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留隍镇镇下街49号属于什么居委会 急

留隍镇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留隍镇
留隍镇位于中下游,地处梅州市东北部,东南毗邻、,县内与、潘田、黄金、小胜和潭江等5个镇接壤,是革命老区。全镇总面积428.2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0.3万亩,常用耕地面积30739亩(其中旱地7685亩、水田面积23054亩),山地面积555733亩。本镇200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2006年9月被省定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虽然受世界客都管辖,但是由于地处客家潮州两大民系的交界处,故留隍镇分布有大量讲的当地居民。其中留隍镇 超过8.5万,且大部份是只懂潮州话而不懂客家话的纯居民.。外文名称Liu Huang Zhen别&&&&名万江市行政区类别镇所属地区广东省丰顺县下辖地区3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电话区号0753邮政区码514361&地理位置东北部面&&&&积428.23平方公里人&&&&口94563人气候条件著名景点,,太史第,科兰公祠,展思堂,勤训卢等[1]机&&&&场,火车站,(高铁)车牌代码粤M名人先贤等历史人物,,陈励吾等特&&&&产飞凤枇杷,留隍青榄,行政代码441423
留隍镇在春秋战国属地,又名万江市。汉时,隶属南海郡揭阳县,绍兴10年县城曾设此处,后才迁揭阳玉窖村。相传宋末皇帝南逃时曾在求神庇护,躲过了追兵,取“万江古庙可留皇”而得名,后为避元朝耳目,将留皇二字加上“阝”旁成阝留隍沿袭至今。
现万江古榕、古庙仍在,93年被县政府划为熏点保护文物。清代隶属,民国时属第二区。 1925年、率东征军讨伐时,曾在本镇科兰公祠设军事指挥部。1958年改为阝留隍公社,59年后并入,61年划归丰顺县,2004年10月原东留、茶背镇并入留隍镇。留隍镇下辖3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常住人口19796户、94563人(其中农业人口16410户、83795人)。
留隍镇下辖村:三桥坑村、万江社区、、、、、、环市村 、西洞村 、富足村 、高华村 、黄礤村 、砂汤村 、上围村 、黄砂坑村、 九河村、葛布村、 田坫村、 庵坑村、 锡坑村、茶背村 、上南村 、下南村 、金岗村 、蔗溪村 、岽下村 、西山村 、黄沙田村、 仙丰村、石九村、小东村、、、、、、、。
2013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2]
留隍镇下辖:3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代码城乡分类名称121万江社区居委会220溪北村委会220溪南村委会220莲塘村委会122上湾村委会122市郊村委会122环市村委会220西洞村委会220富足村委会220高华村委会220黄礤村委会220砂汤村委会220上围村委会220黄砂坑村委会220九河村委会220葛布村委会220田坫村委会220庵坑村委会220锡坑村委会220大坪村委会220仙丰村委会220志扬村委会220志南村委会220新美村委会220长林村委会220新埔村委会122口铺村委会220小东村委会220石九村委会220茶背村委会220蔗溪村委会220西山村委会220下南村委会220金岗村委会220上南村委会220岽下村委会220黄砂田村委会本镇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主要有、陶器、席编、服装、食品和水果加工厂,及商品贸易、饮食和矿产业等。农业主产、薯、蔗、姜、烟等。水果盛产橄榄、、、、荔枝、、香蕉、等。镇区域内温泉资源丰富。
位于东岸的东留鹿湖天然温泉,平均水温65℃,日溢流量880吨,可谓品质好、水温高、流量大,温泉区呈狭长小峡谷状,旅游开发价值极高。森林覆盖率高,盛产枇杷、杨梅、龙眼、荔枝、青榄等水果。
另外韩江枢纽水利工程已在兴建之中,该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成为留隍的“韩江小三峡”,推动留隍地方经济的新发展。特色产品有“铜峰牌”青榄获全国第三届水果展销会”中华名果”称号,大乌脐、青边枇杷获广东省“优质水果”奖,留隍传统云片糕()和等。
主要资源有水力、河沙、瓷土、稀土、叶蜡石、铅锌矿、多色辉绿岩、松杉们及杂木等。旅游景点有军塘湖、韩江留隍大桥、万江古庙、古榕林、妈宫、红岽炮楼等。
军塘湖位于留隍镇口铺村,俗称大厝内、朱厝,相传是朱三爷创建,国师刘江东设计。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是一座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三合院式于一体的古建筑。
