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的意义未来会抛弃肉体吗?到宇宙去生存?

科学家称未来人类将以大脑形式存在于外星球
[导读]未来人类移民至其它星球或许不再需要身体,将大脑与人体相分离,冷冻运送至太空,最后在其它星球上解冻恢复意识知觉。
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正在探讨是否未来地球人类能够脱离身体,仅以大脑形式存在于其它星球上。一些专家认为,人类的身体已陈旧过时,是时候该升级我们的“外壳”,从而使人类更加环保,能够栖息在遥远的系外星球上。未来可能摘取人类大脑细胞,将其冷冻,当通过太空舱抵达一颗遥远星球时进行解冻未来人类如何殖民其它星球?一些专家认为,未来移民其它星球的关键因素在于如何摆脱肉体,人类以大脑组织独立存在于其它星球。图中是动画片《忍者神龟》中的反派角色“朗格”英国雷丁大学控制专家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k)教授指出,聚焦如何升级人类身体是不得要领的,为了适应外星球生存,我们应该脱离肉体,人类大脑是最至关重要的环节。甚至在地面上,人类肉体也有可能不适宜环境。沃维克曾进行了一些奇特的实验,例如:将一个无线射频识别芯片植入自己的手臂,成为一个“半机械人”。这种芯片能够使他控制门、光线、加热器,以及其它计算机控制设备。2002年,他在身体里安装一个植入器,能够直接与自己的神经系统产生交互。沃维克机械手臂的神经系统通过互联网连接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实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控制雷丁大学的机械手臂,并从指尖的传感器获得反馈信息。另一部分实验涉及在沃维克妻子的手臂中安装一个植入器,最终有望实现使用互联网建立心灵感应传输,与远处的信号建立交流通讯。这是首次在两个人神经系统之间直接建立纯粹的电子通信。之后沃维克机械手臂的功能性将由南安普敦大学手臂测试中心进行测量分析,专家曾担心人体神经系统可能出现损伤或者冲突,但经测试分析没有发现排斥性。最有可能适用系外星球殖民化的实例是沃维克研制的老鼠脑力机器人——“戈登”,它是由老鼠胚胎大脑细胞完全控制,能够决定去哪个地方,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抵达。该实验最终目标是复制人类神经细胞,避开大脑植入飞行设备或者地外探测车所产生的争议。沃维克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只需保持大脑组织存活状态,肉身则无关紧要。未来我们可以发送一个装载人类大脑的探测器抵达系外行星。”纽约大学伦理学家马休-廖(Matthew Liao)指出,通过升级人体组织将实现更环保的方式缓慢全球升温。他强调,当前人类的皮肤和骨骼可能无法完整幸存于其它行星,为什么我们仅将目光聚焦于太阳系内行星呢?未来我们可以冷冻大脑细胞,运送在太空舱中抵达遥远行星时再进行解冻,这将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美国三一大学生物伦理学家詹姆斯-休斯(James Hughes)希望建立一种人类存在的新形式,他甚至不关心是否保留大脑组织。他说:“不太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食物和水送到太空,我们将把人类的意识进化成为一种较小、更持久的形式。”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392918/Who-needs-body-Experts-researching-day-live-BRAIN-far-away-planets.html
[责任编辑:quarkqiao]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还能输入140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科学家称未来人类将以大脑形式存在于外星球|大脑|芯片|外星球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科学家称未来人类将以大脑形式存在于外星球
  人类的未来?一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未来移民其它星球的关键在彻底摆脱肉体的束缚,人类转而仅仅以大脑组织的形式存在
另一个可能的可行做法是将脑细胞提取出来,将其冷冻并发往遥远的星球,在抵达目的地之后再行解冻
  另外一些科学家对人类在这方面未来的前景感到乐观,如美国三一学院的生物伦理学家詹姆斯?休斯,他认为将水和食物送入太空作为后勤保障是非常没有必要的,他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将能够实现将自己的意识转入某种体积非常微小但是又非常耐久的介质之中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正在考虑在未来我们是否将能够脱离身体,只凭借大脑在其它遥远的星球上生存。很多科学家相信我们的身体已经是“过时的”,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抛弃这个没必要存在的“外壳”,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遥远星系中的环境,并将我们的生存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变得更小。
