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唐卡斯特大学手持弓箭的分别有哪些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在藏传佛教上有重要的意义,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对于藏传佛教僧尼以及信奉者来说,唐卡乃是修行时必不可少的用具,礼拜唐卡可获功德,同时也要通过观看唐卡,引发关于佛像义理的联想。
1、佛祖释迦摩尼(现世佛,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
2、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左手持药钵):
3、文殊菩萨(文殊师利,右手持智慧剑,左手持莲花,花上放置般若经):
4、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
5、四臂观音(跏趺而坐,中间双手合十,外左手持莲花,外右手持念珠):
6、弥勒菩萨(强巴佛、未来佛,双手结说法印):
7、金刚总持(两手分别持金刚杵、金刚铃交叉于胸前):
8、金刚萨埵(左手持金刚铃在腰间,右手持金刚杵在胸前):
9、莲花生大士(藏密祖师,左手托嘎巴拉碗,左臂抱三叉戟,右手持金刚杵):
10、宗喀巴(格鲁派创立者,头戴黄帽,双手结说法印):
11、金刚手菩萨(蓝色愤怒像,右手持金刚杵,与唐卡上方的文殊、观音合称“三怙主”):
12、大威德金刚(密宗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恶魔,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功,故又称大德。身为蓝色,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腿):
13、四臂玛哈嘎拉(总摄一切诸佛之身、口、意、功德、事业、智慧,为主修胜乐金刚密乘行者之护法神。右手持剑,左手持戟,主臂持噶巴拉碗):
14、黑袍金刚(二臂玛哈嘎拉,呈现忿怒相,代表降服自身心魔,象征无畏、无踌躇。身穿黑袍,左手持嘎巴拉,右手持金刚钺刀):
15、马头金刚(观音的化身之一,头顶有三个绿色小马头):
16、普巴金刚(普巴是藏语,意思为镢,主臂双手持金刚镢,背后生双翼,其他几臂分别持:金刚杵、般若智焰、三叉戟):
17、胜乐金刚(藏密无上瑜伽部母续的本尊,发髻前有十字金刚杵,身体为站姿,怀抱明妃-金刚亥母):
18、骑狮护法(头戴金盔帽,三目圆睁,左手持敌人心脏放入口中,右手执金刚杵,坐于狮背上):
19、大红司命主(身穿铠甲,三目圆睁,左手持敌人心脏放入口中,右手执剑,肘下夹长矛和弓箭):
20、财宝天王(世上一切财富的守护神,骑白狮,左手托吐宝鼠,右手执宝幢):
21、黄财神(五姓财神之一,左手托吐宝鼠):
22、尸陀林主夫妇(此护法神是两具白骨,掌管八大寒林。踏立在莲花日月轮垫上的海螺和贝壳上面,作舞姿状。骷髅身表义空性,人头骨棒表义摧灭嗔恚心,盛满甘露的嘎巴拉碗表空乐智慧、五骷髅顶饰表义出生一切悉地成就):
23、大白伞盖佛母(此为她的愤怒像,主臂的左手持有一柄白伞盖,这是她的主要标志之一):
24、绿度母(观音菩萨的化身,二十一度母之首,右足踏莲花):
25、白度母(身为白色,左手持莲花,跏趺而坐):
26、尊胜佛母(可带来长寿及福慧,三头八臂,手持:十字金刚杵、阿弥陀佛、弓箭、绢索、甘露宝瓶):
27、空行母-金刚瑜伽母(身红色,左手高举盛满血浆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钺刀,左肩扛人头梃杖,项挂一串人骨璎珞,双足各踩一魔):
28、狮面空行母(面为白狮子相,莲花生大士之护法,具大威神力):
29、光明天母(三头八臂,其中一头为猪头,座下有一排黑猪。掌管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此外二十八宿皆为其所管):
30、吉祥天母(骑黄骡子,在马鞍前端下方有两个红白骰子,红的主杀,白的主教化。鞍子后有一个荷包袋,里面盛着疫病毒菌,她是主生死、病瘟、善恶的神):
31、妙音佛母(怀抱琵琶):
32、作明佛母(藏传力量女神。四手三眼,手持莲花钩斧,搭箭拉弓,作射箭姿,腰系虎皮裙,头戴骷髅冠,足下踩一魔):
33、叶衣佛母(是一位驱除瘟疫灾害、防治传染病毒的有力本尊。三面六臂,腰围绿叶做成的裙子):
(本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观音菩萨唐卡欣赏(组图)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正文
观音菩萨唐卡欣赏(组图)
不空\索观音菩萨(Avalokiteshvara - Amoghapasha)
  不空\索观音(梵名Amogha-pasa),全称为不空\索观世音菩萨;又称不空王观世音菩萨、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不空悉地王观世音菩萨、不空\索菩萨。密号为等引金刚。以“不空\索”为名,是象征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索,救度化导众生,其心愿不会落空的意思。
  依《不空\索神变真言经》所传,在过去第九十一劫最后劫,观世音菩萨曾经接受世间自在王如来的传授,而学得不空\索心王母陀罗尼。并于初得此陀罗尼时,即证得十百千不空无惑智庄严首三摩地门,由此真言之力,现见十方无量无数种种刹土诸佛如来所有会众,而皆供养听闻深法,辗转教化无量有情,皆得发趣无上菩提。此后,观世音菩萨即常以该真言教法,化导无量百千众生。因此,当观世音菩萨示现化身,以此法救度众生时,便称为不空\索观音。
  唐天竺僧菩提流支所译的三十卷《不空\索神变真言经》,是汉译密典中少见的大经典,而隋代^那多译《不空\索咒经》、唐玄奘译《不空\索神咒心经》、菩提流支译《不空\索咒心经》、还有宋代施护译《圣观自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皆是此经的第一卷所别出本,而《不空\索教法密言》则当其第一、第二卷。唐宝思惟译有《不空\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北天竺婆罗门李无诌译《不空\索陀罗尼》是其民译本,经末二十咒印是慧日所译。
  持诵《神变真言经》咒可得二十种称赞功德胜利,如身无众病,身肤细软,姝悦妙好,……六根常定财宝自然,不为劫贼侵夺衣服财宝等。
  不空\索观音之图塑形像为,首戴化佛宝冠,一面四臂,面目熙怡。左右上手执莲花瓶、把数珠,下手施无畏印。或为一面三目,执莲花、三叉戟、把\索、施无畏印。披鹿皮衣结跏趺坐,璎珞珠钏庄严诸天衣。诸变化身有三面十八臂、三面六臂、一百四臂等。今传世诸像以三面六臂为多。敦煌壁绢画中也有不少作品,而日本所传多以一面十八臂为标准。
千手千眼观音(Avalokiteshvara - Sahasrabhujalokeshvara (11 faces, 1000 Hands))
  手千眼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又叫大悲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千手圣观自在、千臂观音、千光观自在,等。