笃庆堂[1]整体建筑面积5472平方米,坐东向西。整座建筑依地形分三台阶建造,即大厅堂、伸展之两厢和后围包(即围龙),以及屋前灰埕(长方形坪地)、池塘、角楼等。屋顶为穿斗式,架梁盖瓦的硬山顶结构。大门两旁坚有黑色扁体石鼓,八角形石柱。正面墙壁两边嵌有完整的“麻雀戏梅”石雕。大门前灰埕宽约7米,前面是一个池塘,屋后半月形后围包跟屋前灰埕和池塘构成太极形平面布局。周围是一片片绿树、田园,远处是凤凰山层峦叠嶂,林水葱茏,蔚蓝色的天空飘着白云,小桥流水,构成一幅古迹与大自然协调的自然画卷。
笃庆堂内共有11个厅堂、16个天井、65间房屋,回廊通道相连,布局巧妙,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屋内外檐采用斗拱,外檐彩绘有人物、花鸟图案。堂内三大厅均用五层大式瓦盖顶,琉璃剪边。屋的正脊、垂脊、围脊、角脊都镶有琉璃彩龙艳凤。
笃庆堂地处韩江东岸,群山拱抢,秀水环绕,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闻名遐迩,因基具有潮汕特色、客家特色和侨乡特色的独具风格的围龙屋,颇具价值,被丰顺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史第是清翰林院大学士故居,位于留隍镇九河村。该房屋为双合屋,共有16间2大厅,灰砖结构,面积525平方米,建筑基本完整。
太史第的历史价值:郑家兰(年),号秋臬,留隍九河乡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禀生登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馆散改授福建省邵武县知县。在官时清操自持,廉洁正直,体恤民苦,民咸称其为郑菩萨。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任广西学政门生曾元海督学广西,感恩知己,遣人赠送金钱,并为其建太史第。师生情重,一时传为佳话。
太史第为丰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14年(1925年)10月1日,广东省政府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盘踞东江的陈炯明叛军,蒋介石任总指挥,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统率第一、二、三纵队,分三路进军。东征军在攻下惠州后,长驱疾进,直逼潮汕、兴梅。10月30日,陈军林虎、刘志陆门路在五华罗甘坝战败后,星夜经丰顺桐梓洋,猴子岽向汤坑逃窜。31日,东征军猛追至汤坑,残敌弃枪逃到阝留隍向闽赣溃退。东征军二路追到阝留隍,11月3日,蒋介石在留隍科兰公祠(今留隍中心幼儿园)设立总指挥部,5日离开。东征大军进抵潮汕后,又分三路入闽,追歼残敌,终于取得第二次东征的胜利。当时上海《申报》(1925年农历乙丑十月初五日第九版)以《蒋介石在留隍设总指挥部》为标题作了报道。展思堂,位于留隍镇九河村,上下堂大型祠堂。上堂不立大房间,俗称官厅构筑。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九河郑氏开基祖郑松溪所创,后几次重修。1987年,旅泰侨领郑明如倡议重修。内有一批宝贵文物,如“太史”题匾等。
堂内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墙上壁画、瓷塑浮雕、千姿百态;堂中石柱、门前石狮、技艺精湛;堂中祠联、哲意深长。坐落于留隍镇上南村溪尾。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年),为溪尾村侨胞江善民之父江宁勤建筑四横一正身,房屋共26间。门楼有石刻“光前裕后”四个大字。厅堂横染及走廊墙上雕龙画凤,显示当年建筑艺术上高超。
勤训卢为?隍茶背乡唯一古建筑。[1]古镇悠久历史
留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境内活动,已发现的生活遗址分布在韩江中游流域,主要有拱厝盘遗址;窑址有梅印、九河、西洞等。
拱厝盘遗址,位于韩江中游阝留隍镇东岸乌石塘村。该地周围原是河湖沼泽,背靠莲花山脉,面积约1480平方米,先后两次从墓地、生活遗址(林炎炮侨胞筹建华侨新村)中土层0.7米—1.25米处发现大量的长方形穿孔石刀、石奔及捕鱼垂网圈、出土釉陶条纹大口樽、釉陶小樽、红陶罐、夹砂黑陶壶等。同时还发现有较分散、纹饰单调,以方格纹为主的陶片。专家认为,属浮滨文化墓葬和生活遗址。文化遗址说明:远在年前,韩江流域两岸,先民们已在这里生活,生活来源是以捕捞采集野果为主,猎取小动物为辅。
曾是揭阳县治
留隍原名万江市。春秋战国属百越地,汉时属南海郡揭阳县。宁绍兴十年(1140年),揭阳县治设在留隍,后才迁至揭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重刻《揭阳县老》。《沿革》载:“宋徽宗宣和三年,始割海阳之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宋高宗绍兴二年,废县制并入海阳县。十年,复设,卜地于留隍、玉窖二村。留隍在丰政都,属丰顺县地;玉窖,今揭阳城。”该城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4个城门,东门在妈宫;西门在后井;北门在宫汶头,也曰城之头;南门在街尾李厝埕;里即内,内即城之内。出后井就是是城之外,以当代寨内城墙为界,古代还在宫汶头设码头,名曰揭阳县渡船所,专管往来船只。清初时饶平总兵、邑人吴六奇重建城围,另设4个城门,并田阝留隍地势险要,利于江防,下令在留隍江边建筑码头,以便往来船只装卸货与征收捐税。官府还设《奉县宪示禁石碑》,这块石碑已在当地被发现,放在官汶头风景区内。石碑上规定对韩江船只需加管理,“上水只载饷盐,不载地货,亦不能搭客。”这个碑文,实际上反映当时封建时代这一带的自然经济情况。此外,吴六奇还下令在留隍西北部辟有面积约2000多亩的湖塘,以湾泊江防战船,老百姓称之为“军塘”。这个军塘,成为留隍的一个古景,叫做“军塘鱼筏”。
