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平后的战争与和平的资料资料文字

> 【答案带解析】(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群、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处。(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纽伦堡审判》的认识。(1)考查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联系一战后签订惩罚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结合材料二战后“对战犯...
考点分析:
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大战的历史背景
1.两大军事集团:①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其中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③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④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英国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与实质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横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随着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起来。&
2.巴尔干火药桶: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②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作战,保加利亚战败。③两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④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⑤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进程
1.爆发:①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②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范围越来越大,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③一战爆发后,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
2.过程:①第一阶段,德国按“施里芬计划”企图实行速决战,然而马恩河一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随后不久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②在第二阶段中,德军主攻东线,并且在德奥军队的联合下,使得俄国节节败退,损失惨重。随后德国又集中了5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展开进攻,从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凡尔登战役。这次战争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又被成为“绞肉机”。但这次战争却牵制了德国在凡尔登的攻势。德国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的同时也不忘对制海权的抢夺。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然而经过这次战争,英军的损失虽然远大于德国,但却仍掌握着制海权。随后,双方开始将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③1917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出现了相互间的僵持状态。1917年2月1日,德国公开宣布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这给英、美国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后美国也放弃了自己的“中立”,宣布对德作战。由于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接近了尾声。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治危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奥匈帝国宣告瓦解,德军也士气大损,接连不断的军事失利也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国接受了协约国的停战条件,并派出代表签定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三、一战的后果
1.战争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使得欧洲的工业发展至少倒退了8年。同时,战争也给数已万计的家庭带了抹不去的伤痛。
2.战争使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变化。英国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机会大大发展了自己,特别是美国,从1915年起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战争繁荣”周期。而日本也从原来的农业国转为了工业国,从原来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
3.战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维护和平和正义的力量,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让人们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并且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我们可以看见导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没有得到解决,帝国主义之间还是存在着重重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战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不断激化,而所谓的维护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只是打了个和平的幌子,国际关系呈现除了新格局,这就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各帝国主义国家都以夺取霸权和殖民地;&&&&&& 为自己战争目标,显示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3.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加以瓜分也看出这场战争的性质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快恢复,并超过英法。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薄弱的基础无法摆脱年的经济危机。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则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具体原因:德国、日本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中立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其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困难境地,未形成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二战的行径
二、战争的进程
1、初期阶段(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
①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②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③苏联建立东方战线。④德军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沦陷;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
2、战争的扩大(1941年6月22日--1943年2月)①苏德战争:A、爆发:1941年6月22日;B、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2日--1942年2月)②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在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和自由。过程:1939年美国《中立法》;1941年《租借法》;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大西洋宣言》初步建立;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胜利阶段。(1943年2月--1945年9月):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战场转折点②中途岛海战(1942年5月)——太平洋战场转折点③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北非战场(1940年夏意军开辟--1941年11月结束)——转折点: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⑤德日法西斯溃灭
三、历史意义及深刻教训
1.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战争,它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告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①它的胜利拯救了世界,恢复了和平。②它沉重的打击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同时也对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造成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美、苏两强并立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出现。③同时,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加入以及反法西斯战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削弱和打击也使得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加快了亚非拉等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历史的发展。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武器,比如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德军轰炸英国的V—2火箭等,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使世界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深刻教训: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各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斗争。从中国战场来看,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奋勇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他们的精神永存,为今天乃至未来所铭记,激励着我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祖国的强盛、世界的和平进行不懈的努力。②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界的真正和平,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
(1)从原因来看:决定因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2)从性质看,“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从后果和影响来看①两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是残酷无情的,也是失败的,为日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埋下了祸根。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更多的注重于铲除法西斯势力和战后的民主建设,确保德国、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危胁,是比较成功的。②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
与欧洲的不断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与欧洲的衰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县设六十议灵,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于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甘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县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5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高考历史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绩优堂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共计30道相关试题精选知识点题
