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梅生wow改名字多少钱得分是多少

人的大脑的信息容量真的无限吗?无的话,是为什么?有的话,是多少呢?
按票数排序
受邀回答, 研究得不是很深入, 有不对的地方多多指正:首先, 无限是不可能的啦, 只要是有物理基础的, 都不太好说无限. 所以呢,对你的答案一定是有限的. 但如何有限法, 下面讲讲我的看法.大脑里储存的信息很难用我们现在所一般认为的多少M, 多少G来衡量. 我们现在的信息存量的概念来自于一种二进制的基础, 这样才有了bit, kb, Mb.....但是从大脑的结构来看, 并不是用这样的储存方法来存事物的.
也就是说, 大脑储存的基础就我们可以度量的概念不一样. 所以讨论这个不是很有意义, 不可证实, 不可证伪.然后呢, 说说我对大脑储存方式的想法.
人大概有100亿个脑细胞这个数量级, 每天都会在死去一些, 所以呢, 如果要保持信息存储的稳定, 肯定是不能用一个脑细胞作为一个信息储存单元的, 而是一个集团, 而这个集团有多大, 我不知道. 有朋友有数量级的可以补充, 我们先假定10000个吧.这样才能保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生物体中记忆相对的稳定性.
在这样的假定下, 大脑大概有100万个储存单元, 这些单元可以代表一个音符,音高. 或者一种颜色, 或者一个形状.
然后这100万个单元再相互发生作用---联系; 而这种联系表示着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可以描绘为, 你看到某个人, 这个人有其相对应的一团细胞, 然后通过这一团细胞 而想起了和他相关的一些事, 这个过程显然是有意义的, 是智能的, 而这个过程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另一种大脑储存的"信息", 如果把这样有意义的连接作为一种信息储存连接的话, 我们就可以大概的计算出这样的储存连接有多少.按单向的联系来算, 也就是一个细胞团能连接到的有意义的其他细胞个数, 如果定一个大概的平均数为3个. 那大脑就有100万个特异的细胞团--"储存单元"再加300万个连接"储存连接".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答记忆是什么?人的记忆会是和许多人想象中的那样,以事件为单位分布散落在脑中的某个区域里吗?很明显现在的大脑中并没有明显的结构,能够支持这种,放入信息,需要时取出信息的模式。大脑的结构最突出的就是有无数的神经元和突触交叠而成的数量级(1000亿)大得惊人的网络。这个巨大的网络是怎样存储信息,形成记忆的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 网络的连接强度上。(如果知道人工神经网络的人,会知道什么才是神经网络的关键,是这些连接的权重). 下面用一个大家最熟悉例子来说明,记忆是如何工作的 --- 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的狗,在听到摇铃之后会记起来接下来会有东西吃,接着会流口水。大家都知道这是著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其实记忆和条件反射是统一的。也就是"听铃响"相关的神经元和"有饭吃"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神经连接加强了。于是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狗再次听到铃声就会触发与进食相关的神经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产生知觉。(Hebbian 学习)巴甫洛夫的狗,在听到摇铃之后会记起来接下来会有东西吃,接着会流口水。大家都知道这是著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其实记忆和条件反射是统一的。也就是"听铃响"相关的神经元和"有饭吃"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神经连接加强了。于是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狗再次听到铃声就会触发与进食相关的神经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产生知觉。(Hebbian 学习)各种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了对输入信息的感知与回应。每一次信息的输入,都会通过神经网络的导向,将神经冲动分配到每各个感觉器官上,产生知觉,同时更新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于是,黄盖的眼睛看到了周瑜,就想起了打自己的痛,因为眼睛神经元和疼觉感受神经元之间的有了很强的关联。以上的理论似乎并不适用于更复杂的情境,比如说,黄盖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着写着周瑜名字的书, 然后想起了痛,想起了周瑜。此时黄盖的眼睛并没有获得“周瑜”人的图像输入,但仍然能触发记忆。由文字,语言产生的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行为,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有复杂的"符号抽象", "逻辑推理"的能力。这部分能力如何实现需要更深入地讨论。但是,可以估且认为,这时候人获得的并不是“周瑜人图像”的输入,而是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符号的输入, 有可能是文字,声音等等。所以神经关联学说仍然是可以被使用在这个问题上的。---------------------------------------- 我是分隔线 ----------------------------------------------------------总而言之,大脑就是一个网络,将对网络的输入按情况分配给了各个感觉器官,产生知觉。所以大脑中并没有很显式的去记录一些事情,经过网络过滤以后产生的对每个感觉器官的刺激结果就是所谓的记忆。大脑就像一个滤水壶,符合规律地就会通过滤网,到达另一端,刺激器官产生知觉。而记忆就像滤网,当水流过,杂质和水对滤网产生了改变,决定了下一次的过的结果。所有记忆在一定意义上是无限的. 而取决于我们能分辨输入的能力,和大脑神经元的对应能力(非线性程度)。假设人有100个感觉细胞,每个感觉细胞有10级的输入,那么输入的类型就有10^100种可能,需要将这10^100种输入区分开来,需要处理神经元数量为log(10^100)个。那么人类的分辨极限就是记忆的极限。假设有100亿个神经元的话,那么记忆的极限就是2的100亿次方bit.
大脑皮层140亿神经元。平均每个神经元和其他10000个左右的神经元有连接。记忆被存储在这些连接中。多个记忆可以同时被存储在一个连接上,当然结果是你记不清到底哪个是哪个。所以记忆会被覆盖,神经元会死去,死去同时带走那些链接。因此时间久了就完全不记得之前发生的事了。所以能记住多少事情不能用字节来衡量,如果用电脑的要求来要求它的话,它可以算是0字节,因为没有一个事情是记得非常确定的,都是可能性而已。另外人总共有上千亿的神经元,连肚子里都有上亿。所以“肌肉记忆”是真的存在。
人脑的有限容量是相对于无限来说的,再有限也够你记住生活所需信息直到终老。。。只不过老了之后机能衰退,存储提取的机制不利索了所以你硕大的大脑图书馆里存书找书显得比较难了。。。相对于总量我倒觉得每天实时的记忆输入量是非常有限的,设法提高记忆效率是正经。
人大概不是100亿个脑细胞 是1000亿个脑细胞。细胞与细胞的连接可以是上万个连接,看上去似乎很多了。不过人要记忆的信息更多,比如:栩栩如生的场景记忆。如,梦境里看到每片树叶的纹理,听到每一种昆虫的声音,人的细微表情的觉察,==,经历中的每个动作,每个声音。都是数据量极大的。其实想一想,人很容易把不重要的事情忘掉,就知道了存储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是无限的,我们就可以把出生以来经历过的稍微重要一点的事情的每个细节都记住,这样一旦以后生活中出现问题,我们就可以细致的反思推敲因果关系,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这点,记忆好的人只不过记住了大多数人容易忘记的事情(对记住的人来说可能是重要的)。显得记忆力特别好。
个人感觉大脑会把所有感知到的信息记住,忘了只是你没有好的方式来检索信息,因为只要给你一定的环境刺激或者提示你还是能回忆起很多事情的,很现实的一个例子就是经常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脑的存储机制,其是不会轻易擦出覆盖原有的信息的,尽量为新的信息开辟新的存储空间,如果这个机制是正确的,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输入,这就构成了你强大的经验系统。对于无限和有限的,其实不能从本质上给智能定义,空间的有限可以转变为时间维度上来,或者也可以借助于外界空间。
使用数据计算人类大脑的极限时,有一点不能忽略:人类正处在飞速进化之中。这种进化不仅是身体的进化,还是知识、科技的进化。科幻片中常出现疯狂科学家改造大脑容量的构想,或许在若干年后,「改造大脑」就不再是天方夜谭。当200年后,人类扩充脑容量就像割包皮、装假牙、心脏搭桥一样简单,那时候人类的思维极限又是几何?我相信,只要人类能够延续种族的繁衍:科技没有极限,人类就没有极限。
贝肯斯坦界限在给定体积和能量的情况下,所能存储的最大数据量R 是闭合空间内建球体的半径,E 是质量能量,h带个一横的符号是约化的普克朗常数,C是光速R 是闭合空间内建球体的半径,E 是质量能量,h带个一横的符号是约化的普克朗常数,C是光速
大脑有两个分区,一个常用数据,一个装被删除数据。人老了要死了应该是被删除数据分区容量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导致痴呆。
人脑可以不停的学习新东西。活到老,学到老。从这个层面来说,是无限的。
但是也要注意,人脑是会遗忘的,也是会衰老退化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是有限的。
总之:没必要过于纠结于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有点太抽象。                                                                                                                                                                                                                                                                                                                                                                                                                                                                                                                                                                                                                                                                                                                                                                                                                                                                                                                                                                                                                                        
老黄历实用查询A
老黄历实用查询B
老黄历实用查询C相信韩寒的人,是因为什么相信?
