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坛来做法打一数字?

《太平广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窦玄德,河南人也。贞观中,任都水使者,时年五十七,奉使江西[注]。发路上船,有一人附载。窦公每食余,恒啖附载者,如是数日,欲至扬州,附载辞去。公问曰:“何速?”答曰:“某是司命使者,因窦都水往扬州,司命遣某追之。”公曰:“都水即是某也,何不早言?”答曰:“某虽追公,公命合终于此地,此行未至,不可漏泄,可以随公至此。在路蒙公余食,常愧于怀,意望免公此难,以报长者深惠。”公曰:“可禳否?”答曰:“彼闻道士王知远乎?”公曰:“闻之。”使者曰:“今见居扬州府。王尊师行业幽显,众共尊敬。其所施为,人天钦尚。与人章醮,有厄难者,天曹皆救。公可屈节咨请,得度斯难。明晚当奉报灭否。”

  公既奉敕,初到扬州,长史已下诸官皆来迎。公未论事,但问官僚见王尊师乎。于时诸官,莫测其意,催遣迎之。须臾,王尊师至,屏左右具陈情事。师曰:“比内修行正法,至于祭醮之业,皆所不为。公衔命既重,勉励为作,法之效验,未敢悬知。”于是命侍童写章,登坛拜奏。

  明晚,使者来报公曰:“不免矣。”公又求哀甚切。使者曰:“事已如此,更令奏之,明晚当报。仍买好白纸作钱,于净处咨白天曹吏,使即烧却;若不烧,还不得用。不尔,曹司稽留,行更得罪。”公然之,又白师,师甚不悦。公曰:“惟命是遵,愿垂拯济。”师哀之,又奏。明晚使者来,还报云:“不免。”公苦问其故,初不肯言,后俯首答曰:“道家章奏,犹人间上章表耳。前上之章,有字失体;次上之章,复草书‘仍乞’二字。表奏人主,犹须整肃,况天尊大道,其可忽诸?所上之章,咸被弃掷,既不闻彻,有何济乎?”

  公又重使令其请托,兼具以事白师。师甚悦云:“审尔乎!比窃疑章表符奏,缪妄而已。如公所言,验若是乎!”乃于坛上取所奏之章,见字误书草,一如公言。师云:“今奏之章,贫道自写。”再三合格,如法奏之。明旦使者报公云:“事已谐矣。”师曰:“此更延十二年。”公谓亲表曰:“比见道家法,未尝信之。今蒙济拔,其验如兹。从今以往,请终身事之。”春秋六十九而卒。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江西: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为江西;有时又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既奉敕,初到扬州    敕:皇帝的诏令

  B.屏左右具陈情事 屏:避退

  C.窦公每食余,恒啖附载者 啖:给……吃

  D.比窃疑章表符奏 比:比较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均为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怎么”。A项,前者为介词,可译为“因为”;后者可译为“趁机”。B项,前者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为介词,可译为“依靠”。D项,前者为副词,可译为“就”;后者为副词,可译为“是”。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窦玄德五十七岁时任都水使者,奉命出使长江北岸地区,上船出发时有个人也来搭乘,这个人本是来取他的性命的,后受到窦玄德的赏赐,心中希望能免除他的这个灾难。

  B.窦玄德系受皇命而来,长史以下各级官吏都来迎接他。他没有谈论政事,只问官员僚属见过王尊师没有。当时各级官员没有人能猜透他的心意。

  C.王尊师到来后,窦玄德就屏退身边侍候的人,把整件事情详细陈述了一遍。王尊师马上就亲自写陈奏文书,登坛跪拜上奏,为窦玄德消灾。

  D.解救成功后,窦玄德对他的亲戚说:“我每次看到道家法术,都不曾相信它,如今承蒙道术拯救,方知如此灵验。从今以后,请让我终身奉道。”

  解析:“马上就亲自写陈奏文书”错误,原文是“于是命侍童写章,登坛拜奏”。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衔命既重,勉励为作,法之效验,未敢悬知。

  (2)公然之,又白师,师甚不悦。公曰:“惟命是遵,愿垂拯济。”师哀之,又奏。

  (3)所上之章,咸被弃掷,既不闻彻,有何济乎?

  答案:(1)您既然担负重大的使命,我就尽力为您作法,但是效果,我还不能预先知道。(得分点:衔、悬及句意各1分。)

  (2)窦玄德觉得这话很对,又禀告王尊师,王尊师很不高兴。窦玄德说:“我完全遵从您的吩咐,望您施恩拯救我吧。”王尊师觉得他很可怜,又奏报了一次。(得分点:白、惟……是……、哀及句意各1分。)

  (3)(前两次)上奏的表章,全都被扔到一边去了,既然不能使天尊听到,有什么作用呢?(得分点:弃掷、济及句意各1分。)

  窦玄德是河南人,贞观年间任都水使者,当时他五十七岁,奉命出使长江北岸地区。(他准备)上船出发的时候,有一个人也来搭乘。窦玄德每次吃完饭之后,总是让搭乘的那个人吃,几天都是这样。将要到扬州时,搭乘的那个人告辞离去。窦玄德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走了?”那个人回答说:“我是司命使者,因为窦都水前往扬州,司命派我来取他性命。”窦玄德说:“都水就是我呀,你为什么不早说?”那个人回答说:“我是来取您性命的,您的生命应当在此地终结。(以前)还没到地方,不可泄露,所以我随您到此地。在路上承蒙您一路赏赐给我饭吃,我常怀惭愧之情,心中希望免除您的这个灾难,来报答您深厚的恩惠。”窦玄德说:“可以消灾吗?”那人回答说:“您听说过道士王知远吗?”窦玄德说:“听说过这个人。”使者说:“他现在住在扬州府。王尊师道行极深,大家都尊敬他。他所做的事情,人天都很钦佩。他给人上表祈祷,有灾难的人,天曹都援救。您可以降低身份,虔诚地向他求救,方能度过这场灾难。明天晚上我会告诉您此难消除没有。”

  窦玄德系受皇命而来,刚刚到扬州,长史以下各级官吏都来迎接他。他没有谈论政事,只问官员僚属见过王尊师没有。当时各级官员没有人能猜透他的心意,便快速派人去迎接王尊师。不一会儿,王尊师到了,窦玄德就屏退身边侍候的人,把这件事情详细陈述了一遍。王尊师说:“近来我修行正法,至于祭祀祈祷的事情,我都不做。您既然担负重大的使命,我就尽力为您作法,但是效果,我还不能预先知道。”于是王尊师就令侍童写陈奏文书,登坛跪拜上奏。

  第二天晚上,那个司命使者来报告窦玄德说:“不能免除灾难。”窦玄德又非常恳切地哀求他。使者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再求王尊师向天上的官署奏报一次,我明晚会告诉您结果的。再次买好白纸做纸钱,在洁净的地方向天上的官吏陈说,让人立即把纸钱烧掉;如果不烧掉,还不管用。不这样的话,天上的官署拖延不办,您又要获罪了。”窦玄德觉得这话很对,又禀告王尊师,王尊师很不高兴。窦玄德说:“我完全遵从您的吩咐,望您施恩拯救我吧。”王尊师觉得他很可怜,又奏报了一次。第二天晚上使者到来,又回报说:“还是没有免除。”窦玄德苦苦追问其中的.缘故。使者最初不肯说,后来低头回答说:“道家上奏表章,如同人间上奏表章一样。前一次上奏的表章,有的字写错了;第二次上奏的表章,又把‘仍乞’二字写得潦草。上表向君主陈奏,尚且需工整严肃,何况向天尊大道陈奏,怎么能够疏忽呢?(前两次)上奏的表章,全都被扔到一边去了,既然不能使天尊听到,有什么作用呢?”

  窦玄德又重新请求王尊师,让他向上请托,同时把前前后后的事情都向他说明了。王尊师很高兴地说:“确实如此吗?近来我心里怀疑章表符奏只不过是虚妄的东西,如您所说的,真的如此灵验吗?”(王尊师)就到坛上取来前两次上奏的表章,看到文字错误、书写潦草,全像窦玄德说的那样。王尊师说:“这次上奏的表章,贫道自己来写。”写完后再三检查确实合格了,按道家之法把表章奏报上去。第二天早晨,那个使者就来向窦玄德回报说:“事情已经成功了。”王尊师说:“这次又延长十二年寿命。”窦玄德对他的亲人说:“我每次看到道家法术,都不曾相信它,如今承蒙道术拯救,才知道如此灵验。从今以后,请让我终身奉道。”窦玄德活到六十九岁才死。

【《太平广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张国良评话三国之七《火烧赤壁》第一回 南屏破土孔明筑坛 三江解粮伯言隐衷

