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志 三国演义 区别哪个好看些?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个看着有意思?_三国演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5,789贴子: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个看着有意思?
三国志很枯燥吗?三国志就是正史吗?
就好像适性可以从c升到b...
本来是赤壁一个左嘟嘟,...
我到底是违反了哪条吧规...
紫霞仙子镇楼
我打字 比如: 楼主打字...
随便镇 依然昨天的图
一楼敬度娘
呵呵哒~有些吧友,有意...
凡说他保证不会坑的,全...
看完看懂三国演义,再看三遍。然后你可以去看三国志了。 都很给力。
三国志是正史,但不代表一定正确。而且三国志很不全面,研究三国还是需要大量的野史。
研究三国有三本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但是晋书的可信度极低,错误非常多,反而不如同期的。除了裴注引的史料之外,应该结合一些如华阳国志,水经注等的史书。如果看三国志觉得没有头绪,可以先看资治通鉴,便于理清概念。
怎么都比用三国演义当正史驳三国志的强多了
还是看三国演义热血。
听说书的最有意思
没有看过三国志,不过最近迷上了三国演义
一个是史书,一个是文学,没法放在一块比
只看过三国演义
可以这样去看三国演义。 首先确定好 你是看情节还是武斗,
分别是嘉靖本跟毛本, 旁边最好放一本三国志 这种所谓正史。
百度小说人气榜
本书排行: 第名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哪一个记录得更真实一些?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哪一个记录得更真实一些?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哪一个记录得更真实一些?具体差别都在于哪里?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本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发帖来解释,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是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色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于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略,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可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都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那么三国志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诉大家,也不全是。大家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对秦始王不满,就把他母亲写成 

一个风骚的妓女,一点都不客观。现在电视上面也是按照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这也不觉得什么,因为 

秦始王他母亲风不风骚已经无关痛痒了,呵呵 

现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知道都有没有看过雷锋日记,我感觉并不像真的,反而写作风格很像 

当时的作家的风格,说的东西也很难让人尽信,什么看病回来去工地帮忙,回来一下别人就敲锣打鼓 

前来感谢,工地完工了?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也是无所谓了,毕竟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 

就如大家喜欢说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纵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管他那么多干啥~~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是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发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的。。。 
关于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发生战斗。单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说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其他回答 (7)
三国志是史学材料。更接近现实 

不同之处如下: 
1.成书时代作者不同:三国志是晋?陈寿所着、三国演义是明?罗贯中所着 

2.两书性质不同:三国志是正史,纪传体、三国演义是小说,属于章回小说 

3.两书编排方式不同:三国志因为是正史,所以是以人物为主要描述,如魏书?武帝纪第一、魏书?文帝纪第二、诸葛亮传、关张赵马黄传...等等、三国演义因为是小说,共有120回,是用故事的情节编排,并非以人物为主 

4.两书描述主轴不同:三国志因为是正史,所以主要以魏国为主,因为魏取代汉,所以为正统,蜀国和吴国则较不是正统描述、三国演义因为是小说,多有作者本身的个人意识在内,小说是以蜀国为正统,魏国和吴国描述较属于陪衬的感觉。 

5.情节夸张与事实不一定符合:三国志因为是正史,所以所撰皆为史实、三国演义是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多有偏离史实,多有过份英雄化或丑化某些人物。 

6.四库全书收录与否:三国志在四库全书中收录在史部、三国演义在四库全书中并无收录,四库全书并无收录小说类的作品 

简单点说: 
《三国志》是晋代的陈寿所编,其内容简略,意义深刻,采用“传记式”即什么什么人第几传,分为《魏书》、《蜀书》及《吴书》,后由裴松之作注,其内容较贴近于历史;《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罗贯中所写。此书有多种版本,现流行120回的版本,其内容由于小说体裁所需要,距历史有较大出入,整体也是“只夸刘备,痛骂曹操”。总之,《三国志》是一本史书,整体较可信,而《三国演义》则是一部小说,与正史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国志更接近现实。三国演义是民间艺人说书的说的。有很严重的个人倾向。后来传的多了才出的书早就被改的七零八落了。 
而三国志是史学材料。更接近现实 

三国演义是小说 是根据三国志编写的,三国志是一本史书
当然是三国志
《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面有些事是不真实的!
《三国志》
三国志是纯历史文献,较小说《三国演义》而言,比较真实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和诚达书店
当前位置: &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1)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2)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3)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4)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5)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6)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7)
民国8年 锦章书局印《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漂亮版画26幅--
内容有 读三国志法(图8)
电&&&&&&话:
开&&&&&&本:32开
页&&&&&&数:
字&&&&&&数:
I&&S&&B&&N:
售&&&&&&价:386.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嗨婧笱谏保??岜?耍?导菝跋粘龀牵?挥煞炙担?褂档嚼?嘤?小!?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嗨婧笱谏保??岜?耍?导菝跋粘龀牵?挥煞炙担?褂档嚼?嘤?小!?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之战、望梅止渴、得陇望蜀、舌战群儒、智取陈仓、妄自菲薄。&三国拳&也说不够,那个人也就懒说了。
115.53.252.*
60.223.148.*
222.81.173.*
控件返回公司客户的合法健康法开发的参加考试的不得闲尽可能参加考核法还是戴计
124.93.25.*
124.93.25.*
不好!!!!!!
60.166.59.*
60.166.59.*
60.166.59.*
60.166.59.*
60.166.59.*
erterterterte
60.166.59.*
60.222.21.*
58.51.70.*
221.204.34.*
还有什么?
222.38.84.*
谁来讲讲 赤壁之战的故事
219.134.71.*
来自哪个故事因讲清楚
222.186.158.*
来自那个故事写清楚
222.186.158.*
来自那个故事写清楚
58.50.226.*
58.50.226.*
58.50.226.*
60.210.161.*
可不可以带意思
14.211.42.*
14.211.42.*
60.166.59.*
60.222.21.*
219.134.71.*
60.222.21.*
很感兴趣很好
60.222.21.*
218.201.195.*
221.11.45.*
219.132.250.*
221.204.34.*
218.85.174.*
谢谢你啊,让我完成作业啊
58.40.54.*
112.91.70.*
116.116.249.*
115.61.148.*
很好!还有没有带歇后语的??
58.48.28.*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1.167.68.*
121.16.181.*
58.60.27.*
大意使劲周
218.88.219.*
非常好,有更多的吗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是时候拿出这句话了:most of history is guessing and the rest is prejudice.不过正经的说,史书还是要更靠谱一点——当然这是从逻辑自洽的角度出发,和历史的真实无关。
内心遥远的公务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