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宝龙山镇镇金斗乡五星村何秀英还在吗

您的位置:首页 &
& 龙山镇地图
12、四川省苍溪县龙山镇基本概况:龙山镇位于大巴山南麓,苍溪县东部边缘,地处苍溪、阆中、巴中三县(市)交界处,幅员面积10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78亩。是由原柏杨乡、鞍子乡、金斗乡、龙山镇合并而成的特大镇(全县三个),现辖37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26个村民小组、7个居民小组,11235户、41632人,其中场镇常住人口10456人。省道苍巴公路贯穿全境,素有“鸡鸣三府,货通九州”之称,有“大山里的小温州”之美誉,距苍溪县城95公里,是全国庭院经济“六个一+三配套”的发源地,西南最大的苗木药材基地,首批确定的省级试点小城镇,四川省环境优美镇,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川明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仰钟寺和双灵寺,更有千峰竟秀四季绿,座座庭院果飘香,富有美妙传说的“仰钟凌霄”(仰钟寨)、“白马泻玉”(白马井)、“观音送子”(观音街)、“青牛卧岭”(卧牛山)、“仙女下凡”(槐荫村)、“双灵耸翠”(双灵山)的自然奇观,还有融发电、旅游观光的三角塘电站。目前,全镇已形成以苍溪梨为主的水果业,以优质粮油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兔为主的养殖业,以优质果苗为主的苗木业,以川明参、山药为主的中药材业,以务工为主的劳务业等六大支柱特色产业。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2.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5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8万元,场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5元。2008年度龙山镇综合目标考核获全县三等奖,财税、农房重建、新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电力设施保护、民政、交通、水利、清洁城乡、卫生、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统计、宣传思想工作、党风廉政、行政效能、防邪、维稳等21个单项工作获苍溪县委、县政府表彰,同时,清洁城乡工作获广元市先进单位、苍溪县特别贡献奖。下辖村社:八一村:与龙山场相连,辖3个村民小组,178户,1017人,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247亩。该村依托种养业、服务业和外出务工三大支柱产业,扎实推进“户办企业”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的核心生态小康建设村,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壮产业、抓新村、促和谐的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发展之路。白虎村:辖7个组,276户,农业人口917人,非农业人口32个,有耕地面积689亩,常年种植中药材面积127亩,水果以梨、猕猴桃为主,全村以自留灌溉为主,公路四通八达,全长12.5千米,60%以上的户通公路,卫生设施基本齐全。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有公益林787亩。柏杨村:位于苍巴路沿线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5个村民小组,人口993人,267户,全村主要发展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以川明参为主的药材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苍溪梨为主的水果产业。宝宁村: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336户,1157人,有耕地面积1200亩,有山林面积1700亩。主产以苍溪雪梨为主的水果业,原苍溪10个雪梨大王,我村就有4人。有村组公路21公里,分上、中、下三条主干线。全村共有苍溪梨树6万株,年产果400吨,苗木350亩,川明参300亩,生猪2500头。长梁村:地处巴中、阆中、苍溪三县市交界处,距龙山场镇7公里,辖8个小组305户,1125人,幅员面积2.4公里,耕地面积804亩,森林面积1256亩,通村水泥路面于2009年3月建成3.5公里,有小二型水库一座,蓄水18万方,山坪塘7口,以川明参、苗木、生猪为主要产业。茨林村:位于距龙山场2公里,苍巴公路、龙河公路穿境而过,区域面积270公顷,有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880人,264户,全村实有耕地面积690亩,森林覆盖面积约占35%。全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劳务输出收入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共有山坪塘9口,年有蓄水量约1.5万方,蓄水池40口,年有效蓄水量约5000方,标准石渠约1500米,有利解决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通户便民路占70%,砖混结构房屋占50%以上。大牟村:距龙山场镇10公里,幅员面积3.8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辖6个村民小组,338户,1789人,耕地面积996亩。全村50%以上的农户修起了砖瓦房,100%的农户通电、通水、通电话、通闭路电视、建沼气130多口,防旱池62口,村有大小堰塘10口。村道路6.8公里,通组、通户路18.6公里。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作物,产业结构调整后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业、川明参、苗木、水果和生猪、小家禽等养殖业。大志村:总人口875人,辖6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780亩,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药材、林木、生猪养殖等。