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 折纸武器弓弩可发射 四神 平射有光吗

寻古中原3-郑州全攻略 JOJO出品
寻古中原3-郑州全攻略 JOJO出品
九曲,在中条山和崤山之间,冲开,一泻千里,
中原在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华夏民族居处,古称“豫州”。因处中州之中,又称“中州”。上古时周边诸侯称这里的封国为“”。
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
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
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
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
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
的国家源在夏代,都于------
中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并在历史发展中挥洒重卷。数千年来,有二十二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字圣许慎、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律圣朱载堉,数不尽的先贤,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惊世奇迹。丝绸古道从延伸,佛教传经从白马寺开始,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的煌煌生机------
。。。。。。。。。。。。。。。。。。。。。。。。。。。。。。。。。。。。。。。。。。。。。。。。。。。。。。。。。。。。。。。。。。。。。。。。。。。。。。。。。。。。。。。。
(上一篇:寻古中原2--全攻略:&&)
(下一篇:寻古中原4-全攻略:&&)
一、交通:
如果要论资排辈,和都更有资格成为的省会,但最终选择的原因就是因为地理位置。是南北东西公路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对全省经济的辐射能力也更强。
飞机:全国各市均有到的航班,下飞机后如要游览,可以先乘机场大巴到火车站,那里汇集全市大部分公交车,并且火车站旁还有个汽车站可以乘车前往宋陵和康百万庄园,下面是机场大巴时刻表:
1、机场至?票价15元,6:00&–&20:00半小时一班。时间大约40分钟,电话1。&
&&&&&至机场&票价15元&6:00-20:00&每半小时一班,时间大约40分钟,电话1。&
2、机场至火车站?票价15元,6:30&–&19:00半小时一班,时间大约70分钟。&电话0371&–&。
&&&&&火车站至机场&&票价15元&&06:00~18:00半小时一班&,客流高峰时段每10分钟就发一班车。时间大约70分钟,咨询电话:0.
3、机场至火车站西广场?票价15元,9:00&–&20:00,一小时一班。时间大约70分钟,电话0371&–&。&
&&&&&西广场至机场?票价15元,7:30&–&18:30,一小时一班。时间大约70分钟,电话0371&–&。&
4、机场往返龙源大酒店?票价15元,机场发车时间:9:00、10:40、11:40、13:40、15:40、17:40、19:40。龙源大酒店发车时间?6:30、7:30、9:00、10:00、12:00、14:00、16:00、18:00。电话0371&–&。时间大约50分钟。
外线方向:&
1、方向:机场往返涧西区广场。票价70元。机场发车时间: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30、23:00、00:30。涧西区广场发车时间:4: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电话:0379&–&。
2、方向。机场往返。票价40元。机场发车时间:10:30、11:30、12:30、13:30、14:30、16:00、17:30、19:00、20:30、22:00。发车时间:5:30、7:00、8:30、10:00、11:30、13:00、14:30、16:00、17:00、18:00。电话:。&
3、方向。机场往返大酒店。票价40元。机场发车时间:11:00、12:30、14:00、15:30、17:00、18:30。大酒店发车时间:6:00、9:00、12:30、14:00、15:30、17:00。电话:0374&–&7777777。
&&&&由于是几条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处,所以站就成为了全国最忙碌的火车站,想在这里买票往往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提前购买好返程或转车的票,不过站在城市中央,去的各个景区都非常方便,所以乘火车到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站外有8个公交站台,坐车前最好是到问讯处咨询一下在哪个站台坐车)
1、火车站前往二七广场:只需要步行十分钟就到了。
2、火车站前往博物院:乘坐95路(或93路)在文化路农业路站下车(30分钟),步行5分钟就到,打车5.6公里,十来块钱。
3、火车站前往旅游区:乘坐游16,30公里,大约需要1个小时。
4、火车站前往宋陵有3个选择:
&&&&&&&&A、在火车站旁的汽车站乘汽车前往汽车站,票价25元,85KM,75分钟到,然后打车至宋陵3.1公里。
&&&&&&&&B、在火车站直接乘快车到站,票价13元,55分钟,然后打车至宋陵3.1公里。
&&&&&&&&C、在火车站直接乘动车到南站,票价25元,28分钟,然后打车至宋陵12.5公里。
具体火车时刻表见:&&5、火车站前往康百万庄园:如前往宋陵一样先选择一种方式到站,然后打车前往康百万庄园,6.5公里,十多块钱,或者在站乘1路车到交通宾馆,然后转11路车,终点站就是康百万庄园。
6、火车站前往:火车站外的长途汽车站乘坐到的汽车(前往不要说自己是到去,不然就会被卖给旅行社),到了汽车站再乘公交少少林(具体请参考上一篇全攻略)。
&&&&&&&&&长途汽车站就在火车站门口,所以如果你是乘汽车到的,那请你参考上面火车站前往各景点的办法。
二、住宿:火车站毗邻二七广场和步行街,住在这里交通出行都比较方便,一般的标间也就120左右。
三、建议行程:(以火车站为起点)
&&&&&&&火车站---步行十分钟----二七塔-----返回火车站-----乘95路在农业路站下车---步行5分钟到博物院(一定要花10元钱去听那场古典音乐会)----中午返回火车站,在火车站旁的长途汽车站乘车前往------到后打车前往宋陵(起步价)------参观完宋陵后视时间早晚和心情可选择去郊外的康百万庄园(距离宋陵13公里左右,打车30元,也可以先坐车到火车站,然后乘1路车到交通宾馆,然后转11路车,终点站就是康百万庄园)-----晚上乘汽车或火车返回。
四、美食:
1、合记烩面:
&&&&&&&没有发明什么,没有独立的菜系,合记烩面差不多是的饮食标志。选用上好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下锅,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将肉煮烂。另用精制面粉,兑入适量盐碱和成软面,经反复揉搓,使其筋韧。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放上羊肉,配以黄花菜、木耳、水粉条。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鲜,成为有口皆碑的佳肴。
&&&&&&&据说,合记羊肉烩面是飞机轰炸出来的美食。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经常空袭,当时有一位名厨叫赵荣光,特别喜欢吃面食。飞机来了,赵师傅就去躲飞机,回来后,就把乘下的面条加点羊肉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也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碱,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
2、葛记坛子肉焖饼:
&&&&&&&说实话要是饿的时候吃着还真是不错,有饼有肉还有小山椒配搭。不过好吃也不能多吃吗,一是油太大,再说了这饼也是不容易消化的东东,所以建议两人一份足矣了。&强烈推荐的红豆粥,味道的确是不错,甜甜沙沙的火候正好,两元一份十分超值。
&&&&&&&据《饮食行业志》记载,葛记焖饼馆的创业人葛明惠先生,是清朝满族人,生于1882年,他10岁进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的欣赏,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当时,王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
&&&&&&&有一天,王爷回到,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芫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谋生,危难中想起被王爷大加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经朋友帮忙在火车站附近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两个儿子打下手。
  解放后,葛明惠和他的次子先后去世,长子葛去祥继续经营,他继承发扬父亲的烹调技术,使烹制的坛子肉一开坛便香气四溢,经其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葛记焖饼成为闻名遐迩的风味小吃。
  葛记坛子肉焖饼是用饼和特制的坛子肉加青菜焖制而成。其饼是用软面烙成千层饼,放凉后切成帘子棍形备用;坛子肉选用带皮五花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方块,先放入锅内添水煮开,撇去浮沫杂质,捞出肉快装入坛内,下足八大料,外加香腐乳,倒入肉汤封口,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煨至烂熟。
  开坛时浓香四溢,过往行人闻香止步,素有“开坛香”之美溢。焖饼时,锅内用青菜铺底,放上饼条和坛子肉,加高汤稍焖即成。其肉香醇厚,肥而不腻,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焖饼时配菜除用豆芽外,更多是用四季鲜菜,如蒜苔、小白菜、四季梅、茭白等。焖饼用的汤,除猪肉汤外,还用鸡汤、鸭骨汤,因此焖出的饼软香不腻,鲜美爽口。
3、老蔡记蒸饺馄饨
&&&&&&&蔡记蒸饺的创始人是长坦县蔡士俊先生。蔡老先生早年在皇宫里帮厨,辛亥革命之后,蔡士俊流落于街头,为了养家糊口,在帮朋友的帮助下,在前门外开一小饭店,经营蒸饺、馄饨,生意倒还红火。几年后,蔡士俊携家眷辗转来到。1919年在西二街开店重操旧业,定名为“老蔡记馄饨馆”。&
&&&&&&&蔡记蒸饺制作颇为讲究,肉馅剁好之后,要边打边加水,使肉馅打上劲,各种调料也要按一定比例,缺一不可,蒸饺皮用半死半烫面粉,经反复揉搓使面团筋韧,再擀成薄皮,装馅提成柳叶褶,使蒸饺形为弯月,所以蔡记蒸饺具有皮薄微黄、色泽光亮、馅饱透明、造型美观、灌汤流油的特点。
4、西兰轩:“羊肉哪里鲜,西兰轩。”这是对西兰轩羊肉的赞誉。特色小吃有:羊肉灌汤小笼包子、兰轩锅贴、三鲜伊府面、羊肉烩面等,经典菜有:扒羊肉、扒牛舌、广海双吃、糖醋软溜鲤鱼焙面、鞭打绣球、京式涮羊肉、锡纸包烧鲈鱼。
&&&&&&&店址:市北顺城街49号。
。。。。。。。。。。。。。。。。。。。。。。。。。。。。。。。。。。。。。。。。。。。。。。。。。。。。。。。。。。。。。。。。。。。。。。。。。。。。。。。。。。。。。。。。。。。。。。。。。。。。。。。。。。。。。。。。。。。。。。。。。。。。。。。。。。。。
&&&&&&&&&&&&&&&&&&&&&&&&&&&&&&&日&&&&小雨转阴&&&&&&
