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练的是民间武术我怎么练气功功可以真强我的功夫吗

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四)&&谈谈我所体悟的练功程序和金家功夫&&
请点击上方蓝色“浑元国术”一键关注我们!
我所学习的川东金家功夫是川东一民间武术门派。金家功夫和丹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门派祖师爷金一望,籍贯是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地方人。在四川和重庆,民间和本门派的人都叫他老人家“金道人”。他年轻的时候是个绿林大豪,后慕山西姬家的拳法高妙,前去学习。得姬龙峰的儿孙器重青睐,将秘要传授给他。金祖成就后,就出家学道,但学的是何道派?我等后代门人就不得而知,也不敢瞎说乱编,贻笑武林。
本门派的内功叫做开合劲,又名开合劲气功。
由于历史和传承的缘故。开合劲又分成了两大系统:任督劲和中脉劲。
锻炼目的:就是固本培元洗髓和练就武学中至为重要的身法和步法。
金祖--李少候---刘志祥---文焕章---高英----胡鸿飞----戴涌波
金祖--李少候---麻贵庭---万玉成---周之德---张义尚---张力---戴涌波
当代道学大家,川东金家功夫元老,任督劲重要传人张义尚老先生在其著作《养生蠡测》中说:我曾总结金家功夫的特殊风格为两个秘密,五个特点,今略释如下:
第一为开合劲气功。它只有一开一合两个动作,但内容深密,既是吐纳法,同时又把全身的头、肩、肘、手、臀、膝、足各种打法完全包含在内,这是比形意拳更为超胜的地方。它是否因金一望是道人,把道家玄门的炼气方法和姬家武术动作融合而成,不得而知。
第二为操劲五次第。金家练法,都是单式样子的反复操作,由浅入深。第一个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第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第四阶段为灵急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第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恰到好处之时。
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第一个特点就是打人如走路:一切拳种,都有一定的姿态,使人一望而知他是经过某种训练的。惟有金家功夫的脚步动作,与平常走路一样,既自然,又灵便,一点不露形迹。
第二个特点是打人不现形:因为金家功夫的动作本身,即具有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之巧,每一个手法都是这样,所以使人挨打过后也不知道是怎样被打的。
第三个特点是逢人须夺位:金家功夫与人对敌时,仿佛对方就是一块活磁石,自己则是一个铁铸的人。自己总是很自然地紧紧直逼对方,利用物理学二物不能同时并存于一点的原理,直接夺取对方的位置,取而代之,使他无有立足之地。
第四个特点是两手不空回:按与人角斗之时,敌如攻我,最普通的办法,是遮架或避过对方的攻击,再向对方还击;其次,是招架与还击同时并行,连守连攻,连攻连守,但空间上仍有攻守的分加别,不过攻守同在一个时间而已;其三,一出手便是攻击,以攻为守,无须另行防守,而防守已寓于攻击之中,一击不中,二击、三击、四击以至无穷击俱因势而生,绝没有把手收回来再出去的笨办法。这最后一法,便是金家功夫的打法。
第五个特点是奇穷变化、变化无穷:当金家功夫一出手,绝不意味着孤注一掷,而是同时寓有无数可变之势紧跟着,除非敌人已经溃灭,这个态势一点不能放松。
这五个特点,必须在理论上能够彻底明白,知道它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上完全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才可算是真正金家功夫的传宗接代人。
金家功夫与形意拳
金家功夫与形意拳是同源异流。学金家功夫的人不知道,北方学形意拳的人更不知道。这个渊源,是我学金家功夫后,再与学形意拳的人接触并看到了形意拳谱才知道的。证据在哪里呢?