  在持有这种观点的科学家当中,英国雷丁大学的控制论专家凯文?瓦维克(Kevin Warwick)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我们致力于完善我们的身体是偏离主旨的行为,我们要做的应当是完全抛弃身体。他说:“大脑才是关键。尽管是在地球上,我们的身体都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环境,我们并不需要它的存在。”
  在此之前,瓦维克就曾做过一些奇特的实验,比如在他自己的手臂内部植入了一个射频识别芯片,从而让他的手臂变成一个“人机系统”这枚芯片让他能够控制门窗,灯光,加热器以及其他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设备。
  在2002年,他更是进一步植入了一台可以与他的神经系统直接进行相互作用的芯片。这项实验同样取得了成功。瓦维克的同事皮特?凯博德(Peter Kyberd)教授制作了一个机械手臂,植入瓦维克教授手臂内的芯片可以采集其手臂运动时的神经信号并以极高的精度输出。这样一来,凯博德教授制造的机械臂便可以以极高的精度模仿和重现瓦维克教授手臂的动作。
  事实上,瓦维克教授的神经系统已经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因特网系统互相连接。在大西洋对岸的哥伦比亚大学,瓦维克教授可以遥控位于雷丁大学实验室的机械臂并同时接收来自机械臂的反馈信号。而在另外一项实验中,瓦维克在他妻子的手臂里植入类似的芯片。他最终的目标则是实现某种类似心灵感应的交流方式。这项实验的另外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它首次实现了两个人之间完全通过神经系统电信号实现的相互交流。
  在那之后,按照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制定的“手臂评估流程”机制,对芯片植入手臂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人们担心这种芯片与手臂神经系统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将可能会对人体手臂的动作协调性造成损坏或某些干扰,然而评估的结果是没有发现任何可察觉的影响。事实上,检查的结果显示在植入的电极芯片周围神经系统仍在继续正常生长发育,已经将整个传感器覆盖包裹。
  但是说到这些实验中最为成功的一项,真正能预示未来太空殖民发展方向的一项,那就要数瓦维克教授他们研制的一种“小鼠”机器人,名为“戈登”(Gordon)。这个“生物”完全是由一个老鼠胚胎的脑细胞控制的,它能够做出一些决定,比如往哪里去,甚至就直接决定自己是不是想要移动位置或是干脆呆着不动。
  这项实验的目的是想在其身上复制人体神经系统试验的结果,从而验证是否可能在一台机器或外星探索漫游车内部直接植入一个大脑。瓦维克教授表示:“这是一个简单地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就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让大脑继续存活的问题上,而不用再去费心考虑身体的问题。”他说,我们在未来将可以将一艘装载有人类大脑的探测器发往另一颗星球表面。
  就这一问题,美国纽约大学的生物化学家马修?廖(Matthew Liao)同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马修教授相信通过改造升级我们的身体,使其变得更加“环境友好”,我们将可以藉此减缓全球变暖的步伐。他认为我们目前的肉身甚至在地球上也不会幸存太久,更不要说是在其他星球上了。可是我们为何要将自己局限在地球这个一隅之地呢?马修教授表示,提取出脑细胞,将其冷冻并发往遥远的星球,在抵达目的地之后再行解冻,这或许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詹姆斯?休斯(James Hughes)是一位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三一学院的生物伦理学家,他同样希望未来将会出现一种新的人类存在形式,他甚至更进了一步,都不在乎是否还有保存大脑的必要。他认为将水和食物送入太空作为后勤保障是非常没有必要的,他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将能够实现将自己的意识转入某种体积非常微小但是又非常耐久的介质之中。(晨风)
&&& 原文链接:
值班电话:010-&&|&&&&|&&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未来百年人类生活什么样?人类未来家园在太空
来源标题:未来百年人类生活什么样
向天空、向地底、向水下,甚至向外星,人类未来的居住方式一切皆有可能。
100年前的人们很难想象我们今天的生活,当前处于高速科学发展时代,我们预测100年后人类的生活更为困难。然而,这样的想象总是有趣的。最近,三星公司旗下的&智能事物&物联网公司写出的一份《未来生活智能事物报告》,就对2116年人类的生活做了这样的大胆预测。
半人半机械的&超人类&
计算处理、分子纳米技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创新,将人类大脑与全球信息资源库建立连接,日益增强人类智力和认知能力,同时,人体与辅助机械装置结合在一起,将使人类变得更加强壮,未来人类将进入&超人类时代&。
人类的生理和智力都将发生变化,也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人们身体将安装辅助增强机械设备,肉体与机械结合方式将成为现实,从而模糊了科技与人类器官之间的界限。
