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第一章人物角色设计

林语堂的《谈结婚》英文版-55BBS 我爱购物网
&&林语堂的《谈结婚》英文版
林语堂的《谈结婚》英文版
1.鲁迅〔日~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2.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
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
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
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
《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
《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
《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
《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
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
《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
《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
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
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
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
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
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
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
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
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
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
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
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3.闻一多 ()男,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都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曾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4. (1903.1.-)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5.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8条其他回答
中国现当代作家与作品   1.现代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显示出平凡之中的极其深刻、冷峻之中的极其热烈,对封建思想意识,对当时的统治者以及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产生了巨大影响。著有小说集《呐喊》、《榜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而己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故乡》、《药》,杂文《论"费厄泼辣”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无花的蔷薇》、《"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念》、《拿来主义》等尤为著名。   胡适,字适之,现代学者,中国第一位留美文科博士。他的作品《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郭沫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及文化战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诗集《女神》出版后获得广泛好评,其中的《炉中煤》、《凤凰涅盘》等较为著名。另外,还有剧作《屈原》、《蔡文姬》、《虎符》、《棠棣之花》也较为有名。   叶圣陶,中国现代语言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夜》、《潘先生在难中》,散文《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也较为有名。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家。他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反映都市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另外,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以及《林家铺子》、《白杨礼赞》也较为有名。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作家。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当有名。   冰心,中等。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小桔灯》   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真我集.》。其中的诗篇如《红烛》、《太阳吟》、《红豆》、《死水》、《一句话》、《洗衣歌》、《七子之歌》、《我是中国人》较为有名。   郁达夫,中国现代作家。他的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较为有名。散文《故都的秋》为名篇。   