&&&&&&&2002年春天,图书市场上最火的一本书叫做《人惹谁了》。我不知道作者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者叫什么样的动机,把全国少数人民对于部分人的一些不文明举止的看法甚至某些偏见,放大到了一个可怕的高度,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对于人自身来说,书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在大多数外地人看来,人的形象并没有象书中所言的那么恐怖。最起码对我而言,我就对省省会以及人有着不错的感觉。
  因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人文的角度,从古到今的人都对中原文化、文化乃至文化作出过众所周知的贡献。列举的名人和文人墨客显的过于杂碎,如果你正二八经来和人交朋友,你会发现,人那特有的纯朴敦厚、抱团讲义气,事实上都是一种够朋友的表现。与的短暂接触,我并没有发现人有多么的如书中所言的那般“恐怖”,相反却因为自己对人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感到羞愧。&&&&&&
。。。。。。。。。。。。。。。。。。。。。。。。。。。。。。。。。。。。。。。。。。。。。。。。。。。
&&&&&&&时间长河的每一段,都是历史或即将是历史。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无数物品被埋没在时间的泥沙中,静静地避开烽火四起的战马啼声,避开兵革与血火的洗礼,或者完整或者残缺不全地躺入地下,经受着自然的腐蚀与侵坏,直到重新被人类小心翼翼地掘出,清去千百年的泥渍,置于玻璃橱窗内。而在,这块自古以来称为“中州”或“中原”之地,其曾经历的沧桑与辉煌,也许比任何地方都多,而数千年来留下的古代器物,也更加耐人寻味。&
&&&&&&&博物馆的震憾力,是从其外观建筑开始的。对博物馆的第一眼感觉,会不由自主联想到金字塔,精美而简洁,雄浑而刚健,气势恢宏,其实是造形绝非来自金字塔的启示,而是源于的元代观星台,风格清晰,却不失古代天象学所带来的神秘色彩,绕博物馆的建筑走一圈,每个角度都有不相同的森然气象,庞大的建筑衬映在蓝空,如同开启天界的钥匙,将天与地溶合于一体。&
第一章:文明曙光——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500---公元前2010)
天地玄黄——我从哪里来?
站在布满鸟踪兽迹的莽原上,破石成器,薪火承递,人猿揖别,血脉沧桑。
骨笛唤醒的晨曦,沐浴着大河边最初的农庄。
磨石绘陶并渔猎耕纺,野处穴居到筑城立邦。
击壤,击壤——文明创自众人指掌。
。。。。。。。。。。。。。。。。。。。。。。。。。。。。。。。。。。。。。。。。。。。。。。。。。。。。裴李岗敢对“文化西来说”说不
&&&&&&&1977年的一天,县裴李岗村通往县城的乡间小路上,农民李铁旦急匆匆地往县城赶,他肩上扛着的是一块粗笨的石板。当年的李铁旦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肩上扛的是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个粗笨的家伙把农业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他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个普通村庄,也因此而闻名世界。
&&&&&&&农民李铁旦到达县城后,当时任县文化馆干部的薛文灿、李友谋、赵世纲在李铁旦的带领下急匆匆地赶往裴李岗村一处正在平整的土地。就在平整土地的现场,揭开的土层下面静静地躺着一具人骨。人骨不远处,一处明显的凹痕格外引人注目。
&&&&&&&看着被严加保护的现场,薛文灿的心放进了肚子里。就在这个老乡背着这副从平整土地现场挖掘出来的文物找到他时,他一度担心是否由于老乡的挖掘导致文物现场被破坏。但是从实地来看,保护得很好。出土的石磨盘印的痕迹原样没动,清晰可见,有人骨和碎陶片,是一座墓。
&&&&&&&薛文灿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农民身上背的石磨盘放置在这处凹痕里,只见石磨盘放下,凹痕与石磨盘紧紧地咬合在一起,不见丝毫的缝隙。薛文灿心中一阵激动,心说:“就是他。”他回身抓住这位农民的手:“老李,你立功了。”
&&&&&&&裴李岗村发现重要文化遗址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当时的省文化局,经过有关专家的审慎研究后,同意对裴李岗村的文化遗址进行试掘。
&&&&&&&&&在上世纪20年代,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仰韶村发掘,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并与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随后他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提出了“文化西来说”。说文明来源于巴比伦地区。由于当时的仰韶文化和随后发现的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而当时没有发现有关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的遗址,所以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我国文明起源于西方,并提出“外来信息是新石器时代起源的决定因素”。
&&&&&&&&&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新石器时期的早期文明呢?会不会是仰韶文化同期或者晚期的不同时代的一些文化遗址呢?如果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将有力地驳斥西方一些学者所谓的“文化西来说”和“外来信息是新石器时代起源的决定因素”等学术观点。伴随着出土的文物数量越来越多,薛文灿等人的心里既激动又不安。激动的是这些出土文物在其他已经发现的文化遗址上并没有出现过,自己即将见证一个震动世界的发现。不安的是在没有经过专家的鉴定和论证的前提下,谁也不能妄下结论。&&&&&&&
大量的石制和骨制工具
&&&&&&&&为了使这批文物的真实身份尽快得到确认,也为了使裴李岗这一文化遗址年代得到一个明确的说法,当时的省文物局决定迅速将这批文物护送上京,让专家对他们验明正身。&&&&&&&&
各种骨制工具
&&&&&&&1978年的早春时节,喜讯传来,该年度《考古》杂志第二期上首篇刊登的就是《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简报。简报披露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进行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为距今年(未经树轮校正)。消息传来,参与挖掘的全体人员欢腾起来。就此证明,裴李岗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这个结论将有力地驳斥西方学者的荒谬观点,将中华农业文明前推到公元前5000年,成为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的有力证据。
3次对裴李岗遗址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基、灰坑、窖穴、陶窑、墓葬等。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考古学家认为,从裴李岗出土的精美的石斧,精心雕琢的石镰、磨盘等器物以及大量的谷物化石看,当时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出土的猪、羊头骨说明我们的先民在驯养家畜、养殖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土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那时的先民已经不单单地只追求温饱了,他们已经从单纯的是否吃饱的问题上升到了艺术欣赏的高度,农耕社会的文明曙光已经开始照耀在了中原大地上。&&&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代表---贾湖七孔骨笛
&&&&&&&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省县贾湖遗址,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长23.1厘米,七孔,是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1983年至2001年间,在省县贾湖村,省文物研究所、科技大学经过七次发掘,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为7&孔。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能够制作乐器。
  贾湖遗址共出土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较好。在这5支骨笛中,以M282号大墓出土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M282号大墓只出土这两支骨笛,骨笛出土时分别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和内侧)。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制作精美,笛身上钻有7个圆形音孔,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骨笛中是比较完整的一支,堪称“中华第一笛”。
  贾湖遗址是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文化被称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这些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奇异管子,改写了音乐史甚至中华文明史。经过科学检测,发现这些骨笛由鹤类的尺骨制作而成,并且深埋地下已有八千年左右。它的发现,证明了八千年前贾湖先民就已经有了音阶和音律的基本概念。
&&&&&&&1987年12月,省文化厅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奏了民歌《小白菜》,震惊四座。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乐曲或外国乐曲。
  骨笛的出土,不仅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音乐史,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到目前为止,贾湖骨笛是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在骨笛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钻孔前刻画的标记、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这些标记、符号和小孔都是用来调整孔位和音律的高低。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工匠在制作骨笛时,已经做过精确的计算。骨笛制作完成后,人们还用加小孔的方法调整音差,可见古人对乐理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先民们依据什么音律标准、运用什么方式计算和设计,至今仍是个难解之谜。
&&&&&&&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这一批精致骨笛,最近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仰韶彩陶文化
