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柏拉图 理念世界世界里不能自己的人最后会怎样

电影里的柏拉图洞穴隐喻 - 简书
电影里的柏拉图洞穴隐喻
自出生睁眼看世界后,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间会建立起自己对世界的一套看法,例如主观评价和观察角度,这些看法可以总括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俗称三观。因人生经历的持续丰富,三观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在少年期,童话世界开始褪色,现实世界愈发清晰,新旧世界正在交替。面对陌生的新世界,旧三观有些力不从心,无法解释或者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三观不得不变。1. 电影里的三观变化三观的变化经常会开启冒险之旅,这常见于动画片。(2001)怪物世界的能源来自于吓唬孩子时的哭喊声,但机缘巧合之下,怪物们发现从孩子的笑声中得到的能源反而更强大;(2011)自小就被人类抚养的鹦鹉认为用爪子走路是正道,直到同类的来访,才发现飞翔是自己的本能;(2012)旅社老板吸血鬼坚持人魔殊途,但偶然间混进来一个人类,魔鬼世界的规则不得不做出改变;(2013)一家原始人谨小慎微地生活,不允许冒险精神的存在从而设置了诸多禁忌,但因安乐窝的被毁,不得已走上了寻找新家的旅程,经历了多番历险的同时也发现新世界的精彩;(2015)更是将人类五种情绪形象化,快乐虽让人开心,但哀伤亦不可缺少,小孩子不得不对傻开心的童年说声再见,与Bing Bang挥泪作别。这些三观的变化还只是部分世界的解体,阵痛之后依然回归平静,毕竟没有涉及到底层的三观。但假如和你从小玩到大的最贴心朋友,被老婆视而不见,旁人无从未知晓过他们的消息,同时医生告知你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你还能否保持镇定,如(2001);或者某天你参加辞职同事的欢送派对时,他当众宣布他自己曾经被人称为耶稣,见过释迦摩尼,和穆罕穆德谈笑风生,这一切都因为他能常保青春。而你对此提出的每条质疑,他都可以反驳地让你哑口无言,你的世界是否会崩塌,见(2007);或者你发现身边的人生活太符合规律,各个房间里似乎隐藏着摄像头,你的生活正在被人偷窥乃至被刻意安排,你所处的世界就是个大片场,尽管你的名字是Trueman,如(1998);或者平平淡淡生活的你突然被告知你所有的生活记忆都是被后天植入的,你并不是你自己,你是否会疯掉,见(1990);又或者你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个克隆体,因此才承担着危险任务,例如在月球上采矿,如(2009),或者守卫边境,(2013)。你不是你自己,这一点很难被接受,如同小时候的你很难理解,镜子里的自己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不管你是不是自己,但世界依然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假如你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亦是幻象,世界只是一个模拟程序,如(1999);或者这个世界只是外星人用来观察人类行为的实验室,如(1998);乃至你在此世界的身体也是虚幻的,你只是意识存在于此罢了,如(1999)。正所谓“庄周晓梦”,幻象和现实,到底哪个世界才是真实?2.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读过古希腊哲学的人都知道柏拉图的“洞穴影喻”,大意是在一个深邃幽暗的洞穴之中,有一群人被锁链牢牢禁锢住,甚至头都不能随意摆动,因此看不到周围的人而只能看见自己面前的一堵高墙。在他们背后摆放着一堆篝火,篝火穿过身体后映射在墙壁上形成了阴影,于是那些人认为世界即是墙壁上的阴影。某一天某人挣开了锁链,转过头发现了篝火,得知原来世界上除了墙上的阴影还有其他的东西,之后他走出了洞穴看到了阳光。虽然刚看见阳光时很刺眼,但渐渐地就适应新世界。这一隐喻被后世多认为是要跳出固有思维樊笼,尝试接受新知。柏拉图所谓的洞穴,可以指代旧想法,可以指代安乐窝,可以指代那些旧世界,阳光则指代新想法,现实世界,新世界。洞穴虽然可以给人安全感,但如同鸵鸟将脑袋埋在土里,自欺欺人罢了,其代价是放弃更宽广更精彩的世界。当你通过或直接或间接的经历建立起自己的三观时,新的人生经历不断涌入,三观持续更改。不过你总有机会碰到一些旧有的三观无法解释的事情,三观出现动摇。有些人选择拒绝承认新事物,试图依靠旧三观来抵制,活在过去的洞穴之中;有些人则鼓起勇气来去接触新世界,尝试融入新世界。3. 留下来,还是走出去?有些人害怕洞穴外的未知世界,希望继续围坐在火堆周围获取温暖,他们选择自我催眠,“今朝有酒今朝醉”,拒绝现实。