第一、形意拳是由山西姬隆丰传出的,金家世代相传,也说金家功夫原是姬家功夫,是由金道人向山东姬家学来的。考山东并无姬家传拳的事,山西说成山东,显是年久讹所致。
第二、姬隆丰后的重要传人,山西戴龙邦,河南有马学礼。周师传金家功夫时说,金道人向姬家学拳,是同马龙、马虎弟兄一道的。马龙马虎同马学礼、戴龙邦蛛丝马迹,明显可见。以此可以推想金道人与马学礼戴龙邦是同时代的人,也很可能还是师兄弟。
第三、形意拳传到河南的马学礼一支,叫心意六he拳。金家功夫拳谱明明标上,“心意六he第一家——金家功夫”。
第四、从年代上考查,形意、心意和金家的初期,都是距今约一百五十年至一百七十年前的时代,三家的后学到现在,也都是七、八、九、十代之间。
第五、两家拳谱上,都有七拳、十二形、四把捶、倒打紫金关、玉门单清,遇敌好似火烧身等说法和词句,不是同一来源,哪有这样巧合呢?!
第六、河南心意六he的四把捶、是一个八九手的简短套路,金家功夫的四把捶,也一共只有九个动作。
第七、两家的身法、步法,几乎完全相同,其锻炼方法,以单式动作为主,不大重视套路,两家都同。
金家功夫和形意拳的不同处:
第一、是金家功夫有开合劲气功作为整个功法的枢纽,形意心意里面没有。
第二、金家练功的五次第,始终强调用意,讲灵巧,是一贯相承的,特别反对明劲的做法;形意练劲,分明劲、暗劲、化劲三个次第,明劲是刚劲,暗劲化劲属柔劲,是先刚后柔,与金家的由纯柔而刚不同。
第三、形意心意的六he,是外三合、内三合共为六he;金家功夫的六he,则是外内各有六he。
第四、心意十形,形意十二形,都是仿不同动物的小套路;金家功夫的十二形,实际都是开合劲的注脚,一开一合之中有十二形,十二形不出一开合。
第五、形意开拳,各有歌诀,但实际锻炼时,仍以拳为主;金家功夫则专门在七拳上做文章,由于诸师的嗜好领会不同,有以把和拿法为主的,有以膀子(即肩峰,但不拘于肩的部位,是连整个上臂在内的)为主的,有以气功头峰为主的,有以肘法为主的,有以足击为主的,也都各有千秋。
第六、形意拳多偏重功力深厚;金家功夫则更强调变化莫测以制人。
这几年,我在外游学,广泛接触中国很多与金家功夫有渊源的心意门人和形意门人。山西太原李桂昌老爷子的传人。东北沈阳戴家拳陈明洁先生一脉的张方老师。上海孙门支系的寿关顺先生。贵州凯里赵道新,杨鸿尘一脉的邓志祥先生。阎志高先生的弟子康国福一脉的邓义鹏师叔。
我在与这些师友打交道的时候得出一个深刻的认识:
拳法是非练不可的,它是我们与人比武动手,友好切磋,生死格斗的技术保证。但人生短暂,犹如白驹过隙。你不可能按照易筋----易骨----易髓这三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太费时间和精力。毕竟已不是古代。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我认为初学者必须得练习丹道内功,可说是重中之重。用练习丹道内功功得到的功效来养你的身体。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本钱。没有好身体和内功,谈武不就是一个笑话吗?再用武术的招数和抻筋拔骨的功法和把你的本钱用出来。我说的意思是易髓的丹道内功和抻筋拔骨的筋骨功夫同时进行,这样才是最高效和最见成果的。
我说说自己的小周天感知:
1。首先就是一股宏大的热流沿督脉上,再回到丹田。
2。其次就是一股宏大的热流从脊椎骨里头往上走,噼里啪拉有响声,再回到丹田。然后过几天就拉肚子,粪便黑油油的而且臭不可闻。有时拉出的是黑水。
3.再次就是一股力量很大的热线从脊椎骨里头的小洞里往上走,再回到丹田。闻到一股臭味。但没拉肚子。
听张力老师说:任督一通就是半仙。李祖涵虚用了九年时间才完全练通。
张义尚老先生谈其所知初关小周天功法:据云以神定息,合先后二气而返为一气,百日筑基可以复还童体。然而后来有志之士,依之修习,百无一验,纵有所得,亦是依稀仿佛,虚幻不实。是何故乎?反复思考,始知一则缘未得师指,不能尽合仙机,一则昧于穷理尽性之功,忽略最初还虚之论,直以识神为元神,于阴阳未交,微阳未产之际,即强行搬运。空转河车,等同儿戏,此系学者自己盲昧,非古哲立言之有谬也。须知身内阴阳交媾之功,西派曰“钻杳冥”,以李涵虚之姿禀,犹言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
你看看,以李涵虚祖师之姿禀,单纯的炼丹功,用了9年时间才完全练通任督二脉。我认为他要练习抻筋拔骨的功夫,三年就能做到练通任督二脉。
而我接触与丹道相合的武术内功如金家开合劲,前后不过四年。就已大见功效,我觉得这就证明我的思路是正确无误的,这条道路,每个练武的人都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价值!!!
