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谣言每隔一段时间就想要会被翻出来重新炒作,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谣言?在现代汉语中,简而言之就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2].谣言,自古有之,于今尤甚;传统社会有之,转型社会中尤甚;现实生活中有之,虚拟网络上尤甚。[3]而“网络谣言”,即借助网络媒介转播的谣言。伴随着电子邮件、论坛、Q Q 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借助互联网传播的谣言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网络生态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1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谣言能够产生其本身必然具备重要性和模糊性两个前提条件。在这两个内在条件的基础上,所处的社会条件也是网络谣言产生不可或缺的土壤。当下社会环境为什么易滋生网络谣言,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是权威部门信息披露不到位。公众对信息知情权的殷切需求与权威部门落实信息披露不足之间存在巨较大差距。2011年 9 月,中国青年报进行了题为“为什么谣言能广泛传播?”的在线调查,受访者给出的首要原因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3 年度)披露的数据来看,国家各部委的透明指数都不高,55 个国家部委及国家局的透明指数得分超过 60 分的仅 6 个,不及格率 89.1% ,新设立的国家铁路局透明指数得分为零。

  二是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可以用来形容网络谣言在自媒体聚合效应下的“龙卷风”现象。一个只有几十个字的微博,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被复制传播几万次,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如 2011年 3 月席卷全国的“抢盐潮”的谣言,就是某数码市场一位普通员工群发的Q Q 消息所致。

  三是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网络为网民提供一个平等的、互动的意见交流平台,社会公众往往借助网络平台就社会公共事务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意见和观点。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一些对现实不满或别有用心的人将消极情绪通过网络言论散播,形成网络谣言。

  如境外媒体出于某种目的,就社会公共事件发布的一些意在诋毁我国政府形象的报道,易扭曲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干扰其价值判断。而部分网民在网络谣言的污染中为了追求个性、凸显自我,容易将社会个别阴暗现象扩大,甚至借助开放的网络跳过道德衡量的步骤,将这种负面情绪借助网络扩散、传播。

  2 网络谣言的危害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其快捷,信息爆炸也伴随着网络谣言泛滥,网络谣言的种种危害也日益凸显。

  2.1 网络谣言影响社会公众的价值观

  网络谣言影响社会公众的伦理道德观选择,导致社会公众伦理道德迷茫。一些文化糟粕的影响则可能使公众伦理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甚至置换。并且,网络谣言易诱使伦理道德失范。一些包含负面信息的谣言可能激化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情绪,使事件发展被人为的向恶化方向推进。

  2.2 网络谣言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网络谣言制造社会不和谐因素,导致危机升级扩散,引发群众恐慌,使政府的应急处置陷入困局。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应急处置会遇到媒体和公众的“围观”,一些心怀叵测之人抓住并放大政府处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妄加猜测,制造谣言,借网络之力发难政府,使政府疲于应付,不但不利于处置危机,反而加大了危机处理难度。

  2.3 网络谣言对政府公信力构成挑战

  网络谣言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网络谣言危害极大,政府对网络谣言稍一疏忽,就会引发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无论是“瓮安事件”还是“石首事件”,事件扩大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公众对政府“不信任”,参与的群众不信任政府会依法客观处理好涉事案件,不相信公安机关会秉公执法。相反,对官员腐败、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传言却深信不疑。这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固然有政府本身的原因,但网络谣言对政府公信力造成的伤害也是毋庸置疑的。

  2.4 网络谣言对无辜者造成伤害

年的“药家鑫事件”,普通的一位大学生,交通肇事后因害怕承担后果而采用暴力手段将受害人杀害,手段尽管残忍,但案件本身仍然未超出一起普通刑事案件的范畴。但由于网络舆论的渲染,“官二代”、“军二代”,迅速成为药家鑫的标签,由这种特殊的身份激发起了社会对特权的憎恨和案件是否能够秉公处理的质疑。然而案件最后的事实证明,药家鑫的父母不过是普通的企业职工,并不是什么军队高官,也没有任何特权。药家鑫是应该为其所犯下的罪恶承担责任,但罪不及其父母,药家鑫的父母在承受丧子之痛外还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种种不实的污蔑,这难道不是对无辜者最残酷的伤害吗?

