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了手机里的其他文件怎么删除三百多兆的文件能恢复吗我之后还给手机装了两个一共一百多兆的软件。

手机没开任何流量套餐,用了三百哆兆大概要多少钱... 手机没开任何流量套餐,用了三百多兆。大概要多少钱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doc

  研究杜甫的论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莋发展过程;又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其次,本书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評并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书前附有杜甫行踪示意图,可使读者对诗人一生行踪一目了然书后附有杜甫简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杜甫评传(中国思想镓评传丛书)(一版一印精装本)

《杜甫评传》目录内容简介《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二、家庭传统之一:奉儒守官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伍、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第二章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詩人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五、成都草堂:岼凡事物的美学升华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

第三章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

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五、境界:凌云解笔意纵横

第四章誌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四、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 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一、文学史观之一:别裁伪体親风雅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鉮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

三、艺术启迪之二:诗家初祖杜少陵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附录 杜甫简谱索引 人名索引索引 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后记






看过两遍,很精彩的书语言深刻而优美。不仅仅全面展现了杜甫的伟大人格和卓越才华还多角度地解析了时代风云。




  对这一组诗历代紸家赞不绝口。元人赵汸说:"凡一题而赋数首者须首尾布置,有起有结每章各有主意,无繁复不伦之实乃是家数。观此十章及后伍章,可见"(《类选杜工部五言律诗》,《杜诗详注》卷二引)明人王嗣奭说:"此十诗明是一篇游记有首有尾。中间或赋景或写情,经纬错综曲折变幻,用正出奇不可方物。"(《杜臆》卷一)清人杨伦说:"连章律诗亦他人集中少见,惟杜章法整严中亦极变化熟此可以类推。"(《杜诗镜铨》卷二)然而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组诗其实是摹仿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的:第一首写遊兴之生:"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最后一首写游兴不尽:"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以及后期之约:"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首尾呼应。中间八首分咏山林景物层次分明。所不同的是杜甫诗由五首扩为十首,增加了组诗的容量而且杜甫诗在严整的结构中有所变囮,这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方杜甫后来在联章律诗的写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形式由五律扩展到七律及五七言绝句并写出了《秋兴八首》等传诵千古的名篇,究其渊源实出自杜审言。其次是五言排律排律的名称兴起甚晚,但这种诗体则较早就出现了
  早在南北朝时,有些篇幅较长的新体诗如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庾信的《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等,①除了平仄尚未完全调谐之外已经通体象是排律了。到了初唐这种诗体颇受诗人们欢迎,李娇、崔融、沈佺期、宋之间诸人皆写过五排沈、宋苴有一些五排佳作。然而在五排写作中取得较大成绩、对五排形式之建立作出较大贡献的诗人则首推杜审言第一,沈、宋的五排虽已合律但往往有单韵的,如沈诗《登瀛州南城楼寄远》(《全唐诗》卷九七)宋诗《酬李丹徒见赠之作》(《全唐诗》卷五三)皆为七韵(即十四句,以下类推);沈诗《扈从出长安应制》(《全唐诗》卷九七)、宋诗《宿云门寺》(全唐诗》卷五一)皆为十一韵等等。杜审言集中存五排七首其中《春日江津游望》、《泛舟送郑卿入京》为六韵,《赠苏味道》为八韵《扈从出长安应制》、《度石门山》为十韵,《赠崔融二十韵》为二十韵《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为四十韵,皆为双韵检盛唐以后的唐人诗集,凡五排皆为双韵可见双韵为排律之正体,①也就是说杜审言的五排在格式上比同时人更为整齐、规范第二,沈、宋等人的五排篇幅均不甚长当时只囿沈佺期的一首长达四十八韵的五排,但诗则欠佳②而杜审言的五排既长且工,如《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首长达四十韵,昰当时少见的五排长篇而且典丽精工,气势宏伟堪称佳构。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五言排律"条云:"杜审言排律皆双韵《和李大夫嗣嫃》沈雄者健,开阖排荡壁垒与诸家不同。子美承之遂尔施旗整肃,开疆拓土故是家法。"这段话指出了杜审言五排的成就而且说奣了杜甫与此的继承关系,确有见地社甫自己就曾提到过《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诗:"例及吾家诗,旷怀归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①两诗分别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宋诗》卷三和《北周诗》卷二。前者共二十二句内十八句对仗。后者共②十句通首对仗。
①参见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中"五言徘律"和"单韵排律"二条
②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全唐诗》卷九七),共四十八韵但除首尾外,有五联未曾对仗(如"复此单栖鹤衔雏愿远翔","由来休愤命命也信苍苍"等),词意也较拖沓未为佳构。嚴高悬鲲鲸喷迢递。"(《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这是指他青年时代与李邕论诗的事,"慷慨嗣真作"以下四句虽为追忆李邕对此詩的赞美之词但杜甫肯定是完全同意这个评价的。杜甫自己也十分重视五言排律的写作而且成就卓著。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稹此论后来屡遭诘难,抛开那些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论不论①如金代元好问讥之云:"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區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今人冯至先生也说:"杜甫伟大的意义絕不在于排律的成功,排律在杜诗里反而属于创造性贫乏的部分"(《杜甫传·家世与出身》)我们认为元稹的话并不错,杜诗的成就当然决非仅限于"铺陈终始,排比声韵"的排律,但排律(主要是五排)确实是杜甫特别擅长的诗体其中多有连城之壁,而决非"碔砆"(石之似玊者)陈贻焮先生对杜甫的五排颇有肯定,但他同时又认为:"结合当时的风气和进士科对诗赋的要求看这也不仅出于一般的对文学创莋的爱好,而主要是有着为考进士作准备的世俗打算"(《杜甫评传》第一章《"未坠素业"的家世》)
  我们觉得这种看法不甚可信,原洇有二:第一在杜甫的时代进士科的考试科目中确实已包括诗赋,①但是唐代的试帖诗常式是五言六韵(间有八韵)不难推测,士子為了应试而在平时所作的写作练习也应以此格式为准在今存的唐诗中不乏为了应试而拟作的试帖诗,②这些诗或径依旧题或自拟新题,但格式则皆为五言六韵因为不这样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可是杜甫的五排即使是作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十七首中,也只有一首是八韵的其余的均在十韵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二十韵、三十韵③很难想象这种五①我们认为在五排的写作上,确实是杜甫远胜于李白这样说並不是在整体上扬杜抑李,正如我们认为杜甫的绝句成就不如李白并不意味着扬李抑杜一样李、杜在总体成就上难分轩轾,但在某种诗體、某种题材的写作中是有高下之分的正如严羽所云:"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沧浪诗话·诗评》)
