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三国无双 曹丕曹丕怎么得到

如果穿越回三国,魏国皇城边,如何让曹丕相信你来自未来?
条件设定:1.只身,无特殊现代装备,只有普通衣服。2.普通人,教育程度本科以上吧。绝对不能是那种穿越回去给人造黑科技出来的那种。3.身份限定男,非种马。4.暂时想这么多,别的再补充。
按投票排序
题主应该是打算写小说吧。那就脑洞大开说一说怎么能让题目成立,而不是单纯地证明可能性为零。曹丕仅在位七年,且定义为这段时间。————————————————————————————————————————1、主角先见到的不是曹丕,而是朝中一大臣。如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推荐找陈群。)见到他们很容易,你随便编个街边偶遇,甚至登门拜访就可以了。说服了他们,再让他们带着主角去面圣。2、如果主角习过武,可以先去陇西、江淮、荆州等地,刺杀或者像武侠小说中的以一敌百,取下蜀吴一位将领的项上人头,再去找司马曹真等。3、至于怎么让曹丕相信自己是穿越回来的。其实我不太建议开始的时候就把一切都说清楚了,你把重头戏、悬念都放到了小说的开头谁还想看呀。a)如果主角会厨艺,可以做一些非常棒的小吃,那个时候食物做法那么少,曹丕吃了之后龙颜大悦,封你做个御厨,以后见面的机会多的是,慢慢来。b)如果主角对诗词文化造诣很深,可以拿出后人所写的一些诗词来蒙骗一下曹丕,比如竹林七贤啊,陶渊明啊,最好是魏晋时期的。要知道曹丕其实也是个和曹植一样的文青,喜欢写点诗什么的。c)曹丕在位期间,一直想要击败东吴。如果能如“隆中对”一般,提出自己的方案,曹丕一听,“高人,高人!”,马上封主角为上卿。这个方案需要比较久的构思,就不说了……d)e)f)等等等等……————————————————————————————————————————题主写完几篇可以拿来看看哈哈,答主也写过三国时的小说,对你的这个构思挺有兴趣。不要陷入死胡同,不要认准一条路不放。所以给题主一个建议,不要在小说之初暴露自己来自未来,主角必须隐瞒这个事实。剧情需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建议你先去投靠曹睿,再给他说你会当皇帝啊,明帝即位后差不多接下来就等着当九卿了。明帝又喜欢鬼神之事,多做几个神预言说得自己得了仙助,来自未来啥的扯个由子,丫的马上就跪信了,之后在这个国家作威作福吧别去惹丕哥,文帝那性格一个不小心你人头落地的……对了,前提是你说的话他们听得懂,你也能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
一般来说,照题主的条件 :一穿越 就会被抓起来的几率是99%。 衣着不搭,语言不通!马上当神经病抓起来。 假设:此人为研究古文化的高才生,语言,文字 构不成威胁。困难如下:① 没钱 ,寸步难行 。
② 见不到曹丕,一个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就算出现在皇城边,你确定见得到皇帝?
③没才,就算现在的高才生过去古代,也并不能 改变什么,你确定你能帮助曹丕统一天下?
见到曹丕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啦
但是 就算见到啦,你要让他相信你说未来人? 一个字:难
大学生 没有能力造东西 ,只有一个优点 ,知道一些或真或假的历史信息 ,你告诉 曹丕 司马氏会夺权 ,毫无疑问会被当作 挑拨离间 当场击杀。。。。。一般来说,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普通大学生 穿越到古代,几乎是生存不下去的。。。。因为你不是 易小川 ,不是马尔泰若惜 ,不是洛晴川 ,你tm没有猪脚光环。
曹操曹丕曹真曹爽你可以写一个谶言“操丕真爽”
让他相信你是仙人很简单 说一句你知道曹冲之死就行了 但是你也会被灭口
谁管曹家啊,劳资要当张角!
用算命的隐语透露给丕哥一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陈年旧事,夹带着一些预言捆绑销售~
你确定见得到曹丕?参考这次白宫疑是有人闯入时安全人员的反应。正确的办法是你在民间假扮一个算无疑策的大师,只算大事,不管小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典韦什么时候会死,这些应该算出来吧)等到名气大到一定程度。曹家自然会恭敬的请你的。
跟他说我知道司马懿喜欢你( ̄▽ ̄)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曹丕?
