求救的情景,类似于长常凯申向美国要10亿美元贷款。  
  可笑的是现在还有人认为FOjiao的衰落是因为它“太慈悲了”。
  吐蕃衰落是经济的原因,没有深厚的蕴藏,它不能持续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某种程度来说,吐蕃这样的地方需要寄生,没有寄生的来源,它就不行。
  顶起来,看看有没有高手来答疑    楼主提问的是吐蕃为什么强大,楼上几位讨论的是吐蕃为什么衰落,这都哪跟哪啊
  吐番的强大来源于对外来文化的极急学习与吸收。手机回贴字不宜多,高手来讲解。
  大家都说的比较含糊,吐蕃的衰落,本质上还是因为长达300年的对外争霸战争,拖垮了政治与经济。藏传佛教从根本上使藏人衰落,那是吐蕃政权崩溃以后的事情了。    或者这么说吧。与蒙古类似,精神宗教可以摧毁一个民族的战斗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重新明确一下我的问题:    1:吐蕃的崛起是从赞普家族历代英主一统高原诸部落开始,但是统一仅仅是相对一盘散沙而言的强大,要强大到与大唐大食争雄于亚洲大陆,需要至少两点:  
1》:强大的人口基数,以维持大规模战争所需要的国力,吐蕃帝国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物产可以支撑这样的人力物力吗?    
2》:强大的军力所需要的兵器,吐蕃的冶炼技术能够维持至少40万大军的作战需要吗?短短百余年前还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高原部落,能够提供不弱于唐军的精良兵器吗?包括刀剑以及护甲。金属冶炼需要高等文明的技术累积才可以完成,在这一点上,我怀疑文成公主的进藏,所携带的诸多工匠,包括金属冶炼,农业耕种。有资敌的嫌疑,当然了,吐蕃的技术可以从天竺或中亚国家获取。但关键还是数量问题,40万大军所需要的后勤供给,以及兵器马匹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没有相当规模的兵器制造业,几十个工匠是不可能完成军队需求的。    2:大家说,那时高原上暖和,可是就我所知道的浅薄常识,1000年前到今天,地球气候是逐步暖化的吧?按道理,那时的高原上气候比现在更冷才对。    3:我曾走过川藏线,史书上动不动就看到吐蕃大军大规模的进攻南昭与成都,天呐!大西南的崇山峻岭,条件之恶劣。实在难以想象10万以上规模的大军携带粮草行军。。别的不说,光是从成都到拉萨。在1000年前的地理条件下。10万大军携带装备粮草行进,怕是比高仙芝翻越葱岭的万年冰川难度更高吧?    4:吐蕃的强盛是真正意义上的强盛,不是简单的一个地利问题,什么打不过就走,唐军无法深入高原。事实上,吐蕃与唐军的历次大会战,都是在高原的边缘地带。而且大多都是唐军全军覆没,在陇右道,在安西四镇,甚至在天山以北回鹘人的大本营,吐蕃军队大败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河中,吐蕃军队一样是远离本土作战。    吐蕃的强盛使其影响力伸入河中地区,甚至突厥诸部都屡屡勾结吐蕃人。这恐怕不是简单的一句,打不过就缩回高原就能解释的吧??    
  谁没个rp爆发的时候
  我看唐史,每到与吐蕃有关的章节,总觉得憋屈啊!    巍峨大唐,名将如云一般。历代却没有一个能对上吐蕃取得10000人以上规模的胜利,不管在西北还是东北还是南方,威名赫赫的名将,遇着吐蕃,屡屡吃鳖。。。简直是逢蕃必败!而且一次比一次惨!    唯一象点样子的黑齿常之,也不过是取得几次小胜而已。守成有余,进取无力。。。    我们来看看唐朝与吐蕃对阵过的名将吧:    670年大非川之战--- 薛仁贵 VS 论钦陵 ---- 唐军18万全军覆没,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仅以身免。    678年青海湖之战--- 李敬玄/刘审礼 VS 论钦陵 --- 18万大军溃败,刘审礼被俘,死在吐蕃。    同年,高宗听说吐蕃赞普挂了,准备派兵部尚书裴行俭出征吐蕃,裴行俭答:钦陵为政,大臣和睦,未可图也!    裴行俭也算是一代名将,与论钦陵对阵根本没把握。直接推辞掉了。    689年安西之战 --- 韦待介/安西都护阎温古 VS 论钦陵 --- 双方都是客场作战,唐军完败,武则天大怒,斩阎温古,流放韦待介。    696年洮洲之战 --- 王孝杰/娄师德 VS 钦陵/赞婆兄弟。唐军完败。    ----------------------------------------    699年,大唐历代名将的终结者,禄东赞的儿子,吐蕃历史上最善战的第一名将,论钦陵被吐蕃赞普进攻,由于赞普被神化,士兵纷纷反水,钦陵自杀。弟弟赞婆带着钦陵的儿子及部落,投奔唐朝。    其后,钦陵赞婆兄弟的子孙,代代为大唐征战四方,一直到唐朝灭亡。。。。
  忘了说,苏定方也曾领兵与吐蕃对峙,几年不见成绩,老死。。。。
  那么我问楼主,吐蕃历次大战为其赢得真正的基业,比如永久领土没有?他在中原占领的地区又退回去没有?    它有没有在其非优势地区拥有超过百年的武力统治?    吐蕃是不是在宋朝以后被中原文明和北方文明压制?    自1860年以来的吐蕃是不是被机器文明压制?现在的西藏是不是被国家养着而不能自己拥有现代化生产力的一个地区,这样的地区和阿富汗、伊朗等山区国家文明一样,被现代发达的文明压制?  