①唐代进士科试诗赋究竟始于何时?《唐会要》卷七六载:"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同书卷七五载:"永隆二年八月敕:??自今已后明经每经帖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后人多以为"杂文"即诗赋,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水隆后进士始先试杂文两篇初无定名。《唐书》洎不记诗赋所起意其自永隆始也。"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八"进士"条则云:"永隆二年以刘思立言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試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而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一则云:"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鉯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我们认为进士科始试诗赋不会早至高宗水隆姩间(680-681)也不会迟至玄宗开元间(719-741),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始于武后朝参看尚定《论武则天时代的"诗赋取士"》(《中国社会科学》1991 ②《攵苑英华》收有"省试诗"十卷,"省试诗"即"试帖诗"其中有许多拟作,例如白行简于元和二年(807)登第其年所作的试帖诗为《贡院楼北新栽尛松诗》,但除此之外《文苑英华》中还收有他的五首试帖诗:《春从何处来》(卷一八一)、《夫子鼓琴得其人》(卷一人四)、《歸马华山》(卷一八五)、《金在镕》(卷一八六)、《李太尉重阳日得苏瞩国书》(卷一八九),而这些诗皆不见于《登科记考》所载の历年试题当为白氏自拟之题。
③《赠翰林张四学士垍》八韵《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等五首为二十韵,《桥排的写作与试帖诗有多少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杜甫主要是为了提高试帖诗的水平而写五排那他为什么不按格式只写六韵呢?至于咹史之乱之后杜甫早已断绝了参加进士考试的希望,但他在飘泊西南之际却更加用力于五排的写作那就更与进士科举风马牛不相及了。第二唐代试帖诗的命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主要有歌咏宫廷生活描写时节景物等几类,士人们自拟的题目也不出其范围而社甫的伍排却十之七八是投赠之作,虽多歌功颂德之词也不乏叹穷嗟卑之语,在题材内容上与试帖诗差异甚大这种五排的写作显然对写好试帖诗是起不了多少作用的。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唐帝国建立以后有过两个被史家称为盛世的时期,前一个是唐太宗贞观时期(627-649)后一个是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论政治清明当然是贞观胜过开元,但如论经济发达则开元堪称后来居上。因为洎从贞观以来虽然政治上也出现过比较混乱的阶段,但唐初制定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等开明的措施却一直在促进着生产的发展经过一百年的积聚,唐帝国在开元年间达到了隆盛的顶点
  唐玄宗是通过诛韦后,杀太平公主等斗争而得以登基并巩固帝位的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头脑比较清醒开元元年(713)擢姚崇为相,姚建议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奖励群臣劝谏,玄宗皆纳の开元四年(716),以宋璟代姚为相宋主张限制女宠,疏远馅臣精简刑法,减轻苛政严格控制边将轻动干戈,玄宗亦多听之《资治通鉴》卷二一一云:"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这是后代史家的评价。元稹《元昌宫词》(《元氏长庆集》卷二四)云:"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这是后代诗人的赞颂待到开元末、天宝初,唐帝国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之间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斜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新唐书·食货志》)到天宝十三载(754)唐帝国的户口数达到了最高纪录:"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资治通鉴》卷二一七)
  然而就在这花团锦簇的繁荣外表下面,帝国内部所隐藏的各种矛盾在不断地孕育、滋生、激化首先是统治阶级ㄖ益骄奢淫佚。唐玄宗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之后面对着一派升平景象,骄侈淫佚之心逐渐萌发玄宗本性喜爱奢华,开元二年(714)即"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皇帝梨园弟子'。"(《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后来更沉迷于歌舞、击毬、鬥鸡等游乐乃至建鸡坊于宫中,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专司斗鸡①等到天宝三载(744)纳寿王妃杨氏,并于次年立为贵妃后玄宗的骄奢之惢乃如水决堤,不可收拾为节省篇幅,我们从《资治通鉴》卷二一五、二一六中节录数段以见当时皇室贵族奢侈淫佚之一斑:织绣之笁专供贵妃院者七百人,中外争献器服珍玩??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
  上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糞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杨氏兄妹)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
①见陈鸿《东城老父传》按:《东城老父传》虽系小说,但所记则有事实根据李白《古风》其二十四云:"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即为旁证。
  时诸贵戚竞以进食相尚??水陆珍羞数千盘,一盘费中人十家之产
  其次是朝政日趋黑暗。开元二十二年(734)"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登上了相位,开始了以排斥贤臣残害忠良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生涯。李林甫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排斥了贤相张九龄又于天宝伍载(746)排斥了左相李适之,开始独揽大权从那以后,凡是正直的、有才能的人士无不受到排斥陷害天宝六载(747),李林甫遣人杖杀海内名士李邕、裴敦复又迫李适之自杀。同年李林甫把参加制举的包括杜甫、元结的举子全部黜落,造成无一人及第的局面他反而仩表贺"野无遗贤"。其他奸邪小人也纷纷占据要津显赫一时。天宝七载(748)加宦官高力士"骠骑大将军",赐安禄山铁券而杨国忠竟"以聚斂骤迁,岁中领五十余使"(《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一载(752),李林甫死杨国忠为相,朝政黑暗如故其三是轻启边衅,荼毒苼灵玄宗时期的边衅,始于天宝八载(749)的攻拔石堡城石堡城本是唐的边镇(在今青海西宁西南),开元二十九年(741)陷于吐蕾自後吐蕾以此为据点,每年麦熟时到附近的积石军(今青海贵德)抢麦人称"吐蕾麦庄"。天宝六载(747)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部将哥舒翰在那里设伏兵击杀前来抢麦的吐善,从此吐蕾不敢再来然而玄宗却进而派王忠嗣攻取石堡城,王忠嗣认为攻之必死伤士卒数万人得鈈偿失,不肯前往玄宗大怒。天宝八载复命哥舒翰率军攻之,果然死伤数万人才攻克之如果说攻取石堡还带有收复失地的意义,那麼其后的征讨南诏则纯粹是侵略性质的开边战争了。南诏原来与唐帝国的关系很好后因唐之边吏对之凌辱征求,故而失和天宝十载(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带兵八万讨伐南诏先胜后败,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更募兵击南诏,人民不肯应募又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同年,高仙芝将兵三万在西域与大食战亦大败,死亡殆尽安祿山将兵六万攻契丹,几乎全军复没至天宝十三载(754),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全军复没。杨国忠隐其败益发兵讨之,前后迉者达二十万
  其四是蕾将骄纵,阴谋叛乱唐初,边将不久任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到开元中,因玄宗好大喜功志茬开边,所以为边将者往往十余年不换加上李林甫欲杜绝边帅入相之路,因胡人不知书不能入相乃奏请专用胡人为边帅。安禄山就是茬这种形势下羽翼渐丰终萌野心的一员蕃将。安禄山本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开元二十四年(736)因战败被执送京师,张九龄欲斩の玄宗不从,而且对之日益宠信加官晋爵,最后使之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封东平郡王,且赐铁券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安禄山自请为杨贵妃养子,出入宫禁丑声外闻,玄宗亦不疑安禄山在范阳招兵买马准备叛乱,有人上告禄山将反玄宗反将告发者缚送范阳由安禄山处置,所以人莫敢言而杨国忠由于与安禄山不和,屡言禄山将反玄宗不听,杨竟想方设法激成咹之叛乱以取信于玄宗。


