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孩子染上网瘾禁区漫画全集免费,大学被劝退,其中有悔改意思,重新报读一家,做兼职。但好快毛病又犯,现在更加恶

我染上了网瘾 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我成家了还有儿子 什么也不想做只想玩游戏 知道这样不好 但控制不住啊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染上了网瘾 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我成家了还有儿子 什么也不想做只想玩游戏 知道这样不好 但控制不住啊
我还对家人撒谎 说出去上班 但我是上网吧玩游戏
为了向家里人交所谓的工资还背着家人借了很多钱 越陷越深了这个窟窿都填不上了 我快精神崩溃了 有时候都想自杀以求解脱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请听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土大经解演义》体方法师讲的《解脱之道》《阿含经》《心经》《金刚经》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阿弥陀佛
采纳率:16%
该和你的家人一起去面对这件事情,影响你的形象。网游你可以每天下班回家晚上再玩嘛,人也杂,没必要每天花大把的时间去网吧。网吧空气不好,而不是选择一个人逃避以至于越陷越深。你和你的老公坦白,让他多关心你,多管管你,别让你儿子知道了
想下自己追求的什么吧。 我玩游戏。那时候非常疯狂。
就是大话西游2
我喜欢里面的神兽。。我买了他了。
就把号清了。 感觉我得到了。我就不想要了。 你玩游戏 又是在追求哪种档次呢?
听完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就可以控制好
打110,去劳教所。努力重新做人!
游戏真的那么好玩吗,再好玩的游戏我完成过几次就感觉没怎么意思了。建议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好好治疗下,再要不就去那种专门戒掉网瘾的学校呆上一两个月,试试看,祝你好运
其他9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网瘾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活动方案概述(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网络游戏有如恶魔一般吞噬着我们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一旦染上了&网瘾&就有如沾上了&毒瘾&,惶惶不可终日,唯有躲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南京工业大学最佳党日活动方案推荐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将成功传给下一代(演讲稿全文54页).doc 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6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将成功传给下一代(演讲稿全文)
――当代子女教育的特殊问题及对策专题报告
各位来宾: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今天你们校长请我来给大家作家庭教育报告。我首先声明,我不是教育专家,我只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教自己的孩子有些实践和体会,今天我把这个体会带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我演讲的题目是:将成功传给下一代一当代子女教育的特殊问题及对策。什么是成功?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为社会作贡献,这就是成功。如果一个人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发挥不出他的潜能,这就是不成功。
那么现在孩子的教育有什么特殊问题呢?
特殊问题原因之一
你们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原来是一家几个小孩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一家六个大人要争、要抢小孩的宠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与以老三届为代一代父母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我们却过去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孩子自然难以接受。
你们的孩子是第一代在电视机.电脑前长大的孩子。可以说电视的时代是没有童年的时代。在电视机和游戏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增加了与父母的矛盾,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你们的孩子是第一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这代人是最辛苦的,既要满足应试教育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特殊问题原因之二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原苏联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应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可是我们的教育连“追逐”都达不到,更谈不上“指导”了。最近胡主席、温总理在国外访问,对方都承认我们国家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可是我们的教育制度非常滞后,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
特殊问题原因之三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特别是我们的家长没有这一代小孩的成长经历,加上家长没有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你不研究、学习家庭教育,你就跟不上孩子的成长步伐。
由于以上几个特殊问题,家长和教师都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难教。
当代子女教育的对策。
首先,要转变家长和老师的观念。
为什么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呢?因为“二十一世纪,家长的观念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你的观念都不超前,你的孩子将来怎么能成功呢?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讲个故事,
《猫抓老鼠的故事》。
有一天,猫追一只老鼠,这只老鼠迅速跑回洞里去.没有被猫抓住,其它老鼠很敬佩这只老鼠:“哎呀!你到底是经过锻炼,现在连猫都抓不到你了。”
这只老鼠很得意。猫在外头气得喵喵直叫,叫了半个小时,猫不叫了,又等了一个小时.外面没有声音了,其它老鼠就跟这只老鼠说:“猫已经走了,现在我们可以出去了。”这只老鼠说:“不能出去,现在猫的技能也提高了,不能上它的当。”它们就没有出去,结果又等了一个小时,外边传来了狗的叫声,这只老鼠说:“现在可以出去了。” 为什么说狗叫了就可以出去了呢?因为通常狗跟猫是不在一起玩的,狗在猫就不会在;而且俗话说,狗抓耗子多管闲事。于是,这只老鼠就带着其它老鼠出去了.没想到,刚刚一出老鼠洞,就给猫抓住了。老鼠想,我死是死定了,不过我要问问这只猫是用什么计谋抓到我的。你看这只猫怎么说的:“都什么年代了,21世纪了.我不换两招我哪有饭吃7我多学了一门外语就成功了,那个狗叫是我学的。”
猫为了求生存都会改观念、换手法,人的教育.不与时俱进能行吗?
我们要转变哪些观念?
(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
第一: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个性的人才。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一个老师不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的学业,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等方面,家长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这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不能取代的。
有朋友对我说,他那孩子才读小学就成天要我陪读,一会默生字.一会检查作业。我就问他:“儿子是谁的?是你的,你不陪他谁陪?”
