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谊德沙发在非同沙发售后服务电话方面有哪些保障措施?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分包 ;项目管理 ;工程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内外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内外各种大型BT、BOT、总包项目的实施当中。而随着中国国内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采用简单劳动力输出作为企业创利点的项目在实施上已经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项目的成功。而且自行组建劳务队伍往往易出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企业在项目上也须投入较大的团队来管理劳务队伍,管理精力受到牵制;又需企业在项目上投入各种专业设备,这些设备往往重复利用率都比较低,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专业承包队伍越来越多,这些公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的种类逐渐趋于健全和细分化;二是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三是专业设备齐全;四是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对内易于管理,对外因其专业性,具有良好的质量、进度 、成本优势。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项目全专业分包主要指的在进行项目管理上,采用对项目进行专业划分,将各专业分包给一家或多家专业分包商,总包商主要重点放在运营管理上。
这种管理模式常见于跨国大企业,如服装业的ADIS,制造业的波音公司,都采用大量的专业分包,将自己的零配件、专项工作分散外包给专业公司,借助专业公司的优势达到减少企业人员、设备、管理力量的投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目前,这种专业分工细化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国内外的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之中,这也是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采用规范、施工项目、施工工艺的不同对从事工程施工的企业提出了在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专业管理划分的需求。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工程项目的类型按专业领域进行划分,国内常见的项目领域划分有:房建工程项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公路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民航机场工程项目、港口与航道工程项目、矿业工程项目、机电工程项目、通信与广电工程项目、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等等。
(二)在各工程项目领域下根据作业的内容进行分项,一般的工程项目多含有以下作业内容:土石方作业、基础处理作业、沥青混凝土作业、给排水作业、模板作业、钢筋作业、混凝土作业、供配电、绿化作业等等。
(三)在作业内针对不同的施工项目特点,根据施工采用施工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土石方工程,又可分为料场开采、隧洞开挖、场地平整、基坑(槽)与管沟开挖、路基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以及基坑回填等等。
项目专业分包管理的特点
(一)主承包商将集中力量进行项目的技术、质量、合同、物质、财务管理,在施工队伍建设上主要以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设备上主要投入大型通用设备,如塔机、门机等。
(二)专业分包商能作到专业专长,其主要由专业化的人员组成,能保持长期固定的专业作业施工人员、技术员,多采用专有设备,在专项工程上施工的进度、质量、成本能得到有较的保障。
(三)工程的分包项目由专业分包商进行实施完成,分包商往往多对分包项目成本控制较注重,质量、进度需要主承包商进行重点跟踪与管理,及时掌握与了解施工中的问题与相互间的矛盾,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与措施进行控制。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化分包工程师管理制度特点
专业化工程师管理指采取工程师负责制对项目各专业项目进行管理,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采用这种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有:
(一)工程师是专业管理的联系人,是专业项目实施的质量、进度控制人,在项目内部对本专业(或部位)的技术、施工质量承担责任。
(二)工程师对专业分包商进行现场管控,主要的管控工作为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并负责与相关联专业工程师进行相互沟通、协调工作中相关事谊。
(三)工程师采用报批审批制,承包商将已方认可的合格工程师资料上报监理,在获批后实施工程师职责。如我公司在科威特萨巴赫项目,因项目所包涵的市政工程项目涵盖道路、房屋基础、供电、供水、电话、消防、灌溉、排水等多个不同类别。分别要向将向政府公共基础部、住房福利部、水电部、通讯部、消防部、灌溉部进行最终验收移交,所以在项目各个专业工程师的批准上,不仅要得到项目监理的认可,还要经过各政府部门的审核批准。这就保证了工程师的水平能满足施工需要。
(四)工程师面对监理部门完成日常的工作活动处理。
科威特萨巴赫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项目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矩阵式管理模式图
如何作好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工作
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与传统项目作业队管理模式不同,如何作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管理,协调好项目内部组织机构组织模式,是项目成功与否的重点。在工作中要作好如下几点:
(一)专业分包项目的工程师职权要明确,分配好各专业分管工程师职责与权力,作到各工程师人员分工明确,相互关联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才能作好工程管理全面,避免管理漏洞。
(二)工程师与职能部门分工与管理重点不同,相互间沟通与协作很重要,必须作好相互沟通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地由生产经理组织召开的生产协调会议,对项目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沟通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项目上可采取月进度会、周生产会、日生产会等形式进行。
(三)根据工程师承担的责任,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要求工程师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资职,还要求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一定的管理水平。需要根据专业和岗位的特点聘用合适的人员。
(四)各个项目具有的施工环境、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根据项目特点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工程师要利用一部分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特别是在工程前期,掌握项目施工工法,并与技术部门一起积极推进施工工艺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推动项目的实施。
结束语
通过我公司在海外项目的实施,采用专业分包工程师负责制,一是有利于控制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便于加快施工进度;二是便于施工企业在国内外的规模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和其它企业的力量和资源;三是有利于项目的管控,减少企业投入,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相信这种管理模式在未来的项目管理体系中会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双语教学;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68-02
引言
目前全世界的科技论文和书籍70%以上都是英语表述。中国要参与全球竞争,科技、文化、语言等方面也要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标准迈进。在国际化背景下,不少高校开设了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英语的学习很好地结合,目的在于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其课程和内容涉及面广,尤其是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国际通行的行业规范,运行规则等,采用双语教学将有利于这些课程的学习和领会,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对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双语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为了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高校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开设双语教学和全英语课程等来提高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管理适时开设双语教学乃至全英语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2.开设双语课程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商贸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不少企业参加或承接了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必然就需要高层次的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能使学生不仅增长专业知识,同时其语言能力也大大提高,通过工程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使学生提前了解国际通行的工程管理规则,还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工程管理方面的学术和科技前沿和动态,使学生能跟上国际工程管理的步伐。
3.双语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是继基础外语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外语的良好路径,结合专业的外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高校期间的外语学习不间断。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众多,有不少涉及国际通行的规范和规则,通过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学习这些规范和规则,掌握大量的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词汇,储备工程管理专业的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双语的培训,专业外语的运用能力会逐步提高。
另外,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一种语言即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英语的思维方式,了解了一种文化,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4.为企业输送参与或承接国际工程的人才
最近这些年许多建设公司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参与或承接工程项目的建设,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建设方面的环境和法律下,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国家市场运行规则的涉外专业人才。因此,在国内公司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同时,对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知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双语课程更直接的掌握相关知识,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所需人才。
