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推荐我在亚美上玩游戏的笔记本推荐,不知道怎么样?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收集我们觉得经典的精品文章,细细品味,感受点滴~
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
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
出身和运气是无法选择的,但&一个人的才华和学识是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如果你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人,那么就会有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愿意为你提供帮助。这种像市场交换的&等价原则&,听起来残酷,却是人脉的本质所在。今天我推荐第一篇文章来自李笑来,摘选自其书《把时间当朋友》第五章第八节。这是一篇我觉得非常棒的文章,Enjoy《请放下你的无效社交》全文。
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
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
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
当时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终,他告诉我,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男孩,另外一个是女孩。那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强一秒钟都没犹豫,告诉我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我又问他,&那,为什么你认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这次小强犹豫了好一阵子,在确定我会给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说,&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给她&&&我笑。过一会儿又问他,&她觉得你好看么?小强愣了一下,满眼的无辜,&不知道&&&我又问,&那她现在手里的玩具是谁的?&小强突然显得很紧张,&不是我的。&我决定不去问那小女孩什么问题了。
基于种种原因,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但是同样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刚才小强说他那个&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注意这两个词。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所谓的&心计&。确实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们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来也做不到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最普遍的情况。
一、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小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拥有的玩具数量,使得他从概率角度出发很难遇到&公平交换&,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没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实际上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与他进行&公平交换&。对他来讲,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而与他&换&的那个男孩,让小强感受到公平。小强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却不拥有的,所以,他也去&换&而不会去&抢,&因为他自己就不喜欢&被抢&&&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
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电影《教父》里,棺材铺的老板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决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气并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的时候,亚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许多年后,教父考利昂终于在一个深夜敲开了亚美利哥的门&&
所以,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事实上,生活里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哪怕在校园里,&交换&本质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同样性质的行为并不鲜见。比如,某系公认的才子,会与另外一个系里公认的另外一个才子会&机缘巧合&地邂逅而后成为&死党&。俗话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可能就是他们一见如故的原因,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任何其他活动往往都会让他们觉得相互非常&投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别人求助于我的时候,我内心往往非常抵触,却又怕别人说我是所谓的&不够意思的人&,于是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别受伤的时候,突然一闪念,想明白,原来这种尴尬本质上并不是来自于我没有&乐于助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够旺盛,没有旺盛到处理自己的事情绰绰有余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精力用来帮别人做事&&事实上,我自己根本己经是正在过河的泥菩萨。后来,我开始怀疑,雷锋的领导是否太白痴,因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分配足够的工作。&&这是那天晚上与我来讲非常惊喜的一件事儿,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
1)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3)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二、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
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一一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还有些人,过分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并全然不顾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对于这样的人,人们常用一些专门的词来描述他们,&诌媚&、&巴结&、&欺下媚上&、甚至&结党营私&等等。这样的人,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非要如此的。他们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够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个人越是渺小,越是衬得他的欲望无比强烈。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
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己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
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己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三、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的话。事实上,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其实非常虚幻,只不过是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一种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你的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己经很久没有联系过了?这么多年,我只见过两三个人回答我说,&最长时间没联系的,也不超过两个星期。&其中一个还是特别固执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机通讯簿里,总计才有22个名字。
毕淑敏一次曾提到她自己的一件事:&我学心理学课程一事,纯属偶然。朋友XX摔断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裤,瘫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墙上的挂历上写了一行字:&每周给XX打个电话。&我当医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着聊聊天。后来我就按照挂历上的提示,每周都给这个人打电话,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尽管我很忙,还是会多磨出一点时间,让她开心。后来有一次,她随口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到北师大带学生&&我问,我能跟她学习么?朋友说,那可不知道。后来感谢那位朋友,我能学心理学,多亏你摔断了腰。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己。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2、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
3、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4、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5、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
6、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7、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如何在陌生的聚会场合表现得自信自如
如何在陌生的聚会场合表现得自信自如
文/Noah Gu
大三上过一节Effective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课,Business Communication基本是美国大学商学院的必备课程,不同学校不同教授的教法不一样,但感觉教科书上的内容太有限,随后深入研究了如何在陌生社交圈开口的问题,读了Amazon上搜索出来的关于Networking的第一页面的所有书,并做了很多笔记。
于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翻出了在Evernote里的笔记,考虑到有一些可能适合美国的社交场合,这儿只摘录一部分我觉得跨文化通用的。
1. Start with food and drinks.
食物和酒往往是打开话题的最好催化剂,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下午茶,少量的cookie往往也可以引出适合的话题,甚至可能是一块甜点的做法,一杯咖啡的醇厚与否。主动给别人倒茶倒酒,都是很礼貌很温和的方式去博得一个好感,这不是所谓的讨好,而是尊重,哪怕对面坐着你的情敌你的对手,你若依然可以泰然自若的给予尊重,方为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2. Break the Ice first.
Icebreaking是Communication里一个探讨很久的话题,无数次遗憾的经验告诉我,做第一个伸出手的人,做第一个开口的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Curiosity is the priority
看到庄無己提到的,
但是我经过了几次比较陌生的人,你把他们当好朋友,倾吐了想法,他们并且从中获益了,但是反过来对外宣传说你是骄傲的臭傻比时,你大概才会和我一样明白人类可能生来不是善的。
我持有不太一致的看法,因为结识别人的过程,总伴随着好奇,又伴随着故事的分享,这个故事包含的是你的成功或失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展现你的价值观(To make people know what you stand for and value),或者说让别人可以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纵然我是个年轻人,我也不担心别人宣传我是骄傲的臭傻逼,&经得住多少诋毁,才经得起多大的赞美&,你无须担心别人的标准,你只需做好自己。你无法取悦每个人的标准,你又不是人民币。Don't be afraid to be a debatable person.
补充一个故事:
结识Z是在一个我已迟到的饭局上,饭局上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见,但因为大家有相似的背景,便打开了话匣子。饭局下来,我只记住了每个人的名字,除此之外了解的并不是特别多。Z饭局之后要去机场,我主动提出不如一起喝杯咖啡,再送他去最近的地铁站搭车。我们在街角找到了一家星巴克,短暂的寒暄之后,我非常好奇他的经历,于是主动讲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接着Z也开始讲他的故事。
Z有着非常传奇的人生,他毕业于某著名高中,后入读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度过了俩年大学生活之后,他觉得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去看世界,最后决定转学来美国。今年从美国一所名校毕业,又被一家著名的日本汽车巨头录取,CEO亲自来美国面了他,在和CEO畅谈了俩个小时人生和理想后,他决定放弃这份工作Offer,去斯坦福读硕士。
从Z君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人拥有横跨中美日三国文化的智慧,还看到了懂得取舍的勇气,而这些都是由好奇引开的。 虽然我们只是萍水相逢,性格也有很大不同,但这没有阻止我们打开话匣子,分享彼此的故事,并成为朋友。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一定要Keep in touch。
4. Don't lie, even you won't meet this person again.
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社会关系的建立,无非围绕着部落,村庄,城邦。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改变了这一格局,国家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而普通人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跨越五湖四海。传统意义上的部落,村庄和城邦关系得以稳固,归根结底人们之间知根知底,在于有较高的透明度,信息的交流速度虽然比较慢,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障碍。而这个时代信息交流速度日新月异,导致你的每一个谎言可能需要更多的谎去圆,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保持透明度尤为重要,因为你的一些真实信息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知乎/微博上完全可以被搜到,你的谎言可能都活不过一个晚上。
拒绝谎言,保持应有的真诚,这会对别人了解你带来巨大的便利,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陌生的隔阂,利于进一步的建立信任。你可以把每一次别人对你的试图了解当做自我营销的机会,真诚的展现自己。
5. Be a good listener, then ask a good question
旁观过很多人在陌生场合的对话,大多数对话从姓名,籍贯,工作,求学经历开始,泛泛的聊聊兴趣就没了。纳尼?就这么没了?
所以,我喜欢问这几个问题:
1)你最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兴趣)
2)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包括生活和工作)
3)有长期目标吗?(而不仅仅是梦想)
有人说,初次见面,就问这个,不合适吧。其实这三个问题势必包括了工作,求学经历和兴趣这三个主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个Tunnel Test:
因为这个Tunnel Test检验了以下俩种可能:
1.你们是否有共同或相似的激情所在?
2.你是否有能帮到别人的地方?
