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AP、BP、CP分别交BC、AC、AB于D、E、F求证:AD+AE+CFAC+BC>AB的数学道理1/2(...

唐朝诗人李欣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将军饮马问题:
如图1所示,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走到河旁边的P点饮马后再到B点宿营.请问怎样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
做法如下:如(1)图,从B出发向河岸引垂线,垂足为D,在AD的延长线上,取B关于河岸的对称点B′,连接AB′,与河岸线相交于P,则P点就是饮马的地方,将军只要从A出发,沿直线走到P,饮马之后,再由P沿直线走到B,所走的路程就是最短的.
(1)观察发现
再如(2)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2,∠D=120°,点E、F是底边AD与BC的中点,连接EF,在线段EF上找一点P,使BP+AP最短.
作点B关于EF的对称点,恰好与点C重合,连接AC交EF于一点,则这点就是所求的点P,故BP+AP的最小值为2$\sqrt{3}$.
(2)实践运用
如(3)图,已知⊙O的直径MN=1,点A在圆上,且∠AMN的度数为30°,点B是弧AN的中点,点P在直径MN上运动,求BP+AP的最小值.
(3)拓展迁移
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为x=1,且抛物线经过A(-1,0)、C(0,-3)两点,与x轴交于另一点B.
①求这条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②在抛物线的对称轴直线x=1上找到一点M,使△ACM周长最小,请求出此时点M的坐标与△ACM周长最小值.(结果保留根号)
(1)根据轴对称中最短路线问题,可以得出AC的长即为BP+AP的最小值,利用三角函数关系求出即可;
(2)根据轴对称中最短路线问题,得出BP′+AP′=BP′+A′P′=A′B,即A′B是BP+AP的最小值,求出即可;
(3)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再求出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当AM+CM取最小值时,△ACM周长最小值,求出AM+CM最小值,即可得出.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2,∠D=120°,点E、F是底边AD与BC的中点,
∴∠DAC=∠DCA=30°,
∴∠ACB=30°,
∴∠BAC=90°,
∴tan∠ACB=$\frac{AB}{AC}$,
∴AC=$\frac{2}{\frac{\sqrt{3}}{3}}$=$2\sqrt{3}$,
故答案为:2$\sqrt{3}$;
(2)如图作点A关于MN的对称点A′,则A′在⊙O上,
连接BA′交MN于P′点,此时BP′+AP′最小.
由对称性可知AP′=A′P′,
∴BP′+AP′=BP′+A′P′=A′B,
连接OA、OB、OA′,
可知弧AN=弧A′N,
则∠NOA′=∠NOA=2∠M=60°,
而点B为弧AN中点,
∴∠BON=30°
∴∠BOA′=90°
∴在Rt△OA′B中,A′B=$\frac{{\sqrt{2}}}{2}$
即BP+AP的最小值$\frac{{\sqrt{2}}}{2}$.
(3)①∵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为x=1,且抛物线经过A(-1,0)、
C(0,-3)两点,分别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得:
∴$\left\{\begin{array}{l}{-\frac{b}{2a}=1}\\{a-b+c=0}\\{c=-3}\end{array}\right.$,
解得:a=1,b=-2,c=-3,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x2-2x-3,
②得到直线BC:y=x-3,
∴M(1,-2),AC的长为:$\sqrt{10}$,
∴△ACM周长最小值即是:AM+CM最小时的值,
∵AM+CM=BC=3$\sqrt{2}$,
∴△ACM周长最小值为:$\sqrt{10}+3\sqrt{2}$.请找一套初二数学试题,谢谢_百度知道
请找一套初二数学试题,谢谢
找一套初二数学试题,谢谢要难得,附加答案初二下学期期末,海淀的 最好不要下载。
提问者采纳
几何部分 1. (湖北宜昌) 如图所示,BC=6,E、F分别是线段 AB和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EF的长是( ). (A)6 (B)5 (C)4.5 (D)3 2(2005年苏州)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的中位线 EF的长为6,腰AD的长为5,则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 ) A.11 B.16 C.17 D.22 3.(2004年河北)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AC=12,BD=9,则此梯形的 中位线长是( ) A. B. C. D. 4.(玉溪市2005)如图,已知EF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 若AB=8,BC=6, CD=2,∠B的平分线交EF于G, 则FG的长是( ) A.1 B.1.5 C.2 D.2.5 5.(2005泰州)如图,梯形ABCD中,AD//BC,BD为对角线, 中位线EF交BD于O点,若FO-EO=3,则BC-AD等于 ( ) A.4 B.6 C.8 D.10 6.