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全面战争步兵军团步兵有必要升级军团大队么

|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8|回复: 7
罗马派系驻守军团步兵数量问题是bug吗!?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 && & 玩了这么久才注意到罗马的驻守军团步兵很蛋疼,在没有升级之前军团步兵科技树之前,一级主城有一队青年军,二级有两队,四级有四队,次级城市则二级一队,四级三队,但是升转军团步兵后,就一至四级都是只有一队,这个应该是bug吧!?
& && & 有mod达人修正过这个吗,即使没有,如果有人知道是修改哪个文件的请告诉小弟吧,虽然英文不是很懂,但是添加几段还是可以的,谢过了!!!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6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8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6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8 积分
1.8也有这bug?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jhd218 发表于
1.8也有这bug?
一直存在,从未被改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2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一直都有这个BUG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 积分
人民生活好了,当兵的人少了....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 积分
这是兵种升级的BUG,找到armed_citizenry_units_to_unit_groups_junctions_tables,把青年兵那几段复制了,兵种改成军团步兵\军团大队,比如复制【 Rom_Hastati& &rom_roman_medium_melee】这条然后把新的改成【 Rom_Rom_Legionaries& &rom_roman_medium_melee】就行了,ID那一列随便取些大数比如002
迦太基升晚期利比亚和晚期迦太基还有希腊的轻盾升轻装轻盾也是同样的情况,同样这么改就行了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3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kill_lelouch 发表于
这是兵种升级的BUG,找到armed_citizenry_units_to_unit_groups_junctions_tables,把青年兵那几段复制了, ...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 积分
本帖最后由 himars03 于
23:32 编辑
kill_lelouch 发表于
这是兵种升级的BUG,找到armed_citizenry_units_to_unit_groups_junctions_tables,把青年兵那几段复制了, ...
可以请阁下详细说一下文件夹的打开顺序吗?在下第一次尝试手动修改因此对文件夹位置并不是很熟悉。
文件位置和打开方式已解决求教详细修改流程,在下使用PackFileManager 3·0·3 按照阁下所言方法操作最终无法保存。
Powered by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发信人: duckspeaker (呷呷), 信区: Fantasy
标&&题: 揭密:中国大军vs罗马军团,谁最勇猛厉害?zz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Nov 25 23:32:43 2003), 转信 &&&&&& 文章标题:揭密:中国大军vs罗马军团,谁最勇猛厉害? && 文章作者:大卡 && 发表时间:, 09:16:59 && 文章内容:
中国军队vs罗马军团
有一段历史怎么也读不明白,出自《史记》李广的传记,是李陵的故
讲的是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塞千里,策应汉军主