  2.5 网络谣言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

  网络时代一切皆有可能,谣言也能牟利,这已屡见不鲜。如著名的网络水军“秦火火”和“立二拆四”等,他们炮制了轰动一时的“别针换别墅”、“郭美美”、“干爹门”等事件。利用这些事件炒作,某些人意外爆红,名利双收,网络推手借机收取高额佣金,甚至借助捏造网络事件进行敲诈勒索犯罪,从而获取非法高额利益。如上海警方抓获的傅学胜,其发布的上海某副区长贪污 20 个亿、包养十几个情妇的帖子,以及炮制的“中石化非洲牛郎门”,傅学胜供认目的就在于敲诈当事人钱财。而 2013 年江苏警方破获的网络敲诈系列案件,涉及 11家网站,主要犯罪嫌疑人称,注册这些网站就是为了敲诈勒索。

  3 网络谣言的治理

  在网络时代,无论是造谣者还是传谣者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或严重的后果,造谣者应承担责任,对传播谣言者也应根据其危害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那些动辄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粉丝的大 V 而言,无论其造谣还是传谣,其影响都是巨大而广泛的。但对网络谣言不是一纸禁令或高高举起刑罚大旗就能杜绝的,网络谣言的治理应区分情况,秉持客观、依法治理的理念。

  3.1 治理网络谣言需要贯彻落实宪法法律精神

  谣言要依法而治。依法而治的核心就是落实宪法精神,限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的言论自由应得到贯彻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应得到切实有效地保障。中国的人民并不比任何国家的人民劣等,在充分享有言论自由权的前提下,相信谣言会止于智者。

  3.2 信息公开是网络谣言的最好杀菌剂

  正如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样,及时有效公布真相,充分的信息公开,保证公民知情权,是网络谣言的最好杀菌剂。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止于真相。在信息公开媒介中,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公布信息及时、有效、成本低、见效快。我们欣喜的看到,十八大以来各种政府部门的微博、微信平台纷纷上线,甚至海内外瞩目的“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案”的庭审实况微博同步发布,使信息公开方面迈出了实质的一大步,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肯定,而且也有效遏制了有关事件种种流言蜚语。

  3.3 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不可或缺

  制度的不完善不能成为公民逃避责任的理由,反而是提高社会公德心、提高网络道德的机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空白地带。网络道德建设主要靠自律、自省、慎独,所有网民应从道德层面认识到谣言的危害性,非道德的网络空间,最终受害的将是网民自己。

  3.4 治理网络谣言应以民事优先,刑事补充

  网络谣言需要依法治理,依法治理需要发挥公民的能动性,民事优先,刑事作为补充。网络谣言侵害的绝大部分应该是平等主体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这个范畴应以受害者通过民事渠道的维权为主。在这方面,我们的《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足以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对一小部分涉及刑事犯罪的,依据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不枉不纵,对造谣者予以惩戒。

  3.5 打击网络谣言应避免扩大化

  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网络谣言适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后,有媒体统计了各地“抓谣”不完整数据:河南批捕 131人,山西刑拘 49 人、治安处罚 29人、批捕 23 人,陕西批捕 22 人。这些运动式执法、抓谣,是否严谨,适用法律是否准确无误,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在全国性打击网络谣言背景下,已经有案例引发争议。如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中学 16 岁初三学生杨某被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被刑拘,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各方声援和上级核查后,该学生最终又被无罪释放。但该事件引发的社会对当地公安机关执法的质疑,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

  [1]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界定网络谣言犯罪 有效避免网络恐怖[N ].财讯网,.

  [3]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 ].商务印书馆,2012.

  原标题:年度十大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这些2017舌尖风波背后的真相你看穿了吗?

  普洱茶会致癌?喝凉茶能延寿?……过去一年的食品圈又发生了哪些食品安全大事件,事件背后的科学真相究竟是什么?

