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全L129大唐多少伤害,裸奔,伤害有多少,高手指点

    细说唐朝诗人——上册
    目录     一
全才诗人——王
千古神话——李
隐士风采——孟浩然  四
风流天下——杜
盛唐气象——王之涣  六
忧郁王子——李商隐  七
无耻之徒——宋之问  八
恃才傲物——王
一代淫娃——鱼玄机  十
七绝圣手——王昌龄  十一
命途多舛——柳宗元  十二
孝心无价——孟
郊  十三
花花公子——温庭筠  十四
为民伸冤——李
绅  十五
道德败坏——崔
颢  十六
枫桥夜泊——张
继  十七
塞北情歌——王
翰  十八
社交专家——卢
纶  十九
天涯浪子——张
祜  二十
惊天泣鬼——李
贺  二十一
苦吟寒士——贾
岛  二十二
二分明月——徐
凝  二十三
乐府骚人——张
籍  二十四
红叶传情——顾
况  二十五
红颜薄命——薛
涛  二十六
晚唐余音——皮日休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篇:全才诗人——王维
  王摩诘~
    后世的人们一提到唐诗,总是会最先想到李白与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这两个人怎么怎么厉害,对后世有多大的影响,等等。  其实在盛唐时期,还有一位大诗人能够与他们两人相提并论,这就是王维。当时就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要知道,二十一世纪最缺什么?  ——人才!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山西祁县人。  要知道,古人起名字那都是有来历的,尤其是有身份的人,不比现在叫什么萌萌、欢欢的,甚至于阿猫阿狗的乱取。王维就是个有身份的人,所以他的名字就很有来历。  大家把诗人的名与字连在一起就不难发现,叫“维摩诘”。那这个维摩诘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位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菩萨;不同的是,人家都是在寺庙修行,而这位仁兄却是在家里修行,所以也可以称他为“在家菩萨”。“维摩诘”——意思是说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  毫无疑问,王维是人家的铁杆粉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早年时期就与这个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不人家怎么叫“诗佛”呢!并且他也喜欢在家修行。真乃诗人中的佛爷!  顺便说一下,王维受禅宗影响很大。禅宗就是汉传佛教中众多的宗派之一,创始于菩提达摩,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少林寺武学的创立者了;兴盛则在禅宗六祖慧能时期,那段有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出自六祖慧能的口中,还有就是,他还说过什么风动帆动心动之类的话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同志的早年经历:  确切的说,王维是个天才,与小他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时均聪慧过人。并且王维早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来到了长安。  一到长安以后,小王同学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艺,立刻就轰动了京城。当时的王公贵族们都以能够结识小王同学而感到万分的荣幸,那叫一个少年得志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但我们的小王同学并没有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而是在广交朋友以积累人脉,以便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再创辉煌,比如说,他当时就结识了很爱才的岐王。  要说这王维就是牛叉,果然在年仅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个状元,不佩服不行啊!要知道唐朝的进士录取率是很低的,人家老杜(杜甫)考了大半辈子都没考上。  关于王维是如何考上状元的,《集异记》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记载:  话说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估计家里那是相当有背景的,他使人走通了当朝公主的后门。而这个公主呢,不是别人,她正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的同母胞妹,权势很大。所以,这位公主便授意京兆府主管考试的官员,要以这个张九皋为“解头”,也就是状元了。  这就是现在所谓的“潜规则”了。  应该说,这个托关系走后门历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都有,唐朝当然也不会例外。  而这时侯的小王同学也即将应试,也想当这个解头,可你小王的靠山只是个岐王,其权势哪里比得上皇帝的亲妹妹公主呢?可这个岐王偏是个爱才的人,觉得王维有能力当这个“解头”,于是想了想,终于让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美男计。要知道,小王同学在年轻时那是很帅的。  于是,有一天,岐王让王维穿上了一套很华美的衣服。小王穿上后,那叫一个帅,风姿绰约的,顺便还带上了他心爱的琵琶。岐王便以酒乐来为公主奉宴为名,带他来到了公主府。  小王一到,立刻就引来了别人的注目。  “乖乖,这小伙子长得真俊嘞!”  公主看到后,眼睛一亮,便问岐王:“这位帅哥是谁啊?”  岐王便说:“这是我的一位乐师,精通音律。”说着便让小王为公主弹奏一曲。  好,等的就是这句话。接下来我们的小王同志便开始表演了,只见他轻抚琵琶,声调哀切,片刻之间就让满堂的宾客为之动容。  公主也动容了,直接问王维道:“这是什么曲子?”  王维起身答道:“是《郁轮袍》。”  公主感到十分惊奇,非常高兴。坐在一旁的岐王看形势一片大好,紧跟着便说:“我的这位乐师可不光是精通音乐,如果要说到文章诗词那更是了不得,我敢说简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公主惊讶万分,不太相信,便问王维可有诗歌,拿出来大家看看。  于是王维便将准备好的诗歌献上了。公主一读,果然了不得,还说这些诗都是她读过的,以前一直认为是古人写的,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是你这位帅哥所写的,呀呀呀!  于是公主便让王维更衣,不再把他当做伶人了,而是把他奉为座上宾。  我们的小王同志继续表演,只见他仪表堂堂地坐在那里与其他宾客侃侃而谈、指点江山,且语言风趣幽默。最终,小王以其渊博的学识、风流的谈吐折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公主。  岐王看戏也演得差不多了,王维这个小伙子呢,着实表现良好,堪称演技精湛,现在只差关键的最后一步了,于是便说:“如果这小伙子能够成为今年京兆府的第一名,那真是国家的荣幸啊!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试呢?”  好,就等你这句话了,“可是我听说您已经嘱咐好,要把这个‘解头’给那个张九皋。”  公主笑说:“嗨,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给那个张九皋啦!”  好,大局已定,于是公主便对王帅哥说:“你要是想当这个解头的话,我当全力推荐你。”  就这样,王维做了解头,就此一举登第。  
    这一年是开元九年,公元721年。  有人要问了,这位公主究竟是谁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位公主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  这想象力——太丰富了。  在这里,我想明确的告诉你们,这纯属扯淡,要知道,王维比人家太平公主小了整整三十七岁,太平挂掉的时候王维才十三岁,小屁孩一个。  其实这位公主名唤持盈,就是玉真公主了,太平是人家的姑姑。  关于这位公主的故事,要用现在狗仔队的话来说,那是非常具有新闻价值的,因为她跟两位大诗人都闹过绯闻:一位便是上面提到的王维了,另外一位乃是我们的大诗仙李白是也!    据八卦周刊报道,上面《集异记》里记载的这个故事,乃是岐王与玉真公主唱的双簧,我们年幼无知的小王同学上当了。我们有才又有貌的王维同学实际上是岐王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情人。因为唐朝国风比较开放,公主一向如狼似虎,比如说太平姑姑,而玉真公主当时也已是三十多岁了。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去世,据说十有八九就是因为王维被玉真公主霸占而气死的。而王维因为感到内疚,所以才发誓终生不再娶;也有人说,这是因为玉真公主不让他再娶,总之,他后半生的三十年确实是孤身一人。  至于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据说跟玉真公主也有一腿。八卦周刊为此还罗列了大量的证据,说得有鼻子有眼的,甚至于还说小王同志和小李同志曾因公主而争风吃醋,老死不相往来。  说来也确实奇怪,只要略知唐朝文学史的人就不难发现,李白与王维,作为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竟在自己的诗文中只字都未曾提到过对方,甚至在正式的文献当中,也找不出他们之间交往的任何痕迹,这就不得不让人疑惑了,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他们可是同一年出生的,差一年相继去世,李白两度入长安时,王维也都在长安;还有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孟浩然。按照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来推理,朋友的朋友也应该成为朋友才是,或者至少也应该有过交往吧!但这两个家伙却没有留下任何交往的痕迹,压根就没有过交集,搞得他们似乎不在一个时代似的——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斯蒂可芬之谜了。  八卦的人会说:“还不是为了人家玉真公主而争风吃醋呗!”    其实,这两位仁兄老死不相往来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他们的性格反差太大。  大家都知道,李白先生狂得没边,又爱炒作,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个天才,别人都是蠢才;还爱喝酒,喝高了以后又爱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而王维的个性呢?则与李白完全相反,王维是文静型的、儒雅型的,在他的生活中充满了雅趣;还有就是,人家不爱酗酒,要知道人家可是“诗佛”,万一那天酒喝高了,冲撞了佛祖,那可怎么办?  其次,一山不容两虎。  可以说,李白与杜甫堪称唐诗的双壁了,但当李白同志名扬天下时,我们的杜先生还真是有点藉藉无闻。要知道,人家李白可比杜甫大十一岁,在李白面前,杜甫那就是小弟弟级别的。  可正当李白先生要做“独孤求败”时,王维出现了,王维在当时的诗名可丝毫不逊于他李白。唐代宗就说过王维乃是天下文宗,更何况人家王维还是个全能的艺术家,琴棋书画什么都能来,而且还是个高手,你李白除了会喝喝酒会吹吹牛,还会干什么?  这就有点火星撞地球的意思了,就好比是当年的鲁迅与胡适了,谁也瞧不上谁!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就此留下。  
    玉真公主
