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众多,打造工匠人才队伍

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
日 17:35:58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作者:朱凤荣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11)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是我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我国制造业从业者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传统观念、制造业发展、工匠制度及工匠文化等角度分析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的缺失,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剖析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培育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对于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内全面培育工匠精神,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造业;工匠精神;意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06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Szzgjh1-1-2016-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凤荣(1964-) ,女,安徽庐江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进一步提出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工匠精神”一词成为整个社会的高频词汇,工匠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工匠精神也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深入发展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李克强提倡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重心,并不是限于对工匠精神内涵的阐释,而是在制造业范畴内为培育工匠精神寻找有效的载体和实施的路径,让工匠精神扎扎实实地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能。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不难看出,工匠精神是一种以产品品质为导向的价值追求,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具体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制造业行业的价值体现即行业价值观、是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内核即企业价值观,是制造业从业者的价值目标即职业价值观。
目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中央的部署和领导下,中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化,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其有效的载体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施的路径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这样就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结合起来了,既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培育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师出有名,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制造业领域内找到明确的落脚点。
一、制造业工匠精神之于当下中国的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蜚声国际,标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字样的产品远销海外,以物美价廉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因制造业的发达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制造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国制造业角力国际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国由于长期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生产资源丰富等优势,忽略了制造业的更新换代,在产业升级方面落于下风,产品品质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制造产业由于发展过快,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使得产品品质饱受质疑。在外贸方面,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足,有的“中国制造”正在失去物美价廉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便宜货”“粗制滥造”的印象,这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更打压了我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在内需方面,中国大众对国产产品的信心不足,出现抢购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抢购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婴幼儿奶粉的“怪现象”,在资金外流的同时,也充分凸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驱动力,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1.工匠精神有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制造业的整体状况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不是缺产品,而是产品多了。这种情况下,能生产产品显然不再是制造业的优势,生产好的产品才是制造业的优势。因此,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一提到升级,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引进设备、更换设备。对于制造业行业来说,产业升级不单单是生产设备的升级、原料品质的升级、工艺流程的升级,更是工作态度的升级、职业精神的升级,企业和从业者能力的升级,因此,绝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产品品质提升、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这种价值追求虽然是建立在产品品质上的,却能够促使企业和从业者改进设备、原料、工艺,激发企业和从业者具有认真的态度、严谨的精神、高超的技能,从而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因此,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2.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利润空间
粗制滥造的产品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在制造业行业内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通过产品品质的提升、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形象,将我国制造业的产品精品化,摆脱低利润、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如制作精良的名牌服装,其售价往往是一般同类材质服装的数十倍。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既是目前中国制造业面对诸多困境的应对之策,也是制造业产业升级、获得更多利润空间、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3.工匠精神有助于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
随着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粗放型的大规模工业生产遭遇瓶颈,利用物联信息系统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制造业必将成为现实。在制造业行业培育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可以很好地适应未来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在工业4?0时代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二)工匠精神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世界各国制造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国对制造业的重视与日俱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流动的日趋频繁,目前,在技术方面,多数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很多以前只有少数企业掌握的技术,通过研发、转让等方式,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作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地位正在逐渐呈下降趋势。此外,随着贸易的深入、物流的发展,生产设备、生产原料作为制造业竞争要素的地位也在下降。这时候,企业产品品质优劣的差异越来越多地决定于企业对待产品品质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上,也就是体现在工匠精神的落实上。
