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价值游戏教育

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活动加强幼儿行为规范_百度宝宝知道卢筱红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室
当前位置:&&
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
上传: 张衡萍 &&&&更新时间: 10:01:02
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 &------大班组园本教研计划  一、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灵活的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化教学活动现状与分析?&
  1.教师要理解什么是游戏化教学 要开展游戏化教学,首先要清楚何谓&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学活动,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 游戏与教学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它们是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我们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更不能混为一谈。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2.  要有更多的有趣游戏 在活动的组织中,大家觉得现有的教学内容还不太丰富,形式比较单一,还需要收集和创编出更多的符合我们幼儿园孩子们发展的教学资料。 3.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从设计---组织---评析这几个环节中自身的能力还要不断加强。 &三、教研计划的安排与实施 根据我们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足,以促进幼儿自由探索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情感和与他人合作为目标,我们设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尝试: 第一准备阶段:(9月份安排)
提出困惑,确定大班组园本教研探讨的方向
制定计划,确定方案 第二学习阶段:(10月份安排) 1、组织教师围绕&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进行教师研讨。 2、针对教师在这方面提出的困惑安排座谈(肖园长、梁主任主讲) 第三实践阶段:(11月份&12月中旬)
组里将开展的游戏化教学进行反思讨论
采用&一课多研&的形式进行教学教研、探索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四方思阶段:(12月) 通过反复的教学教研活动,教师进行评课、反思,制定一套适合我园特色的游戏化教学活动方案。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 - 梅园小憩 - 连云港教育博客
&&&&&&公告|Placard
梅园欢迎您!
&&&&&& &陈秀梅东海县幼儿园一位普通的幼儿教师,没有骨干的称号、没有名师的风采但深爱孩子,深爱幼教事业,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市课堂教学先进个人、市绿色园丁、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网站先进工作者、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园丁、县电教装备先进个人、县创建帮扶先进个人、县读书先进个人、县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市优质课展评一等奖、省优质课二等奖、市电化教学一等奖、教育博客评比一等奖。
&&&&&&&&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他们做每一件事都热情洋溢.因为儿童的科学学习需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进行。&&&&&
园内所有文字,
除“他山之石”外
皆为梅子原创,
欢迎转载,
不用经本人同意,
喜欢尽管拿去。
&&&&&&日历|Calendar
&&&&&&日志|News
&&&&&&留言|Messages
&&&&&&评论|Comments
&&&&&&登陆|Login
&&&&&&搜索|Search
&&&&&&统计|Info
&&&&&&链接|Links
haiziwang709发表于 17:09:53
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行为养成策略
【摘要】同伴、游戏环境及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基本元素。他们在游戏中通过与材料、环境、他人的充分互动来获得学习与发展。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游戏观察,分析了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观察、学习、实践与思考中,总结出:以“情”助行;以“境”引行;以“议”立行;以“励”促行这样一些策略,来促使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游戏&&&&幼儿&&&&秩序&&&养成策略
