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坦克跻身一流大学何时跻身世界一流

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
&&&&来源:&&&&
原标题: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  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会议指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要落实政府主体责任。要依法依规开展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专项督导,明确督导内容、程序、结果应用方式,重点监督经费保障、质量管理、进展成效、社会监督等情况,建立评价、激励、问责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责任,保障工作进度和成效。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播放列表加载中...
正在载入...
分享视频:
嵌入代码:
拍下二维码,随时随地看视频
中国大学 如何跻身世界一流?
上 传 者:
内容介绍:
Channel Me 精选
我来说点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京网文[0号 |
| 京公网安备: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403号
<img src="" width="34" height="34"/>
<img src=""/>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width="132" height="99" src=""/>
在线人数: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http://"/>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没有数据!
{upload_level_name}
粉丝 {fans_count}
{video_count}
{description}中国何时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新华社11月5日电&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建设与改革并重,《总体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  《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有序推进实施。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高校要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对建设方案要开展咨询论证,动态监测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指导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以来,这个追问始终困扰着中国高等教育。  过去20年间,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稳步迈进,一批大学开始跻身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然而,面对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欧美名校,中国高校还有一定差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后,国务院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路径。中国高校亟待在坚持中国特色、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力迈进。  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缺什么?  理想现实有差距 改革创新要提速  我国高校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和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三是社会服务层次有待提升,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够有力。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历史留给我们雄厚的物质和学术基础,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发展瓶颈。”北京大学校长说,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在北大也有所显现,少数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媚俗畏权;一些人迷失了方向,独立和开拓精神不振,丢掉了优良的学术传统。  林建华说,与此同时,北大学科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差距,进入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较少;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突出作用的学者还不多;基础学科尽管整体实力较强,但某些学科优势正在丧失;在研究方面,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及科技成果和能够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较少。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也感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和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三是社会服务层次有待提升,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够有力。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西方发达国家依托一流大学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使命并担当重要角色。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指出,中国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教育先行,依靠一流人才来承载重任。为此,《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配套措施,现在看来,时不我待、任务紧迫。  “大学在18世纪的崛起,大学在19世纪的超越,大学在20世纪的引领,根本原因都在于办学思想、理念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南京大学校长说,“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学科建设是龙头 中国特色要坚持  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路径,根源都在于体现了国家特色、民族特点和文化自信,在于引领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自觉肩负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纵观全球,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凭借一些学科闻名遐迩,吸引各国英才。例如,牛津、剑桥、哈佛大学拥有遥遥领先的文、法、医等学科,麻省理工学院的工学、斯坦福大学的物理、耶鲁大学的文学和艺术学科是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风向标。  “学科建设是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形成特色发展则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聂宏认为,一流学科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重大科学技术需求,坚持特色发展战略,要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融合创新上下苦功夫,掌握“杀手锏”的关键技术,在优良的学术土壤中,带出一批优秀人才,开辟一片学术高地。  瞿振元指出,以学科为单元加强学校建设,尽早让一批学科成为一流学科,这样的一流大学才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是实的而不是空的。同时,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系,使人才培养的一流和科技创新的一流相互融合,这才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应有之义。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获得了争创一流大学高校的广泛认同。  陈骏说,考察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路径,根源都在于体现了国家特色、民族特点和文化自信,在于引领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自觉肩负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  “创建一流大学,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大学模式,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说,“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要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构建别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探索地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评价导向要改革 统筹推进很重要  统一起来思考、统一起来布局、统一起来推进,有助于克服过去的重点建设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对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今后可以考虑引入“可进可出”的竞争机制,落伍的应该退出、新生的应该进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  教学改革徘徊不前,新老人事体系之间矛盾初显;资源的综合配置机制不顺、效率较低,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学校管理体制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有待进一步合理划分;现行的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制度受了过多的约束,束缚了学校应对人才竞争的能力,制约了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及交叉学科的发展,限制了研究机构的活力……  这些问题,几乎是中国高校发展共同的难题。  “从深层次讲,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理念不够成熟、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方式不够科学、治理架构不够健全等造成的。”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说。  “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一个积极探索未来教育方向、迎接挑战、并为学生创造更大价值的大学,而非仅仅出一些科研成果。这一点可能是当下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因为在赶超的过程中,我们更容易关注现行的指标,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大学执行校长说。  不少高校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外有许多评估机构,纷繁复杂的大学排行让人摸不着头脑,也给一些高校造成了办学思路上的混乱。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一个以追求卓越和世界一流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体制为牵引,其结果可能会影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建设进程。”朱秀林说,“评价体系具有导向和诊断功能,要以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来推动国内学术生态的重建,建立全面、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大学评价体系。”  针对这个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还提出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等思路。  “统一起来思考、统一起来布局、统一起来推进,有助于克服过去的重点建设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对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瞿振元表示,今后可以考虑引入“可进可出”的竞争机制,落伍的应该退出、新生的应该进来。  瞿振元强调,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是宝塔形,而是图钉形,由“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仅有112所,其余2400多所高校的发展也要统筹考虑。要注意照顾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让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有争创一流的环境。  新华社记者 吴晶 刘奕湛 凌军辉  据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新华  时评  瞄准“世界一流”久久为功  国务院5日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绘制出顶层设计。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中国高校迈向新征程。  近年来,国内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在大学科研创新、制度创新、大学精神文化创新等“软件”上,中国大学与学科却与世界一流尚有差距。重点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激发高校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中国大学应汇聚优势资源,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必须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集合资金、政策、资源形成合力,提升院校水平、突出学科优势,从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培养一流人才,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教协同育人。应当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并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必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向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发起冲击。学术发展当以国家重点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国际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瞄准世界一流,中国高等院校必须努力跻身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的行列。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到跨区域性的重大科学计划与科学工程中,扩展对话,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发出属于中国的一流声音。  2016年开始,总体方案将与国家新的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必须坚持久久为功,从而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新华社记者 郑昕 刘怀丕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责任编辑:HN666)
11/06 09:3111/06 08:3911/05 18:2311/05 10:3211/05 01:1911/04 10:0011/04 08:0511/03 05:55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中国大学 如何跻身世界一流?
您在的位置:
[视频]中国大学如何跻身世界一流?
来源:央视网 
编辑:王海蓝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6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盈帆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  | 中国大学明确“世界一流”时间表 哪些内功需修炼
&#160;&#160;|&#160;&#160;来源: 中国新闻网&#160;&#160;|&#160;&#160;作者:&#160;&#160;|&#160;&#160;责任编辑: 许允兵
  资料图 北京大学
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如今,新一轮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已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中国为建世界一流大学列时间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国的许多大学也曾列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
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2011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近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力争2030年左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而记者注意到,除了清华、北大之外,近年来,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
中国大学究竟何时能跻身世界一流?本次“总体方案”给出了一个时间表。
《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怎么样才叫“世界一流”?
近年来,在名目繁多的各类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虽然都能找到一些中国大学的名字,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学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总是屈指可数,距离“世界一流”更是相距甚远。那么,世界一流大学有何标准?
随着国家层面的方案出台,中国一些高校校长也公开通过媒体阐释自己对于“世界一流”的看法。有高校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还要看大学对国家进步,对社会进步,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底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贡献。也有校长表示,对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更要看重大学对社会发展产生前沿的引领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在底线上有相同点,顶端则没有相同点,所以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从“底线”上说,世界一流大学有相同点,都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拥有学校内部的治理意识,以及专业的管理制度等,但“顶端”没有相同点,一流大学不尽相同,其各有特色,各有长处。
“从操作层面来说,如果世界一流的学者以及生源愿意选择这所学校进行教学或学习,那么,这所学校便是一流大学。” 储朝晖说。
也有专家表示,所谓“世界一流”,其实不仅是指中国的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投入经费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不仅仅是指某一高校在科研成果、教学成绩方面,能拿到几个世界奖项,更重要的是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和创新能力是否在世界首屈一指。
1&#160;&#160; &#160;&#160; &#160;&#160;
中国政协频道 新闻热线/商务合作:010- &#160;传真:010- &#160;合作QQ: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法律顾问: |
| 对外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坦克跻身一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