  据说观音菩萨为体悯生苦,大发慈悲,誓要度尽众生, 若愿不能偿,自己的头便裂十份,身体分解为千份。茫茫世界, 芸芸众生,照应极难,於是他将身躯化四十二段,每化为一尊观音,惟仍穷於应付。此时阿弥陀佛前来告诫,说观音不应残害身体,应以扩大法力实愿宏愿,并施法将观音四十二段合为一体,除原有两臂,留四十手臂,每臂手掌现一眼, 表示一个身及二十五"有"("有"代表因果),二十五乘四十即一千,故名。
  千手千眼观音,身洁白,有十一面。下三面,中白左红右绿; 中三面,中绿左白右红;上三面,中红左绿右白,这九面为静面; 再上面是一忿怒面,有三眼,发棕色上指;顶面为佛面(阿弥陀佛), 十一面代表所有诸佛,千手代表一千轮王,千眼代表贤劫时千佛。 用野兽皮盖住左胸,身穿绸裙衣,腰系宝带,身著八种服饰。 中央二手合掌胸前,代表领会一切法性。右二手持水晶念珠, 表接续慈悲;右三手以施胜印,表解救饿鬼;右四手持法轮, 表利益众生事业。左二手持金莲,表无轮回过患;左三手持净瓶, 表洗除烦恼,左四手持弓箭,表方便及智慧双运。 其馀九百九十二手以施胜印,施众生各种成就。
  因观世音菩萨其功德为大悲,曾起四十八誓,欲除众生之无明、 迷妄,救度世人使免坠三涂之苦。 然众生造业之速,救不胜救,绝望之馀毁其誓句头逐裂为十块, 身手也碎成千片。
  幸其种姓上师阿弥陀佛以法力加持,将碎片合为千手千眼。 令勿退道心,大悲度众。十一面观音之面表断十一无明,足十地 十波罗蜜而证得第得十一地妙觉。亦为法、报、化、三身所组合, 下三层九面为九位化身佛。第四层为报身佛金刚手。 顶上为法身佛阿弥陀如来。
四臂观音(4 hands Avalokiteshvara)
  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户户,皆吟诵其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恕
  四臂观音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
  本尊身颜洁白如月,头戴五佛冠,发黑色结髻,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捧有摩尼宝珠,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莲花与耳际齐,面貌寂静含笑。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凡被其观者尽得解脱。全身花蔓庄严,双跏趺坐於莲花月轮上,身发极大五彩光,明朗照耀。
  每一庄严皆有所表:一头表通达法性,四臂表四无量心,身白色表自性消净无垢,不为烦恼、所知二障所障。头戴五佛冠表五智,发黑色表不染,五色天衣表五方佛,双跏趺表不住生死,手印表不住涅盘。又中央二手合掌于胸前,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另右手持水晶念珠,表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出脱轮回,左手持莲花,表清净无恼。
  佛经中讲: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非常大,持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即使命终之时,通往下道组诸门亦得而封闭,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触佛法,功德利益,不可胜数。
  藏传佛教“三怙主”中的观音像为四臂观音像。四臂观音,藏语称“奇木格”,在藏传佛教寺院壁画、雕塑中常见的四臂观音有两种相状:寂静像和忿怒像。
  寂静像的四臂观音像造型优美,他一头四臂,身色洁白如月,黑发结顶髻,头戴花蔓宝冠,以阿弥陀佛为顶严,着大环耳饰、项饰、胸饰、手镯、脚钏等珠宝八饰,面相丰满,柳叶细眉微微弯曲,双目微闭,自然下视,小口紧闭,表情呈慈悲像。主臂两手于胸前结合掌印,捧摩尼宝珠;另外两手之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白莲花,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凡被其观者尽得解脱。观音身着天衣,全身用花蔓装饰,身发极大五彩光,明朗照耀,结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如修此尊,易得佛力,实现后生投生极乐世界的愿望。
  忿怒相四臂观音造像呈蓝身色,共四头,分两层呈下三头上一头排列组合,四头色相各异,上一头为灰色,下层左为红色,中为蓝色,右为白色,有四臂,各持月刀、骷髅碗、水瓶和匕首。
  四臂观音的造型每一庄严皆有所表,一头表通达法性,四臂表四无量心,身白色表清洁无垢,不为烦恼、所知二障所障。头戴五佛冠表五智,发黑色表不染,五色天衣表五方佛,双跏趺表不住生死,手印表不住涅。又中央二手合十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另右手水晶念珠,表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出脱轮回,左手持白莲花,表清静无恼。
准提佛母(Maha Cundi Bodhisattva)准提佛母(梵名Dorje Tsundi)
  准提佛母在汉传佛教和日本佛教中,是一支极为流行的本尊法门。在藏传宗派中,也有这位佛母之传承。 准提佛母是观音大士的化身。作准提佛母的修持,可令行者回遮任何周、年、月、日、时而引致之不良影响,也能遮止任何由星曜、节令及方向不吉祥所导致之不良影响。此外,准提法门更能特别有效地对治邪术的加害和令心愿圆满。以上为此法门的世俗利益。在出世间利益上,修持此法门者能得生于此佛母之净土,乃至最终成就佛境。
  “准”为不空,绢索为“胝”,“准提”不空绢索菩萨也,或为多罗菩萨 金刚藏 菩萨,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之观世音菩萨,是释迦如来之化身。
  准提法为密宗独部,且通五部之殊胜密法。每一灌顶修持准提法之人,必增二十一年之寿命,长短悉自知。
  准胝梵语名号称为阿利也母陀婆缚底,密号最胜金刚,又称降伏金刚。修持此法行者,凡事一切殊胜,无不如意,能降伏一切恶魔,百邪震惊,而不得便,可见此法功德无边。
  准提又翻为清净,或翻为明觉。过去有七十七俱胝准提佛母-金刚母,于法界中无一人不佑有观音与准胝者,而准胝即观音之普门示现,准胝咒乃法界秘密藏中之三昧王,能出生诸佛菩萨之智德庄严,且持诵准胝咒观自身若释迦牟尼如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金色,圆满身光,是故称之为佛母。
  准提王佛母身黄白色,有种种庄严其身,腰着白衣,衣上有花纹,着轻罗绰袖天衣,以缓带系腰。种种庄严“色”法胎藏界之义,种种尘沙诸法,因凡夫以菩提为烦恼,而菩萨以烦恼为菩提之故。
  准提佛母像四周圆有光明光焰,是“心”法金刚界之义,智能破妄心昏之故。准提佛母有三目十八臂。三目表佛眼、法眼、慧眼,即表不纵不横三谛一如平等义,为理智事三点,佛部、金刚部、莲花部之总摄。十八臂上均以白螺宝为钏,表音胜善说法之义。
  十八手作不同之表征,吾人若以象征学之见解反覆思惟,密教之表征,具含甚深微妙之理,初见准提像者,常不能知准提佛母十八支手所作义理,惟经解说即释大惑,密教深寓哲理,而以平常之事物表征,非入门弟子不能知。
  准提佛母中央双手作说法印,为破人道贪瞠痴三障,说法利生,教人学法,令证三身果位。
  右第二手作施无畏印,右掌五指开立,为五智之光明义,是令人道众生无畏,实具大悲深重,故显此手印。
