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 女生学的智能互联专业用什么电脑好呀 (不打游戏 追剧?

我算是荣耀笔记本的老用户,早在两年前就在使用荣耀MagicBook 14 2020版,简约时尚的外观是我的菜,硬件性能也足够满足日常办公、影音游戏等需求。我最喜欢的功能当属“多屏协同”,使用荣耀手机轻轻触碰就能在笔记本上操控手机,比如传输文件、分享手机屏幕,还能打车、叫外卖等。平时用它工作、娱乐、学习都非常顺手,综合表现令我相当满意。

时隔两年,全新荣耀MagicBook 14发布,设计、性能、功能等方面有了全方位质的提升。

  • 全新荣耀MagicBook 14机身厚度约15.9mm,重量只有1.58kg,要知道它可是配备了独立显卡的笔记本哦,如此轻薄实属不易,可以轻松放进背包。
  • 搭载第12代英特尔酷睿H45标压处理器和NVIDIA GeForce RTX 2050独立显卡(最高配),满足办公编辑、视频剪辑等生产力需求,应对游戏、娱乐需求更是绰绰有余。
  • 配备了75Wh大容量电池和100W氮化镓充电器,告别电量焦虑;同时配合OS Turbo系统级性能&功耗引擎,提升性能、降低功耗,进而提升笔记本续航能力,出门不用带充电器也不必担心续航问题。
  • 进一步完善了多屏协同功能,以往的只能PC与手机互联,现在全新荣耀MagicBook 14支持PC与PC、手机、Pad多终端间的互联互通,在工作、学习等不同场景中都有用武之地。

全新荣耀 MagicBook 14的发布令我不禁感叹:这才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该有的样子呀!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就是一台最高配全新荣耀 MagicBook 14的使用体验。

设计语言一直都是荣耀MagicBook系列的主打卖点之一。全新荣耀MagicBook 14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质全金属机身,表面是细腻的喷砂工艺,质感与手感都属一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机身每一处拐角、每一条边框都被精致打磨过。

有一说一,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的设计越来越有范儿,外观整体很和谐,极简风格的ID、质感十足的金属机身、高档的“冰河银”配色,每一个元素似乎都迎合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让我很难找到一个拒绝它的理由。

机身尺寸307.5mm*227.6mm*16.9 mm,重量只有1.58Kg,和同尺寸并配有独立显卡的笔记本相比更轻薄、更便携,外出携带毫无违和感,即便每天背着它通勤也不会感到太累。

全新荣耀MagicBook 14支持单手开合,开盖时仪式感直接拉满。

开合阻尼感适中,支持自由角度悬停,最大支持开合角度为145°。从侧面看上盖几乎等宽。PS:如果把铰链设计成隐藏式,应该会更讨人喜欢。

采用全尺寸笔电布局键盘,孤岛式按键,键帽表面有轻微的凹陷并且表面有亲肤涂层,敲击时指尖非常舒适;键程1.5mm,按键与回弹控制的恰到好处,适合长时间使用。

在键盘区的右上角有一枚印着指纹的按键,将电源开关与指纹识别登录合二为一,轻触电源键即可直接启动机器并进入系统,不需要跳转登陆页面输入密码,大幅缩短了开机时间。

触控板的尺寸约120 mm*73 mm,大面积触控板并不是只有简单的滑动、单击的功能,它还集成了丰富的手势操作:

  • 双指在触控板上张开/闭合,放大/缩小图片、屏幕;
  • 三指在触控板向下滑动,显示桌面;
  • 三指在触控板左右滑动,切换应用;
  • 四指点击触控板,快速打开通知中心。

我比较喜欢三指下滑和左右滑动,上班摸鱼更隐蔽了。

C面的右下角有三个标签,左一是HONOR Magic-link标签,使用荣耀手机轻触这里就可以激活多屏协同操作。

笔记本的D面依然简洁规整,一条贯穿背面的硅胶防滑垫,散热孔由之前的蜂窝状圆孔(2020版)改为现在的长条形格栅,散热面积更大。

笔记本的左右两侧配备了2个全功能USB-C 3.2 Gen2接口、1个HDMI 2.0接口、1个USB-A 3.2 Gen1接口和3.5 mm耳机麦克风二合一接口,接口还算丰富,但USB-A接口太少,有必要配一个扩展坞。值得一提的是,USB-C接口支持反向充电,而且在关机状态下也能充电哦。

全新荣耀MagicBook 14使用了一块14英寸全覆盖镜面屏(康宁大猩猩玻璃盖板),分辨率,屏幕亮度300nit,对比度1500:1,100%sRGB高色域覆盖。众所周知,屏幕素质直接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从屏幕参数来看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的这块屏幕诚意满满,图片、追剧效果我都还挺满意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台笔记本的屏幕比例好像和常见的不大一样,常见的笔记本屏幕比例是比较宽的16:9,而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的屏幕更方正。它的屏幕比例是3:2,纵向可以显示更多内容,对办公软件、浏览网页、看小说都很友好。

不过,3:2屏幕比例的弊端是很难匹配全屏显示的资源,多数电影和视频网站不能全屏显示,上下都会留下黑边。

说到看电影,全新荣耀MagicBook 14除了屏幕小一点,其他一点儿毛病也找不出来。并且,它搭载了Nahimic游戏级音效,可以智能识别不同播放内容并自动适配场景音效,虽然声音效果比不过专业音响设备,但依然可以带来沉浸式影音体验,我已经很知足了。

来看下我使用红蜘蛛校色仪对这块屏幕的实测结果。

色域检测结果中,红色三角区域对绿色的三角区域的覆盖越全面,表示显示器的色彩显示能力越优秀。全新荣耀MagicBook 14屏幕色域覆盖达到了94%sRGB和71%AdobeRGB,色域表现在笔记本电脑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红蜘蛛用ΔE值用来表示显示器色彩还原的精确度,数值越小表示对该颜色的还原越精准。这块屏幕48色ΔE平均值1.49,最小值0.47。

光度指的是亮度输入值与显示屏输出的亮度之间的关系,三条曲线离得越近越好。在色调响应检测中,显示屏光度2.2,色调响应表现也还不错。

单从红蜘蛛校色仪的检测参数来看,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的屏幕素质中规中矩,似乎并没有特别出彩,实际显示效果呢?我将屏幕直拍图(相机直出,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原图放在一起进行直观对比,我就想问一句,小伙伴们,有没有被它的显示效果惊艳到?

屏幕的显示效果比生硬的参数更有说服力,画面质感很赞,所呈现出来的色彩饱和度很自然,暗部细节也比较丰富,直观的视觉效果很棒。看来,参数并不能说明一切。

全新荣耀MagicBook 14通过了德国莱茵低蓝光认证和无频闪护眼认证,可有效滤除有害蓝光,保护眼睛,而无频闪屏幕则会降低用户在长时间使用屏幕时所带来的疲劳酸涩感。系统预设护眼模式,开启后可过滤有害蓝光,屏幕色温升高,画面偏黄绿色,可有效缓解眼睛疲劳。

护眼模式打开方式:桌面右键-显示更多选项-显示管理

硬件,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性能的基本保障,市面上主打轻薄的办公本都会选择集成显卡,节省机身空间的同时还能获得不错的性能保证,全新荣耀MagicBook 14也是如此。

我这台是最高配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硬件配置毫不马虎,搭载第12代英特尔酷睿H45标压处理器i5-12500H,三星LPDDR5内存16GB 6400MHz,三星PCI-E 4.0固态硬盘512GB。更牛的是它在严格控制机身厚度和重量的同时配备了支持光追的NVIDIA GeForce RTX2050独立显卡,为视频剪辑、修图设计等生产力需求和部分用户的游戏需求提供了强力的硬件支持,其性能可见一斑。

英特尔酷睿i5-12500H处理器采用10nm工艺制程,12核心16线程,基本频率3.3GHz,最高睿频4.5GHz。可以很直白的讲,有无独立显卡不仅仅是卡与不卡的区别,在画面呈现、编辑流畅性等全方位表现都有质的区别。

Cinebench R23是一款测试处理器多线程和单线程运算能力的软件。i5-12500H多线程12299 pts,单线程1725 pts,测试结果比我的预期好很多,尤其单线程测试的优异表现这对我这种经常使用Premiere剪辑视频的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当然,面对Word、Excel这类文档编辑多任务同时运行更是游刃有余。