【这是我(或者能成为你的)在任何一场谈话中优先考虑的事情。】
PS:尤其你在和一个姑娘聊天的时候,要深知&女人需要的是共鸣,而不是答案&。
6. Be a Giver.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M. Grant Ph.D.)今年出了一本书,叫&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格兰特在书中指出,人际交往网络里有三种,一种是Taker,一种是Giver,还有一种是Matcher。
Givers贡献者
贡献者的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带任何回报目的的进行积极贡献,他们置别人的利益优于自我利益之上,贡献者并不认同食物链理论,基于帮助别人成长也是帮助自我成长的一种信念,积极的为各式各样的人提供帮助。贡献者和索取者的区别不仅限于金钱或者物质方面的差别,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每一次无论熟悉还是陌生的谈话中努力思考 &我有什么帮到TA的地方?&
但是你会问:
1.为什么我们从感情上更讨厌索取者,自己却成为不了奉献者?
对索取者的警惕是普遍的,但因为我们总是警惕着别人最糟糕的一面,导致了我们自己最糟糕的一面也不可避免:怕成为别人眼里的的笨蛋,我们不情愿的背弃了我们高贵的品质---慷慨。
2.贡献者是不是真的是笨蛋,老是吃亏?
还真的不见得,格兰特的研究表明,同一行业里,贡献者的收入往往是最高或者最低的,索取者偏中下,交换者偏中上。他进一步总结发现,贡献者在四个职业方向上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社交,协作,评价,施加影响。
* 贡献者在社交网络更受欢迎,已经无可置疑。
* 贡献者商业协作工作里,产出往往更高,更容易受到同事尊敬。
* 贡献者评估他人的过程往往也是发现自我和发现他人价值的过程,日积月累,对人才的评估能力会大大增强。
* 贡献者施加影响力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包括:销售,说服,谈判,这些软技能帮助别人支持我们的商业想法和观点。
如果你抱着来贡献价值而不是索取价值的目的来开启每一次对话,你会更加自如和自信,
而懂得慷慨和乐施的人,你的生命也会更加饱满。:)
引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结尾,From Ashton Kutcher:
Be Smart. Be Generous. Be Thoughtful.
-------------------------------------End-------------------------------------------
最后补充一句:
自信,自如不等同于外向,很多&外向&的人,其实并不自信。&
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爸爸被查出身患肺癌那天,妈妈并没有表现得过度伤心,她只是怔了好久,然后悄悄抹掉了眼角的泪花。
爸爸也很冷静。在详细咨询了医生、得知化疗的过程和结果后,他独自在房间里待了一天,出来吃晚饭的时候宣布,他拒绝治疗。在我和妻子小季的劝说和反对声中,妈妈始终沉默着,一声不响地往爸爸碗里夹了几筷子菜。
爸爸有医保,治疗费用家里能承担,但爸爸坚持不治疗。他说接受治疗不过是延长数月至大半年的寿命,他不愿意把自己最后的人生放在医院,在那里接受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化疗。在所剩不多的时日里,他希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妈妈沉默了许久,最后说了句:&让我们回老家吧,你爸一直想家。&我和小季结婚后,把从学校退休后住到农村的爸妈接到了身边。但爸妈时常怀念农村出门就可见到的田园河流,喜欢邻里间淳朴的家常往来,不习惯大城市里的坏空气。
第三天,我和小季就将他们送回了农村老家。回去以后,他们的日子竟然也过得从从容容。
荒芜已久的院子被打理得生机勃勃,爸爸隔三岔五去花市,买来许多花、树,雇三轮车拉回家种下。我和小季每周回去看他们,小院里的花一次比一次开得繁盛。
爸爸瘦弱的身体穿梭在灌木丛里扶锄松土,妈妈在院子一角拎桶接水浇灌。我劝妈妈:&爸爸身体不好,你劝劝他,别操心这些事了。&妈妈回答:&劝不动,他做得高兴,就随他去吧。&
妈妈退休前是教植物课的,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花。爸爸悄悄告诉我:&这些都是你妈喜欢的品种,你妈一直想要这样一个院子。我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忙,没空打理,又觉得日子还长,拖来拖去,居然拖了几十年。再不着手,就真来不及了。&妈妈的心愿,爸爸原来一直是记在心里的。
饭桌上,我看见爸爸并没有因病忌口,肉和辣椒什么的,只要他想吃的,妈妈都给他做。
临走前,我问爸妈要不要再跟我回去,爸妈拒绝了。爸爸说:&广儿,爸陪你半辈子,知足了。你妈跟着我半世辛劳,爸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想跟你妈两个人过点儿清净日子。这里挺好。&
生命最后的日子,爸爸选择和妈妈一起度过。
我和小季每周末都回家看他们。一个周末,妈妈提前打电话过来通知我们不要回去,说有亲戚结婚,他们要去参加婚礼,不在家。事后从姑姑口中得知,爸妈是出去旅游了,在云南待了八天。怕我和小季不同意,两人才商量好瞒着我们。
我生气地责怪爸爸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责怪妈妈太纵容他了。妈妈后来对我说:&你爸时日不多了,我们就尊重他,让他把想做的事都做了吧。人活一辈子,终归是要走的,如果能做到不留缺憾,那就很完美了。&我无言以对。
从云南回来后的第二周,爸爸的病情加重了。这一次,我们尊重了爸爸的选择,没有去医院。爸爸在自己家中,在我们的陪伴和注视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临走前,爸爸轻轻叫了一声妈妈的名字,妈妈把手递给他,两双干瘦的手握到了一起,十几分钟后,爸爸走了。
爸爸的葬礼上,妈妈井井有条地打理着事务。虽然悲伤,但情绪没有失控,她还用瘦弱的手臂环住了我因压抑哭泣而抖动的肩说:&广儿,不要哭,你爸走了,在那边再也没有病痛了。&
只是几个小时以后,送葬的队伍散去,妈妈还不愿意离开。她让我和小季先回去:&你们走吧,我想在这儿安静地陪陪你爸。地底下黑,他一个人太孤独。&
爸爸离世后,妈妈开始旅行。短短半年时间里,她去了三亚、南京和杭州等地。
回 家看妈妈时,她翻开自己的旅游相册。我看见在云南时,虽有病态却一脸满足的爸爸握着妈妈的手站在洱海前;我看见他们在大理的小巷中悠然并肩前行;我还看 见,在妈妈后来独自去的许多景点照片里,妈妈手上都拿着一张他们的合影。妈妈说:&这都是你爸生前想去的地方。他来不及去,我把他带过去。&
这时,我才第一次读懂了爸妈之间的深情。
&每 次在医院里看见那些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病人,我就庆幸当初没让你爸遭罪。我了解你爸,一辈子最要尊严,他不怕死,就怕走得不体面。你爸走,我是最伤心的 那一个,但是我宁可看着他高高兴兴地走,也不愿看着他活受罪。我相信换了我,你爸也会这样做。&妈妈说,&每个人最后都是要走的,就像每一条河、每一条 溪,最后都要流向大海一样。我愿意他从从容容地淌过去,在那儿等着我。&
爸妈的爱情,像一片无言的沃土,没有花哨的张扬,不需要浅薄的表达,却是彼此人生最可靠、最实在的根基。
如何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
如何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
其实越是强者,走过很多弯路,他总有很多经验和资源,当然还有最宝贵的人脉关系,他一般都善于分享而且愿意提拔后来人。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提高自己。
去年4月曾写过一篇日志:&如何建立强有力的人脉关系?&,主要说了3点:第一先建立自己的价值&&用大白话说:如果你自己不能被利用,就没有结识有价值朋友的机会;第二是善于传递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善于随时主动向他人提供自己的帮助,乐于助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第三是习惯向别人传递别人的价值,用个IT词汇来说:要乐于做一个关系网的&推荐引擎&,成为一个交际中心&&当然交际中心和交际花是有区别的,前者常出现在白天,后者一般游走于深夜。
前天在FT中文网看见篇文章,叫做《你的交际力能否通吃?》(作者龙溪微微),很是同意。她的意思是人要能够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交往,尤其是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交往。的确,人是否善于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是反映这个人个性是否成熟的标志。
偶尔遇到有女孩子向我或我太太提出这样的问题:正在与某个男人交往,但不确定这个男人是否可以长期发展?这个问题当然复杂而深奥,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一个最简洁的建议:仔细观察该男人身边最好的3-5个朋友都是什么人?假设这些朋友也是你喜欢和欣赏的人,而且他们的能力大多强过他,那么这个男人就没错&&至少投资方向没错,具有增长潜力&&如果这个女子正处于狂热喜爱水管工和健身教练(desperate housewife)或琼瑶大妈的费叔叔阶段,那上述建议失效。
美女龙溪微微也说道,很多人畏惧与自己能力强的人交往。不过她并没有给出改善的方法。我倒有个小建议:主动寻求帮助,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
寻求帮助,那不是示弱吗?这正是很多正在向上走但内心又有点小骄傲的专业人士心结所在,他们虽然尊重强者,但总不愿意示弱,虽然心中暗暗说&我要超过他&,但嘴巴上常不肯服输。
其实越是强者,走过很多弯路,他总有很多经验和资源,当然还有最宝贵的人脉关系,他一般都善于分享而且愿意提拔后来人&&大多数商业环境并非只有一个人才能生存的丛林地带,而且这也对他有利。
尤其,强势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开口予以帮助,他也不能肯定每个遇到的人是否有帮助的价值,何况面对一个他不了解的人。主动寻求帮助,说出你的问题,尤其是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助于让他更了解你。
