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球球大作战秋季赛战况,看看战况有多惨烈

当前位置: >>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史复习资料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 2 3 4 5 6 打着宗教的旗号,革命前期掀起了清教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英国封建君主专制,也因为英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道了顶端了. 领导阶级为资产阶级 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革命成果:在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基础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革命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和艰巨性.2 克伦威尔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17 资产阶级DD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独立派的首领. 在 1642 年一 1648 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5 年 6 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 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9 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 年,建立军 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外交等大权.3 权利法案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 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 预等. 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 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启蒙运动及其 及其代表人物 4 启蒙运动 及其 代表人物通常指在 18 世纪初至 1789 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 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 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 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 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 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的兴起. 孟德斯鸠: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 18 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 孟德斯鸠 () 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 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 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卢梭: 卢梭 (――)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 , 契约论》《忏悔录》等.他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坚持社会契约论,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5 独立宣言1)名词解释: 《美国独立宣言》 ,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 告.大陆会议于 1776 年 7 月 4 日通过了由杰佛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 ,它向世界庄严地宣布: &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 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 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 《独立宣言》 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它用人权代替了神权,因而马克思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1 背景:第一,早在独立前的一百多年间,欧洲启蒙思想就开始在北美传播,为《独立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 在欧洲启蒙思想的熏陶下, 北美殖民地也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 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 和托马斯杰斐逊(),他们反对奴隶制,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第三,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但在议会中却没有殖民地的代表.引发殖民人民的反抗.英军对殖民地人民的 抗议活动血腥镇压,造成轰动一时的&波士顿惨案&. 1773 年,英国议会颁布《茶税法》,波士顿市民一怒之下,把价 值近 10 万英镑的英国茶叶倒入查尔斯河.英国议会大怒,通过一系列被殖民地视为不可容忍的法令.英王对北美人民反 抗的血腥镇压,使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王室和解的幻想彻底破灭,&要求独立&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呼声. 第四,1776 年,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潘恩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回答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所关心的问题, 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指出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必要性.潘恩的思想代表了美国革命中激进派的主张.他的理论激励了更 多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特别是中下阶层的人民,坚定地投身于独立战争. 影响: 3)评价 《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文件. 《独立宣言》虽然是北美殖民地上层讨论的结果,但却代表了广大殖民 地人民的心声.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如下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 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政府必须经人民的同意而组成,应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有权起来革命以 推翻不履行职责的政府.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此后 200 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大鼓舞了 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奋斗.它也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是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的 范本.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6.1787 年宪法1)名词解释 : 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 年 9 月 17 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 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 4 年, 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 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 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 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 10 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 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2)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 (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 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 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 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3)美国 1787 年宪法的阶级局限性: (1)宪法没有规定废除奴隶制度,这是它反民主的表现.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 时,黑人人口按 3/5 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奴隶的地位. (2)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 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2 7.华盛顿 7. 华盛顿出身于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里.1775 年独立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把一支涣散的民兵队伍改编, 训练成具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在广大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和推动下,他率领大陆军与英军进行了艰苦的战争,最终在 1781 年取得最后胜利.此后,他又领导和主持了 1787 年的制宪会议,制订出延用至今的美国 1787 年宪法,建立了联邦政府, 1789 年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因为领导美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战争赢得了独立,而且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 出了卓越的员献,因而受到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人民的崇敬.8.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权演变及各派别的政策 8.