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我本来打算卖4000张挑战书dnf摆摊在哪里人太少 撤了以后去收材料的交易结果人没出价钱 然后又准备dnf摆摊在哪里

[转载]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大视野!对其论据部分,本文只选用了一些简单和为大众熟知的,基本不再需要读者再做一次证实或证伪的工作了,反对者也难以挑出什么毛病。论证部分,也完全合乎逻辑。只在论证的出发点和认证的目的这一块,与很多来自不同方面的诸多阵营的价值观不同,可能是唯一加以攻击的方面。文章有两个地方,没有进行详细论证。我想以自己的不成熟思考加以补充,希望能促进同好者的思考。一是,文中提到新的世界大战时,只讨论了核武器这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经过分析,下一代具有压倒性的革命性武器除了核武器、定向能武器,更有可能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新型无人智能武器,就是俗称的机器人,包括空中的无人机、新型导弹、无人坦克、水下无人作战系统等;2、新型生物武器,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采取DNA设计方式,制造最新型的病毒或细菌,与传统的生物战剂相比,其革命性方面不在于其传播和致病性方面,而在于其可控性,即具有致病对象的基本可控,或是治疗手段的绝对单方面掌握且基本有效。二是,关于陆路运输。对管道运输这一成本低、在工业化世界运能占比极大的运输方式,未加详细讨论。当然,从安全和地缘政治角度,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面对的问题是差不多的,但从工程技术难度和成本方面;从建成后,因其运输成本之低造成的,在经济方面的战略性影响方面,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面对海运时,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
引子:大变局是一种力量,应变也是一种力量
日本,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亚洲国家,像动漫作品一般清洁、精致,传统和现代并存,让人感到平和亲切。但日本曾经有过的残暴和侵略性———令人对日本这个国家又怀着复杂的感情。
在日本都市圈之外坐车走了几百公里,经过了十几个大小市町,每个都安安静静,街上没什么人走动,路上没几辆汽车,所有的店铺都几乎没有顾客,一些看起来五十岁上下的大叔大婶看着店面。然而有一种行业却生意兴隆,那就是石雕业。每个镇子都有几个石匠铺,院子里摆满了石料,几个大叔弯着腰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但不是雕石狮子或者维纳斯,而是刻字———墓碑。每个町甚至每个村的石匠铺都不止一家,一般都是两三家比邻而居,挂着差不多的旗幡,一看就知道是一个父亲的几个儿子或者一个师傅的几个徒弟各自开业。各自开业显然是因为需求旺盛。在都市之外,日本基本上没什么事情需要排队,没有排队购物,没有排队交钱,没有排队坐车,没有排队买房入学,没有排队挂号取药,唯有下葬进坟这件事需要排队。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左右,女性多一点,男性少一点,也就是说,现在排队进坟的这代人是1930年前后出生的,他们的人口相对较少,因为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血汗工厂里的包身工,或者是帝国军队里的炮灰,或者先当血汗工人再当血汗炮灰,为日本帝国财阀和军阀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也耗尽了太多年轻的生命。人口比例最高的战后婴儿潮一代现在还在给别人刻石碑,日本真正的排队进坟的高潮还要到二三十年之后才能到来。
一个正在排队进坟的国家不值得畏惧,即便排队进坟高潮还没到来。让人替日本感到窝心的是,这个迅速老龄化的国家竟然同时还拥有1000万20岁以上的专职宅男。日本宅男普遍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自己的住宅,没有自己的家庭,最固定的生活伴侣通常是硅橡胶充气娃娃,吃饭靠国家福利和五六十岁的老爸。一路上随处可见很多日本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一个有点像小木屋或者集装箱的地震棚,这种就是很多宅男或者宅女的“宅”。
造就宅男的原因是日本的畸形经济。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价格暴涨,史称“泡沫经济”,实际上并不是泡沫经济导致了日本地价高企,而是恰恰相反,地价飞涨促生了泡沫经济。早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之前,日本的地价就已经涨了很多。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每年增长10%左右,同时日本非农业用地价格上涨了13—14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涨势更猛。就算在房产泡沫已经彻底消灭的今天(土地价格回到1980年),名古屋这种二类城市的房屋均价也有60万日元,合每平方米3万人民币,到了东京,普通住宅10万人民币一平方米是寻常事。为了降低单套价格,常有30甚至2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出售。
地价上涨的速度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炒地皮比造任何东西都赚钱。日本企业虽然有第一流的产品,第一流的质量,第一流的效率,国内又有上千万没工作的宅男宅女,却难以征地扩建厂区,扩大产能。虽然日本人可以靠着精细和坚韧发展出一套“精益制造”生产技术,通过“零库存”节省出仓库,借助高度集成化的机械设备节省出工位,不过工厂就那么大,老爸们不退休,宅男们也进不去多少。
等到日本的50后、60后婴儿潮一代退休的时候,这些日本宅男同龄人已经快40岁了,虽然他们今天可以用动漫、游戏、萌产品填满自己的生活,他们可以像小宝宝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到40岁,不过40岁的宝宝又如何能壮士断腕,下到生产线上从头开始学技术、学手艺,又拿什么和那些到时候已经默默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几年经验的人竞争?
几百年来西方人,尤其英美一直很擅长靠临时拼凑联盟合伙遏制新崛起的势力,靠这招他们联手对付过哈布斯堡西班牙,对付过荷兰,对付过拿破仑,对付过德国,对付过苏联……
现在指望他们改弦更张肯定是自作多情,一群狼合伙对付一个敌人的动机,从来都是为了分尸吃肉。
苏联垮掉之后,北约继续东扩,高歌猛进地把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推进到莫斯科城下;拿破仑退位之后,被囚禁在小岛上直到病死;荷兰丢掉海上霸权之后,入侵的法军还要扒开海堤淹没国土;西班牙帝国签署《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英法还要彻底瓜分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和西属殖民地的商业垄断权。
我们所有驱逐舰、护卫舰上舰炮的炮管加起来还不如美国的航母舰载机多。这还没算美国10条同样可以起降飞机的准航母——两栖攻击舰。
踢人的时间又到了
一个世纪前殖民地的革命风潮标志着大英帝国的没落。当旧帝国走向没落的时候,世界就会面临一场重新洗牌,两次世界大战便是大英帝国没落引发的重新洗牌。当然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核武器,在大家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立起充分的信心以前,有能力打世界大战的国家还不至于想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不打世界大战并不代表世界大战的诱因不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有新的工业大国崛起,在一战之前是美国、德国,在二战之前是苏联、日本,加上再次工业化的纳粹德国。
世界大战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不适应工业化带来的生产过剩。当然资本主义剥削和工业化生产时时都有,并不一定总是导致世界大战。如果世界按部就班地发展,生产过剩也许只会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可以算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自我微调,经济危机和之后的萧条会让一些企业破产,一些机器被拆毁卖废铁,卖不掉农产品的农民倒掉牛奶,枪毙奶牛,毁掉一些产品和少量生产能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各国政府为了应付民众不满,一般也会例行地通过提高福利应对,增加的社会福利又会消耗掉一部分过剩产能。
但这种微调在正常年景有用,当一些新的工业化大国快速崛起的时候,这种微调就失灵了。在历史上,德国、美国、苏联完成工业化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全世界的工业化人口直接翻倍。
工业化人口翻倍,就意味着产能同样会翻倍。但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并不会马上跟着翻番,无论任何形式的微调都不足以堵上这个缺口。就好比一个桌子有若干人吃饭,偶尔来一个走一个都不是问题,大不了挤一挤加两双筷子。但是忽然来了一大家子人,一个桌子肯定不够了。国家之间没有排队等号那种事,不管是饿着的直接动手把桌上的人踢开,还是桌上的人互相踢,总要有足够多的人被踢出来才能空出足够多凳子。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同时,英国就三天两头地把法国往外踢,18世纪中叶英国联合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特别是印度和加拿大的魁北克,滚滚而来的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巨大的市场推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初英国再次联合普奥俄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扶植波旁王朝复辟,逼迫法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成了英国的经济殖民地。
拿破仑被踹下桌让法国人锐气全失,再也没人敢对大英帝国钦定的关税说不,一直到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上台,英国人忙着侵略中国,殴打俄罗斯,分裂美国,需要法国人当帮手,法国才慢慢腾腾地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不过这时候普鲁士已经起来了,刚刚实现工业化的普鲁士为了实现统一,挤上欧洲的餐桌,又把法国踹到一边。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再次战败,德国勒索了50亿金法郎战争赔款,作为自己完成工业化的本钱,并且逼迫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煤铁矿,阉割了法国的工业基础。
法国毕竟是小地方,人口只有3000万,同时还拥有世界第二的海军,陆军也不算太弱,还有俄罗斯这么个大客户,战败后法国人拿出最后一点本钱对外大举扩张,英国由于担心德国坐大,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法国奉旨殖民,夺取了北非、西非、东南亚殖民地,建立了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把桌子接出一块,总算没有挨饿。在英国的斡旋下,大清朝也很配合地在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舟山保卫战胜利后,主动把越南送给法国。
法国靠着这几块热带殖民地提供的香料、皮革、树胶、热带作物,发展出一套以轻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链。至今法国最有竞争力的商品,除了本土出产的葡萄酒和奶酪,就是香水、化妆品、时装、皮鞋、皮包、轮胎。这些行业的产品说到底就是热带、亚热带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物,包装在一个说不清是什么的“巴黎时尚”之下卖卖高价。
历史走到20世纪,这种踢人游戏从欧洲扩散到了全世界。在“一战”之前,新崛起的美国有9600万人,德国还有6500万人,超过1.6亿人冲进门来要凳子。桌上的英法两国一共有8600万人口。此时的世界已经没有新殖民地来扩大桌子,只能再打一架,决定谁蹲在门外。
德国的打算是出门去抢殖民地,殖民地都是英法的,美国则把拉美、菲律宾圈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不管想抢谁的殖民地都是犯众怒,自然要被围攻。
如果跳出胜败看的话,“一战”最直接的结果是各参战国军人伤亡超过3000万,平民死亡700万,战争结束后发生的1918年大流感又使几千万人丧命,大部分也是欧洲的城市居民,这场上亿人对上亿人的洗牌,最终是以洗掉上亿人为代价告终。
历史从来无情,“二战”更加血腥,“一战”好歹还是军队和军队互相扫射、互相放毒气,“二战”则干脆把屠杀平民当做常规战术。日本人搞大屠杀、细菌战,意大利人洒毒气,希特勒动不动就要把哪个“格勒”从地图上抹掉,苏联人反攻之时则挨家挨户进行残酷的报复……相比之下效率最高的还是美国的战略轰炸,几天一次“千机大轰炸”,每次毁灭一个城市,烧杀十几万人。