  To: 站在对立面------      你问我的话,和我要讨论的问题,有点驴唇不对马嘴(备注:决无不敬,调侃而已)      1:说到基业,吐蕃崛起于雅隆一带,从河谷里的原始社会小部落,到灭党项,白兰,东女/西女国,吞并吐谷浑。一直到今天,中国四川云南的西部,青海(原吐谷浑故地),甘肃(原唐之陇右)的大面积的藏区,无一不是当年吐蕃帝国的势力范围的影响,1000年后的今天,这些地方依然是藏区。也是DL喇嘛所宣扬的“大藏区”的概念,用天线宝宝在CNN的谈话来说,就是,“他”所声称的大藏区是个什么概念,你们美国人根本不了解,那是相当于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    
你能说吐蕃人没有建立起什么基业吗??它的基业已经建的够大了,它确实退出了中亚的争霸,它在天山南北的基业确实象彗星一样,因为回鹘人迅速崛起了。。但是,吐蕃人从原始社会的小小的雅隆部落到与唐朝灭亡时的崩溃,前后近400年时间里。它所建立的基业,已经是难以想象的神话了!    2:我讨论的话题是,吐蕃人在非高原地带与唐军作战,唐军一样逢蕃必败!而吐蕃所在的地理环境,怎么可能支持吐蕃几十万的庞大军队长期作战达300年。    
物力,财力,人力,生产资料,粮食,都不可能达到支撑40万规模的军队常年作战啊!以唐朝这样强盛的国力,吐蕃每每对垒,唐军数量上还总处于劣势。。。很奇怪啊!
  会火,需要高手参与
  作者:安西都护田扬名 回复日期: 17:28:05 
    To: 站在对立面------            你问我的话,和我要讨论的问题,有点驴唇不对马嘴(备注:决无不敬,调侃而已)            1:说到基业,吐蕃崛起于雅隆一带,从河谷里的原始社会小部落,到灭党项,白兰,东女/西女国,吞并吐谷浑。一直到今天,中国四川云南的西部,青海(原吐谷浑故地),甘肃(原唐之陇右)的大面积的藏区,无一不是当年吐蕃帝国的势力范围的影响,1000年后的今天,这些地方依然是藏区。也是DL喇嘛所宣扬的“大藏区”的概念,用天线宝宝在CNN的谈话来说,就是,“他”所声称的大藏区是个什么概念,你们美国人根本不了解,那是相当于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         你能说吐蕃人没有建立起什么基业吗??它的基业已经建的够大了,它确实退出了中亚的争霸,它在天山南北的基业确实象彗星一样,因为回鹘人迅速崛起了。。但是,吐蕃人从原始社会的小小的雅隆部落到与唐朝灭亡时的崩溃,前后近400年时间里。它所建立的基业,已经是难以想象的神话了!        2:我讨论的话题是,吐蕃人在非高原地带与唐军作战,唐军一样逢蕃必败!而吐蕃所在的地理环境,怎么可能支持吐蕃几十万的庞大军队长期作战达300年。         物力,财力,人力,生产资料,粮食,都不可能达到支撑40万规模的军队常年作战啊!以唐朝这样强盛的国力,吐蕃每每对垒,唐军数量上还总处于劣势。。。很奇怪啊!  =========================================================================所以我告诉你历史的结论,这样的文明不算什么,主要的文明适应了它之后,它就彻底杯具了。    看看它,看看蒙古,看看欧洲的匈奴,看看……    历史的规律:文明是靠主流民族玩的,比如欧洲,比如中国,比如如日中天的美国,比如曾经的阿拉伯。
  另外,汉族的核心区域,也就是黄仁宇的那什么雨量线,只被蒙古人、满洲人整体征服过,此外再无其他力量征服,比如日本人,比如其他力量。
  楼主可以比较清朝  清朝的 蒙古 西藏 新疆 都是作为藩镇来看待  福康安的打击尼泊尔入侵的清军精锐 到达康区的时候 也剩下半只而已 粮饷只能维度一季而已    在比较大业年间 第一次征伐 高句(gou)丽 在涿州 全员动员接近100w人 直接导致杨玄感兵变等等 说明无论何时 后勤总是关键    西藏 根本就不可能有20w军队 也不需要20w军队 从今四川边界 到青海 甘肃 古时也没有交通 福康安进藏花了1年多的时间     语言 文化 经济 都是中原文明不能匹配的 那么作为统治者 为什么要 倾国之兵进行征伐? 或者说 为什么一定要你死我活 你不出来 康区 不出卫区
你不出 今天青海 甘肃 不进入四川 就是中原文明的胜利
  并且我在这里 仅仅站在一个非主流的立场来看   dalai的宣言只是一种政治主张而已 站在汉族沙文主义的立场来说  1/4的中国领土也不是 ”中国“古之有之  相信有点历史基础的人都知道 只是站在我们汉族的立场上  不管是以前的 3个藩 还是今天的民族自治区 都是 我们的屏障 也是我们将来的大后方    站在藏人或者维吾尔人 内蒙人 什么东巴族 回族 等等等 的立场来看 固然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长远来看 他们的命运却将是悲情的
  这个问题以前讨论过,就是气候的变化多化导致的结果/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7878.shtml
  吐蕃人的武器比唐人好,马比唐人多。唐朝用突厥人打吐蕃还差不多,用汉人打,肯定不行。
  这个帖子有深度
  玻利维亚利用高原主场6球狂胜阿根廷,但是没人会说玻利维亚足球比阿根廷厉害!  大唐也一样!  另外大唐国土太大,需要对付的敌人和防守的疆土太多,无法专心对付吐蕃。必要时舍弃局部利益也没有错。  吐蕃的地利优势大,只要始终贯彻游击战的16字方针,没人能奈何得了。  
  巍峨大唐,名将如云一般。历代却没有一个能对上吐蕃取得10000人以上规模的胜利,    ===============================    
楼主不错吧!我记得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就记载过晚唐一个韦姓大将(名字记不住了,几乎是10年前看的),在西南大破南昭和吐蕃联军。  
当然,此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还请指正!
