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塔西游安卓下载怎么打彩色字

当前位置: >
> 刀塔西游
游戏资费: 免费开发商: 天游科技游戏来源: 游戏类型:题材: 游戏大小: 0MB
刀塔西游是国内首款手机上的MOBA,从此体验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竞技激情!这里没有是与非,只有胜与败,没有神与魔,只有强与弱!召唤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们,用最纯粹的武力来证明自己,以力证道,才是王道!
刀塔西游游戏资讯
刀塔西游游戏攻略
下载手游通
领取超值礼包
想抢先获知该游戏礼包消息吗?想享受独家礼包专享特权吗?
一切福利尽在-手游通,赶紧下载吧!!
热门推荐◆《刀塔西游》试玩评测:LOL、DOTA少年不容错过
作者:蜡笔小明
《搞趣网原创评测 转载请注明出处》&要说如今最火的端游是什么,英雄联盟首当其冲,这款pc端的即时竞技对战游戏吸引了无数玩家的目光,多少小学生翘课去玩游戏,多少上班族背着老板悄悄来一局,虽说刺激但却未能尽兴。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款移动端的MOBA手游《刀塔西游》,让你感受掌上LOL的魅力。感兴趣的玩家不妨跟随小编往下瞧一瞧。对于画质党来说,足以媲美端游的画面品质一定不会让您失望。Unity&3D引擎打造的游戏场景即使玩家将屏幕放到最大化也依然清晰。Q版的英雄形象、华丽酷炫的技能特效也是本作的一大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刀塔西游》还融入了阴影效果和草丛隐身的元素,让对战变得更富有操作性和策略性。作为一款MOBA游戏,《刀塔西游》中既有3v3人机对战和玩家pk,也有5v5的人机对战和玩家pk。pk模式需要角色到达三级之后开启,所以大伙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人机对战中好好赢上几局。无兄弟不游戏,《刀塔西游》同样支持多人匹配模式。在光棍节即将来临之际,叫上一群基友,找个安静的地方撸到天亮,是否也别有一番乐趣呢?在玩法上,推塔依旧是游戏的核心,在《刀塔西游》中,对战双方都有主建筑和兵营,兵营被毁将产生大兵而主建筑被推掉即算失败。游戏期间,玩家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补刀、打野、杀人来积攒金钱和等级。金钱可以让玩家更新更好的装备,为了让玩家能更快适应游戏,系统也设置了一键获取推荐装备的功能。当然,玩家也可以进入商店自主选择携带的武器。此外,金钱还可以用来购买眼睛、大红和回魔道具,让你在战斗中时刻保持有力地位。&虽说金钱重要,但英雄的等级同样不容忽视。与LOL一样,《刀塔西游》中每个英雄也都有四个独特的天赋技能和两个辅助技能,随着玩家等级的提升可以通过不断升级天赋技能来获得更强大的输出和辅助能力。至于辅助技能,玩家可以在游戏准备阶段选择,《刀塔西游》拥有数种不同的辅助技能,玩家可以根据战局的需要任选两种进行搭配。当然,有些辅助技能也要在玩家到达一定等级后才能解锁。《刀塔西游》采取全屏触摸的方式控制英雄的移动,点击敌方单位或按攻击键来进行攻击,技能的释放则是通过屏幕右方的虚拟按键进行,作为一款团队战争,角色的走位和技能释放时机的把握将是取得团战胜利的关键。当然你也可以留个技能来k头,不过也准备好接受队友的祖宗问候吧。&总的来说,不论是从游戏的画质还是MOBA游戏本身的魅力,《刀塔西游》都值得玩家好好体验一番,尤其是loler和dotaer,本作一定不容错过。最后,小编也给大家一个建议,玩这款游戏还是尽量找个大屏的手机吧,这将使你的操作更加完美、流畅。
热门评测推荐:
【责任编辑:】
搞趣网品牌产品
搞趣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 扫我!
每日推送最热最新的搞趣网游戏资讯
您还能留下200个脚印
新游期待榜
热门网游礼包刀塔西游下载地址里面的阎罗王好还是嫦娥好
为什么要来安趣下载手机游戏?因为&手机+电脑&同步玩!官方正版,帐号完全互通!有特色!请用手机直接访问下载游戏更方便。或点此下载
手机访问安趣网
免费领礼包
刀塔西游下载
状态:预告
类型:角色扮演
运营商:云南天游
客服电话:
官方QQ群:
安卓;苹果
点击下载按钮,或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
官方版下载
大小:13.6M
官方版下载
大小:15.2M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home/www/web/anqu_admin/templates/show/game_show.php on line 357刀塔西游 嫦娥 怎么出装备_百度知道
刀塔西游 嫦娥 怎么出装备
提问者采纳
本人推荐嫦娥装备鞋子(加速度物理攻击的)飓风头盔破甲(就是那一根棒子无视百分30防御)暴击啥啥(名字不记得了就啥加百分之20暴击和50点物理攻击)天罡刀紫金葫芦(顺序按情况)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塔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点推荐:
合肥旅游-合肥景点
目的地: 快速访问:
  合肥市重视环境治理,改善城市卫生,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旅游事业。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达71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7.56平方米。在对环城园林作进一步绿化的基础上,于环绕古城的“绿色锦带”上新辟建了四处自然景区,被誉为“一根项链,四颗明珠”。在整治昔日“庐阳八景”的基础上,又新建成十大自然景点及蜀山森林公园、植物园、花冲公园、杏花公园、瑶海公园、清溪公园、银河公园等,加上城内城外数处街区游园相匹配,使全市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红树绿的世界。1992年,合肥市被评为全国园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经市民公开推荐,反复论证,评定“合肥新十景”:
  【逍遥古津】即逍遥津公园。园区占地31、3公顷。全园翡翠环抱,碧水荡漾,园中又建有梅花、牡丹、杜鹃、藏幽、盆景、独峰等景园和动物园,亭阁羽水上,名胜古迹纳其间,可谓园中还有园、景中更有景。  【包河秀色】以包公祠、包公墓园、清风阁、浮庄、廉泉井及包河秀水连片构成风格别具的独特景观。水面波光粼粼,游艇荡漾其间;楼台亭阁,古朴壮观;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包公塑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另有水榭长廊、石峰拱桥相点缀。两岸垂柳婆娑,水中绿荷飘香,绿荫环抱红墙,曲径蜿蜓通幽,真乃各色景观荟萃的游览胜境。  【环城翡翠】即环城公园。景区全长8、9公里,占地137、6公顷,为多功能、开放式公园。全园环绕古城区分建春、夏、秋、冬四景区。苍松挺拔,古柏参天,绿草茵茵,藤萝攀援。另有巨型雕塑“鲲鹏展翅”坐落其间。还有莺雀穿梭、游人信步。绝妙美景,景景相连,俨然为一条绿色的翡翠项链,其上镶嵌着四颗光彩斑斓的明珠。
  【教弩梵钟】古教弩台,三国时曹操教练强弩手之台。台上有寺,乃明教寺。寺有梵钟。昔每至午夜,僧人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次数和节奏撞击梵钟,钟声悠扬,善者闻之而情舒,过者闻之而思悔,恶者闻之而心惊。  【蜀山春晓】大蜀山,乃合肥镇城之山。今日大蜀山,建有苗木花卉基地、野生动物园、安徽第一画廊——蜀山画廊、安徽名人园、十二生肖园、匹特博彩弹射击娱乐中心及樱花园、月季园、枫树林等。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区也坐落于该山东侧。每逢春日,登临山巅,极目远眺,但见渔帆隐隐,飞鸟盘旋,蝶舞蜂喧,耳听鹿鸣,鼻闻花香,如临仙境。  【五里飞虹】即五里墩立交桥。该桥建于城西五里墩,为四层互通式立交桥,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标准化公路立交桥。桥最高21米,长1100米。一桥飞架,犹如十几条巨龙翻江倒海,东西南北畅通无阻。每当夜晚,星星点点的灯光,又将十几条巨龙点缀成纵横交错的彩色飞虹,给今日之合肥平添一道亮丽诱人的景观。  【琥珀流光】即琥珀山庄。建于城西,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并具园林风格的住宅小区。整个小区建筑,借鉴皖南明清古建筑风格,依山傍水,随坡就势营造,形成屋在园中,树掩住宅,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的奇丽景观。一座座建筑宛如一块块天然琥珀。另有假山、亭阁、小桥点缀其间,使全区形成一美丽的花园。整个小区,集居住、休憩,观游于一体,不仅是一处具有现代化高水平的住宅区,更形成合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庐州灯火】早在20世纪80年代,合肥就制定并实施全城亮化工程。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合肥全城终于亮起来。每当夜幕降临,沿街不论高楼或是店面及其他建筑物,霓虹灯、柔性灯箱、轮廓灯、广告灯、彩色路灯,争相闪烁,光照宇厦,彩映城辉,宛如玉宇移大地,恰似银河落人间,使全城成为不夜城、五彩城,尽显都市辉煌。  【花园艺韵】位于市中心花园街。跨街花池,绿草茵茵,鲜花锦簇,“双手世界”、“生命o运动”、“恒”、“图腾柱”、“日晷”等构思精巧的雕塑布设其间,另有天虹拱栏、喷泉、小桥、曲径相点缀,虽为人造景点,但巧夺天工。每逢节假日,游人至此,或漫步,或休憩,或拍照留影,流连忘返,莫不称赞花园为合肥闹市中的一处艺韵独具的佳境 。  【吴王遗踪】位于市辖长丰县吴山庙镇。吴山庙是祭祀五代吴王之庙宇。吴王庙宇,雕梁画栋。宇内置有塑像、碑刻,庄严肃穆。吴王,名杨行密,合肥人,唐末起兵据庐州。天复二年(902)受唐封为吴王。吴王在官清贫淡泊,死后丧葬亦简,深受后人敬仰,故得建庙以祭,而成一人文景观。在大革命时期,合肥革命先行者蔡晓舟等发动历史上著名的吴山庙起义,打响了合肥地区武装反对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的第一枪。为纪念此次武装起义,今在吴山庙起义旧址建有一座纪念碑,使今日吴山镇更增新的荣耀和光辉。今天,人们来到吴山镇,或祭祀吴王,或瞻仰丰碑、缅怀革命先烈。来此观光、凭吊的人们,络绎不绝。  【人文古迹】包公祠 淝水之战旧址 龙城遗址 大城头遗址 古埂遗址 吴王遗踪 新城遗址 袁术古堆墓 武王墩古墓 云门塔 清真 寺 大陈墩遗址 逍遥津公园 刘铭传故居 三河古镇 包公祠   【自然风光】岱山湖 蜀山森林公园 四顶山 浮山 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 琥珀潭 双凤湖旅游度假区