  右第三手把剑,此剑乃智慧剑,降断三障四魔,除三毒五欲,故持此剑。
  右第四手持数珠,数珠表智慧为转法轮之义。母珠表本师阿弥陀佛,数珠绪表观音大悲,绪贯一百零八烦恼,转一珠断一烦恼,证百八三昧,具不可思议功德。
  右第五手把天妙果,天妙果有万子,表圆满万行善之种子,显佛果圆满义。
  右第六手把钺斧,是以大钺斧能破一切,令人摧破一切无明、难断惑障之义。
  右第七手把钩,万德皆归准提尊,尊中之王,四海悉皆朝宗,有钩王义。持钩并含召一切众生,令入本有内证之法界宫,召入如来寂静智德,是故持□。
  右第八手持金刚杵,金刚者坚固不动智,杵有破体之力,即摧灭三毒,显三部诸尊。
  右第九手把宝N,宝N是贯花叶之物,是花N,具万德庄严义,有平等性智之功德。
  左第二手持如意宝幢,为表高立净菩提心宝幢,于无量福惠诸贪乏众生,施与世出世愿,有众善根本万行源底之义。
  左第三手持莲花,红莲花自性清净,表一切众生心中有本来清净理,虽沈沦无三毒泥中,往来六趣四生垢秽,不染犹如莲华。
  左第四手把澡罐,表瓶灌能盛满一切,为此佛母出生三部,诸尊盛满之德。
  左第五手持索,此索为降伏恶魔,忿怒诸尊皆持有,可系缚难伏者不令倾动,引入本有法界宫,有大悲方便之义。
  左第六手持轮,轮能转惑摧破,表二十五有生死流转依之得止,轮又有圆具足之义。
  左第七手持螺,吹大法螺演大法义,说寂灭法,降伏众生烦恼惑障之义。
  左第八手持贤瓶,具三昧耶,流出宝藏及经典,施与众生。
  左第九手持般若箧,十方三世佛菩萨,依般若无不成佛,准提佛母为诸佛能生母,故持般若箧。
  这十八手又表十八不共法,详如佛教中弗教一书所载。行观此法,即身为法王子,不久必当成佛,是故应知准提佛母身像表征之甚深内义。
  准提坛城佛母居中,八方有八大菩萨围护,此八大菩萨为准提佛母之眷属,即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是故持诵准提咒,即可以上八大菩萨一同护佑,真是珍贵异常。
  八大菩萨外围又有许多菩萨围绕共连本尊有三十七尊,表三十七道品一一具足,为三十七不共佛法之圆满。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
佛教万年历您现在所在位置:&>&&>&
发布时间: 09:44:19&&来源:网络综合
[ ]导语: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又称千手观音。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在唐卡艺术中是个什么样子呢,佛教文化带你走进唐卡艺术中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画像。
唐卡艺术中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
唐卡艺术中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又简称千手观音、大悲观音。能破除地狱道众生的三种障碍。据密宗经典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中,跟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菩萨道,闻听如来宣讲&大悲心陀罗尼&,当下从初地证到超八地。心生欢喜,就此发誓,愿我当来可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就让我身上即时生出圆满的千手千眼。发是愿已,应时千手千眼悉皆具足。此时,十方大地一起震动,十方诸佛一齐放射出超出日月的大光明。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主尊全身洁白,千手千眼,共有十一面。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下三面,中白左红右绿;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中三面,中绿左白右红;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上三面,中红左绿右白,这九面为静面;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再上面是一忿怒面,有三眼,发棕色上指;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顶面为佛面(),十一面代表所有诸佛,千手代表一千轮王,千眼代表贤劫时千佛。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主尊用兽皮盖住左胸,身穿绸裙衣,腰系宝带,身著八种服饰。
中央二手合掌胸前,代表领会一切法性。
右二手持水晶念珠,表接续慈悲;
右三手以施胜印,表解救饿鬼;
右四手持法轮,表利益众生事业。
左二手持金莲,表无轮回过患;
左三手持净瓶,表洗除烦恼;
左四手持弓箭,表方便及智慧双运。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其余九百九十二手以施胜印,施众生各种成就。
因观世音菩萨其功德为大悲,曾起四十八誓,欲除众生之无明、迷妄,救度世人使免坠三涂之苦。然众生造业之速,救不胜救,绝望之馀毁其誓句头逐裂为十块,身手也碎成千片。幸其种姓上师阿弥陀佛以法力加持,将碎片合为千手千眼。令勿退道心,大悲度众。
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之面表断十一无明,足十地十波罗蜜而证得第得十一地妙觉。亦为法、报、化、三身所组合,下三层九面为九位化身佛。第四层为报身佛金刚手。顶上为法身佛阿弥陀如来。
【责任编辑:fw009 】
热门点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6724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关注枫网微信
手机扫一扫更多公众号:dhxtangka大欢喜主要从事西藏唐卡、写实与宗教题材的本土油画销售,以及承办各类画展、承接唐卡定制和开展唐卡、油画的教学。
公司以传播藏文化,弘扬本土艺术为核心价值,希望通过专业的水平和不懈的努力打造西藏最大的收藏级精品唐卡和油画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唐卡的题材和内容,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查看: 2075|回复: 8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2 小时听众数威望20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342UID120070
初级入门, 积分 34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 积分
在线时间142 小时威望200 注册时间积分342好友帖子UID120070
刚结束了北京之行,拜望了诸多大家与前辈,得益良多!最大的收获是陪老师黄春和先生参加了一次唐卡展览,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学习了不少有关唐卡的知识!下面与诸兄分享两篇春拍唐卡精品的介绍文章,执笔人为黄春和先生!