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DC的中点,EF交BD与G,交AC与H,若AD=2,BC=5,则GH=___________ 7.(广州)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O⊥BD,OE、FG、HL 都垂直于AD,EF GH IJ都垂直于AO, 若已知S△AIJ=1,则S正方形ABCD= . 8.(上海05)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和AC上, 且DE‖BC,如果AD=2,DB=4,AE=3,那么EC= . 9.(黑龙江05)在相同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小明的身高为1.5米,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米,同时一古塔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0米,则古塔高为( ). A.60米 B.40米 C.30米 D.25米 10.(厦门2005)已知:如图,在△ABC中,∠ADE=∠C,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 ADAB=AEAC B. AEBC=ADBD C. DEBC=AEAB D. DEBC=ADAB 11.(连云港市2005)如果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扩大为原来的5倍,那么三角形的每个角( ) (A)都扩大为原来的5倍 (B)都扩大为原来的10倍 (C)都扩大为原来的25倍 (D)都与原来相等 12.(海淀05)如图,梯形ABCD中,AB‖DC,∠B=90°, E为BC上一点,且AE⊥ED.若BC=12,DC=7, BE:EC=1:2,求AB的长. 1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0),B(0,-4),C(0,1)过点C作直线 交 轴于点D,使得以点D、C、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这样的直线一共可以做出( ) A.一条 B.两条 C.四条 D.八条 14.如图,矩形ABCD的长AD = 9cm,宽AB = 4cm,AE = 2cm,线段MN = 3 cm,线段MN的两端在CB、CD上滑动,当⊿ADE与以M、N、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时,CM的长为 cm. 15(淄博市2004) 如图,∠1=∠2=∠3,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A)1对(B)2对(C)3对 (D)4对 16.针孔成像问题)根据右图中尺寸 ( ‖ )那么物像长 ( 的长) 与物长 ( 的长)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 大致是( ) 17.(2005年北京)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连结CE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AEF=∠DEC B. FA:CD=AE:BC C. FA:AB=FE:EC D. AB=DC 18.(2005年常德)如图,DE是ΔABC的中位线, 则ΔADE与ΔABC的面积之比是( ) A.1:1 B.1:2 C.1:3 D.1:4 19.(2004年龙岩)把一块周长为20cm的三角形铁片裁成四块形状、大小完全 相同的小三角形铁片(如图示),则每块小三角形铁片的周 长为 cm. 20..已知: 如图,AO是△ABC的∠A的平分线,BD⊥AO, 交AO的延长线于D,E是BC的中点,求证:DE= (AB-AC). 21. 已知:如图,E、F把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 三等分, CE,CF的延长线分别平分AB,AD. 求证: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2.求证: 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中点连线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互相平分 2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AD、BC的中点, 延长BA、FE交于G,延长CD、FE交于H.,求证:∠1=∠2 24.已知:如图,梯形ABCD,AB‖DC,AB+CD=8,AB:CD=7:3, E,F分别是AC、BD的中点, 求EF的长 25.如图, △ABC中,P为AB的中点,D为AP的中点, E、Q为AC, CD的中点,F为PQ的中点,EF交AB于G, 求证:DG=BG. 26.(2005广东省)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 是AD、BC的中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MENF是菱形; (2)若四边形MENF是正方形,请探索等腰梯形ABCD 的高和底边B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7. (四川资阳) 如图5,已知点M、N分别是△ABC的边BC、 AC的中点,点P是点A关于点M的对称点,点Q是点B关于点N的对称点, 求证:P、C、Q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28.