长按二维码,加入“浑元国术馆微信活动群”,获取免费体验机会!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更多有益、精彩的情报将会逐一发送,敬请关注!
感谢您的不断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注微信者可获一节免费试听课程
激发潜能&造就强者
被转藏 : 1次
被转藏 : 1次为什么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的民间高手身材普遍不美观?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62,883分享邀请回答1.7K1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0610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智能气功科学精义(79)——练功的动态要求A
第三节 练功的动态要求
前面讲了各部身形在安静时候的正确姿势要求。对这些要求,即使练动功,动的部分也要结合动势体现出来,而不动的部分则仍需保持身形的正确姿势。至于说练动功的那些具体姿势,以及姿势的转换,那属于功法部分的内容。下面讲的是练动功的动态要求,是总的原则,不是具体的姿势。
Ⅰ、形松意充
在智能动功的预备姿势的口诀里有“形松意充”这句话,它和这儿要讲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为了让大家加深理解,把动作、姿势做得更加合度,所以在讲动态要求的时候有必要再把“形松意充”具体讲一讲。
一、形松意充的内涵
形松,指形体放松;意充,指意念要充到身体里面去。这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形,包括气在里边;一个是神,包括意在里边。智能功就是强调一个神、一个形。当一说形松意充的时候,要从形体和精神这两方面去注意。
(一)形松:这个形更确切地说还应该包括形体里面的气,因为气相对神来说是比较粗的,所以形和气都应该有。形包括皮、肉、筋、脉、骨以至内脏。说得更加具体点,形包括肌肉、血管、皮肤、肌腱、韧带、神经、神经结缔组织等,每个组织外面都有膜。做到形松要注意由表及里、一层一层地放松各组织。当然,身体要真正做到松,首先精神和意念必须要放松。换句话说,形体的放松是在意念(精神)放松的前提指导下达成的。如果我们精神非常紧张,就做不好形松。如大家刚见到我时,心情很紧张,那时让你放松,你就不好放松。有的人初次上台讲话,让他放松,他怎么也放松不了,甚至紧张得腿都颤抖起来,说话也不听使唤,就是精神没有放松,精神和形体是互相制约的。精神紧张了,形体放不松;形体真放松了,精神也不容易紧张。以前练气功讲松静,我们现在讲形松意充,神意不是要静,而是要充,这就把过去的松静原则具体化了。放松主要指形体的放松,而形松是以意念放松作为前提的,要在意念引导下进行:皮肤放松,肌肉放松,关节放松,骨骼放松,内脏放松……不能囫囵吞枣地一个“放松”就完了。一般的人可以这样说,对师资班的学员得要求深一点、细一点。可以把解剖学那些知识都用过来。如放松关节的时候,把关节的韧带、关节囊里面都想一想,让它们放松。当放松腰的时候,想一想脊柱、脊间韧带、脊上韧带、黄韧带等,让它们都松开。
放松时注意不要用僵劲,不用绷劲,不是使肌肉使劲绷着。一般保持形体的紧张度都是靠肌肉、肌腱的紧张收缩来维持的,现在让你肌肉不要绷劲,那动作怎么做呢?人的两条腿支撑着形体已经习惯了,平时我们站立的时候并不觉得绷劲,但是有的地方还紧张着。你把肌肉使劲绷着,胳膊使劲用力伸,伸肌和屈肌都绷劲,那是什么感觉?形松是把形体轻轻地放着,能够维持那个姿势就可以了,但是又不能松松垮垮,应该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要松,但不能懈怠。过去农村有句俏皮话:卖肉的把你骨头剔去了。