&&&&&&&1916年6月当人安特生教授在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中下游一带,以西部、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洮河流域,北抵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对于仰韶文化,不是考古的人可能还有点陌生,但我们一定都知道半坡遗址,也都记得教科书上的那张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照片。它于1955年在省市半坡出土。彩陶盆呈红色,由细泥红陶制成,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充满奇幻色彩。专家认为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盆可能是为儿童特制的葬具。&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仰韶文化遗留下的彩陶遗址分布极为广泛,半坡和庙底沟之外,还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支系。彩陶艺术虽然是原始时代流行的艺术,但已经非常成熟与完备,达到了一种高峰与极致。它所建立起的艺术体系,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彩陶传播的过程中,携带了文化传统,将广大区域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为后来的统一局面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这种传播,不仅仅是艺术思潮的扩散,意味着更深刻的文化认同,标志着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酝酿与准备。事实上,以晋、陕、豫交界地带为中心区域的庙底沟类型在其所处的时代(距今约6000年至5300年)确实居于领先的强势地位,成为史前时代第一个繁盛期的最绚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彩陶双联壶,1972年出土于省市大河村遗址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结婚时就已经有喝交杯酒的习俗,如战国楚墓中曾出土的彩绘联体杯,即为结婚时喝交杯酒使用的“合卺杯”。大河村出土的这件彩陶双联壶亦是双腹相联,成双成对,是否是原始社会新人喝交杯酒的“合卺杯”呢?此件器物造型新颖,色彩鲜艳,是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彩陶中唯一的一件联腹壶,堪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艺术精品。&&
白衣彩陶钵&
涡纹彩陶壶&
花斑纹彩陶钵
。。。。。。。。。。。。。。。。。。。。。。。。。。。。。。。。。。。。。。。。。。。。。。。。。。。龙山文化
&&&&&&&1928年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省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们的高度重视。1930年至1931年秋,先后由李济、梁思永主持,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193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省市的后岗发掘出了一个上下重叠三层的文化遗址,下面一层是仰韶文化,中间一层与城子崖发掘出来的文化遗址相同,上面一层是商代后期的小屯文化。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被认为是继1921年省县仰韶村彩陶文化发现之后最有价值的发现。尤其是龙山文化完全是由考古学家自己发现、独立发掘的。这是考古学上的一大创举,并与殷墟发掘一起,开创了现代考古学的新时代。&&&&&&&
&&&&&&&龙山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000年至5000年之间。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边线王城址,、、三县发现的8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则发现有平粮台城址、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孟庄城址等。这些古城址像分布在中下游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周围的地区。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城的发明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吕氏春秋·君守篇》记有“夏鲧作城”。《世本》张澍补注转引《吴越春秋》也说“鲧筑城以卫君,此城郭之始也。”《子·原道训》也说:“昔日夏鲧作三仞之城。”这些说的是夏初或夏以前的事情,正与龙山文化考古发现相吻合。
&&&&&&&龙山文化的考古,已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当时,掠夺或保护财富、资源和生存空问的战争连绵不断,由此伴生的城墙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同时,部族集团内部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地位的悬殊越来越明显。从随葬品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大墓随葬品丰富,有棺有椁,显得豪华而高贵。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小墓,则无棺无椁,随葬品很少或者没有,有些墓圹极小,仅能容身。而且,从整个龙山文化墓葬中可以看到,非正常死亡和死后得不到正常埋葬的“灰坑”在不断增多,这些大多是人骨架凌乱,相互叠压,还发现有的死者被砍头,身首异处,或被腰斩,或被剁去双脚。从有些尸体中还可以看到被砸伤、砍伤,甚至是被捆绑活埋的迹象。这说明当时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外部的战争也日益频繁和激烈。《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于万国”。龙山文化城址作为初级文明社会的综合载体,正是在这种风云激荡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夏王朝建立以前数百年之久的“万国林立”的酋邦时代。
陶排水管道
&&&&&&&在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南门门道下,发现一条沟渠,沟底铺设一条陶质排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两条陶排水管道,三条管道的断面呈倒“品”字形。管道每节长35-45厘米,直筒形,一端稍粗,一端稍细。每节管道的小口朝南,套入另一节大口内,如此节节套扣,用于向城外排水。
&&&&&&&从这种陶排水管道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古城内大概已经有了排水系统。4000多年前的中原古城已经拥有如此先进而完备的城市卫生设施,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蛋壳黑陶杯
&&&&&&&龙山文化最著名的文化特征是蛋壳黑陶,薄如蛋壳,表面光亮似器,今人难仿,举世无双。因此也被考古学者称为“黑陶文化”。
。。。。。。。。。。。。。。。。。。。。。。。。。。。。。。。。。。。。。。。。。。。。。。。。。&。。。。。。。。。。。。。。。。。。。。。。。。。。。。。。。。。。。。。。。。。
第二章:定鼎中原——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禹迹茫茫,之中,二里头深埋着第一王朝的。
铸鼎象物,九牧贡金,夏王朝启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
翼翼,中原定鼎。
人牲之祭,神鬼知否苍生情。
殷墟,考古人手下蓦然现身。
宫殿陵墓,三千年不泯历史烟尘。
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
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
文明洞达四域,邦畿千里同风。
。。。。。。。。。。。。。。。。。。。。。。。。。。。。。。。。。。。。。。。。。。。。。。。。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经仰韶、龙山文化三千余年氏族--部落阶段的发展,中原大地最终结出了文明的果实----国家。
夏商周三代可以一并归为早期国家形态,在政权结构上采用分封制,在施政方面上则采用贵族政治,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天子与国君世袭,其下的臣僚也都是世卿世禄。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共识,但真正有文献支持的“信史”,则始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其具体在位的年代却没有记载,这种状况被学术界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憾。
  这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以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才是清晰的,我们一直宣称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这使人说起五千年文明史来理不直,气不壮,“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学界的公认”也令学者愤愤不平。
  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这一惊世发现,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出土乳钉纹铜爵&&&&&夏代&&&&饮酒器&&&&是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之一,有“第一爵”之称,当为国之重宝,现藏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清理的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这些青铜器的铸造,标志着我国青铜器铸造进入了新纪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二里头遗址一座墓葬时,在墓主人尸骨上,发现了这件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现为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站收藏,其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和绿松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龙形器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组合而成,绿松石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仔细数来,竟有2000余片!直径小的0.2厘米,大的0.9厘米,厚度仅仅0.1厘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令人叹为观止.