触觉反馈衣物将日益普及,提供沉浸感身体反馈,与输入耳朵和眼睛的数字信息实现同步化,很可能实现嘴部和鼻部感知能力的同步化。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意味着人类的记忆和个性化特征可以永久地电子化存储,此外,基于复杂脑电波绘制能力,可实现人类大脑意识与外部认知世界之间完全透明化,人们仅通过意识控制复杂的机械设备,甚至应用心灵感应通讯。
家庭装饰&虚拟百变&
先进的增强现实和投影映射技术,将使人们未来家中墙壁变成投影背景幕。从外部观测角度来看,家中墙壁平常朴素,但对于主人而言这是家中最绚丽的背景装饰,可以呈现出华丽的3D雕像、巴洛克式幻景以及温馨的田园牧场,这些背景信息均可以从网站下载。
通过可穿戴设备,两个人在同一房间里可以体验完全不同的空间场景,对于更广泛的公共体验,投影和LED墙面将十分普通,未来它们可以依据居住者的情绪而发生适应性变化。
嵌入墙壁的大量微型LED灯,将通过无线电脑技术程序化工作,可以无限次响应改变外观形式,从镜面传统壁纸设计至实时显示,变换世界各地的场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可以免费下载更新,尽可能地将数据信息呈现在内部墙壁和外部墙壁上。
3D打印家具和家庭用品
3D打印技术现已成熟,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我们可以购买和下载3D设计,之后依据居住者的要求,对3D打印家具和家庭用品的外形、尺寸和颜色进行顾客化定制。同时,我们在家中需要一台小型3D打印机,能够打印制造一些较小的家庭用品,对于较大的家庭用品,我们将在当地3D打印商店购买3D设计模板,这种制造家庭用品的方式将减少运输和送递费用,只需将打印原材料送至房屋和3D打印室即可,并能满足本地产量需求。
可持续性&家庭发电&
当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可持续性将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核心选择,资源回收利用将完全整合在我们未来的智能家庭,家庭生活制造的垃圾通过&微生物燃料电池堆栈&,将成为燃料和电流。未来或许人们不再需要建造大型发电站,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核废弃物和碳排放。
能量将通过自然环境进行收集,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压电片将整合在住宅楼宇之中,与每一户的智能APP软件建立连接。
很可能未来地球的能源将来自于太空,月球表面的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电能成本将更加低廉,之后通过微波方式无线传输至地面,这将成为地球另一种清洁能量来源。
在自己家里生产食物
可持续性不仅表现在能量制造和使用,还体现在食物生产。未来人们可以在自己家里生产食物,水栽法是无需土壤,仅使用营养物质便能培育出植物,养耕共生就是结合这一过程,使用水族箱中的鱼类粪便,形成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厨房里拥有这样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将提供新鲜的水果、鱼类和贝壳类食物,还能提供家居3D打印机制造生物塑料所需的材料。
未来智能家居可以对雨水进行采集和储存,之后再用于培植植物。
住宅&自清洁修复&
目前人们使用的清洁用品和塑料包装将最终减少或者被家庭使用的自清洁和自修复材料所代替,这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对家居物体进行纳米技术清洁处理已是过时话题,这种清洁技术将完全重新定义。
嗜碱芽孢杆菌或者巴氏芽孢杆菌混合在混凝土之中能够休眠200年以上,当混凝土裂缝进入雨水或者水分,它们便开始制造石灰岩,这一过程非常类似于骨胚细胞制造和修复人类骨骼,能够显著改变房屋的安全性,使房屋不受年代的推移而失去坚固性,同时,也减少了房屋维修费用。
空中汽车成主要交通工具
基于人们未来对城市空间的较高需求,我们将看到家居建筑和城市外观的创新设计变化,其中包括:超级摩天大楼、水下和水面漂浮社区,甚至地下建筑设计最新趋势。
未来碳纳米管水泥将替代普通的混凝土加固物质,使其强度增至16倍,钻石纳米线将替代钢丝绳,其抗力增大100倍,重量仅是钢丝绳的六分之一。该建筑过程将日益自动化,工人和起重机将由机械手臂替代。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自动化建造方式,将使摩天大楼达到空前高度和跨度,整个城市都将高度延伸,活动房屋将配备在高架地面上,连接巨大的空中高速公路、建立高架步行街、商业网点、酒吧、咖啡屋和公园。伴随着未来城市在空间的立体化,空中汽车将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水栖社区也可以通过洋流和&海浪农场&获得免费能量,水栖社区可以全年漂浮在水面上,独立发电提供生活必需条件,水栖社区生态环境还能生长一些植物和食物。同时,未来水下城市也将成为现实。
此外,人们还可以在地下深处建造栖息环境,例如:BNKR建筑设计公司计划在墨西哥城地下300米深处建造地下城市,以及伦敦计划建造超级地下室,在城市中心打造更加立体空间化的生存环境,在地下环境利用土壤的天然绝缘性能实现保温,减少能量使用。
智能医学完善老龄化护理
未来100年老龄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人们将更加注重医疗护理、伤残和老龄化护理。
家庭中装配医学设备和生育健康检测装置需要较高的费用,数字化医疗保健将提供更有效、更精确的诊断,可以即时提供处方和补救措施。健康护理将由可穿戴设备跟踪分析身体任何器官组织,通过智能手机提供健康建议报告,实现哮喘监控、背部治疗、慢性疼痛缓解。此外,人们在家中可以配备可穿戴式检测舱,能够对身体进行完全扫描,提供数字化诊断,联网医学设备可分发药丸,或者皮下肌肉注射,这一切都可以在未来智能家居中实现。