第一回 南屏破土孔明筑坛 三江解粮伯言隐衷 

  再说孔明接了密令,告辞周瑜,出内帐,进入寝帐,朝大营口步去。忽听背后有人呼唤:“军师慢走,下官来了!”忙回头观看,不是别人,原来是鲁肃从内帐赶上前来,就站定身躯等他。
  鲁肃问道:“请问军师,我家大都督究竟是何病症?下官听了半天,未曾明白。”
  孔明想,真是个厚道长者,对我和周瑜的举止,一点不会鉴貌辨色,真以为周瑜有病和我在为他看病。所以就告诉鲁大夫,周郎患的是东风病。因为要用火攻破曹,非靠东南风不可。现在是十一月隆冬时节,西北风呼啸不止,哪来东南风?假如逆风纵火,岂非引火烧身,所以大都督急得吐血。
  鲁肃一听,心中暗想:哦!怪不得你说都督的病是“风寒所致”,原来指的是这个风。那倒的确是急煞人的事情,别说都督要急出病,倘若我做了都督,遇到这等大事,一定也是急得要死。那末,后来他们又想出什么办法了呢?问道:“军师,这便如何?”
  “大夫放心。亮已应允都督,建造七星坛一座,问上苍乞借三日东风,相助都督用兵。”
  鲁大夫这才明白:刚才你们两人正在谈医论药,都督突然请你“相助江东一臂之力”。我想: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怎么可以同时而语呢?原来你们两人都在讲黑话。不过,借东风倒是件罕闻罕见之事,到时候我定要看一看,究竟有没有这种事情。便问:“军师借风,下官可能观看?”
  “旁人皆不能看,唯有你鲁大夫可以看得。因为你与天神天将乃是朋友。”
  鲁肃想,我的朋友都在地上,天上的一个都没有的,怎么说我与天神天将是朋友呢?“嗳!下官与他们素昧平生,从不相关。”
  孔明说:“大夫缘何一时转不过弯来,我和天神天将是朋友,你又与我深相交契,十分莫逆,故而天祉天将同你也是间接的转弯朋友。”
  “哈哈哈哈!”鲁肃听后大笑,心想,你诸葛亮变为是仙界与尘世的纽带,靠你中转,而使我与天神天将也交上了朋友。又问道:“那末军师,如今你往哪里而去?”
  “亮去寻找建造七星坛之处。大夫若要观看祭风,还须相助于亮,同去勘察地形,与我掌持格盘。”
  其实,孔明借东风,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只是为了做些样子出来,蒙骗一下江东的耳目。这一切鲁肃无法知道,当然深信不疑,惟命是从,便在营中借了一只格盘。然后与诸葛亮同出陆营,一起跨上马背。因为诸葛亮的四轮车不在江东。先生平时喜欢坐车,但他的骑马功夫也不差。在当时那个时代,兵祸不息,战事瞬息万变,带兵的统帅不会骑马,就很难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诸葛亮明知鲁肃一定会把这些情况告诉周瑜的,所以他明明要把七星坛建在南屏山下,却偏偏先往相反方向的西山而去,以示自己事先并无定见,而要经过实地勘察后方能确定。
  到西山脚下,两人下马。孔明假意观察一番,说道:“此地倒是依山傍水。依的是西山,傍的是长江。”先生说时,弯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看了看,又摇了摇头,叹息道:“惜乎啊惜乎,惜乎非是赤土。”
  鲁肃反正一样都不懂,凭你“赤土”“黄土”乱说,他跟你跑就是了。“那末军师,再往何处去呢?”
  孔明说:“此地总共两座山:西山和南屏山。西山无赤土,那就只好到南屏山去了。”
  于是,两人上马,从三江口的最西头跑到最东头,十余里路。两人并辔而进,无多片刻,已抵南屏山麓。一起下马。先生十分认真地踏勘了一会,脸上略略显出喜悦的神情,对鲁肃说,此地非但靠山近水,而且是一片赤土,可惜不是生地。
  鲁肃想,什么生地熟地,又不是开药材铺!“先生,将就些许算了。”
  “不可。”孔明严肃地说,“向上苍借风非同儿戏,不能在半点马虎。我受都督之重托,稍一疏虞,万事皆休。此等罪孽,非是你我两人所能承当的。”
  “这便如何?”此地仅有两座山,非此即彼。没有选择的余地。


  “你我进得山套,再去看来。”
  两人点马进山套。里边地面很开阔,南屏山一分为二,左右矗立,就象两扇巨大的屏风竖在那里一样。下得马来,孔明叫鲁肃把格盘放在地上。先生对四周上下仔细一看,惊喜道:“哈哈!妙极了。真是绝处逢生。此地既是生地,又是赤土,倚山临水。”
  这里倚的是南屏山左右两峰拔地而起,近的是山套末端的南屏江;南屏江外面就是长江。
  鲁肃一看,这个地方冷落得很,荒无人迹。心想,大白天到此也觉汗毛凛凛,你怎么还说是好地方呢?问道:“军师,为何定要靠山近水?”
  孔明说,我到时候三次登坛祭风,召唤天神天将。天神天将下凡时,无非是两条路径。一条是旱路,即从南天门骑了天马降临,那就需要在山巅上接脚;另一条是水路,从天河中驾轻舸而下,进入江中。然后才能上我的七星坛。所以一定要依山傍水。此地是最为理想之处。
  鲁肃捋着三绺清须,仰首观望。只见两边峭壁陡立,峰恋入云,左山不可翻,右山不可攀,前面便是南屏江。七星坛建在此处,恰似笼中飞鸟,釜底游鱼。倘然借不到东风,插翅难飞。
  孔明把七星坛建在这个死角落里,可以使周瑜认为是死路,不加提防,正是一个安全所在,还能趁便从南屏江下船,由水路逃遁。这叫“置死地而后生”。方才他说“绝处逢生”,也就是这个意思。
  鲁肃不太放心,问道:“那末,七星坛一准筑造于此?”
  孔明随即把那条密令交给给鲁肃,说道,请你去营中调兵一千到此,建造七星坛。
  鲁肃拿了令箭,上马到营中找到军政官,军政官再将密令到甘宁水营上去调了一千兵。鲁肃带了一千兵到南屏山套,把密令交还诸葛亮。
  这条山套约有两里多深,口子上狭窄,里面渐宽,是喇叭形。孔明吩咐在离南屏江三百步处筑坛,并亲自指点小兵在指定点画好石灰圈,定准七星坛的位置。然后吩咐道:七星坛共须建三层,每层高一丈一,三层共高三丈三;平面成八卦形;底层围三十六丈,中层十八丈,项层九丈。再遣部分弟兄分头到附近各道观中去,把道士所用的七星旗幡、道巾道袍等一应物件,统统借来,多多益善。还要一只净盂和一口桃木剑。
  等七星坛建成后,要他们把这些旗幡按八卦的方位,一一插好。
  孔明所以如此认真地把这七星坛布置得十分道地,并非他真有向老天借东风的能耐,而是为了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当然也还有其他原因。早已说过,古代所谓的天文,就相当于现代科学中的气象。而研究气象变化的首要工作,就是观测。你看,现在每一个气象台、站都有一片几十米方的观测场,而且总是建造在当地最高处的,四周围没有任何东西遮蔽阻挡,便于观测。观测场中有各种测试仪器。其中最醒目的就是两根十米高的风向标。杆顶上有风向标,风力板,风速杯,这都专门用于测风。而诸葛亮要筑的这座三丈三尺高的七星坛,就好比是一片观测场;四周围的那么多旗幡,其作用相当于风向标和风力板。虽然南北两面有两座山头阻挡,但东面的口子相当开阔,外面就是南屏江,江对岸又是一片平川,东风来时畅通无阻。再则,此地非但逃走起来路线近便、隐蔽,而且地处整个三江口的最东头,东风一起,这里第一个察觉到,比陆营中得到风讯要早得多,正如现在的一些高山气象台,总是设在对某种气象特别敏感的地方一样。也等于周瑜在营中发觉东南风,再派人到七星坛来杀诸葛亮,孔明早已逃之夭夭了。
  诸葛亮将这里的一切布置完毕,最后命令,这七星坛必须在今晚二更之前全部完工,千万不可误时。然后,回头对鲁肃讲,现在时光还早,你若有兴观看借风,就到二更时分再来好了。我也要回到船上去休息一下,养精蓄锐,晚上才能登台作法。鲁肃点点头,如此甚好。我也好回去料理些事务,休息片刻。“走,我送你一程。”
  两人一路行来,在水营左近的江边分手,孔明上得摆渡船,鲁大夫径朝陆营而去。