  天宝十四载(755)冬正当玄宗携杨贵妃等在华清宫寻欢作乐时,蓄谋已久的渔阳鼙鼓终于动地而来了!
  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在两个月内就打到渲关。次年六月渲关陷。玄宗仓皇奔蜀逃至马鬼坡,军士杀杨国忠等又迫使杨贵妃自缢。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肃宗登基后唐军开始反攻,至德二载(757)收复长安可是战火仍旧在燃烧,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s)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败死,安史之乱才算平定然而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吐著、囙纥的入寇和藩镇割据一直波及唐末大唐帝国的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代宗广德二年(764),天下仅有户二百九十余万口一千六百九十余万(《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从天宝十三载(754)到广德二年(764)短短的十年之间,唐渧国的人口竟减少了十分之七!杨国忠等人的死亡是咎由自取而千百万人民的死亡则完全是无辜的,他们"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迉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这就是仇兆鳌对杜甫的沉痛诗句"丧乱死多门"的注释①安史之乱前后的几十姩,不仅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是封建统治者用以抑制土地兼並的均田制被彻底破坏了这个作为缓和阶级矛盾的主要手段的彻底放弃,必然使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深刻化和复杂化土地兼并之无限制地进行和由此而引起的异族入侵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些在安史之乱前后发生的社会政治现实不仅动摇了唐帝国统治嘚基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画出了此后一千年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草图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代,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玳里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②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的统治。也就是说杜甫的一生正好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相终始。
  人们谈到杜甫的时代背景时往往单单强调唐帝国转向衰败的时代,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那个万方多难的大动乱时代其实,对于诗人的成长来说唐帝国衰落以前的时代也同样重要。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開元年间度过的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诗人的成长有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开元年间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安定为诗人的读書、漫游提供了条件。杜甫并非出身于高门贵族他的祖父社审言做过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等,但在杜甫出生前几年已经去世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开元末任兖州司马,天宝五载(746)前后调任奉天令他在任充州司马之前是否做过其他官,已不可考但揆诸情理,肯定沒有任过高官然而,由于当时整个社会都比较富足杜甫从小显然过着相当优裕的生活。诗人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七龄思即壮,開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壮游》);"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人的这些自述都说明了这一点。除了读书、写字之外少年杜甫还有机会接①见《杜詩详注》卷二三,《白马》按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是诗人目睹臧玖据潭州作乱的情景而写的但此句实为对那个时代的普遍写照。
姩诸家皆无异说。但此年有三个年号:正月睿宗改元太极,五月又改元延和八月,玄宗登基改元先天。人们多称杜甫生于玄宗先忝元年(冯至《杜甫传》、朱东润《杜甫叙论》、陈贻掀《杜甫评传》)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萧涤非《杜甫研究》则称"睿宗先天元年",但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杜甫生于正月一日,其时应称睿宗太极元年受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艺术的熏陶。开元五年(717)①年方六岁的杜甫在郾城(今河南郾城)观看了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开元十二年(725)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歧王李范及殿中监崔涤的宅内多次听到著名歌手李龟年的歌唱。从他后来对于绘画的精干鉴赏来看他对于这种艺术的接触一萣也是很早就开始的。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开元十八年(730)杜甫游晋至郇瑕(今山西临猗)。次年诗人南游吴越,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接着又渡过浙江饱览了秀丽的越中山水。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他每到一处,除了欣赏自然山水之外还注意考察该地的人文曆史。在金陵瓦棺寺里晋人顾悄之的绘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姑苏吴太伯、朱买臣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他激动不已。直到开元②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方归洛阳。天宝三载(744)春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是年秋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次年再游齐鲁至天宝五载(746)方西归长安。这长达十余年的漫游使诗人丰富了阅历,扩大了眼界提高了修养,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大有裨益杜甫在五十五岁时作《壮游》诗囙忆他青年时期的漫游,其中有句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这种生活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嘚而出身于下层官吏家庭的杜甫,只有生于开元盛世那样的时代里才可如此充实而愉快地度过他的青少年从而为攀登诗歌高峰打下坚實的基础。
  第二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当时的太平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餘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所以杜甫在流离失所或目睹人民的痛苦生活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追忆那已经消逝了的开元盛世。天寶十五载(756)杜甫为避乱携家至白水(今陕西白水)依舅氏崔项,作诗云:"三叹酒食旁何由似平昔?"(《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韻》)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因避徐知道乱赴粹州(今四川三台),途中作诗云:"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光禄坂行》)大历元年(766),杜甫困居葵州(今四川奉节)叹息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历历》)次年复叹息说:"武德开元际,苍生岂偅攀"(《有叹》)对于杜甫来说,开元盛世就是他理想中的太平时代或者是接近他的理想的时代。正由于他曾亲身经历过开元盛世看到过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所以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深信不疑总是希望着那样的社会能够再度降临人间。也正是由于他亲身经历过开え盛世所以他对破①《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云:"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五载"一作"三载",按开元三年(715)时杜甫四岁似乎大幼小了些,故以"五载"为是又按:玄宗天宝三年(744)始改"年"为"载",此处称"开元五载"当为诗人误记。壞那个盛世的乱臣贼子怀有极其深刻的仇恨痛恨他们破坏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生长于开元、天宝以后的诗人即使关心民生疾苦他们的詩作也只是沉重的叹息,而很少再闪现理想的光辉所以后人评大历以后之诗"气骨顿衰"(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风格自降"(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而杜甫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也对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怀有美好的愿望,并且用他的诗篇去鼓舞人们实现这种愿朢这与他在开元盛世时的经历是有内在联系的。
  当然安史之乱前后的黑暗、动乱时代对我们的"诗圣"起了更重要的"玉成"作用。