  最佳旅游时间  合肥四季可游,自然风景优美,古址遗迹众多,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至10月。合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5.7℃,最冷1月,平均气温2.4℃,最热7月,平均气温28.4℃。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春秋两季与夏季相交时期雨水较多。年平均无霜期22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主要自然灾害为旱、涝、寒流、低温、淫雨、倒春寒、大风、晚霜冻。  特色活动  合肥还有一个龙虾节合肥的龙虾节甚至比合肥的啤酒节还有名气,因为每到春末的时候,合肥的大街小巷都会有很多店铺出售龙虾,龙虾节是每年的5月18日。
  大蜀山距市中心约10公里,面积8500亩,海拔284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大蜀山系大潜山余脉,山势东南高,西北低,呈椭圆形,由火山喷发而成。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至今保存完整。  据《尔雅-释山》讲“蜀”是“独”的意思,因大蜀山无岗阜连属,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山,所以叫蜀山。又据《庐州府志》记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所以又有人说蜀山是以此而名的。   大蜀山旧有开福寺、龙子冢、渊济龙庙、水井等古迹。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宫殿寺庙早已荡然无存,但蜀山、淝水风光清幽,仍然是庐州的象征。据《庐州府志》记载:蜀山树茂林密,青竹吐翠,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古人评蜀山为“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故,冬山惨淡如卧。”而蜀山的四季景色,尤以冬令雪景为最美,每逢瑞雪飞降,登临在山峰旁的雪霁亭眺望,茫茫雪海,银装素裹,艳阳白雪,相映成辉。东眺合肥城区,恰如虚幻世界,琼楼玉宇,北望蜀山湖,又似白茫茫中晶莹剔透的一方明镜。古人熊敬有诗赞美说:“晓起俄惊霁景开,高山头白势崔巍,卷帘为爱琼瑶湿,一片寒光入座来。”正是这些对蜀山雪后放晴景色的描写,使“蜀山雪霁”被列为古“庐州八景”之一。   由于历史上的战火兵燹,使得大蜀山的森林植被和建筑遭受到最惨重的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合肥市连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修建改造景区,终于把大蜀山建成一座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   1962年,安徽电视台在山顶上所建的发射台——合肥市最高的标志物,成为游人参观游览的一个新景点。此后,大蜀山周围相继建成了“雪霁山庄”、“玉兰大道”、“蜀山画廊”、“十二生肖园”、“合肥野生动物园”、“安徽名人馆”等新的景区。80年代初,大蜀山南麓建成一座宏伟壮观的烈士陵园。1989年,大蜀山东麓建成一个70亩的樱花园,栽植7个品种3500株樱花,其中久留米市赠送的有300多株。这些景点错落有致,景色宜人,有的还作为合肥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1995年,“蜀山春晓”被评为新“合肥十景”之一。   1997年,在大蜀山北侧,从雪霁山庄到山顶建成一条吊篮式观光索道,可使游客轻松自如地欣赏山林及合肥旖旎的都市风光,领略蜀山迷人的湖光山色。山顶索道建有摩天轮,供游人乘坐游玩、观景。   近年建设的水上娱乐园是蜀山景区中的重要景点之一。它位于公园东南部,由南、北玉兰湖及民俗村组成,占地300亩,依山傍水。北玉兰湖有游船码头、荷花曲廊等,以游船垂钓为主。南玉兰湖为“水上乐园”,有两个岛和一个半岛,把水面分隔为成人、少年、儿童和冲浪四个游泳场。湖西岸“民俗村”建有蒙古包、傣家竹楼等,各具民族风情。   如今的蜀山森林公园,是以大蜀山为主体的大型园林,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占地7000多亩,其中成片林地6525亩,苗圃1100多亩,共有各类木竹、果树、花卉等200多种450万株。漫山遍野苍松翠竹,郁郁苍苍,青翠欲滴,春来鸟语花香,夏日绿荫蔽日,秋到枫叶如火,冬有蜀山雪霁。树植高坡,竹栽山坳,林间隙地,芳草如茵,山间小路蜿蜒,直达山顶,蝉噪鸟鸣,松涛远闻,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远远望去,孤峰拥立,云蒸霞蔚,坐落在山顶上的电视发射塔,好似仙女秀发上的碧玉簪,绰约多姿。登山环顾山下,极目千里,渠道纵横,田野如画,合肥市市景现代化建筑宛如群星璀璨,巢湖之水苍茫无际。朝北看去,我国较大的人工湖之一的蜀山湖碧波荡漾。其面积约22000多亩,有一道高23米、长2581米的拦水大坝,能蓄水1.7亿立方米,使郊区数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合肥的防洪和供水情况得到改善。 &&& 蜀山森林公园作为一个以“山”为主的大型园林,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目前正围绕着“山”做文章,进一步合理规划,精心设计,恢复“开福寺”、“蜀井”、“龙王庙”等名胜古迹,使它尽快成为一个环境优雅、文化品位较高、娱乐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森林公园。
  大自然的鬼爷神工,在给神州大地创造跨越鄂、豫、皖三省的巍巍大别山时,情有所钟地抛下一条带状的山峦---这就是大别山的余脉,自西向东延伸在合肥所辖肥西县中部,长达25公里的紫蓬山区。&  紫蓬山区以它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气候,无污染的水质,嶙峋的怪石,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于1992年7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紫蓬山森林公园面积有近百平方公里,森林茂密,古迹众多,境内其中有名称、有来历的大小山头就有30多个。同时离合肥最近(仅35公里),加上山顶有闻名遐迩的西庐寺,清代称为“庐阳第一名山”,今为安徽名胜。
  紫蓬山位于肥西县农兴镇南,它东对道士山,南连千字山,西近萝卜山;山底面积为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7米。主峰顶部平坦,北面山势较缓,南面山势峻拔挺秀。   紫蓬山又称李陵山。山上有三国魏将李典之墓,当年李典镇守庐州,建庙于山巅,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唐代,将李陵庙改为西庐寺。清光绪年间,李恩绶编著《紫蓬山志》对此曾有过详尽的记述。可惜当年烽火纷起,战乱不迭,西庐寺屡遭毁坏,连同八卦亭、通公塔、钟鼓楼、望湖楼以及清皇钦赐的如意、古鼎,慈禧御赐的《龙藏全经》和大明宣德炉等稀世之宝均荡然无存。到了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解甲归田,入寺为僧,重修庙宇百余间。此时,殿阁雄丽,规模宏伟,为皖中地区遐迩闻名的古刹之一,亦为合肥明教寺的上院,被称为“小九华”。山上,还有抗金英雄葛升墓、吴国都督周公庙,以及文昌阁、真武庙、观音堂、藏经楼等胜迹遗址,可让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山下,散布着大小数十个村落圩群,著名的有刘老圩、张老圩,分别是直隶提督、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和淮军大将、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居,显示出合肥一种古民居的特有景象。   紫蓬山山门呈宫殿式建筑,三栏四门,颇为雄伟宏大。山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庐阳第一名山”。山门上有三副楹联,中间一联的上联是:紫气东来丛林千古毓锦绣;下联为:蓬山西去大众十方仰福缘。上下联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联中“丛林”二字,语意双关,一指紫蓬山茂密的森林,二指佛教的寺院。另外两联,一联为:“娱目骋怀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凝神静气听杏雨松风梵呗钟声”;另一联为:“淮军故里风云际会;林海奇观璀璨明珠”。   沿山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仙人湖”。“仙人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质优良,是个天然浴场和水上乐园。距“仙人湖”百十米,是“佛园”景区。“佛园”的碑坊大门坐西朝东,寓“紫气东来”之意,门额上书有“佛园”二字。佛园的大门前有石狮一对,分别由一座四方形高大石围栏围护。两侧山体上或雕或塑着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穿过石雕坊碑,沿着弯曲的山间小道前行,一路上可以尽情领略紫蓬山佛教文化的神韵。   穿过“佛园”不久即达“西庐寺”。 寺前有一棵状如“孔雀”的马尾松,树高十余丈,仰首望去,那松树身上苍老的斑痕,颇似孔雀身颈上的羽毛,粗壮而又弯曲的树干不断向上伸延,直达苍穹。树顶枝蔓横生,恰似孔雀“开屏”。这棵自然生长出奇特形态的“孔雀松”,现已成为紫蓬山的一棵名树和一景。   “西庐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唐代改建为“西庐禅寺”。