  在“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发现这样完整的龙形器,证明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崇拜。从1987年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图,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到商周礼器中的双龙龙纹等,可以清晰看到龙的形象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
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遗址中还出土数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精美,表现出了极其熟练的镶嵌技术,是我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性和属性,融人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玉本身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的,只不过是精美的石头而已。但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的加深,进而意识到玉是可以代表阳精至纯的东西,以为是天地之精华,于是逐步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玉在古代被推崇为万物的主宰,我们可以从篆书中的玉的写法看出古人对玉的推崇。在篆书里玉被写为“王”,与现今的玉相比少了一点,“王”代表一根丝绳贯穿着三块美玉,与参天、地、人的帝王的王相通。于是帝王用玉来表示上天的旨意,作为权威的象征。
  如先秦典籍《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与诸侯相约在涂山开会,参与的国家使者执着玉器前来,为什么与会诸侯不拿其他的物件而是拿着玉器,可见玉器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作为权力的象征了。据考古挖掘研究,玉刀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脱离实用,成为权杖的象征。七孔大玉刀虽然具有战形器的形状,但从其纹饰的精美程度来看,应该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可能,而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的可能性更大。
。。。。。。。。。。。。。。。。。。。。。。。。。。。。。。。。。。。。。。。。。。。。。。。。甲骨惊世,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刻符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省市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2004年,商代甲骨第一次上拍卖会就拍出了4800万的天价
。。。。。。。。。。。。。。。。。。。。。。。。。。。。。。。。。。。。。。。。。。。。。。。。。妇好青铜,巾帼王者的创造颠峰
&&&&&&&&妇好墓是目前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内发觉的最大的陵墓遗址,是目前殷墟遗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墓葬。
&&&&&&&&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家们认定墓主人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妇好并不姓妇,只是一个亲属称谓。她的父姓是一个“兕”形的标志,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被尊称为“妇好”。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在殷墟甲骨坑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有关妇好的记载出现了200多次,多为占卜辞,内容涉及了她生活的各个方面:征战、祭祀、疾病等,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一些事情。商代什么事情最有影响?文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内祭祀神灵先祖,对外征战打仗,这些大事妇好都会参与。
  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目前墓址上盖了一个展示厅,是在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位置科学复原的建筑。可以参观到遗址的原貌。墓里出土了大量的殉葬人遗骸、随葬品,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骨器、海贝等,数量很多,种类丰富。
“妇好”夔足铜方鼎,妊食器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铜方尊,酒具
&&&&&&&武丁封妇好为商王朝的统帅,妇好率领军队征讨四方,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20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武丁对妇好论功行赏,给她划分了大片的封地。女人被封为一方王侯,在历史上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妇好在武丁心目中的地位。在自己的封地内,妇好独立掌管着农林牧渔与部队,并作为商王朝的属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向丈夫武丁进贡。妇好墓中发现了几千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近7000枚的贝壳货币,表明妇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跻坐人形玉佩
&&&&&&&&妇好每次出征,都带有成千上万的人马,有一条卜辞写着:“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意思就是商王征发妇好所属三干人相其他士兵一万人,命他们去征伐羌国。妇好带着一万三千多人的队伍在当时来说,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她不仅自己握有重兵,有时还指挥其他军事将领征战。在商人凌厉的攻势下,羌、戎诸部首领被擒杀,土地被夺占,人口被大量掠为奴隶和牺牲。华夏人民很快出现在的广阔土地上。&&
兽面纹铜瓿&&酒具&
“妇好”圈足铜觥&&&酒器&
&&&&&&&&&&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大批用于使用和祭祀的青铜器,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商朝巨型炊器,据上刻有“妇好”铭文多处。据此可见,妇好生前受命主持祭祀的规模很大。
“妇好”鸮尊&&&酒器&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刻有“妇好整治的龟甲。商朝人占卜,是取整治好的龟甲用火烧灸,使龟甲兽骨烧裂出焦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定向,判断凶吉,决定事情能不能做。并将占卜的结果和以后发生的情况刻写在同一块甲骨上。占卜前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整治龟甲兽骨。龟甲兽骨不经整治是烧灸不出焦纹来的。所谓整治,就是将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除去,洗净削乎,待干燥后再用特制的青铜钻在上面钻出一定数目和一定间隔的小圆入以备占卜时用火柱烧灸,使甲骨上呈现裂纹。当时能够胜任整治甲骨和占卜工作的只有卜官。卜官要亲手处理龟甲,将此事做为记事刻辞,刻写在经自己整治过的甲骨人以示郑重。妇好主持条记时朗诵读祭文,身为卜官又能刻写甲骨文字,无疑,她具有当时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妇好在商王朝奴隶主统治集团中,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活动家。&
“妇好”方斝
&&&&&&&&&斝是古代盛酒、温酒之器,盛行于商末周初,西周中期后消失。该斝长方口,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深腹平底,四棱锥尖状足,兽头鋬,通体以云雷纹为地,饰蕉叶纹和兽面纹。内底中部铸有“妇好”二字铭文。
。。。。。。。。。。。。。。。。。。。。。。。。。。。。。。。。。。。。。。。。。。。。。。。。。。。。商城遗址出土青铜器
兽面纹提梁铜卣&&&盛酒器&
兽面纹铜罍&
兽面纹铜圆鼎&&妊食器&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妊食器&
鸮卣&&&酒器
。。。。。。。。。。。。。。。。。。。。。。。。。。。。。。。。。。。。。。。。。。。。。。。。。。。。。。。。。。。。。。。。。。。。。。。。。。。。。。。。。。。。。。。。。。
第三章: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周代商立,宅中土以封邦建国
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
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
申吕国,身籍宝簋铭
虢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应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王臣济济,人文郁郁
礼乐之邦,薪火永续。
青铜器的纹饰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在青铜器上用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从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商周青铜器上种种纹样现象,首先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是与当时生活中的动物界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商代装饰艺术家所使用的动物纹样中,大多数都原来有一个土生的和与自然界有关的基础。”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
&&&&&&&&长子口墓位于县太清宫镇。1997年,为寻找&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遗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地区文化局等单位对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周初年的大墓,墓葬平面形状为有两个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最宽处7、墓底距地表深8米,有南墓道、北墓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24°。墓内出土有几十件带有长子口三字铭文的铜器,因此将该墓主人定为&长子口&。&&&&&&&&
长子口带盖铜园鼎&&&妊食器
&&&&&&&长子口应是殷遗民,生活在商末周初时期,在商为高级贵族,在周仍有很高地位,为一地的封君。从长子口墓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商末周初的史实分析,长子口可能原为东夷人的后裔,受商王册封在一带,商亡后又被周封于此,或者原为殷人,臣服周后,被派往做镇守一方的高级将领。&&
兽面纹铜觯&&&酒器&
&&&&&&&&随葬品的数量、器类和组合与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密切相关。长子口墓随葬的85件青铜礼乐器,在数量上远远高于现在所知的商末周初墓葬。方形青铜器是殷代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的标志物。长子口墓出土的方形铜器,其种类和数量在商周墓葬中属最多的一座。&凡出土达两件中型鼎的墓,墓主人多为方国国君个别为王室重臣&。出四件小型方鼎者,墓主为方国国君或其夫人。而长子口墓出土9件方鼎,墓主长子口自非一般的方国国君。换言之,长氏在当时应具有强大的实力。
长子口分档铜园鼎&&妊食器
&&&&&&&&墓葬中有无人殉、人牲也是区分商周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殉、人牲是商代贵族墓中常见的现象,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带墓道的商代墓,保存较好的都有人殉、人牲。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东方的夷人集团流行殉人风气,如苏埠屯、前掌大等地都是商代时期地区的东夷古国,甚至在西春秋时期殉人之风在夷人活动区域内仍然盛行。上述现象在西周墓葬中就很少见到。长子口墓内有殉人13人之多,是目前发现的西周大墓中所仅见,可见长子口墓有着较多的商代遗风及东夷集团的风俗,一方面说明墓主人与商王室关系密切,同时也反映出它与东夷集团之间存在着较深的渊源关系。&