因此,下一次遇到比你能干的人,试试主动开口说:&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是否可以帮助我?&,看看他有什么反应?至少这给彼此一个更深入了解对方的机会。
但是,别犯这些错误:
第一,问题可以不复杂,但别愚蠢&&假设你不确定是否愚蠢,你可以说&我觉得问这个问题有点愚蠢,但我真的有些弄不明白&&&,坦诚更能为你加分。
第二,问题永远要对方做选择题,别让对方做问答题。这个道理可参见我05年的日志:&金字塔原理和电梯原则&,但你可以在对方回答了&对&或&不对&之后,继续探讨,&为什么你会觉得我这个做法欠妥呢?&。
第三,展示询问的诚意并给于反馈。虽然主动找个小问题去询问对方无伤大雅,但彼此时间宝贵,更别假装在听,聪明人永远比你想象中聪明。你一定要认真聆听,仔细听取建议,如果有不同看法要与对方讨论,更重要的,在下一次遇见时要反馈:&感谢你上次给我的建议,我回去之后照做了,结果是(成功,或失败)&&&。
越是优秀的人,越注重承诺,你的提问也是给于对方了一个潜在的反馈&承诺&。假设别人发现给你建议白费心机,那么要让他再次予以帮助就困难了。
孤独的背面
孤独的背面
Marina Keegan () 耶鲁大学2012届毕业生,英语专业。毕业典礼后的第五天,车祸身亡。她的父母设法从她挤压变形的笔记本电脑内抢救出了这些文字,得以出版。这篇小短文是她在毕业那天Yale Daily News上发表的文章,献给当时所有的毕业生。如今读来,只觉得字字击在心头,发人深省;尤其是她反复强调的那句话:&我们不过从大学毕业而已。我们还这么年轻。我们不能,我们绝对不能丢了这份怀有一切可能的心,因为到头来,除了它,我们一无所有。&是的,除了这颗心,这个梦想,这份期许和热情,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没合适的词来形容孤独的背面,但如果有,我要说,那就是我的今生所求。那是我在耶鲁找到的,我感激的,以及我害怕失去的&&明早我们在毕业典礼之后醒来,要离开这片地方的时候。
We don't have a word for the opposite of loneliness, but if we did, I could say that&s what I want in life. What I&m grateful and thankful to have found at Yale, and what I&m scared of losing when we wake up tomorrow after Commencement and leave this place.
&这感觉说不上是爱,也不是什么同志情怀;只是当你和其他人,许许多多的人一起相互依靠、同舟共济的感觉。和你在同一战线上的同学。你坐着等别人去付帐单。某个晚上凌晨四点却没人有睡觉的意思。那个听吉他声的夜晚。或是什么我们早已记不清的晚上。我们经历过,走过,看过,笑过,感同身受过。还有毕业典礼上满天飞舞的帽子。
It&s not quite love and its& it&s just this feeling that there are people, an abundance of people, who are in this together. Who are on your team. When the check is paid and you stay at the table. When it&s four A.M. and no one goes to bed. That night with the guitar. That night we can&t remember. That time we did, we went, we saw, we laughed, we felt. The hats.
&耶鲁满是我们给自己围起来的小圈子。合唱团,运动队,宿舍,兄弟会,课外活动。因为它们我们才感觉到爱,还有极度的信赖,即使在那些最孤独的深夜,当我们孤身一人踉踉跄跄地走回宿舍,再打开电脑奋斗的时候&&无依无靠,满身疲劳,却清醒无比。明年我们将失去这一切。我们不会再和自己的朋友住在同一栋楼。我们不再会有数不清的群发短信。
Yale is full of tiny circles we pull around ourselves. A cappella groups, sports teams, houses, societies, clubs. These tiny groups that make us feel loved and safe and part of something even on our loneliest nights when we stumble home to our computers&partnerless, tired, awake. We don&t have those next year. We won&t live on the same block as all our friends. We won&t have a bunch of group texts.
&这让我恐惧。相比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安定的住所、孤独终身,我更害怕失去现在我们拥有的小世界。这份模糊不清、难以定义的孤独的背面。此时此刻我深切体会到的。
This scares me. More than finding the right job or city or spouse, I&m scared of losing this web we&re in. This elusive, indefinable, opposite of loneliness. This feeling I feel right now.
&但让我们把这点弄清:人生最好的年华不在未来,而是当下&&此刻我们的一部分,今后只会不断地重复,我们搬到纽约,搬出纽约接着后悔我们来过或没来过纽约。我三十岁时还想开派对。我老了之后还想精彩地活着。任何时候我们提起最好的年华,总离不开那几个老掉牙的前缀:&早知道就&&&如果我&&&要是我&&
But let us get one thing straight: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are not behind us. They&re part of us and they are set for repetition as we grow up and move to New York and away from New York and wish we did or didn&t live in New York. I plan on having parties when I&m thirty. I plan on having fun when I&m old. Any notion of THE BEST years comes from clich&d &should have&,& &if I&d&,& &wish I&d&&
&确实,有很多事我们都后悔没做:该读的那些书,那个住在隔壁的男孩。我们对自己相当苛刻,正是为此才这么容易让自己失望。偶尔睡过头。偶尔拖延。偶尔投机取巧。我不止一次回想去高中时的自己,不禁感叹:我怎么可能做成那些事?那么刻苦,我是怎么做到的?内心隐隐的不安全感和我们形影不离,也许会伴随着我们一生。
Of course, there are things we wish we&d done: our readings, that boy across the hall. We&re out own hardest critics and it&s easy to let ourselves down. Sleeping too late. Procrastinating. Cutting corners. More than once I&ve looked back on my high school self and thought: how did I do that? How did I work so hard? Our private insecurities follow us and will always follow us.
但你要明白,我们都不完美。没人在他们想醒来的时候起床。没人完成该做的阅读(除非是那些获奖的狂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那么高不可攀,也许一辈子都没法成为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但我们都会平安无事。
But the thing is, we&re all like that. Nobody wakes up when they want to. Nobody did all of their readings (except maybe the crazy people who win prizes&.). We have these impossibly high standards and we&ll probably never live up to our perfect fantasies of our future selves. But I feel like that&s okay.&
我们这么年轻。如此年轻。我们才二十二岁。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光。有时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派对之后孤身一人躺下,或是选择放弃之后把书本打包走人时,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迟了。别人早已遥遥领先。比我们更有前途,更有潜力。在拯救世界这条路上比我们走得更远,他们在创造,在改进。现在再开始一个开始实在太迟,因为我们早该坚持下来,早该启程。
We&re so young. We&re so young. We&re twenty-two years old. We have so much time. There&s this sentiment I sometimes sense, creeping in our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s we lie alone after a party, or pack up our books when we give in and go out&that it is somehow too late. The others are somehow ahead. More accomplished, more specialized. More on the path to somehow saving the world, somehow creating or inventing or improving. That it&s too late now to BEGIN a beginning and we must settle for continuance, for commencement.