5.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教学体系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国内工程管理内容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培养的人才知识储备更多的适用于国内工程管理项目,因此该教学体系相对单一,内容相对欠缺。通过工程管理的双语教学,在现有的体系中加入国际化的内容,并以双语来教学,完善工程管理工程的教学体系。工程管理双语教学以国际知识为内容,以全新的双语教学手段,使课程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
6.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
工程管理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增加新的国际工程管理知识,一方面以国际通行的教学手段实施,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通过多途径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应提高,由此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二、工程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工程管理专业在设置双语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应从涉外内容较多的课程入手,由简及难,逐步推进,既让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也让师资有一个储备的过程。同时,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设双语课程。
1.可切入的课程或课程组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内容广、面宽,可以归纳为四类:管理类、经济类、法律法规类和建筑技术类。其中:建筑技术类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时,一方面正在学习基础英语类课程,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类课程内容相对较难,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类课程不能成为开设双语课程的首选课程。在法律法规类课程中,会涉及不少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中的法律法规问题,这些课程若开设双语课程,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这些法律法规的英文表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的英文表达,有利于日后的应用。因此,法律法规类课程应是工程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较好的切入课程。至于,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可以是在法律法规类课后适合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
基于此,工程管理专业可以从以下课程开始,如《FIDIC施工合同》、《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入手,先以这些课程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取得经验之后,再加入更多的课程,如有必要可以开设国际工程英语写作等语言性的辅助课程,逐渐由可切入的课程发展到可切入的课程组,全方位地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当然,不同学校在课程的选择过程中也应兼顾学生状况和师资状况。
2.从双语教学到全英语教学的循序渐进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课程初期,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授的方法,浅显的内容使用英语,难点与重点使用中文,及时总结归纳专业词汇。此时教学速度要放慢,要求学生将时间主要分配在教材阅读上,并配备中文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在克服了心理因素和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学生阅读速度改善,英文听力与运用能力加强,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专业类单词,那么可以逐渐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此时学生能基本掌握和消化专业知识,并适时用布置英语来作业。当学生熟悉了教师的口语和专业词汇后,双语教学的壁垒大大减少,最终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语教学。
3.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三阶段教学方式保障双语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均较高,特别是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各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教师教学压力与学生学习压力更大。对于学生而言,部分学生会因英语基础太差而听不懂上课的内容,跟不上课程进度,势必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既要考虑专业内容、英语授课的方式,还要考虑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专业英语水平都提出了高要求。
针对目前教学课时数少,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要求高的情况,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为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将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外教学中,即除了有效的课内教学之外,采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方式保障双语教学效果。具体地,就是为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足够时间的预习来保证对上课内容的熟悉度,在课后通过复习来有效巩固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弥补由于英语知识的欠缺,专业词汇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影响,达到巩固课内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目的。
具体地,教师可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堂内容的准备,每章小测验、课外习题、课后总结复习等方式来拓展课外教学的模式、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方式要具体、可检查,应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点评与辅导机制、互评机制等做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工作的考核。
三、结语
在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参加或承担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的背景下,对能适应国际化需要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最好基地,因此高校很有必要通过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有良好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使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时更顺利。相信工程管理双语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中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离散数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2]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3
近年来,我国铁路现代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高速铁路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大量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国铁路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铁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为确立并保持竞争优势,除了凭借技术优势,人才因素更是至关重要。人才是一切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应用者,能否拥有一批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将我国铁路技术和产品输出国门,转化为新的产品,创造新的财富。因此,加强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我国铁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实力,是决定其国际化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1铁路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目前,我国铁路国际化经营大多采取政府协调引导、铁路企业主导实施境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形式,并以此带动铁路产品出口、技术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其他形式的项目。无论是境外工程的拓展,还是产品、技术、资金等的输出,开发和实施过程涉及多个专业学科,尤其是境外工程项目十分复杂,对人才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1)政治素质及思想道德。在国际化经营业务拓展过程中,铁路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因而要求相关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一是要政治上清醒,立场上坚定,对我国铁路发展历程、铁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当前的重点任务有深刻认识;二是能够深入实际,讲求实效,勤勉敬业,吃苦奉献,创造社会满意、群众信服的工作实绩;三是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认同铁路行业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做到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2)语言交流能力。身处国际经贸环境中,迫切需要参与境外项目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具有良好语言交流能力。一是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用好外语,提高听、说、读、写实用能力,为实施国际化经营服务;二是要求项目人员入乡随俗,充分尊重异地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积极主动与合作方交流,实现有效的文化沟通。
(3)跨国管理能力。参与境外项目的经营管理人员需在掌握合作国社会文化、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了解该国贸易政策、铁路产业政策和运营规则的基础上,具备胜任跨国项目管理的能力。一是要眼界和思路开阔、善于学习、知识广博,具备一定的铁路专业知识背景和较为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能够熟练掌握现代铁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技术和施工管理技能;二是善于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合理组织和控制所有的生产要素,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压力和考验,独立做出决策;三是快速适应多样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具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灵活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
(4)技术应用能力。境外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一是要在铁路规划设计、铁路工程建筑、工务工程、机车车辆、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输组织等专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二是要具备敏锐的专业洞察力、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合作国的相关铁路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和新规则。