或者如《黑客帝国》里的塞弗背叛革命后只希望能在矩阵世界里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安排,尽管他明知自己吃的牛排根本没有味道,只不过是外界对大脑的刺激罢了,他后悔当初选择吃下红色药丸,只希望发生的这一切都只是个梦,并且在醒来之前被毫无痕迹地抹去这段记忆;或者如《大话西游》里穿越回五百年前的至尊宝,一直强调自己穿越的目的是为了娶白晶晶,尽管他明知他爱的是紫霞仙子;或者选择遗忘,将不堪回首的现实深深埋在潜意识里,如(2014);或者一直活在梦境之中,永远停留在梦境的最底层,完全抛弃现实,如(2010);或者选择逃离,李献计尝试打通某款游戏回到过去从而改变与王倩分手的事实,尽管王倩说过“如果你一直留在现在,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在一起”,见(2009)。当然,创造洞穴的初衷也可能是出于好意,例如已经被圈禁的母亲为了不给年幼的儿子带来太多的童年阴影,尽其所能为他在小小的房间里制造出了一个从不无聊的世界,如(2016);有子女给年迈的母亲搭建一处洞穴,洞穴里的时间永远停留在柏林墙倒之前,如(2003)。有些人则大胆地选择走出去,踏向黑暗而未知的新世界,《楚门的世界》Trueman来到了世界尽头,和往常一样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道声早安,然后打开片场的一扇小门,走进了现实世界;(2002)山里的小裁缝原本以为山就是全世界,但最终还是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远的远方;《房间》里的小男孩一点点接受了真实世界,除了老尼克之外还有其他人,尽管他在回到曾经被圈禁七年之久的房间时感叹到,“我还是怀念在这里的日子”,或许他已经感觉到现实世界的可怕之处。甚至有人在走出洞穴后,返身回去解放其他人,他们一般被称之为“启蒙者”,“先行者”或者“先知”,成为如《黑客帝国》里的墨菲斯。可惜被解放的人不一定会领情,他们可能会被人称为“恐怖分子”,如(2005),或者被守旧的校方开除,名义是毒害青年学生心灵,如(1989)。如同房龙《宽容》序言中介绍的无知山谷居民用石块砸死了第一个走出山谷后又回来的先行者,亦如同处死耶稣时群众辱骂他为“亵渎上帝的疯子”。4. 当路没有尽头时?柏拉图洞穴隐喻包含了一个前提,洞穴外的阳光是存在的,是真实的。但假如阳光也是虚假的,或者更直白的说,“唯一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世间本无真。当革命者发现自己所革命的目标只是众多虚幻中的一个而已时,例如《黑客帝国》里被墨菲斯认定为救世主的尼奥进入到主程序时,程序员告诉他,救世主也是一个程序,只不过是个系统重置指令;(2013)里的革命领袖终于来到首节车厢准备宣布革命成功时,“大反派”却告诉你这次革命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来挑选自己的接班人,继续带领着这趟列车无休无止地前进;《移魂都市》里当侦探砸开都市的城墙之后,却发现城墙之外是无尽的虚空,世界之外再无世界。你翻过了一座座山,总想走到山的那边,最后却发现山的那边只是虚空,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如同西西弗斯那般,被罚推着巨石上山,但在到达山顶之前巨石会再次滚落会山脚,一次又一次地做着无用功,此时必然要追问活着的意义何在。面对虚空,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如同《移魂都市》的结尾男主角创造了光,创造了曾经出现在记忆里的海滩,在虚无的世界里创造了意义;或者如(2011)的结尾已经身体死亡的男主角决意留在意识世界里,尽管它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或者像(1998)里的一九零零主动选择留在船上,与他的世界和他的时代同归于尽,在爆燃的烟火之中宣示自己的意义;或者如《李献计历险记》的结尾李献计再次见到王倩时,“就像瞬间经历了整个人生,心里很平静”,放弃一种执念而平静接受现实。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结尾处写到:
“在人返回他的生活这一微妙的时刻,返回巨石的西西弗斯静观那一连串没有联系的行动,这些行动变成了他的命运,而这命运是他创造的,在他的记忆的目光下统一起来,很快又由他的死加章盖印。这样,确信一切人事都有人的根源,盲目却渴望看见并且知道黑夜没有尽头,他就永远在行进中。巨石还在滚动。
我让西西弗斯留在山下!人们总是看得见他的重负。西西弗斯教人以否定神祇举起巨石的至高无上的忠诚。他也断定一切皆善。这个从此没有主人的宇宙对他不再是没有结果和虚幻的了。这块石头的每一颗粒,这座黑夜笼罩的大山的每一道矿物的光芒,都对他一个人形成了一个世界。征服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从少年到成年,常会发现熟悉的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例如“努力就会有结果”,“好人好报”,“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有人选择憎恨这个世界,既然它欺骗了你,你就要推翻这个世界,到头来打了个头破血流;有人选择留在童话里,继续活在温柔乡,永远无法长大,更是拒绝长大;有人选择在新世界里保留初心,迎难而上,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洞穴里的你,会作何选择?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社会学博士路上人,喜欢读读书,亚马逊最佳评论者