与历史上其他攻击平民的战争暴行不同,美国的轰炸机屠城后来却被当做胜利者的壮举,这说明“二战”这场洗牌规模更大。
“二战”前,没上桌的日本(7000万人)、意大利(4000万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在“一战”后并没有领到多少战利品,结果是日本要侵略中国,意大利要吞并埃塞俄比亚。一战中的大输家德国还是6500万人,一边偷偷重新工业化,一边急切地想要再赌一局,加上被德国吞并的奥地利、捷克,法西斯阵营里的赌徒能指挥1.8亿人。
而桌上吃大餐的工业人口,美国有1.3亿,英法不到1亿,加上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一共差不多2亿。再算上苏联还有1.7亿人,虽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不需要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别人都在备战,自己也不能闲着。所以,和“一战”相比,“二战”的核心规模大了一倍不止,这次是两三亿人和两三亿人抢座位,打得更天昏地暗。一个“二战”打下来,全世界军人和平民伤亡加病饿而死总计超过2亿人,世界这才又重归平静。
“二战”之后,世界有了核武器,人们比过去克制了许多,但洗牌并没有停止。冷战从本质上说是苏联、东欧的3.5亿工业人口和欧美日的6亿工业人口坐下来掰腕子,依然是争夺谁能坐上主桌吃肉,享受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
冷战之中出现了一个异数,那就是全世界都在担惊受怕地享受科技进步的时候,中国勒紧裤腰带完成了工业化。冷战的结果是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解体后的苏联各共和国无力维持自己庞大的工业体系。说白了也就是2.8亿苏联人和7000万东欧人离席,回到家里吃老本混日子。
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人口正好在3~4亿之间,欧美用来买中国货的钱便是赢得冷战之后节省下来的战备开支,不能不说这20年来中国发展得一帆风顺,很大程度上是坐了苏联人、东欧人让出来的位子。
显然世界又到了重新洗牌、往外踢人的时间,接下来的几年,全世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起脚踢人?谁被扫地出门?换言之,一个国家在大的战略目标确立以后,就必须严格遵守战术纪律。这样,抓了一手牌,并且把控局面,稳步到底。这是一条必要的劝谕。
第二章: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岔路口了
带血的速度?慢下来血更多
田园生活现在是个很美好的字眼,但是,在工业化时代之前的农业时代,大部分人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这就意味着父母25岁以后生下来的孩子,很可能幼年就沦为孤儿。在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农业时代,孤儿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所以普通人必须通过早婚和高生育率来保证家庭延续。现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了早婚风俗,穷国不说,和纽约市隔河相望的美国新泽西州就规定男性14岁,女性12岁就可以结婚,类似的州还有好几个。
早婚是为了尽早生下后代。为了避免自由恋爱耽误工夫,影响后代的生存率,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包办婚姻都是最普遍的形式。即便到了21世纪,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的地方仍然奉行包办婚姻,即便是已经非常富裕的中东产油国。普通人能享受爱情的快乐,这依然是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东国家的男孩子们会买上一打手机,每天上街带几个,看到漂亮姑娘就扔一个到对方车里,然后把电话打过去,聊得来就可以继续谈恋爱,再进一步就是彩信、视频,谈差不多了再找父母提亲,所以中国产的廉价山寨手机在中东一直很畅销。换句话说,中东的爱情也是我们工业国制造的。
在农业时代,早婚加上高生育率就意味着生十几个孩子平平常常。不过吃的就那么多,生多了也养活不了,如果非要给新来的孩子加双筷子,可能让原来的孩子饿死。所以在农业社会,溺婴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甚至是一种风俗,许多家庭在接生的同时就备好了溺婴的水桶。我读书的时候课本上就有这么一句话:“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即便是富裕人家养得起一大群孩子,但是当时缺少药品和医疗技术,新生儿死亡率也极高,一半婴儿很难活过最初的几年。所以婴儿和儿童根本就不被看做一个有完整生命的人,就连皇室都不例外。康熙是顺治的三儿子,8岁登基,之所以选他不选别人,就因为他比自己的兄弟先出过天花,而且没留下后遗症。所以他相对兄弟来说更容易活到成年,更适合延续皇家血脉。至于说万岁爷因此长一脸麻子,这倒没人放在心上。康熙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寿皇帝,活到69岁。现在说起来倒不稀奇,现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2岁,69岁是20世纪80年代老百姓的平均寿命。但这个寿命在皇帝中却是罕有的,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446个皇帝,平均寿命只有42岁。
皇室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可想而知。普通农民的幼年子女生病卧床,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请医生,甚至一般都不会为此耽误下地干活,只是安排比较大的子女在家照顾一下,然后听天由命。傍晚父母收工回家,往往就是给子女收尸下葬的时候。很多祖父祖母那一代人谈到当年小孩子夭折,语气和朱德谈到自己被溺杀的5个弟妹一样平淡无奇,毫无情绪波动,倒是看我们扔掉旧圆珠笔会心疼。
把人当人看是工业化社会才有的事,工业时代在生产线上大批量制造的医疗器具不再昂贵,消毒也变得简单高效。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精细化工,大部分药品可以用化学手段合成,药品变得廉价高效。再加上医疗教育体系的成熟,医疗变成普通人也能消费得起的服务。直到普通人怀孕、接生都要找医生的时候,婴儿才开始在道德上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
和婴儿相对的是老年人,有部日本电影叫《梄山节考》,“梄”是一种树,“梄山”是一座山,“梄山节”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风俗,电影说:这个地方的老年人到了70岁,子女就要把他们背到山上喂狼。电影里说的就是这个故事,一位70岁的老娘虽然身体依然健康,但为了让自己新出生的孙儿有饭吃,毅然砸掉自己的牙齿,选择了牺牲自己。
这样的故事并非艺术虚构,笔者去过一趟日本,和导游说起这个电影,导游顿时来了精神,路过一个堤坝就说,这是明治维新之后修的,当时为了祈求平安,有老人自愿献祭,把自己浇筑在混凝土里……那个大桥是19世纪末造的,有人一样被活埋在桥墩下……听得我毛骨悚然。从结构力学上说,把一个活人埋在混凝土底下,除了留下一个一米多长的空洞不会有任何好处,更何况那是活埋一个人。但导游认为这是日本传统文化里崇高的一面,当然这也是对工业社会的一种极端解读。
在农业时代,不仅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以不被当人,任何一个不能劳动的人都可以为了族群延续而被牺牲掉。在日本,每个村庄都有寺院和神社,很多寺庙历史上都曾经供奉过一些称为“肉身佛”的人,一些僧侣、信徒,在发生饥荒的时候或者自愿,或者被迫活埋献祭,后人把他们的干尸摆出来供奉——不管成神还是做鬼,总之不是可以吃饭的人。匮乏可以让一切低头,没有余粮的时候,就连社会地位崇高的僧侣阶层都不能豁免。
不止日本如此,在欧洲,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几百年里一直在进行著名的“猎巫运动”,老年人、寡妇、身体有残缺的人一直被当做女巫、巫师,甚至魔物,被活活烧死,原因其实一样,不过欧洲还要给这些因为没有了劳动能力被牺牲的人扣个罪名。
在中世纪之前,欧洲人的习俗更恐怖,北欧的维京人从7世纪到10世纪不断劫掠欧洲大陆,当一个维京人的酋长年迈体衰不能扬帆出海带领部众抢劫的时候,就会找一根柱子,用利刃切开肚子,把肠子掏出来挂在柱子上,老酋长绕着柱子转圈,直到自己力竭而亡。只有完成这个血腥仪式,他指定的继承人才会被部众所承认,所谓爹是英雄儿好汉。
即便到现在,印度一些贫困山区里仍然有类似抛弃、杀害老年人的风俗,当地的宗教则把这种风俗神化成至高无上的仪式。不止是老年人,印度至今还有烧死寡妇为丈夫殉葬的习俗。
这段惊悚片一样的人类贫困史结束于20世纪,原因是工业化社会巨大产能提供的物质财富。现在的孤儿得到了几百上千万人的关心,这种关爱会伴随她直到长大成人,只有工业化社会才能提供这种关心。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物质上的富足让社会不再需要合理合法地牺牲掉一些人,保证另一些人的生存,社会才能因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一个拿人当人看的时代,人性、人本才能得以彰扬。
我们曾腹背受敌,第三世界却在全体打酱油
古诗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农业时代相比,工业化社会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食品变得丰富,以至于普遍体重超标,没人担心变成路边的冻死骨,倒是人人都害怕心脑血管哪天爆掉。
胆固醇都是吃出来的,2010年中国人的人均肉食量达到了60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40公斤),超过了我们最富的邻居日本(46公斤),与我们都以为富得满地流油的沙特阿拉伯(58公斤)大体相当。除了科威特、阿联酋、新加坡那几个城邦之外,在亚洲大国中仅次于以畜牧业为主,只有肉没有菜的蒙古和哈萨克斯坦。
稍早之前,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中第一次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一,到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已经没人关心中国得多少金牌了,因为现在的亚运会又被戏称为“第二全运会”。
记得小时候,一到有什么比赛,大家就会吐槽:“中国有十亿人,为什么就拼不过那些只有几千万、几百万人口的国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体育是工业化社会之间的游戏,农业社会的人口再多,比科技不算数,比体能也不算数。这里没有瞧不起人的意思,以前旧中国也参加过几次奥运会,连个名次都没拿过。现在的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了多少,2008年奥运会只得了一块金牌——相比之下朝鲜还有两块。
人的体能来源于肌肉,长肌肉需要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肉食。国家之间比体育,只有能吃到足够多肉的国民才能算作人口基数。肉是粮食变的,牲畜要吃饲料,饲料中大部分是玉米、豆粕、米糠、黑麦、大麦、糙米之类粗粮,没有多余的粮食就没有肉。
比如说印度,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不到200公斤,最近几年更是下降到180多公斤,比号称“饥荒”的朝鲜或者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还要少一大截(人均210公斤左右),顶多满足口粮需要,自然没有多少余粮养牲畜。当然印度也有人均7公斤的肉食量,实际上是几百万富人和一千多万中产阶级在吃肉,也就是印度能和我们拼肌肉的人口基数只有我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奥运会上的金牌比印度多近100倍。
与我们三年困难时期想方设法进口粮食不同,印度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粮食出口大国,每年要出口上千万吨。中东的所有超市里粮食区的货架有一多半摆满了印度大米,而且印度大米也是最便宜的。到2007年印度人均粮食产量跌破了190公斤以后,印度才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不过即便是有余粮出口的年景,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也没有超过我们“三年困难”的时候。经过了三年禁而不止的粮食出口禁令管制之后,印度再次开始出售大米,随即恢复了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的地位,只不过这个冠军并不是什么荣耀。为了有余粮可卖,也为了保证百分之几的富人和中产阶级有肉吃,需要有1亿穷人被拐卖作地下奴隶,以便把口粮压缩到最少,另外还有上千万人要到中东去打工。
粮食是地里长的,说起农业,中国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说一句“人多地少”。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要比中国严重得多,不过印度的地却并不比中国少。中国前几年说要保住19亿亩耕地不动摇,这几年又说要保住18亿亩耕地不动摇,印度的耕地有24亿亩,人均耕地2亩,比中国要多出一大半。但是现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差不多400公斤,每亩地年产量350公斤左右,印度的平均亩产却只有不到100公斤。