PS:关于黄春和先生的简介就不多作说明了!韦小宝说了:藏佛不识黄春和,自称大家也枉然!& &
& && && && && && && && & 西藏早期唐卡艺术流行的重要母题
& && && && && && && && && && && && & ——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珍品赏析
西藏唐卡艺术有着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7世纪至14世纪,后期从14世纪至20世纪。前期唐卡主要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外来艺术风貌;而后期唐卡则融入了西藏以及中原、蒙古等艺术元素,呈现出浓郁的西藏本土艺术特色。今春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推出的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就属于西藏前期的唐卡艺术珍品,展现了十分浓厚的印度-尼泊尔艺术风范,对于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画面内容与风格特点
此幅唐卡中央绘绿度母,一面二臂,全身绿色。主尊头戴三角形三花冠,面颊丰润,呈鹅卵形,双眼半睁,鼻子小巧而高挺,嘴角微微上翘。耳侧饰红色的缯带,耳下垂红色的大圆环。头微向右倾,身体扭向左侧,体态婀娜多姿。上身袒露,胸部隆起球状双乳,下身着红绿相间并饰有各式花纹的紧身长裙,腰间束红色丝带,一条镶嵌宝石的红色披巾从其左肘向下穿过两腿,形成一个优雅的环形,金色的项圈、璎珞、臂钏和手镯精致繁缛,严饰全身。左手当胸结安慰印,右手置右膝结与愿印并持莲茎,手掌色如丹砂,显现殊胜妙相。莲花饰于左右肩部,左肩莲花含苞待放,右肩莲花盛开如伞盖,莲叶似芭蕉,具南亚植物特点。半跏坐姿,左腿横盘,右脚前伸踏于白莲上。身后配有马蹄状头光、身光及红色大背光,身下为方形的莲花宝座,其下又以涡旋状莲茎与枝蔓装饰衬托,莲瓣状如人心,五彩缤纷,尽显时代风貌。主尊两侧各有四尊度母,她们身色翠绿, 与主尊共一背龛,为救八难度母。八度母皆游戏坐姿,以四分三侧身向外,右手向前伸展,作出施救的手势。主尊及八度母两边又分别描绘度母救八难的具体情景,左右各四幕,与大背光上的八度母一一对应。其中左边自上而下依次是狮难、贼难、蛇难、火难,右边自上而下分别为象难、牢狱难、非人难、水难。八难中的受难者皆赤身裸体,双手合十朝向其对应的度母,其身后紧跟着危害他们的难敌,其勾描虽然简单,但情节一目了然。八难的背景呈深蓝色,其上点缀红色小花,似天空繁星一般,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似在有意表现凡尘世界如梦幻泡影的景象。八难中的人物形象朴拙,情节简单明了,体现了浓郁的西藏民族特色。特别是这些情节在已知的早期绿度母唐卡上从未出现,因此具有十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在主尊上下方也各有不同的描绘。其中上方为一排佛像,共八尊,皆头饰螺发,身着红色袒右肩袈裟,跏趺端坐,手结不同印契,身后饰以红色的马蹄形背光。根据图像特征判断,此八佛应为过去七佛和未来弥勒佛,是早期汉藏佛教雕塑和绘画上常见的题材。过去七佛是小乘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据《增一阿含经》卷一记载,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搂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由于他们分别来自佛教记载的不同劫时,所以虽为七佛而实际代表了千佛或万佛。弥勒佛现在为菩萨,居兜率天宫,释迦牟尼佛曾授记他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成佛作祖,接替佛位,所以又称未来佛。其形象标志是双手当胸结说法印,画面上有三尊佛像结说法印,其中之一应为弥勒佛。唐卡下方也绘一排人物,其中左边五位为五妙欲天女,也称五供养天女。她们皆跏趺坐姿,头戴花冠,袒露上身,胸部球状双乳高高隆起,下着紧身花裙,璎珞珠宝严饰周身,形象及装饰具南亚人鲜明特点。她们手中各持不同的供物,自左至右分别为铜镜、琴、海螺、果实和绫罗,分别代表人的眼、耳、臭、舌、身五种感觉器官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五种物品。这五种物品包含了人类所觉知、所拥有的世间一切事物,因此此五妙欲供实际象征了整个世界。她们的身色各不相同,自左至右依次为白、蓝、黄、红、绿五种色彩,分别代表五方五佛,即中央大日如来、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东方不动佛。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后期唐卡上,五妙欲供皆以铜镜等五种物品直接表现,或成排地供于尊像宝座之下,或一起置于一个供碗内,极少见到人物形象的五妙欲供。由此可见,此处的五妙欲天女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对于研究藏传佛教中五妙欲供形式的流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看唐卡下方右侧,绘有一组供养人和供物。供养人为二男二女,皆呈四分之三坐姿朝向左方,他们极有可能是绘制此幅唐卡的出资人。前面身着红色交领袍服的男子和后面白衣女子体型稍大,且气质非凡,应为夫妻关系的两位主人,其各自身后的红衣男女应为他们的仆从。男主人双手当胸合十,手执花茎,花开于他的前方,表情十分谦恭,其余三人也以不同姿势表达他们的虔诚。其中后面主仆二人头部各垂下数条黄蓝相间的大发辫,具有藏族妇女的装扮特点。在他们的前面摆着一个树形的五连供台和一座小佛塔及一个金刚杵,为供养人向主尊所献的供物。五连供台的供器内盛满供物,分别为香、花、灯、茶(水)和果五种供物。此处的表现纯属世间的人和物,不受仪轨限制,人物形象皆自由发挥,所以最具现实意味和时代气息。
唐卡背面以珠擦体(行书体)写有长篇藏文题记。前十行为咒语,有释迦牟尼佛心咒、绿度母心咒等十多种心咒,其中绿度母心咒音译为:“嗡达列都达列都列**”。后面为回向文(又称祈愿文),汉译为:“愿得身、语、意加持!佛说勤奋、能忍是好的涅槃;加持者加害于他人或危及他人,则不是修善!愿以绘制此佛像的功德资粮,把施主与福田,自无始以来所作的一切罪孽消除殆尽!愿我们的福寿、功名、利禄、荣耀、子嗣、权势、富足等,犹如上弦之月,日益增长!愿此方境域,谷丰畜旺,人畜远离疫病等灾难,四时吉祥圆满!”(由西藏文化博物馆当增扎西先生翻译,谨致谢意!)可见,这些咒语和回向文内容皆与正面表现的主尊绿度母密切相关。
