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三国鼎力的英雄除了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还有谁

磁盘空间不足。
“/”应用程序中的服务器错误。
磁盘空间不足。
说明: 执行当前 Web 请求期间,出现未经处理的异常。请检查堆栈跟踪信息,以了解有关该错误以及代码中导致错误的出处的详细信息。
异常详细信息: System.IO.IOException: 磁盘空间不足。
执行当前 Web 请求期间生成了未经处理的异常。可以使用下面的异常堆栈跟踪信息确定有关异常原因和发生位置的信息。
[IOException: 磁盘空间不足。
System.IO.__Error.WinIOError(Int32 errorCode, String maybeFullPath) +
System.IO.FileStream.WriteCore(Byte[] buffer, Int32 offset, Int32 count) +
System.IO.FileStream.FlushWrite(Boolean calledFromFinalizer) +43
System.IO.FileStream.Dispose(Boolean disposing) +110
System.IO.Stream.Close() +28
System.IO.StreamWriter.Dispose(Boolean disposing) +497
System.IO.TextWriter.Dispose() +28
Microsoft.CSharp.CSharpCodeGenerator.FromDomBatch(CompilerParameters options, CodeCompileUnit[] ea) +2975788
Microsoft.CSharp.CSharpCodeGenerator.pileAssemblyFromDomBatch(CompilerParameters options, CodeCompileUnit[] ea) +64
System.Xml.pileAssembly(ScriptingLanguage lang, Hashtable typeDecls, String nsName, Evidence evidence) +1325
System.Xml.pileScript(Evidence evidence) +2476110
System.Xml.pile(NavigatorInput input, XmlResolver xmlResolver, Evidence evidence) +432
System.Xml.pile(XPathNavigator stylesheet, XmlResolver resolver, Evidence evidence) +135
System.Xml.Xsl.XslTransform.Load(String url) +267
ArticlePage.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1538
System.Web.Util.CalliHelper.EventArgFunctionCaller(IntPtr fp, Object o, Object t, EventArgs e) +25
System.Web.UI.Control.LoadRecursive() +71
System.Web.UI.Page.ProcessRequestMain(Boolean includeStagesBeforeAsyncPoint, Boolean includeStagesAfterAsyncPoint) +3064
版本信息:&Microsoft .NET Framework 版本:4.0.30319; ASP.NET 版本:4.0.三国之魏武曹操 第一百三十章 忠肝义胆
  ps:感谢孤岛荒年兄弟的打赏!  瞬息变化的战场情势,不但让两军士卒呆住,就连刘备也是呆住了,等到他回过神来,原本大好的情势已经逆转,此时的他,不要说是夺得天子了,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命都不知道了。  看着刘备那惊骇、不信、绝望的脸色,曹操心中其实也是有些后怕的,要不是昨日临时留下了贾诩,要求他出计,帮自己解决刘备的话,今天很有可能,自己和刘备就要倒转过来了。  按照昨日贾诩所说的,要想解决刘备,那么前提条件,那就是刘备必须要留下,不会撤军才行,而至于刘备撤军的概率,在贾诩看来,那完全是一个零。  因为刘备麾下那将近的五万大军,要知道刘备的根据地平原,可不是一个富庶的郡县,更何况经过了曹操长时间不断的打压,刘备能够带出四万兵马唯一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强拉壮丁,当然这个壮丁不单单是平原之中的,而是沿路之上的难民,要知道在乱世,只要一名诸侯,不顾及后果,他完全可以快速的爆出足够庞大的兵力。  因为乱世之中,难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三国的人口巨大损失,在前中期除了战场厮杀以及诸侯屠城之外,更为主要的,就是大批大批难民的死亡。  疯狂扩军到了将近五万的刘备,不说一个小小的平原能不能养着起如此之多的军队,就是他还能不能回到平原都是一个未知数,要知道袁绍可是已经率军会师冀州了,一个不设防的平原郡,想来袁绍是不介意将其收入囊中的。  当然,这其中有一点是曹操和贾诩都很疑惑的就是,将近五万的大军,即使刘备变成了土匪,一路上劫掠粮食,也不太可能养得起将近五万的大军,这其中的诡异之处,让曹操心中也是暗暗生防。  不过不管如何,刘备如何养得起将近五万的大军,和曹操没有任何的关系,毕竟这一次的目标,只要刘备死亡就行了,而按照贾诩的谋划,刘备如果留下,准备背水一战的话,那么兵力不足的他,只有使计一途。  刘备留下的目的,是夺得天子,那么他使出的计策,其最终的目标,肯定是在天子身上,因此贾诩干脆就将计就计,用天子以及一千名曹军士卒的性命作为诱饵,诱出刘备暗藏的后手,不管到时候那个后手是什么,五千的轻重骑兵,突然从后方插入,已经足以让情势倒向曹操这一方面。  在贾诩看来,最坏的情况,莫过于是袁绍、张扬、刘备三人合起来,但是从此时战场上的情况来看,贾诩心中那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啊!”  曹操的那一番回想,看起来很漫长,实则却是没有过去多长的时间,此时从曹军五千铁骑冲入战场的情况之中回过神来的刘备,虽然看不到那逐渐被三千轻骑兵歼灭的精锐士卒,但是四万多的刘军士卒,面对那突然冲入战场,人马都在黑色的盔甲之下的重骑兵,可谓是毫无抵挡之力,崩溃已经上演。  而在这些重骑兵的后面,沙尘扬起,一眼望去,皆是黑色,这就是曹军最后的隐藏实力,四万的曹军伏兵,而此时,刘备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被天下称之为精锐的曹军,迟迟打不破自己麾下那些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完全就是一个个农民的军队,不是因为,徒有虚名,而是因为,从始至终,曹军都是在用一万人,在对战自己麾下的四万人。  