单产低不是印度的水土或者气候不好。印度是热带国家,水稻一年三熟,印度全国的平均降雨量将近1200毫米,相当于中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印度自称有1/3的国土是“干旱地区”,不过印度给“干旱地区”定的标准足够把我们气死——年均降水是750毫米——相当于我们淮河以南和江汉平原——还是鱼米之乡。打开卫星地图就一目了然,印度是一片绿,中国是一片黄,巴基斯坦也是一片黄。
而且印度人70%是农民,其中一半是佃农。我们名义上只有一半农业人口,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还在城里打工,家里干活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印度用全世界最多的农业劳动力种全世界最大、全亚洲最好的一块地,自己却处在挨饿的边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关键原因在于化肥。
粮食来源于光合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养分,自然界提供的养分很有限,现代农业主要靠化肥人工补充。中国现在每年的化肥消耗量是5000万吨,每亩地要用将近30公斤,印度只有5公斤不到,差出去5倍,印度的庄稼差了这么多养分,自然就打不了我们这么多粮食。除了化肥,现在农民种地靠农药、除草剂,灌溉靠水利、水泵,耕地、收割靠农业机械,育秧靠大棚、地膜。综合起来我们现在每年的粮食平均亩产是农业时代的5倍。
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通讯,标题叫《迁安、抚宁、卢龙等小麦亩产百余斤——丰收的象征》,也就是说当时亩产百斤就叫丰收。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是3亩,人均粮食产量207公斤,亩产不到70公斤,这是算上每年套种的豆类、土豆、白薯之后的数字。现在我们拿豆子做点心,白薯当零食,土豆当蔬菜。如果把这些扣掉的话,当时我们的谷物产量只有不到8000万吨,人均只有140多公斤。而这个时候印度的谷物产量近6000万吨,人均160多公斤。
所以当时印度人均寿命是41岁,我们才38岁。其他社会发展水平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个差距:印度的城市化率是17%,中国是13%;印度人均GDP是170美元,我们才100美元;印度的发电量是49亿度,我们是43亿度。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印度当时的化肥产量是我们的4倍,当然4倍也没多少,才2万吨。我们当时只有两个化肥厂,使用的是最老的技术,年产量一共只有5000吨,肥效还不如一个大城市每年制造的大粪。
除了化肥工业,印度还有英国留下的工业基础。钢产量是我们的8倍,生铁产量是我们的7倍,水泥产量是我们的4倍,铁矿产量是我们的2.7倍,石油产量是我们的2倍,铁路里程也是我们的2倍多。说实话,刚解放的时候我们对印度只有仰望的份。
和我们相比,印度的外部环境也好得多。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和东北亚,顾不上南亚,所以美苏在别处大搞军备竞赛,在印度大搞送礼竞赛。整个冷战期间,印度都是要啥有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全世界从来没有卖核潜艇的,俄罗斯却把核潜艇租给印度用。美国把战略空军当成心头肉,名字上带“战略”俩字的飞机很少外销,印度却能买到其中先进的C-17战略运输机,还是第一大海外用户。不光是美苏如此,德国的看家本事是造内燃机,其中最核心的是坦克发动机,美国都只能买成品,印度却能买到全套技术,只是买了技术也没造出合格的来。
现在如此,以前更夸张,1957年英国向印度提供了“风神”式喷气式战斗机的图纸,1961年又为印度设计了“胜利”式主战坦克,都是当时相当先进的技术。当这一代英国武器落伍之后,苏联人又送来了更先进的MIG-21战机和T-55坦克,再之后是MIG-23和T-62,MIG-29和T-72,SU-30和T-90……我们解放初期,苏联曾经提供给我们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基本上都是国防工业和相关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工业。后来对印度,苏联也提供了100多个大型成套项目,也是引进苏制武器的配套产业,和给我们的东西相比先进很多代,总价值也比给我们的多近10倍。之所以项目总数比我们的少,是因为印度看不上苏联的钢铁、冶金、化工、汽车技术,这些行当都是买的西方设备。
发达国家对印度的态度是“有钱的捧个钱场”,不发达国家也得“没钱的捧个人场”,别人不说,我们在1962年中印战争之前没少给印度帮忙,中印边境战争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一个巴基斯坦支持我们,其他穷国都在给印度捧场。教训了印度一顿之后,我们还是把军队撤回到了战前的位置,可谓仁至义尽。
既然没有外部威胁,印度作为一个实行多党制的民主国家,自然会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这时候美国为了对抗苏联的“输出革命”政策,针锋相对地搞了一个“绿色革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通过让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的化肥、农药、优良品种、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等等,改善本国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消除穷国爆发革命的土壤。
印度当然不会错过这种好事,20世纪50年代,印度就靠美国贷款购买美国化肥、美国农药,搞起了“绿色革命”。一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美国化肥农药的最大海外客户之一,也是除美国之外,全世界最大的转基因作物产地。
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靠美国的化肥农药把粮食亩产从1950年的35公斤左右提高到了近50公斤,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们这时候正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此消彼长之下印度人便趁机挑起了中印战争。
如果按照中国人几千年总结下来的历史经验来判断,1962年的中印战争不管输赢,我们都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那个时代我们腹背受敌,全世界都在帮印度说话,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直接送来了军火,第三世界全体打酱油,这说明冷战双方正在对我们进行最后的战略合围。
中国几千年来积累出的治国谋略,生存智慧很多都已经过时了,要不然中国近代也不会混得那么惨。
大炮和黄油是工业化的一体两面
中国、印度几千年都是农业社会,并没有形成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思考方式。拿着农业时代的逻辑去理解工业化时代,制定生存发展的战略,必然是南辕北辙,搞不好就会作茧自缚。
1962年印度看明白自己占了天时。在中国和美苏闹僵之后,印度已经成了美苏的座上客,如果能从中国身上刷出一场胜利来,自己就可以当第三世界的领袖了。当了领袖自然有当领袖的好处,将来代表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中间免不了可以捞不少油水,这就是封建社会包税人地主的典型想法。
天时是敌人的,地利也不在我们这边,打个比方,藏南地区相当于印度家门口的一堵墙。虽然是高原,不过印度的公路直通山下,印军有多少人就可以上多少人,重炮可以直接拉上战场。印军派了一个军来爬墙头,后面调动的二三线部队更是多达十几万。我们隔着一个青藏高原,交通极为不便,旧中国,直到建国之初,中央政府派个官员去拉萨通常都是绕道印度。这样的交通条件换了一般国家只能得到一条结论:后勤无法支持作战,然后也就罢兵议和了。至少在抗日战争时期,西藏地方政府拒绝重庆国民政府订购的武器过境,国民政府就一点脾气没有,只有求美国人空运。解放军虽然忠勇能战,但也只能就地拢拢凑了1万边防部队,重武器只有少量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1万多边防军和敌方1个军辖十几个旅,五六万人的兵力对比在这摆着,地图上那点居高临下优势完全不值一提,更不要说印度后面还有多少部队可以随时增援。仗打到最后一个多月。我们才又调来一个师的援兵,只带来了几门榴弹炮和少量汽车。这并不是我们反应不够迅速,而是需要边行军边修路,实在是已经到了我们后勤能力的极限了。从战后的统计数据也能看出双方后勤补给能力的差距,我军打这一仗总共消耗了2万发炮弹和70万发枪弹,缴获的炮弹倒有8万发,枪弹400多万发。
印军打败仗,也不是因为士兵太烂,印军的主力第四师是参加过二战的王牌部队。二战中这个师在英军序列中从北非打到意大利,英国人每次有自己啃不动的骨头就让印度人上,自己顶不住的时候还是印度人上,以至英国人当年有句笑谈“不流尽最后一滴印度血,我大英绝不屈服”。这个师的锡克旅、旁遮普旅,几乎个个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廓尔喀联队则长于白刃突击这些印度部队作为英军的炮灰,在德军的千锤百炼之下,每个能活下来的都堪称精华中的精华。
解放军的重火力和北非、意大利战场上的德军完全无法相比,轻武器比二战时候的德军强不了多少。但是几场战斗打下来,印军这些王牌军全交代了,参加战斗的9个旅被歼灭了6个,剩下3个重创,阵亡5000人,被俘4000人,我军只损失了700多人。
为什么这样一场对印度来说本该顺风顺水的战争却打了个一塌糊涂?我军在打仗的时候发现,消灭印军一个旅部,就等于歼灭了一个整旅,打死一个班长,一个班就立即丧失战斗力,士兵顿时斗志全无,甚至乖乖坐在地上等着被俘。印度兵跟着英军打二战的时候就经常有英国军官被打死之后整支印度部队当场不知所措的战例,没了英国主子发号施令,印度部队不但不会继续进攻,也不会有组织的撤退,甚至连撒丫子溃逃都不会,就那么傻愣愣地在敌人的火力下等死或者束手就擒。
这只能说印度人是当顺民当到家了,英国人统治了印度200多年,英国人以前,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莫卧儿帝国还统治了200多年,再早还有一个德里苏丹国,也是中亚人建立的,再往前则是由更早到达印度的雅利安人统治,雅利安人为印度留下了种姓制度,自己是高等种姓,波罗门(僧侣、祭司)和刹帝利(武士、贵族)、原住民则是低等种姓。
中国当了100年半殖民地,现在还有不少人为汪精卫叫屈,以上海租界里的“民国范”为荣。印度几千年都是殖民地,有点独立自主意识的人不被杀掉也会被气死。剩下的顺民畏惧主子甚于怕死,主子让打仗的时候,可以是最一往无前的炮灰,主子让干活也可以是最勤劳的奴隶。英国人在的时候,印度发展得比“老大中国”强得多,同时还能给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当地基。主子拍屁股一走,顺民就傻眼了。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新主子,所以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印度既亲苏又亲美,同时还保留着英联邦成员的身份,又当社会主义又当资本主义,对德法日和东欧各国也都笑脸相迎,把资源和市场拱手相让。
在印度靠美国贷款和美国化肥、农药进行“绿色革命”的时候,一场“靠自己的绿色革命”也在中国悄无声息地发生了。195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2亿吨,就算是1958年有“放卫星”的嫌疑,之前几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也已经达到了1.9亿吨,但是直到中国爆发本土绿色革命之前,1969年产量仍然只有2.1亿吨。即便那时候在农业上奉行的是“以粮为纲”的政策,把所有非必需的农副产品全都停掉,节约土地和人力来保障粮食生产,但是仅仅靠人的双手,从土里刨不出多少产量来。
现在中国每亩化肥施用量近30公斤(纯养分),如果换算成养分相同的粪肥,至少需要1吨,那时候中国人均耕地2亩多,一个人一生产生的排泄物积成肥料也只有七八吨,每年平摊到每亩土地上不过相当于一捧化肥。
所以,无论怎么努力,粮食产量必然会卡在这个水平,这不是经济学,只是生物学。
但是从1970年起,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开始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加。1962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是1.6亿吨,到1978年实行农村承包制改革之前,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3亿吨,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20公斤。这个变化是在1978年以前发生的,显然不是靠积极性,也不可能是由于中国忽然找到了很多大粪。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完全掌握了化肥、农药制造技术,开始大规模建设化肥厂。
这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和过往的王朝兴衰相比,这一次中国的粮食产量开始稳定地超过人口增长,中国人从此永远告别饥饿,也将永远告别“一将成名万骨枯”的王朝周期率。
现代化肥工业最重要的部分叫合成氨工业,合成氨工业生产氨,氨则是制造几乎所有氮肥、磷肥的基础原料。中国解放前留下两座合成氨工厂,20世纪50年代又建了4座,20世纪60年代建了20多座,到1970年总产量也只有200万吨,不到现在化肥用量的1/20。那时候中国人还在饿肚子,为什么不能多建点呢?
