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5官渡之战袁绍兵有几个会反

《三国》谁能与我说说官渡之战来龙去脉……_百度知道
《三国》谁能与我说说官渡之战来龙去脉……
帮忙说官渡
提问者采纳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编辑本段]一、官渡之战地点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编辑本段]二、官渡之战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编辑本段]三、官渡之战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编辑本段]四、官渡之战前期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编辑本段]五、曹操首胜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编辑本段]六、战局转机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彧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编辑本段]七、乌巢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结束。[编辑本段]八、曹操军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葱搐搬短植的邦痊鲍花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其他类似问题
官渡之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袁绍和曹操本来是儿时至交,少年时还在一起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共事,最后为何会翻脸开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本来是儿时至交,少年时还在一起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共事,最后为何会翻脸开官渡之战! 10
当时的真实军力对比在此讲一下
&&&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和袁绍这两个昔日朋友和盟友,在利益和事业的分歧上,终于走向决裂,兵戎相见势所难免。中原大地也被他们雷霆万钧的声势所震慑,黄河流域的两大霸主不可避免的要有一场决战,而这场战役必将是以“天下”作为赌注。&   袁绍四世三公,拥冀并幽青四州,带甲数十万,声势浩大。北抚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南发檄文,外结孙策而内蛊州郡。&   曹操身当四战之地,处处受敌,兵少粮乏,面对压倒性优势的袁绍,曹军诸将“以为不可敌”。   袁绍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渡黄河,兵指许都。& &   建安五年二月,曹操命于禁延河驻守,亲自率精锐数千在白马和延津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击败袁军骑兵主力,。&   八月,袁绍屯兵阳武,进而兵进官渡。曹操“合战不利”,汇合众将率兵退回官渡,袁绍“复进临”。&   曹操在官渡率两万部众与袁绍近十万大军画地而守,双方僵持两个月。   冬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并告知袁军后方东北四十里的屯粮重地“乌巢”戒备疏忽。曹操当机立断,选精锐步骑五千,偷袭乌巢,一把火烧掉了袁绍数万人马的粮草。&   紧接着,张合高览率众投降曹操。曹军全线出击,袁军顷刻崩溃,袁绍和袁谭单骑渡河而逃(《资治通鉴》记载袁绍带八百骑逃回)。&   曹操坑杀袁军降卒七万人。&   官渡之战曹操大获全胜,以弱胜强,奠定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为曹魏打下坚实根基。&   袁绍一蹶不振,建安七年,他在惶恐和悲伤中死去。其子夺嗣,自相残杀,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被曹操彻底消灭。&   但讽刺的是,仅仅在一年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重蹈袁绍覆辙,在赤壁乌林被周瑜一把火击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 二.袁曹恩仇 & & 袁绍和曹操早年相交,《世语》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同时还记载了一些两人少时的趣事。&   中平五年,汉朝廷置西园八校尉,袁绍与曹操同时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   董卓弄权,曹操和袁绍都回到自己的地盘,联络天下诸侯勤王讨逆。& &   后来联盟军解散,曹操与袁绍仍为盟友,但此时这层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曹操实力单薄,处处要依靠袁绍,袁绍和韩馥谋立刘虞为帝,曹操拒绝和他们共事。虽然后来这件事没成,但曹操此时对袁绍已经有了反感。 &   初平四年,曹操破兖州黄巾,编制青州兵,领兖州牧。从此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之后,面对幽州、徐州、淮南集团的同盟,曹操力战四方,独当南方之事,袁绍一意平公孙瓒。这两个幼时好友如今为了共同的利益联起手来,当真是“天下莫敢挡其锋”。   但是请注意,此时他们的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朋友”,更象是一对利益伙伴。比如在“拥立汉帝”问题上,两个人就有过矛盾和摩擦,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矛盾,所以其同盟关系得以保持。&   但是当曹操平灭袁术和吕布,袁绍杀公孙瓒之后,这对昔日挚友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敌对的双方。《裴注三国志》引献帝春秋曰: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      三。狼烟四起。 & &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四月,眭固率张扬部众欲北合袁绍,曹操命曹仁、史涣击败眭固于犬城,留魏种为河内太守。& &   此时袁绍已破公孙瓒于易京,“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曹军诸将“以为不可敌”。        而与袁绍共事多年的曹操对于这位老朋友太了解了,他分析说:袁绍志大才疏,色厉胆薄,外宽内嫉,政令不行。我必定可以击败他。& &   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对曹操说:您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曹操的另一个大谋臣郭嘉则更是按“十胜十败”分析,断定曹操必胜。   实际以我们后世人的观点来看,这些大道理固然都不错,但战场决计,其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如果不是袁绍屡次丧失先机,孙策遇刺,刘表坐观成败,许攸张合等人临阵倒戈,其胜负未可知。同时,偶然中蕴涵着必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在“谋略、政令和用兵”上确实比袁绍更胜一筹。&   袁绍为了拔掉曹操这个“眼中钉”,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军,准备进攻曹操统治中心许都。《裴注三国志》引献帝传记载:袁绍临起兵,沮授、田丰进谏说:河北已经战乱连年,我们应该先休养生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造做舟船,讲兵演武,分遣精骑,南下骚扰曹操边境,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这样此消彼涨,三年以后,大事可定。&   从以后战役的发展来看,袁军无论从战斗力还是从士气上都不如曹军,几次交锋都被曹操以少量兵力击败,可见河北士卒是需要训练和休息的。而曹操身处四战之地,腹背受敌,日久对袁绍有利。即使是在官渡对峙时期,曹操内部也是十分不稳定,纷纷投靠占有优势的袁绍,如果时间长了,不用袁绍动手,仅仅是各方面的压力就足以把曹操压垮。虽然袁绍内部也有一些象张燕那样的不稳定因素,但相比曹操的压力就小得多了。&   可见沮授、田丰的这个建议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提出的有效建议,可惜,袁绍没有采纳。《孙子兵法·始计篇》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袁绍和曹操是鲜明的对比。&   袁绍命当时的“著名作家”陈琳撰写了篇“讨曹檄文”,该文文风犀利,言辞辛辣,颇具观赏性。可惜陈琳文采虽佳,奈何袁绍武略不济。& 四。曹操的动作。& & &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秋八月,曹操做出战略部署。&  (1)进军黎阳,监视袁军动向,到九月回转许都,分兵守官渡,可见此时曹操就已经把决战地点安排在了许畅以北的咽喉---官渡。&  (2)命臧霸率精兵入青州,委以东方事。 &  (3)命于禁率步兵2000驻守黄河渡口延津,东郡太守刘延镇守渡口白马津,防止袁军长驱南下。&  (4)命魏种为河内太守,委以河北事。&  (5)命钟繇镇抚关中,委以西方事。&  (6)招抚刘表,同时命李通监视。&  (7)命刘馥为扬州刺史,委以东南事,拒孙策等人。&  (8)留荀彧、任峻等人留守许都,筹措钱粮。&  (9)地方镇压和治安部队少量,比如程昱700兵守鄄城,满宠率500人镇守汝南等。   而袁绍兵进黎阳,其动向十分明确,就是直捣汉献帝所在的许都,而无论他从黄河哪个方向渡河,要想进攻许都,则必经官渡。当然,最大的可能还是从黎阳对岸的白马津和西距白马五十余里的延津渡河。&   紧接着,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率众归附曹操。十二月,操亲临官渡。&   与此同时,刘备杀袁术之后,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留关羽镇守下邳,亲临小沛,要与袁绍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曹操先命刘岱、王忠拒敌,不利。为了避免两线受敌,曹操决定亲自东征刘备。