PCMark 10是一款测试处理器日常办公能力的软件,测试项目几乎涵盖了现代办公中的所需要的所有操作,例如,应用程序启动、视频会议、网页浏览等常用基本功能;电子表格、文档编写等生产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全新荣耀MagicBook 14整体得分5538,其中,常用基本功能8998,生产力6554,数位内容创作7820。这颗i5-12500H处理器应对日常办公还是很不错的。

我对 RTX2050 独立显卡还是挺感兴趣的,支持RT Core光线追踪模拟真实光线路径和DLSS超采样技术等先进的AI功能。使用3DMARK对性能进行了测试。3DMARK Time Spy测试得分4388,其中显卡得分3989,CPU得分10130,2K分辨率下Apex帧率超过55fps,整体表现虽然比不过桌面级显卡,但对一台轻薄本来说有如此表现已经不错了。

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的这一套硬件可以轻松无压力畅玩《英雄联盟》、《CS:GO》这些主流网游。像《CS:GO》这种FPS游戏的帧率基本可以稳定180+(中等画质),流畅不卡顿、无撕裂。不过,游戏并不是轻薄本的主要任务,毕竟屏幕尺寸和键盘会影响玩家的技术发挥。

再来一波硬核的极限测试吧,全新荣耀MagicBook 14在高能模式(Fn+P)下火力全开,单烤CPU功耗50W左右,双烤CPU+GPU功耗可以达到70W左右,轻松应对专业软件及主流游戏的流畅运行。

在双烤极限环境中,CPU核心温度最高也只有78℃,足以媲美PC台式电脑的水冷散热效果。如此优秀的散热表现得益于全新荣耀MagicBook 14全新的散热设计,有着超百片S型超薄扇叶的大尺寸双风扇搭配φ6+φ8双牛角散热管以及遍布机身的9颗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提升风量、改善散热路径,从而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之前使用2020版荣耀MagicBook 14时,“多屏协同”是我最喜欢的功能之一,当时还只是手机与PC之间的协同使用。

到了全新荣耀MagicBook 14,“多屏协同”功能进行了全面升级,不仅可以与手机无缝协同,还可以与平板电脑、智慧屏等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电脑跟手机协同怎么玩?

  • 手机NFC触碰笔记本Magic Link区域即可开始互联。 这一代数字系列的产品上
  • 新增“三窗口多开”功能,连接后可以在屏幕上同步打开3个手机的独立应用,并且横屏与竖屏可以共存而且互不干扰。三个窗口之间都支持文字、图片等文件的拖拽传输。这样
  • 在电脑上打开手机内文件,甚至可以用电脑接打电话、共享剪切板,的确有很多便利。

电脑跟平板协同怎么玩?

电脑跟平板协同有三种模式:镜像模式、拓展模式和共享模式。镜像模式下可以用书写笔在平板上创作,电脑上可以同步显示出来,画图、做题之类的就很方便。

扩展模式下平板可以作为电脑的扩展屏使用,相当于多了一块可移动的电脑屏幕,约等于工作效率翻倍咯。

共享模式的时候,电脑的鼠标和键盘可以跟平板共用,用电脑的键鼠操控平板,编辑平板电脑里的文件,拖拽图片、文档无缝连接。这也是我最爱的功能了。

笔记本跟智慧屏协同怎么玩?

笔记本显示的内容还可以直接扩展或镜像到智慧屏、电视等设备上,而且不用担心会暴露隐私。投屏时可以有选择性展示应用窗口,而不是无差别全部投屏,对居家学习、办公非常友好。

此次,全新荣耀MagicBook 14 还升级了荣耀分享,而且带来了新的换机克隆功能。简单来说,荣耀分享使用起来就跟苹果的AirDrop差不多,可以完成笔记本和手机、笔记本和平板,还有笔记本和笔记本之间文件传输与分享。隔空投送各种设备中的文件、图片,不需要各种传输数据线。

荣耀换机克隆也是此次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的一大亮点,支持Windows 7、Windows 10以及Windows 11的 64位系统平台的其他品牌笔记本和荣耀笔记本电脑之间进行换机迁移,传输速度最高可达70MB/s。

全新荣耀MagicBook 14的“OS Turbo”是荣耀自研的系统级性能&功耗优化引擎,通过软硬件协同能力深入到PC固件层、系统层和应用层,通过算法和能力对CPU和GPU的底层进程进行优化,实现更高效、智能的硬件效能释放。全新荣耀MagicBook 14是全球首款搭载OS Turbo技术新品笔记本电脑。

直观点说,荣耀笔记本将手机端的OS Turbo技术应用到笔记本端,带给用户更长的续航和更优的性能体验。例如,充分释放i5-12500H处理器的性能的同时控制功耗,优化能效比,在相同的软件应用场景中,使用OS Turbo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整机功耗。用一句话概述OS Turbo的优势:相同的场景、相同的硬件,更强的性能、更低的功耗。

笔记本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带着它穿梭于办公室、图书馆、咖啡厅,随时随地满足使用需求。然而,续航却成为限制多数笔记本外出携带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续航不足”这一用户痛点,全新荣耀MagicBook 14配备了75Wh大容量电池,这也是行业内首款在14英寸轻薄本中配备如此大容量电池的产品。

据官方介绍,充满电后全新荣耀MagicBook 14亮屏待机可续航20小时,网页2K视频播放时长7小时,1080P本地视频播放可续航16小时,编辑文档、浏览网页等日常办公可续航约12小时,看着还挺不错,实际表现如何呢?

我在60%亮度、25%音量、平衡模式下使用全新荣耀MagicBook 14播放1080P爱奇艺在线视频2.5小时消耗电量约30%,修图、码字、浏览网页等正常办公场景使用2小时消耗电量约25%。对于一款轻薄本来说,这样的续航表现已经相当不错,即使出门忘带充电器也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告别电量焦虑。

全新荣耀MagicBook 14配备了一个100W氮化镓快充头,约80分钟可充满笔记本。同时,它还可以为荣耀手机、荣耀平板快速充电,这样,我们出差、旅行只带这一个充电器就够用。

经过这段时间“形影不离”的体验,让我对这台全新荣耀MagicBook 14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外观设计、硬件配置、屏幕素质等综合表现没有让我失望,与其说它是一台轻薄本,我更愿意称它为“好看又能打的性能小钢炮”。

目前,荣耀笔记本MagicBook系列多款产品推出的钜惠活动还在火热进行中,硬核C位全新荣耀MagicBook 14限时优惠500元,补贴价仅4999元起,性能小钢炮实力打造“充一次顶一天”的越级体验。适合没有很高预算但又对外观和性能有一定要求的白领、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作为荣耀MagicBook 14的老用户,我看到了荣耀笔记本的不断进步,不仅仅有设计感与硬件配置的提升,还有品牌调性的日渐成熟,这怎能不令人欣慰呢。

前置仓生鲜电商每日优鲜,站在了悬崖边上。

作为曾经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每日优鲜美股上市不到一年,市值已跌去98%,且此前老股东也陆续逃离。

有人将每日优鲜的溃败归结为生鲜行业的特殊性——生鲜本身腐败易亏损,以及非标的属性,很难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这种观点的例证是,生鲜行业除了创业企业基本清零以外,连巨头下场的许多项目也纷纷折戟。

迫不得已,每日优鲜管理层在带投资人去标杆望京店时,也耍了一些小心思。当时,投资人去门店,每日优鲜为了数据好看,就临时通知区域经理将门店划片,将原本3公里的覆盖范围转为5公里,并通知大山子附近的每日优鲜前置仓站点的派送员来支援,原本一天的订单500单,这样直接就变成了900多单,甚至是1000多。

每日优鲜本来的客单价就很高,这就显得更厉害了。当时,一度有投资人在现场拍手叫绝,直呼牛逼。

魔幻2015:涌入的资本,冲走了天才的理性

2019年,创始人徐正第一次意识到,每日优鲜的整个局面正在失控:核心业务无止境亏损、创新业务节节败退、每日拼拼口碑崩塌、盒马模式试水失利……而这个时候,一个消息传来——多轮连投的腾讯,不愿意再为每日优鲜输血了。

彼时,徐正为首的管理层陷入了恐慌,一边降成本、一边四处筹资。最艰难的时候,徐正直接在2019年底的高层会议上痛哭流涕,感慨生鲜这生意太难做了……

在外界眼里,徐正显然是个天才。考上科大少年班,才15岁;到了2009年,徐正才28岁,在联想中国区负责笔记本事业部的工作,是联想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并将部门年均营收拉高到300亿元。