不相信韩寒的,请移步此处:
按票数排序
128 个回答
1.十几年来,韩寒的言行和作品,并未超出我的正常理解范畴。2.一个人不能随意地被认定为“骗子”。如果这样的行为得到允许和鼓励,没有人的名誉是安全的。3.方舟子不是执法者,他无权这样做,他也不能天然代表正义和真相。4.方舟子提供的所谓疑点和证据,全部都能够合理解释,并且有些很快就被拆穿了。5.此事无关韩寒的真假,有关方舟子追求真相的手段和路径。6.方舟子的行为,已经越过了他自己划定的6条准则。如下:“传闻不是证据”。 “轶事不是证据”。
“巧合不是证据”。 “合理假设,准确求证”。
“不能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作解释,而无视不利的数据”。
“装聋作哑其实是一切造假者在事情败露后的最后一招”。 摘自《科学世代的伪科学》和《装聋作哑是何罪?》作者方舟子 我反对以不择手段的行为追求真相,并且认为程序正义比真相更重要。
一直想写这样一篇,从十五岁起。
宁财神说《武林外传》最初的人设,佟湘玉是美貌的暗器高手;郭芙蓉和大侠私奔被抛弃,流落客栈打工抵债;吕秀才是阿甘式的少年天才,到剧终都没能追上芙妹;李大嘴是做梦都想得到“大侠证书”的流氓厨子;老白假风流,实际一见展红绫就害羞地被抓走了。这个最初的角色设定,好像笑点更多,人也更有江湖味儿,可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想想,如果按照这个套路写,只能出现一个喜剧,但却给不了剧中人一个家。而在80集结尾处,同福客栈的招牌下面,演员挥手再见时镜头拍下的眼泪,我想应该是真心的。
我想我为什么喜欢韩寒十年,其实跟那些骚气的形容词也没有关系。
我今晚花了很长的时间,一篇一篇看完知乎上所有韩黑提出的问题和答案。缘起是有个韩黑私信我,说”呵呵,你还真是深度韩粉啊“。后来我在刷这些问题的时候,留意到他的名字在很多答案下都出现过,无一例外是对挺韩派进行嘲讽。
不只是他一个人,很多倒韩派都是这样,Yolfilm也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反对者更喜欢党同伐异。我之前说这是水平和智商问题,其实也不对。起码Yol大的阅历和见识还是我没法望其项背的。或者,对他人容易产生怀疑态度的人,同时相对也就更难接受和自己对立的观点吧。
韩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17岁出道,经历无数非议,被过分崇拜,也被泼过脏水,到32岁娶妻生子的时候,已经平安落地,没有锋芒。他爱出风头,不管是17岁跟高考翻脸,还是22岁跟专家批评家交锋,是在博客上影射和抨击时政,还是微博上秀女儿照片和拍电影,都隐隐有着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和【我的鸡鸡,比你们大】的心理。他早期的作品中自称”上海大金子“, 面对学校和学者,也喜欢摆出智商碾压的优越态度。可能是年少时受到太多的谴责和质疑,这股”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士大夫形象,他直到今天也没怎么摆脱。有人说韩寒是借叛逆和公知的噱头炒作自己,这话完全是把他抬高了。他没有那个脑子,也没有那种抱负。他成名以来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做《独唱团》或在签名书里加黄金,就像初中时候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表演撒把骑车一样,与其说是为了让自己显得酷一点,还不如说是为了更接近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从这一点来看,他很像堂吉诃德。 拿Simon Leys给《堂吉诃德》的书评来形容韩寒,竟觉得一字不可增减:
”He is not under the delusion that he is a knight errant --
no, he set his mind o becoming one. But how does one become a knight? By acting like a knight -- which is the very opposite of pretense, of make-believe. And to act the way he does is more than to ape. To imitate as he does is a profound apprenticeship -- the true way of learning an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ting like a great man and being one?' Van Doren asks. 'To act like a poet is to write poems, to act like a statesman is to ponder the nature of
to act like a student is to study, to act like a knight is to think and feel like one.'
Had Don Quixote been simply and plainly mad, or had he indulged in a protracted game of self-deception and play-acting, we should not be talking of him now, Van Doren observes -- ' We are talking of him because we suspect that, in the end, he did become a knight.'"