力部队攻击匈奴。退兵的时候,单于以
八万骑兵包围上来。李陵军苦战八天,向南且战且走,最后箭尽粮绝
死伤过半,不得已在离汉境仅百余里的
地方宣告投降。
令我想不明白的是,以匈奴兵势之盛,不但十几倍的悬殊,更以骑兵
优势,何至于八天拾掇五千步兵不下,
自己反而损失上万人。按说,冲开个口子,全歼汉军半天功夫足够了
。李陵这支部队,据司马迁讲,全都是
楚地丹阳人,此前驻扎在张掖一带,曾经受过严格的射箭训练。但无
论如何很难想象,一支步兵能抗得住十
几倍优势骑兵的突击。
我想起西方军事史学家曾经断言,只有西方的步兵方阵可以战胜骑兵
。不论是希腊方阵、改良后的马其顿方
阵,还是后来的罗马军团,都是以密集队型的步兵为主,但对阵骑兵
的战绩相当骄人。除此之外,在开阔地
上,步兵如果没有骑兵掩护,不可能抗得住对方骑兵冲击,何况是在
兵力十倍悬殊的情况下。
如果司马迁没有夸大汉军的顽强,那么只能认为,当时汉军步兵,除
了射术相当了得,应该也是以密集方阵
队型战斗的。
这就引出另一个话题:汉军与名声显赫的罗马军团相比,战斗力到底
如何?由于当时东西方两大强国从未正
面交手,因此这个话题相当引人入胜。一派观点认为,汉军要厉害些
,因为匈奴被汉朝赶出故乡,后来却在
欧洲所向无敌。但这一派不是主流。而持罗马军团优势论者认为,由
于中国不搞职业兵制,临时征招农民组
成的散兵线,无论如何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的对手。
起码罗马军团在全盛时期几乎百战百
胜,而汉军即使在最强大的时候,与匈奴作战也是胜败参半,最后所
以能赢,不过是综合国力远胜的缘故。
而且,匈奴是典型的亚洲轻骑兵作战方式,在常规情况下,如果不使
用佯败迂回包抄等战术,根本不可能战
胜欧洲密集队型的步兵方阵。
也就是说,幸亏汉朝和罗马帝国不曾交手,否则必定失败。
《汉书》“陈汤传”曾有汉军西征中亚的记载,讲在攻打郅支单于城
的时候,曾看见对方一小队步兵背靠城
门布成鱼鳞阵。研究者据此认为,这一小队步兵就是罗马雇佣军,是
克拉苏军团在帕提亚覆没后的残余。但
这只是猜测,而且对方人数太少,不能成为汉军优越论的证据。
应该说,近年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表现中国古代战争时,给人们造
成了极大的误导,以为古代打仗就是几
个骑兵在前头一冲,后面跟着一帮乌合之众的步兵。这种作战方式,
充其量是农民起义水平,当然不是罗马
军团的对手。
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可以看看秦兵马俑的情况,几千人的大方阵,一丝不乱,
有跪俑有立俑,有弓箭手有长矛手有刀
斧手,不但兵种齐全,而且从姿态上看也非常讲究配合,完全是步兵
方阵的配置。无非,东西方的步兵方阵
侧重不同。马其顿方阵重视长矛,罗马军团重视标枪,中国方阵则更
重视弓箭的作用。李陵的五千步兵,也
刚好与罗马军团整建制的人数相当,设想若仅凭散兵射箭,而不是排
成方阵,断不可能抵抗十倍的匈奴骑
只是可惜,古代中国没有留下比较详细的战术记载,遂使现代的导演
们,以农民起义的战术水平去描述古代
战争,也造成了中国军队不敌罗马军团的印象。
倒不能就此说中国军队优于罗马军团,但应该是有一拼的。还有一个
间接的证据是,汉军和罗马军团都曾多
次与中亚国家的军队作战,而且都是胜多负少,在战绩上很难分出高
下。有人可能会说,汉军捏的柿子相对
较软,但汉军的补给线也更难维持。
如果中国军队始终停留在战车的水平,那么的确不是罗马军团的对手
,因为早在马其顿方阵时期,亚历山大
大帝就在印 群优险 胜过印度的大象、战车混合部队。但中国的战车
战术在战国时期就改革了。当时改革主
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轻骑兵战术,再一个就是
秦国的步兵方阵。结果也证明了西方军
事史学家的看法,轻骑兵不是步兵方阵的对手。当然,这是脸谱化的
描述,因为战国各国在抛弃战车的同
时,都发展了这两种战术,无非是谁做得更好的问题。无疑秦国和赵
国分别代表了两个方向。
秦国的步兵方阵,除了兵马俑,可能没有留下具体的描述。但从商鞅
变法的内容来看,我们倒可以嗅出一点
步兵方阵的精髓所在。该变法关于民众组织一条,是建立“什伍”制
度,即一种准军事化管理,一人犯罪,
邻里连坐。可以想象,这种制度精神是很容易应用到步兵方阵中去的
,因为步兵方阵的精髓,就是要求人人
互相照应,而任何一名战士的怯阵,都可能导致整个方阵瞬间土崩瓦
解,因此惩罚这种行为也特别严厉,且
要追究连带责任。像著名的马其顿方阵,阵中的战士可能不直接参加
战斗,但他仍有义务用肩膀死死抵住前
边的战友,从而使整个方阵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惯性。实际上中国军
