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刘备入川

[三国志11相关] 三国谋士排名-诸位就当看个乐和吧 - 艾泽拉斯国家地理论坛 - [2339][f7]
:: [三国志11相关] 三国谋士排名-诸位就当看个乐和吧 ::
[三国志11相关] 三国谋士排名-诸位就当看个乐和吧
首先界定一下三国谋士。从公元184年黄巾起到281年灭吴止,是为三国。谋士,是出主意的人。所以凡是有谋士带兵打仗做统帅的,一律不在这个范畴内。参考资料以《三国志》为准。所以某些李儒之流,不在此内。如果有贾诩型的,出得厅堂打硬仗下得厨房耍花样的,则只算作为谋士这一社会角色时的作为。其实诸葛亮只是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 但我极为佩服他的精神(当然最喜欢的还是贾诩),所以我在这把他算成谋士 请各位见谅下面是加分规则:
1. 大谋:谋国谋军+4分
2. 小谋:谋身,料中+2分
3. 史书无传者算无遗策+2分,有传者算无遗策+5分。
4. 升官一次+0.5分
5. 《三国志》或《后汉书》无列传者,考虑记载疏漏+5分
6. 一开始便选对主子且始终不渝+2分(这里的选对主子,单指曹孙刘三家。但如果像彭羕之流,在刘手下并不如意的,则不予以加分)
7. 其他,视情况加分。如击败高手、著名计谋,可予以酌情加分。
下面是扣分规则:
1. 跟的最后一个主子不是曹孙刘任何一家的,-2分
2. 未能保全自身的,-2分
3. 谋划失败一次,-2分
4. 未能保全主子基业,-2分(若目的不是护主而是卖主者不受此项限制。如张松之流)
5. 其他,酌情扣分。
根据以上界定及规则,从每家军阀及三国历史上遴选出以下人物:
1. 曹家: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辛毗、杨阜、桓范、司马懿。
2. 孙家:张昭、鲁肃、张纮、顾雍、诸葛瑾、步骘、阚泽。
3. 刘家: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刘巴、马良、李恢。
4. 袁绍:田丰、沮授、审配、逢纪、许攸、郭图。
5. 刘表:蒯越。
6. 吕布:陈宫、陈登。
7. 张鲁:阎圃。
8. 刘璋:张松。
以上,计曹家12人(何况曹家还有好多名臣未上榜,难怪曹老大的基业如此强盛啊)、孙家7人(东吴四英将只选了鲁肃,因为考虑其他三人更适合做统帅)、刘家7人、袁绍6人(这么强大的谋士阵容,遗憾的是遇到了曹老大。既生绍,何生操!)、刘表1人、吕布2人、张鲁1人、刘璋1人(刘璋:其实偶的谋士也很多的,被大耳挖去老!哭…),共计37人。
下面先从张松开始,倒着往上。精彩的总要留在后头嘛。
一、 张松:
张松这个人物要加以特别说明。他从登场起就是一个卖主之人,所以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刘备服务的。凡是有利于刘备的作为都予以加分。(刘璋再哭:喂喂,不是吧?我只剩这么一个谋士了呀……)
1. 把曹操的整本兵法背下来,确是一绝。虽然无关大计,但也属智力的体现,+2分。
2. 劝刘璋迎刘备成功从而开三分之势,+4分。
3. 刘备假装要回去,张松没看出来,着急写信召唤大耳回来,失算,-2分。(看来张松到底不如大耳老谋深算啊!)
4. 未能保住身家性命,-2分。
5. 史书无传,+5分。
总计得分:+2+4-2-2+5=7分
二、 阎圃:
阎圃是张鲁首席谋士,出场两次,算无遗策。我个人对他印象好得很。
1. 力排众议劝张鲁不要称王,+4分。张鲁如果称王,想必下场和袁术差不多。 2. 张鲁战败以后,急着去投降;阎圃劝张鲁先跑山里躲起来再和曹操作谈判,可以抬高身价,又是一个高招,+4分。
3. 没能使张鲁势力久存,-2分。(阎圃:这个……是不是太难为我了?)