我们初到耶鲁,还有一丝可能性。我们还拥有这股巨大而无法被定义的潜能&&而如今它却在一点点消逝。一直以来我们无需在人生中做出选择,但突然之间我们必须这样做。有些人因此选择局限自己。有些人因此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顺利地上路了:要去医学院,要去那家光鲜体面的公司工作,要去作研究。对你,我只有两句话相送:一是恭喜,二是&&你没救了。
When we came to Yale, there was this sense of possibility. This immense and indefinable potential energy&and it&s easy to feel like that&s slipped away. We never had to choose and suddenly we&ve had to. Some of us have focused ourselves. Some of us know exactly what we want and are on the path to get it: already going to med school, working at the perfect NGO, doing research. To you I say both congratulations and you suck.&
是的,对于绝大部分的我们,都被淹没在这&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之下,对于自己要走的路、或是已经选择的路都有些迷茫。要是当初我学了生物&要是我大一时就走新闻这条路&要是我当初申请了这个或者那个&
For most of us, however, we&re somewhat lost in this sea of liberal arts. Not quite sure what road we&re on and whether we should have taken it. If only I had majored in biology&if only I&d gotten involved in journalism as a freshman&if only I&d thought to apply for this or for that&&
但我们必须记住,我们还能做任何事。我们还能改变主意。我们可以重新再来。去读个博士,甚至是开始写作。那个认为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因此我们无能为力的想法简直是滑稽无比。可笑至极。我们不过从大学毕业而已。我们还这么年轻。我们不能,我们绝对不能丢了这份怀有一切可能的心,因为到头来,除了它,我们一无所有。
What we have to remember is that we can still do anything. We can change our minds. We can start over. Get a post-bac or try writ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otion that it&s too late to do anything is comical. It&s hilarious. We&re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We&re so young. We can&t, we MUST not lose this sense of possibility because in the end, it&s all we have.&
大一那年的冬天,一个星期五晚上,我接到几个朋友打来的电话,让我去Est Est Est和他们碰面。我睡得迷迷糊糊的,也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往SSS(耶鲁的行政楼)走去,那大概是校园里最偏的楼了。一直走到了门口我才问自己,我的朋友怎么会在耶鲁的行政楼里开派对。当然,他们并没这么做。天很冷,我的卡正好能用,就进了SSS,顺便掏出手机。周围一片静谧,只有树枝折断发出的声响,透过沾满污点的玻璃窗,看不清飘落的雪花。我找了片地方坐下,然后抬起头。就在这个巨大的房间里,千百号人都坐在那儿。在这个深夜,虽然孤身一人,身处纽黑文风暴之中,这份安心与满足却是那样真实,无与伦比。
In the heart of a winter Friday night my freshman year, I was dazed and confused when I got a call from my friends to meet them at Est Est Est. Dazedly and confusedly, I began trudging to SSS, probably the point on campus farthest away. Remarkably, it wasn&t until I arrived at the door that I questioned how and why exactly my friends were partying in Yale&s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Of course, they weren&t. But it was cold and my ID somehow worked so I went inside SSS to pull out my phone. It was quiet, the old wood creaking and the snow barely visible outside the stained glass. And I sat down. And I looked up. At this giant room I was in. At this place where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sat before me. And alone, at night, in the middle of a New Haven storm, I felt so remarkably, unbelievably safe.
我们没什么词来形容孤独的背面,但如果有,就是我在耶鲁的感觉。现在,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所有的你们一起。被爱包围着,屏息凝神地倾听着,怀着这颗谦卑虔诚的心,还有些忐忑不安。但我们不该丢了这份感觉。
We don&t have a word for the opposite of loneliness, but if we did, I&d say that&s how I feel at Yale. How I feel right now. Here. With all of you. In love, impressed, humbled, scared. And we don&t have to lose that.
2012年,我们同在一起。让我们为这世界做出点什么。
We&re in this together, 2012. Let&s make something happen to this world.
你忘了在一起,对两个人有多好
你忘了在一起,对两个人有多好
在我很喜欢的一篇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
说是一位教授,&文革&时候,他是知识分子臭老九,连累了自己的夫人。那时离婚的人何其多,那样人性扭曲的时代,渺小的个人为了避祸,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离婚更不算什么。
然而夫人一直没有同意。
&她当时对我说,我们只考虑着分开对彼此好,从来没有想过,如果在一起,对两个人有多好。&
我把这句话摘录下来,觉得它在平淡中蕴含着极大的力量。
听说每年有两个分手季,一是秋冬之交,天气的转凉也带来人心思浮,再有就是毕业,现实和爱情一撞就是火花,回头爱情就剩一地渣。
前不久去南京考试,接到任务。
爸爸朋友的女儿W一年前从某大学毕业,家里用尽人脉送进了南京事企,现在转了正薪水也不错,她却闹着要辞职去广州,原因是大学里处的男朋友家在广州。
&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妈妈在电话里转述了她的原话,然后叹着气说,&一个女孩儿家跑那么远,毫无根基,那男生诚心待她就算了,可要有半点差池都是女方吃亏,你们从小认识,年纪也差不几岁,能劝就帮着劝劝。&
所以那天下午,我和W面对面坐着聊天,我说我俩都认识的某姐姐当年跟了男友去北京,她读研,他工作,结果男生说有了差距,现在三十了还没嫁出去;我说我在从网上看一文章说一姑娘对男友不离不弃十年,&后来你猜怎么着,&我活像说评书的,&那男生考上研究生,女生没有,男生爸妈就发难说我儿天生丽质不能低就,不就没成么。姐姐,你对那边的情况也全不了解,万一&&&
我说了半晌,W眼眶越来越红,直到我说不下去。也许他俩感情真的很好,也许我在做一件错事。
她终于开口,转述男友的话给我听,&他说你也知道,我那个大学(他们在同一地方的两所大学)甚至还不如你,出来并不是到哪里都吃得开,咱们这样僵着都一年了,女生拖不起,你在南京工作安稳,要么,就找个更好的人吧,是我没用。&
&我明白分开容易,再找个人和谁过日子不是过啊,但我一想到将来年纪大了,在街上看到别的恩爱老夫妻,又说不定死之前想起来,我怕我自己后悔,本来可以的&&&
W哭了,&我就问他,如果我去找你呢,我在广州也不一定能有份好工作,可能要拖累你,但我就是不想分开。他马上说你来我们立刻就结婚,我不怕你拖累,都怪我没能力去南京。&
她的眼泪掉得又凶又急,&我也明白让我爸妈担心了&&&
&你别哭啊!&我不擅长劝慰,她哭个不停我很是炸毛,&我帮你劝你爸妈还不成吗!&。
今年的四月,W飞去广州。父母之于儿女坚定的心意,始终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无巧不书。
昨天下午我独自在影院看了负能量爆棚的同桌的你,男女主相识相知数十年,去美帝留学的处境艰辛生活杂乱,在国内的嫁给了并无多少感情的金钱小开,婚礼上喝得酩酊大醉,教堂里只剩下幻想中的抢婚,主题:感情敌不过现实。
去你妹的,我把票根揉成一团。
回家开了电脑就见W上传的婚纱照,朋友帮拍的,不华丽却温馨,她和男友,哦不姐夫,携手并肩站在一片水杉林里,姐夫侧脸看她,目光中情意流转,我忽然就想起他对W说的,我不怕你拖累。
年轻的感情,一场豪赌,心口有个勇字的赢了大半,没毅力的连输都缺资格。
分开不是好,分开只是容易,流两滴眼泪省去一身辛劳,我们常常会忘记,两个人一起面对才是好,总有个人是你全部的甘之如饴,比起未知的命运,他/她更像日复一日的梦想。
哭过,受了伤,也曾失望,但他/她站在那里,你就想笑着走近,其他万物不可比拟。就像,我们猛然发觉不再畏惧这个世界,但是会怕他/她走远,理智和自制力一点派不上用场。
你握住的我的心,是我唯一的致命之处。
我曾在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里读过一段话:你对我的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非常残忍的东西。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们在同一片沙漠里,在寻找的也许是同一眼泉水,但却相互看不见,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之所这么说,是因为要是我们在一起的话,沙漠就不再会是沙漠了。
假如我们有机会让沙漠不再是沙漠,那就在荒凉里开出花来。
不要放弃。
你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很舒服。