韩寒有才华,不像倒韩派说得那么一钱不值,但才华其实并不像他自己一直认为的那么高。他的杂文果辣有余,蕴藉不足;他的小说情绪饱满,结构松散。和同龄写作者相比,文字场控比不过张怡微,情节安置比不过七堇年,博古通今比不上张佳玮,甚至勤奋努力都比不上郭敬明。然而出道十五年以来,韩寒从未放弃对“超我”的追求——他写博客,开赛车,出专辑,办杂志,做应用,拍电影,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总是想着一些虚无缥缈的,或许可以去“改变社会”的东西,如堂吉诃德,自认骑士,提剑升级。
韩寒才华是真的有限。他做的事情,大都理想主义得过分,刁钻艰难,做出来或者夭折,如《独唱团》,或者失败,如《十八禁》,或者变形走样,如《一个》。但他见识远大,心地善良,不念旧恶,不忘旧交。如同《elle》2009年的采访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赤子。
韩寒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以蔑视传统出道,但骨子里却是典型旧文人气质,自命清高,关心国事。才华是他最骄傲的资本,到中年却被人诬陷代写。他想做一份与众不同的杂志,《一个》却沦为微博长段子收集器。他曾痛恨权威,自己却成为时代意见领袖。他厌恶脑残粉,而随着他越来越入世,韩寒粉丝已隐隐成长为最大的脑残粉数量群。
我想,如果没有Yol大,”韩寒代笔“不会每隔几天就成为知乎热门。无论挺韩派怎样辩论,Yolfilm总有他的道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何况破坏总比辩护容易,我只想说我相信他。
就像我给那条韩黑私信的回复:
“我是深度韩粉,并深以为自豪。”—————————补充———————————我为什么喜欢韩寒,当然是因为他是我男朋友了啊》》》》评论里知友们都好正经》》》》其实我好怕你们现在把我男朋友想得太好,有一天发现他没辣么好,马上就不喜欢他了啊》》》》还有我是年轻人的不到二十一╭(╯3╰)╮
作为一个并不怎么喜欢韩寒的人,我想说,我不会质疑所谓“代笔”问题。我可能会说韩寒观点(从少年时期,到现在)幼稚、片面,但我不会认为他有代笔。很多有关文化艺术创作的道理,是不能用数理化的逻辑去辩证的,更不能用任何一个公式去推断。创作中太多可变因素,以及随着一个人知识、见识、经验、文化的增加,没有两部作品可以用同一个公式去推导。身为一个同样从事文艺创作的人,我还是比较了解创作的规律,很多即兴的成分或见识面的限制,才是其作品的真正“模式”。也就是说,要想研究两部文艺作品是否同一个人所做,依靠用词、文笔等表面化的所谓风格特征,是不能作出准确判断的,必须了解该作品的内涵,看这两部作品的思维深度是否在同一个层次,如果是,才能说这两部作品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作。这就首先要求质疑者要阅读研究这两部作品,并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我想,如果用这种方法,有能力做这种判断的人,在当今社会将会很少。就从我个人对韩寒的《求医》、《书店》二文阅读,实在感觉,这只不过是个对社会表层现象以下二寸稍微有所了解的高中生之理解认识,充其量也就比普通高中生(比如当年的我)看得深入那么一点罢了。如果说这是一个四、五十岁的成年人所写,我倒真想嘲笑一下这位大哥:就这点肤浅认识、就这点文学水平,还敢给人代笔?!单从方舟子对《求医》的批判,只能让人看出,《求医》一文确系一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中小子所作。当我们去看所谓“风格”。文化艺术创作“风格”这种东西,是无法固定的。每个真正从事创作的人,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其实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境遇、情绪状态下,他的作品风格也不相同,比如第四和第五,风格就有区别。他的协奏曲和交响曲风格也不完全相同。——达芬奇的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因追求的艺术效果不同,在色调、造型风格上都有很大变化,使用不同绘画材料绘制的作品,风格不相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绘画作品风格有很多不同,他原本并不擅长绘画,因被嫉妒自己的同行恶意推荐去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不得不自学绘画,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区别。——萨金特的肖像画和风景画,是运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前者是写实细腻的古典画风,后者则是潇洒自如的印象派风格。  ……——很多电影导演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在深度、拍摄技巧方面都很不同,不少出色的演员同一时期可以演出数个完全不同类型的角色。  ……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我们能否认为那些人的作品都是别人“代替”之作?如果我们如此认为,除了显示出自己的无知、愚昧、肤浅,我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所谓“质疑”。我们用理科思维逻辑去质疑文科文艺创作者的工作,实在是个大笑话。回来再说为什么有些人现在选择“倒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嫉妒。——因为韩寒在他们一事无成的年龄,已经收获了名声甚至财富。因为嫉妒,人可以做很多正常状态下不会去做的事,包括质疑、诋毁他人。如果有人因为曾推崇韩寒的“退学”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把自己失败的责任推到韩寒头上。我只能说,那是他们对自身根本不认识,盲目地以为自己可以“复制”韩寒的“成功”。任何一个有一点头脑的人,都应该认识到,没有两个人的道路是相同的,不论他们有多么相似,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不认清自己的基础条件,对自身的发展没有想明白,就模仿别人的道路前进,没有几个能成功的。但他们如果把自己的失败推到他们模仿的人身上,就和那些愚昧的质疑者一样无知、幼稚。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怀疑,却不善于创造;经常犯错,却不喜欢反思;喜爱炫耀,骨子里却很自卑;追求快乐,却从来不曾真正幸福过…不觉得很滑稽,很悲哀么???????
其实呐,所谓 倒韩 这件事情,都怪韩寒手贱,写那三篇民主改革自由的文章。但是,话说回来,除了韩寒,有哪个公知提出的建议比韩三篇更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吗?凯迪猫眼里的左右互博,我从大学看到现在,都是想健全国家的民主和自由制度,可是,因为方式不同就互相倾轧,却连真名大都不敢露一个。可是,那个“韩寒”却是一直在用“韩寒”的名字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读者去展现一个可能更好的生活,并且如此坚持,反对的公知们想过这样的风险吗?这是在中国大陆哟亲。别说韩寒的立场改变了,立场是什么呢?暴力革命是立场吗?我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破坏力极大的狂热呢?一将功成万骨枯,我老觉得叫嚣革命的基本都存着踏着别人的尸骨去抢夺胜利果实念头的家伙。也许是我狭隘了,但是,只靠暴力革命达到民主自由,历史上有成功的例子吗?别说韩寒的文风改变了,自古只有老百姓自己互掐,官僚同心协力的,这就是为什么过了几千年,CHINA依然是官僚的CHINA。方舟子此前和罗永浩的那场闹剧还未消停,就开心的奔向了韩寒,实际上方舟子做的很多事情并不一定那么公平公正吧?证据也并不那么确凿不可辩驳吧?那么,凭什么要我不相信韩寒呢?并不是所谓的方舟子的屁股不一定干净,就不能质疑韩寒是不是干净。这件事情的起因,根本就是党同伐异的狂欢。我匿了,猜猜我是谁?