    其实你哥俩只要随便搞搞,哪怕只是写上一首诗来相互唱和一下,那就算是文坛的千古佳话了,都足以让后世的人们激动好几天。  那为什么说王维是全能型的艺术家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开开眼界,看看什么叫着全才,也让李白那小子知道什么叫着厉害:    画  王维的绘画造诣那是相当高的,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要清楚,人家苏东坡也是个大画家,是个内行人,如此评价王某人的画,可见他的画意境悠远,而且看画还能看出诗来,真是不简单啦!   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王维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也就是说,他是盛唐时期最牛的画家。非但如此,而且王维还是后世公认的文人画的南山之宗。  所谓文人画,就是那些个文人们先画一幅画出来;然后呢,再在旁边写上一首诗或词什么的,而且写的这些个字呢,都非常具有艺术性,都称得上是书法;最后再盖上自己的大印,算是完成了。也就是说,这个文人画,是集文人的画、书法、诗词、篆刻于一体的一种绘画形式。举个例子,我们的唐伯虎同志就擅长这个文人画。    书法  俗话说,书画不分家,王维同志的书法也是很有名的,虽然无法与同时代的颜真卿相比,但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书法家。    音乐  从上面那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小王同志的音乐造诣了,而且人家蒙公主照顾,进士及第后就当上了太乐丞,就是为皇室宫廷培养乐队的人,你说这音乐造诣能不高嘛!  据说有一次,有一个人弄到了一幅奏乐图,但不知其名,王维见到后,立马就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最后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真是牛人啦!    佛学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苑咸在《酬王维序》中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没办法,人家家里跟佛是有缘的,确切的说,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他自己都说了,我去世的母亲曾参禅礼佛三十多年,并且喜欢住在山林里,免得外人打扰,且吃的都是些粗茶淡饭。而王维自己在四十岁之后也开始淡泊名利了,也不好好做官了,而是深居简出的,其晚年更是过得如同那寺庙里的僧侣一般。  据记载,晚年的王维,住在自己位于长安东南的辋川别墅里,既不吃肉,也不穿华美的衣服了,每天一下班便跟一大帮僧侣聚在一起,还供他们饭吃,吃完以后开始玄谈,也就是扯淡。没人的时候,他便独自一人焚香而坐,模仿着唐玄奘的标准姿势开始参禅念经,直至去世。  在去世之前,王维还写信作别昔日的朋友们,劝诫他们要多多的礼佛修心。  
    王维的画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他第一身份的诗人都有哪些成就:  其实,作为一个诗人,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他都写得很棒,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那是很多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其中的一些高妙的诗句:    比如说山水田园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再比如说边塞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此外,王维还写过一些很深情的小诗,可谓是清新淡雅,感情真挚,下面也与大家来分享一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好了,不再例举了,我们王老弟写过的好诗实在是太多了。   总的来说,王维的诗清新淡远,诗如画卷,美不胜收,而他与孟浩然所形成的山水田园诗派乃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我们的林妹妹教香菱妹子写诗,林妹妹首先只向她推荐了三个人的大作,这三个人就是李白、杜甫还有王维,由此可见王维在唐诗中的地位。  
  写完要多久?  希望楼主坚持下去。
    好,对于王维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王同学考上进士以后都干了些啥?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太乐丞,就是搞音乐的。应该说,这个官职对于刚刚走上仕途的王维来说已经不小了。只是可能一开始当官,王维并不了解官场的一些潜规则,于是,很快就遭到了别人的暗算,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张九龄先生担任宰相。  我们都知道,这个张九龄可是个大好人,不仅举止优雅、风度翩翩,而且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是个杰出的宰相。这样,他自然也就看上了很有才的王老弟了,于是乎,我们的王维很快就被他提拔为左拾遗。  应该说,这时期的王维还是比较有激情的,积极参与朝政,积极为人民服务,也想像张九龄老大人那样,做一个有作为的好官,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称赞张九龄先生的政绩。  可惜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我们的唐玄宗开始有点老年痴呆了,他听信李林甫的谗言,将我们亲爱的张九龄大人给罢免了。第二年,又将他贬为荆州长史。这样,我们的李林甫先生便顺利地当上了宰相。从此,光耀中国历史的大唐盛世开始慢慢地由盛转衰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即将破灭,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战乱。  关于李林甫这个鸟人,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乃是一矬人中的矬人、贱人中的贱人、烂人中的烂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口蜜腹剑”。  应该说,李林甫之所以能当上宰相,完全是因为他会拍马屁,会拍玄宗皇帝的马屁,那是一拍一个准。同时,他还是一位忽悠界的绝顶高手,我们的“黑土”赵本山大叔跟他一比,那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他的嘴巴那就跟抹了蜜糖一样,把我们的唐玄宗哄得昏昏糊糊的;而他的内心深处呢?却是极度阴暗,估计是少年时缺少母爱,对待政敌那是心狠手辣,随时就捅对方一刀子。  这样的人做了宰相,朝廷里接下来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王老弟对于张九龄大人的被贬感到十分的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要知道,那会子王维老弟还年轻,多少还是有些热血的。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玄宗皇帝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去慰问刚打了胜仗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  天宝年间,我们的王老弟混得很不错,所以这官是越当越大,逐渐升迁,他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他当上了给事中。  然而,这时候的王维却对当官渐渐地失去了热情,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要求有所作为了。那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在于这时的大唐王朝已经不行了,政治上由清明走向黑暗,唐玄宗所开创的开元盛世也已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一切都使我们的王大骚人对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同时,他又不愿一下子离开官场。于是,他就这样沉浮着,上班了就去一下,下班了就回家参禅,要么就是约上几个和尚瞎扯。  就这样,他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的母亲崔氏去世了。王维悲痛欲绝,伤心不已,马上便辞去了官职,回家守孝。在这守孝的三年当中,由于过度悲伤,导致我们的大诗人骨瘦如材,差点没死掉。  应该说,王维与他的母亲感情很深,受他母亲的影响也很大,王维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佛”,之所以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完全是由于他母亲的言传身教。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王维出身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自己所说,他的这位母亲崔氏参禅念佛三十余年。所以说,正是在他母亲的熏陶之下,我们的王老弟才走上了参禅礼佛的道路。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王老弟准备一心一意做他的“诗佛”时,平静却被打破了,因为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这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整个的唐王朝由盛转衰,也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开始由中原地区移向南方。  ——这件事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二十万反唐。当消息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时,我们的这位皇帝老儿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安禄山之所以有这个实力反唐,那完全是由于唐玄宗的养虎为患所导致的。    好,下面我们就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下:  安禄山,何许人也?史书上说他是胡人,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营州柳城的一个杂种胡人才对。这个营州柳城,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爸虽然是胡人,可他妈却不是,他妈乃是一突厥女子。一个胡人和一突厥女子杂交,我们的安禄山便横空出生了。  大家想想,出生在这么个家庭中,估计从来就没有受到过什么正统的教育,更别提什么孔孟之道了,能把自己的大名写出来那就已经很不错了。就这么个人,脑子里面那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他只知道,一旦有了势力,自己便可以当皇帝了,可以像玄宗皇帝那样想干嘛便能干嘛了,金钱美女,应有尽有。  概括地说,安禄山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的安兄虽然出身不好,也不认识什么孔子孟子的,但他的马屁神功却很不错,在忽悠方面尤其厉害,也很善于投机钻营。比如说,他有一次入朝拜见唐玄宗的时候,就信誓旦旦地对玄宗皇帝说:“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虫食臣心。”  看看,这个毒誓发的,多牛!多狠!我如果反叛的话,就让食心虫把我的心给吃掉。我们的玄宗皇帝一听,那是大为感动。  杂种胡人安禄山不仅会发毒誓,而且他还很会讨皇帝的欢心。  应该说,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得到唐玄宗的信任,还在于他有一项独门绝技,那就是装憨卖傻。比如说有一次,安禄山看见太子了,他竟不拜,旁边的人都在说他,他却说“臣愚蠢,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  玄宗一听,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很高兴。  我们都知道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那点事了,对于这位杨大美人,玄宗皇帝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里又怕摔了。  我们的安禄山见皇帝如此宠爱杨贵妃,于是便拜我们的杨大美人为干妈,虽然他比这位大美人还大十几岁。杨贵妃年纪轻轻的,竟有了这么大一干儿子,尽管他是个杂种。  此后,当安禄山每次进宫觐见的时候,总是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玄宗感到奇怪,于是我们的安禄山就说了,番人先母后父。玄宗听了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样憨直的番将能够让自己放心,于是就更加大胆地把东北边防重任托付给他了。  番人先母后父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北方不少少数民族都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那就是当自己的老爸一死,自己便要娶下老爸的所有老婆,这应该就叫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吧!当然自己的亲生母亲除外。  第二,开元之治的繁荣,让我们的玄宗皇帝飘飘然起来,自我感觉那是好的不得了,秦始皇算老几,汉武帝也就那样,现在还是看我的吧!他开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了,所以每年都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四处征战,这样也就养大了安禄山这只憨态可掬的猛虎了。  