不是我们不想建,那时候我们实在是没那个技术,想建也建不起来。欧洲人19世纪中期就发现了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但是真正建造出能够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氨装置是20世纪。合成氨的原理是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内容,到现在我只记得一个“高温高压”,高温是三四百度,高压是几十到几百个大气压,介于19世纪末的战列舰上用的高压汽轮机与20世纪的潜艇壳体之间。设备管路需要承受的压力更高,大约是炮管的1/10,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和炮管差不多的合金钢无缝管。
所以19世纪末西方列强造了几十年巨舰大炮,到20世纪初就能造合成氨设备了。现在,哪些国家能独立设计建造下潜深度几百米的潜艇,哪些国家也就能建造年产几十万吨的大型合成氨设备,能得到吃不完的粮食。大炮和黄油在工业时代根本就是一回事。
合成氨工业最初并不是用来做化肥的,而是做炸药,巨舰大炮就意味着一发炮弹几吨重,两条战列舰对打一个小时要消耗几百上千吨弹药,旧中国全部的合成氨产量也不够一场大海战消耗,列强们对炸药的巨大胃口为合成氨工业提供了一个必须出现的理由。中国在巨舰大炮时代是旁观者,自然也就错过了巨舰大炮时代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积累。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最大的一条国产军舰是2700多吨的“平远”号,很多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还是进口的。当时日本最大的国产战舰是4000吨,关键零部件同样是进口的,那时候中日之间并没有多大差距。
不过,甲午战争我们打败了,赔掉了2亿多两银子,曾经在战场上重创日军旗舰,自己中弹数百发,无一处被击穿的“平远”舰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绝唱。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拿着我们赔的银子去建造新军舰、新大炮,开始积富积强。我们把银子赔光,再也造不起战舰。从此我们所失去的技术积累、产业积累就此成了日本人的发展空间。
20世纪50年代,我们从苏联得到了156个工业成套项目,其中就有制作炸药、大炮、潜艇的工厂,但是苏联人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用这些技术造一座化肥厂,我们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经过十几年艰难的探索,到1970年,我们的“济南”号驱逐舰和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两条主战舰艇都使用高性能汽轮机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合成氨成套设备的建造技术,随后一口气建了几百套合成氨装置和上千个化肥厂。
有了工厂就有化肥,从1970年之后,平均每年化肥产量增长100万吨,1975年之后每年增加200万吨,相当于1970年的化肥总产量。而在这之前,由于没有突破关键技术,我们建化肥厂还必须进口关键设备,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化肥产量平均每年只能增长20来万吨,对应的粮食产量起起伏伏,10年只增长了3000万吨(按1958年算),印度同期靠买化肥,买设备造化肥,粮食产量也增长了3000万吨。
数字是繁琐的,但把这些数字堆在一起,又一次无可争辩地表现出了一个指数增长态势。农业化社会并没有什么指数增长,所以用农业社会的思维做出的政策很难考虑到自己会被别人的工业化指数增长甩掉。
农业社会只有一种指数增长——王朝更替的时候,流民的增加是指数式的,这个指数增长总是创造一些历史奇迹。所以我们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干脆懵懵懂懂地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果奇迹就降临在我们身上。印度几千年都没出过陈胜吴广,不知道啥叫指数增长,不知道啥叫滚雪球,自然就错过了和我们一起打开物质财富指数增长的阀门的机会。
工业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也按照和化肥工业差不多的路数发展起来。以指数式增长生产出化肥、农药、水泵、农业机械、地膜和塑料水管,保证了中国粮食亩产增长保持在平均每年10公斤以上,远远高于人口增长率。与此同时,印度的粮食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不到2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量增长速度逐渐开始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到了印度的90后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就算把裤腰带勒断,也不可能再勒出余粮用来出口了。
这些数字说明,当我们开始积富积强的时候,印度开始积弱积贫。现在中国的粮食可以吃一半,另一半喂猪、喂牛、喂鸡,自己吃肉。每年吃的肉比印度人多10倍,奥运会金牌多得多。
在很多知识精英的眼里,中国只要独立自主就肯定错过了点什么。但是错过了什么呢?中国和印度都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起家的农业国,我们错过的大概就是印度拥有的。可是印度又拥有什么呢?印度招标买三代半的“阵风”战机的时候,我们的四代机已经在天上飞了,印度靠购买国外的技术试着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我们已经能把两弹一星打下来了。
印度还拥有百年老店塔塔钢铁集团,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尔塔”的总裁是印度裔,印度是世界第三大铁矿出口国,印度从始至终都可以买到任何先进技术,还有美苏俄日欧联合国三天两头地送来各种援助、贷款……我们没有这些,我们只有十几倍于印度的钢产量。和1949年只占印度1/10的钢产量相比,我们拥有的只是里里外外100倍的变化。我们拥有的只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我们拥有的,只是“靠自己”三个字。
现成的“理论”测不准当下中国
现在我们已经不用修小高炉了,现在中国的钢铁产量占了全世界一半。不过这个第一才当了十来年,而且每年还要出口一部分,积攒起来的还不算多。有一个相应的指标叫“人均钢铁蓄积量”,这个指标,中国也就是3吨上下,欧美国家平均是10吨,是我们的3倍以上。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不到1吨。
这个数据直接影响到了大家的生活。现在女孩子找对象,丈母娘挑女婿都要有房有车的,很多小伙子正为此苦恼。
车是钢做的,一辆车差不多1吨,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的,一平方米房子平均要用60公斤钢筋,小两口考虑到很快会有宝宝,买一个90平方米房子,算上平均每人分摊的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小区附属设施,还有商场、学校、医院、公交这些公共设施,用掉的钢筋正好和中国的人均钢铁蓄积量差不多。
极品的好女婿会有个大房子,比如200平方米,作为城市高级白领,将来小两口肯定一人一辆车,一个白领的人均钢铁蓄积量是8~10吨,和发达国家差不多,丈母娘都喜欢这样的女婿,比起嫁到国外,离娘家还近一点。
穷女婿就没那么多“铁”。混得不好的哥们儿要跟人合租一套房,一人十几平方米,外加一辆自行车,钢铁蓄积量1吨,这数据和印度的人均钢铁蓄积量一样,把女儿嫁过去等于嫁到了印度,丈母娘肯定一千个不答应。说到底钢铁是硬指标,对国家如此,对成家也如此。
眼下中国人均住房30平方米,每年盖房用的钢筋占了钢产量的一半,加上各种基础设施,我们的钢铁蓄积量刚够盖房的。当然,盖房也好,造机器也好,还需要铜来造电线,铝来造轻体结构,锌来做防锈镀层,镍和铬做不锈钢,稀土来造节能灯,各种材料都有相应的蓄积量和蓄积公式,道理是一样的,钢铁只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
房子要用钢筋,机器设备也要用钢铁,而且用得更多,我们钢铁蓄积量少同时也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机器,人均拥有的生产设施少,所以我们工作效率就没有发达国家高,自然赚钱少,很多人连找工作都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没房子可买,只是上班挣的钱买不起。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均钢铁蓄积量有8~10吨,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在40~45平方米。而且他们的房子比我们省钢铁,美国人和西北欧人大多住独门独户的小楼,这种房子是木头造的,拆散了看都是6英寸宽、2英寸厚的标准龙骨条和12厘层压板,没有钢筋,只有钉子。
西欧的老城市和南欧的大部分住房是砖结构,和我们以前盖的五六层砖混楼差不多,只不过他们的房子盖得早,外观更像古迹,里面也没有多少钢筋混凝土结构,房顶和地板龙骨大多也是用木材。住宅用的钢铁少,相应地他们就有更多的钢铁蓄积在工厂、办公室、公路、铁路、轮船上,是用来赚钱的,所以他们赚的钱买房就轻轻松松,买了房还有大笔闲钱用来买中国出口的消费品。
在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拥有金融霸权,美国人在银行里敲几个数字,我们就得乖乖把东西送上门去,美国当然就省去很多工业,相应地美国人可以把更多的钢铁蓄积到房子上。所以美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在发达国家之中鹤立鸡群,达到70多平方米,当然即便是70平方米的木头房子,算上地基,算上车道花园,连一家一个锅炉,一人一辆小汽车,一人一支枪都算上,蓄积的钢铁也不如我们的混凝土楼房里的钢筋多。美国蓄积在机器中的钢铁还是比我们多。所以即便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我们的工业人均产值也不到美国工人的1/10。
现在人均钢铁蓄积量最高的国家还不是欧美,而是日本和韩国,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大概有15~20吨,差不多是我们的六七倍。这两个国家都以制造业见长,生产线怎么也比办公设备用的钢铁多。而他们在住房上用的钢铁更少,日本人的住房分两种,像东京湾之类的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人住楼房,不过日本的楼并不高,住宅楼很少有10层以上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我们的一半,远离大城市的地方是和欧美类似的木结构房子,只是面积没欧美的那么大,一个小楼一百来平米,住三四口人,另外日本多地震,很多人家院子里都有常备的地震棚,看起来就像木板搭的集装箱,这些地震棚里平时住着1000万宅男。所以日本的人均住房面积很难计算,整个平均起来应该和我们差不多,所以用的钢铁自然要比我们省。