  武则天称帝前和称帝后,为了稳固地位、统治大肆迫害武将和制约武备,导致中华的军事力量下降很多,军事威摄也不如从前。很多对手重新做大!  吐蕃当然也拣了便宜。它能集中力量去袭击敌方,而别人又难以撼动它的老巢,加以贤臣良将,当然能够称霸一时。  
  楼主问到了一个我困惑很久的问题,坐等高人解惑,楼上答非所问的太多了
  吐蕃曾与大食联盟 对抗唐人的扩张,也许吐蕃的强大背后是大食,河中诸国的财力物质支持实现的。甚至也许有来自北天竺的贸易和影响。
  巍峨大唐,名将如云一般。历代却没有一个能对上吐蕃取得10000人以上规模的胜利,不管在西北还是东北还是南方,威名赫赫的名将,遇着吐蕃,屡屡吃鳖。。。简直是逢蕃必败!而且一次比一次惨!  ==========================================================  说话信口开河可不好,你不知道的史实并不代表是空气,我知道的唐军对吐蕃10万规模以上的大胜就有武街薛讷杀得吐蕃10余万大军洮水为之不流,还有奉天灵台等诸战役,贬低唐朝不要罔故事实。
  另外 你真的相信20W大军都是吐蕃人么?像许多游牧帝国一样,他的军队一定是很多归附的众多部落民族组成的 可能是被征服的突骑施人,突厥人,河中的栗特人,尼泊尔人,大小勃律人等等。
  上面几位,说的东西,与我的话题还是驴唇不对马嘴。。。    大伙儿能不能不跑题啊?我晕死!    请各位抬头看看本帖子的标题---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如何能够支撑吐蕃帝国对外长达300年的军事行动??    楼上只有一位同志提到了气候关系,我看了下那个帖子,大致意思是,在吐蕃帝国崛起的300年间,青藏高原的温度比较高,能够提供高产量的粮食,而随着后来温度的下降,所以吐蕃帝国崩溃了。。。    关于唐朝时期东亚大陆的气候环境,我个人是觉得不可能比今天暖和,参考下岑参的边塞诗,以及长安历年的大雪记录,大致可以推测一二。。。    而且,藏北地区的冻土地带的形成,可不是近1000年的事情。。。    简单的来计算下,维持40万吐蕃军队常年在外征战所需要的国力,物资,人口,粮草。在对比吐蕃时期国内的人口数量。就会发现。吐蕃的战争动员力恐怕不弱于商鞅变法后,长平之战的秦国了。    都说唐朝的敌人多,事实上,唐朝九大节度使里面,负责针对吐蕃边防的剑南道,陇右道,占据了举国一半以上的兵力。而玄宗时,唐朝举国兵力最少在49万。这仅仅和战国七雄里的秦赵任一国平齐。。    即使如此,诗人笔下的唐朝政府已经穷兵黩武,致使民不聊生了。    关于吐蕃的40万兵力,这一点,我认为是最少的,因为吐蕃极盛时期,在陇右与南昭,两面开弓,每次战役能够调动的兵力至少在10万以上。同时,吐蕃还在进攻安西与中亚河中地区。。    吐蕃帝国没有40万以上的军力,根本不可能与大唐/大食两强争霸于亚洲大陆。
  关键是就没想过要往死里打。。再强悍如匈奴  汉人真要认准了和他们死磕就他们那经济和人口你认为能活到现在吗  
  有个基本规律:在古代,冷的地方的人比热的地方的人厉害。比如中过乱世走向统一。大都从北方统一南方。吐蕃问题也是一样。这样说应该是爱斯基摩人最厉害。的却有两个例子,就是女真,女真人本来就是在冰原上挖地洞生活的。到了南方就很厉害。这样说印度人应该不厉害,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原因是冷的地方的人比较能吃苦。热的地方人吃苦精神就差多了
  楼主,你看下那个帖子里对气候的讨论。唐朝气候变化很大,初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那个帖子后面对气候的变化讨论很多。你的感觉是不正确的。
  不可否认,大唐诸将中在与吐蕃作战中能保持全胜者不算太多,其中有一位就很值得称赞,之所以称为一代名将,是因为他的战绩不是建立在贞观开元之时,而是在中原势衰的中唐时期立下的,这个人便是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和韦皋同一时代的武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绝对能算得上是大唐在公元9世纪战绩最佳的名将之一。
  作者:lqi1 回复日期: 19:17:09 
    巍峨大唐,名将如云一般。历代却没有一个能对上吐蕃取得10000人以上规模的胜利,不管在西北还是东北还是南方,威名赫赫的名将,遇着吐蕃,屡屡吃鳖。。。简直是逢蕃必败!而且一次比一次惨!    ==========================================================    说话信口开河可不好,你不知道的史实并不代表是空气,我知道的唐军对吐蕃10万规模以上的大胜就有武街薛讷杀得吐蕃10余万大军洮水为之不流,还有奉天灵台等诸战役,贬低唐朝不要罔故事实。      --------------------------------------------    你说的对,薛纳的那一战,是我疏忽了。    我很喜欢大唐,看我ID就知道。我也没有贬低唐朝,只是看着与吐蕃有关的历史,唐军对吐蕃的胜利太少了。感觉唐军的战力被严重高估了而已。
  作者:兹三四郎 回复日期: 19:28:49 