你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很舒服。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变得像睡觉前刷牙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我以前一直很觉得我们应该让自己舒适一些,但是后来我明白一些不适有时并不是件坏事。事实上,你可以学会享受这种不适,例如,我每天都会做一些力量训练,虽然这点不适不会严重到我讨厌的地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能逃避的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借口。我开始告诉自己,既然锻炼肌肉这点痛苦和不适并不影响什么,我不如坚持下去,看看结果怎么样。于是,我制定了计划表格,让这点不适参与我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15个引体向上,我会在引体向上那一栏写上15,每个月我都会换新的纸张,并总结上个月的情况。不经意间,几个月时间我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早起的习惯,其实每天闹铃一响就起床和再睡几分钟起床效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会有点小不适,后者会更舒适一些。我给自己制定了闹铃一响就起床的计划。只要我能在闹铃响后就立刻爬起来,就在纸上写下+1,如今,已经坚持超过200+了。
后来 ,我发现任何只要是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具体的方法如下:
找到一件你想做的事情,这件事情会让你有点小不适,但是做成了以后你会收获很多。例如,健身。
你可以把这件事情分解成1000个独立的事件,要确保每个事件都在你能容忍的不适程度内。你可以先测试一下你尽全力最大的容忍程度,然后减去20%,从这个值开始。例如,我想要做10000个引体向上,那么分成1000份,就是每次10个。
开始去做,并且不要强迫自己,把它当做一种乐趣去挑战。例如,今天我做了10个,那么就剩下999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可以随时随地,想做就做,只要完成这1000份事件,我的目标就达成了。
随着你的能力增强,逐渐增加分量,例如一个月后,你可以做到15个,3个月后,你可以做到25个。所以,10000个看似需要1000天才能完成,事实上,你可能9个月就搞定了。
这个方法的精髓在于把一个很大的痛苦分解成1000份小不适,然后将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培养成习惯,将不适转变成舒适。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这种方法,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提升,改变一些坏习惯,培养一些好习惯。
1、拖延的习惯。我们为什么要拖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要做的事情令我们感到不适。所以,我们的头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借口和诱惑,来促使我们去做更容易的,更舒服的事情。但是,这对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没有任何帮助。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变得急躁和焦虑。这种拖延的习惯从生理上来讲是我们生物的本能&&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定义为&不舒适&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不想去做它,想方设法拖延到明天。为了将这种习惯性的拖延频率降低甚至是消除,我们将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痛苦分解成1000份,变成可以忍受的程度,那么事情就变得容易了。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表格,叫做&战胜拖延&。每次有想要拖延的想法的时候,就立刻去做,完成任务之后就在表格上+1,当完成1000+的时候,拖延的习惯就根除了。
2、健身的习惯。我们不去健身因为我们感到不舒适,但是如果每次有意识的让自己承受一些不适,会逐渐提升自己的忍耐力,一旦养成一种习惯,我们会依赖于这种不适带给自身的有利刺激,让自己感到更有活力。
3、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会把读书看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建立的一个表格,让自己每读完一章节就在上面写上+1。逐渐养成习惯以后,改成阅读一本书写上+1,你会发现一个月你甚至能够读上5本书。然后阅读会变得不再痛苦,而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当你能够跟别人谈起你阅读的著作以及你的看法,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4、早起的习惯。要培养早起的习惯首先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早起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会让你很期待第二天的早晨快点到来。如果你是一个吃货,不妨睡前准备好一顿丰盛的早餐食材,等早上起床给自己做一个很好吃的早餐。我给自己设定的早起目的是玩半个小时游戏(很神奇吧),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于是,如果我想要6点半起床,那么我会把闹铃定在6点,然后快速起床,开机时间我会搞定刷牙洗脸,然后热一杯牛奶,一边打游戏,一边听着英语广播。这个好处就在于我不会再花其他时间来玩游戏了,每天我都会有固定的半小时玩游戏,并且我也不会痴迷游戏而耽误了学习。相反,这个习惯让我早起更有动力。通过这个方法,我将不适转换为舒适,让本来很难得事情变得容易而且备受期待。
5、写作的习惯。读书再多如果不写出来,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不能向别人说出来,就不能得到修正与反馈,也无法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写作是一个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将平时阅读中的论点整理出来,加以思考,总结成自己的话语。这样,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就会逐渐加强。当然,写作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绪,并且组织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而且,当你对着电脑的时候,还要排除各种杂事的干扰,这对专注力也是一种锻炼。
人若不同心 岂能同行
人若不同心 岂能同行
说到蒋介石就会想起第一夫人宋美龄,但据说蒋最爱的女人叫陈洁如。蒋初见她则心动不已,对她进行疯狂追求,最后终于赢得美人归。
他们2人的婚姻持续了7年,蒋为了他的大好河山决定与宋美龄联姻,让洁如避走异国他乡。
洁如自然百般不愿意,蒋发毒誓称他与宋不过是政治联姻,5年后必与洁如恢复关系,洁如只得顺从,岂料蒋宋二人的这段政治联姻却稳如泰山,一直相守到老。
青春年少时看这个故事会想:蒋宋即便相守,却定是不幸福。
如今想来却是未必。事实上就婚姻而言蒋宋二人才是最佳伴侣。
陈洁如在其自传中表示,她并不期望蒋有太大建树,只想相安无事过平凡的日子,就此想法便知,即便没有宋的出现,蒋陈2人经过甜蜜期后,迎来的必将是不断的纷争。
蒋是何等的野心,他需要的不是寻常贤妻良母,他需要的是能助他功成名就的女人,宋不论家庭背景教养乃至长相都与他博大的野心相匹配。
一个明媚的微笑就能成就一段动人的爱情,可婚姻却是实在的,生活与电视剧最大区别在于,电视剧中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婚了,此时这幕戏即已闭幕。
而生活中男女主角走进婚姻,这幕戏才刚拉开序幕,往后漫长的岁月里,柴米油盐醤醋不到终老决不算剧终。
曾看过一段视频:宋在美国用流利的英语做演讲,蒋坐其边上,蒋注视她的眼神是幸福的、尊敬的、欣赏的,他们既是夫妻又是盟友更是战略伙伴,这样的关系怎能不稳如泰山。
最牢靠的婚姻关系不是怦然心动、风花雪月,而是思想深处的价值观乃至外在条件的匹配,婚姻找的不是最心动的人,而应是最合适的人。
但青春年少时怎会有这般淡然通透,也许青春也正因那般迷乱的不顾一切才具有别样的风味。
洁如22岁与蒋分手,郁郁寡欢,终身未再嫁,65岁独自客死异乡,她用40年的时光来追悔这7年的岁月。
如果可以忘却,如果可以放下,总不至于孤独终老,总不于凄凉至此,可她却用一个更大的错识来纪奠曾经的错误,瞑瞑中究竟是谁决定了谁的命运?
路是自已的,错了便错了,回头便是,何必为任何人停驻脚步。来自他人所给予的磨难算不了什么,心迷失了方向才是最可怕的。
婚姻要选择有相同价值观的伴侣,彼此能谈得来有话聊,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
关键是你找到你成长的方向了吗?
为什么不和谐,为什么不能长久?
你们共同成长了吗?
婚姻的纽带不单是金钱,孩子,而是两个人的心往一处走,眼光望同一个方向,彼此成长,成全。
圣经告诉我们&&&?
想象五年后的你
想象五年后的你
让我与你共同分享一段小故事,或许在这个阶段,可以很实际地让我们走出目前的困境。故事因为真实而共鸣,生活因为迷茫而不知所措,看来这不仅仅是农村出身的80后90后身处都市的尴尬,更是大多数生活在都市中默默奋斗者的缩影。但我们不能一直处在迷离的状态之中,我能给的建议是凡事多想5年,想象5年后的你会是怎样,然后对现在做的事下个肯定的回答。
一九七六年的冬天,当时我十九岁,在休斯顿太空总署的大空梭实验室里工作,同时也在总署旁边的休斯顿大学主修电脑。纵然忙于学校、睡眠与工作之间,这几乎占据了我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全部时间,但只要有多余的一分钟,我总是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我的音乐创作上。
我知道写歌词不是我的专长,所以在这段日子里,我处处寻找一位善写歌、词的搭档,与我一起合作创作。我认识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凡內芮 (Valerie Johnson)。自从二十多年前离开德州后,就再也没听过她的消息,但是她却在我事业的起步时,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仅十九岁的凡內芮在德州的诗词比赛 中,不知得过多少奖牌。她的写作总是让我爱不释手,当时我们的确合写了许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我仍然 认为这些作品充满了特色与创意。
一个星期六的周末,凡內芮又热情地邀请我至她家的牧场烤肉。她的家族是德州有名的石油大亨,拥有庞大的牧场。她的家庭虽然极为富有,但她的穿着、所开 的车、与她谦诚待人的态度,更让我加倍地打从心底佩服她。凡內芮知道我对音乐的执着。然而,面对那遥远的音乐界及整个美国陌生的唱片市场,我们一点管道都 没有。此时,我们两个人坐在德州的乡下,我们哪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突然间,她冒出了一句话:
&" Visualize ,What you are doing in 5 years? ﹙想像你五年后在做什么?﹚"
我愣了一下。
她转过身来,手指着我说:"嘿!告诉我,你心目中&最希望&五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我还来不及回答,她又抢着 说:"別急,你先仔细想想,完全想好,确定后再说出来。"我沉思了几分钟,开始告诉她:"第一,五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而这张唱片很受欢 迎,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第二,我住在一个有很多很多音乐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
凡內芮说:"你确定了吗?"