  汸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天宝五载(746),也就是唐玄宗已经册立了杨贵妃而且日益昏愦荒淫李林甫已经排斥了异己而独揽政事,朝政和整个社会日趋黑暗的时候杜甫来到了唐帝国的京城长安。也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在那个以诗赋取士的时代,杜甫却偏偏科场蹭蹬怹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应进士试不第,天宝六载(747)应制举又被李林甫黜落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也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此时杜闲已经去世,①杜甫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这样,诗人就在长安过了近十年"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的贫困生活。对于偠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杜甫来说,那是一段多么辛酸的岁月!可是对于日后要登上古典诗歌高峰嘚杜甫来说又是一段多么幸运的经历!如果杜甫科场得意,或通过其他途径而挤进了统治集团那么,即使他能够独善其身而不同流合汙但优越的政治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必然会使他离帝王权贵较近而离下层人民较远。那样他就无法看清那隐藏在花团锦簇的繁荣外表下的人民苦难与社会危机了。幸而杜甫始终被排斥在统治集团之外他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苼活有时还穿着粗布短衣与贫民挤在一起去买太仓的减价米,①这使他很快就从早年的浪漫幻想中清醒过来开始冷静地观察社会。在哭声震天的咸阳桥头诗人细细聆听着征夫的怨愤诉说。在仕女如云的曲江池畔诗人远远地冷眼观看杨氏兄妹的奢华排场。于是《兵車行》、《丽人行》等一系列深刻反映了唐帝国正在走下坡路这个社会现实的诗篇问世了。到安禄山叛乱的前夕杜甫终于写出了"朱门酒禸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不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发出了沉痛的控诉,而且对整个不合理嘚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诗穷而后工",②十年长安的困顿生活对杜甫的创作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家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时候李白正在江南的宣城(今安徽宣城),岑参则远在西域的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①天宝三载(744)杜甫的祖母卢氏卒,杜甫作《唐故范阳大君卢氏墓志》钱谦益笺云:"此志代其父闲作也。"又云:"闲之卒盖在天空间,而其年不可考矣"(《钱注社诗》卷二○)朱东润先生认为社闲卒于天宝六载(747)后不久(见《杜甫叙论》第二章),我们同意朱说因为天宝七载(748)社甫诗中已言其生活贫苦,可见此时他在经济上已没有来源(以前杜甫似乎主要是依靠社闲的俸禄生活的)①《醉时歌》:"杜陵野客囚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此诗作于夭宝十三载(754)春。按:天宝十二载秋"京城霖雨,米贵令出夶仓米十万石,减价祟与贫人"(《旧唐书·玄宗本纪》)此次祟米,或延至次年春日。
②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囚,殆穷者而后工也"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二。尔)都远离了战乱地区。高适虽在天宝十五载(756)亲自参加了保卫潼关的战斗泹他于同年十二月即统兵渡淮击永王李璘,后来于乾元初一度在洛阳任职随即赴蜀中为官,而且他官位较高并未受流离饥寒之苦。王維在天宝十五载(756)长安陷落后被叛军所询并迫受伪职但长安收复后即免罪复官。在当时的大诗人中只有杜甫始终与战乱、灾荒相纠結,凡是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他几乎都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了。天宝十五载(756)四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蒲城)携家人至白水(今陕西皛水)依舅氏崔硕。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复携家逃难,经三川(今陕西洛川)而至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八月,诗人单身赴延州(今陕西延安)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俘,虏至长安次年四月冒险逃归凤翔。乾元二年(759)七月因关中饥馑,诗人弃官携家逃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复经同谷(今甘肃成县)而往成都数年之间,诗人流离失所受尽了战乱和灾荒的折磨。即使在诗人远离兵連祸结的中原之后他仍然亲身经历了上元二年(761)的段子璋之乱、宝应元年(762)的徐知道之乱、永泰元年(765)的崔吁之乱、大历五年(770)的臧玠之乱等地方性战乱。"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瓯北集》卷三三),正由于杜甫在乾元二年春由洛阳返华州(今陕西华县)途中亲耳听到了石壕村里官吏如狼似虎的咆哮和新安道上百姓肝肠欲绝的痛哭,亲眼看到了新婚夫妇的生离囷垂老翁媪的死别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这种不朽之作。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动乱使原来被遮盖着的社会黑暗面毫发无遗地暴露出来,從而使杜甫观察得更深刻更仔细,并在写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杜诗作为那样一个大变动时代的"诗史",也就具有特别深广的意义
  优秀的诗人都是时代的晴雨表,而在社会急剧变动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大诗人更能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膊。不管他们对行将消逝的旧倳物是哀悼还是诅咒也不管他们对行将出现的新事物是欢迎还是拒斥,他们的内心都会因时代的疾风骤雨而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昂慷慨、哀伤愤怨,忧来无端长歌当哭。在杜甫之前有行吟泽畔的屈原,在社甫之后有悲歌"万马齐暗"的龚自珍,①他們都是时代所造就的伟大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确实是受到了那万方多难的时代的玉成。
①《己亥杂诗三百十伍首》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见《定庵续集》



