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东西为什么都要用钱宝是什么东西买?要是没有“钱”这个字,世界将变成怎样?

没有伦理道德做强大的依存,反而依靠他的金钱能瓦解;比如今天我出钱,我拿10万人民币,只要两个好朋友;比如老话题:老人倒了扶不扶?就这么一个问题,又牵;所以钱能够令社会繁荣、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另外随着GDP的增长,世界上很多人发现GDP增长;3.为什么大家都特别喜欢金钱?;如果金钱不能完全实现全民幸福,为什么大家都特别喜;A、花钱买享受,能生活得更好;;B、
没有伦理道德做强大的依存,反而依靠他的金钱能瓦解人们对道德的依存。
比如今天我出钱,我拿10万人民币,只要两个好朋友之间你能够说出你另外一个好朋友的过失,或者你打他一巴掌,我就给你10万人民币。我如果这么说,有的人他会背信弃义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坚守道德的。在金钱的诱惑当中,很多人能够坚守自己道德底线的人。我们说也有。但是还有没有的人。那么没有这部分人的话,依靠金钱他本来有道德底线,慢慢就会瓦解人们对道德依存。因为他太穷,他太渴望钱了,孩子也需要钱。
比如老话题:老人倒了扶不扶?就这么一个问题,又牵涉道德、又牵涉经济。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当中,因为一旦扶起来老人,她要讹我的金钱,这个金钱就会动摇我做好事的道德。我不敢做,因为他讹我一大笔钱,我赔不起,我扶不起。不是我不敢扶,是因为确实这个人,人心太难测了。尤其是经济冲击的社会,很多人变得没有道德,我讲道德,他不讲道德怎么办?算了,一走了之。所以金钱会动摇我们做好事的道德。
所以钱能够令社会繁荣、经济发展、摆脱贫困。这个完全不用否认。确实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方面。但是同时金钱挤兑了人们的公共利益感,个人只扫门前雪。那么金钱破坏了内心对友情、爱情等的美好。比如上学期间,大家都经历过吧,父母、学校实行金钱激励制度,那么由于金钱激励、市场经济引入到教育中时,会破坏孩子们对学习的真正兴趣,会使学习的意义变味。学生会为了赚钱而学习,本来爱读书和喜欢学习是一种好习惯和态度,随着金钱激励有可能会使某些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真正兴趣。他会说有金钱激励,我就去学习。所以你培养的不是真正的他对于学习的爱好,而是对金钱的爱好。后来我就知道我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那么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上了一个好大学,一个好专业。比如我上了中国前十名的大学,他的地位就会高,北京,清华地位就会高。甚至他的工资起点高,比一般的工资高。这样的话他就以这个作为起点。不管我喜不喜欢这个专业,不管我深不深入这个专业,我都要读这个大学,以这个为动力去进取。这个时候我们这种教育也是一种损失。
另外随着GDP的增长,世界上很多人发现GDP增长与人类幸福及美好生活没有必然联系,GDP的增长并不能实现全民福祉,人们渴望追寻真正美好的生活(非物质层面的东西),那么当你发现美好的生活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的时候,这个不是GDP增长能带来的。于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开始思考,除了经济增长之外,美好幸福快乐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到底怎样才能实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
3. 为什么大家都特别喜欢金钱?
如果金钱不能完全实现全民幸福,为什么大家都特别喜欢金钱?我这样说大家会认为以偏概全,我改一下也可以。为什么大部分人都特别喜欢钱?都喜欢金钱,那么喜欢钱的人占大部分。那么为什么?
A、花钱买享受,能生活得更好;
B、拥有钱就能具足安全感、幸福感;
C、金钱是身份地位权利荣誉成功风光幸福的象征;拥有金钱,就拥有身份。拥有权力,拥有荣誉,拥有成功,拥有风光。拥有幸福,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拥有。尤其是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买东西的时候不共的特权感就会滋生出来。我就要买最贵的东西,那其实我没并不一定别需要。但是这是我特权的象征。我能买,你买不起;
D、金钱能买来一切,甚至爱情;
那么很多道友可以选项,只能选其中一项。A、B、C、D的都有。我觉得这个不一定代表你们想法。尤其佛教徒,他可能这四个都否认。但是很多世间人,他之所以爱钱,不外乎这些了。就这四个方面的了。那么对不对呢?是不对的。
A、花钱买享受,能生活得更好。其实不然。我们出家人,没有更多的钱,就是一个三
乘以三的9平米的小的房子,我们生活的也很好,也不见得比大家生活的差啊,对不对?