唐代以后,因战乱屡经兴废,明末清初,静澄、鉴容及晚清的通圆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据《紫蓬山志》记载:通圆和尚于同治年间在修复西庐寺时,陆续建成殿房124间,计有“大山门五间,中供弥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后殿、宫厅、禅堂、观音堂,位于二层的八卦亭、钟楼亭、藏殿楼、寮房、通公塔、望湖楼等等,真可谓是殿宇恢弘,气势非凡。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及苏东坡遗物---一方宋砚。西庐寺堪称名刹、宝刹,也成为合肥地区当时最大的庙宇群。   西庐寺佛堂里供奉着“三世佛”像。佛堂左侧有一棵被称为“活化石”的古银杏树,树高10多米,胸径粗约10圈。这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除树干略向一边倾斜,微呈老态龙钟状态外,依然是树叶稠密,青翠欲滴。   西庐寺周围松竹环抱,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秀美。寺旁的“望湖楼”是西庐寺的最高建筑物。登楼近处可看到紫蓬山下素有“璀璨明珠”之称的大堰湾的湖光山色;远眺,碧波万顷的巢湖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由寺下方森林步道折向东南,便来到“仙人洞”。这里怪石嶙峋,石象、石狗、石牛,似真非真,引人遐想。“仙人洞”有东西两个洞口相通,历来是游人到紫蓬山游玩必到之处。古人有诗赞颂这里“怪石嶙峋耸绿崖,天生石洞住仙家。蔷薇烂漫风吹落,洞口蒙蒙看雨花。”   “仙人洞”的下方有一座古墓,那就是三国大将李典之墓。从李典墓顺着步道而下,途中一景“石象”。石象不远处生长着一株具有五百多年,颇似龙颈的“龙颈古榆”。   再由“龙颈古榆”向南,行一里多路,即到白云寺。白云寺原名青龙寺,为西汉初年所建,距今已逾千年。相传,宋苏东坡遭贬谪时曾来此避难,并在此留下一方长一尺二寸、宽七寸的巨型砚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为寻访苏东坡遗迹,找这块巨型砚台,曾到此拜谒,并改“青龙寺”寺名为“白云寺”。“白云寺”座落在“千字山”上。“千字山”比“紫蓬山”仅低半米,又名“千童山”、“千子山”,这都有清乾隆、嘉庆和民国年间的石碑为证。“千字山”双峰并峙,怪石嶙峋,松树茂密,景色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这里宜人的气候,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天然空调”和氧吧。清代李恩绶《循李陵山脚上千字山示同游》诗云:“前峰接后峰,一重复两重。云容含骤雨,秋意绘疏钟。怪石解扶客,好山纯是松。余行苦踯躅,安得一携筇。”短短几句写出了此山的特点、风貌和神态。“白云寺”右侧山坡下,是西汉名将樊哙墓的遗址。   距“白云寺”不远的山腰处有口名叫“四川井”的古井,据民间传说,此井泉通四川,故名“四川井”。但是据有关人士考证:光绪年间,紫蓬山东岩旧时住着一位名叫虚腹的高僧,是四川人。西庐寺主持通圆和尚请他来紫蓬山研究佛经。虚腹来此之后,常到千字山一带游玩,渴了即在此井汲水解渴。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此井命名为“四川井”。   紫蓬山不仅林茂景美,而且植物品种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据调查,紫蓬山区有野生动物100余种,其中鸟类80种,大部分属中日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的保护鸟类,以鹭鸟为优势种群。
  浮槎山,俗称安徽“北九华”,位于肥东县境内,为大别山余脉,山势层峦叠翠,逶迤相连20余里,主峰海拔418.1米,是合肥境内的最高山峰。主峰四周罗布九座山峰,似九龙腾跃,形态各异。浮槎山峰峦叠嶂,怪石峥嵘,松柏挺秀,云雾缭绕,清幽宜人,景色奇丽,为安徽名胜之一。   浮槎山山名来自民间传说。《博物志》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相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传说晋隆安年间,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即金地藏)向其表兄玉皇讨官,遭拒后,怒发冲冠,不慎跌落人间。他纵身爬起,想乘浮槎之筏再上九霄。当时木筏上有九条龙正在饮水,尾巴交错在筏中,地藏王只好坐在龙尾,九龙不支,纷纷逃往南天门。玉皇大帝闻知,降旨以雷击毙。霎时,木筏遂变为山,九龙亦成九座山峰。从此,地藏王便在此山打坐,开辟道场,推崇佛教。后来,佛门弟子便称此山为“北九华”。   浮槎山虽不甚大,无法与、、等名山相比,但却以乳泉、巧石、大庙闻名古今。   乳泉。浮槎山齐都峰顶有二泉池并立。北池水深而清,名“合泉”;南池水浅而浊,名“巢泉”。二泉水位常年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不管是大雨倾盆,还是干旱数月,池中水位亦只毫厘之差。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誉之为“天下第七泉”。   欧阳修撰写的《浮槎山水记》使得浮槎山闻名遐迩,成为文人墨客常常登临游览之所。《浮槎山水记》全文700多字,是欧阳修在京师任内,为庐州镇东军留后李端愿赠送浮槎山泉水而写的。欧阳修和李端愿都是品泉论水的专家。一次,李端愿登临浮槎山,见山上有石池乳泉,饮后觉得甘冽无比,觉得这里的石池乳泉中的水质为上等,特用罐装上一些,从庐州府送给远在京城的欧阳修。欧阳修品尝以后,极为赞誉,给李端愿回信说:“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岂减惠山之品?久居京师,绝难得佳山水,顿食此,如饮甘醴;所惠远,难多致,不得厌饫尔!”欧阳修将浮槎泉和惠山泉相比,认为两者之间难分上下,并以路远难致,不得多饮为憾。   不仅欧阳修对浮槎山和浮槎山泉评价很高,而且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诸如宋代的释用逊,明代的黄道月、梅山,清代的李天馥、杨开森、左辅、王政谦,以及现代众多名人雅士,多爱以浮槎山为题赋诗作画,其人文景观之丰富,是海内外名山所少有的。   浮槎泉位于龙严寺内,1952年寺庙拆毁,泉池沿存。1963年当地村民在此盖房两进,泉池仍在院中,乡邻游人常年取之食用。   巧石。浮槎山有巧石30余处,皆以形象取名,一个巧石便是一处景点。南山一石状如乌龟,名“金龟望海”;一石形如大鼓,名“响鼓震天”;一石如龙之头,突出的两眼里常年流水,名“白龙泪眼”。北山的几块巧石更为奇特:一石形如大船,长10余米,宽4米,一人推之如船颠簸水中,众人推之也是如此。相传这是玉帝3岁儿子金孩儿下界时乘的小船;一石高约20米,长宽约15米,巨石南端,中部凹陷,两旁高出,状似座椅;传说瑶池王母曾在此石落座。仙人座前有一小石名垫脚石,座后一凹石名仙人盆,神话传说王母曾在盆中沐浴;一石高卧,光滑平整,形似棋盘,楚河汉界依稀可辨,相传南斗、北斗星君遨游四海路过此地,曾在此石对弈。棋盘石底部由10余块大片石组成,形态各异,构成一组妙景。两片巨石壁立,露一线天光,可容一人沿两壁攀缘至棋盘顶,谓之“一线天”。3片巨石横卧支撑,形成深5米,宽3米,高2米的小屋,传说有仙人居此,谓之“仙人居”。石屋南面的倾斜巨石上有两幅不知凿于何时的壁画,一为如意头形图案花,一为鹿形兽。塔山山腰有两石槽,传说金国太子金兀术驻军此地时,以凹石为槽注水饮马,一石倒水即干,名旱马槽,一石马饮不竭,名水马槽。   大庙。浮槎山又名北九华,佛教鼎盛时期有寺庙10余处,甘露寺、浮槎寺最为有名。甘露寺又名大山庙,位于浮槎山主峰,合巢泉旁,主殿二进一院二厢,四周山头、山涧的7处庙宇属甘露寺下院。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为求雨而建。浮槎寺又名道林寺,《天下名胜志》载,浮槎山有道林寺,寺有碑略曰:梁武帝第5女梦入一山为尼,早晨奏帝。乃取名山图,展观此山,恍如梦境。天监3年(公元504年)勒建。道林寺成,帝女遂入山削发为尼,号总持大师。梁女墓在殿东百余步,塔下有海榴一株,相传为公主亲手所植。合巢泉以北400米处,尚有古寺遗址。浮槎寺的建筑比甘露寺更加宏伟,民间有“三百尼姑八百僧,骑马关山门”之说。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巢湖、庐江市县所包围。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合肥城东南,驱车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时辰,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飘渺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操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旧时合肥八景中就有“巢湖夜月”一景。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与浩瀚的巢湖相比,岱山湖如江南村女般的纯美娇秀。&  岱山湖位于肥东县境内,离合肥约50余公里,从市内乘车约一个小时即可到达。湖面7500亩,相当于的面积。岱山湖原为解放后当地乡民修建的一座水库,因离城较远,四周全为乡村田野,至今未遭任何污染,给人以清纯自然的亲切感。&  立于岸边,放眼望去,只见万亩湖面清波荡漾,四周群峰丘坡叠翠。湖面东部开阔,西部曲折蜿蜒,并天然形成众多的港汊。  诚如一位诗人所云:平湖天上落岱山,流水稻花拂云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岱山湖的无限风光。游人登上游艇,首先进入下游区段的。这里山回水转,变化多端。在一湾三折的水中随水蜿蜓迂回,身临其境,你会真实地体味到“一湾三回首,景景各不同”的多种妙趣。湖的西南部,是一处天然港湾。这里风平浪静,碧水如镜。   下船,走进情人谷。这里山路平缓,绿树成荫,十分幽静。情人谷不远处的一块坡地,便是明朝“演法寺”的遗址。传说朱元璋得天下之前,有一次马氏娘娘去莲花坛朝拜,经过这里时,不幸患了眼疾,羞光疼痛,十分难受,便不时用这流沙河的水洗眼,结果竟不治而愈。当下马娘娘许了一个愿:“如果朱元璋能得天下,就在这里修庙建寺,供僧人们说经论道。”朱元璋登基以后,果不食言,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演法寺”,为马娘娘还了愿。后因战乱与自然损坏,演法寺已不存在。但遗址仍在。为了重现当年寺庙香火盛况,并体现佛文化的韵味,这里即将重新修复演法寺、莲花坛、万寿庵、元隆寺、闲云草堂等寺庙建筑。   座落于湖中的最大湖心岛---天鹅岛,像一只伸颈饮水的天鹅伏于水面。小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陡峻,环境幽雅,景色十分宜人。由于湖岛未加开发,岛上一派自然原始的景色。   游艇穿过天鹅岛与乌龙探海半岛之间窄窄的瓶嘴,便从山回水转的进入了烟波浩淼的幽湖。到这儿来你会顿觉豁然开朗。辽阔的湖面上野鸭低飞,鸥鸟翔击。远山、半岛在薄薄的暮霭中青黛朦胧,别有一种神秘诱人的美。