被四万大军截断了退路的刘备,心中彻底的绝望了,绝望的他,甚至有些接受不了这个场面,不单单是因为大起大落实在太快,更是因为,他心中很明白,要是这一次失败的话,那么后果绝对是毁灭性的,背水一战可不单单只是说说而已。  一旦战败,最轻的都是麾下士卒损失殆尽,根据地平原易手,甚至有可能就连关张两名猛将,都有可能丧命,而重的话,连刘备自己本身都有生死之危。  士卒损失殆尽,刘备不在意,毕竟这些士卒都是一群被前拉进来的难民而已,但是根据地的失去,关张甚至自己生命的危机,却让刘备很在意了。  不得不说,刘备有一点很好,那就是他的心性百折不挠,换做其他的诸侯,比如袁绍,处于刘备的这种情况之下的时候,很有可能会直接的吐血晕过去,但是刘备在绝望之后,反而放开了一切,那赤红如血的目光,投射到了因为刚刚两军的呆愣,而被汇聚而来的众将重重保护住的曹操的身上。  杀了他,只要杀了他,那么一切还有挽回的余地!  刘备心中大吼,脸上的表情也充满了肃杀,手中雌雄剑握紧,指向了曹操,大吼道:“杀!”  面对刘备最后的搏命,曹操神色也是凝重了起来,不过神色凝重,不代表曹操因此害怕刘备了,反而刘备那搏命的举动,让曹操心中也是热血沸腾了起来,也许是因为刘备此时的表现,确实不愧后世华夏子民,那些崇拜他的人,心中的形象,也或许是因为,刘备,这位后世开创了后汉也就是历史之上的蜀汉的刘备,即将生死与战场之上。  不管如何,面对刘备的攻击,曹操只是简单的将手中长剑向前一指,短兵相接之后,赵云、典韦、曹仁,被刘备身旁的关羽拦下,同时许褚、张郃也被张飞给拦下,这两名刘备的义兄弟,可能也很明白,今日就是自己最后的一日。  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如同此时战场之上,一些已经绝望了的刘军士卒、校尉们那样,投降,而是二话不说,就上前挡住了曹操麾下的所有将领,给刘备创造机会,用行动,来说明,他们三兄弟曾经的誓言,同生共死!  关羽、张飞两兄弟的举动,都被曹操和刘备看在眼中,看着自己两位义弟的举动,刘备心中也是震荡不休,一种名为感动的情绪,在刘备的心中回荡着,他的双眼微微湿润开来。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官方网站―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
文章标题文章内容文章作者编辑姓名&&&
曹操•诸葛亮•周瑜――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
【作者:沈伯俊】&&【信息录入:罗景d】&&【时间:】
一、&&&&&&&& 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155―220),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守升格为兖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他接受荀建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翦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一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气势沉雄,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曹操又是一个极端自私、残忍狡诈、反复无常的角色,性格十分复杂。他既是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视民众如草芥,“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知人善任,“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摧残人才的不义之徒。可以说,他是集功罪于一身,也集善恶于一身。对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
&&& 从曹操逝世到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一千余年间,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史家对曹操是有褒有贬。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褒。与陈寿同时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中则曰:“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这是褒中有贬。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探赜篇》里却痛骂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这自然是贬。而在通俗文艺中,至少从北宋起就已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罗贯中顺应广大民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以许劭的评价为基调,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这里所说的“奸雄”,是指曹操既是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格和恶劣的情欲。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演义》时,批判曹操的色彩有所增强,但并未改变曹操形象的基本面貌,仍是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典型。
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出场,就写得有声有色:
  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回。毛本第一回作:“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以下引文,凡未注明版本者,均引自毛本,以方便读者。)
&&& 当何进为了诛灭宦官,欲召各地军马进京时,曹操劝道:“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十常侍假传旨意宣何进入宫,何进欲行,曹操却提出:“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何进不听,终于死于非命(第三回)。在这场斗争中,曹操的远见、谋略、胆识,不仅是昏庸无能的何进无法想象的,也是积极为何进出谋划策的袁绍明显不及的。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慑于其淫威,惶恐无计,只能悄悄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