留隍由来古典
留隍,在的东南部,流到这里,正好中游。韩江从大埔高陂镇至潮安归湖镇,其流向形成一个弧形,江阔水深,便于停泊船只;又因这里西北靠高山,少受风寒与涝灾害,适合高品集散和形成集市,故留隍自古成为潮梅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留隍,是丰顺这个年轻县中最古老的圩镇。她的古名不叫留隍,而叫万江,圩镇称万江市。至于万江后来改为阝留隍,都有一段历史传奇哪!
南宋末代皇帝被元兵追击,他带着一批大臣在一个雨夜里躲进宫汶头的的一株大榕树下避雨。过了一阵,雨歇天晴,君臣们欲走,雷雨又至,只得缩回树下,连续几次都是如此。一近臣向皇帝进言:“万江庙小,可留皇上,天助我也!”皇帝听其言,便在庙里夜宿。临走,在香案上用香灰写下“留皇”两字。虽然是一个落难的小皇帝,但他的到来,却成为万江这个小地方的人们经历见闻中的一件大事。事后,当地的人们为纪念此事,便将万江改称“留皇”。后来,蒙古人统治中国,是谓元朝,当地人们害怕因地名“留皇”引起祸端,故将“留皇”两字的左边各加上耳旁,便成为今日之“阝留隍”。这个“阝留”字,是阝留隍这个地名所专用的。而今字典还没有收入这个字,新旧中国的新旧版本《辞源》和《辞海》都没有这个字,由此可反证这个传说的可靠性。潮俗民间盛行成人礼俗就是出花园,类似古代的冠笄礼。虚岁16岁的男孩子、15岁的女孩子要在农历七月(七巧节)或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举行简单仪式,另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去另选日期。
是日,家长要备三牲果品酒菜带着孩子去辞别公婆母神(即护儿神),表示孩子已经成人,以后不要再拜了。拜公婆母很有趣,所谓公婆母,实际就是床上的“神”,这时要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箩筐(竹编器具),用来简盛满米。拖上三炷香,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十二盅乌豆酒以及红桃果、发果和三牲(鱼、猪头、三鸟)。男孩子供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着朝气蓬发,女孩子供的是母鸡,祈求将来能生儿育女。
出花园的孩子要洗洗种鲜花的花水浴,穿外公外婆缝制新衣,脚着外公外婆赠送的红木屐,还要吃鸡头。传说明嘉靖年间(喜靖元年为1522年),潮州状元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个老人要求路人以“雄鸡头上髻”应对,对得好者奖赏一只公鸡。林大钦略思片刻,朗声对:“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声对得好!便将带来的公鸡送给他。林大钦的父亲十分高兴,暗自称赞孩子有出色,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砍了公鸡头奖励林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此之后,就认定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像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出花园时给孩子吃鸡头。
留隍俗语云:“十五成丁,十六成人“,表示过了十五六岁进入了成年,家庭像花园,孩子就要跳出了花园墙,到外面去,真正踏上人生之途,故称出花园。有诗云:
十二鲜花水浴身,红皮木屐步芳辰;
公婆床上深深拜,跳出花园成大人。留隍城乡建有很多大小神庙,普遍的是“伯公庙”、“关帝庙”、“三山国王庙”等。每个庙都供奉着神明,俗称“老爷”,留隍庙宇之多,信奉的人多,均位于本县城乡之首。
每逢时年八节,每月初一十五日,或某位“老爷”生日(诞辰),留隍每家每户主妇们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一清早备好三牲果桃香烛到庙宇祭拜,成为妇女们雷打不动的习俗。尤其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留隍附近城乡市民、村民在二十二日晚开始,携老带幼,穿红着绿,掼篮兜,盛香烛,提果品,杀猪宰羊,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拥到妈祖宫祭拜。