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分析人类基因组,以及出生前基因甄别技术可使我们依据个人基因信息定制药物。
人类未来家园在太空
未来人类将首次在月球建立殖民基地,之后抵达火星以及更远的星球,当人类耗尽地球资源之后,将最终在太阳系内开辟新的生存环境,获得持续使用的资源。小行星采矿将实现商业化,未来人类将在月球建立基地,测试人类在地球之外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抵达火星,目前在火星发现地下水资源,未来火星或将成为人类新的殖民基地。
借助更先进太空技术,人类可以抵达太阳系之外遥远的系外行星,这将导致地球人类快速扩张,到时人类所用资源将不再受限于地球,有能力在银河系或者更远的太空区域获取资源。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元旦将至,LOL、魔兽世界、DNF、阴阳师等游戏带来了哪些活动福利呢?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是时候展开一段新的旅程,1月份,你不能错过这些!
大中国的“西部世界”,不像美国黄石公园那般是硬生生的天地,承载了太多历史底蕴。
今年高考加分项明显减少,二本、三本并不合并。请跟千龙教育一起看看这些举措如何实施。
13条超吸睛的国界线 让人眼界大开!环境优美,气色宜人,完全没有严肃的感觉。《后人类社会》之4、未来之主:机器人或机器人社会的_《后人类社会》_天涯博客
关于未来的方方面面,以及生命、意识、进化、人类、电脑、机器人、机器智能、超人智慧、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宇宙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240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暂无排名
  《后人类社会》之4、  未来之主:机器人或机器人社会的特点  当出现超过人类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或者这个机器人社会(这里我们先假设机器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将会有些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很难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认为,机器人只是更强大的“人”,拥有和人相近的各种情感、需要和嗜好,机器人社会也是与现在的人类社会雷同的一个社会,是现代人类社会的扩大或加强版。这的确也是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是人们一般最容易想到的情况,甚至是一个受期望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各种描述将简单容易的多,毕竟这种情况,会我们感到熟悉甚至亲切。但是,我不认为事情有这么简单,或许实际情况与这种猜测相差甚远,而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就像当年的原始地球,谁会想到几亿年后会是现在这种模样呢?绝大多数的星球,几亿年时间,不会有多大的改变。所以,按照熟悉的、习惯的思维或现成的模式推理,正确性未必高,特别是当一种事物发生重大、关键变革时。在这种情况下,或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试着来探讨一下未来的机器人或机器人社会的一些特点。  这方面能想象的东西确实十分有限,因此只能是简单描述。有关机器人或机器人社会的一些可能的属性:  (一)、对人温和而友善的机器人(我在后面的“是敌是友”一章中,将继续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如果我们承认机器人能够代替或超过人,人们自然会想到或担心,如果机器人的智慧超过人类,机器人对人的态度会是怎样呢?以及机器人社会产生之后,人类社会又将会如何呢?这一直是个值得人们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引发很多争论的问题。其中,人们最担心的,是未来的人类会不会沦为机器人的羔羊?或者被机器人所毁灭?的确,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当人类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机器人时,人类会不会成为待宰的羔羊?人类会不会因此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尽管这种强大的机器人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但这丝毫不能减轻人们对此的担心。并且,持有人类会因机器人超过人而毁灭或沦为奴隶、羔羊观点的人,我主观估计,至少应该占到80%左右。  那么,这件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对此,我的大致看法是,有很大的可能性,机器人对人的态度将会是温和而友善的。原因如下:我们以羔羊为例,人们之所以担心人类会成为未来机器人的羔羊,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这么对待那些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人类因为比它们强大,于是任意的杀戮它们来满足自己,表现出的都是残酷无情的一面。