  周瑜写好信之后,吃了些东西,振作了一下精神,到寝帐中坐定,等待鲁肃的到来,询问孔明的情况。
  鲁大夫回到陆营,下马直往都督的寝帐而来。只见周瑜此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端坐寝帐。心想,原来你是因为没有东风而急得吐血的!这个毛病任何郎中都无法医治,只有我请来的的特别医生可以使你顷刻间百病全消。鲁肃见他身体康复了,笑咪咪上前施了一礼,问候道:“都督,贵体怎样了?”
  周瑜并不作答,请他一旁坐下,反问道:“子敬,可知孔明的七星坛建于何处?”
  鲁肃把刚才的所见所闻,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最后说:“七星坛筑在南屏山套之中。”
  周瑜对三江口的地形是何等熟悉,闭上双眼,就象一幅地图似地展现在脑海里。听说孔明把七星坛筑在南屏山套里,直是喜出望外。暗暗高兴: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把七星坛建在那个野猫不拉屎的地方,真是在找死!那个地方两边是绝壁,一边临水,唯有西头一个口子可以出入,是一条标准的死路。我只要派人扼守住这个口子,恰似为渊驱鱼,为丛逐雀,量你无法脱身。不管你能否借到东风,我要叫你活的进去,死的出来,绝不能再让你死里逃生。否则,纵虎归山,自取其害。不过,此事不能让鲁肃知道,这家伙胳膊往外弯,肯定要给诸葛亮去通风报信的。都督便从身边掏出刚才写好的那封信来,说:“子敬,请你把这封信送到粮队去,交于黄老将军,叫他立即派人转送曹操。”
  鲁肃接过书信,出侧营,到西山江边,上黄盖的官船,进舱一看,只见黄老将军端坐中舱,精神饱满,又象先前一样了。便上前问候道:“老将军,伤势怎样了?”
  黄盖想,曹操托阚泽带来的那两包伤药确实很灵验,伤势迅速见好,现在虽然还不能完全象以前一样灵便,但是过江去纵火没有问题了。他见鲁肃到来,知道必有军情。便问:“不知都督何时用兵?”
  鲁肃轻声道:“就在来朝。”
  鲁大夫便将周瑜吐血、孔明看病、南屏山建造七星坛等事逐一叙述了一遍。
  黄盖一听,哎哟,好险啊!没有东风怎么能去烧壁呢?这一点我也没有虑及。幸亏卧龙先生本领非凡,否则江东有颠覆之厄。如此看来,我与你的眼光比都督要准些,诸葛亮非但不能杀,而且要与他深相结纳,引为知己。又问道:“大夫特地到此,莫非孔明军师又有何事要老朽从中相助?”
  鲁肃说,不是的。大都督叫我带来一封信,请你立即命人送至对江。说着,便把信递给了黄盖。然后辞别老将军,离舟登岸。
  这里,黄盖马上派了一个心腹,把信送过江去。
  江心之中,曹操设立了一个“水上交通站”,“站长”是蔡瑁的另一个侄子,名叫蔡丁。无论是曹操有信传递给黄盖、二蔡,还是二蔡、黄盖有信给曹操,都由蔡丁负责转送。这几天江面上双方的戒备似乎松懈了许多,好象两岸驻扎的并不是军队,而是一大帮成群结队的行路商人在歇脚,毫不相干似的。其实,这正是鏖战前夕短暂的平静,隐藏着置敌于死而后快的杀机。也好比两个旗鼓相当的棋手在对弈一样,刚开局时,双方寸步不让,拚实力,抢地盘,找犄角,每子必争。但到了想出一个巧妙的得胜方案之后,就开始了调整布局,即使丢掉几个车、马、炮,也无关大局,就无所谓了。这在表面上看起来吃了眼前亏,实际上在扭转局势,暗中已稳操胜券了。所以,这种反常的松弛,暗示着激战即将爆发。
  蔡丁接到了黄盖的信,立即掉转小船回赤壁。上连环舟,骑上一匹快马赶到曹操的金顶牛皮大帐,急将对江来的信呈与丞相。
  曹操把信封拆开来一看,喜得他心花怒放。便对两旁的文武说道:“列公,黄公覆将军来朝便要到此连环舟上来了。”
  那些对连环舟持不同看法者一听,暗道,丞相,不要开心得太早,黄盖投降是真是诈,是凶是吉,还很难说呢!
  曹操命令蔡丁,明天在江心迎接黄老将军。——赤壁鏖兵一开场,第一个死的就是蔡丁,被黄盖击毙在江心之中。——曹操又传令布置彩牌楼、吹鼓亭,打算明天迎接黄盖归顺自己。丞相再对信上看了一看,信中只说是二十日来,没有讲明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忽又想起阚泽起的话:背主、作窃,不可定期。或许一清早就来了呢?故而丞相今晚彻夜不眠,随时准备黄盖的到来。


  待马忠接令而去之后,大都督又想到了一桩大事情:如果能够借到东风,我迟至明天傍晚一定要发令开兵火烧曹营了。但是,放火的本钱还没有准备好呢。我叫阚泽带信给吴侯,请他在南徐备好二十条火船,以遣送军粮的名义解到三江口来。此事已经六、七天了,怎么还不见火船来到?现在太阳已经落山,如果到明天天亮还不来,我只得就地准备了。 

  你放心,孙权在这桩重大事情上,绝对不会马虎了事的。就在青山衔日,暮霭未升之时,长江面上有二十一艘大船扯着侧逢,借着横风溯流而上。后面二十条船名为走舸,是一种长型运输舰,船体狭长,速度很快。走舸上大包大袋的贷物堆积如山,上面油布覆盖。粗望之间,以为真的是解到前线来的军粮。苦仔细打量,就会发现份量不对,船身轻而浮,不可能是粮食。原来都是硫磺、烟硝、火药、鱼油……引火之物,乃是二十条火船。在火船的前面,是一条二号官船。船头上站立一位白面书生,今年只有一十九岁,生得面如敷粉,唇若涂朱;文质彬彬,潇洒飘逸,倜傥风流。此刻,他眺望夕阳晚霞照映下的长江景色,见高山流水都染成了一片橙红色,好似看到了赤壁曹营的冲天火光,心中十分欣喜。暗想,什么时候我当上了统帅的话,一定也要用一场震惊天下的火攻。想到此处,不禁口中自言自语:“上识天文寒暑,下知地理险峡。在下,姓陆名逊,表字伯言。信奉吴侯之命,解运火船二十艘前来三江。哟,看那都督的大营已遥遥在望了。”
  陆逊,本名陆议,年轻有为,是江东的后起之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休看他现在官卑职小,不过是吴侯门下一个普通的幕宾,有道是,不飞则已,飞必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十四年后,至黄武元年,刘备为了替关、张两个兄弟报仇,兴兵大举伐吴。江东败得不堪收拾,孙权数次请降,刘备不允。此时东吴无人敢于出任都督,孙仲谋只得预备北面降曹。在此紧要关头,陆逊的好朋友阚德润大夫力排张昭、顾雍等一班老头儿的非议,对孙权说,若用陆逊,必败刘备;不用伯言,江东休矣。臣以合家性命提保!于是,“守江口书生拜大将”,陆逊任第五任大都督。果然用了一场可以与火烧赤壁齐名的大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挽救了濒临绝境的江东。诸葛亮用火攻为刘备争来的这份家当,被陆孙用一蓬火,烧去十之七、八,刘玄德不久也就一命呜呼了。从此陆逊威震天下,平步青去。到后来,以上大将军、右都护、“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的身份,再兼丞相之职,出将入相,“总司三事,以训群僚”,东吴的军政大权操于一人之手。他的儿子陆抗,也官拜吴国大司马、荆州牧。孙子陆机、陆云,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除三害”中的周处,实际上就是在陆云的教诲下弃邪归正的。
  那末,这次怎么会派他押运火船的呢?因为陆逊知道自己年龄尚轻,涉世不深,还需要见见世面,开开眼界。心想,赤壁鏖兵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而且是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的战争,若能到前线去走走、听听、看看,一定可以增长许多见识。所以他自告奋勇,押解火船。阚泽也在旁极力赞同、保举。于是,孙权就将此任务交付与他。
  二十一条大船驶抵三江口,靠上码头。岸上的哨兵问道:“什么样船?”
  “粮船。”船上的吴兵答道。
  “粮船停到西山江去。”
  “不,咱们一定要停在这儿。”
  陆逊捧着孙权的令箭,离舟登岸。对哨兵道:“我等奉了吴侯之命解运大粮到此。尔等不得多问,还须严加看守。若无都督将令,一概不得私上粮船。违者以军法论处,格杀勿论!”
  哨兵听他这般口气,又看了看他手中的令箭,知道来头不小,立即缄口,不敢多言。
  陆伯言这才一手捧令箭,一手提袍角,径往陆营而去。到中军大营门口,命门岗进去通禀。闻得都督有请,便趋步直抵寝帐。见周瑜居中坐定,忙施一礼道:“大都督在上,卑职陆逊参见。”
  “伯言先生少礼,一旁请坐。”


  “先生怎样知晓?”周瑜反问一句。
  “听阚大夫所讲。”
  周瑜想,不错。这事阚德润了如指掌,也你又是好朋友,岂有不同你诉说这理?但是,这和你的道喜又有什么关系呢?因又问道:“先生问它则甚?”
  “请问大都督,待等孔明军师借得东风,都督发令开兵之时,这两个奸细将怎样处置?”
  周瑜一愣:他将借东风之事一言略过,却单单提出这两个奸细,这倒没有考虑过。不过,你也是多问的,这两个东西留着有何用?便道:“本督自然将此二贼斩了。”
  “就是这样地斩了么?”
  周瑜越加不懂了:不这样杀,难道要将他们抽筋剥皮、剖腹剜心不成?一刀两断,干净利落,谁有这个心思去细细地收拾他们?又问:“先生此话何意?”
  伯言说,以我看来,这两颗脑袋都是希罕之物,价值很高,效用很大。就这么马马虎虎将他们斩掉,未免太可惜。
  “哦,有何妙用?”
  “卑职以为,蔡和之首级可以用来祭旗。”
  周瑜一听,哎!你这个主意倒不错,别出心裁,物尽其用,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不觉点头夸奖一声:“先生此意甚好。”
  陆逊说,这还不过是小用处而已,好的还在后面呢!蔡中的头就更加值钱了。据我所知,曹操的粮营是在聚铁山上。因此我们的火攻只能烧他的水营、陆营,而对这座粮营就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了。再说,这许多粮食被一蓬火烧去,说不上是暴殄天物,总也舍不得。聚铁山地势险要,而且定有重兵虎将镇守。因为曹操对军粮特别重视,更不会掉以轻心……
  周瑜接着说,不错。曾记得诸葛亮说过,曹操派了四十二员大将,十万精兵,驻扎在那里,保护着山上的一百六十万石大粮。
  “这就是了。”陆逊继续说,“我军若用强攻聚铁山,只怕伤亡惨重,而又未必能劫获粮食。”
  “以先生之见便怎样?”
  “以卑职之见,只要有了蔡中之首级,这座山寨粮营,恰似纸壁蒿墙,那十万兵将犹如土鸡瓦犬。”如此恁般,这等这样。“我等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这岂不是一桩大喜么?”
  “哈哈,妙极了!”周瑜拍案叫绝。“伯言先生,其功非小!”——你这位书生不简单,脑筋比我还灵光嘛!不但能够废物利用,而且还能化废为宝。等一下诸葛亮来了之后,我倒要问问他呢:你说这两个奸细如何处置。说不定在这一点上,他也不及我们的这位小弟弟呢!
  陆逊也在想,等到诸葛亮来了之后,我虽然不揭穿他的骗局,但是话音要给他一点的:你别以为我们江东无人,喏,识货的就在这里!年纪虽小,资格老的,明明知道你要寻思脱身,故意不说破,放你一码。你以后给我小心点,别老是眼睛朝上看,无法无天,胆大妄为!江东的能人多着呢,你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班门弄斧,管教你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
  你们都牵挂着孔明,他倒真的来了。
  正是:算道三江无大量,看来东吴有雅才。
  未知先生如何应付陆伯言,且听下回分解。


