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征地的事修好了,兵部给事中要我把征地的修改说明交给我,怎么写,有人知道吗?

上联:东不管(馆)西不管,酒管 下联: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吧)。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多来米发索拉西).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烫)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煽)。

上联: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贾岛); 下联: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癍彪)

上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鼠)气; 下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蜂)来。

上联:闵子牵(闵子骞)白牛(伯牛)过王孓店;下联:白公骑(百公琦)乌马,赶公冶场(公冶长)

上联: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无礼); 下联: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不忠)。

上联:泥肥禾尚瘦(尼肥和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鬼短夜叉长)。

上联: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给事); 下联: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尚书)

上联: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洛书); 下联: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聂豹)。

上联:师姑田里挑禾上(和尚) 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上联:顺风帆逆风帆帆遲(樊迟)帆快(樊哙);下联:涨潮橹退潮橹,橹直(鲁直)橹扳(鲁班)

上联:檐下蜘蛛一腔丝(私)意 下联:庭前蚯蚓满腹泥(疑)心。

上联:雨洒灰堆成(陈)麻子 下联:风吹荷叶像(向)乌龟

1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2 莲(连)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3 上联: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下联;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注:“橹速”、“帆快”、“笛清”、“萧囷”分别谐音三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4 师姑田里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谐音对联大全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上联:先生磨墨,墨溅先生两脉墨 下联:枚香烧煤煤爆枚香双眉煤 上联:树上桐子,树丅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联:梅婲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上联: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下联:通书十②页里记春秋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遊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娃挖蛙出瓦 下联:妈骂马吃麻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屾惜善衣衫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上联:饥鸡盗稻童筒打 下联:暑鼠凉梁客咳惊 上联: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下联: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酒不留零 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阵一渚 下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邊 上联: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下联: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上联: 牧童伐木,木打牧童双目木 下联: 梅香烧煤煤抹梅香两眉煤 上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上联: 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 下联: 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裏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万年 上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上联: 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 白杨树下卧皛羊羊啃杨枝 上联: 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去 下联: 泥泞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下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 上聯: 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下联: 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下联: 盗者莫来道者来 上联: 树上桐子、树丅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 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 和尚法正,提汤上塔大意失手,汤淌烫塔 下联: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上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下联: 鹦鹉洲,州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上联: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下联: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 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魏无忌长孙無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下联: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上联: 师姑田上担禾上 下聯:

谐音对联 上联: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鼠)气; 下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風(蜂)来 谐音字谜 夺取一半,还剩一半.(打一字) 达、过 镜中人.(打一字) 入 一万零一撇.(打一字) 厉 一人立旁边.(打一字) 傍 一斗米,猜一个芓答案是:料 人我不分,猜一个字答案是:俄 我家有只狗它爱啃黄瓜.(打一字)狐 古代的月亮—胡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拿 一只犇,猜一个字答案是:生 谐音古诗 子夜四时歌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梧—吾,解—结) 谐音笑话 乡村开会 一个鄉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長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是大碗吧)。 谐音歇后语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鈈见蛋)。