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就说了:“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允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成长,自然要扑到唐朝的内地来。”  最后,安禄山的成功,其实还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便是唐朝天宝年间的“好宰相”李林甫同志。这个家伙自从把我们的张九龄大人给赶走之后,特别害怕别人来抢自己的宰相宝座。  唐玄宗时,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有些朝廷重臣往往会被派到地方上去担任节度使,如果他在担任节度使的过程中,干得比较出色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被调到朝廷里担任宰相。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李大人当了宰相,他可没有宰相轮流做、明天我让你的高风亮节。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他给唐玄宗出了一个馊主意,对越来越老年痴呆的唐玄宗说,让那些目不识丁的胡人专任地方大将、节度使,而我们的安禄山就是个胡人,并且还是个杂种胡人。  毫无疑问,像安禄山这种目不识丁的胡人,即使在地方上干得再出色,也没有可能入朝为相的,这样,我们李林甫大人的宰相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在这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的李大人可不是为了帮助他安禄山。虽然说我们的李林甫同志很坏,但像安禄山这样的杂种胡人他是看不上的。可怜我们的安兄,想拍他老人家的马屁都拍不上,没办法,人家瞧不起。非但如此,我们的安禄山还非常惧怕这位老奸巨猾的李大人,自己的那些个雕虫小技可以瞒过别人,瞒过那个越来越糊涂的唐玄宗,可休想瞒过我们的李大人。充其量,你安禄山不过是只小狐狸罢了,可我们的李大人,那可是只久经沙场的老狐狸。所以,每当安禄山见我们的李大人时,他总是感到很紧张,明明是大冬天的,他却总是会汗流浃背。  应该说,李林甫在世的时候,小狐狸安禄山还不敢轻举妄动,可当天宝十一年,李林甫死后,安禄山便无所顾忌了,新上任的宰相杨国忠同志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杨国忠算个鸟,不就是靠他堂妹杨贵妃嘛!  以上便是安禄山得以手握重兵的原因了,再根据他的逻辑,既然有这个实力当皇帝那是要当的,于是他就造反了,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纠集二十万雄兵反唐。  
    刚开始的时候,叛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  我们的玄宗皇帝带着他的杨大美人狼狈出逃,准备前往四川避难。而我们的大诗人王维,由于没来得及跟随,最终被叛军给抓到了。可怜我们的王全才就此沦落为叛军的阶下囚。  虽然说,安禄山矬人一个,肚子里也没有多少墨水,但他却非常喜爱那些有才、肚子里有墨水的人,比如说,像我们的大才子王维同志。但我们的大诗人王维多少还是有些气节的,不肯与安禄山这种人渣为伍,于是他就装起了哑巴,装着不能说话了。安禄山很怜惜他,安排他到洛阳的普施寺静养,然后再逼他投降,逼他当官。  王维没办法,既不想死,可也不想当伪官,所以他很痛苦。  有一次,安禄山在凝碧宫请客,来赴宴的人多半都是些人渣,只见他们一个个小人得志的样子,整个国家都被这些个人渣给毁掉了,可这些人渣却在这里寻欢作乐、歌舞升平,当时有很多乐工在伴唱。  作为昔日的太乐丞,我们的王大音乐家感到很委屈,感到很悲伤,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叫着《凝碧宫》:“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以此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主、思念以前朝廷的心境。  可能王维自己都不知道,正是这首诗在后来救了他一命。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很多人都在攻击王维,说他曾经为叛军服务,当了安禄山的伪官等等,按理当斩。后来王维便拿出了这首诗,说明自己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唐肃宗看过以后非常高兴。加上当时王维的弟弟王缙正担任着刑部侍郎这个职务,这个家伙那可是一路跟随皇帝出逃的,他说了,我自愿不当这个官,以此来换取我兄长的性命。  最终,我们的大诗人王维幸免于难,唐肃宗仅仅贬了他的官。  谁知到后来,王维的官职渐渐地又升上去了。  乾元中,他历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后来又转为尚书右丞,所以,王维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一代大诗人王维去世,终年六十岁。    王维死后不久,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对当时的宰相王缙说:“爱卿的哥哥真是个人才啊!他乃是我大唐天宝年间的诗人之冠,一代文宗,朕经常能够在宴会上听到他的大作。如今他还存有多少文集?爱卿可以全部呈上来。”  王缙无奈的说:“我哥哥在开元年间的时候,尚存有诗歌一千多篇,可是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现在大部分都已经遗失了,经各方收集,才得到四百余篇。”  哎,这实在是唐诗的一大损失!    最后,我们来说说王维的诗歌地位:  按照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唐朝最杰出的三位大诗人乃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人,但是如果要放在古代的话,恐怕就不是这样的排名了,应该是李白、杜甫、王维才对。现代的人们可能觉得王维的诗虽然艺术性极高,但社会性却要比白居易差一点,所以,我们的白老爷子最终把王维兄给挤下去了,我们的王兄也就只好名列第四了。  但如果要放在盛唐时期来搞一个排行榜的话,恐怕情形又不一样了,可能就连我们的“诗圣”杜甫先生都排不上了。应该会是这样的:唐朝最杰出的两位大诗人,他们分别是王维和李白,第三名?不知道。  实在是有些遗憾,我们的“诗圣”杜甫先生在当时来说并没有多高的诗名,直到他晚年的时候才小有名气,真正把他推到与李白并齐名那是在中唐的时候,而北宋时老杜的地位才被推到了至高,并最终与李白并称。  这样一说,在当时唐朝人的心目中,王维与李白那才是唐诗的双壁,就像是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虽然这两个家伙老死都不相往来。  
    第二篇:千古神话——李白  
    李太白~
  说实话,我真不想写这个家伙,一则是由于这位仁兄个性太强,太能折腾了;二则由于这位李兄太出名了,太伟大了,我怕我写不好。但没办法,要写唐朝那些骚人,这个家伙无论如何是避不开的,因为他是唐诗的“名片”,骚人中的骚人,堪称“唐代第一大骚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们说过,按照惯例,诗人的名字都是很有来历的,尤其是像李居士这样的大骚人,那就更有来历了:  据说呢,李白周岁抓周时,面对众多的物件,他只抓了一本《诗经》。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啊!孺子可教。不像我们如宝似玉的那位,抓周抓什么不好,偏偏抓了一把女人用的胭脂钗环不放,难怪我们的政老爹会生气了。  看到小儿抓了诗经,这下可把他的老爹给乐坏了,想自己的宝贝儿子这还得了,将来肯定能成为有名的诗人。所以呢,就成天想着要给儿子取个好名字,免得让后人耻笑自己没学问。所以说,李白他爹真乃神人也,都算准了以后儿子会名垂千古,虽然这时我们的李白同志还在吃奶。  于是他想啊想,一直想到我们的小李白都可以打酱油了——这年小李白七岁。  这年春天,我们的老李先生面对满目的春光,忆往昔,叹今朝,心情此起彼伏,于是乎他想写首诗,便唤来了妻儿们,捻着胡须说:  “我来写一首春日绝句,但只写两句,剩下的你们母子一人一句。”  “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开。”  李白他妈憋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  现在该轮到小李白了,只见他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就来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  真是个天才啊!  他老爹一听,连忙拍手叫好,想儿子果然是块写诗的料。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他忽然想到,这句诗的开头不就是俺家的姓吗?而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太妙了,亏这小子想得出来,真把个李花圣洁如雪的样子给形容出了。  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叫“李白”。  
  故事讲完了,真假难辨。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十有八九是扯淡的,但是为了凸显我们大诗人名字的非凡性,后世的人们杜撰杜撰也就不足为奇的。  还有就是,据《唐才子传》说:“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意思是说:李白他妈有一次做梦梦见了长庚星,于是我们的小李白就出生了,因而呢,就以这个给李白起名字。这个长庚星,也就是太白星了,所以李白字太白。  这个说法呢,也比较扯淡。但我们的贺诗人(贺知章)赞李白为“谪仙人”,加上李白本身又爱修道,说不定我们的大骚人还真是那个太白金星下凡的。  
  至于我们李白先生的出生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生于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是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后一种说法呢,是我们的郭沫若先生考证出来的,见于他的大作《李白与杜甫》中。  郭先生真是太残忍了,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才出了这么一个李白。而根据你的推断,你竟说他不是在中国出生的,而是在那个什么鸟不拉屎的地方,那个碎叶城就在今天的什么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而且直到四岁时才迁到四川的。这教李白的粉丝们如何受得了。  
  那么李白的粉丝们是如何开始认识这位偶像的呢?那就让咱们来追忆似水年华吧!  曾几何时,当我们都还是小屁孩时,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就有那篇《静夜思》了,就是那个什么“望明月”、“思故乡”之类的,还有就是一个很雷人的故事——  就是有一天,我们的小李白由于贪玩,不爱上学,于是趁老师不在,就翻墙溜出来玩了。他来到一个小河边,然后就莫名其妙地看见了一个老婆婆,而这个老婆婆呢,又莫名其妙地在那里磨一根很粗的铁棒子,于是小李白就问她,她又莫名其妙地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小李白顿感不可思议,于是那个老婆婆便说出了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小时候~
  她的话把我们的小李白哄得一愣一愣的,于是乎,我们的小李白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啦!从此以后怎么样怎么样。  这个故事呢,见载于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其扯淡程度跟中国国足勇夺世界杯冠军有的一拼,但却历来都被用于家长忽悠孩子,当然也只能忽悠忽悠孩子了。  这是我们对于李白的最初印象。  其实李白这个家伙呢,性格是比较鲜明的,简单说来就两个字——狂傲,也就是狂得要命,还经常喜欢冒泡,时不时还吹吹牛。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狂士的光辉事迹:  天宝元年,我们的李白先生由于玉真公主以及贺知章的推荐,终于第一次走上了仕途,唐玄宗令他供奉翰林。真是不容易啊,混得大半辈子了,终于混出了一点名堂出来。这一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自己的两个儿女都能打酱油了。  当时这哥们正闲居在南陵,一接到朝廷的征召文书,那个高兴的,估计当时笑得嘴都合不拢,想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而且当即就冒泡说:“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看把这小子给乐的。  可是李白老弟啊!前面可并非都是一片光明啊!  