曹丕的形象很多年来随着七步诗故事、洛神故事的流传被简单化成一个暴戾、残忍的人物。而读他的诗文却发现,他的情感非常细腻,清新。我非常喜欢他的《与吴质书》《大墙上蒿行》等作品。知乎上三国大神众多,经常在知乎上看三国相关提问,收益良多。想知道各位大神对魏文帝曹丕这个人怎么看常常在回答中看到“谢邀”二字,敢问怎么邀请想邀请的人回答问题啊?好想邀请 张佳玮 马伯庸 沃金 姬轩亦几位回答这个问题ps 原来发表了就可以邀请了 原来汗青也在知乎补充:真好啊,虽然到现在只有三个答案,但都是认真的长篇的精华的有爱的,唯独没有敷衍的,真好真好
按投票排序
先谢郭嘉,后谢邀请我的诸位知友。从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到易中天的品三国,到这两年火热的卑鄙的圣人,曹操一点点从过去的奸人转化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终称帝代汉完成曹魏霸业的曹子桓却显然没有这么走运。如果他的后代再稍微给力一点,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孙们稍微长命一点,形势也许大不相同,他也许会成为开国明君,退一步讲至少不会承受如此多的骂名,然而历史总是不容假设,这大概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永远遗憾的一点吧。我似乎从没回答过如何评价某某这样的问题,总是觉得自己功力不够,但是放过这样一个安利的机会实在可惜,初答送给子桓。理了理思路还是决定从三方面来简单讲讲~1、性格(1)少年公子哥儿早年的子桓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肥马轻裘的公子哥儿,有《善哉行》中两句“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另有《与吴质书》中一段“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博奕,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可证。(2)大魏真文青但显然后面世子之争愈演愈烈之后,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头了,严厉的父亲,被远调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无一不是子桓心中忧思的源头。然而子桓又是一个忧愁来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知之。),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说他没心没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说他率性豁达又好像总也不对味。从子桓的《与王朗书》里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以及《典论·终制》里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我们发觉子桓考虑的是人之生死,国之兴亡,带着某种人力无可抗拒的无奈,却又充满深深的自省,这像是一个国君说出来的话吗?不像,放到现代,倒是有点像个文艺青年,所以总是开玩笑地称呼子桓为大魏文青。这样的子桓,这样莫名的忧伤,这样独特的思考,让人无法不对这样一个人感兴趣,进而为之动容,对子桓的认识,从他的文字开始,由此一发不可收拾。(3)爱憎分明也许是因为年少时的快乐时光与后来世子之争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总是独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变成了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挚的情感。首先逃不开的总是要说说子桓和子文子建的关系,这一点在别的问题里间或说过一些(参考) 其实单从子桓没有对子建下杀手以及最后的“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我们就没有理由责怪子桓了,毕竟他做的已经比大多数君王要好了。还有题主提到的七步诗基本可以肯定是后人伪作,见至于曹彰之死阴谋论毒枣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谱小说集《世说新语》,诸位无视之就好。他对于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体现,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亲与诸弟皆从写下的《感离赋》,还有怀念父亲所写的《短歌行》等,最爱“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几句,对于时间逝去的无奈,对于父亲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托于寥寥数语间,余味无穷。另外说两件子桓与家人之事作为这一部分的补充。曹公听闻丁仪的才名,虽未得见,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给他,子桓听闻却说:“女人比较注重外表,丁仪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会高兴的,不如把她嫁给夏侯惇的儿子。”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联姻的准备(隔壁东吴家的孙小妹笑而不语),而子桓却能站在妹妹(?还是姐姐不确定)的角度考虑这件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当然丁仪因为这件事恨上了子桓,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子建的怀抱这是后话。另外一件是关于曹公的另一个儿子曹幹,一名良。母亲陈氏生下他后不久就去世了,他五岁的时候曹公也病重就对子桓说:“这孩子三岁失去了母亲,五岁怕是要失去父亲了,之后就交给你抚养了。”子桓就一直自己亲自养着他,比对其他弟弟都好。曹幹年纪比较小分不清楚,总是叫子桓“阿翁”(父亲),子桓总是纠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错,子桓总是要感慨一番,至于哭泣。子桓的眼泪让人唏嘘,也许是想起了疏离的父亲,亦或是早逝的兄长,也可能是那个远在彼方的同母弟弟,会因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无疑是一个性情中人。关于家人说的有些多,朋友就简单说说了,他给吴质写的几封信都是魏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语言流畅,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另外还有一个子桓吊唁王粲时学驴叫的故事,不过出自《世说新语·伤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细说了。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子桓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有爱自然就有恨,谁一生之中没做过几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过如此。杀甄姬、罪曹洪、讽于禁这些子桓的黑点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其实个人觉得曹洪这件事的真伪值得怀疑,因为从头到尾想想这件事你会发觉明显得不合逻辑,我倾向于认为曹洪的确因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绝对不可能是钱财这种肤浅的理由,身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对,子桓,怎么会缺钱花?缺钱不问爹娘要,问叔叔要?虽然子桓有时候有点二(后面详说),但也不至于这么二吧!