游戏,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陈鹤琴先生也曾精辟地指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习,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的服从、什么纪律等,这种种美德的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的快来的切实。”
由此可见,如能在游戏中采用恰当的指导策略,进行适当的科学引导,将进一步促进幼儿秩序行为的发展,帮助幼儿养成规律有序的习惯,对幼儿未来的学习行为及踏入社会是很有价值的。
同伴、游戏环境及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元素。他们在游戏中通过与材料、环境、他人的充分互动来获得学习与发展。根据我们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发现幼儿在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中会出现这样一些不和谐的无序现象,主要表现为:
&1.幼儿与材料之间。
⑴随意损坏游戏材料。有些幼儿喜欢用力敲打玩具,还有些幼儿常常把游戏材料作为“武器”与同伴相互摔打、投掷,任意损坏。
⑵随意取放游戏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随意取放游戏材料,不能放回原处,影响了他人取用或下次游戏。
⑶不会整理游戏材料。许多幼儿没有整理和收拾材料的习惯,游戏结束时,需要老师反复提醒。
2.幼儿与同伴之间。
⑴不会分享游戏材料、不会合作游戏。当幼儿与同伴同时需要某种游戏材料时,会出现不会协商相互争夺现象;在合作性较强的游戏中,也会出现不会协商,只考虑个人愿望的现象。
⑵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加入游戏。有的幼儿想参与他人的游戏,却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交流,要么在游戏区外徘徊,要么强行进入,引起同伴的反感和抗议。
⑶干扰他人游戏。有一些幼儿由于自己无序的行为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干扰了别人的游戏。
另外,幼儿在游戏中还存有坚持性不强的问题。如:游戏时,注意力易转移,不能自始至终地游戏等。
基于以上游戏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学习、实践与思考,总结出这样一些策略,来促使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
策略一:以“情”助行
以“情”助“行”,就是借助情感教育的功能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秩序行为,是有效地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拟人化引导
拟人化是指教师把游戏材料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并借此向幼儿提出爱惜材料的要求,帮助他们理解爱惜的含义。小班幼儿的情感体验主要与他们的学习与游戏分不开。在游戏活动中,针对幼儿破坏材料与玩具的无序行为,教师的拟人化引导能够引起小班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疼痛”体验的回忆,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其萌发爱惜材料的意识,激发其爱惜行为的产生。
如小班娃娃家游戏里,楠楠撕扯着玩具熊,大声说:“你不听话!”并狠狠地将玩具熊扔在了地上。据此,教师在游戏的评价环节设置了一个“熊娃娃哭了”的情境,并以小熊的口吻说:“小朋友不爱护我,打我,把我狠狠地摔在地上,好疼啊,哎呦!哎呦!我再也不想和你们玩了!”&接着教师焦急地说:“熊娃娃再也不想给我们当宝宝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认真地看着,楠楠难过地说:“熊娃娃,我再也不打你了,你还做我的宝宝吧!”她走上前来,小心翼翼地将玩具熊抱在怀里,送回游戏区。在以后的娃娃家游戏中,楠楠不再“打”娃娃了。
移情是一种旨在帮助幼儿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移情能力强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分享与合作行为,对规则的理解力也较强。根据幼儿游戏中出现的诸多无序行为,我们主要通过故事、情境扮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让幼儿在一次次的移情训练中,在直接经验过的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学习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例如游戏中,丁丁出现了干扰他人游戏的行为,我们通过自编故事来纠正他的无序行为,效果明显。
区域游戏时间,丁丁跑到建构区撞倒了小雨刚刚建好的大桥,小雨恼怒地说:“你干什么?”丁丁没有回答,嘻嘻嘻笑着转身来到阅读区大喊大叫,小朋友们都捂起了耳朵。他摸摸东东的头,拉拉玲玲的衣服,不断干扰同伴,影响了大家的游戏。教师及时与丁丁进行了个别谈话,但丁丁的行为并没有明显变化。在游戏评价环节,教师讲述了自编故事《不受欢迎的巧虎》,引导幼儿就巧虎干扰别人游戏带来的后果展开了讨论,小朋友们都不喜欢爱捣乱的巧虎。当所有人都表达对巧虎的不满时,丁丁的脸红了,不由得低下了头。“巧虎怎样做才能继续受大家的欢迎呢?”教师抛出了关键问题,孩子们说只有当巧虎做到游戏时轻轻说话不吵闹,轻轻走路不奔跑,伙伴的作品爱护好之后,大家才能原谅他。听到这里丁丁抬起了头,当老师询问小朋友是想做受欢迎的巧虎还是不受欢迎的巧虎时,丁丁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果然,在后来的游戏中,丁丁的干扰行为慢慢减少了。