  千年古镇三河位于肥西境内,距市区约40余公里。&  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由于位于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也是合肥、巢湖、六安三市的结合部,故有“一步跨三县,鸡鸣三县闻”之说。   三河古称“鹊渚”,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时候,小镇已具雏型,初称“鹊岸”,为吴楚相争要地。公元前510年,吴国名将伍子胥率军在此击败楚军。三国时魏主曹操在巢湖训练水军,三河亦为魏军驻地。晋以后遂称“鹊渚镇”,至明代始称三河镇。   古镇的特色,一为水,二为古。水是三河的精灵。镇内,五里长街,河环水绕;镇外,河网丛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有位三河籍诗人曾对故乡咏道:“三道春水,仍明澈,仍清长,仍柔波荡漾。”&&  除水乡特色外,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闻名。镇内的古街、古桥、古巷、古炮台、古民居、古城墙、古茶楼,无不向游人佐证和诠释三河的古老。&  古镇三河因其东锁巢湖,北扼庐州,西卫龙舒,南镇潜川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三河历史上曾发生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相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农民军张献忠率部攻打合肥时,回军中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以此建立农民军水师。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吴定规率部在三河东、南、西一线筑九垒,合围李续宾的湘军悍旅,鏖战五天五夜,歼灭湘军6000余人,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   悠久的历史使古镇三河成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历史文物。镇内现存有清代的古井、古炮、古城墙、太平军英王府,以及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客居等。   游览古镇三河的线路可分为两条,一条是陆路旅游线,另一条是水上旅游线。   陆路旅游线上的景点主要有:军民坝、人民丰碑、英王路、英王府、大捷门、古西街、万年台、古城墙、国公桥、无蚊桥、城隍庙、一人巷、杨振宁客居等,这些景点无处不载有三河沉甸甸的历史、飘溢着三河特有的人文气息。尤其是行走在500多米长,青石铺就的古西街上,两侧是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商埠马头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平门格扇,雕花镂窗,都让人发思古幽情。古街上的一人巷、古更楼以及弹被絮、制杆秤、羽毛扇、晃麻油、红灯笼等各种民俗工艺让人流连忘返。   水上旅游线上的景点有:小南河、鹊廊、廊桥、三县桥、望月桥、天然桥、济公桥,以及忠武阁、竹苑新村、李府仓房等。乘船泛舟在近3000米长,连接丰乐河、杭埠河的小南河上,只见两岸座座青砖黛瓦的民居,掩映在花红柳绿之中。青石砌成的码头和水边洗刷的村女相继映入眼帘。加之不时而过的座座古桥,使人产生一种置身江南水乡意境的感觉。每当夕阳西下,在摇曳的路灯下,小南河上渔火点点,小月埂上吹拉弹唱,不由使人想起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古镇三河因水得名,因水闻名,也不断遭受水患之苦。特别是日16时17分,丰乐河水位高达14.23米,新圩大堤溃决,古镇三河顿遭灭顶之灾。在那场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的大洪水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和省、市直接指挥下,上下一心,军民合力,三河共转移、营救出6000灾民,创造了亘古奇迹。三河灾后的复建工作也得到海内外的大量捐款资助,从而形成今日的新三河。三河人民为纪念在党的领导下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在三河镇的入口处树立了一座8米高的人字形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人民的丰碑”五个大字。  三河饮食文化渊源久远,“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名菜,不仅皮、肉、骨皆可入口,而且营养价值高。米饺、油炸粑粑、油炸烧卖等名点,香酥焦脆,鲜美可口,声名远播。
  四顶山位于肥东县境内,主峰海拔174米,因四峰并列,故名。此山又因仿佛是只巨大的香炉,四足朝天倒立,亦称四鼎山。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把它列入名山大川。山虽不高,但由于紧靠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显得尤为峻伟。   四顶山景色之美,以朝霞为最。每当雨霁露晨,旭日东升,则霞光四射,满山璀璨,所以“四顶朝霞”闻名海内,先后被列入庐阳八景和巢湖八景。清代《庐州府志》、《合肥县志》、《巢湖志》和当代《中国名胜词典》等书,对此山美景均有记载。四顶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古迹。相传东汉著名道学家魏伯阳(会稽上虞人,《周易参同契》作者)曾不远千里,入此山炼丹修道,丹成吞服后,魏伯阳和他的三个弟子纷纷升天成仙,就连他带来的一条白狗,也成了仙犬。今虽人去炉空,然丹气仍在,当年魏伯阳在此山上留下的丹砂仙粉,常常映着朝霞,放出异彩。   清代庐州府学正朱弦“颇疑其说”。他在写《庐阳八景——四顶朝霞》时,曾亲自登山观察:“一日晨起,徘徊于螺髻之侧。适当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东升,奇光四射,俯视四五里许,恍乎涌五色琉璃中,我始悟。”才知朝霞是水气折光反射形成的奇观。   游人观朝霞,一般是头天晚上就住在山上,凌晨登高眺望,要是遇到雨过天晴的好天气,当旭日透过蒙蒙的水雾,带着闪动的阳光来到大地时,在脚下的草地上,会出现一道道光环:在浩瀚的湖水中,会回呈现出一派五颜六色的光彩,微风拂起,光逐水,水生光,直向湖天尽头。   四顶山南端高峰,有一座金碧辉煌、蔚为壮观的古刹。唐代一僧人在此结庐为庵。宋时建“庆和寺”,明代学者黄道日改名为“朝霞寺”,供奉关羽像。庙前一片大树林郁郁葱葱,中有两棵高达10余丈的紫檀,像两个忠实的卫士分列两边,特别引人注目。金属门铂的黑漆大门上有副对联曰:“山势东来犹望蜀,湖波西下欲吞吴。”明末著名学者方自勉曾隐居朝霞寺,设书院授徒,造就出一大批学士,闻名当时。   1935年之前,山下六家畈的吴中流先生在山上的第四峰偏北处,建了一座“四顶公园”。稍后,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又在附近建了一所西式结构、小巧玲珑的别墅,取名“朝霞小筑”。   庙后有一专供游人休息的场所,石凳石椅厝放四周。一块方形青石棋盘,32个棋子好像分成两队人马,正在楚河汉界前线激战拼杀。周边有四个石鼓圆凳供观阵者助威。相传南北斗星曾下界在此对弈,并从此留下了千古神话。   尤其令人惊奇和不可思议的是,在那大庙和花园相隔的长廊之间,有一口十几米深,名为“滴芦井”的高山古井,晚上月上中天时,从井底水中能看到光怪陆离的五彩祥云和美妙的月光,这便是四顶山景中之景——朝霞映月。   北面山腰处有一处惊险奇观:一条巨大呈宝塔状的尖石直穿长空,高约七八米,顶端镶有一块石片,并垂下一条长三四米的石线,仿佛一个仙翁正坐在那里静静地垂钓。   在南面山腰朝阳处,有两块形似一双鹦鹉巨石,名曰“鹦鹉石”,每当阳光照射之时,站在三里外的中庙或更远一点的姥山向北眺望,只见那鹦鹉石宛如一对情鸟在交颈相偎,喃喃细语。   巢湖水边的西山脚下,有一孤石,似出水青蛙栖息岸边,昂首望天,曰“青蛙石”。   四顶胜镜,不仅吸引了大批古今游客,也留下了成篇累卷的脍炙人口的诗赋。晚唐诗人罗隐曾咏道:“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舍发和须。”宋代文人张彦修也在诗中赞扬四顶山:“翠峦齐耸压平湖,晚绿朝红画不如。寄语商山贤四皓,好来个各一峰居。”明代诗人许蕃春的诗专门描绘了四顶山春色:“亭午过朝霞,山溪约略斜。细泉分石齿,晴鸟乱银沙。地远昔年梦,春浓野诗花。晚烟迷短骑,归路柳条遮。”清代周家颐留下了特别赞美四顶山晨景的诗:“瞥见朝霞彩,临湖四顶山。晓钟才觉得,孤骛未飞还。”&&&&   四顶山景色优美,文脉深厚,山的周边出过许多名人。   单从山下的六家畈就走出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家,还有革命烈士。在执勤时,为避免火车出轨事故而牺牲的蔡永祥烈士的家乡大蔡村也坐落在四顶山麓。