所以家长那种把陪伴孩子当成一种负担的想法是不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当家长的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孩子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开发。现在是竞争年代,当家长没有一点超前意识就会落后,你的孩子就有可能被淘汰。
第二: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越来越多,你看一个网吧就让那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了,光靠一个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不受不良风气的侵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还是按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认为把孩子养大就行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交给学校,这样肯定教育不好孩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第三:孩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日本高中生过度依赖网络 华人家长忧子女染网瘾_网易新闻
日本高中生过度依赖网络 华人家长忧子女染网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新网5月15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近日,日本总务省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的东京高中生被认定为“高度”依赖网络,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过于依赖网络也对一些高中生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对此,在日华人家长表示也很担忧自己的子女上网成瘾。
5月14日,日本总务省公布了以东京都立高中学生为对象的网络依赖倾向调查结果。4.6%的高中生每天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上网的时间平均超过6小时,被认定为“高度”依赖网络。过于依赖网络对一些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影响。
日本总务省以154所都立高中的学生为对象,实施了问卷调查。约1.5万人做出回答。调查列举了“没有网络的生活很无聊,甚至感到不安”、“网络会影响学习效率”等20项问题,汇总答案的相应分数后将学生的依赖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三档。
其中4.6%的学生被认定为依赖程度“高”。这一人群在男生中所占比例为3.9%,在女生中所占比例为5.2%,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约6小时20分钟。这些高中生花费在网络游戏和“LINE”等智能手机社交软件上的时间较为突出。
依赖程度为“中”的学生比例占55.2%,日均上网时间约4小时。依赖程度“低”的学生占40.2%,日均上网时间约2小时40分钟。
关于沉迷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针对“是否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变得喜欢宅在家里”问题,依赖程度“高”的学生中回答“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和“有时如此”的比例高达49%。此外,39.8%的学生表示过度使用网络会影响健康。
对此,很多在日华人家长深感担忧。华人高建英(化名)在东京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有一个孩子正在东京相关高中读书。得知一些日本高中生高度依赖网络,高建英表示也很担忧自己的孩子上网成瘾。高建英说:“儿子现在读高中二年级,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有智能手机,去年也给儿子买了一部。但是,最近经常看到 他拿着手机上网,而且上网时间逐渐延长,也变得不爱和我们沟通交流。我很担忧孩子变得高度依赖网络。希望学校和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宣传教育,使学生能够摆脱对网络依赖,回归健康学习生活。”(郭桂玲)
(原标题:日本高中生过度依赖网络 华人家长忧子女染网瘾)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网瘾实录:一个80后教育工作者的“防沉迷”手札
(一)网瘾的虚与实
笔者出生在1980年代,以时下流行的说法算是“80后”中的一员。跟许多同龄人一样,我的同年也是与动漫游戏相伴度过的,其中尤其痴迷电子游戏。从只有“一杆一钮”简陋手柄的ATARI
2600、投币式大型游戏机,到“红白机”任天堂FC,再到后来的PC
Games乃至网游,几乎最近20年间各种曾经流行的游戏形式,我都曾接触过,堪称“电玩万金油”。
幸运的是,那个玩物丧志的魔咒始终没有在我身上应验,甚至因为一度热衷日版游戏,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日语。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从本地的一所重点高中毕业,顺利的考取了师范大学,成为高校招生体制全面并轨改革前“末代”师范生中的一员。
四年的大学生活波澜不惊,唯一能拿出来夸耀的就是在学校周边大学城一带的网吧里留下了CS“悍匪”的诨号!不过,那都是在念大一、大二的时候。升入三年级后,突然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把更多的业余时间拿来泡图书馆,沉浸在弗洛伊德、荣格、华生等心理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后来,还误打误撞考下了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也因为拿了这个证儿,毕业的时候,我成为了同届学生中少数几个能以本科学历进入高等院校工作的幸运儿,在本地的一所市属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担任专职辅导员。
由于具有教师、心理工作者和资深玩家的三重身份,我在工作中尤其注意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会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青少年网瘾问题,想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对时下流行的那些有关网瘾的各种观点进行验证。不想,我越深入这个问题就越感到以往对于网瘾问题存在太多的误读和误判,以至于我不得不扪心自问:对于网瘾我们到底了解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无所知!
I.“网瘾”真的存在吗?
这个问题或许会激怒很多人,因为在他们看来,网瘾的存在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要不然“我家的小孩子怎么会成天到晚待在网吧里逃学玩游戏,不是网瘾是什么?”而笔者想要借由这个问题说明是,大众和传媒眼中、口中的“网瘾”,与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研究的网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不首先澄清这个问题,那么接下来的任何讨论都会变成“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的赘言,不会有任何积极作用。
今天,国人所称的“网瘾”,大概都是指网络游戏成瘾,也就是玩网络游戏造成的上瘾问题。但真正被世界各国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网瘾概念,其实只有“网络成瘾障碍”(IAD: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和“病态网络使用”(PIU:Problematic Internet
Use)两种,前者由美国纽约的精神病学家和临床精神药物学家伊凡·金伯格博士(Dr. Ivan
Goldberg)提出,后者则是匹兹堡大学教授金伯利·杨(Kimberly S.
Young)最先命名的。但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所描述的其实是同一种现象,即由于患者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忍耐、克制、退缩等现象,对于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
由此可见,国人所谓的“网瘾”与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网瘾,起码有两点根本性的区别:⑴网络游戏不是网瘾的唯一成瘾源。不管是IAD还是PIU,都是把成瘾者的网络使用行为看做一个整体,并不刻意强调上网的具体内容。这是因为人们的网络使用行为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很少有网民只使用单独一种网络功能,比如只玩游戏,不聊天、不下载、不浏览网页、不写博客、不收发E-mail,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互联网丰富的应用功能,才让众多使用者不但不会很快感到乏味,而且有可能沉迷其中。⑵网瘾是人的成瘾,而不是游戏成瘾。国人在讨论网瘾问题的时候,几乎把全部的罪责都加在游戏头上。于是,“电子海洛因”、“沉迷制造者”之类的大帽子纷纷落下,似乎游戏就是万恶之源,网瘾成为了网络游戏永远无法洗刷的原罪。然而,心理学意义上的网瘾,首先被看作是成瘾者自身的一种行为异常或功能障碍,以此为基础再来讨论导致网瘾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康复的方法。可见,心理学在探讨网瘾问题时,中心点是人,而不是游戏或者网络。否则,干脆关掉所有的网络服务器岂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即便真的可以这样做,如果不能认识到网瘾问题的中心是人的问题,那么我们一定会看到诸如扑克瘾、麻将瘾、电视瘾、音乐瘾等等其他形式的成瘾问题取代网瘾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说到底,“网瘾是否存在”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关键在于人们对于“网瘾”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些不同的观点,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但必需说明的是,我们所要探讨网瘾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或说是严格心理学意义上的网瘾,即IAD或PIU。只有这样的网瘾才是真实存在的网瘾。
II.网瘾有哪些具体表现?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网瘾?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心理学界把网瘾患者的典型症状归纳为以下几点:
⒈突显性(Salience):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控制,上网成为其主要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渴望。
⒉情绪改变(Mood
Modification):如果停止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激惹、焦躁和紧张等情绪体验。
⒊耐受性(Tolerance):成瘾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
⒋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toms):在不能上网的情况下,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
⒌冲突(Conflict):网络成瘾行为会导致成瘾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如与家庭、朋友关系淡漠,工作、学习成绩下降等;会导致成瘾行为与其他活动的冲突,比如与学习、工作等社会活动和其他爱好等的冲突;会导致成瘾者内心对成瘾行为的矛盾心态,即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但又不愿放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的冲突。
当然,这些都是对网瘾的一般性描述,那么要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上了网瘾呢?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瘾诊断标准是美国学者金伯利·杨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修订而成的。该诊断标准包括8个问题,有“是”和“否”两种选项,如果选择“是”超过5项,就可以被诊断为网瘾。
在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由权威机构发布的统一的网瘾临床诊断标准。但出于实际需要,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有针对性,较为科学的网瘾判断标准。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从2005年开始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把网瘾的评判标准归结为一个必要条件(前提标准),即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再满足以下三个补充条件(选择条件)中的任何一个:①总是想着去上网;②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③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
不过,即便有了科学、权威的网瘾诊断标准,也不是说随便什么人都能对网瘾做出诊断。首先,做出诊断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即拥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心理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否则就算是很有声望的人做出的判断也只能作为参考意见,而非正式诊断。其次,即便是有专业资质者所做出的诊断,也要看是否符合有关的诊断程序规定,否则也难以保证准确无误。由此可知,网瘾的诊断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客观和科学负责的态度,绝不能搞成群众运动,更不能作为牟取商业利益的手段。
III.网瘾是否具有危害?