通过上面的逐一辨识和解读,不难看出这幅唐卡风格十分古朴,体现了13世纪西藏唐卡艺术的鲜明特点。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构图、图像风格,还是背景与色彩,展现了典型的印度-尼泊尔艺术的风范,也体现出与11-12世纪西藏唐卡风格明显的承继关系。如画面突出中央主尊,主尊上下的尊像以棋格式均匀分布,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流行的构图形式;主尊及周围的佛像体态优美,造型大方,装饰繁缛,风格典雅,让人感觉一股南亚之风扑面而来;主尊及各尊像身后的马蹄形背光明显继承了此前印度流行的样式;以朱砂红为主,兼有少许绿色的色彩搭配,亦尽显沉稳厚重、恢宏大气的古典艺术风貌;还有下方供养人及供品场景的设置,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上常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翻译于1060年的藏文《文殊师利根本经》对印度布画唐卡有简略的记载:画幅应为长方形;画面对称地或者至少是对称地分组安排胁侍环绕的主尊;举行崇拜布画所绘神灵仪式的法师要出现在画面下方的右下角或左下角。其描述的情形在此幅唐卡上得到了明显的印证。但与此同时,这幅唐卡局部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上方的八佛像头大颈短,肩宽胸挺,与黑水城出土的唐卡上佛像风格一致;主尊座下及主尊与八救度母身光上出现的涡旋状枝蔓是13世纪西藏佛教绘画上流行的纹样;主尊莲座上的莲花瓣形似人心,与稍早流行的方硬平直的莲瓣形制完全不同;而主尊左右救八难情景的描绘朴拙自然,生动有趣,也为此前同类题材上少见的内容和风格;等等。这些又表现了尼泊尔艺术影响下的鲜明时代特点,并展露出浓郁的藏民族艺术特色。我们将其与现存最早的一幅由美国人福特先生收藏的绿度母唐卡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明显看出其变化所在。因此,可以说此幅唐卡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和西藏多种艺术元素,是外来与西藏本土艺术融合的结晶。
二、题材意涵、来源及艺术影响
此幅表现的主题是绿度母。绿度母是藏传佛教和藏民族最为崇奉的一尊女神像,因其身色呈绿色,故称绿度母;又因佛经记载她能救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等八种苦难,又称“救八难度母”。她是藏传佛教所奉二十一度母之一,为观音菩萨所化现。关于她的来历,《度母本源经》记载曰:观音菩萨在无量无数劫前,已救度了无数众生。可是一天当她用圣眼观照六道时,发现众生并未减少,遂生忧伤,并从其双眼流下串串泪珠,眼泪滴成一朵朵莲花,从莲花中变出一尊尊女神,先变出绿度母,随即变出红、白等不同身色的化身来,共计二十一尊。这些度母现身后,各自对观音立下誓愿,要辅助观音救度众生。从此以后观音菩萨每天广度无边众生,名播十方佛国。在二十一度母中,绿度母为主尊,绿度母心咒也是二十一度母的根本咒,其他度母分别为绿度母不同功德的化现。历史上,绿度母在我国藏蒙地区有着十分广泛的信仰,几乎所有的藏传佛教寺庙都供奉绿度母造像,所有的藏蒙人民都信奉绿度母。许多藏族妇女还以度母取名,汉语音译为“卓玛”。特别是藏族人民还把唐朝时入嫁吐蕃的大唐文成公主奉为绿度母的化身,尊崇不已,成为汉藏民族之间深厚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
绿度母传入西藏甚早,约在11世纪时,与西藏历史上著名的阿底峡大师直接相关。阿底峡(982-1054年)是印度著名的佛学大师,超岩寺四大门柱之一。1042年应古格国王意希沃邀请至西藏古格,三年后又应仲敦巴迎请至卫藏传法,九年后圆寂于拉萨西南的聂塘。其所著《菩提道灯论》帮助当时西藏佛教实现了教理的系统化和修行的规范化,为其后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后其弟子仲敦巴在其教法基础上建立噶当派,尊其为鼻祖。他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三个重要人物(其他两人为莲花生和宗喀巴)之一。据记载,阿底峡入藏前就崇信绿度母。他曾远赴金洲(今印度尼西亚)求法,不料海途中遭遇风暴,一时眼见船将沉没,阿底峡随即诵出六句祈请文,立刻不动明王出现在船桅上,把船压稳,不久二十一位度母纷纷现身,团团围住船身,使阿底峡安然渡过一劫。阿底峡准备入藏时,还专门向观音和度母祈求指引:“……阿底峡大师说:‘让我向本尊空行神像祈请,若得到授记,我就前去。’度母和空行向阿底峡授记说:‘若去吐蕃,你将缩短寿命二十年,但是能使佛法在该地像白昼一样显明。’阿底峡大师说:‘只要能对佛法有益,寿命缩短就缩短吧,对吐蕃众人应当怜悯,我还是前去。’”阿底峡入藏后,广传度母修持法。他先在札叶尔巴与弟子俄·绛曲迥乃及其他藏地译师,将《白度母修持法》、《如意轮护持法》、《明咒消除仪规》等译成藏文,同时其弟子仲敦巴将《二十一度母修持法》译成藏文;而后又亲自撰写“绿度母”、“白度母”、“救八难度母”、“二十一度母”的赞诵、祈请、供养等内容的修法仪规,授与仲敦巴等众弟子。据说,一次阿底峡弟子枯o尊珠雍仲患重病时,仲敦巴通过占卜预知每日需诵《二十一尊圣救度母礼赞续》万遍以上,方可痊愈。阿底峡遂向度母虔诚祈祷,度母显现圣容,传与阿底峡等同“礼赞续”功德的度母礼赞偈。结果该弟子日诵万偈后,病情果然痊愈。在阿底峡的大力弘传下,度母信仰在雪域高原遍地开花,不仅成为噶当派崇奉的四大本尊(即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度母和不动明王)之一,而且也得到宁玛、萨迦、噶举和格鲁等其他所有教派的广泛崇奉。阿底峡圆寂后,其弟子仲敦巴建立噶当派,弘传阿底峡教法,成为西藏后弘初期最早建立的教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噶当派一直是西藏最有影响的教派,许多其他教派的大师最初大多出家于噶当派,或受到了噶当派教法的影响。度母得到西藏各教派的广泛崇奉即与此历史背景有关。
基于度母在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普遍影响,以度母为题材的造像和绘画自西藏后弘初期开始便广泛流行开来。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也最为可靠的一幅唐卡就是绿度母唐卡(122x80厘米),由著名收藏家美国人福特收藏。此幅唐卡除中央绘有主尊绿度母外,还绘有救八难度母、阿底峡及其弟子仲敦巴。特别是在唐卡背面留有梵文和藏文书写的题记,其中藏文汉译为:“热振(寺)的(女)神。甲敦楚沃私人的冥想神灵。由切喀(寺)的色基布哇供奉(并使其成为)基布(寺)的保护神。”根据图像风格、阿底峡与仲敦巴形象、热振寺建寺年代等综合考证,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其绘制时间在年间,是由噶当派僧人嘱当时画师为纪念阿底峡和仲敦巴所绘,同时也不排除阿底峡亲自请印度画师绘制的可能。目前这幅唐卡以年代古老,品相完好,风格纯正,带纪年题记,表现题材重要且与历史吻合等优胜特点,已成为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艺术的重要作品,也成为西藏早期唐卡断代的重要标尺。稍晚于福特收藏,国内外还有几幅同样题材的唐卡存世,如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12世纪晚期缂丝绿度母唐卡(100、9x51、5厘米)、瑞士私人藏12世纪初绿度唐卡(64 x 42厘米)、美国克利富兰博物馆藏13世纪绿度母唐卡(51、1 x 43厘米)等。这些充分见证了绿度母在当时西藏地区信仰的普遍。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绿度母唐卡虽然时代不一,构图及内容略有区别,但主尊绿度母的造型及装饰风格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具有前后相承的明显关系。可以肯定这些唐卡遵循了同一艺术粉本,即印度波罗风格的绿度母图像,而这一艺术粉本的源头无疑都要追溯到阿底峡那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人们习惯称西藏早期唐卡为“噶当巴”。其实这是一个既模糊也不够准确的叫法。称“噶当巴”只能说明其题材的教派属性,并不能指称其艺术流派或风格;也就是说噶当巴只能表示教派,而不能表示艺术流派。事实上,在西藏后弘初期,唐卡艺术流行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外来三大流派。因此明确判断一幅早期唐卡的流派或风格,我们可以具体到此外来三派。本文谈及的绿度母唐卡即属受印度-尼泊尔风格影响的艺术作品。