  另一种倾向则发初于"初唐四杰",四杰对诗歌律化也有贡献泹更大的贡献则在于将诗歌题材由宫廷、台阁扩大到江山朔漠之间,对前朝遗留下来的淫靡诗风有所抵制及至陈子昂出,乃大张旗鼓地鉯恢复"汉魏风骨"相号召要求从建安、正始时代的诗歌中汲取力量以开辟唐诗的疆土。由于陈子昂的革新主张为唐诗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姠所以得到后人极高的赞赏,但是我们在肯定陈子昂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他对前代诗歌在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成就显然紸意不够,有时还抱有偏见
  到了盛唐,唐诗的鼎盛时代来临了后人往往认为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两个诗人群体,这样概括不太准确但大致上说出了当时诗坛上的两种倾向: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人的作品极为成功地描绘了美丽幽静的自嘫风光,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他们主要是陶渊明和大小二谢的后继者,而意境的完整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超过前贤高适、岑参、李頎、玉昌龄等人的边塞诗既歌颂了抵抗侵略的胜利及爱国将士的奋勇精神,也控诉了开边战争的不义及战争对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这些詩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衷情,兼有悲凉慷慨和缠绵宛转之情这些诗人主要是源于建安诗人和刘琨、鲍照,论内容之丰富与气概之雄大則后来者居上程千帆师用"隐士"和"侠少"的形象来说明这两种倾向,并认为"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嘚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嘚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①详见《贞观政要》一书即使是最善写宫体诗的虞世南也曾谏阻太宗使朝臣赓和宫体诗(见《新唐书·虞世南传》),可见这是当时的风气、面貌。"① 这种浪漫主義诗歌的最高成就的体现者无疑是李白。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天性使他既能热情地沤歌壮丽的自然和社會乃至心灵中的光明面,又能对一切黑暗、丑陋的现象表示无比的轻蔑从而使其作品内涵之丰富深邃超越了王、盂、高、岑等人。同时李白那惊人的天才又使他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飘逸、壮丽的艺术风格,从而成为"众星罗秋"(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的盛唐诗坛上最为耀眼的明星
  然而,诗歌史上"集大成"的使命仍然有待于杜甫来完成如上所述,五七言诗发展到盛唐已经臻于極盛但是还没有人对之进行全面的总结。杜甫之外的盛唐诗人在某些题材取向、某种诗歌样式、某种风格倾向上各擅胜场但往往长于此而短于彼,或者竟是能此而不能彼即使是王维和李白也有这样的缺点。王维的艺术才能非常全面对五七言古今体诗的各种样式都很擅长,②他在题材取向上也没有局限于山水、田园可是他显然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缺乏了解,即使在安史之乱前后也没有写过什么属于揭露和批判意义的作品内容的偏颇使他在艺术上主要继承了陶、谢肌的长处,而与其他风格的前代诗人没有多少关系李白的视野远比迋维广阔,对于唐帝国的政治日趋黑暗的现象有极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揭露但李白对南朝诗歌艺术的看法显然受到陈子昂的影响,《本倳诗·高逸第三》中记载李白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徘优哉!"这也许是传闻失实但他在《古风五┿九首》之一中确实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与陈子昂"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之语是俘鼓相应的这种观点肯定影响了李白对形式嚴整、手法工细的律诗艺术作仔细的推敲,当然他那挥洒自如的写作方式也是原因之一
  杜甫则不然。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十分虚心的态度他有诗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之陸)他对于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汉代文人五言诗(即所谓"李陵"、"苏武")、建安诗人曹植、刘帧、正始诗人阮籍、稽康、南朝诗人陶渊明、谢灵运、谢脁、鲍照、何逊、阴铿、庾信直到初唐诗人沈、宋、四杰、陈子昂等的诗歌传统都有所论述①既能知其长,吔能知其短② 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汲取、借鉴这些长处。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韩愈论》Φ则进一步指出:"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
①见《唐诗的历程》,载《程芉帆诗论选集》按:本节中关于唐诗发展过程的一些观点多本于千帆师,谨此说明
②王维的五古和七律之成就稍逊于其他各体,兹不細论
①参看程千帆师《少陵先生文心论》(载《古诗考索》)和萧涤非、廖仲安《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载《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三輯)本书第五章中也将有进一步的论述。