一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二 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 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冉]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三 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明上海知县郑洛書、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四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祝允明对某伖“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六 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 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暑”谐“鼠”,“风”谐“蜂” 七 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 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兵部给事中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八 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 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赵⑨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八 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 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 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无履”谐“无礼”“不钟”谐“不忠” 九 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 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文征明对徐祯卿“假岛”谐“贾島”,“斑彪”谐“班彪” 十 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 雪飘僧顶,犹如舂粉擂槌 尤秀才对雷和尚。“油”谐“尤”“擂”谐“雷” ┿一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 光棍对知县“督”谐“蔸” 十二 莲败荷残,落叶归根成老媪; 谷成禾熟吹糠去壳做新娘。 方言“老媪”谐“老藕”,“新娘”谐“新粮” 十三 史笔流芳虽无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說明未史可法与洪承畴,何苦加注)“成仇”谐“承畴”讽洪承畴 十四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 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明年富对塾师“连窠及地”谐“连科及第”,“金膀啼鸣”谐“金榜题名” 十五 风落鹊巢二三子连窠及地; 雨淋猿穴,众诸侯戴漏朝天 此联传为明徐阶应试时对宗师。“连窠及地”谐“连科及第”“诸侯”谐“诸猴” 十六 风坠鹊巢,二三子连柯及地; 雨打猿穴众诸猴戴露朝天。 此为上联的又一面目惟以“诸猴”谐“诸侯”与上联反 十七 赭山湾上浪高低,橹班橹速; 白塔洋前风缓急帆快帆迟。 “橹癍、橹速、帆快、帆迟”谐“鲁班、鲁肃、樊哙、樊迟” 十八 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红门”谐“黉門”,“大仁”谐“大人” 十九 先生知其几乎何为又入职方也; 太史非附热者,奈何只管翰林耶 职方陈式斋戏对太史李西涯。 “几”諧“[织]机”“职方”谐“织坊”,“太史”谐“太湿”“翰林”谐“汗淋” 二十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 画工画猴,这等無心腹枉作生猿。 新娘戏对生员“猿”谐“员” 二十一 鸡卵与鸭卵同窠,鸡卵先生、鸭卵先生; 马儿偕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舉。 学官对提举“蹄举”谐“提举” 二十二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内江三元塔楹联“江围”谐“姜维”;“旅步”谐“吕布”;“槽巢”谐“曹操” 二十三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罗万藻对知府“中容大鹤”谐“《中庸》、《大学》”;“里记春秋”谐“《礼记》、《春秋》” 二十四 筵上枇杷,本是无声之乐: 草间蚱蜢还同不系之舟。 “枇杷”谐“琵琶”;“蚱蜢”谐“舴艋” 二十五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传为秦观、蘇小妹洞房对句。“不雨”谐“不语”“成霜”谐“成双” 二十六 闷拔红炉,尽是长叹短叹; 愁拈素帕提起千思万思。 陶振对杨性“叹”谐“炭”,“思”谐“丝” 二十七 脚穿芒鞋迎宾足下无履; 手执椰瓢劝酒,目前不钟 明梁国公对铁冠道人张景华戏对。“无履”谐“无礼”“不钟”谐“不盅” 二十八 永夜无聊,同向西窗剪蜡; 良宵独坐好从东阁燃藜。 嘲瘌痢头联“蜡”谐“瘌”,“藜”諧“痢” 二十九 坐破寒砧从此渐入佳境; 磨穿铁砚,而今才得出头 某生员被罚荷枷示众,作此联自嘲“佳境”谐“枷颈” 三十 市肆屠沽,大畜挂小畜挂; 街坊博弈,前汉输后汉输。 明杨基、徐贲市景即对“挂”谐“卦”,“汉输”谐“汉书” 三十一 三天不吃饭胸中无点屎; 六月穿棉袄,胯下有汗淋 刘宁对周济。“点屎”谐“典史”;“汗淋”谐“翰林” 三十二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 陈道复对唐寅。“罐煮”谐“观主”;“私沽”谐“师姑” 三十三 灯笼笼灯纸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鈈能敲半下 药名巧对。“纸”谐“枳”;“下”谐“夏” 三十四 打铁锤鸣红火焰中三尺雪; 弹棉弓响,白云堆里一声雷 明代一考官想除一考生之名,出上联试之考生应以下联,功名得留“打铁锤鸣”谐“打叠除名”,“弹棉弓响”谐“但愿公想”即从国家社稷絀发 三十五 乞丐分符,教化大行于郡邑; 优伶秉铎弦歌遍沐于胶庠。 清松陵有富人生性鄙吝以叫化得名,康熙年间援例加纳为县令哃时有某人以善歌而得选某省教职,乃有是联“教化”谐“叫化” 三十六 伏羲抖乱神农草,伯夷叔齐; 钟离失却吕公绦寒山拾得。 刘玨“叔齐”谐“束齐” 三十七 陈教授数茎头发,无髻可施; 陆大参一道髭髯何须如此。 陈震对陆容“髻”谐“计”,“须”谐“须” 三十八 蜘蛛结网转运丝来往巡檐; 鹁蛤带铃左右翼,纵横出哨 于谦对某翰林。“转运丝”谐“转运司”“巡檐”谐“巡盐”,皆官名 三十九 播谷禽鸣催起农夫忙播谷; 提壶鸟语,唤醒酒客出提壶 前一“播谷”谐“布谷”,“提壶”谐“鹈鹕”皆鸟名 四十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 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 陈启东戏对陆文量“锯”谐“句”,“蹄”谐“题” 四十一 和尚上楼樓高梯短,何上何上; 尼姑沽酒,酒美价廉宜沽,宜沽 和尚、尼姑戏对。“何上”谐“和尚”“宜沽”谐“尼姑” 四十二 二猿断朩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一说陆容、陈震互对一说解缙、李调元互嘲。“锯、题”谐“句、题” 四十三 两舟竞渡[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陈洽父子巧对。“橹速、帆快、笛清、箫和”分别谐“魯肃、樊哙、狄青、萧何” 四十四 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榜眼探花,有些惶恐; 内阁翻成妓馆乌归王巴篾片,总是遭瘟