网瘾有没有危害,这看似是个没有必要回答的假问题。“网瘾是病啊,起码是心理问题吧,怎么可能没有危害呢?”这种说法是否合乎逻辑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仅凭这样一句推论是不能证明网瘾具有危害性的,除非能进行系统的论证。
事实上,对于确诊的网瘾患者还说,网瘾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网瘾对患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心理层面上:
⑴身份认知混乱:简单的说,就是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其在实际扮演的社会角色之间发生了错乱和混淆。因为互联网本身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可以在网上或网络游戏中获得一个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不相干的虚拟身份。最典型的就是变换性别的所谓“人妖”问题。正常情况下,人们能够分辨出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会产生混淆。但网瘾会极大地削弱患者的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产生自我迷失,甚至把网络或游戏中处事方式用于现实生活的情景,造成严重后果。曾经有一位网友连续上网20多个小时后,在回家的路上,从一座桥上纵身跃下摔成重伤,幸而抢救及时,捡回了性命。后来,当医生向他询问坠桥的原因时,他坦诚是因为错把现实中的桥当成游戏里的移动区,“为了能快点回家就跳下去了?”这就是典型的由网瘾造成的身份认知混乱的表现。
⑵人格障碍: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罹患网瘾的人,通常都会出现明显的人格障碍症状,表现为既有人格特征的尖锐化或者朝截然相反的方向转变。诸如平时自信的变为浮夸、争强的变为好斗、多言的变得缄默、勤奋的变得懒散、和缓的变得暴躁等等。网瘾者中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逃避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及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网瘾一旦导致成瘾者的人格障碍,不但会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给网瘾的戒除和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人格分裂。
⑶人际交往障碍:是指网瘾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社会交往能力的现象。尽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人际交往媒介,但是这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的交往,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以较为刻板的方式,用文字、图形符号等传递信息,难以如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一般,用手势、语言、表情等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表达丰富的感情。网瘾者由于长时间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交际方式已经内化为其行为方式的一部分。当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时,就会因为交往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平衡。而与之交往的其他人,也会因其超出常规的“古怪”言行对其产生误解和排斥,让网瘾者进一步体验到人际交往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反过来又加深了网瘾者对网络交际手段的依赖,逃避现实交往,进而导致恶性循环,逐渐丧失对现实交往的感受力与参与力。严重者可能造成焦虑症、抑郁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
⑷社会适应不良:是指网瘾者因自身原因难以像普通人一样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并因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由于上网已经成为网瘾者的生活重心,加之社会交往障碍的影响,使他们对周遭人和事及社会活动的关注度显著降低,表现出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麻木、冷漠,逃避责任,以致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最终在肉体上退入属于自己的小生活圈,在精神上依赖于网络中的虚拟存在。
除此之外,重度网瘾患者还会出现所谓的“躯体症”,也就是由网瘾导致的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
⑴视力损害。网瘾患者由于连续上网,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会导致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紫红质消耗过多,如不能及时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A,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流泪、暗适应能力降低等视力问题。特别是长时间、连续进行网络游戏,玩家要全神贯注于随时变化的游戏场景,视神经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易引起视觉疲劳,造成视力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而失明。
⑵身体器官损伤。上网时,特别是在网络游戏过程中,玩家需要用极高动作频率反复操作鼠标和键盘来进行,眼、脑、手相互配合,对游戏情景做出快速反应。而网瘾者因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使自己的身体姿态长时间处于非自然的强迫体位,久而久之会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易形成腰部、肩部、颈部等处的肌肉损伤,带来背痛、肩膀酸痛等困扰,严重的还会造成脊椎骨损伤、压迫内脏,影响心肺功能。俗称“鼠标手”的腕管综合症在网瘾患者中也较常见,病情较重者需施行腕管切开术治疗。
⑶神经系统与脑功能损伤。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电脑的电磁辐射环境中,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长时间连续上网的人会发生体内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出现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免疫功能降低、焦虑、抑郁等症状,从而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猝死。
重度网瘾对脑功能的损害也很严重。与其他类型的成瘾问题相似,网瘾也与边缘中脑多巴胺系统(MLDS)等脑内神经环路的活动有关。当患者陷入重度网瘾时,人体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在短时期内使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待上网行为停顿后则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等抑制症状。重度网瘾还会损害成瘾者对信息的深加工能力以及信息感觉能力,引起其注意力下降、朝向反应减弱、脑皮质唤醒水平降低等问题。而且,重度网瘾还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永久性脑功能毁损。
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可以说网瘾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但要判断一个受害实例是否与网瘾有关,却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来看待。比如说,痴迷上网或网络游戏,并不一定就是染上了网瘾。即便被确诊让上了网瘾,也未必会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可以让网瘾者恢复健康的。纵然发生了与上网或玩网游有关的恶性事件,也未必与网瘾有关。像是近来在打币工作室以及职业玩家群体中时有发生的猝死事件,大都应归入过劳死的范畴,与网瘾无关。至于有些人因为没钱上网,铤而走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更是与网瘾扯不上关系,甚至网瘾这是他们掩盖自身丑陋罪行的遮羞布而已。
IV.网瘾和毒瘾可以相提并论吗?