B、拥有钱就能具足安全感、幸福感。这个也不一定对,为什么?其实有的时候,春天的一缕春风,甚至夏日的凉风,或者当小孩向我们展开微笑的笑容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很幸福。对年迈爸爸妈妈的感觉也很幸福。其实这个钱呢不一定是一切的安全感、幸福感的。甚至和钱无关的东西,莫名其妙我们的内心会被感动。就是突然一缕阳光、一丝凉风、甚至一个小孩,红颜的微笑。或者是年迈的父母对我们的照顾都可能感到非常满足、和温暖,这种感觉会产生。这一点大家应该不会否认。
C、金钱是身份地位权利荣誉成功风光幸福的象征;以至于来说,
D、金钱能买来一切,甚至爱情。这两个是绝对的不合理的。我稍微破一下,目的是为了引爆后面的观点。这个地方我简单地破一下,完全是为了破世间人不是用佛法来破的,用世间人的角度来破的。比如说当金钱能够进入到家庭,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就会排挤掉其他的价值;比如说:我是做艺术的、我是画画的、甚至我们男女之间是谈感情的。如果金钱一旦进入到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时候,他确实会失去艺术品本身的价值。那么甚至会失去爱情本身的价值。
比如有一个故事,听说有一个女子想要挣钱买iPhone6,她挣钱的方式,是在网上发布要出卖自己的拥抱,一次十元。我觉得一些认为自己需要更多关爱的人,可能会出钱买一个拥抱。那么通过这样的金钱交易,是真事。这个例子虽小,但是却引发出了很大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社会即使感情都由金钱支配,那么我们选婚姻、选伴侣都是通过金钱来支配。他家里有钱,他家里能不能保证我的生活?能不能保证小孩的生活,我的生活能否无忧?如果全部都由金钱来支配的话,比如伦理道德、感情、友情、教育、艺术等如果将它们放在市场上明码实价标价出售,进行分配的话,那么感情、伦理等便成为商品,同时它被市场化了,进入市场了,明码市价进入交易了。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和我们的感情就会受到冲撞。比如说是小三太多了,这个笑贫不笑娼的这个时代的时候,她明码标价出售,多少钱,作不净行多少钱,这样对其他的家庭就有所冲撞。家庭是这个社会的单位。对社会也是不平稳冲撞的。所以如果一旦进入了这个社会,进入了这个金钱家庭的时候,那么感情、伦理、艺术、教育等真正的意义却被消减、会被侵蚀、会被排挤掉。所以买来的拥抱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抱,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拥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可能是获取利益的工具。所以,很多时候,如果爱情变成获取利益的工具,或者变成获取幸福的工具,那么这样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你把爱情当成了交易,来买你明天的幸福。
所以很多时候没钱家里快乐,反而有钱人家里不快乐。为什么?因为这个钱在破坏家里面的平衡。比如说老公挣钱了,他会有一种骄傲感,我在养家。那么我在养家的时候,孩子、妻子都听他的。一旦不听他的,稍微违抗他的时候他就觉得凭什么?我那么辛苦,反而金钱一旦进入到家里面的时候,他不说我挣钱是我男人的责任,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这方面想的话,他就不会破坏家庭的平衡。但是如果说这个金钱来权衡一个人的能力,那么付出的时候不是荣誉感、不是责任感的时候,这个金钱进入到家里面会破坏家里面的平衡。当然也不会快乐。
所以如果认为钱能买到一切,那么这个人是很难有真情实感的人,对于一切他都会用金钱衡量,甚至你对他微笑,我对一个老板微笑,他就会想说:干嘛对我微笑啊?因为我有钱啊,要讨好我。如果咱们身边出现这么一个有钱人确实也够倒霉的!也很可怕。甚至我对他微笑,他都怀疑我的真诚。我靠近他,他会怀疑我的真诚。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钱来衡量的。其实很多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
比如说大悲心!还有一些少欲知足,还有出家人寂静的安乐,都是用钱买不到的。有业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为什么金钱不能买到一切?我们清楚,金钱确实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温暖;金钱
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金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因为所有的美好生活来自于美好的心灵,与物质极大丰富没有绝对联系:你即便有最多的金钱,但是不代表你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人。刚刚说了金钱还有很多买不到的。像友情、感情、爱情是金钱不能交易。如果能用金钱交易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感情。三毛说:“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也不嫁;如果我喜欢,千万富翁也嫁。什么意思呢?我不是以钱来作为权衡的。钱不能购买真正的友情、爱情;在现在的很多社会那么一些舆论导向变味了。什么嫁富二代之类的,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不谈这些。
接下来我们再思考一下。稍微再捋顺:
1.金钱能不能为我们买来幸福生活?金钱能不能让生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美好生活的意义与金钱到底有何关系?
