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不管怎么难都要玩游戏的心态.心态不同了,诚心

最好的心理状态是平衡(二)
[第十二招:理财术]
  没有财务基础的快乐是假快乐,我决不相信饿着肚子会有快乐可言,有经济危机意识的人,快乐的质量会很高。因此,老年人也得学一些合适的理财术,以应付这个多变的社会。
  不少老年人经过一生的积累,会有一些积蓄,并且有一定的养老保险金保障。不过,老年人的医疗等开支也会相应增加。如果老年人能理财有道,会让晚年生活增色生辉。
  老年人还要改变节衣缩食的传统观念,注意增加调剂生活的开支,还可适当增加用于外出旅游、接受健康培训以及文化娱乐类的投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病及时治不如提前买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减少老两口生病几率,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理财。
  ◆老人理财以稳为主
  有40年教龄的退休教师刘老师,每月退休收入有1800多元,老伴与他收入相当,老两口还享受70%的公费医疗,退休几年积蓄了5万元。“刚退休那会儿,腿脚还利索,每年都出去旅游,但是现在年纪大了,旅行团的节奏基本跟不上。所以这两年开始研究投资,主要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刘老师说。
  已积累两年投资经验的刘老师认为,老年人投资要把握一些原则。首先,不能把“保命钱”投入到风险渠道中。如果积蓄不是太多,只够应付日常养老和医疗之用,这时必须选择储蓄、国债等稳妥的投资渠道。而如果自己的积蓄应付养老绰绰有余,并且对股市或基金等高风险投资有一定了解,这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参与。
  其次,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应谨慎投资。老年人在证券公司“晕倒”的现象并不少见,股市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经历下跌甚至暴跌是很正常的,因此老年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经受不住亏损的打击,就很容易出问题。如果自己是保守型或稳健型投资者,还是采取稳妥的投资方式为好。
  刘老师抵御投资风险的方法很简单,只投了两万多,即使亏本也不会太心疼。刘老师始终坚持小额投资,他认为这是抵御风险的最好方法。
  今年66岁的黄老先生退休后,拿出多年的积蓄30万元专职炒股,股市涨涨跌跌,致使资金仅剩20余万元。最近,黄老先生正在检讨当前的投资策略,并准备重新思考自己的养老之道。
  专家认为,尽管老年人退休后收入少了,但很多老年人还是有一定积蓄,老年人的积蓄和退休金也需要争取最大收益。但这笔钱是“养命钱”,应以稳健为主,炒股、炒金、炒汇等高风险的投资,老年人最好少涉足。针对许多老年人想用手头闲钱进行投资的情况,理财专家提醒,投资应以“稳”为主,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好选择那些有保本特色的产品。
  比如电子国债。对老年人来说,储蓄式电子国债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而且收益率比存定期的收益高。
  这种储蓄式国债需要在银行开立一个结算账户,然后再用这个账户开一个债券托管账户,便可购买国债了,购买国债的金额记录在债券托管账户中。由于储蓄式国债每年支付一次,有点类似老人领取养老金的方式,而且计算复利后,储蓄式国债比凭证式国债的收益要高。
  目前银行有很多理财产品销售,绝大多数可以保证本金,本金损失的风险较小。不过,不同的理财产品所募集资金的投资渠道不一样,收益率、风险均有差异。老人购买理财产品时,应了解产品募集资金的投资渠道,如果资金用来投资某个有第三方担保的信托计划或投资债券等,风险就小,收益率也相对较高。
  还有基金产品。基金作为一种理财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老人购买开放式基金时,首先要选择品牌度高的基金公司。
  其次是选择基金品种。在开放式基金中,纯股票基金虽可获得高收益,但风险最高,如果基金公司建仓的股票大跌,基金面值也会大幅缩水;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好,风险最低,但收益率也是最低;短债基金风险小,由于投资债券市场,收益率要比货币市场基金高;平衡型基金也就是基金募集的资金一部分投资债券,一部分投资股票,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但风险相对较高。老人在选择基金时可以进行组合投资以降低风险。
  ◆不要做虚荣心的奴隶
  自从住房被人们视为衡量生活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后,拥有一套住房成为每户家庭甚至每个人的梦想。刚工作的就计划着买房,想结婚的更是着急买房,买了房的想着换大些换好些,尤其是许多老年人自己住妥当了还未雨绸缪想给未成年的儿女备一套。各种有关买房的想法都在情理之中,各种买房需求加起来,难怪市场上的房子不愁卖。
  因为买房的人多,买房的心情迫切,买房变成生活的头等大事,所以,背着房贷过日子的人也多了起来。
  最近,一位朋友常倒苦水说,他积蓄颇丰的父母老是嚷嚷着没钱,原因在于他们不仅为自己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两室两厅,还为儿子置办了一套同样面积的住房,积蓄几乎掏空,仅靠退休金生活,难怪一向生活较宽裕的老夫妻觉得手头紧了。朋友建议他们换套小一点的,可以匀几十万元的现金过晚年生活,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说卖房子是败家,要传给孙子的。
  同样是一对老夫妻,去年托人买房,反复强调要买两房的,且备齐了买两房的资金,而他人劝说两个人住一室一厅足够,省下二三十万元贴补以后的日子不是更好吗?
  前一对老人表面风光,大房子的排场苦了自己,最后为房子所累,后一对老人则讲究实惠,日子过得很滋润。
  上述种种,说到底都是透支消费造成的,实质上是成了虚荣心的奴隶。不自量力地贪大求好,超出目前支付能力的一步到位,宁愿省吃俭用也要讲究房子的排场,甚至溺爱儿女,不仅为有工作能力的孩子买单,还为咿呀学语的孙辈早早买好了婚房,一批幼儿当上了娃娃业主。
  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大家都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平衡好房子消费和其他各类开支,年轻人梯度改善,老年人住得舒适就好,儿女买房自力更生多为父母省些养老金,父母少替孙辈操心颐养天年,大家都把自己的日子过实在了,把买房的事想明白了,或许,有关房子的欢喜和忧愁也会渐渐平淡起来。
  ◆不要“牛”了股市“熊”了身体
  近几年来,由于股市行情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到股民行列,一些股票市场、证券公司甚至安放了“老年人专用座椅”。这些老年人或目不转睛地盯着大盘,或三五成群地讨论着走势。然而,就是在这些新兴股民中,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承受能力较差,在炒股时晕倒,甚至猝死的悲剧时有发生。
  炒股对老年人有许多不利的影响。
  炒股是一种近乎赌博的行为,指数是升是降,自己是赚是赔,对老年人来说,无论在健康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弊大于利。
  首先,无论是“赢的还想赢”,还是“输的想翻本”,都容易造成老年人情绪上的波动,影响其睡眠质量。不少健康状况欠佳的老年人,一旦长期思考着股票升降的事情,忘记了服药,荒废了晨练,整日被股票弄得晕头转向,就容易诱发高血压、脑出血、心肌梗塞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另外,炒股票时,很多老年人在电子屏幕前,一看就是数小时,这会伤到老年人的血脉、筋骨等。
  其次,炒股不利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家庭和睦。有的老年人除了每天到证券公司“蹲点”,回到家也一直忙着看各种投资分析的杂志、报纸,炒股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使自己和周围朋友接触的时间逐渐减少,与家人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
  最后,老年人投进股市的钱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养老钱投入股市。然而股市本身是大鱼吃小鱼的地方,风险特别大。多数老年人在身体条件、经济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年轻人,一旦遭遇股市下跌,其所遭受的财富与精神的双重打击是他们所不能承受的。
  用健康的心态炒股。
  如今,不少老年人抱着“进股市就会赚钱”的心态,把存款取出来纷纷投入股市,而这其中非常多的老年人连股票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老年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涉足股市呢?
  老年人的幸福来自健康。因此,老年人应首先做好自己的养生保健,才能掌握手中的健康钥匙。投资理财的方式很多,炒股亦如此。因此老年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炒股,即在拥有健康身体的情况下炒股。老年人要主动关注健康、促进健康,而不能漠视健康,随心所欲地透支健康。
  炒股还需要良好的心态,老年人更需要心平气和。老年人最好把炒股当成生活的“调料”,要先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炒股的能力,再用手中的闲散资金炒股,并做好失败后心理和财力上的准备。保持平常心态,老年人才会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
  股市不仅是一个鲜花环绕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布满陷阱、耗费体力精力的地方。涨跌和波动是其铁定的规律,老年人切莫因遇涨而过于激动,遇跌而过分伤感,这样对身心都没有好处。奉劝老年朋友不要用养老金炒股,更不要借钱炒股。拥有健康,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股市中处之泰然。
[第十三招:无为术]
  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的信心。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稳的幽默。无为也是一种风格。
  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比如说自己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不忌妒旁人的成绩。还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还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还有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只能说服自己的自我论证,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还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
  还有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老而适当
  “老当益壮”,就精神而言自然不错,然而生理上的衰老却是无法阻挡的。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当提倡“老而适当”。
  有一些老年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完全可以像青年人一样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因而喜欢给自己戴“老骥伏枥”的高帽子,唱“宝刀不老”的高调子,总想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办得很圆满。还有些老年人,时不时想抛头露面,在报纸上有名,在广播里有声,在电视上有影,总想给青年人一些“谆谆教导”,甚至为争一个署名前后、一次上台机会耿耿于怀,使自己处于忧郁烦躁之中。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做些有影响的事、引人注目的成绩,似乎就不是老有所为,就是虚度年华。那么,究竟如何认识和看待老有所为呢?