  于是李白又来到了长安,做他的翰林学士。就在这期间,他干了几件令他十分为之骄傲与自豪的事情,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动不动就拿这些事情跟隔壁的大妈吹牛,说想当年我李白怎么样怎么样,具体来说吧,就是“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类的。隔壁的大妈还不信,李白很郁闷,于是又找隔壁的大叔吹牛去了。  其实呢,我们的李白还真没有吹牛,这些事他还真干得出来。不就酒喝多了吐在了龙巾上嘛,他要不给咱龙巾咱当时就敢吐在金銮殿上;不就让皇帝老儿亲自为我调羹嘛!那是他愿意,谁让咱老李诗写得好呢!不就让那个贵妃给咱捧个砚台嘛!管她什么杨贵妃李贵妃的,别人想捧咱还不让她捧呢;不就让那个高力士给咱拖个靴子嘛!一个不长胡子的家伙,咱还嫌弃他呢,能为咱老李脱靴子那是他的福分。  
  可结果呢?李狂士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就更不顺眼了。人家高力士早就看他不爽了,咱老高虽然身体不怎么健全,但好歹也是个宫里的总管,要我给他脱靴子,咱高总管从来就没有丢过那样的人。他李白算老几,一个酒鬼,不就会写几首破诗嘛!  于是乎,这个不长胡子的家伙,就在那个肥婆杨贵妃面前阴阳怪气的说:“哎哟喂,娘娘啊,您是不知道啊,那个小李子对您那可是大不敬啊!”一边说一边还翘起个兰花指——没办法,这是职业特征。  杨肥婆疑惑道:“怎么大不敬了?”  于是我们这个高总管便忽悠到:“您真不知道啊?那个小李子在那首什么《清平乐》的破诗里,把尊贵的您都比作赵飞燕了,您可知道,这个赵飞燕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杨妃一听,好像是这么个回事,于是出离愤怒了,好你个李白,要姑奶奶给你端砚台也就罢了,还把姑奶奶我跟那个小贱人相提并论,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每当我们的唐玄宗要授官给李狂人时,杨肥婆总是会站出来说:“那个矬人,就是一酒鬼,那能做官呀!会误国误民的。”她们家杨国忠倒是不会误国误民的。  玄宗皇帝哪里经得起这位杨美人的枕边风啊,于是,我们的李兄仍旧做他的翰林学士,天天就是喝喝酒,然后再写写诗,供皇帝娱乐,要不就耍耍酷,让那个杨国忠给咱磨墨。  可是这可与我们李兄那远大的抱负相差甚远,要知道,李兄自我期许那一直都很高,觉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就是不让他发挥,一但让他发挥出来,那还了的,什么诸葛亮、什么管仲,那都得靠边站,狄仁杰那就更不用说了,咱老李瞧不上他。  于是我们的李兄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有被重用,觉得自己那天大的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所以他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觉得无趣,一下班就去喝酒,一喝酒就变得更加狂傲。他一个人喝酒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就与当时的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等八个人,搞了一个小派对,叫什么“饮酒八仙人”。  
  可结果呢?李狂士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就更不顺眼了。人家高力士早就看他不爽了,咱老高虽然身体不怎么健全,但好歹也是个宫里的总管,要我给他脱靴子,咱高总管从来就没有丢过那样的人。他李白算老几,一个酒鬼,不就会写几首破诗嘛!  于是乎,这个不长胡子的家伙,就在那个肥婆杨贵妃面前阴阳怪气的说:“哎哟喂,娘娘啊,您是不知道啊,那个小李子对您那可是大不敬啊!”一边说一边还翘起个兰花指——没办法,这是职业特征。  杨肥婆疑惑道:“怎么大不敬了?”  于是我们这个高总管便忽悠到:“您真不知道啊?那个小李子在那首什么《清平乐》的破诗里,把尊贵的您都比作赵飞燕了,您可知道,这个赵飞燕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杨妃一听,好像是这么个回事,于是出离愤怒了,好你个李白,要姑奶奶给你端砚台也就罢了,还把姑奶奶我跟那个小贱人相提并论,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每当我们的唐玄宗要授官给李狂人时,杨肥婆总是会站出来说:“那个矬人,就是一酒鬼,那能做官呀!会误国误民的。”她们家杨国忠倒是不会误国误民的。  玄宗皇帝哪里经得起这位杨美人的枕边风啊,于是,我们的李兄仍旧做他的翰林学士,天天就是喝喝酒,然后再写写诗,供皇帝娱乐,要不就耍耍酷,让那个杨国忠给咱磨墨。  可是这可与我们李兄那远大的抱负相差甚远,要知道,李兄自我期许那一直都很高,觉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就是不让他发挥,一但让他发挥出来,那还了的,什么诸葛亮、什么管仲,那都得靠边站,狄仁杰那就更不用说了,咱老李瞧不上他。  于是我们的李兄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有被重用,觉得自己那天大的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所以他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觉得无趣,一下班就去喝酒,一喝酒就变得更加狂傲。他一个人喝酒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就与当时的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等八个人,搞了一个小派对,叫什么“饮酒八仙人”。  
  初来咋到,还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从此以后,我们的李兄就找到了组织,于是常常烂醉如泥地倒在人家酒店里,赖在那里不起来,还说梦话,估计是在吟诗。而那些宫里的内侍们呢,每次都得找老半天才找得到他大李学士,于是他又醉汹汹地来到金銮殿上。玄宗皇帝终于受不了了,加上还有杨肥婆的枕边风,于是唐玄宗想让他滚蛋。  而这时的李白也不想陪这位皇帝老儿玩了,于是便辞职不干,准备撂挑子走人。  玄宗很高兴,想这个家伙终于要走了,于是赏给他许多金银,让他滚蛋回家,有多远滚多远。  李兄便把这些金银珠宝装进麻袋里,扛在肩上,依旧游山玩水去了,不陪你们玩了,长安不好玩。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唐玄宗~
  接着,我们的李大学士便又开始东游西荡了,到处结交名士,满世界的去寻仙问道。  有一次,他又喝醉酒了,迷迷糊糊的,准备去登华山,还骑了头瘦毛驴,估计当时是倒着骑的,学人家张果老呗!一边骑着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的,不知是在吟诗还是在那里胡说八道,估计当时还说了一些反动的话。这时他正巧经过华阴县的县衙门口,县衙老爷可不认识他是什么李白杜甫的,于是当即就把他给抓到公堂上来了。  只听惊堂木一响:“你是什么鸟人,也敢在此这样无礼。”  当时我们的李兄喝得醉汹汹的,也不理他,只微微一笑,便说:“拿笔来。”  只见李兄在上面写到:“俺呕吐后,曾经让皇上用手巾给俺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在旁边捧着砚台,那个不男不女的高力士曾经帮俺脱过靴了。在天子殿门前,尚允许我纵马奔驰,如今在你这小小的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让俺骑驴高歌?”  县令看到,又惊又愧。“哎呀呀,原来是李大学士啊!下官这厢有理了,这是误会啊!”  李白大笑而去,又云游四方去了。  这些就是我们李大学士的光辉事迹了,那叫一个酷。  
  能把这群人写活,当真是功力不浅啊。
  谢谢夸奖~
  其实李白是不适合当官的,可他自己觉察不出来,非但如此,他还总以为自己能够出入为相,拯救黎民。他终其一生都想着做官,整天做梦都想着这个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到处结交名士,走后门,拉关系,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引荐,逢人就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有才。
  比如说,《与韩荆州书》就是这样,他先是拍拍人家的马屁,然后再说自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可人家韩荆州没鸟他,因为韩荆州是识货的,也就是说,你李白还真不是当官的那块料。  那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是当官的料呢?依在下愚见,必须得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你得务实,做官可不能像写诗那样,任由你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你必须得立足于现实,这样才有可能超越现实;其次,你得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人要谦虚谨慎;最后,你必须要有一颗坚强的心,通俗一点就是,能忍耐,脸皮够厚。  显然,我们的李学士是不行的,就以他那个鬼样子,以上三条他一条都沾不上边。人家李学士为官,那叫一个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譬如,他敢让人家玉环娘娘捧砚。至于那个谦虚谨慎嘛!就不说了,人人都会替他脸红的;还有就是他忍耐性太差,跟陶渊明有的一拼,不过脸皮倒是挺厚的。他要是当起官来不把那官印给弄丢了,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我们的李兄究竟适合干什么呢?  客观的讲,我们的李兄除了当官以外,样样都玩得很不错,尤其是像吹牛啊、游荡啊、喝酒啊、舞剑啊、修道啊,甚至于交交朋友、泡泡小妞什么的,那都是很值得后人去学习的。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就只身离开了故土,开始他的远游,一直到他去世。他一生共到过N个地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实在是脚力非凡。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既不能坐飞机,又不能乘火车的,登山还坐不了缆车。可是就这样,我们的李白同志还是凭借着浓厚的兴趣,游遍了各地的名山大川,还写了一堆诗,而往往这些诗那都是很有价值的。现在的很多名山胜水都拿李白来说事,说某某年某某月,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到此一游,还写下了什么什么。  那李白为什么“一生好入名山游”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骚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寻仙问道。仙人嘛,虚无缥缈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们还都知道,李大学士不光脚力惊人,而且还精通剑术。所以呢,他不仅被后世的人们称为“诗仙”,而且还被称作“诗侠”,诗人中的侠客。因为此人呢,动不动就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他的剑术那还不是一般的高,那是相当的高。  在当时,人们把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以及裴旻的剑舞称之为“唐朝三绝”,这个毋庸置疑了。可是据权威部门推断,当时李白的剑术仅次于这个裴旻。也就是说,百晓生兵器谱排行榜上,李侠客排名第二,比我们的小李飞刀排名还要高,绝对可以跟我们令狐大侠的独孤九剑比划比划。  