4. 降曹后封列侯,+0.5分。
5. 史书无传,+5分。
6. 算无遗策+2分鼓励一下。
总计得分:+4+4-2+0.5+5=11.5分
三、 陈登:
陈登这个人物,最近在三国读家中大受关注。有兴趣的大可以参考一下灿烂海滩的《细说陈登》。和张松一样,陈登也是卖主的。所以后期一切行为基本以对曹操有利为准。
其实说穿了,陈登一切行为以对徐州利益集团有利为准。要不是他39岁就死掉,说不定还能继续左右徐州的局势。
1. 在陶谦手下时,劝陶谦让位刘备,+4分。
2. 作为使者出使曹操时,劝曹操早图吕布获曹操赞赏,+2分。
3. 为自己谋得广陵太守的位子,为老爹谋得中二千石的爵禄,+0.5分。
4.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以“养虎养鹰”的怪论蒙过吕布保全自身,+2分。这里赞赏一下温侯的智商。这段怪论我至今没想明白,吕布却一下子就“意乃解”了。
5. 曾经率军击败孙策的袭击,并且内政能力一流。虽不属于谋士范畴,但特别鼓励+5分。
6. 降曹后受封伏波将军,+0.5分。
7. 史书无传,+5分。
8. 算无遗策+2分。
总计得分:+4+2+0.5+2+5+0.5+5+2=21分。确实无怪曹刘都对此人大加赞赏。
四、 陈宫:
终于来了一个大牌。
据我所知,陈宫在三国迷中拥有大量粉丝。那我们来看看陈宫到底得分如何吧。陈宫跟过若干主子,一切以反曹为准。
1. 劝张邈反曹成功,差点绝了曹老大的后路,+4分。
2. 曹操军至彭城时,劝吕布以逸待劳逆击之,+4分。
3. 白门楼上吕布想投降,陈宫坚定了吕布的抗曹决心,+4分。
4. 曹操来进攻时,劝吕布出城自己守城以成犄角之势,+4分。
5. 史书无传,+5分。
6. 投了个烂主子,真是瞎眼,-2分。
7. 没能保全身家性命,-2分。
8. 最后用几句话骗得曹操为陈母送终为陈女找老公,也算安身后事,+2分。
9. 没能使吕布势力得以保全,-2分。(陈宫:若其见从,未必为擒也——不怪我啊!)
10. 算无遗策+2分。
总计得分:4+4+4+4+5-2-2+2-2+2=19分。可见陈宫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不仅仅由于其智力,还因其魅力——典型的悲剧英雄啊。 在我看来,陈宫要比陈登之流高明许多。(广大“宫迷”:要你看!把陈宫分数算这么低!)
五、 蒯越:
蒯越是刘表的首席谋士,代表荆州士族豪强利益。不管黑猫白猫谁能管好荆州就是好猫是他的宗旨。所以一切以对荆州士族豪强有利为准。
1. 早年在大将军府劝何进诛宦官,+4分。
2. 宜城定计取荆州,成刘表数十年基业,开江汉一方乐土,+4分。
3. 单骑说服江夏义军使其献襄阳给刘表,+4分。
4. 官渡相持之时,劝刘表助曹操,+4分。
5. 荆州降后封侯,+0.5分。
6. 史书无传,+5分。
7. 算无遗策+2分。
8. 未能保全刘表势力-2分。
总计:4+4+4+4+0.5+5+2-2=21.5分。难怪曹操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
六、 郭图:
郭图是袁绍的主要谋士之一,基本是以一个奸佞小人的形象出现的。这里给他打打分。凡是有利于袁绍或有利于他自己的,一律加分。
1. 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手笔,+4分。(按:《献帝传》说是沮授劝老袁迎天子,郭图予以阻挠。这里从《三国志》本传。)
2. 分了沮授的军权,为自己谋得和沮授平起平坐的位置,+2分。
3. 乌巢被偷袭的情况下劝袁绍袭曹营,严重失算,-2分。
4. 最后脑袋被砍掉,-2分。
5. 跟错主子,-2分。其实郭图不能算跟错主子。你看袁绍对他言听计从的,多知遇啊!
6. 史书无传,+5分。
7. 没能保全袁绍、袁谭势力,-2分。
总计:4+2-2-2-2+5-2=3分。同情你一下……
七、 许攸:
许攸,又是一个麻烦的角色。到底算哪家的人物?权且安在袁家吧。
1. 劝袁绍与曹操打持久战,+4分。
2. 劝曹操袭乌巢,+4分;考虑到此战的影响力,特别鼓励+2分。
3. “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4分。
4. 恃功放纵,身死贻笑,-2分。
5. 史书无传,+5分。
6. 算无遗策,+2分。
总计:4+6+4-2+5+2=19分。
八、 逢纪:
逢纪是袁绍又一位谋主。但被荀彧评价为“果而无用”。审配逢纪,名字连着念很顺口。下面看看他的得分:
1. 在袁绍无立足之地的时候,劝其用李代桃僵之计取了韩馥的冀州,可以说是袁绍起家的第一功臣,+4分。
2. 逢纪其实早先与审配不睦,但却利用一次别人向袁绍打小报告的机会使两人成了黄金搭档,+2分。
3. 史书无传,+5分。
4. 算无遗策,+2分。
5. 跟错主子-2分。
6. 没能保全主子的基业,-2分。
7. 被袁谭砍了脑袋,-2分。
总计:4+2+5+2-2-2-2=7分。
九、 审配: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不多说了,看成绩。
1. 审配的战绩,多在邺城。识破内奸苏由并将之击败,+4分。
2. 作内堑阻隔曹操的地道,+4分。
3. 把曹操的先锋军关在内城剿灭,+4分。
4. 没料到曹操灌水,失算,-2分。
5. 在前三国第一军事家曹操的兵锋之下守邺城长达一年半之久,虽非谋士职责,但特别鼓励+5分。