  老有所为,就是人到老年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是说一定要多么风光,多么轰轰烈烈。
  不错,曹孟德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那是指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非是要“老骥”都去“长途跋涉”;苏轼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词句,“聊发”,即指略微、有分寸、有节制,不是说老年人一定要和年轻人一样争强好胜。这就要求老年人要“服老”,要有“见好就收”的涵养和功夫。人老了,不一定非要“志在千里”不可,“志在百里”也行,只要有个不老的心态就好。你可以在心理上把自己看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你必须承认在生理上已是“近黄昏的夕阳”。
  所谓“适当”,并不是反对老年人“为社会作贡献发挥余热”,而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首先是必须有勇气正视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地思考“夕阳生涯”,才会想到如何保持“适当”的心境坦然地走完人生,就像庄子说的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艺”的追求。
  老人有了豁达大度,就不必非要“老当益壮”,去硬撑着干那些自己体力已难于支撑的工作。可以做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事,可以为年轻的一代当当参谋出出主意(当然只能是仅供他们参考,千万不要自以为自己的那一套无比正确,倘若那样,那就又有点“老当益壮”的味道了)。如果身体还好,适当在哪里讲讲课献献艺什么的也很不错。
  所谓“适当”,指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情愫。人贵有自知之明,你可能曾经“叱咤风云”,但你现在不是,这充分证明了地球离了你一样会转。所以你不必再去发号施令,更不必心态不平衡,当然也大可不必牢骚满腹。不如超脱一点,思想开朗一点。
  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早晨不能不锻炼,但不必大动干戈,适当活动活动,让身体轻松一下就行了。有这样一句话:老而无病才是福。如果你老是病恹恹的,“看病难”且不说,给家人造成的麻烦最终会让你自己痛苦不堪。一个人的身体如同一把刀,用了几十年了,再怎么磨也快不了了。到了这种时候,你再不好好保养还指望以后的什么时候呢?
  人上了年纪,不要再奢望别人会对你怎么样,最好是自己安排自己。比如不妨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弥补一下过去因为忙而留下的遗憾;不妨去看看在外工作的儿女,有精力就给他们带带孩子,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还不妨学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烹调什么的,既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又扩大交流。
  “服老”,说到底就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求真务实,是一种清醒和理智,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斗志衰退。世界上原本没有完美的事物,花不能常开,月不能常圆,人不可能常好。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放弃,对名利得失之类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人到老年,学会老而适当,不但可以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活出一种味道、一种境界来,而且对于延年益寿也大有帮助。
  ◆不给自己念紧箍咒
  孙悟空的紧箍咒是唐僧念的,是唐僧为束缚住这个桀骜不驯的大徒弟用的,孙悟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够成仙得道,以解开紧箍咒。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人却不知不觉中自己给自己念着紧箍咒,把自己束缚起来了。一对师徒走在路上,一个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师父问他:“为什么不走了?”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绕,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
  师父:“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徒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
  师父说:“这两者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你太执著了。”执著二字,对人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人,也都十分重视执著二字。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无数的贤人哲士教导我们:人生路上不设定目标不行,目标选定后没有勇气不行,光有勇气没有千斤压顶不弯腰的执著精神不行。世间万事唯有执著地追求,才能使目标实现。由于我们长期受此教育,所以,执著二字在人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一潭静水,丢一个石子下去,激起一道水波,水波自然地会慢慢扩散、消失,如果你异常强烈的追求水波消失,不顾自然的规律,想继续用石子去砸水波,强行让水波消失,那么,水波会越来越多,适得其反。这,就叫违反自然,也就是去强行做本来做不到的事,反而会失去更多。
  人的心,岂不是如这潭静水?
  自然从来没有消失过,他永远、一直在,你在强迫的时候它也在,只是被你的执著所掩饰了。浙江有一个姓邵的老爷子,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年轻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邵老爷子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考大学的努力,但总是屡战屡败。近年政府取消高考的年龄限制后,他又一年一年地报名参加高考,63岁的他,成绩当然无法和应届生相比。他立誓不考上大学不结婚,所以至今孤身一人。为了考大学他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复习,没有时间去挣钱,至今他家里还没有电灯,那微弱的烛光是他唯一的光明。执著地追求大学梦伴随他走过一生,但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了。我们不能指责邵老爷子的执著。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觉得邵老爷子的执著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不懂得放弃执著,有时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放弃执著,不是你对现实的投降,而是你将你的境界调整到一种更高的层次,将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少烦恼的状态。让自己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遇到什么样的烦恼,碰上什么样的悲伤,都能以放弃执著的心态,将这些困境、烦恼、悲伤都不放在心上。因为,放弃了执著,就没有了为我的动机,没有了为我的动机,就不会存在为它的动机,无我无它就是一种超越自我和超越现实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无奈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你不懂得放弃也许就意味着毁灭。
  要打破执著,其实困难重重。毕竟执著缘于渴望,修持不执著的最大目的,在于摆脱“情绪”的支配,让爱恨情仇不在内心积存。
  那么怎样才能修炼放弃执著的素质呢?当你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你能否这样来反问一下你自己:
  当你感到痛不欲生时。你反问自己,这样难过有意义吗?
  当你梦想化为泡影时,你反问自己,怨天尤人有效果吗?
  当你面对重重难关时,你反问自己,恐惧无为会解决吗?
  当你落到一贫如洗时,你反问自己,死命赚钱能带走吗?
  当你头上乌纱落地时,你反问自己,权力比生命重要吗?
  不敢说这就能绝对地培养出放弃执著的素质,但遇事时能这样冷静观察和反思,慢慢地就能摆脱名利的枷锁、权力的追逐、欲望的羁绊,训练出一种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境界来。观照心海,看看自己面对贪痴及诸多烦恼时,是否已能悠游于事外,只要我们能冷静地观察事物,适时地放弃执著,还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的放弃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清静无为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
  古人养生学的许多著作告诉我们,清静无为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古代许多养生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清静无为养生法。
  战国时期哲学家,享年83岁的庄子,是清静养生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山“清静为天下正”,而后又在《庄子·刻意》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指出“清静”就是“平易恬淡”、“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庄子把养生分为养形与养神两方面,而要做到“形神不亏”,关键就在于清静。
  具体说来,古代人所说的清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所处环境的幽雅僻静,二是指心理状态的宁静恬淡。
  寻求宁静的环境,其实也就是为了避免心理遭受外界的种种刺激。今天,在工业发达国家,喧闹的汽车、嘈杂的人声、摩天大楼的阴影以及犹如潮涌似的信息,使人的心理终日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失去了应有的宁静,致使身心疲劳成疾。由此也足以证明古人的清静养生法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古人清静养生法的核心不光是指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心理态势,即内心清静恬淡,这才是真正的清静。
  如何求得心理的泰然自若、虚静闲适呢?《淮南子·精神训》提出了三个字:省嗜欲,对此,刘安从医理上作了深入的阐发。他说:“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指出只有“省嗜欲”才能使气血专一灌注五脏,才能使人耳聪目明、健康无病。反之,“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不定矣;五脏摇动不定,则气血滔荡不休矣。”所以,“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一个人若嗜欲无穷,其心理就会始终处于焦灼不安之中,于是“志气日耗”,气血耗竭,寿命必然夭折。
  要使心理清静,就必须清心寡欲。
  求得心理清静至关重要的一条则是对功名利禄、荣誉地位之类淡然处之,不孜孜以求、不为之奔波劳碌,这样就可以摆脱使人心神不宁的种种人间纠纷。
  古人养生,重在清静,这对渴望长寿的当代人,依然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今天不可能都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找到一处幽雅僻静的生活环境,但是省嗜欲、淡功名、薄利禄,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宁静闲适,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力求做到的。
[第十四招:欣赏术]
  现代生活,机会多多,赚钱容易,花钱也方便。这样的生活,最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现代人的生活内容除了赚钱,就是花钱。其实,应该给自己保留一些闲情逸致,多做一些心灵的体操,让精神也放松放松。
  人生有限,金钱无限,人生的乐趣,关键是看你活得开心或不开心,而不是取决于金钱的多寡。一个人,懂得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为花开而笑,见雨落而喜,不放过任何一次陶冶情操的机会,这样一种收获,岂是金钱多少可以衡量的。
  不要以为把清早的时间用来欣赏世界是在浪费光阴。早晨清新的空气,鸟儿嘹亮的叫声,一定会给你一个喜悦的心情。这样生活,你会觉得脚踏实地,你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也一定比别人深刻而清晰,会品味出生活的许多滋味。
  ◆欣赏是人生的阶梯
  无知,便无欣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然就无欣赏可言。
  欣赏就是赏识,欣赏就是领略。欣赏就是视线之内的一份美好。
  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别人欣赏是一种承认。无人欣赏则为一种大不幸。如果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有人欣赏,那孟浩然就不会发出“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慨叹了。
  鸟啼而欣然,花落而自得。可见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机。
  欣赏高山,自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河,自会在大河的澎湃中感悟到气度与洗礼;欣赏大树,自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与尊严;欣赏小草,自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
  欣赏不同于好奇,需要有一双睿智而又真诚的眼睛;欣赏不同于猎艳,需要具备艺术的敏锐心灵,需要那份澄澈境界的雄阔。
  欣赏是人生的阶梯,会产生奇妙无比的效果。欣赏更需要慧眼独具,角度不同。正如明代学者洪应明所言: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一个碌碌无为的浅薄者,是没有欣赏可言的。
  既然不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平庸之辈,就要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试着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自卑表达成自信,把不满改写成奋争,把孤傲挥洒成壮观,把委屈升华成峻岭,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摔打成练达……从半生的平庸中走向前去,尽管脚下没有红毯铺地,头上没有彩霞满天,但一生的欣赏也许会成为永恒的风景。
  当然了,在所有的欣赏中,人,是最难欣赏的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会相识、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质及魅力,欣赏、喜欢和爱便成了我们最难把握的尺度。