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其它生物都没有了自己的利益,地球上一切都以人的需要为转移。所以,人类也必然担心,一旦机器人超过人,它对人的态度也同样会像人类对待其它动、植物那样残酷无情。有谁能阻止机器人这样做呢?各方面都强大而优秀、充满智慧的机器人,有什么理由对比自己弱小的人类卑躬屈膝、惟命是从而不是相反?所以,这种担心看上去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种担心很可能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想当然的、缺乏根据的。我们应该看到人类与其它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和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的一些不同,两者之间有一些根本性的不同,这些不同对于我们思考未来机器人对人类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些不同可能决定了未来机器人对人类的态度。  首先,人类对待其它动物的各种残酷行为,绝非只是人类在无意义的以强欺弱,基本上,这是由大自然进化的残酷性决定的,人类其实是迫不得已,因为人类基本上没有其它的选择!为什么?因为人和其它动植物有“食物链”的关系!使得人类不得不去捕杀它们,作为自己的食物和用品,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而机器人和人之间,类似的情况并不存在,它们(机器人)和他们(人类)之间没有这种“食物链”的关系,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这首先决定了机器人绝不会因为食物、生存的需要而捕杀人类,但在人类捕杀的对象(其它动植物)中,食物的需要是占第一位的,所占比重极大。但这一至关重要的利害关系或情况却不会发生在机器人和人类之间,这就使我们免除了最大的危险。除此之外,由于其它原因,如人类对动物毛皮的需要,以及人类因为自卫而杀害其它动物,也占一定比例,但这种利害关系也不会发生在机器人与人之间,即机器人不会需要人的肉体组织,也不会需要人类的大脑或思想去为它们的生活服务,因为它们的智慧已经是超过人类的,这是我们假设的前提条件。这三种情况是主动伤害,如果有以上三种因果关系之一,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伤害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除去以上这三点(三种原因),如果再进一步分析,还有三种原因,如纯粹的误杀或误伤,或者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资源而造成冲突,或者因为机器人的扩张或环境的毁害、污染而造成对人类的伤害甚至毁灭,这后三种情况,都不是因为机器人有残酷的本性或必然的需要而有意制造出来的,所以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关于机器人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资源以及机器人造成环境的毁害而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情况,稍后再做讨论。最后,除去以上六点之外,还有一点,机器人会因为只是出于好奇、娱乐或实验而捕杀人类吗?我认为这更不可思议,对于机器人,好奇心或者是重要的,但机器人的智慧以及好奇心不应该是这种低级水平吧?对于这一点,即欲望、人的欲望、机器人的欲望,在后面的章节中将做更多的讨论。也就是说,除去前面三种情况,后面这四种情况,尽管在人类对待其它生物上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的,但却不会因此让机器人成为人类命中注定的敌人或捕杀者,也就是说,机器人不会因为后面四种情况所描述的理由而把人类置于绝对的对立面。除此之外,其它因素促使人类伤害其它动(植)物的情况所占比例可以说是极小的,同样,机器人因为除上述之外的其它原因而伤害人类的情况,可能性也是极小的。与此相对,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另一种情况,即在没有食物链关系的不同种类的食草动物之间,都没有出现那种血腥、杀戮的场面。总的看,未来机器人的生存与发展,基本上都不能从对人类的侵犯中获利,机器人与人类争夺资源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我们有很大的理由相信,未来机器人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应该是太阳能这种最丰富、最广泛、最干净的能源,或者是核能,或者是其它什么新型能源,而不会像地球上的动物那样靠“吃”其它生物为生。对于它们需要的太阳能,它们既可以在地球表面获取,又可以到广阔无限的太空中去随意获取,而它们自身“躯体”的生产材料,基本上是贮量极为丰富的硅、金属以及各种高分子材料,而不会是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人类的血肉。因此,根据以上的推理,我们可以说,未来的机器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完全没有必要像人类那样,对其它动物进行杀戮。所以我认为,机器人对人类将会是温和的,或者友善的。  另一方面,有人担心未来机器人超过人类后会不会把人类当作机器人的奴隶?我认为,人类成为机器人的奴隶的想法也是没有想象力的,因为那时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能力,在机器人面前都是原始、落后的,甚至是根本无法忍受的,人类无论是体力、智力或速度、精确度等各方面,都与机器人相关甚远,因此也无法胜任机器人的需求。