像没有骨头一样一耷拉,那是懈怠,松不能松成那个样子。同时还得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没有紧张度,胳膊就抬不起来了,肌肉还得有适当的维持平衡的力量,但不能僵硬。如胳膊飘飘悠悠地一字平伸着,肌肉需促持一定的紧张度以维持平衡,若肌肉用力收缩,使劲绷劲,这样虽也保持着姿势,但那样就僵了。“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是放松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该怎么去做?看二至五岁的小孩,他们走路、拿东西的动作就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如小孩子弯腰拿东西,腿下蹲,整个身体也放松着下去,身体是活的,腰是圆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让小孩子僵他也僵不了,他的肌肉没经过很好的锻炼,力量还不够强。跟小娃娃玩一玩,逗一逗他,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我特别喜欢小孩,握手和照相的,我对小孩特别关照,一方面小孩子好接气,另一方面小孩子特别天真无邪。抱着他也好,搂着他也好,都很自然。你说“走—走—”,他就跟着你走了。大人就不这样了,“哎呀,栽倒怎么办?”小孩子没有这个想法。没事多看看他们,小孩一抬胳膊、一转身都是放松的,都不僵,尤其看他们弯腰下蹲,拿东西。当然,不到一周岁的小孩子,拿东西时手还晃晃当当地拿不准,那是意念和形体还没很好地结合上,气还过不去。小孩子睡着了,胳膊、腿一摊,那是典型的松懈状态。成年人也是这样。睡着后,你抬起他的胳膊,然后松手放开,他的胳膊只要不是对着身体,就“啪嗒”一声栽下去了。(你把他的胳膊往他身上放,它就慢慢地下来。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二)意充:意充是将意念充到形体里面去。形体放松了,如果意念没有跟着充进去,这就是松懈。你只要放松后把意念跟上了,它就不会松懈了。形松和意充是相互为用的,你不能光放松,意念得跟着。拿推揉来说,推揉时形体要放松,如果什么都没有你怎么去推,怎么去收?把形体放松不绷着劲,关节放松肌肉放松胳膊抬起来,意念充到里面,一推一收,用意念支配着形体动弹,这么搞起来就不会松懈。如果使劲绷着,意念就不好充,只是支配的肌肉紧张了。练气功不是这样,而要意充,要让意念渗进去,渗到里面去。捧气贯顶法练通透,怎么去透?意念得进去,得透过去。意念充到里面,像给气囊打气一样,“呜——”就充上气了。实际说得更简单一点,意充就是意念和形体相结合。你只要结合了,它就有不同程度的充。《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中讲了,神形并重练法分几个步骤:神念形、神观形、神入形、神形合、神形妙。当你神念形时,意念注意这个形,就有一个意念在充。当你做到神观形的时候(观是感觉、体察),能观,必须是意念能充进去才行。做到神入形,那是更高层次了。
二、形松意充的作用
形松意充两者是相互为用的。形松而意不充,达不到练功的要求;光意充而形不放松,意往往也进不去。用意念放松形体,放松、放松……这本身就是意充的过程。形体一放松,不压迫血管了,血液就好流通,而血液里又有气,这样气也就好流通了。意念一充,意念一动,气就过来,就练得气更好地充到身体各个部分。所以形松意充的目的就是让身体里的气更好地在身体各个地方充斥起来。我们的生命活动是拿气来维持的,练气功就是让你把各个部分的气都充斥好,把气练到周身各部,使周身各部的气都充足。一个地方气不充足,这就是病态,功能态就低。这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你只有把形体放松了,意念充进去,才能够使气更好地达到身体各个部分。你哪儿放得松,意念充进去充得透,你哪儿气就多。