Wordpress书评博客:内容提要】;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关键词】】“洞喻”/“洞内”/“洞外”/可视界;“洞喻”[1](514a-517a)是柏拉图哲学;人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2](82e);指的就是这种状态;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柏拉图在“洞喻”中关于人的生存;对于上述问题的认识与把握是理解“洞喻”的前提,而;根据传统的解
内容提要】
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即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的两种世界的隐喻。在“洞喻”里,他构筑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理想(真实)的世界,并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关系的一种哲学。
【关键词】 】“洞喻”/“洞内”/“洞外”/可视界/可知界/影子/实物
“洞喻”[1] (514a-517a)是柏拉图哲学的中期巨著《国家篇》中的三大比喻之一,是紧接着“日喻”、“线喻”之后,为了说明受过教育者与非受过教育者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文学性叙述。可以说,在柏拉图哲学中,这个比喻最为著名。那是因为,柏拉图哲学所论述的根本问题基本上来自于他关于人的理解;而他所理解的人,在“洞喻”中得到了最为完整、最为形象的展现。然而,比喻毕竟是一种文学手法,无法克服其作为叙述的不确定性,这就使研究者们理解柏拉图增加了难度。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洞喻”的解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其分歧点集中在对于洞穴的“内部”和“外部”该如何理解的问题上。本文将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通过比较学术界对于这个比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中所存在的偏颇,提出笔者对于这个比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的新解。
人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除了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之外什么也不能看到,一生都是活在影子的世界里。一般的囚徒把洞穴深处正面洞壁上的影子当作真实的存在,围绕着对那影子的认识展开了名誉和权力的竞争。只有某个从束缚中被解放出来的囚徒沿着陡峭的通道来到了洞外,知道了洞穴外面世界真实性的存在。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之后从而对洞穴内部的争斗不屑一顾,并且为了使自己的同类,即洞穴中的其他囚徒们也能从“洞内”的影子中解放出来,就回到了“洞内”想说服大家,结果由于人们不相信这个到过“洞外”的人就把他抹杀了。这就是“洞喻”的核心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所展现的柏拉图对于人的生存现状的描述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人自出生开始就被捆绑了手脚囚禁在洞穴内部;二、对于人来说,实际上拥有“洞内”与“洞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如何理解这个比喻中所提供的这些内容特征,是我们解读“洞喻”的关键。