留隍人拜神风俗,成为阝留隍民间信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留隍时年八节指民间8个重要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各地风俗大同小异,但阝留隍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仅描述其特色。
春节:拜年时必带柑橘,阝留隍人称“大吉”。回礼时也必赠回大吉,称“大吉大利”。宴请客人时必摆上“四点金”,即用鸡头、鸡脚、鸡屁股及鸡肉摆上鸡盘,客人吃饭时鸡肉尽量吃,而其它绝不用吃。
元宵:留隍农村用竹筒装上煤油点火游灯。
清明:留隍扫墓必在清明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
端午:留隍面临韩江,过去多赛龙舟,吃棕球,其中以“桅棕”最具特色。
中元:过去在妈宫前搭祭孤祭孤。
中秋:留隍有“月圆人也圆”之说,不少华侨和在外的人多选择这个日子回去。
冬至:俗称冬节,吃冬节圆,做冬节圆时一家大小围坐在一只“米罗”(浅,沿的箩筐)亭边,各自提取粉团搓成弹珠样吉的冬节圆,放进“米罗”里,越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越好,这叫“父子公孙”圆,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
除夕:合家聚餐,称为“围炉”表示大团圆。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在除夕前赶回家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红包。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缶开嘴,大富贵”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年一家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水,米缸要装满米。以象征“年年有余”。是夜室内室外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得新年的来临,俗称“守岁”。零点一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
其他的还有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日。这一天,留隍城乡人们多到凤凰山看日出;五谷主生,即农历十月十五日,农民做菜果、豆目果、粟穗果,杀猪宰鹅去祭祀谷神,五谷主相传为神农氏;送灶,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备各种供品放于灶前祭拜,送灶神上天述职。正月初四要打扫房屋,备清水一缸及稻草扎,插香于灶台,迎接灶神返归,俗称“神落天”。留隍人生四大礼仪,即:诞生礼、出花园、婚礼和丧葬礼。自古有繁简之别,主要的地方特色有:
诞生礼:怀孕称“有喜”、“有身份”。怀孕期在留隍有很多禁忌,如忌丧事,忌裁布缝衣,忌墙上钉钉,忌动工,禁食虾、鹅、番鸭、羊肉、牛肉等。满月称“到月”,亲朋送猪肉、鸡蛋贺喜,主人请亲朋吃酒菜,婴儿方可出产房及见天,产妇方可出产房。外婆要送新衫裤、新腰兜、新背条、新摇篮。婴儿周岁称“对岁”以后每年生日,家长还得给他“做生日”,一般让他吃鸡蛋。51岁称“上寿”,要“做大生日”,有繁有简,繁者要大摆宴席,请亲朋吃酒菜。“做生日”是诞生礼的追忆仪式。
出花园:见《出花园》。
婚礼:古时要行“六礼”,即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新中国成立后,婚礼有所改革,多是自由恋爱结婚,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办喜事崇尚奢华,城镇结婚多到餐厅酒楼宴请宾客,而在农村则大办酒席,有的做了几十桌,留隍人追求“越热闹越好”的气氛。
丧葬礼:城乡繁简有异,较标准的有6个程序:一为停尸,将尸体停于祠堂或者厅堂;二为报丧,向亲戚朋友报知死讯;三为收观,儿女要向死者告别,死着是妇女还要等娘家的人看后才能盖棺;四为吊孝,亲戚朋友上灵堂祭奠,家人日夜守灵,晨昏祭哀;五为出枢,也称“送葬”;六为回灵,将亡灵引回至家门口,家人到队迎接。以后“头七”至“完七”均要祭拜。留隍镇茶背地区村民,其祖籍都是来自福建及江浙一带,故属于客家聚居地。其风俗习惯,有很多独特地方,如村民的热情好客,大大超过平原地区人民;语言上也与其它客家人有所不同,客语较重、较土音;妇女和劳动量不亚于当地男人。
(一)婚嫁。新中国建立以前,茶背地区婚姻嫁娶,都服从于媒约之言,父母之命,和取决于“算卜”之口。还有部分高寒山区,贫穷人家则采取“童养媳”,从小许配终身,少数有钱人家则三房四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颁布新“婚姻法”,禁止和废除不合理旧婚姻制度,解除童养媳婿约,寡妇可再嫁,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在大跃进、人民公新时期,各村抽调大批男女青年参加农田集体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互相建立了感情,建立夫妻关系,如胡彩芳、蔗溪村刘同皮等都是在劳动工地上举行婚事的。他们都是不花钱,自由恋爱结婚。20世纪70年代中期,茶背乡规定举办集体婚礼,全乡男女对象统一时间结婚,冲破婚姻嫁娶看时看日的旧习惯。80年代,婚事新办盛行,如旅行结婚、不办酒席等。但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婚嫁礼节重新讲究起来。