  有一次,我们的李大侠就把他那绝世的武功给用上了,那是在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我们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所谓初来咋到的,京城里的有些江湖规矩他自然不懂,于是就出问题了:在长安北门外,我们的李大侠与一伙斗鸡徒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对峙,被大批斗鸡徒围困。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当时双方都拉开了架势,准备开打。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李大侠势单力薄,只他一个人,而对方却有着几十号人,个个都凶神恶煞的,准备好好教训一下我们的李大侠。面对如此众多的强敌,我们的李白毫不畏惧,准备一个人单挑这一批人。这时,他的好友陆调冲出了重围,火速拨打了110,御史台大人便马上派兵过来了,一场恶斗才没有发生,我们的李大侠最终才得以幸免于难。  可是李大侠后来说了,要不是你陆调跑去报警的话,我早就把那些鸟人给揍得满地找牙的,让他们也见识一下咱老李的“醉剑”。  当时的长安,斗鸡徒多是那些禁军的士兵,他们的后台则是那些不长胡子的宦官了,虽然不长胡子,可是却深得皇帝的宠幸。长安北门外接近皇宫,这伙斗鸡徒的背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我们的李大侠实在是一条好汉,能够不畏强权,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是好样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我们的李大侠还很讲义气,豪爽大方,一掷千金,比如说,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东游扬州。在那里,他见到了不少的落魄公子,觉得他们很是可怜,于是便慷慨解囊,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竟散十余万两,而他自己呢?却由一个大富豪变成了穷光蛋。其实啊!我们的李兄是这么想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他在常年的漫游中结交了不少好友,比如孟浩然、元丹丘、王昌龄和杜甫等人,但王维除外。他跟王维那是老死不相往来。  至于他跟杜甫的相遇以及友谊,历来都被文学史上称之为千古佳话。  这哥俩于天宝三年在洛阳碰上了,当时我们的李先生很失落,杜先生呢,也很失落。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下可有了彼此诉苦的对象了,两人那是一见如故,于是就有了一些交情。  
  后世的学者们激动了,唐诗的爱好者们激动了,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会面了,而且还居然成了好朋友。  下面鄙人要泼一盆冷水,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我个人认为,他俩的友情很有限。  首先,这哥俩的性格很不一样,一个很洒脱,一个很愁苦;一个整天浑身充满了精力,到处拜访神仙,一个整天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在那里忧国忧民。其次,这哥俩的诗风也相差甚远,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诗情纵横,一泻千里,一个是斟酌再三,反复苦吟,就因为这个,俺们老李还嘲笑过人家老杜呢!最后,当我们的李白同志名扬天下时,那时的杜甫先生还真是有点藉藉无名。要知道,人家李白可比杜甫大十一岁,在李白面前,杜甫那就是小弟弟级别的。  说实话,李白对于这个诗名不及自己,性格跟自己又不沾边的人,其友情是很有限的,根本就不是有些书上所说的那样,什么又相遇相知啦,什么又情同手足啊,这些统统都是扯淡。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从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数量上来看,就会发现,杜甫写关于李白的诗,总共有十首之多,诸如什么《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等等;而李白就很不够意思了,总共写关于杜甫的诗有且只有三首。要知道,那个住在桃花潭的汪伦,只不过款待了人家李白几日,就这样,我们的李兄都一口气为人家写了三首诗。  也许有人要问,那说不定是李白的诗歌散失了许多呢?但也可能没有散失啊!而且从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那是首首饱含深情;但我们的李兄却没有如此,非但没有,而且还讽刺过人家杜甫。  
    诗圣杜甫~
  可怜的杜甫~
  由此可见,我们的杜甫对李白那确实是感情至深,既是“怀”又是“忆”的,连做梦都还梦见了人家李白呢!而我们的小白对人家呢?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李白的四个老婆——不错,我们小白同志的一生,总的说来,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他先后有过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开元十五年,我们的李同志晃晃悠悠地晃到了湖北的安陆,经过两个“红娘”胡紫阳和马正公的牵线,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这年李白二十七岁。  其实,这哪里叫娶,压根就是人家的上门女婿,也就是倒插门了。此后,我们的李先生一直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混吃混喝的长达十年。虽说是寄人篱下,但应该说,不羁的李白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而且还有了一儿一女。不过可惜的是,这个老婆在他们结婚十年后便去世了。  第二个老婆,开元二十七年,也就是距第一个老婆去世一年以后,我们的李先生凭借他那帅气的造型以及迷人的微笑,很快就泡到了一个姓刘的女人。这次的结合,严格意义上来讲,也不算是娶,因为他俩没有办手续,所以只能算是非法同居,因此称她为李白的情人更合适。  但后来,让人感到搞笑的是,这个姓刘的女人竟瞧不起我们的李大诗人:这个没本事的家伙,既没车又没房的,晚上动不动还不回家,还经常出去喝酒乱花钱,写的什么狗屁破诗又挣不了稿费,凭什么让老娘跟着你啊!于是她把我们的李白给甩了。  
  第三个老婆,天宝四年,李白被皇帝老儿赐金放还,于是,李先生就背着一大麻袋金银财宝到了山东任城。这时候的李白呢,寂寞啊!空虚啊!需要知己,尤其是需要红颜知己。于是他结识了一位妇人,两人那是一见钟情,当即便领了结婚证。  这个老婆呢,为他生了个小李白,李白很感动,于是便拿出麻袋里的金银,买了大量房产田产交给这个老婆管理,可见对她十分信任。可惜就在他们结婚五年之后,这个老婆又不幸亡故了。  
  最后一个老婆,天宝九年,我们的李白同志又晃到了河南开封,在这里,他结识了武则天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  要说这个李白啊!那还真是艳福不浅,要知道,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年近五十了,而我们的宗小姐呢?年龄应该还小,这就有点老牛吃嫩草的意思了。而且在很多的史料记载中,都说这个宗氏是一个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唉,羡慕啊!  至于这对老少配是如何认识的,这里还颇有些浪漫的味道:说是有一次,我们的李先生在一个叫梁园的地方又喝醉了,醉酒以后诗兴大发,于是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破诗”——《梁园吟》。写完以后,又学起了人家孙猴子,找了个墙角撒了泡尿,然后提着长衫歪歪倒倒地就走了。走过之后不久呢,我们的宗小姐带着仆人也来到了这里,于是就看见了这首诗,看完以后那是倾倒不已。  这时,正好梁园的保洁员也看见了,“这是哪个酒鬼写的,什么破诗,把我的墙都给弄脏了。”于是准备马上把它给擦掉。宗小姐不让他擦,他偏要擦,说不擦的话,被园主看到了会扣他工资的。无奈之下,我们的宗小姐只好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有了“千金买壁”的佳话。  并且据说我们这位孙小姐还是个道教信徒,这就与我们的李先生志同道合了。在李白下狱时,宗夫人还多次相救。毫无疑问,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老婆,而且还为人家写了一首诗,叫着《自代内赠》。  
  关于李白先生是如何入狱的,这就要说说他晚年时候的事情了:  天宝十四年,当时永王李磷出师东巡,在这途中他遇上了李白,于是便邀请他做自己的幕僚。而此时的李白还有着那么一点热血,于是便答应了他——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无远见。  要知道,这个永王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确切的说,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对什么有想法呢?对皇位。只可惜,当时的太子李亨已经登基了,就是唐肃宗。既然名正言顺的当不成,那就抢呗!于是,他就跟他的哥哥李亨来争夺这个皇位,反正当时天下大乱,谁手上有兵谁就是皇帝。  后来永王兵败,李白自然也就受到了牵连,于是被下浔阳狱。后虽经宋若思相救,但最后不知怎么的,他又被判为流放夜郎了。这是长流,我们的大诗人将一去不复返。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李白行至巫山时,朝廷因关中大旱又宣布大赦天下,于是,我们的李白又重新获得了自由,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便是在重获自由时所写,看来还是上天有眼啊!  
  记号!!!
  李白一路顺江而下,不久便来到了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了,由于他的好友良宰同志正在那里做太守,于是,我们的李白便在他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  乾元二年,李白应好友贾至的邀请,再次来到了湖南的洞庭,与贾至一起在洞庭湖上泛舟赏月,吟诗作赋,抒发情怀。不久之后,李白又来到了宣城、金陵等旧游之地。此后,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都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过着那种依靠朋友的生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已经相当窘迫了,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他的族叔李阳冰先生,李阳冰当时正在当涂当县令。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他把自己的诗稿交给了李叔叔,赋《临终歌》后,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一代大诗人就此陨落!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醉死,二说是病死,三是说溺水身亡。  第一种见于《旧唐书》,第二种多为史学家考证得出,而第三种则多为民间传说,说李白在当涂江上饮酒,醉了以后,跳入水中捞月而溺水身亡。想来大诗人的死法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李白都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  
  支持一下
  汤哥又来支持~谢谢!