还有于禁这个事情也不能单纯怪子桓,之前我有就这件事提问过,比较赞同吴易大神的观点,子桓的处理不能简单得以小心眼来评价,因为于禁当时既不能用,也不能杀,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觉其实子桓的处理十分巧妙。另外还有戴陵、鲍勋忠言逆耳被子桓一怒咔嚓的事件,让人感觉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这边还是要为子桓辩解一下。子桓并不是一个不听劝的人,但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的方式,如果是真心为他好,站在他身边支持他的人说的话,子桓还是会听的。例如一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劝谏阿丕烧了弓箭,扔掉骑服一段(文帝纪里可以看出子桓对狩猎那是绝对情有独钟的,可怜的戴陵就因为劝谏这个被咔嚓了),子桓竟然就乖乖听话照做了,完全没有半点熊孩子的模样!还有辛毗不同意子桓迁民到洛阳的做法,坚决反对,一再劝谏,子桓很生气地表示不想与他谈论此事,辛毗不依不饶抓着子桓的衣服,差点把子桓扒了(此处为答主脑补),子桓用力夺回衣服,悻悻回宫(这一段真的很有画面感有木有!?),最后还是部分听从了辛毗的意见。而辛毗也劝过子桓少打猎,子桓此后就真的很少打猎了。从这边可以看出子桓并不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什么忠言也听不进去的昏君啊~说到辛毗顺便插另一件事,当子桓被立为太子后,非常高兴地搂着辛毗的脖子说了一句:“辛先生你知道吗?我好高兴!”结果又被后人批说是得意忘形。唯一一次发自内心的高兴到了辛家姑娘宪英那里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状,当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毕竟不是圣人,将心比心一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一件事开心一下,感慨两句,又有何罪?(4)二逼青年这一段比较少,但特别逗。说是魏晋时流行熏香,最有名的当然是名满天下的令君那个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这么一出,不过比较囧。《魏书o方技传》载曰“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这……同样是熏香,怎么放到不同人身上结果如此不同,默→_→另一件事是黄初六年打孙权的时候,“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我已经无力吐槽了。另外就是文帝纪最后那段《典论·自叙》里子桓被令君夸了一句后,兴致勃勃地自夸自己的骑射本领的那一段实在是太可爱了~还有令君的倾城一笑(我去,话题偏了→_→),别说阿丕,连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还有用甘蔗和邓展比武以及在诏书里宣传他此生挚爱——葡萄,这些奇葩的事情不一一详说了。2、个人能力(1)文要工科女来做这样的评价,实在为难我了,好在有先生们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这边贴一篇,私以为讲解得那是极好的,这边结合叶嘉莹先生的讲录和自己的理解简单说两句。子桓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最早的文学与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在这里要顺便提一句,子桓是邺下文人实际上的领袖,通称“白雪公子与七个小文人”(口胡);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撇开曹公不说,子桓和子建的作品历来总是被人拿来比较,我个人倒是更加同意刘勰的“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之说,但是王夫之所谓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别”又似乎是过了。读两人的诗文,风格体裁不尽相同,二人擅长的部分也不同,很难作出客观的比较,若是喜欢玲珑词笔型自然是爱子建,若是喜欢直抒胸臆型自然是爱子桓。我个人是觉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绝对强悍,但总有为文字而创作之感,不像子桓是为情感而创作,所以王夫之觉得子建的诗是可以学的,而子桓的诗是学不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2)武偷个懒直接贴《典论·自叙》里的原文吧,太累了→_→乱世中的可怜小孩啊,几岁就开始学骑射了!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另外还有给令君炫耀的这段: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跟邓展用甘蔗打架的这段: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原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卻脚鄛,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原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考虑到是子桓自己写的,自夸的部分打个折应该也不会太差到哪里去,反正也用不着他亲自冲到前线杀敌,这个程度算是不错了,担得起文武双全四个字了。(3)战老实说子桓实战履历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讽一战赢得漂亮,为父亲解决了后顾之忧。然后就是三次不辞辛苦,亲征孙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守成之君,还是有开拓进取之心的。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征兵分三路各有斩获,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结冰那次。总的来讲打仗不够漂亮,甚至可以说有点渣吧,跟孙权有的一拼。但是顺道一提,据《旧唐书·经藉志》所载,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书已散佚,无法更多的了解其军事思想与谋略。补充阅读:(4)政老实说这也不是我擅长的部分啦,吴易大神分析了一部分,我从另一个角度讲讲,那就是看他上台后发布的一系列诏令。例如禁止拜谒老子庙,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后裔孔羡为“宗圣侯”,修正被战乱毁坏的孔子家庙,回复以前的制度规模。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在短时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得以复兴。还有下令除禁轻税,说关口渡口是用来便于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为了防御灾害的。设置禁令,家中税收,于百姓不利,于国家不利。这对战乱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人民负担,促进贸易,发展经济,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还下令殡葬死亡将士,禁诽谤,禁复私仇,议轻刑,以收拾散乱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区出现多年不见的安定和平。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太后家族不得当辅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一代没有发生因宦官、女主干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机,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明鉴。