(二)丧事。解放前,由于历史传统,富有人家丧事则做佛事,叫做“七、七消灾”,请地理仙选墓地,花钱如水;穷苦人家则生银借债,从俭从简。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宣传破除迷信,号召废除封建陋俗,较大的村落如下南、岽下、金岗、茶背等村,村民自觉组织老人会,提倡丧事简办,较有效地起到互相帮助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喜庆。本地乡民结婚、娶媳、生孩子、入新屋、祝寿,大凡喜庆之日,主家亲朋好友,村中父老都要欢聚一堂,喝喜酒吃喜糖,好不热闹。70年代后期,有些在喜庆之日,请上一场电影,给乡村父老乡亲观看,增加喜庆气氛。
(四)民俗。
请帖。每当村民办好事,都要发出“请帖”,“请帖”分二大类,即全帖、半帖。十二板大帖称全帖,简帖则称半帖。全帖请外氏和亲朋长辈,半帖请本乡人、同族人。当主人有喜事,需办酒席,如娶媳妇、嫁女、生小孩、祝寿等,必须向亲朋发出请帖,接到请帖的人,一般不能推辞,到时一定要参加宴会,但必须带上贺礼,以表示祝贺。对于“报丧”一类,则不用发出请帖,而是派专人用口头通报,通报完毕,被通报人一定要给通报人红包及食点心,在食点心时,桌上一定要放四个小碟,而示对通报人感谢、祝通报人平安之意。
画符。本地山区还遗有一些古老的迷信陋俗,每当村民家中有人生病及不祥之兆,需叫“卜卦”先生算卜或画符、赶鬼(俗称送册仔鬼)等。
二次葬。茶背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种奇异的死者葬礼。一般人死之后,要请地理仙看个吉利地方,先用土葬(也叫大葬地);待若干年后,又要为死者做风水,如遇死者时日不吉利,则要60年后才可做风水。
第一次埋葬称大葬或寄土,在山上选好地方后进行挖穴,穴位挖成防空洞形式,依山势挖成比棺木大的隧道,把棺木寄放进去,然后封口修坟面。
过了几年之后,再扒开坟面,抽出棺木,开棺取骨骸,按人体顺序装入陶罐,陶罐称为金罐。如死者骨骸全部腐化,也要撮上一把土放进金罐。然后盖上罐盖,看好时日放进事先挖好的风水穴里,并请来泥水匠,用石灰砌成永久性的坟墓。坟墓的基面大小好坏不仅显示死者的身份,也代表了死者家属的贫富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如死者的年庚与死时的时日是不吉利的话,当地人称为“落枕空”,死者的子孙亲戚不能哭,意会给后人带来不祥之兆。大葬后在百日内就要修好风水,否则,就要过60年方可进行,而且这60年内子孙一概不得上坟扫墓。[3]留隍镇潮州人口超过8.5万,且大部份是只懂潮州话而不懂客家话的纯潮语居民。汤坑、黄金、潭江、丰良、埔寨、砂田等并非纯潮州语镇,但也有不少潮语居民杂居。丰顺全县潮州话人口约有11万人,在丰顺全县户籍人口中的比例为19.8%。,因而造成丰顺的潮州人客家认同率低于其他客家地区。此外,在大埔县古野镇莆田村、光德镇九社村等村间有潮州话分布。除此之外,在梅江区、梅县区、兴宁等地,也有大批在抗战时期从迁来的移民,但其在当地生活的后代已操客家语生活。党政班子[4]
赖建军(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负责党委、人大全面工作。
叶振通(党委副书记、镇长)负责政府全面工作。
刘旭良(党委副书记)分管党群、机关支部、政法、综治、信访、招商引资等工作。
朱金豹(党委委员、副镇长)协助镇长开展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国土、城建、城管、环保、规划、房管、人防、安全生产等工作。
刘兆源(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农村、农业、经管、气象、畜牧、农村合作医疗,协助工程和资金监管等工作。
刘奕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武装、民兵、工业、企业等工作。
胡伟国(党委委员)分管民政、残联工作,协调茶背片工作,协管教育、卫生工作。
江垂京(党委委员)分管组织、交通、公路建设等工作。
刘锡奇(党委委员)分管水利、供电、卫生整治、生猪管理等工作。
郑绍迎(党委委员)分管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保障等工作。
吴伶俐(党委委员)分管精神文明、宣传工作,协管文化等工作。
刘锐锋(党委委员)分管林业、侨务、统战、宗教等工作。
刘跃(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日常工作,协管水利、供电等工作。
陈春史(副镇长)分管财政、税务、工商、经贸、物价、教育、科技、旅游、工程和资金监管等工作。
刘巧凤(副镇长)分管扶贫、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工作。
郑培钦(副镇长)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食品、医药、药监等工作。