  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共同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京主办,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学科领域专家们现场解析了2017年的十大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指出,从2017年的整体趋势来看,舆情热点密度减少,热度降低,而新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显著增多。

  此外,解读会现场也发布了2017年网络十大食品谣言。值得一提的是,学会特别邀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部主任Peter Ben Embare博士做视频报告,报告中正式澄清了关于“垃圾食品”的谣言。Peter博士表示,“WHO从未发布过一份名为‘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更不要将所有加工食品或者快餐当作‘垃圾食品’。提供了营养以及方便的加工食品也是现代健康平衡饮食的一部分”。

  保健食品欺诈性营销

  根据新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允许声称功能的只有保健食品,而现在保健食品行业非法添加、假冒伪劣现象久成顽疾;虚假宣传、违规声称现象屡禁不止。目前,欺诈性营销是保健品行业主要问题。

  解读专家: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首先,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无治疗疾病的功效,并有适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条件的限制。其次,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应主要深入社区,帮助老年人在面对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时,能够方便核实、查证。

  工作人员展示压好的普洱茶茶饼。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普洱茶“致癌”风波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再次引发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关注。文章认为普洱茶中有各种霉菌,其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随后,多位业内专家针对该事件予以辟谣。

  解读专家: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

  黄曲霉菌喜欢在含有一定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物质中生长繁殖,并形成毒素,而普洱茶是一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低的农产品;此外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也不利于黄曲霉菌的繁殖和毒素产生。建议消费者选购普洱茶时,如果发现纸包上有水渍,茶饼明显发霉(比如起白霜、有霉点)或味道不好时就不要购买。

  “网红食品”显现安全问题

  2017年8月,因含有国家管制药品成分,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对一款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进行了查处。无独有偶,被追捧的当红餐饮品牌“一笼小确幸”,也因食品安全问题,其在上海的店面全部停止营业,并从各大餐饮平台上消失。2017年8月15日,国家食药总局官网公布,“三只松鼠”于2017年1月22日生产的开心果(225g/袋)被检出霉菌超标,其检出值为70 CFU/g,超出国家标准1.8倍。

  解读专家:钟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网红餐饮”在营销、外形、口味等方面花样不断翻新,适应了餐饮行业热点快速转换的特点。但是,有些“网红食品”、保健食品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游离于现有监管体系之外,容易滋生欺诈、传销和食品安全问题。

  对“网红食品”的监管手段应当创新,落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强化社会治理,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对打擦边球行为进行警告。打击违法关键在疏而不漏,而不是加重惩罚。

  资料图为游客在海南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选购免税奶粉。中新社发 骆云飞 摄

  据外媒报道,因疑受到沙门氏菌污染,法国政府于2017年12月10日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召回法国婴儿奶粉制造商兰特黎斯公司(Lactalis)生产的婴儿奶粉。法国卫生部门表示,2017年12月初以来该国已有26名婴儿因喝下该公司生产的奶粉而生病。随后,紧急召回问题奶粉近7000吨,召回涉及国家包括英国、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苏丹等。

  解读专家:陈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以降低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我国应在完善健全食品召回制度及相关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加强对网店、尤其是跨境电商的管理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流通渠道的监管。此外,婴幼儿如有腹泻、呕吐、高热、厌食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早发现、早治疗。

  2017年10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列表。其中,被沿海省份喜食的中式咸鱼位列1类致癌物清单中。

  解读专家:吴永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

  就鼻咽癌而言,除了腌制咸鱼因素以外,特定人群如广东、广西人的遗传因素,特别是对于EB病毒的易感性,是发生鼻咽癌的重要因素。因此,癌症的一级预防,即病因性预防,是一个综合措施。同时还要认识到量效关系的影响,咸鱼虽然是1类致癌物,在人们食用频次、每次食用的量都很有限时,仍然不失为一个美食,不能简单地将吃咸鱼和患癌症画上等号。

  2017年11月初,在“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的消息。随后,媒体的报道从“白酒中发现脂肽类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进而演绎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喝两口了”。此类观点文章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引发热议。

  解读专家: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有益健康”的逻辑推理。白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有的酒含少量的糖、肽或氨基酸,还含有其他非营养化学成分。适量饮酒有精神兴奋作用,产生愉悦感。但过量饮酒,特别是长期过量饮酒会危害健康。

  店家制作的彩色油条。中新社发 李晨韵 摄

  无矾油条的铝超标引关注

  2017年12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其对上海市油条进行消费体察过程中,发现部分餐饮机构所制作、售卖的油条产品存在铝超标的情况。

  解读专家:谭斌(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无矾油条不等于无铝油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规定,含铝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又名钾明矾、铵明矾)可以在油条等油炸面制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但要求铝的残留量≤100 mg/kg(干样品,以铝计)。

  国内外对含铝食品添加剂有充分的研究,并对其使用范围、使用量及残留量均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只要食品中铝残留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此事件中共抽检26个样品,只有一个样品铝残留量超标9倍。这些样品中铝残留的可能来源,除了含铝食品添加剂,也可能来源于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铝。

  喝王老吉“可延寿10%”?