策略二:以“境”引行
以“境”引行就是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通过环境对比、环境暗示、道具为境等策略的运用,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
我们通过有序环境与无序环境的对比来引导幼儿感受无序地操作材料所带来的种种不快与不方便,对有序取放与物归原处的行为产生认同,并付诸行动。运用这样的策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幼儿有序取放与整理的习惯逐步养成。
案例:大班建构游戏《美丽的西双湖》
游戏的开始,教师提出了材料有序取放与物归原处的要求。活动中,区域内的材料还是被随处摆放,到处一片狼藉。游戏结束,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带孩子一起收拾整理,而是将这种杂乱无序的环境保持原样。第二天游戏时,孩子们一走进区域,就感受到杂乱的环境带来的不舒适。“怎么这么乱啊?”“摩天轮在哪里?”“拱桥去哪儿了?”……游戏区里叫嚷不断,一片混乱。
大家只顾着寻找材料,游戏无法开展。孩子们都疑惑了:为什么以前玩得那么成功,今天怎么玩不起来了?教师顺势请大家思考今天不开心的原因,通过对比、讨论,找到阻碍游戏的源头就是材料的无序与混乱。孩子们终于明白要想顺利地开展游戏,必须要取放有序,物归原处。教师又趁热打铁请幼儿思考:材料如何摆放才有序?游戏结束时怎么收才有序?随即幼儿得出通过给材料柜编号、逐层贴图标、一格贴一个标志物图示等方法来摆放和整理材料,同时注意取材料时不能故意将材料柜里弄乱。接着幼儿与教师齐动手,一起做了编号、图标等,教师还反复演示取放有序与结束时的物归原处,并提供机会请幼儿练习。第三天,游戏面貌大大改善。
环境及材料具有隐性指导价值,我们将规则隐藏于环境和材料中,以此来暗示幼儿遵守规则、规范行为、有序游戏。环境暗示策略给予了幼儿充分选择区域的权利和机会,同时也给予了他们遵守规则的环境支持,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避免了争抢、拥挤等无序行为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利用区域牌引导幼儿有序游戏。我们给每个幼儿一张代表着个人身份的区域牌(平时可放在各自的衣帽柜里),同时在每个区域入口处设计张贴不等数量的插卡袋,幼儿选择哪个区域就将区域牌插入对应区的插卡袋。这样每个区的幼儿人数立即就能显示出来,插卡袋使用完暗示着区域内容纳的人数已满,应该选择别的区域。
2.使用有趣的图标暗示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即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张贴在游戏区域内,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如在阅读区贴一幅撮嘴巴竖一根手指的图片,提醒幼儿看书时保持安静;在各游戏区贴一些温馨提示,以材料的口吻说:“游戏结束送我回家哦!”“我爱清洁!”“我怕疼!”&等。另外,表情图也能用来提醒幼儿,如果材料收放整齐就在材料柜上贴一张笑脸,杂乱无序就贴一张哭脸,保证材料能有序归位。
道具为境就是通过道具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职责,避免幼儿因为角色意识不明而出现无序行为。具体的方法是将游戏材料的角色特征明显化,让幼儿只要一佩戴上特征显著的道具就能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理解角色的含义及职责,快乐而有序地开展游戏。
案例:中班角色游戏《天天小吃店》
区域游戏时间,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各自喜欢的游戏区域。沙沙来到“天天小吃店”,&见“厨师”佳佳在“食品加工区”用橡皮泥做饺子,便跟着拿了一块橡皮泥,像模像样地捏起了饺子。这时有顾客来了,佳佳在喊:“谁来帮我送汤圆?”沙沙叫起来:“我送!”立刻扔下手中的橡皮泥,绕到就餐区去做服务员了。过了一会儿,沙沙和顾客果果坐在餐桌旁聊起了天,两人嘻嘻哈哈地一起“吃吃喝喝”。不一会儿,果果说:“我们去搭积木吧!”沙沙说:“好啊!”两人跑到建构区去了。针对游戏中幼儿出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些角色特征明显的道具:厨师的帽子、制服、服务员的头饰、围裙,并将其陈列在游戏区的门口。当厨师戴上高高的帽子,穿上白白的制服,服务员戴上手帕做的花头巾,系上蓝印花布做的围裙,不管是角色本人还是顾客,都一目了然。这时如果让服务员去商店帮忙,他是万万不肯的。特征突出的道具有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增强。
策略三:以“议”立行
制定适宜的规则是保证游戏有序开展、维护有序环境的重要手段。以“议”立行就是在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制定规则,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讨论过程中确立规则、调整规则,逐步建立规则意识,成为规则的主动制定者与执行者。这种经过幼儿讨论与验证而自主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接受,有利于他们自觉遵守。
1.制定规则
中班幼儿玩小兔跳羊角球的游戏时,经常有人来告状:××把别人从羊角球上推下来、××和伙伴因为抢羊角在打架……游戏因纠纷而停止。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怎样才能让大家都能玩到羊角球,让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呢?”大家一下子都想到了可以排队轮流玩,于是规则初步制定。