(5)国际项目开拓能力。目前,我国铁路企业正积极开展境外项目合作,迫切需要具备国际项目开拓能力的人才。一是要求相关人员拥有丰富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法规和惯例知识,以及必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知识、国际工程概算与预算知识、国际工程资金筹措与运作等知识;二是要具备与外国政界和商界打交道的能力、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交流与竞争的能力、国际投标环境分析与决策能力、投标组织与报价技巧运用能力、国际工程承揽合同谈判能力,以及工程造价的宏观估算能力。
2我国铁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资源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铁路现代经营管理的需要,我国铁路加大了对经济、财会等专业人才的开发力度,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铁路财经类专业人才。2005—2010年,铁路经济专业人才数量增加3715人,增幅31.2%;会计专业人才数量增加1205人,增幅4.9%。然而,面对国际化经营管理对人才的新要求,目前我国铁路企业的人才资源仍显不足。
(1)通晓现代经营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商务类人才不足。一方面,我国铁路现有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尚难以适应海外业务拓展的要求。思想观念上,缺乏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储备和业务素质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工程管理的要求;管理能力和经验上,处理复杂的跨国经营矛盾、解决海外市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且缺乏相应的跨国经营经验。另一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管理需要大批通晓国际市场营销、策划、战略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金融、贸易等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管理工作实务的商务类人才。然而截至2010年末,我国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中,管理综合、经济、会计专业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12%、7%和11.7%,其他急需的营销、财务、金融等专业人才明显紧缺。
(2)适应海外铁路建设运营的技术和技能人才缺乏。一方面,与世界范围内铁路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相比,我国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仍显滞后。知识老化现象较为突出,能够掌握现代铁路专业知识的还太少;外语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对其他国家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和运营规则等缺乏一定了解,在海外项目的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具备境外铁路工程项目经验的铁路专家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与铁路国际化经营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我国铁路企业现有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偏低。目前,铁路企业中大部分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较低。据统计,2010年末,学历在高中及以下超过85%;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的趋势较为明显;部分人员缺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尤其是高速铁路和新技术装备相关岗位的技能人才业务素质偏低,主要行车工种队伍的素质能力尚未达到岗位标准要求。
(3)具备拓展国际合作能力的人才短缺。目前,我国铁路企业人才资源所属的专业类别较为单一,专业分布明显不均衡,超过80%的专业技术人才属于铁路工程技术系列主专业。在主专业之外,能够满足拓展国际业务需要的外语、外事、法律、国际关系、商务谈判等的专门人才则呈现出几乎空白的情况。
3我国铁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为保障我国铁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加快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国际化人才资源队伍。
3.1确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思路
我国铁路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竞争战略、发展规模、发展阶段和企业经营的总体战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思路,作为企业构筑和实施跨国经营及人才开发战略的必要前提。为此,铁路企业必须积极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竞争、开放、多样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人力资源整体性、科学性理念。加快改革束缚企业发展的人事管理旧体制,建立现代人才产权制度,使人事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构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领导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完善企业组织运作体系,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3.2加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合理引进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标准。专业方面,按照“缺什么、引进什么”的标准,积极吸引外事、法律、外语、财会、金融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进入铁路企业,对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专业人才,尤其是同时具备铁路专业背景和非铁路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优先引进。素质能力方面,选拔具有国际视野和理念,并能适应不同文化差异的人才。
(2)大力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实施境外员工本土化策略,通过从合作国招聘中层、基层的项目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简化文化适应性培训等工作流程,还可以和当地政府、雇员、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迅速扩大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铁路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营活动的国界限制越来越少,还可以招聘第三国成员进入境外公司,以此更好地消除文化和国别的界限。
(3)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储备库。打破部门局限,根据专业或已有项目,详细记录企业内部各类人才尤其是涉外人才的基本情况,做到统一管理、灵活调配,使现有人才发挥最大的效用。广泛搜集企业外部相关行业顶尖人才,以及企业发展紧缺人才的有关资料。只有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人员的动向,才能随时把最合适的人才征召到企业并选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特别注重搜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就业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及时为我所用。
3.3加大既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开发力度
(1)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基本方案。针对负责海外业务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加强其业务技术素质、国际团队领导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跨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和提升;结合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特点,重点围绕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和国际商务,突出项目经理班子人员的培训;选派“公关型人才”接受国际公共关系等专业知识培训,并安排到境外公司或业务部门任职,参与具体项目谈判;依托有影响力的国际项目,分期分批选派铁路主专业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进行实践锻炼。
(2)创新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选派爱岗敬业、业务技术能力强、具有培养发展潜力的管理、商务、技术等骨干,分期分批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进行外语、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升级培训。采取“以老带新”的岗位培训办法,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海外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涉外项目高层管理人员,同时挑选专业基础扎实、外语基础较好、有培养前途的管理、商务及相关专业青年技术人才,到涉外项目中进行岗位锻炼。采取“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咨询机构的专家,以及实力强大的相关行业跨国企业外方管理人员或中方高级雇员,给铁路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商务、市场营销等人员授课,全方位进行海外业务培训。
(3)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国际化经营管理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立全员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将职业培训贯穿于员工在企业供职的全过程。从管理职责、基地建设、培训教材、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积极加强铁路企业人才培训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从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建立和推行企业员工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按照评估体系对员工培训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培训效果。
3.4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
为营造良好的人才生长环境,铁路企业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业绩为导向、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此,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制定并执行不同的、合理的薪酬管理办法。通常来说,海外分部员工的报酬应略高于合作国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以利于吸引当地优秀人才;而对从国内外派的人员不仅要给予应有的工资,还要附加各种津贴和补助,以利于他们在国外安心工作。各类激励的制定标准既要保证相应的岗位具有市场吸引力,又要充分体现员工个人价值和工作实绩的差距。大幅度地提高关键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工资待遇,按照国际市场薪酬分配比例,加大倾斜力度;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打破常规,重金聘用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专业人才,吸引优秀人才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切实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3.5积极营造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氛围