所以,认为人类或许会成为机器人奴隶的观点,同样是难以成立的。如果人类真的有资格成为机器人的奴隶,那即是说,机器人在某方面是不完善的,它们需要人类的力量来补充、替代它们,那是否是说,在某方面,人类有能力对抗机器人?  (二)、高度智慧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首先未来机器人社会的智慧水平将高度提升,这是无庸置疑的,主要体现在或主要改变在于,  其次,感官探测技术飞速发展,因为感觉系统、探测技术所获得信息是思想的源泉或基础,  其次,是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对机器人来说,阳光最有可能成为其主要能源,所以在机器人时代,太空技术将飞速发展。阳光作为一种最充足、最广阔、最长久、最便于利用且最干净的能源,在各种能源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都有可能成为机器人社会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而,仅在地面采光,所得毕竟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光能(太阳能),机器人必定会把自己的“枝叶”伸向太空。因此,太空技术将会飞速发展,宇宙将是机器人更好的活动空间,那时将是宇宙时代。同理,由于机器人对硅等半导体元素的大量需求,将使采矿技术以及各种相关的技术有一个重大发展。  其次,机器人社会未必如同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个高速运动和繁忙的社会,某些方面可能趋向于向“静”的方向发展。除去能源和制造它们躯体所需的原材料外,在穿、住、行、用等方面,机器人也许比人类的需求要少得多、小的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未来机器人社会的劳动总量。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远程控制、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减少对“运输”或“运动”的需求量,这也会使机器人社会显的比人类社会更安静或平静些。或者说静态些。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很多时候,信息的传递,代替了物质的传递,或者说,用于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将减小到极限,而传递的信息量并不会减少。这使这个世界走向静态。  机器人将会很容易的扩散到宇宙的其它地方,无论是巨大的机器人还是微小的纳米机器人,我们的宇宙将会很快充满机器人。而这种情况或这个阶段,将使这个世界走向动态,当这个阶段完成后,这个区域或地区将转向静态。这点,是否就像植物长满全球的情况?随着智慧、意识的扩大和非生命化,生命以外的物体或物质拥有智慧和意识,并且这种情况飞速扩展,最终的结果,或许就是出现通常所说的宇宙智能化。  (三)、机器人之间或许没有竞争,或者只有一种弱竞争。机器人之间如何竞争?即机器人社会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否应该具有更多、更强的竞争意识呢?我们知道,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到真菌类生物,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都是一些非常悠久而古老且种类繁多的生命体,但它们的生存方式却完全不同于动物和人类,虽然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但它们之间没有动物之间那种有意识的、明显而激烈的相互杀戮、捕食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相应的行为能力。相对来说,植物的生存和竞争方式要温和得多。但它们并没有因此而被地球生物圈淘汰,它们仍然生存和进化,虽然在当今世界上,动物称王称霸,植物只能任人(或其它动物)践踏、宰割,但植物却依旧繁茂,是地球上最量大、最广泛存在的生命形态。所以,机器人是否必须具有更强的“动物性”行为以及竞争意识呢?或是向植物性方向转变?这是一个问题。按照前面的推断,未来机器人社会将以阳光为主要能源,这种特性正好与植物相类似,如果这种推断正确,我们就可以把机器人社会设想成为一种与动物相比具有更多的植物性的社会(也即是一种温和的社会,这也正好与在第一条中所说的它们会温和地对待人类等生物的情况相符)。因为机器人以阳光为主要能源(食物),并不需要相互厮杀和捕食,以地球上贮量丰富的硅元素为主要组成物质,不必像普通动物一样必须以毁灭其它的生物、生命来维持和发展自己(当然,机器人的采矿行为可能会与人类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机器人完全可以在月球等其它地方采矿,对于不需要空气、水、粮食的机器人,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月球甚至其它星球上生存、发展,或许更经济、更便宜)。  以上这些变化是否可以表明,未来机器人或机器人社会的行为的一大特点是,它们基本上应该处于动、植物两者的特性之间,即相对于现在地球上的动物,它们的习性更靠近于植物,而不是如同大家通常想象中的机器人都是此生猛的超级运动员、超级“动物”。这样,我们就可以说,相对于人类社会,机器人社会是一种至少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植物性特性的社会。