& &   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发,刘备也参与其中,于是曹操留兵守官渡,亲率精骑急袭刘备。《魏书》记载:“是时......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曹操破刘备,又进兵下邳,迫降关羽,尽得其兵而归。刘备只身投靠袁绍。   就在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田丰劝袁绍立刻渡河进兵官渡,结果袁绍以“其子有疾”为由拒绝。&   等到曹操以很快的速度解决徐州问题之后,袁绍才回过神来。&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准备夺下这个关津,渡河南下。& 五。白马、延津。   曹操在白马、延津这一带早有准备。于禁和刘延据守,曹操先后派乐进等人率3000余步骑增援于禁。白马攻防战持续了两个月,为曹军主力集结于官渡挣得了时间。&   建安五年夏四月,曹操看袁军势大,于禁等人难以持久,于是亲自迎敌。&   谋士荀攸说:袁绍势大,如果正面交锋对我们相当不利,不如等袁军前锋渡河之后,我们虚张声势,扬言从延津北上,抄袭袁军后路,那时侯袁绍必然率兵赶往延津,这时我们突然奔袭白马,消灭他从白马渡过黄河的前锋部队,打他个措手不及。   这就叫“声东击西”,曹操欣然采纳。& &   结果袁绍果然中计,听说曹操要北渡延津抄袭自己的后路,他立刻从白马率兵赶奔延津。&   曹操知道袁绍中计,白马一带只有颜良率领的先头部队渡过黄河。于是,命令部队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锋,急袭白马。 &   前面说过,从白马到延津只有区区五十余里,轻骑兵半柱香的时间就能赶到。《三国志》记载:“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曹操命张辽和关羽为前锋,关羽在乱军中刺颜良于马下。袁军渡河前锋溃败,“遂解白马围”。曹军延黄河向西往官渡撤退。& &   袁绍听说中计,颜良被斩,如何不恼?再派文丑率领主力骑兵追击延黄河追击曹操。&   在延津南曹操再次设计。他命众人将辎重丢在大道上,引诱敌骑。曹营众将望见文丑所率多是骑兵,其数量在左右,明显是袁绍的主力骑兵,后续步兵无数。大家都有点发怵,劝曹操先回官渡主营。& &   只有荀攸明白曹操的意图,他说:“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     果然,袁军骑兵到后纷纷下马挣抢辎重,阵行大乱。曹操看到机会来了,命令众将上马击敌。于是曹操率领不足600骑兵,大破袁军主力骑兵近6000骑。骑将文丑战死。 & & 曹操在白马、延津两次用计,巧妙的调动敌人,引诱敌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意义是重大的。& & & (1)在气势上鼓励了曹军。先前起兵,“诸将以为不可敌”,而白马延津两场战斗证明,“北军虽众,而果劲不如南军”。使曹军以后与大量袁军长期对峙官渡有了底气。&   (2)同时大大打击了袁绍的气焰。《三国志》记载,白马延津之战后,“绍军大震”。充分证明,袁军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   第一,袁军在界桥可以以少胜多,击败不可一世的“白马义从”。在易京可以攻破坚城,结果了“白马将军”公孙瓒,如今他们以优势兵力攻打曹操,认为稳操胜券。结果被曹操来了个当头一棒,震撼是必然的。& & & 第二,袁军和曹军都提到了颜良、文丑这两个人,说他们“勇冠三军”,又说是“骑将”,可见是名声在外的,而袁绍命令他们为前锋,也是委以重任,他们率领的也确实是袁军的骑兵主力和精锐部队。结果他们两战两败,而且丧命沙场,袁军受到的心理打击和实力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 & (3)最主要得是这两场战斗曹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战果和意义。因为这两场战斗曹操一举击溃了袁军的主力骑兵,不但使袁军机动力大大受损,而且使袁绍对自己的骑兵优势产生了疑问。& &   具体表现在官渡对峙时期。&   曹操运输队屡次受到袁绍“小分队”的袭扰,而在曹仁于“鸡洛山”击败“韩荀分队”后,“(袁)绍不敢复分兵出”。     &   这本身就体现出袁绍对自己部队机动能力和部队战斗力的怀疑。& &   沮授劝袁绍说:“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袁绍不从。&   张郃劝说绍曰:“公虽连胜,然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钞绝其南,则兵自败矣。”袁绍仍不从。&   不采纳这些建议固然是袁绍优柔寡断,好大喜功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袁绍骑兵受到的损失,以及他对自己部队战斗力的怀疑,也是他不采纳这些建议的主要原因。   反观曹操,在主力与袁绍在官渡对峙的同时,先后屡次派遣轻骑,平刘备、保粮道、击袁绍、截粮草、直到奇袭乌巢。曹操在不停的使用他的骑兵和骑将,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使其机动兵团的战力发挥到了及至。&  & 不但打击了袁军和刘军,保证了后勤的畅通。还有效的骚扰了袁军的运输线,拖住敌军,为少量兵力据守官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所以说,白马、延津两场前哨战的意义是相当大的。&   & 六。官渡对峙。       & & & 虽然在白马、延津曹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袁绍的优势仍然明显。&   袁绍进兵阳武,先前驻守白马的于禁乐进率步骑5000延黄河向西南撤退,一直到汲县和获嘉。他们充当“敌后分队”,屡次出击,《三国志·于禁传》记载:“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随后,袁绍兵屯阳武,曹操又派于禁屯原武,击破袁绍别营于杜氏津。&