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权演变及各派别的政策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1) 君主立宪派 在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 在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这使得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 的土地,都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 在法律上,君主立宪派于 1791 年颁布了《1791 年宪法》 ,这部宪法除肯定了制宪议会以往颁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外, 还规定了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就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确保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合法性. 1791 年 8 月 10 日,法国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2)吉伦特派 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地解决了君主立宪派所遗留下来的问 题,成为新的领导阶级. 1 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 权利. 2 法军赢得瓦尔密战役的胜利,捍卫革命成果 3 成立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共和国的决议,这就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组织法庭,审判并处死路易十六. 由于吉伦特派无力抵抗外国军队,巴黎人民于 5 月 31 日 - 6 月 2 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 宾专政. 3) 雅各宾派 雅各宾派是在共和国处于最危急的时期上台的. 控制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在 10 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 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为了平定物价,颁布了全面限价的法令,对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 为了镇压反革命,通过了关于惩治嫌疑犯的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和监管. 为了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实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和经济恐怖),有积极,消极双重作用. 为了反击外国干涉,国民公会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大量青年应征入伍. 1794 年 7 月 27 日,热月党人发动了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 4)督政府时期:一方面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另一方面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希望建立资 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 1799 年 11 月 9 日,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自任执政.法国大革命结 束.9 拿破仑政权的性质拿破仑政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专政10 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又称为《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 ,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拿破仑帝国成 立以后,民法典在 1804 年 3 月 21 日通过,并予以颁布.这部法典的立法原则是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3 和契约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 3 编 2281 条.第一编 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 2 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 权及其他物权;第 3 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 债法.这部法典至今仍在使用,但 100 多年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法典也进行了一百多次的修 改.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 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一些法国的前殖民地也在使用这部法典.同时,很多国家在 制定本国的民法典时是以这部法典为蓝本或是作参考.如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而德国, 瑞士,葡萄牙,巴西等国的民法典明显受到了《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的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为法律形式巩 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其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而制定的,因此深 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11 近 现 代法国政局的演变在近代史上的世界民族之林中,法兰西民族素以&政治民族&著称,其整个民族普遍地热忠于政治问题并具有极大 的革命性.在近代史上,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它并没有像英国,美国那样,建立起一个较稳定的资产 次级政治制度.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说,法国革命留下的是思想,而不是制度.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此后,法国政治风云多变,阶级力量对 比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的多次反复更替的过程,直到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才 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制度.纵观法国政治体制演变的历史,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国都被军人领导的专 制政权所取代,它们是拿破仑的第一帝国,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贝当的维希政权;君主制政体都是被人民革命所 推翻的;个人集权的政体都是随着军事失败而瓦解的,从 1784 年到 1958 年法国前后历经十多次的政体变化,它们的平 均寿命是 1 年零 5 个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相继建立了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它使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 到进一步发展,使法国共和政治体制臻于完善. 第一共和国() 第一共和国 ( 国民公会() 督政府() 执政府() ) 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 第一帝国复辟(1815) 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七月革命(1830) 奥尔良王朝() 二月革命(1848) 第二共和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 巴黎公社(1871) 二战时期的法国() ( 维希法国傀儡政府() 自由法国流亡政府() 光复时期(1944) ) 二战之后的法国(1944-现今) 临时共和政府 () 第四共和国() 第四共和国 第五共和国(1958-现今) 第五共和国12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4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在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发生的: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市场条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③物质条件:&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原料和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④技术条件: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⑤科学条件:18 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 (1)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顺利实现自己统治创造了条件. (2) 英国政府推销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知名掠夺,国债和税收制度等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对于促进货币的积累和雇佣劳动 力大军的形成以及开辟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起了巨大的作用. (3) 科技进步的发展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文化知识条件.13 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1)对生产力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 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2)对资产阶级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资产阶级 专政建筑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 战胜封建主义 3)对阶级阶构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工业(工厂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 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 4)对全球交通和市场的影响: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 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5)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工业革命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同时,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 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他们的历 史命运,将其卷入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之中14 德国统一的条件及其方式条件1)必要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统一的根本动力 ; (2)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3)加强国际性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 (4)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 2)可能条件 :普鲁士实力雄厚,具备完成统一的能力 ; (1)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 (2)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 (3)民族单一,统一决心坚定(体现争取民族自强振兴的民族主义运动色彩) ; (4)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 (5)有一位铁腕核心人物 :俾斯麦 ; 统一方式 1)对内 ① 推行&铁血政策& :严格控制国内局势 ,坚持进行军事改革 ; ② 大力发展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实力 ;5 2)对外 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争取分化,孤立敌国,各个击破 ;15 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 1815 年 4 月 1 日,殂于 1898 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 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 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踢出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 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 重要历史时期.