  2017年12月6日,在《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上,王老吉凉茶的品牌持有方——广药集团负责人宣布: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这一言论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当天广药集团发文回应表示,这一结论是通过对576只大鼠样本为期两年的安全性实验中得出的。实验发现,王老吉凉茶实验组的大鼠存活率优于对照组,显示长期饮用王老吉凉茶可延长动物寿命。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事件中所提到研究项目是通过大鼠实验进行观测,而由于大鼠与人属于不同物种,在大鼠试验中取得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人体。而且该试验的性质和目的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而不是功能评价。事实上,试验的研究课题组并没有得出“喝王老吉可以延寿10%”的结论,这结论更不是国家“863”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此事件纯系商业炒作。

  2017年12月底,为了进一步要求国内各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能够明确责任,落实好即将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点评等国内主要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负责人。该《办法》对“入网商家要有实体店、线上线下需同质”等一系列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均有明确规定。

  解读专家:冯恩援(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

  平台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可以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抽检监测、明厨亮灶、配送箱清洁消毒标准、冷热双温箱、包装封签、推荐安心环保餐盒等措施,将推动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冷饭热炒典型的挂面可燃谣言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挂面可燃的报道时有发生,并将“挂面可燃”的原因归结为“添加了塑料”等非法物质,或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转发。能够被点燃的食品还能不能正常食用?

  解读专家:沈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挂面本身就是可燃物,具备燃烧的条件时就会燃烧。有人将“挂面可燃”的原因归结为“添加了塑料”等非法物质,或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这属于以讹传讹,是低端、可笑的食品安全谣言。

  年度网络十大食品谣言

  1.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

  真相:紫菜、塑料袋成分组成差异大,通过浸水、燃烧即可区分。

  2.榴莲和牛奶一起吃会咖啡因中毒?

  真相:牛奶和榴莲都不含咖啡因,两者混吃会中毒的说法明显是无中生有。

  3.有人利用塑料制造假大米?

  真相:视频中的塑料大米其实是正在加工的再生塑料颗粒,其价格可比普通大米贵得多。

  4.无酱油代码的酱油致癌?

  真相:所谓代码实际为酿造酱油的国家推荐标准,而企业也可制定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

  5.肉松饼是棉花做的?

  真相:肉松是动物蛋白质,棉花是植物纤维,两者外形相似,但质地、色泽、口感差异大,造假没可能。

  6.肉、蛋、奶是现代老年病的根源?

  真相:肉蛋白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来源,吃素也存在健康风险,合理膳食才是健康饮食的关键。

  7.疯传的“染色葱”真的可能致命?

  真相:蓝色物质实际为一种含铜的杀菌剂,属于水溶性,可通过水洗去除。

  8.“辟谷断食”真的有抗衰老抗肿瘤的功效吗?

  真相:轻断食和辟谷不能等同于自噬,也没有证据表明断食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等作用。

  9.低钠盐就是送命盐?

  真相:低钠盐有助于控制钠盐摄入,是安全的。但肾功能不全者排钾能力差,需慎食用。

  10.空心菜是毒中之王?