并且就目前来说,我们知道,通信的发展,减少了运输的作用,从而使很多原来运动的东西静止了下来(最初这点是来自于《第三次浪潮》中对未来人类信息化社会所描述的一个特点)。这表明,现在的人类社会中,某些植物性已经在逐步增加(众多天天在家中上网的网虫,是否比其他种类的人群显得更“静止”呢?),尽管总的运动量仍在快速增长,然而在未来,这种趋向静止的情况将更明显。据此,我认为,相比于人类,机器人之间的运动性或许将减弱而不是增强,从其拥有某些植物性的特性来看,其竞争性也将减弱而不是增强,机器人并非都是现在电影中表现的那种来去如箭、力量巨大的类型,尽管必然有这种类型的机器人,然而,更多的机器人或许只是一个思想体,或许就像一台现在的电脑一样静静的呆在那里?  智慧、人类或机器人社会甚至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是否都有一个由静向动,动极生静,由动向静的过程呢?电影《黑客帝国》中所描绘的人类被“种植”的情景,似乎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那种被“种植(或养殖---像植物一样的养殖)”的人类,终生生活在一个类似的梦境之中,只有大脑的活动,而躯体,则基本上是“静止”的。在未来,这种情况并非不能成为现实(或部份现实)。  或者说未来的机器人社会,只有实验而没有竞争,或者只有很少竞争,竞争将被实验所代替,这点将在后文详细讨论。  最后,满足好奇心或许会成为机器人的第一需要?当机器人拥有智慧,它们最需要的将会是什么?我猜测一下,或许是好奇心、是满足求知欲?   然而,创造力是否总要停顿下来,当一个事物趋于完美或发展的极限,创造力是否仍那么重要?仍那么被需要,当不再有竞争的时候,不再有威胁的时候,创造力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特别是,当一切可以创造的东西都几乎都被创造出来,甚至在理论上可创造的东西,都接近枯竭的时候,当创造创造力已经没有发挥作用的领域的时候,甚至好奇心也将不复存在?在遥远的未来,不仅创造力,一切都会缓慢下来、静止下来、停止下来。动极而静,但这是更高、甚至是最高级别的静,一种无限完美的“静”。  (四)、机器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一种不具实体、生活在网络中的“电子灵魂体”,它们寄生或游荡在以电脑等智能设备组成的网络中,没有固定形态,类似于纯思想体或普通软件,但自成一体,或许在机器人社会这将是一种很普遍的智慧形态(然而这一点很值得怀疑)。  (五)工厂式“繁殖”。在机器人能超过人的反对意见中,还有一种观点需要提及(尽管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较多的这种反对意见),这种观点认为,机器人是由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即使再高级、再先进,也仍然需要由人来生产、改进、维修,所以机器人不可能超过人。就是说,如果脱离了人类的帮助,机器人社会就无法延续,就会消亡,所以,既然机器人无法离开人类而独存,机器人就会永远在人类的掌握之中,所以机器人不可能超过人。  对于这一观点,我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没有完全理解机器人超过人的真实含义。我们这里所说的,超过(主要指智能上)人的机器人,首先必须或必然是那种离开人类之后,仍能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机器人(或机器人社会体系),而无论它以什么方式来实现或达到这一切。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既然在智力上已经超过人类,那么这种超过人的机器人或由其组成的机器人社会,必然会考虑这些问题,而且比人类考虑的更加周到。它们必然能够自己设计、改进、修复自身仍至生产新的机器人,能够自己独立寻找、开发和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各种原材料,能够自己给自己“看病(即维修)”。而对于机器人种类及数量的扩展方式,即机器人的“生育方式”,我认为,它们完全可以使用不同于人类或地球上其它一切生物的“生育”方式,它们完全可以用一种对于生物是全新的生育、繁殖方式,即现在人类正在使用的生产机器人和其它产品的方式:工厂式。这有什么不妥吗?我们知道,生物有多种生殖或繁殖方式,人类是在自己体内繁殖后代的(即胎生),此外还有某些动物采用的卵生、微生物采用的分裂繁殖等,而植物是以果实或无性繁殖(即营养繁殖,如扦插、压条、分离繁殖,某些动物也可以进行无性繁殖)等形式来延续自己,另外还有现代科技的克隆等技术,克隆技术既可以算是一种制造技术,也可以算是一种人工繁殖技术,因为从宏观的角度讲,在人工的干预下,生物也可以以这种方式不停地繁衍下去,所以说现在自然界中的繁殖方式并不限于一种,而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那么,对于机器人的繁殖,未来机器人完全可以沿用现在人类制造它们所使用的方式,即工厂式繁殖,当然未来机器人也可以创造新的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机器人繁殖后代的方式,就是采取这种让我们非常吃惊的在“工厂”里进行的方式,但只要能保证机器人的延续、存在和发展,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机器人似乎不必一定要像人类那样,弄出个10个月怀胎、一朝分娩才叫繁殖吧?或者必须像微生物那样进行分裂繁殖吧?在目前的地球生物们看来,这种“工厂式”的生产产品方式,竟然被一种智慧体作为主要的自我生产、延续方式,这当然是一种非常怪异、奇特、闻所未闻的现象,但如果我们从宏观、宽容、开放的角度来看,就可以认为,无论如何,只要这种方式能保证机器人数量的延续,确保机器人“种族”的存在和发展,就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繁殖”或“生育”行为或方式。