郑振铎,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代表作品为《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他的著名小说有《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著名剧作有《龙须沟》、《茶馆》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是《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另有散文集《旅途随笔》、《随想录》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代表作品有剧本《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著有剧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丁玲,中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著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沈从文,中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著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行散记》、《湘西.》等。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集》,其中诗篇《再别康桥》、《莎杨娜拉》较为有名。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人。著有诗集《灾难的岁月》、《望舒草》。其中名篇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等。   赵树理,中国现代小说家。代表作品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张天翼,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华威先生》。   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篇较为有名。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围城》。另有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除此以外,周作人、林语堂、刘半农、刘大白等人也有不少著名作品。   2.当代   杨朔,散文家、小说家。着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   郭小川,诗人。著有长诗《将军三部曲》,诗篇《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白雪的赞歌》、《秋歌》、《困泊洼的秋天》较为著名。   贺敬之,诗人,歌剧《白毛女》作者之一。著有长诗《雷锋之歌》。诗篇《三门峡一梳妆台》、《桂林山水歌》、《回延安》等较为著名。   闻捷,诗人。著有诗集《天山牧歌》,其中《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等较为著名。   杨沫,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柳青,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创业史》。   杜鹏程,小说家。代表作品《保卫延安》。   梁斌,小说家。代表作品《红旗谱》。   吴强,小说家。代表作品,《红日》。   曲波,小说家。代表作品《林海雪原》。   周而复,小说家,代表作品《上海的早晨》。   姚雪垠,小说家。代表作品《李自成》。   欧阳山,小说家。代表作品《三家巷》。   王蒙,作家。成名作品《青春万岁》。   刘心武,作家。代表作品《班主任》。   湛容,作家。代表作品《入到中年》。   除此之外,尚有冯骥才、邓友梅、张贤亮、蒋子龙、高晓声、流沙河、舒婷等作家与诗人写过-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另外,台湾作家琼瑶、诗人余光中,香港作家金庸等人的作品在目前也非常流行
论语派  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论语》於1932年 9月16日在上海创刊,林语堂主编。第27期起改由陶亢德主编。第83期起署郁达夫、邵洵美二人编辑。邵洵美实际负责。第 106期起署“文字编读邵洵美”。第110期起,“文字编读”又增林达祖一人。日出至第 117期,因抗日战争爆发停刊。日复刊为第118期,仍由邵洵美编,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177期。其间林语堂又先后主办《人世间》()、《宇宙风》()两个刊物。  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对涉及“党派政治”的“载道派”。《论语》初期文章尚多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社会的讽刺。鲁迅曾应邀投稿支持,意在争取并给以善意批评。至《宇宙风》时期,林语堂则进一步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自命为“性灵派”与“语录体”的继承者。至此,思想消极的一面更有所发展。  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30年代前期,实际起了麻痹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阵营对“论语派”主张进行了必要的批评和揭露。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从诗歌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角度来看,现代诗派的诗美建构是对初期象征诗派象征品格的继承与超越。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山药蛋派  上个世纪40年代初,山西作家赵树理坚持用大众化、通俗化的手法,写出了一批关注农村农民的优秀作品,这些带着乡土味的“土得掉渣”的创作方法,被文学界称为一种流派――“山药蛋派”,赵树理也因此成为“山药蛋派”的鼻祖。 赵树理对文学的贡献,也即“山药蛋派”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文化大众化,将文学还给了人民;二是建立了一种清新、朴实、自然、俭省的民间语言;三是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山药蛋派”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产生与形成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成熟与发展,然后到新时期的复兴,经风雨沧桑,历半个多世纪,作为文学流派的整体形象塑造,时间之长、作家之众、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十分少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山药蛋派”的写法被逐渐发展传承下来,继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作品后,“山药蛋派”的其他几位作家马烽、李束为、孙谦、胡正等写出了《吕梁英雄传》《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作品,都在我国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林语堂和鲁迅之间,友情甚于争论,很难算得上是论争的对手的。 