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乐与礼的关系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禮記·樂記》 但凡聲音所起,由人心而生。人心所以動者,外物感動之故。人心既感外物而動,口以宣心,其心形見於聲。心若感死喪之物而興動,於口則聞悲戚之聲;心若感福慶而興動,於口則聞歡樂之聲。既有哀樂之聲,自然一高一下,或清或濁,而相應不同,故動生變。聲既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以樂器配合歌曲,並及干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謂之樂”。所謂“聲”,即宮、商、角、徵、羽(西式樂符為:1、2、3、5、6)。極濁為宮,極清為羽,五聲以清濁相次,清濁相雜和比謂之音。若單有一聲,無餘聲相雜,是謂“聲”。執“干(盾牌)、戚(斧)、羽(翟羽)、旄(旄牛尾)”和音(曲)而舞,就叫做樂。 德音謂之樂傳統的音樂理念中,聲、音、樂是三個不同的層次。聲與音的區別在於,音有節奏、音調,聲沒有。無節奏的聲只能叫噪聲,不同的聲結合起來,有節奏,又有含義,才叫做音。人與動物都有聽覺,動物一般不識別聲與音,而人不僅能感知音,而且能利用音的特性構成樂曲,和自己的內心相應。是否懂得樂,是人區別於禽獸的重要標志,故《樂記》云:“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在外物的作用下,人心會躍動而起。因外物作用的方向、強弱不同,人的情感表現也不同。說(悅)之,故言之;言人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禮記·樂記》 心裡喜悅,就想說出來;言語仍不足以表達喜悅,就拖長聲調說;拖長聲調還不足以表達,那就加上詠歎籲嗟(即唱歌);詠歎籲嗟還不足以表達,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手舞足蹈再配上歌曲,是心情達到極致的表現,最早的音(包括歌唱、演奏、舞蹈)就是據此而作。此亦謂之“順乎人情”也。凡聲其出於情也信,然後其入撥人之心也夠。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陶如也斯奮。聽琴瑟之聲,則悸如也斯嘆。觀《賚》、《武》,則齊如也斯作。觀《韶》、《夏》,則勉如也斯斂。詠思而動心,(上艸下胃)如也,其居次也久,其反善復始也慎,其出入也順,始其德也。鄭、衛之音,則非其聲而從之也。
——《性自命出》(郭店楚簡) 但凡聲傳達出的情真實可信,然後就足夠撥動人心。聽聞笑聲,即使不知是什麼事,亦會心喜。聽聞歌謠,則一同歡樂、興奮。聽聞琴、瑟之聲,就會心悸而感嘆。觀《賚》、《武》,則動作會如同齊戒一樣莊重,觀《韶》、《夏》,則為人勤勉、收斂。歌詠能打動人心,正是如此,它能長久影響人的居處次第,它能使人謹慎地反善復始,它能使人做事出入進退皆順,是因為它能以“德”影響人。所以,鄭國和衛國的淫亂音樂,不能聽聞其聲而從其所行。《賚》是周武王伐紂後,封賞功臣時所用之樂,其辭可參見《詩經·周頌·賚》,《武》是周公所作歌頌伐紂功績之樂。《韶》為舜之樂,《夏》為禹之樂,這些都是表達和諧、正義之樂,能導人向善。《論語·述而》記載,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投入得三個月不知肉味,說“想不到《韶》樂達到了如此地步”。先聖先賢認為,音和樂出於人心,是心聲的表達, 又能反過來影響人心。樂音種類很多,有端莊的,也有張狂的;有細膩的,也有粗獷的;給人不同的感受,誘導情感發生與轉換。古代聖賢認識到了樂音的這種重要影響,主張樂音應該有益於教化,而不是為取悅、附和於人。認為符合於天道的樂音,有益於人類文明;而以滿足感官刺激、取悅於人的“樂音”,會將社會引向混亂。所謂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禮記·樂記》 樂音有不同的層次,高層次的樂音符合天道,欣賞它可以得到脩身養性的快樂;低層次的樂音悖逆天道,對人性的宣泄毫無節制,會引導人走向頹廢或暴戾,也得不到快樂。《樂記》云:“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德音之謂樂”,而讓人“以欲忘道”的音,只能叫“溺音”。是否懂得音與樂的區別,十分重要,所以《樂記》又云:“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惟有君子才懂得真正的樂。春秋時期有古樂與新樂之爭。所謂古樂,指黃帝、堯舜以來,聖賢相傳的雅樂,如黃帝之樂《咸池》,堯之樂《大章》,舜之樂《韶》,禹之樂《夏》等,節奏緩慢莊重,聽了使人心性平和,富有安民教化之意。新樂則是時人所作的“淫聲濫調”,恣意放蕩,擾亂民心。《樂記》中有一段關於古樂與新樂的千古討論。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親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