在用人问题上,继续推行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大政方针,使两汉的差距制度得以维持,特别强调不要在年龄和资历上限制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发展,并以吕尚和周超的太子晋作为例子。虽然后来接受陈群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培养新的士族,单核吸金以后的“九品中正制”严格士族与庶族的门阀制度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参考:3、评价挑几条比较有内容的历史评价: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张溥:“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比起某些样板式的明君,子桓无疑是一个更有血有肉的人,会得意,会失落,会开心,会伤心,那个种着甘蔗思考着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爱?-------------------------------------------------------------------------花了两个多小时写完答案特地放到word里看了下字数,5000+是目前写过的最长一个答案,写这个答案的初衷是希望更多人能摘下有色眼镜重新认识子桓,不知道这个初衷的完成度能到百分之多少呢?最近忽然对于在知乎上答题的意义有些怀疑,只是为了得到一堆赞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吗?即便写了这么长的答案,那些点赞的人中间有多少是从头读到尾并且真心赞同的呢?当然在回答的过程中自己也是复习了一遍,顺便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与此相比花去的时间和精力是否真的能对等呢?T_T-------------------------------------------------------------------------补充如果对曹丕感兴趣,可以移步我的专栏 曹丕相关文章整理:
感谢邀请。想从三个角度来谈一谈。第一个角度是作为汉魏之际政治人物的曹丕,也是最显性的一个角度。谈到曹丕,就必须要涉及到他与曹植著名的立储之争,应该说,曹丕之所以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胜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拥有嫡长子的天然优势,又因为这种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为世族集团共同选择的代理人。这个概括略嫌粗糙,不过衡之史事,大体是不错的。也就是说,在曹家争储的明线之下,另有一条世族与寒族斗争的暗线,这是读史时不可轻易忽视的。在争储一事刚刚浮出水面之时,真正受到曹操支持的是曹植而非曹丕,这一点无可争议。为说明之,不妨看一看曹植引以为腹心的幕僚团体:丁仪、丁廙并为曹操同乡丁冲之子,谯沛寒族正为曹操潜心扶植的一支力量,杨修直接出自丞相主簿,更明显的是邯郸淳,曹丕“因启淳欲使在文学官属中,会临淄侯亦求淳”,而曹操的做法是“太祖遣淳诣植”。相对的,为曹丕说话的重量级人物几乎全部出自大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出自河北冠盖清河崔氏的崔琰,虽然与曹植有亲,他还是坚定地站在了曹丕的一边。其余邢颙(河北,曾反驳曹操“以庶代宗”的设想)、卫臻(陈留,拒绝二丁的援引)、桓阶(荆州,曹丕的坚定的支持者)诸人,无不出自各地大族郡望。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曹魏干城颍川集团的动向。他们的态度缺乏明确的正面传达,但只要了解到汝颖与谯沛二大团体的冲突,作为天下士族冠冕的颍川将倒向谁其实也不言而喻。早在荀彧(建安十七年卒,其时立储之争尚不甚激烈)生前,就有了“初,文帝与平原候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的故事。其后曹丕与颍川关键人物的互动也十分频繁,荀攸重病时他独拜床下,成功立储后则抱着辛毗的脖子得意忘形,甚至为钟繇作了墓志铭。曹植方面则缺乏这种记载,好不容易被曹操安排过去装点门面的一个司马朗也郁郁不得志,倒是弟弟司马懿跟着五官中郎将平步青云。很明显,如果背后没有曹操作为推手,那么曹植的集团想与曹丕相抗是不可能的。只有补齐曹操晚年与世族的斗争与妥协这一暗线,才能略为一窥立储之后的波云诡谲。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崔琰与同典选举的毛玠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在前台上蹿下跳的关键人物是丁仪,背后的主导者则是曹操本人。但曹操能做到的也仅此而已,历史惯性很难被一两个人阻挡。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曹植还是曹丕,都是政治上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还是先说一下作为政治家的曹丕。应该说,他的政治思想是相当扭曲与尴尬的,一方面,以大族代理人的地位被推上皇位的他必须注意维护大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作为魏家的皇帝,他的核心治国思想应该是,也只能是法术之治。这不仅是曹丕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样也是曹叡的。于是,一方面,洛阳在文帝时期再次成为儒学胜地,太学重新繁荣,朝堂上九品中正制则为世家子弟们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这个新兴国家的另外一些政策又是向着反方向而去的,最典型的就是苛禁宗室的政策,这应该算曹丕的创举。不过,如果历史自然发展下去,令曹操面临行封建的问题,他同样也不会在现实中学习“天下归心”的周公,根源在于发达的封建与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按曹丕的话来说,“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曹丕个人对宗室的提防与争储对他造成的心理阴影只不过是加重了这一点而已。显然,这就使魏国面临极其尴尬的局面,他们与宗室不尴不尬地互存着,火山不温不火地奔涌着,站在火山上的人却失去了强有力的藩卫。当司马懿振臂一呼时,他们连一个合适的曹家傀儡都很难找出来了。作为一个政治家,曹丕总体上是失败的,尽管这并非全部归咎于他自己。从第一个角度的叙述里,我们很难看出曹丕个人的特点,这是由角度来决定的,和大多数政治人物一样,曹丕在政治网络中只不过是特殊的一个节点,甚至并非最重要的节点。以下的第二个角度则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作为建安时期文学家的曹丕。我们可以完全不假思索地说,三曹的文学地位还要比他们的政治地位重要得多得多。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能并无其父与其弟那样炫目,但是有几点创举则是不可忽视的。应该说,作为一个诗人,他生在了好时代,因为当时诗歌还处于一片荒原的时代,有的是领域等待着人们去开垦。曹丕至少在下面这些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1.《燕歌行》,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今天已属平常的事在当时实则非同小可,不然试想现在有人写九言诗?言志转向抒情,也就是诗变成了真正的诗,为自己的独特感情而写的诗,内容拓宽了,形式也随之拓宽是必然之事,开始做这件事的是曹丕。2.《大墙上嵩行》,不朽的杂言体,无数后世长篇歌行的师承。