  真相:农药和重金属多少与生长种植环境有关,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生产的空心菜可放心食用。(记者 张艳艳)

丹尼尔·吉尔伯特 哈佛心理学教授,《撞上快乐》的作者 “伯杰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如何让信息疯传。” 查尔斯·都希格 畅销书《习惯的力量》的作者 “为什么某些思想几乎能够一夜流行,而另一些却石沉大海?为什 么有些产品会无处不在,而另一些则无人问津?乔纳·伯杰知道这些问 题的答案,并在这本书中揭示了疯传的秘密。” 奇普·希思 《粘住》的作者 “假如你想用更小的预算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请不要错过这本书, 它将告诉你如何让事物疯狂地传播。” 李光斗 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品牌竞争力学派 创始人 “揭开流行背后的秘密,引爆潮流的营销艺术,让你的品牌像病毒 一样疯传。” 袁岳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有些流行的背后有故事,许多流行的背后有规律。这本书告诉了 读者故事与规律的背后还有些什么。” 张永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社交网络发达时期,传播的投入与产出如何更合理?本书提 示:口头传播已经变得比传统广告更具优势,因为它不会夸大其词,更 能精准地锁定人群。” 罗文杲 《销售与市场》副总编 “正确地开发新产品变得越来越困难。正如本书作者所言,我们也 许很容易发现流行趋势,但却很难主导、利用并掀起波澜,因为产品和 思想的流行都是渐进而来的。” 俞雷 喜临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我们不用喋喋不休地强调产品的好处,而要想办法让消费者投入 真实的情感,把‘自己喜欢’变成‘对人传播’,把临时讨论变成持续推 荐。” 《金融时报》 “对于严肃的市场营销专业人士而言,本书不太可能提供任何惊人 的新观点。但如果你是一位非专业人士,并试图了解在一个只有三分钟 热情的社交媒体上瘾者比比皆是的世界中,怎样才是制造影响的最佳方 式,那么本书能够给你提供充足的思考素材。” 《科克斯书评》 “伯杰揭示了流行产生的秘密,告诉我们为什么某些产品、思想和 行为会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本书是继《引爆点》和《魔鬼经济 学》之后的又一佳作,书中富含既有娱乐性又有解释力的案例,并突破 性地将关注点从在线传播技术转移到人际传播因素之中。” 《出版商周刊》 “这是一本具有感染力的关于病毒营销的著作。作者以幽默、风趣 的语言描绘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行为学之间的交互影响过程,着眼于帮 助商人和其他群体传播他们的信息,其研究结果也可作为研究流行文化 传播的基础读物。” 《今日美国》 “这是一本揭秘为何人们更愿意传播某些事物的书。” 让你的品牌像病毒一样疯传 李光斗 ——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在苹果公司每发布一款电子产品的前夕,粉丝们都会在专卖店门口 彻夜排队、人头攒动;可口可乐只有一种口味,却可以畅销一百多年而 长盛不衰,足迹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杰克逊在世的时候, 他的演唱会门票万金而难求其一;2013年“双十一”天猫实现单天销售额 突破350亿元,仅小米手机一家就实现了5.53亿元的销量。是什么让他 们如此流行,这一切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自腾讯推出微信之后,在短短3年之内,其注册用户就超过6亿人。 在新浪推出微博的短短几年之内,其注册用户也突破了5亿人大关。人 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与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传统企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营销时代: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自上 而下,而是变成了多点对多点的立体网状结构。每个人都能自由地传播 信息,也能听到几乎任何你想听到的任何人的声音。每个人都是独立 的“自媒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限于一对一,而是变成了群体对群 体,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一 举一动也可能只是在信息的洪流中一闪即逝,激不起一片浪花。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向我们扑面而来,我们的 大脑也会自动过滤掉所有无聊、无用、无意义的信息,以防被过量的信 息撑爆。普通的营销手段已经越来越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这样 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挑战,任何微小负面的消息都可能通过微 博、微信的传播放大到尽人皆知;同时,企业也坐拥巨大的机遇,好的 策划和组织可使一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如果想让你的品牌迅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想让你的产品迅速赢得市 场,那么就需要用好事件营销这把锋利的武器。 事件营销可以将广告新闻化,化解消费者的抵触情绪,从而让消费 者易于接受;新鲜、独特、不易重复的特点使人难忘;好的事件营销能 够促成媒体的自发报道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和传播,使品牌和产品像病 毒一样迅速流行开来。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棒一样神奇,让100万美元的 广告费看起来像是1亿美元,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打造企业通 向成功的捷径。就如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茅台酒瓶被摔和张瑞 敏在1985年用大锤砸冰箱一样,成功的事件营销使品牌的美誉度迅速流 行,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隔一段时间就想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