根据柏拉图哲学中有关人的理解,制约人的因素应有两种,也就是说人的束缚是双重的:一是肉体对于灵魂的束缚;二是社会对人的约束。那么,人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这种场景的描写,体现的应该就是前者;而被绑了手脚的人同时又被囚禁在洞穴内部,意味着人的一生离不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显然是对于后者束缚的形象描述。具体地说,在柏拉图哲学中,人的存在首先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而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2] (82e)。灵魂渴望着从肉体的束缚中得到解放,这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根本追求。因此,柏拉图说:“哲学是死亡的练习。”[2] (61d)那是因为人只要活着,灵魂就离不开肉体,而灵魂通过(或者透过)肉体来认识世界时,只能看到“本真存在”的影子,无法获得一种对于确实存在的把握。所以,这里所说的人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
指的就是这种状态。那么,人只要作为人而现实存在,就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相互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一个群体。这样,人的社会生活就产生了。而在由人所形成的社会里,就必然出现关于名誉、地位、权力的竞争[1] (516c),人们就是在这种竞争与认同的过程中经营自己的日常生活,度过一生的。而为了人们的群体生活得以确立,必须建立人们共有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价值判断的共有性又是通过教育才能形成。那么,教育就成了人们社会生活常识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人们通过教育而获得进入社会的价值判断能力,进入社会后就是凭借这种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是这样,将会遭到自己所从属社会的驱逐,犹如那个从洞外回到洞内的囚徒一样,由于拥有与别人(社会)不同的价值观而被无情地拒绝[1] (517a)。那么,柏拉图所描述洞穴内部的全体就应该是人的社会的一种隐喻。人被社会所约束,就如人被囚禁在洞穴内部一样。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柏拉图在“洞喻”中关于人的生存状况描写的第一特征所要体现的就是:人是无法超越来自社会与肉体的双重束缚的,人的一生只有在这样双重的束缚中生存与生活。虽然有的人以某种方式脱离束缚,犹如来到“洞外”的囚徒,然而,这种人却不能永远停留在“洞外”,仍然必须回到“洞内”,那是其作为人背负着必须完成的、无法逃避的作为社会之一员的义务。柏拉图所说的哲人必须为王,且哲人为王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社会对其的要求[1] (519d,517a)。这种要求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构成了一种强制性约束,这种约束是建立在哲人作为人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思考之上的。这些内容在柏拉图哲学中都体现出其对于人作为人的局限性的理解。而柏拉图哲学的根本追求就在于,揭示并呼吁人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然后在这种自觉的基础上寻求超越这种局限性的道路。
对于上述问题的认识与把握是理解“洞喻”的前提,而对于“洞喻”,学术界争论最多的是关于“洞内”与“洞外”究竟指的是什么的问题。一般人很容易认为:“洞外”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相界(idea)”,即“本真世界(ontos on)”的隐喻。那么,与此相对应的“洞内”当然就成了“感觉界”,即“现象世界(pos on)”之象征。根据柏拉图关于存在的两个世界的区分,这种结论确实有可以接受的一面。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学者们由于对“洞内”描写的不同理解,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
根据传统的解释特点,即把“洞喻”与“线喻”对比,主张两个比喻属于一种完全相互对应的描写,是柏拉图关于世界与认识结构的形象论述。这种理解一般被称为“平行说”。也就是说,“线喻”中以四个线段来分割灵魂与认识对象关系的四种状态,与“洞喻”中囚徒的解放与上升过程中出现的四个不同的观察阶段属于平行对应的叙述。根据这个理解,“洞内”就是“线喻”中的“可视界”(感觉界),而“洞外”当然属于“可知界”(相界)。然而,英国的古典学者法格松(A. S. Ferguson)最初对于这种理解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把“洞喻”理解为与“线喻”平行对应是不成立的。他通过分析、批判“平行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于“洞喻”新的见解,认为“洞内”不应是表现“感觉界”,而是暗示着一种由于错误观念或者无教育所造成的堕落的雅典“政治社会”。