综上可见,此幅绿度母唐卡是一幅十分珍贵的西藏早期唐卡,根据画面图像的风格与特征分析,可以确定其绘制年代在13世纪左右。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展现了西藏早期唐卡艺术共有的优美艺术特征,印证了绿度母在西藏早期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见证了绿度母这一主题为西藏早期唐卡艺术中最为流行的艺术母题之一,而尤为突出的是它以生动有趣的情景与图像表现了绿度母救八难的完整内容,表现了与主尊相关的众多本尊和供养天女及供养人,内容丰富,搭配完美,画工精细,形象庄严,敷色厚重,沉雄大气,特别是有些内容与图像仅见于此幅唐卡上,堪称稀有。毫无疑问,此幅绿度母唐卡是现知西藏早期绿度母唐卡中表现内容最丰富,情景最生动的一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地位和价值,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
图1 绿度母唐卡
棉布矿物胶彩&&纵厘米 横厘米
国内私人收藏
绿度母唐卡
棉布矿物胶彩& &纵122厘米
美国人福特收藏
2013年5月1日
棉布矿物胶彩&&纵厘米 横厘米
Green Tara
年3Century
Mineral pigment on cotton
此幅唐卡中央绘主尊绿度母,主尊两侧绘救八难度母,八度母两边又分别绘度母救八难的具体情景。主尊上方绘过去七佛和未来弥勒佛,下方左侧绘五妙欲天女,右侧绘一组供养人和供物。画面内容丰富,搭配完美,绘工精细,形象庄严,敷色厚重,沉雄大气,不仅展现了浓厚的印度-尼泊尔艺术风范,显示了西藏早期唐卡优美的艺术特征,印证了绿度母在西藏早期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见证了绿度母这一主题为西藏早期唐卡艺术中流行的艺术母题之一,而尤为突出的是以生动有趣的情景与图像表现了绿度母救八难的完整内容,表现了与主尊相关的众多本尊和供养天女及供养人,特别是有些内容与图像仅见于此幅唐卡上,堪称稀有。毫无疑问,此幅唐卡是现知西藏早期绿度母唐卡中表现内容最丰富,情景最生动的一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地位和价值,对于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重要的价值。
(134.99 KB, 下载次数: 2)
00:0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77.17 KB, 下载次数: 0)
00: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2 小时听众数威望20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342UID120070
初级入门, 积分 34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 积分
在线时间142 小时威望200 注册时间积分342好友帖子UID120070
噶玛噶智画派的典范之作
& && && && && && && && && && &——清初拉隆·贝吉多杰喇嘛山洞修行唐卡赏析
& && && && && && && && & 黄春和
在西藏后期形成的绘画艺术流派中,噶玛噶智画派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噶玛噶智画派滥觞于16世纪,创始人为南喀扎西,他在勉塘画派基础上,将印度“利玛”响铜造像的造型特点与汉地“丝唐”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创立了噶玛噶智画派。南喀扎西之后又有却吉扎西和噶旭噶玛扎西两名画师继承该派画风,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智三扎西”。其后,随着噶玛噶举派向西藏东部继续发展,噶智画派亦随之东传,最后形成了以四川德格为重心的传播中心,影响遍及西藏昌都、四川德格、青海玉树乃至整个康区。它借鉴汉地绘画中的诸多艺术元素和表现技法,将大自然美丽的景物引入其中,营造出迷人般的艺术效果。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唐卡收藏与爱好者的追捧和青睐。今春北京远方国际拍卖公司推出了一批噶玛噶智画派的唐卡作品,可以让广大的唐卡爱好者认识此派绘画的艺术特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幅拉隆·贝吉多杰山洞修行唐卡,堪称一幅至纯至真的噶玛噶智画派作品,充分展现了噶玛噶智画派的艺术风采和水平。
这幅唐卡主要表现的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拉隆·贝吉多杰喇嘛在山洞修行时的情景。拉隆贝吉多杰跏趺端坐于山洞内,山洞占居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他不是正面形象,而呈四分之三侧身姿势;也没有居于画面中央,而是稍向左偏。对主尊作出这样的位置经营,是清代西藏诸多画派的共同特点,更是噶玛噶智画派的重要特点。主尊造型简单,但刻画十分精细。他的面部五官分明,方额细眉,隆准小嘴,下颏圆润,显得淳朴而温和;双目俯视,凝神静气,似已进入高深的禅定状态。脖颈处绘有几道骨节,显示了他的修行功力和风骨。他的上身着袈裟,下身穿僧裙,衣着样式非常奇特,特别是上身的袈裟,不仅覆盖了双肩,而且往上罩住了头部。这种样式显然为汉地流行的通肩式袈裟,历史上西藏僧人鲜有如此着装形式。衣着的表现非常值得注意,它用柔和的线条勾勒自然起伏的衣褶,生动表现出衣服轻薄柔软的质感,袈裟上又饰满均匀的团花图案。这些团花图案都用金彩点绘,金色亮丽,熠熠生辉,似照明一样,使整个山洞顿时生辉,也使主尊的面部有了明显的光感,同时也凸显了主尊在信徒心目中身份和地位的崇高。能够营造出这样的艺术效果,不能不令人惊叹,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明暗与透视效果有着极高的造诣。同时,这些柔丽的线条和柔软的质感与主尊安详柔和的面部也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可谓相得益彰。主尊背后以墨彩涂染,一片漆黑,衬托出山洞的幽深与清静。山洞的描绘也极具特色,它以金线勾勒轮廓,再以大块绿色平涂山体,呈现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极富立体感,形象地表现出奇山石嶙峋的自然形态,颇有中原地区金壁山水的艺术效果。崖壁的上端和左右可见几只燕子,它们或盘旋或飞翔;而主尊的左前方还悬挂一个金色的袋子,里面所装应为大师饮水用的水囊。这些情景又给平静的山洞增添了几分生机,表现出现实生活的浓郁气息。