我慢慢稳稳地回答,而且拉了一个很长的Yesssssss!
凡內芮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算回来。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那么你的第四年一定是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
"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 司听,对不对?"
"那么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
"那么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准备好。"
"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让你自己可以逐一筛选。"
"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
"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 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们现在不就已经知道你下个星期一要做什么了吗?"凡內芮笑笑地说。
"喔,对了。你还说你五年后,要生活在一个有很多音乐的地方,然后与许多一流的乐师一起忙着工作,对吗?"她急忙地补充说。"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经在 与这些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四年照道理应该有你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或录音室。那么你的第三年,可能是先跟这个圈子里的人在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二年,应该 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经住在纽约或是洛杉机了。"
次年(一九七七年),我辞掉了令许多人羨慕的太空总署的工作,离开了休斯顿,搬到洛杉机。
说也奇怪:不敢说是恰好五年,但大约可说是第六年。一九八三年,我的唱片在亚洲开始销起来,我一天二十四小时几乎全都忙着与一些顶尖的音乐高手,日出日落地一起工作。
每当我在最困惑的时候,我会静下来问我自己: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答案的话,你又如何要求別人或上帝为你做选择或开路呢? 別忘了!在生命中,上帝已经把所有"选择"的权力交在我们的手上了。
如果,你对你的生命经常在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的时候,你不妨试着问一下自己,你是否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么?
如果连你自己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么爱你的主又如何帮你安排呢?不是吗?
而在你旁边的人,再怎么热心地为你敲锣打鼓,爱你的主也顶多给一些慈悲的安慰。因为连你自己都还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你要的是什么?那么你又岂能无辜地怪上帝没有为你开路呢?不是吗?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
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
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广为人知,无论多么重视都不为过。其中父亲和女儿的关系,决定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前不久,和一个朋友C聊天,问她最近有什么变化没有。
她说有啊,结婚了。
我略略吃了一惊,接着为她高兴。C已三十多岁,难听一点可以说是大龄剩女,尽管她从来不缺条件不错的追求者,但总是离婚姻有一段距离。
你的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问。
她津津有味地向我好好描述了一下她的先生。听完她的描述,我隐隐有一种自得感,因为觉得她能有这份好姻缘,我有相当的功劳。
那是近两年前,我和她聊天,问到她的择偶标准。她说,意识上,她希望是强有力的成功男人,但自己又总是对这样的男人没有兴趣。的确,她的追求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她对这些成功人士总是不耐烦,甚至冷嘲热讽。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也有些纳闷。不过看起来也不难理解,因为追求她的这些成功人士对钱权太感兴趣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将钱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似的,这让她觉得很没意思。
但是,她又恰恰想和这样的男人结婚。
真是矛盾!
我请她说说她的爸爸,而她一说,我就明白症结出在哪里了。
首先看起来,她的父亲是成功人士的对立面,他温和、善良且人情世故简单得出奇,自她长大后,从不能为她遮风挡雨,每当遇到困难需要找一些人际关系去解决时,为她出头的总是妈妈,要不就是她自己去努力。她曾经遇到过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时尚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她只好自己去找关系,遇到了很多挫折。从此以后,她对父亲绝望到极点,也开始升起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找一个能为她遮风挡雨的强有力的男人。
但是,再向前回忆时,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在她小时候,父亲带给她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5岁前,她觉得父亲是完美无缺的。她的父亲是一个美男子,并且爱好运动,她经常吊在父亲的胳膊和大腿上玩耍,她的什么需要爸爸似乎都能满足。甚至,在她的家中,连换尿布这样的事情也是爸爸做的。
到了读小学时,爸爸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伟岸而迷人的。她的爸爸在她的女同学中相当有名,她们经常去她家玩,而她有感觉,她们貌似是去找她,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去看她爸爸的。
一直到了初中,她对爸爸的印象才开始恶化。她逐渐发现,强壮的父亲在社会上是懦弱无能的,遇到需要人情世故的情形他总是退缩,有时还会大发脾气显得很愤怒似的,但她感觉到,是这些情形刺激了爸爸的无助感。他越愤怒,就意味着越无助和懦弱。这时,她对爸爸的讨厌就会达到顶峰。
到了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工作后,爸爸的形象更加不堪,最后全然崩塌下来,她对爸爸再也没有了崇拜感。
但是,在这一生中,又有哪个男子能给她父亲给过她的那种温暖和爱呢?至于在社会上为她遮风挡雨的需要,真的一定会胜过儿时父亲给过她的那些琐细的照顾与快乐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当她回忆起儿时父亲和她在一起的经历时,她的眼睛有泪水落下来,她的身体在不断颤抖,她明白,那才是最珍贵的,才是她最最想要的,而钱权能提供的安全感,是无法与儿时父亲给过的感觉相匹敌的。
最后,她说,或许,像父亲那样的男子,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和那些将钱权视为一切的男子在一起时,她看不起他们,之所以看不起,是因为她内心深处隐隐知道,她宁愿要父亲的温和、善良和简单,后者是真正的可靠。
当她明白这一点后,她的恋爱观自然发生了转变,她开始认真地去留意那些温和而善良的男子,而对于钱权不再执着。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她的先生,恰恰是既温和、善良、简单而又有相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以前,当她一心想找成功男人时,这其实是对爸爸的背叛,也是对自己童年那么美好体验的背叛,她潜意识中未必接受。并且,一心找成功男人,是长大后的她的愿望,而留恋温和、善良而简单的父亲,是孩童时的她的感受,这两者如果不整合,那也会给她内心带来巨大的冲突,前者将后者视为敌人,后者也会抵触前者。结果,她既不能很好地与父亲那样的男子相处,也不能与和父亲相反的男子很好地相处,她哪里都去不了。但是,在完整地看待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后,她内心中的这两部分就得到了整合,她就有可能同时拥抱这两者了。
要主流父亲的幻象,还是要真实的父亲?
长大后重新看一看父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在未成年时,我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常见的影响有两点,第一点是,我们很容易卷入父母的婚姻战争中,甚至是家族的战争中,而被这场战争迷惑了双眼。
第二点是,我们难免会受整个社会舆论的影响,会追求主流舆论所倡导的父亲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亲的真实存在。
背叛父亲,也是背叛自己
父母任何一方如何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数落对方的不是,都会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最终,为了顺应这种压力,孩子们选择了与情绪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了一起。
在多个来访者中,我都发现这一现象。孩子们并不是真正去平衡强弱,实际上他们和谁站到一起,经常性的关键是,谁在诉苦时更执著,谁有更多的机会向孩子诉苦。
很自然的,女性在这一方面占据优势。
一个在我看来相当夸张的个案中,因母亲先向大儿子诉苦,大儿子精神崩溃了,他选择了跳楼自杀来逃避这种压力,而在自杀前,他常说,他发誓要拯救母亲,他恨爸爸,绝不会和爸爸和解。
大儿子自杀后,妈妈诉苦的对象转向了二女儿。结果,二女儿对父亲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哥哥自杀前,她对父亲的回忆是有很多温暖的,但哥哥自杀后,她对父亲的回忆只剩下了愤怒和厌烦。
并且,因为她接住了妈妈的怨气,而妹妹和弟弟就逃脱了。尽管妹妹和弟弟对父亲也有诸多不满,但他们现在和父亲的关系比起她来要好很多。
那么,她对父亲的敌意从何而来呢?毫无疑问,她是接受了母亲对父亲太多的怨气,她是在通过母亲的眼睛看父亲,而不是通过她的眼睛看父亲。
此外,非常关键的是,她母亲对父亲的怨气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可悲。原来,她母亲在自己原生家庭是严重被忽视的孩子,她的姥姥和姥爷对她的母亲都是忽视加虐待。按照道理看,她的母亲对她的外祖父母本应该有很多怨气的。但是,她的母亲却把自己父母视为了圣人一般的人物,一直对她强调,你姥姥姥爷对我多好,我对他们多感激,如果没有他们的爱,我根本活不下来。
她的母亲甘愿去做父母的炮灰,如果这能让她在父母心目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如果这还不够,她还愿意让丈夫和孩子们去做父母的炮灰。
这是她和先生关系恶化的一个关键点,她的先生不愿意配合他。并且,她的先生自己家也是重男轻女的,所以更是无法容忍她太照顾自己家庭。
于是,他们的家庭就分成了两半,她还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而他也一样如此。矛盾由此开始。而且,她不敢抱怨父母,但却敢抱怨丈夫。甚至,她一生中所有的怨气都在丈夫这里找到了突破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孩子们耳边说丈夫的不是,甚至于令一个孩子自杀都不能醒悟。之所以不能醒悟,是因为发泄怨气的对象根本不对。
在这个个案中,二女儿和男性的关系一团糟,但三女儿和男性的关系却相当融洽。如果姐姐也想拥有和妹妹一样的关系,她就需要像我的朋友C学习,重新去看看自己的父亲,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
奥巴马与母亲、继父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从未在他面前说他生父的坏话。
你不能背离自己的心
在相当的程度上看,一些女性对孩子抱怨丈夫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们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无数女性嫁到男方家后,会遇到非人的待遇。尤其可悲的是,制造着非人待遇的罪魁祸首,也恰恰常是女性&&婆婆。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轮回。先是婆婆进入这个家庭时被忽视甚至虐待,她找不到自己的同盟,她心无所依。但有孩子后,她的心有了牵挂,她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而且她心中淤积着的怨气终于有了倾诉对象,孩子们总是容易和妈妈站到一起的。
如此一来,这个婆婆就和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儿子建立了过于密切的关系。当儿子爱上另一个女人后,她的心又失去了依靠,于是她很容易去排挤这一个年轻的女子,就像她当年被自己的婆婆所排挤一样。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写了《重新发现父亲》一篇短文,目的是为了知道更多的故事,好让我的文章多一些素材。这篇短文引起了一些女性的不满,她们说,原因在男人的身上,如果不是他们错在先,女人也不会联合孩子去对抗丈夫。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假若她们这样做,孩子未来的幸福就被影响甚至摧毁了。难道,孩子的价值就是成为一个传递怨气的通道吗?