    另外 你真的相信20W大军都是吐蕃人么?像许多游牧帝国一样,他的军队一定是很多归附的众多部落民族组成的 可能是被征服的突骑施人,突厥人,河中的栗特人,尼泊尔人,大小勃律人等等。      ------------------------------------------    吐蕃原本就是个征服了高原上诸多部落民族的混合体。  但是吐蕃的周边,突厥人和突骑施人仅仅是一些部落与吐蕃有勾结而已,那也是在安西北庭有点动作,也很快被安西军扑灭。    粟特人位于河中,有投靠吐蕃人的不稀奇,但是无论战略战术,对于唐军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尼泊尔不过一山南小国,最多在吐蕃进攻天竺时提供协助,进入山北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    大小勃律就更不用说了,仅仅是不奉唐朝号令,阻塞西域诸国朝贡而已,哪里来的协助吐蕃进攻唐朝啊。这些小国家,都跟蚊子似的。    针对唐军形成真正威胁的吐蕃盟友,只有一个南昭。
  作者:向幸福靠拢 回复日期: 18:50:01 
    武则天称帝前和称帝后,为了稳固地位、统治大肆迫害武将和制约武备,导致中华的军事力量下降很多,军事威摄也不如从前。很多对手重新做大!    吐蕃当然也拣了便宜。它能集中力量去袭击敌方,而别人又难以撼动它的老巢,加以贤臣良将,当然能够称霸一时。      -----------------------------------    武则天是杀害了许多政治上站错队伍的人,迫害了许多名将。比如黑齿常之就是给来俊臣宰了。。。    但是武则天很重视选拔人才,开创武举。只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武则天提拔的青年才俊,最终都给了开元年间大放光彩。。。    
  说实话 我还是觉得大食的影响很大的 吐蕃与大食绝对不只是敌对关系 唐人对于吐蕃来说远比大食要危险
  吐蕃有高原优势,至少让他有个稳固的大后方,所以在高原边界上打,优势巨大。高原生活的人,身体素质一般来说高过平原的人,耐力比较好。至于武器,这个除了制造,还可以通过流通购买,一句话,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从来没有被武器拉过后腿。那么只有一个问题,藏区的人动员能力能不能比上游牧民族。  
另外,我坚信唐朝军队的战斗力远被高估,楼主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吐蕃对阿拉伯帝国的战斗记录。
  瞎猜一下,喜马拉雅山一直是在不断变高中,那个时候的藏区的气候估计和现在大不相同,因为印度洋的暖气流能过来的可能更多一些
  吐蕃人完全适应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他们去低海拔地区作战,氧气充足,只能更利于吐蕃,而唐军都是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吐蕃作战,无法深入高原腹地,可见环境和气候对唐军的影响实在太大,而对吐蕃的影响微乎其微。还有吐蕃当时是游牧民族,战争时能动员大部分人力,所谓全民皆兵,这也是所有游牧民族的特点,虽然人口总数无法和唐朝相比,但能上前线作战的人员不一定比唐军少,甚至更多,这也是很多战役吐蕃军队人数占优的原因。至于后勤补给,粮草供应,这在汉族军队可以说是老大难问题,而对游牧民族而言,则要简单多了,看看之前的匈奴、当时的突厥、后来的蒙古,他们打仗除了携带必备的武器,还要带能维持数日的饮食,当然不是大米白面了,而是容易携带,食用方便的奶酪、肉干一类的,他们还要驱赶一定数量的剩余马匹和牲畜上战场,一来马匹和牲畜难免战死,需要补充,二来就是当作战场的食物来源了,可以随时宰杀来解决吃饭问题。同样都是游牧民族,吐蕃在这些方面应该和他们差不多,这样就使粮草后勤问题基本解决了。另外,我个人觉得吐蕃人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强悍,也更骁勇,即使今天,藏族人也比蒙古人、维吾尔人更好斗更凶悍。严酷的高原环境造就了吐蕃人强悍的身体和骁勇善战的性格,在战场上,他们不以战败和逃跑为耻辱,自己实力占优时,就痛打落水狗,毫不留情,必将对手除掉而后快,一旦形势有变,对手占上风时,他们决不恋战,跑得比兔子还快,反正他们的机动性比汉族军队强,然后利用熟悉地形,适应环境的优势,以游击、骚扰的形式和对手周旋。以上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绝对是化学反应,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肯定大于二。因此这么多因素综合发酵,吐蕃人的战斗力是强于唐军的,因此唐军屡战屡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身体素质??经研究发现,人在特高海拔运动后,感知觉发生显著变化。距离知觉加长,时间知觉延长,重量知觉加重,整体差异显著。也就说,不错,在高原生活的人肺活量与忍耐力较平原人高,但一些知觉却下降了,形象地说就是高原人是很好的长跑运动员,却出不了太多的短跑运动员,所以两者各有短长。  不知楼上的朋友有没有听说过古地中海,千百万年前,那茫茫的青藏高原也曾是人间的香格里拉
最可惜的是大唐了,,,灿烂的文明!!开放包容的社会,,,唐以后是宋的全力压制国人的勇武精神,
  作者:安西都护田扬名 回复日期: 19:37:13   =====================================================    不能用中原王朝的兵役制度类推吐蕃的兵制,吐蕃打仗时的40万众,跟中原王朝的40万军队,不是一个概念。吐蕃这40万众,差不多就是它所有成年男性人口数量了,这40万众不是吐蕃的常备军,而是所有能打仗的男性的总和,所以用不着奇怪吐蕃打仗时有40万众。    也别吹嘘吐蕃,《新唐书.吐蕃》上记载不少唐吐大战,吐蕃哪有吹嘘的那么厉害。5000唐军破吐蕃40万众,“吐蕃使者朝,因请和,不许。虏乃悉众四十万攻承风堡,抵河源军,西入长宁桥、安仁军,浑崖烽骑将臧希液以锐兵五千破之。”                