集团内部相传,徐正因此被柳传志相中,去负责联想孵化的农业项目佳沃,而正是在佳沃,徐正第一次对生鲜有了直观的感受。

据说徐正在佳沃最大的收获是两个,第一个是悟出了生鲜生意,要在产业的上游和C端进行布局。第二个就是当时并没有把生鲜没有价值折损,也就是足够快,足够新鲜的交付给用户的方式。这两个想法的叠加,决定了徐正创业的基本模式——一要和上游建立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尽可能的搞产地直采的模式,二要给消费者足够快的物流体验。

2014年,也就是著名的中国互联网上下半场的分水岭的前一年,徐正拉了自己的老部下曾斌创业,并首创了前置仓模式。

无论如何,这对行业是一个贡献。关于前置仓模式的死穴,文末会展开论述。徐正创立前置仓模式的前期,据说资金颇为紧张,本人还为此几乎抵押过房产,他说:“一个创业公司,真的想干点啥事,没有任何单点资源优势,说白了,就得AII IN(全部押进)”。

实话实说,当时大多数人是看不懂前置仓模式的,徐正也没少见投资人,拒绝每日优鲜的投资人,也比投资的人多。然而,如果一直这样稳步发展,仔细打磨,寻找规律,每日优鲜的命运也许会完全不同。可历史总是会拿人类最稀缺的天资和热钱捉弄人。如果仔细观察徐正的履历,不难发现,他的人生太顺利了,15岁的少年班、28岁的事业部总经理。

这固然得自于他的天分和努力,但也容易让人浮躁和变得对自己的判断过分的轻信。

但徐正拒绝这样反思,2020年在湖畔大学的分享中,他特别提及:“我们既强调AII IN,又强调极其慎重,所以我们内部有个做法,叫做直觉、逻辑、数据三环验证,这三环都确认后,才是趋势,才能AII IN。一环不在,就忍着,实验完了、看完了,删掉。所以我们做了很多业态尝试,但真正ALL IN进去的并不多”。

然而,在现实中,徐正和每日优鲜并没有足够的慎重,也没有反复的验证,他几乎是按照自己分享的经验的反方向在做事的。因为,2015年还是来了。据说,就在徐正将要拿到房产抵押的贷款时,时间进入了2015年。

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份,滴滴和快的合并、点评和美团合并、58和赶集合并……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互联网即将进入巨头垄断时代,能投的好赛道不多了。这从今天看当然是一种错觉,但是这就是2015年的真实氛围。徐正不用抵押房产了,因为投资人来了,生鲜创业的大浪潮来了,每日优鲜抓住了风口,成为资本疯狂追捧的对象。

2015年,前置仓模式、仓店一体等概念都被打上了高光,借着这波浪潮,徐正开始大讲故事。2020年的分享时,他也还信誓旦旦的说过——一个行业的周期越长,就越讲究顺势而为,在终局处布局,坚持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比如农业、零售,就是典型的长周期行业。

然而,在真实宇宙中,每日优鲜在资本的支持下,走上的不是“快车道”而是“超车道”。从此前好不容易拿到2014年12月的天使轮,到后面越拿钱越容易,从2015年的5月到2017年的3月就连续拿了5轮,腾讯、联想、老虎基金……投资的阵容空前庞大,特别是腾讯的多轮all in,更是对外界传递了一种每日优鲜已经飞上枝头变凤凰的错觉。

而在资本的主推下,徐正也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他没有时间再去研究前置仓的弱点和不足,也没有实践所谓的“极其慎重”和“三环验证”。资金充裕时,每日优鲜甚至还动过盒马模式的主意,做了一个大型商超,想学习盒马做店仓一体,然后辐射周边社区。

为此,每日优鲜购置了一层摞一层的标准梯形鱼缸,引入了各种鲜活的海产如小龙虾、扇贝。然而,虽然有24小时供氧,但鲜活海鲜的死亡率很高,而每日优鲜的品牌心智又不能带来足够的流量,这些成本最后就以货损的方式摊销了。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尝试则是,每日优鲜以火龙果和榴莲这两个单品,作产地直采的爆品,想把火龙果和榴莲这种单品打造成单品大爆款,但后续消费投诉不断。为此,只好是很多消费者即便打开了榴莲,客服还得予以退货。

折腾一番过后,每日优鲜也没能沉淀出什么爆品模型。但得益于粗暴地大规模铺量,2018年上半年,每日优鲜在生鲜电商行业的用户规模占比已突破50%,连续4个季度领跑行业。2018年已完成全品类的精选生鲜布局,在20个城市建立“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冷链物流体系。关键的物流指标,从提供2小时达,变成为1小时。

这些指标当然让投资人非常满意,而且,在和一众对手的竞合中,每日优鲜也显得极为抢眼。例如,2018年,社交拼团开始在电商平台盛行,这吸引了不少玩家的进入。

当时,美菜、苏宁、美团都上线了"拼团" 板块。每日优鲜对应的产品则是每日拼拼。当时,每日优鲜COO孙原对外解释,每日优鲜确定了消费者圈层,每日拼拼是增量和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每日优鲜也跑通了前置仓模式,可将成功的模式及经验复制过去。但实际情况是,每日拼拼在内测当天就因各种问题暂停服务了。

每日拼拼发布公告称," 由于用户对每日拼拼的参与热度远远超出预估,在内测上线当天就出现了下载限制、注册不成功、分享功能不稳定等严重影响客户体验的问题,正式公测时间将稍作延迟。"此后,每日拼拼宣传依靠返利就可 " 月入十万 " ,又遭遇前期 " 入坑 " 用户甚至自家员工的炮轰讨伐。

公开报道称,每日优鲜前期曾号召用户和内部员工拉拢种子用户,通过各种优惠及返利政策,宣传产品可以省钱、挣钱,甚至还能月入十万。结果不仅商品性价比不高,而且也没有高额返利,还得罪了亲朋好友。

与此同时,每日优鲜后续还尝试了社交电商,以及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特别是无人货架项目,其资源利用模式和前置仓非常吻合,和大批没有前置仓积累的创业项目相比,每日优鲜的优势是肉眼可见的。

但这样的项目也没有做下去,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每日优鲜内部的浮躁气氛和投机心理——他们甚至都没有等待一个优质项目开花结果的耐心,一味笃信会出现某个奇点之后,会有超级产品的超级爆发,但它始终没有等来这一天。

这也导致了,每日优鲜几乎试水了一切可以尝试的方向,但而实际结果是,这些项目几乎都无疾而终了。除了每日优鲜商城,其他都没做起来。所有新业务中,仅副总裁李漾负责的便利购存续时间最长,但2019年年底,李漾职位变动负责商城业务后,便利购就开始收缩撤点 ,后期再被传的消息则是便利购被顺丰旗下的丰衣足食收购。

在一位前员工看来,每日优鲜进行的诸多尝试,完全是投机思维下的资本局,看什么火热就做什么。2018年之前的折腾都还只是尝试,融资环境还算顺畅,但到了2019年的时候,境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9年在高层会议上痛哭的徐正,眼前是这么一番局面。每日优鲜此前虽已将客单价拉升到了100元以上,但这仍无法避免亏损的命运。

接近每日优鲜的人士表示,如果将100多元的客单价拆分,其实可以发现,这个订单中有十几个不同的Sku,而这也是每日优鲜财报毛利率20%多,而实际净利率不足5%的重要原因。

在易小鲜创始人张腾看来,前置仓模式起送门槛就很高,即便当下完成了消费教育,30分钟的配送时效被普遍认可。居民的实际付费意愿也不高,买菜这件事,在居民消费普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替代性非常强。

与此相反的是,团购企业多多买菜,则因为短交易路径和少人员接触,反而提供了资源保障。有限的前置仓门店和居民多元的消费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以及盒马前置仓企业,都是以“秒杀”形式让消费者参与抢菜,但大多数还抢不到。这本该是一次很好的业绩增长机遇,但受制模式问题,每日优鲜并未占到很大便宜。

一位接触过交易数据的每日优鲜内部人士向雷峰网表示,2019年,每单的履约成本是39.8元,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交易数字。生鲜行业,蔬菜瓜果的利润率是10%~15%,冻品80%~90%,这些可以保证不赔,但客户不一定会只购买高利润货物。类似电池这样的标品也需要拓展,这就导致很难产生爆款,所有的产品都很难起量。