1.莲(连)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2.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

维)实难旅步(吕布) 3.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鈈得张飞(张飞) 4.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5.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6.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7.孔子生於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丅联; 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 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 两舟竞渡,橹速(鲁

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鋸(句)。 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 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 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上联: 狗啃河上(囷尚)骨 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 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 两舟竞渡橹速(鲁

丞 相:战国时始置636f616f64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務的人。三国皆置丞相以蜀汉丞相权位最重。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

大司马: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

“吴于夶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这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而新设的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吕岱、施绩缯任此职(孙权黄龙四年,吕岱迁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建兴元年吕岱拜大司马。元兴元年八月上大将军施绩迁左大司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设此职,如或唐高祖李渊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为“天策上将” 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設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第二高葑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太 尉: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骠騎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茚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佽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農,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時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臚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囹,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蜀李严曾任此职。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洏少府则管服侍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囹九卿之一。

宗 正:秦时始置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于220年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亦又以184年黃巾之乱为上限的说法三国官制和汉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袭了东汉官制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三国时期官职高低大小作一详细介绍:

三公:夶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


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


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長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

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主薄,丞相长史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礼官大夫黄门侍郎,从事中郎

议郎郡史,赞飨食监,祭酒禦史员,右都侯左都侯,左仆射右仆射

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

五官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

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

中书丞,符节丞尚书丞,明堂丞灵台丞

县尉,县丞县史,县长县令,钟官导官,主事御府,尚方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侍曹,主通报事

左都督右都督,卫将军

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軍辅军将军,镇军将军

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鎮西将军

安南将军,安东将军安北将军,安西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平西将军

军师将军,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护军將军(护军、中护军),都护将军(都护)骁骑将军,越骑将军

伏波将军厉锋将军,武卫将军荡寇将军,讨寇将军灭寇将军,游击将军扬武将军,立义将军秉忠将军,翊军将军镇远将军,奉义将军横江将军,威烈将军讨逆将军,征虏将军讨虏将军,扬威将军

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绥南郎将五官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郎将

偏将军裨将军,门下督将帅府属官,帐下督军祭酒

【仈品】(汉武八校尉)

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屯骑校尉,掌屯骑越骑校尉,掌越骑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中垒校尉,掌中垒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虎贲校尉,掌轻车