3.金钱到底有多值钱?能买到一切吗?
4.金钱本身能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让金钱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
那么围绕四个问题,因为我们因以上种种看法的不同,那么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修行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若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不但与自己的生活、修行不矛盾,而且没有钱财心里也不会苦恼,有了钱财也可以很开心、也可以很快乐,运用到修行、慈善方面。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时候,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谈这堂课呢?当然在这堂课前面加了很多内容。大家进行思考:到底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那么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意义确实的话是什么呢?我归纳起来,是为了能够快乐的活着。我们前面那堂课,怎样面对痛苦,也是为了更好的快乐的活着。那么这堂课,同样的你懂得了金钱的意义的话,你就能够善佳运用金钱,你的心态也能善加调伏。这样你就能够快乐地幸福地活着。我觉得人啊,有钱也好,没钱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快乐的活着。那么怎么快乐的、幸福的活着呢?那么快乐和幸福和金钱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前面讲到的“怎样面对痛苦”,当你痛苦远离了,那你的幸福就有了。那么有了金钱,不一定有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了正确的金钱的观念,你就会有幸福的生活的。下面我们来看这个问题。
那么关于这堂课的开示,上师讲了三个方面:1、金钱的本质;2、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
3、用好钱财的功德。讲了三个方面。
三、金钱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看第一个问题:那么金钱的本质,上师呢讲了两个方面:1.不善不恶,不美不丑,不即不离;2. 明白了金钱的本质是不善不恶的时候呢,就要躬行中道,不堕两边,既不爱钱也不恨钱。
1. 金钱的本质是不善不恶、不美不丑、不即不离
在这我提出一个问题:金钱的本质是不善不恶、不美不丑、不即不离,这是从哪个角度
来说的?从名言角度还是胜义的角度,这个金钱的本质是不善不恶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道友回答问题略)
道友们的回答基本上是两个观点:
第一个、道友说是名言,有的道友说是胜义,说胜义的少,说名言的比较多。说名言当中为什么不善不恶是说这个金钱是双刃剑,看你怎么用,几乎是这样的观点。或者说金钱本身你不能说它好或者是坏,看你怎么去使用它对不对?我看大部分的道友几乎都是这个问题。这个金钱是无情物,他本身没有善和恶,就看使用的人,非常好。我们再来看上师是怎么讲的。上师为了说明金钱的本质是不善不恶、不美不丑、不即不离,上师引用了四个公案: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出,上师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金钱的本质是不善不恶的。
第一个:使用了《佛所行赞》的教论。“钱财非常宝”,这一点。第二个:用了《钱本草》。第三个:用了《大宝积经》。第四个:世间两位经济学家的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那么通过四个,我们一一的来看到底从名言还是胜义。
这个地方简单讲一下什么叫自性。我们来分析一下,所谓的自性大家很清楚,比如说火,火是火的自性,水是水,潮湿的自性。比如说白布,如果能染上红色,那么红色就不是白布的自性。那么如果红色真的是白布的自性的话,也就是说白布成立的同时也应该是红色。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白布用红色的染料,染的时候才会变成红布对吧?同样道理,而且时间久了红色还会褪色,那就说明红色不是白布的自性。那么红色不是白布的自性,同样道理,金钱,善和恶能不能是金钱的自性呢?也不能。
所谓一个自性一定是不观待它来改变它的。比如说所谓自性含有三个特点。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我简单用大白话来说。也就是一个自性的法它本身就是这样的,而不是他法而造作的。如果说是他法而造就而成的,就不是本性。
举个例子:和人本善,人本恶的问题一样。如果人真的是本善的话,我在一个很恶劣的环境,一个恶人堆里面,这样我还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其实并非如此。一旦到了很恶劣的环境当中,耳濡目染一些坏习气、坏毛病,我一个好小孩也变成坏小孩了。那就说明人性不是本善的。如果人性它是本善的话,它呢不会依靠这恶劣的环境,他就不会变。但是我们大家发现会变。
那人性本恶对不对呢?人性本恶?他也不是,如果本恶大家会发现,他到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一些出家人的僧团当中、或者在一个非常慈悲的环境当中,他慢慢变了。再比如说老虎,老虎生了小老虎,把它放在羊堆里养的话,这个小老虎它也慢慢变得很好,所以它不会那么凶残。
所以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都不能说。道友们说法师说错了,上师说人性明明是本善,上师的善是从如来藏来说的。如果名言当中的善和恶绝对是不能这样说的。我们要说大无为法的善可以这样讲,人性是如来藏的角度来说。但是人性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我刚刚也分析了,所谓的自性是绝对不改变的。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你把我放到任何地方,我都这样。