  “这……!”诸葛亮顿时觉得背梁脊上沁出汗来,直淌到裤腰上。
  就这么听来,陆逊这几句话平常得很,旁人夸赞孔明差不多也都是用的这么一些言词,因此周瑜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意外和特殊,还以为他在敷衍。而孔明却不是这样了,他是个当事人,尤其是识货者向他说这么几句恭维话,已经留心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一听就明白陆伯言的每句话里都嵌着骨头,真所谓“柔中有刚,棉里藏针”,话中有话:依靠自己精深的天文学识,预测到了有三天三夜东风,于是就装神弄鬼,哄骗都督和三江众文武,所谓“上识天文”;七星坛筑在南屏江边,观测风向方便,溜起来隐蔽、近便,人不知鬼不觉,真是“下察地理”;赤壁火起,我们江东的人马忙于激战,无暇顾及监视刘备的动向,你趁机捞外快,发横财,不须与曹操厮杀,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是“中知人和,满腹计谋”?
  那末,诸葛亮怎么能辨别出陆逊的话中有这些含意呢?第一,陆伯言献给周瑜的那条计与他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他所想到的事情,陆逊也能想得到;第二,从书生的语气和口吻中可以听得出来,那不是诚意的夸赞,也不是一般的敷衍和奉承,而是带有几分嘲讽讥刺的意味的;第三,陆逊在讲这番话的时候,那种眼神、表情、手势,充分表达了他的弦外之音。
  孔明想,啊呀完了!这个书生好厉害,我的计谋全在他的掌握之中!这三个方面只要被他揭穿一面,我马上就会人头落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看来我在江东要摔一大跤,乃至送掉性命。赶快让我向他打个招呼:“伯言先生言重了。亮乃山野村夫,何德何能?只因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尽犬马之微力,以图复兴汉室之大业。今霄亮奉都督将令登坛祭风,全仗天神见怜,大力相助。若不能借得东风,军法无情!”
  先生边讲边对陆逊使眼色:懂不懂我的意思?你若一说穿,非但我的性命休矣,而且刘皇叔的三分天下也完了。我苦心经营了一个多月,眼看宝塔就要结顶了,被你这么一捅,马上“哗啷当”全部坍光,这未免太伤阴骘了!现在我把底都摊给你了,请你无论如何高抬贵手,念动恻隐之心,口下留情,日后自有报答!——诸葛亮居然也到了山穷水尽喊救命的地步了。
  周瑜听了孔明这番话,另有他的理解:这家伙今天碰上了劲敌了,也学得谦虚了。因为陆逊的那条计他也没有想到,不得不自认不如。他向陆伯言叹苦经,无非是想争取别人对他的同情心,万一东风借不到,可以多一个人为他求情,保全他的性命。那就说明他在心虚,借东风没有多大把握。哼!不管东风借得到还是借不到,你只有一条路:送你上黄泉路!不论何人讨情都不行,非杀不可。——他反正专门在打谋人性命的算盘。
  这里陆逊却完全明白了。怪不得大都督会相信他的鬼话,原来是存心要找岔子砍他的脑袋。这显然是为了怕他将来要打江东。那末,即使诸葛亮安分守己,大都督也肯定不会让他活着回去的。因此,孔明为了死里逃生,才想出了借东风这条脱身之计,欺欺你大都督不识天文。这条脱身计倒确实是千古绝唱,无与伦比,只有他想得出,也只有他办得到。要是我陆逊说东风是可以向老天借的,肯定没有人会相信。这条“龙”的威望实在太高了。他的天文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别人谁有这么大的把握?只有他艺高胆大,敢作敢为。我方才就估计到他耍这个花招是迫不得已的,现在他言语这中已向我交了这个底:借东风仅仅是为了活命,出于无奈,毫无其他任何目的、企图;要我谅解他的苦衷,切勿误会。所谓“全仗天神见怜,大力协助”,就是把我比作天神天将,要我帮帮忙,成全于他。诸葛亮的马屁也是特别奥妙的,被他拍上就有点昏昏然。那倒不是我吃了他的马屁昧了良心,这件事情的确是大都督失策,被他愚弄也是自作自受。
  陆伯言对孔明微微一笑,眨眨眼睛:你放心,我不会去做那种蠢事的。要说穿你的话,早在你未来之前就说了,让你死了都不知道冤主是谁,想在阎王殿前告阴状都没法告。现在听你的这番话,就更加不会说穿了。我无非是警告警告你,让你头脑清醒清醒,别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别人无法识破你的计谋。以后良心给我放平一点,别把我们江东看得一无能耐!


  孔明对他看看:知道知道,谨遵台训。没料到会冒出个陆逊来,差一点送命。——嗬唷,好险哪!总算脑袋还在脖子上。
  先生重新坐定下来。心想,好,你叫陆逊,陆伯言,我记住了。你放心,行得春风收夏雨,与我诸葛亮交朋友,不会让你吃亏的。你现在这么年纪轻轻,就如此才高学广,而又远见卓识,老成持重,将来肯定前途无量。想必你也要执节持钺,统兵带将的。那末,如果以后在疆场和你相遇,两军对垒时,我一定对你另眼相看,在不损害刘氏基业的情况下,留情三分。
  诸葛亮的话都算数的,哪怕并未讲出口,只要在自己心里许下了诺言,照样都要兑现的。十四年以后,陆逊当上了江东大都督,在猇亭火烧连营,大败蜀军。这时候,他也有点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了,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不可一世。于是对刘备穷追不舍,步步紧逼,乘胜进击,大有一气吞灭蜀汉之势。诸葛亮便在夔关以东不远的进川要道鱼腹浦,用八、九十堆嶙峋怪石,依山临江布下一座阵势,名曰“八阵图”,拦住东吴追兵。阵外立一木牌,上书八字:“伯言至此,悬崖勒马”。告诫陆逊还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时的陆逊眼睛里哪里看得下,天都没有箬帽大,明知这是诸葛亮对他的劝谕,根本不来买帐,悍然不顾,径直冲入石头阵。哪知进去容易出来骓,兜来兜去总是绕到老地方,无法解脱此阵。这才知道中了孔明之计了。如果此时诸葛亮要将他生擒活捉,犹如囊中取物,手到擒来;或者不予理睬,任他饿死阵中。然而先生却恪守诺言,故意让自己的老岳丈去把他引领出阵。陆逊吃了孔明这一剂猛药,顿时头脑清醒了。心想,卧龙毕竟是卧龙,我跟他相比还差得远呢。这次他已经饶了我的性命,我若再不知趣,他就要不客气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知机变者称英豪。赶快走吧,要不然孔明杀来,弄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太无趣了。于是,立即下令班师。
  那末,诸葛亮难道真是为了报答陆逊对他的个人恩惠,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敌我不分,认敌为友,利用职权开这么大的后门吗?不。恰恰相反,陆伯言放孔明是为江东考虑,诸葛亮释陆逊也是为了蜀汉着想。因为“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八字方针是孔明最根本的战略思想,是他始终不渝的外交宗旨,尽管孙、刘两家已经打得如此不可开交,他还是坚持要联合,千方百计要重修旧盟。他知道,在这个根本问题上,陆逊和他所持的见解是完全一致的。火烧连营是被刘备逼出来的,就象他借东风是被周瑜逼出来的一样,而并非是对方存心与蜀汉为敌。因此,先生认为,留下陆逊这个人有利于恢复孙、刘联盟,有利于刘家天下。放他走,这一行动就是表示愿意不计前仇、言归于好的外交姿态,是弥补这条裂痕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则,倘若吴军全力深入西川,不但定与蜀军斗得两败俱伤,而且曹丕必然趁隙而入,袭击江东;陆逊回救不及,腹背受敌,东吴便十分危险。一旦孙权败亡,刘备亦然势孤力单,基业难保了。故而要提醒陆逊赶快收兵。伯言也正是从木牌上那八个字上领悟到了这几层深刻的道理,这才立即班师的,并非真正被石头阵所吓退;他之所以佩服卧龙比他高明,道理也在于此。要不然还称得上什么政治家、战略家呢?此是后话,我未来先表。
  眼下军师暗暗揣测道,虽则你伯言先生识大体、顾全局,不戳穿我的这条计,但总觉得有点不大放心。因为借东风的内幕只能我自己心里有数,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知道的。只要有一个人明白真相,那我就无法演这场戏。等一下我要登坛“作法”,要披头散发,短衣赤足,在上面跳来蹦去,装神弄鬼。这套把戏只能骗骗外行,一定要看得人家都以为是真的,那才行。如果我知道坛下有个行家在那里看我出丑,他心里暗暗冷笑,那我这种恶形恶状的样子还做得出来么?自己要心虚脚软不好意思的!喏,现在他坐在旁边似笑非笑的,我这素斋吃着就有点鲠喉咙,咽不下了。更要紧的是,等一下我上坛去“借”风了,他倒在这里辗转反侧想想还是说穿的好,那还了得!我怎么安得下这个心呢?好比他手中擎着把大刀,一直架在我的脖子上,我的性命捏在他的手中,随时随地都有危险。这怎么受得了!一定要设法请他开路才好,否则,对我的威胁太大了。好在我本来就有一根木梢要叫江东人掮的,那现在就让你也负担一份吧。