当我喜欢一首歌的时候,我不会在乎它是谁唱的,也不会关心歌手与作者的私生活如何,甚至不必关系它是否偷税漏税。当我喜欢一个电影的时候,导演跟编剧是否有外遇是否有版权法律纠纷也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是客观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我自己一直是这样。我喜欢韩寒的文章,并且认为这文章有意义,这就够了,至于韩寒是个机器还是个团队还是一条智商高的狗狗,于我而言并无任何区别。对写作者身份的评判并不影响我对文章本身的评判。并不影响我喜欢韩寒的文章。当然有一种情况下,作者是重要的,那就是涉嫌抄袭的情况。不过现实是,就算这是个团队,这也是一个愿意以韩寒为署名来发表文章的团队,他们的文章的全部权属已经归了韩寒这个名字,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韩寒的文章涉嫌抄袭。在不涉嫌抄袭的情况下,文章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以上是原因之一。当然原因之二,是我读过韩寒的大多数作品,其中明显有一个年轻人从稚嫩幼稚到成长的过程,这不像是个成熟的团队作品。当然,作品作者这一点无法被证实或者证伪。能读懂韩寒文章的人自然知道这是一个人写的,不能读懂的,跟他们解释也没用。不过用来终结这些争论的回答其实是:这根本不重要!只要这文章不是抄袭的,他属于团队作品还是个人作品对大家没任何区别。当我们吃一盘好菜的时候,不需要知道他是一个厨师做的还是一个厨师团队做的,只要知道它是一盘好菜就够了。
很难说为什么。因为韩粉对韩寒,应该不仅是相信这么简单。我对韩寒,谈不上崇拜,更说不上是粉。但他每一篇文章我都看过。我丝毫不关心网路上怎么去评价分析,证据一二三四,真的不那么重要。一个人能被一群不如自己的人追在屁股后面质疑实力,这是一种幸运。你要非说文章都是是韩寒他爸给写的,那就把下文的韩寒换成韩寒他爸再看,我也OK。我对韩寒的欣赏,在多年前已经超越了好恶的评价。他的文章曾伴随我走过迷茫疲惫的中学,在思想中播种,让我相信一个高于现实世界的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其间的差别,用李海鹏的话说,“就像星空和午夜过后电视上的雪花那么大”。对于一个少年,这样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庸俗的生活有光照进来,他的文字幽默、辛辣、离经叛道。为我们这些见识贫瘠的学生,打开了门,开启了可能性。甚至可说我阅读的习惯是从那时候开始养成的。这些,恐怕是yol叔们无法理解的,在这类事件中,我们的关注点始终不一样。他不知音故事会,不尝试说服别人,不为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而他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在所不论,我们的世界观会在漫长生活中逐渐成型,渐渐明白韩寒也不过“是个作家而已”。但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只有这一个韩寒,他打动了我。我不认为韩寒是伟大的,但他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时无英雄,竖子成名。”一个普通人,讲点常识而已,可他确实做到了其他人没做到的事,他存在的意义远高于他所写的文章。韩寒到底给了我什么呢?如果能够具体一点,与这张图里所描述的意思,很微妙地相似。
下面这个回答,不是我的,是@胡主席的小背心 老师的,是她在此题对应的另一个问题《不相信韩寒的人,是因为什么不相信?》()下的回答。非常让人动容的一个关于「怀疑」的故事。后来,因为这个答案在那个问题下答非所问,她删掉了。在那个问题下是答非所问,但在这个问题下就太合适了。幸好我太喜欢这个答案了,一直没舍得关掉窗口,才保留了下来。我觉得不能浪费了好东西,补在这里,也算是对背心老师的敬意——@胡主席的小背心:且先听我慢慢讲来,其实我不是要跑题的。小学一二年级吧,有一次家庭作业后,找我爸爸签字,他在睡觉,被吵醒后,用他的左手在我作业本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噩梦就这样开始。班里几个极富有正义感的同学,发现了我交上去的作业本签字歪歪扭扭,于是,放学后要求我不要走,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解释说是我爸爸签的,她们不信,原因很简单:我爸爸是当地闻名的写了一手好字的人,显然,这不应该出自于一个以书法小有名气的成年人之手。于是我被勒令证明签名不是我写的,当时幼小又不合群的我,看着周围气势汹汹趾高气昂的同学,煎熬中,写了一遍又一遍,每写一次出来,她们都拍着桌子喊“你看,明明是你自己的笔迹”“你自己的字,我能认不出来?!”。我急忙解释说我爸爸左手签字的,结果更糟,于是她们说我撒谎成瘾,不得不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更加摆出替天行道的姿态来,如果不把我这个说谎精干掉,仿佛就辱没了这个班集体。现在我都想不起,无法回忆,被一群女生团团围住,眼前后脑勺都戳满手指,脸上挂着尴尬无助甚至要哭出来的那个我,当时是什么样子,直到最后,一个相当聪明的同学说,走,去她家,找她爸爸。知道么,恶毒之处在于,如果我确实伪造了签字,少不了一顿打,我想,她们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她们应该是乐于见到,毕竟惩罚一个撒谎的人,是正义的,代表了她们的胜利。可我自己知道,我没有伪造签字,我又有什么义务,非要证明给她们看呢?!这让我憋了一肚子委屈的窝囊气。谢天谢地,爸爸并没有因为当时签字时迷迷糊糊,就忘掉这件事,也谢天谢地,没有一个小朋友跳出来说:叔叔你就是故意替你女儿隐瞒,你这个骗子,人品低下的人。。。故事的结局呢,小朋友们浩浩荡荡的走了,一个道歉都没有,而我的爸爸,笑着跟我说了句没关系,都是小事。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没有。要不然,也不会在二十多年后,我每每回忆还会觉得有一种彻骨的恐惧和深深的无奈。别人都不相信你,那么你如何证明你自己?质疑精神是值得鼓励的,那么什么样的质疑方式,是可取的?没有能证明你有罪的证据也没有能证明你无罪的证据,那么你还是清白的你吗?是的,也许这个答案,看似跑题了,但是我想着足够解释,我为什么会在大家质疑韩寒的时候,保持这样的态度。这是情感上的原因。中间层的原因是,作为一个读者,看了韩寒十几年写的东西,我从我的经验判断,是一个人的作品。理性的原因是,至今,没有证据证明,他造假了,没有证据,那就不能说他是骗子,如果要证明他是骗子,谁主张,谁去人民法院起诉并举证,等待法庭的裁决。否则,拿什么来说服别人?背心老师在那个答案评论中的补充——在知乎我尽量不谈私事,虽然有时候很有冲动,但是还是算了,有一种自称“过来人‘姿态的嫌疑,那种嘴脸让我反感,我也尽量不那样做。我想每一个人的成长中,总有那么一两次,被人冤枉后说不清的情况吧,深深的理解。我打这些字的时候,眼泪能随时涌出来,当你不能自证清白别人也不能证明你不清白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你已经脏了。也就是说,谁要想弄脏你,只要质疑你就够了,因为,总有人愿意相信你是脏的。是的,我不完美,我不合群,我不是漂亮的小孩,也不是班干部,我撒过谎,但是,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只是,别人不一定愿意相信。不过你们知道后续故事么?我自爆一下,因为这件事,她们没有搞定我,挫了锐气,于是有一次,她们把我摁在墙上,强迫一个胖胖的老实巴交的男生,过来亲我,否则,就收拾他。于是,他,亲了。故事就变成了,谁谁谁和内阁谁谁谁亲到了。。。后来他就转学了,谢天谢地,也好在我的那些斗士女同学们并不算坏人,也没有再风传这些破事儿,否则,就算是小学生,也会想自杀的。后来那些欺负我的女同学的故事,令人唏嘘,包括我,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听了也会唏嘘不已,人僧啊,真是一坛子非常非常浓烈的老酒,喝的时候刺激,喝完了,更尼玛刺激。