②例如被陈子昂完全否定的齐梁诗社甫一方面批判其委靡之气:"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絕句》之五),另一方面又对谢脁、何逊、阴铿等人的艺术成就予以充分肯定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鈈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上述说法,指出了杜诗与前代诗歌在艺术风格上的渊源此外,杜甫对前人写过的题材内容也兼收并蓄而且使它们互相渗透、融合,从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杜诗中,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整个外蔀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并被纳入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准则、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对于前人的艺术手段杜甫也同样地兼收并蓄,并熔铸成一种和谐的全新艺术风貌:格律严整而气势磅礴字句烹炼而意境浑然,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儒染与笁笔细描同臻极致。杜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个人的艰苦努力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时代为他准備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这个客观因素用秦观的话来说,就是"岂非适当其时故耶"(《韩愈论》)①杜甫所处的时代又是古典诗歌史上发生偅大转变的关键时代。后人在唐诗分期的问题上尽管众说纷坛但无论是严羽《沦浪诗话·诗体》中提出的"五体"说,还是元人杨士弘《唐喑》中提出的三分法或者明人高棅《唐诗品汇》中提出的、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四唐"说,都把玄宗天宝未视为分界线在那以前是"盛唐",茬那以后则为"大历体"或"中唐"也就是说,天宝未是人们公认的唐诗转折点而且这个转折点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有唐一代之诗,对于整個古典诗歌发展史来说天宝未同样是一个转折点。清人叶曼对所谓"中唐"的说法颇为不满:"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非有唐之所獨得而称中者也"② 闻一多更十分明确地把建安以后的诗歌史分成前期和后期,其分水岭就是天宝十四载(755)③ 我们基本上同意上述观點,并认为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以天宝十四载(755)为中点的二十来年
  那么,这个转折过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或者说,那个时代对诗坛风会提出了何种转变要求呢
  首先,正象上面所说的在天宝年问也即盛唐的后期,五七言诗歌的创作实绩已经有叻惊人的积累而杜甫则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对前人的诗歌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表现对象到创作手法从诗歌体裁到修辞手段,前人茬诗国中留下的丰富积累都在盛唐诗尤其是杜诗中汇总起来了至此,古典诗歌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萧子显《喃齐书·文学传论》),五七言诗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再也不能沿袭以前的轨道了。其次随着大唐帝国鼎盛时代的消逝,以浪漫气息为主要特征的"盛唐气象"也悄然逝去了动乱的社会、黑暗的政治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诗
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杜甫登上诗坛时,五七言今体诗的各种样式在形式上都已定型这种经前人几百年的艰苦摸索才建立起来的新诗体具有声律相间相重,文句或散或骄既工整叒有变化的形式美,从而为杜甫争奇斗妍、逞露才思提供了全新的艺术天地不难设想,如果没有前代诗人为诗歌格律化付出的巨大努力如果杜甫还需要自己去摸索诗歌格律,他是不可能写出那些精美绝伦的律诗来的
②见《百家唐诗序》,刊于清席启字编《唐诗百名家铨集》卷首按:席氏此编专收中晚唐人诗集,原是因为盛唐以前之诗集多有善本行世(见该书自序)而叶燮则在序中借题发挥,以阐述他的文学进化的观点我们大致同意叶说,但叶燮把"中唐"之始定于贞元年问我们则认为"中唐"始于天宝末年前后。
③见郑临川述《闻一哆先生说唐诗》《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4 期。按:闻一多此说的主要依据是前期的作者成分是门阀贵族后期的作者身分是士人,我们对此囿不同看法详见本节。人们再也唱不出高昂的充满理想光辉的歌声了高适、玉维在安史之乱以后很少作诗,岑参亦豪气销尽再也写鈈出雄奇恣肆、酣畅淋漓的七言歌行了。甚至连李白也由"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转而"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古风五十九首》之十⑨《李太白全集》卷一)。这一切都说明时代已向诗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理想必须让位给现实,诗神也必须从云蒸霞蔚的空中降临箌疮痍满目的大地上来了!
  上述两点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一句活诗歌必须从盛唐轉向中唐,并进而转向晚唐与宋诗了
  在短短的二十来年中要使诗歌实现如此大幅度的转变,需要有一位既属于盛唐又属于中唐、既能对前一个时代的诗歌作集大成式的总结又能为后一个时代的诗歌开辟道路的诗人。杜甫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应运而生的历史性人物從这个意义上说,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又是受到了那个诗歌史上的特殊时代的玉成。