董永村:距龙山场5公路,辖6个村民小组,317户,1211人,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全村发展苗木、药材(川明参)、养殖业。全村个体工商户30户,农民经纪人32人,苗木种植大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20余户,养牛大户(韩诗良)现圈存200头。囤子村:辖7个村民小组,人口1017人,276户,耕地面积860亩,中药材以川明参为主,种植面积120亩,生猪育肥400头,水利以走旱路为主,交通四通八达,全长15公里,60%公路通到户,森林覆盖50%以上。分水村:距龙山场3公里,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73户,1021人,全村主要以发展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业,以川明参为主的药材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水果、干果、绿化苗为主的苗木业,以核桃为主的水果业。桂阳村:距龙山镇5公里,幅员面积2.6公里,海拔600米,辖5个村民小组,农户208户,人口723人,耕地面积1121亩,堰塘9口,防旱池47口,蓄水总量3.7万立方米,村组公路8公里,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种植雪梨200亩,产量300吨,种植沙参200亩,产量80吨,种植各类苗木110亩,年销售生猪1200头。槐荫村:距龙山场镇1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194户,704人,现有耕地面积448亩,林地面积736亩,全村塘堰15口,全村主要养殖业以生猪、肉牛为主,村道机耕路3.8公里,沼气池100口,水池20口,主要特产有川明参、山药。金虎村:距龙山场30公里,地理位置海拨600—800m。共有7个小组,269户,1026人,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806亩,人均收入2325元,主产粮食,主要经济来源生猪、毛兔、药材和外出务工。荆树村:位于龙山镇东南边缘,距龙山镇4.5公里,地处苍阆接合部,幅员面积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亩,全村共辖五个村民小组,203户,713人。村道路2.5公里,组道路8.3公里,85%的农户公路直通。共有堰塘9口,蓄水1.5万平方米,抗旱池47口,卫生井200口,防渗渠1公里。库楼村:距龙山场3公里,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81户,1041人,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81户,1041人,全村以发展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为主,以川明参、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水果、干果为主的苗木业。立石村:地处龙山镇东南方,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035人,287户,有耕地面积750亩,本村农业经济以种养为主,即:生猪、药材、水果、水稻、玉米、红苕。凉桥村:位于风景秀丽的黑岩山下,辖4个村民小组,1362人,耕地1175亩。该村主要依托水果、粮油、生猪三大支柱产业,扎实推进以“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为核心的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状产业、抓新村、促和谐”建设社会逐一新农村的发展之路。灵风村:辖8个村民小组,273户,有耕地803亩,常年种植中药材面积199亩,水果以梨、桔、猕猴桃为主,产量在300吨左右,公路四通八达,60%以上的户通公路,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有公益林875亩。灵钟村:辖5个村民小组,150户,585人,耕地面积438亩,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主要以发展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以川明参、桔梗、枣皮、桔壳为主的中药材林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龙角村:位于苍巴交界处,全村共5个组,224户,736人,共有耕地576亩,幅员面积2.5亩,山林890亩,村组道路共5公里,其中,水泥路7.5公里,全村以种粮为主,以种植沙参、苗木为龙头项目。新场村:紧邻龙山场,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46户,1265人(其中非农人口129人)。有耕地841亩,幅员面积0.92公里。全村依托场镇的区位优势,以服务业、苗木业、药材为骨干经济支柱。全村个体工商户34户,农民经纪人28人,建有百亩优质苗木基地,年种植优质苗木近千万株,远销全国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全镇前茅。美福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美福寨下,苍巴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辖7个村民小组,293户,人口984人,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768亩,森林覆盖率达40%。全村现有泥结石路5.3公里,其中硬化1.5公里,有山坪塘5口,微水池100口,沼气200口。全村种植苍溪梨393亩,新植早熟梨130亩,年产1000吨,川明参211亩,产药150吨,以优质核桃、梨苗为主的商品苗100亩,50万株,新引进业主3家,投资150万元,分别办起了水泥彩瓦厂、面粉加工厂,年实现产值超千万,农民80%的收入来源于庭院经济,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南阳村:与巴中县九镇乡连界,幅员面积7公里,现有人口1406人,村部坐落在卧牛山南阳岭下。村内交通四通八达,村道7公里,组道7公里。全村每年种植川明参40多吨,出售各种优质苗木平均每年2000多万株,村民70%的收入来源于商品苗木。桑林村:离龙山场镇7公里,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285户,总人口1168人,耕地面积729亩。