尊重@黄继新的意见,把这段话从这个问题移动过来。“ ‘Schadenfreude’ (幸灾乐祸)。这个词源自与德语的schaden和freude,意思是“毁灭”和“快乐”,它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不幸之上,我们常把它归到人性的丑恶面之中,但是远远不止如此。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在脑部扫描中发现了 ‘schadenfreude’ 的存在,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失败,有时候大脑的背纹状体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使我们感到愉快。如果你们看过新闻或者读过报纸,当然你们不会,因为法官说了不允许,但是假设你们看过,你们会发现媒体和大众对Kelly Nolan所处的困境怀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快感。我不怀疑你们想要Kelly Nolan受到惩罚,她为钱结婚,她有婚外情,她赤身裸体和男朋友在泳池边嬉戏,她冷酷,无情,不讨人喜欢,看着她进监狱也许会让你们所有人感到愉快,但是作为裁定她谋杀罪名成立的证据,能够排除所有合理怀疑的证据,就是不存在。而作出有罪裁决的唯一理由就是…‘schadenfreude’。谢谢。
——《波士顿法律》-----------------------------------------------------------------------------------------------------------------------------------反韩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上这段我十分喜欢的电视剧台词只是献给其中一部分人的:)
看了两年前韩寒跟陈丹青的对话,他说的话,自然的神态,真诚的回答,以及陈对其的肯定。去理性的分析也好,感性的凭感觉也好,我相信韩寒
我觉得,对于很多早就接触韩寒的人来说,"你为什么继续相信韩寒?" 似乎更合适。因为韩寒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新的事物。如果新出来一个观点,一个看法,那我们可以去讨论,你为什么相信?这是对待一个客观的、孤立的、新鲜的事物应该持有的观点。而韩寒不同,刚出来时,大家了解的便是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而且他成功了。在没有方舟子因为韩寒的一篇博文激怒他让他开始质疑之前,谁会想到去怀疑这个人?那个时候谁会想到去质疑说韩寒是不是被包装的?这一切都源于方舟子的被激怒,那在此之前,难道他已经确切知道韩寒有代笔?他若知道,为什么至今都拿不出强有力的直接证据?为什么?他之前不知道,但却很确定的说韩寒是代笔,这个出发点本身就值得商榷。在方舟子开始质疑韩寒之前,了解韩寒的人对他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无论支持、不睬、反感。那么支持他的人们凭什么就因为这种文本分析来推翻自己这么多年的【相信】?何况,除了方舟子,为什么没有其他人去揭穿他?为什么我们仅仅依据方舟子被咬了一口无厘头反击就开始怀疑韩寒呢?与此同时,那些本就不采韩寒的人依旧会冷眼旁观,不妨有人开始怀疑韩寒,被方舟子洗脑,对这些人咱也只默默飘过。值得一提的便是开始就反感韩寒的人,那些讨厌他的人用各种方法侮辱韩寒,有一些人则千辛万苦的找各种机会、用各种分析各种手段质疑韩寒。一部分人的确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判断认定韩寒是代笔,有些人则纯属感情上的偏见,有些则是两者的结合。这是他们的角度,与我们相信韩寒有何不同之处?有些人甚至之前从来都没有关注过他,纯属一种心理上的蔑视,却出来大言不惭。所以,我反而要问,你凭什么质疑韩寒?即使你自己开始去分析韩寒是否代笔,那你凭什么在此之前就认定韩寒是代笔?要知道,在心理上,因为讨厌一个人而去找到他的各种龌龊之事很容易,但凭什么因为别人一句坏话我就要去怀疑他?这两种心理是完全不同的。在此事上,那些声称因为逻辑、文本分析得出韩寒代笔结论的人认为相信韩寒就好像没有理性、不会质疑一样,但他们本身的质疑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和感性因素,难道是因为倒韩者人少就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我相信韩寒。1、最初因为我同样对中国教育体制深恶痛绝,但他成功走出自己的路。2、我喜欢他的逆反性格、特立独行。3、我喜欢他笔头下的幽默和调侃,即使他的文章在很多所谓专业人士看来不值一提。4、我喜欢他现在开始使文字走向更真实、平实、感性的路。5、此处省略几千字。声明:这并不是崇拜,我是一个拥有自己的绝对观点的人。
关于方舟子韩寒的爱情故事,韩寒打自己的程度远高于方舟子打他的程度,这就是不自证而自证的背反逻辑。
人们喜欢或者讨厌方舟子,因为他的执着(偏执);人们喜欢或者讨厌韩寒,因为他叛逆(反智)。
许多人希望方舟子改变,但他真要变了,就不是也可能成不了方舟子;许多人希望韩寒能自证,但他真要去自证了,他就成不了韩寒:挺韩心中的偶像或者倒韩眼中的傀儡。
没有一直对的人,也没有一直错的人,方舟子、韩寒或者你、我,我们。
韩寒有一句话,不确定是不是他自己写的,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文坛是个P 谁都别装B。而且这个文坛可以改成一切地方,深以为。
对于人们具体做一件事的态度,方舟子打或者不打、韩寒证或者不证,可以喜欢或者讨厌,在不造谣、不谩骂的基础上,容忍更多的多元化声音。
那些谩骂着却轻蔑或粗鲁说别人讨厌的人,那些自己前言不复后语却信誓旦旦地说别人无理取闹的人,都很“有趣”。
如果你想要看真相,在当前的媒体、社会环境下,算了吧,你该睡会儿了...
借一下@吴虹飞 的一句:再不“相爱”就老了
同样是保健品广告,你喜欢脑白金还是黄金酒?一个瞎扯淡一个好歹还讲了些道理。
开始看韩寒是初中的时候,一开始他就没有高高在上,只是一个选择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路的男孩,他的文字里有吐槽,有矫情,有困惑,有属于他那个年龄段对一些现象发出的真诚思考。他可能不是那么成熟,包括面对质疑的时候,但是他的那些杂文和调侃里,那些鸡毛蒜皮间,确是有一颗贴近生活的心。
方舟子质疑韩寒的理由是韩寒现象会扭曲一些青少年的价值观让他们认为不好好奋斗像个痞子一样也能欺骗世人,就我本人知道的,还没有谁严重到像杨丽娟那样吧。曾经看韩寒文字长大的八零后九零后也没见得都长成集体脑残,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有的可以共鸣,而有的不能强求,我们看他,只是因为他替我们记录了一些属于我们那一年代的回忆。韩寒书里一些吐槽段子虽然有时没营养,不过90%的人在年轻时候谁没2过(当然状元方舟子应该是属于穿Y-3也把鞋带规规矩矩全系上的10%)。要是说韩寒流毒无穷,那现在怎么升学压力还越来越大╮(╯_╰)╭。
其次,在没有实质证据证明韩寒有代笔的情况下,方舟子的质疑方式捧杀意味太重。抛开是否代笔不谈,韩寒能走到今天难道全都凭的是包装?他自己难道没有付出么?文本分析虽然包含逻辑,却不能取代实质证据,没有拿得出手的证据就直接下断语。方舟子在道德上给韩寒盖棺定论要把韩寒钉上耻辱柱,一个方面就否定了整个人的努力?难道韩寒还能是代驾不成?
最后一点,不知道是基于对自我怎样的认知,才能让方舟子产生如此强的道德优越感。在整个打假过程中,方舟子自身的履历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被网友质疑,比如基金、引用他人观点和图片未加注明等,相比方舟子的不回应和对不利证据的选择性无视,韩寒拿出材料企图自证的态度至少要真诚可爱得多。主观上讲方舟子打假过程中用学历鄙视韩寒、把他当成学习障碍症患者,这点我看起来挺不舒服的(可能我内心深处其实也很嫉妒方舟子的学历!!( ⊙ o ⊙ )!毕竟自己目前学历没他好o(╯□╰)o,跳出个稍微名牌的大学毕业生拿学历压我我就吃不消了……)