(1)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铁路企业必须充分考虑业务所在国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我国员工与当地员工的关系,建立和谐、包容、积极向上的多元化文化,以减少文化冲突。同时,积极引导合作国雇员了解企业发展目标,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目标,参与企业管理。敢于把那些工作能力强、经营业绩突出、对企业忠诚的当地员工选拔到重要岗位上去,充分利用他们的本土优势,担任不同的角色或领导岗位,给予充分信任,帮助他们取得事业的成功。
(2)加强团队建设。铁路企业在开拓境外业务的过程中,大多采取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形式,其业务性质决定了项目部这种团队形式在铁路企业境外分部的组织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营造国际化管理的企业文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倡导项目部的团队精神,鼓励员工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使每个人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一体两翼"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6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6RC01
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财务管理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广外南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我校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等方面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能力、全面预算管理能力、资金融投资能力、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纳税管理与筹划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以上培养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
从培养目标看,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
从培养要求看,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融投资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融投资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职业岗位定位看,本专业的学生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二是掌握本专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财务、金融、税务筹划工作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国际税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四是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五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水平考试。六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七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社会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广外南商财务管理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广外南商“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办学宗旨,着力构建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外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一体两翼"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体”是指出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一体两翼"体现在广外南商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及学分分配摘录如下表1:
(一)“一体”--专业主体构建
对通基础、精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4理论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计45理论学分,共89理论学分,占总学分158的56.3%。
(二)“一翼”--外语水平构建
对外语水平培养的国际化教学环节设计要求是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能运用外语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具体设计为大学外语教育课程和专业英语教育课程两大模块,大学外语教育课程共24学分,占总学分的15.2%,392学时,占15.7%;专业英语教育课程包括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和会计专业英语7学分(占4.4%)三门必修课程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双语选修课程。
(三)“一翼”--实践能力构建
对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设计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独立实践教学,其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31学分,独立实践教学包括军训与军事理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能力计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共45学分,占28.5%。
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分为基本技能实验环节、专业技能实验环节、综合实训环节和创业与创新实训环节。
本技能实验环节,主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来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
专业技能实验环节,主要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沟通和协调技能等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
综合实训环节,通过财务决策平台等财务情景模拟演练、ERP系统模拟实训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5
关键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国际化空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3]。《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国际航空交流与合作,努力增强国际航空竞争力。作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的中国民航,需要站在全球化的视角看中国的发展,要提高在制定国际民航标准问题上的话语权,要预判国际政策标准的制定。国际民航间竞争的实际体现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要实现民航强国的目标,需要有卓越的国际化民航人才队伍。空中交通管理作为民航系统核心业务之一,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航空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深度参与国际航空事务的卓越空管人才,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去,从而实现行业的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4]。因此,以高端国际化空管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本文建立了“国际化工程应用型空管人才”胜任特征框架体系,并基于此研究了交通运输专业(空管方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制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系统中信息传输的效能,为培养既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又具备国际化人才特征的卓越空管人才做好了基础性工作。
1培养规格的确定
国际化空管人才除需具备国际化人才基本素质之外,还应满足民航职业的属性和要求。为不断满足空管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确定国际化空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综合性、创新性工程实践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国内外民航发展需求,具识技能要素族图1国际化空管人才培养规格框架有健全的人格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系统的管制运行控制、流量管理、空域规划、安全管理等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航空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全局意识,能够从事空中交通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空域规划、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5]。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法和关键事件访谈法[6],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构建了国际化空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并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确定了符合“国际化工程应用型空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框架,如图1所示。将国际化空管人才培养规格框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项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国际化空管人才的培养规格如下。(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美学素养。(2)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内涵。(3)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4)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5)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学科基础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6)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核心基础知识,包括机构、法律法规、航空器、航空器的运行环境等相关知识。(7)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支撑空中交通管制工程实践技能的生成。(8)掌握空中交通管制工程实践技能,具备非常规情况和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9)能够利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10)能够针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的特定需求,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1)能够使用仿真软件和信息技术工具,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特定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12)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1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14)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15)具备项目管理的能力。(1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2培养方案的设计