以此类推,“洞外”就是柏拉图所提倡的“哲学世界”[3] (p. 15)。日本学者田岛孝对法格松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一方面接受法格松在推论过程中诸种分析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指出在“洞喻”描写中存在着“白昼的光”与“夜晚的光”的区别,从而注意到“洞内”的惟一光源是“火光”,认为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那么“洞内”指的应该是一种被封闭式文化统治的世界,以此纠正法格松观点中存在的过解之处。田岛孝认为:“洞内”描写不应该是法格松所认为的那样属于“无教育”状态的隐喻,洞穴内外表现的应该是由于两种不同教育而形成
的两个不同的世界[4] (p. 5)。其实,法格松的解释与田岛孝的解释表面上虽然存在着不同,而内在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把洞穴内外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种状态,法格松从政治的角度来理解,
田岛孝从文化的角度来把握,其本质是相同的。而他们解释“洞喻”的共同点是:认为“洞内”存在着两种囚徒,那就是“看影子的人”和“操纵影子的人”,从而决定了他们所理解的关于人的“束缚”是共同的,那就是人的束缚是由人的“观念”所致(为了叙述方便,下文简称“法格松-田岛说”)。
与“法格松-田岛说”的解释不同,日本的今林万里子和朴一功两位学者却提出另一种看法。今林的观点基本上是认同传统解释而展开的。她赞同“平行说”,而主要把分析集中在对于“影子”与“实物”关系的问题上,其结论是“洞内”属于现象世界(感觉界),“洞外”属于本真世界(相界)[5] (p. 1)。朴却不同,他既不同意传统的“平行说”,也不同意法格松的见解[6] (p. 25)。然而,对于洞穴内外的所指,其结论却与今林相同。不过,他认为今林所说的被松绑的囚徒眼睛由影子转向实物,意味着心灵从“现象界”转入“本真界”是不准确的。朴指出:如果从灵魂的全体的转向来看,确实拥有这种“转向”的意义,也就是说,灵魂开始朝向“本真”的方向。然而,这种“转向”的意义,只有在灵魂开始上升,沿着陡峭的路径向“洞外”攀登时才会获得。而在“洞内”的身体“转向”,仅仅只意味着那是人的“无知之自觉”的开始。究竟是否产生对于真理之爱并不确定,由于这种“转向”只是发生在“洞内”,那是没有“相”,即“本真”的世界。但是,不管怎么说,两人在关于洞穴内外象征意义的理解上是一致的,而使他们产生这种解释的依据也是同样的,即他们都认为束缚人的根本原因来自于肉体。为此,下文称之为“今林-朴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法格松-田岛说”,还是“今林-朴说”,他们的解释各有偏颇。他们的结论可谓各执一端。只要我们注意“洞喻”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下述特点,就不难发现这些学说的问题所在。
A. 洞穴内部有生命存在的只有囚徒,其他全部都是人工制品或者影子。
B. 洞穴外部没有人存在,虽然被解放的囚徒到达“洞外”,却又回到了“洞内”。
C. “洞外”只有被解放的囚徒才能前往。
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学者们对于“洞喻”中关于洞穴内外的理解,把主要篇幅放在“洞内”的分析上是必然的。因为囚徒是住在“洞内”的,“洞外”没有人的存在。除了被解放之后到过“洞外”的那个囚徒之外,对于一般的囚徒来说,“洞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不相信,所以无法发现这种存在。
“法格松-田岛说”在分析中一致认为,“洞内”除了人(囚徒)以外其他的都是人工制品和影子,并不是传统的“平行说”所认为的那样:洞壁上的“影子”与囚徒身后矮墙上制造影子的“道具”是与“线喻”中“影子”和“实物”的划分构成平行对应。洞穴内部的“影子”和“道具(人工制品)”都只是属于“线喻”中“影子”的部分,“道具”在“线喻”中的分类并非“实物”。“线喻”中所说的“实物”是感觉事物。因此,两个比喻并不构成平行对应,“平行说”并不成立。那么,“洞喻”中所说的“影子”与“道具”该为何指呢?他们认为那是“两种观念”的隐喻。一种是一般民众的观念,他们自己不思考,只是通过接受教育而形成观念。这种观念是外来的,不是自己形成的。洞穴里看洞壁上影子的囚徒就是属于这种人。而另一种观念则不同,是那些扛着道具,操纵道具,制造墙上影子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观念,并把自己的观念通过教育而使一般民众拥有与其同样的观念。这些人就是社会上的政治家、诗人等操纵舆论的人。因此,表面上看来两种观念相同,其实质是不同的,一方是外来的,另一方是自觉的。所以,洞穴内部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人的不同生存状态的描写。