队即使在秦改革之前,也并非散兵作
战,而是强调互相配合,并形成袍泽之谊。《诗经》:“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
同仇。”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汉承秦制,在军队组织上自然会有所借鉴,终于形成较强的战斗力,
即便李陵只以五千步兵,也可以纵横漠
北,抵抗匈奴八万骑兵达八天之久。这个成绩,换上罗马军团恐怕也
不过如此。然而遗憾的是,古代史家多
为儒者,抱定“自古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的宗旨,对于
战术上的成就故意视而不见,致使现代
导演无所参照,竟弄出群殴式的战争场面,误导观众,也给一些人造
成了罗马军团远胜于我的印象。
----------------------------------------------------------------------------
送交者: ssi
其实,我也对那段历史非常的惊讶和吃惊,不过我看到的只是李陵答
苏武书中的描述,没见到更多的资料。
心里很是怀疑过一阵的。
就整体的印象和感受而言,我认为中国军队是无法战胜罗马军团的。
但是,许多汉唐时代的战例截然给我看
影视作品带来的印象很大的冲击。那些现在难以想象的战争结局真的
存在吗?会是我们看到的那种乌合之众
构成的军队能打出来的局面吗?我总觉得中国军队的状态和民族精神
似乎在秦汉后有个历史的分野。
似乎在秦汉时代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很浓厚。就你所说的秦军阵形,
让我想起中学时候看到关于秦朝军队和
秦国尚武精神的描述。出处记不得了。大意是说秦军里有支部队兵种
名“科头”,即上阵临敌时,士兵全体
都是光着头上阵,不带头盔,以示死战的决心。他们全部是站在大部
队的最前排打头阵的。据说秦始皇兵马
俑即是这样的一支王牌部队。他们都没有头盔。而当时的军队头盔是
普及的。这种精神在现代历史只能在讲
究武士道的日本军队和德国党卫军身上看到。另一方面,在战功封爵
的鼓动下秦国全体国民都有强烈的尚武
精神。上面那篇介绍的文中同时提到,秦国有冰窖,专门用与贮存阵
亡者尸体,以便国君亲自主持的祭祀。
每有战争,无论胜负都有后来的 冀早伤 的祭祀阵亡者仪式。而这
样的活动在即后的中国历史中完全不存
讲到汉军和匈奴军队的对抗,双方都特别 姓 弓箭的射击,这似乎和
西方军队的以肉搏为主有明显的区别。
匈奴人的金属冶炼技术当是非常落后的,倚赖的只能是弓箭。这是游
牧民族的共同弱点,即使到了努尔哈赤
的女真在东北再次兴起,依旧在冶炼技术上处于非常原始的程度,采
用的是“炒铁”,即剥取尸体上的金属
甲胄简单加热变红锻打,而中原则至少在三国时代就掌握了淬火和反
复锻打使钢铁制造的刀剑对折都不会断
的技术。就是弓箭可能汉族的技术也要强得多,战国时代在战争的刺
激下已广泛使用弩(而后来则可能是因
为战争较少的缘故,弩消失了),弩的威力远远大过一般的弓箭,最
硬的弩被称为腰弩,即必须用上腰部的
力量才能拉开。看《历史大观圆》的介绍,腰弩拉开必须用脚踩住弩
身,用腰部的力量把它向上拉开。这种
弩能在一百步远的地方可以穿透几层铠甲。而弓箭骑兵无论如何无法
使用如此强大的武器,因之假如步兵用
这种武器装备起来则在压制力量上是原远强过骑兵的。但步兵组织的
弓箭部队有个弱点就是,无法仓促对付
猝然出现的敌人骑兵。我想,正如你所讲的原因,我们没办法了解当
时李陵率领的汉军使用的弓箭是否就主
要是硬弩。但根据记载的战争场面只能这么推断,只有汉军步兵采用
弩才有可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汉军北征匈奴的时候主要是靠大量的骑兵远距离包抄合围,步兵毕竟
无法远距离参加这样的战斗。双方骑兵
的武器装备差别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汉军只能靠数量和精神取得胜
是不是李陵的步兵也是密集的方阵?真是个不解之迷,要是你组织一
支这样对付骑兵的部队该怎么样?我觉
得只有排成严密的队形,否则无法对付机动性很强,随时可以四面包
抄的骑兵。
假如汉军的步兵是采用这种密集队形的,再加上从游牧民族学来的大
规模骑兵军团机动迂回包抄的战术,遇
上罗马军队,那么真的很值得想象到底谁更强大些。当然这里的汉军
只能是指在汉武帝时代训练充分的汉
但是,假如把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秦汉时期)不予以考虑,那么我
觉得由临时拉来缺乏训练的农夫组成的