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161871 年德国宪法1871 年由帝国制宪会议通过,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最后完成,标志 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该宪法在俾斯麦一手包办下由《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修改而成,共 14 章 78 条.虽保存 很多封建残余,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8 年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帝 制被推翻,该宪法寿终正寝.17 日本明治维新1) 名词解释 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 现代化和西方化.1871 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 输都得到很大发展.到 20 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2)历史背景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 步加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日本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了明治政府,从而为明治 维新创造了条件. 3)内容 (1)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 3 府 72 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2)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 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此外亦颁 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3)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4)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 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 1882 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 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5)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 8 个大学区,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 进国家留学. (6)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 1872 年颁布征兵令,凡 年龄达 20 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 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 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6 (7)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 (8)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 1882 年订立法式刑法,于 1898 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 1899 年订立美式商法. (9)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 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 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明治维新的影响: (1)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 亚洲第一强国. (2)消极影响: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威胁.18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发生的原因及内容原因: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 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得到急剧发展,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向近代工厂转变,但在工业中的劳动力有近 40%是农奴,他们没有充分的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缺乏.农奴制下的 自然经济和农民低微的购买力,也难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原料来源,国内市场狭小.资本主义工业远 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2)阶级矛盾的激化.俄国农村面临巨大危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而 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制的要求.据统计, 年全国就爆发了三百多次农民暴动,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 族地主的统治. 3)俄国与西方国家的较量,暴露其差距. 年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同英法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力量对比 上处于明显劣势,农奴制的俄国生产技术落后,军事装备,军队训练,交通运输和供应都极差.俄国所面临的是一个生 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一个具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无望的战争,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落后和腐朽.沙皇政府企图 用对外战争的胜利转嫁国内危机,挽救农奴制度的做法没有成功,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俄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 化,俄国一切矛盾表面化,尖锐化.统治者已感到自己的统治摇摇欲坠. 4)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 可图.农村中的一些地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放弃封闭的自然经济,逐渐转向商品经济.地主不但从事商品 粮的生产,而且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手工工场.俄国手工工场的迅速增加和雇佣关系的发展,19 世纪初期已有少数 手工工场开始使用蒸汽机,19 世纪 30 年代,一部分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现代工厂. 内容;废除农奴制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有权自由转换 职业,从事工商业活动.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这快份地.19 美国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 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 1861 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 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 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7 20 林肯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 16 任总统.他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美联邦统一,为 美国在 19 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21 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 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 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形成经过:1879 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同盟条约》首先缔结.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 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 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同盟国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时,1892 年法国和俄国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 要矛盾,英国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 1904 年,1907 年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3)形成后的结果: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以后,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局部战争接连发生,终于 导致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1914 年 6 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1914 年 8 月,一战正式爆发. 第一阶段(1914) 9 月 5 日―9 月 12 日 德军与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战事进入胶着对峙阶段 第二阶段() 1916 年 2 月,德法爆发凡尔登战役,战争之惨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 7 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在这场战争里 首次使用了坦克 . 1915 年 5 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 俄国夏季攻势:1916 年初,俄军统帅部决定,在当年,对德奥军队发起一次大规模进攻.