6. 史书无传+5分。
7. 投错主子-2分。
8. 未能保住袁家两代基业,-2分。
9. 未能保住身家性命-2分。
总计:4+4+4-2+5+5-2-2-2=14分。
十、 沮授:
又一位超级大牌。窃以为沮君忠烈无双,智计百出,文武全才,当属袁绍手下第一谋士。当然,当时田丰已经身在缧绁了,没有表现机会。
1. 身为从事之时为袁绍定下总战略,+4分。
2. 升为监军、奋威将军,+0.5分。
3. 劝谏袁绍不要将四州分封数子,并预言“必为祸始”,+4分。
4. 劝袁绍暂时不要进攻曹操,+4分。
5. 劝袁绍不要任用颜良为主将,+4分。
6. 出发去官渡前,沮授料到此战必败从而分发家财安排后事,+2分。
7. 渡河前劝袁绍主力屯扎延津,分兵驻扎官渡,以保全实力分兵照应,+4分。
8. 劝袁绍跟曹操打持久战,+4分。
9. 乌巢之战前劝袁绍派兵断曹操粮草,+4分。
10. 史书无传,+5分。
11. 算无遗策,+2分。
12. 被曹操所杀,-2分。
13. 瞎眼投错主子,-2分。
14. 没能保全袁家基业,-2分。
总计:4+0.5+4+4+4+2+4+4+4+5+2-2-2-2=31.5
沮君果然人杰。整个官渡之战,为老袁六出奇计,可惜无一听从。这六条计,袁绍随便听一个都不会如此惨败。在此引首古人之诗祭奠沮君英魂: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
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
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
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十一、田丰:
比起沮授,想必巨鹿田丰的粉丝更多。看看这位重量级谋士,无数人心目中的袁营首席谋主到底本事如何。
1. 劝袁绍迎立天子,+4分。
2. “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4分。
3. 和沮授一起劝袁绍暂时不要进攻曹操,+4分。
4. 曹操进攻徐州刘备的时候,劝袁绍袭取曹操的后方许昌,+4分。
5. 劝袁绍和曹操打持久战,出小股军队疲敌,+4分。同时也因为这条计策而被袁绍关在牢里,没能参加官渡群英的智力大比拼。不过试问,参加了又如何呢?还不是和沮君一样下场?
6. 料到袁绍派使者来是杀自己,+2分。
7. 史书无传,+5分。
8. 算无遗策,+2分。
9. 没能保住性命,-2分。
10. 投了个烂主子,-2分。 11. 没能保住袁家基业,-2分。
总计:4+4+4+4+4+2+5+2-2-2-2=23分。
总结完田丰,总觉得眼前又出现这位睿智的倔老头擎着手杖怒气冲冲地砸地,看见他衣杉蓝缕身在 牢狱看着来取自己性命的官吏仰天狂笑……
就在这样的笑声中,埋葬了袁家王朝,埋葬了群雄根据的前三国时代,迎来了曹孙刘三家鼎峙的三国时代。
十二、李恢:
其实李恢与其说是一名谋士,不如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一位良吏,杰出的地方大员。不过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三国谋士的本领繁多,决不仅仅限于出谋划策。
1. 料到刘备必击败刘璋,设计脱身归刘备,+1分。
2. 招降马超显示了高超的外交才能,+4分。
3. 曲意使刘备任其为庲(音来)降都督,持节领交州刺史,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2分。
4. 用计以少胜多立功南蛮,+4分。
5. 史书有传的情况下未有失算,+3分。
6. 总计升官两次,+1分。
总计:1+4+2+4+3+1=15分。
十三、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常之首功绩如下:
1. 出使东吴,顺利完成使命+4分。
2. 东征孙权前招纳五溪蛮夷使其“咸如意指”,+4分。
3. 一开始就跟随刘备,+2分。
4. 刘备战败,马良遇害,-2分。
5. 升官2次,+1分。
总计:4+4+2-2+1=9分。
十四、刘巴:
刘巴是个有趣人物。一生钟爱曹操,坚定地想北投,最后阴差阳错随了刘备。
1. 劝谏刘璋不要接纳刘备入川,+4分。
2. 战后助刘备平稳物价,显示过人经济才能+4分。
3. 起草多份重要文书,+2分。
4. 升官2次,+1分。
5. 人际关系极差,共计有四个人想杀之而后快,-1分。
总计:4+4+2+1-1=10分。
十五、黄权:
黄权也是个奇人,可惜夷陵一战北归曹魏。若有此人在,诸葛亮当可添一得力助手。
1. 劝刘璋不要接纳刘备,+4分。
2. 劝刘备趁曹操退走取汉中,+4分。
3. “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4分;一连串战役,特别鼓励+1分。
4. 劝刘备不要东征,+4分。
5. 料到刘备不会加害自己的家属,+2分。
6. 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3分。
7. 夷陵丧师,-2分。
总计:4+4+5+4+2+3-2=20分。惜哉黄公衡,自入魏后未画一策,与先主倾心相交,更胜鱼水!