除了房子以外,日本人的车也好,道路也好,桥也好,都比中国的小一块。连核电站都比别人的核电站小不少,别的国家的核电站都有应急柴油机电站,当然日本人的核电站也有应急柴油发电机,不过别人的应急电站是固定的配套设施,通过固定的配电系统和核电站相连。日本人为了省地方省资源,应急发电机是出了事搬出来现接线,等真出事的时候才发现福岛的柴油发电机和核电站的插头居然接不上,就只好眼看着冷却系统失灵,反应堆开锅爆炸。
韩国人大部分倒是像我们一样住混凝土楼房,不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我们的一半稍多。而且韩国的豆腐渣工程是很出名的,不但居民楼敢塌,大商场敢塌,连汉江大桥这种属于国家大动脉兼国家级面子工程的地标性建筑都能没来由地掉进江里。我们倒也不是没有豆腐渣工程,不过还真没有豆腐渣到这个程度,这几年中国的钢筋混凝土施工量占了全世界一半还多,塌楼的事并不比别处更多,桥确实塌了几个,不过别人也没我们这么多超载车,就算超载也没我们这种标10吨超100吨的。和我们相比,韩国人是挤在蜗居里,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把更多的钢铁省出来盖工厂了。
按心理学,穷人乍富之后都比较重视面子,所以中国到处做面子工程,韩国人则是在面部到处做工程,毕竟手术刀比钢筋能省不少材料。作为受罪的回报,2009年中国当了一年世界第一大造船国之后,2010年韩国的造船接单量又超过了我们。船上的零件个头都很大,一个大型船用柴油机汽缸有二层楼高,造这些大家伙用的机器自然个头更大,用的钢铁自然也更多。这些巨型机器中很多我们还没有,就算有的,韩国人攒出来的时间也比我们更早,经验积累和技术积累自然就比我们更多。做产品都是熟能生巧,经验积累不足。咱们自己都知道中国货小毛病多,外国用户也不傻,用了两年中国船之后,没准又觉得还是多花点钱买韩国货踏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中国是大国,犯不上这么玩命,现在有了工业,安居乐业才是正道。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的房子确实也不算便宜,原因大家都明白,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地价高是因为卖地财政,卖地财政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的人均住房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一倍多,住房多了,就有更多地方摆衣柜,就会想买更多衣裳,就会有地方摆大电视、大冰箱,家里东西多了,就要求有更好的社会治安,更好的市容环境。家里有了电视电脑,我们就知道该找欧美日攀比点什么,政府得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这些钱都得财政出。
我们盖房用的钢铁比较多,造机器的速度相对就比较慢,相应地赚钱就慢。赚钱慢,政府就收不到足够多的税满足财政开支,只好卖地皮补窟窿。卖地皮并不是划一块地直接卖掉就行,还要往上铺交通、水电、燃气、通信这些基础设施,现在的人生活标准高,还得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热力系统,哪一样都得上亿,这还不算一公里造价好几亿的城铁、地铁。现在城市边上的地都卖得差不多了,新开发的地皮离市区越来越远,现在房子周边不通城铁的都不好意思发广告,以后可能还得通高铁。
就算是二三线城市,开发区就在市区旁边,但是原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容量也不够,还需要修新的。基础设施的成本高了,卖地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政府的地是卖给开发商,开发商买新地皮的钱是从卖房里来,地皮涨价就得提高房价,房价太高了,买的人就少,买的人少了,就得进一步提高房价。
大家都希望房价降下来,不过中国的房价高其实都是高在扩建城市上了。眼下中国还有一半人在农村,扣掉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差不多有40%的中国人在农村自己盖房,农民盖房用砖瓦,钢筋不多,以前城市里盖的6层砖混楼钢筋用得也不多,按现在的国家标准一平方米也就30公斤钢筋。
所以说,我们人均3吨钢还能有30平方米房子住,其中有一半是从农民、老工人的房子里省出来的。像韩国、日本的东京湾人均住房都只有中国人的一半。苏联地方那么大,人均住房也只有19平方米,这几年俄罗斯房价飙升,人均住房才增长到二十几平方米。而且俄罗斯人均住房是虚数,很多中亚、远东和内陆工业城市因为经济衰败,人口外流,几乎成了死城,成片的住宅区空在原地,面积还算数,但水管、暖气管早已经冻裂、锈穿了,那些地方的居民不想冻死就得挤进莫斯科、圣彼得堡,把当地房价抬到了全世界前十名之内,把房子租出去的莫斯科人、圣彼得堡人干脆拿着租金跑到三亚、海口买房养老。苏联垮台不只毁掉了国,也毁掉了国民的家。
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在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要进城,或者被进城,不管是哪种,最终是要住楼房,在工厂、公司、商店、机关事业单位里上班。他们要用的钢铁,包括铜铝锌镍等等其他资源,我们做城里人的只好加倍还给人家。
因为有了这个需求,这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迅速提高,我们的钢产量也暴增到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虽然一些经济学家担心这样会带来产能过剩,不良资产增加,不过人就一辈子,现在的经济学理论连西方自己20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都没说明白,也没说明白眼前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让我们几亿人为了这些理论而干等着呢?13亿中国人不能等他们捯饬清楚再发展,还是抓住工业,钢铁在手才能心里有底。
现成的“理论”无法描述当下中国,甚至现有的语汇和修辞也无法对接当下的中国现实,这就是“文艺腔”和“情怀党”们所面临的最尴尬。
第三章:纸币做的老虎就是纸老虎
至少,中国是美国人的一部分上帝
日,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提高国债上限的法案。随后副总统拜登来华访问,一时间国内媒体津津乐道于美国副总统在北京的小饭馆吃炸酱面,不过让笔者觉得更有意思的是拜登临走前在四川大学讲演中说的话:“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多人想移民进入的国家。人们是不会想移民到一个衰落中的国家的。”
联系到美国国债刚刚被标准普尔公司降级,这话听起来颇有点移民中介广告的味道。一段时间以来,“50万美元投资移民可获绿卡”这类垃圾短信一天能收好几条,仅次于卖发票和卖房的。笔者也有亲友的孩子赴美留学,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似乎这一两年来美国签证异乎寻常地好申请。更有几位数年前赴美的朋友,在经过了漫长的移民申请等待之后,不约而同地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
统计数据比饭桌闲聊更能说明问题。次贷危机之前,2007年赴美的中国留学生有3.7万人,2008年暴增到8.1万人,万,2010年达到11.4万,每年都在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可见美国在经济上遇到的那点麻烦,在中国人眼里根本不算个事,今年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赴美留学生将会达到15万人。看起来如果美国人真的打算卖绿卡,大概会比国债抢手得多。
当然拜登副总统阁下来访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给移民中介当托儿,大概主要还是为了国债,拜登说“有些人认为美国前景不明,但我不同意”。这话咱们后面还会展开讨论。拜登还说“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1倍”——这个一点没错,那么多中国人愿意去美国,从文化到肠胃都要重新适应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还是因为当美国人有钱。
美国人如果有份正当工作,每年怎么也能挣个几万美元。除了工资,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还有1万多美元的教育、医疗、失业、养老、住房等等各种社会福利,占GDP的20%以上。这还不算闹了次贷危机之后,额外发给老百姓的每人上千美元购物券,如果再把奥巴马许诺的“全民医疗”都算上,大概还会多不少。
光是福利多倒也未必能吸引高级人才,曾有调查:这十几年中国80%的大学生毕业生有过留学的打算,其中42%首选美国。到了美国的留学生里72%拿到学位后选择留在美国,博士生留在美国的比例接近90%。
吸引高学历移民的是美国在科技上的投入,不算各种企业、大学和民间的科研机构,光是美国政府直辖的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国防部先进技术发展局“DARPA”和美国能源部“DOE”,每年的科研经费就接近500亿美元,平均每个雇员每年要花100多万美元。美国每年还有大约1500亿美元用在武器装备的采购和科研上,占整个军费的20%。我读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抱怨,说全国在这个领域上的科研投资还不如美国一个项目多。哪怕纯粹是为了科研事业心,去美国也有充足的理由。
美国的军费一年有7000亿,美军有140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要在每个美国大兵身上花掉50万美元,接近一次彩票头奖。美军之中有3万来自世界各国的“绿卡战士”,其中的中国人数以千计。这些“绿卡战士”大部分是在第一线当战斗部队,因而阵亡率比美国籍士兵高出一倍。就算这样,只要能当美国人,还是让很多人打破头。去年初洛杉矶警方就抓到个“绿卡兵骗子”,买了几套军装冒充美国将军,以参军换绿卡、办国籍为诱饵,骗到了数以百计想当美军的新移民,诈骗所得几十万。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为了更大的事业发展,在中国人的心中,美国依然是天堂,至少也是最像天堂的地方之一,无论是留学生、绿卡美军、投资移民,还是以其他形式赴美的中国人,无不以拿绿卡、入籍当人生转折点。