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通过对产品的不断打磨,形成企业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内驱动力,主动地适应市场,完成产品的新陈代谢和品质升级,保持企业始终具有生机和动力,避免成为市场“跟屁虫”的尴尬地位,也避免了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其次,通过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将产品精品化,形成对其他产品的品质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份额。第三,通过产品的高品质,赢得广大顾客的良好口碑,从而创立知名品牌,通过品牌效应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三)工匠精神是制造业从业者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任何一项职业,如果只是简单地机械重复,就会使人厌倦,让人产生职业倦怠,从而使从业者丧失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对于制造业来说,如果仅仅是拼产量而不顾质量,那么只会使从业者敷衍了事,在降低产品品质的同时,对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失去热情。培育制造业从业者的工匠精神,可以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和强劲的精神动力,从而调动制造业从业者发挥自己的热情和聪明才智,积极投身到制造业的发展中来。
培育工匠精神为制造业从业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其一,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对制造业从业者有着价值规范的作用。目前,中国社会中各行各业的逐利思潮严重,制造业中也屡屡出现以次充好、粗制滥造、敷衍了事的现象,质量低劣的产品层出不穷,各种产品的安全事故频发,提倡工匠精神,为制造业从业者提供了价值规范,为产品品质的提高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保障。其二,工匠精神将制造业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落实于产品品质,以产品质量的优劣来评价制造业从业者的事业发展,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从业者可以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少了些投机取巧,多了些踏实厚重。
培育工匠精神为制造业从业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困扰制造业从业者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制造业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动力问题。由于制造业从业者很少涉及升迁的问题,所以很多制造业从业者认为这个行业没有前途,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制造业从业者在精神层面处于“空心化”状态。培育制造业从业者的工匠精神,可以明确制造业从业者的价值体现为产品的品质,好的产品品质就是对制造业从业者的认可,这也就摆脱了长期以来升迁问题给制造业从业者带来的精神困扰,通过新的评价体系,赋予了制造业从业者职业发展的动力。
此外,工匠精神的提出,为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中国需要培养和拥有大批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千千万万制造业从业者是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力量,没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制造业的升级只能一种幻想、空想。因此,在千千万万制造业从业者中培育工匠精神,在全面提高制造业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制造业具有了丰厚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中国制造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占据优势,既可以在国际制造业竞争中抢得先机,也使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拥有了不竭的动力。
二、中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以及工匠精神的定位
(一)中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1.传统观念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诚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鲁班、庖丁、欧冶子这样著名的工匠,也出现过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张小泉等久负盛名的老字号,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视工匠的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读书面前,工匠无非是“下品”,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表明,读书出仕、求取功名才是正途,而工匠职业无非只是谋生的手段罢了,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人生理想方面,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显然,成为工匠与人生理想无关,更称不上是事业。在“学人”与“匠人”的对比中,前者无疑更具有声望,后者往往被人不屑一顾,甚至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被评价为“匠气”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制造业从业者往往具有职业自卑心理,仅仅将职业作为安身立命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事业。这种自卑使得职业的存在感处于低谷,使得许多工匠难以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热爱之情,这种情况下,工匠对产品品质的追求热情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不难看出,从传统观念上来说,工匠精神由于工匠职业处于社会分工的底层、缺乏足够的职业声望而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2.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国制造”成为产业的重要标签。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也促使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向粗放型发展,重视产量而不重视质量,从而忽略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没有机会静下心来精细打磨产品,也没有进一步完善产品的升级工作。
不难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往往会牺牲掉生产的速度,使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很难落到实处。由于我国生产制造业以往并未经历过严酷的竞争环境,对于以牺牲生产速度为代价的工匠精神显得热情不足。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使得制造业的粗放程度逐渐增加,这也使工匠精神失去了培育的现实土壤。
3. 工匠制度的缺失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干一辈子工人”,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语反映了作为制造业从业者的蓝领阶层的无奈,也体现出制造业从业者职业发展固化的弊端。目前,许多媒体宣传的时候,也常常宣传某某模范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一辈子。我们佩服少数劳动模范的坚持精神,也感叹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但少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并不能掩盖目前我国工匠制度缺失的窘境。
就目前来看,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工匠传承进一步被弱化,传统手工业具有的职业精神被进一步削减,同时,生产企业的工匠制度尚未建立,使得工匠精神缺乏制度支撑。从制造业从业者的培养上看,目前,中国培养制造业从业者的主要培养途径是各类职业院校,一般来说,这些院校处于考试分流的下层,使得学生对成为制造业从业者有着天然的自卑感,很难认同制造业从业者的工作。在现代制造业生产的环境下,制造业从业者往往处于生产线的一个环节,难以把控产品品质,成为“看”生产线的工人,难以过多参与品质提高,对品质的改进和提高缺乏发言权和可操作空间,成为了流水线上“机器人”,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制造业从业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在职业发展方面,制造业从业者的工作如何评价,如何激励,如何评级,如何升迁,这些都缺乏足够完善的制度支撑。因此,工匠制度从培养人才、生产实际到工作评价均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
4. 工匠文化的缺失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良好的工匠文化,就难有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就难有高品质的产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工匠文化的缺失成为了一种必然。