再看山洞外面的情景,主要集中于画面右上方和下方。其中,右上方的最上端表现的是一尊上师像。上师头戴红色金边僧帽,头后有圆光,衣着与主尊一样,为饰有团花图案的袈裟和僧裙,左手托钵,右手当胸结说法印,跏趺端坐于祥云托起的卡垫座上,造型端庄,神态安详。从画面位置上判断,此上师地位非同一般,应当是主尊拉隆·贝吉多杰的前世某位法王,也可能是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的某位祖师。在此上师的右下方又绘有一尊噶举派尊崇的重要本尊——金刚亥母像。她全身红色,一面二臂,头戴五骷髅冠,头顶束高发髻,面部三目圆睁,嘴微张,露出白牙,头部右侧有一猪头,是其形象的重要标识,也是其宗教功用的重要表现。猪象征佛教三种根本烦恼之一的“痴”烦恼,金刚亥母以智慧见长,被尊为“智慧女神”,在其头上安一个猪头,正好用以彰显其宗教功用,即对治愚痴的智慧和力量。她胸前饰璎珞,项挂50人骷髅长链,腰间围虎皮裙,手足饰有钏镯,周身披大帔帛。右手高举持钺刀,左手捧人骷髅碗当胸,左腋夹一根骷髅杖。左腿站立,脚踩裸体女魔外道,右腿弯曲悬空。身外绘椭圆形大火焰背光,象征其智慧无限。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尊奉的重要本尊,在噶举派中此尊一般有五种身形,其中红色为其主尊,是金刚亥母的主要代表形象。由此红身金刚亥母可见,此幅唐卡与噶举派密切相关,其上方表现的上师无疑属于噶举派的某位祖师。其下又绘有几座耸立的雪峰,衬托出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唐卡上方表现的是佛教空界的神灵与圣人,而唐卡下方则是另外一番人间生活景象。其中,右上方画有三头犀牛,犀牛身躯肥胖,形象逼真,它们或低头觅食,或抬头游荡,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右下方绘一滩浅水,有几只凫禽正在水中游弋,水边荒草漫漫,一派田园风光。中心偏右又绘二弟子,他们身着金色团花图案的藏式袈裟和僧裙,以胡跪姿势面向山洞中的主尊,他们的前方绘有圆形的珠宝,可以判断他们是两位供养弟子。二弟子头部高高昂起,极度夸张地向上仰视,表现出对主尊无比尊崇,而与主尊形成强烈反差的弱小身躯,又凸显出主尊形象的高大与伟岸。而最精彩处在下方左边,画有一个骑马射箭者,表现的正是拉隆·贝吉多杰喇嘛射杀魔王朗达玛的真实情景。喇嘛显现愤怒形象,全身黑色,头戴骷髅冠,头顶怒发飘向左侧,圆瞪怒目,紧锁双眉,獠牙外露,双耳戴环。身着饰有白点的黑色服装,衣袖向上飘扬。骑在一匹高大的黑马上,马头朝前,四足奋力向上,马尾高高翘起,形象地表现出马儿飞奔的状态。他的两手分持弓箭,正做出拉弓射箭的姿势,箭头对着一个赤裸上身,因惊慌正欲向后倒地的男子,正是魔王朗达玛。人物的周围以褐色的火焰作为背景,衬托出人物的智慧与功德无量。人马的表现皆极富动感,且人马动作和谐一致,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表现功力。
通观整幅唐卡,它在构图、设色、造型、表现手法和背景表现等诸多方面,充分表现了噶玛噶智画派风格的鲜明特点。在构图上,它突破了传统唐卡的构图形式,而采取边角式构图,突出主要人物拉隆喇嘛,且将其置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其他人物在另一侧灵动组合,形成半包围主尊之势,具有立体深远、人景交融的自然美感。色彩上,大量使用了青、绿、灰和金等多种色彩,施色浓重,强调冷暖色对比,富丽典雅与清丽空灵互为衬托,展现出一种滋润、清丽、雅致的独特视觉效果。尤其突出是金色的使用,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亮点。金色使画面表现的对象更加神圣庄严,也表达了对神佛无限的崇拜,同时在视觉上也增强了画面富丽堂皇的效果。人物造型及服饰上,主尊采取了汉人形象和汉式着装,其他神像则表现为印度和西藏的特色,形成了与画面主体风格的和谐统一。表现手法上,主要以线条造型,具有内地工笔画特点。线条表现十分丰富,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挺秀流利,有的生动活泼,有的纤细繁复,有的朴素古拙,使表现的人物和景物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背景表现上。画面背景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选取近景植物和动物作为陪衬,与中远景遥相呼应,层次分明,有一定的透视关系。近处自然写实的清雅之境,营造出田园诗般的艺术意境,而远处的蓝天、白云、雪峰等高远之景,又展示出浓郁的高原自然形态和神秘莫测的仙境般意境。这些背景与形象生动的佛教尊像完美融合,使画面产生一种美丽而神奇的艺术效果。
这幅唐卡所表现的主题也特别值得一提。根据图像特征,我们凭经验判断一般都会将他确定为一尊罗汉像,而且可以具体确定为阿氏多尊者。美国唐纳德·鲁宾先生收藏了一幅与此内容和构图完全一样的唐卡,其定名就是“阿氏多尊者”。1998年这幅唐卡曾作为西方藏传佛教艺术品收藏大展的展品之一在台湾展出,在随展出版的《慈悲与智慧》一书中留有其珍贵图片。但是经过认真审视和研读画面图像,我们很快会发现主尊周围所画的神像,如最上面的红帽派上师、右上方的红色金刚亥母、左下角的骑马射箭人,以及旁边的供养僧人、犀牛等,与主尊没有任何宗教关联;而在藏传佛教所传阿氏多尊者传记里,也找不到阿氏多与这些神像一点蛛丝马迹。同时还有一点引起了我们注意,那就是在西藏现存的罗汉类唐卡作品中,一般一幅唐卡要表现多尊罗汉,至少是两尊,几乎没有出现表现一尊罗汉的唐卡作品,除非是明清宫廷风格的罗汉唐卡,但宫廷罗汉唐卡的构图形式不是这样,而有着固定的样式。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经验产生警觉和怀疑。我们最终确定为拉隆贝吉多杰,是左下角的骑马射箭人给了极大的启发。根据骑马射箭者图象,我们想到了拉隆·贝吉多杰,一位射杀吐蕃王朝灭法的魔王朗达玛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和功德一直为藏族人传颂,并被佛教吸收为护法金刚。经查拉隆·贝吉多杰事迹,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在射杀朗达玛前,拉隆·贝吉多杰一直在山洞苦修,是一位大修行者,史料还详细记载了他寻觅山洞,进而在那里苦修的情形。这些记载不正与这幅唐卡上描绘的情景吻合吗;特别是又有骑马射箭者表现拉隆·贝吉多杰射杀朗达玛的真实情景再现。因此,我们最终确信这幅唐卡表现的不是阿氏多尊者,而是藏族人民千古传颂的大英雄拉隆·贝吉多杰。