十六、法正:
又一位可以挑战诸葛亮智圣地位、近年呼声日高的人物出来了。
1. 为刘备作内应取西川+4分。
2. 料到刘璋不会负隅顽抗,+2分。
3. 劝刘备重用许靖以孚天下之望,+2分。
4. 劝刘备取汉中+4分。
5. 为刘备筹划定军山之役,+4分。
6. 获得刘备、曹操、诸葛亮三位人杰赞誉,特别鼓励+2分。
7. 升官2次,封侯,+1.5分。
8. 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3分。
总计:4+2+2+4+4+2+1.5+3=22.5分。法孝直果然智术无匹,只可惜天不与寿!细读法正传,诸葛亮、刘备、法正三人关系颇值得玩味。
十七、庞统:
凤雏之名,绝非浪得。这位诸葛亮的齐名之士,在诸多三国迷眼中智略远过之,只内政有所不及。且来看看士元的本事:
1. 品藻人物震惊江东,+2分。
2. 劝刘备取益州,+4分。
3. 劝刘备在涪城会上杀刘璋取蜀,此计有争议,+2分。
4. 为刘备设上中下三计,刘备取其中计而斩高沛、杨怀,+5分。
5. 庞统激怒刘备而巧言化解,表现高超语言技巧,+2分。
6. 一路袭取关隘,“所过皆克”,+4分。
7. 升官2次,封侯,+1.5分。
8. 声名高远,为鲁肃、诸葛亮所重,特别鼓励+2分。
9. 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3分。(至于张任设计杀庞统只是演义之辞,庞统是被流矢所射,非人谋能及)
10. 一开始便选中明主,+2分。
11. 死非其所,-2分。
总计:2+4+2+5+2+4+1.5+2+3+2-2=25.5分。无愧凤雏之名!
十八、诸葛亮:
1. 隆中对——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草庐里,一位年轻人写意指点轻口漫谈,便立就一国国策,当真令后辈神往慨叹!+4分,知名度高,意义重大,再+1分。
2. 为刘琦设计避祸江夏,+4分。
3. 东使孙吴,智激孙权,+4分;结纳同盟,意义重大,再+1分。
4. 与周瑜合力却曹,+2分(因为主将是周瑜。有人说这其中诸葛亮没作用,《三国志》云: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5. 督南三郡,调整赋税,+2分。
6. 与赵云、张飞分兵入蜀,取成都+4分。
7. 刘备取汉中时为刘备“足食物足兵”,+2分。
8. 劝进帝位,+2分。
9. 此后刘备死,诸葛亮统领军政大权,不在统计范围内,但予以特别加分表彰其实力、功劳及各方面才能+5分。
10. 声誉无匹,特别+1分。
11. 一开始便选中明主+2分。
12. 升官三次且封侯+2分。
13. 未能阻止刘备东征-4分。
总计:5+4+5+2++2+4+2+2+5+1+2+2-4=32分。
统计诸葛亮的功绩,情况比较特殊。第一,只统计了诸葛亮前半生的功绩;第二,由于关于诸葛亮的杂说怪谈过多,只采《三国志·诸葛亮传》里的,连裴注都一律舍弃。反正后期七出祁山要扣很多分。诸葛亮在对吴的战略上确实稍逊一筹,与鲁肃相比眼光不够宏远。
由上游直下江东,掀开那一页吴会风云,看看江东的谋士们。
十九、阚泽:
列此人于此,照例是上了演义的大当。演义中阚泽出场两次,一献诈降书二荐陆逊,出尽了风头。其实呢,此人是个搞学术的。权且列在这里,让诸位看官有个印象:
1. 抄一遍书便能背诵,记忆力直追张松+2分。
2. 著述颇多,+2分。
3. 以《过秦论》讽谏孙权+2分。
4. 料到曹丕在位不超过十年,+2分。
5. 为孙权解决吕壹的量刑问题,+2分。
6. 一开始便认定孙家,+2分。
总计:2+2+2+2+2+2=12分。
二十、步骘
步子山一代政星,这里取几件能体现他谋略的事情写在这里。
1. 以忍功在豪族焦征羌面前保全自己,+2分。
2. 诱斩心怀叛逆的苍梧太守吴巨从而使交州士燮臣服孙吴,+4分。
3. 劝孙权诛杀了校事吕壹,+4分。
4. 镇守西陵二十年,+2分。
5. 升官5次,封侯,+3分。
6. 一开始便看好孙家,+2分。
总计:2+4+4+2+3+2=17分。
二十一、诸葛瑾:
诸葛亮的大哥,号称“吴得其虎”。
1. 奉孙权之面交好刘备,且和弟弟诸葛亮“退无私面”+4分。
2. 两次很有艺术地劝谏孙权,+4分。
3. 孙权对诸葛瑾经常“大事咨访”,+4分。
4. 诸葛瑾认为诸葛恪“非保家子”,+2分。
5. 一开始就选中孙权,+2分。
6. 升官3次,封侯,+2分。
总计:4+4+4+2+2+2=18分。诸葛亮以智高人,诸葛瑾以德服人。
二十二、顾雍:
顾雍老成持重,给人感觉像头黄牛……
1. 劝孙权轻刑狱,+4分。
2. 劝孙权勿令江边诸将轻易散兵出击,+4分。
3. 料到自己的病好不了了,+2分。
4. 对于孙权的咨询,“顾君不言,言必有中”,+4分。
5. 处理政务妥善,宽厚持国,+2分。
6. 一开始就看中孙家,+2分。
7. 升官升官两次,封侯,+1.5分。
总计:4+4+2+4+2+2+1.5=19.5分。顾雍与孙权,君臣默契。只可惜……孙权觉得老顾太沉闷无趣。二十三、张纮:
张纮和张昭同为孙策参谋,史载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看两人传记,想必张昭负责后勤,张纮则随军征伐吧?所以更像个谋士。
1. 劝孙策身为主帅不要轻身犯险,+4分。
2. 出使之时劝曹操不要趁孙策之死而讨伐江东,+4分。
3. 随军征讨合肥时劝孙权不要亲自冲锋陷阵,+4分。
4. 第二年劝孙权不要连续出兵动众,+4分。
5. 劝孙权建都南京,+2分。
6. 一开始就看好孙家,+2分。
7. 升官两次,+1分。
8. 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3分。
总计:4+4+4+4+2+2+1+3=24分。东吴智士,四英将更像统帅,张顾诸葛步更像政治家,只有这位张纮,是专业谋士。有意思的是,他劝孙家两代人不要轻身犯险,孙策不听结果死了;孙权听了结果福祚绵长。
二十四、鲁肃:
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终于登场,豪气鲁肃到底成绩如何?