希望以此来掌握东线战场的主 动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胜果. 1916 年 5 月 31 日―6 月 1 日日德兰海战,这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也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更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8 第三阶段()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美国借口&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支持墨西哥&,于 1917 年 4 月 6 日向德国宣战 俄国退出大战: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 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从而使得国内矛盾尖锐.1917 年 3 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 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于是在 1917 年 11 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 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 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1917 年,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和在太平洋岛屿的权益,并出兵占 领了青岛. 1918 年 11 月 9 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 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11 月 11 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协约国力量增强, 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矛盾 2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矛盾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 称为巴黎和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 主义世界的新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 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 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的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内部的矛盾 华盛顿体系内部(1)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成这一体系的几个条约对战败国是相当苛刻的,这必然会加剧战败国的复 仇心理.随着战败国国力的恢复与增长,他们要求改变旧秩序的企图就越来越强烈. (2)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列强继续争夺霸权,这是该体系 的一个重要因素. (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列强最初企图消灭,继而孤立的反共反苏立场对其对外政策及国际关系 产生重大影响. (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列强虽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 形式,但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冲击着这一体系.24 威尔逊及其十四点和平计划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 28 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父亲约瑟夫威尔逊是大学教授.威尔逊毕业于普 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1910 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1912 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击败西奥多罗 斯福获胜.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1916 年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 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 1918 年 1 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 14 点方案.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 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天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 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 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 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当年,下野的威尔逊获诺贝尔和平奖.9 十四点和平计划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 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 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1929――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 25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1929 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1)特点: ①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 ②时间特别长:从
年,前后共 5 个年头; ③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 1\3 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 2\3 2)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 ①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②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倒退;③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④国民收入 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⑤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2)对世界的影响 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 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引起社会动荡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强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 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26 罗斯福新政名词解释:美国总统罗斯福于 1933 年 3 月 4 日入主白宫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 推行&新政& . 年称第一新政,为复兴和救济阶段; 年称第二新政,为改革阶段. &百日新政&是 指从 1933 年 3 月 9 日~6 月 16 日间,罗斯福政府和国会先后迅速颁布的 70 多项应急性立法和命令.主要有:&银行紧急 法令& ,整顿停止银行和改组破产银行;统制货币,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改革税制. &全国工 业复兴法& ,规定雇员有权参加工会,并选出代表与雇主谈判合同,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消灭重工劳动. &农 业调整法& ,授权农业调整局控制农副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购买力.联邦政府还通过法令建立民间资源 保护队;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投资兴办水力发电和大规模灌溉工程.罗斯福的&新政&对 克服大萧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有的学者称之为&一 种有控制的资本主义& .1 ) 新政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 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2 ) 主要措施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中心措施) :蓝鹰行动的目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10 3,调整农业政策: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 (最重要的一条措施) 以工代赈& ; 以工代赈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 ,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 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 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7,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 疾人可以得到补助.3 ) 效果和影响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4 ) 评价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下,新政从调整金融,农业,工业,兴办公共 工程等方面实施改革措施.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并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涉经济的先例.但它不能从根本 上消除经济危机.5 ) 作用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 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的原因, 26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的原因,纳粹党上台后的对外扩张原因: 首先,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 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复仇主义情绪.这些是德国产生纳粹党政权潜在的历史原因. 其次,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使由于一战的战败已经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 赖国际市场的德国经济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当时政府无能日益不满,当时的政府事实上已经丧 失了其存在的基础.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欺诈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 党,得到中下层群众的支持.