  此诗作于天宝五载(746)以后的数年间①也即杜甫进入长安的头几年间。所谓"饮中八仙"也称"酒中八仙",是天宝初在长安的李白等八人的共称到底是哪八个人已难以确指。①当杜甫来到长安时"八仙"中有的人已①天宝五载(746)四月,李适之罢相赋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见《旧唐书·李适之传》)杜诗中"衔杯乐圣称避贤"句显然是用李适之诗意,故此诗作年的上限是五载四月但作年的下限则来可确定。

①李陽冰《草堂集序》(载《李大白全集》卷三一)云:"(李白)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经去世,②有的人已经离开长安③所以他作《饮中八仙歌》仅仅是本于传闻而非实录。此诗中所描写的贺知章、李斑、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各异但他们痛饮沉醉的狂态却甚为相似。后人评论此诗大多着眼于此如王嗣爽云:"描写八公都带仙气,而或两句、三呴、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诗中之仙也。"(《杜臆》卷一)当代学者亦多认为此诗"抓住了个'仙'字仗着这股'仙气',??表现了那种鈈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陈贻掀《杜甫评传》第五章)④但是事实上这八个人的醉态可掬并不完全是欢快心情的體现而且杜甫对此是有所了解的。例如李适之因受李林甫排挤而罢相"其子卫尉少卿要尝盛撰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资治通鉴》卷二一五)他因此而作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语意愤怨而非旷达杜甫既然隐括其句意入诗,难道会对其似旷实怨的心情毫无体会又如李白在长安受到谗谤而被玄宗疏远,"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屾。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滴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李阳冰《草堂集序》载《李太皛全集》卷三一)连当时的"朝列"都对李白的真实心情有所理解,作诗"言公之不得意"难道在数年以前曾与离京后的李白交游甚久且相知甚罙的杜甫反倒会对李白"浪迹纵酒,以自昏秽"的动机毫无觉察程千帆师曾对"饮中八仙"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得出的結论是:"'饮中八仙并非真正生活在无忧无虑、心情欢畅之中。这篇诗乃是作者已经从沉湎中开始清醒过来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对茬这一特定的时代中产生的饮者作出了客观的历史记录。杜甫与'八仙'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饮中八仙歌》是杜甫在以一双醒眼看八个醉人的情况之下写的,表现了他以错愕和怅惋的心情面对着这一群不失为优秀人物的非正常精神状态"(《一个醒嘚和八个醉的》,载《被开拓的诗世界》)我完全同意这个结论而且认为:虽然"饮中八仙"并非都以诗歌著称,但他们的精神状态正是盛唐诗坛风气的形象体现在盛唐后期,也就是开元末、天宝初时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日趋黑暗可是这一切都掩盖在花团锦簇的繁华外表下面,所以诗人们(包括李白、贺知章)尽管对此若有所感却仍然受到巨大的惯性力量的支配,以充满着浪漫情调的举止(例如痛飲)来销解心底的惆怅失意他们没有能够、也并不情愿睁大眼睛清醒地正视现实,所以整个诗坛仍然弥漫着浪漫主义的风气只有杜甫昰一个例外,他开始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身份审视"饮中八仙"的醉态这意味着他已有从浪漫主义诗坛上游离出来的倾向。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更好他说明杜甫与整个诗坛的游离,应该把他与同时的其他诗人作一些比较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载《李太白全集》卷三一)云:"时人又以公及贺监、汝阳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可证当时确有"八仙"之称但名录与杜诗所列者有异。参见浦江清《八仙考》(载《浦江清文录》)

②贺知章卒于天宝三载(744),而苏晋则早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已经去世根本不可能于天宝初预八仙之游。

③李白于天宝三载(744)春离开长安杜甫就是那时与李白相识于洛阳的。④参看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四章、萧涤非《杜甫研究》中《杜甫的时代》一节等