现在已经扯到身高了……即使身高造假也不能证明文本造假,这样的质疑方式和动机已经让人恶心了。洗洗睡吧。要是方舟子能一直揪着韩寒熬过2012,我就又相信爱情了。
PS:以上观点主观味十足,欲要喷,请轻喷……
当我觉得,这件事里,相当于要证明自己脑子里有某种思想,即某个文章是自己原创的。让我联想到,文革里,某人说你思想反动,然后你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脑子里没有某种思想。我觉得这两件事都是极其艰难的。因为即使某篇文章由你当场写出来,也只是证明你的脑子里有此文章,而不能证明此文章是你创作的。即使你能证明是“创作”,也还是不能证明是你自己创作的。可能是你的团队由头至尾“创作”的。更为要命的是,韩寒的作品有很多是小说。只要没有标明“纯属虚构”,只要瞎编一小段,就可能是与现实不符,与年龄不符……不是原创。最 后,我觉得,原创对于作家,就像贞操对于古代少女。对于贞操,你不用实实在在去毁坏,只需略微提出一点点怀疑,怀疑某家闺女不是处女,那么,整个村子连实 际调查都不用,也不用最后给出调查结果,这个少女,在相当一部分村民眼中,在他们那个次元里,此少女已经不是“处女”了。而且就像真的一样,就像他们亲眼 看见那个少女被破处一样。
相信韩寒是因为他的真实善良,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美好是很重要的,一个一直以来没做过什么坏事而且对坏事怀有愤怒的人是个灵魂很美的人。。就像我记得以前柴静被传贪污,但是相信的人很少,因为大家了解她不是一个那样的人,因为了解,就这么简单。这里不说方舟子,因为我不了解他,但是我很尊重他做过的一些事,我觉得要评价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了解一个人,如果大家真的关心真相的话就应该找互联网上能找到的关于韩寒的资料去了解他,他做过什么,说过什么,他的书写的是些什么,而不是看了一些零星的关于个人的赞美或诋毁就开始站队,我觉得在中国,因为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因为独立思考和言论自由的缺位,人读书多了,就容易产生优越感,都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同时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相,这是很不好的。大家都看的是同样的关于韩寒的言行举止,却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是不是说明大家都认识的不是一个立体的人呢? 说明了解的不够充分,信息的不对等?关于韩寒文章真假,身高诸如此类的我觉得应该是那些真正了解的人才有发言权,那些和韩寒朝夕相处的,那些陪伴他很多年的人。。。大家都应该做到诚实,不了解就不应该去发表意见。。最后我用韩寒的话来结尾朋友们,愿你带走我身上你们中意的那一部分,踩两脚讨厌的那部分。当你站在城墙上,拥抱着你所喜爱的那部分,回头看到人群里背身远去那个叫韩寒的家伙,不妨说一句,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诶。
首先,这个题目其实很误导人。“为什么相信韩寒?”回答者很容易说着说着就露出了盲目崇拜、偶像崇拜的面孔。其实题目宜改成“你为什么相信韩寒的作品不是代笔的”。相信韩寒作品不是代笔的人,并不见得就相信韩寒这个人。这两者并不矛盾。一直像看戏一样做着旁观者,直到我发现一些应该很有洞察力的人也陷在这个旋涡里。如果方舟子和其他攻击者的那些论证真的如此有蛊惑能力,我想,我还是应该写些什么。为什么?我是一个屌丝版的韩寒。他少时所想,就是我少时所想。他成长之所想,就是我成长之所想。甚至,我比他还早一步,走出左倾的误区。我相信在知乎上至少还有成百上千上屌丝版的韩寒。如果高富帅的韩寒可以被这样肆意攻击,不能自辩,我们这些屌丝版韩寒更是不能自保。所以在代笔争议中为韩寒辩护,也是为我们自己辩护。现在开始。一、: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这条规律在这场辩护中必然会用上多次,但在第一条中出现最重要。代笔争议不只一次两次让我想起美国登月真相的争议。你说是你自己写的。我说不是你自己写的。你说你登上月球了。我说你没登上过月球。你说你有手稿。我说你的手稿漏洞百出。你说你有音像。我说你的音像漏洞百出。你说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我说凭你自己想不到。你说这是月球上拍下的。我说月球上不会这样。NASA对于这件事的解释已经做得足够多了,仍然挡不住怀疑者前仆后继。在所有为NASA辩护的依据中,最不需要知识储备就能理解的,是这一点:伪造登月这么大一个工程,参与人员这么多,过了这么多年,怎么每一个人都守口如瓶?怎么提出质疑的都是局外人?怎么局内人没有一个“良心发现”,自行坦白?坦白还能博名气呢!我相信智力正常的人都能理解,让一个团队的人坚持多年为主子保密,不为名气所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二、韩寒怎么会懂文革语汇?这是方舟子早期提出的疑点。但是,我比韩寒还小。我是在一个小县城里长大的。直到四五年前,我们县城的种子公司的围墙上,还字迹斑驳的写着硕大的“打倒以刘XX为首的走资主主义路线的XX分子”。我说“直到四五年前”,是因为这些年我没去过那里,所以不清楚现况。看到一大群人言之凿凿地说韩寒不可能了解文革语汇,我觉得,这真的只能用代沟来解释。三、《三重门》写得太好,不可能是一个少年写的?听到质疑者这么说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累。当年全天下都说《三重门》写得幼稚,我已经反驳的精疲力尽。等我多读了几本书,长多了些见识,明白《三重门》文字有多嫩,格局有多小的时候,你们又跟我说它写得太好了。你们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且莫说我成长以后,即便是中学时读《三重门》也明显读出许多小孩心性的东西。譬如:今天的那一段是直抒胸臆的:我爱你/我爱你/爱你爱到屁眼里/那里尽是好空气/那里——没灵感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这根本就是只有小孩——而且不是所有小孩——觉得好玩的东西。还有很多坐井观天的例子:本人尚有作家之梦,但最近拜谒老师,尊听讲座,觉得我离文学有很大的距离,不是搞文学的科,故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属有自知之举。兹为辞呈。这封退组信写得半古不白,马德保捧一本字典翻半天,终于搞懂是要退出,气得撕掉。只有初中生的年龄和阅历,才会以为“浅尝辄止”是需要普通人“捧一本字典翻半天”才能理解的。一次一个自诩“无所不译”的外文系高材生参观中文系寝室,硬是被这自勉里的“尿崩”给卡住了,寻遍所学词汇,仍不得其解,叹中文的丰富。Burst into urine。这有什么难翻译的?至于那些“要读过很多书才能写出来的东西”,明显就是韩寒的猎奇笔记,然后硬生生地插到小说里的。而且这些猎奇笔记,水平有高有低——高的高不到什么境界,低的真的没有下限。例子根本不用举,全书都布满了,看过《三重门》的人都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些所谓高水准的,看一例:近日谣言亟起,其言甚僭,余不能息。甚憯,见谅。孰谮之,余欲明察。唯一不能用初中生水平理解的,就是三个带“朁”的字。但是这不是摆明了拿着工具书翻到形近字辨析那一页的时候凑出来的句子么?但凡有人觉得韩寒书中“必须读过很多书”才能写出来的段落,敬请举例,我们大可以分析一下是不是可以通过取巧的笔记完成。如开头所讲,我相信韩寒是自己写作,但这不代表我相信韩寒。