譬如同学之间,家人之间,夫妻之间,难免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这实在是真理一样的准确了。总不能说,因为昨天谁和他的老婆争论谁做饭洗碗,就变成了死对头了吧。“被鲁迅骂过”的那些人中,陈西滢算是真正的对立,鲁迅后来也极少提起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立关系也将逐渐淡化。鲁迅和林语堂呢,说实在的我不知道陈漱渝为什么要把他们当作论争的对手。因为这个不知道,我只能用另外一种观点来介绍林语堂了。鲁迅死的时候,林语堂在纽约。林语堂听到鲁迅的死讯以后,特意写了一篇《悼鲁迅》的文章,说了他和鲁迅的关系:“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段叙述,可为至论,从来没有人再在这个方面怀疑林语堂的诚恳。林语堂说不悼鲁迅,因为鲁迅不怕死,但是最后林语堂又说:“呜呼,鲁迅以是不起”----可见林语堂心情的沉痛。林语堂对鲁迅是敬重的,鲁迅对林语堂也没有多大的意见。林语堂和鲁迅之间的纠纷,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性格为人处事的差异。林语堂为人诚恳,有时诚恳到可笑的地步。据说林语堂对他夫人求婚的时候,第一次送给他夫人的礼物是他夫人的一本书,第二次送的还是同样一本书----他居然忘了第一次送过这本书了。鲁迅敏感,敏感到多疑不自信的地步。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如果意见不合,鲁迅也经常是严肃的沉默的,丝毫不苟且。许广平后来形容,有时候鲁迅因为和她有什么地方意见相左,鲁迅就一个人默默地跑到空地上躺倒,让她经常“抑郁、彷徨和怅惘”得想大哭一场。据许广平后来回忆,鲁迅对她讲到关于婚姻的笑话:“结婚前请客,就犹如贿赂”----后来他们就没有请任何人参加他们的结婚仪式,林语堂直到海婴出生以后还悄悄问郁达夫:“鲁迅和徐小姐怎么回事?”林语堂自称受老子的影响很大,鲁迅大家认为受庄子的影响很大,这确实很有道理。林语堂有老子无为的想法,对于别人的意见经常是这样可以那样可以,不太愿意太认真。鲁迅却学会了庄子对儒家的态度,辩论的技巧,求真的执着,无一不达到了挑剔的地步。所以鲁迅和林语堂的相得疏离,实在也是不难想见的。不过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林语堂,倒是因为他对“文人”的态度。我实在没有想到,也只是在最近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我对文人的态度,居然是从林语堂那里遗传过来的。林语堂说:“做文可,做人也可,作文人不可”。 林语堂反对文人应穷的说法,并且对文人的穷作了中肯的分析。文人的穷,问题主要在文人身上,一来是文人好论是非,二来是文人书呆不治生产,不通事故。但文人因为穷就找出很多穷的理由和高尚来,说什么“词穷而后工”,好像不穷不能做诗人。林语堂主张文人要规规矩矩做人,文人的种种恶习譬如懒、借钱不还、颓唐、放浪、傲慢都应该改掉。可见林语堂的骂文人,主要是骂穷文人。但林语堂骂穷文人的时候,并没有加“穷”这个修饰词,很多不穷的文人就觉得林语堂“逻辑”混乱,一棒子“骂”倒了一片。 于是鲁迅就写文章帮林语堂的忙。鲁迅说:凡是倒掉的,决不是因为骂,却只是因为揭穿了假面。可见鲁迅骂的主要是假文人,至于文人穷不穷,他倒是不怎么管的。再譬如林语堂主张不打落水狗,鲁迅却主张打落水狗。林语堂要恕道,鲁迅要直道,鲁迅可以宽恕人,但绝不宽恕狗。林语堂后来尊鲁迅为打狗的英雄,自己却不热衷于打狗----概就是他们之间的相得和疏离的另外一种解释吧。林语堂和鲁迅之间,友情甚于争论,很难算得上是论争的对手的。 譬如同学之间,家人之间,夫妻之间,难免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这实在是真理一样的准确了。总不能说,因为昨天谁和他的老婆争论谁做饭洗碗,就变成了死对头了吧。“被鲁迅骂过”的那些人中,陈西滢算是真正的对立,鲁迅后来也极少提起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立关系也将逐渐淡化。鲁迅和林语堂呢,说实在的我不知道陈漱渝为什么要把他们当作论争的对手。因为这个不知道,我只能用另外一种观点来介绍林语堂了。鲁迅死的时候,林语堂在纽约。林语堂听到鲁迅的死讯以后,特意写了一篇《悼鲁迅》的文章,说了他和鲁迅的关系:“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段叙述,可为至论,从来没有人再在这个方面怀疑林语堂的诚恳。林语堂说
哎呀!可怕,我觉得我只不过说了2句客观话吗,怎么看上去有惹来杀身之祸了的危险!呵呵。大家心平气和点嘛! 看了楼主对其它问题的回答,你的范围也缩小了,我也找几个人出来好了。哈哈! 只说中国的好了吧,老外太多了。早年有中国基督教三大柱石的:徐光启,李之澡,杨廷均。 再拉近点有孙中山。18岁时在香港由美国宣教士喜嘉理牧师()在公理会为中山先生施洗。他曾言“不但我是基督徒,我一家里里外外大大小小都是基督徒;且有家庭崇拜。政教分立,是近代文明各国之公例。少了政治纷扰,教会才得发挥真善美之宗旨。” 另有宋庆龄家族:宋耀如(宋庆龄之父,在美国受洗入教),宋美龄,宋庆龄,倪桂珍(宋嘉树的夫人,徐光启的后人)等。倪韫山(倪桂珍的父亲)是个学者,改信基督教而成为圣公会教徒(Episcopalian),因在徐家担任家庭教师而与徐家的小姐结婚。上海初期基督教传教士。“清道光后期,基督教传教士倪韫山在沪、南、川及高桥等处传教。光绪十二年(1886年)前后,倪之子女倪桂珍等(都是信徒)继在城厢、严桥、高桥等处传教,有信徒数十人。”(见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由于与宋氏家族的关系蒋介石也在其岳母死前受洗。(有关宋氏家族可查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庆龄与中国名人》、《宋庆龄与她的亲人》,宋美龄的《我怎样成为一个基督徒》等作品)。而后的张学良夫妇。(据说周恩来夫妇也是,不过无据可考,故不论)。 还有宋尚节(20年代的化学家),王明道,马相伯(复旦创始人),吴经熊,林语堂,张爱玲,北岛,刘小枫,余杰,王怡等等。 再有就是现在代的不少艺人,如邓丽君,梁鸿志,周杰伦,范玮琪,陶矗忍ㄍ搴芏嘁杖恕5贝枚喔咝5囊恍┳医淌凇 看上去有点乱,整理一些名字出来好了 由远至近吧:徐光启,李之澡,杨廷均,马相伯,吴渔山,吴经熊,孙中山,宋庆龄家族,倪韫山,蒋介石,张学良夫妇,宋尚节,林语堂,刘小枫,王怡,余杰,邓丽君,梁鸿志,周杰伦,范玮琪,陶矗忍ㄍ搴芏嘁杖耍耍鹊取O衷诠诓簧俑咝5囊恍┳医淌诰筒桓思摇捌毓狻绷