  千古神话陨落~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醉死,二说是病死,三是说溺水身亡。  第一种见于《旧唐书》,第二种多为史学家考证得出,而第三种则多为民间传说,说李白在当涂江上饮酒,醉了以后,跳入水中捞月而溺水身亡。想来大诗人的死法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李白都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  李白,字太白,中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诗的最高峰,他的诗歌对“盛唐气象”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好,我们就来说说他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写他那实在是不一般的独特个性,同时想象还极其丰富,甚至夸张——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比如他写燕山的雪花,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燕山的雪花就如同草席那么大,你说这雪花真有那么大吗?这还不把那个轩辕台给吹倒了?再比如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敢问一声,你李兄究竟住在哪上面?难不成你住在了珠穆朗玛峰之上?还比如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的头发要是再长下去的话,恐怕就可以绕地球几圈了。  可谓是夸张到了极致,也可以说这些都是神来之笔。  
  当然,李白的很多诗都是以豪情奔放著称,同时又清新飘逸,一泻千里,有的清新就如同口语,比如说他写的七绝: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再比如说他的乐府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    像这样一气呵成,不事雕琢的完美诗歌,也只有我们的李兄才写的出来。  所以,杜甫才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还说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就是李白,不说了,古往今来,在写诗方面还有谁比他更牛的呢?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中国写诗最多的人,不是我们的大诗仙李白,也不是诗王陆游,而这那个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他老人家活了八十八岁,共作诗十余万首,这样一算,平均每天三首。如此高产的一位诗人,其做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但据和珅同志说,他老人家的诗远在李白杜甫之上,搞得我们的乾隆皇帝都不好意思。当然这是拍马屁的话,是信不得的。    后世的很多人都把我们的李大诗人作为偶像来顶礼膜拜,那么我们的李白他的偶像又是谁呢?究竟是哪一个牛人能够得到我们李大诗人的膜拜呢?  说来可笑,我们李先生的这位偶像就是山水诗人谢眺,这个家伙乃是南朝时齐时的诗人,与诗人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人家谢灵运还是“大谢”,他谢眺只是个“小谢”。可偏偏就这么个人,居然得到了我们大诗仙李白的青睐。没办法,人家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所以,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就说了,他李白那是“一生低首谢宣城”,这个谢宣城指的就是谢眺了,因为他曾经当过宣城太守,所以世称“谢宣城”。  至于李白对诗歌的贡献吗!这个我就不说了,总之,非常大,大到后世的诗人没他就活不了了这种地步。  写了李白这篇文章后,我也学会运用夸张了,所以说,我们的李兄真是太伟大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千古之后,再无李白,千年之间,唯此一人!  
  第三篇:隐士风采——孟浩然
  孟浩然~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想必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会背这首诗了,其语言浅显的如同在说话,但却充满了意趣。在这里我就不翻译了,因为据说唐诗是不可译的,一翻译那就只能破坏意境。  但我们可以在这里就这首诗做个推理:  首先,诗人睡觉睡到自然醒,能够拥有如此良好的睡眠质量,可见其没有公务缠生,也就是说无官一身轻。不比那些做了官的文人,天天都有应酬,天天都去喝酒。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见他在做官时,这个案牍是天天有的,饭局也不会少。  其次,诗人所住的房子周围有很多鸟,也有很多树,所以才会出现满耳的鸟语,满地的落花。我想这种场景应该只会出现在山上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山上的一间房子里,诗人睡觉睡到自然醒,醒来后还伸了个大懒腰,一会儿听听鸟语,一会儿又看看落花,既无案牍劳神,也无饭局应酬。这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啦!像极了在山中隐居的一个隐士。    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盛唐时期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不错,我们的孟老弟就是个隐士,而且还是个资深隐士。不比他李白,假装跑到山上去做隐士,然后再满世界地告诉别人,我李白在此隐居了,有事记得call我。其实那不叫隐居,那叫“终南捷径”。  应该说,我们的孟先生最初也不想当隐士,要知道在盛唐那个时期,有谁会愿意在一个山上度此一生呢?尤其是像孟先生这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那就更不会了。  真正的隐士,不是看破红尘就是被红尘看破,几经沉浮之后,觉得活得太累了,才会去纵情山水的。但年轻时的孟浩然是有理想的,是有抱负的。这几乎是所有文人的通病,都想着怎么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的孟兄早年是住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上,可那并非是隐居,并非是看破了红尘,而是为了读书。  实在是孺子可教啊!平时看书看累了,他就会写写小诗,自娱自乐一下,说不定当时还有红袖添香的艳福呢!  再后来,孟浩然便开始游历了——这也是文人的通病,没事就喜欢到处瞎逛。他的足迹遍布了长江南北各地,以及巴蜀、吴越等地,巴蜀就在今天的四川境内,而吴越则是指江浙一带,也算是见过世面了。  可老是这么游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心中的理想还在,心中的抱负仍旧,看来还是得去试一试。  于是,在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到长安去走一遭,也就是去进京赶考。  按理说,以孟先生的才华考个进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命运偏偏就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没考上。  丢人啊!郁闷啊!失落啊! 想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想自己的诗名早已誉满天下,可现在却被这科举考试给绊住了。  浩然兄啦!其实你也不必过于自责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进士的录取率是非常低的,今天的公务员国考都没它那么难。你老兄所参加的唐朝进士考试那才是真真的“中华第一考”,每次往往只录取那么十几个人,多的时候也不过是二三十个这样子。  但我们的孟老弟不这样想,他可没有回家复读的打算。于是他哀叹啦!看,人家老王(王维)那可是状元出身,现在已经是朝廷重臣了。不知道他现在还认不认我这个朋友了?算了,还是去看看他吧!  
  一天,孟浩然来到了王维家。  王维到底是王维,并没有因为孟浩然的落榜而怠慢他,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孟浩然想必当时唏嘘不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着好友的手说:“想不到你老兄还把我当个朋友。”  一向自视甚高的孟浩然,其满腔热血不免变成了满腹牢骚,正向王维倾诉着呢。这时,一位大人物来了,他叫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了。  王维诚惶诚恐,准备接驾;孟浩然就比较搞笑了,不知道是被天威震慑,还是因为准备不足而不知所措,一听皇上驾到,他竟一头扎进了床底下,躲了起来。老王忙于接驾也来不及阻止他。  等皇帝老儿坐定之后,我们的大诗人王维就把好友给“出卖”了,说有一个家伙慑于天威,躲在了他家床底下,而且还是位骚人。要知道这王维哪敢欺君。  唐玄宗一听,原来竟有位大骚人躲在了床底下,于是便把他叫了出来。要知道,唐玄宗曾几何时也是一文学青年,平时有事没事还喜欢搞个诗歌派对呢,这下倒好,一下就有了两位大骚人。于是“李文青”便问他:“诗人近来可有什么大作啊?读来让朕听听。”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考官就在眼前,只要你孟浩然发挥出色,也就能够像小王同志那样了,那就好好表现吧!面试开始:  “最近有什么大作?有啊,俺最近由于落第,不刚写了一首诗嘛!那就读它吧!”  站在一旁的王维心中窃喜,想孟老弟的诗歌久负盛名,写过无数好诗,只要略选一二首把它读出来,便可得到唐玄宗的青睐了。  
  这时只见我们的孟老弟清了清嗓子,张口就来了一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玄宗皇帝一听,就觉得味儿不太对。旁边的王维相必在听到后也皱起了眉头。  那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这首诗名叫《岁暮归南山》,全诗如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诗固然是首好诗,但你也不看看读的对象是谁。  可以说,这是一首标准的怀才不遇的牢骚之作。大意是说自己是个人才,但就是找不到表演的舞台以及发挥的空间。于是我很生气,干脆不和你们玩了,你们都不是伯乐。这就好比是今天的求职者在面对招聘单位的领导时,一上来就说:“我这个人才,你们要是不要我的话,那是你们不识货,是你们的损失,爱要不要吧。”  不管你孟浩然有多高的才华,你这么一说,毫无疑问是要得罪主考官的,尤其是作为天底下最大的主考官皇帝,肯定立马就把你给“pass”掉。  
  一旁的王维估计当场会被他气晕,何为“多病故人疏”啊?说谁呢?谁疏远你了?你小子不仅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我这位老朋友;得罪我是小,得罪皇帝那问题可就大了。哎!你小子这回算是完了。  可孟浩然哪里知道,还继续朗读着他的得意之作呢:“白发催年老---”  “行了行了!”玄宗皇帝哪里还听得下去,“你这不是污蔑我吗!你自己不来应聘,我也没说不用你啊!行了,你回去吧!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  面试结束。   
  话说王昌龄游襄阳时,曾特地去拜访隐居在鹿门山上的孟浩然。两人相见甚欢,接着就是把酒言欢称兄道弟了。  不过这时的孟浩然实在是不应该饮酒的,因为他背上长有毒疮,医生也反复告诫他不要喝酒。本来快要好了,可这下完了,疮伤发作,就此一命呜呼。  一代大诗人竟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五十二岁。  这可都是王昌龄惹的祸。  那为什么那么多大诗人都与孟浩然关系很好呢?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他诗情纵横,能够与其他人志趣相投;另一方面,我们的孟兄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喜欢趋炎附势,所以被当时的名士所倾慕。  其实仔细想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孟浩然终生都未能进入仕途,政治上的建树等于零。说白了,小孟的遭遇能够为别人的官场失意带来一些安慰。看吧!还有比我混得更差的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能够与他引为知己。也就是说,在孟浩然面前,别人没有自卑感,兴许还有一丝优越感。要知道,王安石之所以没多少至交,就是因为他当过宰相。  所以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从未进入过仕途。  