——《禮記·樂記》 魏文侯問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說:“我穿著端冕(端:禮服冕:禮冠)聽古樂,卻總是擔心會睡著;而聽鄭、衛之音,卻不知疲倦。請問原因何在?子夏說:“古樂進退整齊如一,曲調平和寬廣,弦匏笙簧,相互配合,奏樂始於擊鼓,舞畢終於擊鐃。君子聆聽到此,可以說出古樂的義理,然後思索脩身齊家,均平天下。新樂不然,行伍雜亂,奸聲濫溺,舞者如猴戲,男女混雜,尊卑不別。樂曲終了,君子不知所云。現在君所問的是樂,所喜好的卻是音。”古樂是聖人安定天下之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配以樂器,輔以舞蹈、加以節文的作品,所以子夏說“德音謂之樂”。而當時的新樂“淫於色而害於德”,只能叫溺音。既然樂是德音,樂曲的內涵又涉及善惡教化的導向,所以,制禮作樂就不是普通人所為之事。《中庸》云:“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必須是有德、有位者才能制禮作樂。《樂記》云:“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認為只有大功告成,天下大治的王者,才能制禮作樂。為何德音才叫樂?因為這些樂是上古盛德帝王所作。王者定天下後,必制禮作樂以教化百姓。黃帝是人文初祖,曾命樂官伶倫創作樂律。伶倫取嶰溪之谷的竹子,斷為三寸九分長的兩節,以吹出的音為黃鐘之宮。然後以此為本,聽鳳凰之鳴,制為十二律,雄鳴、雌鳴各六,樂章叫《咸池》。顓頊命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名之為《承雲》,用以祭祀上帝。帝嚳時作《唐歌》,又發明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箎鼗、椎鐘等樂器,合奏聲起,鳳鳥為之起舞。帝堯祭上帝的樂曲叫《大章》,乃是仿效山林溪谷之音而作,用麋皮做的鼓和石磬伴奏,百獸也為之起舞。舜時發明了二十三弦的瑟,又譜成《九招》、《六列》、《六英》等樂曲,以昌明舜德。歷史上,凡是勤勞天下、吊罪伐惡的君王,都有專門的樂章。大禹治水,萬民歡欣,於是舜命皋陶作《夏迭》九章,以表彰其功。商湯伐桀,黔首安寧,湯命伊尹作《大護》之舞、《晨露》之歌,以展現其善。牧野之戰,武王克商,於是命周公作《大武》。成王時,殷民叛亂,用象群為虐於東夷。周公奉命東征,馳師馳逐之,於是作《三象》,以嘉其德。相傳舜命夔開始制樂以賞諸侯,《樂記》說:“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所以,德音即德治之音,是指致治之極在音樂上的體現。惟有這樣的音樂,才能奏於廟堂,播於四方,化育萬民。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孝經·廣要道章》
孝悌之道,是百姓相互親愛、和睦的根本;樂與禮,是教化百姓,移風易俗的重要方式。古代聖王,正是以此治國。
《華夏禮義》現由“漢文堂”發售,並在本平台定期連載,請關注本平台,有意購買實體書者請聯繫本平台官方,或直接到“漢文堂”微店購買。對本書有意見及評論者,可聯繫作者。郵箱:購書指南:微店:/item.html?itemID=&p=-1淘寶:/item.htm?id=
更多請關注“漢文堂”公眾平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恍然,回眸。或微笑,或幽怨,或嬌俏,或清冷,回眸的一瞬,往往是驚鴻一瞥。甚至比全方位多角度,看個通通透透更美近期古裝劇又多了起來,前有《瑯琊榜》,現又有《羋月傳》。《瑯琊榜》播出時,可謂好評一片,也有朋友就《瑯琊榜》今天一大早,就不斷的接到朋友們從微信、QQ上面發來的“感恩節”祝福。“感恩節”,聽起來是個在日常生活及正式的禮儀場合中,都要行走。行走之中,亦能表達人的身心脩養,處事態度等。因此,謹慎、懂禮之人,行李子 辟爾為德,俾(bǐ,使)臧(zāng,善,好)俾嘉。淑慎爾止,不愆(qiān,罪過)於儀。不僭(超越本西周     戰國時代     秦朝   秦朝騎兵     西漢     西漢騎兵     魏晉時代住,主要指日常起居之場所。這裡著重介紹日常起居之禮。日常起居,看似個人私事,但能從中觀察一個人的生活、處事態壹韓愈“道統說的提出者”韓愈——道統說的提出者君子法天運君子法天運,四時可前知。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利害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雙11”了,近年它成了淘寶商家促銷的節日,以至於也許有人忘了它原來叫“光棍節”。其實商家“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禮運》)禮儀最早起源於餐飲。餐桌之上,盡顯個人素養,有人細嚼慢咽,進食優壹 衣食住行 夫古之禮儀教導,必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自一、大唐開元七年(耶暦719年),是一個平靜的年頭。這一年裡,唯一值得一記的事,似乎就是五月發生了一次日食。頭小肩寬腰細大長腿不在討論之列
都說西裝是現代紳士的鎧甲,穿對西裝能大大提升男士的顏值氣場。更重要的卷
三 《禮記》曰:“大道不器”,《周易》曰:“與時偕行”。 真正的大道,不會如器物般,各施其一二用途,開筆禮儀程入學入學之日,父親(若父不能到,可由母)著禮服攜童子至學堂。端正衣冠先生(即老師)著禮服。古之讀書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重要發明創造”研究組組織相關專家,經過近一年半的集體調研,推選出歐洲在危險中,敘利亞的難民正衝擊著歐洲的古老土地,這不僅僅是難民,而是信仰衝擊,是文化衝擊,歐洲並無力抵抗這從頭到尾細讀中國史,你會發現春秋時的中國人,生機勃發,品格清澈。漢唐時的中國人,雍容大氣,自信心很強。及至明歐洲研究中國歷史的先驅、法國漢學家埃狄納·巴拉茲認為,宋代是中國最令西方人神往的朝代。大家都會問,為什麼是宋議昏
男女到適合結婚年齡,即可談婚論嫁。在當事人及主婚者等相關者沒有為親人服喪情況下,才可成婚。古代,必須