村道硬化水泥路4.2公里,组泥结石路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20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养殖、苗木、药材。双山村:位于佛教圣地双灵山下,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50户,650人,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多年来,全村由于特殊地理位置,除传统的粮食生产的种、养殖业,还盛产杜仲、黄柏、川穹等中药材,是川明参发源地。水垭村:距龙山场镇12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376户,1345人。该村规模养殖100头,生猪大户1户,50头的5户,30头的以上8户,全年出售生猪7348头。生产以川明参为主的中药材300亩,商品苗木300亩,建猕猴桃园100亩。塘山村:地处龙山镇以西,距苍溪县城87公里,距龙山镇10公里,该村有4个村民小组,198户,625人,幅员面积在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亩,新植工业原料林100亩,常年种植各类商品苗木150亩,川明参种植140亩,毛兔存栏养殖5000只,2008年人均纯收入2550元,主要以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来源为兔毛、生猪、川明参、苗木和外出务工等。田坝村:辖7个村民小组,1040人,耕地面积1009亩,该村主要依托水果、粮油、生猪三大支柱产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色经济园100亩,新建小康农居80套,“六个一+三配套”的户达80%以上,充分依托党支部为核心力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团结村:距龙山镇14公里,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全村辖区6个村民小组,234户,851人,全村主要发展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业,以川明参为主的药材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苗木、猕猴桃为主的苗果业。印池村:距龙山镇3.5公里,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海波768米,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1010人,耕地689亩,境内大小山坪塘12口,标准防旱池76口,蓄水总量3.5万立方米,村组公路畅通,共计15公里,2009年全村新建沼气100口,人均纯收入2930元。全村种植雪梨2.5万株,年产20吨,种植沙参300亩,年产30吨,栽培苗木450亩,年产值300万元。赵家岭村:位于龙山镇东北角,距龙山镇13.6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全村种植面积在300亩左右,产值180万元以上,苗木业种植历史悠久,全村种植苗木200亩左右,年均产值在50万左右;全村年出栏肥猪头左右,现有规模养殖户2户,年出栏20头以上育肥猪在30户以上;水产养殖,现有水域面积40亩,年销售水产类4吨左右。翔凤村:距龙山场镇6公里,境内海拔600米左右。共7个村民小组,317户,1224人,幅员面积2598亩,山林面积1378亩,常年栽植川明参30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为主,以生猪、苗木、川明参等经济收入为主,村道路7.8公里,组道路13.1公里,塘堰8口,溶水16万方,蓄水池21口,沼气47口。先锋村:位于龙山镇东南方,幅员3.75平方公里,五个村民小组,265户,917人,党员27名,5个党小组,耕地617.5亩,主要种植以川明参为主的药材业、苍溪梨为主的水果业。五星村:辖8个组,425户,1525人,有耕地面积1201亩,常年种植中药材300亩,水果以梨、桔为主,产量在100左右,生猪养殖2500头,水利条件以自流灌溉,提灌为主,公路四通八达,全长25.8千米,70%以上的户道公路,水泥路面以硬化到村部,卫生设施基本齐全,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五郎村:辖3个村民小组,816人,耕地面积430亩,该村主要依托种植业、服务业、流通业三大支柱产业,扎实推进以“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为核心的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状产业、抓新村、促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之路。龙山社区居委会:地处广元、巴中、阆中三市交界处,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药材生产基地,经贸活动十分繁荣,交通便利,距巴中市区仅60公里,阆中市区58公里。该地区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791户,9873人,下设5个居民小组。社区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设有园林绿化保洁公司一个,计划生育、民政福利、治安联防、关工委、民事调解等工作委员会。社区建有一个党支部,有共产党员56名,支委会由3人组成。社区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规范健全,社区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成立了腰鼓队一支,舞蹈队一支,健身器材16台,活动场地150平方米。柏杨居委会:位于龙山镇柏杨场。这里古柏参天、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人们避暑休闲的好地方。该地苍巴公路穿场而过,街道总长1000余米。农贸市场1100平方米,每逢2、6、10当场天,苗木、水果、川明参及兔毛等交易红火,迎来四方宾客被群众誉为“小青港”。有2个党支部、党员35名、有柏杨小学、美福村小学、卫生院、粮管所、畜牧站、信用社、电信、邮电、敬老院等事业单位。有彩瓦厂、木材加工厂、水泥下水管厂、面粉加工厂等私人企业20来家。个体工商户80来家,总人数2300人。历史沿革:苍溪县辖镇。1951年建龙山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95公里。