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中还要给客户发优惠券,动辄80减20、100减30,还有15块钱零门槛。这样一算账,去掉商品成本、营销成本以及履约成本外,几乎每单都是亏损。多重死局的压迫下,每日优鲜随后开启了其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裁员让每日优鲜元气大伤,虽然降低了人力成本,但失去了原本的有序经营。

事实也确实让人想哭,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19、2020以及2021年的一季度,每日优鲜一直处在亏损边缘。2018年-2020年,每日优鲜净亏损分别达到22.32亿元、29.09亿元和16.49亿元,调整后净亏损率从62%降至46%,再到25%;而2021年一季度亏损有所收窄,但亏损仍达到了6.10亿元。

为此,当时管理层开始集中精力降成本。2019年,每日优鲜计划重构WMS订单管理系统。他们希望,从上游的APP下单,到DMS分单预测补货系统、OMS分单系统,再到后续的TMS直干线运输系统,以及再往后的SMS前置仓系统,及最末端节点的云雀配送系统,这样每套系统都自己做,以后相当于形成一个系统闭环。

这套系统里面,WMS是核心,每日优鲜招了4个产品经理,这4个产品经理一年干的事不多,就是去考察和调研。一年的总工资也得一两百万。此外,每日优鲜还外聘了一个顾问团。这些都是前期准备,这就花费了近两三百万。

其实,如果采买富勒(WMS服务商)的系统,别人私有化部署,给你源码,你自己维护,300万就搞定了。类似这样铺张且低效的事情,每日优鲜做了很多,比如每日优鲜在加盟和直营的模式选择上,也是一直摇摆不定、各种折腾。

每日优鲜先是从加盟转成了直营,大面积的去收购加盟门店。结果持续了不到半年,就发现成本太高,又开始切回加盟模式。

而到了后一个时期,青岛的投资进来以后,每日优鲜管理层又觉得自己有钱了,加上筹备上市的需要,又开始搞直营,把外包出去的这些门店再收回来,大量的资金就在这种摇摆不定的战略中被消耗了。

迫不得已,每日优鲜管理层在带投资人去标杆望京店时,也耍了一些小心思。当时,投资人去门店,每日优鲜为了数据好看,就临时通知区域经理将门店划片,将原本3公里的覆盖范围转为5公里,并通知大山子附近的每日优鲜前置仓站点的派送员来支援,原本一天的订单500单,这样直接就变成了900多单,甚至是1000多。

每日优鲜本来的客单价就很高,这就显得更厉害了。当时,一度有投资人在现场拍手叫绝,直呼牛逼。

这一年,每日优鲜的数据也第一次被叮咚买菜超越。2019年7月,俄罗斯的投资机构DST派了五个人接洽每日优鲜,并在每日优鲜上海总部见了面,但尽调结束,DST并没有投资,反而在之后的2021年9月投资了叮咚买菜。

前面说过,2019年徐正第一次痛哭,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裁员。但这次裁员非常粗暴,原本是要裁掉一些绩效为C的基层人员,但是被进一步扩大,部分当年年末刚涨薪30%且绩效为A和B的人,也被裁员。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做事的人被裁掉了。

裁员之后,留下的部分员工心存怨气和不满,且基层员工流失率严重,没有真正能干活的人。面对这样种种不好的“预兆”,2020年3、4月份,徐正再一次哭了,也许是恐惧,也许是后悔。这时候出了一件影响非常不好的事情——当时内部决策要做VIP服务,就是给高利润值的客户打标签,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价格敏感的客户则做一些标注——其实这在任何公司都是常见的做法,但消息被泄露出去之后,反而引发了用户的高度抵触。

2020年三四月份,每日优鲜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技术故障,不是商品出不了库,就是无法正常配送。当时,外界猜测是疫情导致的系统过载,但实际并非如此。

在一位前员工看来,这是裁员引发的不满,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仅这种技术性故障,2020年三四月份就出现过四五次,这给每日优鲜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很大影响。

因此有接近每日优鲜的人士告诉雷峰网,2019年底到2020年初这段时候出的种种乱相,很大程度上是被裁或即将被裁的员工在“刻意报复,宣泄不满”,这个观点无法证实,但足见每日优鲜内部不仅仅是业务失准、管理混乱,而是连凝聚人心的向心力,也开始瓦解了。

这直接表现为,一些优质老员工也逐渐失去了对公司发展的信心,部分不在裁员名单的人,也趁机跳槽离开了每日优鲜。等到2020年8月,每日优鲜原本3600人的团队规模缩减到了1400多人。

然而,这时候时间已经来了疫情时期,这本是最需要凝聚人心、凝聚战斗力的非常时期,而每日优鲜却出现了瓦解的前兆。

腾讯甩手、老股东撤离,员工股票缩水

腾讯投资是每日优鲜的坚定支持者,其不仅投资了每日优鲜本身,且在无人货架便利购等新业务中也有资金注入。

腾讯投资属于典型的战略投资者,并不介入每日优鲜的日常经营管理。一位前员工表示,尽管存在投资关系,但多数时候腾讯对每日优鲜的刚性约束很少,最多是要求每日优鲜能多选用一些腾讯其它的服务,比如地图服务、云计算等等,这在腾讯生态中很常见,算不上对每日优鲜的苛求。

但是,当腾讯通过各种各样的管道发现,每日优鲜内部的混乱、低效和模式的难以为继时,就开始果断的切割。每日优鲜管理层收到消息,腾讯不愿再领投了,也不考虑再注资。徐正开始慌了神,四处筹钱。

而市场环境整体也在发生改变,社区团购和无人货架领域,开始退潮冷却。就在每日优鲜艰难筹措资金的2019年,生鲜电商独角兽“呆萝卜”就对外宣布,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紧张,公司日常经营受到重大影响。

在此之前,呆萝卜通过3次融资,曾获得超过7亿元。紧随其后的2020年,曾经的生鲜电商“老大哥”易果生鲜,也烧光了数十亿融资,走向破产重组,总负债23亿元。此后的故事,就是青岛国资携带20亿人民币的入局,使得每日优鲜完成了上市前的最后一跃。

2020年6月25日,每日优鲜抢先在美股上市,不过上市当日就遭遇破发。截止当日收盘,每日优鲜股价报9.66美元/ADS,较发行价下跌25.69%,总市值为22.74亿美元。而每日优鲜当时上市的认购手段,一度沦为业界笑柄。

每日优鲜上市的时候,市场普遍不看好,叠加中概股危机,每日优鲜的股票认购非常艰难。同时为了和叮咚买菜抢夺“社区零售第一股”的头衔,提前结束认购,徐正抖机灵,找了自己中科大以及联想时期的朋友前来认购。这些人几乎都持有近百万美元价值的股票。

即便这样,每日优鲜还联合承销商富途作了0费用认购的活动,凡是在每日优鲜充值100元的申购者,若其申购每日优鲜新股超过100股,将被额外配售20股。

只是,后知后觉的投资者们,在股价破发并一路向下的时候,才明白这并非申购火爆,而是机构不要。如今,每日优鲜不仅2021年年报难产,还收到了退市函。

与此同时,老股东们也开始加速卖出逃离。美东时间2022年6月1日9时41分,每日优鲜成交中出现了一笔490.9万股ADS的超级大单,成交价为0.15美元,比市价低了近10%,成交总额约为74万美元,占当天成交总额的1/10左右。

由每日优鲜1股ADS等于3股普通股可知,该老股东一次抛售了多达1473万股普通股。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则于2021年11月辞去了在每日优鲜董事会的职务。

公开信息显示,李朝晖自2017年6月起,李朝晖就开始担任每日优鲜董事,腾讯方面更是自2015年5月起参与了每日优鲜5轮融资。更早时,青岛国资还在2021年5月29日放弃了对每日优鲜的认购权利,而按照原本的计划,其将在首次投资(2020年12月)半年内按F轮融资的价格追加10亿元投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日优鲜的上市实在是一个错误的、投机主义的决定,它不仅把公司的问题彻底暴露了,而且也伤害了很多员工的个人利益,如果说上面的机构、高管,都是信息相对称、因此跳船逃离的话。

那一些每日优鲜的员工,就真的成了牺牲品。比如,每日优鲜内部有一个老员工,初中文化、从最基层干起,干了7年。从送货、到小班长、小区经理、区域经理。每日优鲜上市的时候,公司给了价值200万人民币的股票,但是由于一年期兑现,折损了98%的价值。