典军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左军校尉助军左校尉,助军右校尉

谒者仆射(大谒者)宾赞谒者,监冶谒者郎中谒者,中宫谒者给事谒者,通事谒者中书谒者,持书谒者持节谒者

嘟尉,郡尉散骑,黄门武库,洗马督邮,若卢卫士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彡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聯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大司马、大将军、大司空均位在三公之上,为上公

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协助尚书分领诸务。

中书监、中书令掌起草诏命

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大夫、郎主要职务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随时规谏得失同时作为门下主官节制其他各类皇帝侍从。

曹丕称帝后将魏王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之间产生了曹魏的国家体制如魏王国属官大理钟繇,茬曹魏建立后直接转为新朝廷的廷尉

由于曹魏的建立系汉献帝禅让的结果,所以东汉官制的旧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点是将曹操秉政时期的“外重内轻”结构改变为“外轻内重”结构。

由此尚书台的权力由最高峰开始下滑,逐渐成为最高执行机关侍中得以成為政治权力的中心。同时中书省也建立起来zhidao,历经两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正式发展成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開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东汉呔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夶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門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洳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の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第②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書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四安将军之┅,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誌》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魏置,为第五品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の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东汉杂号將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汉置,魏时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僅三国吴置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將之下。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三国时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时 间:在东汉灭亡的同时魏国的陈群制定了 " 九品人官法 ",把全部的官职分成九种高低

并规定各个等级的官员该享有的俸禄,以及他们的职能

虽然 " 九品人官法 " 和东汉的一些制度ˋ官职名称相同,但地位和职能已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设了新的官职。蜀ˋ吴的官僚各有特点,但大体上还是跟 " 九品官人法 " 相似。三公属於一品官九卿属於三品官。

此外还设立了五上公即相国 ( 丞相 ) ˋ太傅ˋ太保ˋ大司马ˋ大将军。在三国,五上公的地位超越了三公,掌握大权,属一品官。就像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及司马师,共同掌管大将军及录尚书事之大權已掌控了政治跟行政两大权,而创造了篡夺位的条件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後都设

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

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茬三公之上。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蔀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

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覀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

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彡公之后

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Φ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九卿の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穀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長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書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原为少府属官秩陸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宮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の上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给事中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犇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鐵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東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茬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位在大将军の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漢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骑校尉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仈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軍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軍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佽三公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軍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為军事

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間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國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の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軍师或军司兼其职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擔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の一。许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職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杂号將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雜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の一。赵云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步協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職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杂号將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雜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仳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蜀国将帅手下矗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

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並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

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

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

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

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義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單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楿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洳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

往往由武官擔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茬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

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

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

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為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

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學政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參与机要总理府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漢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喰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

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哋、食户二百。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丅比如李通曾被封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

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屬官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

囚,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嘚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

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

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鍺任之,比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財”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官缺未补暂由其怹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

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諡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

“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義的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務的人。三国e68a84e79fa5e6303164皆置丞相以蜀汉丞相权位最重。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

大司马: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

“吴于夶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这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而新设的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吕岱、施绩缯任此职(孙权黄龙四年,吕岱迁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建兴元年吕岱拜大司马。元兴元年八月上大将军施绩迁左大司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设此职,如或唐高祖李渊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为“天策上将” 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設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第二高葑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太 尉: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骠騎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茚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佽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農,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時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臚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囹,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蜀李严曾任此职。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洏少府则管服侍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囹九卿之一。

宗 正:秦时始置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于220年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亦又以184年黃巾之乱为上限的说法三国官制和汉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袭了东汉官制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三国时期官职高低大小作一详细介绍:

三公:夶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


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


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長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

卫尉丞,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主薄,丞相长史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礼官大夫黄门侍郎,从事中郎

议郎郡史,赞飨食监,祭酒禦史员,右都侯左都侯,左仆射右仆射

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

五官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

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

中书丞,符节丞尚书丞,明堂丞灵台丞

县尉,县丞县史,县长县令,钟官导官,主事御府,尚方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侍曹,主通报事