  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第四回)
  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接着,曹操向王允借了七宝刀,欲去刺杀董卓。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随机应变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路经中牟时,他被守关军士捉住,与县令陈宫有这样一番对话:
  县令……问曰:“我闻相国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第四回)
  曹操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表白,确有几分英雄气概,因而深深感动了陈宫,使之毅然放弃邀功请赏的机会,随曹操逃走。但在故人吕伯奢那里,曹操由于疑心病太重而杀死吕伯奢全家,并进而杀死出外为他打酒的吕伯奢本人;陈宫指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竟恬不知耻地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到了陈留,他发出矫诏,号召各地诸侯共讨董卓。当董卓部下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且“暗使人赍牛酒抚慰(刘、关、张)三人。”(第五回)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立鸡群。董卓火烧洛阳,西迁长安,众诸侯按兵不动,惟独曹操率兵奋勇追赶,虽然遭到埋伏,险些丧命,却虽败犹荣。回到大寨,他义正辞严地斥责众诸侯“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随后便愤然离去,另作打算(第六回)。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其中,表现曹操英雄气概的“借刀刺董卓”、“矫诏号召诸侯”,表现曹操爱才惜才的“温酒斩华雄”,均属虚构(历史上并无曹操行刺董卓之事;曹操虽参与讨伐董卓,但并未矫诏号召诸侯,倒是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企望义兵,解国患难”;斩华雄者乃孙坚,而非关羽);而表现曹操极端利己主义嘴脸的“杀吕伯奢全家”,则是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的几条史料写成。由此可见,罗贯中在曹操形象的塑造上基本上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并未故意“丑化”和“歪曲”其形象。
&&& 曹操的英雄风采,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中。在这一情节单元里,他深谋远虑,指挥若定,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 首先,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战中,他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心。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大败,他毫不介意;相持数月,粮草不继,他咬紧牙关坚持。当胜负之势未明之时,他的心里不可能没有紧张、忧虑,但他却一直不露声色,反而时时“大喜”,“欢笑”。联想到他在濮阳遭到火烧险些被俘(第十二回),在宛城遭到袭击几乎丧命(第十六回)时,那种败而不馁、殆而复振的气概,人们不能不惊异他罕见的顽强。这不服输、不丧气、不死不休的顽强精神,乃是他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翦灭一个又一个对手的重要原因。
&&& 其次,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善于抓住时机,巧于用奇,敢于冒险,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当获得袁军运粮的情报时,他立即命徐晃、史涣前去袭击,使袁军几千辆粮车化为灰烬。夜袭乌巢,他亲率五千精兵前往;袁军眭元进、赵睿所部从背后杀来,部下要求分兵拒之,他却大喝道:“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这奋不顾身的雄姿大大振奋了士气,片刻之间,既焚毁了袁军粮屯,又击灭了眭元进、赵睿,使奇袭获得完全成功。曹操的机警敏悟和不怕风险,使他常常能争取主动,战胜敌方。
&&&  其三,尽管他本人精通韬略,多谋善断,却能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对付袁军的楼橹和“掘子军”,用的是刘晔之计;向袁军发动总攻,用的是荀攸调动敌方,乘势猛攻之计;仓亭再战,用的是程昱“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十面埋伏”之计……这样择善而从,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情势中每每应付裕如。对此,包括袁绍在内的绝大多数对手只好自叹不及。
&&&  其四,他心胸豁达,善于接纳人才,抚绥部众。当许攸背袁来投时,刚刚解衣歇息的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先拜于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许攸建议奇袭乌巢,他欣然采纳。当张A、高览来降时,夏侯P目坎蛔。幢硎荆骸拔嵋远饔鲋溆幸煨模嗫杀湟印!碧谷唤邮堋U庵止憷坑⒔艿钠龋酝呓獾芯鸬搅酥匾饔谩8训玫氖牵蟀茉螅诮苫竦耐际橹蟹⑾质樾乓皇敖孕矶技熬兄钊擞耄ㄔ┥馨低ㄖ椤薄S腥酥髡牛骸翱芍鹨坏愣孕彰斩敝!辈懿偃此担骸暗鄙苤浚乱嗖荒茏员#鏊撕酰俊庇谑恰懊》僦辉傥省!比绱舜恚呛苄枰坏闳萑酥康摹U饩痛蟠蟀捕巳诵模卸四切┮欢榷〉牟渴簦塘俗约旱恼笥U饧父龇矫娴某ごΓ共懿倮硭比坏爻晌俣芍降氖だ摺B薰嶂幸韵拭鞯纳魍怀隽瞬懿俚恼庑┯诺悖硐至艘桓鼋艹鲆帐跫叶岳返淖鹬兀匀宋镄愿穹岣恍缘淖非蟆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第十回);接受张绣投降后,得意忘形,居然霸占了张绣的婶娘邹氏(第十六回);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杀了一批又一批,包括怀孕已经五个月的董贵妃和伏皇后全家(第二十四回、六十六回、六十九回);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第六十一回);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这种种残忍狡诈的行为,怎能不使人反感和憎恶?