内设机构及职责[5]
(一)党政办公室(加挂人大办公室牌子)
负责镇党委(含纪检监察)、人大、政府以及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的各项日常工作,负责党团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做好统计、资料、保密、文档、收发工作;负责抓好国防教育、兵役、民兵、统战侨务和民族宗教工作;负责协调各综合性办公室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各项中心工作。
(二)经济事务办公室
负责镇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承担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项目开发工作,负责税收、物价、交通、粮食、供销等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
(三)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社会保障事务办公室牌子)
负责民政事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负责协调做好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等工作;协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负责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负责做好各项卫生预防工作。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负责宣传党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制定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计划;负责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落实计划生育的任务。
(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办公室(加挂安全生产监督办公室牌子)
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维稳工作,负责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来访,调解民事纠纷和处理相关涉农侵权工作;协调政法工作;负责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协助土地、矿山、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和治理整顿工作。
(六)农业事务办公室
负责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开发和相关项目开发工作;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负责农村土地管理、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含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动物防疫、检疫、疫情监测工作;负责林业管理,做好护林防火和山林抚育绿化工作;负责做好现代农业机械的推广和运用管理工作;负责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协调与农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
(七)规划建设办公室
负责镇村规划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和环境保护,负责镇、村基础设施和镇公用事业的建设维护管理工作;协调与规划建设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全镇创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1.44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0.76亿元。完成工商各税181.33万元,占县下达任务的124.4%。农村人均纯收入3284元,完成县下达任务农业税27.3万元、特产税5万元。镇财政预算外资金收入183.9万元。镇办企业电站因遇早灾,发电量只有320万度,比减160万度。村集体经济收入5000至1万元的有7个村,1万至3万元的有11个村。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全镇有民营企业408家,其中个体381个,私有企业27个。总产值6.3千万元,为国家创税87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粮食种植面积调少20%左右,增加适销优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总产虽略有减少,但经济作物效益可观。