从张的散文中才知道苏青。从张的俏皮文字里,我对苏青的最初印象是这样的:一个不爱张扬、性格也温和一些、为别人考虑得很多的、普通又不普通的女子。普通,是因为她“本心是忠厚的,她愿意有所依赖;只要有个千年不散的筵席,叫她像《红楼梦》里的孙媳妇那么辛苦的在旁边照应着,招呼人家吃菜,她也可以忙得兴兴头头。她的家族观念很重,对母亲,对弟妹,对伯父,她无不尽心帮助,出于她的责任范围之外。……她的恋爱,也是要求可信赖的人,而不是寻求刺激”(《我看苏青》)。不普通,是因为一向心性极高的张爱玲还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苏青三十年代在上海与张爱玲一样凭手中一支笔而走红文坛,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找到她的作品并不容易。我从张爱玲、胡兰成的文中得知她的代表作是《结婚十年》,但完完整整读到它是在1995年,当时在长沙教育街有一个私营书店卖的书都很有特色,我是那里的常客。书店老板为我弄到了当年6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苏青小说选》,书里收入了她的三部小说,其中就有《结婚十年》。  苏青的真名是冯允庄(),浙江宁波人。曾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后因结婚、怀孕而中途退学。1935年,以“冯和仪”名投稿《产女》给林语堂主办的刊物《论语》,后改题为《生男与育女》发表,从此开始了创作。四十年代初因婚变而成为职业作家,以文为生。1943年,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在《风雨谈》开始连载,一时被目为“大胆女作家”而毁誉纷纷。该书次年出版单行本,半年内再版九次,被视为她的代表作。到1948年底,该书已有十八版之多,苏青也名声大噪。1947年,《续结婚十年》出版。苏青还写作了大量散文小品,结集为《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此外还有长篇小说《歧途佳人》等。苏青还进入出版界,主办《天地》杂志,创办《小天地》杂志及四海出版社。抗战胜利后,苏青因在沦陷区写作活动作为“落水作家”被传讯。建国后留居上海,担任越剧团的专职编剧,后因被诬为“胡风分子”而被关进提篮桥一年多,她的创作生涯也就这样进入低谷。“文革”中她在劫难逃,多次受批斗。1982年病逝于清贫潦倒中,一代才女就这样在人生舞台上寂寞地谢幕。  苏青和张爱玲有许多相似处,因此我们今天回看她们的友情和相互理解,总会想到“惺惺惜惺惺”这句配她们似乎有点嫌俗了的老话。二人几乎同时走红,都是她们那个时代的奇女子――靠文字和才气赢得了一份可贵的独立生活和独立人格。但福慧不能双修又似乎是男权文化统治下女性的命运梦魇,她们在情感生活上都不如在文坛上那样幸运,她们是投入了高成本获得自己职业成就的。而苏青尤为辛苦,由于她生活的担子更重(因为她婚后生了三个孩子,离婚后有两个是跟在她身边由她一人抚养的),她不得不做许多于传统文人不屑的事,如亲自与出版社讨价还价,甚至自己背着书去卖,等等。因为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她甚至受到同时代许多男性文人的抨击中伤。在这些中伤过她的先生们看来,苏青身为一个女人,又是一个女文人,自然应该有才气又有温情,最好是还能在男性的文人面前顺从、恭敬、惶恐。锱铢必较,不免显得犹太人气了,有失清高。可是他们很难体会一个单身女文人的过分谦让和不计得失是要有丰富的人脉或经济才撑得住的,而这两者对苏青都堪称稀缺资源。  苏张二人因着先天和后天的差异注定走的不是一条路。张爱玲对人性看得透,透到玲珑透明,丝毫不漏,所以她选择出走大陆,以后的生活虽然也有些紧张波折,但她还能始终以她既赖以为生又赖以慰心的文字生涯厮守。去国四十多年后,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在纽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苏青留在了上海,和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合作,为越剧团编戏,穿上了列宁装、黑布鞋。她是真心想低下姿势来的,但她没能如愿。因涉嫌“胡风案”,至亲骨肉都与她划清界限,断绝往来。据说苏青的晚景凄凉,贫病缠身,但求速死。苏青死后三年,女儿和外孙将她的骨灰带到了大洋彼岸。苏青历经挫折却还保持一种对生活的纯真,还持有一份对世俗生活的信念和向往、乃至追求,所以不走张的路。据说她临终时曾希望葬回老家,没想到造化弄人,她最终还不得不和张爱玲一样远涉重洋。不同的只是张在生前,她在身后。  张爱玲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字里行间总透着一种张力,也不只是惊艳,还有一种冷峻,所以读她的东西时,你往往会患失语症,就像看一个着装绮丽的女子一脸从容在水上滑过,云淡风轻地。你心中叫奇,却被镇住了,说不出话来。放下书,往往会叫你兀的生出一些自卑――怎么你只敢在心里想的、而且想到了也说不出的她就一下点得这么透?苏青的文字则不然,是那种热闹平常的人间柴米油盐,就是写夫妻吵架也是热闹的,是很具有烟火气的那种,所以读苏青的文字,你常常会不由自主进入书中的人物角色,因为那些人物的软弱、庸俗、狭隘、嫌隙和善良、希冀也是我们都有的。苏青也很聪明,但她本质是入世的,所以她想过一种平常生活,她后来没有走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出版社都因出版各种版本的周作人和张爱玲而赚了大量码洋,但苏青一直寂寞着。她在世的最后几年里想再看一遍自己的《结婚十年》,却因该书被视作禁书,苦索得不到。还是友人蔚明先生到处打听,找到一本花钱复印了一册送给了她。  张爱玲身前身后都一直是热热闹闹的,就连她在美国的最后那些年,也还有台湾一些报刊的记者蹲守在她住所前,想得到点有关她的新闻满足真伪张迷们,甚至有记者还去翻捡张扔的垃圾袋,想从中扒出点什么炒作。苏青则在她写作生涯本应进入辉煌的时候哑然,沉入在寂寞中。  也许,这种寂寞也合了苏青的意,她本来就是想过平常人家日子的,恰如她的文字惊艳不足,平实倒不乏。所以读过她的小说后,人们会觉得犹如看了一部反映市井人家的生活剧,有感动,记得那些细节真实的故事(如小孩长牙、出麻疹,夫妻为生活小事斗嘴、和好),却不会觉得有什么可供引用的语录或真言值得记下。苏青是你我身边的那种许许多多的妇人,她们甘心把机锋藏起,在家庭和婚姻中消磨自己,只为一家团圆,儿女平安。这样的人太多,也就失去了传奇意义,也就落得寂寞。  话是这样说了,可心里放不下。这些年来,每每看到评论张爱玲的文章,甚至还有高谈阔论胡兰成的文字也屡屡见于一些读书类专栏或刊物,就想起苏青。想起她身前身后的寂寞,从我第一次读到《结婚十年》,我就感到这种寂寞的沉重。就像今天人们说到巴黎和会只谈顾维钧,不谈陆征祥一样,造成这种无视真实的寂寞不可能是资讯短缺,只能说是乡愿。  二人都――终――归于落寞!  参考网址有一篇比较论,你可以参考一二