面积69.3平方公里,人口2.7万。苍(溪)巴(中)公路横贯镇境。辖八一、新场、南阳、荆树、大志、文柏、董永、桑林、龙角、印池、先锋、库楼、翔凤、长梁、双山、灵钟、立石、白虎、大牟、赵家岭、五星、灵凤、囤子、水垭25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果苗。产沙参、黄柏、杜仲等中药材,特产雪梨。城镇建设:龙山场现有垃圾房30个,果皮箱80个,垃圾清运车3辆。建有清洁公司和执管执法中队,有环卫人员9人,城镇执法人员6人。拟在分水村四组新建垃圾填埋场1座,已完成规划设计,预计年底前建成。,龙山场场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街道11条,总长3700米,硬化率达100%,供水管网、排污管道、供电通讯广电设施、环卫设施一应俱全。今后几年,镇党委、政府将按照“实力做强,形象做美,功能做优,品味做高”的标准,加大中街改造力度和场镇天然气配套建设,完成场镇污水处理工程,新建设垃圾填埋场,加快客运站、农贸市场、公厕建设,扩大场镇绿化面积,建设设施完美、功能齐全,生态园林的小城镇。龙山风光: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女6860家庭户户数3765家庭户总人口(总)13927家庭户男7183家庭户女67440-14岁(总)33260-14岁男17870-14岁女岁(总)岁男岁女494865岁及以上(总)71365岁及以上男34065岁及以上女373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31328、黑龙江省友谊县龙山镇龙山镇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边界处,南、西与双鸭山市相连,西北与集贤县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龙山镇,因居于老龙山脚下而得名。原为友谊农场煤矿,1969年建矿,称“十八团煤矿”,1977年改称友谊农场煤矿。1985年8月,煤矿和林场合并,设置龙山镇。属工矿林区城镇。全镇共辖龙山、北锋、西锋、卫东、朝阳等5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40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9人。镇政府驻地龙山村。境内林场附近已发现“东南山古城堡”、“五凤仪古城堡”、“南山古城堡”。城堡结构,分内城半地穴居住址、外城半地穴居住址。4、贵州省龙里县龙山镇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17个村民组,8个居委会。距省城贵阳33公里,到龙洞堡机场仅18公里,黔桂、湘黔铁路、321国道和贵新高等级公路、株六铁路复线贯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讯迅速、快捷;水资源丰富,电力资源充裕;煤、硅石、硫铁矿、石灰石等矿藏储量大、品质优;省级风景名胜区猴子沟旅游景点就在境内。镇党委以科技为导向,以富民兴镇为目标,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提升农业经济。工业上以龙里医药工业园区和龙山工业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新项目的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以贵州正大、龙腾铁合金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支柱企业落户工业区,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全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农业上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全镇划分为城郊蔬菜区,莲花观光旅游业区和平山畜牧业区三个产业化区域,蔬菜区有各种蔬菜种植基地,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是龙里县城和贵阳市场蔬菜的主要供应地;观光旅游业区内通往龙里大草原的柏油路将四个村连成一线,公路沿线有观赏荷花、松涛林、垂钓池、休闲山庄等观光休闲点,是合家外出,好友相聚的休闲旅游好去处;畜牧业区以其丰富的天然牧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波尔羊、黑山羊等畜牧品种,在该区实施的肉牛品种改良试点已初见成效,现已有多个养殖项目在该区实施,总畜量达200万余头(只)。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245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0408万元,农业产值20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1元,实现财政收入2635万元。10、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基本概况: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1.97万人邮编:315311代码:拼音:LóngShānZhèn,2007年4月,全镇辖1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龙山居委会、山下村、凤浦岙村、东门外村、龙头场村、龙山所村、西门外村、伏龙山村、邱王村、金岙村。镇政府驻龙城路1号。原辖18个村委会。1999年5月,里山庵村被撤并。?年,伏龙和龙西两村合并为龙联村。2001年2月,大岙村、金夹岙村合并为金岙村;李家村、西门外村合并为西门外村;林家村、龙头场村、田央陈村合并为龙头场村;下洪村、龙联村合并为伏龙山村;王家村、邱洋村、苗圃村合并为邱王村。龙山镇地处慈溪市“东融宁波”最前沿,与宁波江北区、镇海区接壤,东距宁波市区约30公里,西至省城杭州约171公里,329国道、中横线贯穿全境,是宁波城市北扩、融入上海的重要节点,也是宁波大市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区位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龙山镇于2008年7月,因慈溪市慈东片区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龙山、三北、范市三镇和慈东工业区合并而成。