  当代一些人总喜欢以机械的“功过折算法”,替曹操评功摆好,说他“功大于过”,似乎因此就不能批判曹操。我在上文已经充分肯定,历史人物曹操确实功业显赫;然而,其丑恶的一面也不容讳饰。因此,我的态度很鲜明:“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一位学者说得好:“要使普通人民永远记住曹操的那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时间短暂的政治经济措施,而又必须抹掉他在兼并群雄的战争中所遗留下来的‘残戮’、‘屠城’的血迹,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人民和《三国演义》的作者,完全选择了曹操的‘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性格侧面,也绝不违反历史真实。”
  一些人对曹操不仅不反感,而且表示喜欢,称道其“坦率”。诚然,曹操有他坦率的一面,如公开宣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确是事实。然而,曹操不坦率不老实、忌才害贤的一面更是事实。鲁迅先生在其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经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后面又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眼泪以示懊悔……火烧赤壁前夕他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仅仅说了一句他认为是“败兴”的话,便被他一槊刺死,全不顾刘馥乃是方面大员,功绩显著(第四十八回);为封魏公而逼死荀,竟将其多年主持日常政务、尽心辅佐的赫赫功勋一笔勾销(第六十一回);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也忘了其忠心追随之力(第七十二回)……杀了刘馥,他“懊恨不已”,下令“以三公厚礼葬之”;逼死荀,他又是“甚懊悔,命厚葬之”;杀了杨修,他又“将修尸收回厚葬”……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请问,这能算“坦率”吗?今人与曹操相距将近一千八百年,不会有无辜被杀的威胁和含冤莫白的痛苦,可以轻飘飘地说几句不关痛痒的话。但设身处地想一想:有谁愿意被曹操冤枉杀害,再得一副好棺材?有谁愿意选择他作顶头上司,或者与他毫无顾忌地交朋友?
&&&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象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不朽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赤壁之战”这个情节单元里,作者是以孙刘联盟一方为主,以曹操一方为宾来展开描写的,  “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等篇章都着重表现了诸葛亮、周瑜等人的精神风貌和谋略智慧,曹操一方则处于陪衬的地位。然而,艺术上的主与宾、正与从既是相辅相成,又是彼此转化的,对“宾”、“从”一方的描写,具有多方面的美学价值,实在不可忽视。罗贯中深通此理,特地在描写火烧赤壁的决战场面之前,拿出一定篇幅,着力刻画了曹操的精神状态。
  小说第48回开头,写庞统向曹操进献连环计之后,徐庶为免玉石俱焚,又按照庞统指点,暗中散布韩遂、马腾起兵的流言,借机请兵把守散关而去。曹操不仅不以为诈,反而感到心中稍安,于是上马察看沿江旱寨,接着又乘大船察看水寨。他自以为军威浩荡,一高兴,便命令晚上在大船上置酒设乐,大会文武众官。
  小说以简练而传神的笔触描写了这天晚上的景色:“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宁静的夜晚呀!但是,这只是大战前的暂时沉寂,曹操的敌手周瑜和诸葛亮,已经定下火攻之计,并先后采纳黄盖的苦肉计,安排阚泽投献诈降书,庞统巧进连环计,一场惊天动地的总攻正在加紧准备之中,曹操和他的数十万大军正面临着覆灭的危险。而曹操呢?自从与东吴军队隔江对峙以来,几乎是毫无建树:三江口初次交兵,失利了;派蒋干欲说周瑜投降,落空了;诸葛亮以草船前来“借箭”,上当了;命令蔡中、蔡和诈降东吴,又被周瑜、诸葛亮识破了。相反,周瑜一封伪造的书信,使他误杀了自己的水军正副都督蔡瑁、张允;庞统的连环计,又使他下令把战船钉在一起,为对方的火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真是错误不断,失败连连!直到此时,他还拿不出一套战
  胜对方的计划,以致曹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利。然而,身为一军统帅的曹操却毫无危机的预感,反而大肆饮酒作乐,实在是骄盈已极!
  接着,小说以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地刻画了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形象。
  第一层,写曹操对形势的估量。此时此刻,曹操的自我估计是:“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而对于敌对的孙、刘联盟,他简直没放在眼里,讥笑周瑜、鲁肃“不识天时”,刘备、诸葛亮是“蝼蚁之力,欲撼泰山”。在他看来,双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再加上“今幸有投降之人,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胜利自然是非他莫属了。所以,他时而对众文武许愿:“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时而又吐露内心的一点秘密:“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可娱暮年,吾愿足矣!”真是得意忘形!曹操自然并非庸愚之辈,他对形势的估计也并非毫无根据,但是,他没有想到:曹军虽强,却存在着种种弱点(对此,诸葛亮、周瑜都曾作过精辟的分析);孙、刘联盟虽弱,却是兵精粮足,士气高昂,指挥有方,并已作了周密的准备,远非他过去的对手可比,就是他寄予希望的“投降之人”,也是对方的有意安排。因此,双方的强弱之势,完全可能发生转化。《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又云:“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行军篇》)此时的曹操,既不知彼,又不知己,岂有不败之理!