巴金,(日-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二十三岁 他动身法国,先到马赛,后往巴黎,并开始着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并以惊人的速度于同年完成。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岁 〔桂林――贵阳――重庆〕 《春》 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萧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送萧珊到四川旅行。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十月 《憩园》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后,用强烈的话语表达了对巴金的赞叹。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巴金、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克复。 七月 27日,桂林克复。 七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本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萧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三楼。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联名致电昆明各校师生,悼念因国民党特务和军队袭击捣毁学校而遇害的师生。 三哥尧林病故,亲自安排入殓、安葬。三天后回重庆。 16日,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17日,上海文艺界聚会,成立文协上海分会,巴金虽未出席,仍被选为分会理事。 本月 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 四十二岁 〔重庆――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本月 中篇小说《第四病室》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杂记》出版。 月底,萧珊和女儿返上海。 本月 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 五月 5日,出席全国文协在张家花园召开的庆祝文艺节大会。11日,出席文联社发起的文艺座谈会。21日,离开重庆到上海。 六月 和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 这期间负责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务,并开始编辑《文学丛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开始在“文协”上海分会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在这之前曾在《环球 》画报上刊载一些章节。 十二月 31日,长篇小说《寒夜》结稿。这是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四十三岁 〔上海――台湾――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为亡友鲁彦编辑《鲁彦短篇小说集》,并作《后记》。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湾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从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怀念》出版。 九月 编辑自选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风书店出版。 十一月 参加编辑“文协”主办的《中国作家》杂志。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 四十四岁 〔上海〕 三月 译作《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著)出版。 四月 开始翻译妃格念尔的回忆录。 五月 31日写信给法国学者明兴礼,谈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欧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六月 译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为亡友缪崇群编辑出版散文集《碑下随笔》,并作《后记》。 八月 改订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为《西班牙的曙光》,于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继续翻译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静夜的悲剧》出版。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 四十五岁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三月 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参加马宗融公葬仪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与黄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后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军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协商增加董监事人数,提名巴金、朱洗、吴朗西、毕修勺、章靳以为常务董事,朱洗为董事长,康嗣群为总经理,巴金为总编辑。 六月 从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写《我是来学习的》。19日大会闭幕,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将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务交康嗣群。 本月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体会议。 十月 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十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零年 四十六岁 〔上海――北京――苏联、波兰――北京――上海〕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讨论柳青《种谷记》的座谈会。 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务董事职。 四月 24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职。 五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剧场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历时六天,29日闭幕,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28日,儿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职务。 