自从网瘾问题经由大众传媒广为报道,成为一个公众瞩目的社会话题之后,网络游戏就被一些人冠上了“电子海洛因”的名号。也正是这个名号,让众多家长谈虎色变,把网络游戏视为百害而无一例的洪水猛兽。那么,把网络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是否恰当呢?
毒瘾属于医学专业领域所称的“药物成瘾”范畴,是指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天然药或合成药)而引起的一种周期性中毒状态,表现为病人对某种或某类药物依赖。在可能导致成瘾的药物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阿片类物质,如鸦片、海伦因等。由于人体内本身就存在一种类似阿片类的物质,当从外部大量摄入阿片类物质时,外来的阿片类物质逐渐取代了原来内在的阿片类物质,扼制了原来人体内正常阿片类物质的形成和释放,从而破坏了人体内的正常平衡,使人体在生理、心理上的依赖,只有不断的递增这种外来阿片类物质摄入,才能使人感到愉快。如果突然停止使用,补偿机制就会失衡从而导致“停药反应”。就这样,机体的正常运行机制逐渐产生需要补偿这种外来物质的作用,即产生了身体对该外来物质的依赖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毒瘾。由于这些物质都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的,某些神经递质会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从心理上强化了对该物质的依赖。成瘾严重的个体很难顾及一个正常社会人的各种责任和义务,使家庭、工作都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网瘾从类别上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是以某些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的现象为基础。除网瘾外,常见的还有赌瘾(病态赌徒)、购物成瘾(购物狂)等等。行为成瘾也被看做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给个体导致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与药物成瘾相比,行为成瘾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非摄入性,也就是说,行为成瘾具有内生性的特点,不像药物成瘾那样,是由外来物质的摄入体内导致机能紊乱造成的。第二,对象性。药物成瘾是以成瘾源作为分类依据的,除极个别情况以外,同类毒品一旦摄入足够计量就必然会导致类似成瘾现象的发生。行为成瘾具有对象性的特点,即以成瘾行为的对象物或对象行为作为分类标准。换句话说,病态赌徒与一般赌徒的区别并不在于赌博行为本身,购物狂与一般消费者的区别也不在于购物行为本身,而是表现在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出现戒断综合症等方面。同样的道理,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上网玩游戏会上瘾,而另外一些人却不会。对网络的病态使用行为只是网瘾患者症状表现,真正导致他(她)患上网瘾的则可能是其自身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互联网服务内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称网络游戏为“电子海洛因”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
至于说,网络游戏是不是导致网瘾最主要的原因,有一组有趣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5年和2007年先后两度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其中涉及到“不同上网目的与上网成瘾的联系”一项中,无论是在非网瘾群体还是在网瘾群体中,网络游戏都不是比例最高的活动。
那么,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把网络游戏称为、甚至干脆就当作“电子海洛因”呢?这与媒体、尤其是非专业媒体对网络游戏的妖魔化(Demonize)处理不无关系。这里所说的对网络游戏的妖魔化,是指媒体或媒体人出于各种动机,利用公众对网络游戏认识空白或既有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对与网络游戏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报道,结果造成片面夸大网络游戏对玩家负面影响的效果,使人们误以为网络游戏是导致网瘾的唯一原因或最主要原因,进而在“网络游戏”、“网瘾”和“悲剧性事件”之间建立起单向联系,达成新闻效果。
客观地说,很少有对网络游戏进行妖魔化报道的媒体或媒体人是抱有诋毁网络游戏、“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主观故意。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对网络游戏进行妖魔化的报道一度占据了舆论的主流呢?其实,媒体的从业者也是普通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同样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也会出现失实或偏差。更何况,在全社会普遍缺乏对网络游戏和网瘾问题的科学认识的大背景下,要求新闻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绝对的客观公正,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网络游戏从业者、玩家以及社会大众,乃至媒体自身还应高度关注的存在于这种妖魔化背后的市场逻辑和制度逻辑。
事实证明,对网络游戏的妖魔化无助于解决网瘾及其相关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对网瘾以及游戏性网瘾的深入研究,找出导致成瘾的各种因素,并在不彻底否定网络游戏本身的前提下,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才是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态度和作法。
V.到底有多少人染上网瘾?