1. 看出袁术难成气候,搬家投靠周瑜+2分。
2. 早年就认为江东可以立国,+2分。
3. 设计脱身至江东,+2分。
4. 为孙权定“榻上对”,敲定立国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而后竟据长江以成南北对峙的国策,意义重大+4分。
5. 劝孙权趁刘表新亡取荆州,并亲自前往江夏打探,+2分。
6. 到南郡后根据具体形势临时决定与刘备结盟,带诸葛亮回江东,+4分。此举的确果断潇洒,大胆高明之极。完全改变此行初衷,并先斩后奏,短时间内作出足以深远影响三国历史的决断,尽显鲁子敬魄力。
7. 力排众议力挺孙权抗曹,+4分。
8. 助周瑜筹划方略,击退曹操,+2分。
9. 借荆州与刘备,令曹操震惊落笔,+4分。此举意义极其重大,等于为曹操又树立了一个敌人。这一举动,后来被孙权认为是一短,即使诸葛亮也并不完全理解,惟有曹操深明此招厉害之处。可见顶尖高手过招,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清楚其中凶险的。
10. 阻止孙权想把刘备留困江东的想法,+2分。
11. 与关羽单刀相会,和平解决荆州争端,+4分。
12. 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3分。
13. 升官两次,+1分。
共计:2+2+2+4+2+4+4+2+4+2+4+3+1=36分。
鲁子敬一代大战略家,实在无愧江东第一智者称号,在全天下也是超一流人才。其眼光之宏远,想必只有曹操、诸葛亮能与之抗衡吧?
二十五、张昭:
这位老头有点酷,江东首席文臣啊。看看张公的成绩:
1. 孙策死后,帮助孙权克服悲伤情绪,扶他上马出见群臣。这一扶,象征意义极大。+4分。
2. 劝孙权少打猎,保全身体+2分。
3. 斥责魏使,捍卫东吴国威+2分。
4. 劝孙权少饮酒高会,+2分。
5. 赤壁之战主降,失算-2分;考虑其影响力,再-1分。
6. 孙权讨合肥时,“常在左右,为谋谟臣”+4分。
7. 力谏孙权不要与公孙渊盟好通使,+4分。
8. 升官4次,封侯,+2.5分。
9. 一开始就看好孙家,+2分。
10. 张昭名重江东,时称“张公”、“仲父”,特别+2分。
总计:4+2+2+2-3+4+4+2.5+2 +2=21.5分。
张昭八十一岁卒。孙权与张昭,真的是古今君臣的最佳典范。但看张昭劝孙权绝使辽东不成怒而回 家一节,两人在张宅之外火攻土掩,无不体现君臣之间的脉脉温情。而习凿齿对此节评价“张昭不臣”实在浅陋之极,抱定的是一种奴才心态。
二十六、司马懿:
司马懿又特殊了。这里的成绩,一律看司马懿不带兵作战时的谋略。
1. 不肯给曹老大做事,装风瘫装得极为彻底瞒过了阿瞒+2分。一直觉得曹操与司马的暗战是最精彩的,两个超级厚黑大师过招啊!