  包公园前身是包河公园,位于合肥老一环南环外,庖河区芜湖路。为纪念包公千年诞辰,在包河公园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了包公文化园,简称“包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除包公祠、包公墓外,还新建了清天阁、包公纪念馆、功德广场、水面喷泉等。整个风景区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湖面波光涟漪,游艇荡漾;两岸垂柳婆娑,嘉木葱茏,是人们拜谒先贤、观赏游览的好去处。&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一生在全国许多地方做过官,但无论在何处为官,包公都能做到任内清正廉明,因而广受尊重。为了缅怀这一历史人物,全国许多包公曾任过职的地方都建有包公祠。除合肥的包公祠外,还有河南的开封、广东的肇庆(古时称端州)、安徽的池州、天长等地都建有包公祠。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至今已有934年),当数合肥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包公祠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  包公祠位于包公文化园内的香花墩上,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小洲环境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  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墙,称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它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据称在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桥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两扇黑漆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整个祠的外观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台湾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后立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这座塑像为后来重塑,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初。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  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  包拯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刻,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栩栩如生的包拯遗像给人以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人,请工匠以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据说是包拯的真容。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因身材较矮,显得帽翅格外长。过去,包家子孙在介绍画像的来历时,常常谈及一个传说。说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后来,仁宗皇帝知道这事,就赐给他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要长三寸,并下令: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由于包拯爱民如子,不忍加害于民,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之时,就由随从高声吆喝: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训》。享堂西壁还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  正殿的东西两厢是陈列室。东厢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由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志铭》,因受战乱,碑碎为五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出正殿东行不远,即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  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为井绳长期磨擦所致。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木质浮雕龙像。雕龙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井为“六角龙井”。  享堂西边有一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  此外,祠内近年陆续新建的“包公故事蜡像馆”和“包公文化长廊”也是游人了解包公及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出包公祠东行不远,即见河畔高地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片红墙黑瓦的古建筑,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迁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园。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辉映。  包公墓,全称为“包孝肃公墓园”,占地面积3公顷,园内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墓园南临芜湖路,北近包河边,东靠亚明艺术馆,西接清风阁。  包拯墓园由主墓区、碑廊、附墓区、地下墓室和管理区等组成。  穿过墓园大门,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照壁高4.2米,宽10.2米,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系著名书法家方绍武书写。其功能是石阙前的屏障,起隐蔽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性作用。这方照壁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照壁,其构造完全是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  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也有在大阙旁建一小阙的称“子母双石阙”。  中国建阙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初为城门,城墙到此而缺以作为门,所以称城阙。墓门建阙约始于西汉。中国的古阙虽然很多,但大都残缺不全。像包公墓园之内的“子母双石阙”,只有这一座。“子母双石阙”的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  神道右边立有“龟趺螭首神道碑”。碑上撰写着包拯生平事迹,内容与墓志铭的内容基本相近。“龟趺螭首神道碑”竖立在之上,其实,是神道碑下的石座,民间习惯将它雕成似龟的动物形状,是取其力大能负重的意思。  穿过神门,一条笔直的“神道”直达包拯墓冢。神道右旁立有石柱,名叫“望柱”,又称“华表”、“和表”、“桓表”和“诽谤之木”,相传立柱之习原是尧舜时竖立于交通要道的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之用的。后来,秦始皇定“诽谤”为罪,加上木头容易腐烂,就改用石柱,并在上面刻上多种形状和花纹,并逐渐演变成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称为“墓表”,一般常见的均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纹饰,上为云板、蹲兽。包拯墓园的这根望柱,就是北宋时期二品官位应享受的待遇,柱呈八楞形,高3.6米,柱身刻有缠枝牡丹,柱的上端是寿桃型光焰。  神道两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组成墓前石刻群,名为“石像生”。墓前石刻群既是一个朝代的艺术型制,又表现了一个朝代的政体特征。包拯墓前的石刻群是按照北宋陵寝墓前石刻型制刻制的,其数量、品种则沿用唐制,显示墓主是三品以上官员。  登上几级石阶,迎面是包拯的享堂。享堂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正门两侧的抱柱上有一楹联。上联为:“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下联为:“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联中的“蜀山”指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大蜀山,“淝水”指穿城而过的淝河。作者从“正气”和“遗风”两个方面颂扬包拯的政绩和品德。一个“慑”字,写出了包拯的明察善断,执法如山及对王侯的威慑作用;一个“庆”字,点出了人民因怀念包拯而建墓园的欣慰之情,希望包拯的“遗风”得以发扬光大。  享堂正门前的一副楹联为安徽省已故著名学者吴孟复先生所撰。上写:“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故乡更美公乎其归”。上联“廉吏可为”是用典。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个名为孙叔敖的令尹,他辅助楚王称雄,政绩卓著,赢得楚国百姓的赞颂。他死后没有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财富,致使他的后人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被史籍称为天下第一清官。而和孙敖叔同时期的一些赃官、贪官,他们死后却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了大笔财产,使他们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两者之间,对照鲜明,因而社会舆论感叹道:“廉吏不可为”。