越好注意的地方,气越容易去得多。比如人的手意念就好想进去,因为手经常活动,运动非常随意,容易放松它。让你充肠子里面就不好充进去,充肝里面也不好进去,因为平时没有练它。我们要通过练功慢慢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腰不好松啊?因你不常松动腰。平时光坐着时能向后凸腰,能这么弯腰,可那个脊梁骨并没有真正放松,平时没多用它。经常活动的地方、熟悉的地方好松,意念好进去。行为心理学已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问题:身体不动弹,意念一想身体某个地方,如想“胳膊要动”,这个地方的生物电、生物磁就会发生变化;脑子里想发某个音,喉头那里就动弹。过去练拳的,还不要说高明的武术家,一般练太极拳练至“懂劲”的,你和他胳膊一搭,不要推,你要一想推,他就感觉到了。1966年我跟一位老师学拳,他说:“你碰着我不动,你想推我,往上、往下、往前、往后都行,我能知道。”我当时还不懂这个道理。还想:我想的他怎么会知道?就去试,“你要推”,“你要退”,“你想往左滑”……他都感觉到了。练太极拳,先要达到懂劲的功夫,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当然到了更高一层的功夫,你和他连碰都不碰,只一想,他就感觉到了。意充,意念一想,气就跟着过来了。我举这些例子,就是让大家更好地领会意充的含义。意念想进去,气就跟着进去了。形松而意不充,形体不动时叫干瘪;若形体运动时叫空描——空着描,里面没有东西。给同学说一个小的事例。我的一位老师讲:他师爷哥俩在屋子里聊天,徒弟们在外面练太极拳。(练拳时,形体必须和意念配合上,如没配合上,老师能看得清清楚楚。当然这也不是什么高水平的东西。)他老师打搂膝拗步,一搂膝,不知想什么了,正好他师爷在里面看到了,叫他老师的小名:“仨儿,看(kān)住!”看住什么?就是让你自己看住自己别跑了。你的神跑了,意念没有守住自己的形体,手出去就轻飘飘的,没有东西。练捧气贯顶的推收,你若带着意念做,一看动作就很浑厚。意念越足,气势越磅薄。如果跑了神,虽也这么推收,但跟赶苍绳差不多。你真能做到了形松意充,神就跑不了啦,精神就集中了。你总得守住自己的形体,而且意念从里面充。意充是从里面充,开始练功时它是根本,到了高层次练功它仍是根本。神念形是意充,神观形是意充,神入形也是意充,神和形合也还是意充。当然达到形神妙,那是高层次的东西,是形和神不分了。
形松意充,是要把身体各部分的气都充起来。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它自己也会水到渠成,“呜——”身体各部分就充起来了。智能功为什么要主动运用意识?智能气功和传统气功不一样,主张内气、外气并重。我们练内气外放,外气内收,意念不充,气怎么出去,怎么回来?只有意充上了,才好来回出入。我们不讲松静,而讲形松意充,是根据智能功的练功要求提出的。你真静了后气是能够自然流通的,我们加上主动让它流通,而且内外通,这样气血通得更快。一开始练功,形松意充使得气血流通;到了高层次,神、意真正要和形体相结合,也得从形松意充上走。你的形体如果不放松,僵着,是达不到神形妙这样的高层次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松是宏观的松,高层次的形松就不是一般的松了,不仅是肌肉、肌腱、韧带这个层次的放松,而是到了细胞层次的微观的放松(当然我也没达到这个层次,从理上讲应该如此),细胞膜以及细胞核的核膜都得放松。这个松关键在于“透”,里面一松才能透,什么能透?气能透。所以形松到高层次,微观层次也得透。