以国际化空管人才的培养规格研究为目的要素,对“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系统中的内容要素——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基于培养规格,细化明确了国际化空管人才的知识—能力实现矩阵,借鉴麻省理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构造方式,并充分考虑空管的行业需求,突出工程应用型特色,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建构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如图2所示,形成了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及实践技能课程群以及工程能力培养课程群。
3教学方法和培养制度优化设计
以国际化空管人才的培养规格研究为目的要素,对“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系统中的方法要素——教学方法和培养制度进行优化设计。3.1推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主要载体,主动探究和学习未知事物,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7]。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具备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使用仿真软件和信息技术工具,满足空中交通运输中的特定需求,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的特定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能够采用科学方法对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引入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初级项目和高级项目,设计和建立了CDIO初级项目和高级项目的教学实施方案,推进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组建项目小组,各项目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项目组成员通过合理分工和团队合作,按照项目管理的实施要求,完成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系统验收、成本分析和项目管理,并撰写各部分相应的报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实现从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3.2强化国际视野的培养。为了强化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在第7学期开设空管运行新技术,以专家讲座的形式讲解空管运行方面的国际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并吸收法方的资源建设了空气动力学、领航与导航、航空情报服务、管制规则与程序等十余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并在机场管制课程中引入外籍教员参与授课,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断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推行新西兰海外游学项目,项目模式为在新西兰国家航管国际有限公司和梅西大学分2个学习阶段进行,时间为第6学期,共27周。学生在外培训期间成绩和中国民航大学空管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第6学期学分互认,学生学习结束后可以获得培训证书。新西兰国家航管公司为TrainAirPlus成员,所有课程均经ISO9001:2000和ICAO联合认证。在培训期间,学生不仅会接受最新的理论知识传授,同时还会接受模拟机训练,为今后的管制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训课程完全符合国际民航组织推荐的空中交通服务培训标准。3.3校企联合,推进实践技能培养。与民航华北空管局签署“4+2+2”深度合作协议,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两种模式:到企业的走出去模式和引企入校的引进来模式。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采用到企业的走出去模式,利用华北空管局的运行环境以及资深教员,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思考和应用已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机场管制、雷达管制等实践类型的课程,采用引企入校的引进来模式,利用空管学院综合实验室的高保真实验设备,由华北空管局和院校教师联合授课,充分利用一线资深教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院校师资深厚的理论知识,在双方配合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与一线运行情况紧密结合,使学生具备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手快”的特点。3.4利用互联网+教育改造传统教学。自从MOOC传入中国,受到了各方面广泛的重视,名校、名师、名课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共享,翻转式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国民航大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改造传统教学,引进了若干门优秀网络课程,并为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了混合式教学的见面讨论课,授课教师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解答在学校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创新的理念变成实践。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学生专业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实战训练,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市银奖、“挑战杯”市级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4结语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80-02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试办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截至2011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开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约28所,其中2011年新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院校11所;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有12个省、4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开出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其他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空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如浙江和江苏,及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如云南、河南和陕西等,目前没有普通本科高校开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如此缓慢的原因在哪里?我们认为除了受社会上的择业理念、用人理念的影响外,该专业从2007年开始试招到2011年止,在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学生职业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国际化发展策略。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首先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要做好革新的准备;其次要与本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能力结合,紧紧围绕市场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发展定位,走一条国际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再次要加强终身就业观教育。
一、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定位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国内外酒店业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支撑,以英语为基础,以小语种为特色,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反复学习与实践,实现应用型、国际化、高品质的酒店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坚持德智并重、产学研一体、重基础、重素质、重实践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条教学线平行展开,相辅相成。层进式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国际标准、流程和规范,注重学生实务操作、人际沟通、团队协作、领导力的培养,让学生走进行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国际酒店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国际化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
1.国际化的多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高端酒店的客人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对工作人员的多语言能力有要求,所以,如果毕业生在酒店里工作能用几种语言对客交流,将非常有竞争力,多语言能力可以成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学习目标:听说领先。要强化学生酒店管理职场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引入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口语类证书。(2)语言学习方式:实训模式。语言实训学习方式基于能力本位,以酒店专业知识为背景,在模拟或真实的酒店工作环境中,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于一定的工作过程的实践,语言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学以致用。(3)语言学习过程:不能断线。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使用的过程,因此语言学习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逐步推进,不能断线。
2.国际化的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兼顾专才和通才的培养,在规范的基础上更强调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养成充分以市场为先导,各课程之间内在关联紧密,形成一个逐步递进、不断上升的课程系统。强调饭店硬件课程的同时,注重软件课程与之匹配,适当横向增加在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使学生获得专业之外的其他相关能力,确保实现国际化、应用型、高品质的酒店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高起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美国饭店协会(AHLA)的12门“饭店运营管理文凭课程”,该12门核心课程被全世界多所高校认可,学分互认。由12门核心课程组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最优专业课程群。12门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全英教材。
三、国际化的实践教学管理
1.国际化的实践教学理念。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惯性思维方式,牢固确立“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生命线”的理念,树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全体学生中牢固确立“学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边理论边实践,在酒店工作必须从基层做起”的理念,把基于理论支持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028-02