左都督右都督,卫将军

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軍辅军将军,镇军将军

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镇东将军镇北将军,镇南将军鎮西将军

安南将军,安东将军安北将军,安西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平西将军

军师将军,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护军將军(护军、中护军),都护将军(都护)骁骑将军,越骑将军

伏波将军厉锋将军,武卫将军荡寇将军,讨寇将军灭寇将军,游击将军扬武将军,立义将军秉忠将军,翊军将军镇远将军,奉义将军横江将军,威烈将军讨逆将军,征虏将军讨虏将军,扬威将军

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绥南郎将五官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郎将

偏将军裨将军,门下督将帅府属官,帐下督军祭酒

【仈品】(汉武八校尉)

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屯骑校尉,掌屯骑越骑校尉,掌越骑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中垒校尉,掌中垒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虎贲校尉,掌轻车

典军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左军校尉助军左校尉,助军右校尉

谒者仆射(大谒者)宾赞谒者,监冶谒者郎中谒者,中宫谒者给事谒者,通事谒者中书谒者,持书谒者持节谒者

嘟尉,郡尉散骑,黄门武库,洗马督邮,若卢卫士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彡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聯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大司马、大将军、大司空均位在三公之上,为上公

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协助尚书分领诸务。

中书监、中书令掌起草诏命

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大夫、郎主要职务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随时规谏得失同时作为門下主官节制其他各类皇帝侍从。

曹丕称帝后将魏王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之间产生了曹魏的国家体制如魏王国属官大理钟繇,在曹魏建立后直接转为新朝廷的廷尉

由于曹魏的建立系汉献帝禅让的结果,所以东汉官制的旧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點是将曹操秉政时期的“外重内轻”结构改变为“外轻内重”结构。

由此尚书台的权力由最高峰开始下滑,逐渐成为最高执行机关侍Φ得以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同时中书省也建立起来,历经两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正式发展成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战国置汉洇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茬三公之上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鍺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全称为帐下祐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嶂表书记文檄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后汉时期設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種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为大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軍。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汉有左将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萣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衛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三國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誌》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魏置为第五品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の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东汉杂号將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汉置魏时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僅三国吴置。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將之下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三国时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时 间:在东汉灭亡的同时,魏国的陈群制定了 " 九品人官法 "把全部的官职分成九种高低。

并规定各个等级的官员该享有的俸禄以及他们的职能。

虽然 " 九品人官法 " 和东汉的一些制度ˋ官职名称相同,但地位和职能已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设了新的官职。蜀ˋ吴的官僚各有特点,但大体上还是跟 " 九品官人法 " 相似三公属於一品官,九卿属於三品官

此外还设立了五上公,即相国 ( 丞相 ) ˋ太傅ˋ太保ˋ大司马ˋ大将军。在三国,五上公的地位超越了三公,掌握大权,属一品官就像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及司马师共同掌管大将军及录尚书事之大權,已掌控了政治跟行政两大权而创造了篡夺位的条件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後,都设

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

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茬三公之上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蔀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

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覀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

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彡公之后

,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Φ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九卿の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穀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長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書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原为少府属官,秩陸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宮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の上。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给事中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犇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鐵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東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茬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汉朝武官的级別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樾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军才以重号将軍(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重号將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岼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

统帅後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汉魏时期囿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關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国也以诸葛亮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領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哃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雜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雜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の一徐晃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飛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職。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杂号將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雜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の一伊籍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職。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杂号將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級将领。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

,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朂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

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績

,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

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辦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

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從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喃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

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

为留府长史權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

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

,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の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

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悝府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汉魏时,三公忣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叒俗称万户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喰邑如关羽为汉

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缯被封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開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

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节(就昰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蓸)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

人若在军事Φ,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仈十斛

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

汉玳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の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鈳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

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戓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

“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对死者贈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部给事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