  但是,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一定是一个不会爱的人。发现、品味世间万事万物和谐与美,这不仅是艺术家的功课,同样也应是每一个追求人格完美的人的功课。
  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围的人,你便会更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欣赏自己
  有人和别人聊天,常常欣赏和赞叹别的人和事,谁当了官,出尽了风头,谁退休又打工,大把大把进钞票,谁风流潇洒,桃花运随身走,谁子孝孙贤有福气……却很少有人欣赏自己,珍爱自己。
  其实,世界是五彩缤纷、瑰丽多彩的,是惹人欣赏的。在欣赏这世界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自己一点信心,留一点时间欣赏自己。
  珍爱自己,自我欣赏,常常被人们与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等负面的词儿连在一起。其实,只要不是欣赏自己的缺点,而是欣赏有缺点的自己,有何不好?试想,连自己都看不重的人又怎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不要掩饰自己,每天生活在别人的看法里。挺起你的胸膛吧,你就是你,即使有人不喜欢也不必在意。
  珍爱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优势而有价值,你便不必依赖别人来提高你的价值,也不会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你的旨意。当你学会了爱自己,便会推己及人,很快懂得爱别人,并通过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来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样,你对他人的帮助中便没有了虚假的成分,你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感恩,而是从帮助别人、关爱别人中享受真正的快乐。
  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或平凡或美丽;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或委婉转折,或平平淡淡。珍爱、欣赏,风景更优美;珍爱、欣赏,故事更动听。从珍爱欣赏的镜子里折射出自己,其实只是换了一个方向。平常的相貌中自有风流的亮点,平凡的人生中也不乏闪光之处。一帆风顺当然很好,可是经历苦难而不倒的人更令人赞叹。成功的喜悦,屡败屡战的斗志,都弥足珍贵。
  生命在不停地走着,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蓦然回首,会惊喜发现,自己走过的地方原来也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
  ◆学会为别人喝彩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颇为得意的画后,拿到画廊去展览,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画家在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他的要求: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画有欠佳之笔,均请在画上作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这幅画,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决定换个方式试试看。他又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画廊去展览,不过这次要求与上次不同,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他们认为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现在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面对着同样的一幅画,为什么评判上会有如此大差异?想来是这样的:
  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看,那么这幅画是满身缺点与漏洞;抱着挑刺眼光看的人,看后觉得作品不好,自认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换作用欣赏的眼光去观赏,那么这幅画便满身都是优点。抱着欣赏眼光看的人,看后觉得作品很棒,自然会心情愉悦。一次,在老干部活动室,老李的一篇文章荣获某报征文一等奖,大家都为之高兴,有人还提议让老李买来喜糖和喜烟。本来这是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儿。谁知老肖却不以为然地讽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还不知在哪里七拼八揍抄来的。”一贯要面子的老李气不打一处来,便回敬一句:“你抄给我看看,给大家看看,能获一等奖,我在县城最高级的饭店请客!”
  场面十分尴尬,这时,老刘站出来指责老肖说:“你怎么一见别人有成绩就吃醋,就不高兴?我们都是老同志了,应该学会为别人高兴才是!”生活中,类似老肖的人也并非绝无仅有。每当看到别人有了荣誉或成绩时,他就浑身不自在,就“醋”味十足,千方百计来贬你、损你,非把你说得一文不值才心理平衡和满足。其实这种“酸葡萄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自私、虚荣的反映。
  学会为别人喝彩,往往会解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忧愁,可以从“自寻烦恼”中解脱出来。学会为别人喝彩,可以从他人那里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内心深处都有被重视、被肯定、被崇敬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实现时,人的许多潜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会奇迹般地激发出来。一个人在为别人高兴的同时,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能减少自己许多苦恼。
  为别人喝彩,实际上是向别人的长处学习取经,从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并在为别人鼓掌喝彩的同时来增强自信心,也是对别人所取得成绩和成功的赞许和肯定,对别人也是一种价值承认,对于增强彼此友谊,融洽感情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都应有“别人快乐我高兴,别人光荣我幸福”的胸怀和气度,加强自身品格、情操、道德修养,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励人、支持人,多为别人高兴,就是在为自己加油;多为别人高兴,也是鞭策自己,同时也能构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五招:宽心术]
  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健康还要靠心补
  人的意识、思维、自信以及意念等,都属于心理范畴。从生命科学角度来说,心理必然影响到生理,养心对于健康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心境,都应该学会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生活,这样可以免除很多身心疾病。
  我们经常见到在年纪相仿的老年人中,有的反应敏捷、步态稳健、精力充沛;有的则思维迟钝、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养心。只有养心,才能真正延缓时光老人的脚步,助人健康长寿。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医师、养生研究室主任孔令诩教授认为,养生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养心。他说:“《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你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病患,心态都是首要的。
  孔令诩教授发现,肿瘤患者中比较放得开的人,活的时间就长,越是紧张的人,越容易出问题。从长寿人群看,尽管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但却都是心境豁达、恬淡之人。百岁老人,很少有脾气急躁、冲动易怒的人。
  可见,健康还要靠心补。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和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遭遇相似,但由于对养心的重视不同而寿龄相差悬殊。柳宗元青年时即胸怀大志、力求改革,但由于身处唐朝末年日趋衰落的时代,被贬官流放后,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寿终47岁。苏东坡同样是沉浮官海,几起几落,遭遇甚至比柳宗元更惨,44岁时因“文字祸”入狱,可他能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对逆境仍处之坦然,享年66岁,在当时可谓长寿。
  柳宗元养身不养心,几经打击后,心情十分忧郁。而苏东坡则能随遇而安,重视养心,始终保持一种开朗、豁达、恬适的心境,从孤寂中寻找高雅情趣,因而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走到了当时的高寿之年。
  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涯中,竟能获得长寿,堪称奇迹。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善于养心。他在宴会上宣布:“除了老了,我没有崩溃!”这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安然走过了54年的幽禁生涯。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享寿近百岁。长寿秘诀就是“顺其自然,不背包袱”。凡遇不如意事,任其来去,自己不背苦恼忧虑的“包袱”。否则劳心伤神,有害健康。慎,谨慎处事。凡事做最好的努力,又做好风险防范预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规避了万一的风险,进可以成功,退可以安全。和,和谐为上,心平气和,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比你富裕的人千千万,比你困难的人万万千。如果能够持有这般心境意念,一定会天天过得自娱自乐。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以心境为背景,心境可谓各种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因素。“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既然养心对于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心境,时刻铭记,健康还要靠心补。
  现代养生提倡自我保健,心身并养,但更注重养心。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健康构成元素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0%,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针对个人生活方式占60%,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先生说:“在这60%当中,膳食占30%,心理占30%。对待这30%的心理因素,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然而,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所以说,健康取决于心理健康。养心,首先要把它养“宽”。心宽体健,心平气和,五体安宁。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著名作家苏叔阳认为,健康就是和谐,包括两种和谐,一是心理和谐,二是生理和谐。首先要心理和谐。心胸宽广了,心理就容易平衡;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后,病就没有了,即使偶尔生病,恢复起来也很快。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不妨读读下面这首宽心谣。宽心谣
  日出东山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坏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合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内孙外孙同相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胖养天年,不似神仙胜似神仙。
  ——送给晚年幸福生活的老人们
  ◆心宽即福
  陕西延安有位姓吴的和尚,140岁时还能担40公斤的柴火上山,他有一首长寿歌诀曰:“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只要你能跳出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足见除酒、色、财之外,气也是人们健康长寿之大敌。
  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道出了过来人的深刻体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总而言之,求健须息怒,长寿应制气。宽宏大度,胸怀坦荡,乃益寿延年之道也。
  放眼我们周围,确有一些老者待人处世太小心眼儿。他们钓鱼因空篓归来而郁郁不乐,为一盘棋的输赢而不惜恶语相向。人心一狭隘,人就会变得偏执。身为长者而无长者的雅量,宁不赧然?有位老太太年轻时就守寡,好不容易将一双儿女拉扯成人。孩子成家后,老太太既想念儿子,又牵挂女儿,只好两家轮流住。到了儿子家,她总嫌儿媳家务活做得少,心疼儿子忙里忙外,到了女儿家,又心疼女儿干这干那,埋怨女婿不顾家。结果,老太太一来,两个阳光明媚的小家庭,常因此“晴转多云”。这位老太太的不开心是不是有点狭隘呢?其实,心宽是会做老人的重要表现。就是要明智豁达,以理性来对待成家的子女。儿女成家后,自然要将一部分爱分配给伴侣,夫妻抢干家务活,体现相互间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当老人的连这类事都看不惯,未免有点讨人嫌了。其次,要用体谅之心来对待孩子。有些老人总喜欢唠叨当年如何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一旦孩子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伤心地数落孩子不孝顺,弄得“代沟”加深。
  会做老人的,要在家庭生活中多讲奉献,体谅孩子的难处,创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再者,老人要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子女的生活。只要不是大是大非,少管少问。假若事事较真儿,整天生闷气、不舒心,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就不明智了。
  其实,人到老年,五湖四海都走过,五颜六色都见过,酸甜苦辣都尝过。饱经尘世风霜的历练,人生经验丰富了,哲理性的思考活跃了,自然就应该显出智者的大度来。
  享年101岁的北京大学原校长马寅初,曾因其“新人口论”获罪,终被革职。当他的儿子将被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儿子告诉他被平反的喜讯,马老也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马老夫子宠辱不惊的心态跃然纸上,所以能如此哉,心宽大度耳!