兽面纹铜方觥&&&&酒器&&&&&&&
玉簋&&仅供王公贵族食用的炊事具
&&&&&&&&&长子口墓年代在西周初年,墓主人生活跨越商、周两个朝代,因此,在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器物特征等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为研究那个时期的史实提供了重要资料。
。。。。。。。。。。。。。。。。。。。。。。。。。。。。。。。。。。。。。。。。。。。。。。。。虢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了“水库考古工作队”,由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和安志敏先生带队,对库区上村岭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此,拉开了虢国墓地发掘和研究的序幕。经过两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30多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9179件。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个墓地属于同一个诸侯国,其埋葬时间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整个墓地排列有序,礼制严格,属公墓。根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结合对周围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情况,考古工作者断定这就是千古难觅的虢国墓地。此次发现被列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田野考古的重大发现而载入史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亲临考古发掘现场,并写出了被学术界视为扛鼎之作的《出土铜器二三事》,在国内外文物考古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国。原封,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今市,国都上阳位于今李家窑村。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陪葬众多的兵器和车马坑,足以说明当时虢国的军事实力。由于后来的国君骄奢淫逸,最后走上了亡国的道路。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称雄一时的虢国从此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除给后人留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沉重而悲怆的故事外,再就是对这个古老和神秘王国一连串的问号。而虢国墓地的发现为破解这些疑惑带来了希望。
七鼎六簋&&&&&西周时期一直严格遵循着天子九鼎、上国七鼎、诸侯五鼎的葬制规律。
&&&&&&&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复杂繁琐。《仪礼》记载,周代士人的丧礼有始死复、楔齿、缀足、奠帏堂、使人赴君、尸在室,主人以下哭位、君遣人吊禭、为铭、沐浴饭含、陈小敛衣、大敛、殡、大敛奠、成服、朝夕哭奠、筮宅兆、视椁、视器、卜葬日、出殡、窆柩、祭后土、回灵等20多道程序,并且每一道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与此相应,还有丧服制度和墓地制度。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5个等级,服制等级的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公墓和邦墓是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不清。有幸的是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虢季氏缀玉面罩
&&&&&&虢国墓地作为贵族公墓,虽然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数个家族的兆域,但每个墓葬组和墓葬群却都是不同等级的墓葬混葬。根据随葬品的多寡和青铜礼乐器组合,虢国墓地的500余座墓葬大致可以分七鼎国君墓、七鼎太子墓,五鼎国君夫人墓和卿大夫墓、三鼎贵族夫人墓和士墓、二鼎或一鼎墓、无随葬青铜礼乐器墓六个等级。&
“虢仲”编钟
&&&&&&从编钟上铭文可知此套纽钟为虢仲自作器。且自铭为“宝铃钟”。从铭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其地位、权势与富有明显高于1990年发掘的2001号墓主人虢季。
”孟姞“铜盨
蟠龙纹铜盉&&&酒器
波曲纹铜方甗&&&&妊食器
“梁姬”罐&&&&&国君夫人的珠宝盒
“虢季”铜圆壶&&&&&&酒器&
玉柄铁剑&&&&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铁制品
。。。。。。。。。。。。。。。。。。。。。。。。。。。。。。。。。。。。。。。。。。。。。。。。。应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1979年12月的一天,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到县文化馆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中称,有一位农民拿着一件铜簋到文化馆来,说是从市郊薛庄公社北滍大队(现滍阳镇北滍村)砖瓦窑场烧砖取土时挖出来的。听说文化馆收购古物,这位农民想问问能否换几个钱用。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讲明了国家的文物政策及一些文物常识,希望他能把东西交到市文管部门。
&&&&&&&&得知这一情况后,孙和另外两位同事非常重视,可三人在办公室焦急地等了一天,也没见有人来,“会不会他把文物另行处理了?”第二天一早,三人一同赶往北滍大队。向大队支书讲明来意后,支书马上派人协助他们查找铜簋的下落。同时又领他们对砖瓦窑场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考察,并向他们讲述了近年来这一带发生的一些重要情况和传闻。  
&&&&&&&&在窑场,群众说经常会在泥土中发现夜明珠、金马驹儿、铜盆、玉碗等物。由于墓室上部的填土被取走,散存在墓道、墓室填土中的古物就会被暴雨冲刷出来。由此,他们初步推测滍阳岭很可能和应国贵族墓地有关。此次出访,他们为古应国所在地找到了重要的线索,但是没有发现铜簋的影子。
  第二天,他们又乘车来到县文化馆,继续查找铜簋的下落。他们怀疑那位农民可能怕被没收,把铜簋拿到废品站卖掉了。于是,几人又动身赶往县废品收购站,讲明来意,并重申铜簋是国宝应归国家所有后,废品站负责人不敢怠慢,连忙找到那天的当班人员询问。果然不出所料,那位农民把铜簋卖给废品站了。
  手捧铜簋,几个人如获至宝。这件铜簋重4.8公斤,收购价为19.5元。他们按收购价把钱付给收购站,然后带走了铜簋,这就是价值的“邓公簋”。
&&&&&&&&器底内部有铭文3行共12字“邓公乍(作)应女曼毗媵簋其永宝用”。&“邓公簋”是古代邓国和应国联姻时,邓国国君嫁女到应国时的陪嫁礼器。
&&&&&&&&它的发现为应国史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此前应国只是在史书上有记载,而没有实物依据证明应国的存在。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自西周到汉代墓葬数百座,同时也拉开了应国墓地发掘工作的序幕,到如今共计发掘墓葬300多座,出土文物上万件,而“邓公簋”等众多文物的发现,则揭开了应国疆域无实物依据这一千古之谜。
&&&&&&&&柞伯簋的外形酷似今天的体育奖杯,可以称得上是“奖杯之祖”,是最古老的体育纪念杯。
&&&&&&&那么,柞伯簋的主人是谁?根据铭文记载,柞伯簋是西周时期周昭王颁发给射箭冠军柞伯的奖品。簋内的74字铭文,清晰地记录了这场极为隆重的射箭比赛。
  铭文大意是说:在八月庚申日这天的清晨,周昭王在首都镐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射礼活动。射礼,就是射箭比赛。比赛开始前,周昭王将参加比赛的人分成“小子”组和“小臣”组,命令一人负责“小子”组的比赛事宜,另一个人负责“小臣”组的有关事宜。
  文中讲到的“小子”组和“小臣”组的成员,都是些什么人?据文献记载,周朝王室对贵族子弟实行义务教育,8岁之前在宫里由母亲和保姆照料,8岁或10岁进入小学,15岁进入大学。除王太子外,这些贵族学生在20岁行冠礼前,一律被称为“小子”。至于“小臣”组的成员,专家考证,指的是在朝廷内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员。
  安排好比赛事项,周昭王又拿出十块“赤金”饼,也就是红铜饼作为奖品。也许有人奇怪,堂堂周朝王室举行的大型射箭比赛,为什么只以十块红铜饼,而不是十块金子作为奖品呢?原来,在西周时期,铜属于稀有的贵重金属,被称为“吉金”,人们不仅用它铸造代表身份地位的青铜礼器,还用它打造兵器,抵御强敌保卫国家。所以,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十块红铜饼一点也不亚于今天人们眼里的十块金牌。
“匍”&鸭形铜盉&
&&&&&&&鸭形盉通高:25.2厘米,长:31.8厘米,整体酷似水鸭,鸭背上开口,上面加盖;以鸭腹为器身,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做盉的流,相当于壶嘴,鸭尾作鋬,类似于壶把儿。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   
&&&&&&&鸭形盉的造型源于水鸭或称飞凫,可为什么要选这种动物作青铜器呢?我们还要结合鸭形盉器盖内的5行44个字的铭文,回到3000多年前的一个小国,看一段有关它铸造的传说……&  &
  据铭文记载,鸭形盉铸造于西周穆王时期一个叫应国的小国。应国当时国小力微,南边的楚国不断闹事滋扰,为了保全自己,应侯决定派团出使北边的邢国以寻求支持。可是,当时应、邢两国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关系紧张,第一次出使绝非易事,所以,由谁来带团出使邢国,便成了摆在应国侯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传,应国有位匍将军,当差多年却一直未能升迁,就快退休了,他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效仿圣贤周游列国,出国去看看。&  
  见应侯准备派人出使邢国,匍将军毛遂自荐,他说自己是西周当朝相国匍侯的远房族亲。就这样,匍将军就在次年四月戊申这天率使团来到了邢国的氐。&&&& 
  &氐是邢国的一个都城。在这里,匍将军会见了邢国特使艮。因为早就知道应国使臣是当朝相国的亲戚,邢国特使自然不敢怠慢。会见结束后,双方互赠了礼物。鉴于匍将军与当朝相国的关系特殊,邢国侯还另外赏赐给匍将军一些鹿皮服饰和30斤纯铜等作为私人礼物。&&&&& 
  后来,匍将军把这30斤纯铜铸成了鸭形盉。为什么要把这些纯铜铸成鸭子的造型呢?这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民间传说,出使完毕,匍将军回国,不想途中却遇山洪暴发。危难关头,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了几只巨大的飞凫,它们驮着匍将军等一行人还有行李向南飞去。第二天,从昏迷中醒来的匍将军发现自己就在应都滍阳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他当即决定要把邢侯所赐的纯铜制成一个凫形的宝尊彝,并把出使邢国和接受礼品的事情铭刻其上,以资纪念。据说在今市的附近就有一座名为落凫山的小山。&&
兽面铜马具&
“娪”铜簋&
。。。。。。。。。。。。。。。。。。。。。。。。。。。。。。。。。。。。。。。。。。。。。。。。。。其他精品青铜器
“食”铜尊&
“父丁”&铜簋
“父丁”提梁卤
“中苒父”&铜簋
“父乙”铜角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圜底,&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册”。
&&&&&&&&&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得弥足珍贵。
旧乡县叶公墓出土编钟&
。。。。。。。。。。。。。。。。。。。。。。。。。。。。。。。。。。。。。。。。。。。。。。。。。。。。。。。。。。。。。。。。。。。。。。。。。。。。。。。。。。。。。。。。。。
第四章: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王纲解纽,天下群雄并起
元典创制,诸子百家齐鸣
鹤鸣在野&&鼎列于堂&&郑卫占时代先机
盘匜交叠&&俎豆馨香&&群英拥南北要津
问鼎中原&&绝彩惊艳&&荆楚抚夷夏之融
刻镂华章&&青铜绝唱&&韩魏主三河之盟
老庄哲思如荒原清泉
孔孟文章似暗夜明烛
列国气象,异彩纷呈,
八方共逐鹿,风雨聚天中
吾中华,文明斯兴!