2. 劝曹操取汉中后直接灭刘备,+4分。
3. 劝曹操不要让胡修、傅方镇守边疆,+2分。
4. 关羽北伐时劝曹操不要迁都,+4分。
5. 关羽败亡后劝曹操不要迁徙边疆百姓,+2分。
6. 劝曹仁不要放弃襄阳,+4分。
7. 先斩后奏克日擒孟达+4分。此处欣赏的是司马懿的胆魄而非军事。
8. 料到诸葛亮会出祁山+2分。
9. 料到诸葛亮会早死,+2分。
10. 上邽之战被诸葛亮击败-2分。
11. 没料到诸葛亮已经死了,“死诸葛走生仲达”出了大丑-2分。
12. 计灭曹爽+4分。
13. 其他战绩,及为子孙营造的基业,特别+5分。
14. 一开始就看好曹家+2分。
15. 升官若干次,死后追谥宣皇帝+3分。
总计:2+4+2+4+2+4+4+2+2-2-2+4+5+2+3=36分。
人称诸葛亮大智若仙、曹操大智若鬼、鲁肃大智若愚、司马懿大智若怯,果非浪得虚名!惜乎曹操鲁肃的舞台只在前三国,后三国便是司马、诸葛角力。天不与寿诸葛星陨五丈原,天下自然落入最后的智者司马家族手中。
二十七、桓范:
桓范是曹爽的谋士,号称“智囊”。但在与司马懿的交锋中,一败涂地丢了身家性命!
1. 著作颇多,+2分。
2. 矫诏骗开城门+2分。
3. 劝曹爽兄弟挟天子,+4分。如此计得逞,天下还姓司马否?
4. 料到曹爽归降后必定会被族诛,自己也不得免+2分。
5. 未能保住性命-2分。
6. 升官2次+1分。
7. 史书无传+5分。
8. 算无遗策且号称智囊,+2分。
总计:2+2+4+2-2+1+5+2=16分。
值得一提的是,桓范的子孙们也没让司马家好过。桓温桓玄几乎掌控了司马家的半壁江山。
二十八、杨阜:
此人乃魏之张昭,为人梗直不屈一身正气。
1. 料到官渡之战曹胜袁败+2分。
2. 劝曹操严密防守马超,+2分。
3. 杨阜借兵破马超,了不起的一战啊!+4分。
4. 曹真伐蜀遇雨难进,杨阜劝其退。+2分。
5. 多次极力谏诤文帝、明帝,+4分。
6. 一开始便看好曹家,+2分。
7. 升官两次,封侯,+1.5分。
总计:2+2+4+2+4+2+1.5=17.5分。
二十九、辛毗:
总的来讲,不喜欢这个老头。第一是因为卖了袁谭,第二打过审配,第三坏过诸葛亮的好事。真讨厌。
1. 代表袁谭出使曹操,为自己谋好后路+2分。
2. 极力劝谏曹丕不迁冀州民,+2分。
3. 劝曹丕不要征吴,+4分。
4. 劝阻曹睿建高观,+2分。
5. 节制司马懿军,不让出战+4分。
6. 升官两次,封侯+1.5分。
总计:2+2+4+2+4+1.5=15.5分。
三十、蒋济:
曹魏集团一位杰出谋士,寿命也相对比较长。
1. 建安十三年初露锋芒,用计吓退孙权+4分。
2. 劝曹操内徙江淮之民,+2分。
3. 关羽北伐时与司马懿一起劝曹操不要迁都并联络孙权灭关羽,+4分。
4. 劝曹仁不要袭击濡须洲中,+2分。
5. 劝曹丕不要由水道入广陵以免堵塞、后又凿地道以解决壅塞+2分。
6. 劝曹休不要深入吴地,后又引军相救+4分。
7. 劝曹睿不要由海上进攻辽东+2分。
8. 料到曹爽不会用桓范之谋+2分。
9. 一开始便看好曹家,+2分。
10. 史书有传记且算无遗策+3分。
11. 升官4次,封侯+2分。
总计:4+2+4+2+2+4+2+2+2+3+2=29分。
总结到这里,发现寿命长的分数普遍比较高。
三十一、刘晔:
个人很喜欢刘晔。曹魏集团的汉家皇族后裔。也因这个身份而能完全发挥才能。
1. 设计孤身杀豪帅郑宝,归曹操+2分。
2. 劝刘勋提防孙策的进攻+2分。
3. 设计剿灭山贼陈策+2分。
4. 坚定曹操平定汉中决心+4分。
5. 劝曹操趁势灭刘备,+4分。
6. 料到孟达会造反+2分。
7. 料到魏讽会造反,+2分。
8. 料到关羽死后刘备会伐吴+2分。
9. 劝曹丕趁刘备伐吴之时一起伐吴+4分。
10. 刘备败后劝曹丕不要伐吴+2分。
11. 料到曹丕伐吴时孙权不会亲自来,+2分。
12. 劝早伐公孙渊+2分。
13. 史书有传而算无遗策+3分。
14. 升官封侯+2分。
总计:2+2+2+4+4+2+2+2+4+2+2+2+3+2=35分。
刘晔劝曹操取汉中后趁势灭刘备、劝曹丕趁刘备伐吴时一起灭孙权,都是改变鼎立局面的大好机会,可惜英明如曹家父子也未予采纳。
三十二、董昭:
很多人对他没什么好印象(更多人似乎是对他没什么印象……汗一个),因为他劝进曹操尊魏公魏王。各为其主嘛。
1. 助袁绍平定巨鹿对抗公孙瓒,+4分。
2. 用间破魏郡贼,+2分。
3. 料到曹操必胜袁绍,+2分。
4. 伪作曹操书结好杨奉+2分。
5. 劝曹操移驾许昌,+2分。
孤身入河内劝降张杨部众,+2分。
7. 劝曹操不要放走刘备,+2分。
8. 劝曹操进魏公、魏王,+2分。
9. 劝曹操告知关羽孙权会偷袭,欲令二强相攻+2分。
10. 两劝魏军不要轻入吴境+4分。
11. 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2分。
12. 升官4次,封侯+2分。
总计:4+2+2+2+2+2+2+2+2+4+2+2=28分。
这又是一位寿星,活了八十一岁。
三十三、郭嘉:
终于到天生郭奉孝了,诸位久等。其实三国谋士中人气最高的,是诸葛亮、郭嘉、贾诩、陈宫、田丰。再等而下之还有法正庞统。而其中与诸葛亮对抗最厉害的,当属奉孝!