作者在此反其意而用之:包拯名传后世,光耀史册,所以“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意思是后来人应当以包拯为楷模。下联意思是包拯逝世900余年了,他的故乡合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座现代新市,所以说“故乡更美”,远非宋代所能比。包拯病逝外乡,归葬故里,“公乎其归”既表现包拯对故乡的眷恋,也表现故乡人民对包拯的深情。  享堂飞檐翘角,灰瓦彤柱,高约10米,是一座木结构九脊五开间的宋代建筑风格的殿宇。殿内,20樽凿花文饰的柱基上,耸立着20根丹红国漆大柱,撑起椽梁昂枋,使大殿显得气宇轩昂,宏伟壮观。享堂中央高支神龛,放置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神龛上方悬匾三块。中间的匾额上写的是“为政者师”,系清代江苏王均撰写,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左侧为“正气凛然”,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题写。右侧为“清正廉明”,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享堂神龛两端的巨柱上悬一长联。上联为:“十五卷谠论排阊,江河不废仰止高山,正道自千秋,宇宙声名尊孝肃”;下联是:“九百年明德在世,人物凛然长留生气,凌云应一笑,岁时乡国荐芳馨”。全联上写“论”,下写“德”,对包拯的一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享堂背门上方有匾一块,文曰“峻节风清”,为画院一级画师唐云所书。享堂背门的抱柱上还有两联。其中一联是:“阎罗老执法如山贵戚敛迹,千古传名循吏去——执法不阿如镜之澈;包青天公正廉明妇孺皆知,后世歌颂人间来——铁面无私乃冰其清”。这副楹联由主副两联组成。“执法”与“铁面”组成一联;“阎罗王”与“包青天”组成另一联。用“镜澈”与“冰清”来赞美包拯无私无畏、执法不阿,办事透明度极强,比喻甚为贴切。用“贵戚敛迹”与“妇孺皆知”来颂扬包拯的震慑作用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穿越享堂,包拯主墓耸立在眼前。主墓的坟冢是用土堆起来的,方形,覆斗式,上面绿草如茵。墓冢依等级按宋代度制高一丈六尺。因春秋时期诸侯都是方形,后来就以方为贵。碑文是:“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墓碑为龟趺螭首,趺上按宋代度制为九尺。墓前设祭桌,置三供。祭桌四面刻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表示方位。  包拯墓冢的背东头是碑廊园。碑廊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呈长方形,环廊四周共有诗文石碑约210余块。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撰写的《孝肃包公传》,前外交部长姬鹏飞撰写的“为政清廉,后世风范”,知名人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撰写的“赤胆忠心匡社稷,铁面无私慰万民”,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撰写的“林环水绕古城秀,信是淮南第一州”,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题书的“公生明,廉生威”,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副主席刘艺及刘炳森等当代著名书法家撰写的纪念包公的碑文。此外,还有袁木、刘复之、叶如棠、江渭清、陈野苹、刘文清及启功、刘海粟、溥杰、唐云、王遐举、曹大铁、孙轶青、亚明、葛介屏、刘夜烽、李百忍、方绍武等知名人士和省内外著名书法家所题写的碑联诗文。  碑廊中间有一道屏风式的墙。墙西侧为碑联诗文,墙东侧则以木雕、砖雕、石雕、竹刻等多种雕刻形式而构成的54平方米的大型包公政绩图。这些艺术精湛的作品,既提高了碑廊的精神文化品位,又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派雕刻艺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墓园景点风格。包公政绩图上刻有:“家训严明”、“奉使契丹”、“弹劾权贵”、“通惠民河”、“上言七事”、“陈州减粮”、“固边强兵”、“微服私访”、“开封出巡”、“审牛舌案”等10幅大型浮雕画,全面真实地反映包拯生平与政绩。  由碑廊左门而出,前行五六十步,便到侧门。侧门位于主墓区与附葬区之间。侧门的抱柱上有“忠正刚毅,清介廉明”一联,为清宣统皇帝之弟溥杰所书。侧门的门额上方置有“公正无私”四个大字的匾额,系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溥松窗书写。  穿过侧门,来到附葬区。附葬区内有包拯与夫人董氏合葬墓,长子包缢(潭州通判)与长媳崔氏合葬墓,次子包绶(潭州通判)与次媳文氏合葬墓,长孙包永年墓,以及包拯近裔无名氏合葬墓。  合葬墓园内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包公临终遗训。全文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碑文为赵朴初先生所书。  从附葬区折回,下石阶数十级,即到包拯墓室。墓室位于墓冢的正下方,全长34.6米,是根据原墓发掘资料营造而成。墓室呈拱形,长长墓道的青石上,悬挂着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图》和《接迎图》。在盏盏螭首龙凤身踏云状的仿古灯的朦胧灯光照射下,墓道明晰可辨。端放在墓室前的包拯墓志铭盖上刻有“宋枢密副史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十六个篆字,系北宋瑞安县令文勋手笔。而墓志铭是由包拯生前同僚、密友吴奎撰写,洋洋3000多字,记录了包公脚踏实地,无私无畏,为革除弊政,为强国富民而奋斗的一生。宋史上的《包拯传》和出土的这则墓志铭中的部分文字相同。两扇厚重的汉墓门,俨然洞开,2.4米长的黑色金丝楠木棺具,安卧在刻有缠枝牡丹的青石棺椁上,棺内安放着包拯遗骨。棺椁的左右,置放着随葬品十二时神木俑。墓道上方的拱顶石刻莲花,暗藏排气孔,以保证墓室的空气畅通。刻写在边门出口的一块“铁面无私”匾额对包拯清正廉明的形象与一生作了高度概括与生动说明。
  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   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
  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   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并符合历史的文化氛围。灯柱上有莲花宝座和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我国许多古建筑上采用莲花刻饰多与观音菩萨联系较多,而用在这里则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愿清廉之风长明于世。明月亭是一座长宽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内置石碑一座,碑高2.3米。碑文记载了为纪念包拯1000周年诞辰设计、建造清风阁的过程。&  过明月亭,前行十数步,便来到鱼沼飞梁景点。立于石桥,只见桥下池水清澈见底,四周一派宋式十字架梁建筑。这种石雕建筑形式,在宋代就叫做鱼沼飞梁。  景区的主体建筑清风阁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对呼应。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陪以白色墙面,色彩素淡。  一层为耿光日月厅。亭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心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弹劾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  二楼为庐州宋韵厅。展示的是《古庐州市井图》的古绢彩绘壁画,它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庐州一片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景象。&   三楼为江淮奇葩厅。介绍的是安徽概况和江淮风情。  四层为江山明月厅。出的内容是“三山(、九、齐云山)披锦绣,二水(长江与淮河)竞风流”。   五层为庐州夜话厅。这儿可了解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识合肥的人文环境。  这六楼为梨园揽胜厅。这里也是清风阁的最高层,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近观包河胜景一览无余。&  清风阁以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宏伟的建筑现已成为合肥市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包公文化旅游区内除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三处主体景点建筑外,还有与包公有关的脚印塘、浮庄两处开放式景点。  脚印塘原是包河中一座小岛上的一个池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近20米,宽约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一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水面虽不宽,但无桥无船,于是,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传说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这个传说,有点神话色彩,出于合肥老百姓对包拯的敬仰。&  浮庄原为包公书院,重建于1983年,2000年8月,又进行修建,占地20余亩。它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园林。它黛瓦粉墙,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浮庄四周绿水潆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庄,所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它取名“浮庄”。