中国军队,是无法战胜来自西方的专业军人组成的军队的。这种乌合
之众无法与职业军人或者与经过严格训
练的部队作战的例子在中国就体现的非常明显。如近代的太平天国,
与同样是由乌合之众的清军八旗兵、绿
营兵作战总是胜者居多。腐朽彻底的清军被挖苦为“见贼即逃为上勇
,闻风而逃为中勇,误听而逃为下
勇”。就连僧格林沁率领的素以勇悍闻名的蒙古铁骑围剿几千太平军
时,都是在人数占压倒优势时耗了大量
的时间才取得胜利的,可见僧部骑兵长期无战事其训练和战术素养均
不可高估。当时另一支清政府依赖的力
量湘军,则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专业化。士卒都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
练。战斗力截然不同与当时的其他军
队,野地接战时,双方的兵力之比经常在10:1 ,但是仍旧能取胜。
最悬殊的如左宗棠平回军时,双方在靖边
县镇堡的会战,左部不过近万之数竟然一举击溃回军十七万,生俘其
头领董福祥、李双良。
要说算得上真正职业化,必须把眼睛投向军人世家出身的戚继光,他
对用兵钻研之深,恐怕中国历史上难找
第二人,他的军事理论已经摆脱了孙子兵法以来中国军事理论那种高
度概括性和笼统模糊的问题,该算得上
是严格的军事科学了。他的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练
兵实纪杂集》等,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才
是真正具有实践性的军事著作,和孙子兵法那些空对空的抽象理论相
比是一种本质上的超越。对部队的编
制、训练、号令、军纪、武器操练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可惜未得一见
,更可惜的是后世再无戚继光。其针对
倭寇编制的鸳鸯阵和针对蒙古骑兵编制的车步马混合营非常接近罗马
军团为代表的方阵。他对鸳鸯阵的要求
曾云:“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
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岂容的左右动
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
或进或退。”从中不难看出,他组织的
鸳鸯阵非常类似与欧洲军队的步兵方阵了。而各种武器的针对性搭配
则可能胜过罗马军团的单一武器配备
了。这样的真正的军事家组织的部队战胜日本武士战胜鞑靼骑兵是非
常正常的事情了。
我觉得自秦汉以后除盛唐时期外,中国没有西方那种标准的军队,唯
一的就是戚继光训练的部队。而且,我
觉得,假如欧洲人就是和中国打邻居,戚继光也能针对性地拿出不同
的战术来,排除中国军队的铠甲无西方
军队坚固的因素,戚继光的部队战斗力该在其上,至少不逊于全盛时
期的罗马军队。
这些都是考虑正战时的因素,若是以各自的一贯战术指导思想和思维
习惯,恐怕东西方军队交锋时稍微增加
了一点变数。蒙古骑兵是典型的亚洲轻骑兵,如果纸上谈兵,很难想
象他们在欧洲居然以少数所向无敌。他
们在欧洲没有败绩,而在中原大地并不所战皆捷。如已经被汉化日薄
西山的金王朝,其将领完颜陈和尚在大
昌原抵抗蒙古军队进攻时,率领所部忠孝军四百骑大败八千蒙古骑兵
,这种事情在欧洲根本不可能出现。
但是,若从整体来看,我觉得广义的中国军队不是欧洲军队的对手,
这个判断是靠得住的。
----------------------------------------------------------------------------
送交者: ssi 于 December 14, :06:
军事我插不上嘴。但史记讲李陵那一段不但简略,而且被怀疑
不是司马迁的原作,而是后人胡乱补入
《汉书》的记述比较可信,而且详细得多,抄一些和战斗相关的,供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使贰师将辎
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
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
兰干山以分单于兵;……臣愿以少击
多,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与单于相
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
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