1. 看出袁绍是个废物,+2分。
2. 为曹操提出和袁绍相比的“十胜十败”论,+4分。
3. 坚定曹操灭吕布的决心,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灭之,+4分。
4. 劝曹操不要杀刘备以归天下之士,+2分;劝曹操不要放刘备以免贻害一方,+2分。对于刘备的态度,曹操过于宽,程昱等人过于紧,惟有郭嘉拿捏到位。
5. 料到征讨刘备时袁绍不会袭击后方,+2分。
6. 料到孙策会在官渡之战前死于小人之手+2分——这也太神了吧???当时所有人都看好小霸王,惟有郭嘉不把他放在眼里称其“必死于匹夫之手”,眼光精准独到特别鼓励再+1分。
7. 劝曹操假装回征刘表,以使袁家兄弟自相残杀从而坐收渔利,+4分。
8. 料到刘表不会趁机袭击后方,+2分。
9. 劝曹操扔下辎重,轻兵奔袭蹋顿,+4分。
10. 升官1次,封侯,+1分。
11. 一开始就看好曹操,+2分。
12. 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2分。
13. 死后多次为曹操提起,且视为接班辅弼,再+1分。
总计:2+4+4+4+2+3+4+2+4+1+2+2+1=35分。
十一年的从旅生涯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确令人侧目。
三十四、程昱:
程昱是个倔老头,其智慧也属曹营佼佼:
1. 设计破黄巾保全家乡东阿县,+2分。
2. 料到公孙瓒会输给袁绍,劝刘岱不要助公孙瓒+2分。
3. 张邈叛乱时程昱主持大局,独完三城,曹操感激道:“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4分,特别鼓励+1分。
4. 在曹操兵微将寡之时不要投奔袁绍,又是一项力挺曹家大业的建议+4分。
5. 劝曹操杀刘备,后承认“诚不及也”,失算-2分。
6. 劝曹操不要放走刘备,弥补前过+2分。
7. 料到袁绍不会进攻自己镇守的城池,谢绝曹操的援兵,又是一个心理战的范例+2分。
8. 料到孙权不会杀刘备反会资助之,+2分。
9. 劝曹丕在留守后方之时违制不诛降者+2分。
10. 自知性格过于刚戾,功成身退以全其身,+2分。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程公既知人又自知,这份明智足可傲视三国同畴。
11. 一开始就看好曹操,刘岱数征不至,曹操一召便来,眼光高明独到+2分。
12. 升官四次,封侯+2.5分。
总计:2+2+5+4-2+2+2+2+2+2+2+2.5=25.5分。
三十五、贾诩:
谋鬼贾诩,深沉有智,是我最喜爱的谋士。
1. 遇叛兵假装段熲外孙,躲过杀身之祸,+2分。
2. 董卓死后劝凉州兵杀入长安挟天子,+4分。此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3. 两次拜辞李傕的封官以保身,多次化解凉州军内部争斗,+2分。
4. 设计为献帝削弱李傕势力,+2分。
5. 劝阻李傕杀害大臣,暗中护卫天子安全,+2分。
6. 料到离开段煨归张绣可以既保全家室又荣耀己身,+2分。
7. 料到刘表是个废物,+2分。
8. 贾文和料敌制胜:先劝张绣不要追曹操,张绣不听,败;又料到曹操无备劝张绣追之,胜,+4分。对手是曹操这样的顶尖高手,特别鼓励+1分。
9. 料到曹操能战胜袁绍,劝张绣归曹操,+2分。
10. 为曹操设计大败袁绍,+2分。
11. 劝曹操不要忙着进攻江东,应该先养力,眼光高明之极,+4分。曹操不听,果有赤壁之败。
12. 进献离间计,离间韩遂、马超,+4分。
13. 以袁绍、刘表父子故事讽喻曹操立长子,+2分。
14. 料到三国鼎立之后是持久战的到来,更多的是国力的比拼,劝曹丕不要轻易征伐+2分。
15. 明哲保身,不结高门;从不主动进献计策,+2分。所谓大隐隐于朝,文和之谓也!比程昱又高明不止一筹了。
16. 升官至三公,封侯,+2分。
17. 史书有传算无遗策,+2分。
18. 未能保全张绣势力,-2分。算是苛求一下贾诩吧!