美国总统奥巴马之所以能有今天,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的妈妈没有向他传递怨气,尽管她看上去有足够的理由向儿子抱怨不负责任的父亲,但她却每一次给儿子讲起父亲时讲的都是父亲的优点。
当然,假若父亲不是一朵花,也没有必要非将父亲美化成一朵花。关键就在于,对你自己而言,父亲是谁,你与父亲有过什么样的真实往事。
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否则就会背离自己的心,而这种背离会让心分裂,让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剧烈交战。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处在剧烈的冲突之中。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你必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义。这句话也可以用到你与父亲的关系上&&
你必须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这一重要关系的存在。
有时就算选错了,人生也不会因此就毁了。
有时就算选错了,人生也不会因此就毁了。
我弟弟小时候和爸爸出门,回程天气很热,路上有人卖冰,爸爸问他要不要吃,他摇摇头说:&我不热,我不要吃冰。&回家后我爸爸写了一篇日记,说孩子很懂事,知道家里穷,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选择,满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这一辈小孩的缩影。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么可能让你做选择?就算让你选择,你也知道哪个选项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为孩子在做选择,但是他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另一种是,他的选择是为了满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儿就是这样。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梦
儿子女儿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们从小就有很多选择机会,但两个孩子从小在&做选择&这件事上,反应截然不同。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选最好的、最大的、最贵的,总是反反覆覆、犹豫不决。妹妹则很坚定、没有一丝犹豫,总选择最简单合宜的。他们小时候我有种误解,以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么,而妹妹很会做选择。
一直到妹妹二十几岁,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误会大了。
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念小学的哥哥和幼儿园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个玩具。妹妹一开始就挑了个哪里都买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哥哥从进门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换,最后挑到一个八百元的蝙蝠侠。结帐途中,看见一个限量版、要价四千元的蝙蝠侠,又换:&我要这一个!&他妈妈终于发火了,认为他没主见,只会选最贵的,不准他买。是我出面缓颊,替儿子说好话,兄妹才皆大欢喜带着自己选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对这件事竟然还耿耿于怀。她说,选完就后悔了,可是我们赞美她的坚定,拿她的表现骂哥哥,所以她不敢换。但她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闹,最后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儿说的,我儿子是要选就选最好的,努力争取。从小,他喜欢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时我还帮他追过女生,虽然没追成,他也不以为意,至少试过了。
大学毕业,他想出国念电影,没拍过电影也非相关科系毕业的他,竟然填了美国电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学校。我在电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劝他选择符合他程度的学校。他说:&爸爸,出国念书要花那么多钱,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国内拿文凭就好。&后来,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毕业作品回国也拿到了金穗奖。
他就是这样,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别的父母可能会骂他一顿,说他好高骛远、不实际。可是你为什么要阻断他对未来的想象?何不让他去,失败了再想办法,只要他愿意承担后果,为选择负责就好。
不敢要的女儿说:&我要休学!&
从小温暖体贴、做选择果断,人生看似一帆风顺的妹妹,高中时面临了很大的生涯困惑。高一上学期结束,她跟我们说:&我要休学!&
从小在我们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许多可能;但她念的明星国中弥漫着&只有前三志愿才是学校&的价值。她那年没考上前三志愿,这个挫败让她对自己没自信、对学习产生怀疑。
我女儿提出想休学,我要她给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后我们同意了,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自己规划休学后的学习与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学。
整个高一下学期,她都在为未来的休学生活做准备。规划休学后,每天早上七点半听《空中英语教室》,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创作、看书加强国文能力、找课程补强对天文学的兴趣等。家中还留有一本写满同学祝福的纪念册,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学,断了自己的后路,决心下得很大。
办休学手续的前一天,她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她这五个月够了,她其实是在闹情绪,因为高中考坏了,所以过不了关;现在想通了,决定高中读完,大学要念设计。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为了什么,就比较快乐、比较甘愿,她选择念完高中后考大学。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优秀、一帆风顺,我会像一般父母一样,非常高兴。但多数的情况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学业不突出,也没有特别优秀。我只是很了解,生命本来就是这样曲曲折折。
我念过生物系、当过生物老师、放弃在美公费攻读博士的机会返国写作、写过小说与散文、做过电影与电视,每次生命的转换,没有因此就不害怕。我只知道当老师无法满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欢美国的科学家生活,但我喜欢什么?我并不具体,当我隐约知道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这样心情下长大的人,当了爸爸,会很小心翼翼的,不轻易扑灭孩子的想法,不轻易告诉孩子应该做些什么。
我并不是多么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来的道路。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辈子做这么多错误的选择,真的没有比较高明,不会知道哪一个选择是真正&正确的&选择。而且,选择也无所谓对错。你是谁?你要什么样的人生?都会决定你做的选择。
就算选错了,人生也不会因此就毁了。儿子也曾经问我:&如果我到后来去婚纱店当摄影,你会不会很失望?&我说不会,然后说:&如果你告诉我,我终于明白我走错路了,或是电影根本没有路了,你当婚纱摄影把自己养活,有什么不好?&他说:&这样根本不需要去美国念书那么久。&我告诉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贵、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帮你做到,我也很高兴。我大学念生物系四年、医学院工作两年,公费到美国念书又放弃,不是浪费了十年吗?我后来做的电影、电视看似和这些经历无关,可是我的确因此和别人不一样。
我为什么那么放心让小孩做选择?因为我已经看清楚,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义,失败也好,走错路也好,最后都让你变成今天的自己。
孩子小的时候我很少会跟他们说:&我教你。&
只是在他做选择的时候,陪着他去看,你是怎样的人?有哪些优点?适合什么?从他的个性中找出他适合的方向,他会比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较不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愿得一心,白首不离——管道昇,赵孟頫与《深秋帖》
愿得一心,白首不离&&管道昇,赵孟頫与《深秋帖》