&&&&&&&&安眠的岁月沉默了不了铁甲勇士,流年之歌忘不了尘封记忆,翻开历史的书籍,我恍然看见了战国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令人敬佩的场景,那些感人肺腑的画面,心情无限的澎湃,细细品读,无不为之哭泣,那些战场的无名勇士虽说已经沉淀在历史的岁月中,没有人会记住他们,也没有人敢忘记他们,历史血脉流躺着他们的血液,之水至今依然有着他们气息,他们为了自己的君主,为自己至爱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满腔热血一身的抱负,无畏艰险,站在历史的最前沿,谱写了一次又一次的不朽的凯旋,成就了历史的今天!
&&&&&&&&走进历史,走进昨天,无不触摸到这片神圣的土地翻天地覆,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长城之伟业,之惊混,长江之明朗,无数次历经了沧桑的巨变,的历史划开了一个圆满的开端,大秦开天辟地统一了长期处于流离失所,四分五裂的局面,致使文明进一步的向前迈进,然而这些背后的代价是以数万生灵为赌注,来开拓的伟业代价也是相当的昂贵!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历史的车轮永不间断的向文明走来!&最终淘汰的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时常感叹,时代造就了英雄,也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美名!&
。。。。。。。。。。。。。。。。。。。。。。。。。。。。。。。。。。。。。。。。。。。。。。。。鹤鸣在野&&鼎列于堂&&郑卫占时代先机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以东),号称(今省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立国432年,历21君。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郑国公也敢檀越天子的九鼎八簋
&&&&&&&先有郑公大墓,后有博物院,1927年创办博物院的目的,就是安顿1923年在出土的郑公大墓的青铜器。
  1923年8月的一天,火辣辣的日头照在县绅李锐的菜园里(今市豫剧团所在地),但煎烤的,不只是豆角、黄瓜,还有他的心。&
  在菜园里转悠了一圈,也“汗滴禾下土”了一把的李锐,很快就静下心来:天不下雨,只好雇人打井灌溉。&
  这位县绅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脚下,恬然安睡着2000多年前的郑国之王;他的打井决定,轰然打开的是省博物馆事业的大门。&
  8月25日,李锐雇人打井,掘地三丈,偶得古铜器四件,次日又得数十件,他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取其中一件大型铜鼎和两件中型铜鼎售与的“文物贩子”张庆麟,得800余金。&
  这事立马就传到了知事姚廷锦的耳朵里,姚劝李停止挖掘,李不从——看来,强龙难压地头蛇。&
  9月1日,驻守的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闻其事,告知李锐“应该归于公家”,李欣然从命,将其所得20余件宝物交出运往保存。&
  之后,靳云鹗以原价购回张庆麟所买3鼎,又命人在此挖掘数日,共得器100多件。&
  铜器的出土,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日,北洋政府国务院派“教育部部员高丕基、历史博物馆馆员裘善元前往调查采集……”大学校长蒋梦麟致电靳云鹗称:“窃以为与其供之于一省,何若供之于全国?与其陈列之于仅供玩赏之机关,何若陈之于万国学者得共研究之学府?”&
  在此次争夺铜器的收藏中,更占有地利与人和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吴佩孚在9月5日至20日之间,先后5次函令靳云鹗“所有县先后掘出之古物,应悉数运送汴垣,妥为保存”。&
  9月19日,省督理张福来、省长张联名致电靳云鹗:“豫省为吾华古代文化中心,此种古物有历史上重要价值。敬祈饬属筹设历史博物馆……”9月21日,省议会致函靳云鹗:“闻台座以出地所在,应归保存,公道主张,至深钦感,肃此鸣谢。”至此,古物才终归古物保存所(即今博物院之前身)收藏。&
  吴佩孚亲派顾问穆佐庭,靳云鹗尽数将古物押运至,省垣“阖城悬旗结彩,表示欢迎,男女塞途,颂扬盛德”,省督理张福来、省长张决定将其保存在“地点极度严肃”的“文庙内学生图书馆”,由古物保存所所长何日章专门负责,并称将“筹款另建博物馆什袭珍藏,局势必须宽敞”。&
  1927年6月,时任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决定将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并入大学,7月,博物院在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地盘上终于树起了自己的旗帜。&
国之重宝——莲鹤方壶
&&&&&&&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东周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浓厚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莲鹤方壶的出现,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
&&&&&&&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盖顶仰起的双层莲瓣和伫立于莲芯之上展翅欲飞的立鹤。它们所展示出的这种清新自由、生动活泼的意境,一扫前代装饰工艺肃穆刻板的风格,标志着装饰工艺的新开端。
蟠虺纹曲耳铜鼎
蟠虺纹铜盖彝
。。。。。。。。。。。。。。。。。。。。。。。。。。。。。。。。。。。。。。。。。。。。。。。。。&&盘匜交叠&&俎豆馨香&&群英拥南北要津
&&&&&&&琉璃阁位于市区内,原名阁,是明清时期文运昌盛的象征,因祭祀帝君而得名。因阁顶为彩色琉璃瓦,俗称为“琉璃阁”。作为城区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此地以琉璃阁之名流传于世。
&&&&&&&琉璃阁所在的地表为一个岗台地貌,地下为一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存,集商代遗址、殷墟墓葬、春秋战国至汉代墓葬等5个时期遗存于一身,地下埋藏丰富,文化堆积上下连续达1000多年。&&&&&&&但多数出土文物随蒋介石一同去了,目前留在国内的只是凤毛麟角。
夔凤纹铜鉴&&&&&琉璃阁甲墓出土
铜珲鼎&&&&琉璃阁甲墓出土
。。。。。。。。。。。。。。。。。。。。。。。。。。。。。。。。。。。。。。。。。。。。。。。。问鼎中原&&绝彩惊艳&&荆楚抚夷夏之融
&&&&&&&随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启动,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库区,在东沟长岭墓地进行考古发掘。与这一墓地相隔两条岭,就是著名的徐家岭墓地。1990年徐家岭曾发掘过10座战国楚墓,出土多件带铭文的青铜重器,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部主任乔保同又去徐家岭巡视时,突然发现两个探孔。乔保同心头一惊,水库建成后这里几乎成了孤岛,按规划,这一带不可能有其他文物部门进人,怎么会有探孔?联想到多年来库水消落时经常有盗墓贼光顾的情况,他当即做出判断,有人盗墓!两个无来由探孔引起高度重视,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联手对徐家岭墓地进行保护。
&&&&&&&&次日,浙川县苍房镇派出所干警与考古人员结合,分成陆地和两个小组昼夜蹲守,并租来了快艇在巡逻。当夜两点半,一辆面包车驶来,黑暗中,几个人影刚刚闪出,就被蹲守的干警抓获,并缴获了探铲等作案工具。
&&&&&&&随后,考古人员搭起帐篷,对墓地进行24小时看护。他们发现,盗洞正好位于1990年、1991年发掘的9号墓和10号墓之间。专家们分析,很可能是此前发掘这两座墓葬的时候.将挖出的土全部堆到了这里,从而掩盖了一座古墓葬。
&&&&&&&6天后,考古人员开始对墓葬进行发掘。一座&甲&字形墓轮廓渐渐显露出来:墓葬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东部偏中,为阶梯状,有多级台阶。
&&&&&&&日,一尊青铜鼎破土而出,这让所有考古人为之一震,在高涨情绪的激励下,考古工作进展很快,一个月后,墓葬基本清理完毕,墓葬中随葬器物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主室西南角的50多件青铜器,仅礼器就有20多件,有鼎、敦、壶、赢、浴击、盘等,其中一件小口鼎肩部竟然刻有两周清晰的铭文。放置在掉室南边的是乐器,有钮钟一组10件,石磐一组13件,车马器放置得比较分散,主要在主室的西南角,有车害、车辖、马衔、盖弓帽、合页等30余件,戈、矛等兵器放置于边撑周围。玉器多放置在主棺内,有玉璧、、玉晰、玉牌等21件,石贝百余枚。此外,墓葬还出土了长方形图案的铅饰件及陶器、骨器、镇墓兽等。
&&&&&&&事实上,直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水库之前,人们对这里的文化知之甚少。没想到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的消落,许多古墓被冲出。1978年,文物部门开始对下寺岭楚国贵族墓葬群进行发掘,出土王子午升鼎、王孙浩甫钟、铜禁和玉器等文物4000多件,工艺精致、花纹繁缉,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达67件,铜禁、甫钟、石排箫等稀世珍宝现已闻名中外。