那么,根据上述三个特点中的“特点A”来看,“法格松-田岛说”的这种分析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只要进一步细嚼,我们也不难发现其解释上的盲点:(1)囚徒被松绑之后身子从影子转向道具时,柏拉图说那是囚徒开始朝向更为真实的存在[1] (515b)。这种说明该如何理解?(2)如果看影子的囚徒指的是一般民众,那么对于影子进行推测,更为准确的人就可以获得名誉,得到奖赏和权势[1] (516b)又该如何理解?如果根据“法格松-田岛说”,柏拉图的这种说明无法解释。从难点(1)来看,“洞内”的影子与人工制品(道具)就应该属于“影子”与“实物”的对应,只有这样,才能说松绑后的转向意味着开始朝向更为真实的事物。而难点(2)中所说的对于“影子”的记忆与观察,可以带来名誉和权力,这意味着看“影子”的囚徒不仅仅只是一般民众,也应该有政治家和诗人等存在,不然这种说法就不能成立。其实,“洞喻”叙述中提到的运搬道具的人,不必要什么专门的人,只要用一种运搬装置来控制未免不可。因此,这里所说的人不应该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而只能理解为运搬道具所必须的一种作用功能。从这些难点来看,“法格松-田岛说”的解释有些过头了,或者说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
与“法格松-田岛说”不同的“今林-朴说”似乎更容易接受。它解释“洞喻”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篇》中下述的一段苏格拉底的总结:
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儿地与前面讲过的事情联系起来,也就是把洞穴囚室比作可见世界,把洞穴的火光比作太阳的能力。如果你能把从洞穴到外面世界并在上面看到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系起来,你就领会了我的这一比喻的想法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至于事实上这一解释本身是不是对的,这是只有神才知道的。(517b)
对于持“线喻”与“洞喻”平行对应的“平行说”,以及把洞穴内外理解为“感觉界”和“本真界”观点的人,其主要就是受到上述这段话的影响,当然这段话也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依据。前面说过,“今林-朴说”的共同之处在于把囚徒的束缚理解为肉体对于人的束缚。特别是朴一功对于这一点作了明确分析。他认为柏拉图所说的松绑之后的囚徒,从影子转向到实物,拥有努力脱离肉体束缚的内涵。而他更进一步指出,往“洞外”攀登而上的囚徒到达“洞外”之后重新回到“洞内”的理由,就是由于人无法脱离肉体束缚的缘故。因此他指出,法格松所说的“洞
内”属于由人所制定的制度,人就因此受到那种制度的约束,这种解释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在哲人建立理想国家之后,是否就意味着“洞内”的世界就消失了呢?其实不然,哲人到达对于“本真的观照”境界之后,仍然需要回到现实世界来担任君王实行统治[1] (520a-c,
539e-540b)。这就说明洞穴内部世界并未消失。因此,“洞内”的世界不应该是一种“社会”的隐喻,而是对于“现象的世界”的描写。
如果从“特点B”(即只有洞内才有人存在)看,朴的解释比较容易接受。确实法格松的持论存在着解释上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但是,朴的持论同样也包含着顾此失彼的缺陷。而其难点正出在他对于法格松的批判所提供的论据之中。那就是说,朴的解释注意到了到达“洞外”的哲人必须再回到“洞内”,可是究竟为什么哲人要回到“洞内”这个问题,他只考虑到由于人拥有肉体的缘故,却没有更进一步去挖掘人的拥有肉体意味着什么的延伸意义。其实很简单,因为到了“洞外”的囚徒与幽闭在“洞内”的囚徒同样是人,只要是人就无法脱离社会对其的责任束缚,回到“洞内”劝说同伴是其无法逃脱的生存宿命。从这一点来看,“法格松-田岛说”中把“洞内”理解为一种社会的象征也不无道理。也就是说,“法格松-田岛说”所说的作为人的社会的“洞内”世界,对于人来说也是一种束缚。哲人为王来自于社会的一种强制,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人的束缚除了肉体之外,还有来自于社会的约束。而这个问题,朴的持论中没有涉及。
那么,究竟洞穴内外该如何理解呢?从上面的分析结果来看,两种学说都有其可以接受的一面,而两种解释又都存在着缺陷,其最大的盲点在于他们关于束缚囚徒的是什么的理解上各有不足,各自都只是提到了其中一面。而实际上在柏拉图哲学中,对于人的束缚必然存在“肉体”和“社会”的两个方面。只有同时把握住这两个方面对于人的束缚因素,才能理解“洞喻”中的“洞内”与“洞外”究竟指的是什么。