如图,四边形ABCD中,AC=6,BD=8且AC⊥BD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1B1C1D1;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1B1C1D1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2B2C2D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四边形AnBnCnDn . (1)证明:四边形A1B1C1D1是矩形; (2)写出四边形A1B1C1D1和四边形A2B2C2D2的面积; (3)写出四边形AnBnCnDn的面积; (4)求四边形A5B5C5D5的周长. 29.已知:如图,AD平分∠BAC,DE‖CA,AB=15, AC=12, 求DE的长. 30.已知:如图,D在△ABC的BC边上,DF‖BA, DE‖CA, DE∶DF=1∶2,AB=6,AC=4, 求DE的长. 31.已知:如图,△ABC中,AD平分∠BAC,AB=5, AC=3,BC=5.6, 求BD和DC的长. 32.已知:如图, ABCD,E是CD延长线上一点,BE 交AD于F,AB=12,DE=3,BE=30, 求BF和EF的长. 33. 已知:如图, ABCD, E为BC的中点,BF= AB,EF与 对角线BD相交于G,若BD=20, 求BG的长. 34.已知:如图,△ABC中,直线DE交AB、AC、BC于D、E、 F,AE=BF 求证: 35.已知:如图,AD为△ABC的中线,E为AD上一点, CE延长线交AB于F, 求证: 36.已知:如图,AD为△ABC的中线,M为AD中点, BM延长线交AC于N, 求证:AN∶CN=1∶2 37.已知:如图,M、N分别为AB、CD中点, AD、BC分别交MN于E、F 求证:ED∶EA=FC∶FB 38.已知:如图,AD⊥BC于D,E是AC中点,连结DE交BA于F 求证: 39.已知:如图, ABCD,AC、BD交于O,OF交BC于E, 交AB延长线于F, 求证:BE(AB+2BF)=BC•BF 40.已知:如图,D,E是AB、AC边上的点,连结DE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F, 且AD=AE, 求证: 41.(本题6分)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C = 90°,AC = 8,BC = 6,且AB2=AC2+BC2将AB 十等分,P1、P2、……、P9为等分点,连CP1、CP2、……、CP9,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并说明它们相似的理由。 42.(2005年无锡)已知图1和图2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个单位. (1)将图1中的格点△ABC,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A1B1C1,请你在图1中画出△A1B1C1. (2)在图2中画出一个与格点△DEF相似但相似比不等于1的格点三角形. 43.如图,在△ABC中,∠C=90°,AC=6,BC=8,M是BC的中点,P为AB上的一个动点,(可以与A、B重合),并作∠MPD=90°,PD交BC(或BC的延长线)于点D. (1)记BP的长为x,△BPM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得△MPD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提问者评价
有点初三的知识,不过谢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初二下学期数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当x____时,分式x/(2x-1)有意义;当x____时(x2-3x-4)/(x2-5x-6)值为零。
2、1/49的平方根是____。
3、3-(5)1/2的有理化因式是____。
4、在RTΔABC中,∠C=90°,AB=13cm,AC=12cm,则BC=____,AB上的高是____。
5、如果(7.534)1/2=2745,那么(753.4)1/2=____。
6、对角线____的平等四边形是矩形。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边形。
8、正方形对角线的长为9(2)1/2cm,它的周长是____,面积是____。
9、下列各数中,π,3.14,-(5)1/2,0, ,11/21其中无理数是____。
10、二次根式(2)1/2,(75)1/2,(1/27)1/2,(1/50)1/2,(3)1/2中,
最简根式有____同类根式有____。
11、在梯形中,中位线长为17cm,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其中一条对角线与下底的夹角为30°,
则梯形两条对角线长为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5)1/2]2的算术平方根是(
C、(5)1/2
2、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共有(
3、下列条件中,能判定是平行四边形的有(
A、一组对边相等
B、两条对角线相等
C、一组对角相等,另一组对角互补
D、一组对角相等,一组邻角互补
4、下列式子计算正确的是(
A、(3)1/2+(2)1/2=(5)1/2
B、(a2-b2)1/2=a-b(a&b)
C、(2)1/2(5)1/2=(10)1/2
D、2(1/5)1/2=10(5)1/2
5、x取怎样的实数时,式子[(x+3)1/2]/(x-1)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D、x≥-3且x≠1
6、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1/a)-1]/(a-1)=[(1-a)/a]/(a-1)=1/a