因为有时候是撑面子,有时候是不严肃,他反正会说不真实的话——比如他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自己读书的情况。四、一个人的文风不能变?在这场争论中,有一个让我无奈的现象,就是很多人的“证据”,就是“我是这样的,所以这是铁律”,或者“大部分人是这样的,所以这是铁律”。其中呼声最高的铁律,直指韩寒的文风乱变。幸而,作为屌丝版的韩寒,我有一些无从发表的屌丝作品,可以用来当例子剖析一下。那年我十五岁,看了《三重门》,于是也装模作样地写长篇小说,节选如下:不几日又有出通知,学校在高一应征广播员,有意参加者中午去图书馆四楼预选。李XX虽然对上次的辩论赛心有余悸,但想广播员不比辩论,只需一口国语说得比螺旋测微仪测的还精准,不必说话像吐蚕丝的不断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奔了去。 这天中午图书馆四楼的会议室里的人比《书剑恩仇录》里的名字还多,李XX看得直咋舌。只和同班的几个在椅子上坐等。不多时台上高三学生会的人叫到了232,一伙人蜂拥而上,以乞儿乞食之势围住讲台。主持者说:“慢慢来,慢慢来,谁也别急,一个一个来。”李XX不知怎么考,先看其他人的。王X是班长,自然先上。主持者给她一张纸,道:“朗读一下,读正面或背面的都可以。”李XX凑过头去看,见那纸经过前面几班的竞选者惨无人道的摧残,已经破得女娲都补不好了;再仔细看,正面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背面是不知谁的一篇短文。王X选了热门的《再别康桥》,读了起来:“轻轻的,我左了,正如我轻轻的雷,我轻轻的招属,作白西天的云彩……”232其他诸人前仆后继,也都选了《再别康桥》。李XX只在一旁冷笑,心知要在这种预选中夺魁,就得在背面那篇冷门的短文里读出些不同凡响来。李XX最后一个上,乐想这就叫压轴,拿着那纸翻到背面读起来:“当春天穿着球鞋,在土地上踏下十二个钉印,泥土哭泣了。杜鹃花的美丽,沁人心脾……”只顾自己读着,却也不知自己读的是什么意思,想果然是高水准的朦胧派散文诗。这时才隐隐有些后悔选了这篇——两面的字迹都把书写者的身份写在脸上,正面的字绝对是文科的女生写的,美丽得可以用花来形容;背面的字绝对是理科的男生写的,不用比喻,根本就是草。因为那纸经受了惨绝人寰的折磨,花和草也便成了残花败草,但残花亦有可餐处,败草殊无能用途。又再加上《再别康桥》的脍灸人口,残花就算凋零也还认得出;偏偏败草掌的是一篇下句不接上句的狗屁不通的散文诗,那字实在比甲骨文还难认。“青蛙从冬眠中复苏,不满虫儿的喧嚣。这……这……”第一个“这”字后面有省略号是因为纸上“这”字后面的字仿佛被人打了一拳,眼睛鼻子缩了进去,认不出本来面目,又像“美”字又像“靓”字——竟然能与这两个形状丝毫不同的字都相像,那败草也确实败得炉火纯青了,第二个“这”字是他抬起头来用疑惑的眼神望着主持者说的。主持者宽洪大量,微笑着说:“好了,
这样就可以了。”以为自己的笑容能迷死人,其实差点吓死人。李XX吐舌头退下了,以为刚才读得颇为深情,广播员拿定了。广播员的录取名单不日公布,李XX奔去看,立刻找到一个“李”字,又幸运的找到“XX”两个字,不幸的是,这名字已身首异处,华佗再世也接不起来了。如果我把人物改掉,把这段文字放进《三重门》里,绝对不露痕迹吧?后来我看了《像少年啦飞驰》,我写的东西是这样的:初中时要写一篇二十年后的作文,于是胡说一通,并将当时班上一个老师觉得很差的那种学生描述成勇斗歹徒牺牲的警察。搞笑的是老师居然在课堂上读了那作文,并告诉那个将会牺牲的同学,这不是诅咒,这是祝福。更搞笑的是,预言中的二十年还没过去三分之一,那同学真的在一场警察勇斗歹徒的事件中牺牲了。不幸的是,那同学在这个事件中充当的角色并不是一个警察;万幸的是,竟也不是一个歹徒。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是作为一个人质被警察用一支手枪很精准地对着额头崩掉的,像无间道三里黎明那种死法。据说当时勒着我同学的那歹徒一看这枪法傻了,扔掉我同学的尸体和枪,说,大哥,饶命!从此我作文再不敢妄言生死。如果这样的文字展览还没有说服力,我只能出杀手锏了:十八岁,一次月考的作文题目大意是“要学以致用”,我写考场作文如下:屠龍劍客傳華山之陰有少年,聰慧出乎眾矣,而少怀志甚偉。鄉野皆言其將相之才而必濟于天下矣。少年亦甚發奮,自磨礪而求騰達,圖有青云之日也。時俗皆云終南山間有隱者,孔甲豢龍氏之后也,善屠龍之技。少年念其騰云者猶可制也,心動而赴終南求藝。适隱者所居之途,深澗地煞之數,高崖天罡之數。有猛虎長蛇,晝夜窺途,有棘草毒瘴,星云漫道。又偶爾地動,又間或暴風,前途坎坷,不可盡言。少年竟得見隱者而疲憊已極,又跪求三月,乃得拜師。學藝之初,隱者盡言礪煉之苦,而藝成之難。而少年得絕技意決而自信于天賦,終未躊躇。屠龍之技,需習龍之常性,悉龍之常理,通龍之常情。初,隱者盡授以龍之體況,常命登巔峰而觀云气,以探騰龍之形,歷盡山岭寒霜;又常命臨深崖而感清霧,以求臥龍之气,曝盡高地酷暑。又三年,始授以龍之細微,或令味松皮而覺飛龍之鱗,或令嘗蘚尖而獲雨龍之毫。來途艱苦,倍數領略。洎少年求技九年,乃盡悉龍之詳末。可盡數鼻須、鼻脊、目眶、唇齒、腮須以至尾鱗、尾須,凡七万二千物,皆可隨指而言長寬、輕重、特質、奇處,無一謬矣。此時少年,喉突須生,堂堂青年矣。隱者始授屠龍之技。識龍性而固知龍之要害,猶蛇之七寸。隱者教以劍刺之術,迅者一瞬可斬。猶求無毫偏差,不似尋常劍術,于人、物或無效,屠龍則大得要害。一式而億遍重習,但求一擊必殺。其間辛苦,較之初之習龍性,又百倍矣,習劍九載,技終成,若有龍,瞬息屠之可無差矣。隱者乃授以屠龍之劍,緣水送行。屠龍青年學藝十八載技方成,豪情蕩胸,奔歸世間而求龍以屠之。未出半載而屠龍劍客抑郁而亡,何也?天下無龍。我不知道你们看了怎么想。我当时写完之后,以为自己会变成大文豪。至今记得在考场把“有猛虎長蛇,晝夜窺途,有棘草毒瘴,星云漫道”这两句鼓捣出来的时候,激动不已。而且我是用繁体字写的。最后,试卷发下来。满分六十分的作文,我得了三十六分。且不论它的好坏吧,写出这个东西的人,按照 叔相信的理论,一定是个写作脱离不了“四字词语”的人。可是,两三个月后,我参加高考,写的高考作文如下:追风静。或者并不安静,然而我已听不到任何声音。如果硬要说有,那就只有我的心跳:砰、砰、砰……一下一下,极富节奏,就像荧屏上刘翔跃动的脚步。极快。领先了。赢了。“追风……”我喃喃地。“十月省里有联赛,校队要集训了,”教练在整理体育用品,边说着边停下来盯着我,“你会来吧?”“当然!”我站了起来,举着臂,不知是伸懒腰还是宣誓什么,“谁叫咱是‘风之子’呢!”……一百米,感觉挺好。两百米,还算不错。四百米,没有问题。八百米,腿有点酸。一千米,还有多远?一千六,我停下来,双手扶腰径直走向教练:“我说王教练,今天到这儿
就算了吧,累!”“两千都还没呢,就不行啦?”“五千米咱真跑不了!再说了,您说咱一踢球的,要那么耐跑干嘛啊?”“你不是‘风之子’吗?还追风呢!”“短跑!那是短跑好不好?跑个一百米,我把他们都甩掉!”“一场球是十秒钟呢,还是一百分钟?”“得,教练,我不跟您争,这五千米我是真跑不了,您放弃吧!”……半夜里被室友叫醒的时候我正要把第二个梦做到高潮。室友前言不搭后语地啰嗦了一大阵才让我把事情给弄明白:外婆心脏病犯了,躺在人民医院402病室,情况紧急,我妈打电话叫我快去。衣服我是一边疯狂地下楼梯一边套上的。这该死的小镇,晚上一过十二点就没出租车了。我一边因心里咒骂着一边在寒夜里奔跑。耳边风飕飕。夜里的风很凉,然而我已疯狂地洒汗了。看到人民医院的招牌灯箱的时候,我浑身都湿透了。汗湿。我三步并作两步奔到了402……——会议室!……“怎么样?”教练甚是得意,“从学校到医院一十四里地,七千米,你跑完了吧?”“……”“看了刘翔的访谈没?他可没想过自己会输!”教练忽然一改“问句大师”的风范,大抛起感叹句来,“记住:不给放弃找理由,别说你追风,风都要来追你啊!”我的四字词语呢?你一定以为这篇高考作文是慌乱中写下的。可事实是,当时我用我最工整的字迹写完作文后,考试时间还剩二十多分钟。这种情形下,我不是应该更加自如地写出我的四字词语么?从我的高考得分来判断,这篇作文的得分,是在四十五到四十八之间。再等我说说更奇特的事情。写这篇《追风》是我第二次参加高考的事情了。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一直自恃语文程度好,从来没遇上过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考试的时候花了过量的时间在前面的题目,到写作文时,余时已经不足三十分钟了。