这是一个比较难于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调查统计对此问题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有的认为国内青少年中上网成瘾比例高达30%,有的则认为不到1%。其实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调查研究者对网瘾的认识和定义不同,除去样本数量过小、问卷设计有倾向性等技术因素之外,那些比例偏高的调查可能是没有注意区分有沉迷倾向一般使用者、轻度沉迷者和重读沉迷者;比例偏低的调查可能只统计了重读沉迷者。
事实上,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网瘾者在当地网民中所占比例大约都在10%左右,中国也不例外。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2007年,网络成瘾者人数占整个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2%,比2005年调查时有所下降,约为1630万人左右。其中,男性网民上网成瘾比例(13.29%)约比女性网民上网成瘾比例(6.11%)高出7.18个百分点,18-23岁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高,为11.39%。从职业分布来看,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网瘾比例最高,分别约为16.5%、14%和11%。
从上面的调查统计中不难看出,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是网瘾比例较高的人群,但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表现大大优于其他社会组织,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从全国平均来看有明显心理障碍者仅为0.5%,仅为全社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而大学生中最常见的5种心理问题分别是心境障碍、适应障碍、焦虑症、人格障碍和强迫症,网瘾并不在其中。
不过,在现实的学生管理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遇到学生逃学上网或者夜不归宿通宵上网的问题。这恐怕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能一股脑都算在网瘾头上。在这方面,我本人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曾经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名义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关于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瘾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校内有沉迷倾向或轻度网瘾的学生人数约占全体学生总数的13%左右,其中重度网瘾患者有3人,不足总人数的1&。在这三个人中,就读于艺术系表演专业的小舟是我亲自辅导过的个案,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网瘾少年真实的心路历程。
(二)遭遇网瘾少年
初识小舟是在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当时学校组织校园歌手大赛,小舟以金融系大一新生的身份参加了比赛,以一曲当年最为流行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一举拿下了最佳男歌手奖。除了唱功了得之外,小舟的外表也很帅气,完全不会输给“快乐男声”里被誉为最具王子气质的苏醒,是学校里女生们公认的“小Cool哥”。据说,有不少女孩子都给他写过情书,只是略显孤傲的他没有接受其中的任何一封。
大二的时候,小舟从金融系转到了艺术系。本来,如今在大学里转系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了,只是这样的调动方向非同寻常。金融系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能进金融系的学生在我们学校都是高分考生,艺术系只是在高校扩招后新创建的一个系,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环境都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因此,当初小舟转系的消息,还一度成为校园里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学生们都在传说,他是因为看上了艺术系的一个“校花”,才不惜放弃大好前程,转投艺术系的等等。不过,这样的小道消息在学校司空见惯。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到了第二学期,小舟便成了系里重点关照的“问题学生”。最开始是早晨不按时起床,上课迟到。宿舍管理员去叫起,他就推说自己得了慢性肠炎,身体不舒服需要休息。他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在得知情况以后,就要他去校医务室检查身体,他却推说校医都是“蒙古大夫”。辅导员又提出带他去外面的大医院看病,也被他拒绝。后来,就发展成为白天旷课,在宿舍里蒙头大睡,晚上夜不归宿,外出到网吧通宵上网。从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到系学工部,再到学校学生处的相关人员,都多次找他谈话,但根本不见效。有关方面也曾向我们心理咨询室提供过有关情况,希望心理咨询室协助对他的工作。但是,小舟显然对心理咨询,抱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咨询室几次约他见面,都比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如此一来,小舟的问题只好继续就有他所在的艺术系“继续做工作”。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新学期开始后不久。那天是周六,我根据工作安排在心理咨询室值班,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当我正准备离校回家的时候,在学校的大门口正好碰上小舟了的辅导员大齐。听大齐说,小舟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在晚点名以后,又不知去向了,八成是又去学校周边的网吧上网了。虽然天色已晚,但因为平时就跟大齐有些交情,再加上转天是周日,我便主动提出愿意帮大齐一起去找外出上网的学生。于是,我们约定,他出了校门往东去,我出校门往北走,分头行动,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我一路找去,沿途经过了六、七个网吧,规模稍微大一点的连锁网吧里只是稀稀落落的坐着一些人,因为按照规定他们必须在午夜12点停止营业。另外一些是个体经营的网吧、甚至是“黑网吧”,里面的情景就大不相同了,高朋满座不说,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生模样。这样的网吧里,自然提供的是通宵服务,基本收费是没人10元,从晚10点半到转天早上7点半,相对于平时每小时2-4元的上网费用,通宵显然更加划算。当然,时不时的也会有几个像我一样来找学生的老师,或者是来找孩子的家长出现在网吧里,老板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配合,如果找到了人,有时候还会帮忙规劝,只是已经交的上网费是不能退的。
当我走到第九家网吧的时候,接到了大齐的短信,说除了小舟之外,其余的学生都找到了,而且都已经把他们送回了学校,还问我需不需要过来帮忙。出于对这一带网吧分布情况的了解——别忘了,我也曾经是大学城一带有名的“悍匪”,我断定小舟可能去的网吧最多还有一两家,所以就给大齐回电说,让他放心安顿其他学生,我一定会把小舟平安带回。
当我走进这家网吧后,竟然发现网吧老板是自己学生时代的老相识。当得知我是来找学生的时候,非常爽快的答应让我进去找人。因为已经临近午夜,为了怕有关部门突击检查,网吧里的照明灯已经全部熄灭,只能靠显示器反射的荧光来分辨上网者的模样。好在对这样的环境,我也并不陌生,在网吧里转了两圈以后,我就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小舟。
乍看上去,我都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头发蓬乱、眼窝深陷的年轻人就是那个曾经神采奕奕的快乐男生。只是他的衣着和别在胸前的校徽、姓名牌让我确定眼前这个人就是小舟。就在那一刻,不知怎的,我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非常想了解这个曾经受人欢迎的小帅哥到底是如何沦落成混迹网吧的“宅男”。恰在此时,小舟身边的一个男孩儿起身去前台结帐。我便马上向老板要了那个机位,坐到了小舟的身边。
我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小舟的屏幕,记下他的QQ号,然后把他加到我的QQ里。过了一会儿,他也加了我。于是,我们开始聊Q。
小马哥:你好!
小& 舟:好
小马哥:可以聊两句
小& 舟:你是谁啊?
小马哥:一网友呗\^0^/
小& 舟:别骗我啦
小马哥:你说我吗?哪有?
小& 舟:你是心理咨询室的老师
小马哥:你怎么知道?
小& 舟:切
你的Q号不就是校园网上心理健康论坛的版主:开心小马哥 鄙视
小舟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没面子,我的确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让他看出了破绽。但我并不打算放弃,于是决定采取主动。
小马哥:有什么关系呢?反正现在是下班时间,而且也不再学校里。我现在就在你左手边!
小& 舟:谁信
小马哥:你看一眼不就知道了吗?
我的信息发出去以后,过了大约两分钟的时间没有收到他的回复。这段时间我并没有扭头去看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四目相视的话,会让他失去安全感,小舟很可能会马上从网吧里逃走。我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果然,沉默了两分多钟以后,他给了我回复。
小& 舟:看你了,你没扯谎。
这意味着,他开始接受我是他的“同类”,对我有个初步的信任感。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
小马哥:玩儿什么呢?