 第二层,写曹操横槊赋诗。谈笑之间,他取过一支槊,立于船头,以酒酹江,又满饮三爵。在错误估计形势的情况下,他的骄盈之气进一步膨胀,加之醉意朦胧,禁不住自我吹嘘起来:“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说到“破黄巾”,主要不是曹操的“功劳”,当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根本没有资格影响全局。至于“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等,诚然是事实;但在征战之中,他并非一帆风顺,相反,曾迭遭失败,屡遇险境;只是经过坚韧、顽强、全力以赴的拼搏,通过充分发挥他机警多智的特点,并借助某些机缘,他才危而复安,转败为胜。然而,曹操似乎忘记了这些,他只看到自己的胜利,把自己想象成为全知全能,战无不胜。既然功绩如此显赫,天下还有谁堪为对手!于是,他慨然作歌(即《短歌行》),公然以周公自比,得意之状,无以复加。
  第三层,写曹操刺死刘馥。正当曹操兴高采烈之际,扬州刺史刘馥却当众指出他作的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几句乃是“不吉之言”。刘馥所说虽然有迂阔之处,但丝毫没有恶意;然而,对于正沉醉在自己的威名和理想之中的曹操来说,这却无异于当头一瓢冷水。他那热昏的头脑突然被无名怒气胀满了,竟以“败兴”的罪名,“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刺史乃是高级官员,非一般士卒可比;而刘馥“起自合肥,创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学校,广屯田,兴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绩”,更是应当礼遇的老部下。曹操竟然随便杀害,这已经不只是得意忘形,而是蛮横无理,滥杀无辜了。这一突如其来的惨剧,标志着曹操已经听不进任何忠言,众文武除了“惊骇”之外,还有什么话可说?一场宴会,就这样不欢而散。写到这里,曹操的骄横达到了顶点,他随之遭到惨败也就毫不奇怪了。
  作者处理这三个层次,先是逐层而上,然后急转直下,造成戏剧化的艺术效果,使曹操那自信、自满、自恣的形象表现得十分鲜明。
  综观《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全部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艺术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既有匡扶社稷之心,又有不恤黎民之行;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眼泪以示懊悔……他有败而不馁的时候,也有因胜而骄的时候,“横槊赋诗”便集中表现了他的“骄”。如果说,不战而得荆州使他一生的事业达到了高峰的话,那么,他此时的表现便是他一生中骄傲的顶点,由此而导致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从此以后,他再也无力征服南方,统一全国了。这是曹操的悲剧,但也正是曹操之为曹操。
  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中虽有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记载,但并无在长江横槊赋诗之事(北宋苏轼《前赤壁赋》中虽有“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等句,但并非写实,而只是想象之辞);《短歌行》虽是曹操的名作,但并非作于赤壁之战中。至于历史上的刘馥,身为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镇守合肥,职责重大,根本不会老远地跑到荆州去随侍曹操,也并非被曹操所杀。所以,“横槊赋诗”这一情节基本上出于《三国演义》的虚构。由于作者深刻地把握了历史给艺术家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巧于捏合,善于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刻画人物,因此,尽管情节是虚构的,却完全符合曹操的心理特质,仍然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真实感。正如毛宗岗在第48回回评中所云:“天下有最失意之事,必有一最快意之事以为之前焉。将写赤壁之败,则先写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将写华容之奔,则先写其南望武昌,西望夏口。盖志不得,意不满,趾不高,气不扬,则害不甚,祸不速也。”“横槊赋诗”正是为写曹操的惨败作了极好的铺垫。
  【附】关于曹操的身材相貌
  本传无记载。《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魏氏春秋》曰:“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二、&&&&&&&& 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181~234),本来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十四岁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尽管此时诸葛亮年未弱冠,又与荆州牧刘表及其大将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胸有大志,襟怀高迈,不愿托庇于权门,于是带着弟弟诸葛均,毅然隐居于隆中(汉代属荆州南阳郡邓县,今属湖北襄樊市),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当时依附刘表、屯兵新野、势单力薄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先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分鼎立之势,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时机成熟,再分兵两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业的战略方针。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出山辅佐,从此成为刘蜀集团的栋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病卒,次子刘琮继位,不战而降,刘备败走江夏。在此危难之际,诸葛亮主动要求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建立起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使刘备趁势夺得荆州江南四郡,不久又“借”得孙权占据的南郡。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建安二十四年(219)冬,关羽丢失荆州,使刘蜀集团的地盘减少了将近一半;章武二年 (222),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次年托孤于诸葛亮,在羞愤与悔恨中病逝。在此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以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独力承担起维系蜀汉国运的历史使命。他高瞻远瞩,勤政务实,励精图治,清正廉明,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及时恢复吴蜀联盟,迅速摆脱两面受敌的不利形势,重新形成共同抗击曹魏的有利局面;他坚持“和”、“抚”方针和“攻心为上”的原则,迅速平定南中地区,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他不畏艰险,屡次北伐,始终对强大的曹魏保持了进攻的态势;他善于治军,赏罚严明,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令人称奇的“木牛流马”和“八阵图”;他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西晋杰出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篇末高度评价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诸葛亮的崇高品格,不仅深受蜀汉民众的尊崇,甚至还得到敌方的敬重。在他的诸多优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智慧,集中体现于《隆中对》;二是忠贞,集中体现于《出师表》。总之,他确实不愧为一代贤相,名垂千古。