一定要让你们江东人马在黄州桥畔再跟他们乒乒乓乓地打上一通,使他们再受一回挫折,然后只得回头绕道而行;待等他们一个圈兜到荆襄境内,已经人困马乏,饥寒交迫,斗志丧尽,怨声载道。到那时,我就可以笃笃定定稳捉死老虎了。
  这一点陆逊现在还看不出它的奥妙来。一则是未临大敌,经验不足;二来,他不是统帅,掌握的情况有限,难以虑及;三者,他没有从头到尾参加这场庞大的战争,未曾对它作过全面、深入的研究。
  陆逊心想,既然诸葛亮嫌我讨厌,要赶我走,那我就走吧,索性好事做到底,成全了你,免得你总是提心吊胆,浑身不自在了。便对周瑜道:“都督,军师深谋远虑,所见极是。陆逊愿效犬马之力。”
  周瑜听了特别高兴,马上根据诸葛亮刚才的一番话,写成一信,交付陆逊面呈吴侯。
  陆逊起身言道:“都督,兵贵神速,卑职告辞了。”
  “先生辛苦。恕不远送。”
  伯言又回过身来向孔明作别道:“军师,在下军务在身,不能多多受教,告辞了。”——我现在手中无权,只能跟你纸上谈兵,那没什么意思,等我将来执掌了印信,统帅了大军,到战场上再来向你请教吧!
  孔明对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看:很好,英雄不打不相识嘛。好在大家都还年轻,我才二十七岁,你二十岁还不到,我相信那样的机会今后总是有的,和你比一个上下,也让你体会一下自己的本领到底有多大。诸葛亮把手拱拱,说道:“预祝伯言先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你去打吧,我看你们打到何年何月能拿下合肥。“后会有期。”
  陆逊立即动身。赶到南徐,把都督的书信交给吴侯。孙权看后,马上起兵五万,亲自率领朱桓、朱然等十数员大将,并遵照周瑜信上的意思,任陆逊为参谋,同往围攻合肥,截断曹操归路。
  诸葛亮的这个当给江东人上得真是不大不小。攻占合肥谈何容易!从现在起,直攻到明年也没有能把它攻下来。弄得势成骑虎,进退不得。江东最好的马上大将、陆军先锋太史慈,也战死在合肥城下。东吴损兵折将,劳民伤财,结果两手空空,一无所得。诸葛亮以逸待劳,不伤一兵一卒,战果累累,夺得城池兵马、粮草辎重无数。到那时,陆伯言方知诸葛亮好计策,一箭双雕,坐收渔利,江东无人可以算计他。但是心里也明白,即使当初就有慧眼,识破他的意图,也只得睁着眼睛吃砒霜。因为万一被曹操退进合肥,确实对我们江东十分不利,所以非去围攻不可。诸葛亮的手段就厉害在这里。
  孔明把陆逊遣走之后,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眼看时光不早,估计七星坛已经完工,孔明站起身来,对周瑜把手一拱,道:“都督,亮初次登坛去了,回来再见。”
  孔明一走,周瑜吩咐手下把素斋暖在灶上,等一下他初次登坛完毕后,回来还要吃的。同时派出心腹到南屏山套去打听,诸葛亮究竟如何借风。
  孔明刚刚走出大营,忽听背后有人呼唤,“军师慢走,下官来了。”孔明回头一看,原来是鲁肃。知道他是来看我借东风的。心想,虽然我这借风是假的,骗不过识货的人,但鲁肃跟去也有好处,非但他看不出名堂来,而且有些地方还可以请他帮帮我的忙。等鲁肃进来,孔明招呼一声:
  “是啊。二更了。”
  “大夫莫非前来观看借风?”
  孔明在前走,鲁肃随后跟,将近南屏山套口,远远地望见那里竖起一座营头,标灯晟这,“马”字旗高飘。分明是驻扎着一彪人马。先生一顿,暗想,周郎啊,破曹兵你一无上策,陷害人命你却是足智多谋。我的风还没有开始借,你倒把杀人的军队已经布置好啦!好在我逃跑不走此地西口,而是从东头下船走水路的。否则定被你暗算。
  孔明同鲁肃走到营前,马忠出来迎接:“末将马忠参见军师。”
  孔明只当不知道他到此的用意,明知故问:“马将军在此则甚?”
  “末将奉了都督之命,在此侍奉军师,保护先生。军师登坛祭风之后,下得坛来,可到末将营中歇息片刻。”——老实说,你如果借不到东风想留掉的话,有我扼守在此,你插翅难飞。“军师,可要先到营中稍事歇息?”


  孔明这一连串的动作做完,回上七星坛,把净盂和桃木剑放好,宣布初次登坛结束,大家可以休息一会了。
  孔明又回下坛来。小兵都上前见过军师。孔明问,方才你们都看我借东风了吗?
  怎么不看!凭你如何恐吓,偷看的人还是不止一个。我说书的无非是把那个眼开眼闭的小兵作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已。现在经先生这么并无恶意地一问,大家都很老实,纷纷答道,“我看的。”“我也窥了一窥。”……
  孔明问:“好看吗?”
  大家摇摇头,说,凭良心讲,这样的仗剑祭风一点都没啥好看。不知二次登坛可能有些变化?
  孔明说,二次登坛和方才一模一样,毫无变化。——说了有变化,你们要不死心的,等一下还是要看的,第三次还是要看,我逃起来就麻烦了。
  诸葛亮也明白,光靠恫吓是没有用的。越是不准他们看,他们就越要看一个彻底,因为好奇。那就让你们看一看初次登坛。你们把希望寄托得越大,看了以后也就越失望。我再告诉你们,二次,三次的登坛,与初次的情景完全一样,到后来,你们就会自觉自愿地不要看了。兵家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谚语道:“好曲子不唱三遍。”如此单调乏味的表演,看一遍已足够江中这些人的好奇心了。二次登坛时,即使还有个把人不时地偷看,但一看果然与初次的一般无二,早已厌烦了。第三次就肯定没有人看了。我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之大吉了。
  孔明又吩咐手下人,把净盂里的清水加满,准备第二次登坛。
  鲁肃走上前对孔明把手拱拱:“军师辛苦了。”
  “回营歇息去吧。”
  两人出山套。马忠早在营前迎接。孔明就在马忠的营内稍事休息,与鲁肃谈谈说说。
  马忠私下里命手下将孔明初次登坛的详细情况去向都督回复。
  手下到大帐,将诸葛亮初次登坛前后情形绘声绘色地叙述了一遍:起初他在坛上四方通神,接着步罡踏斗,再伏了一会儿台,最后奔向江边喷水,片刻之后又回到坛上。现在正在马将军营中休息。
  大都督听完这番话,没有发现其中有什么可疑之事。心想,看来现在孔明不会到我这儿来了,要等到二次登坛完毕之后再会来吃素斋了。因此吩咐手下,继续打探,及时禀报。
  孔明在马忠营内休息半个时辰光景,方传令二次登坛。起身出营,往山套而去。鲁肃也起身相随。马忠把他们送到营前。
  五百小兵听得军师令下,早已各就各位站立妥当。这一次除了那个眼开眼闭的小兵还不甘心以外,基本上没有人再有兴趣偷看了。
  孔明仍旧老一套:先是四方祝告,接着步罡踏斗,最后伏台;伏了十分钟台后,端净盂,执木剑,直步下七星坛,拖了草拖鞋往江边而去。
  那个眼开眼闭的家伙见了心想:他又往江边去了?大概方才天神天将没有赶上航船,误点了,改乖下一班船,所以他又去接了,看来这次要来了,让我作好准备。——纯粹在胡思乱想。
  其实,孔明即使上一次就看到了赵子龙的渔船,这一次仍旧要奔进去的。他这是一条疲兵之计,好比是写文章的伏笔,第一次、第二次都是进去了一下就出来的,第三次进去后,大家以为他出来是不成问题的,同前两次一样,马上就会出来的。不料他这次进去之后就不出来了,上了赵云的渔舟一直朝樊口山去了。所以。这两进两出等于是一种麻醉剂,使所有的人都不提防他会不声不响地从那里溜掉,而且一下子还难以发觉。现在因为第一次没有看见赵云的船,第二次就更加非去不可了。
  孔明奔到江边一看,江面上依然空空如也,片板全无。这下孔明真的有点急了。心想,皇叔他绝不会拆我的烂污,到现在还不来,其中必有缘故。会不会是赵云在半路上遇上什么意外事情,耽搁了时间?好在还有近半夜天的时光,相信子龙智勇双全,不负我和皇叔之望,定能及时赶到的。孔明暗暗嘱咐自己:冷静些,不必急躁。他喝一口清水喷出去,宝剑对空一指,“嚯!”再回转身来。