B、(-a-b)/c=-[(a-b)/c]
C、[2x/(3x+5)]-2=2x-6x-10=-4x-10
D、a/[(a-1)2]+1/[(1-a)2]=a+1/[(a-1)2]
7、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对角线互相垂直
8、化简:[-(m3/a)]1/2,得(
A、m/a(am)1/2
B、m/a(-am)1/2
C、-m/a(am)1/2
D、-m/a(-am)1/2
9、现有下列四种图形(1)平行四边形、(2)菱形、(3)矩形、(4)正方形,能够找到一点,
使该点到各边距离都相等的图形是(
A、(1)与(2)
B、(2)与(3)
C、(2)与(4)
D、(3)与(4)
10、若分式议程(x-1)/(x-2)=a/(x-2)产生增根,则a的值是(
三、解答题(每题3分,共15分)
1、计算:(1)x+2-4/(2-x)
(2)[(12)1/2-4(1/8)1/2]-[2(1/3)1/2-4(0.5)1/2]
(3)解方程:1/(x2-x)=1/(2x-x2)-4/(x2-3x+2)
(4)ΔABC的两条高为BE、CF,M为BC的中点,求证:ME=MF。
(5)画一个菱形,使它的边长为3cm,一条对角线长为4cm。(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
四(1)若x&0,y&0,且x+3(xy)1/2-4y=0。求(x)1/2:(y)1/2的值。(4分)
(2)已知a2-3a+1=0,求(a+1/a2-2)1/2的值。(5分)
五、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6,F在AD上,
CE⊥CF交AB延长线于E,ΔCEF的面积为200,
求BE的长。(6分)
六、列方程解应用问题(6分)
甲、乙两人都从A地出发到B地,已知两地相距50千米,且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2.5倍,现甲
先出发1小时30分钟,乙再出发,结果乙比甲先到B地1小时,求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七、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取BE=BC,
连CE,P为CE上一点,PQ⊥BC;PR⊥BE,
求证:PQ+PR={[(2)1/2]/2}AB(4分) 返回
初二数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D是BC边上任意一点D是BC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品]D是BC边上任意一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在三角形ABC中,P是BC上任意一点,D,E,G,F是BC,AC,DF,AP的中点,,直线EG交BC于M,(1)证明M是BP中点
在三角形ABC中,P是BC上任意一点,D,E,G,F是BC,AC,DF,AP的中点,,直线EG交BC于M,(1)证明M是BP中点
(2)已知BC=6,三角形ABC的BC上的高线长为4,设CP为x,梯形MCEF的面积为S,求S与x的关系式及x的取值范围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ED易证三角行EFG全等于三角行GMD则EG等于MG
则四边行FEDM对角线相互平分从而可证它为平行四边行那么ED平行于FM 可证ED平行于AB 则FM平行于AB再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可以详细一点吗,我要过程
数学要自己去算印象才深
大概过程如下:先证四边行FEDM为平行四边行得到ED平行于FM
ED又是中位线则ED平行于FM那么FM平行于AB又因为F为AP中点再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就可以得到M为BP中点
还有就是我用手机打字太慢了就不能给你打全过程了
但确实是那样证的
第二问你应该会就不说了
慢慢给你说
马上我就要去上学了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2001o四川)已知:如图,ABCD为正方形,以D点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弧与以BC为直径的⊙O相交于P、C两点,连接AC、AP、CP,井延长CP、AP分别交AB、BC、⊙O于E、H、F、三点,连接OF.
(1)求证:△AEP∽△CEA;
(2)判断线段AB与OF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求BH:HC.
(1)欲证△AEP∽△CEA,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定理证明∠PAE=∠ACE,∠AEP=∠AEC得出;
(2)判断线段AB与OF的位置关系,根据平行线的判定证明∠B=∠ABC=90°得出AB∥OF;
(3)求BH:HC,由平行线的性质,及线段相互间的关系得出.
(1)证明:∵ABCD为正方形,
∴∠CAB=∠ACB=45°,∠DCB=99°,
∴AB是⊙D的切线,A为切点,
∴∠BCE=∠CAP,
∴∠PAE=∠ACE,
∵∠AEP=∠AEC,
∴△PAE∽△ACE;
(2)解:∵∠CPF=∠CAP+∠ACP=∠CAP+∠BAP=45°,
∴∠COF=90°,
∴∠BOF=90°,
∴∠BOF=∠B=90°,
∴AB∥OF;
(3)解:∵AB∥OF,
∴BH:OH=AB:OF=2:1,
∵CO=OB=OH+HB,
∴BH:HC=2OH:4OH=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B+BC=AC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