比如说火,火的热性,它会改变吗?不会的,一旦火形成同时,它的热性就决定铸成了,不会改变的。所以一个人,事物的本性,本质,我现在讲一个条件告诉你们。以后你们讨论痛苦的本质也好,金钱的本质也好,就可以通过这个条件来衡量。任何一个事物的本质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不是它法造作而成的,不是因为其他因缘造作而成的。比如说白布染成红布了,这个红色不是白布的特色,不是它的本性。红色不是白布的本性。红色是红色的染料,因缘造作成的。如果红色是白布的本性,当白布成立的时候,那么红布就成立了。
第二个条件:不观待他法而独自成立。我绝对不观待红色的染料把我染成,我就要独自
成立我白色的特性,白布。
所以如果这两个特点不具备的话就不可能是本性。那么同样火的热性,火的热性就具备这两个特点。那么火的热性是谁造作而成的?没有谁造作而成的。他就这样的。那么缘起法,火的热性观不观他法?不观待!只要有火的同时,我的热性就会成立了。我不是通过其他加工而成立的。比如说热水,是不是水的本性?不是!为什么?热水是通过水慢慢加温,有了温度变化变成热的了。这个热,不是水的本性。
所以懂了这个问题,曾经大学研讨会上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一下子通过佛教的智慧分析得非常的清晰。如果人性本善,根本它不会改变的。它会不会改变?会!善的本性到了一个恶劣的环境,它会改变的。那么抗不住恶的势力慢慢就变了。还有恶的人到了好的环境慢慢地也变好了。天天胡作非为,他会羞愧,会不好意思,会变的。所以如果这个恶人永远都不变,从头到尾全都是坏的,这样的人他也会偶尔有恻隐之心,看到年迈的母亲,看他可爱的儿子,他会动恻隐之心,心会柔软的。他一刹那的善念会有的。那这说明什么问题?人的本性不是本恶的,人性也不是本善的。人性是如来藏的光明的大无为法的善妙。不是善和恶观待的。
这样明白之后分析这个本性的特点就明白了。我刚刚是从本性的条件界定。同样金钱的本性也好界定。金钱的本性是善吗?如果它是善的本性,也就是通过其他的外缘不能够改变。但是会改变。比如说我的话,依靠我的心态这个时候,指使人用金钱去杀人,那么说明金钱本性不是善。他在外缘的情况下,他会改变,变成坏事。那么金钱的本性是恶吗?也不是恶,如果本性是恶,但是我会依靠善心的因缘,还有对境的外缘我可以去行善。依靠外缘金钱的性质就变了。就像白布,遇到黄色就是黄色,遇到红色就是红色,那就说明他的本性不是黄也不是红。他的本性应该是个白色。同样金钱的本性,如果遇到其他的外缘,他就变了的话,他的本性本身来说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如果他本性是善或者恶的话,他就不会改变。但他本身都在改变。因此他的本性不是善不是恶。
因此是不善不恶的本性。本性有两种,一种是名言的本性,一种是胜义的本性。胜义的本性是空性。这个地方讲名言的本性。当然这个名言的本性从唯识的观点来说,你的心是善的,那么这个事物本身就是善的;如果你的心是恶的,那么就决定这个事物是恶的。所以你们所说的中草药,它本身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如果遇到良医,这个中草药就变成非常殊妙的好药;如果遇到庸医,那就完了,药配得不好就反而害命。
那么接下来,讲到这一点的时候,上师呢就从四个角度讲到了不善不恶的本性。那么不善不恶的时候《佛所行赞》里面所讲到的“钱财非常宝”,这个教证也是想说明不善不恶的本性!为什么?因为钱财不经观察的时候,他很诱惑人,我们大家都很喜欢钱。如果今天来听课的人,一个人发一亿人民币,你们高兴死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不高兴的比较少,一般都是会喜欢钱。虽然它是虚幻不实的有为法,,但是这个钱就像水泡一样很漂亮、很绚丽,而且通过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买到我们想要的大房子,甚至好学校,好老师,我们都渴望钱。但它不是真正的财宝。
1.1 钱非常宝
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宝呢?这个宝是有六个意义的。跟据《诸经要集》里面讲到的一样,希有义、离垢义、势力义、庄严义、最胜义、不改义等六个义。那么对比一下,在这三宝但是我们说世间的宝也是有六个义的。比如说黄金。
希有义:那黄金是希有的,贫穷的话是不可以得到的。
离垢义:而且黄金,像玛瑙、珊瑚也是内外莹彻。像陨石之类的它体无瑕秽。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14离幸福很近2-金钱到底有多值钱等内容。 
 金钱,到底有多值钱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树立...他有一篇不到两 百字的《钱本草》[2],里面以草药...“热爱金钱吧!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 带来...  第二课“金钱,到底有多值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本文纲要 1、金钱的...其实幸福很近 2页 免费 幸福可以很近 1页 1下载券 幸福很远也很近 78页 免...  《离幸福很近》有感我们一直苦苦追寻地幸福, 究竟...有了钱, 也不一定就幸福, 反而可能带来过多的压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3 英院郭美玉 ...  离幸福很近4-幸福的根本是心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不管有人说 是幸福来自于金钱,或者说是源于爱情,...1.2 佛法观点:幸福的根本是心 在佛法当中讲到幸福...  离幸福很近3-问佛陀情为何物_预防医学_医药卫生_...我们讲到了金钱,也讲到了如何面对痛苦,那么现在是...这种也是有的。 2.但现实生活中,爱情又如何?也有...陈志武: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导读]如果按广义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1980年中国的广义 “钱”量只是GDP的22%,相对于每一块钱的GDP只有0.22元钱在流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钱”化程度直线上升。