  大名鼎鼎的金庸老人主办香港《申报》,为不少实力派作家开设专栏,但所付稿费偏低。作家亦舒要求提高稿费,金庸果断地予以拒绝。亦舒因此撰文骂金庸。金庸不恼不怒,平静地微笑着说:“骂可以骂,文稿也照样登,但稿费不能增加”。心宽者外表看似静若止水,内心却涌动着机敏与睿智,金庸之所以为金庸,基于此!
  为人心宽大度,才能生活得有尊严,即使是垂垂老矣,也会老得从容,老得优雅。
  心宽即福。这对于那些陷于各种小事中不能自拔,弄得精疲力竭,心理健康大成问题的人来说,倒不失为一剂良药。
  ◆宽容是爱的精髓
  天宽地宽不如人心宽,心宽则容物、容人、容事,有容乃大。
  安徒生有这样一则童话叫《老头子做的事总是不会错的》。故事并不复杂。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集市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头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由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一大袋烂苹果。在每一次交换中,他总想着要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一大袋子烂苹果到一家小商店歇气时,遇到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得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说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如果他回家不受老伴任何责罚,金币就输给他。于是,三个人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跑过来拥抱他。老头子毫不隐瞒,将全过程一一道来。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老太婆都十分激动地予以肯定:“哦,我们有牛奶了!”“我们有羊奶、羊奶酪、羊毛袜子了!”“哦,我们可以在冬至那天吃烤鹅了!”“哦,我们可以养一群小鸡了!”诸如此类。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开始腐烂的苹果时,老太婆非要给老头子一个吻。因为一个吝啬的女人早上对老太婆说:“我连一个烂苹果都不能借给你。”老太婆说:“哈,现在我可以借给她十个,甚至一整袋子烂苹果呢。这太好笑了!”说着她搂住老头子,深情地吻他的额头……
  英国人就此输掉了一袋子金币。初读这篇童话时,也许你还不能理解这其中的深刻含义,以为是安徒生在讽刺嘲弄愚蠢之人,或是在宣扬“夫唱妇随”。其实,他是要告诉我们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基础是宽容、尊重、信任和真诚。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老头子”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从童话中,我们能学到的是:即使对方做错了什么,只要心是真诚的,就应重过程、重动机、轻结果,充分理解对方的行事做法,不苛求、不责怨。这样才能有家庭的和睦,夫妻的恩爱。宽容是善待婚姻的最好的方式,必然会创造出爱的源泉,婚姻也因此一定如童话般妙趣横生,和美幸福。
  爱是一门艺术,宽容是爱的精髓。
[第十六招:低调术]
  什么是福?
  福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活得像清风明月一般,淡然坦然,自然而然;福就是不钻营,不谄媚,不损人利己,得所应得,当所应当,做事不亏心,睡觉总不作噩梦,半夜敲门心不惊;福就是带着一颗仁者的平常心,毫无功利地看着世界,就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万物之感情,俯瞰万物扰扰,焉如江海之载浮萍”;福就是平平安安,平平淡淡,平平静静,平平稳稳,不忧虑,不焦灼,总能漫不经心,波澜不惊地过日子。
  人到老年,要自觉放低自己,保持低调,以良好的心态平和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要听信顺耳的奉承话,不要不识时务地抛头露面,不要去乱插手管事,不要怕失去坐主席台和讲话的机会,要去掉令人尴尬的指导癖。“芳林新叶摧陈叶”,“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奋斗了,我们尽力了,我们交班了,我们就要自觉为接班者鼓劲、加油、喝彩!
  人到老年,才真正读懂了哲学。生活实践使我们领悟了月满则亏,日中而偏,苦乐相随,福祸相依的深刻含义。因而,他们做事谨慎,做人低调,不走极端,留有余地。得意不骄横,失意不颓丧。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
  ◆修养越高的人越低调
  他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一位老人,曾经有着传奇的人生:
  青年时期,他与许多热血青年一起,振臂高呼救国,办过杂志,写过文章,篇篇都是犀利檄文,他因此蹲过国民党的监狱。后来,他有官不做,以教书为业。他的才学,到了博古通今的地步,因此培养了许多优秀学子。他曾经在许多政治运动中受过迫害,吃过不少苦头,但他毫不在意,依然笑对春风,举步从容。
  晚年,他带着目不识丁的老伴和几箱书,回到了故乡。他请人翻修了半颓的祖屋,在祖屋的门楣上,用行楷写下了“归来居’的匾额。在匾额的上方,用隶书抄写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同时在空余的位置,画了几笔淡淡的兰花。他把门庭打扫干净,住了下来。
  从此,他开始了晚年的生活:养花、种草、写字、画画。他养的花草,有月季、吊兰、君子兰等,冬天还有水仙。在他家的小天井里,他经常给花草浇水。而他身后,悬挂在里屋门墙上的一株吊兰,蔓生的枝条衍生的阴影已把半边墙遮蔽。他的家中,悬挂着他的书法和国画作品。他画马、画兰花,他的书法草隶篆俱佳,内容有文天祥的《正气歌》、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陶渊明的诗。他最拿手的,是板桥体,行云流水,似俗似雅。偶尔,他还会腌制酱菜、豆腐乳、小片的腊肉。他精通腌制术,经他腌制的食物,竟有一股与村里人不同的美味。因为我经常去他家读书,常被他留下来用餐,多次有幸尝到这种美味。
  冬日的阳光下,他躺在他祖屋前空地的躺椅上闭目,有人经过也充耳不闻,像是回忆起某件已相隔久远的往事,或是陷入对往昔的叹惋之中,或者他会翻阅古籍。他读书的样子十分端庄,仿佛他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圣物。
  黄昏,他经常在田野中散步。偶尔,他会和路遇的老农攀谈,聊起庄稼、天气,更多的时候,他会一言不发,举止安详。在绿色的田野里,他头顶雪冠,白衣飘飘,像极了传说中的仙人。
  经常有村里人登门向他求字,作为亲友娶媳嫁女上梁的赠礼,或者新居永久的门联。他用上好的红色撒金宣纸书写,文字大多由他拟成,内容典雅庄重,文采斐然。每副对联,他都亲自裱好,并且收五元的工本钱。故乡五里方圆的许多房子的门前、厅堂至今保留的文字,都是他的作品。他总是高兴地说,每件五元,除了成本,略有盈余。说这话的时候,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这种非常有意思的“买卖”,让他获得了世俗的欢乐。一个人的晚年生活居然可以安排得如此浪漫而充满诗意!