总计:2+4+2+2+2+2+2+5+2+2+4+4+2+2+2+2+2-2=41分。
再引一段三国史专家张大可先生的评价在此,以证文和之高妙:
“《诗·大雅·蒸民》有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子说:“笃而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亦云:“无一不是命运,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由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孟字· 尽心》)。这是古人认为最高哲人立身处世的理念。一个人应在乱世中守道正命,明哲保身,这实在是不容易的。三国时有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非命,不可胜计。而贾诩处在这样的混乱世界中,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见用于世,却能明哲保身,守道正命。他本意欲匡救汉室,察其时不能,却又机鉴先识,审时度势,不失时机以则明主。贾诩能智、能愚、能言、能为,陈寿评为“良、平之亚”,堪称笃论。”
三十六、荀攸:
荀公达早慧,七岁就显示出过人才华。1. 十三岁辨出杀人犯,+2分。
2. 谋划刺杀董卓,谋泄,饮食自若而脱身,+2分。
3. 劝曹操缓兵以灭张绣,不可急攻,+2分。
4. 料到进攻吕布时张绣、刘表不会偷袭后方,+2分。
5. 劝曹操急攻吕布,不令其喘息,+2分。
6. 设计斩颜良+2分。斩大将,+1分。
7. 劝曹操以辎重诱敌,破斩文丑,+2分。斩大将,+1分。
8. 劝曹操劫袁绍粮草,+2分。
9. 劝曹操听从许攸之计,+2分。
10. 劝曹洪收留张郃+2分。
11. 劝曹操先南后北,先灭二袁再灭刘表,大战略+4分。
12. 前后为曹操画奇策十二,没有记载下来。数数前面的,顶多九个。剩下三个总加5分。
13. 升官3次,封侯,+2分。
14. 史书有传算无遗策+2分。
总计:2+2+2+2+2+3+3+2+2+2+4+5+2+2=33分。
不禁恼恨钟繇,知道荀攸的十二奇策却不记下来,使后世无复所闻。陈平似乎也有类似情况。
三十七、荀彧:
王佐之才荀文若,曹操目之为“孤之子房”,是曹营当之无愧的首席谋主。
1. 料到颍川会多战乱,搬家冀州+2分。
2. 料到袁绍成不了大事,去袁投曹+2分。
3. 料到董卓会“以乱终”,+2分。
4. 张邈叛乱时保全三城,+4分。
5. 劝曹操暂时不要进攻吕布,先收熟麦,+2分。
6. 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战略,+4分。
7. 推荐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及各地州守,+4分;所荐严象、韦康不称职,-2分。没办法,谁让严象遇上了孙家而韦康惹毛了马超呢?
8. 为曹操提出与袁绍比较的“四胜”,+2分。
9. 劝曹操派钟繇安抚关西马超、韩遂,+2分。
10. 官渡之战前,指出袁家诸将缺点;战时留守许昌,坚定曹操信念,+4分。
11. 劝曹操先北后南,+2分。
12. 劝曹操出轻兵出其不意下荆州,乃降刘琮穷迫刘备,+4分。
13. 阻止曹操称魏王不成,忧死;一说自杀。总之在此问题上没有顺应时代潮流,做了汉家的孤忠臣子,-2分。
14. 升官、封侯,+2分。
总计:2+2+2+4+2+4+4-2+2+2+4+2+4-2+2=32分。
至此,三分智士已尽数评完。按分数高低,排名如下:
2. 鲁肃、司马懿
3. 郭嘉、刘晔
4. 诸葛亮(前半生)
10.庞统、程昱
14.张昭、蒯越
18.陈宫、许攸
30.逢纪、张松
前十强中(截至蒋济),曹魏7人,蜀、吴各1人,诸侯军1人;后十弱中(辛毗起),诸侯军5人,蜀汉3人,吴、魏各1人。三国形势,强弱如何,由此也可见一斑。
当然,这个排名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算进了许多无关谋略的政治、军事成绩,并且大谋与小谋拉开分差不明显。
好强力啊。。。
这东西很久以前就看过了吧?我记得还是在nga上看的……
[quote][pid=][b]Post by 梦龙可爱多 ( 17:45):[/b][/pid]周瑜呢?[/quote]周瑜看来是善为将帅者 不算纯的谋士
好吧,杨修?有这人吗
楼主 ,我真诚的告诉你 ,你沉迷了。
是那个神笔马良吗?如果是的话。。。谁敢跟他比?谁敢?
疼不?且不论是否真实,这些东西能用分数来衡量?
。。。明显做着偏袒曹魏。。。
這個很強大留名慢慢看
好铁啊,留名慢慢看
神贴留名!!!无论怎么样冲着多字也得顶
李儒何在!?
给我的感觉像轩辕春秋那帮家伙写的,我去看看
呃。。。话说我也很看好曹魏```
果然是轩辕春秋的东西啊也不加个转
LZ你无敌了。。我看完了,然后五体投地。。
实在是长的看都不想看下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