通过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650人,水果生产形势喜人,全镇有青榄万元树32株。全镇水果种植面积累计1.7刀多亩,可收获面积共1.5万亩,水果总产1.68万吨(其中青榄种植面积1。38万亩,可收获面积1.17万亩,总产1.08万吨,人平1020元),比增35吨,总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农村人平水果单项收入可达1180元。
林业生产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宣传、管护、检查、处理力度,乱砍滥伐和山火事故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全镇宜林用地20.2万亩,有林地18.7万亩。其中松5.9万亩,杉0.5万亩,竹8.2万亩,经济林1.8万亩,杂林2.3万亩,覆盖率81%。畜、牧、渔、菜总产量均比上年增加。
投资环境得到优化
交通方面:省道丰柏线本镇境内11.2公里,省道?茶公路10.9公里已水泥硬底化,?留隍大桥联接潮州通福建,行政村实现“三通”。韩江通航于梅州至汕头。新建了刈布大桥(由乡贤捐资),部分村道实现了硬底化。电信方面:全镇共装电话5850部、宽带网40部。水利方面:韩江岸线在本镇长达20公里,沿江有4个村筑防洪大堤11.2公里,可防海拔24—27米水位,防洪大堤部分险段逐步得到维修加固。
城镇规划建设步伐加快
现有城镇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人数1.5万人,历史有老街1条,新发展了4条街道。新开发的万江商住区建设逐步完善。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球山中学高中部有6个班,学生338人,初中部有27个班、学生1406入,教州109人,职工13人。小学有19间完小,学生4500人,教师225人;全镇有15个村架设了有线电视,基本都能收到中央和省台播出的节目;镇设中心卫生院1个,病床60张,每个村都有卫生站,落实农村合作医疗16146人,占应保人数38%。全镇人口出生率千分之十二点零六,计生率88.98%,自增率千分之七点三,节育率达90.56%;城乡居民衣、食、住、行大为改观,社会治安基本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留隍镇地处丰顺县东南部,韩江中下游西岸,靠近潮州市。县内与东留、茶背、小胜、东联、潘田、黄金镇接壤,总面积161.07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0.3万亩,耕地面积18749亩,其中:水田16725亩,旱地2024亩。
镇行政辖1个居委会和18个村委会。1998年全镇有10214户,总人口48817人。其中:农业户8020户,41383人;非农户2194户,7434人。
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7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01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88万元;粮食总产11574吨;农村人均纯收入3136元;非公有制总产值5000万元。 留隍镇地理位置极佳,自然环境优越,地下矿藏丰富,水力资源量大,岭南佳果遍地,森林品种繁多。留隍大桥横跨韩江,境内韩江岸线长20公里,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妈宫、万江古庙、古榕树等是文明遐尔的风景胜地。
交通、能源、通信、集镇、教育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欢迎港、澳、台、侨胞和外商、实业家前来开发旅游业、水电业、贸易业、服务业、运输业及中介组织。
留隍镇的发展目标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优质粮食品种;推出“三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青榄强镇”计划;创办以青榄为龙头,其他优质水果为次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
储藏、保鲜、运输为主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力争到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770元,到2002年实现小康水平。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街往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