  这位令人十分尊敬的老人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
  ◆安于当个“老头儿”
  老王“打的”回家。当出租车在大院门口停下时,“的哥”扫了一眼周围环境,好奇地发问:“您,家住这儿?”
  显然,他有点不相信眼前这个不修边幅的老人,会是这里的住户。
  老王冲他一笑。于是他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说道:
  “噢,我明白了。您过去是个’头儿’,现在是个’老头儿’,对吧?”
  一句话把老王逗乐了。难怪人们常说出租车司机个个都是“业余政治家”,明察秋毫,一字增减,就把问题的要害点破了。
  老王一直在玩味这个“头儿”和“老头儿”的微妙不同,越发赞叹中国语言的丰富幽默,这样的妙语,在外国语言中恐怕是很难找到的。
  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老头儿”从来不算是尊称。记得在纪晓岚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酷热难当,纪晓岚赤着膊在书房里编修《四库全书》,忽闻一声“皇上驾到”,他来不及穿衣迎驾,情急之下,慌忙躲到桌子底下。过了好一会儿,不见动静,以为皇帝走了,便大声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不料皇上正悄悄坐在旁边翻看书稿,闻言大怒,当场命令纪晓岚从桌底爬出来,要他解释清楚“老头子”是什么意思。在这危急关头,大才子纪晓岚竟然有板眼地奏道:“老,寿者之谓也;头,至高无上之谓也;子,视万民如子之谓也(大意如此)。”皇上虽知他在胡编,却也转怒为喜,赦了纪晓岚“大不敬”之罪。尽管纪晓岚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老头子”(或曰“老头儿”)毕竟不是中听的称谓。像穆青同志那样,在新华社被上上下下直呼为“老头儿”,已成为一种尊称、爱称,则属于特例,另当别论。对于众多曾经当过“头儿”的人来说,一旦升为“老头儿”,总是不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甚至心有不甘。
  由于不习惯或不甘心当普通“老头儿”,就容易生出各种奇特的心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便是不甘心当“老头儿”心态的突出表现。于是,明明已经觉得力不从心了,还是喜欢听“宝刀不老”,喜欢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明明已经不在其位了,还是忍不住对不该再干预、过问的事情过分“热心”,从而凭空添出许多烦恼。学句时髦话,这恐怕也算是一种“老头儿综合征”吧!
  从“头儿”到“老头儿”,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必然过程。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已经尽到了应尽的社会责任的“老头儿”,应当顺应这种变化,习惯这种变化。像《诗经》里说的:“民亦劳止,汔可小休”,好好地享受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小休”人生,安于当个“老头儿”,甘于当个“老头儿”。这其实也是一种贡献。
[第十七招:有为术]
  有人说,人生如书,呱呱坠地的第一啼声是序言,少年时的无忧无虑是诗歌,青年时的不知天高地厚是抒情散文,中年时的疲于奔命是报告文学,老年时的细细品味是后记。仔细想来,颇有道理。
  写序言时,婴儿刚来到多彩和光亮的世界,自然发出优美的音符;写诗歌时,有父辈的呵护,无忧无虑,自然跳跃着欢快的诗行;写抒情散文时,年轻气盛,笔走龙蛇,自然有气吞山河的文章;写报告文学时,事无巨细,洋洋洒洒,自然有难以封笔之势;写后记时,犹如大梦惊醒,回首一生走过的歪歪斜斜的脚印,盘点数十年走过的难以忘怀的最精彩的历程,自然有难以下笔之感。
  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后记并不好写。因为后记是岁月的见证,经验的结晶,生命的挑战,心灵的升华。只有写好人生后记,才能在自己的里程碑上镌刻出一次次腾飞、一串串硕果、一个个辉煌,使自己的生活既有激情,又充满活力;既有从容,又有豁达。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后记。有风景如画,也有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杂草枯荣,只要你用心写好人生的后记,就会享受生命的过程,使自己拥有一个殷实的晚年。
  ◆有德有为者长寿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生活窘迫,时运不济,逝世时73岁。
  孔子一生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生活的纷扰,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可是仍然长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积极提倡“自强有为”。他常教导学生,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他有一句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他一生十分注意养德立德。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还主张进行积极的人格修练,做一个“仁者”。所谓“仁者”,就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怎样成为“仁者”呢?孔子的回答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准确地抓住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告诫人们一生要警惕三件事: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
  孔子长寿,正在于他将“养其身”与“养其德”和“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万名居民之后向世人宣告了相同的结论:善恶影响人的寿命。
  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倍。这一结论并不因种族、收入,是否进行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如何等因素而改变。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就是无名利得失,能起居有常,合理膳食,坚持体育锻炼,而善待他人又可以收获感激和友爱,使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得到缓解,有益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故而使人长寿。相反,恶者心中充满愤怒,势必一触即发,难免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至于违法乱纪的人,由于做贼心虚,经常坐立不安,整日背着沉重的包袱,精神压力有增无减,其寿命自然不会长。
  ◆笑迎人生新起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成空。到了退休年龄,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有人认为,“该颐养天年,回家抱抱孙子”;“人老了,遇事无能为力了,看破红尘蹉跎度日而已”。然而,有更多的人认为,生命有晨暮之分,夕阳同样美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之后的黄昏时光,其实是人生崭新的一页。
  黄昏时光是人生路上一个丰收的季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成熟、见识、自由、自主、超脱是其标志性的特征,可以更加客观地审视一切;可以在更为深邃和广阔的时空里谈论人生,谈论青年、中年和老年;可以插上回忆与遐想的翅膀,让思想自由飞翔。
  在此阶段,不论古今中外,年迈而有所贡献的人比比皆是。
  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84岁提出“巴甫洛夫学说”;英国剧作家、社会活动家萧伯纳,93岁时写了剧本《牵强附会的寓言》;法国一位女钢琴家104岁还登台演奏。在我国老有所为,而且大有作为的也是数不胜数,如南宋诗人陆游,85岁高龄仍写诗不倦,一生写了一万余首;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88岁画祝融朝日图、祖国万岁等名画,93岁仍然坚持画画。
  当今时代,成千上万的老年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求知,其热情几乎超过自己当年学龄时代。老年人在求知中更是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意义。
  事实表明,退休后是人生崭新的一页,不是日薄西山,而是暮霞满园。它的时间并不短,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若能坚持适度锻炼,加强自我保护,就能延长生命,增添活力;若能坚持求知不懈,不断充实自己,就能赋予生命更为积极的意义。有一位老人,患了偏瘫。经过一番治疗后,她逐渐能够下地活动了。
  有一天,她发现她居住的小区因拆房子留下一片空地,可是因为缺少管理,这里变成了一个垃圾场。
  老人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她想在这片空地上种植一些花草。
  想到就做。她便让子女买一些花苗和花籽回来。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那些花苗大都成活了,花籽也都生出了芽。以前那些喜欢将垃圾往空地上倒的人,再也不好意思倒了。有些居民还经常主动和她一起清理周围的垃圾,甚至也买回一些花苗来,与老人一起种。
  不久,那片空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小区的居民经常聚在花园周围赏花、聊天或者锻炼。
  一些人感激地对老人说:“这个花园是你的功劳啊!”
  老人回答:“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能给大伙留下一个花园,也就满足了。”一个人从世上走过,总要留下一些东西。人生度过了阳春、丽夏,到了生命的秋天,更要珍爱这段时光。只要你不曾或者不打算蹉跎岁月,你拥有的就会是一个充实的秋天。“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夕阳无限好,笑迎金黄昏。人生易老志不老,金秋红呆更傲霜。人生在世,虽说生命可贵,但最重要的是活得有质量,有价值。人在生理上只有一个春天,但在精神上可以创造第二个春天。愿所有的老年朋友,在人生旅途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注重科学养生,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继续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把握人生的黄昏时光,拥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
  “既无长绳系山口,又无大药驻朱颜。”古人早就懂得简单的道理: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
  有些人将“老”和“无用”联系起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人老是块宝。老人走过了好几十年的生活道路,有丰富的阅历,既有失误的教训,更有宝贵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传授给后辈。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赋诗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在“老竿”的扶持下,新竹才能茁壮成长,更上一层。老一辈有责任给年轻人授业、解惑,让后辈更好地前进,促进社会飞速地发展。
  在体力、精力充沛下,老人们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少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理论家,都是在晚年才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烈上暮年,壮心不已”,这难道不是无数老人的共同心声么?!