不过这和笔者无关,美国人并不打算邀请像笔者这样托福考不到600分的笨伯去分享财富。我们这些愚人只能琢磨怎么增加自己的财富。
这事儿很久以前就有人琢磨过,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写了一本《国富论》,全名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因为这本书,斯密先生被后世尊为“经济学之父”,不但是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也说自己的理论师承亚当?斯密。
斯密的理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钱不是财富”,如果钱就是财富的话,几年前货币增发一亿倍,满街都是百亿大钞的津巴布韦就是世界第一富国。
所以人们说美国“有钱”实际上说的是美国“有货”。有商品才能保证美国人的钱值那么多钱。有了商品才有买卖,人有了吃穿才会想聚会、理发、洗牙、泡酒吧、看演唱会,才会有第三产业的服务和娱乐,这些都有了,社会就繁荣了。
现在美国一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万亿美元,也就是美国人每年拿回家的东西如果算成钱,值4.1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才1.8万亿。中国13亿人分不到2万亿美元的东西,美国4万多亿美元的东西才3亿人分。由此可见,每个美国人每年拿回家的商品差不多是中国人的10倍。有多这么多倍的真东西在手,自然过得逍遥,地球人都爱往美国跑也完全可以理解。就算按美国人的说法,人民币购买力低估了一半,差额也足有5倍左右,并不能改变这个基本格局。
商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亚当?斯密也说过。一个国家要富裕,要么自己造这些商品,要么从外国进口这些商品。现在美国一年的工、农、建筑业总产值不到2.8万亿美元,也就是美国人自己造了不到2.8万亿美元的实物商品。另外又进口了1.3万亿的商品,就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进口商品比美国自己造的便宜,美国人的财富也有1/3是从国外拿来的。
美国进口的商品占了消费的1/3,换句话说,美国人有1/3的生活所需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别人养。现在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8岁,按一下计算器我们就可以换算出来,美国人一辈子有20多年是白吃白拿。所以美国孩子没压力,爹娘不用自己养,第三世界给养了。美国父母、老师只要好好陪孩子玩就算尽了义务。
上面那个数据是2009年的,在同一年里,中国也造了2.8万亿美元的商品,不过出口了1万亿,其中的大部分通过直接出口、转口、贴牌、深加工,最终到了美国。
有个做出口的朋友有一回吐槽说:“我一个礼拜要往美国出口10集装箱掸子,美国到底得脏成什么样才用得了这么多掸子啊!”我跟他说:“要是美国人自己造掸子,绝对不会用一次就扔。”另有一个做千斤顶的朋友,从美国回来大感不平:“看见好几次了,美国人换完轮胎不收千斤顶,扔到路边开车就走,怪不得我一个人一年就能卖出去几千万美元。”我给他的回答是一样的。
可见美国人过得好,美国让我们向往,是因为我们提供了廉价商品,是我们供出来的。笔者小时候,父亲的一个同学留学美国,在当时这算一件在邻里朋友间相当震动的大事,那位叔叔走之前天天大宴宾客,笔者也跟着父亲一起去吃,笔者还记得席间那位叔叔说的一句话:“美利坚是上帝眷顾的土地。”后来很多年父亲都以他那位同学作为榜样教育我,结果导致我的青春期叛逆全都发泄到了学英文上。过了这么多年之后,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件事,如果说“上帝”确实眷顾美利坚的话,那这个“上帝”就是我们中国人。
美国在向全世界收税
当然我们没有当上帝的感觉,起码美国人吃饭的时候不会说“感谢中国人赐我食,感谢全世界劳动人民赐我力”。我们还是羡慕美国人的富足生活,有个朋友苦读了好几年,考到了美国的名牌商学院,去美国之前感慨说,“我们从小都是读书、读书、读书……再也不要我的下一代这样了”。过了几年他回国探亲,当然主要是看牙,因为加上来回机票也是在国内补牙便宜,张口就说:“其实美国人很勤奋的,上到研究生、MBA的美国人天天看书到一两点,上了班忙到连上厕所都得排计划……我的理想就是跳槽到一个大公司,派我回来当驻华代表。”我想跟他说:国内也是加班到半夜的,不管是血汗工厂,还是CBD。不过这话我没说,人总需要点奋斗目标。
我们拼命工作当然是为了赚钱,赚了钱买房、买车、购物、供下一代上学,给自己养老。这也是我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过如果细想起来,我们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买东西,赚钱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东西运到美国。这岂不是很矛盾?
当然贸易本来就是互通有无,如果美国有好东西,出口进口都有好处。比如1840年中国打鸦片战争,美国人卖大炮给林则徐,其中有威力强大的69磅和72磅加农炮,让英国舰队很挠头,只好让步兵登陆,靠拼刺刀解决清军的炮台。美国人则从中国买茶叶,美国独立的起因就是英国人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禁止美国人自己去中国买茶叶,结果美国人爆发了“倾茶事件”,后来成了独立战争的导火索。那时候美国和中国做生意,双方都得到了收益。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一个“茶党”,现在的茶党并不是要冲进波士顿港把货船上的茶叶倒进海里,只是一些日子还过得去的美国人不满意奥巴马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高税收、高赤字政策,不满意美国失业率节节攀升,同时又年复一年地吸收新移民。
美国出现茶党是因为现在的美国工业衰退,产品竞争力下降。不然美国人真要是有什么东西可卖,我们也不至于光出口不进口,剩下3万多亿美元花不出去,最后都变成了外汇储备。这3.3万亿外汇储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一辆最新型的M1A2
SEP数字化主战坦克可以卖500多万美元,一架F-22隐形战斗机卖1.2亿美元,一艘核动力航母卖130亿美元……这3.3万亿可以买:100艘核动力航母,加1万架F-22,加10万辆M1A2
SEP主战坦克,剩下的零头大概还可以再买100万套“杰瓦林”智能反坦克导弹,再加1亿支最新款M16A4自动步枪。
当然美国人不会把这些东西卖给我们。抛开国家安全考虑不说,美国人也喜欢做无本生意,出口服务业的无形产品,诸如企业咨询、好莱坞大片,甚至美国大使馆收的签证费……
全世界乐意看美国电影,听美国金融顾问忽悠的人不在少数,就算这个地球上最极端的反美人士,也不介意通过美国的电子游戏体验消灭美军的快感。还有咱们平时用的电子设备,比如每个手机、每台电脑都有几块芯片要交专利费给美国,专利费比手机的制造成本还多。平时所说的“山寨机”之所以便宜,主要就便宜在没交专利费上了(有些芯片代工厂会把超额生产的芯片偷偷卖掉)。这些服务都是高端产品,绝非印度、爱尔兰那种接电话、写程序之类的简单服务外包可比。
不过就算计入服务业,美国也没挣到钱,美国每年的服务业出口有5000亿美元,同时还要进口3500亿,服务贸易顺差只有1500亿美元,每年却要花掉1.3万亿进口商品。或者换句话说,就算我们喜欢花钱听美国人忽悠,我们从美国人那儿得到的忽悠也不如美国人从我们这儿拿走的东西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大脑进水了,还是美国人施了什么法术,在美元上念了什么咒,画了什么符,让我们做着这种老鼠搬家的事还乐此不疲?
世界上乐意往美国送东西的还不只是中国人。从1976年到现在,美国人一直是贸易逆差,而且整整35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逆差国,积累的账面逆差有10万亿美元,按购买力折算(过去的美元更值钱),美国人从全世界赊来了20多万亿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美国人5年的商品消费。
其实中国并没有脑抽,地球人也没有集体变傻,这只不过是很正常的经济规律而已。大家愿意要美元是因为美元可以买到东西。但是既然连美国人自己的东西都是赊来的,那大家拿美元买谁的东西呢?
咱们打个比方,假设世界上只有沙特、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沙特造汽油,日本造汽车,美国啥也不造,印美钞。假如沙特人和日本人互相不认识对方的货币,但是都认识美元,那么沙特人要买汽车需要用美元买,就要卖一半石油给美国,日本人要买汽油同样也需要卖一半汽车给美国,这样美国人印印票子就白得了汽车和汽油。
全世界有两百来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点值得买的东西,哪怕是毒品或者人口,所以会有国际贸易。可是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光是汇率换算就得把大家愁死,这还不算汇率波动和政治风险,所以用一种货币做国际结算会比较省事,这种货币现在就是美元。
不管是中国要买日本小汽车,还是拉美毒枭要买俄罗斯黑帮的AK-47,大家为了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需要美元,为了得到美元,就都得上贡一些自己的东西给美国。换句话说,只要有人做国际贸易,就需要自觉自愿地给美国人上贡。
对美国人来说,这就像从全世界收税。经济学把这个叫做“铸币税”,也就是通过发行货币获利,和收了税一个效果。“铸币税”是过去的名词,说的是政府铸造不足值金币、银元,当然还有铜钱,从中可以获得利益,等于向使用金银铜币的人收税。
比如说清朝末年用7钱3分的银子铸造银元,宣布和一两白银等值。于是每造一块大洋,就可以当一两银子来购买东西,或者支付俸禄、军饷,大清国就能省下2钱7分银子,相当于收了2钱7分的税,税率27%。
更早以前还有篡了汉朝的王莽发行铜钱,汉朝本来通行五铢钱,王莽发行的一个铜钱重12铢,面值50铢,这也是铸币税,而且收得更黑,税率76%。另外还有两种刀币,面值分别是500和5000。于是人心思汉,思的当然不是老刘家和外戚豪强,而是汉朝的五铢铜钱。虽然五铢钱也不足值,起码没王莽那么邪乎,结果连王莽的士兵都不愿意要他发的军饷,没几年王莽就被大家推翻了。
收铸币税不只可以用硬币,印纸票也一样,而且收得更多。发行美元的真正成本其实是利息,具体流程我们后面再讲。总之现在美国的利率很低,基准利率0.25%,国债的平均利率不到2%,经济学界喜欢干脆称为“零利率政策”。简言之就是发行货币的成本非常之低,美国人每发行100美元,只要付几十美分的利息外,加几美分的印刷费作为成本,剩下99块多都是铸币税。
比起老美来,王莽泉下有知的话一定觉得自己太厚道了。美国人收的铸币税率都快收到100%了,但是为什么没人把美帝一脚踹翻呢?为什么美军还愿意为一年六七万美元的军饷裹着十几斤重的防弹衣,背上一百斤重的大包去伊拉克、阿富汗踩路边炸弹呢?