2.细化规则
小朋友们排着队开心地玩起来,可是两分钟过后又有人来告状:有人占着羊角球不肯下来。怎么办?老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星星说:“从操场起跑线跳到对面起跑线就要停。”乐乐不同意:“那该多久呀!”婷婷说:“那就跳到跑道一半的时候让别的小朋友去跳。”又有人反对,因为不知道一半的地方在哪儿,有人玩得多,有人玩得少,不公平。乐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人跳15下,跳完就让别人跳。这真是个好主意。就这样,新规则更细了,要排着队数着数玩,孩子们挺开心,觉得真好玩。
3.适度惩戒
游戏再次重新开始。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人插队没有轮流。这太不公平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小朋友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犯规的小朋友要去活动室的安静角坐一会儿,等会儿再来排队;有的说拿一个呼啦圈来,让犯规的小朋友就待在那儿看大家玩;有的说看大家玩太眼馋,到安静角里待一会儿再来玩,要是还插队怎么办?讨论到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干脆决定谁插队就取消谁的游戏资格,这样他下次才不插队了。至此,玩羊角球游戏的规则逐步制定,跳羊角球的游戏得以有序进行。再也没有人来告状了。
策略四:以“励”促行
心理学研究证明,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鼓励他积极上进的原动力。可见,在激励中学习是最有效的。榜样模仿是幼儿学习秩序行为的重要途径,同时被树立为榜样又是一种最大的肯定与鼓励。以“励”促行就是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及时肯定、树立榜样来激励幼儿,让每一名幼儿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的行为中获得力量得到激励,这项策略对促进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与巩固成效显著。
注重发现,善于肯定。游戏中教师注重对每一名幼儿秩序行为的观察与发现,及时用积极的肢体语言如竖拇指、鼓掌、拥抱等给予肯定,努力使幼儿都能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力量。
如在阅读区,一些幼儿在专心阅读,个别幼儿却拿着书追逐嬉戏,干扰了其他孩子。此时,一名幼儿进入阅读区,拿书时轻拿轻放,走路时轻手轻脚,老师冲他竖起大拇指,那原本打闹的孩子,看到这一幕,也一下子安静了。教师观察片刻,确定其行为确实改变,也冲他竖起大拇指。
行为命名,榜样激励。在日常生活中,将幼儿姓名与其身上发生的秩序行为相联系并反复提及,使幼儿的名字逐渐成为这种行为的标志名称,能够强化对幼儿的激励。如“让我们像甜甜那样整理材料”、“让我们像丁丁那样拿一块积木搭一块积木”……
如游戏结束时,甜甜将材料按大小与长短整整整齐齐地收在材料柜里。评价时教师表扬了甜甜,并请她做小老师讲解演示了自己的整理方法。随后,大家都用甜甜的方法认真有序地整理了材料一遍。在第二天的游戏结束时间,教师提醒大家“让我们用甜甜的方法来整理材料吧。”甜甜露出笑容,她感觉很愉快,不仅整理好自己面前的材料,还帮助其他小朋友将材料整理好。
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对幼儿游戏活动中秩序行为的养成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并采用以上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指导和调整,所以绝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显现出较好的秩序行为,具体表现为:
1.学会爱惜材料
我们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开展了一项观察研究。设计了反映24名小班幼儿爱惜材料行为水平的预定类型来指导观察,并对每一类型赋以操作定义。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24名幼儿在十分钟内与游戏材料互动过程中捡拾掉落材料的行为频率分别为:5次与69次,将材料物归原处的行为为:42次与111次,摔打材料的频率由21次降低为3次,绕过落地材料的频率由11次降低到0次。可见,经过有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幼儿爱惜材料的秩序行为有了明显增加。
2.学会文明交往语言
皮亚杰认为:社会适应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从而产生思维动作不再单独只跟产生思维的自我有联系。”在游戏中,由于多数幼儿掌握了一些语言交往技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地和同伴交流,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和平解决、达成共识。如此,争抢材料与干扰同伴的行为鲜有发生,孩子们得以在友爱、团结、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游戏,秩序井然。幼儿在游戏中会灵活运用以下10句交往对话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1)A:我们一起玩好吗?B:好的。
(2)A:借给我玩一会儿好吗?B:好的。/&A:我用这个跟你的换好吗?B:好的。A:谢谢!