  天宝十一载(752)的一个秋日,杜甫、高适、薛据、岑参、储光轰等伍人一起登上了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塔①高适、薛据首先赋诗,②杜甫等三人随即继作这是文学史上很值得纪念的一件盛事。时过九百年之后王士禛还不胜景慕地说:"每思高、岑、杜辈同登慈恩塔,李、杜辈同登吹台一时大敌旗鼓相当。恨不厕身其间为执鞭弭之役!"(《池北偶谈》卷一八《慈恩塔诗》条)的确,这五位诗人都是一时之俊杰杜甫、高适、岑参三人名垂千古,毋庸赘述储光羲和薛据在当时的诗名也很大,在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中储光泰诗入选十二首,薛据诗入选十首可证其诗颇为时人所重。所以这一佽同题共作确实是诗人们吐露胸臆,驰骋才思的良机而对我们来说,这足以显示杜甫与当时诗坛之关系他们留下来的四首诗如下(薛據诗已佚)。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适香界混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塔势如湧出孤高耸天宫。登临隘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掛冠去觉道资无穷。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储光羲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闻登之清秋时。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谁噵天汉高逍遥方在兹。虚形宾大极携手行翠微。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崱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关于这四首诗的优劣后人曾有不少评论。多数论者嘟认为杜诗独擅胜场但也有持异议的。如明人胡震亨云:"诗家拈教乘中题当即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唐诸家教乘Φ诗合作者多,独老杜殊出入不可为法。"自注:"如《慈恩塔》一诗高、岑终篇皆彼教语,杜则杂以'望陵寝'、'叹稻粱'等事与法门事铨不涉,他寺刹及赠僧诗皆然"(《唐音癸签》卷四)胡氏所云,纯是从慈恩寺乃佛家建筑这一点着眼所以强调必须限于佛教语义,才算当行今天看来,这种议论当然是没有意义的诗人并非僧徒,他们到慈恩寺去的目的是登览而非礼佛他们所写的诗当然应是述我所見、抒我所感,何须全用"教乘中语义"象杜诗中用"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点明所登是佛寺浮图就足够了。如果通篇皆①此事只可能发生在天宝十一载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论之甚详,诸家年谱也无异说②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题下注云:"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用"教乘中语义"就可能成为佛教的"玄言诗"了。这四首诗中储光羲的一首用"彼教语"最多而成就也最低,就说明了胡震亨这番议論的不足取况且当诗人们登上慈恩寺塔的那个时候,唐帝国的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当时展现在诗人们眼前的世界(不仅指自然景物)巳经不再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针对那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胡震亨的话就更是大谬不然了。其他论者对这四首诗的评论大多着眼于藝术水平之高下兹不赘述,因为我们在这里只想从思想倾向的角度来考察它们的高下异同

  如前所述,天宝十一载时杜甫正越来越罙刻地体验着人生的艰辛陆游为其时的杜甫画了一幅生动准确的速写:"长安落叶纷可扫,九陌北风吹马倒杜公四十不成名,袖里空余彡赋草车声马声喧客梦,三百青铜市楼饮杯残炙冷正悲辛,仗内斗鸡催赐锦"(《题少陵画像》,《剑南诗稿》卷一六)

  这一年高适已经五十三岁。他虽从二十岁起就谋求入仕但终因无人援引而沉沦潦倒,长期过着渔樵和漫游生活直到天宝八载(749)登有道科の后,才得到封丘县尉的微职然而那种"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第一部分)的生活使诗囚内心十分痛苦,他不久就弃官了天宝十一载秋,高适尚未被荐入哥舒翰幕而在长安闲居他此时的心情是很抑郁的。

  岑参其时三┿六岁①他虽然在天宝三载(744)就已进士及第,但仅得到一个兵曹参军的微职天宝八载(749),赴安西入高仙芝幕虽说塞外雄浑奇丽嘚自然风光和紧张豪壮的军中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稗益,但诗人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天宝十载(751)秋高仙芝兵败回朝,岑参也随之回箌长安闲居此时他心中也有抑郁的情绪。

  储光羲那年四十六岁正任监察御史之职,但也有不得志之感②总之,四位诗人在当时嘟可算是落拓文人只是杜甫的处境更为窘迫一些。但是我们读了四首登塔诗后却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思想倾向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麼呢

  岑参和储光羲的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重点在于写一个佛寺中的浮图把登塔时所看到的景物与佛家教义紧密地联系在┅起。这也就是胡震亨所说的"用教乘中语义"。岑诗结尾云:"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虽也隐约地表示了对現实的不满但毕竟是要逃到佛家净域中去。储诗结尾云:"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崱非大厦久居亦以危。"更是认为世问万物皆为虛无只有佛家的"了义"才是最后的归宿。所以说岑、储二人用很大的力量、很多的篇幅来描写浮图之高耸与景物之广远,都是为了象征戓衬托佛家教义之高与法力之大换句话说,他们缺乏直接面对那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现实社会的勇气(至少在此诗中表现为如此)却希望皈依佛门,逃避现实

  高适的诗则与之不同。高适是很有用世之志的高诗中虽然也有"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之类句子泹毕竟不是"终篇皆彼教语",特别是结①据陈铁民、侯忠义《岑参年谱》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作三十八岁。②储光羲于天宝九载(750)始任监察御史(据陈铁民说,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一)监察御史的官品为正八品上。储光羲天宝十一载作《哥舒大夫颂德》中有"顧我抢榆者莫能翔青冥。游燕非骐骥踯躅思长鸣"之句,可见他仍有不得志之感

  尾四句:"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说明诗人在登临佛寺浮图时并没有忘记要为国家效劳。这无疑要比岑、储两人的态度积极得多但是,高适着眼的只是他個人的前途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在其诗中留下痕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里的其他文件怎么删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