这是因为王莽的铸币税是收自己国民的,美国是从全世界收。收铸币税是印钱,在国内印钱会导致通货膨胀。美国人则是把印出来的钱送到国外换东西,美国拿到了东西,别人的存款缩水关美国屁事。
通货膨胀会让一个国家的国民变穷,特别是没有大笔固定资产,靠工薪生活的普通生产者,他们的工资贬值了就只能更努力地工作,这样就可以制造更多物质财富用来出口,美国人就可以印更多钱拿走这些物质财富。
美国印的每一张美元钞票上都盖着美国财政部的公章,有财政部长的签名,写着“美国的财富”。仔细揣摩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不管美元在谁的兜里,都是美国的财富。因为我们挣美元付出了劳动,创造了财富。美国人印一张写着“美国的财富”的纸,签字盖章就能拿走我们用劳动创造的财富。
美国喜欢鼓吹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投资市场化、政治民主化,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个。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不管哪国要做买卖都要给美国上贡,交铸币税。贸易做得越多,用到美元的时候越多,铸币税交得就越多。
要多收铸币税,最方便的办法莫过于全球分工,哪怕简单到一件衣服,都要分到全世界去做才好。比如棉花是印度的,拉到墨西哥去织布,织完了布再拉到西班牙印染,然后拉到中国做成衣服,然后再把成衣拉到意大利去缝个商标,再拉到新加坡批发,最后送到德国、日本、加拿大卖掉。这一件衣服绕着地球跑了不止一圈,中间倒手好几次,每次倒手都要用美元结算。于是每个企业都要存一笔美元当流动资金来应付日常贸易,美国人在每次贸易中都可以收一笔铸币税。连带中间用到的轮船、汽车、石油、通信,美国人全都可以收铸币税。
反过来,如果中国把河南的棉花拉到河北邯郸织布,再就地做成衣服,然后运到山东青岛装船出口,只有一次要用美元结算,美国人顶多能收一次铸币税。如果不出口,直接装上火车拉到北京、上海卖掉,美国人干脆一毛钱铸币税也得不到。
所以美国希望世界上最好只有小国,最好小到只能做一个产业,每种原材料、每道生产工序最好都能独立成一个国家,自己发行一个叫不上名的货币。这样大家都离不开贸易,离不开用美元结算。
所以我们这种大国每出一个分裂分子,跑到美国去都很吃得开,如果反过来我们每次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人就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表面上看这是价值观差异,其实背后纯粹是利益使然。因为美国本质上是一个“印钞机帝国”,靠印钞票维持帝国运转,再靠帝国霸权维护钞票,从全世界搜刮利益。
一个真相:海军是美国的海上收费站
一般来说,世界上的国家分两种,靠自己的和靠别国生存的。自食其力的是大多数,生产率高、资源多就舒服一点,生产率低、资源贫乏就勒腰带过日子。靠别国生存的又分两种,指望援助活着的叫附庸,用暴力强迫别人供应资源的叫帝国。当一个国家已经离不开暴力获得的资源时,这个帝国就上升为帝国主义了。
美国从自己造东西转变成一个靠暴力获得资源的帝国,这个转变是在20世纪70年代。读者应该知道那是冷战时期。既然是冷“战”,地球上就不止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军队也同样有全球性的影响。更别说还有中国这种能和美国正面打朝鲜战争的国家。20世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西欧加起来,面对苏联在东欧集结的装甲洪流都瑟瑟发抖。这样的国家为什么能强迫全世界接受变成纸片的美元呢?为何全球通行的是美元而不是卢布?或者说,为什么卢布的通行程度没有和苏联的军事力量成正比?
相对苏联,美国的优势始终在海空军,尤其是海军。冷战期间,虽然苏联一度在陆军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在海上,苏联的目标始终只是破坏美国的制海权,保证自己的战略核潜艇有发射阵地。在美国拥有十几个大型航母编队的同时,苏联只在解体前才开始建造与之相当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从未建成。到现在俄罗斯也只有一艘和“瓦良格”号差不多的准大型航母。除了航母编队之外,美国在整个世界保持几十个大型海军基地,随时可以用来补给舰队,提高舰队的出勤率,一艘船可以当别人两艘船用。综合来说,美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几十年来始终等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和。
海洋本身不能种地,不能造工厂,不过地球上70%的面积是水面,2/3的人口,4/5的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上。海平面上升一米,就会有10亿人失去家园,可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发达,自然就需要巨大的运输量,全球化时代,经济越发达,进出口的需求就越大。正好水运廉价,成本是公路运输的1/10,铁路的1/3,所以全世界70%的运输由海运承担。大宗的资源,如石油、煤炭/铁矿石,国际运输几乎全部通过海运来完成。如果海运被阻断,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都会出现崩溃。
这样看来,强大的海军相对陆军而言,更能控制全世界的贸易。只要美国海军还等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和,世界上最便捷的贸易通道,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就垄断性地捏在美国人手里,美国人就是世界贸易之王。只有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资源丰富,用铁路和管道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苏联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但苏联改变不了大多数国家依赖于海运的现实,也就没法阻止世界大多数国家向美国低头,只能默认美元的霸权地位。
掌握海洋不意味着美国人需要亲自下场搞运输,世界最大的海运公司是丹麦的马士基。美国商船队,算上挂巴拿马等国方便旗的船队,也就是全世界百分之五六的样子,而且还在不断卖掉自己的航运公司。
不过只要美国有能力切断或者保护航线,随时登陆敲打不听话的国家就行了。美国或许不能通过洗脑强迫别人相信美元有价值,但只要控制了海运,美国可以只允许接受美元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全世界也就没法不接受美元。
因而完全可以说,美国印钞机的核心部件是舰队、飞机和海军陆战队,因为它们赋予纸片以价值。位于华盛顿的美国财政部和国家印钞厂只是给美国海空军打个下手罢了。
当然,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喜欢铸币权,同时又有一支攻击性海军的国家也不止美国一个。其他国家偶尔也会想在铸币权里吃一口。比如说欧洲虽然没有隐形飞机,没有十几个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好歹英法一家也各有一条小航母,还有几百架先进飞机,倒也能在家门口打一打利比亚。
法国之所以要推翻卡扎菲,正是为货币和贸易结下的梁子,欧盟成立以后,德国借着苏联垮台吞掉了东欧。法国则想在北非搞个“地中海自由经济区”,希望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这些讲法语的前殖民地拉到一起,学习一下美国人的成功经验,在地中海用欧元做贸易结算货币,收点铸币税。
没有石油的经济区不算真正的经济区,北非最大的油田是利比亚,卡扎菲虽然交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西方亲善,表示要做个乖宝宝,但是并不想用自己的石油生意给法国人的餐桌加菜,对法国人的提议毫无兴趣。正好从2011年起中东爆发了社会动荡,法国借机敲山震虎,不管地中海自由经济圈将来能不能搞起来,起码可以先表现一下“逆我者亡”的气势。
法国善于表现,美国手里可是有真家伙,11条核动力航母不是假的,美国的航空母舰又叫“攻击型航母”,是专门用来打人的,每条航母的设计指标是一次性可以放飞48架作战飞机,军事术语叫“一次全甲板进攻”。11条航母加起来一个攻击波次就是500多架飞机,相比之下,英法加上意大利、挪威、卡塔尔这些国家帮忙,在利比亚战争中每天只能出动不到100架次飞机。美国航母一昼夜可以组织五六次全甲板进攻,加起来可以有两三千架次飞机发动空袭,比英、法、日、德这些二流强国能用的战斗机加起来还多。
所以,美国人发动战争可以不在乎别人是否参与,法国打个利比亚却打得窝窝囊囊,打到2个多月想求美国帮忙,美国国防部长嘲笑说“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同盟向一个装备落后的政权发动军事行动,仅仅11周,许多盟友就没有弹药了”。打到第4个月,英法又向卡扎菲提出“斋月停火”,结果伦敦先被自己的穷人打砸抢了一通。最后英法痛下决心,派去了地面部队直接参战。
卡扎菲一命呜呼了,可欧洲也没让任何北非国家不认美元,欧元倒是岌岌可危。这说明说到底还是只有美国才能收铸币税。印钱这档子事,别国不是不能想,不过真要做,就得先弄明白,真正地印钞票靠的不是啥金融制度,天下无敌的海空军才是真正的印钞机。
对付不听话的小国,美国可以直接封锁海岸,甚至直接登陆占领港口。对付大国,就算水面舰艇封锁代价太大,还可以学习以前纳粹德国的狼群战术,用核潜艇打击海运。美国海军中,最耀眼的装备是十几艘航空母舰,还有几十艘两栖登陆舰,近百艘导弹驱逐舰,但这并不是美国海军的全部家底。别的大国加起来也有十几条航母,上百条驱逐舰、护卫舰。虽然不足以在大洋上和美国过招,不过如果只是用来对付海盗或者所谓“流氓国家”的快艇骚扰,也勉强可以凑出和美国海军差不多的数量来。
但是美国还有五十来条攻击核潜艇,世界其他国家能用的攻击核潜艇凑起来也就二三十条,凑数都凑不过美国人。这意味着美国破坏航运的相对能力甚至比护航能力还要强大。美国不单拥有维持全世界航运畅通的实力,更拥有随时随地关闭世界航运的威慑能力。依靠这个能力,就算美国不能靠收保护费印美元,还是可以靠敲竹杠收取铸币税。
随着英法在利比亚作战的“惨”胜,欧元也开始陷入史上最惨重的暴跌,美国人则拿着大笔欧元债的“信用违约掉期”(一种衍生金融产品,是对债务违约的保险,简称CDS,当欧洲国债下跌的时候,违约风险增加,债务国必须补足CDS持有人的保险费)大举吞噬欧洲这十几年来积攒下来的财富。到此为止,美国这个昔日的世界警察已经正式开始过起了敲竹杠的生活。
读者都在电影里见过典型的劫匪,带着刀枪埋伏在大路旁,碰到过往客商就跳出来打劫。这样的土匪之所以能吃肉分金,一是要拥有暴力,二是要在大路上抢劫客商,杀人越货。这就是所谓“没本钱的生意”。
没本钱的生意也是生意,劫匪团伙做大之后,也希望能够长久地做买卖。所以土匪也不是次次把商队都杀光,而是“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钱”。即交了买路钱,商队就可以带着剩下的财富通过。只要商队交了买路钱之后还有利润,土匪就可能长久地享用不劳而获的财富。某些土匪甚至还在镖局入干股,直接以收取保护费的方式来获得报酬。表面上这种土匪不打不杀,甚至还驱逐其他的小股土匪、维护地方治安,但从本质上说,土匪不劳而获的靠山还是暴力,有了足够的暴力,土匪才有资格寄生在物流网络上。