现辖区总面积14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241亩、林地42915亩、滩涂8661亩,境内山丘、平原、滩涂由南向北逐步向杭州湾延伸。现有总人口11.79万人,其中暂住人口5.44万人,下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和1个农垦场。历史沿革:龙山镇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据考证,早在六七千年前,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2000多年前的秦代名士徐福正是从境内的达蓬山启航,东渡日本,拉开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序幕,其中达蓬山中东渡摩崖石刻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徐福东渡场景的唯一物证,极具历史价值。资源要素:龙山镇拥有丰富的资源要素。龙山镇具有得天独厚丰富的滩涂土地资源优势,以及总库容达1300余万方、实施联调的三座饮用水水库,可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产业发展提供土地空间的要素保障。位于境内西侧的七姊八妹列岛,可为北仑港提供配套发展空间。达蓬山徐福东渡传说在国内文化界和日本民间具有较大的影响,总投资达3亿多元的达蓬文化旅游园已建成开园;龙山的虞氏旧宅以其独特的中西合壁建筑风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虞氏旧宅的主人——虞洽卿,在长三角地区的商界和民间具有传奇式的影响;范市镇的太平闸曾经是浙东革命重要根据地之一,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人物。综合实力:龙山镇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2008年上半年,全镇(不含慈东工业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6亿,比上年同期增长9.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比去年同期负增长0.16%;实现镇级财政总收入3.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实现镇级可用资金1.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2007年,龙山镇行政村可用资金平均达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4元。经济发展:龙山镇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工业方面,全镇现有各类企业1350家,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规模企业的206家,基本形成了家电、灯具、化纤、轴承、五金塑料、模具制造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了如远东照明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上半年,全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0.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2%(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实现产值46.48亿,产销率为94%);引进项目13只,协议利用外资34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2.69万元,完成自营进出口额1.26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6月底,慈东工业区进场建设和建成投产(试生产)企业分别累计达到150家和65家。今年上半年,技改投入达到1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引进优质项目13个,协议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农业方面: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27246亩,占耕地面积的48%;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1668亩,占耕地面积的55.8%;全镇拥有无公害蔬果基地4个,千亩水产基地2个,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其中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2008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现代服务业方面:随着杭洲湾跨海大桥开通和达篷山文化旅游区试行营业,慈溪东部地区乡村旅游日渐升温。2008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1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9%。人居环境:龙山镇拥有较好的人居环境。境内“三横五纵”骨干道路相互贯通,等级公路里程达57.5公里,区域性公交已经开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条件不断改善。原三镇一区的建城区错位铺开,建成区总面积达到6.96平方公里,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城区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辖区拥有13所中小学校,8所托幼机构,3所卫生院,2座大型文体中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镇现有公共绿化面积130余万平方米,主要道路硬化率、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已有19个村被评为市级以上绿色村庄。