在《混元整体理论》中讲,人有七个层次,其中细胞这个层次属于第六层,后面还有细胞里新陈代谢变化的层次。这都属于整体性的问题。松,关键要从透上去努力,一放松就要透。我们现在练功时一放松,要用气去透,要加意念往里面透,不加意念不行。意念要充、要透,往里边松透。松透、充透,到了高层次这两个分不开(这里面还有个虚实关系,后面再讲)。充是意念充进去;松是形体放松;透是气进去(意念跟着进去,否则气进不去)。松透、充透使形和神互相交融到一起。有形之体看起来是实着的,但是这么一松、一透,意念一充、一透,它就不是实着的了,就变样子了。人体里的组织,只要意念稍稍一变,就不是那个样了。因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活的。骨头、肌肉、筋等,用这样的意念活动,是这个样子;你变个意念活动,就变样子了。如细胞里面,核糖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成的。单个核苷酸是很坚硬的物质,可人体里面的核苷酸链非常地柔软。整体特性就有这么个特殊性。所以人体里的生命活动有它的特殊性,不能用外面的东西来衡量它。比如死人的骨头硬得很,砸都砸不动,可在人体里的骨头可以变得很软。过去练气功不是可以练得骨软如棉吗? 而这还不是高层次的功夫。有的硬气功不怕打,拿刀砍也不怕。还有一种功夫,一刀扎进骨肉里,拔出刀后,身体完好如初。这功夫更厉害。扎肉易练,练半年就行。拿粗的铁丝磨尖子,扎进去,拔出来就长上了,不流血。扎骨头就要费功夫了。练松透、充透,形体放松、意念放松,意念跟进去、充进去,这样就把身形变个样子了。到了最后,松透、充透得很好,形体松得很好,来什么就都容纳得下了。它松了嘛,一松就能容万物,来什么进什么。来个刀子,想进去就进去;再想出来就出来。松后什么都能容,而且里面的气量多了。慢慢有形之体处处都能穿气了。一个实在的不好穿气,哪儿都松了,哪儿都可以穿气。松得越细微,气穿得越多。因为意念是无形的,跟原始混元气相仿佛,它和实体能兼容,什么都能穿得进去。
形一放松,神能穿进来了,谁都进得来;反过来说,意念非常精细,哪都进得去,没有进不去的地方。形体没有不能容的,意念没有不能进的,到这种情况就达到神形俱妙了——神和形都达到了妙境。到了这个时候,用意念想显出个形来,神聚气落于形,人就是有形的;把形一抽,走到气上去,人就看不着了。有没有隐身法呀?有一种是高功夫的隐身法,已达到神形俱妙,显则神气合于形,隐则神形合于气(或者形气合于神)。还有一种用法术的隐身法,比较简单。它可以用障眼法,一般人能障得住,有的人就不好障。怎么做?安静、放松,意念从头顶出去到虚空,和虚空之气结合后拉下来,像罩子般罩住自己。如果你的意念和虚空之气能很好地结合,往下一罩,一般人就看不着了。1982年,河南有一个人说自己会隐身法,在北京见着我了,挺傲气的。我说:“隐来看看。”他便做了,但怎么也隐不上。我说:“你现在没有隐上。”他说:“是呀,我也觉得没有隐上。”我问:“你是有老师指点,还是自己搞的?”他说:“我没有老师,只听—个人说过,我抠着练练出来的。搞过十几次表演都很成功。”我说:“就因为你老表演,所以今天成不了。再练十年也不好成功。”没有经过老师允许(没有经过师传),你自己作研究可以,但不能拿着功夫显摆自己。还有一个人,他说他会发光,也好吹。我说看看,看了后到现在他的光也还出不来。有了功夫之后,不能显摆自己,不能拿功夫去逞能。当然为了教人,偶而作个示范不是不可以。按道理说,教人作示范都是不应该的。教人就用理来讲清它,作示范实际叫布场,是为了给大家带功。你若不是为了给大家带功而作示范,那就没意义,也是不应该的。既然要布场,那么就按布场的要求去做,何必去搞那些功夫呢?将来你们有了功夫,相互间交流交流可以,可不要显摆,“我比你们强”,你只要有了这个概念,那个气就不好了。不是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不好,交流可以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只是你在交流时不要有自己比别人高的想法。想显摆显摆自己,“我比你强”,“我镇你一下”,“我盖了你们了”,有这种想法就错了。没有这个思想,而且善意地希望别人好,就凭这一念,你给别人讲一讲就能长功夫。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形松意充的方法