文章摘自《金融的逻辑》 作者:陈志武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流动性过剩”,“钱太多”,这是时下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中东石油“钱”、俄罗斯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钱”、美国高科技“钱”等等,到处是“钱”,以至于开放式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公司,随便就有几百亿、几千亿美元管理,中国工商银行在海外上市不费吹灰之力就融资219亿美元!在中国,“钱”更是多得不得了。如果按广义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那么,1980年中国的广义 “钱”量只是GDP的22%,相对于每一块钱的GDP只有0.22元钱在流通。从那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钱”化程度直线上升,到 2003年达到最高,流通的“钱”量是GDP的1.9倍,相对于每一块钱的GDP产出差不多有2元钱在流通,社会上的确到处是钱!从表面看,今天世界的钱似乎太多,有一种非理性繁荣,中国的货币供应水平尤其是历史上少有的,也比世界其他国家都高。就以2006年为例,日本的广义货币相当于GDP的140%,美国的广义货币为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不过,单纯从货币供应占GDP之比还不能判断“钱”是太多还是太少,关键还要看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如果通货膨胀不是问题,货币供应、资本供应再多也没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各国中央银行都以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虽然各国货币供应多,但目前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却都在2%至3%左右,这说明货币供应多得有因。可是,这么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中国的“钱多”、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不是问题。为什么“钱”多、资本多而通货却不膨胀呢?跟以往历史时期比,今天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已经有一种全球金融大泡沫,而且会像一些人预测得那样不久要破灭?这些的确是新时代的新现象,我们不妨借这种难得的历史时期,来重新审视资本的奥秘,以看清当今经济的根本特征。以往,我们更关注过去 200年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却忽视了发生于过去150年的金融革命。不认识这场金融革命,就难以认清资本的奥秘,当然也就不能深入理解美国经济的本质以及正在中国发生的经济与社会变革。钱、资本和财富我们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钱?资本?财富?简单讲,“钱”主要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流动性最好,可直接用于交换,并同时又是市场交换的结果,是具有最普遍接收性的价值载体。钱既可以是纸币,也可以为东西,比如金银、丝绸,只要大家都认就行。资本也是活的价值,尽管其“活”性较钱低,但它是能够生产价值的价值。而财富既包括流动性的,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即死的有价物,一般的财富并不一定能产生财富。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讲,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 “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 的“产权证”,它是广义的货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最能区分这三者的“东西”要算土地,土地是财富,但它不一定是资本,更不一定是钱。首先,土地必须能买卖交易,否则它既不是钱,又不能转换成资本。比如,如果土地是国有,就不能被买卖,土地顶多是财富,不是资本,也不能变成钱,更生不了多少钱。如果土地是私有并且能被买卖,那么土地与钱之间只有一次交易相隔,土地就能随时变成钱,就像钱了。当然,即使私有土地可以买卖,除了直接出售之外土地还不一定能转换成资本。也就是说,只有在产权保护制度和契约权益保护相对可靠的情况下,土地即使不卖掉,也可以被抵押转换成资本。这时,土地的“产权证”就最重要,“产权证”的流动性使土地权成为资本,以资本的形式让土地所承载的财富赚更多的钱。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未来收入,比如,个人的未来收入是财富,但是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收入做票据化、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花的财富,也不是资本。通过将部分未来收入以“产权证”(抵押)形式流动起来,未来收入流也能成为资本。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讲,货币是将“财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资本化的所得,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只不过,通过这些“产权证”,把本来就已存在但是“死”的“东西”和未来收入流变活了。在这个意义上,只要金融票据、证券、货币是相对于实在的价值而发行的,金融化在增加价值载体的流通性的同时,本身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危机。 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在2007年的一次交谈中,《纽约时报》驻上海的记者说到,中国今天似乎充满了互相矛盾的现象,让人难以理出头绪。