复盘前置仓模式:是立命之本,更是死穴

徐正确实开创了在当时具备颠覆效应的前置仓模式。

但如果当年徐正不是拿到了潮水一样涌来的投资,也许他会发现,前置仓模式在高线城市和低线城市的命运完全不同,盒马鲜生、叮咚买菜以及每日优鲜代表的前置仓,更多是一种即时性需求,这是一种提升性消费需求,付费意愿不够刚性。

前置仓的货物都是提前备放在仓库里的,生鲜本身保质期就不长,货物流转效率低,最终货损率必然很高。如果没有非常密集的人口和足够的消费能力,前置仓亏损的概率是很高的。

在前置仓模式之前,所有的干线物流都是大小仓模式——从城乡结合部的大站点开始分配,送到城市里的各个小节点然后派送,这种模式是没有冷链加持的,显然解决不了生鲜这种特殊商品的低温、保鲜等特殊需求。而所谓的前置仓模式,就是将若干个小型仓库以高密度布局设置在城区内,每个仓覆盖范围有限——仅需要覆盖周边三到五公里。

正是以这种模式,每日优鲜逐渐将1小时甚至是30分钟送达建立为核心优势。而且,相对于大仓模式,前置仓的单点面积仅200-300平米左右,在一线城市的前期投入只需50万元/个,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每日订单超过一定的数量,这个成本很容易被平衡掉。

33岁创业的徐正,一开始以前置仓的模式杀入生鲜赛道,很快便获得市场的青睐。因为前置仓的出现,让生鲜产品很快的送到消费者手里,大大缩短了配送时间,是一种颠覆式的、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前置仓模式看上去很好的解决了生鲜电商的最后500米问题,服务又快又好。

但是,前置仓风光无限的概念下隐藏的很多问题,彼时并没有经过精细的打磨和测算。例如,前置仓需要足够的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才能平衡成本,但全国达到这样标准的城市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寥寥无几,所以前置仓是否适合全国推广,是一个值得深入考究的问题;

又比如,前置仓虽然体验很好,但是这个体验如果在商品价格中计入仓储、物流的成本,仅仅高客单价就会让很多用户觉得这不是一种刚需,而如果不计入物流、仓储成本,又无法平衡成本。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人物比如有侯毅,他关掉盒马的前置仓业务时就指出,前置仓模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复制,但是难以兼顾成本和效率,不可能全面盈利,侯毅断言,前置仓“是不成立的模式,是做给VC看的模式”。

但徐正和侯毅的计算方式完全不同,他在湖畔大学上课的时候分享前置仓的好处,说了两大优点:

第一,空间利用率高。每300平的前置仓,空间利用率约等于3倍面积的超市,因为不需要设置公共的双向过道,货架空间往上可以更高。

第二,房租低。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盖完一个小区后,往往是能开店铺的,先给它开上,于是就出现了很多阴铺、阳铺。阳铺就是人流量很大,顺应人流方向的店铺,而阴铺就是很背街的店铺,不顺应人流方向。因此这块土地没有额外增值。所以做前置仓选择的就是阴铺,单平米租金就差3倍,坪效差3倍,其实差了9倍。

不管徐正如何振振有词,时至今日,围绕前置仓的争论还没有结束,这几乎成了一个信仰问题。信的人认为前置仓一定有一个ultra模式,不信的人认为前置仓就是一种失败的模式。

每日优鲜的败局,也许不只是前置仓的价值优劣导致的,其实是一批2015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的样本。它们大多有背景不错、条件光鲜的创始人,也能找到不错的切口和商业创新的价值点,它们原本可以改变行业,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一部分命运。

但是,在资本的裹挟下,在包裹着“长期主义”的糖衣下的投机主义泛滥的时候,他们缺少真正的对人生目标、价值准则的内在思考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做了大量to VC而背离商业本质的事情。

最后的结果就是,98%的价值是通过讲故事而得来,最后98%的价值也随着故事的破灭而离去,剩下的2%可能就是他们留给这个商业世界不多的印记,这很残酷,但是确是事实。

2022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引发青年农民工就业去向的社会热议。同时,上海、天津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引发老年农民工路在何方的社会讨论。

这表明,政府、市场等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和治理诉求,制造业企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青年农民工进入实体经济,相关职能部门希望老年农民工能够按照政策要求及时退出劳动力市场。不管是劳动使用的角色期待还是市场管理的政策要求,本质上是基于世代理论的年龄标准来看待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青年农民工进入平台经济就业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美团研究院《2020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显示,美团平台上的有单骑手中,“90后”骑手占比过半。有研究显示,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继续从事就业活动的数量庞大,总人数大约有9800万人,农村和城镇分别约为8400万和1400万。可见,技术升级塑造了不同类型农民工的出路,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在新业态、新技术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也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本文利用对广州地区的农民工个案访谈资料,从生命周期-劳动周期-技术适应交互的视角来对农民工群体进行代际分类,进而探讨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群体因技术升级而作出的就业选择和劳动去向。

一、年龄-劳动-技术交互下的农民工代际划分

S.N.艾森斯塔德认为,年龄是世代划分的核心概念,年龄状态是人们的人格系统与他们所组成的社会系统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代际差异包括属于个人特征且与生命周期高度相关联的年龄层差异(即年龄效应)和属于群体特征且与生命历程高度关联的世代效应。伯罗斯菲尔德认为,研究市场转型对个体的影响,需要同时考虑年龄、世代和时期的影响。因此,年龄效应不仅反映了个体层面生命周期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年龄效应还刻画了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收入能力。

因此,国内有关农民工群体的代际类型主要以年龄世代作为划分标准,将农民工区分为老一代和新生代。

生命周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形成的生活阶段与生活模式,农民工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为两个阶段—年轻时外出打工挣钱,年龄大了以后回家乡务农、务工或经商。对农民工群体来说,其年龄周期和劳动周期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劳动周期随生命周期呈现出“出生成长-成熟稳定-老龄退出”的倒“U”型结构,也即随着年龄的上升,劳动能力不断上升,收入水平也不断增加,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劳动能力随之下降,使得年龄、劳动能力与收入之间也呈现出倒“U”型关系。对农民工进行代际划分,需要同步考虑农民工的年龄-劳动,也即需要同步纳入生命周期-劳动周期进行参考。

代际差异也是社会高度技术化的产物。正如玛格丽特·米德所指出的,二战后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重构了人与人的关系和代际关系。技术成为时代的主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人知道得多。但今天却不再如此”。此时,代表未来的是青年,而不是他们的父辈或祖辈。

当前,数字技术深入经济社会各领域,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人成为第一代“数字原住民”,同时也面临着数字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造。技术改变了劳动者的角色,工人可以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大数据所需信息的提供者、在线社区的建设者等,帮助普通个体直接参与大众生产过程。

对农民工群体来说,技术升级是一把“双刃剑”。技能型人才往往能够借助技术进步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成为技术的获益者;低技能工人则未曾获益,甚至成为新技术发展的潜在受损者,面临着岗位替代、劳动收入的份额受到挤压、遭受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过程的“执行替代”和强化的技术控制等困境。

鉴于技术升级在塑造农民工劳动境遇和职业选择上的重要性,本文在遵循农民工出生年代划分和代理论的基础上,在农民工劳动周期-生命周期变量基础上,引入技术适应变量,建立起生命周期、劳动周期和技术适应能力相结合的农民工群体代际划分的测量框架,将农民工区分为成长型农民工群体、稳定型农民工群体和退出型农民工群体。

在生命-劳动周期和技术适应水平的交互视角下,成长型农民工群体是指年龄较轻且在信息化背景下长大的农民工,他们的劳动能力处在上升期,能够较好胜任生产自动化和机器换人时代的用工需求;稳定型农民工群体是指中年且劳动能力强、劳动经验丰富的农民工,是大多数企业和工厂的生产骨干,适应生产自动化能力较高;退出型农民工群体指年龄较大且面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他们学习能力弱、劳动技能低,属于被自动化生产和机器换人所替代的对象。

二、成长型农民工:为生活而工作

1. 个体化生活的行动者

成长型农民工要么是农村出生长大的二代农民工,要么是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农民工二代,其劳动伦理逐渐个体化,不愿为了集体和家庭利益牺牲自我,闲暇时间更多用于个人消费。消费革命的到来和消费社会的形成,推动了包括打工妹在内的农民工群体在消费领域的再造,不同于生产领域的廉价、卑微、次等的“生产主体”形象,他们更渴望成为自由、平等、有价值、受尊重的“消费主体”,而正是通过在城市消费,他们才得以实现身份认同并融入城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技术的升级和消费体验的便利不断激发成长型农民工的消费欲望,不断重塑他的生活参照,推动消费开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主导形态。