  素称“三国故地”的合肥,由于魏、吴长达30余年的争夺,曾遗下众多与三国有关的故址。有证可考,有史记载的就有三国新城、袁术墓群、筝笛浦、藏舟浦、回龙桥、飞骑桥、斛兵塘,以及古逍遥津与教弩台。&  上述的故地遗址中,其中多数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争与自然的影响,其踪影俱湮没不存。现保存较为完整、可寻可见的只有逍遥津和明教寺(教弩台)等几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这部脍炙人口的名著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吴志》中的记载,生动地描写了这一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以一首“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七言绝句对当时的战况和情景作了生动的记述。  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公元3世纪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合肥隶属魏国,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孙权乘曹操兴师西征汉中张鲁,合肥空虚之机,亲率10万精兵,企图一举攻占合肥,达到向北打开通向中原通道的目的。镇守合肥的魏国大将张辽,面对强敌压境、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危难局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毅然率领将士出击迎敌。在张辽英勇却敌精神的感染下,魏国将士众志成城,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大败吴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战场遗址就在今逍遥津公园一带。  在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逍遥津这个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历经沧桑。宋代乾道年间,合肥城扩大,逍遥津被圈入城内。明代官僚窦子偁将逍遥津占为私有,改名“窦家池”。清代康熙年间,逍遥津又被一王姓翰林所据,易名“斗鸭池”。光绪年间,易主为龚照瑗、龚心钊的私家花园。龚心钊自号豆隐,因此逍遥津又改名为“豆叶池”。而后龚家花园屡经战火,日益破败。新中国成立前夕,园址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将逍遥津逐步辟建为公园,并将逍遥津以西的季家花园也延揽园中,1953年正式以“逍遥津公园”命名。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经营,逍遥津现已建成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合肥名胜古迹游览区和新“合肥十景”之一。  逍遥津公园占地31.3公顷,其中水面11.2公顷。公园呈扇形铺开,由水系自然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东园水域辽阔,草坪如毡,主要由青少年活动区、文化活动区、动物展区组成。内有儿童乐园、游乐场、草坪广场、逍遥湖、逍遥阁、渡津桥、文化宣传长廊、茶社设施等。  公园南大门是一座高近10米、三开间、牌楼式的仿古大门。大门上方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书“古逍遥津”四个鎏金大字,字为清状元、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手书。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持枪跃马的张辽青铜塑像。塑像高达5米,底座上有“威震逍遥津”五个大字。  公园主干道两侧是各种游乐设施及儿童乐园。作为目前合肥市和外地青少年游客来合肥游玩的首选地,这里不仅有旋转滑梯、大象滑梯、翘翘板和秋千等多种游乐设施,还有自控飞机、旋转电马、电动火车、电动小汽车、空中自行车、碰碰车、双人飞天、海盗船、章鱼、飞椅和急流勇进等科学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各种游艺机械,从而构成了一个开放式、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游乐世界。涉身其中,惊险刺激,妙趣横生。  位于公园东面的逍遥湖,水面开阔。凭岸临风,只见湖面波光粼粼、游船游荡,湖岸花香袭人,柳丝拂浪。湖中有三个岛屿,最大的一个岛上建有一座金黄色琉璃瓦双重檐亭,这就是逍遥墅,湖岸与岛有石桥相连。最小的那座岛,叫“螺”岛,还有一岛相传为张辽衣冠冢。岛上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的周围设有环状水上游览线,游人既可湖上泛舟,也可通过71米长、共有9孔的渡津桥登岛赏景,也可登临明三暗五,高达22米,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逍遥阁饱览湖光园景。  跨过连接东西两园的北津桥和南津桥步入西园,只见园内河道交织,曲径通幽,满目绿树红花。东南角为一椭圆形半岛。岛上的一组建筑称逍遥水榭,由水榭、方亭、游廊和石假山构成,在浓密的树丛掩映下,颇具江南明清建筑小品的韵致。散步其中,低首四顾,仿佛置身于仙境,堪称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离开水榭,踱过三折曲桥,一路行来,只见梅花山隐蔽在一丛丛梅花、桂花、丁香、紫荆、珊瑚和麻叶绣球后面。在不远处的牡丹园,四周的绿树繁花簇拥得各色牡丹益发华贵、富丽。园旁一池碧水,池畔建有四角尖亭,亭旁遍植桂花、腊梅等。  位于西园之中的盆景园,又叫藏幽园,占地2.4公顷。全园通过门、窗、池、廊、壁和植物被分隔成不同的空间。盆景廊将大小四个展室以回廊形式相连组成三合院。院内一池碧水,水面睡莲并蒂,金鱼穿游其间。盆景展区,展有五针松、罗汉松、柏、梅、榆等树桩盆景1000多盆、50多个品种。盆景园布局精巧,建筑和植物相互衬托,形成园中之园。  盆景园东侧的松中有一隆起的高堆,为张辽墓。堆上有亭,亭内立碑(墓表),碑为方基圆柱,碑顶上刻“魏故都亭侯张辽之墓”九个篆字。堆下一条青石神道,两方门阙立于神道入口,神道两侧各有三尊狮、虎、羊石兽。所有石刻均为汉代风格,庄严肃穆,古色古香。&  逍遥津公园不仅景色优美,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园内广植各种奇花名木。据调查,全园植物品种多达180余种,各种树木10257株,其中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名木有麻栎、侧柏、桧柏、银杏、白皮松等多棵。生长在北津桥东50米处的一棵麻栎,高17.2米,胸径50厘米,东西冠径达16米,荫蔽面积足有4间屋子那么大。1980年和1982年,久留米市访华团向公园赠送的杜鹃、山茶、桧柏,也由双方共同种植在园内,象征着两个民族友谊长存。
庐州府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位于霍邱路中段,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皇礻右三年(1051年)。大庙前旗杆矗立,山门口石狮相对,山门三间,左右耳房各五间;戏楼五间,两旁耳房各四间;大殿三间,两侧耳房各五间;娘娘殿三间,两边耳房各三间。大殿和戏楼之间,东西厢房各十二间。大殿前有铁香炉一座,殿内设香案,神台上供奉城隍老爷塑像,背后是神态各异的孩童形象“百子图”(俗称“娃娃山”),平日庙内香火旺盛,时逢民间节庆更是热闹非凡,尤其以农历七月十五赈孤节和除夕年节为盛。&  解放后,庙内塑像一扫而光,1982年曾对庙宇古建筑进行了局部装修。1985年7月,庐州府城隍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结合城隍庙市场兴建,山门口新设石狮一对,跨霍邱路在庙前竖起两座牌坊。高耸伟岸的思惠楼,被誉为庐州第一塔;环塔成群的商场、中心广场、下沉式广场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塔西北侧的古玩城,楼中有街,街中有店,在这里可见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令人目不暇接;几家茶楼传播着清心的茶文化,闹中取静,别有韵味;造形新颖的庐阳宫,洋溢着时代气息。整体建筑群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达到了观赏与实用的完美统一,堪称庐阳一景。