  眼开眼闭的小兵下看,天神天将又没有接到。心想,这天神天将的脾气跟他诸葛亮倒颇有相似之处,就象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也要三请才肯来呢。
  孔明回到坛上,放下净盂、木剑,宣布二次登坛结束,大家休息一会。

孔明与鲁肃出山套,到马忠营里。诸葛亮暗算思量道:东风要在辰时初刻起,我第三次登坛就要捱到卯时将完成时才开始。这样,在时间上正好衔接起来,旁人方才信以为真。现在时光还早呢,我再到大营里去喝一会酒,和周瑜见一次面,让他感到我“心头无事凉飕飕”,根本没有想要逃走的意图。所以孔明把发帚理好,戴上纶巾,穿好鹤氅,套上靴袜。
  鲁大夫一看,知道第三次登坛要相隔很长一段时间,便问:“军师哪里去?”
  “亮往都督营中一去。大夫可要同往?”
  “下官有些俗事,稍停再见。”
  其实鲁肃也看得乏味而厌倦,实在没啥看出来中,转念要去睡觉了。原以为借东风乃是千载难逢的奇事,少睡一夜觉,饱饱眼福。哪里想得到却只有这么几下子就守结了,真有点大失所望。而且第三次登坛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呢,没有这样的雅兴再等了。反正东风能否借到,只要抬着看看天好了。所以,等一下孔明逃走时,鲁子敬非便不知道,而且也不在场。
  周瑜已经得报:孔明二次登坛完毕,正向大营而来,便故意装得一无所知。直到孔明走进寝帐,见过礼之后,才吩咐手下把暖着的素斋端上来,杯箸放好。招呼道:“军师祭风辛苦了,请用酒。”
  “请问军师借风之事可有眉目否?”
  孔明想,虽然你早派人打探得一清二楚,但我只当你还不知道。孔明便把两次登坛的情形复述了遍:我四方祝告,上天表,召请天将;丙度去往江边恭迎,皆未接到。栌定要三次登坛之后,天神天将才肯降临凡间。
  “那末,先生,何时能有东风?”
  “亮早就说过,需要三次登坛,召到天将之后,方能借得东风。”
  孔明嘴上在敷衍,心里在盘算:两次到江边都没有看到赵子龙的渔船。虽然我相信他是肯定会来的,但恐怕时间要晚了。东风一起,周瑜马上要派人到七星坛去杀我。他们见我不在坛上,必定立刻追往江边。因为西头的口子有马忠把守着,就象捏住了瓶口一样。如果到那时赵云的船还没有来,前有长江拦截,后有周瑜赶到,真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怎么办呢?我又无回天之力,可以叫东风推迟一点来的!即使那里子龙的船已经赶到,但我事先不知道它泊在哪里,我还是无法从死里逃生。当然,我这里发现东风要比周瑜营里早,但毕竟是有限的,早不了多少时间。他们大将的马来得快,不消一顿饭的工夫就可以赶到,我的性命仍然有危险。看来这条脱身计还得充实一点内容进去:要有一个人代替我在七星坛上伏台,让徐盛、丁奉瞎猫拖了死老鼠,把这个假诸葛亮一剑杀掉,然后提着脑袋去见周瑜;周郎让出不是我的首级,重新再命徐、丁二将来追。这样两个来回,可以牵制住他们不少时间。那里,赵云的船无论如何可以到了,我也可以从从容容上船而去了。就是说,在金蝉脱壳计中还要加一条缓兵之计,准备好一个替死鬼。本来我也打算要在七星坛上放一个替身的,但是绝对不要置他于死命的。现在因为赵云的船至今未到,情况有变,为了保险起见,只得让一个人受此不白之冤,做刀下之鬼了。
  那末,叫谁替死呢?找个小兵?不作兴的。虽然是个无名小卒,但他既未犯法造孽,又与我无仇无冤,怎能叫他做个屈死鬼呢?最好找一个与周瑜有点关系的人,此人一死,也好让周郎伤感一番。因为临江会时,他企图谋害我主刘皇叔,幸得关云长相随保驾,阴谋未遂。否则主公一死,三分天下付之东流,我诸葛亮与关、张弟兄不知要何等悲恸、沮丧呢!所以,也要让他自己体验体验这种痛苦的滋味。但是到哪里去觅这样的人呢?不可能的,只是空想而已。
  外面鼓敲五更。孔明想,今天正巧是冬至,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如果是夏至的话,天都亮了。但这替死鬼还没有物色好呢。


  孔明本来走路是四平八稳的,现在心头有计,故意走得更慢,而且知道这傻瓜一定要追上来的。因此在边走边想:方才我向周瑜告辞时,他心不在焉,若有所思;我刚往外走,他就拉了兄弟往内帐去,分明是讲我借东风的事,面授机宜。而这种傻瓜是最喜欢看热闹的,你不叫他来,他也会自己来的。所以,先生细步慢走地等着他。
  周济很快就追上了,连声高喊:“龙先生慢走,周济来了!”
  孔明站定身子,等他到来。问道:“尚瑾兄到来何事?”
  “龙先生,你可是前去登坛借风哪?”
  “你可知道,借不到东风,我家哥哥便要吹你的脑瓜!”
  孔明想,这哪里会不知道。他派马忠守在山套口,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满不在乎地说:“这令如山,那是当然。”
  “那末,借到了东风又怎样,你可知道么?”
  孔明想,借到了东风,周瑜更要杀我,这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否则也不必把七星坛设在那个地方,就为逃跑方便起见。但这些话是不能对他讲的,便道:“借得东风,一桩大功。”
  “呸!什么大功!借到东风,我家哥哥也要将你杀的!”
  孔明不防他直截了当地说穿这件事,心头一愣:周瑜如此心狠手辣,这傻兄弟却又这般憨厚诚实,一得到消息,特此来通风报信。奇哉。孔明故意装得大吃一惊:“尚瑾兄,此话当真?”
  “哥哥亲口对我言讲。龙先生,你要当心了!”
  “是是是。足见尚瑾兄仁义之至,亮感恩非浅。”
  周济一看,是吧?我知道他一定非常感激我的。那末趁热打铁,马上拜师,保险他不会拒绝。“龙先生,你真能呼风唤雨么?”
  “亮非但可以呼风唤雨,还能移山倒海。”
  “那末先生,我要拜你为师,你无论如何要收留我的。”
  孔明暗暗发笑:原来你的用意在此!真没有想到,傻瓜也会来这么一套。唯恐我不收,先送一点好处给我。什么本事都学不会的废物,这拍马奉承、请客送礼套功夫却是耳濡目染,无师自通的了。好吧,其他学生我一概不收,你这位门生我特别看得中。本则我的说话你还不一定听,成了师生之后,我叫你长,你不敢短,我叫死,你活不成。孔明哈哈一笑,道:“尚瑾兄要学呼风唤雨之术,亮哪有不收之理。”
  周济心想,这个办法果真灵验,这毫不犹豫就允承了。连忙双膝跪下:“恩师大人在上,门生周济拜见。”着着实实磕了四个响头。
  孔明说,你要学呼风唤雨,必须十分细心,一切都要听我教导,稍有一点差错,就学不会这套本领。
  周济说,恩师放心,我明白的,天地君亲师,老师同父亲一样的,我一切都听你的说话。
  “既然如此,贤契请了。”
  师徒双双往南屏山套而去。