本月 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四篇,连同旧译稿一篇,新编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临行前,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达莫斯科,13日到达华沙,16日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开幕,22日闭幕。这斯间访问了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从华沙到莫斯科,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西伯利亚等地。 十二月 18日离开苏联的奥特波尔回国,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庆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胜利,欢迎和大代表团返国大会,朱德、宋庆龄、李济琛、沈钧儒等出席。 本月,返回上海.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七岁 〔上海――山东、江苏――上海〕 二月 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编译《纳粹杀人工厂枣奥斯威辛》。将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难》二书合编改名为《西班牙的血》。均于3月出版。 三月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结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25日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任副团长。同行的还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个多月里,访问了济南、沂南、镇江、扬州、盐城、兴化等城镇,八月底结束。 十一月 译完迦尔洵的《癞虾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八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筹备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任团长。该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学习。 三月 7日启程离京,15日到达安东,16日过鸭绿江,20日到达朝鲜前线,22日会见彭德怀司令员。25日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28日彭德怀看过文章后复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见。31日到达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见,并参加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的座谈会,然后去开城前线。 十月 1日在开城附近和志愿军一同过国庆节。 本月 从朝鲜回国。 一九五三年 四十九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参加华东话剧工作者新年联欢。 二月 关于朝鲜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出版。 三月 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通过茅盾、周扬、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为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梦》《雾?雨?电》(三部曲合一版)《家》《憩园》《旅途随笔》《还魂草》以及《父与子》(新译本)陆续重新修订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写《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说,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访问。 15日,在沙里院市参加黄海道五万四千人的群众大会,纪念朝鲜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开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因在朝鲜未能出席,写了《衷心的祝贺》一文。 十月 1日,在开城前线前沿阵地和志愿军一起庆祝国庆。 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同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 这期间,在朝鲜写成《保卫和平的人们》集中的散文、特写。 十一月 6日?日,华东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会,当选为理事。 十二月 离开朝鲜回国。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组成华东作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 一九五四年 五十岁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第二次扩大会议,讨论1954年工作计划。 六月 译著《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达莫斯科,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14日参加契诃夫纪念馆的开幕典礼,法国小说家勃赖德尔、罗马尼亚诗人别纽克同车前去。与苏联作家费定第一次见面。15日上午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契诃夫扫墓;晚,在工会大厦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作《向安东?契诃夫学习》的发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剧院看《万尼亚舅舅》。17日下午,在高尔基公园露天剧院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18日在瓦赫坦坷夫剧院看《海鸥》。21日起前往雅尔塔、罗士托夫城、大冈罗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访问参观。 