发展前景:龙山镇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根据新龙山镇的现有基础、自然条件及其在全市发展的地位,今后龙山镇的奋斗目标是:围绕“区域性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旅游生态宜居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三区”目标定位,通过十几年努力,努力把新龙山镇建设成为生产总值超百亿、集聚人口逾20万的,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相对发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并形成“一心两片三带”的片区发展新格局。一心,即片区核心区,由伏龙山、伏龙湖及周边区域组成,重点承担生活居住、公共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形成生态型、田园式的东部新城。两片,即龙山片和三北—范市片。龙山片重点发展商贸、居住为主体的城镇功能;三北—范市片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居住为主体的城镇功能。三带,即产业带、生态旅游带和生活居住带。产业带,依托慈东工业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态旅游带,依托南部山地生态屏障,以徐福东渡和“两山三湖”(达蓬山、伏龙山,窖湖、凤浦湖、灵湖)为主要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区;生活居住带,以龙山、三北—范市两片为重点,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完备、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活区。引9、福建省南靖县龙山镇龙山镇是漳州市的重点乡镇,位于闽南金三角的南靖县境内,东连芗城区的天宝镇和华安县的日新、官古,西接船场镇,南与山城、丰田毗邻,北与金山及华安的高安分界,建国初期为区级建制,后改为乡,1958年撤乡建镇,总面积280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23个行政村,人口3.8万人,国道319线贯穿东西,九龙江西溪流经全境,是闽西南交通要道和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龙山镇地属亚热带,属丘陵地带,气候温和,山地坡缓,土地肥沃,年降雨量毫米,年无霜期360天以上,平均温度21℃,雨量充沛,有耕地面积4万亩,山地33万亩,是南靖县重要的粮蔗生产基地之一,镇党季、政府在“稳粮保蔗”的基础上,立足镇情,采取“镇、村、组、户”四轮齐驱的方法,实行“林果竹一起上,绿化致富一起抓”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动群众向山进军创办绿色企业,建立,柑桔、香蕉、麻竹、龙眼、蜜柚、橄榄、栲紫胶、杉木等万亩农业基地,盛产柑桔、香蕉、麻竹、菠萝、龙眼、蜜柚等名优特果品,年产水果3500万公斤,其中柑桔2500万公斤,麻竹种植5.6万亩,年产麻笋2200万公斤,提高了山地综合开发水平,即增加了群众收入又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生产原料,全镇人均果竹收入近1500元以上。7、云南省龙陵县龙山镇龙山镇地处龙陵县西北方,县城所在地,龙陵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面积190.4平方公里。辖9个村4个社区,总人口29232人。龙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接龙新乡,南邻河头乡,潞西市,西隔江相望腾冲县,北连龙江乡。滇缅公路、320国道、腾冲至龙陵省级公路从境内通过,镇内村村通路,镇政府所在地龙陵距离保山121公里,距德宏州潞西市25公里,距腾冲县城78公里。自西汉年间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龙山镇一直成为内陆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龙山镇通信发达,自然景点、人文景观美不胜收,通信网络覆盖全镇,商贾来往,货物聚散,信息传递十分便利。境内有被誉为“热海之源、温泉之乡、神汤奇水、地球穴位”的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有被称为地球活化石的桫椤科考区,有道家名观云龙寺风景区,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豆地坪,有侵华日军碉堡、军政班等众多的抗战遗迹、遗址。龙山镇气候多样,资源物种丰富,有耕地面积36280亩,森林19万亩,森林覆盖率66.9%,全镇最高海拔2325米,最低海拔1000米,立体气候显著,自然植被茂盛,雨量充沛,素有“雨城”之称,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水利资源,适应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主产水稻、小麦、大麦、玉米、洋芋;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核桃、板栗、草果、八角、柑桔、梨;有以台杉、秃杉、西南桦、果松、云南松、思茅松为主的丰富的森林资源,有硅、铅、银、锡铜、铌钽等高品位的矿藏资源。九五以来,龙山镇依托县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实施“借路兴镇、借城富镇”战略,巩固粮食基础,建设丰产茶园,发展特色畜禽养殖,培植优质林果,搞生物资源开发,发展非公经济,全镇经济增长,农民增收。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452万元,乡镇企业、个私经济总收入16111万元。粮食总产679.5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78公斤,人均纯收入1300元。2004年,镇党委政府进一步理清“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个私活镇,特色经济富镇”的思路,把粮食、非公经济、畜牧业、茶叶、林业、加工、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列为建设重点,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产业、非公经济发展,力促财政增长,农民增收。
| W3C XHTML 1.0
Copyright & 2012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苍溪县龙山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