与此同时,各资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影响已严重削弱,缺乏有能力,有远见,能够吸引群 众的政治领导人. 第三,工人运动的分裂也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在德国,虽然左派力量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共产党 和社会民主党都是德国议中的大党,可是,两党互相仇视,由来已久.实际上,当时无论共产党还是社会民主党,都低 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两党都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的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会取得胜利.他们对德国工会 分裂的严重后果也认识不足,社会民主党工会,保守党工会,共产党工会,基督教工会,没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因而也就未能阻止纳粹分子攫取政权. 这样,在 1932 年的政府危机中,骗取了中下层民众支持的纳粹党,被统治阶级 推上了权力中心,得以上台执政11 对外扩张政策 对外扩张 政策: 政策1935 年,一直由国联管理的萨尔地区回归德国,同年,德意志帝国恢复了国防主权;1936 年德国军队进入从 1919 年以 来就已非军事化的莱茵河地区 1938 年 3 月 11 日,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他瞄准英法等国不愿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利 用纳粹党培植的苏台德德意志党人充当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前卒,通过 1938 年 9 月 30 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 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枪未发地又把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1939 年 3 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 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紧接着又把手伸向波兰,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1939 年 9 月,攻占波兰.27 日本的法西斯化 背景: 背景: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近代天皇制建立起来.宪法规定天皇的权力至高无上,日本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 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实际上天皇仍然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国家的权力重心仍掌握在官僚,军阀集团手 中.众议院中的资产阶级积极争取建立政党内阁的斗争屡次失败.这种状况成为天皇制下军部法西斯独裁的原因. 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工业生产普遍下降,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 格猛跌,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乘机发展. 于 1921――1922 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九国会议,美国获利最大,而日本却受到扼制,海军军备明显低于美英等国,特 别是《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又称《九国公约》 )彻底打碎了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美梦.所以日本 统治者对华盛顿体系极为不满,想迅速打破这一体系的束缚,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以实现其野心.这种极力对外扩张的 宣扬,为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及至最后专政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政治理由和有利的国内政治环境. 少壮派把北一辉和大川周明的法西斯思想与军部的总动员制思想相结合,形成比校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这样, 民间法西斯力量和军内法西斯力量结合在一起,开始了日本的法西斯化.法西斯化经过: 法西斯化经过: 军部政治化和法西斯化的进程开始于 1931 年 3 月,当时军内基层将校组织&樱会'与大川周明一起,策划发动武装政变,准备调动军队包围议会,迫使内阁辞职,建立以陆军大臣字垣一成为首相的军部独裁政府,后因内部 意见不一致而未加实施. 半年后,军部法西斯分子直接策划和制造&9.18 事变&,他们企图借此事件加强军部的政治地位,迫使内阁接受战争和法 西斯化政策.同年 10 月,樱会再次策划发动政变,打算建立以荒木贞夫为首相的军部法西斯政府,后因内部有人告密而 失败. 1932 年 5 月,皇道派制造了&5.15 事件&,以实行&昭和维新&为口号,刺杀了首相犬养毅,之后军部拒绝组建政党内阁, 结束了持续 8 年的政党政治时代.1934 年 10 月,统制派控制了军部,它发表通称为&陆军小册子&的《国防之本义及其强 化》一书,提出系统的政治纲领,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体制.该事件标志着军部已经实现政治化和法西斯化. 1936 年 2 月 26 日, 皇道派发动军事政变, 袭击政府机关, 刺杀一大批政府官员, 要求建立以皇道派为首的军部独裁政府, 但是遭到统制派和其他势力的联合镇压.史称&二.二六事件& .事件结束后,广田内阁成立,军部确立了对内阁的支配 地位,初步实现了政权的法西斯化.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家体制的各个方面明显地向法西斯体制演变.1940 年 7 月第二届近卫内阁成立后, 法西斯体制得到全面确立和强化.28 德,日,意法西斯集团的形成1922 年 10 月,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上台执政,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1929 年 10 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在其打击下,德,日分别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走上了对内独裁,12 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3 希特勒出任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6 年 3 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6 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 ,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1936 年 11 月, . 德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 年 11 月,意大利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 , 心初步形成. 日,德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 ,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 成.29.反共产国际协定 反共产国际协定名词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的协议.1936 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 ,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1936 年 11 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 .一 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此后加入该协定的还有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亚,芬 兰,罗马尼亚,丹麦以及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傀儡政权和中国的伪满,汪伪政权.该协定的签订是德,日,意法西斯 为扩大对外侵略相互借重力量的产物,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30.二战发生的根源: 二战发生的根源: 二战发生的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二十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日益不 满. 2)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三十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 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3)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 因此,制止法西斯发动的地区性局部战争,成为防止世界大战爆发的首要问题.从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 东北, 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再到 1939 年 9 月初,德国突袭波兰,二战正式爆发,说明德,日,意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蓄意发 动侵略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4)&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则都起了推波助谰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 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在 1939 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 观上祸水西纵,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 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31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名称解释: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谋求与侵略者投降,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 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13 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 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 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 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 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 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后果 : 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2 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英法两国政 府为了自己的&安全& ,实行绥靖政策,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去满足德国法西斯的要求,结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野心, 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33 二战的简要经过,主要事件,重要战役: 二战的简要经过,主要事件,重要战役:简要经过: 简要经过:1,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闪击波兰(2 战拉开序幕) 月中国的七七事变. ,7 2,德国 1 周内解决法国,最后迫使英法墩克而克大撤退. 