小& 舟:跑跑
小马哥:大老爷们怎么玩女孩的游戏
小& 舟:你说玩什么 魔兽星际CS
小马哥:就CS吧,敢吗
小& 舟:&&不敢 当我是什么
小马哥:告诉你,我当年可是这片有名的悍匪
小& 舟:好啊 老子到要会会
小马哥:说来就来
那之后,我们开始和网吧里的其他人一起组队打CS。说句实话,因为已经有差不多五年没有正经玩过了,昔日的“悍匪”早已经不复当年勇,连一些基本的技巧都生疏了,只是靠着当年积攒下来丰富实战经验,才不至于被菜鸟们欺负。不过,我反倒是发觉,小舟的CS水平甚至还不如一般的菜鸟,这多少让我吃惊:一来,大学城一带的网吧里常客不是周边院校的学生就是被征了地之后无所事事的青年农民,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待住了,CS是必修课,不但要玩得好,还要玩得俏,不然会让人看不起。二来,在一般人眼里,成天泡在网吧里的人或者是网瘾者都应该游戏高手,否则又怎么能从游戏中获得快感呢?但小舟的技术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他甚至不知道用AK扫射的时候要压低枪口,否则子弹就会飘起来;不知道在通道里扔手雷的时候要做平移;一见敌人出现,就狂按键扫射,一梭子子弹打完,对方好发无损,上来一匕首就让他“Game
Over”了……
终于,小舟有点吃不消了,他把键盘往前一推,摘下耳麦,摔在桌子上,扭头对我说:“有烟吗?”
听到小舟的话,我下意识把手伸进了夹克的内口袋。但拿到手上的时候,我迟疑了一下,觉得不对劲——毕竟我是老师,怎么能递烟给学生,鼓励学生吸烟呢?可是,小舟并不管这些,见我动作慢了,干脆自己上手,翻走了我手里的香烟和打火机,自顾自的抽了起来。
“你挣得不少吧,老师。”小舟举了举手里烟,“天天都抽这么高档的!”
我只好尴尬的笑了笑,顺口答道:“有什么办法,就好这口!”
“能挣工资的人就是好。起码活得充实。”他若有所思的说到。沉了一会儿,他又说:“你是来找我回去的吧。”
我没做声。
他又看了看我,说:“你走吧。”然后,有气无力的靠在沙发椅里,“天亮了,我就回去睡觉。”
听他说出这话,我知道关键的时刻到了,便对他说:“天天这么黑白颠倒着过,你身体受到了吗?”
我本以为他会说,无所谓,反正都习惯了。可是,他并没有这么说,而是沉吟了许久,才用一种非常沮丧的口吻说道:“我&&又不是夜猫子,怎么会不累?我每天通宵回去以后,全身上下都疼。重的时候,还发高烧起疹子呢!可是,除了睡下铺的哥们,有时候替我打打饭,根本就没人管我!”
“既然这样,就别天天来上网不就行了。”
“我也想啊。”他说,“可是,每天晚点名以后,我要是不出来,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手里没抓没挠的。开始的时候,到厕所里抽几个还能顶过去。后来,实在是忍不住了,要是一天不上网,肯定就得失眠。”说到这,他扬起头望着天花板,喃喃的说,“我也不想这样啊,有时候真想自己扯自己几个大嘴巴子。爹妈在家里挣钱不容易啊,可我却在这边瞎糟,我对得起谁啊?再说,我家里还有个亲妹妹呢,她学习比我好多了,来年就中考了,要是真能考上我们那儿的一中,又得花一大笔钱。”
“那么,就让咱们一块想想办法。好吗?”
“你行吗?”他反问到。
“我不行!”我答道,“光我一个人肯定不行,除非你愿意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咱们一起试试,看看要怎么解决这个事。”
他又沉默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又开了口:“让我信你可以,但是今天你得跟我一块通宵,还得教我怎么使AK,怎么样啊?悍匪老师!”
我笑了笑,顺手在QQ上点了一个V字手势和一个笑脸表情发给了他。
(三)半途而废的治疗
在经历了那次意义重大的“通宵”之后,我又与小舟在不同的场合做了几次长谈,最终说服他接受我的心理辅导。
其实,在与我接触前,小舟曾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一个由“著名专家”主持的戒除网瘾讲座,“一到那儿,就见台上坐了斑秃老头儿,顶上还拉着大红布条幅,写着XX大学教授、戒网瘾第一人什么的,底下坐着有几百号人,有学生、有家长。从头到尾就听那老头儿一个人在上面瞎白话,后来有人实在是绷不住了,半道儿就溜号了。”我问他是不是也中途退场了。“怎么可能?”他耸了耸肩膀“光门票就上百块啊,这还是父母带子女一起入场的优惠价。就算是为了票钱也得忍到最后啊!家里挣钱也怪不容易的……”说到这儿,他又沉默了。显然,这次戒网瘾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了。
后来,小舟的父母也曾想送小舟去专门戒网瘾的封闭训练营。结果,小舟又为这事儿跟父母大吵了一架。“要送我去那种地方,不如干脆就杀了我!”说这话的时候小舟的语调里带着些微的愤愤,“我们公会里的一个兄弟就给他们家送去那种地方戒网瘾了。结果不但花了上万块,还给打得遍体鳞伤,太惨了。以后就在没见他上线了,估计不是把网戒了,是给打怕了吧……这帮&&太不是东西了。打死我也不去那种地方。”
小舟的这番话并不只是脱口而出的抱怨之辞,事实上,也的确说出了时下国内网瘾防治领域无序混乱的现状。目前,国内宣称能够有效治愈网瘾的疗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心理咨询与辅导法,另一种就是封闭治疗法。前者主张网瘾既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生理疾病,而是一种比较偏激的爱好,一种比较强烈的习惯,只要给予适当辅导和矫正,就能戒除;后者则是把网瘾看作一种由于行为失调导致的严重心理疾病,主要通过封闭集训的手段把网瘾患者和成瘾源(网络)进行强制隔离,再借助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以期达到彻底戒除网瘾的目的。从理论上说,前者适用于轻度网瘾,后者适用于重度沉迷患者,而且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社会和公众对于网瘾、乃至心理健康领域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再加上网瘾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有病乱投医,结果给许多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戒网瘾成了某些人敛财的新招牌。于是,本来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疗程进行个案咨询,变成了成百上千人参加的报告会,本来应该由正规心理卫生医疗单位实施,通过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方法对重度沉迷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变成了草台班子支撑的“戒网瘾学校”里陈词滥调的说教和毫无道理的体罚管教。很多人因此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因为不恰当的“治疗”导致悲剧发生。
针对小舟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流行的三种治疗网瘾的认知行为疗法,即杨氏疗法、戴维斯疗法和豪尔疗法,我制定了帮助小舟摆脱网瘾的详细治疗康复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七个阶段:
①定位:让患者了解认知行为治疗的性质、操作程序,了解网络成瘾的性质、产生原因等,详细列出本次治疗要达到的目标。
②规则:与患者讨论在治疗期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要求。
③分级:帮助患者制定计划,包括一些与上网行为有关的具体要逐步消除与上网体验相联系的条件强化物。
④认知重组:矫正与上网有关的功能不良认知。
⑤离线社会化:主要是让患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交往。
⑥整合:与患者讨论上网时的自我和离线后的自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患者理想中的自我,并使他们意识到上网只是探查自己理想自我的一种正常的方式。引导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完整的自我。
⑦通告:与患者共同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与他们讨论在治疗中所学到的东西及达到的具体目标等等。
整个治疗过程预计需要11周完成,其优点在于,强调患者上网的认知因素,让患者暴露在他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其不适应性认知,逐步建立正确的上网行为。在与小舟的接触中,我逐渐发觉到他内心中相当坚强的一面,所以我判定这种疗法对小舟是有效的。