外出打工既非家户决策,也非同辈压力,而是自主决定。早期农民工外出打工往往需要经过家庭决策,考虑比较收入,受社会理性和同辈合法性压力的影响,即便是个人决定外出,也还会考虑家庭因素。对成长型农民工来说,外出打工就是个体行为,甚少考虑家庭利益和父母意见。

“读完技校,就到广州进厂了。不出来打工,就得在家种地,种地又累收入又低。也没有跟父母商量,他们也帮不上什么。出来打工不需要什么原因,自己长大了,要靠自己生活。”

“我爸妈出来打工的时候,都是村里面一伙人出来到广东打工。我毕业后,就通过手机在网上找工作,看到合适的,就自己过去面试。去过中山、佛山,最后留在广州工作。”

对成长型农民工来说,外出打工不再是家庭的重大事件,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决策;也不需要过多借助血缘、地缘网络,需要寻求支持和帮助。劳动就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自然过程,成年了就必须外出工作。

劳动的目的是追求自主支配收入,自由享受生活。

“一毕业就出来工作了。读书没有意思,没钱花。现在上班了,自己赚钱自己花。逛街、买衣服、吃东西、买手机、玩游戏等,都是自己说了算,再也不用听父母唠叨了。钱不够用,可以申请网贷、花呗、京东白条,还有信用卡,先花了再想办法还。

有没有想过给父母交一部分工资?

暂时还没有,我还没有玩够呀!花呗还有欠账,每月要还呀!

你不给家里钱,你的父母没有意见吗?

自己钱不够花,不给父母钱花,希望自己有更多钱花,这是成长型青年农民工群体的普遍心态。打工的唯一目的,就是可以摆脱父辈对自己的经济约束,可以自己挣钱自己花,让自己开心和享受。潘毅的研究也指出,农民工外出打工追求的就是可以“自己赚钱自己花”,成为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动者。

有钱消费,生活才有意义。调查中,多位20来岁的成长型农民工反复提及的是:

“这个月的工资钱没了,要是再有点钱花就好了。”

“上次去网红打卡的地方又有新玩法了,下月发工资了去体验一下。”

“还完花呗、京东白条欠的钱,口袋空了,真没劲。”“要是能找一个工作轻松、不用加班、能有钱花、能经常出去玩的工作多好呀!”

在他们看来,多消费、多享受、多体验是人生的追求。正如阎云翔调研所说,“对年轻村民来说,他们倾向于模仿城市的生活方式,把挣的钱全部花光”。因此,只有有钱消费,才是有意义和快乐的人生,只有通过消费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和认同。

2. 适应数字经济的一代

成长型农民工是信息革命时代成长起来的e世代,“信息主导”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身份认同。技术不仅重构了生产-劳动生态,也改变了成长型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代农民工适应了数字时代的流动,也培养了数字经济的链接能力。

依赖信息技术的一代。实地访谈中,一个直观的场景就是,所有成长型农民工被访者都是一边接受访谈,一边玩手机,很多是看手机和做访谈同时进行。

“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准点上班,按时离开,做不好的话还要扣工资,挨主管批评,有时还要返工。幸亏有手机,可以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追剧;有了微信、微博、抖音等,可以接触很多的新东西。比无聊的打工、上班强多了。”

可见,在成长型农民工群体眼中,他们更看重是否好玩,能否让自己爽,凡是有利于他们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技术,都是他们眼中的好技术,凡是能够给他们带来体验式快乐的APP,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工具。

接入平台经济的一代。成长型农民工是在信息化社会成长起来的人口世代,他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完全融入信息时代。

在访谈过程中,很多被访者均不约而同地表示:

“没法想象没有手机的生活,没有手机寸步难行,学习、培训、交友、工作,等等,都离不开手机。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出门都要扫码,没有手机什么都做不了。”

“现在很多平台APP都会提供学习的内容,也有课程,自己跟着学,很快就学会了。”“通过手机找工作,现在很方便,尤其是去平台打工,登录注册就可以了。”

“打开手机APP,等着派单,自己接单,就开始赚钱了。”

“现在我的对外联系都靠手机了,团购、网约、交友、拼团等都离不开手机。打工生活很无聊,有了APP就不无聊了。”

在成长型农民工看来,手机不仅是一件简单的联系工具,还是他们生活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连接纽带,更是他们进入平台并接入劳动力市场和求职就业的重要通道。

互联网人格的一代。成长型农民工的社会化是在高度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平台文化制度化再生产了成长型农民工的认知、交往和社会关系。各种APP实际上已经安排和占有了成长型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时间。

“我现在出门基本上不带钱包,就带一个手机,还有一串钥匙挂在裤带上,多方便!”

“你看满大街都是二维码,还用得着带钱包吗?乡下现在也都可以扫码了。再说了,移动支付已经无孔不入,只有老土的人才使用现金。”

这种生活消费的数字化、信息化,深度渗透成长型农民工的全部时间,赋予了成长型农民工的移动互联网人格,成长型农民工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深度互嵌互构。

此外,通过手机跟上社会发展,融合城市社会,获得劳动技能,收集社会信息,成为很多成长型农民工适应信息社会的重要方式。

“没有手机,生活太无聊了,一点意思也没有。有了手机,至少可以缓解我上班的枯燥。休息的时候,刷刷微博微信,看看抖音,跟朋友同学聊聊天,真好。这样,我就感觉跟社会续上了。”

一个“续”字,表明了成长型农民工的态度,他们工作就是要跟上社会潮流和时尚,要适应社会消费,这才是他们工作和劳动的专注点。至于一份工作能坚持多久,一份职业有无发展前途,可能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关注的是只要跟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和节奏,就能适应社会和找到生存的机会空间。

3. 从传统工厂工作转向平台经济就业

普遍厌烦流水线生产的重复单调、不自由。从代际关系和职业地位来看,成长型农民工跟他(她)们的父辈存在两代同业现象,但两代人看待工厂就业的态度差异明显。

“我技校刚毕业,父母就要求我出去打工,他们觉得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出去打工,要赚钱买房、结婚。我没有其他选择,但是要去自动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工厂上班,靠体力干活的企业不去。”

“我是做串珠的,上一家工厂要用手工串,干了两个多月就走了。现在的工厂自动化生产,机器串珠,我只需要管理几台机器,比上一家工厂强多了。”

“现在找工作,要看是不是自动化生产,是看机器,还是动手做,有看机器的工作,就不去动手的工厂。”

可见,成长型农民工的劳动价值和就业理念更多倾向于在自动化程度较高和机器人使用较为普及的工厂上班,一定程度上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长期接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教育和生活有关,背后折射出劳动价值观的代际转型。

随时准备踏入平台经济就业。已经就业的成长型农民工,普遍是调换了工作进入平台经济就业。

“在工厂打工没有自由,每次都在同一个位置上岗,干久了觉得没意思。平台就业不一样,有选择不上班的自由,有选择休息的自由。当然,考虑到收入,我也不会随便休息。”

“做网约工好,我在工厂做过,在酒店也做过,还是觉得开网约车好,认真工作,就可以抢到好的单,不想做了,可以在马路边休息一下。觉得累了,就把车交回去,没啥影响。”

“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工友都辞职了。这个月做完,就不想做了,申请去送外卖,送外卖也累,但跑熟的话,工资比工厂强。”

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型职业成为成长型农民工离开传统工厂的主要工作去向。此外,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成长型农民工,要么进入平台经济就业,要么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就业,总而言之,都愿意从事与新技术、大平台有关的工作。

“我们是公司的生产装配部门,既是公司内部的设备研发维修部门,也是公司对外培训机构,所有员工都是机械专业毕业的技工。由于都是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辅助系统,我们部门有很多年轻人,招人也相对容易。有些部门,需要纯粹手工的岗位,年轻人不愿意来,来的都是中老年人。”

三、稳定型农民工:为家庭而劳动

阎云翔、杨雯琦认为,在中国,个体是由关系界定的,个体的欲望和利益需要服从家庭的利益。魏澜、张乐天认为,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中国青年,他们在精神上向往核心家庭,在经济上则与主干家庭模式紧密捆绑。对农民工来说,即便是他们走进市场,进入企业,也不会出现黄宗智所言的那样——“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兴起,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生产将被个体的产业工人所取代”。对稳定型农民工而言,为家庭主要是为了子女,即他们的劳动目的是“向下看”,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1.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义践行者