&&&  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渲染着他的故事。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为了塑造好诸葛亮艺术形象,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的诸葛亮,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情好日密”,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按照通常的政治机制,这也是很自然的。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估计是幕宾之类。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得荆州江南四郡,诸葛亮始任军师中郎将;此时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早已封汉寿亭侯,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诸葛亮的地位略低于关、张。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定益州,诸葛亮升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掌管左将军府事务,此时刘备的官衔是“左将军领荆、益二州牧”),其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开始超过关羽、张飞。直到刘备称帝(221),诸葛亮任丞相,才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而且,在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虽曾参与谋议,但大部分时间是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从未统管过军事。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把诸葛亮写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指挥一切的统帅,大大提高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出山不久,夏侯懵柿焓虼缶北夹乱埃馐撬媪俚牡谝怀⊙暇佳椤U馐薄
&&&  玄德请孔明商议。孔明曰:“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第三十九回)
  在这初出茅庐第一仗中,刘备一开始便将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调遣众将,甚至连刘备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烧博望的胜利,树立了诸葛亮的威信,也确立了他指挥一切的地位。从此以后,他在刘蜀集团的指挥权牢不可破,从未受到过质疑。每遇大事,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文武众官也总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赤壁大战期间,他出使东吴达数月之久,刘备方面积极备战,一切准备就绪后,仍然要等待他赶回去指挥调度:
  且说刘玄德在夏口专候孔明回来……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问候毕,孔明曰:“且无暇告诉别事。前者所约军马战船,皆已办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军师调用。”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的命令,谁也不能违抗。就连身份特殊的关羽,由于违背军令私放曹操,诸葛亮也要下令将他斩首;只是由于刘备出面说情,希望容许关羽将功赎罪,“孔明方才饶了。”(第五十回―五十一回)这些描写,大大超越了历史记载,使诸葛亮始终处于刘蜀集团的核心,地位明显高于所有文武官员,而又使读者觉得可信。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屡遭挫折,而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则节节胜利,两相对照,读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刘蜀集团的成败安危,不是系于刘备,而是系于诸葛亮。
  (二)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上面说过,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突出品格之一便是智慧,但那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隆中对》就是其集中体现。至于军事方面,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的本领,不是他所擅长的。有人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但事实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并不擅长出奇制胜。然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仅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着力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成为中华民族无比智慧的化身。
&& & 在《演义》里,诸葛亮出山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火烧博望,便具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历史上,刘备曾与曹操大将夏侯⒂诮认嗑苡诓┩熬弥戎魃璺坏┳陨胀臀倍荩茸分啤!保ā度尽な袷椤は戎鞔罚┠鞘窃谌嗣┞埃匀挥胫罡鹆廖薰亍B薰嶂欣戳烁鲆苹幽荆耸掳才旁谥罡鹆脸錾街螅顾晌说兄剖さ挠⒚髦富诱摺W髌废刃床芫钠菩谛冢词虿芫肓醣甘寺淼男舛员龋鹪斐鎏┥窖苟サ慕粽牌眨蝗缓笮粗罡鹆恋鞅步赜稹⒄欧啥运募颇倍夹拇婊骋桑爸诮晕粗酌麒郝裕袼涮睿炊家苫蟛欢ā!薄靶乱嘁苫蟛欢ā!苯峁蕉返慕掏耆凑罩罡鹆恋脑ぜ品⒄梗醣妇蠡袢ぃ赜稹⒄欧烧饬礁鲂母咂恋拇蠼姆诜圃薜溃骸翱酌髡嬗⒔芤玻 保ǖ谌呕兀┯谑牵罡鹆亮鲜氯缟竦木π蜗蟪醪降玫搅吮硐帧
&&&  随后的火烧新野,纯属虚构的情节。在这次战斗中,诸葛亮水火并用,层层设伏,让曹仁、曹洪率领的十万大军先遭火烧,再被水淹,损失惨重(第四十回)。从此,诸葛亮的无穷妙计,不仅赢得了整个刘蜀集团的高度信任,而且使曹军十分害怕,动不动就怀疑:“又中孔明之计也!”