  围观热闹
  满清对付周围诸蕃是很聪明的,值得学习。虽然首要的是他们没有道德底线  反观某教,让人无语。从满清的地步再后退是很神奇的。
  rp爆发的民族很多,但是好玩的是,在满清的通古斯王朝之前,东亚一直没有大的民族兴起,能把华夏取而代之,战绩最辉煌的是同归于尽的那几个。但是通古斯王朝时期却崛起了一度是世界强国的小鬼子。反观欧洲,大家是轮流坐庄的。拉丁种族掀起文艺复兴,之后没后劲了,日耳曼又顶上去,保持基督教文化在17世界后的绝对优势地位。  也就是说,一方面华夏的存在让周边的民族很难rp爆发,如果给他们日耳曼人的机会,没有强势的古老民族的对抗,发展一千年(日耳曼在17世纪表现的还不太好呢,最后大爆发),也许也会像日耳曼那么有出息。另一方面,周边的民族在古老的文明之源衰竭后不能接班,才是东亚整体衰败的主因,谁也不能指望一个民族自己顶几千年。  不过那几个边蕃,要是tg不在了才倒霉了呢,成天价诅咒tg,简直是不知好歹。
  tg做的是彻底的同化工作,所谓中华民族,掺沙子的干活,从语言,生活方式,等等,彻底汉化。很多所谓少数民族,其实就是汉族人,汉族是个文化概念,行为举止汉化,就是汉族人。一些少数民族,名字也完全汉化了,比如有藏独分子提到过,一些藏族人,起的却是汉名,呵呵。
  有人考证,吐蕃总人口300多万,如何供养40万人的军队?  40万的军队数目值得怀疑    唐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像想象的那么强。其实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战绩一直都不太好
  作者:懒豆花 回复日期: 22:45:56 
    有人考证,吐蕃总人口300多万,如何供养40万人的军队?    40万的军队数目值得怀疑        唐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像想象的那么强。其实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战绩一直都不太好  ===================================================    吐蕃那40万,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民就是兵,兵就是民,兵民不分,平时根本不需要供养那么多军队,这和中原王朝不一样。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蛮族中很常见,没什么奇怪的。    战绩不好?那为什么农耕民族始终占据着亚洲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而游牧民族只能喝西北风。      
  这个民族是比较彪悍些,50年的平叛就有点吃力,那会儿的TG,打那里不是砍瓜切菜啊,
  打错了,是59年。
  从历史气象资料看,公元七世纪起的后400年,中国处于一个温暖期。建议查阅一篇文章:《近一萬年的氣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从公元600 年到1000 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唐高宗时期,永徽元年(650 年)、总章二年(669年)及仪凤三年(678 年)的记载,国都长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暖可见一斑。唐玄宗(712—756 年)及唐武宗(841—846年)时期,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柑桔。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而有梅妃之称③。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大臣每人三个④。柑桔和梅树只能抵抗-8℃及-14℃的最低温度,而现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有时降到-14℃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气候条件下,在青藏高原有可能存在比较发达的农牧业。  
  都是政治腐坏惹得祸。还有唐朝征南诏得惨败。
  主要是由于唐四处作战的原因。  唐和北方游牧民族是主战场啊,吐蕃两边勾结,见好就下注。
  回答一下LZ孜孜以求之的问题,做一下成本来分析先。  目前美军驻阿富汗大约六万人,不久前奥黑提出增兵阿富汗,而根据计算在阿富汗每一名美军士兵年消耗是100万美元....每年花费600亿美元。  塔利班有多少人,有人说有三万人,按lz的逻辑是不是也要疑惑塔利班每年从那里搞到至少3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  或者惊呼塔利班实力强大,美军无法战胜?  处于同一时代,美军与塔利班动用武力的成本相同么?同样的唐军与吐蕃军的动员成本相同么?  类似的可以比较一下吐蕃守住藏区的收益与唐军攻破藏区的收益对各自的价值。  或者继续疑问吐蕃军力如此强大为何只扩展到“大藏区”而没有囊括海内富有四方?  藏区对大唐的价值应该是就是维护安西度都护府的成本减小,对赞普家族则是身家性命!  唐朝的军事力量没有超越时代,这点很正常。新中国也给了藏区八年时间然后才进去土改平叛的。没有路,没有内应,唐军进不去PLA也进不去。  藏军有没有进入过中原呢?也没有,那又为何惊呼藏军不可战胜呢?    