所以,尽管从我们的角度看,它们(未来机器人)其实是在“制造”下一代,然而从另一角度看,或者从它们自己的角度看,可以说它们是在“繁殖”下一代。这很可能就是机器人社会的一个属性和特点:工厂式“繁殖”。尽管我们将“工厂式繁殖”与以上几种生育方式并列起来看待,会很不习惯,但我们看到,虽然机器人的“生殖”方式和自然生物界的生殖方式是那么的不同,但这几种方式都同样可以达到繁殖新一代的目的。确实,机器人是非生命的物体(至少按照目前人们对生命的定义来划分是这样,至于什么是生命,这同样是一个仍未统一的问题,我将在后文进一步讨论),正因如此,所以它有它自己的完全不同于生命体的特性,“工厂式繁殖”就是这些特性中的一种,这并不妨碍它们(机器人)和他们(人类)都具有智慧,不妨碍它们是智慧体的地位,而机器人社会,就是以这种非生命智慧体为主体构成的社会。  谈到这里,引出来一系列我们总会想去弄明白的问题:未来的智能机器人是否具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生命?未来的智慧机器人是否有必要转变成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生命体?它们是否能够成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生命体?在它们的发展中有必要必须成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生命体吗?生命与智慧是什么关系?把人类通常习惯的生命形式强加在机器人身上会是什么结果,是促进还是会阻碍它们的发展?这些问题,我将于稍后做进一步探讨。从广义上来说,我认为机器人如果能够达到不依靠人类而独立维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程度,哪怕是通过所谓工厂式繁殖进行的,它们或许已经可以被列入生命的范畴,尽管这看上去像是胡扯,尽管基本上没人会接受这样的看法,但我认为,这或许只是由于人们不习惯而已,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借助美国电影《变形金刚》去找一找感觉,丰富一下自己的想象。当然,我的想象绝不是从《变形金刚》得来的。  (六)、强大的社会性。上面说过,由于与生俱来的原因,机器人自身的生产(即生育、繁殖、增加数量)基本上将会采取工厂生产的方式进行,因此单个或少数机械人很难或无法“繁殖”(这是“工厂式繁殖”方式的一个缺点,当然,随着机器人的发展,这种情况也许会改变,或许会有更先进的方式出现,但至少在机器人设计出比现在的生物更复杂、精密的机器人之前,在机器人社会的“初始阶段”或“初级阶段”,工作式繁殖将会是一种主要的“繁殖方式”),以及机器人所需的能源(最基本的比如电池,就现阶段看,这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提供方法)的制造方式,使它们的个体更依赖于整个机器人之间的合作,需要有更明确的分工,这使的它们可能比生物界的生物有更强的社会性,他们的社会结构可能会类似于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脑那样,未来机器人之间“知识”、“思想”的复制、交流、共享应该同样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随着有线互联、无线互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运用,机器人之间知识的共享、思想的联合将更加容易,所以未来机器人社会将是一个社会性很高的社会,这一点,同样存在于未来人类社会。  然而,还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未来机器人的这种强大的联合性、社会性,极其强大,甚至强大到了由各个机器人个体组成了联合体,这种联合体进一步转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单一的“整体”的地步,即机器人社会的社会性消失,所有的机器人合成一个统一的“联合体”,或联合的“统一体”。由于机器人社会的联合能力和联合性过于强大,致使每个机器人的思想可以合而为一,每个机器人的个体思想、个体计算能力都成为整体的一部份,都完全融入了整体之中,即所有的机器人共同组成了一个总的机器人,个体不再存在,或几乎不存在。此时,机器人社会也就不存在,或说整个机器人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单一的机器人。  当然,整个过程也可能相反,机器人一开始就是由一个统一的“大脑”指挥的整体或个体(这个统一的“大脑”很可能就是最先获得智慧的那个“大脑”),这个整体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分化(制造)出一些临时的“个体”去执行不同的“任务”,就如同《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用毫毛分化出众多的“自己”那样。这时这个所谓的机器人社会,其实都是由这一个机器人“组成的”。  但是无论机器人社会是由分到合,还是由合到分,即无论是先分后合,还是先合后分,机器人的强大的联合或者“合体”能力,都让机器人社会内部个体间的竞争性减弱而不是增强,而这种情况,对人类社会的是有利的,这说明机器人社会的贪婪性会较弱,而秩序性将会更强。  实际上机器人社会的特点,远不止这些,后面的讨论中,我们还会讲到,但这仍远远不够。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生存遭遇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