【正确答案】
&&(1)观点一:同意。原因:1945年7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观点二:不同意。原因:原子弹对于二战的结束只是起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二战的结束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4分)含义:核武器将毁灭人类文明。(2分)(2)打破: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3分)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使两极格局下掩盖的民族、宗教、地区等矛盾公开化,局部和地区的冲突激化;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推行单边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敌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政策,使受威胁国家纷纷寻求“拥核”以自保,使核武逐步扩散。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6分,前三个层次答出两个即可)
【答案详解】
&第(1)问是开放型问题,是否同意,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相结合;其“含义”依据材料上下文理解。第(2)问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析两极格局瓦解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即可。
【正确答案】
答案&(1)从拒绝考虑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到准备开辟从北非到南欧的第二战场,再到同意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6分)(2)初期拒绝的原因:战争初期英国损失严重;希望苏联在对抗德国的过程中互相削弱其实力。(3分)中期准备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担心美国将战场重心转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为了夺回英国的势力范围;阻止苏联势力扩张。(3分)后期同意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苏联反攻节节胜利;英国由于自身实力衰落,被迫服从美国全球战略。(3分)
【答案详解】
解析&&&&(1)从材料信息看,1941年7月,英国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1月,英国认为应“从北非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岛”,即准备开辟从北非到南欧的第二战场;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上,英国同意“在法国西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据此回答“变化”。(2)联系二战期间国际形势和英国国力的变化、英国对共产主义态度的认识等知识回答“原因”。
【正确答案】
答案&(1)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后,(3分)各国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德国工业市场受限;(2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影响德国工业发展空间。(2分)实质:抢占殖民地。(2分)(2)应和平崛起;(2分)及时警惕并制止导致战争的因素;(2分)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或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发展)。(2分)
【答案详解】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对二战的影响。(1)从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德国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从经济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的政策,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限制等角度回答“背景”。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实质是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和世界市场。(2)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角度分析“启示”。
【正确答案】
答案&(1)中国战区作战不利;(2分)蒋介石与史迪威矛盾不断激化;(2分)美国为继续维持与中国的同盟关系。(2分)(2)合作目的是击败日本法西斯;(3分)因国家利益不同,在合作中有分歧和矛盾;(3分)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分)
【答案详解】
解析&&&&(1)1944年,在中国战场的豫湘桂战役中中国失利。从材料二可知,蒋介石与史迪威有矛盾,而罗斯福希望通过召回史迪威继续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关系来抗击日本。据此回答问题。(2)从合作的基础、合作之间存在矛盾、合作对战后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正确答案】
答案&(1)中国持久抗战牵制日军主力;苏军英勇奋战,苏德战场上德国处于不利地位;日美矛盾激化;日本战略资源缺乏;苏联政府在远东的外交努力。(8分)(2)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威胁美英苏等大国的根本利益;出于共同反法西斯侵略的需要,中美苏英等国加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团结与合作。(4分)意义:宣言是反法西斯盟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的一个共同纲领,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为创建联合国组织奠定了基础。(3分)
【答案详解】
解析&&&&(1)可以从中国战场的作用、苏德战场的影响、日美矛盾等角度回答。(2)从二战的扩大,法西斯侵略扩张对世界各国的危害,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等角度回答“原因”;回忆教材知识回答“意义”。
【正确答案】
(12分)(1)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4分)(2)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企图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冷战前哨阵地。影响:将日本拉入西方阵营,加据了亚洲的冷战;中日、苏日等双边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结束对日本战争状态。(8分)
【正确答案】
(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心理变化: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影响: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2)和平主义思潮。原因: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3)绥靖政策。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后果: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二战中及战后中美关系
【解题思路】
注意时间是“二战后期”,罗斯福总统的态度,主要得益于二战中中国做出的贡献;而且此时中国还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亲美政策,与苏联无关,所以排除,选D。
【正确答案】
(1)图14: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15: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正确答案】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英国对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的态度,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解读信息、运用知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
材料中丘吉尔认为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他也准备为地狱的恶魔说好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德国于1941年6月入侵苏联,减轻了英国的压力,自然符合英国的利益,所以选择C项。A项与题意信息无关;丘吉尔希望苏德相互消耗,因为德国是法西斯统治,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均与英国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符,B项错误;D项是在二月革命后,错误。
A. 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 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 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 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二战期间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德国入侵波兰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建立了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东方战线”,把苏联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军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漫画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该漫画反映的是1943年的战争态势。由图中文字和国旗可以判断,中间遭到三国夹击的是德意法西斯,其他三国为英、美、苏。据此可知,该漫画反映了英、美、苏三国联合夹击意大利,促使意大利投降。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与漫画时间和画中四国战争态势不符,A项无法体现,为符合题意的答案。B,C两项可从1943年的意大利所面临的危机中直接得出;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了德军,D项观点能体现。
【举一反三】
解答漫画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漫画中的时间提示和文字信息。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二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和《租借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由题干材料中“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付危险的害怕”可知,这是指此前美国实施的中立政策;再由“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可知,美国政府放弃中立政策,转向为反法西斯盟国提供武器等军需产品,有利于增加美国的防务,这是《租借法》的主要内容,故B项为正确答案。1939年美国就已通过了新的《中立法》,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D两项违背了材料中的“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要求。
A.德、日、苏&&& &&&&&&&&&&&&&&&&&&&&&&&&
B.德、意、日
C.德、苏、奥&&& &&&&&&&&&&&&&&&&&&&&&&&&
D.德、意、奥
【正确答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分析比较思考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一是宣言的签字国面对的是力图征服世界的残暴力量,二是对方是三国同盟。1942年1月,在华盛顿的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均保证以自己的全部力量对抗德、意、日法西斯,因此选择B项。A,C两项中的三国并没有签署同盟性质的条约;D项是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其对立的是英、法、俄的三国协约,他们并没有签署宣言,并且一战发生后,意大利反而参加了协约国的作战,排除。
1/2转到2?2:Number(this.value.replace(/\D/g,'')))" onafterpaste="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Number(this.value.replace(/\D/g,''))>2?2:Number(this.value.replace(/\D/g,'')))"> 页
相关知识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与和平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