八月 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九月 4日,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 本月 编选《巴金短篇小说选集》并写《自序》,次年3月出版。 编选《巴金散文选》并写《前记》,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出版。 一九五五年 五十一岁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国各人民团体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上被推选为出席亚洲作家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任团长。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举行的欢迎会,在会上致词。6日大会开幕,10日闭幕。 本月 经昆明回国。 五月 随笔集《谈契诃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同月写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和李 人交谈创作问题多次。 八月 1日,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的情况。 十月 9日,与孔罗荪、唐?等欢迎法国作家萨特和德?波伏瓦来上海访问,并在寓所接待。 十一月 6日,参加上海市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八周年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授军衔、授勋章的典礼。 十二月 2日出席上海纪念《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永远属于人民的两部巨著》的报告。 18日?4日,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一九五六年 五十二岁 〔上海-北京-柏林-上海-成都-上海-新德里-北京〕 一月 5日,偕周立波从北京启程前往柏林参加第四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大会。9日抵达柏林,10日――14日开会,16日闭幕,当晚参加文化部部长贝歇尔举行的宴会。本月回国。 二月 本月7日至3月6日,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协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期间与茅盾、老舍、 曹禺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周扬在会议报告中指出:“作家茅盾、老舍、巴金、曹禺、赵树理都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 五月 1日,参加上海市人民庆祝“五一”。 国际劳动节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6日至20日参加作协上海分会二次会员大会,在会上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报告。 本月,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身份在上海市视察工作。 六月 15日――30日,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七月 写《“鸣”起来吧》《“独立思考”》等杂文,均署名余一。 八月 编成散文集《大欢乐的日子》,次年3月出版
林语堂(日―日),福建省龙溪(现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村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林语堂父亲是一个基督教牧师,他从童年时代起就是一个热诚的基督徒。 1912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1916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 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 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此为中文幽默一词首次出现。 1930年代林语堂所编著开明英文读本,与张其昀所编初高中地理和戴\所编着初高中物理教科书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1939年)、《风声鹤唳》(1941年)等作品。 1944年到重庆讲学。《吾国与吾民》介B和g述中鹘y思想p哲W和文化goχ陌l展和中A民族的性格p精神作出了⑹雯oK是L行W美的充N1947年林Z堂任合炭莆慕M美gc文W主任;后到巴黎写小说《唐人街》。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与该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一段时间就离职。1966年定居台湾,古f今的s文,後硎占凇o所不》一集p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同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明山仰德大道林Z堂故居后园中。 梁秋(1903年1月―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g家,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Z和W美文W,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大W; 1927年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1927年到1930年间,和鲁迅展开关于文学的阶级论与人性论的论战; 1938年因“抗战无关论”受到抨击; θ湛r曾居四川; 1949年5月移居台常柔崛翁ㄍ迨×⑹Ψ堆г河⒂锵抵魅巍⑻ㄍ迨×大W文学院L、大同大W董事; 日病逝于台北。 梁秋的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风格旷达,幽默风趣,读者广泛,影响很大。 散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四集)、《清华八年》、《秋室s文》、《谈徐志摩》、《谈闻一多》、《秋室杂忆》、《实秋杂文》、《槐园梦忆》、《实秋文存》、《西雅图札记》、《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雅舍杂文》、《雅舍散文》、《雅舍情书》等。