  怎么就老听不明白话呢?    1:唐朝历代名将,与论钦陵对阵的,全部完败。这是不是事实?    2:吐蕃在高原以外的地方与唐军多次交战,这还有主场之利了吗?吐蕃最强盛时期,横行天山南北,攻陷安西四镇,拿下北庭。这都是所谓的高原地利优势吗?    3:吐蕃在大西南,在陇右,在河中,三个方向,大规模的军队常年作战,这就是所谓的打仗了就全体国民上,打完了就各自回家?拜托!吐蕃和唐军一样也是驻守要塞的,不是你想的那样,像突厥可汗入寇犯边,来去如风。吐蕃是实实在在的攻城夺池,改变征服地的汉民发式服装语言,进行奴役政策!    4:大藏区的概念,拜托各位再看看地图,好多地方早已超出高原本部。属于汉人故土了。    5:吐蕃的骑兵护具,史书上说强于唐军,一人一马就露四个眼睛在外面,这需要大规模的兵器制造业维持,这也是后勤好吧!把吐蕃说的粗野不堪,如乌合之众一般。好象一会儿在半山坡放牦牛,一会儿呼啦聚集十来万出征。那我只能说,对于吐蕃军力强盛的蔑视,也同样是对唐军的蔑视!
  再者,从拉萨到成都,隔万水千山。今天修了国道都那么难走。何况一千年的唐代?    别说10万人,给你20万人星罗棋布散落在群山之间的峡谷间隙里生活,各自山坡上放牦牛,好吧,你去把这些人随时征调武装起来,进犯成都试试看!    我们不多说,一年征调一次好吧。很简单,打的时候集合,打完了散伙回家放牦牛。。。。兵器也不用批量制造,全部各自手工打磨,自带武装。。。    光是从拉萨行军横穿大西南,抵达成都的路线,你走走看!
  别的不说,单是哥舒翰“横行青海夜带刀”拿下的石堡。就已经说明,吐蕃早不是北方大草原上那种游牧民族的帐篷部落,打完就回家放羊的模式了。    吐蕃的军事制度在松赞干布以后,就已经存在大量的常备职业军人了!
  北方大草原到长城,游牧民族每每在秋季草黄马肥的时候南下犯边,这一般要不了10天半个月就能抵达边塞。    游牧民族的牙帐王庭也是移动式的。可是吐蕃人早早就建立了固定的城池。从拉萨到成都也好,到安西也好,到陇右也好,看看那个距离路线吧。看看是不是能象北方游牧民族一样,骑着马千里奔袭一般可以一直踏过来
  lz请结合2010世界杯预选赛南美赛区玻利维亚6:0狂胜阿根廷一役来理解
  楼上的。。。 好吧!我承认我崩溃了。。。    说了那么多遍的吐蕃军队在非主场作战,唐军也占不了什么便宜。大家还老是扯什么地利因素。。我只能说我无语了。。。    怎么人跟人的沟通就那么困难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同样不解,坐等答案
  呵呵,楼主还在挑灯夜战啊,呵呵,上面几位确实没能给出信服的答案,有些还扯得太远了,但是楼主耐心点吧,这个是个极有难度的问题哟,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我个人认为,我们严重低估了青藏高原上的这个民族,具体如何,也不清楚,最好请专业研究藏史的人解答吧
  先把历史看了再来说吧,起码把资治通鉴看一遍,楼主列举的全是选择性的例子.我不想跟楼主过多较真,只想说唐时土蕃并不只是西藏,它包括了青海以及西域的一部分,而且是在髓末与安史之乱时期乘机兼并的,他对唐的作战可不是从拉萨行军,而是在藏区与青海作为大本营的,建议楼主有时间再读读&白史&,这是西藏的历史,多读点就没那么多幼稚的提问了
  不要跟棒子一样,在唐时曾经发达了那么几年,就觉得自己的祖上战无不胜了,历史证明的是,无论土蕃还是棒子,最终也是偶尔趁中央帝国打盹时兴风作浪一时,否则按你们的观点,那这华夏早不在了,这中原大地都是土蕃和棒子了.