  孔明的第三次登坛,我暂且按下不说。先讲周瑜。大都督差走兄弟之后,从内帐回到寝帐,吩咐手下把残肴收拾掉。心想,孔明讲的,他三次登坛完毕,就可以借到东风了,此话不知是真是假。倘然确有东风,那也应该来临了。为了火攻曹操,周郎迫切需要东风。故而急忙吩咐手下:“来,去往营外观看,乃是什么风。”
  小兵飞步流星奔出大营,到江边看了看。回进寝帐复命,“回都督:西北风。”
  小兵又去跑了一趟。回来报禀:“回虎驾,还是西北风。”
  小兵想,说着风,就扯篷,说要就要,也未免太心急了。孔明军师刚刚第三次登坛,哪里会马上就有东风呢?东风要来的话,总归能够看到的,反正有三天三夜呢,稍微迟一点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叫我左一趟,右一趟地跑,不是一点点路啊,好远一段呢,腿都要跑折的。但是不敢违抗命令。再次跑到江边一看,还是西北风。他干脆不回去了,就在江边等风。他想,等转了东南风再去回复,否则仍旧要再跑出来看的。于是,他就在江边一棵大树的树根上坐了下来,面朝东南,背靠大树,西北风被树身挡住了,倒也不觉得怎么冷。年轻人,血气旺,大半夜未合上眼,早就疲惫不堪了,人才坐定,瞌睡就来了。说他睡着,两只耳朵竖着听声音;说他醒着,鼻子里已发出了呼呼的打鼾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喂!我的哥,到底是什么风啊?”
  那个打瞌睡的小兵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问风向,仔细一辨声音,已经认出他也是都督身边的差役。心想,那一定是都督等得心急,又派他出来看了。这位老兄是不识东南西北的,所以在哇喇哇喇地叫。其实你也不用问的,当然是西北风罗。否则我早就回营禀报了。此时正在开始转风。这家伙睡意朦胧,自以为是,眼睛也不睁开,嘴里却喊道:“西北风!”
  “噢!知道罗。”边说,边转身往营里跑去。
  哪知话音刚落,劈面风席地而来。此时正是辰时初刻,西北风顿时转东南风。一阵狂风卷起,江边的那些大树的树枝“哗”地往西北方倒过去。江中的浪头本来是往这边打的,现在都向江心推去,两排波涛相撞,“轰通!晃当!”激起丈余高的水柱。落下的江水把江边的船只打得碰来撞去,乒乒乓乓响个不息。陆营外围的一些没有钉牢的马棚篷帐,被一阵骤来的东南风鼓得足足囊囊,一吃风立即膨了起来,木桩也拔了起来,象一只大风筝似地顺着风向飘了出去;这时候,战马一受惊便四散奔跑,四处嘶鸣。小兵连忙抓篷帐,钉竿子,带马匹,打马桩……一时碌乱纷纷,就象苍蝇没了头一样地乱哄哄。营头上所有的大小旗幡全都掉了个方向,行为表现赤壁那边“啪……”飘去……
  那打瞌睡的小兵被这一阵紧一阵的风吹得睡意全无,睁大双目对四周一看,一切东西都向西北飘,不由得大吃一惊:啊呀,不对了,转风了,东风来了!只见那个问讯的弟兄相去还不算远,他连忙高喊一声:“我的哥,东南风!”
  他三蹿两跳,高喊着直奔寝帐:“报禀大都督!”
  他也不分个先后,没头没脑地回复道:“西北——东南风。”
  “叱!大胆匹夫,竟敢戏弄本督!”
  “这……小的不敢!小的该死!”
  其实他是想讲,先是西北风,后是东南风。只因他走路太急,气还未喘定,说话就接二连三没有停顿了,说成了西北东南风。被周瑜这么一声“叱”,吓得他魂不附体,浑身哆嗦,哪里还有申辩的胆量和能耐,只是一个劲地叫着“叫的该死”。
  周瑜愤怒之极,手搭剑柄,要将他挥为两段。就在此时,徐、丁二将来了。他们在营里观察风向,虽然也及时地发觉了转向,但由于营内的风向流动毕竟不比江边空旷之地来得迅速,所以比那个小兵回复得略微迟些。两个人四只眼睛盯着周瑜的大旗。忽见一阵狂风吹来,把大旗缠在木杆上;须臾,风停了,旗帜垂了下来;接着,大旗转了个方向,往对江那边“啪……”张得笔挺。徐盛一看:“丁将军,你看,东风已起!”
  “不错,快去禀报大都督。”
  两将赶到寝帐,正是周瑜手执青锋,欲将小兵斩首的时候。二人忙上前禀道:“回禀都督,东风已起。”
  周瑜听到这句话,心头之火方才稍有平息。一声呵斥道:“滚下了。”
  这小兵总算脑袋没有丢掉。
  都督将两袖一掂,起手往桌角上一按,头向下低倒。此时周瑜的心情极其矛盾,他是既盼东风早些到,又怕东风真的来。盼东风是为了火攻破曹,保住江东已有十分把握;怕东风是因为杀诸葛亮已无据可凭,但又更加非杀不可。他想,此人计谋高深,人不可测,更兼能借天之力,神通广大到如此地步,以后他助刘备争夺江山,麾师江东,暗中天神天将相辅,我们江东哪个是他的对手?所以都督低头不语。
  鲁肃在旁兴高采烈,暗暗得意:好极了,军师果然借到东风。江东无忧,万民幸甚,皆出于孔明之手。快命人去把他请下七星坛来。好在东风要刮三天三夜呢,应该摆一桌庆功喜酒,好好地谢谢他,并预祝赤壁破曹旗开得胜,这个功劳是大得无法再大了。哎,怎么都督垂头丧气,默默无言,反而不高兴了呢?
  周瑜沉默了片刻之后,缓缓地抬起头来,然后命心腹到内帐令架上去拔一支令箭来。
  鲁大夫一听,心想,哎呀,都督,你也太心急了呀!东风刚起,你就这么贸然发令啦?军师神算,你应当与他好好商议一下,写好密札,然后起鼓升帐,点将发兵。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恶战哪,令箭不是一支二支,条条令箭都要考虑得缜密细致。就这么一条成得了什么事呢?倒把孔明军师丢在脑后,让他在七星坛上吹风。大概你高兴过头,有点昏昏然,晕头转向了吧?


第四回  拜师伏台周济替身 追舟纵敌徐丁担罪

 鲁肃见徐盛、丁奉已经接令而去,急得他涕泪交注,痛楚万分。心想,他们大将的马跑得快,我两条腿怎赶得上四只蹄子?他们一去,孔明定死无疑。因为他借到了东风一定很高兴,以为帮了江东这么一个大忙,周都督自然对他十分感激,必定前嫌尽释,亲自去接他下坛,为他庆功。谁知周瑜这般丧天良,竟会派两个大将去杀他?功劳大得连头都掉下来了!我特地把他请到江东来,他为我们出了那么大的力,结果落得如此下场,可怜不可怜!可悲不可悲!我鲁肃怎么对得起他!又怎么对得起刘皇叔相托之恩!
 鲁大夫忠厚善良,心肠软,想到此处,不由得泪如雨下,“军师死得可怜……”鲁肃哭了一会,突然煞住。用袍袖把眼泪一揩,“哈哈哈哈!”破涕为笑了。他想,人家都说我踱头,我一直不服气,今天一看哪,还真有点踱的。你想,诸葛亮与天都有商有量,难道自己的死日他会一无所知么?大都督屡次设计害他,都被他未卜先知,安然处之,今天的事情他会料不到吗?即使他一时疏忽,那天神天将会护佑他,及时提醒他:老朋友,你不辞辛劳地向我们借风,帮周瑜的忙;你可知道,他非但不感激你,反而恩将仇报,马上要派人来杀你了。你快走吧。所以,先生肯定早已远走高飞了。也可能是军师想走,却被天神天将叫住了。跟他说,你放心,有我们在这儿,周瑜害不着你。我们既然肯把风借给你,当然也就不会看着你蒙难。让他们来好了,我们收拾他们不在话下的。那当然,大将怎么碰得过天将呢?徐盛、丁奉执了宝剑冲上去,经不住天将的轻轻一腿,咕隆咕隆地滚下坛去,跌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哈哈,有趣!我还是等在这里耳听好消息吧。
 周瑜等到怒气稍平,估计鲁肃也早已走了,便从内帐回到寝帐。一看,咦,踱头还没有走?只见他一个人在那里指手划脚、叽里咕噜不知讲些什么话,脸上还笑嘻嘻。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想,先不去管他,反正徐盛、丁奉此时肯定已到七星坛了,马上可以把诸葛亮的脑袋搬下来了。都督坐定身子,摆好了一副耳听好消息的架势,等候外面报来。
 再说徐、丁二将,当时见都督恶狠狠地把令箭丢在地上,知道难以收回成命了。故而两人相视片刻:看样子只能去了。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良心上讲,我们也对得起诸葛亮了,可以说问心无愧。奉公差遣,将令难违,孔明军师也怨不得我们的了。于是,徐盛拾起令箭,同丁奉一起跑出寝帐。在外面点了五百兵,吩咐他们统统上船待命。因为都督命令要分水陆两路的。但现在水路还不必立即出发,只叫军士们作好准备,等候命令。两将各自跃马扬鞭,片刻之间,已到南屏山山套口。
 马忠一看,来了两员都督的护卫将军,手捧大令,知道是来杀诸葛亮的。便对他们眨眨眼睛歪歪嘴,意思是:孔明还在里边,没有出来,否则我早就把他抓住了,你们快进去吧。
 两骑马扫进山套。虽然此时天已拂晓,但山套中还很黑。只见七星坛上灯火辉煌,无数旗幡在东风中猎猎飘扬。
 坛上坛下那五百小兵经过一夜的折腾,全都筋疲力尽,即使现在允许他们看,也无人有这个胃口了,大家沉着头,闭着眼,有的把手里的旗杆当拐杖,歪歪扭扭,都快要打瞌睡了。唯独那个眼开眼闭的老兄毅力最好,坚持到底,精神不减昨晚,非要亲眼看一看天神天将是什么模样不可。现在听见马蹄得得之声由远而近,他一只眼米成一条缝,目光从眼梢上瞟过去,一看,果然来两个天神天将,一个金盔金甲黄骠马,一个银盔银甲银鬃马。心想,军师还以为他们是乘航船来的呢,他刚刚到江边去接,怎么他们到底是从南天门骑了马来的?当然,天上的事,人间的凡人怎么料得到呢?他们是乘航船来还是骑着马来,哪能凭军师来料断呢?小兵仔细一看,咦,这两个天将好象面熟得很。一个象是徐盛徐将军,一个又象是丁丁将军嘛!奇怪,天将的面孔和我们三江的大将很象,好似同胞手足。――什么象不象,本来就是这回事嘛!你自己要睁大双眼,转过头来正视一下,这样眼开眼闭地眯,怎么眯得清楚呢?