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批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苏联的工程经济专家与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英美的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设技术经济学科,该阶段主要研究的是项目和技术活动的经济分析,如项目评价与可行性分析。1979年国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11所院校开办了管理工程专业,1980年华中工学院开始招收物资管理工程本科生,1981年哈尔滨建筑大学招收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学生,此后相继开设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先后经过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4次修订,对原有相关专业包括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新的挑战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一是语言能力。FIDIC合同一般都在特别条款中确定“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二是经营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要熟悉相关国的法律、规范及国际惯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素质训练,打好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管理学院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提供相应条件,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能够攻读相关学科专业的双学位和双专业。
3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来讲,包括3个层面:一是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机部分,相对于教学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础性的,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和落实第一层面的要求,同时检验和校正第一层面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师资构成等环节,对前2个层面起保障和制约作用。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之下,既能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有理论深度,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又要能提高实践能力;既要保证基本业务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质的塑造,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形成以下5个课程模块。
3.1 公共基础课
此类课程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它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基础学科范围,尤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诚信观念的培养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强化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特色。
3.2 专业基础课
此类课程由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组成,虽有应用背景但并不涉及具体的管理对象。它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因而它对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理论基础十分有用。这类课程的设置决定了专业面的宽窄和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务必本着扎实而宽厚的原则,亦即“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来设置,尽量使其内容综合化。
3.3 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去掉重复的内容,合并相近的课程,取消不成熟、内容贫乏、口径过窄的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体现工程管理新的发展趋势。乌拉圭回合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建筑及相关工程”列入12项服务之一,建筑业使服务项目的性质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投资咨询、市场法律服务、项目营造服务、房地产评估等,都对工程管理专业提出新要求,应在专业课设置上得到体现。
3.4 选修课
此类课程包括限定选修和任意(自由)选修两大块。限定性选修课的设置主要应体现本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的特点,加深理论基础,训练科学方法和技能,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的设置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3.5 实践类教学环节
缩小学校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应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必须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采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实施现场教学。人才培养是我国工程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改革课程设计,调整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由之路。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证: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等。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3):175-183.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它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1]。许多高校看到了该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纷纷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截至2003年末, 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校共有255 所[2], 至2010年已达307所。这种快速发展势头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 对于懂管理、有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
1 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因为各种原因,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场所和条件受环境限制, 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没能得到认真、有效地落实, 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 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 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对加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1)加强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工程管理属于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其专业特征要求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同时,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上手快”,不但考察其学习成绩, 更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等相关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等能力, 使学生“工程化”、“社会化”, 实现同实际工作的接轨[3]。
(2)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高度的责任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既能锻炼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特殊作用,还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2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兴办各个层次的工程管理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内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高、专业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上重视不够,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调查显示“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工程管理教育中普遍而突出的问题。优秀层次的学校实践结构安排合理、内容丰富,涵盖了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等内容;而有待提高的学校实践环节开设的结构比较单一、实践层次比较肤浅,只有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4]。
(2)校外实习难度大,实习基地难找
工程管理专业实习工地难找已成为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多数企业对学生实习热情不高。企业管理者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的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安排学生在办公室内看图纸或整理资料。由于学生没有承担任务,无工作压力,每天去工地只是走马观花,根本不能真正融入到现场工作氛围中去。加之施工工期较长,实习时间有限,实习内容不够全面、深度不够。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主动参与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实践教学人员中缺乏 “双师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部分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锻炼,缺乏科研实践,实际经验不足。另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主动参与不够,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综合性、系统性欠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各实践环节安排各自独立,学生得不到一个综合训练,也缺乏贯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同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还不到位,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库还未建立。
(5)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与企业实际需求不适应,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员现状是: 技术素质较强,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缺乏。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责任心欠缺、流动性过大、国际化程度较低;技术素质“精而不广”;管理素质方面,协调沟通能力欠缺,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全局性观念、团队协作精神、资本运作能力[2]。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探讨
以上所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使工程管理教育得到有序、有效和稳定的发展。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改革措施如下:
(1)注重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