  其实,那次在长安面试失败之后,他还有一次机会的,只可惜又被他给错过了。  这便是开元二十二年,当时他的好友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他一同到长安,希望他能够再次轰动京城,博取一个功名。但这时的孟浩然对当官已兴趣不太,对隐居生活却越来越感冒了,已然是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所以他竟失约没去,白让韩朝宗等了好几天。韩兄终于等得受不了了,便一个人去了长安。而我们的大诗人呢,继续过着他的隐居生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花数到手抽筋。  这里要说一下,我们的孟兄在鹿门山上,时刻都在跟随着一个名叫庞德公的足迹去了。  庞德公,何许人也?可能大家不认识他,但他有一个好朋友大家指定认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我们的诸葛先生以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可见对他是十分尊敬的,而诸葛亮的外号“卧龙”就是他取的。  庞德公乃是东汉名士,想当年,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人家理都不理,那叫一个酷。此人后来就隐居在襄阳的鹿门山上,以采药终老,是个著名的隐士。  毫无疑问,我们的孟先生以他为榜样了,也打算在这鹿门山上做一个逍遥的隐士。你要是不信啦,可有诗为证:“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里的庞公指的就是庞德公了。  至于孟浩然对诗歌的贡献嘛,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课本上写得太多。由于他的生平经历比较简单,不是隐居就是出游,所以他的创作题材也就比较单一了,比不上他的好友王维那样丰富。要知道,人家王维那可是几度出世又几度入世。但他们二人所开创的“王孟诗派”,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人还是非常有影响的,可谓是影响深远。            
  第四篇:风流天下——杜牧
  在唐朝的众多大骚人之中,如果要说到咏史诗写得最好的,恐怕非我们的杜牧与刘禹锡先生莫属了。  杜牧,字牧之,人称“小杜”,因为前面还有个“大杜”——杜甫;他又与忧郁王子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都是晚唐的大骚人。  这两位仁兄之所以并称,那是因为他们的诗歌成就相当,但如果要说到性格以及诗风,却不尽相同了。我们都知道,小杜“十年一觉扬州梦”,以风流名闻天下,留下了许多风流逸事。而我们的小李子呢?则是以多情著称于世,甚至于达到了滥情的地步,情诗写了一箩筐。要知道,风流与多情那是不一样的。  杜牧总是给人这样一副印象:他于夜间在繁华的扬州城中漫步,然后晃晃悠悠的就晃到了青楼,接着,便是大大方方地叫出几个自己喜爱的歌姬来,与她们把酒言欢,相互调笑着。他则沉醉在这温柔乡里,没事自己偷着乐,晚上呢,也就不回去了。  ——这就叫着风流不羁了。  而李商隐不这样,人家那可是博爱型的,见一个爱一个,见两个爱一双。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可不是什么青楼女子哦!而且人家每次都用情至深,要不怎么能写出那么多凄美的情诗来呢?并且人家还喜欢搞暗恋,以至于约会、偷情什么的。  ——这便是忧郁多情了。  至于诗风,也不一样。小杜最善长的是七言绝句,写得那叫一个好啊!词采清丽,风格悠扬,读后令人满口余香。而李商隐的诗则情深意远,缠绵悱恻,隐晦迷离,加上他还老爱用典故,所以写出来的诗一般人都看不懂,搞得就跟现代的朦胧诗一样,看不懂就对了,看懂了才怪呢。由于诗风相近,所以他又与诗人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小杜都有哪些个风流韵事:  
  支持。真正的作家。
  据唐代于邺的小说《扬州梦记》记载:大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33年,杜牧三十一岁,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府中担任掌书记,也就是秘书了,而这个幕府当时就设在扬州。  略知中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不仅开始由盛转衰,而且全国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了。而扬州这时候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京杭大运河的中转站),一跃而发展成为了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夜生活那叫一个丰富,长安、洛阳统统都得靠边站。所以李白才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有一个叫徐凝的唐朝诗人,更是发出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感慨。
  其实远在隋朝的时候,就有一个家伙,他为了能够一睹扬州美女的芳容,竟开着自己的豪华游艇,沿着京杭大运河就去了,谁知到后来竟把自己的江山都给弄丢了。这个人叫杨广,就是隋炀帝。由此可见扬州的魅力之大。  小杜一来到这里,那可乐坏了,要知道,人家小杜那时候可是一高级公务员,工作轻松,薪水又挺高。于是,每每一下班以后,他便来到这繁华的境地,游走在烟花柳巷之中,而且还不回家吃晚饭,真是要有多自在就有多自在。这样时间一久,他就干脆不回家了。  所以说,我们的小杜,那是夜夜逛青楼,夜夜不回家。  终于,他的这个生活作风问题被领导牛僧儒给知道了。牛僧儒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把我们的风流才子杜牧怎么样,而且居然还派了一队人马在暗中保护他,生怕我们的杜大公务员酒喝高了出事,万一他哪天酒喝多了,突然间歇性神经发作,跟我们的唐伯虎先生一样,来一次裸奔那可怎么办?这岂不是有损国家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可我们的杜大才子那是相当的淡定,自认为自己聪明绝顶,而且还十分低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别人肯定都不知道。  于是乎,一个家伙在花天酒地,一群家伙在看着他花天酒地,直到我们的杜牧安全离开。  两年之后,也就是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在扬州的任期已满,转而即将担任监察御史。在离别的宴会上,他的长官牛僧儒老大人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对我们风流的小杜说:  
  “我说小杜啊!年纪轻轻的,你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不要经常去那些不该去的地方。这个我想你心里明白,我就不多说了,你自己今后注意吧!”  杜牧的回答就比较搞笑了,首先,他装着一头雾水的样子,满脸疑惑的看着他的老大人,然后很淡定的说:“很庆幸,下官在这方面可以说还是很检点的。”  牛僧儒一听,不禁哈哈大笑。不光是他笑了,我也笑了,你说你干的这点破事,整个扬州城的人都知道了,你小子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呢?你还很检点?  牛僧儒也不跟他辩解,只命人拿出书篓一只,递给杜牧,你自己看吧!  杜牧一翻,脸顿时红了半边,估计得红到了脖子上。只见那上面详细地记载了“某年某月某日,小杜同志都到哪家青楼去了、叫了哪几个姑娘、几时回来的、安全情况如何”等等密报。  小杜看完之后,对牛僧儒先生那是感激涕零,老大人真是个好人啦!据说他当时就流下了深情的泪水。  这则故事后来也见载于宋人的《太平广记》中,真实与否已无法查证,或许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杜牧在扬州确实有过一段荒唐的生活,所以连他自己都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值得一提的是,就以他这个生活作风,居然还敢嘲笑人家白居易,说白居易的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也确实,我们的白老爷子在晚年的时候养了很多家姬,年龄稍大一点的他都不要。可是纵然白老爷子真的养了很多家姬,可那也不能跟你小杜先生想媲美啊!真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其实,关于杜牧的浪漫史,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话说开成二年,杜牧在宣州幕府下当秘书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于是便跑到湖州来游玩。这个宣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宣城,而湖州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两地相距很近。  当时的湖州刺史崔君,得知杜牧兄过来了,于是就盛情地款待了他。等吃饱喝足之后,那就该欣赏美女了。崔君知道杜牧的花花肠子,于是不等杜牧提出来,便把本州的所有名妓都给叫来了,让杜牧挑选。杜牧都挑花了眼,可是挑来挑去竟没有一个他满意的,还说:“美是很美,可惜还不够尽善尽美。”  你小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于是,我们的杜郎便开始苦思冥想了,终于让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对崔君说:“我希望能在水上搞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这样全湖州的美女都会来看的,到时候我再在人群中慢慢挑选吧!”  这叫哪门子事啊!又不是端午节到了,搞什么竞渡活动。可人家崔君是很够意思的,竟然答应了他。  于是乎,在那天,只见两岸站满了围观的人群,那家伙,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美女来了一拨又一拨。而我们的杜郎则站在船上,那是左顾右盼,上下打量,可是看了整整一天,依旧没有找到合意的。  杜牧啊杜牧!想湖州也总算是人杰地灵了,难道就没有一个美女能够入你法眼?  等我们杜郎的船快要靠岸时,奇迹发生了——  
  这时候,从人群中窜出来一位乡村老妇人,大家不要误会,杜郎可没看上她,而是看上了走在她身边的小女孩,她们是一对母女,这女孩大约十来岁的样子。  据说当时我们的杜牧看了好一会,越看越顺眼,越看越觉得人家未成年少女长得漂亮,惊为天人,然后他还很激动的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国色天香啊!先前的那些女孩子都虚有其人。”  紧接着,他便把这母女两人接上了船。  这就有点耍流氓的意思了,说得难听点,那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强抢民女,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可是,我们杜郎强抢民女的方式还是比较君子的,他看这对母女很害怕,于是便说:“你们放心,我不是马上就娶她,而是要在这里定下个迎娶的日期罢了。”  老妇人便说:“那如果将来你违约失信了,不来迎娶,那我们又应当怎么办呢?”  杜牧满怀豪情地说:“这个你们放心,不出十年,我必来这个地方当郡守,如果十年不来的话,那就按照你们的意思让她嫁给别人吧!”  女孩的母亲最终同意了,接着这个未来的女婿便给丈母娘下了很贵重的聘礼。  好,只打这以后,我们的杜郎便开始惦记着湖州了,惦记着人家未成年少女。  
  后来杜牧出任黄州刺史,然后又去当了池州刺史,再然后又出任睦州刺史,就是不能出任他向往的那个湖州刺史。那叫一个郁闷啦!哎,没办法,谁叫你官职不高呢!自己去向朝廷提怕是不可能了。  于是杜牧等啊等,终于等得云开见日出了: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他的好友周墀当上了宰相,杜牧在他的帮助下当上了司勋员外郎,后又转为吏部员外郎。接下来,我们的杜牧便接连给人家写了三封信,说“大哥啊!俺想当的不是什么京官,俺想当的是湖州刺史,你就成全俺吧!”  于是,在大中三年,杜牧终于出任他梦寐以求的湖州刺史了,但距离当年与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当年的那个未成年少女也已嫁人了,而且居然还生了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估计都可以打酱油了。  
  又来支持,希望更多喜欢诗词文学的朋友都来支持,作者加油,你可是个宝贝。
  谢谢~巨人
  杜牧知道后很生气,自己搞半天原来是空欢喜一场,所以当即便把那妇人给叫来了,本来能成为他丈母娘的。  这老妇人很聪明,为了让杜牧死心,她还把她的小外孙给带来了。  杜牧责问她:“从前你已经答应把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背信失约呢?”  老妇人便说:“原来的约定期限是十年,可十年过去了,你都没有来,我这才把她嫁人了。”也就是说,那小姑娘到了二十好几才嫁人的,要知道在古时,女子一般到了芳龄二八,也就是十六岁,那就得嫁人了。小姑娘白白等了他杜牧好多年。  杜牧还不信,取出盟约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于是他想了想,说:“罢了罢了,她讲的也有道理,若是要强迫她的话,怕是会惹出祸事来。”于是就放她走了,还送了人家好些礼物。  郁闷啦!伤心啦!为此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  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  绿叶成阴子满枝。  
——《叹花》    故事讲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不过我们要知道,杜牧可不是那种只会风流的才子而已,人家在年轻时那是很有理想的,并且还精通军事,还写过一本《孙子注》呢!绝对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生平:  