  明教寺建于教弩台故址。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位于合肥老城区内、逍遥古津南面,与公园隔路遥望。台高5米多,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台基壁峭,俨如城堡。东汉末年筑此高台,曹操曾四次到合肥在此临阵指挥,“教强弩五百”,以狙击东吴水师,故称教弩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教弩台原在老城之外,宋朝时候,合肥城扩建,台址才被圈入城内。此后,合肥城虽经历了无数风雨,但教弩台始终屹立,并成了合肥兴衰沉浮的历史见证。  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铁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兴建百年后,毁于兵乱。唐代大历年间,有人在寺庙遗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铁佛,当时的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唐代宗李豫诏令重建,定名“明教寺”,并沿用至今。唐人吴资曾写诗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历史演变:“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  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战火中,明教寺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现在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   明教寺门前原为南向直上台阶,33级,后为便利街道交通,直阶改为东西双向。在台阶前面,立着两只高达数米的石狮。石狮线条粗犷,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  沿台阶进入前殿天王殿,殿东厢建有“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军队旗帜,战场上使用过的刀枪剑戟,以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墙壁上有诗人刘夜烽手书的绝句:“貔貅百万举刀弓,誓夺江东气似虹。横槊高歌雄一世,骑兵无奈遇东风。”  前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是个雅致的院落,古柏婆娑,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青烟袅袅。绕过香炉便是大雄宝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珍贵遗墨,非常难得,是明教寺书画中的珍品。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五尊佛像,为明教寺镇寺之宝,全部来自。据《江淮文史》专文《请佛记》记载,合肥市曾派人三上请“佛”。在文物部门大力支持下,明教寺请回了这五尊佛像。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大殿左侧的大钟为清道光年间铸造,声音悠扬,撞击时其音可传遍老城,是寺里不多的历史文物之一。  宝殿东面是卧佛殿,往后是地藏殿,东南角为寺内花园。花园虽不大,但筑于园内高台上古亭之内的古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却很有来历。相传古井是当年魏军汲水所凿,因高出地面屋脊被称为“屋上井”。此井在晋代得到整修,井栏周围现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这口古井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井沿内周的20多条深沟,是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它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屋上井的历史沧桑。  著名的听松阁在小花园的东南角。听松阁旧址原为一土堆,传说曹操曾站在此处操演水军,后人便在此砌台纪念,取名“听松阁”,阁上题有“教弩松阴”四字,是闻名的古“庐阳八景”之一。原来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   位于听松阁西侧的“归西冢”,因葬有颇具神话色彩的一龟一鸡而得名。明教寺现存主体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重修。传说当时主持通圆上人除了传经布道,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以养龟为乐。他所养的这只龟与其相伴时间较长,也很通人性,听到经声即口角张合,作念诵状。此龟在僧人唱颂时,便作“之”形爬行,四脚疾驰,像在闻歌而舞。通圆上人圆寂后,此龟也抑郁而终,被僧人葬于这个地方。1938年5月合肥被日军占领后,当时明教寺的主持藏印和尚不甘屈辱,饮毒殉节。藏印在世时曾养一只雄鸡,传说凡藏印上殿念佛,此鸡必亦步亦趋跟随。此鸡无疾而终后,藏印将它葬在龟冢附近,后人便统称此处为“龟鸡冢”。由于“龟鸡”与“归西”音近,人们说久了便把它谐音为“归西冢”了。
李鸿章故居
  生于合肥,葬归故里的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在原地修复重建,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模样,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从步行街进入大门,行数步即到过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过厅过去为来客稍候,待佣人通报后再入中厅与主人会面之处,现兼作展厅之用。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展览分“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五个部分。   中厅又称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钉子。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疏阔,青砖漫地。   中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右边一面屏风,寓意这具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东厢房是书房,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二十四史》。   推开把前院与后宅严密隔开的屏门,即是典雅古朴的小姐楼。楼与前院中间有道墙,墙中间的门,便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了。墙门把小姐楼与外界严密隔开。男子严禁进入二门半步。小姐楼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楼造型独特,为一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阴阳调合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据说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比现存面积大得多的后花园,但光阴荏苒,后花园早已湮没,无法恢复,只保留下这座美丽典雅的小姐楼供人观瞻了。
李鸿章享堂
  李鸿章享堂位于合肥市合裕路南侧,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01年,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1903年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经修复扩建后对外开放。修复后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与复建较为完好的享堂。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西边为墓园区,中部是享堂,东边是仓房。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大门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石牌坊,上刻光绪帝所赐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   穿越牌坊与大门,踏上笔直的神道即达享堂。神道的入口处置一石碑,称为神道碑,上刻墓主的生平和事迹。李鸿章神道碑文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   神道靠近墓旁设有石像生,墓前设石五供和供桌以摆放祭品。   享堂分为门厅、前堂、寝室三部分。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大门,中间是前殿,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殿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居所不同的是里面摆上了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过去大门一般不开,平时享堂普通人不能涉足,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享堂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块匾额,血衣为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赴日谈判时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寝室设置有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有桂、梅、松、柏和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享堂大门的东南广场上,四只巨形石龟背上,驮负着四块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显得庄严肃穆。其中一块石碑,碑额上雕刻着祥云海水,上方两条呼之欲出的龙托着一轮骄阳,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自助游贴士
登录蚂蜂窝在蚂蜂窝可以查找攻略,分享旅行,结识朋友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注册?
用合作网站账户直接登录: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219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刀塔西游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