如果说《燕歌行》对诗歌的拓宽表现在字数方面,那么这首诗的开拓则更加大胆,他几乎是在宣示人们:诗就是诗,即使写成散文的形式,它也一样是诗,诗有诗的语言,有诗独特的身份。王夫之评价这首诗时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看到这两个璀璨的名字,我们或可一窥该诗的影响力。3.《典论》,这也是不必说的巨著,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的大部分。从现在传世的章节来看,除了对文学的空前重视,它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功业追求。无论如何,文学自觉性的旗帜在这里高高升起,无论是为天下,还是为自己,至少它们已经能在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再是雕虫小技。4.如果说曹操是因为他的开拓地位与领袖角色在建安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曹植则务于特定领域的精深(汉魏五言诗领域毫无疑问的NO.1),那么曹丕更多的是广博。除了以上的这些方面,他还在很多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包括在赋上对汉赋的继承与对六朝的启示,以《与吴质书》为代表的散文,还有五言诗中对平民题材的开拓性挖掘,对汉乐府的批判性继承……我想这或许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无不备览”(《典论》),曹丕从小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专才。前两个方面大体讲完了,下面,我想把问题推进一步,讲一讲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曹丕。读历史就是读人,一个历史人物除了是时代大潮中起特殊作用的一朵浪花,亦是一个活生生,能哭会笑的生命。尤其在汉魏之际这样生命意识高度自觉的时期,情况更是如此。对我自己来说,读史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然是只知好人坏人,第二阶段则大致将他们都看成在特定时期扮演特殊角色的棋子,而第三阶段则更加注意体会历史人物的生命本身,这并不是比大历史要低上一等的事物。那么,曹丕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怎样的独特生命样本?我想,他始终是是一个才子,而且是一个当皇帝的才子,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他身上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才子气。因为是才子,他精通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能用甘蔗和邓展对打,也能认真地玩上一天弹棋,这就好像他在文学领域上的表现一样——什么都能做到高手,但似乎离绝顶高手还总是差一口气。因为是才子,他虚荣心挺重的,甚至有时候真的是一意孤行。对弟弟的威逼且不多说,杀大臣的事他就做过不止一次,杨俊之死尚可用曹植党羽来开脱,鲍勋的死与高柔的幽闭简直就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才子在耍脾气了。救过曹操命的曹洪被他差点逼到死角——用睚眦必报来形容他都算是温柔了。因为是才子,他很有幽默感,但这种幽默感往往是令人苦笑的。吃过人肉的将军王忠来投降,他命令部下把死人骨头挂在他的马前,孟达从蜀国来奔,曹丕一见到他就拍拍他的背说:“你就是蜀国派来的间谍嘛?”对于禁开的死亡玩笑就不用多提了。但这种幽默感也有让人流泪的时候,比如王粲墓前此起彼伏的驴鸣声。只要被他认定是自己的朋友,曹丕从不惮于掏心置肺,这也是可贵的一点。无论是邺下一起写诗的王粲、徐干们,还是太子府里一起议事的吴质、司马懿,甚至是不怎么出息,为一个小妾寻死觅活的夏侯尚。曹丕从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甚至,他有一次让甄氏出来见吴质,这意思就是:“老子就是有这么漂亮的老婆,有本事你来咬我啊哈哈哈!”说实话,这些事做的不够圆滑,但是很可爱。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为了立储动心忍性了那么多年,想到这一点,我们对他的认识也许会更深一分。在曹操面前,他“矫情自饰”,并因此反过来更加得到了儒家世族的支持,按照贾诩的说法,“朝夕孜孜,不违子道”。试想,这对于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才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那么,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确实想当太子,当皇帝。这背后是建安精神的核心:对个人价值与功业的追求,曹丕如此,曹植也同样如此。“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惟立德立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但曹丕终究不适合当一个皇帝,和无数建安人一样,他的梦想如同镜花水月一样飘散而去,像盖茨比豪宅彼岸的那盏绿灯。“魏文慕通达。”这是傅玄的结论,曹丕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才子,对于向往自由的人来说,他们追求的事物永远是无法真正抵达的异乡。正如登上皇位的曹丕,虽然他终于可以不再装成仁孝的储君,但更大的枷锁又束缚住了他。“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这是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可是,自投罗网的又何止是曹植呢?至少,在政治智慧上,曹植甚至有时候还未必输于乃兄,至少《求自试表》中对苛禁宗室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传统的观念中,曹植是一个典型的不问国事的才子,曹丕则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可是如果仔细想下去,谁能说情形又一定就是如此,甚至是相反?我玩三国志IX磨练史话模式时,刘备攻破武关会触发曹植向曹丕献诗后辞别的剧情,献的诗正是这首《野田黄雀行》,我觉得这一情节设计的极其巧妙,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设计游戏的日本人真的很了解三国。至少,我每次看到这首诗时,都会想起魏文帝,曹子桓那张促狭又有几分忧郁的脸。小鸟儿,你可知少年永远不会来啊。
居然问到了我的男神,那我就必须要答一点了。
但是,因为是我的男神,此答包含答主各种主观情感,不服你来咬我啊。1.亲情的缺失
曹丕可以说是一个爹不疼妈不爱兄弟不搭理的人。从父亲来看:在立嗣问题上,曹操最先考虑的是巧智称象的曹冲,曹操常在群臣面前对曹冲赞不绝口,“有欲传后意”。建安十三年,曹冲病故,曹操悲痛不已,对前来安慰的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曹冲死后,曹操又意属曹植,曹植才高八斗,其文章诗赋被曹操“特见宠爱”。曹操远征东吴时勉励时年23的曹植要像自己23岁时一样有所作为,还曾明确表示“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
与之相比,曹操对曹丕则不可谓不冷淡,他时常出难题考验这位实际上的长子,故意让他处于下风,曹操远征关西时留曹丕一人受邺,临行前也没有留下如对曹植般的勉励。曹丕那年写作《感离思赋》:“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兄弟皆从,不胜思慕。”曹丕的一生,可以分为两部分,父亲死前,他在努力地达到父亲的期许;父亲死后,他在努力地完成父亲的鸿志。
母亲卞氏对曹丕亦是冷淡,曹丕做太子后卞氏说其是长子才得以为嗣。且在曹丕的一生中卞氏常常掣肘。
兄弟亦是薄情,曹操临死前急召曹彰,曹彰赶到洛阳时,曹操已死,但曹彰却对曹植说:“先生召我者,欲立汝也。”且“问玺绶,将有异志”。