其他回答 (19)
官渡之战袁绍约10万,曹操约2万.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势力之战,为了地盘为了权势反目成仇的都有何况曹袁只是总角之交
小时不过总角之乐,利益不同自要相争!曹兵马不满万,袁十余万(语出武帝本纪)
你听谁说的他俩是儿时至交
军力是两万对10万 曹操以弱胜强
没错啊,他俩的确是儿时的玩伴,少时以游侠自居
曹操兵力20,000人
袁绍兵力约110,000人
曹操伤亡8,000人
袁绍约100,000人(让团灭啦)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
&
八月,袁绍不听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于是制作霹雳车,发石击破橹楼。袁军又掘地道,曹军就挖长沟。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据《三国志·武帝纪》,曹操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令徐晃等人骚扰袁军补给线。
&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宿于距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袁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也不被采纳;其家属犯法下狱,许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问计于许攸。许攸告诉曹操,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
曹操当机立断,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蒋奇部队,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郃、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郃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
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谋士郭图进谗言陷害张郃、高览,张、高二人获知后方有变,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北方。
&
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再发生仓亭之战,袁绍再败。在两次战胜后,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建安七年,袁绍忧病而死,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终于建安十二年统一北方。
&
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河北数万降卒皆被曹操坑杀。
这不证明了“没有永远朋友,只有永久利益”好像7是2万对10万
天下之争,朋友算什么?官渡之战兵力是7万对70万.
小时候的确是朋友、袁绍是大哥曹操是小弟,两人一起游手好闲。但利益面前没有交情可言了,当时袁绍兵力之合应该有十一、二万。而曹操兵不足两万。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而曹操军队揭不来锅。
当然有啦 因为人也是动物的一种阿!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动物更会伪装自己
曹阿瞒原是宦官曹节之后,身份出生本来就不好,小时候也肯定受过很多人歧视与憎恨,然而,他在洛阳求学时长与官场的人打交道,所以能够结识四氏三公的袁本初那也不奇怪。而官渡之战中除了上述的利益问题、地盘交界问题以外、其中还有逼死弟之仇(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其中成分有多少我不知道)
社会的因素加上贪婪的态度…
为了统一天下 官渡之战曹操率领数万人对抗袁绍70万大军。最重要的事曹操的领地兖州和袁绍的青州 冀州相邻。不得不开战。
古代和现片都一样,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18路诸侯攻打董卓时,董卓军败走、迁都。操去追击,袁绍没给他军队。后操追击失败,就自己组建军队了。后来郭嘉出得主意,为了一同天下。
其实袁从来没将曹放在眼里人家可是四世三公啊
因为当时,袁邵和操曹都想称霸天下,如要称霸天下,必要把对方除掉!!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三国无双ol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