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
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
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
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
矢,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军,一创者
持兵战。……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
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
行至山下,单于在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
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
走。……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
南行未至(革是)汗山,一日五十万矢
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幅而持之,军吏使尺刀。抵
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
石,卒多死。……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
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
报天子者。’……”
关于阵法,春秋魏舒可能是第一个用步兵方阵的人,但史书上什么鱼
丽雁行三才八卦之类,有的是车阵,有
的到底什么样子,已经很难查考。我们的论坛上有没有军事史专家,
出来讲讲?
还有一个因素。那个时候匈奴自己还不能铸铁,铁兵得自汉地,而汉
朝又严禁铁器出口,怕匈奴得到后熔铸
为武器。这一点可能也会影响战斗力的对比。
作者: 雨来 脸谱: 随便说说 日期: 00-11-07 01:16 回复作者 修改
标题: 一些小话题
内容: 这个史实很有意思。我正好在看葛剑雄写的《千秋兴亡》,是
介绍汉朝500年历史的。其中谈到了中西方
文明失之交臂的事迹。当时使臣甘英一时犹豫,担心过不得海去,到
不了大秦(古罗马),终至不能成就更
大的功业。
至于匈奴和汉朝的战争,以《千》的论述,看来的确是综合国力的胜
利,其本身的军事力量和能力,并不占
优。汉朝始终没有越过河套地区开拓疆土,新疆敦煌以西,虽建立了
都护府(相当于现在美国在世界各地的
军事机构),但最后到班超以后不久,便名存实亡。供给的问题,的
确严重制约了战争的实际结果。运输的
消耗,大得惊人。不但匈奴不具备在当时荒凉的北方地带定居的能力
,即便文治教化、农业技术远高于其的
汉朝,也没有这个能力。有过这样的努力,例如移民,终究还是不成
在汉朝的逼迫之下,匈奴只好西迁,最后在欧洲,找到了合适自己生
存的地方。
另,明朝末年,努而哈赤带领的清军,以金庸的评论,是当时世界上
最优秀的军事力量。其统帅,是天生的
军事天才。明朝人口当时与女真人的比例,是200比一左右。但是就
是这样一只队伍,最后推翻了明朝的统
当然,最后推翻明朝的统治,政治原因其实是决定因素的。当时的明
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
朽的时代。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一座危楼,在当时凭借其综合国力,其
实完全有能力战胜清。
在金庸的《&&崇焕评传 里提到,袁崇焕三次大胜清军(第一战后,
努而哈赤受伤,不久去世;第三战北京
城以九千敌十万),凭借的是先进的科技:坚城、大炮。当时的明朝
,已经腐败到没有一支象样的可以作战
的野战军。三次大胜之前,明朝曾数次以几十万之众大败,便是明证
所以,可以这样说,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多种因素;袁崇焕暂时的胜
利,是依靠综合国力,而清朝的胜利,
是托赖明朝的政治腐败。 &&&&&&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24.45.173]
&文章数:1&分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步兵方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