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10-20%,而国外一般为35%左右,国内实践教学的课程相对太少[5]。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工程管理专业应与业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注重加强与相关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建筑设计院、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建设单位及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的协作。采用化整为零、渗透型的整合教学模式, 通过在各学期把实践环节有机地渗透到相应课程中去, 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2)完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可通过适当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比重, 缩小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践的距离, 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可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学习《建筑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工程结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加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积极培养本土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工作之余参加国家注册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等)、国际认可的工程管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6]。教师通过在相应的专业执业,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4)教学内容与主要执业资格考试衔接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可以有意识地围绕国家执业资格要求,使本科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有所了解。课程体系内容以及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应与国内主要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以满足学生就业、从业需要。
(5)推广案例教学
由于案例教学在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陆续在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7]。工程管理教学的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尚未进行案例库建设,应选择实践性强、综合性强、趣味性强、挑战性强的工程案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构建并推广案例教学法。
(6)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并存,逐步推行毕业设计
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往往以论文为主、毕业设计很少,教学改革中应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并存、逐步推行毕业设计发展。首先,提倡毕业设计实际选题:以真实的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背景资料;其次,应重点强调毕业设计内容的综合性、模拟真实性和对毕业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强度,培养毕业生基本的实践能力、创造意识。
(7)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还应加强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如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讲座、学生论坛等,这些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同时可锻炼领导能力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4结语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9
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对产业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管理人才是整个竞争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这给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与此同时,作为培养面向企业经营管理、迎接国际化挑战的人才摇篮,工商管理专业自身也是我国最具市场化特点和国际可比性的教育领域,也必然面临极大的挑战。
(一)加入WTO使我国高层次管理人才竞争更为激烈
我国企业要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迎接挑战,就需要有大批了解国际商业规范、掌握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适应全球化管理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经营战略头脑的高级管理人才。[1]外国企业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后,其管理人员也必然早晚要实现本地化,同样需要大量这样“融汇中西”的管理人才。然而,我国相对短暂的市场经济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尚没能培养出足够的面向国际经营的管理人才。
(二)在WTO条款下国外工商管理教育机构将进一步争夺中国教育市场
目前,世界上很多领先的商学院都将国际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争夺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无疑是他们的重要步骤。毫无疑问,优秀的外国管理院校进入中国对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同时在生源和就业市场方面会对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压力。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经营环境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开放,多数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不可避免地国际化了。这样,我们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具备同国际上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顾客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2]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在国际商务能力方面与实践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学生在管理实践中应用外语的能力并不很高。
二、市场对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
一般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将从事企业的常规性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而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对复杂演变的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是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和出发点。[3]具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处理专业性工作的技能包括专业的经营与决策能力、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管理变革的能力等。全面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上方面的素质能力水平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最主要任务。整个社会对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能力的认可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这种认可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目标行业用人单位的反馈。同时,通过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获得社会的赞誉,也有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这一品牌的建立与推广,从而为人才培养战略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部分目标行业用人单位的调查以及对已毕业学生的访谈得知,用人单位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各项素质能力上的表现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在一些专业素质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包括:
(一)行业性知识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我们发现,有近70%工商管理毕业生虽然拥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等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很难在较短的时间(3-6个月)内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深入认识,缺乏对行业特点的把握。
(二)创新意识
在所有接受访谈或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近50%的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创新不足,虽然有多种因素(如企业传统与文化、制度体系)可能导致企业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创新不足,但在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创新不足的用人单位中,70%以上的认为学生创新不足的原因在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待加强,希望学校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三)人际协调与团队合作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毕业生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适应自己工作的团队,而用人单位认为,导致这种磨合时间过长的原因在于学生不善于与老员工沟通,更愿意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而不是向老员工请教,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节能力
调查显示,60%的毕业生认为当工作出现重大挫折时首要的选择是离开公司另觅出路,对工作压力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无法应对工作中的挫折。
(五)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
一般来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将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一个企业管理管理人员必需的素质就是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在我们的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在这一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并不强,这也是需要在我们的培养计划中加以强化的内容。
三、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路径设想