&&&&&&&下寺岭楚墓的发掘,是楚文化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一时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早期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1989年以后,库区水位下降,盗墓风日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和尚岭、徐家岭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均发现高等级楚国贵族墓葬,出土楚国的&咸尹克黄鼎&等大批文物。据统计,水库1974年蓄水后,浙川淹没区共发掘古墓78座,据专家估计,发掘出来的古墓只是九牛一毛,仅九女家一带就有楚墓上千座。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这里找到了楚国始都城的线索-龙城古代城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早期楚文化的探索仍然滞后,学者们对今沮漳河流域和库区今株归一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基本上从考古学的角度否定了&枝江&说和&株归&说,并认识到楚人的发展是一个由北往南的开发过程,其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应在&丹渐之会&,春秋时则到了襄宜平原,到则是战国时期的事情了。所谓&丹浙之会&即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库区范围之内。
&&&&&&&酒器,1978年出土于县,用失蜡法制作而成,高28.8cm,宽67.6cm,长103cm。它其实是一个放置酒坛或酒爵的案子,类似于我们今天家具中的茶几。这件文物通身云纹造型,内外两层,四个边沿上伏有十二条龙形怪兽,形状怪异,却不失逼真。
&&&&&&&对于这个“禁”的说法大致可有两种,至于确切的,至今尚无定论,一说商朝因酒误国,后来国家君主为了节制酗酒之风,就把这种放置酒的案子称之为“禁”,起到警示的作用;再一说,有一种“禁”是石头做的,只放置酒坛,并且是两个,就好像是一对儿,古时候的人为表示宾主友好,这里一对儿酒坛放在这里又有“连襟”之意,“禁”与“襟”同音,故而称“禁”。云纹禁在出土的时候,已经粉碎,这是出土后,文物专家用两年多的时间还原出来的,是不可外出展览文物之一。&&&&&
垂鳞纹铜升鼎&(王子午列鼎)
&&&&&&&所谓“列鼎”,就是一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鼎,这一组是七个,“午”是楚庄王的儿子,所以叫做王子午,因为他不是天子,依据他的身份和地位只能做七个。这个鼎与其他方鼎或圆鼎有所不同的就是它有一个束腰,这与当时楚国的审美有一定的联系,楚庄王认为“瘦”是一种美,特别是这种束腰的美,以至于王公大臣、后宫嫔妃都趋于“束腰减肥”,有一句话说的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这个鼎要不内收,有一半圆形的铜箍绕其一周,在鼎的口沿处还有六只龙形怪兽,它们昂首翘尾,腰部与鼎内收的腰部紧贴,看上去结构严谨端庄,蹄形足又多出几分稳重,是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龙耳虎足方壶
&&&&&&通高74厘米,1978年晰川下寺楚墓出土,两耳为龙形,攀附两边,下面是两个神兽,呈走动状,颇具动感,其栩栩如生之意不宣自现。&
&&&&&&&1978年浙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俎,是古代进餐时切肉的案子,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言。这件铜俎,与以往所发现的木俎不同,整个器身布满玲珑剔透的镂空纹饰。&
龙首双耳簋&
“化子受”钮钟
“化子受”镈钟&
。。。。。。。。。。。。。。。。。。。。。。。。。。。。。。。。。。。。。。。。。。。。。。。。刻镂华章&&青铜绝唱&&韩魏主三河之盟
错金银铜豹镇&&&战国&&&市上岭村出土
错银蟠蜊纹铜方罍&&&&战国&&&市上岭村出土
错金银绿松石钩&&&&战国&&&市上岭村出土&
跻坐人铜灯&&&&战国&&&&市上岭村出土
错银镶绿松石云纹铜方豆&&&&战国&&&1935年汲县山彪镇出土
刻纹铜鉴残片&&&战国&&&市出土&
镶嵌龙凤纹铜缶&&&战国&&&上菜县郭庄楚墓出土&
战国车马器&
虎形鼓座(战国,2002年长台关7号墓出土)
漆案(战国,2002年长台关7号墓出土)
金带钩(战国,1992年市针织厂3943号墓出土)&
。。。。。。。。。。。。。。。。。。。。。。。。。。。。。。。。。。。。。。。。。。。。。。。。。。。。。。。。。
&&&&&&&徜徉在中原历史文化的长廊,独自感受古代文明的起源与进步,从“裴里岗文化”的石斧、石镰,到商周时期的莲鹤方壶,以及青铜器上描绘的“两桃杀三士”、“青铜宴乐景观”,无不显现出中原文化的深厚。眼观于此、思绪飞扬,似乎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驻足流连,恍然看到了当年的宴乐盛景……
  耳中若隐若现的传来了古乐声,闻声寻去,恍惚走进了几千年前汉朝的王宫之家。几位身着华服的乐师神闲气定的演奏着优美的曲子,男乐师玄冠长衫或捧器演奏或徐步钟侧,女乐师高挽发髻或信手弄琴或挥臂击鼓,红色背景下的编钟鼓乐,把整个大厅装点得富丽堂皇。威震千里的虎座鼓、悠远绵长的钟磬声、七弦泠泠的蕉叶琴以及深邃委婉的陶埙曲,已经将我带到了2000多年前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堂之上……
&&&&&&这是怎样的一支乐队呢?浙川王孙诰编钟的宏大,长台关虎座鼓的端庄,贾湖古笛的玄秘,石磬的独特,石排箫的悠远,殷墟陶埙的神奇,都保留着传统音乐中的“八音”曲调。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相互环绕,一脉传承。
“王孙诰”编钟
&&&&&&“八音之中,以钟为首”,钟为一种打击乐器,一般成套或者成组出现,少则三枚,多则数十枚。据考证,1978年浙川下寺春秋墓出土了一套“王孙诰”的编钟,墓的主人为楚国的高级贵族王子午,这套编钟正是王子午的小儿子王孙诰为父亲铸造的礼乐之器,一套共有26件,纹饰、形制完全相同,钟体分上下两层,按照大小依次递增,上层高挂十八只较小悬钟,下层吊挂较大的八只悬钟,最大的一枚重达152公斤。
“王孙诰”编磬
&&&&&&&磬也是一种打击乐器,编磬是以天然石片次第的规格来确定音高,“王孙诰编磬”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了二十六枚编磬,健全了古乐中难以克服的半音关系,演奏出来的古曲弦律悠扬婉转。
歌钟&&&&&&
&&&&&&&&1996年金城路祭祀坑出土
&&&&&&&&1996年以来,陆续出土窖藏编钟十余架共260多枚,其钟悬规则均为两套20件钮钟和4件镈钟,音域超过三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能够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旋律,较此前的西周礼乐器音阶排列有明显的进步。&
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木瑟
&&&&&&&&瑟是古史记载中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它有二十五根弦,表演台上的这架木瑟就是根据长台关出土的瑟复制而成的,瑟码很低,由两排组成,演奏时左右手交替配合,汉画像砖上的弹瑟场景也说明了这一点,瑟可以在不变色码的情况下转多个音调,十分方便。高音区清脆、中音区明亮、低音区浑厚,饱满是瑟的特征之一,瑟音域宽广,可独奏、合奏。&
&&&&&&早在上古时期就流传着许多擅长鼓瑟吹笙的音乐家,孔子从卫国师襄学琴,郑国师文如痴如醉膜拜瑟前,魏师旷,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古人言:“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一位造乐之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今日宾朋满座,琴瑟的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殷墟妇好墓出土商灰陶埙
&&&&&&&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这种埙以出自殷墟的陶埙为蓝本。古书曾记:“伏羲氏灼土为埙”,说明这种陶土烧制的乐器出现在三皇五帝那遥远的年代。妇好墓出土的灰陶埙呈倒置的螺形,顶端有一圆形吹口,为五音孔埙,近低处一面有倒品字形音孔3个,另一方面有左右对称的音孔2个,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均作平底,经测音,可发11个音,从测音结果看,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已有若干音阶与调式,制造也已趋向规格化,可能已有标准音或绝对音高的概念。音色苍凉忧郁,如泣如诉。这种特有的闭口气振乐器,保存了一个古老的音响世界,引导人们走入一个苍茫悲怆的意境之中。
下寺楚墓出土的石排箫
&&&&&&&&“箫韶九成,来仪”以排箫演奏的远古韶乐,不仅可以招鸟。也使圣人孔子闻后,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叹为尽善尽美。古人对排箫有许多溢美之辞。它的外形犹如凤鸟的羽翼,声音犹如凤鸟的吟鸣。下寺楚墓出土的石排箫呈三角形翼状,石质,灰白色,吹口平齐,钻有十个圆孔,下部长短依次递减,中间刻一凸起的钭横带缚管,为我国最早的排箫。
  《北堂书钞》对排箫有这样的描述:“像风翼,如风鸣,其形参差,长声肃箫”,陶注云:“其形象风之翼,十管长二尺”。故排箫又称参差、风箫。
迎宾曲---《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此曲是周王宴请诸侯与群臣的迎宾乐歌。
&&&&&&&&曲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曲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但通过宴会,却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此曲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听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情歌---《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埙瑟合奏---《楚歌》&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楚歌随着以楚为基地并以楚为旗号的起义大军而在全国扩大着它的影响。刘邦、项羽的军事主力基本上都来自于楚地,他们所歌所咏多为“楚歌”。其中,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和刘邦的还乡之作《大风歌》均为楚歌的代表作。
唐代乐曲--《望月婆罗门》
&&&&&&&以出土的唐代乐舞图像为依据,以曲项琵琶等唐代乐器及音乐性能为基础,根据流传至今,具有唐代遗风的传统乐曲编配而成。
&&&&&&古音清扬婉转,思绪也随之起伏,悠悠三千年,宫商角徽羽,半个小时的汉乐表演很快就结束了,但能暂离这城市的喧嚣,徜徉在远古的钟磬声中,怎不叫人赞叹这场美轮美奂的音乐盛宴呢!