(3)A:请你帮我拿/装、搭……一下好吗?B:好的。A谢谢!
(4)A:你先玩,等会儿借给我玩好吗?B:行!别忘记提醒我。
(5)A:这次是我先找到的,我先玩,下次你先找到你先玩。好吗?B:好!&A:你真好!
(6)A:让我们一起来……吧?B:好的/我先把这个做完,等会儿跟你玩。
(7)A:(两人之间)我很想玩这个。B:可以。你先玩吧。A谢谢。
(8)A:(多人有共同需要时)我很想玩这个。B:我们来猜拳/抓阄……做决定吧。A:太好了,真是一个好办法。
(9)A:如果你让我玩……,你玩……时,我可以帮助你……B:好的,说话算数。
(10)A:我已经等了许久,我想玩这个……B:好吧。我下次再玩。A:谢谢。
3.学会积极等待
“等待”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规则,学会等待是形成秩序的关键,游戏时也不例外。基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学会了这样几种不同情境中的等待方式:
(1)排队等待。在角色游戏中偶尔会出现蛋糕店顾客较多或超市购物付钱时人特别多的情境,此时幼儿能够自觉地排队等待,并因为其情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似而获得更多社会行为体验,觉得游戏更有趣,这种短时等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并让幼儿形成了人多时要排队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觉遵守。
(2)观察中等待。当游戏中需要等待时,幼儿可以观察同伴的表现,不仅从中获得游戏的部分信息,在自己亲历时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得更好,而且也能从观察他人行为及游戏环境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3)目标暂时转移。游戏中有时会出现多人想同时玩一个游戏区的情境,在采用协商、合作、轮流、抽签等策略之外,幼儿还学会了目标暂时转移的等待策略,即先去玩人数少的游戏区域,在经过旁观进行信息判断得出前一游戏机会让出的基础上,再回到自己最想玩的游戏区。这种长时等待一般时间不会太长,更多的是有些幼儿从退而求其次的游戏中也会获得满足,而自觉地放弃前一个游戏,避免了消极情绪及冲突的产生。
 4.&学会制定规则
通过以上各种策略的运用,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幼儿自主制定规则的意识增强,制定规则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在游戏前,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预设问题情境来预设游戏规则;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立足游戏时发生的矛盾纠纷做出分析与判断从而制定游戏规则,保证游戏的有序开展;在游戏结束环节,幼儿还能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游戏中的不足,进一步修整和完善规则。有了合情合理的规则保障,幼儿都能比较专注地投入于自己选择的游戏之中,即使有时候没能选择到自己想玩的游戏,也能够努力地调整兴趣,坚持在另外的游戏中耐心等待……各游戏间井然有序,幼儿和谐共处。
当然,幼儿秩序行为的养成并非是朝夕之间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运用有效策略进行引导,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愉悦地、有序地游戏,就能促使其秩序行为的养成,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年7月试行。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4]【前苏联】门捷利茨卡娅,《游戏中的儿童教育》,1989年
&&[5]袁爱玲、何秀英,《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9(1)
&&[7]何桂香&,《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学前教育》&2010年
&&[8]易晓明,《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学前教育研究》,2002(2)
阅读全文(1010)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gaoyuting发表评论于 22:30:36
厉害,好论文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