纵观曹丕所处的封建社会,父子兄弟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本是必然,曹丕在父亲母亲兄弟的孤立下,克己复礼,“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终成一代帝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写《短歌行》:“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经历了漫长严酷的立嗣斗争后走上受禅坛,年仅34岁的曹丕已生华发。(写到这里不由想八卦一下,甄宓与郭女王都比曹丕大许多,是不是因为亲情的缺失让曹丕更加青睐母性特质浓厚的女人?打人不要打脸啊= =)2.为人的隐忍
曹丕五岁学射箭,八岁熟悉射箭骑马,张绣在一夜间兴兵反叛时曹昂死于乱军之中,不满11岁的曹丕却因会骑马而逃生。
在诗书文籍方面曹丕亦倍加刻苦,“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曹丕向往成为汉文帝般的君主,将其“宽仁恭厚,躬修玄默,以俭率下,奉生送终,事从省约”奉为楷模,甚至将文帝的名号留为己用。
在个人生活上他也严于自律,同时保持尚俭的作风,在《终制》中要求死后不封树、不立庙。
34岁站在受禅坛上,终于成为帝王的曹丕说: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他的一生,也始终在践行着虞舜之事。(忍不住拿曹植对比,任性而行,不自勉励,给他立功的机会他都能喝个酩酊大醉将机会白白葬送,呵呵。)3.性格的逗比以下摘自豆瓣:
那是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牧刘表,大军凯旋后,他推开故乡谯郡仅存的那所老房子的门,在里面住了下来。
“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
他的弟弟们每天忙着作赋习武称象,他在安徽,种甘蔗。
然后看着甘蔗从夏天生长到秋天衰亡,
然后忽然觉得异常悲伤,
然后写一篇〈感物赋〉:  “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
这种大逗比能不是我男神嘛?噢还有一例:
刘勋休妻王氏,曹丕就以王氏口吻作诗,叙述被休后的心情:“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
不知道他是怎样写出如此感同身受哀怨动人的文字来的= =======================================================================
既然知友提及甄宓,我也说一两句。
自古至今,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人,却从不曾出现过一个完人,因此,伟人绝非完人,曹丕亦如是。
“甄后塘上,陈王豆歌,损德非一”,这两点大概是曹丕最大的黑点,”陈王豆歌“的唯一出处为不靠谱的瞎掰乱造集《世说新语》,其真实性不可考,而”甄后塘上“,曹丕确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建安九年,曹丕入邺,纳甄氏为妻。”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再具体一点:”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缚。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常,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曹丕自己在《典论》中也有写:“上定冀州,屯邺,舍绍之第。余亲涉其庭,登其堂,游其阁,寝其房。”私人以为,曹丕字里行间中有些许得意,他得意在自己娶了美人的同时还羞辱了袁绍袁熙,可以说,他把甄氏视为一个战俘,证明着自己的功绩。
还有一例,曹丕在府中聚会时令甄宓露面,当即惊艳四座,刘桢因过于震惊,一直盯着甄宓看而忘记拜首,曹丕却全然不以为意,反而是曹操得知后惩戒了刘桢。由此可见曹丕对甄宓的态度。
建安十八年,曹丕纳郭氏。“太祖为魏公时,(郭氏)得入东宫。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此处可以看出,郭女王也不是什么善茬,在立嗣之争中,她也为曹丕助力良多。
黄初元年,甄后失宠。“黄初元年,帝践祚。践祚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受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黄初二年,甄后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甄氏之死缘于郭氏进谗言引起文帝不满,但甄氏死后所遭受的羞辱,若是没有曹丕默许,郭氏纵是千般大胆,亦不敢为。因此,甄氏之死,曹丕确有难以逃脱的责任。 《魏志》里记载,文帝问周宣:“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周宣回答:“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其时曹丕已派使者赐甄后死,听罢不由有些后悔,遣人去追使者,收回成命,但已经来不及了。这说明曹丕当时已问心有愧,不必等到身后。
曹丕不是圣人,他的性格也有着很大的缺陷,挟嫌报复,刚愎自用。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它的成就。罗里吧嗦一大堆,最后一部分引用自网络,出处不详:看了一堆论文,好像不少人盼着曹植做皇帝,决定看一看如果小四一早就宰了他二哥(别问他怎么做到的==)作了皇帝历史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不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我大致说得出什么事情不会发生。   1、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不存在了。   2、邺下的文人们当然还会有一部分活着,但是缺少了实际的组织者,中国第一个官方文人集团是否还会存在将存疑。   3、《燕歌行》不存在以后,第一首比较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还真的不知道。由于没有《大墙上蒿行》,歌行体的发展要倒大霉了。而建安七子……历史上不会有这个专有名词了。   4、由于《典论·论文》被烧掉了,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批评会便宜了挚虞的《文章流别考》,文体四分法会被N分法替代(他分太多了,没数过)。(或者还是陆机比较早?差不多吧。伯言你高兴吧~)   5、同样由于《典论·论文》被烧掉了,文气说虽然存在,但是没有能够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而存在,或者没有那么早成熟。由于文学创作的两条重要指导理论之一不存在或者不成熟,整个文论史都得重写。   6、魏晋六朝的诗歌会少很多乐府系和国风系,赋体和骚体大大增加,从清丽到绮靡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延续时间更长,六朝的文坛会更加华丽丽得不可收拾。   以上这些都是小事。   7、军区制的实行会晚一些。   8、九品中正制没有确立。尽管它在这个阶段的辈、伦、状、品、级至今搞不清楚,而且在晋朝发生了变异,但是如果没有品级一说,日后我们用什么代替呢?   9、文章经国的思想什么时候出现就不知道了。曹植是认为辞赋小道的,他赞同文学的审美功能但是对其社会功能并不考虑,也就是说文学可以言情可以寄心可以发牢骚,但是他没听说过文章可以经国。立言以不朽的思想影响肯定还会延续,但那是针对个人的,而且少了行政命令的推进和皇帝的提倡,其影响可能有限。如果没有人恢复太学制度,没有人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没有人恢复汉制对至少部分官员进行考试,文以治国以文取士的观念由于时间连续性上的断裂而没能在社会上取得压倒性优势,(其实曹魏真的试图出台过某种类似科举雏形的东西,就是没能实行下去),换句话说,如果文官考试制度的社会基础——对文的重视,没有建立起来……我还是洗洗睡吧。   10、他身边的那些心腹官员会被新皇帝赶尽杀绝(即使小四不干他周围那些人也会干的)。在外有东吴、西蜀、鲜卑,内有谋反叛乱的情况下,文学青年曹植同学能坐几年皇位大家可以猜测一下。如果魏国不能长久,晋国的建立又已经属于不可能……那,还是继续洗洗睡吧。   11、突然想起漏了中书省。不过这个倒不要紧,只要尚书令不篡位,总归会有人设立别的什么机构代替尚书省的……(尚书省的长官叫令,副职则是尚书仆射,最后篡位的不是仆射本人,是他孙子,但不管怎么样光从这一点来说,你就不能不说他毕竟是个有远见的人。谁说他没瞧出主簿的野心来?顶多就是假装没瞧出来而已……)   引用完毕。