对于人来说,“肉体”与“社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人的生存之“现实”。这种“现实”就是:人作为拥有生命的存在,他就是现象世界的一个成员,是一种拥有肉体的自然存在。然而,人作为人而存在,就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其作为由人与人构成社会的一个成员,作为社会存在构筑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两种存在构成了人的生存现实,而这个现实就是柏拉图在“洞喻”中所描绘的“洞内”世界。因此,“洞内”是一个由自然原理与社会原理共同构成的人的存在之“现实”的世界。“今林-朴说”中所说的“洞内”属于“现象世界”究竟是否拥有现实世界的含义不得而知,而他们把对人的束缚只理解为肉体的因素这一点是明确的。
可是,笔者的这个结论,如果从“法格松-田岛说”的分析看,存在着容易被反驳的疑点,那就是他们将会指出柏拉图所描写的“洞内”只有人与人工制品而无其他。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回答这个质疑的答案在于洞穴内外两个世界的设定究竟该如何理解的问题上。因为在拥有生命存在的生物中只有人才会拥有洞穴的“内部”和“外部”两种世界。人是理性的动物,往往在自身存在的现实世界之外思考或者设想出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柏拉图在进行洞穴内部的描述时,省略了有关其他动物存在的描写。对于人来说,另外一个世界当然是现实以外的世界,就是“洞喻”中的“洞外”世界。从前面的“特点C”来看,被解放的囚徒到达了这个世界,这意味着在柏拉图看来,对于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的,只要人相信其存在并努力去追求,这个世界就会向他敞开。
如果洞穴“内部”是人的存在“现实”的话,那么,“洞外”世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人类期盼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没有任何“束缚”的世界①。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想”拥有特殊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专业论文、高等教育、97柏拉图“洞喻”等内容。 
 内容提要】 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 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  由柏拉图的洞喻想到的柏拉图的洞喻说: 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 他们只能朝一个方 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  此外,洞穴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洞内世界和洞外 世界;前者喻指可见世界即现象世界,后者喻指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用“洞穴比喻”实际上可作为柏拉图理想国...  它们分别喻指:可见世 界(政治生活社会)、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历史性的...柏拉图把回到洞中解救其他囚徒的 艰巨任务赋予在了哲学家身上,他认为这是哲学家...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洞壁上的阴影”是在可知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照耀...洞穴喻中隐含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 ...  “ 洞壁上的阴影 ” 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 光的照耀下的阴影, “太阳的本...柏拉图的_洞穴喻_ 6页 免费
柏拉图洞穴问题再认识 8页 免费
从柏拉图洞穴隐...  === “日喻”才是最根本的,“线喻”与“洞喻”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日喻”而设计的 “思想试验”。 柏拉图无非想说: 善的理念好比是太阳, 是我们认识...  在洞穴里,人们所看到的洞壁上的影像可以算作是在意识中理 解的自然,也就是...柏拉图洞穴说 7页 1下载券
解读柏拉图_洞穴喻_的含... 2页 免费 ©...  关于柏拉图“洞穴譬喻 的感想 关于柏拉图 洞穴譬喻”的感想 洞穴譬喻 其实,对于...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 5页 免费 柏拉图洞穴问题再认识 8页 免费 柏拉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