其它:《文批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偏见集》、《英难贰贰队⒐难а 返龋⒎胗小渡勘全集》。 参考文献:维基百科
鲁 迅 论文《摩罗诗力说》,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杂文《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 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陈独秀 论文《文学革命论》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 心《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王统照《沉思》、《山雨》 胡 适 论文《文学改良刍议》,诗歌集《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 闻一多 诗歌集《死水》、《红烛》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的一夜》 郭沫若《女神》、《星空》、《屈原》、《虎符》 田 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回春之曲》 周作人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论文《人的文学》 朱自清 散文集《背影》 丁 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叶 紫《丰收》 茅 盾《蚀》三部曲、《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腐蚀》、《白杨礼》、《风景谈》 老 舍《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 《四世同堂》 巴 金《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 沈从文《三三》、《萧萧》、《月下小景》、《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 戴望舒《雨巷》、《寻梦者》、《乐园鸟》、《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卞之林《断章》、《圆宝盒》、《归》 臧克家 诗歌集《烙印》,《三代》、《有的人》 洪 深 《五奎桥》 曹 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李广田《山之子》 何其芳《雨前》 丽 尼《鹰之歌》 陆 蠡《囚绿记》 丰子恺 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夏 衍 报告文学《包身工》,话剧《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宋之的《1936 年春在太原》 沙 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传奇》(短篇集)、 《倾城之恋》、《金锁记》 张恨水《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艾 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太阳》、《向太阳》、《火把》 陈白尘《升官图》 袁水拍 诗歌集《马凡陀的山歌》 阿 垅《纤夫》 鲁 藜《泥土》 陈敬容《力的前奏》 穆 旦《探险队》 毛泽东 论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 李 季《王贵与李香香》 贺敬之等《白毛女》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 周立波《暴风骤雨》 孙 犁《荷花淀》 梁斌 《红旗谱》 吴强 《红日》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 曲波 《林海雪原》 赵树理 《三里湾》 《“锻炼锻炼”》 柳青 《创业史》 杨沫 《青春之歌》 萧也牧 《我们夫妇之间》 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春之声》 《活动变人形》 茹志鹃 《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 郭小川 《致青年公民》 《团泊洼的秋天》 《望星空》 贺敬之 《回延安》 闻捷 《天山牧歌》 老舍 《茶馆》 田汉 《关汉卿》 杨朔 《荔枝蜜》 《茶花赋》 《樱花雨》 秦牧 《古战场春晓》 《土地》 《社稷坛抒情》 浩然 《金光大道》 刘心武 《班主任》 《如意》 《钟鼓楼》 陆文夫 《小巷深处》 《美食家》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谌容 《人到中年》 汪曾淇 《受戒》 《大淖记事》 林斤澜 《矮凳桥》系列小说 邓友梅 《在悬崖上》 《那五》 《烟壶》 冯骥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神鞭》 张贤亮 《灵与肉》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贾平凹 《腊月?正月》 《浮躁》 《废都》 《高老庄》 王安忆《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 阿城 《棋王》 张承志 《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 韩少功 《西望茅草地》《爸爸爸》《马桥词典》 徐怀中 《西线轶事》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洪峰 《瀚海》 苏童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 余华 《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艾青 《在浪尖上》《鱼化石》 雷抒雁 《小草在歌唱》 舒婷 《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 北岛 《回答》 顾城 《一代人》 杨炼 《大雁塔》《诺日朗》 沙叶新 《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 高行健 《绝对信号》《车站》 巴金 《随想录》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 池莉 《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 方方 《桃花灿烂》 刘震云 《一地鸡毛》 谈歌 《大厂》 陈染 《私人生活》 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陈忠实 《白鹿原》 张炜 《古船》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人物角色评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