。。。。。。。。。。。。。。。。。。。。。。。。。。。。。。。。。。。。。。。。。。。。。。。。。。。。。。。。。。。。。。。。。。。。。。。。。。。。。。。。。。。。。。。。。。
第五章:&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
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
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
楼头明月,欲揽广宇连栋,&
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
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
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
铁具耧耕,文典石经,
人物殷阜,礼仪繁盛,
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马蹄金&(1978年县出土)
&&&&&&&&&西汉时期称量货币。金质,一般重250克左右,相当于汉代的一斤。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由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这种货币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仍需称量,因此也是一种称量货币。马蹄金一般是用于帝王赏赐、馈赠及大宗交易的上币。
&&&&&&&《汉书·武帝纪》:太如二年(公元前95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豪蹄,以协祥瑞焉。’”麟趾金呈圆形饼状,西汉墓出土的冥币泥金饼钱文有作“令止金一斤”等等,“令止”即“愉趾”,该形制的金币在战国楚地已经出现袅蹄。金(即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似马蹄状。&
陶庄园(1981年县于庄1号墓出土)&
两汉时期是我国民族建筑艺术的形成阶段,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完善,出土的汉代陶制建筑多为仿实木结构,有水榭、楼台、庭院、仓楼等。。。
七层连阁彩绘套楼&&东汉(公元25-220年)市强南村出土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座高近2米的七层连阁式陶楼,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组成。七层主楼与四层附楼以阁道连接,是汉代“复道行空”、“跨城池作飞阁”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
彩绘带盖陶盒(西汉,市出土)&
。。。。。。。。。。。。。。。。。。。。。。。。。。。。。。。。。。。。。。。。。。。。。。。。。。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
&&&&&&&市梁国汉墓的发掘,与柿园村一个叫赵德友的村民有关。
  1986年5月的一天,赵德友像往常一样,背着电钻来到自己承包的采石塘,准备放炮采石。当时,采石是柿园村民的主要副业。
  当他打开电钻开始钻眼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电钻的钻头脱落后不翼而飞。他趴在钻眼的地方仔细查看,发现那里有一个黑洞。钻头看来是飞进了这个黑洞里。
  赵德友当时就意识到这里有可能是个古墓,但他没想到,这个古墓里有幅牛气得让人头晕的《四神云气图》。这座古墓是汉梁共王刘买的陵墓,是汉代梁园八代九王二十一个墓葬中的一个。
  或许是出于好奇,赵德友用铁棒撬开了墓门,走进了墓室……
  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18年,但村民们讲起来仍然像说昨天的事一样。
&&&&&&&但赵德友并不是第一个进入芒梁国墓的人。
&&&&&&&有资料显示,三国时曹操曾在芒盗墓,拉走了72船宝物。据说靠着这72船宝物,曹操的数十万大军过了三年。&
金缕玉衣&(西汉,1992年市梁共王墓出土)&
  汉代的封建贵族们迷信“玉能寒尸”,可以使他们的尸体不朽只要死后裹上一件玉衣,他们的躯体也就能够永存。这是十分迷信的行为。经过时间的冲洗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
鎏金车马件(西汉,1992年市保安山梁国墓出土)&
四神云气图壁画(西汉,1992年市梁共王墓出土)&
&&&&&&&&在古人眼里,尤其在西汉一代人眼里,人死后是可以升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死是生的继续。所以,在《四神云气图》里,表现了墓主死后乘龙升天、追求生世般快乐的理想和愿望。  “视死如视生”,也许正因为此,西汉一代,人对于今生与来世的态度表现得豁达乐观。所以葬在芒的梁国八代九王,都把自己的墓建得辉煌气派,为的是死后继续王家的排场。
玉璧与玉戈&(西汉,1992年市梁共王墓出土)&
相和歌俑(西汉,市涧沟汉墓出土)&
釉陶骑马俑(西汉,2003年市沁北电厂出土)&
。。。。。。。。。。。。。。。。。。。。。。。。。。。。。。。。。。。。。。。。。。。。。。。。。帝乡
&&&&&&&市,古称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中,东达江淮,自古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更始三年(25年),光武帝刘秀起帝业于,在建立东汉政权,把宛作为陪都。他的云台28将,365功臣,多是出于,故皇亲贵戚云集,有“南都”、“帝乡”之称。
  东汉宛城,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两重,外城即郡城,亦即郭城,周长18公里。内城即小城,位于的西南隅,城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太守杜诗在此发明了水排鼓风冶铁,铸造农器,“用力少,见功多”。从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古诗十九首》:“驱车策弩马,游戏宛与洛”,把宛和并提。
白虎星座画像石(东汉,市出土)
琉璃杯(东汉,市大学25号墓出土)
《袁安碑》---篆隶之变
&&&&&&东汉篆书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在今境内,碑石已残,每行末一字及碑额均已损失,现存碑石高1.53米,宽0.74米,文共十行,满行存十五字,有穿在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此石于明万历间在县辛村牛王庙中用作供案,因字在下面无人知为碑刻。1929年夏,村中一儿童仰卧其下纳凉,发现石上刻有文字,即告村人,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流传行世。近时有翻刻本。书法结体微方,运笔圆匀,所存之字笔画皆极清晰,为学篆者取法善本。有影印本行世。
&&&&&&司徒公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甘陵相碑》
  又名《袁博碑》,《甘陵相尚府君之碑》
  1922年,农历11月14日在城北张羊村北陵出土,仅得残石二片。&&
  字的点画结构安排上,有时把横或竖特别拉长夸张,如“博”“桀”诸字,有辐射性的趋势。左右结构的字讲究大胆占让或左右两半高低的参差,如“规”字左侧特高,使字迹在规正中有纵逸之趣。写隶书时参考此碑结体特色,可免过于平板僵木之弊。&
上人马食大仓画像砖
&&&&&&&&&右侧为阙和宫门,阙外置长青树一株,树上栖一瑞鸟,宫门内有持戟门吏,左侧轺车飞驰而来,一马驾,车置伞形华盖,舆内端坐二人,前为驭者,后为乘者……简洁明了,“充分显示了汉代艺术家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对艺术高度概括的能力。
鎏金动物(东汉,1974年市寇店出土)
陶都树---天鸡唱白
&&&&&&&&《玄中记》云:“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遂之鸣。”桃都树的出土说明汉时已经有关于桃都树和天鸡的传说。
神兽多枝灯(东汉,1991年市桐花沟10号墓出土)&
绿釉抱子陶灯&(东汉)
透光铜镜(东汉,市出土)
&&&&&&&从外观上看与普通铜镜一样,但在反射或平射的灯光时,铜镜的光影里,就会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折纸武器弓弩可发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