美国这个印钞帝国,看起来威风八面,当着世界老大,还能从全世界搜罗一群帮闲来吹嘘美国的优越性。但从本质上说,美国无非是个超大型号的抢劫团伙,和所有的劫匪一样是依仗暴力的物流寄生虫。当然,美国的本钱是海军,精确地说,美国不是土匪而是海盗。
从历史上看,大海盗的主要收入也不是打劫,而是向过往船只收买路钱。明朝的大海盗汪直、郑芝龙(郑成功的老爸),本行都是在海上卖平安旗。只要买了海盗团伙的平安旗挂在船头,商船就能在东亚海面上通行无阻。美国现在往外发美钞,就是推行海盗的平安旗,不买就不保证你的贸易安全。或者说,美国用金融业在海上建起了一个无法逃费的收费站,全球第一的美国海军就是这个收费站的保安。
美元类似“军票”
美国海军世界第一,用绑架贸易的威慑来强迫大家接受纸币。这说明美元实际上是一种“军票”。
军票这个词在历史上特指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发行的“军用手钞”,另外还有日本在朝鲜、中国台湾地区、伪满洲国发行的“日元”也被作为广义上的军票,当初日本鬼子用刺刀强制推行军票,沦陷区谁敢拒收军票,谁敢私藏法币、边区币、或者阎锡山发行的“物产券”,抓住就要杀头。
美国人掌握着海洋霸权,自然不至于像日本鬼子那样丧心病狂,非要到处修炮楼搞维持会,靠一百多万日本兵烧杀抢掠维持军票的日常信用。
美国印美元的体制叫“信用货币制度”,简单说,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转让欠条就等于发行货币。比如我借给您1万块钱,您给我写一欠条,说好了什么时候还,利息多少。
然后我就可以拿着这张借条当钱转让给其他人,只要这个人认识您,相信您能还钱,扣掉利息,我就能得到将近1万块现钱,因为欠条到期您就把钱还给他了。如果是把欠条转让给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这就叫“再贴现”。
美国就是通过美联储“再贴现”发行货币的,美联储可以对任何人发行货币,当然前提是您的“信用”得够,口说无凭,您得是一个美国的银行,有若干亿的资产,若干亿的自有资本金,信用评级有两三个A……也就是从来不赖账,并且有足够的钱能还债,美联储才能认您写的欠条。
您从我这儿借了1万块钱,您可以花掉,也可以再借给别人,或者干脆借给我,然后我再给您写一模一样的一欠条,只要我的信用够,您也可以去再贴现1万块钱。这样咱们本来有1万块钱,现在就变成了将近2万。
然后咱们还可以拿着这2万块钱继续互相借,互相开欠条,再去美联储再贴现4万、8万、16万……我们最终能再贴现出多少钱主要取决于我们有多少钱支付利息。美联储现在的“再贴现率”,也就是美国的基准利率是0.25,如果我们最开始的自有资金是1万块钱,不考虑其他成本,把这1万块钱都作为利息付给美联储,最终可以得到400万现金。不过商业银行、金融公司通过再贴现得到的现金背后都押着欠条呢,不能拿出来随便花,一旦花了就没钱还债了,或者用金融业的话说就是没有担保了,所以这些钱属于“衍生货币”,主要得用来继续买债券或者放债。
我们平时见到的美元,主要是美国政府用国债贴现出来的。企业今年挣钱不敢说明年还能挣到钱,打白条限制多。政府年年都可以收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有句名言:“税收和死亡是生命中最无可逃避的两件事。”意思就是说“谁敢逃税试试?”所以汉密尔顿的头像印在10美元钞票上,有华盛顿头像的才值1美元。
政府有税收,可以用未来的税收作为担保发行国债,只要投资者还相信美国政府以后还能收到税,美元就不需要有资产做担保,所以用国债贴现出来的美元可以直接拿来花。
中国现在是最大的美国国债海外持有者,日本第二。但其实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并不是我们或者日本人,而是美国政府自己,美国政府管理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和一些项目基金买了大部分美国国债。美国政府自己买自己的债等于没欠债。用这些债券再贴现发行出来的美元又买了这些债券,是肉烂在锅里,不能作数。
我们买的美国国债大约占了国债总额的9%,日本占了6%,其他国家还有一些,这些海外持有人总共买了大约2万亿的美国国债,差不多等于美国国债每年的净增量。
换句话说,每年新增的美元大多数都是用从我们这儿借来的钱作为担保发行的,然后不管是通过财政开支,还是减税,把这些钱分给国内的资本家和老百姓,他们就可以不用干多少活,一船一船地买中国货。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美国人用来买我们东西的钱就是我们借给美国人的,不管美国人买多少东西,我们总会把钱借给美国人。
中美之间这种互动已经维持了二三十年。虽然现在看起来不爽,不过当时这种选择再明智不过了——苏联的经济是实打实的工业,美国是空手套白狼,真正可怕的是有干货的那边,光是苏联放在远东的150万装甲部队就不是个容易对付的假想敌。
里根时代之后,美国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借新债还旧债,或者说是拆东墙补西墙。顺便用新旧债之间的差额来享受别国的免费物资,所以拆出来的新窟窿比旧窟窿大得多。
这样的政策之下,美国国债这个肥皂泡自然会越吹越大。泡沫都有破的时候,美国人最怕的就是这一天,为了让外国人赚到美元把买美国国债作为第一选择,美国必须为国债承诺一个高额利润,也就是比美国经济增长率还要高的国债利率。
这样美国人就彻底背上了高利贷,利息肯定比自己能赚的钱多,花钱也要从高利贷里出。把这样的经济当模式,无论如何也需要造一个经济学神话。
美国这个经济神话说白了就是两个概念:一是“小政府”,二是“藏富于民”,这个说法里根也拿来竞选。里根除了那句挖苦卡特的话,还有一句更广为人知的名言:“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对于很多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来说,这可是美国总统的金口玉言,而且还是斗败了苏联的里根说的。不过实际上,从里根上台到现在,美国的政策和“小政府”一点关系也没有,就像光绪见慈禧太后要叫“亲爸爸”,其实既不亲,也不是爸爸,只是宣传需要。
里根干了8年总统,上台的时候美国欠国债5000亿,离任的时候欠了25000亿。这笔钱被美国政府用来搞军备竞赛。
除了“星球大战”计划(官方叫“战略防御计划”)、“千舰海军”计划这类最终也没有实现的宏伟蓝图之外,里根时代美军实打实的把主战装备从第二代全面刷到了第三代,用F-14、F-15战斗机换掉了笨重的F-4“鬼怪”,用F-16换掉了自己和盟友手上单薄的廉价战斗机F-5,用“黑鹰”直升机换掉了在越南被打下来将近3000架的UH-1,用M-1坦克换掉了皮薄馅大的M-60,用M-2步兵战车换掉了皮更薄馅更大的M-113装甲运兵车,用“悍马”高机动车换掉了和QQ车差不多大的M-151小吉普……这些都要花钱,别的不说,光是把十几万辆几千美元一辆的M151全换成悍马的花销就是天文数字。这很显然不是“小政府”能做的事情。
不过这些国防订单又重新带动了美国工业,有了工业,就暂时压住了滞胀,滞胀压住了,就业恢复了,美国人民的兜里又鼓起来了。这算是“藏富于民”了。更重要的是,原本在美苏之间首鼠两端的大半个世界纷纷倒向美国,承认美元可以买资源买消费品,把铸币税交到了美国手上,为美国人送来更多钱用来藏,为美国送来更多真实财富。里根也歪打正着,借钱供养军事工业,却重新获得了充裕的消费品供应。
不过,不管美国人怎么赞美里根,以我一个中国老百姓的理解,自己不造东西,靠借新债还旧债,同时还过好日子,这不是正常人可以干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里根的同行,可惜他们没法分享里根的荣誉,最后都去吃牢饭了,罪名是非法集资或者传销。他们和里根只有两个区别:没法印钱、没有一支最强大的军队。
就像中国古人说的那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里根给美国开创了窃取全世界财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荣任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名实所归。美国也因此继续了帝国的辉煌。只是这条路真能一直持续下去么?
从常理可以推断,非法集资和传销即便没有警察来抓,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传销做到最后,全世界的人当下线也无法支撑资金链。非法集资做到极点,半个世界的资金都是集资者的债务,要支付天文数字的利息,集资者总有一天会募集不到足够的资金来还分红。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就是他们的末日。从逻辑上说,美国早晚也有这么一天。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国债一直呈指数型增长,里根执政时还是每4年借1万亿美元,而到小布什时已经变成每1年借1万亿美元。美国国会三天两头讨论国债的上限问题,却从来也没有一次到位过,议员们的想象力总是跟不上指数曲线的增长。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指数曲线,美国的国债指数增长,中国的工业指数增长。只要您不认为美国的国债可以在若干年后变成每星期增加1万亿美元,就得承认这套玩法一定会在那之前崩溃。
逻辑和直觉并不总是一致,尽管逻辑上我们看到美国在自取灭亡,但在直接的观感上,我们看到的还是美国大使馆门外等签证的人群,看到美国的航母舰队横行世界,看到美元在抗议者高呼占领华尔街的时候升值。有时候放下枯燥的金融数据,看着美国梦的神话依然四处疯传,我也常常怀疑,美国真的会崩溃么?
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转向历史去寻求答案。毕竟美国这种以暴力为基础的帝国在历史上层出不穷。蒙古、亚述、马其顿这些帝国都可以当做现实的参照。不说太远的,也不说那些靠陆军发家的帝国,就说最近这几百年的海权帝国,就有西班牙和英国两个最好的榜样。这两个国家和美国一样,都建立了世界帝国,都坚决贯彻了海军——金融霸权的发展方向。或许我们可以从这种模型中看到帝国主义道路通向何方。
第四章: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
“你也配姓赵”?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公司,既有用不完的市场,又有技术优势,还控制着整个营销渠道,竞争力肯定无可抵挡。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金融优势和海军规模胜过今天的美国,工业优势超过今天的中国,资源超过俄罗斯。其他国家看不到任何赶超的可能。
反垄断法不适于霸主。只要皇家海军还是世界第一,就没人敢拆分大英帝国。而只要英国还是最强工业国,皇家海军就必然天下无敌。从19世纪的情况看,我们完全可以预测:英国将继续引领技术发展,无可争议地占有世界霸权。联合国总部将设在伦敦,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是三个常任理事国。全世界都得学伦敦腔,使用英制单位。读者买了三室一厅,也会学香港人吹嘘
“千呎豪宅”。
事实并非如此。1860年英国工业还是垄断性霸权。到了1890年,美国的钢产量930万吨,比英国多80万吨;美国工业消耗147万吨煤,比英国多2万吨;美国铁路27万公里,英国只有3万公里。德国也逐渐追了上来,1890年,德国钢产量还是英国的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如何摆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