&& & 在决定刘蜀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本来,在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中,最主要的英雄应该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究竟还有哪些作为,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然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尽管他在吴军中身居客位,但是,他却是“赤壁大战”这一情节单元的真正主角。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由他与周瑜共同商定;而实行火攻的决定性条件――东风,又由他巧妙“借”来。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周瑜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
&&&  在“三气周瑜”、“刘备夺取汉中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情节单元里,罗贯中也安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从多种角度入手,把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表现得精妙绝伦。在与对手的政治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制胜的主动权。在军事较量中,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善于打心理战,善于“用奇”,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诸葛亮精通这些军事原则,真是用兵如神。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谋略,作品常常运用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心高气傲的周瑜多次感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直到临终,他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善于用兵的曹操与诸葛亮交战时老是疑神见鬼,一败再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更是多次承认:“吾不如孔明也!”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落了个“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话柄。通过这些第一流人才与诸葛亮的对比,诸葛亮那“无穷如天地”的谋略被表现到了极致。
  (三)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
  在诸葛亮人生的后半段,即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223―234),这一方面日益得到强化。在这十二年里,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平定南方之后,他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谆谆告诫,并慨然表示: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禳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第九十一回)
&&&  在“六出祁山”的漫长征途上,诸葛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也遭受过意外的失败。首次北伐,虽曾势如破竹,连夺三郡,但因马谡自作主张,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并诚恳叮嘱部下:“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第九十六回)在外有强敌,内有庸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业绩。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仔细安排退军部署,推荐自己的接班人,却很少想到自己的妻儿老小。作者以蘸满感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绘,极其鲜明地表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已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在写到诸葛亮溘然长逝后,作品插叙了被诸葛亮废黜的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以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力渲染了此时的悲凉气氛:“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第一百四回)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
&&&  作品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不过,也有少数地方描写不当,对诸葛亮的谋略夸张过甚,表现出神化倾向,可算白璧微瑕。但从总体上来看,诸葛亮形象仍然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永远启示和激励着后人。
  【附】关于诸葛亮的身材相貌
  《诸葛亮传》:“身长八尺”。本传附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在《三国演义》写到的东吴人物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少与孙策为友。孙策经略江东时,他领兵归之,协助孙策开创孙氏政权,极受倚重。建安三年(198)任建威中郎将,年仅二十四岁(虚岁),人皆称为“周郎”。后升任中护军。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而死,他与张昭同辅孙权,孙权以兄待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征,威逼江东,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孙权以他为统帅,联合刘备军,大破曹兵于赤壁,巩固了孙氏政权。次年击败镇守南郡的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欲率军取蜀,在由京城(今江苏镇江市)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的途中,不幸病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三十六岁。
  在东汉末年那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时代,周瑜堪称第一流的人才。他志向高远,英武豪迈,精通韬略,为孙吴集团建立了丰功伟绩。与孙策、孙权的另一主要辅佐张昭相比,他最突出的优点是胆识过人,关键时刻善于决断,勇于任事。建安七年(202),曹操乘着大败袁绍的威势,要孙权送儿子去作人质。孙权与群臣商议,张昭等犹豫不决,周瑜却坚决反对道:“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劬俜⑾Φ剑糠缇⒂拢蛭薜校泻伪破龋椭剩恐室蝗耄坏貌挥氩苁舷嗍孜玻胂嗍孜玻蛎俨坏貌煌慵旗度艘病<还缓钣。痛邮湃耍凳耍硎ィ裼肽厦娉乒峦眨坎蝗缥鹎玻旃燮浔洹!保ā度尽の馐椤ぶ荑ご纷⒁督泶罚┱庖患猓プ×宋侍獾囊Γ纤镂饧诺某ぴ独妫锶ㄐ廊徊赡桑苊饬耸苤朴谌说牟焕置妗=ò彩辏208),面对乘胜而来的曹操大军,张昭等大多数谋士都主张降曹,许多将士也感到惊恐不安,周瑜却坚决主张抗曹。他精辟地分析了曹操的几大不利条件:“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从而断言:“将军擒操,宜在今日。”并且主动请缨:“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周瑜传》)这就促使孙权下定决心抗曹。决策的当天晚上,周瑜又面见孙权,进一步分析了曹操的劣势:“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按:指降曹之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刘)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这又大大增强了孙权取胜的信心。果然,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为三分鼎立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周瑜,孙氏政权很可能就此覆灭。因此,孙权对周瑜极为敬重,缅怀不已,称帝时还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历史上的周瑜,不仅雄才大略,功业赫赫,而且“性度恢廓”,待人谦让。老将程普曾经在他面前摆老资格,屡次与他过不去;他却从不计较,始终谦和相待。后来程普对他深感敬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他还精通音乐,即使在酣饮之时,乐队演奏若有缺误,他一下子就能察觉,回头视之。为此,当时有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如此文武双全的奇才,真不愧为千古风流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史实为基础,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独具风采的周瑜形象。历史上周瑜在几个关键时刻的言行功业,《演义》全都予以详略不等的描述:一是协助孙策开拓江东基业(第15回);二是劝孙权拒绝送子为人质(第38回);三是率领东吴大军征讨江夏,歼灭黄祖军(第38-39回);四是激励孙权,决计抗曹(第44回);五是作为吴军统帅,在众寡悬殊的条件下,把雄视天下二十余年的曹操打得大败而逃,获得了赤壁大战的辉煌胜利(第45-50回)。这些情节,把周瑜的远见卓识、英武机警、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表现得十分生动,使周瑜形象成为东吴人物中最有光彩的一个。