从目标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引导与培养,注重通过成功案例的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群体的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迅速融于社会、适应激烈竞争的个性心理素质。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在培养战略中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关于目标定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时显示不出比较优势,为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带来困难。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同学校自身在全国或某一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范围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校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战略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做出准确反应。
第二,关于目标的达成。很显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战略目标达成的显著标志是毕业生素质的提升和用人单位(社会)的好评,以及来自于同类院校的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能力的赞誉。
第三,关于手段与路径。一般来讲,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三个维度的措施,即提高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增强教学团队的力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依赖于各级管理部门的资源投入,包括以专业建设和项目形式提供的资金和教学研究设施。总之,资金及政策性资源的投入是实现打造行业特色、获得全国性或地区性竞争优势这一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基础,这些资源在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配置,将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最终通过毕业生素质和科研能力所带来的社会声誉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主要措施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应当围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维度展开,其中培养方案修订的重心在于提升学生专业性技术知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关课程的比重,并根据管理类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的演变规律以及大学生学习周期,对这些课程在大学四年中的时序分布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4]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成立相应的人员小组,进行教改项目立项,有组织地对培养计划的改革进行专门的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关于课程建设,应当在理顺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思想,重点对标准化课程、工商管理综合案例、双语课程、个性化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进行建设。建设中注重对课程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篇10
摘要: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教师采用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忽略能力培养、教材单一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创新、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关键词:专业英语;工程管理;启发式教学法;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7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采用国际公开招投标方式、国际援建、多国共同参与的土木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国际工程技术交流及合作日益频繁,这些均表明土木工程领域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因此对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阅读专业英文书籍文献、撰写英语科技论文、看懂FIDIC合同(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法文缩写。FIDIC的本义是指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这一独立的国际组织。习惯上有时也指FIDIC条款或FIDIC方法)文本、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策划和现场施工管理、出席国际学术交流以及引进国外仪器设备的使用,这些对人才的要求光学普通英语已不行,必须以专业英语作为强大的后盾。
教育部明确要求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1]。普通英语(Common or Ordinal English)学习的是通用而且普遍的基础词汇以及日常生活所用的听说读写,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科技英语的一部分,以表达科技概念、理论与事实为主要目的,主要特点是表达准确、精炼和正式。专业英语又因各专业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专业英语不能照搬普通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且每个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要求内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一、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和教师作为课程的两大主体,在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目的偏离了学生能力培养的中心。
1.学生方面。首先,学生把英语学习的重点放在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上,认为四、六级证书是找工作的“敲门砖”,而且毕业后没有出国就业的打算,错误地认为专业英语在工作和深造学习中毫无用武之地,思想上不重视存在应付考试的心理。其次,专业英语一般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既要求学生具备大学英语基础,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且能力提高明显,相反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只能死记硬背,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学习效果不理想。
2.教师方面。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讲课,一般是由本专业英语较好的教师授课,他们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在课程中老师通常采用词汇讲解、课文阅读、逐句翻译的传统教学方式,过多强调语句语法而忽略了用英语国际工程案例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易产生抵抗心理,影响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材比较单一,可选择面窄,并且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2]。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兴趣和好奇心是学习专业英语最好的老师。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启发、问题启发等,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用兴趣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起到令课堂氛围生动活泼,使学生专业能力得以提高的效果。
1.教学内容的设置。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为激发所有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达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主题模块式”教学内容设置,突出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一个模块的教学,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参与到主题中,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引出第一个主题――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如图1),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承建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亏损41.53亿元,将案例背景告诉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项目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文EPC合同(Engineer,Procure,Construct头字母缩写。其中文含义是对一个工程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不熟悉,没有准确理解合同条款。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中切实感受到专业英语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成败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其他四个主题分别为建设项目、工程项目管理、项目建设过程、工程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主动思考中提高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用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图2)。
在第一个主题中以失败项目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并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向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建设项目图片,设定任务要求学生以5人小组为单位将图片中的建设项目根据以往的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启发学生对第二主题模块建设项目的理解。邀请继续深造研究生和已毕业从事国际工程管理工作的学生就自己的经验和遇到的专业问题展开交流,引发学生对第三主题工程项目管理的主动探索。播放TED演讲集:奇观建筑系列小视频,学生对形象生动的建筑短片非常感兴趣,结合国外项目建设理念和施工过程学习第四主题项目建设过程。针对第五主题向学生提问“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管理人员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根据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梳理,水到渠成地讲解本模块内容。
3.考核方法的改革。保留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划分,明显提高过程考评所占比重,将平时成绩由20%增加到40%[3],平时成绩取决于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性、回答问题、完成课程任务情况等。既然课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就应在最终成绩中对学生的参与度有所体现,从各方面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三、Y语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词汇、语句、语法的讲授,更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必须从根本入手,认识到专业英语对于项目成败的关键影响,运用案例、问题、视频、任务等多种启发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课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对培养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同沙发售后服务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