积极参与劳动。稳定型农民工面临着三代家庭的责任,对上要赡养父母,对下要抚养子女,同时自己也要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对他们来说,既要劳动也要消费,消费建立在劳动的量入为出的基础上,劳动所得既要保证自己的生活,又要满足父辈和子代的需要。

“工作累是肯定的,可是我这个年龄,不累点赚不到钱呀!我这样说,你应该就明白了!我们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必须要努力工作呀,不工作不行呀,上有父母要养,下有子女要养,负担重呢!父母还在,生活、看病哪样不得花钱;小孩还在上学,还有参加课外班、培养兴趣爱好等,哪一样都需要钱。再说了,我们这么辛苦地打工,不就是为了小孩能够有个好的出路。我们读书不多,再也不能让小孩受这个罪了,多赚些钱,为他们读书创造好的条件。”

年富力强的稳定型农民工普遍反映:

“现在赚钱的机会多,要勤快劳动,多赚钱,为子女进城读书提供条件。”

“厂里面的工作要做好,才能保证基本收入,再做一份兼职可以多点收入,小孩就可以安心学习。”

“现在不读书,连进厂打工的机会都没有,很多都是自动化设备,没知识用不了,我多打两份工,就可以为小孩读书多存几个钱。”

他们对应的行为就是要勤劳、多赚钱,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其劳动-消费观就是重积累、重消费,其劳动目的就是要为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劳动收入满足家庭需要兼顾个人所需。张静认为,家庭主义的亲疏远近规则、身份美德特质以及内外边界意义,都将妨碍规则向非个人的公共性转化。但是,家庭主义的血缘倾向和个体责任,客观上维系了农民工家庭的完整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在流动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义是统合流动家庭成员共同关切的价值基础,作为流动主体的农村男性,在其流动背后履行的是父权社会所期待的“好儿子”“好丈夫”和“好爸爸”的性别角色和行为规范。

通常,对稳定型农民工来说,其收入分配要兼顾父代、子代、自己及储蓄。

“我和我老婆两人在厂里面打工,有两份工资,我有空就在附近兼职送外卖,有一份收入。家里的钱要分成四份:一份是给父母,他们在家里帮我们带小孩,以及家里的各种开支;一份是小孩需要,比如上学的相关费用;一份是给夫妻两人的开支,吃饭、穿衣、租房等费用;一份是要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可见,稳定型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家庭开支,在履行家庭责任和赡养责任的同时,还要照顾子女和尽量多储蓄、多存钱。

2. 偏好开放空间的发展机会

不愿意舍弃工厂工作。对稳定型农民工来说,始终面临着“是否在工厂工作”和“是否在平台就业”的抉择。一方面,他们年富力强,劳动技能高,工作经验丰富,是工厂的生产骨干;另一方面,他们新技术使用能力强,上手快,能够很好适应平台经济。

笔者在对个案进行访谈时,让被访者在“是否愿意放弃工厂工作”和“是否愿意进入平台经济”进行选择时,成长型农民工普遍愿意放弃工厂工作并进入平台经济就业,而稳定型农民工普遍愿意保留工厂工作同时在平台兼业,只有退出型农民工愿意留在工厂就业而不愿意进入平台就业。对稳定型农民工来说,工厂工作稳定可靠,能够带来稳定的收入,平台经济缺乏保障,不稳定。

“不是我不敢冒险,也不是我留恋工厂,只觉得我这个年龄需要稳定,需要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工厂在这里,有人在,有场地在,有订单我们就有收入;平台经济这种东西,不稳定,今天有,明天没了,我也找不到人。在平台兼职还可以,下班了、休息的时候赚点钱,要做全职我还要考虑一下。”

“工厂有工厂的好,平台有平台的好,看起来,平台比工厂的收入高,但也要做得多。我愿意呆在工厂,是因为工厂看得见,有安全感,平台看不见,说没就没了。工厂有买社保,平台还没有。”

开放空间能够提供发展机会,新旧业态的并存为稳定型农民工提供了技术套利机会。在工厂劳动之外,借助新技术创造的新业态获得兼职收入,从而大大提高了稳定型农民工收入水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被访者表示:

“不是我不愿接受你的访问,也不是我不愿意告诉你真实情况,有些东西还是不说透,毕竟我还要在厂里面继续打工,最希望的就是不出事。

不出事的话,就可以赚到钱、存到钱,一旦出事的话,就不好说了。

出事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不出事,包括不出安全事故,出了安全事故就没有工作了;不能出现工厂倒闭、老板跑路,要不然拿不到工资;不出现意外,一出意外就没有办法兼职开网约车了。一直以来,上班之余,我会兼职做一点事情,以前就是被人叫过去打一点零工或散工,现在我自己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以当专车司机,可以用来抵消一家人的生活费、租房子的费用,等等。”

可见,具有较强劳动能力和市场生存能力的稳定型农民工,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否有更多赚钱的机会和途径。对他(她)们而言,最怕没有机会,最想要的就是机会,有机会就有收入,劳动机会越多,收入水平也相对越高。而平台经济的出现,确实为稳定型农民工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3. 厂内就业和平台兼业并存

厂内生产骨干和平台兼业谋生者的双重身份。稳定型农民工群体的生活阅历丰富、劳动经验充足、劳动能力较强,身体心智发育成熟,在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表达意愿更强,讨价还价能力更强,市场博弈能力也更强。同时,移动互联技术对稳定型农民工不断地赋权增能,使得他们拥有更强的职业选择权和市场生存能力。因此,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骨干”,稳定型农民工对个人的能力和劳动回报相对比较自信,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自己的劳动回报。

有受访者接受访谈时就说:

“不怕你笑话,你是知识分子,我是打工的,在外人看来我们之间是有差距的,但我不是说这个意思,我要说的是,你40来岁,是你们单位的骨干,我40多岁,我也是我们厂的骨干。我现在出去找工作,尤其是同样岗位的工作,很多工厂会抢着要我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我做事动作快、效率高、不出错,可以很快出货,熟练、稳定。”

可见,作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受到企业的重视,工作收入较为稳定,使得稳定型农民工群体具有较强的劳动自信和收入自信。同时,平台经济为稳定型农民工创造了额外的兼职机会和新的劳动交换空间。该受访者说:

“自己买了一辆小汽车,并在滴滴APP上注册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在周末、节假日的时候还兼职做快车司机。”

“以前放假了就在家里休息,或者附近走走,老乡聚聚,更多时间是在租的房子休息。现在周末或节假日可以跑跑网约车,既可以出来走走,也增加了收入,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做得好的话一天也可赚好几百块。没有平台的出现,我肯定没有机会出去兼职呀!以前打工的时候,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

打工劳动的收入加上兼职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使得稳定型农民工收益明显增加。可见,稳定型农民工稳住工厂工作,同时积极融入新技术带来的新就业空间,做到厂内就业和平台兼职同步兼容,使得自身的收入情况和生存境遇大为改善。

四、退出型农民工:为退休谋出路

2022年,《工人日报》指出,多地出台政策清退超龄农民工,而农民工却不解:“我还干得动,为什么不让我继续干下去?”退而不休”越来越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中国农村老年人也普遍存在较大程度的“无休止劳动”情况,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劳动力不得不不断延长劳动时间,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会继续从事就业活动。

退出型农民工本质上需要回归农民身份,从生命-劳动周期来看,其前期打工是为了家庭和子女,后期打工主要是考量个人退休后的养老。也就是说,退出型农民工既要为家庭和子女的生存担责任,也要为个人的退休生存做准备。

1. 忘我奉献家人的终生劳动者

无我的家庭责任承担者。钱穆认为,中国在悠久的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家庭主义,塑造了人们“以化小己为大我,奉为人道之正鹄”的行为准则。对退出型农民工群体来说,他(她)们从外出打工那一刻起,就承载着家庭的寄托和期望:对原生家庭来说,他们承担着赡养父母和支持兄弟姐妹的责任;对他们组建的家庭来说,他们需要抚养自己的小孩和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行。在外出打工过程中,退出型农民工一直以家庭和家人利益为重。

“我大概是1992年出来打工的。我是厂里面的生产工,我丈夫是搬运工。出来打工的几十年,一发工资,就赶紧寄钱回家。我们只留一些生活费,银行存一点,大部分都寄给家里了。我也不知道。吃的方面,中餐在厂里面吃,晚上自己回家做,我们两夫妻主要是租房的钱、吃饭的钱、买衣服的钱,其实最怕的就是生病,看病太贵了。”