今天,当我们看到精美的产品,惊叹于能工巧匠的技艺时,却很少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制造业从业者成为默默无闻的苦劳力,缺乏最起码的存在感。在许多技术创新和产品革新方面,我们也见不到做出卓越贡献的从业者的名字,许多产品的品牌宁愿用一些毫无关系的动物名字或是半生不熟的洋名,也不愿意用为此呕心沥血的从业者的名字,这不仅是对从业者劳动的不尊重,更是工匠文化缺失的体现。反观许多世界名牌,相当一部分是以工匠名字命名的。显然,在缺乏工匠文化的社会环境里,工匠精神的培育很难得到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中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的定位
培育工匠精神是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来看,培育工匠精神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为充满文化自卑色彩的工匠精神正名,也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地让整个社会认同工匠精神,这就涉及到工匠精神的定位问题。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概括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加以阐述,并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化。基于此,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来审视工匠精神的价值:首先,明确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化,可以将工匠精神提高到国家高度,引起大众广泛的重视,而不是空谈空论;其次,明确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化,可以将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社会文明进步联系起来,明确工匠精神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第三,明确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化,可以帮助制造业从业者摆脱职业自卑心理,认识到自身价值,把心思扎扎实实地用在产品品质的提升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制造业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国家层面:工匠精神体现为富强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尤为激烈,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制造业更是各个经济体争夺的焦点。因此,在制造业领域内提倡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品质进而提高行业竞争力,对于国家来说,有促进国家富强文明的重要意义。
其一,工匠精神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推进因素。时至今日,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渐落伍于时代,产品品质成为制造业竞争的重要筹码,质量是产品生命线的诉求愈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就中国出口玩具业来说,很多以往供不应求的玩具产品,如今只能以斤卖,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处理品。中国出口下降,与制造业产品品质处于低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正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面临威胁,这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繁荣。在这种情况下,培育中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驱动力,以产品品质为导向,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意义重大。
其二,工匠精神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精神保障。很难想像,一个充斥着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产品的国家会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更难想象,一个制造业唯利是图,不顾品质,以次充好现象盛行的国家会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因此,在制造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产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产品的高品质,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更是精神文明层面正能量的传达。由此可见,在制造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品质,还可以促进国民精神面貌的改观,让广大人民认识到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重要性,从而获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促使整个国家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社会层面:工匠精神体现为公正平等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不良现象,这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在制造业中,表现为在生产中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在销售方面表现为虚假宣传、各种利益交换及各类寻租现象。这些不公平的现象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准则,背离了产品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在唯利是图、投机取巧思想的影响下,大量伪劣产品流向市场,影响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产产品的口碑。
在这种情况下,在制造业领域提倡培育工匠精神,将制造业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与标准集中在产品的品质上,通过品质的竞争带动企业之间的竞争,实现了企业竞争的良性循环。从这个层面上说,制造业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规范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依据的经济乱象,将企业之间的竞争拉回产品品质竞争的本源中来,逐步消除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等歪门邪道,让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可以预见的是,通过产品品质的竞争,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快速成长,还可以以制造业企业的良性竞争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中国市场经济公平秩序的建设,在收获高品质产品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公正平等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个人层面:工匠精神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全面体现
首先,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是爱国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商品的流动非常频繁,中国制造业产品越来越多地远销海外,这些产品的品质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与品质,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会损害贸易活动,更会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每个制造业的从业者都要明白,每件产品都是代表我国形象的宣传使者。此外,由于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缺乏精品,使得我国公民大量抢购外国商品,在资金大量外流的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很多国家甚至对中国公民实行了特定商品的限购。所以,在制造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就是培养爱国精神。
其次,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是敬业的体现。这一点毋庸置疑,各个岗位的敬业精神由于岗位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制造业来说,以认真、严谨、投入的态度,以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生产、完善和改进产品,提升产品的品质,就是制造业从业者敬业精神的体现,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完全一致。应该说,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制造业从业者的敬业精神。
第三,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是诚信的表现。事实上,诚信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成为中国合格公民的要求。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业从业者的诚信体现在对产品设计的一丝不苟上,体现在对原料选择的挑剔上,体现在对工艺流程的精确把握上,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雕琢上,体现在对产品品质的不懈追求上。只有这样,制造业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产品自身的功能,才能不失信于广大消费者。