  你还别说,就是棒子也能打败唐朝    不信?唐军好不容易灭了高句丽(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和棒子没关系),为啥最后退出半岛?别告诉我你不知道“罗唐战争”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时代被契丹虐的事情就更别提了    至于后期(安史之乱后的唐史被n多人选择性无视),首都被外族洗劫,皇帝裸奔逃跑的次数超过满清。对外卑躬屈膝更是空前绝后,早年为了造反当突厥奴才,中期给吐蕃送女人求和平,晚期就更是“土地归俺,钱财归你”,无耻到了极点。    唐朝的宦官专权远超汉明,为历代之最    唐朝还是历代大一统王朝里唯一被南方少数民族虐的,和南诏战争说到底没占便宜,最后高骈还是个新罗棒子    唐朝其实被严重高估了,不要说和汉朝比,就是和明朝清朝比都颇有不如。吹捧唐朝,主要是由于其“文化多元”和“胡汉混血”迎合了现代某些政治需要
  出来顶一下楼主。  这个贴的视角很好,楼主提出的观点很有思考深度和理性价值。  上面有不少脑残牛头不对马嘴的胡扯,楼主不必和他们纠结,尽可无视好了。    在下简单归纳一下几个基本的事实:  1。吐蕃王朝并不是只能在家门口才把唐军大败,诚如楼主所说,往往可以看到吐蕃在远离高原的千里之遥,甚至就在中原地区把唐军全歼的战例。那些把吐蕃军力的强大归于地利者可以闭嘴了。    2。吐蕃文明在当时未必比中原文明落后多少。军事技术和王朝延续时间上可以看出一斑。大唐的军事技术当时可谓冠绝一时,而吐蕃军队的装备在与唐军几百年的对抗中长期不落下风,如果没有发达的军备等相关技术的支撑是不可能的。吐蕃王朝的强盛延续300年之久,地域覆盖几百万平方公里,丝毫不逊色于大唐,吐蕃如果没有发达的行政官僚体系和政治文化制度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当时的吐蕃王朝绝对不是上面的某些脑残所描述的那样仍然处于愚昧无知的部落文明阶段。    3.吐蕃的强盛应该不是像上面有人提到的一样是中原文明某个阶段政治混乱所侥幸的产物。事实上,大唐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吐蕃王朝夹在中间,却左右开弓同时对抗这两个最强大的文明长达几百年之久不落下风,这绝非侥幸所能解释。吐蕃文明在政治体制,文化经济,军事技术,文明的号召力等综合方面必有其过人之处,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今人知之甚少。究竟是什么过人之处,这是应该深入探讨的地方。尤其是对比现在仍然处于极度落后的藏民族经济文化现状,对于思考不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更有意义。    希望后面能有高手在这些方面依据确凿的史据,一一解惑。
  以前有贴子说过这方面内容,唐朝晚期,吐蕃军队长期在关中地区劫略,唐军根本无力抵抗,后来将公主嫁与回纥,并许以在将吐蕃赶走后长安洗劫,吐蕃最后的衰败是南苕亲唐丞相好像在丽江附近的一次作战,吐蕃军队大败,加上佛教的影响从此一蹶不振。文成公主和番带去了大量人才和技术使吐蕃的经济很大发展,吐蕃打败唐军很正常。
  其实是吐蕃那时候流传苯教,又叫黑教,有很多妖法,所以中原军队不能抵抗,后来还是靠莲花生大师降伏的,莲花生何许人?乃是佛的化身!佛才能搞定的民族,唐朝再厉害,毕竟是凡人,没有被亡国已经很不错了。
  人家信佛教的也有例外哦,东边的那个岛国上就盛产暴力淫僧。
  作者:汉魂永烈 回复日期: 03:28:41 
    先把历史看了再来说吧,起码把资治通鉴看一遍,楼主列举的全是选择性的例子.我不想跟楼主过多较真,只想说唐时土蕃并不只是西藏,它包括了青海以及西域的一部分,而且是在髓末与安史之乱时期乘机兼并的,他对唐的作战可不是从拉萨行军,而是在藏区与青海作为大本营的,建议楼主有时间再读读&白史&,这是西藏的历史,多读点就没那么多幼稚的提问了      ----------------------------------    哥哥,人的幼稚要有个极限好不?  还叫我多看书,我拜托你多看看我的帖子好吧!  安史之乱前100年,唐朝立国不久,松赞干布开始进攻吐谷浑(青海),松洲之战是唐蕃间的第一次接触。其时吐蕃才崛起!    随后的50年间,大唐名将没有一个能在钦陵手底下走过一个回合的!(参见我上面的战役列表,那些都是安史之乱前50--100年间发生的事情)    当时的唐朝放任吐蕃攻占吐谷浑,然后决战,大非川之战的战败,确定了吐蕃在青海地区的霸权,后来陇右地区细窄的跟个手臂似的,还不都是吐蕃历年作战进攻的蚕食??    况且,这种规模的作战,要塞,驻守,你能想象下吐蕃人是来去如风的打完仗就回家放牦牛吗?    河西陇右地区,大唐与吐蕃一直处于犬牙交错的几十年对峙状态,双方都有战略压力。这个也能解释成吐蕃人全民皆兵,战时上马,打完回家放牛???    吐蕃兼并青海与西域的部分地区,不是趁什么隋末和安史,而是在李世民,高宗,武则天三代最强的时候硬碰硬抢走的!      西域的全面沦陷,才和安史有关。    在西北方向的作战,是不需要从拉萨出征,因为青海水草丰茂,还是钦陵赞婆兄弟的老窝来着。    可是大西南的云川方面呢?大本营在哪里?不从拉萨出征,哪里有基地?我走过川藏线,那一带,群山纵横,山谷间的小平地是县城所在,物资极其缺乏,一直到靠近拉萨的林芝地区,才有一点点小平地,只有林芝地区的气候才可能好点。其余的,海拔大多在3000以上,草地都很稀薄贫乏,可供放牧的环境都紧缺。      
  把蒙古人作为参照就可以了。只不过蒙古人的战略方针正确,先消灭弱小国家壮大自己实力,再攻击最强大的中原,建立帝国。蒙元在世界范围影响比较大所以参考资料比较多。吐蕃只是一个区域政权,研究者比较少,但是它的情形跟蒙古几乎一样的。
  唐朝玄宗时代还是很强的,对吐蕃有武街战役这样的超级辉煌胜利,对突厥还有北庭大捷,玄宗时代手里名将也多比如薛讷,王峻,张知运这样的人才,这些人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不像唐初的李靖,秦叔宝这些人没多少真才实料,完全是靠吹捧起来的。
  楼主提出的问题我也很困惑,兴趣十分大!看看大家有什么高论。
  唐朝的军事力量的确极为衰落,战斗力较为地下,但还是挺不容易的又要和突厥打,还要和吐蕃打,同时面对两大超级强国,虽然战绩很差但能守住自保还可以了,而雄才大略的唐玄宗一扫李世民以来的羸弱,终于建立了大唐帝国的威望
  吐蕃的强大和李世民是分不开的,嫁个文成公主带了多少工匠去资敌。
    这个民族是比较彪悍些,59年的平叛就有点吃力,那会儿的TG,打那里不是砍瓜切菜啊,    ==============================================    
59年平叛问题不大,最吃力的是彻底占领、降伏广西!物质、人员损失极大。
  我也一直在纳闷,这个青藏高原上怎么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帝国?  那破地方,真奇了!