冉閔(約生於耶暦322年左右,卒於耶暦352年6月1日),漢族,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 逆向種族主義,是一種思潮,原本意思為低等種族歧視高等種族。後被學者王小東改變原意為一種自我矮化、病態的、情江統簡介江統(?—耶暦310年),字應元(一說元世、德元),陳留圉(今河南省通許縣南)人,一說圉縣(今杞縣圉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許多形式和內容的傳統文化課程相續出現,可謂參差不齊。近來廣受媒體關注的“
在抗戰勝利紀念日之際,特推出【勿忘國恥】專貼。作者介紹陳天華,別字星台,號思黃,又號過庭,1875
在抗戰勝利紀念日之際,特推出【勿忘國恥】專貼。秋瑾簡介秋瑾(耶暦日-耶暦190在抗戰勝利紀念日之際,特推出【勿忘國恥】專貼。《知識青年從軍歌》是一首優秀的抗戰歌曲,在耶暦1944年的知識八十年來,為抵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而戰鬥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一百八十年來,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戰鬥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百八十年來,為抵抗蠻族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而戰鬥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模糊的容顏似乎已經湮沒在時光的流水中。這個傷痕累累的古老民族走過時光的鋒刃、歷史的劫火,竟然萌出了鵝
經常有人會拿南宋和南明做對比,因為南宋和南明實在是太像了,都是北方野蠻民族入侵,又都同時建立了南渡政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一、今天是什麼日子?
如果突然有人問你今天是什麼日子,今天是幾號,你會怎麼回答?我想大多數的人會說今
近些年中國學術界在討論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重新掀起了討論,繼而波及到岳飛、文天祥是否民族英雄。為笄禮介紹女子許嫁,笄。年十五,雖未許嫁亦笄。按:古代女子十五即要許嫁,所以年十五行笄禮,當今不必如此。可在女  黃帝紀元2599年(耶暦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鐵騎出征匈奴。兩軍在天山相遇,隨即擺開戰中國社會,並不能套用西方社會的分類法,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來劃定。西方從古巴比倫到古羅馬,由於必父母無期以上喪,始可行之。父母在沒有為親人服喪的情況下,子女才能舉行冠禮。一、
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上海崇明方言裡有一個讓我困惑多年的詞:即將午飯稱作“點心”。吃午飯叫“吃點心”。雖然自己操這種方言多年,但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禮的意義如此深重,那麼,禮可以用在哪些範圍?禮應當用到什麼程度合適?本篇即討論這些問題。 無物不在禮太上貴德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提出《大同書》,表示要建立一個“大同社會”,“大同”的理念,古已有之。孔子曰:“大道之行既然禮要“自卑而尊人”,即然禮無處不在,那麼是不是越謙卑越好?禮越多越好?有人說講禮就要“和和氣氣”,“禮多禮法是禮的外在形式。禮法的制訂,是以人文精神作為依據的。若徒具儀式,無“禮義”作為依托,則“禮”就成為無釐頭《黃帝內經》講,聖人要“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因為生病再去拿藥,亂了再去治理,已經造成損失,為時禮是人際交往,以及人與鬼、神溝通的形式,因此辭令必不可少。古禮中的辭令,一般有規定的格式,《禮記·少儀》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HanWenTang5000漢文堂:漢家文化講堂之簡稱,旨在推廣漢家正統文化。热门文章最新文章HanWenTang5000漢文堂:漢家文化講堂之簡稱,旨在推廣漢家正統文化。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中的礼与乐刘士林礼、乐与城市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0108
1.B 2.C 3.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中的礼与乐刘士林礼、乐与城市文..”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2).拟人搜索(3).反衬(4).对比(5).反复(6).排比(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市中的礼与乐刘士林礼、乐与城市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0871912189111518028003313855625836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与思想道德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