(一)意想放松法。这是意识用放松的指令使形体放松的方法。
1、三线放松法
三线即体前中线、体后线、体侧线。前面一条线,松……松……从头到躯干到腿到脚;后面一条线,从百会向后沿督脉带着背部到腿到脚上去;再放松侧线。至于线到底在哪,差不多就行,大概一个路线,一步步往下想“放松——放松——”。你们要注意,放松时不要将人催眠了。下面将讲到的放松法都能催眠,因为都是从上向下放松的,意念从上向下导着走,气血随意而行,头上气血少了,再加上个单一的意念,就能进入催眠状态。催眠术,听起来很玄妙,其实做起来很简单。组场放松,按三线放松法反复讲,“安静,安静”,十几分钟左右,50%以上的人能被催眠。1987年,北京海淀区智能功研究会搞过实验:大约十几个人,组场,“头部放松,面部放松,颈(原为劲)项部放松,胸背放松,腰胯放松,腿放松,脚放松”,反复这么导,一般十几分钟之后,场中的人的脑袋慢慢耷拉下来,别人捅他都捅不醒。
2、自上而下的分部放松法
闭目凝神,意念发出指令:头放松、颈放松、肩放松、胸背放松、腹放松、腰放松、胯放松,从肩到肘部放松……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意想放松。这既是放松的方法,也是练功集中精神、入静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你真要认真做,它就可以达到一般练功的效果。过去搞松静就这么放松,反复想,精神集中了,也就入静了。越入静,越容易放松。如果你自己发命令自上而下放松,内在很灵明,就不会被催眠。为什么?因为内心明着哩!自觉地发命令放松,放松了,感觉很明显,里边气多了,也感觉到了。练功和催眠哪里不一样呢?练功时你有体察,体察放松没放松,气怎么样,一体察就成为明觉,有明觉就催眠不了。很多人对催眠术和气功入静二者的区别、机制不清楚。有的搞催眠术的就讲自己搞的是气功,实际二者是不一样的。被催眠的人只有被动觉,他能接收,而没有主动明觉。练功有主动的明觉,里面有个主人翁。被催眠者的主人翁跟催眠师连上了,被动地听,他只接受催眠师的信息,对别的不起反应。而练功的人有时高度入静之后(入大定),甚至将他胳膊砍掉了,他都没有反应,也不流血。为什么没有反应?他集中到一点上去了。那跟催眠有什么区别,被催眠后不是也没有反应了吗?被催眠者对催眠师的信息起反应并和它保持一致;练功者入大定后虽然对外面所加的刺激没反应,但他里面是明的。
意想放松法实际上是把形和神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具体运用。实质是:形体放松,意念集中,用意念来指挥着形体放松。实际来讲,任何的放松都贯彻着意想放松,都需要通过意想来放松,只不过有些人不会那么做。有的人想头部放松,他越想越紧——意念太实、太执着。怎么办呢?需要再讲些具体方法。
(二)深呼吸放松法
此法不是在练功中老呼吸。练功中一时松不了,或来个事使你紧张松不了,就用深呼吸法,鼻吸口呼。一般集中精神搞三五个呼吸,精神及上半身的形体便放松了。过去有好多功门,练功之前先练几个呼吸,所谓“吐出浊气,吸进清气”。还有人练此法时(尤其坐着),一吸气到肚子那儿一沉,腰放松向下一坐,再呼出来。民间宗教里面,有时一吸气屁股还颠一下。像跳大神的都会蹦哒蹦哒,实际有的是用深呼吸往下催一催呢。
(三)发声放松法
有的人用深呼吸放松法也不行,绷着劲,憋得慌,所以方法还要多点。“教人之患,患在方法少”,我们多学点方法,教人时这个方法不行,可以换另一个。“学人之患,患在方法多”,学学这个,学学那个,最后什么也学不会。多学点方法,你不要都练,专练一个,一门深入进去,那也可以。但人们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这就坏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气功走火入魔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