然而,当我准备按部就班对小舟进行治疗的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首先,根据治疗规程,在整个11周的治疗过程中,必须由我本人全程负责。但是,作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仅有两个成员之一,我每天都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处理,全校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需由我们来组织实施,剩下留给我对小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便是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也常有些突发情况对治疗过程造成干扰,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其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抵触情绪,有些人对主动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同学经常冷嘲热讽,说他们是“神经病”、“脑子不正常”。这种舆论压力也给小舟造成了困扰,我们不得不把每次治疗的地点选在校外,同时还要设法对周围的人隐瞒。这种做法让原本正大光明的治疗活动,似乎变成了“不光彩”的事情,由此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给小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对正面的治疗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冲减和抵消。更为糟糕的是,学校的其他部门没有能给予治疗过程有效地配合,有些做法甚至造成了反效果。
就在对小舟的治疗进入第四周的时候,学校有关部门突然通知小舟,因为他之前长期无故旷课和夜不归宿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要对其进行行政处分。这让原本心绪稍有缓解的小舟,一下子又陷入了情绪崩溃的失控状态。他不顾同学和老师的劝阻,冲进学校办公室,与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险些动起手来。有关部门据此认为他对自身所犯错误毫无悔改之心,且态度极其恶劣,要求对其加重处罚。而当我试图以朋友的身份去安抚他的时候,他却冷冷的扔给我一句:“老师,你骗我!你们学校里的没有一个是好人!”之后,便再也不发一语。显然,我们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关心,已经毁于一旦。
其实,早在开始对小舟进行心理治疗之前,我就已经向学校有关方面详细汇报了小舟的情况,以及我们心理咨询室准备对其进行帮助的想法,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事后,当我再次找到有关方面询问此事时,得到的答复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都是重要的,不能因为学生有心理问题就把他所犯的错误一笔勾销,不然的话,任谁都说自己有心理问题作为犯错误的接口,岂不是天下大乱,学校又凭什么来管理学生呢?威信何在?这样的回答,让我无言以对。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这样的说辞也绝非全无道理,但为什么不能更尊重一下我们这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意见,再多给我们一点时间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尽自己的一份心力,继续帮助小舟。虽然我也很清楚,咨询师与被咨询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一旦被破坏,想要恢复是非常艰难的。但无论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心理工作者,还是曾经跟他一起“战斗过”的网友,我都有义务去帮助他。可是,小舟的态度异常的坚决,索性每天就泡在学校周边的网吧里,既不来上课也不会宿舍就寝。与此同时,他的躯体症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终于,有一次他在网吧里因为躯体症发作而昏厥,被紧急送进了医院。
鉴于这种情况,学校有关方面只好打电话通知小舟远在外地的父母。小舟的父母赶到学校后,对学校处理小舟的做法非常不满,指责学校管理不善,对学生不负责任,才导致小舟沉迷网络。本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关心自己的子女心切,难免言词上会有些过激。但在小舟父母的谈话中,再次印证了我之前在与小舟的谈话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小舟父母对他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小舟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生意人,一直希望小舟学业有成,能够光耀门楣。但是,小舟自幼酷爱艺术,对读书却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平平,为此父子二人的关系搞得很僵。小舟的母亲对小舟一直疼爱有加,甚至已经到了溺爱的程度,当初小舟能够从金融系转到艺术类,就是小舟的母亲顶着全家人反对的压力支持小舟的结果,而且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母亲把自己的工资存折给了小舟,才让小舟有能力承担长时间上网的庞大开支。也因为这样,失望、自责和愤怒等等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小舟的母亲在面对校方的时候,也数次情绪失控。再加上本身也患有疾病,不久后,小舟的母亲也住进了医院。
本来,这件事可能会演变成一个非常棘手的事件。然而,最后解开这个死结的还是小舟自己。小舟住院后的第三周,正在外地出差的我突然接到了小舟的一条手机短信:“老师:是我,这段时间来让您为我的事情费心了。我和家里人要是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您就多包涵吧!您收到这条手机短信的时候,我已经办完退学手续,坐在回家的列车上了。我想过了,与其背上一个处分,或者被开除,倒不如自己离开来的干净!我已经想的很清楚了,您也说过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那么大,总有适合我的位置。再见。”看完短信,我急忙回拨他的手机号码,但得到的一直是无法接通的回复。就这样,小舟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
(四)其实他们比想象中的更坚强
无论如何,对小舟的网瘾治疗事实上是以失败告终的。作为一名专业咨询师,这自然令我感到非常沮丧。之后,我有对几个轻度网瘾的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效果也并不理想。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网瘾的一些基本认识和辅导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大约过了半年,一个与小舟的消息,却再一次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小舟的一个同乡,也是他的高中同学小斌找到我,说是小舟托他问候我,并且对我当初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我问小斌:为什么小舟不直接在我的QQ上留言。小斌说,小舟已经很长时间不上网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从未听说过像小舟这样的重度网瘾患者能够自愈。于是,我连忙向小斌追问事情的原委。
原来,小舟回到家乡后,父亲突发脑中风,瘫痪在床,家里折了顶梁柱,每天都有债主登门,生活状况一落千丈。母亲为了照顾父亲,操劳过度,不久也病倒了。此外,读中三的妹妹马上就要面临中考,将来的学费也成了大问题。顷刻间,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小舟一个人的肩上。于是,小舟不得不白天打工,晚上照顾生病的父母。为了能多赚点钱,还要到歌厅去做驻唱歌手。尽管如此,照小斌的说法,虽然小舟比当初在学校的时候消瘦了很多,但精神状态却好得多,而且几乎没有再去上过网或玩游戏。
听过小斌的讲述,我立即请他帮我联系小舟。然而,小斌告诉我,他也没有办法,小舟已经不再用手机了,至于家里的固定电话,因为小舟现在一天里大部分都不在家里,所以也找不到他。虽然如此,但就我对小舟和小斌的了解,小斌的话应该还是可信的。而小舟网瘾的“自愈”,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网瘾的产生是由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小舟自身的人格特质而言,他的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表达,也就是他的同学们常说的“给人很Cool的感觉”。另一方面,他又是异常敏感的,戒备心很强,而且对重复的、单调的、令人乏味的事物或人容易感到厌烦。这样的性格让他很难与周围的同龄人进行沟通,也很难融入到别人的圈子里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际交往失败→在网络中寻求慰籍→与现实人际脱离→缺乏社交能力→人际交往失败→在网络中寻求慰籍”的恶性循环,最终被网瘾所困。