一方面腐败这么严重,许多钱被贪污浪费,或者以形象工程烧钱,或者通过国有银行继续向那些不断亏损的国企输血;可是,另一方面,在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许多地方,在空气中你能处处感受到那种日夜不熄的创业干劲,谁都在谈生意、做投资赚钱。而且,现在中国人的钱的确很多,买房有钱,投资有钱,到境外旅游有钱,买奢侈品、买高档车有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这种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为什么在市场制度、法治秩序还欠缺的中国,其经济仍然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这位朋友做记者许多年,在中国已经两年有余,碰到、看到、听到的事当然很多,但中国的事让他对这个社会、对今天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着迷,中国为什么在庞大行政机器压制下还这么有活力?谈到这里,我说,中国这些年的经历可以从许多方面去理解,如果简单点讲,是由于“改革开放”,但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从“钱化”和“资本化”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这些年的经历。过去28年的改革开放大致可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年代中期,其核心是给老百姓买卖东西的自由,他们有选择生产什么、到哪里卖、如何卖的自由,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创业市场上的自由,那是从计划到市场的“市场化”或说“钱化”阶段。19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1998年之后的阶段,可以概括为“资本化”时期,就是让企业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土地和各类自然资源、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通过产权化、证券化或者金融票据化转变成流通的金融资本。一个国家可以卖的东西越多,或者已经资本化或能够被资本化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它的“钱”自然就越多。当然,“市场化”阶段使中国“钱”多,这好理解。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钱”。而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由于没有“东西”,而是由于那时的市场化水平极低,几乎没有“东西”可以通过市场换成“钱”,也没有什么出口贸易,经济被“钱”化得太少,所以,那时候张三可以有“东西”、有一双手,也有许多时间,但他没有“钱”。文革时期在农村,大人出差旅行时,都得带上一袋大米、菜以及被子、席子等等,而不能带“钱”。也就是说,那时候要东西有,但要钱则没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出差旅行要靠自己带粮菜、被褥,一方面旅行在外的时间不可能太久、走的距离不能太远,另一方面能够跨地区运输的货物也必然有限。因此,“钱”化程度低的社会自然是人口流动少、跨地区贸易有限的社会。1978年后的市场化改革,使几乎所有的“东西”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包括各类农产品、制造品、劳动力、房产等等都可交易,市场的交易自由度在逐年上升。不管是国内贸易、出口贸易,还是简单的日常市场交易,这些都需要货币支付,自然地对“钱”的需求上升了,“钱”的供应必然要上去。因此,在“东西”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货币相对于GDP的比例必然会升高。与此同时,外贸出口在逐年猛增,这本身就加快了中国资源和劳动力的变现规模和速度,必然也使中国钱多。不过,钱多的原因还不只如此。一方面,货币化的上升催化人口流动、催化跨区域贸易。也就是说,如果市场很发达、“钱”的供应不稀缺,张三出差之前可先把自己产的粮食、蔬菜、家禽等在本地市场卖掉,换成“钱”,然后带着“钱”而不是“东西”出差,每到一家目的地餐馆、酒店用现金支付即可。到今天,当然连现钞都不用带,信用卡更方便,远道旅行就容易得多。因此,货币化发展对人口流动、异地贸易是一种根本性的催化剂。许多人会说,虽然货币化带来方便,可是各地市场物价差别很大,张三家乡的大米、蔬菜、肉食比外地更便宜,所以,权衡之下,还是自带食物、被褥合算。—— 这当然有道理,但这恰恰说明市场化的重要性,如果市场化发展足够到位,如果跨地区的“投机倒把”商业运作畅通无阻,那么,到最后,各地之间的物价可能会因为运输成本还有差别,但那种价差会低于异地运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当然会选择先将“东西”换成“钱”,带“钱”出差。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有人还选择带粮菜出差,那说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加深。另一方面,人口流动的增加、异地贸易的上升也反过来增加对“钱”的需求,又刺激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升。当一个村、一个镇、一个社会的人哪里也不远游、不外出的时候,他们对“钱”的需要会很少,金融在经济中的份量会很低。可是,一旦远游盛行,一旦异地就业日益普遍,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钱”相对于经济产出的比例就越多。换句话说,即使人均收入没有上升,人口流动以及异地就业的逐年增加也会让货币供应量增加,更何况GDP在快速增长呢!这种因真实需要而增加的货币供应,当然不一定带来通货膨胀。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社会“钱化”的另一个催化剂。1800年时,美国95%的人口生活在农场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吃住都靠自己的农场,许多农民连续数周见不着一分“钱”,也用不着“钱”,最多与邻村农民以货易货就够了。