  俗话说:“家中有老,赛如金宝。”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情况,分担些年轻人的事情。比如,帮助安排家庭开支,协助教育孙儿孙女,为年轻人搜集些他们必需的工作和学习资料等等。
  老人们在充分享受晚年乐趣的同时,在尊老养老的环境里,仍可以在爱国、爱幼、爱事业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成“名”成“家”。
  “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花甲之年的人,仍可有所作为。谁都不必自暴自弃,自怨自艾。从某种意义上说,晚年正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是“结宝”的时期。美国老人哈里·莱伯曼74岁退休后,经常去一所老人俱乐部下棋,消磨晚年时光。一天他又去下棋时,女办事员告诉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陪他下棋了。看到老人一副万分失望的样子,热情的办事员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还可以试画几下。老人听了哈哈大笑:
  “你说什么,让我作画?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来到了画室……
  那一年,莱伯曼80岁,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
  提起画笔后,莱伯曼不因年岁已高而把绘画当做一项单纯的消遣活动,他全身心投入,进步很快。81岁那年,老人参加了一所学校专为老年人开办的十周补习课,第一次学习绘画知识。第三周课程结束时,老人对任课教师、画家拉里·理弗斯抱怨说:“您给每个人讲这讲那,对我却只字不说。这是为什么?”理弗斯回答说:“先生,因为您所做的一切,连我自己都做不到,我怎敢妄加指点呢!”最后,他还出钱买下了老人的一幅作品。
  从此,莱伯曼更加发奋了,对绘画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1977年,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品陈列馆举办了题为“哈里·莱伯曼101岁画展”。在开幕仪式上,莱伯曼对嘉宾们说:“我不说我有101岁,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60、70、80或90岁就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是想还能做些什么。着手干些事,这才是生活!”不怕不能做,只怕不愿做。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开始,认清目标,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而且全力以赴、坚持不懈,那么即使是一息尚存,也永远不会晚。太老了吗?不!年龄算不了什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所有的时间就都是在享受生命。岁月并不催人老,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都可以干点事情来增加生活的情趣。
  人生不只是从呱呱落地时开始的,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壮年、暮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的美丽和迷人,只要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着手去做,就都是一种开始,一种出发,永远也不会太晚。
[第十八招:放下术]
  智者的眼里,人间琐事没有放不下的。人赤条条来到世间,除了父母养育的肉身,不带一丝外物。人生短暂数十年,对于大千世界来说,不过匆匆一过客,应该轻松愉悦地走过人生旅途,才是明智的选择。
  动物中有一种最笨最傻的动物,已经记不清它的名字了。它走一路捡一路,不管碰到什么东西,都拿来背在背上,直到重负把自己压趴在地。
  学会放下,实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智者能够成功,就在于善于放下不必要的东西。让我们也试着学会放下吧,你就会发现你周边的一切变化!
  ◆最大的快乐是放得下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说:“放下!”
  那个人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说:“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充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生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懂得真正的快乐。”
  那个人终于明白了。“放下”这两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
  心理的压力要重于手上的花瓶,“放下”,不失为一条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绝妙方法。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
  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生活中,有些老年人总想什么都得到,凡事都放不下,结果越是放不下,越得不到。而有些人凡事都随遇而安,不但可以绝处逢生,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
  我们可以躲开一只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使许多人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有的人为什么活得轻松,而有的人为什么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
  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最后想引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养生福分。
  ◆舍弃生命中的多余
  古代有位道士向一位百岁老者探问长寿之道:“汝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答曰:“吾信’三不知’,一曰不知世事,二曰不知生死,三曰不知有身。”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这三个“不知”有着丰富的科学道理。面对纷繁的世事,纷杂的家庭纠纷,“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年纪大了,何必为那么多的烦恼去劳神费心呢?该放弃的放弃,该松手的松手,该让位的让位,儿孙的事情由儿孙们自己做主、自己操办为上策,乐得个省心省事,悠哉游哉。
  美国石油大亨默尔因心力衰竭住进汤普森急救中心,病愈出院后,卖掉自己几十亿美元资产的公司,并将所得全部捐给了慈善和卫生事业,自己则移居苏格兰乡下颐养天年。
  1998年已80岁高龄的默尔在参加汤普森急救中心百年庆典时,有记者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着刻在医院大厅里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的那句遗言说:“是利奥·罗斯顿提醒了我。”那句遗言是:“你的身体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后来,默尔在传记里这样写道:“巨富和肥胖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获得超过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是的,多余的脂肪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只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念想、多余的追逐只会增加生命的负担。因此,老年朋友要活得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健康,就要善于舍弃生命中的多余。
  有些老年朋友不愿舍弃“妄念”,去和平凡、清淡牵手。58岁的郅某就是如此,老伴病逝已经十多年了,但他仍满面愁容,念念不忘,不能从失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还有些老年朋友总爱谈年轻时过五关、斩六将的“业绩”,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成为可有可无的多余,应该淡忘。
  清代人朱焘在《北窗呓语》中指出:“人有妄想,则睡卧不宁;人有奇想,则起坐不定;人有贪想,则闻见皆非;人有疑想,则疑虑必大。”这里的妄想、奇想、贪想、疑想对老年朋友而言皆是“妄念”,是脱离现实的非分之想,是直接危害心理健康的“多余”,应该舍弃。可有些老年人却过分期盼子孙成龙成凤,日后荣华富贵;有的则与款爷富翁的奢靡攀比,企盼自己能青春永驻,凡此种种,越想越比越痛苦,当然影响健康。
  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老年朋友要善于舍弃生命中的多余,换来的却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魄。常言:人要长寿,脑要变“空”。善于舍弃多余,亦是一种养生之道。
  ◆别自找麻烦
  董老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前一段时间却突然因病住进了医院。出院后,虽然身体恢复了,却一直闷闷不乐。发展到后来,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香,整天唉声叹气。别人问起来,董老就说自己总是心烦,也没有其他感觉。
  董老为什么心烦呢?原来,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的董老很少把自己和疾病联系在一起,而这次生病让他意识到自己老了,这种丧失健康与年轻的体验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伴随着失落而来的,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这些都给董老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是他感到心烦的原因。
  生活中有好多老年人和董老一样,常常感到莫名的烦恼,但就是理不出个头绪,或者说,总是在担心,顾虑重重,又不知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静下心来理理思绪。“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的烦恼从哪里来?都是从自己的心中所生起!
  麻烦从哪里来?有的人贪图美色,制造了麻烦,如:汉成帝因为宠爱赵飞燕,荒淫无度,导致江山不保;唐明皇因为宠爱杨贵妃,乱伦悖礼,所以开元之治几乎不保;吴三桂宠爱陈圆圆,不但自己身败名裂,也把明朝江山断送了;中日战争时,多少谍报人员,美艳多情如川岛芳子,让多少名士将领葬送前途,甚至连国家都会赔送进去。
  麻烦从哪里来?爱情、金钱会为人生带来麻烦;思想想不开,自我闭塞、固执、空想、幻想,乃至自我计较,例如嫌自己太胖、太瘦、太高、太矮等,都是自找麻烦。
  麻烦从哪里来?有的人嘴太快,好说是非、好传是非、好听是非,都会为自己带来许多麻烦。所以世间上的麻烦,只要自己不乱听,耳朵就不会为自己找麻烦;只要自己不乱看,眼睛就不会为自己带来麻烦;只要自己不乱说,嘴巴就不会为自己惹下麻烦。
  麻烦从哪里来?有的人喜欢和别人计较、比较,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喜欢跟同伴比可爱、比聪明;读书的时候,跟同学比成绩、比学历;当兵的时候比体能、比女朋友;成家立业后,比事业、比老婆;到了中年,比声望、比财富;及至年老的时候,还要比儿孙、比健康、比长寿。一生当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比较、计较,因此一生自然麻烦不断。
  其实,世间本来就是一个充满麻烦的世界,我们身在麻烦当中,不知跳出麻烦之外,反而不断自找麻烦。麻烦既是自找的,“就应该自己处理”;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你要摆脱麻烦吗?只要你不去自找麻烦,该放下的就放下,麻烦自然无由生起。
[第十九招:简单术]
  在当今这个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里,请老年人记住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真理:人只有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活和健康的所需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是属于奢侈品。
  现如今的人们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了许多的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了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就是温饱问题。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会不断膨胀的。富了还可以再富,于是你就永远不会满足,这样物质就成了你唯一的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做一些违心的事。但是,一个人只要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那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是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而获得了好心情、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爱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只会是更加的宽阔。
  许多的事情,我们都认为是必做的,那只是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到日程里。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时,我们就会去判断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妨不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必做的事呢?从而为享受生活而留出更多自由的时间。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东西是可有也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些东西是不可缺的,缺了或许就不是生活。什么东西可缺,什么东西又不可缺,全只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全凭我们的思想和欲望所控制着。
  ◆简单是福
  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居住着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邓哲夫妇。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定觉得名人的生活不一般,会很特别很复杂。如果到他家看一看,便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位在国际科技界享有盛誉的名人过的也是普通人的生活。
  袁老虽已年逾七十,但生活上从不用保姆代劳,还亲自带孙女。只要有时间,袁老就亲自下厨房为家人做他拿手的“干挑面”。晚饭后,不是与夫人散步,就是与同事们打打牌。正是袁老这种简单的生活,使他在古稀之年仍然保持着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且科研硕果累累。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人们过简单生活时,常常羡慕复杂日子;而在经历复杂日子的折腾之后,又企盼回到简单生活之中,这就是生活中的走“O”型。其实,生活本不该复杂,是人们在私欲、面子、虚荣心和盲目攀比之中,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复杂化了。
  1845年,28岁的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提着一把斧子只身到康科德郊外的瓦尔登湖边,亲手建起一座房子。他把生活简化到了极点:每周仅用2角7分钱来维持生活,一年只用6个星期去谋生,其余时间全留给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观察、阅读、思考、写作。两年后他写出了经典之作《瓦尔登湖》。
  他以此亲身试验证明:人,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一无所有照样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完全不能与梭罗那个年代同日而语。
  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变化,人还是吃五谷杂粮,还是离不开吃喝拉撒。要维持生命,无非是餐食三两米,夜眠五尺床这么简单。至于住豪宅,乘香车,吃燕翅,穿名牌,那是经济发达之后人们追求奢华,着意为脸面贴金而已,并非生活所必需。
  退休之后的老年朋友,大多远离了车水马龙的喧嚣、迎来送往的劳顿、烟熏酒灌的应酬、激烈竞争的攀比以及电话铃声的打扰,以往的复杂生活骤然变得简单化。有的人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失去了那种“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众星捧月”“一呼百应”的复杂生活,突然置身简单生活之中很是有些失落,一时难以适应,不是对世事淡漠,就是牢骚满腹,甚至常发“无名火”,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其实粗茶淡饭的日子,令人香甜爽口;布衣轻履的行装,让人心轻体健;不追“时尚”,逍遥自得;自由自在生活,健康长寿。
  简简单单过日子,人在无忧无虑之中读书看报、养鱼养花、打拳舞剑、抚琴走棋、远足旅游、听戏唱歌、尽享天伦……简单生活才有滋有味,简单生活才潇洒自如,简单生活才能剔除浮躁,简单生活才是自然本色,这不正是我们老年朋友求之不得的幸福生活吗?