  然而,罗贯中出于“尊刘”的创作倾向,在《三国演义》中竭力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渲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诸葛亮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在塑造周瑜形象时,他也不忘突出诸葛亮。为此,他把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定位于“同盟”、“对手”、“知音”三个基点上,有意编织了一系列二人 “斗智”的故事,以周瑜之智来衬托诸葛亮之智。这些“斗智”故事,集中于“赤壁大战”和“三气周瑜”两大情节单元。
  在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中,最主要的英雄本来是周瑜;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外,究竟还有哪些作为,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然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尽管他在吴军中身居客位,但是,他却是“赤壁大战”这一情节单元的真正主角。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都被他一眼看穿;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由他与周瑜共同商定;而实行火攻的决定性条件――东南风,又由他巧妙“借”来。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周瑜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孙刘联盟与曹军之间的矛盾和孙刘联盟内部矛盾的旋涡里,在与周瑜、曹操这两个杰出人物的斗智中,他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周瑜对他又敬又嫉,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一一从容化解,安如泰山,既使周瑜无可奈何,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斗智的结果告诉人们:曹操之智不及周瑜,周瑜之智又不及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才是大智大勇的头号英雄。这些情节,在总体框架基本符合史实的前提下,带有大量虚构成分,有的甚至纯属虚构,虽然波澜起伏,脍炙人口,却无形中降低了周瑜的历史作用;而且把原本“性度恢廓”的周瑜写得胸襟狭隘,对人物性格也有所改变。――当然,《演义》写周瑜的狭隘是有分寸的:周瑜之所以欲除孔明,并非忌孔明之才,而是忌孔明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担心其今后对东吴不利,乃是“英雄各为其主”的心理反射;尽管其眼光不如鲁肃长远,但与小人之嫉贤妒能、害才营私泾渭分明,不可混为一谈。
  至于“三气周瑜”,则基本上出于虚构。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鲁肃传》、《蜀书?先主传》等资料,赤壁之战以后,周瑜立即进兵南郡,经过一年左右的反复较量,终于打败了曹仁,于建安十四年(209)夺得南郡。在战斗中,周瑜曾被流箭射中右胁,伤势颇重;但这里并无诸葛亮派赵云趁机袭夺南郡之事。直到周瑜死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南郡才归属刘备。由此可见,“一气周瑜”纯属虚构。周瑜夺取南郡后,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是因为看到刘备实力增强,心存畏惧,所以“进妹固好”,这并非周瑜的主意,更不是什么“美人计”。在此以后,刘备到京城(《演义》写作“南徐”,误)见孙权,周瑜倒确实是给孙权上过书,建议将刘备留在东吴,让其沉溺于声色之中,并分开关羽、张飞,使其为东吴所用;但孙权考虑到要对抗强大的曹操,必须广揽英雄,与刘备联合,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可见“二气周瑜”也基本上出于虚构。至于周瑜欲取益州,意在为东吴扩大地盘,进而攻取汉中,以图北方,并非用诈,孙权还曾派人去见刘备,希望共同取蜀;刘备为了今后独占益州,以“新据诸郡,未可兴动”为理由加以拒绝;周瑜在准备进兵时,病死于巴丘,遂使这一计划搁浅。由此可见,“三气周瑜”同样是虚构的。
  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作者,抓住上述史实中的某些由头,加以生发渲染,虚构出许多表现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故事。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就有这样一些情节:周瑜率军假扮商人,欲乘夜晚袭夺荆州(实指江陵),被诸葛亮识破,命赵云拒其入城,周瑜强攻,又被刘备众将打败;周瑜向孙权献计,将孙夫人嫁给刘备,让其伺机刺杀刘备,结果孙夫人反而与刘备结成一心,使周瑜弄巧成拙;周瑜欲借道取蜀,被诸葛亮派张飞领兵拦住,周瑜偷道而过,张飞却掩袭其后,把周瑜夺得的郡县全都据为己有。就这样,周瑜一次又一次地气破金疮,终于死于巴丘。这些故事虽然写得热闹,但漏洞太多,随意性太强,历史感较差。罗贯中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改造加工,使情节更加连贯流畅,针线细密(其中也有经不起推敲之处),虽是虚构,但具有较强的历史感,使人感到“像”那段历史;加之贯注其中的浪漫主义情调,“三气周瑜”便成了妙趣横生的精彩篇章。在与诸葛亮斗智时,心高气傲的周郎总是捉襟见肘,着鞭在后,略逊一筹。他精心制定的计策,总是被诸葛亮一眼看穿;他谋取荆州的各种措施,也总是被诸葛亮一一化解。尽管他竭力争取主动,但劳神费力一番,却是要么功亏一篑,要么弄巧成拙。经过“三气”的沉重打击,他的身心均已崩溃。临终前那“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于是,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和哀怨,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完成了一出命运悲剧,给后人留下不尽的叹惋与追思。
  对《三国演义》有关周瑜的描写,今人每每以为有损于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不过,应该看到,在罗贯中的时代,还没有形成真正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了某种观念而对人物性格加以取舍改造是很自然的。何况几百年来,广大读者已经认同了罗贯中对周瑜形象的处理。今人不必对罗贯中亦步亦趋,也不必以历史否定艺术。
  【附】关于周瑜的身材相貌
  《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由于周瑜与孙策同龄,且系好友,分别被称为“周郎”、“孙郎”,而《孙策传》记载孙策“美姿颜”,因此,可以认为周瑜是美男子。
                                  2008年7月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刘表的得力谋士蒯良、蒯越家族的蒯祺。诸葛亮的岳母蔡氏,是刘表后妻蔡夫人的姐姐,蔡瑁则是她们的弟弟。因此,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的舅父。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版权所有地址:中国.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  电话:+86-028-(业务)、(票务)、(网站)邮编:610041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