日本在中国上海激战 3 个月,直捣南京(南京大屠杀) . 3,在英国德国与之争夺制空权,德国损失较大.此时德国无限期延迟海狮计划,准备巴巴罗萨计划(打苏联) . 4,意大利在南欧持续打败仗,迫使德国延迟了巴巴罗萨计划(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意大利在北非和隆美儿与英国鏖 战. 5,巴巴罗萨计划后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同时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与美国进行着太平洋海战(中途岛,澳大利亚附近,菲 律宾,莱特弯,硫磺岛等一系列海战) .在地面主要和国名党和共产党打持久战. 6,德国在大西洋展开潜艇战,但后来失败了.在苏联进行了(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莫斯科保卫战)德国渐渐大势已 去,毫无进攻之力. 7 最后是反法西斯的大反攻---先是在苏联的连连败退,后是北非失守,意大利暴露在前线,而中国也开始大反攻(百团, 长沙,上高会战等) . 8,意大利失守时,在诺曼底登陆前有一次试探型进攻(大学行动) .诺漫底登陆登陆后,德国基本丧失抵抗力,只有一 个阿登地区的反攻. 9,最后就是美英和苏联在柏林附近会师. 10,美国丢下 2 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11,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进攻波兰.9 月 3 日,英法对德宣战.9 月 5 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 发. 1940 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 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在 1940 年 9 月 7 日在柏林签定完毕. 1940 年 614 月 10 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 年 6 月 22 日, ,德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 年 7 月 16 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 .1940 年 8 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 突击.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 20 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 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 年 1 月 1 日,26 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4 年 6 月 6 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 年 2 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 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 3 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 1943 年 9 月 8 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 年 5 月 7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 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 71379 人,受伤人数近 10 万. 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 年 8 月 9 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 万人口中的约 14 万 8 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 年 8 月 14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 年 9 月 3 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重要战役: 重要战役不列颠空战:希特勒在 1940 年 7 月下达全面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 不列颠空战 登陆行动的顺利.结果未能取得根本性成效,英国空军成功捍卫了首都的尊严.由于德国空军无法完成夺取制空权的 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迫使英国政府投降或者是与德国合作的意图也就无法执行. 莫斯科保卫战:1941 年 9 月 30 日至 1942 年 4 月 20 日,苏军取得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 莫斯科保卫战 大地鼓舞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斯大林格勒保卫 战 斯大林格勒 保卫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 保卫 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 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 1942 年 7 月 17 日开始至 1943 年 2 月 2 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德军在斯大 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 1/4,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海军的航空母 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以 极低的代价重创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及 20 多个国家参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其于 1942 年 6 月 4 日展开, 中途岛海战 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 平洋战区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 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阿拉曼会战: 1942 年 10 月 23 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 阿拉曼会战 &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 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 1943 年 5 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西西里岛登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于 1943 年 7~8 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目 西西里岛登陆战15 的是攻占西西里岛,保证同盟国地中海航线畅通,并迫使意大利投降.结果,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从此在地中海往来 无阻,打开了登陆欧洲的大门.这次战役虽然没能消灭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但达到了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的政治目的,7 月 25 日,墨索里尼下台. 诺曼底会战: 诺曼底会战: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 1944 年 6 月 6 日 早 6 时 30 分. 这场战役在 8 月 19 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 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 ,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 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柏林会战: 柏林会战:1945 年 4 月 16 日―5 月 8 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 会战 役.经过近 二十天的激烈战斗,苏军击溃德国 100 万大军,占领柏林,希特勒被迫自杀身亡.8 日德军统帅部 代表 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法西斯德国宣告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 的终结.34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联合逐步发展和加强.7 月 12 日, 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苏联还同流亡在伦敦的捷,波,挪,比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承认 了&自由法国&运动.8 月,英,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珍珠港事件后, 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2 月 22 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 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1942 年 1 月 1 日,26 个国家即: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 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 邦,南斯拉夫,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 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 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 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到二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 52 个国家.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 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3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定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 1918 年至 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2)内容: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 品集中计划配给.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 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 对 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 罢工者即行枪决.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政 策的实质至今仍有争议, 包括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内一些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唯一目即为夺取国 内革命的胜利.