一个热爱葡萄、甘蔗和枣子,不爱吃荔枝和橘子的文艺青年。偶尔小心眼,战斗力和江对面的@孙二先生 一样差。崇拜自己的亲爹,虽然爹有时候不太可亲。颇自恋,在典论里各种嘚瑟嘚瑟嘚瑟,写完了还抄送江对面的@孙二 。 积极保护本地产品@真定御梨 @安邑御枣 @如意虎头连璧锦 。爱漂亮姑娘,更爱渣掉娶回来的漂亮姑娘@甄姬 。偶尔也干各种逗比事,比如跟下属@邓展 用甘蔗棒子PK。担任世子期间就收受各种礼物,比如美玉@钟繇 和利剑@杨修。成为皇帝后,大量收受江对面的@孙二 送来的各种礼物。其实很爱弟弟,大冬天的半夜里给弟弟送小苹果@柰子 。喜欢的人就会宠上天@吴质 。有一个美貌黑长直的继承人。死得早。为数不多没有被弟弟掀下来的长子(不算早逝的昂哥啦),此处可以@扶苏 @刘荣 @刘据 @孙登 @杨勇 @李建成
曹丕生于中平四年(AD187),曹丕出生的时候曹操是有嫡长子(曹昂)的,所以曹丕的接受的并不是嫡长子教育,而是相对放养式是教育(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原本这样下去似乎会出现一名游侠儿气息十足的文人,就像弟弟曹植或是后世的李太白一样。
至建安二年(AD196),命运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对张绣作战中,作为嫡长子的曹昂战死,身为庶长子的曹丕开始走上了自己权力之路,丁夫人死后,卞夫人立为继室,曹丕的庶长子身份也转变为嫡长子。
建安十年,司徒赵温不知是拍马屁还是什么思维,征辟曹丕为官,曹操上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赵温被免官。
(此事在《资治通鉴》中发生在建安十三年,考虑到十一年曹丕就作为邺城留守,我个人认为还是以《三国志魏书》为准)
建安十一年(AD206),曹操出击袁绍残党高干,曹丕作为邺城留守,曹操派了别驾从事崔琰来指导他,请记住此人,后面他是一个重要人物。
建安十六年(AD211),对曹丕来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曹丕获得了正式的官职任命——“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五官中郎将是负责宫廷宿卫的武官,大致上类比现在中南海卫宿司令,置官属是自己招募属下,而又是作为丞相副手,一连串下来已经算是权高位重了。而作为竞争对手的曹植曹彰此时如何呢?十六年,曹植封为平原侯,但是没有正式官职任命,而曹彰甚至什么都没有。其实曹操在这个时候可能更喜欢曹植一点,但是献帝给曹丕的这个也算是有深意的,明面上封曹丕为高官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曹操本身没有下定决心的时候就表明态度,或是挑拨或是战队,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的。马超韩遂反后,曹操再次任命曹丕留守邺城,指派了程昱、徐宣、国渊来协助曹丕。
从这个时候开始,曹丕和曹植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此时曹操麾下的政治势力有以下几批:1.谯沛诸人(以曹氏、夏侯氏等宗室为核心)2.丞相府谋士(程昱、荀氏叔侄等为核心)3.地方氏族/世族/士族(崔氏、陈氏)4.外姓诸将(以五子良将为首)。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曹操指派给曹丕了丞相府谋士的几个重要人物,也显示曹操其实已经意有所属了。而在同时发生的田银、苏伯叛乱事件中,程昱给曹丕的建议——不擅作主张,是否诛杀由曹操来决定,曹操击破马超后会军听说了非常高兴说了这么一句话“君非徒明於军计,又善处人父子之间。”如果曹操不是已经有所属了,不需要刻意维护父子之间的情绪。
前面说了曹操手下主要的四派政治派别,外姓诸将在这种事情上一般都没太多发言权,而谯沛诸人一向只以曹操本人为核心,不需要参与立储事件。所以丞相府谋士和地方氏族的态度就很重要了。贾诩: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崔琰: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毛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邢颙:初,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太祖问颙,颙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原殿下深重察之!”太祖识其意大多数的文士都没有直接表态,而直接表态的大多数都倾向于曹丕,一是曹丕是嫡长子,有天然优先二是曹丕性格沉稳不张扬相对文思飞扬的曹植来说更适合做君王。于是建安二十二年(AD217)曹丕正式立为魏太子。啊啊啊,还有事,先这样,后面有空接着写...
可惜死得早
居然捞着几个赞同就多写一点吧。纯抛砖,有错误希望大家及时纠正。(我才不会说自己就是来骗点赞的,哼。)曹丕镇楼。(三国志12里面的,看画像是最像他爹地的。不信我贴曹植曹操给你看咯)
他是曹操剩下的孩子中间最适合当继承人的。主要咱分析一下他的竞争对手,可以上pk台的大概以下:曹彰、曹植。有嫡长子的优势,当然这得感谢曹昂的战死,直接导致丁夫人和曹操离婚,曹丕自动升职嫡长子。还有模棱两可的袁绍给自己的好基友好好上了一课。以曹操文青脾气淘汰曹彰,况且曹彰长期在外,不可能有能力夺嫡。然后就是比价曹植曹丕,文采自古以来都认为曹植更好,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当然曹丕也有好作品,他的典论o论文是开创中国文学评论先河的作品,或许比才情他比不上曹植曹操,但思谋严谨审视清晰。是他的长处。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王太子时,文中要点有: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为人处事老道圆滑,继承者争夺战时拉拢到上古神兽贾诩助阵简直一局完成秒杀,同时他的谋主吴质相比曹植的杨修(杨修相对比较亲近曹植)而言很接地气,多次表演场合都不输人。一次曹操出征,众孩儿争表现赚印象分,曹植拿出长赋抑扬顿挫,然而曹丕问计吴质时他却只教曹丕哭就行,结果大家都认为曹植有才而曹丕有情。
即使是牵扯到继承人事件被杀的杨修崔琰也没有与他爆出特别大的不和谐(崔琰既和曹植有姻亲,却又公开支持曹丕,原谅我认为他脚踩两只船),虽然以前几个大v说过他的文人性情,但我觉得,比起曹植来说他要好得多,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曹丕知人善任,能够听取群臣谏言。但是他气量狭小,不能公正处事。力行简葬。曹丕在《终制》中表示,寿陵因山为体,不封树,不立庙,不造园邑神道,不含珠玉,敛以时衣,陶器陪葬。曹丕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深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他父亲曹操的影响。曹丕死后,按《终制》葬于首阳陵。
当然他力行简葬或许与他早就看清陪葬品基本都不过是盗墓者的宝藏,其父设摸金校尉专干偷坟掘墓之事或许对于打压汉以来厚葬之风有很不错的成效呢。(大雾)