在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不停地劳动,拼命工作。

“失业,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是一件很恐惧的事情,想都不敢想。”“有工作、有事做和有工资拿,就觉得很满足,累不累的都没所谓。”

“最开心的就是寄钱回家,家里修好房子,家人身体健康,子女都成家立业。”

“我不怕吃苦,也能吃苦,就怕失去这份工作。”

劳动是退出型农民工的天职,只有劳动,他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才能尽到对家庭和家人的责任。

自我剥夺型消费。访谈过程中,退出型农民工反复念叨的就是:

“现在生活成本太高,要多寄钱回家。”

“物价上涨,家里的开销太大了,自己要再节省一点。”

“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老人生病、小孩结婚、房屋装修、子女读书等,我用多一分,家里就少一分。”

“以前打工是为家庭、为小孩,现在小孩长大了,看来靠不住。我还得要存点钱为自己养老。”

其对应的行为就是勤劳动、多存钱,体现的价值是为家庭、家人多承担,多付出,其劳动-消费观就是重积累、轻消费,不断压缩个人消费。正如斯塔兹·特克尔在《艰难时世》中所说:“大部分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从此以后就认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为自己赚钱,并为子孙积累财富,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其他的东西都无关紧要”。

面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生存困境。退出型农民工劳动周期的前半生需要为家庭、家人尽责,劳动周期的后半生需要为自己养老操心,工资高低和储蓄多少始终是他们最大的关切。

“再过3年厂里面就不要了,说年纪大了,不能再聘用了。这么多年,赚的钱都给家里和花在子女身上了,现在没活干了,就没了收入。只能回老家,不生病还好,生病就不行。”

“现在政策越来越规范,厂里面管理越来越严格,我们这些老员工,超龄就不能用了。只能回家了,要精打细算,不然没钱。”

不同于成长型农民工享受打工生活、稳定型农民工忙于厂内工作和平台兼职,退出型农民工需要谋划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生存问题,生命-劳动周期的衰落使得他们普遍悲观和消极。

2. 偏好熟人空间和工厂就业

工厂就业的路径依赖。对于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来说,工厂就业是他们一辈子最重要的经历,也是他们最信赖的就业方式。

“我是1992年就出来打工,不到18岁,最早先在深圳的一家玩具厂打工。后来去东莞、佛山,再后来跟老婆就一直呆在开发区。外出打工这么多年,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为了生存没有办法。现在年纪大了,还是觉得在工厂打工好,上班下班有规律,有稳定收入。到年龄了,工厂也不会雇佣我了,不过,我还是想继续打工,继续在工厂找工作。”

长期在工厂工作,退出型农民工的身体、时间等都被工厂“规训”,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对工厂工作的“忠诚”感。退出型农民工之所以重视工厂工作,也可能跟他(她)们面临着技术升级和机器换人的挤压和替代有关。

“现在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我觉得我们整条生产线都保不住了,厂里面正在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我看现在进场的机器设备很多是进口的,我不仅看不懂,更不会操作。唉,要是被裁掉了,就只能回家了,年纪大了,很多工作岗位都做不了。”

当前,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全面铺开,很多工厂或企业的重复繁重、高危岗位基本上被机器人所取代,这也意味着退出型农民工工作机会的消失。

不喜欢流动空间的漂移感,青睐熟人为主的封闭空间。对退出型农民工来说,工厂的同事中有老乡、工友,能够互相支持,缓解生活焦虑感。

“我今年都54岁了,年龄大,手脚也慢。比不得送外卖的年轻人,可以在马路上、人群中穿来穿去,跑得飞快。我看着都怕。还是在厂里面好,不用这么奔波,不用抢来抢去。工厂走慢一点,不会有人太催你,熟悉的工友、同事还会帮你一把。休息的时候大家可以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

习惯了工厂生活,习惯了熟人的支持,大多数退出型农民工觉得外面充满危险和风险,觉得只有厂里面才安稳。

3. 市场-技术双重挤压下的劳动替代

技术升级的替代者。技术升级和传统岗位消失,老龄、低技能的退出型农民工面临着“无工可打、无业可就”的窘境,对他们来说,要么退出工厂就业,要么进入非正式就业,当然也可以进入外卖、快递等新行业继续工作,但毕竟能够继续在新业态就业的劳动者是少数,大多数只能选择告老返乡。

“我20岁就出来打工,在东莞、佛山、中山、广州等地都工作过。虽然当时找工作很难,但由于我是女性,年轻时很多玩具厂、制鞋厂、制衣厂、电子厂等都用我,后来虽说年纪大了,但很多工厂招不到人,进厂也很容易。基本上只要你愿意,简单培训就可以上班。现在,很多工厂企业都是自动化,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年纪大了,跟不上,也适应不了,想要工作也没厂要了。”

劳动力市场的挤压者。技术改变了生产制造生态,也重塑了劳动力市场的用人导向,再加上国家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越来越完善,退出型农民工就业空间越来越窄。

“我今年55岁了,在厂里面做搬运工,负责出货工作。考虑到搬运工很容易出现工伤,严重的还会出现残疾。于是,厂里面购置了叉车,我们这些年纪大的搬运工就没活干了。只好出来找工作,人家一看我这个年龄就摇头,技术活我做不了,重体力活不敢用我。国家的社保制度很严格,超过年龄了就不给买,这样一来,也就没有正规工厂用我们了。只能去打打没有保障的短工、零工,做做散工。”

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下,在国家政策和工厂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下,退出型农民工面临着空有劳动意愿但却无法在工厂就业的窘境。

农民工代际分类需要引入技术视角,结合农民工的生命、劳动周期来进行系统思考。技术升级既塑造了农民工的市场际遇,也改变了他们的劳动选择和就业去向。

1. 成长型农民工与个人主义驱动下的“自主劳动”

成长型农民工的劳动服务于个体享受,追求劳动自主和自由,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就业,自主选择工厂就业或平台就业;不重视劳动伦理,劳动不是为了承担家庭责任,工作不能影响生活和休闲娱乐,劳动时间不能挤占休闲时间;劳动是为了个人消费,不愿意为承担家庭责任牺牲个体生活和消费。因此,他们是个体化生活的行动者,劳动是为个人生活和消费服务,技术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

2. 稳定型农民工与家庭主义驱动下的“双重劳动”

稳定型农民工追求稳定就业,既积极适应生产自动化和技术升级,维持厂内工作岗位,又努力拓展厂外平台兼业,借助平台经济从事兼职劳动;就业兼业目的是维持稳定的收入,为家庭和家人尽责,为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有劳动才能有消费,消费以劳动为前提,消费是为满足个体及其家庭生活需要。因此,他们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义践行者,劳动是为家庭子女承担责任,技术是为了对市场生存能力赋能。

3. 退出型农民工与家庭主义驱动下的“生存劳动”

退出型农民工面临着生命周期、劳动周期、技术升级、市场发展的多重结构性约束,严格按照工厂制度勤勉工作,但工作岗位不稳定和个体劳动能力脆弱,使得他们空有劳动意愿却面临工作机会的结构性挤压。他们长期勤勉工作,为家庭、家人生存,为个人退休生存,最大化积累劳动所得,最大限度压缩个人消费。因此,他(她)们是忘我奉献家人的终生劳动者,无条件为家庭、家人承担责任和付出全部劳动,却不知不觉成为技术升级的替代对象而导致退休时面临生存困境。

农民工群体的生命-劳动周期,叠加技术升级的形塑,导致他们不同的劳动境遇和就业选择。

成长型农民工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了自动化生产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可以很好适应移动互联网经济,可以自主选择离开传统工厂进入平台经济工作,从而呈现出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而愿意送外卖和产业工人空心化的趋势性特征。

稳定型农民工不管是传统生产还是自动化生产,都是厂内的骨干和依靠力量,企业愿意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使得他们通过技能晋升留在厂内就业,同时部分稳定型农民工还会在平台兼业,做到了厂内就业和平台兼业并存,这帮助我们理解了外卖、快递等平台经济兼职人员的来源途径。

退出型农民工面临生命-劳动周期同步衰退的约束,再加上技术升级的挤压,使得他们处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同时技术升级和机器换人加速了这一进程,即便他们有就业意愿,但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的升级,导致他们要么退出劳动力市场,要么进入非正式就业领域,这就为我们理解机器换人没有导致大规模工人失业提供了一种解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科女很介意大专男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