  韦皋VS吐蕃 算是大胜吧
  作者:向幸福靠拢 回复日期: 13:37:50 
           这个民族是比较彪悍些,59年的平叛就有点吃力,那会儿的TG,打那里不是砍瓜切菜啊,  ===================================  59年那还叫吃力?TG当时没多少人马驻扎,几天就彻底击溃了反叛,而且损失极小。要知道对方可是几乎独立发展了几百年积攒起来的自己的家当,就几天就被那点共军全收拾了。
  论钦陵是吐蕃一代名将,也同时是大唐的眼中钉,其战绩匪然但他本人也吃过唐将的苍蝇,史书上记载,一次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当时唐将李谨行的兵士正在收集柴草,没有防备,李谨行“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堂堂论钦陵竟让李谨行的空城计给忽悠了
  安史之乱之前,唐和吐蕃的分界线还是大致由地理分界的~初唐插槽听放弃吐谷浑确实是一大失策,对于大非川一役值得细细追究的地方颇多。  在唐朝占据河西走廊、安西一线的时候,吐蕃的助攻方向大部分在北方。而唐对吐蕃也是积极防御为主,主动进攻不多,还是因为地理分界决定双方在河西走廊一线的争夺异常激烈。只能说在盛唐之前,双方互有胜负。而安西直至中亚,在盛唐时,完全是三大势力争夺的舞台。    LZ所说的西南方向,是在盛唐后,吐蕃吞并了河西走廊,解决了北方的威胁后,才逐渐转变方向的。这其中南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没有仔细读过吐蕃历史,但纵观唐蕃争霸的历史,吐蕃的强悍还是与它的地理优势和作战方式有关。吐蕃人始终是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即便曾经一度将势力扩展到安西四镇,但也只是作为和唐、大食、回纥争霸的前沿防御地带,攻守随意,完全取决于形势。即便是在中亚的争霸,也是以西延帕米尔高原一带为基地。吐蕃从未真正完全有效占领统治过第一阶梯以下的区域,也是他们无法适应低海拔气候。长期占领河西走廊和安西,则是在唐朝衰落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LZ说的西南方向进军的问题,我个人以为,十万行军或者是数量夸大,如同大非川一役的夸张的一样,或者十万真正投入前方战斗的究竟多少?值得深究。况且唐在剑南道一带的防御力量,在盛唐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即便是中唐韦皋,也是以一种土地主经营的方式在苦苦支撑。    简言之,吐蕃是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将战线向外推广,但从来不会向低海拔地区推进过深,这样有效的保障了他们的后方,也决定了他们来去匆匆的作战方式。
  吐蕃帝国之后的雪域,一点不彪悍,到后来完全被蒙古人、满人左右政治局势,到后来尼泊尔都几次侵入西藏,劫掠之后迫使西藏当局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尼泊尔人在西藏都享有很多特权,到TG进藏才废除。
  可能唐朝的是常备军,而吐蕃的兵大多是农民,打仗时才集中起来,自备粮草,所以能维持。
  很感兴趣
  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海拨也挺高的  
  楼主的问题太大了哦。  我可以给楼主提个建议。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唐朝和吐蕃的战争。  战争层面和战术层面  两个国家的战争  战术上也许一个国家多次战败,但是战争层面也许一个国家是胜利者。这种事情历史很多。  也许吐蕃就是那种赢了战斗,输了战争的情况吧。
  吐蕃真的就是强大的帝国吗?我不认同.  它的国力真的很强大吗,那它就不会对文成公主的工匠们如此饥渴了,也不需要常年发动战争了.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以战养战,快速机动,无守土之忧,有掠夺之利,军民一体,打得胜就打,打不胜就跑,匈奴,蒙古,契丹,女真都曾征服过汉人,难道他们的国力都很强吗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盛集团王国强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