关于拉隆·贝吉多杰与佛教的因缘,以及他的修行事迹,《善护佛子拉隆·贝吉多杰法王及尊者哲美奥瑞转世活佛之传略》是这样记载的:他是莲花生大师、比玛拉密札、静命(菩提萨埵)等诸尊的心子,吉祥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王子木如赞普等诸尊的殊胜化身,莲师25君臣弟子之一、西藏80大成就者之首。9世纪中叶(838-842年),诞生在西藏如日扎堆贡茂齐地方,俗名达尼桑。青年时曾从军守边,学会了十八班武艺。后因厌世与叔伯及兄弟前往桑耶寺出家为僧,得法名贝吉多杰(意为吉祥金刚)。在堪布菩提萨埵和阿阇黎比玛拉密札、阿阇黎莲花生大师等座前先后受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他学经持戒,精进修法,声望与日俱增。后在邬金仁波切父母双尊亲临及加持的处所,建立了巴拉隆塔乔饶吉林寺(吉祥圣地胜乘兴盛洲)。之后,兄弟三人和贡都桑波、巴吉列奥等人想建一处闭关修行的寺院。在扎吉嘎莫(白色山岩)挖山洞时,拉隆贝吉多杰的法衣被疾风吹走,刮到札耶巴神山中央,缠于一棵小柏树上。因其精通堪舆,见此山整体如至尊度母安坐形状,两腿右展左屈,东方山形似如意宝堆聚,西方山形似种种珍宝庄严,南方山形似倾欲坠,北方山形似所倚屏障,山岩似鹰鹫臂膀,柏树挺拔似竹耸,右边如天门开启。他想此地正是闭关修行的胜地,便迎接祖辈家人至此,在此札拉进山洞闭关修行。
关于拉隆·贝吉多杰射杀朗达玛的经过,藏文文献记载颇多,且大体一致。这些记载称,一天,拉隆·贝吉多杰正专心致志修行,忽然听到赞普朗达玛禁佛灭法的消息。为维护佛教,他萌发了解脱赞普的念头,并立即付诸行动。他找来一匹白马用焦炭涂黑,准备一件外黑里白的披风和一顶外黑里白的帽子,将脸涂黑,怀藏弓箭,骑马前往拉萨。到拉萨后得知朗达玛正在大昭寺前观看唐蕃会盟碑文。于是来到赞普面前,他佯装向赞普顶礼,迅即从袖中抽出弓箭,射中了赞普的额头,赞普顿时毙命,然后乘骑逃走。大臣们立即派遣骑兵四下追捕,拉隆·贝吉多杰乘混乱之机,将衣帽翻过来穿戴,渡拉萨河时染黑的马和脸被河水冲洗于净,又完全变成了白马白衣白帽士,于是安全地回到了他修行的岩洞。后来他又辗转来到安多地区,在青海尖扎的洛多杰扎(金刚岩洞)的岩洞中继续修行,最后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因他长期在拉隆地方修行,人们尊称他拉隆·贝吉多杰。后来洛多杰扎岩洞也成了佛教圣迹,至今还有僧尼在那里修行。
综上所述,这幅拉隆·贝吉多杰唐卡是一幅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俱佳的优秀作品。它以完美的构图,和谐沉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人物与景物造型,精细而灵动的变化线条,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充分展现了噶玛噶智画派的艺术特色和水平,也展现了噶玛噶智画派的艺术风采和魅力。从其诸多优胜的艺术表现,并结合噶玛噶智画派发展历史与各时期风格特征分析,它无疑是一幅噶玛噶智画派的较早期作品;而从其典雅精致、富丽绚烂、沉雄大气的风格特征来看,它无疑属于西藏文献记载的噶玛噶智画派中的宫廷画派作品。而其题材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宗教价值,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代英雄人物的宗教风采,呈现了那段震动吐蕃朝野的悲情历史,而且也宣扬了藏传佛教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永恒思想主题。在远方拍卖的第二场唐卡专场上,能够有如此优秀作品现身,这无疑是佛教及唐卡艺术品爱好与收藏者的一大幸事,它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走来,必将带来唐卡艺术美丽的春天。
(80.22 KB, 下载次数: 0)
00:0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016 小时听众数威望301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5032UID794207
顶级专家, 积分 50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968 积分
在线时间2016 小时威望3016 注册时间积分5032好友帖子UID794207
拜读,学习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6 小时听众数威望26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293UID315752
初级入门, 积分 2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7 积分
在线时间26 小时威望267 注册时间积分293好友帖子UID315752
喜欢收藏,,,,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877 小时听众数威望5316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5积分65043UID125378
在线时间11877 小时威望53167 注册时间积分65043好友帖子UID125378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3 小时听众数威望44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719UID710519
高手进阶, 积分 7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1 积分
在线时间283 小时威望442 注册时间积分719好友帖子UID710519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615 小时听众数威望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45积分UID57842
在线时间8615 小时威望 注册时间积分好友帖子UID57842
万佛朝宗 发表于
噶玛噶智画派的典范之作
& && && && && && && && && && &——清初拉隆·贝吉多杰喇嘛山洞修行唐卡赏析
兄弟请教韦小宝是何许人也&&何出此言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7 小时听众数威望23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359UID38500
初级入门, 积分 3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1 积分
在线时间127 小时威望233 注册时间积分359好友帖子UID38500
拜读,学习
先做人后做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99 小时听众数威望765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3积分7949UID277448
顶级专家, 积分 79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051 积分
在线时间299 小时威望7651 注册时间积分7949好友帖子UID2774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卡装饰咨询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