从家庭方面来看,虽然小舟生长在一个健全家庭,但他的父母对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却很成问题。小舟的父亲望子成龙,总想让小舟按照自己设定人生轨迹行动,却忽略了小舟自身的感受和愿望,而且在处理亲子关系问题上,有时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小舟的母亲与他的父亲正好相反,对小舟过于溺爱,处处照顾妥当,要星星不给月亮,甚至不管小舟的行为是对是错都毫无原则的极力维护。身处这样家庭环境之中,小舟养成了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同时又具有主观武断、自我中心和责任意识淡漠的特点。
其实,除了小舟意外,类似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参与咨询的网瘾个案中很常见。在这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所谓“90%的孩子沉迷网络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相关”的说法,绝不是危言耸听。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孩子也是一种专业技能,我们这样的师范生在大学里苦读了四年,也只能算是刚刚入门,还要有多年教育实践才有资格登堂入室。但即便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对新婚夫妇们都要先培训合格,之后再生儿育女。再加上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小型化与少子化趋势,父母们也不大可能靠纯粹的经验积累获得足够的教子(女)心得。不过,这也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带来新的变数。
如今,父母和子女之间除了因为年龄因素和伦理关系而产生的“代沟”之外,还普遍存在着“数字化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与 “数字化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信息鸿沟”。身为父辈的数字化移民大都出生在数字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或地区,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技术大潮,要想尽各种办法,经历艰苦的学习来适应崭新的数字化环境;身为子女的数字化原住民们是与数字科技一起诞生、一起长大的,互联网和各种数码产品原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来说,使用数字科技就如同使用手脚一样灵活自如。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使得身为女子的数字化原住民与身为父母的数字化移民之间在对待互联网和网瘾的问题上,总是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二元化主张,前者认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戒网瘾其实是大人们的小题大做,后者则视之为洪水猛兽,以毒丸禁果相称。而这种分歧、乃至对立,从本质上说,是因为两者在理解、掌握、运用和管理新科技及其成果上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造成的。传统社会遗留的亲子间等级伦理观念和家庭教育理念,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代沟和信息鸿沟的双重存在,让父母与子女间的交集越来越少,也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对于子女来说,借助网络进行正常人际交往,在父母眼中就可能变成可怕的“网瘾”。由此可知,围绕着网瘾形成的亲子冲突,归根结底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而在今天这样一个逐渐向多元化的转型社会里,各种价值观交错在一起,一件事的是非善恶很难讲得清楚。家长虽然是成年人,在是非判断上可能反而比孩子更为迷惑和犹豫。所以,与其整日高喊“救救孩子”,倒不如好好劝劝大人。
在社会层面上主要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效益”普遍下滑。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难的问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被彻底终结了。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能获得“效益”大大降低,“书念得再好,也未必能有好前程”,成为包括小舟在内的许多青年学生的现实感受。许多学生宁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消磨时光,也不愿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一度被倡导的教育产业化的让学校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学校的社会美誉和老师的人格魅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几乎丧失殆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日趋紧张,互信变得越来越脆弱。而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行也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分析了导致网瘾发生的各种内外因素之后,再回到小舟的个案上来,他的不治“自愈”也就不难理解了。网瘾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行为成瘾,所以必须从如何有效的对网瘾者进行行为干预和矫正入手,才有可能真正治愈网瘾。当我在学校里对小舟进行治疗的时候,导致他沉迷网络的环境因素并没有削除,比如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由此引发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还有他并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重要的是能够供他长时间上网的经济来源等等。而支持他尝试去戒除网瘾的动力,仅仅是对躯体症带来的不适感的恐惧,还有就是和我在网吧中建立起的互信,而这种互信其实也只是源于数字化原住民的共同身份罢了,并不牢固。当学校决定对小舟的违纪行为进行处理的时候,学校和老师马上转变成了他心目中的敌体,而我在他心目中作为“网友”的身份淡化了,作为教师的身份被突显出来。我们之间本就脆弱的互信也就荡然无存了。失去了互信,接下来无论是心理辅导或是思想工作都无法奏效。结果小舟既没有戒除网瘾,也只能选择退学。
然而,当小舟回到老家之后,导致他沉默网络的环境因素逐一削除或淡化。熟悉的家乡环境也给他平添了几分安全感。紧接着,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境遇。尤其是父母先后重病卧床以及经济来源丧失,让他无法再借由隐遁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方法来逃避现实。最终认识到必须面对现实的小舟,也必然要在情绪与行为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客观上达成了网瘾自愈的效果。当然,小舟性格中固有的执拗和坚韧,以及孝亲的观念,也是促使他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
在我看来,小舟的个案并没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却值得我们去思考。有人说,当今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沉迷的时代”。这样的提法并非全无道理。最近二、三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因为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没有被包容在社会经济体系中,这意味着他们还会有许多选择,兴趣多变。沉迷网络只是其中之一,就像有人沉迷音乐、沉默追星、沉默收集是一样的。对此,我们似乎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尊重。即便因为沉迷而致病,也不应把网瘾患者视为异类,应该像对待普通病人一样给予他们应该有的理解和关爱,让他们获得康复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而不是相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楚蕴藏在这些年轻人身上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而且终会发现,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瘾禁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