    先来说说他的家世,总的说来,那叫一个显赫——  他的远祖杜预,乃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西晋灭吴时的统帅之一,可谓是能文能武,超级牛人一个;他的曾祖父杜希望,也是一位军事家,他是唐玄宗时期的边塞名将,并且还爱好文学。要知道,武将们一般多以大老粗居多,能写出自己名字的那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他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是个文学青年,真是不简单;他的爷爷杜佑,学历史的都知道,乃是一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两百卷,而且人家还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也是一个超级牛人。他老爸杜从郁,虽然没他老子杜佑牛,但好歹也是一员外郎级别的。  怎么样,牛人都跑到一家来了,都可以开个养牛场了。  应该说,杜牧对于自己的家世那是十分自豪的,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夸耀他们家书多,说什么“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所以说,杜牧那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打小就是一贵族少年,就跟那个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一样,童年生活是富裕且快乐的。  不过可惜的是,他老爸杜从郁过早的离开了人世,这时候,他那当宰相的爷爷也已经去世了。所以嘛,这家境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可谓是家道中落。但这恰恰磨练了我们小杜子的意志,他没有忘记他们家是书香门第,也没有忘记这诗书传家的祖训。于是,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他越是发奋读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杜牧在年仅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博学了,尤其专注于军事和治乱的研究,这就很有他先祖杜预的遗风了,不仅学问好,而且还精通军事。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就写出来一篇奇文,叫《阿房宫赋》,真是个人才啊!就像是当年的王勃,小小年纪便写出了《滕王阁序》。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杜牧考中了进士,紧接着,在这一年,他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于弘文馆校书郎一职。  关于他是如何考上进士的,《唐摭言•公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话说,当时的礼部侍郎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去主持进士科的考试,百官都在城外为他饯行。  这时,一个老头子骑着毛驴就过来了,他可不是什么张果老,他是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跟我们的柳宗元柳兄是好朋友,乃是一代名士。  崔郾连忙离席迎了上去,谁知我们的吴老一看见崔郾,就把他拉到了一边,拍拍小崔的肩膀就说:“你担任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乃是众望所归的事情,老夫也很放心。虽然老夫老了,不能像你一样为朝廷排忧解难,但还是可以为你推荐一些贤士的。而老夫今天来,就是要为你推荐一个人,要说这个人啦!那真是个人才。前些日子,老夫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在讨论一篇文章,老夫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叫《阿房宫赋》。要说这篇文章啦!那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忒有才了。我知道你崔侍郎工作忙,日理万机的,恐怕没有时间去阅读这篇文章,不如今天让老夫为你诵读一下。”说着,他便把杜牧的《阿房宫赋》读了一遍。  而这个崔侍郎呢,他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完后也觉得写得好,称赞不已。  吴武陵便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  崔郾满脸的不爽,推辞说:“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  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的当不了状元,那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的身份及第,如何?”  小崔还在犹豫不决。  吴老急了,最后竟倚老卖老地说:“多大个事啊!如果还不行的话,就请你把这篇文章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了。”  崔郾被这个老头逼得没办法了,只好答应了下来,这样我们的吴老才放心的走了,而我们的小崔侍郎则无奈地摇摇头,目送这个老头子离开。  
  我一直怀疑,这个吴老头他是不是杜牧家什么亲戚,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太爱我们小杜写的这篇文章了,所以才会这样不遗余力地去推荐他。  最终,我们的杜牧就以第五名的身份考中了进士。  看,又是一考场黑幕,又是内定。  得知自己考上进士以后,我们的杜牧甭提有多高兴了,接着便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喜悦之情:“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意思是说,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都还没有绽放呢!俺们这三十三个高中的进士,个个都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走在大街上,俺们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出席各种各样的宴会;在宴会上,俺们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那个爽啊!满面春风的,好像这春色都被俺们带进了长安。  看把这小子给乐的,估计都快忘记自己姓什么了。  这三十三个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了,大家屈指一算,大致就相当于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总数,可就这个数目,在唐朝来说那还算高的,要知道,在唐朝前期,及第的人数一般就只有十几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的。  
    据统计,在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当中,所有的进士加起来,拢共就只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这样一算,平均每年也就二十二个人。人数少,所以能考上的那都是牛人中的牛人、精英中的精英了,对于这样的人才,人们都很乐意去宣传他们,比如张籍就说了: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喜王起侍郎放榜》    这二十八个人,他们的大名一下子就传遍了千里万里,所谓一举成名天下知,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了。  接着,我们的小杜同志便开始进入仕途了,开始当官了,他先是担任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等职,后又奔赴洪州,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了,也就是小王同志写《滕王阁序》的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  
  当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这个沈家与小杜他们家也算是世交了。这沈传师还有个弟弟,叫沈述师,这哥俩都是文学爱好者,也都喜欢结交当时的知名文人,所以,这哥俩与小杜的关系都很不错,杜牧所写的《李贺集序》,便是应沈述师所请而写的。  杜牧在江西的时候,可以说经常往沈述师他们家跑,在他们家那是一边听歌一边赏舞,还蹭吃蹭喝的,搞得不亦乐乎,根本就没把自己当外人;这还不算,他还看上了他们家一个名叫张好好的歌女,只可惜,主人沈述师对这个女子也分外珍惜,于是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在宣州时将她纳为小妾,搞得我们的小杜很是失落。  大和九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这可真是个好职业啊!想当年,我们的西汉第一才子司马相如先生,跟他的老婆卓文君就干过这事。  面对昔日暗恋的对象,杜牧感慨万千,随即便写下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当时的小杜在书写时情绪饱满,并且感情真挚,所以写出来的字那是无比的飘逸,这就为我们的杜牧先生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了。  
  张好好诗
  张好好~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实在是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也就显得十分珍贵了。在这幅诗卷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大批名人的鉴定印章,据说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也就是逃跑),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呢!后来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个人所有。1956年,张伯驹又将这幅诗卷捐给政府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小杜不愧为小杜,现代人要是失恋了,只会在KTV唱唱失恋的情歌罢了,而小杜失恋了,却失恋出了一件国宝。  
  张好好?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还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怎么几天没来?
  这不是来了吗~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杜牧担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就是在扬州;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出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  开成二年,杜牧出任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后又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后又任池州、睦州刺史;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在他的好友宰柏周墀的帮助之下,杜牧入京担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后又转为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杜牧出任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担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他升官了,担任中书舍人一职。  以上便是我们小杜先生的全部覆历了,可以说,杜牧终生都当着不大不小的官,并且据说这官当得都还不错,每到一个地方时,总是能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  杜牧四处为官,这样也就能够在各处游历了,他的足迹,可以说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每到一处,他都要赋诗一首,这可比“某某某到此一游”要好多了。年轻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流连于山水,醉心于青楼。  杜牧出生那年,距离“安史之乱”已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9大唐伤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