  有人说,在岗在位时那种复杂生活,就像天天乘坐急驰而过的班车,只想快点到达目的地,根本无暇欣赏两旁的美景,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美丽世界成了一处处无情无趣的活动布景,叫人活得真累。走过了大半生的老年人,莫再错过夕阳的美景。
  简单生活,把紧张的心情放松,将急驰的脚步放慢,让疲惫的双眼歇下来,欣赏一下身边的景致,就会心旷神怡,快乐无穷!“简单是福”的道理就这么简单,“简单是福”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活得简单才快乐
  如果有人问你,你会洗脸吗?你肯定会说:“废话,谁不会洗脸?”且慢,告诉你吧,现在的洗脸可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如洗脸怎样用食指和中指由内向外轻轻地打圈,如何突出重点,先从容易出油的部位开始清洗;如何护肤,第一步是清洁皮肤,第二步是收敛毛孔,第三步调理滋润。你以为这是简单的事啊?告诉你,时代不同了!
  不同在哪里?人对生活的需求,还是吃喝拉撒睡,问题是细节却大大地复杂了。现在多少人电脑坏了,不会写字;电话坏了,立即与外界失去联系;没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几乎就无法生活了。早晨出门前,女人们常常不知该穿哪套衣裙,化妆该抹这霜还是那露,头发是染红还是染黄……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生活已经把我们折腾得疲惫不堪了。
  《唐·吉诃德》里有一个片段:桑丘问表弟说世界上第一个翻跟头的是谁?表弟回答说这个问题我一时回答不上,等我以后回书房去翻翻书,考证一番,下次见面,再把答案告诉你吧。桑丘过了一会儿对他说,刚刚问的这个问题,我现在已经想到答案了:世界上第一个翻跟斗的是魔鬼,因为他从天上摔下来,就一直翻着跟斗,跌到了地狱。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忍俊不禁,原因是桑丘的回答非常简单,但它也包含着一种极其朴素的智慧,正如他的主人表扬他说,桑丘,你说出来的话,往往超过你的智慧呢。有些人煞费苦心,进行考证,但得出的结论往往既不能增长见识,也不能增添常识,真是毫无意义。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很简单,大可不必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伤透脑筋,很多时候都只是相当于一年级的数学一样,或者根本就没有上过学、一字不识的人看待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的思维一样——打开笼子数数不就知道了?干吗费那么大力气列那许多方程式来计算!更重要的是为何把鸡和兔一起关在笼子里呢——只不过有的时候人们走了太多太远太辛苦的路,却意识不到有些路是根本就不必走的。
  许多老外到中国来,热衷学习使用筷子,坚持拒绝使用刀叉,好像不用筷子就不能品味中餐的美味。可是有一件事许多外国人始终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么喝汤?
  有老外自作聪明地说:一定是有一种像吸管那样的筷子,平时夹菜吃饭,喝汤的时候就放在嘴里吸。当后来有人告诉他们中国人喝汤的时候把筷子放在一边,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国人听了,似信非信:就这么简单?
  很多问题,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把问题复杂化了。
  生活本就简单。对就对了,错就错了;爱就爱了,恨就恨了;笑就笑了,哭就哭了。哪有那么多麻烦、计较和周折,又哪容你翻来覆去地随意更改。生命太短暂,一生不过短短数十年,哪经得起那么多无谓的折腾。
  道理就这么简单,生活还是老样子,就看你怎么想了。
  人心就像一间小屋,它的品味高低,全看我们如何充实。
  如果你总是拿一些世俗的东西充斥心灵,这间小屋必定黯然失色;而你若采山之刚直、水之清秀、花之碧香、月之皎洁来充实它,这间小屋必定清清静静、优优雅雅,人生如何不快?
  现代社会,物资异常丰富,但太过丰富,对生活也是一种负担。因为美酒佳肴,日食夜饮也会乏味,倒不如粗茶淡饭更简单有味,更滋味悠长,更令人回味无穷。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不能够活得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不要为了什么去给自己塑造形象。简单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活得简单些,就是要超然于物外,活出真性情,活出好心情,活出真幸福。
  人生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些信赖,少一些谋略,多一点豁达,少一些算计。活得简单一点才是真。简单平实的日子,淡如云絮,如静静的池塘。虽然没有洪水的暴涨,大雨的滂沱,但正是深思、静思,调整自己的时候。此时的你保持心态的稳定,便会发现许多生命的真谛,活得虽然简单些,但你能从中体味出很多深刻的内涵,享受到平淡的乐趣。
  活得愈是简单,愈是自由,你的心灵也会随之变得更加充实而完美起来。
  ◆养生也应有“度”
  今年78岁的老李,仍身板硬朗,耳聪目明,血压、血脂及血糖一直保持正常,一年到头除偶然有点感冒外,难得吃药打针。要说自己保健养生有什么经验,那就是他始终注意在各方面把握好“度”。
  “度”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事物保持自己的数量界限。在这个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引起质变。超过这个限度,事物的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从养生保健角度上讲,人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它的数量界限,即“度”。
  古人云: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少欲为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喜伤阳,暴恐伤肝,穷思伤脾,忧极伤心。一言以蔽之,凡事要有“度”,走极端乃养生之大忌。
  饮食有“度”。《内经》明确指出,“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以酒为浆”、饮食无度,则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因此,多年来,笔者不论是外出赴宴,还是亲朋相聚,尽管美酒佳肴可口诱人,旁人劝敬,始终是清醒理智地把握好饮食的“度”,不贪杯、不饱食,尽量不吃或少吃对健康不利的食物。
  安逸有“度”。许多人以为,人到老年要多享受,喜欢赖床贪睡,安于坐车。冬天靠着热炕头,夏日躲进空调房……笔者认为,享受也该有个“度”。享受太过不利身心健康,唯有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益寿之道。
  劳动有“度”。人的体力和脑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分劳累则会有损健康。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健身运动和家务劳作过“度”,甚至与年轻人攀比,尤其是一些肥胖的老人,为了减肥过度锻炼,结果身体无法适应,导致某些意外发生。
  名利知“度”。有的人在名利上斤斤计较,结果争到了好处,却损坏了身体。其实,对我们这些拼搏了大半生的老年人来说,应在名利上知“度”而却,把物质生活和地位看得淡一些,千万不要钻进攀比的牛角尖,学会知足常乐,牢记“比上虽不足,比下大有余”的良言益训,放松身体和心情,不失为重要的养生之道。
  在当今充满竞争和物欲的年代,注意把握好生活中各方面的“度”,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第二十招:积极术]
  人到老年,精力有限,凡事“得过且过”,顺其自然,避免争强好胜,这不失为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良好“信条”。不过有的老年人,头脑里始终“牢记”自己年老体衰,凡事都“倚老卖老”,其实,这些老年人并不是他的精力不济,或者身体状况难以支撑,更多的是精神状态已经“衰老”,因而,这种心理对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老年人应该有点“不服输”的劲头,觉得“自己原来还行”。如果,内心中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也就等于是从心理上不断暗示“自己不行了”,就会感到身体疲惫。
  老年人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多参加些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多参加些节奏稍快的体育锻炼,多同年轻人交谈沟通,主动接受新鲜事物与为人处事观点等等,少一些“我老了,不行了”的借口为自己开脱,相信老年生活会更积极、更充实。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老年人超出自己身体负荷从事活动,而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激励自己更加积极地生活。如果老年人少一些消极,多一些不服输的激情,就会在生活中多一分快乐与精彩。
  ◆精神——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
  麦考尔是美国小镇“阳光岛”上的一位中产阶级;岛上整日阳光灿烂,海水碧蓝。麦考尔一家也一直过着像阳光一样舒适的日子;但是,在麦考尔年近60岁的时候,却赶上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人们手中的钱一落千丈,更惨的是,这时的麦考尔偏偏又得了一种据说必死无疑的怪病。
  医生如实地告诉麦考尔,他只能再活两年时间。听了这话他心理上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打击,这等于宣布他的一切都完了。而这时迅猛异常的经济危机又如风暴一样刮上小岛,麦考尔家里的几个钱眼看就要打了水漂,根本经不住这场危机大潮的折腾。岛上的一些小店已经宣布破产。麦考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糟糕。