执政期间确实与老鸟孙权相比落于下风,多次希望立下战功出征东吴劳而无功。曹休大败有他的“功劳”,其政治作为如下:改革选官制度。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得到确立和巩固,得到他们对曹魏政权的支持。此项制度受后人指责颇多,直接导致晋朝士族垄断政治、人事的局面。限制宦官、外戚权力。颁令“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保证了魏始终没有因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机。削夺藩王权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重视文教。黄初二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黄初五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恢复社会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听任典农治生,民屯的成效受到影响,出现弊端。在货币政策上,虽曾于登基时发行钱币,但却遭到失败;之后更因谷物价格高腾,罢除了五铢钱(汉钱),自此之后终曹魏一代“以物易物”反成为北方主要的经济型态。与吴交锋。黄初前期,孙权曾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经过多次斡旋,魏吴最终走向敌对。期间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无功而返。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几个关键点:废除曹操的唯才是举改行九品中正,等于完全与士族达成妥协,进一步为司马氏(河内大族)等世族掌权埋下隐患,有了选拔人才的能力。削弱亲族权力,忌惮于曹植曹彰的反水,曹丕削掉了王室权力,导致了士族有染指兵权的能力。至此,士族有兵权有人脉,夺取政权只是机遇与时间问题。西域统治为今天的“自古以来”佐证了,看来还居然是个“民族英雄”呢。死后托孤司马懿、陈群、曹休、曹真,看似是2:2平衡,然而天意不均,曹真寿短,曹休不意大败淡出仕途,给了司马氏掌权的机会,加上西南诸葛亮的威胁,导致司马氏权威日重,难以收拾。(陈群?赤裸裸的士族走狗罢了,虽然持重严谨,终不免于良禽择木。)最终三国始于士族争权(袁氏当国),终于士族政权(司马氏一统天下),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啊。PS:估计给老曹加印象分给曹丕的正是甄氏。。。这个,你们懂的,曹植《洛神赋》,三国杀里面的大姨妈果然是厉害,抽得袁家曹家神魂颠倒。逸闻:曹丕当五官中郎将时,有一次宴请,曹丕问相士朱建平自己的寿命,朱建平说:“您的寿命是八十岁,四十岁时会有小灾难,希望您多加小心。”曹丕果然四十而终。(《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曹丕善击剑骑射,好博弈弹棋,在《典论》的自叙中更自诩其非凡箭艺,能“左右射”,可谓文武兼备。曹丕喜爱葡萄和葡萄酒。魏文帝诏群臣曰:“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涓,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南方有桔,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远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一说出自《与吴监书》)《与群臣诏》:“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话说大段截取维基真的没问题吗?!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深以为然。
和他同时代的陈寿的评价还不够充分么?“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达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这是一段多么言简意赅但又直接的评价吖!曹丕文采斐然且博闻强记的优点显于当时,但缺乏了旷达的气度、公平的诚信,又不能心存道义、广施仁德,距离古代贤主差得很远很远呢。因为即便有这些品质,也还是“何远之有哉”呢!至于《典论》,完全是自矜傲娇的自说自话,从品评蜀锦一例就可以看得出来。曹魏之溃,起于文帝噻。另外,从人的角度上说,曹丕肯定是现世最不为人喜欢的高干子弟类型——爱臭显摆(禅让之后表现、对于各国风物之评论)、喜欢罔顾司法滥用特权(与鲍勋的系列恩怨、逼杀于禁、疑似逼死张绣等)对待亲朋狭隘到了极点,这样一个人,要是今天在社交媒体上被披露出来,哪怕再有才,估计也会被骂死吧?你看冯唐跟他比是小巫见大巫嘛。
1. 无双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人就是曹操了。司马懿是这样想的。当时装逼不肯出仕,这是自己不好,但是不像刘备那样亲自三顾茅庐也就算了,哪里有叫人用绳子绑过来逼人做官的?君臣之礼何在?!一想到这里司马懿就愤愤不已,估计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个梗了。传说曹操的头可以离开身体到处飞,因此不论什么时候司马懿能感觉到他像蟒蛇般的眼,每次想到曹操就是一身冷汗。幸好,曹操的儿子曹丕性格温和,待人诚恳。司马懿担任曹丕的教育,虽然是师生也可能是君臣关系,但是司马懿觉得和曹丕在一起可以像朋友一样无拘无束。司马懿正要去曹丕的书房教书,穿过庭院就看到书房了。庭院里的枫树红了,一片枫叶悠悠的转落下来。“仲达”“啊...!”眼前的人不知道何时出现,吓得司马懿转身就逃,一脚拌在石头上,摔了个狗啃屎。“仲达,为什么要逃?”“主、主公?”,说曹操曹操到,但自己不过是想了一下,根本没有说曹操坏话啊。司马懿惊恐的快哭出来了。曹操咪着眼低下头看着司马懿,嘴角一丝浅笑。“主公驾到,有、有何贵干?”“没什么,随便转转。”在庭院一角,可以看到曹丕的书房,曹操望着书房。曹丕坐在桌旁,背对着窗。距离太远,所以曹丕的背影很小。“这孩子真...”司马懿在地上仰视着曹操,曹操眼中带着血丝,眼角紧绷。这不像是父亲看孩子的眼神。曹操出征凯旋,说是回许昌,怎么突然出现在邺城。而他就这样一直在这里看曹丕?“我为什么会怕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曹操喃喃自语的,转身离去了,他的步伐好似灌满了铁砂的布袋。司马懿待曹操走后才从地上爬起来,穿过庭院进了曹丕的书房,而此时曹丕正在书写。“子恒(曹丕字),写什么?”“仲达”,曹丕看见司马懿进屋,慌忙收起纸笔。“怎么了?”司马懿帮忙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一片纸。“不许看!”曹丕一把夺过司马懿手中的纸,但是司马懿仍旧看到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这是主公的诗啊。”“嗯”,曹丕涨红了脸,“不要告诉父亲”“为什么?”“请帮我保密。反正父亲不会因此而赞赏。”“我...其实害怕父亲”,曹丕愁眉苦脸的自言自语,语调像极了曹操。“我没有特别害怕的事情,但每次看到父亲的目光,总是觉得父亲在对我不满。”“子恒...”“没什么,我自说自话了。”整理了一下书桌,曹丕和司马懿一起落座。“好,今天我们学什么呢?”。。。身为天下枭雄的曹操,却有这样纠结的父子关系,知道这事情的大概只有自己了,但是知道后,究竟是不是要帮他们父子解开这个结呢?司马懿想了想,觉得曹家的事情暂时还是装作不知道的为好。2. 青龙“父亲一定是喜欢弟弟。”曹丕记得自己小时候,父亲一直是和大哥曹昂在一起,很少来关心自己。直到那一天丁夫人疯了。曹丕隐约记得那天晚上丁夫人殴打自己的父亲,并歇斯底里的高喊,还我儿子,还我儿子,尖利的哭喊声响彻了整个曹府。于是曹丕知道,大哥死了,但好在父亲活着回来了。曹丕小时候记忆中的父亲和大哥并不多,因为父亲总是带着大哥出征。大哥死后,父亲才有时间经常来看他们母子。弟弟曹植还小,所以每天都缠着父亲撒娇,但是自己和二弟,看到父亲总是怯生生的。从懂事以后看到的就是威严的丞相,曹丕实在是无法像一般孩子一样亲近自己的父亲。但是,曹丕希望敬爱的父亲能够为他而骄傲。曹丕努力的听父亲的话,并刻苦的学习。他知道自己必须学会权谋学会管理军队和国家,天下混乱群雄纷起,而他必须为父亲分担责任和忧愁,重新建立中国的秩序。3、白虎&写个现场版,大家慢慢看,爱看不看,太监了也不要骂人&《赞数太少,反对太多,就太监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无双 曹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