 徐、丁二将到七星坛旁下马,提着甲拦裙锵锵锵锵步上七星坛。徐盛在前,丁奉在后。一路往上爬,一路在思忖:孔明先生,但愿你已经远走高飞,不在坛上了,那末,你也活了命,我们也可以回去交令,责怪不到我们的头上了;如果你还没有走,这就没法了,公私两难兼顾,只能对你不起了。你死了以后,去找大都督算帐,与我们无关,我们不过奉公差遣,将令难违……
 走到顶层一看,糟糕!孔明非但没有走,而且还在那里虔诚地伏台。头戴纶巾,身穿鹤氅,伏在半桌上一动都不动。徐、丁二将想,诸葛亮啊,你那么能干,样样料事如神,风都可以借到,自己的死日却不得知!而且现在东风已起,你还要在这里伏什么台啊!你这个聪明人今天怎么成了傻瓜了呢?!徐、丁二将又气又怨,脱口而出:“嗨,昏了,昏了!”
 嗨!奇怪。你们一说昏了昏了,那伏台的却把头颈慢慢地伸长了。
 徐盛、丁奉倒吃一惊:怎么,你知道我们来杀你了,故意把头颈伸伸长,让我们动起手来方便些,是吗?又咕道:“真是昏了!真是昏了!”
 你们越说昏了,他的头颈也就伸得越长。
 二位将军,你们看看仔细呀!伏台的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孔明岂肯呆在这里白白等死,这是他的高徒周济在为其先生尽忠效力啊!
 孔明的第三次登坛是算准了时辰的。从大营出来,同周济二人走得极慢。到马忠营内再耽搁一会。见一旁点燃的时辰香上卯时将完,辰时快到,才起身带着周济出马忠的营头。前两次上坛都除掉纶巾鹤氅的,这次却不然,只是脱去靴袜,拖着草拖鞋一路进山套。到了七星坛上,叫周济站在旁边看,他自己仍旧拿着净盂、桃木剑假装四方祝告,实际上眼睛一直在注意四周的旗幡。到卯末辰初,见旗幡突然从东南飘向西北。东风来了。心想,它来了,我要去了。便对周济讲,贤契,天神天将马上要到了,我要到江边去迎接他们。但现在还不能断定他们究竟是不是坐船来,或许骑着马从南天门下来亦未可知。如果我到江边去接,而他们却在山顶上接了脚之后上七星坛来了,一看我不在坛上,他们马上就要走的。一回到天上去,再请就请不到了。他们生了气,东风也就借不到了。反过来,我在这里等,他们倒坐船来了,见江边没有人接,又要一气而走的。周济说,那怎么办呢?先生讲,幸亏我收了你这个学生在此。我到江边去接,你代替我在这里伏台。天神天将上来一看,见有人在伏台,他们就不会马上就走了。好在我到江边接不着他们,立即就会回来的。周济说,如果被天神天将看破伏台的不是你,而是我的话,他们要发脾气的!孔明说,不妨,你只要穿上我这身衣服就行了。孔明就叫他伏在台上。自己把纶巾摘下来,往他头上一套。纶巾的尺寸大,周济的脑袋小,一套上去,前面罩到眉毛上,两边盖没耳朵尖。孔明再把鹤氅卸下来,往周济身上一披。孔明身高八尺,周济身材矮小,鹤氅披上去,上面的领圈接牢纶巾,两边包过去把耳朵也包住,下面连鬓脚都遮没。孔明叮嘱道,我不叫你站起来,你无论如何不能动,也不准开口。但有一句话要牢牢记住:听到靴子声、铠甲声,便要把头颈伸长。周济十分认真地回答道:“是。”――还“是”得出,真是定做的死坯。
 这时候,孔明裸头、赤脚,披头散发,身穿短套。临走之前,用手指在周济背后画几圈,口中念念有词。什么意思?下回书中将有交代。就是等到周瑜上坛来收兄弟的尸首时,这死尸的脑袋虽然没有了,身子却还会竖起来,吓得周瑜半死。孔明见东风已经刮紧了,心想,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便匆匆下坛,拖着草鞋,踢里趿拉往江边跑去。
 孔明刚走不久,徐盛、丁奉就赶到了。周济伏在台上,听到脚步声、铠甲声已到身旁,心想,莫非天神天将真的来了?好快呀!头不能抬起来,眼睛只朝下看,果真看见四只穿战靴的脚。暗想,两员天将,一点也不差。但是孔明的脚不看见。老师不来,不能爬起来的。后来听到天将在讲“昏了,昏了”,周济想,我一点都不昏啊,完全遵照老师的吩咐做的呀!再一想,哦,对了。老师再三叮嘱,听到靴子声、铠甲声,就要把头颈伸长。大概天神天将喜欢长头颈的,也可能这是接头的暗号,表示和天神天将是自己人。这么要紧的事情,我竟忘怀了。那末,赶快伸头颈。心想,我的名字叫尚瑾,我的颈(瑾)也伸得算很长(尚)了,怎么还讲我昏了呢?――其实,你赶快把头抬起来,还可免一死。然而,他没有老师的旨意,不敢动弹。


 说也奇怪,徐、丁二将自从在七星坛上杀错了人之后,就象中了邪一样,一直要倒二十年楣呢。寿短的已经等不及出头了。幸好这两个人都是长寿的,丁奉要活一百多岁呢,可谓长命百岁,是江东最后一任――第六任大都督。等他死时,曹家的天下早已完蛋,北方由司马炎一统,建立晋朝已七年了。
 现在周瑜倒并不怪罪徐盛、丁奉,只恨诸葛亮实在奸刁恶毒。他想,冤有头,债有主,你跟我有仇,就来找我算帐。欺侮我兄弟,叫他做替身,害掉他一条性命,也算不了大丈夫!――这就是周瑜的逻辑!他自己几次三番暗算诸葛亮倒自大丈夫的。现在他听到徐、丁二将说出“报仇雪恨”四个字,心想,不错。人死了不能复生,哭又有什么用?就算自己兄弟命短夭逝。只有把诸葛亮抓回来,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才能报我兄弟之仇,消我心头之恨。既然他没有从陆路上逃走,那末肯定是走的水路。马上追上去,估计还赶得上。于是,周瑜忍住悲痛,咬紧牙关,就把方才那支令箭拿起来,对着下面喊道:“徐、丁二将,速速驾舟追赶上前,将诸葛亮生擒活牛,将功抵罪。”说罢,把令箭往下丢去。
 方才两个人你推我让不肯接令,还要为孔明讨情,现在却把这支令箭象抢似的抢了就走。闯下了大祸,想再立功补过。心里都在怨孔明:我们本来就不愿杀你的,你能溜掉,大家太无事。为什么还要放一个替死鬼,给我们上当呢?害得我们差一点性命不保。你这一计要害三个人,太辣了。不要怪我们绝情,只有抓住了你来换我们两条性命了。所以,接了令箭就往外边飞奔而去。
 鲁肃看到现在,已料到孔明溜之大吉,无法追回了。因此对着周瑜笑道:“哈哈!都督,你不必相送军师了。”
 周瑜说,我哪里会去送他,我是要徐、丁二将抓他回来,再送他到来的路上去。
 鲁肃道,今天我跟你说了吧。上次草船借箭前夕,我跟他说,你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的话,还是赶快逃回樊口山去吧。他说,不,我来得清,去得明,回去的时候一定要你们都督相送。我想,你都督是绝对不会送他的。现在你派徐、丁二将去追,我料定是追不上的,一路尾而去,恰似相送一般,正好如了他的愿。
周瑜想,你这家伙专门吃里扒外,胳膊往外弯,今天不打自招。我不相信诸葛亮能插翅飞过江去!
 周都督和鲁大夫都在此地等待消息。徐、丁二将一口气奔到江边,幸得五百弟兄都在船上整装待发。两将跳上船头,吩咐立即开船,往南屏江口方向追赶。霎时金锣响亮,侧篷高扯,往东追去。
 如果你们在七星坛上看破机关,马上追上去,孔明是来不及逃的。但诸葛亮料定你们当场一定不看。等到周瑜看清,复番再追,为时已晚矣。
 孔明下了七星坛,向南屏江边急步奔去。虽然他平常踱惯方步,很少有人见他急匆匆步履慌乱的样子,但到事情紧急,危及性命之时,照样只得飞奔。此番他在江东一个多月,就奔了三趟:智激周郎,奔第一趟;第江初次交战,代理指挥,奔第二趟;今天逃回去,奔第三趟。一出山套,开已放明了。孔明想,前两次到江边来看,都没有发现赵子龙的船,现在肯定来的了。他奔到江边,站定身子对江面上一看,白茫茫一片,水天相接,船影全无。心里暗暗着急:怎么,赵云的船还是没有来啊?!啊呀,主公啊!你如此粗枝大叶是在拆自己的台脚!我死是小事,但汉室难以复兴了。你的三分天下,全靠在这次赤壁大战啊!要想在大火之中发财,站稳脚头,再图西川。现在基业刚要开头,你就出这么大纰漏。不过,孔明再一想,慢。这条江岸弯弯曲曲,或许赵云的船停泊在哪个港湾里,我看它不见,那末,让我来叫叫看。
 有人说,诸葛亮是以击掌为号的。其实,此时此地,击掌与呼唤并没有什么区别,毕竟离开七星坛已有一段路,不会有人听见的。再说,如果赵云在此,即使有人听见声音也不要紧:子龙的船假如不在,哪怕诸葛亮一声不吭,也迟早要被生擒活捉的。孔明打定主意,向江面的左右两边连续不断急促地喊道:“子龙!子龙!”连叫两声,江面上毫无回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点到为止打一个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