曾经有个朋友说过,当一个三十岁的女人企图保持她的单身状态时,全世界就都站在了她的对面&&这个世界对于&剩女&充满了恶毒的猜度,这是一种比失婚妇人更令人不谅解的状态。在号称自由和多元化的现代尚且如此,更何况八百多年前的管道昇。
管家的这位小女儿直到二十八岁也没有出阁&&不跟十六岁就可以取字纳吉嫁作人妇的古代女子相比,就算放到现在,也到了被称作&剩女&的时候了。 大多数的时候,这些剩着的女孩子总会比一般的女孩子多一点才华,这多的一点才华就成了多的一点执念&&或者对于人生有更深的追求,或者对于婚姻有更多的期盼,总之,睁着一双太过清澈的眼睛,总难在红尘中发现可以信赖的美满。从小就被称作&才女&的管道昇想必也是这样,她大概并不能肯定是否能等来理想中的幸福,但她却固执地相信,在青春年华时因为她执着的等待而错过的那些,也许都是很好的,可她不喜欢。
好在,上天总算眷顾这个兰心慧质的姑娘。他虽然让她长久的等待,但到底在她的坚持还没有因为渺茫而枯竭的时候出现&&在她生命的第二十八个年头,管道昇终于确定,一切的等待都是为了这个叫赵孟頫的男人,尽管王子没有骑着白马,王子的国家早已覆亡,没有了贵族头衔的王子落魄非常。
顶着宋朝的国姓&赵&的这位王子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按道理说该是个声名显赫的王孙公子,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太宗赵光义继位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甚至有流传很广的&斧声烛影&的故事&&说赵光义是在一个夜晚用偷藏起来的斧头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不管真相怎样,总之,为了保证自己子孙的正统继承权,赵光义在做了皇帝之后对赵匡胤的子孙都进行了冷处理,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那位后来在戏剧里以&八贤王&的名称被百姓熟知的王子也不过被封了一个山南西道节度使,在他的哥哥赵德昭被赵光义杀死后的第三年,二十三岁的赵德芳也莫名的去世。这位死得不明不白的&八贤王&就是赵孟頫的先祖。这样一层家族的底色很难让赵孟頫在自己的家族史里找到太多显赫的、趾高气昂的资本,反而是大家族里变质的亲情和用心险恶的明争暗斗来得更刻骨铭心。
在遇见管道昇的时候,赵孟頫三十六岁,用孔子的话说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按理说,在他的时代,这样的一个不显赫的贵族,也应该有一个妻子,几个孩子,为官一方,过着体面的生活。但是,在赵孟頫的时代,事情是这样的:
赵孟頫的父亲在他十一岁的时候去世,在他十七岁的时候,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终于土崩瓦解。少年丧父,而后丧国,赵孟頫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一个男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标准,在家里闲着,日子很不好过。在管道昇遇见赵孟頫之前的两年,赵孟頫过得就是个落魄书生的生活,既不富,也不贵。等到他们在北京相遇,赵孟頫倒是被奉旨在江南选拔才子的御史推荐给了元世祖,做了一个从四品的官,可作为前朝皇孙在新朝做官,他老人家的名声在原先的朋友圈和文人圈里,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一落千丈。同事圈里呢?蒙古贵族凭借着血缘优越感,对汉人有意无意地处处排挤,总之,是不顺心。
卓文君也选了一个落魄不得志的司马相如,但是凭借他的才华,一穷二白的司马相如很快就成了汉武帝宫廷的宠儿,但成为元朝公务员的赵孟頫越爬得高就越因为顶着前朝国姓在新朝做官而被瞧不起,也就在他赖以生存和留名后世的文化圈里越落魄。事实上,赵孟頫的精神世界也确实充满了怅惘,在专门写他的章节里,我们会看到他一丝不苟抄写魏晋的故事&&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作为一个跟山涛一样从政府的对面&投降&过去的人,赵孟頫在写这样内容的时候未尝不在内心自我厌弃,又自我怜悯。做这样一个人的妻子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是吧?
管道昇怎样开解赵孟頫的故事我们早就无从得知,不过她一定是个非常温柔的女人,有一个略为老套的故事证明了她的温柔。赵孟頫和管道昇的婚姻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样,也大概出现了七年之痒、中年危机,结果就是赵孟頫想要再纳几个年轻漂亮的妾室。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把这故事拿出来说恰恰证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妾室男人的稀有:中国古代的男人多数都实现了一面红旗不倒外加彩旗飘飘的人生理想。父母之命的妻子娶来做正室,作为家族利益的维系,家庭和子女事务的免费秘书,是属于家庭的;浪漫邂逅的妾室作为个人的财产,满足男人对爱情的向往,如花美眷围绕着带出去游山玩水应酬唱和,又有面子上的风光。总之在传统上是心照不宣的默契结构。但是管道昇不愿意。如果执着等待二十八年等来的是这样一个结果,那所有的付出可不是一个笑话嘛。还记得这状况发生时候卓文君的反应吗?那首十分锋利决绝的《白头吟》这么写:
&&&&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莫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读来都像是看得到刀光剑戟,忍不住想象大概色艺双绝的卓文君这会儿也忍不住动刀动枪地泼辣一回。然后,在随诗的短信里,她写,&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她说,你看,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总是后浪推前浪,乱花渐欲迷人眼呀。现在虽然我还喜欢你呢,但是你已经变心了,那好吧,我们就一拍两散拉倒吧。
但是管道昇呢,她也写了一首曲子词表达了她的意见。但是温柔的管夫人没有向她老公发出严肃的通牒,相反,她温柔地细细回顾了他们曾经两情缱绻时候的感觉: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极为了解丈夫的管道昇像是点穴的高手,看着温柔无害,出招却直点死穴&&赵孟頫是一个内心充满愧疚感的男人,作为一个并不被爱护的宋朝宗室子孙当他在元朝宫廷得到赞扬的时候却总是被灌输着一个理念:他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愧疚,羞耻。一而再再而三,恐怕他自己都难以说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于是最容易感到的就是愧疚&&好像哪一边都被自己辜负。而管道昇的这首词恰到好处的激起了赵孟頫内心对于妻子的愧疚&&她这样好,这样的深情,却要被我给辜负了啊。于是一场管道昇的婚姻危机就被她自己的温柔和智慧消弭无形。甚至,管道昇比卓文君更高明的地方在于,若干年之后,当他们回忆起这一段,它不会是一块伤口的疮疤,它只是妻子在平淡的婚姻生活里正是时候的一段爱情感言。所以,你看,婚姻就像购物,什么样的锅配什么样的盖,最好的搭配是最合适而非最昂贵。这样的赵孟頫果然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管道昇,卓文君不行,谢道韫不行,鱼玄机不行,哪怕她们单独拎出来无论才华美貌都不会逊色于她。
管道昇相夫教子的本事大概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里都能排到前十名。温柔却并不懦弱的管道昇曾经写过一首词,告诉赵孟頫,如果做官不开心的话,请学学晋代的张翰吧,他曾经为了吃到家乡的莼菜鲈鱼羹而辞职,你看现在鲈鱼正肥美,正是你返归田园的时候呢。诗是这样写的:&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这是同主题的四首《渔父》中的一首。你看她多聪明,&渔父&这样的题名并不是随便起的,它出自屈原的那个故事:被放逐的楚大夫屈原愤懑不平,脸色憔悴地行走在江边,遇见了在江畔悠游自得的渔父,屈原向渔父抱怨官场上的肮脏和倾轧,抱怨他坚持自己道德与理想的艰难,渔父却只是唱着渔歌打桨而去,留下那首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首歌啊,后来所有放逐的精英都吟诵着它自我开解:不要去管外物,管别人,只要安放好自己的灵魂,向着自然,田园和故土去寻得心灵的宁静。其中就有张翰,在洛阳做着官却归心日夜忆东吴的吴县人。他想着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于是放下平生放不下的万事,便归来,得到了清闲。这是作为才女和妻子的劝解,充满隐喻却委婉,点到即止,所以不咄咄逼人。管道昇因为赵孟頫做官的关系,自己也被封为&魏国夫人&,这有官方头衔的人,对这个所谓&荣耀&的态度并不明确,可她却画竹子,并且画得极多,极好。中国的文人在竹子上赋予了太多关于理想人格的比喻,一个能画好竹子的人,内心也必然有清高并且坚韧的自许,这是管道昇巾帼不让须眉的地方,这是一个真正有才华却又聪明内敛地清楚自己位置的女人。
其实,因为时代的原因被湮没的很多中国女人作为妻子在丈夫犹豫不决的时候倒都很有这样的&男子气&,比如明代的叶观。叶观是个不出名的女人,但却在历史里留下了一篇十分好的短信,是向出门在外打工的丈夫报告家里的情况:
借米得五斗,幸不烦折腰,可伸十日眉头也。无钱可沽,昨江北人送惠泉一埕,当足六日饮。鸟言有之:&得过且过。&丈夫不穷则不达!空乏不必萦怀,但期勿负饮食,虚度岁月而已。
她说,虽然家里要靠借米才能过得下去,不过还好过程很顺利,没有被侮辱刁难,于是接下去的十天可以不愁吃的啦,对了!另外虽然没有钱买喝的,昨天有人又送了惠泉水够喝七天的。现在呢,虽然我们日子过得比较穷,但是不受穷就不会发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玩游戏不知道干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