但另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 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3)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 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 军起了巨大作用.36 新经济政策16 1)定义:苏俄在 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2)内容: A.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3)出现原因:1921 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 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 4)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 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5)意义: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 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第一,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 外有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第二,内容不同: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 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第三,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 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四,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 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 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第五,作用和影响不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 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采取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前者虽然在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 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它严重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 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至于 1920 年底到 1921 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后者是对传统的社会 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后者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 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 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17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 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37 肃反运动简介:苏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始于 1934 年的&基洛夫事件&.&大清洗&运动以基洛夫被杀案为导 因,以莫斯科第一次,第二次审判作动员,在 1937 年 2~3 月联共(布)中央全会上直接发动的.它的斗争目标是包括 所有前反对派成员及其同情者,党政干部和经济管理人员,内务部和军队干部,直至社会各阶层的一次大清洗,大镇压. 或者说,它是在斯大林的集中领导下,持续 3~4 年之久,设定有一系列政治目标,涵括着一系列打击对象,在运动中后 期又有某些失控的一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后果: 其一,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 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在保安机构滥用非法刑讯手段和特务手段的情况下,诬 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其消极影响祸及几代人. 其二,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 第三,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39 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或政治形式,通过暴力夺取政权与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是其主要特点.在 拉美各国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多为出身于军官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他们有别于封建 时代的国王,大封建主和民主政体所产生的总统,首相,其权利既不是来自世袭,也不是来自选举.考迪罗主义对拉美 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在国内,使拉美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状态,政变,内战频繁;在对外关系上,考迪罗好大喜 功,穷兵黩武,与邻国战争不断,为巩固政权,维持统治,考迪罗常常勾结或投靠国外势力,从而我为欧美国家重新插 足拉美事务提供了机会.40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原因 40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原因内因:1)凯末尔改革国家的坚定信念和切实措施 2)革命队伍具有组织性和明确的目标,并且执行力很高; 3)人民的支持,并且物质上应当达到革命成功的需求; 4)具有一只可靠且战力充足的军队. 5)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向西方学习的正确 外因: (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大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随之增强,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奠定了阶级基础.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 阶级政党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核心.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又对这些国家予以重新瓜 分和任意宰割,激化了这些国家和人民与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矛盾,导致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3)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的支持及援助,大大鼓舞了这些国家人民的革命斗志.18 41,凯末尔主义 ,凯末尔主义,形成于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 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个现代, 民主及世俗的国度.凯末尔主义是基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及启蒙时代的科学及教育进程所引导的. 凯末尔主义原则: 1)共和主义:反对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民族主义: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 3)民生主义: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4)国家主义; 土耳其的完全现代化要取决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5)世俗主义: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实力干预国家政权 法律 教育和社会生活 6)改革主义:反对满足现状 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坚持不懈的进行社会经济改革42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1920 年,印度资产 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 法的手段& ,来取得印度的自治.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 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 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印度资产阶级领导民 族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甘地主义.4 3 甘地与甘地主义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 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尊称圣雄甘地 圣雄甘地 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影 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 立而奋斗. 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 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精神的力量&, &真理之路&, &追求真理&等. 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 单,那就是: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他正式地在印度被给予如国家的父亲荣誉,生日也成为印度 的国假日. 甘地比较重视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政治斗争,促使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面貌.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是在印度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等.甘地 的哲学思想是宗教的泛爱论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结合; 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的自治, 独立 ; 经济思想是提倡手工纺织, 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甘地主张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 者,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 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19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叙利亚局势最新战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