所以我对“在紧张的情况下写字”,有一种少有人体验过的经历:我拿笔的手,一边写字,一边忍不住像帕金森患者一样狂抖。我必须停下笔,让右手静下来,再继续写字。但是一写,它又狂抖。最后写下来的字迹,惨不忍睹。还有,因为时间不够,我把作文写成了随叫随停的抒情散文,题目叫《心·眼·窗》。我是预先在“八百字”的标示处写好了结尾,才开始从前面填格子。这样一篇字迹潦草,毫无章法的作文,我的得分超过了五十五分。这个世界上奇特的事情很多,不能因为你没经历过或者你做不到,就否认它们发生过。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意识到我刚才这段叙述里真正奇特的事情:我为什么会有自己高考作文的完整内容?我是先在草稿纸上写好了再誊抄的么?不是。就算是,草稿纸也是不允许带出考场的啊。我是在高考全部结束以后,自己回忆写出来的。那岂不是跟我的高考卷上的那篇有出入?不。没有。我清晰地记得我用的每一个字,因为我清晰地记得我为什么决定用那一个字。或者因为故事需要,或者为了占够字数(知道那个每句一行的排比句的作用么?)。当我在高考后拿一张废卷把那篇作文再写出来的时候,我仿佛和两天前的自己融为一体,全是daja vu。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它发生过。五、文章手稿中的错漏跳脱只能用抄电脑稿来解释?这个真是不知从何辩起。不如等我回老家的时候,拿我上面模仿《三重门》写的那个“长篇小说”的手稿,拍照发几张图上来。不然,你们真的不会相信一个人的思维跳跃可以到何种地步。我还是倾向于认为,你们这么相信这条证据,是因为你们不手写已经很久了。我相信各位有大量批改作文经验的中学语文老师对这条“证据”都会一笑了之。其实退一万步讲,就算我本人没有这样的错漏跳脱,就能依此判断韩寒不可能有么?当然,韩寒公布手稿时最大的错误可能是一口咬定自己的手稿是一稿写就的。有些纰漏,确实很可能是誊抄时出的错。为什么我肯定他有誊抄过?因为很多年前就读过相关的报道,说他高一时上课写《三重门》,有时候就随便写在什么纸上,给同学传看。既然是“随便写在什么纸上”,肯定是要经过誊抄的。每一个上课写过小说的人都会有这种经历——因为“正本”被同学们传阅着,所以只好随便拿什么纸先接着写。说来有趣,韩寒上课要写小说,怎么造假呢?前一天晚上先把父亲的文字背诵下来?如果你是策划者,你会用这么笨的招么?如果是上课抄父亲的作品,怎么这么多同班同学能替他守口如瓶这么多年呢?所以,我还是要说,我相信韩寒的作品是自己写就的,但这不代表我相信韩寒说的每一句话。六、我没查到方舟子和他的信徒还有哪些“铁证”,希望各位朋友在评论中提示一下,让我继续。不光为了韩寒,也是为了我自己,还有天下所有写字的人。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很喜欢神探夏洛特第二季第三集被众人质疑的时候夏洛特说的一句话:比起真相,人们更想听的是一个谎言相比较于方舟子,我更加愿意相信韩寒。方只会让我觉得真理全被一些逻辑不正常的人占据着
相信韩寒是因为相信自己的智力是正常的。
知乎上居然又把韩寒的问题顶上了首页,看起来甚是碍眼。一看还是大叔Yolfilm发的,心里不觉一阵叹息。以下韩黑不包括Yolfilm。1、
我相信韩寒。我不相信韩黑们。到目前为止,我是相信韩寒的。我也是讨厌方舟子,以及所有叫嚣着“韩寒是假的”的韩黑的。作为一个追梦ing的青年,同义词是苦逼的上班族,我没有空去与你们辩论“韩寒是不是假的”,没有空去一个个翻查资料,看看你们提的一个个所谓“证据”到底对不对,正不正确,因为——我不相信你们。所以我写这个答案,想说的并不是——“韩寒到底是不是真的”。而是——我为什么不相信你们。因为你们是流氓。2、为什么你们是流氓?在此借用“匿名用户”的“材料说”和“证据说”。(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这个理论)。韩黑们,你们的流氓之处在哪呢?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你们提出了上百上千个“证据”。没有一个是“证据”,却到处斩钉截铁地叫嚣着“韩寒是假的”,“韩二”。你们称毁谤为“质疑”,好吧,就算是质疑,可是事实上,当“材料”被戳破之后,你们一次也没有承认“哦,这点是我错了”。一次也没有。《人造韩寒》被完全戳破,麦田有承认过错误吗?方舟子有承认过错误吗?没有,一次也没有。你们的“举证”已被多次戳穿,却一次也不承认“哦,这个的确不是铁证呢,看来是我错了。”而是无视这个戳破,然后举了另一个“材料”。昨天就有一个无比鲜活的例子——正如我之前在一个“材料说”答主的回答下评论说:“一个作者10多岁到20多岁,文风大变实在太可能了。”作者没有正面反驳我,也没有承认自己的错。然后,@Noah 出现了,他用命令式的语句举出了另一个材料:“韩寒的《小镇生活》,你可以仔细看看。”(可以仔细看看,仔细,请问你是哪根葱呢?)如果@Noah 觉得这不是材料,是证据。那你可以和“材料说”、“证据说”的答主辩论一下。不要来找我。3、真正的质疑如果你是说“我觉得,韩寒有可能是假的。”然后收在心里,或者私底下讲一讲,那我觉得你是一个懂事理的明白人。但你们不是。你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花大量的时间,扯出一个又一个奇葩的“材料”,然后大肆辱骂韩寒及其家人,并宣布“我们赢了,OH YEAH!”就算后来证明了,韩寒真的是假的,你们也依然是流氓。流氓二字已经印在你的脑门上了,跳进炼狱也洗不掉的。除非把头砍了吧。4、为什么我以及韩寒,以及大部分的理智的韩粉,都没空跟你们耗。坦白说,两年前,我是有一腔热血加入论战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候有空。第二个原因是,我以为我是在和明白人辩论。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第一个原因随着大学毕业,加入工作自动消失了。第二个原因随着发现韩黑们是流氓而消失了。相反,我发现,韩黑的时间真多。在两年前和我辩论的韩黑的微博上,我发现了这么一句话——“我2012年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献给他了”。对此我只想说一句——您这么有毅力,活该你没有妹子啊!!借用Yolfilm的一句话:生命太短,一秒钟都不留给让人不快的傢伙。唉,我还是破戒了,还是花时间写了文章。这篇文章旨在告诉你们——1、嘿,韩黑们,你们真是个有空的Loser啊。2、你们真是流氓。以上是我的居高临下视线性说教。
把给背心姐答案的评论粘过来,当作我的回答吧。==========这里是故事============我小学的时候,一次中午在家里做作业,那次作业老师说需要家长签名再上交,结果我给忘了,想起来的时候,爸妈已经出门上班去了。当时我就急得哭了,那时候还小太单纯,也根本不懂自己伪造这种事。结果哭得太大声,邻居听到了,过来询问了之后,说,我帮你签了吧。结果她帮忙签了一个妈妈的名字上去。下午上课的时候,我是一路担惊受怕的,因为邻居签的名字和妈妈的以前签的完全不一样,老师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果不其然,作业交上去之后,老师就把我叫过去了。她看了一眼签名,问我,不是妈妈签的吧,我红着脸,小声说了句,恩。当时我已经作好了被骂的准备,也作好了解释的准备。但当时老师只说了一句,是阿姨帮签的吧?恩,回去吧。这件事给我的震动非常大,以至于我现在都清晰记得这件事的每一个细节,我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一件小事也可能被我记挂很久。我完全不敢想象如果老师当时不相信我的后果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影响,我的解释她会信吗?她会认为我品行有问题,故意不完成她的作业嘛?我一直深深感谢那个老师。==========这里是点题===============因为韩寒至今没有做值得我怀疑的事情,所以我选择相信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68692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