第四,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友善的体现。友善往往体现在人与人相处的行为上,但对于制造业从业者来说,友善则体现在产品的品质上。试想,一块电池因为质量问题爆炸,可能会毁人一生;一袋水泥质量不合格,可能会造成豆腐渣工程;一盒药品不合格,会损害病人的健康;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是生命危险,这对制造业从业者来说,无异于图财害命。因此,严把产品质量关,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是制造业从业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友好与善意的传达。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培育制造业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化,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进行培育。
(一)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强调工匠精神
目前,中国培养制造业从业者的主要基地是各类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机,着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突出工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领域具体化的特殊地位,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升为价值观教育。其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习与生产实际中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生产第一线,近距离接触制造业,了解产品品质对国家、对行业、对企业、对个人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进而“提出自己的责任,成为具体的行动者”〔1〕。第三,深度挖掘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发展的实际价值,如评出“敬业模范”“诚信英雄”“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等。第四,价值观不是空洞的灌输,要用实例来强化教育效果,要用行业先进企业、先进人物来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的教育,同时,要结合中国历史上优秀工匠及国外知名工匠的事迹来影响学生。
(二)在生产活动中培育工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各行各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侧重点因行业不同而各有不同。对于制造业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工匠精神,通过践行工匠精神进一步培育工匠精神:在制造业层面,突出富强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用产业的全面升级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完成国家赋予制造业的光荣使命;在企业层面,突出公正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制造业企业要聚精会神地将精力用在打磨产品品质上,通过公平竞争赢得市场、赢得声誉;第三,在个人层面,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实现品质的提升,进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以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沃土,因此,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环境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首先,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对工匠职业的偏见,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消除制造业从业者的职业自卑感;其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工匠文化,培养“大国工匠”,为工匠精神的发扬树立楷模;第三,肯定制造业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在产品、品牌、专利等命名方面要有所体现,不能让制造业从业者成为默默无闻的技术苦力;第四,建立健全工匠制度体系,弘扬工匠的制度文化,给予制造业从业者的工作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制造业的从业者给予能力及资历上的鉴定,如完善评级制度等;第五,要构建良性竞争的文化,举办公开、公平、公正的产品品质大赛或技能大赛,鼓励良性竞争、互相切磋,让制造业从业者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成果,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英〕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8.
(责任编辑:大地)
( 网站编辑:赵雁 )当前位置: >
培育工匠精神必须重视技能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必须重视技能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里所说的工匠,指的是企业里的高技能操作工和技术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他们创造和表现出来的。要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十分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牢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千方百计让技能人才&香&起来。否则,没有队伍,焉有精神?
  重视技能人才,必须充分认识技能人才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兴、高端产业。但要知道,发展高端产业,如果没有高技能的操作工和技术工人参与,即使资金非常充裕,再美好的愿望也会变成空谈。因此,要发展高端的、先进的、精密的制造业,必须打造一支基础扎实、水平高超、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扬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让制造业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
  重视技能人才,必须努力形成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和尊重。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工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即使干出成绩也往往不被人重视,只能当&无名英雄&&隐形冠军&,许多名誉被企业领导或工程师享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大力宣传在技能人才身上所表现出的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负责态度、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苦练实干练就的一身绝技、为企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宣传,真正让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重视技能人才,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目前,许多企业反映,招一个一般职工易,招一个高技能的操作工和技术工难,招一个&身怀绝技&的高端技能人才更难。这说明,高技能人才十分匮乏。要改变这种状况,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强技能培训。培训是永不折旧的投资,企业应舍得花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学徒工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提倡师父带徒弟,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要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让更多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考入职业学校,努力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重视技能人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待遇和奖励机制。在德国,技术工人待遇就跟工程师差不多,基本能够保证一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技术工人们就会踏实而不浮躁,专注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定期在社会范围内评选表彰杰出技能人才,引领工匠精神示范。评劳模时要向成绩突出的技能人才倾斜,让坚守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技能人才的待遇高了,社会地位高了,才能形成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制造业的升级。
(责任编辑:bohai)
<form target="_blank" name="newscomment" action="" method="post" onSubmit="return onPost(this);">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 今日渤海网
沧州报业集团主办 冀ICP备号-1 冀新网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