那时,全美国的货币供应才2800万美元,农业经济不需要“钱”。反过来说,农业经济也就没“钱”!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在城市创造了众多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美国人逐渐离开农场进入城市,靠领薪水过日子,这时,人们的吃住行都要靠“钱”买!对货币的需求因非农的发展、因城市化而自然地猛增,到1900年基础货币供应量升至24亿美元。到2006年,美国经济已完全以服务业为主,农业占GDP不到2%,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超过80%,对“钱”的需求自不用说,2006年仅基础货币量就高达13000亿美元,比1900年的水平上了许多层楼!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过去28年也在飞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16%,到2004年超过40%的人生活在城镇;1978年时,农业占中国GDP的41.3%,到2002年则只占14.5%。就像美国社会的经历一样,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当然也使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什么都需要钱”!这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也不表明中国人本质上更自私、更自利了,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后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的必需。农村人的温饱可以通过自己双手、不用现金就能实现,而城市人连基本温饱都要用钱买。所以,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不是在制造虚假繁荣,由产业结构调整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也是“钱多得有因”。 “资本化”带来经济增长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第二阶段改革的直接效果是将以下四大类“财富”转换成“资本”,使中国的金融资本大增。第一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劳动收入,第四是政府未来财政收入。—— 这四类财富是任何国家的核心资本源。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把这些资产、未来收入流转变成资本,能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这些资本源的产权被明确界定、能被买卖,最好是能以产权契约的形式自由买卖。前面谈到,1978年时,中国所有土地和自然资源是国有,不能交易买卖,所以,那时的土地、自然资源没有资本价值。企业基本全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更何况这些产权也没清楚界定过。那时,老百姓的未来劳动收入流是否能被“资本化”呢?当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义大机器中的“螺丝钉”,老百姓换工作、结婚都没有自我决定的自由,都要领导批准,个人的双手、大脑也属于国有财产,个人的未来劳动收入不可能被金融票据化。所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虽然在第一阶段改革中商品交易自由、劳动力交易自由在中国慢慢恢复,人们可以选择辞职换工作,也可以选择以自我创业的形式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但还不等于有资源资本化、企业资本化、收入流资本化、人力资本化了!正如前面所说,在财富、资产、未来收入能资本化之前,它们首先必须被产权化,产权的范围和归属要清晰,而且这些产权必须可以通过票据化形式自由交易、流通起来才变成资本。从80年代末开始,首先是股份制企业形式的恢复,在一片争论中股票市场于1990年推出。对此后的资本化改革来说,当时围绕股份制和产权的讨论是非常基础性的铺垫工作,没有那些讨论,就没有后来资本化改革所需要的认知储备和法律制度上的深化。当然,在明晰了产权制度的同时,企业产权还必须从国有转变成可以私有,否则,明晰后的产权只要还是国有,就不能真正做市场化的交易,从而就不能被资本化。好在从90年代初到现在,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断民营化,私有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股市也在发展,包括境内股市和境外股市。这两方面的发展大大强化了中国经济资本化的能力,到今天A股市值达到17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市值近1.5万亿美元,相当于11万多亿元,境内外股市共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超过28万亿元的资本!上市后的公司股票本身就是新的资本供给,新资本供给量等于股票价格。还只有2千亿元左右,仅为GDP的1%。当然,企业的短期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也是对企业未来收入的资本化,只是期限往往较短,资本属性相对较低。 土地、资源与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第二个资本源是土地、自然资源和房地产。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之前,由于住房基本属于单位、不能交易,这块财富数额巨大但也是死的。从1998年开始,土地以两种方式在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者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本身还不是资本化。卖土地的收入是为地方政府贪污和浪费埋单的主要方式。