  面对疾病折磨的麦考尔,经过几天的认真考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把家里的钱马上全部投出去。他想买下两栋房子,然后再将房子租出去,水涨船高,钱虽然不值钱了,但房价也会一路攀升的。这个主意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于是,麦考尔把家里的六十多万美元全都拿出来买了房子。
  可是,当时所有的美国中产阶级都是这样扒拉着算盘,大家都将手里的钱投向了房地产。结果事与愿违,房子多得不但没人租,还要支付养房子的开支。这对病中的麦考尔真是雪上加霜。
  麦考尔的计划失败了,他不但没能保住家里的钱,还让全家人在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更惨的是,这时距医生宣布他死亡的日期,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麦考尔也已经过了60岁,真正地成了一个老人。可他不忍心在自己离开人世前,让全家人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于是,他努力打起精神,让自己振作起来,也让全家人从中受到鼓舞,不要过于沮丧。
  麦考尔的精神果然在家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麦考尔还做出了更为惊人的举动,他宣布要重新投入工作。他说干就干,向朋友借钱开了一家香水店。他决心用自己最后的一点余生,为家人做一点贡献。在卖香水的过程中,麦考尔还对研究香水的配方很感兴趣。想不到经他亲自研制的一种香水竟然在当地一炮打响,非常畅销。他万万没有料到事情会是这样。
  麦考尔从此忙得不可开交。而那时他又在阳光岛上发现了一种更纯正的天然植物可以作为新的香水配方,这使他激动不已。
  而这时与麦考尔患同一种病的人,已经提前死去了大半。麦考尔离医生宣布的死亡日期也越来越近了,可麦考尔依然感觉良好。麦考尔想,一定是老天有眼,要让他为人类配制出这种天然的新型香水后,再让他去见上帝。可是,直到麦考尔的新型香水摆满了全美的各大超市,他依然还活着。那时他已经又多活了两年的时间。
  麦考尔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他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他,他的病情正在好转。这一点连医生也感到惊奇。几年之后,麦考尔的病状全部消失了。医生和麦考尔一致地觉得,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的结果。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让麦考尔脱胎换骨,活了下来。
  要说麦考尔是发现了香水的配方,还不如说他是发现了生命的配方,一种忘我的精神。
  从此,麦考尔就那么精精神神地走在太阳岛上。他的样子成了全美老人们的榜样,他的相片被刊登在美国的许多报刊上,他迎着阳光,笑得一脸灿烂。那时所有的老人都在效仿麦考尔。因为他说明了生命的奇妙在于人们内在的精神。这是一种勇敢、无畏、开朗和豁达。据现代医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人的长寿和战胜疾病的神奇武器,有时就是一种自身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支柱,不但能给人体提供许多新鲜而活跃的再生物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时还能激发出一种生命的再造功能,甚至使人起死回生,创造奇迹。
  麦考尔不但神奇地活了下来,而且成为当时美国最有名的香水大王“麦考尔香水”家族的总裁。在他75岁的时候,还投资成立了美国的一家出版社“精神出版社”,专门出版论述精神一类的书籍,以鼓舞人们更精神地活在这个世上,他希望人们能以精神的力量与人间的种种不幸的病痛作斗争。
  “精神——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麦考尔为美国一家康复医院的老人们题的字。同时也是他走遍世界留下的最为诚挚的一句告诫——你要想活得好,就请你精神起来,因为这就是生命的配方!
  ◆老而好学人长寿
  俗话说:“好学不倦人寿长。”人生漫漫,学无止境。有了学习,才有健康的身体。人到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退休以后,第一位的任务是保持身心健康,做到老有所为,安度晚年。但在新形势下,仍然面临着一个终身学习,保持晚节,余热生辉的问题。
  毛泽东曾经说过:“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学习,对老年人是一种永恒的需要,不仅能保持智力和记忆力,而且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学习和掌握知识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生活的第一需要。学习能养生、能达理、能明智、能树立信心。知识是一剂舒缓身心的良药,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要在给世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终身不停顿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据有关资料,有987%的人认为,离退休以后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但是学习的初衷又各不相同。有158%的老人认为,坚持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力求与时代同步,不落后于时代;有136%的老人认为,学习是为了减少脑力退化和记忆力衰退;有86%的老人认为,活一辈子,学一辈子,学习在生活中是第一位的,既是需要,又有乐趣。另外,有506%的老人认为人退下来思想不能退,同样要关心国家大事,因此必须不断地学习。
  老年人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懂得过好老年生活的一些知识。因此,要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愉快,就必须做到老有所学。
  学习,可以领悟许多有益的人生佳境。这种人生佳境,是一边生活、一边思考、一边追求,在追求理想和真理的过程中学习。人老了,只有在开发和不断释放潜能的过程中学习、创新,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继往开来,为社会作贡献的劳动中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人生幸福,领悟到人生的无限风光。所以,老年人要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愿望和责任。有了这种追求和向往,才会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树立坚定活过百岁的信念。
[第二十一招:感恩术]
  60多岁的当代科学大师霍金在北京科学会堂作学术报告,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就向大师提出:“霍金先生,颅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地固定在轮椅上了,您难道没有为自己失去太多而悲伤过吗?”
  霍金吃力地回答:“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骤然间,会场上响起如潮般的掌声,人们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恍然懂得了一个道理:感恩之心是一个人成就事业,乃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动力!
  感恩是人格和人品的显现,是做人的根本。用感恩的眼光看人,才觉得世上还是好人多:用感恩的眼光看事,才觉得好事终归有好报:用感恩的眼光律己,才能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并将此作为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常怀感激之心
  有人向一位104岁的老太太请教长寿的秘诀,老太太的回答不乏哲理:学会感激。从她25岁结婚起,在日常生活中她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谢谢”:谢父母,谢丈夫,谢儿孙,谢邻居,谢所有给予她各种关爱和体贴的人。别人对她说一句亲切的话,为她做一件细小的事,乃至给她一个友善的微笑,她都不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对她无数次重复但却发自心底的“谢谢”,大家不但不觉得厌烦,反而更加无微不至地关怀她了。沧桑百年,人事更迭,这位老人正是因为常怀感激之心才赢得婚姻长久,生命长寿,精神长寿。人到老年常怀感激之心,生活才会更加温馨。与人相处,多一份感激,便多一份情趣。在有的国家,人们聚会时如果有人打了一个喷嚏,会马上说一声:“对不起。”周围的人则说:“上帝保佑你。”打喷嚏的人说:“谢谢你们。”对方又说:“没关系。”瞧,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竟演绎出这许多亲切有趣的礼节,这对于老人和未来的老人都是一种启迪:学会感激,满堂和气。看来,感激是一种高尚而优雅的人生风范,使老人桑榆情深,以欣赏之心看后辈成长。
  人到老年而常怀感激之情,世界必将越发美好。老人乐于以感激的心态对待世事,故而凸显出超凡的睿智。感激鸟儿衔来的每一个早晨,也感激晚风送来的每一个黄昏。
  因为感激,看石头也会有诗的形状;因为感激,听流水也会有歌的音韵。感激大地,每寸泥土都能和谐生长;感激上天,每片绿叶都有阳光莅临。感激勃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晚年的生活瑰丽多彩。
  感激是人生最宝贵的品格。因为感激而升华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人可亲可敬,多福多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的男人什么心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