按北京大学平新乔教授的估算,仅2004年,全国地方政府大约有6150亿元的“土地财政收入”,这当然为腐败浪费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土地使用权由政府出售之后,这种使用权在二级市场上可以交易,让使用权证具备了资本的属性,而且是相对独立于土地之外的资本,使全社会的资本供给也因此增加。换言之,那些土地照样存在、不会跑掉,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其二,房地产商品化带出的不只是住房交易这种实物市场,而且在住房私有并可交易的情况下,房产又可拿来作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劳动收入作金融资本化。也就是说,虽然住房按揭贷款的质押物是房屋,但真正用来做支付保障的不是房屋,而是买主的未来工资收入,所以,住房按揭贷款体现的主要是买主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价值,而这种资本化也是在土地使用权私有、房地产市场化之后才有的事。因此,从本质上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老百姓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开了大门。1997年时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是190亿元,2006年底升到2.2万亿元,也就是说,所有住房按揭贷款票据所代表的资本总值为2.2万亿元,这是许多家庭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所以,那次改革为今天提供了至少2.2万亿的金融资本,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人们未来的收入照样会有,但却无法变成今天的资本了。第三个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其他消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这些工具当然也增加中国的资本供应,但到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是2千多亿元,是中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讲到最后,我们可以把中国和美国在1978年时的境况做简单对比,以此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1978年时,美国的企业资产与收入流、土地与资源、老百姓未来收入流不仅都是私有并能自由交易,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证券化、金融化成资本,所以这些年美国能做的资本化空间越来越小。相比之下,中国则恰好在另一个极端,1978年时中国是什么都国有,从而不能买卖交易,更没有被资本化。所以,在1978年之后,即使不算外资的进入,中国政府每年只要让部分国企民营化并把它们未来的收入证券化,或者出售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并让土地产权自由交易,或者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让老百姓将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每年做一点这三类资本化运作中的一个或两个,即可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资本,即可让中国的“钱”多很多。这就是对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资本化解释。哪个国家都有土地,有资源,也有各种未来收入流这28万亿元的金融资本代表的是什么呢?其中一部分是这些公司有形资产的价值,比如厂房、设备等等,相当于公司的账面值或说净资产,反映公司过去的投入,但这只是公司市值很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是公司未来收入的折现,是对未来收入的资本化。以无锡尚德为例,它的市值是53亿美元,但其净资产只有6.6亿美元,是公司总市值的八分之一,所以,有46.4亿美元是无锡尚德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今天这46.4亿美元的资本供给是没有的,中国的“钱”就会少46.4亿美元!中国银行A股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3.8倍,其中2.8倍是未来收入预期的贴现,因此中国银行近四分之三的市值是未来收入资本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无锡尚德公司,但是,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这些公司的未来收入流再多,这个国家也不见得有多少金融资本。比如,在80年代中国还没有股市,中国企业也不少,只是不能在境内或到境外上市,所以中国当时没有能力将未来收入流转化成资本,中国就很缺资本,只好靠引进外资。除股市之外,各类企业债也是将企业未来收入流做证券资本化的方式,可惜中国企业债市场规模,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将这些资产和收入流转变成资本,甚至也不知道将这些资产与收入流资本化的重要性。但要做到资本化,特别是想要产生出最大限度的资本,那么,资本化的制度架构就极其关键,不仅私有产权要界定清楚,而且要有可靠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否则,只能做些粗糙的资本化运作,不能深化。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了多少资本,机会成本大得无法估算。虽然过去十余年的资本化改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未来的持续增长还只能靠更多资产、更多收入流的资本化,只有进一步的资本化才会给内需增长提供动力,才会有个人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